从杂志上摘抄的关于歼九、歼十、歼二十和预警机的有价值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26:03
(许多人看不起《兵工科技》,个人感觉有点偏颇,《兵工科技》采访专家方面还是不错的,毕竟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体制内的媒体,比体制外更有机会找到专家。虽然有时由于记者或者编辑的原因犯不少低级错误,但不能倒脏水连孩子一起倒掉,里面总有可汲取的东西)

个人不表达意见了,直接上东西,部分是摘抄,因为摘抄至少不是俺个人意见的瞎总结。部分内容太多,摘抄加个人总结。

先看歼击机,直接摘抄。关于歼击机,采访的是北京航空赵文利研究员。
————————————————————————————————————
记:在歼-9的众多修改设计方案中,是不是有鸭式布局的?有人说这种气动布局的研究孕育了后来的歼-10研制的希望,这是怎么回事?

赵:确有其事。根据歼-9的最初研制要求,1965年起,601开始进行歼-9气动布局参数的选择,最终在四种方案中选择了双前缘后掠角的双三角翼,三角翼的前缘后掠角改为55度,称为歼-9IV方案。
经过风洞试验发现,歼-9IV方案的机动性不够理想,于是又提出无尾三角翼方案,称歼-9V方案。后来随着空军“双26”要求的提出,歼-9原有布局均不能满足这一新要求,不得不再次对气动布局进行重新设计。经过反复的设计——选择——评定——淘汰过程后,我国设计人员最终为歼-9选择了鸭式布局,称之为歼-9VI方案。但研制工作一直受到影响而处于停滞状态。
直到1976年初,在歼-9VI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歼-9总体气动力布局和设计参数,形成了歼-9VI-II方案。其保持了歼-9VI的鸭式布局设计,主翼为60度三角翼,机翼面积50平方米,鸭翼为55度三角翼,固定安装角3度,面积2.58平方米。
虽然歼-9VI-II方案的提出解决长期困扰该机的气动布局问题,但从当时我国喷气式战斗机的实际开发能力来看,歼-9的一系列方案,尤其是歼-9VI-II方案的设计思想实在是太过于前卫,困难层出不穷,进展缓慢,举步维艰。到1980年,歼-9的研制工作全部中止,歼-9最终在中国的航空发展史上划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但其所论证的两侧进气及鸭式布局等技术后来终在歼-8II、歼-10等新型战机上采用。
——————————
记:歼-10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但有人说歼-10技术来自以色列的“狮”式战斗机。真实情况如何呢?

赵:虽然鸭式布局是以色列“狮”飞机的特色,但是从歼-9发展过程可以知道,早在接触以色列之前,中国航空科技人员,611所的设计中已经展开探索,自己发展到采用鸭式布局,歼-9VI就是鸭式布局,而且那是世界上第一种鸭式布局的战斗机,那是瑞典的萨伯-37雷式战斗机还没有出来。
同样是鸭式布局,歼-10与“狮”鸭翼位置布局相差很大。鸭翼主要作用有两个。一个是提供可控的涡升力,另一个是配平和俯仰控制。“狮”采用近距耦合布局,鸭翼靠后,贴近机翼,有利于涡升力,有利于机动性,但是在配平与俯仰控制作用降低。欧洲四国的“台风”采用远距耦合布局,鸭翼远离机翼,配平与俯仰控制作用强,但是涡升力作用弱。歼-10采用中距耦合,兼顾远近布局二者的优点。

————————
记:在今年初歼-20首飞时,您曾经接受过我们的采访,当时您从外形设计、隐身设计、机动性能、作战使用等方面给我们详细分析,这次请您对歼-20给予一个综合评价?

赵:从总体设计上,歼-20既不同于美国的F-22/35,也不同于俄罗斯的T-50,其从我国国情及重型、低成本主导设计思想出发,综合了中外多种优秀战机的成熟技术,如可调式DSI进气道、歼-10鸭翼的改型、大边条及翼身融合一体设计、全动垂尾等等。这些技术并不是拼凑,而是经过消化吸收、经过综合、最终汇集为一体、集中到中国四代机歼-20之上。
中国第四代战机歼-20的首飞,这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进入第四代战机研制进程的前三个国家之一,在高端战机方面也有了发言权。目前,尽管中国的新一代战机和西方国家的相比在动力方面仍有差距,但这个差距已逐渐缩小,并越来越小。我们都期待着歼-20装备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
下来看预警机,预警机采访的是中国预警机专家曹晨研究员,内容不少,简单汇总和摘抄吧。
——————————————————————————————————————————
跨越发展:空警-2000预警机

记:雷达的关键技术解决后,是不是就开始研制真正的国产预警机了?

曹:还不是,因为雷达“三高”问题的解决,只是意味着我们可以研制机械扫描的预警雷达了,而当时预警机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却是有源相控阵雷达……而且预警机可不仅仅只是预警雷达,还牵扯到载机、指挥控制、信息处理、新型融合、数据传输等相关技术……当时国内对于是否具备跨过机械扫描体制预警机而直接步入有源相控阵预警机研制的能力,也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起初我国是准备走引进和联合研制的道路。
————————
记:当时是准备和哪个国家联合研制预警机?

曹:当时,英国、以色列以及俄罗斯都向中国推销其预警机。英国推荐的机型是“猎迷”预警机……其雷达发射机可靠性不高……很多地面高速目标被错误的判断为飞机目标……(英国)转而购买美国的E-3A。
俄罗斯向中国推销的机型时大名鼎鼎的A-50,其基本性能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E-3A相当,只是在载机飞行性能、工作环境和设备可靠性方面逊于E-3A。
以色列向中国推销的是采用有源相控阵技术的“费尔康”预警机……三个雷达天线阵面,一个天线阵面位于机头,天线罩成球形,直径2米;另两个位于前机身两侧,面积高达10米×2米……前机身两个阵面各覆盖100度,机头阵面覆盖60度,这样未能实现全方位覆盖……每个收发组件单价高达1000美元以上,要实现全方位覆盖,所需收发组件高达近2000个,如此造价难以承受。
三者比较,前两种都是29世纪70年代制定的,都未采用有源相控阵技术……我国人士到发展有源相控阵预警机是大势所趋,于是最后决策通过向以色列引进来解决急需。
————————
记:就是后来的“费尔康”预警机引进计划吧?

曹:是的。不过我国也不是单纯的进口,而是在引进过程中,坚持“合作研制”的基本方针。一方面,很多关键性设备(例如雷达的收/发组件和天线罩)我国坚持自己进行生产……另一方面,技术方案由双方共同制定。以方最早提出的方案由于只能覆盖260°,存在很大的方位盲区,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于是,中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奠基人王小谟院士提出了独创性技术方案,以伊尔76为载机,在机背上加固定式天线罩,内装三块等边三角形的相控阵天线阵面。并通过架高雷达天线,来减小飞机尾翼对天线波速的阻挡,避免尾部盲区,实现360度全方位覆盖。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雷达探测距离,中方还决定采用世界上最大的天线罩。
不过,就在引进工作进入系统集成的关键时刻,美国以大陆拥有世界先进的预警机将严重改变两岸军事平衡为借口,迫使以色列……

————————————
记:未能引进成功,一定对我国的预警机技术费鏖战产生很大影响吧?

曹:影响的确很大。以色列单方面撕毁合同后,我国预警机的发展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如果我国不迎头赶上,尽快装备预警机,就会对国防建设造成影响,所以,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国产预警机,这样才不会被别人“卡脖子”。国产大型预警机很快立项,并被军委领导誉为新时期的“两弹一星”……
——————————
记:从合作研制到自己独立研制,这个跨越不小,而且预警雷达采用的是较为先进的相控阵技术,研制单独很大吧?
曹:研制难度的确很大,问题也很多。尤其是第一次系统的研制预警机这种高度集成化、信息化的作战系统,涉及到电子、信息、航空、雷达、通讯甚至人机工程等多个学科的问题……最终成功的研制出了空警-2000预警机。
——————————
记:空警-2000预警机研制成功的背后一定攻克了不少技术难关,能否给我们具体讲讲?

曹:……我们攻克了很多难关,可以说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意味着我国的预警机向前发展一步。……比如说收/发组件的大批量生产……这个难题我们在短期内就解决了,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在“八五”期间就开展了预先研究,十几年没有中断,积累了一些经验;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当时对以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了自己制造……
客观地说,在收/发组件研制中,以方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指导。在此之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生产普遍缺乏严格的工艺规范……外放当时对中方收/发组件生产要求之严,可以用“吹毛求疵”来形容……中方最初做了一批,外方认为中方没有达到要求,就给退了回来,说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做。这回中方严格按照外方的要求重新做出来后,一检验就通过,根本不用细细调试,这让大家很服气……以后质量稳定了,并且比以方同类产品的性能还要好很多。
另一个就是空警-2000背负的雷达天线罩……属于异形结构,经度要求高,而且我们这个雷达罩的尺寸世界上最大的,座椅制造难度很大,比美国E-3A预警机的天线罩还要复杂……对于国产化大型预警机如此巨大的天线罩,不仅模具要做得大,还要大的高温热压罐……要现做……国家给予了大量的经费支持,制造了一个亚洲最大的热压罐。天线罩做出来后,安装是一个问题,西方国家用了四个天线罩,试验了3个月仍然没有找到安装办法,我们采用自己的安装工艺,一次解决了这个高难度的世界工艺难题。
空警-2000预警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实现了预警机装备零的突破以及跨越式发展,我国未经历传统的机械扫描雷达预警机研制的情况下,一步实现了预警机装备跨入国际先进的相控阵预警机产品阶段。
——————————————————
“空警-200与空警-2000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之所以气动空警-200预警机的研制,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国土辽阔,仅靠有限的几架空警-2000,不要说实现全国土覆盖,仅仅只是实现重点作战方向的覆盖都有些不足。而且空警-2000造价高昂,且载机和零备件都依赖进口,因此,寄希望于国外平台和较高的成本来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国家希望通过采用国产运-8平台开发中型预警机,以期作为大型预警机的补充,在部署方向和数量上搭配使用……也不排除利用空警-200来降低空警-2000研制缝隙的重要考虑……所幸的是,这两款预警机的研制都十分顺利……表明我国预警机步入了系列化发展的新阶段”
“出口ZDK-03预警机采用背负式“圆盘”构型,可以实现全方位覆盖扫描,比巴基斯坦国内装备的采用“平衡木”体制的萨博-2000预警机在性能方面要完善得多,不仅没有扫描盲区,而且运-8比萨博-2000飞机更大的舱内空间和载重量,也使得ZDK-03预警机可以安装足够多的指控系统,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空中指挥系统”
“之前研制空警-200时,还不知道运-8背“盘子”行不行……“平衡木”构型即使在最大起飞重量仅有13吨的小型飞机上都能完成安装,所以空警-200采用“平衡木”也是因为研制风险较小的缘故,毕竟“平衡木”相比“盘子”对载机影响更小……ZDK-03的成功研制,证明了在运-8上可以背“盘子”,以及能够背多大的“盘子”……”

——————————————————————————
摘抄到此结束。

简单谈谈个人看法:

赵文利研究员也犯过错(至少在以前曾经看到过他的一些说法似乎有问题),也不排除在航空工业60年时刻说一些场面话,但总的来说,作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员,还是能够谈出一些网友们并不清楚的东西,看他的采访能够更有利于我们判断事情,而不是仅仅靠看几个外观就下结论,至少在歼十的气动布局中中距耦合这个东西在国外的飞机是少有的。另外,在J-20方面,他谈到了可调DSI,难道真的有可调DSI?!

曹晨研究员的采访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尤其是收/发组件的产品质量好过以色列的那部分以及雷达罩的技术难题部分,可以说这为我们奠定大规模制造预警机创造了条件,那些怀疑收/发组件方面问题的人可以放心了。对于空警-200,似乎并没有提到与空警-2000之间的高低搭配问题,主要还是为了解决覆盖问题。另,运-8可以背“盘子”,显然为今后拓展预警机系列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
论坛上的一些争论,希望通过上述摘抄内容,有所结论吧!(许多人看不起《兵工科技》,个人感觉有点偏颇,《兵工科技》采访专家方面还是不错的,毕竟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体制内的媒体,比体制外更有机会找到专家。虽然有时由于记者或者编辑的原因犯不少低级错误,但不能倒脏水连孩子一起倒掉,里面总有可汲取的东西)

个人不表达意见了,直接上东西,部分是摘抄,因为摘抄至少不是俺个人意见的瞎总结。部分内容太多,摘抄加个人总结。

先看歼击机,直接摘抄。关于歼击机,采访的是北京航空赵文利研究员。
————————————————————————————————————
记:在歼-9的众多修改设计方案中,是不是有鸭式布局的?有人说这种气动布局的研究孕育了后来的歼-10研制的希望,这是怎么回事?

赵:确有其事。根据歼-9的最初研制要求,1965年起,601开始进行歼-9气动布局参数的选择,最终在四种方案中选择了双前缘后掠角的双三角翼,三角翼的前缘后掠角改为55度,称为歼-9IV方案。
经过风洞试验发现,歼-9IV方案的机动性不够理想,于是又提出无尾三角翼方案,称歼-9V方案。后来随着空军“双26”要求的提出,歼-9原有布局均不能满足这一新要求,不得不再次对气动布局进行重新设计。经过反复的设计——选择——评定——淘汰过程后,我国设计人员最终为歼-9选择了鸭式布局,称之为歼-9VI方案。但研制工作一直受到影响而处于停滞状态。
直到1976年初,在歼-9VI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歼-9总体气动力布局和设计参数,形成了歼-9VI-II方案。其保持了歼-9VI的鸭式布局设计,主翼为60度三角翼,机翼面积50平方米,鸭翼为55度三角翼,固定安装角3度,面积2.58平方米。
虽然歼-9VI-II方案的提出解决长期困扰该机的气动布局问题,但从当时我国喷气式战斗机的实际开发能力来看,歼-9的一系列方案,尤其是歼-9VI-II方案的设计思想实在是太过于前卫,困难层出不穷,进展缓慢,举步维艰。到1980年,歼-9的研制工作全部中止,歼-9最终在中国的航空发展史上划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但其所论证的两侧进气及鸭式布局等技术后来终在歼-8II、歼-10等新型战机上采用。
——————————
记:歼-10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但有人说歼-10技术来自以色列的“狮”式战斗机。真实情况如何呢?

赵:虽然鸭式布局是以色列“狮”飞机的特色,但是从歼-9发展过程可以知道,早在接触以色列之前,中国航空科技人员,611所的设计中已经展开探索,自己发展到采用鸭式布局,歼-9VI就是鸭式布局,而且那是世界上第一种鸭式布局的战斗机,那是瑞典的萨伯-37雷式战斗机还没有出来。
同样是鸭式布局,歼-10与“狮”鸭翼位置布局相差很大。鸭翼主要作用有两个。一个是提供可控的涡升力,另一个是配平和俯仰控制。“狮”采用近距耦合布局,鸭翼靠后,贴近机翼,有利于涡升力,有利于机动性,但是在配平与俯仰控制作用降低。欧洲四国的“台风”采用远距耦合布局,鸭翼远离机翼,配平与俯仰控制作用强,但是涡升力作用弱。歼-10采用中距耦合,兼顾远近布局二者的优点。

————————
记:在今年初歼-20首飞时,您曾经接受过我们的采访,当时您从外形设计、隐身设计、机动性能、作战使用等方面给我们详细分析,这次请您对歼-20给予一个综合评价?

赵:从总体设计上,歼-20既不同于美国的F-22/35,也不同于俄罗斯的T-50,其从我国国情及重型、低成本主导设计思想出发,综合了中外多种优秀战机的成熟技术,如可调式DSI进气道、歼-10鸭翼的改型、大边条及翼身融合一体设计、全动垂尾等等。这些技术并不是拼凑,而是经过消化吸收、经过综合、最终汇集为一体、集中到中国四代机歼-20之上。
中国第四代战机歼-20的首飞,这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进入第四代战机研制进程的前三个国家之一,在高端战机方面也有了发言权。目前,尽管中国的新一代战机和西方国家的相比在动力方面仍有差距,但这个差距已逐渐缩小,并越来越小。我们都期待着歼-20装备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
下来看预警机,预警机采访的是中国预警机专家曹晨研究员,内容不少,简单汇总和摘抄吧。
——————————————————————————————————————————
跨越发展:空警-2000预警机

记:雷达的关键技术解决后,是不是就开始研制真正的国产预警机了?

曹:还不是,因为雷达“三高”问题的解决,只是意味着我们可以研制机械扫描的预警雷达了,而当时预警机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却是有源相控阵雷达……而且预警机可不仅仅只是预警雷达,还牵扯到载机、指挥控制、信息处理、新型融合、数据传输等相关技术……当时国内对于是否具备跨过机械扫描体制预警机而直接步入有源相控阵预警机研制的能力,也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起初我国是准备走引进和联合研制的道路。
————————
记:当时是准备和哪个国家联合研制预警机?

曹:当时,英国、以色列以及俄罗斯都向中国推销其预警机。英国推荐的机型是“猎迷”预警机……其雷达发射机可靠性不高……很多地面高速目标被错误的判断为飞机目标……(英国)转而购买美国的E-3A。
俄罗斯向中国推销的机型时大名鼎鼎的A-50,其基本性能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E-3A相当,只是在载机飞行性能、工作环境和设备可靠性方面逊于E-3A。
以色列向中国推销的是采用有源相控阵技术的“费尔康”预警机……三个雷达天线阵面,一个天线阵面位于机头,天线罩成球形,直径2米;另两个位于前机身两侧,面积高达10米×2米……前机身两个阵面各覆盖100度,机头阵面覆盖60度,这样未能实现全方位覆盖……每个收发组件单价高达1000美元以上,要实现全方位覆盖,所需收发组件高达近2000个,如此造价难以承受。
三者比较,前两种都是29世纪70年代制定的,都未采用有源相控阵技术……我国人士到发展有源相控阵预警机是大势所趋,于是最后决策通过向以色列引进来解决急需。
————————
记:就是后来的“费尔康”预警机引进计划吧?

曹:是的。不过我国也不是单纯的进口,而是在引进过程中,坚持“合作研制”的基本方针。一方面,很多关键性设备(例如雷达的收/发组件和天线罩)我国坚持自己进行生产……另一方面,技术方案由双方共同制定。以方最早提出的方案由于只能覆盖260°,存在很大的方位盲区,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于是,中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奠基人王小谟院士提出了独创性技术方案,以伊尔76为载机,在机背上加固定式天线罩,内装三块等边三角形的相控阵天线阵面。并通过架高雷达天线,来减小飞机尾翼对天线波速的阻挡,避免尾部盲区,实现360度全方位覆盖。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雷达探测距离,中方还决定采用世界上最大的天线罩。
不过,就在引进工作进入系统集成的关键时刻,美国以大陆拥有世界先进的预警机将严重改变两岸军事平衡为借口,迫使以色列……

————————————
记:未能引进成功,一定对我国的预警机技术费鏖战产生很大影响吧?

曹:影响的确很大。以色列单方面撕毁合同后,我国预警机的发展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如果我国不迎头赶上,尽快装备预警机,就会对国防建设造成影响,所以,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国产预警机,这样才不会被别人“卡脖子”。国产大型预警机很快立项,并被军委领导誉为新时期的“两弹一星”……
——————————
记:从合作研制到自己独立研制,这个跨越不小,而且预警雷达采用的是较为先进的相控阵技术,研制单独很大吧?
曹:研制难度的确很大,问题也很多。尤其是第一次系统的研制预警机这种高度集成化、信息化的作战系统,涉及到电子、信息、航空、雷达、通讯甚至人机工程等多个学科的问题……最终成功的研制出了空警-2000预警机。
——————————
记:空警-2000预警机研制成功的背后一定攻克了不少技术难关,能否给我们具体讲讲?

曹:……我们攻克了很多难关,可以说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意味着我国的预警机向前发展一步。……比如说收/发组件的大批量生产……这个难题我们在短期内就解决了,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在“八五”期间就开展了预先研究,十几年没有中断,积累了一些经验;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当时对以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了自己制造……
客观地说,在收/发组件研制中,以方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指导。在此之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生产普遍缺乏严格的工艺规范……外放当时对中方收/发组件生产要求之严,可以用“吹毛求疵”来形容……中方最初做了一批,外方认为中方没有达到要求,就给退了回来,说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做。这回中方严格按照外方的要求重新做出来后,一检验就通过,根本不用细细调试,这让大家很服气……以后质量稳定了,并且比以方同类产品的性能还要好很多。
另一个就是空警-2000背负的雷达天线罩……属于异形结构,经度要求高,而且我们这个雷达罩的尺寸世界上最大的,座椅制造难度很大,比美国E-3A预警机的天线罩还要复杂……对于国产化大型预警机如此巨大的天线罩,不仅模具要做得大,还要大的高温热压罐……要现做……国家给予了大量的经费支持,制造了一个亚洲最大的热压罐。天线罩做出来后,安装是一个问题,西方国家用了四个天线罩,试验了3个月仍然没有找到安装办法,我们采用自己的安装工艺,一次解决了这个高难度的世界工艺难题。
空警-2000预警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实现了预警机装备零的突破以及跨越式发展,我国未经历传统的机械扫描雷达预警机研制的情况下,一步实现了预警机装备跨入国际先进的相控阵预警机产品阶段。
——————————————————
“空警-200与空警-2000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之所以气动空警-200预警机的研制,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国土辽阔,仅靠有限的几架空警-2000,不要说实现全国土覆盖,仅仅只是实现重点作战方向的覆盖都有些不足。而且空警-2000造价高昂,且载机和零备件都依赖进口,因此,寄希望于国外平台和较高的成本来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国家希望通过采用国产运-8平台开发中型预警机,以期作为大型预警机的补充,在部署方向和数量上搭配使用……也不排除利用空警-200来降低空警-2000研制缝隙的重要考虑……所幸的是,这两款预警机的研制都十分顺利……表明我国预警机步入了系列化发展的新阶段”
“出口ZDK-03预警机采用背负式“圆盘”构型,可以实现全方位覆盖扫描,比巴基斯坦国内装备的采用“平衡木”体制的萨博-2000预警机在性能方面要完善得多,不仅没有扫描盲区,而且运-8比萨博-2000飞机更大的舱内空间和载重量,也使得ZDK-03预警机可以安装足够多的指控系统,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空中指挥系统”
“之前研制空警-200时,还不知道运-8背“盘子”行不行……“平衡木”构型即使在最大起飞重量仅有13吨的小型飞机上都能完成安装,所以空警-200采用“平衡木”也是因为研制风险较小的缘故,毕竟“平衡木”相比“盘子”对载机影响更小……ZDK-03的成功研制,证明了在运-8上可以背“盘子”,以及能够背多大的“盘子”……”

——————————————————————————
摘抄到此结束。

简单谈谈个人看法:

赵文利研究员也犯过错(至少在以前曾经看到过他的一些说法似乎有问题),也不排除在航空工业60年时刻说一些场面话,但总的来说,作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员,还是能够谈出一些网友们并不清楚的东西,看他的采访能够更有利于我们判断事情,而不是仅仅靠看几个外观就下结论,至少在歼十的气动布局中中距耦合这个东西在国外的飞机是少有的。另外,在J-20方面,他谈到了可调DSI,难道真的有可调DSI?!

曹晨研究员的采访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尤其是收/发组件的产品质量好过以色列的那部分以及雷达罩的技术难题部分,可以说这为我们奠定大规模制造预警机创造了条件,那些怀疑收/发组件方面问题的人可以放心了。对于空警-200,似乎并没有提到与空警-2000之间的高低搭配问题,主要还是为了解决覆盖问题。另,运-8可以背“盘子”,显然为今后拓展预警机系列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
论坛上的一些争论,希望通过上述摘抄内容,有所结论吧!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杂志,地处西安,有西工大等西北军工单位的背景

很多东西讲得很靠谱
赵文利说J20的发动机间隔比T50还大,这段很雷人、、、
值得参考对照啊,如果只有一个所谓“权威来源”反而没劲了~
还是大飞机不给力不给力

订的毛机也没交货,没有运载平台,用运八顶上也是没办法的事
超级侧卫 发表于 2011-5-10 01:00


    所以俺说他也犯错。但也不排除是记者或编辑犯错。


结合前一阵Y-8背小三面阵的图,和60年大庆时,空军的专家说的以后
平衡木要改盘子。和楼主的文章对照,看来是真有其事啊。
      结合海盘子的图看,小三面阵应该不是给海盘子用的。厚度和大小不同。
      说起来TG在研发的盘子也太多了吧!

结合前一阵Y-8背小三面阵的图,和60年大庆时,空军的专家说的以后
平衡木要改盘子。和楼主的文章对照,看来是真有其事啊。
      结合海盘子的图看,小三面阵应该不是给海盘子用的。厚度和大小不同。
      说起来TG在研发的盘子也太多了吧!
留个名,以观后效
大盘子解决后,小型化或细分化也是趋势。
llooogg 发表于 2011-5-10 01:45
所谓的高科技一旦被TG掌握,TG马上能把这些高科技白菜化。
"歼-9VI就是鸭式布局,而且那是世界上第一种鸭式布局的战斗机,那是瑞典的萨伯-37雷式战斗机还没有出来。"

亮了[:a9:]
啥时候讲讲E-737楔尾的雷达,尤其是如何实现前后60度监视的.
shiny1225 发表于 2011-5-10 04:01


        就是顶端那个扁平的长条。
rt12 发表于 2011-5-10 05:33


    谢谢,这个俺知道,不解的是这种天线的原理和内部天线布置情况是什么?有详细点的资料吗?

    Y-8平衡木要是这么弄,性能会提升不少.
看来Y8要改盘子了
shiny1225 发表于 2011-5-10 05:40


    上下两块板用的都是L波段电子扫描阵列雷达,不过上面那个主要是补盲用,在探测距离上有缩水。
你把平衡木改成这样不就和空警2000重复了吗?
rt12 发表于 2011-5-10 05:54


    好歹照顾到360度,平衡木240度盲区有点大,也不利于出口.
自主研发都是被逼的
回复 12# shiny1225

楔尾顶端用的是端射天线,前后各一,可以对前后方60度进行扫描,这样与平衡木结合后可以完成360度扫描,但端射天线的作用距离相对较近,所以可以认为是补盲用的,  有关端射天线的原理比较复杂,可以百度一下,有许多相关论文。
超级侧卫 发表于 2011-5-10 01:00

是呀,当时俺感觉老爷子要么说的是j20已经废弃的前期设计,要么作为体制内人员了解到成飞还有个超大弹仓改型设计姑且称为JH20![:a2:]:D;P
空警2000雷达罩直径14米,粗略算了算,三面阵布置,每面的长度在9.8米左右,与E-3A直径相当,可见空警2000雷达罩直径之大,也可以看出每面雷达面积基本与E-3A相当。按照相控阵的特点,可以利用烧穿的办法来延展探测距离,由于雷达总面积应该大于E-3A,扫描同样空域时相当于可用面积大,所以空警2000探测距离应该不错,个人认为应该能够达到E-3A的水平。
斩倭刀 发表于 2011-5-10 08:17


    多谢科普!
摘抄再加上分析就好了。
兵工科技的专家访谈还是不错的
shiny1225 发表于 2011-5-10 06:21


    空警200也是360度啊,补盲雷达在机头和机尾。
没看过杂志,从帖子里了解了不少东西,谢谢分享。
运8盘子以后有装备我国的可能性
oaki911 发表于 2011-5-10 08:25


    当时J20高清照满天飞了。。。
很多项目下马了,但数据没有白做。
感觉有料哦
以前还以为运八用平衡木比用盘子先进
这样的采访靠谱很多··
rt12 发表于 2011-5-10 09:39


    看NAAS上面的图示,并没有提200的补盲雷达...
可惜九爷出师未捷身先死,。。。
有些料,不错
很多东西不一定做出来,有研究就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