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鹰:爱国不等于爱张艺谋电影 ――关于《 金陵十三钗》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12:06


爱国不等于爱张艺谋电影

――关于《 金陵十三钗》评价与学生通信



肖 鹰



某某同学:

读了你的关于《金陵十三钗》的长信,在赞赏你的认真之余,我对你的观点和说法感到意外和遗憾。你在北大本科学习电影艺术,在清华硕士学习美学,现在欧洲学习哲学,我不理解在对这部电影评论现象的关注中,你为何会纯粹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用“阴谋论”的眼光看问题。

关于《金》片,你没有看,但趋向认同你北大电影编导专业师友的“评价很高”的看法,认为“张艺谋此片之善,足以抵过去所有烂片和未来拍烂片之过”。出于对张艺谋10年来电影之路的个人判断,我开始公开撰文表示拒绝看这部电影,但是后来出于一个美学学者和批评家的责任,我不是专门去电影院观看了《金》。我对《金》的观感,就是这是一部无聊、平庸、以低级噱头煽情的劣作。如果把《金》与《三枪拍案惊奇》比较,《三枪》是一部彻底娱乐的游戏烂片,而《金》是一部试图以滥情立树碑的劣作。但《三枪》可恕,《金》不可恕,因为《三枪》只是烂于艺术,而《金》是对人类(不止于中国)历史悲剧的亵渎。坦率说,如果真如你信所言,你北大电影专业的师友对此片“评价很高”,我很遗憾地要疑心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已经过度“张艺谋化”。

你认为美国批评家对《金》的严重否定和批评,不是纯粹出于“艺术的原因”,而根本原因是:其一,因为好莱坞担心中国电影崛起而威胁其霸主地位,其一,出于美国人对日本的特殊感情偏向――承认纳粹屠杀犹太人,不承认日本侵略军屠杀中国人。你的理由你在欧洲的见闻感受到西方(包括美国)对西方的防备和甚至敌意。然而,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我读了美国主流批评家评论《金》的近10余篇大小文章,大概基本包括了美国对《金》的评论。我要指出的是,与你的“判断”相反,几乎所有美国批评家都指出批评(甚至谴责)张艺谋在《金》片中,弱化和模糊了南京大屠杀的野蛮和残酷,他们否定《金》的核心就是张艺谋在电影中把一个空前的人性灾难转化为一部借灾难背景贩卖情色和炫耀电影画面的大杂烩肥皂剧。在这个前提下,美国批评家非常专业地揭露了张艺谋在这部电影中暴露无遗出的严重的电影艺术缺陷:没有戏剧真实感、叙述逻辑混乱、细节穿帮、人物虚假。与美国批评家在评论中的专业表现相比,国内批评家对《金》的“高度评价”(准确讲是无极追捧)就显得令人痛心的空洞、浮华和无聊。我建议你通读一下美国电影批评网Metacritic.com和Moviereviewintelligence.com的专家评论文章,读完之后,你审视一下你以“阴谋论”立论的判断是否站得住脚。

你的信反映了一种国内情绪,即张艺谋是“替中国受过”。但是,你既然学电影编导出身,就应当知道,张艺谋是彻头彻尾被西方(尤其是美国)捧成了“中国电影英雄”的。从1987年《红高粱》以张艺谋首部执导电影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开始,他的电影收揽了欧洲三大电影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在美国则五度提名金球奖、三度提名奥斯卡奖,并且以北京电影学院学士被授予获得美国美国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艺术学荣誉博士称号,好莱坞先进个人称号;数度担任欧美国际电影大奖评委。在中国,张艺谋是一个“洋封中受”的“中国电影英雄”。你研究张艺谋电影生涯会发现,在西方,张艺谋电影在直至《十面埋伏》,都普遍看好的,因此颁获奖项和荣誉。但以《十面埋伏》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落败开始,2005年以来的张艺谋电影日渐被西方冷落。为什么?这难道不是因为《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直至今天的《金》严重表现了张艺谋电影的艺术僵化和理念低落吗?

美国著名电影批评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manuel Levy在《电影》杂志发表评论文章,批评《金》片不是来自真实生活的灵感,而是张艺谋制造的一个大杂混乱、严重缺少平衡、过度炫耀某些场景的电影大杂烩(a hodgepodge of a movie),是张艺谋发迹以来最糟糕的一部电影。Levy说:“它(《金》)终归是一个电影杂碎(a mishmash of a movie),一部拘泥于成规、老套过时、造作感伤的作品。它出人意外地将1937年日本进攻的南京悲剧琐碎化,将其压扁为一个迎合感伤音乐剧的传说,囊括其中的尽是类型化或单面性的角色。”我认为Levy的评价,不仅针对《金》,而且针对自《英雄》开始的张艺谋电影的整体走向都是切中要害的。

我这次关注和参与《金》的评论,坦率讲,主旨不在于对张艺谋及《金》的优劣评判,而在于当下中国电影究竟应当走什么的道路问题。张艺谋被Levy认为是非西方国家想通过“全球化”跻身国际电影市场的导演之一。张艺谋的问题就是只知全心全意模仿好莱坞、揣摸美国批评家的趣味,学虎不成反成犬,这次《金》“一切都向好莱坞看齐”,不仅专为一位美国影星修改剧情、而且40%对话用英语,本以为可以奥梦成功,结果却是大失败。《金》的失败,不仅有张艺谋电影动机错误的根源,也有张艺谋根本艺术局限的失败。从动机讲,《金》是一部彻底讨好美国电影界的影片,为了讨好,甚至不惜滥用民族历史灾难;从艺术讲,张艺谋追仿好莱坞大片10多年,只知仿袭画面制作,不知从电影精神的深层借鉴和提升。我认为,在《英雄》中,张艺谋还是一个初试大片的探索者,尽管幼稚,还有自信;但在《金》中,张艺谋老茧自缚,而且信心全无。《金》的后半部,尤其是结尾,显然是力不从心之作。十二个妓女忽然良知发现,代替十二女生去“服务”日本侵略军已经很突兀了,片终却毫无交待地让十二妓女怀揣玻璃刀去日军宴会上做刺客了。这种漏洞天大的低级肥皂剧情节难道应当获得“高度评价”?

我赞赏你和你的师友在《金》评论中表现出的高度爱国觉悟。但是,想必理性上你懂得,爱国不等于爱张艺谋电影。我认为,对张艺谋电影错误动机和艺术错误做严正批评,积极接受和介绍包括美国批评家在内的他国学者对张艺谋电影的公正、严肃的批评,是我们真正关心和期望中国电影发展的同胞应当倡导的爱国行为。相反,用视脓疮为桃花的态度为张艺谋电影护短,不问是非地视国外批评为“冷战阴谋”,实际是对中国电影的伤害,这不是爱国,而是误国。

就写到这里。希望我所谈,对你有借鉴意义。

祝好!

                                         肖 鹰

                                       2012-01-18



********************************************



老师:

   

           最近一直在关注您的博客。我没有机会看到《金陵十三钗》,这边没上映。不过我认识的人看过的都评价很高,其中不少都是以前北大艺术学院的编导系的同门和师长,一些甚至认为张艺谋此片之善,足以抵过去所有烂片和未来拍烂片之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国内外差异这么大。如您的分析,国内热映不能说明此片艺术上的卓越。但我个人觉得,在美国遇冷,可能也不纯粹是个艺术上的问题。

           从我个人的角度,特别是在国外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比较自由接收到西方对中国的报道之后,我认为西方人其实对中国从来都是不耽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一切发生在中国的事情的。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几乎都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谈到中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西方人更乐于猎取中国的一切可以满足他们文化优越感的部分。西方对中国几百年来的文化优越感在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强劲经济崛起的势头下开始动摇,一种危机感导致的惶遽的心态滋生了更为广泛的偏见。我们系有不少美国博士生和教师,聊天时很明显发现他们对中国的偏见,说中国人“都吃狗”,“北京看不见绿色”,“中国搞政治迫害”,“中国人抛弃女婴”几乎是时常提及的,有些可能多少事实,但他们绝对能把五十分说成一百分。有些人还到过中国,可是他们眼里的中国,和我生活了26年看到的问题多多的中国却还是不一样。

      说到偏见,例子太多,就举一个直接最近的,昨天我房东还拿网上的一篇题为“整个中国被烟雾弥漫”的图片新闻给我看说中国的环境污染多严重,整个中国都遭殃。我从常识也能判定,这不可能事实,开玩笑说中国大着呢,西边大片都是干旱沙漠,雾气去了更好,不过的多大的烟雾才能把中国全境弥漫啊,我说这新闻肯定是夸张的,不是事实。房东有点开心,非要跟我证明,打开新闻网页,页面上的几个赫然的大字标题确实是“几乎中国全境被烟雾弥漫”,甚至还配了卫星图,一片烟雾或者云雾,遮盖下,有一个标明北京的点。看上去中国确实被烟雾弥漫了。但是我真的不相信,中国全境被烟雾弥漫,那么世界末日也不远了吧。所以我再认真仔细的看,最后辨识出这张卫星地图其实只是北京和周边地区的,就连华北都算不上。可是有几个外国人有足够的地理常识可以把判断一张没有任何标注只指明出中国首都北京位置的卫星地图其实是中国的全境还是中国九牛一毛的一隅呢?而卫星地图下面很小的字却写着,北京及其周边。国外对中国题材的各类报道,何时有过真的公正心态和客观标准呢?

         张艺谋的片子我没有看,不能评价它的艺术性到底有多少,但是,我相信,美国好莱坞评论者他们也不一定会以一个毫无立场的眼光来看张片的。这种心态很复杂,首先是好莱坞地位和前途的问题。今年里,国外的媒体常有“中国电影会不会超越好莱坞”的命题作业,多次出现,作为称霸世界电影工业多于半个世纪的好莱坞,看到中国电影如今能够以雄厚的经济实力整合资源,加上电影工业的制作-发行-放映的产业链这几年越来越成熟,而同时中国稳定增长的电影票房市场也为中国电影工业的崛起注入强心剂。好莱坞的心态是很微妙的。电影是艺术,但同时也是工业产品,好莱坞比谁都清楚这一点,好莱坞雄霸世界影坛半个多世纪,绝对不是单凭的艺术价值。其实,不可否认这种心态已经在好莱坞人中默默产生——对中国电影的任何形式的鼓励和促进,都有可能反过来构成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某种威胁。美国人开始紧张,然而中国人却更加底气不足,张艺谋还是非得要以“申奥”为其价值的实现,可见好莱坞的地位并没有像未雨绸缪的美国好莱坞人所感觉的那样,有任何的撼动。其二,张艺谋的片子犯了两个忌讳。第一,对犹太人的受难,西方世界是普遍有体会的,但是对中国人民在南京屠杀中的受难,却有如隔岸观火。日本脱亚入欧已经近百年,在西方人的认知和态度里,日本其实早不是异己的存在,恐怕比起和中国同样曾经顶着“共产主义”这顶西方闻虎色变的帽子的欧洲国家—苏联,日本在普通欧美人的心中要亲热得多。加之日本左翼势力一直试图推倒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耻辱柱,多年的努力在欧美日世界里潜移默化的将“南京大屠杀”淡化,甚至部分消解了。张片《十三钗》还没有上前,我最早接触的新闻报道就不是来谈片子的艺术性,而是谈南京大屠杀的真伪和具体人数问题,好像记者还列出了中国近年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总的来说,在中国崛起的势头已经不再能够以“和平发展”的口号令西方世界安心的时候,任何能够激励中国人寻找到集体的、民族认同感的东西,都变成一种激进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前兆,让二战饱受纳粹德国蹂躏的西方人感到惶恐。“南京大屠杀”中国人看的泣不成声,西方人却嗤之以鼻,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国家主义的一种警觉,事实上,这种心态真的好普遍,西方人允许犹太人在回顾犹太大屠杀中血泪中增强民族的认同,却绝对看不惯中国人在重温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中得到获得一点“悲剧之美”,中国人一哭,就是中国人不宽容,战争过去许久了还记恨日本人而不真的反思引发人类战争的深层次原因,却徒劳的加重民族仇恨,不够人道主义,不够普世价值;中国人一哭,就是中国可怕的国家主义的意识强化,将威胁周边小国的安全,不得不进行和纵横连横来制约中国。去年美国在澳大利亚建军事基地,三番五次去东南亚菲律宾、越南等国连横。对中国负面的报道已经把中国塑造成一个用这边民众常说的“中国狼”的形象。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确实可疑,但这真是问题的关键不得不在一部电影所有其他要素之前首先拿出来讨论的么?其实看到那篇报道之后,我就做了一个比较细致的阅读,20万是国际公认的,日本也有相当多人承认。但是20万、30万,40万差别真的是那么大么?想起中学时背诵的“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是亦走也”的句子了。20万的生命就足以让南京大屠杀这个母题更应该被消解吗?

       不知不觉,写了好多。老师您别嫌我烦,我只是想把我想的告诉您,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您尽管批评。

       张片犯的第二忌讳不是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本身,而是讲述的时机错了。去年日本海啸,全世界为之震撼和悲痛,日本人面对灾难表现出来的杰出的民族素质,也是全世界有目共睹。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灾难让日本人民饱受痛苦,让日本经济倒退到的时候,却对日本民族的凝聚力的增强以及日本公共形象的建设有极大的助力。不可否认的是,西方世界在日本海啸之后,对整个日本的好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好感也很复杂,来自长期的经济、政治、军事的同盟关系,也来自基于西方人道主义普遍价值对日本受难的同情。事实上,前天我听广播,爱尔兰国的一个电台,还在讲日本海啸中的温暖故事和日本民众的善良执着勇敢。张的片子,在这个节骨眼上,塑造的日本形象和西方所阅读需要的多么不同,多么不应景,这也是张必然遭遇失败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我个人觉得,张片的失败也不纯然是他自己的艺术理念和素质的问题,只能说他在没有真的弄懂美国,没有弄懂好莱坞的时候却自以为已经懂得的要去献媚,再加上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您提到的美国评论者普遍推崇的另一部伊朗片子,或许也能说明问题,虽然我没有看过,当然绝对是一部艺术水平很高的片子。但正如我以前读书声老师常开玩笑说高考考上北大清华很需要实力,但考上状元还是有点需要烧香的。应该说,与这部伟大的片子不相伯仲的作品在电影工业已经百年多历史的今天,不可能说没有,但为什么美国人却那样推崇,很大程度上,我觉得也还是这部片子出了艺术上的成就外,也在内容和时机上很讨巧。伊朗是美国的宿敌,今年伊朗也是新闻报道里和美国纠缠最多的国家。这部片子的主题是伊朗当代社会的问题的反思,在某种意义上,是符合欧美,尤其是美国对世界秩序的期待和潜在的文化优越感的心理。片子诚然是好片子,艺术上过硬,但“政治上”也得过关才能够更受推崇,西方人老说共产主义国家可怕的意识形态,其实他们也有固执的意识形态,甚至在信息自闭方面,比中国zf的信息屏障还可怕。不想被信息屏蔽的人总能重新找到耳朵和眼睛,而甘心自闭的人,就算你用高音喇叭对着他喊也没有用。此外,伊朗这个小成本的电影,怎么都不能显示出一点撼动好莱坞的工业基础,好莱坞的评论家们大可以坐着用一种“非功利”的美学心态来纯粹的谈艺术,因为饭碗没有被威胁着。想起以前本科学美学,高建平老师提到的“海上美景”的例子,预感到风暴来临的时候,对那雄奇的风起云涌一般是不太可能美学的欣赏的。

        最后,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是我和一个美国博士,此人已经拿到一个博士了,现在也是我们系的讲师,专业是政治哲学,对中国的关注可以说是西方人里很多的,基本上每天都看关于中国的新闻,所以西方对中国的报道很熟悉。又一次聊天,他很友好的跟我说:中国和美国谁也离不开谁,我们都彼此需要,美国需要中国借钱给我们,这样美国才能有钱购买中国产品,中国的工厂才能持续制造,中国才能保持经济增长。他说这个的时候是非常自然和友好的,但是我听起来却并不那么轻松。这里面的逻辑如果您仔细看,会发现中国和美国是佃农和地主的关系。中国,尤其建立在是那些劳累在第一线的普通的工人、农民工、农民的拮据生活、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等一系列代价基础上,所积累的社会财富,相当大一部分在政府的某些正当和必须的理由下借贷给美国,美国人拿这些钱,继续维持他们发达国家的生活标准,(说着到,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我来爱才知道,爱尔兰人一个月的失业补助,也就相当于国内的低保,都比我一个月的奖学金多,起初我还以为我是有钱人呢。很多失业、待业青年人在这样经济危机的时候,都不工作混日子的。相反,如果在国内,我想摆水果摊,买菜,擦鞋子,买茶叶蛋,煎饼,这些其实中国人民如果下岗再就业都会考虑的吧。中国人的韧性真的令人佩服,但也说明社会保障的落后),继续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国普通民众用不起的产品,使得中国工厂工人能够继续充当廉价劳动力来养活家人,使得中国经济能所谓的持续增长,能再赚到钱,再借贷给他们……中国普通工人的劳动产品和劳动价值,产品被美国购买,价值被中国政府和资本家征收再转交给美国,这算什么逻辑,当然,可能他要说美国迟早要换的,可是这个真说不好,美国从来都是最聪明的国家。就算还,也是何年何月,等到这比巨款不再成为巨款的一天,还给中国的下一代,甚至下下代。我们中国今天的基层普通的劳动者的让人揪心的生活,社会贫富差距,这一切都无法改变,因为中国政府需要向美国以借贷的形式缴纳“政治献金”。美国同学在讲这个的时候,非常的理所当然,因为这就是他潜意识的,不需要任何思考顺理成章的一切。这个逻辑下根本的心态是西方百年以来的优越感以及美国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唯我独尊的霸主情节。

        在我们有生之年,必然会见证国际社会的新格局,整个中华民族在两百年的贫弱之后重新回归它应有的世界地位,中国的普通民众也能真正的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而美国的武林盟主地位可能即使不让贤,至少也不会如现在一样世界那个角落都是美国——一个以地理位置命名的却实际上无处不在的国家的国家利益的局面。今天的中国必将经过一番洗礼而重新回归天朝上国的荣耀,中国人走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会是有经济实力也有文化底气的。

        对不起,一写写了好多,其实我本来只想给您发个照片。唉。可能最近感触很多吧。在国内,被政府的信息屏障“保护”着,可以很无知,也可以很轻松快乐,出了国,才发现,中国所谓的“繁荣”却危机四伏,也更加客观的反思既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提前祝您新年快乐。期待在明年看到您更多的文章,为当代的中国文艺界涤污荡浊!



学生:某某某 敬上

2012年1月16日


本文是清华肖鹰教授所作

本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5bc470102du3f.html
肖鹰教授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86978631_0_1.html


爱国不等于爱张艺谋电影

――关于《 金陵十三钗》评价与学生通信



肖 鹰



某某同学:

读了你的关于《金陵十三钗》的长信,在赞赏你的认真之余,我对你的观点和说法感到意外和遗憾。你在北大本科学习电影艺术,在清华硕士学习美学,现在欧洲学习哲学,我不理解在对这部电影评论现象的关注中,你为何会纯粹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用“阴谋论”的眼光看问题。

关于《金》片,你没有看,但趋向认同你北大电影编导专业师友的“评价很高”的看法,认为“张艺谋此片之善,足以抵过去所有烂片和未来拍烂片之过”。出于对张艺谋10年来电影之路的个人判断,我开始公开撰文表示拒绝看这部电影,但是后来出于一个美学学者和批评家的责任,我不是专门去电影院观看了《金》。我对《金》的观感,就是这是一部无聊、平庸、以低级噱头煽情的劣作。如果把《金》与《三枪拍案惊奇》比较,《三枪》是一部彻底娱乐的游戏烂片,而《金》是一部试图以滥情立树碑的劣作。但《三枪》可恕,《金》不可恕,因为《三枪》只是烂于艺术,而《金》是对人类(不止于中国)历史悲剧的亵渎。坦率说,如果真如你信所言,你北大电影专业的师友对此片“评价很高”,我很遗憾地要疑心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已经过度“张艺谋化”。

你认为美国批评家对《金》的严重否定和批评,不是纯粹出于“艺术的原因”,而根本原因是:其一,因为好莱坞担心中国电影崛起而威胁其霸主地位,其一,出于美国人对日本的特殊感情偏向――承认纳粹屠杀犹太人,不承认日本侵略军屠杀中国人。你的理由你在欧洲的见闻感受到西方(包括美国)对西方的防备和甚至敌意。然而,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我读了美国主流批评家评论《金》的近10余篇大小文章,大概基本包括了美国对《金》的评论。我要指出的是,与你的“判断”相反,几乎所有美国批评家都指出批评(甚至谴责)张艺谋在《金》片中,弱化和模糊了南京大屠杀的野蛮和残酷,他们否定《金》的核心就是张艺谋在电影中把一个空前的人性灾难转化为一部借灾难背景贩卖情色和炫耀电影画面的大杂烩肥皂剧。在这个前提下,美国批评家非常专业地揭露了张艺谋在这部电影中暴露无遗出的严重的电影艺术缺陷:没有戏剧真实感、叙述逻辑混乱、细节穿帮、人物虚假。与美国批评家在评论中的专业表现相比,国内批评家对《金》的“高度评价”(准确讲是无极追捧)就显得令人痛心的空洞、浮华和无聊。我建议你通读一下美国电影批评网Metacritic.com和Moviereviewintelligence.com的专家评论文章,读完之后,你审视一下你以“阴谋论”立论的判断是否站得住脚。

你的信反映了一种国内情绪,即张艺谋是“替中国受过”。但是,你既然学电影编导出身,就应当知道,张艺谋是彻头彻尾被西方(尤其是美国)捧成了“中国电影英雄”的。从1987年《红高粱》以张艺谋首部执导电影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开始,他的电影收揽了欧洲三大电影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在美国则五度提名金球奖、三度提名奥斯卡奖,并且以北京电影学院学士被授予获得美国美国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艺术学荣誉博士称号,好莱坞先进个人称号;数度担任欧美国际电影大奖评委。在中国,张艺谋是一个“洋封中受”的“中国电影英雄”。你研究张艺谋电影生涯会发现,在西方,张艺谋电影在直至《十面埋伏》,都普遍看好的,因此颁获奖项和荣誉。但以《十面埋伏》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落败开始,2005年以来的张艺谋电影日渐被西方冷落。为什么?这难道不是因为《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直至今天的《金》严重表现了张艺谋电影的艺术僵化和理念低落吗?

美国著名电影批评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manuel Levy在《电影》杂志发表评论文章,批评《金》片不是来自真实生活的灵感,而是张艺谋制造的一个大杂混乱、严重缺少平衡、过度炫耀某些场景的电影大杂烩(a hodgepodge of a movie),是张艺谋发迹以来最糟糕的一部电影。Levy说:“它(《金》)终归是一个电影杂碎(a mishmash of a movie),一部拘泥于成规、老套过时、造作感伤的作品。它出人意外地将1937年日本进攻的南京悲剧琐碎化,将其压扁为一个迎合感伤音乐剧的传说,囊括其中的尽是类型化或单面性的角色。”我认为Levy的评价,不仅针对《金》,而且针对自《英雄》开始的张艺谋电影的整体走向都是切中要害的。

我这次关注和参与《金》的评论,坦率讲,主旨不在于对张艺谋及《金》的优劣评判,而在于当下中国电影究竟应当走什么的道路问题。张艺谋被Levy认为是非西方国家想通过“全球化”跻身国际电影市场的导演之一。张艺谋的问题就是只知全心全意模仿好莱坞、揣摸美国批评家的趣味,学虎不成反成犬,这次《金》“一切都向好莱坞看齐”,不仅专为一位美国影星修改剧情、而且40%对话用英语,本以为可以奥梦成功,结果却是大失败。《金》的失败,不仅有张艺谋电影动机错误的根源,也有张艺谋根本艺术局限的失败。从动机讲,《金》是一部彻底讨好美国电影界的影片,为了讨好,甚至不惜滥用民族历史灾难;从艺术讲,张艺谋追仿好莱坞大片10多年,只知仿袭画面制作,不知从电影精神的深层借鉴和提升。我认为,在《英雄》中,张艺谋还是一个初试大片的探索者,尽管幼稚,还有自信;但在《金》中,张艺谋老茧自缚,而且信心全无。《金》的后半部,尤其是结尾,显然是力不从心之作。十二个妓女忽然良知发现,代替十二女生去“服务”日本侵略军已经很突兀了,片终却毫无交待地让十二妓女怀揣玻璃刀去日军宴会上做刺客了。这种漏洞天大的低级肥皂剧情节难道应当获得“高度评价”?

我赞赏你和你的师友在《金》评论中表现出的高度爱国觉悟。但是,想必理性上你懂得,爱国不等于爱张艺谋电影。我认为,对张艺谋电影错误动机和艺术错误做严正批评,积极接受和介绍包括美国批评家在内的他国学者对张艺谋电影的公正、严肃的批评,是我们真正关心和期望中国电影发展的同胞应当倡导的爱国行为。相反,用视脓疮为桃花的态度为张艺谋电影护短,不问是非地视国外批评为“冷战阴谋”,实际是对中国电影的伤害,这不是爱国,而是误国。

就写到这里。希望我所谈,对你有借鉴意义。

祝好!

                                         肖 鹰

                                       2012-01-18



********************************************



老师:

   

           最近一直在关注您的博客。我没有机会看到《金陵十三钗》,这边没上映。不过我认识的人看过的都评价很高,其中不少都是以前北大艺术学院的编导系的同门和师长,一些甚至认为张艺谋此片之善,足以抵过去所有烂片和未来拍烂片之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国内外差异这么大。如您的分析,国内热映不能说明此片艺术上的卓越。但我个人觉得,在美国遇冷,可能也不纯粹是个艺术上的问题。

           从我个人的角度,特别是在国外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比较自由接收到西方对中国的报道之后,我认为西方人其实对中国从来都是不耽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一切发生在中国的事情的。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几乎都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谈到中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西方人更乐于猎取中国的一切可以满足他们文化优越感的部分。西方对中国几百年来的文化优越感在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强劲经济崛起的势头下开始动摇,一种危机感导致的惶遽的心态滋生了更为广泛的偏见。我们系有不少美国博士生和教师,聊天时很明显发现他们对中国的偏见,说中国人“都吃狗”,“北京看不见绿色”,“中国搞政治迫害”,“中国人抛弃女婴”几乎是时常提及的,有些可能多少事实,但他们绝对能把五十分说成一百分。有些人还到过中国,可是他们眼里的中国,和我生活了26年看到的问题多多的中国却还是不一样。

      说到偏见,例子太多,就举一个直接最近的,昨天我房东还拿网上的一篇题为“整个中国被烟雾弥漫”的图片新闻给我看说中国的环境污染多严重,整个中国都遭殃。我从常识也能判定,这不可能事实,开玩笑说中国大着呢,西边大片都是干旱沙漠,雾气去了更好,不过的多大的烟雾才能把中国全境弥漫啊,我说这新闻肯定是夸张的,不是事实。房东有点开心,非要跟我证明,打开新闻网页,页面上的几个赫然的大字标题确实是“几乎中国全境被烟雾弥漫”,甚至还配了卫星图,一片烟雾或者云雾,遮盖下,有一个标明北京的点。看上去中国确实被烟雾弥漫了。但是我真的不相信,中国全境被烟雾弥漫,那么世界末日也不远了吧。所以我再认真仔细的看,最后辨识出这张卫星地图其实只是北京和周边地区的,就连华北都算不上。可是有几个外国人有足够的地理常识可以把判断一张没有任何标注只指明出中国首都北京位置的卫星地图其实是中国的全境还是中国九牛一毛的一隅呢?而卫星地图下面很小的字却写着,北京及其周边。国外对中国题材的各类报道,何时有过真的公正心态和客观标准呢?

         张艺谋的片子我没有看,不能评价它的艺术性到底有多少,但是,我相信,美国好莱坞评论者他们也不一定会以一个毫无立场的眼光来看张片的。这种心态很复杂,首先是好莱坞地位和前途的问题。今年里,国外的媒体常有“中国电影会不会超越好莱坞”的命题作业,多次出现,作为称霸世界电影工业多于半个世纪的好莱坞,看到中国电影如今能够以雄厚的经济实力整合资源,加上电影工业的制作-发行-放映的产业链这几年越来越成熟,而同时中国稳定增长的电影票房市场也为中国电影工业的崛起注入强心剂。好莱坞的心态是很微妙的。电影是艺术,但同时也是工业产品,好莱坞比谁都清楚这一点,好莱坞雄霸世界影坛半个多世纪,绝对不是单凭的艺术价值。其实,不可否认这种心态已经在好莱坞人中默默产生——对中国电影的任何形式的鼓励和促进,都有可能反过来构成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某种威胁。美国人开始紧张,然而中国人却更加底气不足,张艺谋还是非得要以“申奥”为其价值的实现,可见好莱坞的地位并没有像未雨绸缪的美国好莱坞人所感觉的那样,有任何的撼动。其二,张艺谋的片子犯了两个忌讳。第一,对犹太人的受难,西方世界是普遍有体会的,但是对中国人民在南京屠杀中的受难,却有如隔岸观火。日本脱亚入欧已经近百年,在西方人的认知和态度里,日本其实早不是异己的存在,恐怕比起和中国同样曾经顶着“共产主义”这顶西方闻虎色变的帽子的欧洲国家—苏联,日本在普通欧美人的心中要亲热得多。加之日本左翼势力一直试图推倒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耻辱柱,多年的努力在欧美日世界里潜移默化的将“南京大屠杀”淡化,甚至部分消解了。张片《十三钗》还没有上前,我最早接触的新闻报道就不是来谈片子的艺术性,而是谈南京大屠杀的真伪和具体人数问题,好像记者还列出了中国近年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总的来说,在中国崛起的势头已经不再能够以“和平发展”的口号令西方世界安心的时候,任何能够激励中国人寻找到集体的、民族认同感的东西,都变成一种激进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前兆,让二战饱受纳粹德国蹂躏的西方人感到惶恐。“南京大屠杀”中国人看的泣不成声,西方人却嗤之以鼻,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国家主义的一种警觉,事实上,这种心态真的好普遍,西方人允许犹太人在回顾犹太大屠杀中血泪中增强民族的认同,却绝对看不惯中国人在重温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中得到获得一点“悲剧之美”,中国人一哭,就是中国人不宽容,战争过去许久了还记恨日本人而不真的反思引发人类战争的深层次原因,却徒劳的加重民族仇恨,不够人道主义,不够普世价值;中国人一哭,就是中国可怕的国家主义的意识强化,将威胁周边小国的安全,不得不进行和纵横连横来制约中国。去年美国在澳大利亚建军事基地,三番五次去东南亚菲律宾、越南等国连横。对中国负面的报道已经把中国塑造成一个用这边民众常说的“中国狼”的形象。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确实可疑,但这真是问题的关键不得不在一部电影所有其他要素之前首先拿出来讨论的么?其实看到那篇报道之后,我就做了一个比较细致的阅读,20万是国际公认的,日本也有相当多人承认。但是20万、30万,40万差别真的是那么大么?想起中学时背诵的“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是亦走也”的句子了。20万的生命就足以让南京大屠杀这个母题更应该被消解吗?

       不知不觉,写了好多。老师您别嫌我烦,我只是想把我想的告诉您,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您尽管批评。

       张片犯的第二忌讳不是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本身,而是讲述的时机错了。去年日本海啸,全世界为之震撼和悲痛,日本人面对灾难表现出来的杰出的民族素质,也是全世界有目共睹。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灾难让日本人民饱受痛苦,让日本经济倒退到的时候,却对日本民族的凝聚力的增强以及日本公共形象的建设有极大的助力。不可否认的是,西方世界在日本海啸之后,对整个日本的好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好感也很复杂,来自长期的经济、政治、军事的同盟关系,也来自基于西方人道主义普遍价值对日本受难的同情。事实上,前天我听广播,爱尔兰国的一个电台,还在讲日本海啸中的温暖故事和日本民众的善良执着勇敢。张的片子,在这个节骨眼上,塑造的日本形象和西方所阅读需要的多么不同,多么不应景,这也是张必然遭遇失败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我个人觉得,张片的失败也不纯然是他自己的艺术理念和素质的问题,只能说他在没有真的弄懂美国,没有弄懂好莱坞的时候却自以为已经懂得的要去献媚,再加上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您提到的美国评论者普遍推崇的另一部伊朗片子,或许也能说明问题,虽然我没有看过,当然绝对是一部艺术水平很高的片子。但正如我以前读书声老师常开玩笑说高考考上北大清华很需要实力,但考上状元还是有点需要烧香的。应该说,与这部伟大的片子不相伯仲的作品在电影工业已经百年多历史的今天,不可能说没有,但为什么美国人却那样推崇,很大程度上,我觉得也还是这部片子出了艺术上的成就外,也在内容和时机上很讨巧。伊朗是美国的宿敌,今年伊朗也是新闻报道里和美国纠缠最多的国家。这部片子的主题是伊朗当代社会的问题的反思,在某种意义上,是符合欧美,尤其是美国对世界秩序的期待和潜在的文化优越感的心理。片子诚然是好片子,艺术上过硬,但“政治上”也得过关才能够更受推崇,西方人老说共产主义国家可怕的意识形态,其实他们也有固执的意识形态,甚至在信息自闭方面,比中国zf的信息屏障还可怕。不想被信息屏蔽的人总能重新找到耳朵和眼睛,而甘心自闭的人,就算你用高音喇叭对着他喊也没有用。此外,伊朗这个小成本的电影,怎么都不能显示出一点撼动好莱坞的工业基础,好莱坞的评论家们大可以坐着用一种“非功利”的美学心态来纯粹的谈艺术,因为饭碗没有被威胁着。想起以前本科学美学,高建平老师提到的“海上美景”的例子,预感到风暴来临的时候,对那雄奇的风起云涌一般是不太可能美学的欣赏的。

        最后,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是我和一个美国博士,此人已经拿到一个博士了,现在也是我们系的讲师,专业是政治哲学,对中国的关注可以说是西方人里很多的,基本上每天都看关于中国的新闻,所以西方对中国的报道很熟悉。又一次聊天,他很友好的跟我说:中国和美国谁也离不开谁,我们都彼此需要,美国需要中国借钱给我们,这样美国才能有钱购买中国产品,中国的工厂才能持续制造,中国才能保持经济增长。他说这个的时候是非常自然和友好的,但是我听起来却并不那么轻松。这里面的逻辑如果您仔细看,会发现中国和美国是佃农和地主的关系。中国,尤其建立在是那些劳累在第一线的普通的工人、农民工、农民的拮据生活、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等一系列代价基础上,所积累的社会财富,相当大一部分在政府的某些正当和必须的理由下借贷给美国,美国人拿这些钱,继续维持他们发达国家的生活标准,(说着到,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我来爱才知道,爱尔兰人一个月的失业补助,也就相当于国内的低保,都比我一个月的奖学金多,起初我还以为我是有钱人呢。很多失业、待业青年人在这样经济危机的时候,都不工作混日子的。相反,如果在国内,我想摆水果摊,买菜,擦鞋子,买茶叶蛋,煎饼,这些其实中国人民如果下岗再就业都会考虑的吧。中国人的韧性真的令人佩服,但也说明社会保障的落后),继续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国普通民众用不起的产品,使得中国工厂工人能够继续充当廉价劳动力来养活家人,使得中国经济能所谓的持续增长,能再赚到钱,再借贷给他们……中国普通工人的劳动产品和劳动价值,产品被美国购买,价值被中国政府和资本家征收再转交给美国,这算什么逻辑,当然,可能他要说美国迟早要换的,可是这个真说不好,美国从来都是最聪明的国家。就算还,也是何年何月,等到这比巨款不再成为巨款的一天,还给中国的下一代,甚至下下代。我们中国今天的基层普通的劳动者的让人揪心的生活,社会贫富差距,这一切都无法改变,因为中国政府需要向美国以借贷的形式缴纳“政治献金”。美国同学在讲这个的时候,非常的理所当然,因为这就是他潜意识的,不需要任何思考顺理成章的一切。这个逻辑下根本的心态是西方百年以来的优越感以及美国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唯我独尊的霸主情节。

        在我们有生之年,必然会见证国际社会的新格局,整个中华民族在两百年的贫弱之后重新回归它应有的世界地位,中国的普通民众也能真正的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而美国的武林盟主地位可能即使不让贤,至少也不会如现在一样世界那个角落都是美国——一个以地理位置命名的却实际上无处不在的国家的国家利益的局面。今天的中国必将经过一番洗礼而重新回归天朝上国的荣耀,中国人走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会是有经济实力也有文化底气的。

        对不起,一写写了好多,其实我本来只想给您发个照片。唉。可能最近感触很多吧。在国内,被政府的信息屏障“保护”着,可以很无知,也可以很轻松快乐,出了国,才发现,中国所谓的“繁荣”却危机四伏,也更加客观的反思既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提前祝您新年快乐。期待在明年看到您更多的文章,为当代的中国文艺界涤污荡浊!



学生:某某某 敬上

2012年1月16日


本文是清华肖鹰教授所作

本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5bc470102du3f.html
肖鹰教授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86978631_0_1.html
背景介绍:


《金陵十三钗》在美国遭批,究竟为何?(部分段落摘录)



肖 鹰




我大概是在国内媒体上较早用“《好莱坞报道者》的文章作为论据”,证明《金十三钗》在北美遭受电影批评家“一致恶评”,而非如“出口转内销”的国内媒体所称受到“美国热捧”。因此,我有责任就这个报道的说法给予回应。

《好莱坞报道者》发表的《金》评论文章(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review/flowers-of-war-film-review-christian-bale-272125)的作者是Todd McCarthy。他对《金》的评论的主题,可以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来表明:






It's something you'd think only the crassest of Hollywood producers would come up with — injecting sex appeal into an event as ghastly at the Nanjing massacre — but it's an element central to The Flowers of War, a contrived and unpersuasive look at an oft-dramatized historical moment.

你大概会认为,这是只有最愚蠢的好莱坞制片人才会做的事――将色情噱头注入如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大惨剧中――然而,这是《金陵十三钗》的核心元素。《金陵十三钗》是对一个过度戏剧化的历史事件的别出心裁而又没有说法力的演绎。






在这个主题下,Todd McCarthy着重说明的是《金》导演张艺谋严重忽视了对“大屠杀“本身的历史真实的揭示,将镜头局限在浩劫之后的瓦砾堆上的一群女生的安危。Todd McCarthy说:






Offering littl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ther than to state that more than 200,000 people were slaughtered during and after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s then-capital (City put the figure at over 300,000, reflecting ongoing controversy over the extent of the casualties), the action begins in the city's rubble after its fall on Dec. 13, 1937.In a position of tenuous safety are the female students at Winchester Cathedral, which sits behind walls and offers places to hide from the victorious Japanese soldiers who are rampaging without restraint.

只提供了极少的历史背景,而不是正面叙述日本侵占中国首都南京屠杀二十多万人的历史(这个城市当是只有30万人口,关于究竟有多少受害人的争论不休)。一群女学生躲在文切斯特教堂中,教堂的厚墙似乎将她们与滥施奸淫的战胜者日本军隔离开了。






《金》的问题,不仅是正确的历史视角的偏离,而且在电影叙事技术层面包含了太多似是而非的“胡说”(gears),它们的展示严重伤害了该片的逻辑和效果。Todd McCarthy说:






Once the gears are set in motion for the big finale, there's too much dawdling over the details, which has the double negative effect of slowing dramatic momentum and accentuating the far-fetched nature of the plot. When Miller, who has unaccounted-for skills as a hairdresser and makeup artist, finishes work on Mo, he's told, in the film's most unfortunate lapse into modern parlance, that the rest of the girls “all want you to give them a makeover!”

一旦这些“胡说”被植入剧情中,最终结果就是对细节的过度浪费,它不仅降低了戏剧真实性,而且分离了剧情的穿透力。当米勒表演出不可置信的理发师技巧和化装师天才的时候,这个电影最令人伤不起的穿帮情节出现了:玉墨用今天的英语对他说:其他女孩“都想让你给她们做造型(makeover)”






 在《好莱坞报道者》的这篇评论文章中,Todd McCarthy对《金》的结论性评价是:






If Warner Bros. had made a film with this plot back in 1942, it would have made effective anti-Japanese propaganda and probably absorbing drama in the bargain. Today it just plays like hokum.

如果华纳兄弟(Warner Bros.)在1942年摄制《金》片这样一部电影,也许可以成为一部有效的反日宣传片,而且会博得好效益。但是今天,它(《金》)扮演的不过是低级噱头(hokum)。






这个“有意思的报道”明确宣称,发表此说法的人士是“《金陵十三钗》宣传方负责人”。 我想请教这位“《金陵十三钗》宣传方负责人”的是,如何在《好莱坞报道者》的这篇评论文章中解读出“这位作者(Todd McCarthy)本身就是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做这样的“解读”是否与《金陵十三钗》不仅在北美遭遇批评家一致抨击、在国内票房失利的“行情”有关呢?

然而,我们要提醒这位“《金陵十三钗》宣传方负责人”的是:这位Todd McCarthy对《金》的严重否定评价,并非独发奇想,而是代表了包括《纽约时报》、《纽约邮报》、《纽约每日新闻》、《洛彬机时报》、《滚石》等十数家美国重要报刊的专栏作家的一致看法。在著名的美国电影专题网站“Rottentomatoes ”(http://www.rottentomatoes.com/m/the_flowers_of_war/)和“Moviereviewintelligence”(http://moviereviewintelligence.com/movie-reviews/the_flowers_of_war/)汇总的美国主流报刊中,《金》得到的专业评论均是否定的,平分得分是33% / 32%,至今未见有重要电影评论家发表对《金》最低限度的“肯定评价”(如以评分论,则“及格分数”)。当然,作为中国人,我很希望“《金陵十三钗》宣传方负责人”能够向中国读者提供美国电影评论家肯定《金》的评论文章。

我阅读十数篇文章所见,美国评论家批《金》,均是立足于电影艺术和美学的。就此,我们想给“《金陵十三钗》宣传方负责人”谏一言的是:无论是为了票房,还是口碑,宣传(或捍卫)《金陵十三钗》,不要乱扯政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5bc470102dtzt.html
我们已经习惯了“反XX等于反华”的宣传了!
凤百羽 发表于 2012-1-18 13:25
我们已经习惯了“反XX等于反华”的宣传了!
呵呵,习惯拿所谓阴谋论来看待事情啊
凤百羽 发表于 2012-1-18 13:25
我们已经习惯了“反XX等于反华”的宣传了!
咱们论坛几个十三钗粉丝果然不出意料的不约而同的开始拿所谓阴谋论来构筑论辩基础,看了很可笑
凤百羽 发表于 2012-1-18 13:25
我们已经习惯了“反XX等于反华”的宣传了!
近些年来,更让人习惯的是“不管你反什么,只要反zf就不算是反华”的宣传

就事论事,不喜欢张艺谋的片子
DDG172 发表于 2012-1-18 15:02
近些年来,更让人习惯的是“不管你反什么,只要反zf就不算是反华”的宣传

就事论事,不喜欢张艺谋的片 ...
张导早期的还有点可看,现在满脑子票房奥斯卡,片子很难看
识时务者为俊杰,什么时候懂得收手也是大智慧。张某,不要满世界丢人现眼了,还是考虑下把电影资源让给新人吧
DDG172 发表于 2012-1-18 15:02
近些年来,更让人习惯的是“不管你反什么,只要反zf就不算是反华”的宣传

就事论事,不喜欢张艺谋的片 ...
没听说过,新鲜,也就谈不上习惯。
铅笔头 发表于 2012-1-18 16:17
识时务者为俊杰,什么时候懂得收手也是大智慧。张某,不要满世界丢人现眼了,还是考虑下把电影资源让给新人 ...
估计不会出现这样情况,他要给也会给自己家人的
TKY999 发表于 2012-1-18 16:44
估计不会出现这样情况,他要给也会给自己家人的
给谁不重要,关键在于要有新思路,现在张某在创造力方面明显僵化了,现在这样一味的在国内垄断骗钱,在国外献媚骗奖,没出息的很。
造汽 发表于 2012-1-18 16:44
没听说过,新鲜,也就谈不上习惯。
当然没听说了,大张旗鼓的宣传那是真理那帮二五仔干的事,专业的从不带这么玩的
铅笔头 发表于 2012-1-18 16:49
给谁不重要,关键在于要有新思路,现在张某在创造力方面明显僵化了,现在这样一味的在国内垄断骗钱,在国 ...
越保护越不灵
反《金》就是反华!!!《金》代表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smooth2008 发表于 2012-1-19 17:51
反《金》就是反华!!!《金》代表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好厉害啊,这说法第一次听见
张艺谋的问题是他依然在用一个摄影师的角度来对待一部电影,他选择故事题材和情节发展的前提是要能拍出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头来,一切为视觉效果服务

可惜,电影不是奥运会开幕式,有多少好电影是灰色的,批判的,反思的
夜视仪 发表于 2012-1-19 19:41
张艺谋的问题是他依然在用一个摄影师的角度来对待一部电影,他选择故事题材和情节发展的前提是要能拍出有视 ...
确实如您所说,团体操不需要讲述故事,按照流程排下来就行
TKY999 发表于 2012-1-18 14:52
咱们论坛几个十三钗粉丝果然不出意料的不约而同的开始拿所谓阴谋论来构筑论辩基础,看了很可笑
这个肖鹰很搞笑。。。围着金陵十三钗出文已经出过十几篇了,几乎一天隔一天就出文,极尽仇恨,极尽污蔑,苦大仇深之势好似张艺谋抢了他的老婆。网上一半的黑文来源于他。他的根据就是外媒报道,言必外媒,好像外媒是他亲爹。自从第一篇外媒评论质疑南京大屠杀人数开始,一篇都不信。
迦夜 发表于 2012-1-20 16:40
这个肖鹰很搞笑。。。围着金陵十三钗出文已经出过十几篇了,几乎一天隔一天就出文,极尽仇恨,极尽污蔑, ...
中国需要这样的评论家,有不同声音讨论才是好事,总比花了六亿的十三钗叫国外一片恶评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要好吧!

十三钗不是号称要走向世界,十三钗种种漏洞问题,老外看到的不同文化理解问题总比十三钗这帮要清楚吧!
张艺谋转不过妓女这个弯



肖 鹰



  题记:从《金陵十三钗》的实际成效看,我们可以直白地讲,——以其才、其识和其志,张艺谋转不过妓女这个弯。



  当地时间1月15日晚,美国第69届金球奖在洛杉矶揭晓。在最佳外语片奖角逐中,《金陵十三钗》落败,伊朗电影《别离》(又译《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摘冠。

  这次金球奖5部电影被提名角逐最佳外语片奖,《金陵十三钗》以迄今最昂贵中国电影(号称投资6亿元人民币)、一个囊括了包括“一线好莱坞明星”的26个国家创作人员的“全球化团队”、“一切都向好莱坞看齐”(制片人张伟平语)的巨大阵势入围,而《别离》是一部仅投资50万美元(据悉后期曾因资金困难不得不更改拍摄计划)、演员不过10人(纯伊朗本土演员)的“家庭电影”。

  《金陵十三钗》以资金之强、阵容之大、技术之优,而且以“一切都向好莱坞看齐”的“全球化”追求,何以败给《别离》这样一部以本土特色为基调的小制作电影呢?

  《别离》讲述的是一个在当代伊朗社会背景下的两个家庭纠纷的故事。剧情的主线讲述一对中产阶级夫妻纳德(Nader)和西敏(Simin)之间因为是否移民海外而发生的离婚纠纷;剧情的副线讲述,纳德雇佣了一位代替离家的妻子的女佣拉滋(Razieh)照顾他病瘫的父亲,因为发生解雇纠纷而将女佣推出门而致使她摔倒流产——拉滋的丈夫胡加(Hojjat)是一个失业并因欠债不还而被监禁的木匠,他向法庭控告纳德有意将拉滋推下台阶,是故意谋杀她腹中的胎儿。

  美国批评家给予这部电影空前一致的最高赞赏,认为它是一部非凡的电影,因为导演法哈迪(Asghar Farhadi),以深贽的诚意和精湛的电影艺术,不仅将现代伊朗社会中的人生做了以小见大的展示,而且他对现实人生的追问远远超越了伊朗本土而具有当代世界的普遍意义——他在对伊朗两个家庭的现实生活问题的细致揭示中,同时将当代世界生活中的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贫穷与富裕等多重矛盾做了深刻的、富有启发性的展示。美国批评家认为,这个电影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示出了出人意料的人物性格的深度真实——它的每一个镜头都在真实地引入人生的情感和真实层面,是一部观看后就不可能从心灵中消除的电影。

  而《金陵十三钗》这部号称表现“救赎”精神的“大片”中,不仅“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被严重虚化和弱化,电影中的数十个男女角色都只是作为一部蓄意渲染和炫耀超历史的“秦淮歌女风情”的“史诗大片”的电影道具。在电影中,由美国影星贝尔扮演的“拯救者米勒”,是一个在美国西部片中的“混混英雄”的类型角色拷贝,他从一个贪财的混混“转变”为一个中国难民的拯救者,如耶稣显圣一样,毫无逻辑;而13位秦淮女妓在“南京大屠杀”后的十二月寒冬的教堂中,如在今天的T型台上做超时空的时装秀,不仅风情万种,而且衣艳肤鲜,如花瓶中不败的塑料插花——然而,就是这群被标记为“秦淮商女”的电影尤物,在完成了一场炫人眼目的电影美色秀之后,又忽然集体一致地怀揣玻璃刀代替十三位女生去迎接日本侵略军的残暴了——导演说这部电影表现的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灾难中,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人性”。然而,这部电影让观众看到的,却几乎是恶作剧式的逻辑在串连着一幕幕极具煽情力的镜头。

  在陈述《金陵十三钗》的拍摄动机时,张艺谋说:“严歌苓的这个小说在这种空间很小的地方,有了新的突破。以小女孩孟书娟的视点展开叙述,就是一个突破点,它非常值钱。小说让我想到一个定格的画面:通过彩色玻璃,一群花枝招展的女人走进教堂。我为这个独特镜头而激动。”(2011年12月16日《南方周末》)

  无论张艺谋在《金陵十三钗》中注入了多少“爱国”、“全球”和“人性”的色素,《金陵十三钗》给予全球观众的,就是这个“通过彩色玻璃,一群花枝招展的女人走进教堂”的在历史非常灾难中的“粉色镜头”。在30万中国人被日军屠杀、一片瓦砾的寒冬十二月的南京城,还有一座天堂式的教堂在彩色玻璃背后展演着会说英语的中国女妓衫薄裙轻、酥胸半裸的“秦淮景”——这就是张艺谋为之激动的南京大屠杀的“独特镜头”。

  从张艺谋的创作谈和电影的画面效果来看,他不是没有下足工夫,但是工夫都下在这个“秦淮景”的粉色中了。张艺谋想独创一个“妓女救国”的“新画面”,但是这个画面上只有“妓女”的出位,没有“救国”的诚意。美国有电影批评家认为,《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华而不实、缺少艺术诚意、充斥低级噱头的大杂烩式的肥皂剧,确非诬言。从《金陵十三钗》的实际成效看,我们可以直白地讲,——以其才、其识和其志,张艺谋转不过妓女这个弯。

  一部电影的优劣,自然是不能以角逐国际大奖的成败而定。但是,《金陵十三钗》以“一切都向好莱坞看齐”的追求而在美国遭受的批评和制抵,相比较于《别离》向观众表现的电影家对生活真实的尊重和电影艺术的诚意。因此,1950年出生的张艺谋导演能否从1972年出生的法哈迪导演身上借鉴到一点积极的电影精神呢?

  我认为,对于那些如《金陵十三钗》一样标举“一切都向好莱坞看齐”的“全球化”旗帜的中国电影,《别离》给我们两点重要的启示:其一,中国电影的发展,需要的是立足于本土的国际化视野,而不是盲目模仿的“全球化”技术;其二,在这个高技术化的时代,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即真诚关注社会人生,是电影生命的根本之源。如果中国电影家能够从目前以投资昂贵为“大”、以包揽国际明星为“强”的误区中走出来,能够以深刻的诚意,进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生活的感受和追问,中国电影的未来必然别有洞天。

  (东方早报,2012-01-17)
TKY999 发表于 2012-1-21 00:31
中国需要这样的评论家,有不同声音讨论才是好事,总比花了六亿的十三钗叫国外一片恶评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回 ...
西西河,天涯上比他有水平的评论多得是,光肖鹰说绕不过妓女这个弯,下面就可以不看了。
西西河这种国内被封掉的网站不可能来什么水军不水军吧
不管是自封还是他封,反正张和他的粉丝们已经以“国师”自居了,反“国师”自然就是反华。

一个电影导演已经失去了对艺术的追求和想象力,只剩下对个人名位的渴求。于是一味拍那些所谓”大片“,其实张如果能够退一步反省一下,还是有才的,他的《千里走单骑》就不错,不能安于艺术的探索,一定要挤进票房大战里去吗?

迦夜 发表于 2012-1-21 11:07
西西河,天涯上比他有水平的评论多得是,光肖鹰说绕不过妓女这个弯,下面就可以不看了。
西西河这种国内 ...


西西河还好意思提啊,一堆体制派专业五角争夺舆论阵地的战场,连萨苏这样的大牛都不去了,还有什么水平呢,哈哈!连地沟油都能强词夺理的西西河有啥水平呢

天涯上面批十三钗的更多更狠,肖鹰教授批评够温柔了!
迦夜 发表于 2012-1-21 11:07
西西河,天涯上比他有水平的评论多得是,光肖鹰说绕不过妓女这个弯,下面就可以不看了。
西西河这种国内 ...


西西河还好意思提啊,一堆体制派专业五角争夺舆论阵地的战场,连萨苏这样的大牛都不去了,还有什么水平呢,哈哈!连地沟油都能强词夺理的西西河有啥水平呢

天涯上面批十三钗的更多更狠,肖鹰教授批评够温柔了!
洪斌 发表于 2012-1-21 12:19
不管是自封还是他封,反正张和他的粉丝们已经以“国师”自居了,反“国师”自然就是反华。

一个电影导演 ...
这次算是国师彻底熄火,金球奥斯卡都已经遥远了,不过有可能有单项安慰奖
TKY999 发表于 2012-1-21 15:52
西西河还好意思提啊,一堆体制派专业五角争夺舆论阵地的战场,连萨苏这样的大牛都不去了,还有什么水平 ...
体制派在西西河批得也很多,地沟油这种事情也不过是拿来讨论,有赞有弹。
肖鹰的批评还温柔么,一开始自己开批,外媒来了更是兴奋地一塌糊涂,言毕外媒,好像中国人都只看外媒。
教会女学生要守贞自杀,有人说这不符合基督教教义,外国人会这么说,中国人听着不是匪夷所思么。
还说老谋子媚俗西方,就这么个披着西方宗教的外衣反宗教的片子,就这么得罪世界最大电影发行商之一的索尼的片子还说是媚俗西方,很搞笑。
张伟平的心情可以理解,如果中国电影不能在外国的艺术界堂堂正正的占领高地,那以后我们也不可能建立起文化自信,没有自信哪有反扑。
外国也不傻,文化的舆论阵地是不可能轻易交出的,尤其是现在西方日渐衰落的背景下。所以政治不正确的阿凡达比不过美化皇军的拆弹部队;歌颂中国平民牺牲,痛击日军的金陵也比不过一心想要脱离祖国奔向西方自由民主生活的伊朗电影离别。
萨苏是证实过对抗日军的人肉冲坦克的惨烈战术的,可以翻他博客。
左愤说美化国军,军不见最精英的教导部队尚要做人肉垫去轰坦克。国名党的基层也是共产党的基层,换一个党就能改头换面。kmd烂的是高层,所以金陵歌颂国军底层一点不违和。至于jy,他们是连爱国都不许的,不要说十三钗。
情节上铺垫已经够多,诠释已经足够,架不住意识形态的左黑右黑鸡蛋挑骨头非得说突兀,两个小时的电影不是20集的电视剧。你要怎么转换?我还觉得jack rose在泰坦尼克号上的爱情太来的快了呢。
十三钗2011年国产票房第一已经可以证明广大老百姓不再受水军摆布,天涯黑在上蹿下跳也没用,永远有人站出来把他们喷他们一脸。天涯200页+的金陵高楼基本还是赞的多。
可以说老谋子在电影视觉艺术上有他60年一贯的色彩爱好,可以说十三钗的放荡过于夸张,但不能说妓女就不配拯救了不能牺牲了。改革30年,阶级的差异原来已经这么大了,妓女大约也不再算为国民一列了。
所以我看不起肖某人的嘴脸,不过是一条西方意识形态的走狗罢了。
迦夜 发表于 2012-1-22 13:01
体制派在西西河批得也很多,地沟油这种事情也不过是拿来讨论,有赞有弹。
肖鹰的批评还温柔么,一开始自 ...
去美国丢人现眼,就是这样占领敌人的舆论阵地的么?{:soso_e152:}
迦夜 发表于 2012-1-22 13:01
体制派在西西河批得也很多,地沟油这种事情也不过是拿来讨论,有赞有弹。
肖鹰的批评还温柔么,一开始自 ...
张一毛不当西方意识形态的走狗怎么请个西方人来主演,又摇头摆尾的把自己的片子送到美国给洋大人观赏呢?
凤百羽 发表于 2012-1-22 18:40
去美国丢人现眼,就是这样占领敌人的舆论阵地的么?
那你凭什么说这片子丢人现眼呢,美国一年多少部垃圾片进来他们都不觉得丢人现眼么?一部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片子就是丢人现眼么。西方人来参与一个角色就叫意识形态的走狗了,请问你的逻辑在哪里?从哪里看出他在媚外的?辛德勒救德国人是事实,南京难民被22个白人保护就不是事实了?不给外国人看何来占领舆论的高地呢,难道说不给外国人看反而能占领了?他不过是在吹响战争的号角罢了
迦夜 发表于 2012-1-22 23:41
那你凭什么说这片子丢人现眼呢,美国一年多少部垃圾片进来他们都不觉得丢人现眼么?一部讲述南京大屠杀的 ...
不丢人现眼,怎么评价那么低呢?你告诉我是怎么回事?给外国人看,然后被外国人骂一顿,这叫占领舆论阵地?你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好不好?

迦夜 发表于 2012-1-22 23:41
那你凭什么说这片子丢人现眼呢,美国一年多少部垃圾片进来他们都不觉得丢人现眼么?一部讲述南京大屠杀的 ...


为什么要找个外国人,还是知名度很高的外国人来当主演,这不是明摆着要去感动外国人,让外国人认同他的电影么?这种感动认同不就是媚外么?
迦夜 发表于 2012-1-22 23:41
那你凭什么说这片子丢人现眼呢,美国一年多少部垃圾片进来他们都不觉得丢人现眼么?一部讲述南京大屠杀的 ...


为什么要找个外国人,还是知名度很高的外国人来当主演,这不是明摆着要去感动外国人,让外国人认同他的电影么?这种感动认同不就是媚外么?
凤百羽 发表于 2012-1-22 23:49
为什么要找个外国人,还是知名度很高的外国人来当主演,这不是明摆着要去感动外国人,让外国人认同他的 ...
找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外国人就能感动外国观众,你什么逻辑啊。为什么就要找一个默默无名的外国人呢?中国导演熟悉外国圈子吗?他找得到不知名的外国人来驾驭角色么?既然如此 干嘛不能找一个演技有保障的外国人来演这个片子呢?为什么中国电影让外国人感动了就是媚外呢?那你这样说中国所有在外国拿奖的电影都是媚外了?金鸡百花比得上外国奖么?拿不到奖又说中国导演就是拿不到奖,努力去拿一拿就说媚外要去拿奖?正说反说都是你们的道理
凤百羽 发表于 2012-1-22 23:49
为什么要找个外国人,还是知名度很高的外国人来当主演,这不是明摆着要去感动外国人,让外国人认同他的 ...
找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外国人就能感动外国观众,你什么逻辑啊。为什么就要找一个默默无名的外国人呢?中国导演熟悉外国圈子吗?他找得到不知名的外国人来驾驭角色么?既然如此 干嘛不能找一个演技有保障的外国人来演这个片子呢?为什么中国电影让外国人感动了就是媚外呢?那你这样说中国所有在外国拿奖的电影都是媚外了?金鸡百花比得上外国奖么?拿不到奖又说中国导演就是拿不到奖,努力去拿一拿就说媚外要去拿奖?正说反说都是你们的道理
TKY999 发表于 2012-1-18 15:30
张导早期的还有点可看,现在满脑子票房奥斯卡,片子很难看
懒得管他干什么
但是拿南京开涮,就只剩下愤怒
smooth2008 发表于 2012-1-19 17:51
反《金》就是反华!!!《金》代表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什么时候兄台成了中国人代表?
没事不要瞎代表人
13亿人就不怕压死自个儿
迦夜 发表于 2012-1-23 10:19
找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外国人就能感动外国观众,你什么逻辑啊。为什么就要找一个默默无名的外国人呢?中国导 ...
在我看来,媚外不过是个中性词,你要把你的电影推销给外国人不让外国人取得一种“愉悦的欣赏感觉”行吗?这不就是媚外?可张一毛连这个都做不到!
凤百羽 发表于 2012-1-23 14:08
在我看来,媚外不过是个中性词,你要把你的电影推销给外国人不让外国人取得一种“愉悦的欣赏感觉”行吗? ...
强词夺理,媚外这个词,你有在之前告诉我这是个中性词吗?从什么时候这个词有了中性含义了呢?请招录权威解说明标明出处告诉我吧。辛德勒的名单会给人奇异的 “愉悦的欣赏感觉”吗?

迦夜 发表于 2012-1-23 19:20
强词夺理,媚外这个词,你有在之前告诉我这是个中性词吗?从什么时候这个词有了中性含义了呢?请招录权威 ...


你觉得媚外不好,那应该用什么词?你不是要占领对方的舆论阵地么?怎么占领?是把对手骂个狗血喷头还是用对方认同的价值观来讲述自己的事情?

《辛德勒的名单》?悲剧美!不可以么?
迦夜 发表于 2012-1-23 19:20
强词夺理,媚外这个词,你有在之前告诉我这是个中性词吗?从什么时候这个词有了中性含义了呢?请招录权威 ...


你觉得媚外不好,那应该用什么词?你不是要占领对方的舆论阵地么?怎么占领?是把对手骂个狗血喷头还是用对方认同的价值观来讲述自己的事情?

《辛德勒的名单》?悲剧美!不可以么?
凤百羽 发表于 2012-1-23 19:24
你觉得媚外不好,那应该用什么词?你不是要占领对方的舆论阵地么?怎么占领?是把对手骂个狗血喷头还是 ...
媚外当然不好,所以没必要用任何词。只要拍真正的我们自己看着喜欢能理解就行了,你指望用一部就能占领么?那又请问,金陵有把美国骂的狗血喷头么?你现在又说要 “ 用对方认同的价值观来讲述自己的事情” 了么?刚才不是还在说他媚外么?
辛德勒名单就是悲剧美,老谋子就是卖b,好强悍的双重标准
迦夜 发表于 2012-1-23 20:00
媚外当然不好,所以没必要用任何词。只要拍真正的我们自己看着喜欢能理解就行了,你指望用一部就能占领么 ...

不论用几部来占领西方的舆论阵地,单论金陵做到了占领西方舆论阵地的目标么?

金陵当然没有把美国骂的狗血喷头,他是在用张一毛所理解的美国的价值观讲述中国的事情而已(很显然,他失败了!)。

拍的好就是悲剧美,拍的烂就是卖B!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凤百羽 发表于 2012-1-23 20:04
不论用几部来占领西方的舆论阵地,单论金陵做到了占领西方舆论阵地的目标么?

金陵当然没有把美国骂 ...
不好意思我没在这本片子里看到任何美国价值观,无论是妓女替死还是战士阵亡,还是外国人带着小孩子逃离南京教堂
所以,看过片子的你,请告诉我美国价值在哪里?
金陵做没做到,你不觉得现在下结论太早了么?
况且本来就是个开路先锋,没做到又怎样,中国拍第一本电影就获得过西方大奖么?
请问你又用什么来衡量失败呢?难道你说一句烂就是烂么,那我说辛德勒裸体好多好黄好烂,然后他就烂了?
凤百羽 发表于 2012-1-23 20:04
不论用几部来占领西方的舆论阵地,单论金陵做到了占领西方舆论阵地的目标么?

金陵当然没有把美国骂 ...
不好意思我没在这本片子里看到任何美国价值观,无论是妓女替死还是战士阵亡,还是外国人带着小孩子逃离南京教堂
所以,看过片子的你,请告诉我美国价值在哪里?
金陵做没做到,你不觉得现在下结论太早了么?
况且本来就是个开路先锋,没做到又怎样,中国拍第一本电影就获得过西方大奖么?
请问你又用什么来衡量失败呢?难道你说一句烂就是烂么,那我说辛德勒裸体好多好黄好烂,然后他就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