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浦江边启航在崇明岛上辉煌——回眸上海船厂145年航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41:02
从黄浦江边启航在崇明岛上辉煌——回眸上海船厂145年航程


( 2007年12月21日 )

  12月21日,在上海船厂驶过145年航程的纪念日,一项新的造船纪录也诞生了:上海船厂为德国NV公司建造的3500箱集装箱船今天下水,而这艘巨轮在船台上建造仅用了49天,创造了同类型船最短船台建造周期。
  曾几何时,黄浦江上缓缓驶过的巨轮、浦东陆家嘴的船用铁锚,和外滩建筑群遥相辉映,是上海的标志之一。如今,搬离黄浦江陆家嘴的上海船厂,虽然从众多上海人视线中消失,但在长江边的崇明岛上默默铸就辉煌,再度崛起在上海造船业版图上。

  没有经历过狂风巨浪的洗礼,就不知道风平浪静来得多么不易。从1862年上海船厂的前身祥生铁厂成立以来,回眸上海船厂145年的沧桑历程,经历了初创、发展、衰落、兼并的各种阵痛和全国解放后重生的欢乐、搬迁的艰辛,反而在各种挑战中从小慢慢变大、由弱渐渐增强。百年老厂能够重新焕发青春,不仅有沉甸甸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闪光,团结、开创、求实、进取的“上船精神”也增添光亮。

  创新数第一首建万吨轮

  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挑重担,这是通过护厂运动迎接新中国成立的上海船厂,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有力促进了上海船厂的发展,使建国初期设备落后、厂房陈旧、职工仅数百人、只能小修小造的上海船厂,经过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厂房扩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拥有近万名职工的大厂,也是当时中国造船工业对外展示的窗口之一。上海船厂从一个单纯的修船企业逐步走向修造并举、以造为主的大型骨干企业,在造船、造机、海洋工程、修船等多个领域创造了22项的“全国第一”:1951年5月,建成我国第一艘国产浮船坞;1957年6月,完工交付由我国修理、改装的第一艘苏联大型冷藏船;1970年至1977年,上海船厂第一次批量建造万吨级远洋货船10艘,有“风雷”、“风光”、“风云”、“风华”、“风进”、“风航”、“风鸣”、“风驰”、“风展”、“风茂”号,这是我国第一次批量建造万吨级远洋货船;1984年6月,上海船厂建成的中国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3号”交付使用,这是我国唯一一艘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海上半潜式钻井平台;1991年4月,上海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闸桥上海吴淞路闸桥竣工通车……

  其中,最值得骄傲的是:1978年9月23日,上海船厂为中波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1.4万吨“绍兴”号完工出厂,创汇1151万美元,这是我国首次出口万吨级以上的远洋船舶。继“绍兴”号之后,上海船厂又在1979年7月和1980年7月,两次与中波轮船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建造4艘1.6万吨级多用途船的合同,这4艘船分别被命名为“鲁班”号、“张衡”号、“华佗”号和“屈原”号。在我国造船界,上海船厂率先以“绍兴”号为契机,开始走向国际造船市场,分别为波兰、德国、塞浦路斯、瑞典等国建造了几十艘各种类型的船舶。而国产万吨级远洋货船陆续投入营运,也基本改变以往长期依靠租借外籍船舶的局面。

  作别陆家嘴北上崇明岛

  改革开放浪潮很快将上海船厂推进了21世纪,这家百年老厂在自身发展道路上不得不面临新的抉择。按照上海市政府关于“黄浦江两岸进一步开发开放”的要求,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将在上海船厂陆家嘴浦东厂区这块占地44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建设世界性的标志性建筑、世界级的精品。为服从浦东新一轮开发,上海船厂必须远离市区繁华地段,搬离故土北上崇明岛,在新的空间、新的起点,开始重建家园、重续事业、重铸辉煌的艰苦历程。

  从2001年7月开始,上海船厂进入“搬迁、建设不停;生产、经营不停”的边迁边建边生产的三年艰苦奋斗时期。到2004年,一个投资10多亿元的崇明造修船基地一期工程在崇明岛竖新镇南首竣工投产。这个占地151万平方米、岸线长达2.35公里的现代化造修船基地,初步形成年造船30万吨、年修船产值4亿元的生产能力。从2001年10月至2005年5月,上海船厂在边建设边生产的复杂困难条件下,圆满完成了工厂造船主体生产从浦东陆家嘴整体搬迁到崇明岛,为上海黄浦江两岸进一步开发开放和落实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作出贡献。在搬家至崇明岛的三年关键时期,恰好是世界造船业进入瓶颈期,没有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支撑,就会陷入造船越多亏损就越大的困境。尽管搬家建新基地花费了不少精力,但上海船厂追赶世界先进造船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脚步并不停歇,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建模、挖潜,并运用新工艺新技术,上海船厂在崇明岛上大力开展“绿色造船”、“精细造船”,不断提升管理效率。目前,在不到3年时间,上海船厂崇明基地造船生产已经经历了四次提速,不仅在基地建成后的第一个完整年达到年造船30万载重吨的设计能力,而且今年造船总产值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

  乘风破巨浪云帆济沧海

  要想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与时俱进。用先进技术和创新管理来缩短造船周期,向时间要效益,成了这家百年船厂重获竞争力的秘诀。船台周期从首制船的166天缩短至当前的49天,3500箱集装箱船就是上海船厂不断求新进取的明证。今天下水的这艘巨轮,正是上海船厂建造的第15艘出口德国的3500箱集装箱船,之前曾以63天、54天的船台周期先后打破当时国内建造中型集装箱船舶船台周期最短纪录,今年又再度刷新了这一全国纪录。

  上海船厂批量承建的3500箱集装箱船,与中国船舶设计院共同设计、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高技术船舶,2006年曾获得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首制船曾在上海浦东区域建造,2005年工厂搬迁至崇明岛以后,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开展了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的工作,重点推行分段总组造船法,不断优化造船主流程,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造船速度越来越快。根据崇明造船基地生产资源配置情况,推进工艺策划,深化生产设计,采取工位前移的方法,坚持“能在总段上做的决不留在船台上做、能在分段上做的决不留在总段上做”的原则。不断优化船舶分段划分,使全船分段数由原来206只减至153只,构成24只总组分段。最小总段重量为170吨,最大的357吨,全船分段搭载吊数由原来的l58吊锐减为62吊,大幅度地提高了船舶总装效率。

  精度造船,也已成为上海船厂的看家本领。现代造船模式向深度发展,精度造船从船体向舾装延伸,不仅提高了造船质量,而且提高了材料利用率、生产效率,缩短了制作周期。目前,上海船厂建造的3500箱集装箱船的分段无余量搭载率达98%。搬家后的上海船厂,其实力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买家的认同,目前这家百年船厂手持造船订单52艘、总吨位达320余万吨,生产计划已排至2011年。

  为满足造船生产不断提速需求,如今上海船厂正针对市场预期抓紧实施“三改”措施,“浦西厂区修船转造船技术改造”、“中小型船舶建造技术改造”、“海洋工程(一期)建造设施技术改造”等三项改造措施,将与上海船厂未来命运攸关,也是续写历史新篇章和再铸辉煌新起点的三件大事。如今,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放眼未来,2008年生产目标蓝图绘就,造船量要突破50万吨、总产值突破50亿元人民币。

  从江边到海边,从陆上到岛上,这是上海造船业新世纪版图的崭新变化,先行一步的上海船厂已走在前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与滔滔长江为邻的上海船厂,新一个百年将以大江的气魄和胸襟,奔向那一片蔚蓝的汪洋。

  上海船厂百年路程

  上海船厂是中国近代早期的船厂之一,从修船起步,历史悠久。在上海船厂的前身———祥生、耶松两厂中,产生了上海近代“机器工人”,是揭开上海工人反帝斗争序幕的第一代产业工人,在上海造船业中第一个建立中国共产党党支部。

  1862年,英商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开设祥生船厂,建厂初期造军火,后来修造船舶,曾为清政府建造过2艘浮江炮艇及其他船舶。同期,耶松船厂在上海外虹桥地区成立。19世纪70年代,祥生船厂兼并了上海虹口地区的新船坞及上海浦东炼铁机器厂。

  1901年,祥生和耶松船厂合并成立耶松船厂有限公司。

  1936年5月,耶松和另一家英商船厂合并成立英联船厂股份有限公司。

  1954年1月1日。军管英联船厂与交通部海运管理总局上海船舶修造厂正式合并。原英联船厂称为“上海船舶修造厂西厂”,原上海船舶修造厂称为“上海船舶修造厂东厂”,成为当时交通部系统最大的一家船厂,也是我国国营大型骨干船厂之一。

  1958年7月,工厂隶属上海海运管理局,名为上海船舶修造厂。

  1969年,工厂隶属于交通部水运工业局和地方的上海市机电一局双重领导,厂名仍为上海船舶修造厂。

  1977年,工厂改名为交通部上海船舶修造厂,隶属于交通部及上海市造船工业局,双重领导。

  1982年6月,工厂由交通部划归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1985年3月,经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批准,工厂被命名为上海船厂。

  1999年7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改组,成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上海船厂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2004年6月30日,上海船厂和澄西船舶修造厂联合重组并进行公司化改制,成立了上船澄西船舶有限公司。

  2005年,上船澄西船舶有限公司浦东区域从上海市浦东陆家嘴地区搬迁至祖国第三大岛———崇明,成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建造和修理的主要基地之一。

  2006年12月,上船澄西船舶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

  2007年3月28日,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在上海崇明揭牌。从黄浦江边启航在崇明岛上辉煌——回眸上海船厂145年航程


( 2007年12月21日 )

  12月21日,在上海船厂驶过145年航程的纪念日,一项新的造船纪录也诞生了:上海船厂为德国NV公司建造的3500箱集装箱船今天下水,而这艘巨轮在船台上建造仅用了49天,创造了同类型船最短船台建造周期。
  曾几何时,黄浦江上缓缓驶过的巨轮、浦东陆家嘴的船用铁锚,和外滩建筑群遥相辉映,是上海的标志之一。如今,搬离黄浦江陆家嘴的上海船厂,虽然从众多上海人视线中消失,但在长江边的崇明岛上默默铸就辉煌,再度崛起在上海造船业版图上。

  没有经历过狂风巨浪的洗礼,就不知道风平浪静来得多么不易。从1862年上海船厂的前身祥生铁厂成立以来,回眸上海船厂145年的沧桑历程,经历了初创、发展、衰落、兼并的各种阵痛和全国解放后重生的欢乐、搬迁的艰辛,反而在各种挑战中从小慢慢变大、由弱渐渐增强。百年老厂能够重新焕发青春,不仅有沉甸甸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闪光,团结、开创、求实、进取的“上船精神”也增添光亮。

  创新数第一首建万吨轮

  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挑重担,这是通过护厂运动迎接新中国成立的上海船厂,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有力促进了上海船厂的发展,使建国初期设备落后、厂房陈旧、职工仅数百人、只能小修小造的上海船厂,经过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厂房扩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拥有近万名职工的大厂,也是当时中国造船工业对外展示的窗口之一。上海船厂从一个单纯的修船企业逐步走向修造并举、以造为主的大型骨干企业,在造船、造机、海洋工程、修船等多个领域创造了22项的“全国第一”:1951年5月,建成我国第一艘国产浮船坞;1957年6月,完工交付由我国修理、改装的第一艘苏联大型冷藏船;1970年至1977年,上海船厂第一次批量建造万吨级远洋货船10艘,有“风雷”、“风光”、“风云”、“风华”、“风进”、“风航”、“风鸣”、“风驰”、“风展”、“风茂”号,这是我国第一次批量建造万吨级远洋货船;1984年6月,上海船厂建成的中国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3号”交付使用,这是我国唯一一艘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海上半潜式钻井平台;1991年4月,上海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闸桥上海吴淞路闸桥竣工通车……

  其中,最值得骄傲的是:1978年9月23日,上海船厂为中波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1.4万吨“绍兴”号完工出厂,创汇1151万美元,这是我国首次出口万吨级以上的远洋船舶。继“绍兴”号之后,上海船厂又在1979年7月和1980年7月,两次与中波轮船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建造4艘1.6万吨级多用途船的合同,这4艘船分别被命名为“鲁班”号、“张衡”号、“华佗”号和“屈原”号。在我国造船界,上海船厂率先以“绍兴”号为契机,开始走向国际造船市场,分别为波兰、德国、塞浦路斯、瑞典等国建造了几十艘各种类型的船舶。而国产万吨级远洋货船陆续投入营运,也基本改变以往长期依靠租借外籍船舶的局面。

  作别陆家嘴北上崇明岛

  改革开放浪潮很快将上海船厂推进了21世纪,这家百年老厂在自身发展道路上不得不面临新的抉择。按照上海市政府关于“黄浦江两岸进一步开发开放”的要求,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将在上海船厂陆家嘴浦东厂区这块占地44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建设世界性的标志性建筑、世界级的精品。为服从浦东新一轮开发,上海船厂必须远离市区繁华地段,搬离故土北上崇明岛,在新的空间、新的起点,开始重建家园、重续事业、重铸辉煌的艰苦历程。

  从2001年7月开始,上海船厂进入“搬迁、建设不停;生产、经营不停”的边迁边建边生产的三年艰苦奋斗时期。到2004年,一个投资10多亿元的崇明造修船基地一期工程在崇明岛竖新镇南首竣工投产。这个占地151万平方米、岸线长达2.35公里的现代化造修船基地,初步形成年造船30万吨、年修船产值4亿元的生产能力。从2001年10月至2005年5月,上海船厂在边建设边生产的复杂困难条件下,圆满完成了工厂造船主体生产从浦东陆家嘴整体搬迁到崇明岛,为上海黄浦江两岸进一步开发开放和落实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作出贡献。在搬家至崇明岛的三年关键时期,恰好是世界造船业进入瓶颈期,没有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支撑,就会陷入造船越多亏损就越大的困境。尽管搬家建新基地花费了不少精力,但上海船厂追赶世界先进造船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脚步并不停歇,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建模、挖潜,并运用新工艺新技术,上海船厂在崇明岛上大力开展“绿色造船”、“精细造船”,不断提升管理效率。目前,在不到3年时间,上海船厂崇明基地造船生产已经经历了四次提速,不仅在基地建成后的第一个完整年达到年造船30万载重吨的设计能力,而且今年造船总产值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

  乘风破巨浪云帆济沧海

  要想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与时俱进。用先进技术和创新管理来缩短造船周期,向时间要效益,成了这家百年船厂重获竞争力的秘诀。船台周期从首制船的166天缩短至当前的49天,3500箱集装箱船就是上海船厂不断求新进取的明证。今天下水的这艘巨轮,正是上海船厂建造的第15艘出口德国的3500箱集装箱船,之前曾以63天、54天的船台周期先后打破当时国内建造中型集装箱船舶船台周期最短纪录,今年又再度刷新了这一全国纪录。

  上海船厂批量承建的3500箱集装箱船,与中国船舶设计院共同设计、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高技术船舶,2006年曾获得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首制船曾在上海浦东区域建造,2005年工厂搬迁至崇明岛以后,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开展了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的工作,重点推行分段总组造船法,不断优化造船主流程,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造船速度越来越快。根据崇明造船基地生产资源配置情况,推进工艺策划,深化生产设计,采取工位前移的方法,坚持“能在总段上做的决不留在船台上做、能在分段上做的决不留在总段上做”的原则。不断优化船舶分段划分,使全船分段数由原来206只减至153只,构成24只总组分段。最小总段重量为170吨,最大的357吨,全船分段搭载吊数由原来的l58吊锐减为62吊,大幅度地提高了船舶总装效率。

  精度造船,也已成为上海船厂的看家本领。现代造船模式向深度发展,精度造船从船体向舾装延伸,不仅提高了造船质量,而且提高了材料利用率、生产效率,缩短了制作周期。目前,上海船厂建造的3500箱集装箱船的分段无余量搭载率达98%。搬家后的上海船厂,其实力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买家的认同,目前这家百年船厂手持造船订单52艘、总吨位达320余万吨,生产计划已排至2011年。

  为满足造船生产不断提速需求,如今上海船厂正针对市场预期抓紧实施“三改”措施,“浦西厂区修船转造船技术改造”、“中小型船舶建造技术改造”、“海洋工程(一期)建造设施技术改造”等三项改造措施,将与上海船厂未来命运攸关,也是续写历史新篇章和再铸辉煌新起点的三件大事。如今,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放眼未来,2008年生产目标蓝图绘就,造船量要突破50万吨、总产值突破50亿元人民币。

  从江边到海边,从陆上到岛上,这是上海造船业新世纪版图的崭新变化,先行一步的上海船厂已走在前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与滔滔长江为邻的上海船厂,新一个百年将以大江的气魄和胸襟,奔向那一片蔚蓝的汪洋。

  上海船厂百年路程

  上海船厂是中国近代早期的船厂之一,从修船起步,历史悠久。在上海船厂的前身———祥生、耶松两厂中,产生了上海近代“机器工人”,是揭开上海工人反帝斗争序幕的第一代产业工人,在上海造船业中第一个建立中国共产党党支部。

  1862年,英商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开设祥生船厂,建厂初期造军火,后来修造船舶,曾为清政府建造过2艘浮江炮艇及其他船舶。同期,耶松船厂在上海外虹桥地区成立。19世纪70年代,祥生船厂兼并了上海虹口地区的新船坞及上海浦东炼铁机器厂。

  1901年,祥生和耶松船厂合并成立耶松船厂有限公司。

  1936年5月,耶松和另一家英商船厂合并成立英联船厂股份有限公司。

  1954年1月1日。军管英联船厂与交通部海运管理总局上海船舶修造厂正式合并。原英联船厂称为“上海船舶修造厂西厂”,原上海船舶修造厂称为“上海船舶修造厂东厂”,成为当时交通部系统最大的一家船厂,也是我国国营大型骨干船厂之一。

  1958年7月,工厂隶属上海海运管理局,名为上海船舶修造厂。

  1969年,工厂隶属于交通部水运工业局和地方的上海市机电一局双重领导,厂名仍为上海船舶修造厂。

  1977年,工厂改名为交通部上海船舶修造厂,隶属于交通部及上海市造船工业局,双重领导。

  1982年6月,工厂由交通部划归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1985年3月,经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批准,工厂被命名为上海船厂。

  1999年7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改组,成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上海船厂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2004年6月30日,上海船厂和澄西船舶修造厂联合重组并进行公司化改制,成立了上船澄西船舶有限公司。

  2005年,上船澄西船舶有限公司浦东区域从上海市浦东陆家嘴地区搬迁至祖国第三大岛———崇明,成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建造和修理的主要基地之一。

  2006年12月,上船澄西船舶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

  2007年3月28日,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在上海崇明揭牌。
  12月21日是上海船厂145岁生日。上午,出口德国的3500箱集装箱船在崇明岛下水,为百年船厂庆生。这是上海船厂建造的第11艘同类型集装箱船,从上船台搭载到下水仅用49天,创造了国内建造中型集装箱船的最短纪录。从2004年开始,上海船厂从浦东陆家嘴地区整体搬迁到崇明岛。从陆上到岛上,改变的不仅仅是地理位置。“新家”提升了上海船厂的生产能级和科技含量。去年6月,占地面积151万平方米的崇明新基地一期工程竣工,亚洲最大的造船生产车间在此落成。上海船厂充分利用崇明造船基地的区域优势,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优化造船流程,造船速度越来越快。首艘3500箱集装箱船在陆家嘴建造,船台周期用了166天;搬到崇明后,多次提速,仅用49天就下水。

  与去年相比,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在崇明造船基地的造船总吨位增长49%,销售利润翻番。目前,公司手持造船订单52艘、总吨位320多万吨,产值超过26亿美元,生产计划已排至2011年。
  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五大造修船基地之一,也是国内历史悠久的船舶企业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145年前(1862年)。2005年5月,公司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的厂区全部搬迁至崇明岛南岸新建成的造修船基地。
  公司主要生产区域分布在上海市黄浦江西岸及长江口崇明岛南岸,占地总面积约163万平方米,码头岸线总长约2750米。公司主要造船设施由7万吨级船台一座,8万吨级干船坞、3.5万吨级干船坞各一座及5.3万平方米船体加工车间和钢板预处理流水线,主要修船设施有10万吨级浮船坞、4万吨级浮船坞各一座。公司拥有完备的造修船配套设施,并具有上海市钢结构、网架工程施工一级资质证书。公司研发、设计技术实力雄厚,拥有与中国船舶工业第十一研究所联合开发的船舶制造三维设计系统SB3DS等10余项高端自主知识产权专利。

  公司以优质、诚信、一流的服务理念,精心培养“上船”品牌,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取得了中国船级社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认证证书。
“雪龙”船改造完工今日顺利交船 六日后启航执行第二十四次南极考察任务



  11月6日上午10:30左右,公司浦西厂区修船码头锣鼓喧天,人潮涌动,热闹非凡,“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改造交船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上海船舶工业公司、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船舶设计院、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公司领导及职工代表,以及各界新闻媒体200余人现场参加了仪式。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惠明代表公司在仪式上致欢迎词。惠总在致词中对各界来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代表上海船厂对各级领导及单位的支持,对修船事业部及其他部门的干部职工为“雪龙”船付出的艰辛表示感谢,为上船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雪龙”船改造任务,为国家极地考察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惠根、上海船舶工业公司党委书记李平、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等领导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上海船厂完成“雪龙”船此次升级改造给与了高度评价。公司修船事业部副部长傅晓鸣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船舶处处长汪海浪分别代表双方在交船协议文件上签字。仪式由公司副总经理王奇主持。

  据悉,“雪龙”船将于明日离开公司码头,到极地中心“雪龙”船专用码头装载物资,计划于12日离开上海,开赴南极执行第二十四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更值得我们上海船厂骄傲的是,公司修船事业部将有两名工程技术人员随船出征,奔赴南极,为此次南极考察保驾护航。这也是我们上船人首次直接参与国家极地科学考察任务。
船台周期仅39天,创下国内第一 第二艘53000 吨散货船在崇明基地下水

  4月26日上午9时,我公司为土耳其GEDEN公司建造的第2艘53000吨环保型双壳体散货船(公司编号:SS1121)在崇明基地顺利下水,该船的船台周期仅为39天(工作日实际为29天),成功创造了国内同类型船舶建造中船台周期最短的新记录。

  我公司生产主体搬迁至崇明岛之后,在中船集团公司的领导和部署下,牢牢抓住市场机遇,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因素,从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入手,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加强各项基础管理,使得造船生产速度不断提速。在第2艘53000吨散货船建造中,造船事业部等相关部门在生产准备和生产组织上精心筹划,分段精度和总装集成程度稳步提高,分段无余量上船台达到95%以上,只用了22天就吊齐主船体分段,不仅每个分段实现了7天完整报验,主机设备和上层建筑也都已在船台上安装和报验,下水完整性达到了国内同行最好水平。
作为一个上海拧

个只帖子无要顶

挖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