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强击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06:56
1974年初,南越军队在西沙多次挑衅,我海军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并取得了击沉击伤敌四艘舰艇的战果,但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于是军方强烈要求三机部研制一种能适应未来作战要求的新型轰炸机。空军当时认为强-5不但航程短,而且载弹量少,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高强度现代作战。但作为重型轰炸机的轰-5/6速度太慢,无法满足地面所要求的火力支援。于是国防科工委根据军方的要求,确定了新型飞机的技术性能,并决定海,空军使用同一种机型,装备不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来分别满足海,空军的要求。 三机部对这种新型飞机非常重视,并很快于1976年6月召开集所属各部设计人员到北京,要求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呢内提出设计方案。很快,沈飞和南飞就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 沈飞提出的方案被称为歼轰-8,也就是歼-8的对地攻击型。起先,三机部是倾向于沈飞的歼轰-8方案,但是在六,七 时年代里,可变后掠翼飞机成为世界飞机设计的新潮流。这种 技术主要是为了平衡高,低速飞行时对于主机翼要求的矛盾,但会带来结构重量的增加和一部分性能的降低,而且提高了研制成本和技术难度。但这股潮流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影响非常之大。在强-6的研发之前,我国用6架歼-6,从某国换了一架米格-23MC,并对其可变后掠翼机构进行了研究,随后部分研究人员建议在吸取米格-23MC和从越南战争中获得的美制F-111的基础上,发展我国的下一代歼击轰炸机。 中国唯一具有强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在强-5总设计师坚持下,决定在米格-23MC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单发单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5歼-6的共同后续机,后命名为强-6。 强-6由于是在米格-23MC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然同样采用了悬臂式上单翼结构的可变后掠翼的布局,这种结构阻力小,稳定性好,适合于飞机的高速突防,并为对地攻击武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发射平台,但缺点是机动性不好。由于空军当时提出新型机要具有一定的对空作战能力,于是该机改为采用腹部进气,以适应大仰角飞行时的进气量问题。发动机采用的是一台最大推力为12200千克的WS-6涡轮风扇发动机。


总体而言,强-6外形上可以说是一架机腹进气的米格-23MC。从设计上看该机十分理想,再加上还采用了国际流行的可变后掠翼布局,而且已经大体成型了。所采用的WS-6涡轮风扇发动机也于1980年10月达到了性能设计指标所以三机部决定采用南飞的强-6。 但是在进一步研制中出现了问题,虽然结构上我们基本摸透了可变后掠翼的结构,但对于它的控制系统我们则很难解决。一方面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无法从技术所有国获得,所以只能自己一步一步试验,飞机研制计划一拖在拖。 到了80年代中后期,军方认为可变后掠翼布局并不是将来作战飞机的主流。这样,强-6也随之下马了。而为之研究的 WS-6涡轮风扇发动机也于1984年停止研制。从实际情况看,强-6的基本设计还是可圈可点的,没有大跃进的浮躁心理,对于国外的可变后掠翼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论证,配套发动机也同期进行。但由于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导致研制时间大幅滞后。到了80年代中后期可变后掠翼布局以不是军用作战飞机的发展主流,对这种技术进一步研究的意义已不大,所以停止 强-6的研制也是较明智的举措。后来我军机的发展也证明了我们决策的正确性,歼轰-7的岩发就可以说明1974年初,南越军队在西沙多次挑衅,我海军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并取得了击沉击伤敌四艘舰艇的战果,但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于是军方强烈要求三机部研制一种能适应未来作战要求的新型轰炸机。空军当时认为强-5不但航程短,而且载弹量少,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高强度现代作战。但作为重型轰炸机的轰-5/6速度太慢,无法满足地面所要求的火力支援。于是国防科工委根据军方的要求,确定了新型飞机的技术性能,并决定海,空军使用同一种机型,装备不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来分别满足海,空军的要求。 三机部对这种新型飞机非常重视,并很快于1976年6月召开集所属各部设计人员到北京,要求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呢内提出设计方案。很快,沈飞和南飞就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 沈飞提出的方案被称为歼轰-8,也就是歼-8的对地攻击型。起先,三机部是倾向于沈飞的歼轰-8方案,但是在六,七 时年代里,可变后掠翼飞机成为世界飞机设计的新潮流。这种 技术主要是为了平衡高,低速飞行时对于主机翼要求的矛盾,但会带来结构重量的增加和一部分性能的降低,而且提高了研制成本和技术难度。但这股潮流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影响非常之大。在强-6的研发之前,我国用6架歼-6,从某国换了一架米格-23MC,并对其可变后掠翼机构进行了研究,随后部分研究人员建议在吸取米格-23MC和从越南战争中获得的美制F-111的基础上,发展我国的下一代歼击轰炸机。 中国唯一具有强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在强-5总设计师坚持下,决定在米格-23MC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单发单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5歼-6的共同后续机,后命名为强-6。 强-6由于是在米格-23MC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然同样采用了悬臂式上单翼结构的可变后掠翼的布局,这种结构阻力小,稳定性好,适合于飞机的高速突防,并为对地攻击武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发射平台,但缺点是机动性不好。由于空军当时提出新型机要具有一定的对空作战能力,于是该机改为采用腹部进气,以适应大仰角飞行时的进气量问题。发动机采用的是一台最大推力为12200千克的WS-6涡轮风扇发动机。


总体而言,强-6外形上可以说是一架机腹进气的米格-23MC。从设计上看该机十分理想,再加上还采用了国际流行的可变后掠翼布局,而且已经大体成型了。所采用的WS-6涡轮风扇发动机也于1980年10月达到了性能设计指标所以三机部决定采用南飞的强-6。 但是在进一步研制中出现了问题,虽然结构上我们基本摸透了可变后掠翼的结构,但对于它的控制系统我们则很难解决。一方面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无法从技术所有国获得,所以只能自己一步一步试验,飞机研制计划一拖在拖。 到了80年代中后期,军方认为可变后掠翼布局并不是将来作战飞机的主流。这样,强-6也随之下马了。而为之研究的 WS-6涡轮风扇发动机也于1984年停止研制。从实际情况看,强-6的基本设计还是可圈可点的,没有大跃进的浮躁心理,对于国外的可变后掠翼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论证,配套发动机也同期进行。但由于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导致研制时间大幅滞后。到了80年代中后期可变后掠翼布局以不是军用作战飞机的发展主流,对这种技术进一步研究的意义已不大,所以停止 强-6的研制也是较明智的举措。后来我军机的发展也证明了我们决策的正确性,歼轰-7的岩发就可以说明
可惜和歼-9一样死在图纸上………………
好帖!研制过程长啊……下马也是没办法的。
感谢改革开放给我过军工带来的发展良机啊!
但肯定学到不少好的东西。。。
测式
老楚你那图是真的还是假的?好猛啊
是搞得MiG-23吧?
每一次试验都是一次进步!
以下是引用真楚再战风云在2003-1-7 16:14:22的发言:


这张图应该是PS的,应该是用歼-8II“P”的,强6和歼-9一样都死在图纸上,根本没有生产过任何实验机,但是的工业也根本制造不了,强6的可变机翼,即使是现在,也很难说。


还有强6是机腹进气的哦。。。。。[em02][em02]
[/quote]

这张图应该是PS的,应该是用歼-8II“P”的,强6和歼-9一样都死在图纸上,根本没有生产过任何实验机,但是的工业也根本制造不了,强6的可变机翼,即使是现在,也很难说。

还有强6是机腹进气的哦
[/quote]
值得用82来ps么?82ps成这个样子怕是做不到吧,苏联的mig-23的图多的是,机徽上五角星都是现成的.........[em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