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盾构机隧道施工最大的事故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41:02
盾构机、全断面掘进机的地下施工,发生的最大事故是什么?

按理说这种机械化掘进已经非常安全了。

盾构机挖通隧道后,如果撤出来运回地面?


盾构机、全断面掘进机的地下施工,发生的最大事故是什么?

按理说这种机械化掘进已经非常安全了。

盾构机挖通隧道后,如果撤出来运回地面?


地面沉降,建筑开裂,记得前些年上海有个房子让地铁给挖沉下去了
300壮士战沙堤-上海轨道4号线事故抢险第3日纪实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7月4日 09:28 新闻晨报

  没有任何机械设备,一切只靠肩扛手提,却要应付来自地下、水中的无形险情。这就是董家渡码头业已破损的防汛堤边,武警九支队全体官兵接受的临阵指令,而且绝不容有闪失。因为在官兵们的身后,是热火朝天的地基沉降抢险现场。

  昨天下午2时,晨报记者第四次来到防汛堤边。原先的防汛墙已经倒塌,但只是一夜之间,一道由五层沙袋堆起的、高达2米的临时沙堤已经完全挡住了黄浦江水。而就在前夜9时
,这道临时沙堤还只有两层、1.5米高,为了这道堤坝,300多名官兵彻夜未眠。

  “7月3日的凌晨潮水高达4.3米”,在场的水利测量人员告诉记者:“眼看着黄浦江水一点点地接近堤面,一旦没过堤顶后果不堪设想,但战士们就靠一包包的沙袋堆上去,硬是抢在江水没堤之前把沙堤加高了,最紧张时,江水已经涨到了离最低的沙袋只有十多公分的距离,结果总算挺过来了。”

  从昨天清晨6时30分起,上级决定在临时沙堤的后方10米处,在原防汛堤的基础上再搭建一道沙堤。因为没有江水冲刷,这道沙堤搭建得相对容易,到中午12时已经初步成形,但官兵们最最担心的事件还是发生了。下午1时50分左右,第一道堤坝北侧倚靠的外马路845号建筑物,突然发生地下基础松动,经过整夜浸泡后的泥土被江水冲破,江水当场从直径达2米的破口涌入沙堤内部,10多名正在堤上的官兵被冲落到堤下,在巨大的水力作用下,刚刚成形的第二道堤坝被冲塌了大半。

  “这比凌晨赶潮水还险”,一位武警指挥员嘶哑着嗓子告诉记者:“抢险用的黄沙、石料全部被卸在离缺口100多米远的码头上,为了抢时间,战士们就用人墙接力的办法,把一包包的沙袋传递到缺口堵漏,连刚刚落水的战士也站在堤上,整整3个多小时,大家没有停过一刻。”

  昨晚8时,记者第五次来到堤上,下午的缺口已经被完全堵实。为了尽快将下午冲入堤内的江水排尽,6名战士趟着齐胸的积水,扛着重逾500斤的四部大功率水泵进入塌陷深处。8时15分,抽水开始,趁着设备运转的短暂间隙,战士们开始轮流喝水、休息。从随队勤务、卫生兵处得知,在连续两天的抢险中,已有十多名官兵受伤,其中伤势最重者头部严重撕裂,已入院救治。

  晚9时,堤上的水利测量人员又传来了紧张消息:晚11时黄浦江还将再次涨潮,虽然这次的潮位可能略低于7月2日的最高潮位,但考虑到第一道堤坝北侧基础薄弱,必须及时加强。与此同时,官兵们又接到了另一个坏消息:原定晚8时30分靠岸的一船渣土被迫取消,这船渣土原本是专为北侧堤坝调运的,它的取消意味着官兵们不得不再次用人力,在2小时内将上百吨沙袋从百米外的码头运到堤坝北侧。当记者离开堤坝时,官兵们已经放下了毛巾、茶杯,再次展开了人力接龙。
 2003年7月1日凌晨,4号线越江隧道区间用于连接上、下行线的安全联络通道——旁通道工程施工作业面内,因大量的水和流沙涌入,引起隧道部分结构损坏及周边地区地面沉降,造成三栋建筑物严重倾斜,黄浦江防汛墙局部塌陷并引发管涌。事故发生后经过全力抢险,险情很快得以控制。这个事故,直接造成至少三幢6层以上的大楼在48小时内紧急拆除,其中有一幢为当时的音像市场所在地。上海市区所有的液力拆除机全部调过去昼夜不停进行拆除施工。同时严重危及边上一幢名为临江花园的20多层住宅楼,该大楼全体住户紧急撤离,并已做好了随时拆除该大楼的准备。幸好大楼桩基很深,地陷及时控制,大楼得以保持。事故发生地,正好有董家渡泵站。事故造成泵站报废并紧急拆除,周围地区排水管网整体失效,董家渡地区及周围地区将无法排水。由于正值汛期,在一周内紧急安排了10多公里的排水埋管工程,将该地区的水迂回排放。事故直接造成事发地地面下陷,地下水上冒。为了止住险情,紧急进行水泥注浆。数十台注浆机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据称注下水泥千余吨。最最严重的是:事故直接引发黄浦江防汛墙坍塌几十米。这是解放以来上海黄浦江市区段首次发生防汛墙坍塌,偏偏时值天文大潮,黄浦江水随时可能倒灌人市区。英勇的武警战士以身躯筑成防洪墙……
上海地铁4号线突发险情 成千上万人员抢险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09日01:44 新闻晨报

  地下:沙进人退48小时

  昨天上午10时,高温闷热依旧。记者在董家渡抢险现场看到,最后一座倾斜建筑物———鸿宇商务楼的拆除工作已近尾声,工作人员正按计划往隧道里灌水。这幢按照常规方法需25天时间拆除的建筑,只经过了短短3天的紧张施工,预计今天中午就可完成拆除。一位隧道建设专家告诉记者,隧道内外压力已经趋向平衡,地面沉陷由此得到控制,专业人员正2
4小时全天候采集隧道内的水压数据,每10秒钟采集一次。

  看着工作人员不再凝峻的神情,谁能相信,就在这地底下,曾经有一场恶仗———

  1日凌晨,都市依然在沉睡,位于地底下30米左右的隧道紧急通道施工现场却依然忙碌。兴奋的人们期待着,在城市苏醒的那一刻,一条新的“动脉”就已完全贯通。

  危险突如其来,毫无征兆。在运用冷冻管将四周的土层实施“冰冻”后,施工人员开始最后0.8米通道的开掘。突然,被冰冻的土层不再硬邦邦,管道内壁出现一个碗口大的空洞并开始渗水。工人们按照应急预案,马上从地面运来棉花胎堵塞洞口,但,就在棉花胎运送的短短一两分钟里,洞口已经变成脸盆大小,水流挟带着泥沙汹涌而入……

  地下,紧急撤离!用水泥沙包垒墙,封堵紧急通道两个出口,防止流沙向江底隧道突围!在这个地方堵截住流沙,就能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地上,就在事故发生后1个小时,5户住家已经接到街道工作人员的紧急通知,5分钟之内全部撤离。上午9时许,中山南路847号音像交易大楼裙楼倒塌……

  越来越多的人紧急赶来参加这场堵截战。2日凌晨,董家渡30米长的防汛墙出现下陷、开裂。24个小时之后,这段防汛墙轰然坍塌。时值天文大潮,高达4米的潮水突破临时堤坝,取道地面沉陷大坑和隧道风井,直扑隧道。工人垒起的第一道水泥墙迅速被渗透、击溃,紧接着是第二道、第三道……地下“暗流涌动”,地面开始不断沉陷。仅仅半个小时之后,事故发生地上方的更多建筑开始东倒西歪,距离南浦大桥上匝道不到5米的地方,中山南路快车道上出现了裂缝……

  堵截战已经过去48小时,300多位连夜奋战的工人满身泥泞、精疲力尽。“沙进人退!”30岁的工人苗长寿,靠在沙包上喘过一阵粗气,从干涩的嘴唇里挤出这么一句。他是1日晚9时接到驰援通知的,子夜时分就与20多个工友一起,从南汇某大桥工地赶到抢险现场运送水泥沙包。此时,看着地面坍塌的景象,他满眼的血丝瞬间就浸泡在泪水里。“我们一定要堵住……”

  3日凌晨,工人全部撤离隧道。中午,第二套抢险方案开始实施———用稳定性更强的钢筋混凝土,在位于浦东的浦东南路站、蓝村路站隧道口各构筑一道墙,在南浦大桥站隧道口构筑两道墙,从两头拦截流沙。险情,逐渐得到控制。

  地面:澎湃科学激情

  丰达宾馆,20多位专家的下榻地,也是他们紧急研究险情的地点。

  74岁的“中国隧道之父”刘建航院士,依然坚守在第一线。“现在,我总算睡得着觉了。”昨天中午,在他的房间里进行一次简短研讨之后,老先生露出一丝难得的轻松笑容,尽管,这丝笑容无法掩饰老人的疲惫。“像现在这样保持隧道内的压力平衡至关重要,隧道不会变形了……”就这样稍微歇了口气、匆忙说上几句话,老先生又匆匆赶赴正被烈日烘烤的抢险现场。

  此时,距离7月1日凌晨刘建航和20多位专家抵达抢险现场,已经整整过去了7昼夜。刘院士的一个学生回忆说:“险情最危急的时候,老师说什么也不肯休息,非得和我们这帮年轻人一起连夜研究应急方案。我们实在不忍心啊,后来只好逼着他躺在床上,有什么问题再去问他。好几次,老师都是刚刚回答完了问题就睡着了,他真的太疲惫了……”

  确实,面对险情只有四个大字:科学决策。但,没有那一份誓让天堑变通途的激情,没有与黄浦江底恶劣地质结构较量到底的决心,我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降伏险情吗?

  在位于中山南路保险大厦的抢险指挥部里,我们看见科学,更看见激情。一个头发凌乱的中年人斜靠在椅子上熟睡了,走近一看,原来是抢险总指挥、副市长杨雄,工作人员悄声说,一个星期了,他每天最多睡3小时,让他再打个盹吧……

  在一次次连夜召开的抢险会议上,我们看见科学和激情。老市政局长吴念祖、市建委主任熊建平、刚刚完成卢浦大桥施工指挥任务的丁浩、前隧道股份董事长程骁,还有地铁施工界的“大将”谭企坤、五一、白延辉……他们争论,再争论,但在争论过后方案一旦确定,他们全都不折不扣地落实……

  不断积累飞跃必来

  建设中的轨道交通4号线突发险情后,晨报记者与成千上万抢险人员一起,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围堰在加固,4道防线筑就,塌陷泵站拆除……每个进展都被我们一一摄入。

  浩浩浦江,并不平静。为造起过江通衢,现代“土行孙”一次次勇敢与它交手。数十年间,打浦路隧道、延安东路隧道、外滩观光隧道、大连路隧道……一条条蛟龙竞渡黄浦江。蛟龙过江,有谁知其难易?

  上海属于饱和含水软弱土层,在这样的“豆腐”土质下造隧道,容易造成喷沙和漏水现象。上个世纪中期,就曾有外国专家断言,要在上海造地下隧道,就好像要从宇宙里找一个支点来翻转地球———不可能!

  困难横亘眼前,就如同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上海的“土行孙”凭借自己的力量,1965年研制出国内第一台网格挤压盾构。再战6年,直径达10米的打浦路越江隧道打通。中国软土地基隧道施工“零”的突破,在上海建设者手中得以实现。这个新生儿的降生,来得何其不易。

  但,较量中并非一帆风顺。在某隧道施工中,因为土体松软,曾出现从日本引进的“洋盾构”磕头和隧道急剧沉降的情形;外滩观光隧道在江底推进过程中,要穿越地铁二号线过黄浦江的一来一去两条隧道,3条“巨龙”之间的距离最小值在1米左右,惊险异常。

  波折如同浪花一般,时不时要耍弄一下手段。2002年,一次突如其来的险情,出现在本市首次使用沉管法施工的外环隧道。4月23日晨,江水突然涌入已沉放至黄浦江中的E2、E3管段之间,紧急排水后又一次进水。至5月14日,从管段到岸上的暗埋段,一片汪洋。若抢险不当,每节4万多吨的管段就会变成废物。各方专家反复讨论,决定从管段外进行封堵。也就是在31米深的地方开一条槽,建一个工作室,抢险人员在其间封堵。在一系列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沉管隧道施工中难度最大的管段水下位移问题得以解决,险情终于排除,工程全面恢复正常。

  在一次次与黄浦江的较量中,经历挫折和失败磨砺的上海建设者,不断超越着自我,为下一次的起飞,蓄积起宝贵的智慧和力量。
上海地铁4号线历经四年成功修复(图)
http://news.QQ.com  2007年09月21日16:05   红网   

  

上海地铁4号线历经四年成功修复(图)

  4年前发生透水涌沙险情的轨道交通4号线董家渡修复段,终于全线贯通。

  □记者杨冬

  晚报讯 建设者历经4年时间,4号线董家渡事故段得以成功修复,地铁修复史上的一项“奇迹”在黄浦江边诞生。更为难得的是,邻近的临江大厦、南浦大桥等构筑物的沉降量仅有2-3毫米。

  2003年7月1日,轨道交通4号线浦东南路站—南浦大桥站区间的中间风井位置发生透水涌沙险情。上海点击查看上海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市迅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抢险。

  2004年2月26日,经过现场钻孔勘探、国内外专家交流和设计单位的研究,形成了“原位修复”和“搭桥修复”两种技术路径。经专家评审,确定了运营线型更为合理但是施工难度更大的“原位修复方案”。

  今天上午10点,记者来到位于深达41米的隧道底部。“41米在地面上可造14层的高楼,地下可造7层车站。”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梁伟告诉记者,41米的深基坑开挖深度,创下了国内纪录。

  踏着潮湿的隧道路面前行,记者终于来到新老隧道的接口处。这里,距离黄浦江仅仅60米。“当初发生险情的路段长度有264米,可最终的工程修复段却将近290米长。”梁伟透露。

  据悉,4号线现在实现“O”字形环线运营后,将在海伦路站与10号线换乘、在世纪大道站与2、6、9号线换乘、在蓝村路站与6号线换乘、在西藏南路站与8号线换乘、在东安路站与7号线换乘、在上海体育馆站与1号线换乘、在宜山路站与3、9号线换乘、在虹桥路站与10号线换乘、在中山公园站与2号线换乘、在曹杨路站与11号线换乘、在镇坪路站与7号线换乘。

  [稿源:新闻晚报]
天津2号线。盾构机直接沉了。


天津2号线,开通日期推迟两年,过海河隧道好像也要改址

天津2号线,开通日期推迟两年,过海河隧道好像也要改址
楼上贴了好多黄浦江4号线事故,但我记得这个不是盾构机啊,它是冷冻后新奥法施工。

国内有预先冷冻然后盾构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