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君主”(despot,贵族头衔)的三种含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9:57:02


“专制君主”(英语:despot,希腊语:δεσπότης),其原始含义约等于英语中“lord”、“master”(领主、老爷)等词,是拜占庭中后期一种特殊的贵族称号及宫廷头衔,有时也作为君主的称号。




                            (拜占庭国徽“双头鹰”)



国内通常按照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贵族等级制度,将西方贵族种类对应翻译为中国式的“公侯伯子男”五个层级,之上还有国王、皇帝两级。但拜占庭文化制度与西欧不同,故而也有自己独特的贵族头衔,“专制君主”便属于此例。






                              (拜占庭国旗)

这一头衔首创于12世纪,曼努埃尔一世受匈牙利人影响,于1163年创造了这一称号,赐予其太子阿莱克修斯。进入13世纪后,皇帝往往将这一头衔同时赐予多人(一般为皇子或驸马),而不再为太子专享(不过特拉布宗帝国保留了加封太子为“专制君主”的传统)。帕列奥列格王朝时期,“专制君主”不仅是贵族封号,也成为摩里亚、伊庇鲁斯等地领主的头衔,故摩里亚、伊庇鲁斯也称“专制君主国”(despotate)。这一传统也影响到周边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其君主一度也自称“专制君主”,如塞尔维亚在14世纪时,统治者约万·奥利弗(Jovan Oliver)首次采用Despote称号。科孚岛主(英语:Corfu,希腊语: Κέρκυρα)15世纪时也自称Despote。译者在本书中依然采用国内约定俗成的“专制君主”译名,但此称呼并无贬义(英语中despot还有“暴君”的意味)。



我在翻译中遇到这个术语时,对其准确内涵也感到头疼。国内学术界约定俗成翻译为“专制君主”(包括陈志强先生、徐佳玲教授等专家在著作中也如此处理),但对普通读者容易产生一些歧义。首先,“专制”一词在中文中通常带有贬义,容易令人联想到暴君(despot一词在英语中的确也带有暴君的含义),并且“君主”一词容易让人将它误会为“国王”,但实情并非如此。根据我查阅的资料,这个头衔在拜占庭系统及其邻国中大致存在三种情况:



1 作为一种贵族头衔,它在拜占庭贵族等级中仅次于“皇帝”(emperor,希腊化的拜占庭人更常用Basileus一词)与共治皇帝(co-emperor,也可理解为“副皇帝”),居第三位,大约相当于西欧贵族等级中的“亲王” (Prince)。在拜占庭帝国,最初它只授予太子,后期虽有所扩大,但一般也是皇帝的密切亲属,尤其是皇子,故而大体可与西欧王子的头衔亲王相提并论。这是它最初的内涵。




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二世与皇后海伦娜及三位皇子,最左侧为长子、共治皇帝约翰,中间两位年幼皇子安德罗尼库斯与赛奥多尔都加封“专制君主头衔”,可作为第一类情况的典型。即皇位继承人一般加封共治皇帝,而普通王子加封专制君主(当然也有例外)。



2 在特拉布宗帝国,“专制君主”头衔保留了较多早期含义,它通常只授予皇太子而非普通王子,故而成为皇位继承权的象征。特拉布宗皇室为昔日拜占庭科穆宁王室后裔,独立于拜占庭末期王朝之外,故称“帝国”。此时的“专制君主”有些类似于英国的“威尔士亲王”(Prince of Wales),是皇储专用头衔。



3 作为某些诸侯国、藩属、封国元首的称号。“专制君主”在拜占庭贵族头衔中排第三位,而拜占庭属于“帝国”。后来,一些地位逊于“帝国”、“王国”的国家领袖,便使用“专制君主”称号。最著名的是与拜占庭息息相关的摩里亚、伊庇鲁斯两个专制君主国。摩里亚位于今天的希腊南部,通常是拜占庭晚期皇子们的封地。皇子们本身便具有“专制君主”头衔,但同时对摩里亚具有行政管理权,成为拜占庭帝国内的封国君主,此时的专制君主不仅是贵族头衔,还代表着实际权力。伊庇鲁斯情况稍有不同,它的皇室也为拜占庭科穆宁王室后裔,长期与尼西亚帝国争夺拜占庭正统继承权,失败后承认了后者宗主权(尼西亚帝国收复了君士坦丁堡,成为帝国正式继承者),它的君主虽然享有独立,但地位低于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皇帝,故仅能使用“专制君主”头衔。伊庇鲁斯于14世纪被拜占庭吞并。






                    (早期伊庇鲁斯专制君主国的疆域)



(1450年的摩里亚专制君主国,注意当时它由两位“专制君主”共治,分别是皇帝君士坦丁的两个兄弟德米图斯与托马斯。1461年该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更加特殊的情况在拜占庭的一些邻国,如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当它们强盛时,其君主自称“国王”或“沙皇”,而当他们臣服于拜占庭或后来的奥斯曼帝国,便自动去除了有僭越之嫌的称号,改称低一级的“专制君主”,以便和宗主国元首相区别。他们并非拜占庭王子或封国,而是地方诸侯国。此时的专制君主,有些类似于西欧的“大公”(Grand duke),他们的国家,有些类似于“大公国”(如现代的卢森堡大公国)。

根据上述三种不同情况,despot大体可对应于“亲王”、“太子”、“大公”等不同内涵,很难用一个中文术语精确涵盖三种含义,故本人在翻译中也最终沿用“专制君主”译名,而在译注中加以解释。

“专制君主”(英语:despot,希腊语:δεσπότης),其原始含义约等于英语中“lord”、“master”(领主、老爷)等词,是拜占庭中后期一种特殊的贵族称号及宫廷头衔,有时也作为君主的称号。

1000px-CoA_of_Palaiologos_Dynasty_svg.jpg (145.91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1-20 12:18 上传




                            (拜占庭国徽“双头鹰”)



国内通常按照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贵族等级制度,将西方贵族种类对应翻译为中国式的“公侯伯子男”五个层级,之上还有国王、皇帝两级。但拜占庭文化制度与西欧不同,故而也有自己独特的贵族头衔,“专制君主”便属于此例。



1000px-Byzantine_imperial_flag,_14th_century_svg.jpg (49.18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1-20 12:18 上传




                              (拜占庭国旗)

这一头衔首创于12世纪,曼努埃尔一世受匈牙利人影响,于1163年创造了这一称号,赐予其太子阿莱克修斯。进入13世纪后,皇帝往往将这一头衔同时赐予多人(一般为皇子或驸马),而不再为太子专享(不过特拉布宗帝国保留了加封太子为“专制君主”的传统)。帕列奥列格王朝时期,“专制君主”不仅是贵族封号,也成为摩里亚、伊庇鲁斯等地领主的头衔,故摩里亚、伊庇鲁斯也称“专制君主国”(despotate)。这一传统也影响到周边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其君主一度也自称“专制君主”,如塞尔维亚在14世纪时,统治者约万·奥利弗(Jovan Oliver)首次采用Despote称号。科孚岛主(英语:Corfu,希腊语: Κέρκυρα)15世纪时也自称Despote。译者在本书中依然采用国内约定俗成的“专制君主”译名,但此称呼并无贬义(英语中despot还有“暴君”的意味)。



我在翻译中遇到这个术语时,对其准确内涵也感到头疼。国内学术界约定俗成翻译为“专制君主”(包括陈志强先生、徐佳玲教授等专家在著作中也如此处理),但对普通读者容易产生一些歧义。首先,“专制”一词在中文中通常带有贬义,容易令人联想到暴君(despot一词在英语中的确也带有暴君的含义),并且“君主”一词容易让人将它误会为“国王”,但实情并非如此。根据我查阅的资料,这个头衔在拜占庭系统及其邻国中大致存在三种情况:



1 作为一种贵族头衔,它在拜占庭贵族等级中仅次于“皇帝”(emperor,希腊化的拜占庭人更常用Basileus一词)与共治皇帝(co-emperor,也可理解为“副皇帝”),居第三位,大约相当于西欧贵族等级中的“亲王” (Prince)。在拜占庭帝国,最初它只授予太子,后期虽有所扩大,但一般也是皇帝的密切亲属,尤其是皇子,故而大体可与西欧王子的头衔亲王相提并论。这是它最初的内涵。


Manuel_II_Helena_sons2.jpg (228.84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1-20 12:19 上传



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二世与皇后海伦娜及三位皇子,最左侧为长子、共治皇帝约翰,中间两位年幼皇子安德罗尼库斯与赛奥多尔都加封“专制君主头衔”,可作为第一类情况的典型。即皇位继承人一般加封共治皇帝,而普通王子加封专制君主(当然也有例外)。



2 在特拉布宗帝国,“专制君主”头衔保留了较多早期含义,它通常只授予皇太子而非普通王子,故而成为皇位继承权的象征。特拉布宗皇室为昔日拜占庭科穆宁王室后裔,独立于拜占庭末期王朝之外,故称“帝国”。此时的“专制君主”有些类似于英国的“威尔士亲王”(Prince of Wales),是皇储专用头衔。



3 作为某些诸侯国、藩属、封国元首的称号。“专制君主”在拜占庭贵族头衔中排第三位,而拜占庭属于“帝国”。后来,一些地位逊于“帝国”、“王国”的国家领袖,便使用“专制君主”称号。最著名的是与拜占庭息息相关的摩里亚、伊庇鲁斯两个专制君主国。摩里亚位于今天的希腊南部,通常是拜占庭晚期皇子们的封地。皇子们本身便具有“专制君主”头衔,但同时对摩里亚具有行政管理权,成为拜占庭帝国内的封国君主,此时的专制君主不仅是贵族头衔,还代表着实际权力。伊庇鲁斯情况稍有不同,它的皇室也为拜占庭科穆宁王室后裔,长期与尼西亚帝国争夺拜占庭正统继承权,失败后承认了后者宗主权(尼西亚帝国收复了君士坦丁堡,成为帝国正式继承者),它的君主虽然享有独立,但地位低于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皇帝,故仅能使用“专制君主”头衔。伊庇鲁斯于14世纪被拜占庭吞并。



637px-Epiro_1205-1230_svg.jpg (82.95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1-20 12:18 上传




                    (早期伊庇鲁斯专制君主国的疆域)

1000px-Despotate_of_Morea_1450_svg.jpg (126.55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1-20 13:06 上传



(1450年的摩里亚专制君主国,注意当时它由两位“专制君主”共治,分别是皇帝君士坦丁的两个兄弟德米图斯与托马斯。1461年该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更加特殊的情况在拜占庭的一些邻国,如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当它们强盛时,其君主自称“国王”或“沙皇”,而当他们臣服于拜占庭或后来的奥斯曼帝国,便自动去除了有僭越之嫌的称号,改称低一级的“专制君主”,以便和宗主国元首相区别。他们并非拜占庭王子或封国,而是地方诸侯国。此时的专制君主,有些类似于西欧的“大公”(Grand duke),他们的国家,有些类似于“大公国”(如现代的卢森堡大公国)。

根据上述三种不同情况,despot大体可对应于“亲王”、“太子”、“大公”等不同内涵,很难用一个中文术语精确涵盖三种含义,故本人在翻译中也最终沿用“专制君主”译名,而在译注中加以解释。
科普文,支持~!
其实我觉得,这个地位中对应诸侯国、封国的,应该相当于副王Viceroy,因为毕竟没有放弃宗主权。
亲王 藩王 国王 翻译的时候后面标注一下不就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