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侵台湾,吞琉球——同光兴盛之际的琉球、台湾形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7:26:15
<B>侵台湾,吞琉球——同光兴盛之际的琉球、台湾形势(1)</B>弘治
<B>连载:盛世之毁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作者:弘治</B>  


<P>  台湾的地理位置使其非常适合于作为美国商业的集散重点,从那里,我们可以建立对中国、日本、琉球、交趾支那、柬埔寨、霍罗、菲律宾以及一切位于附近海面的岛屿的交通线……</P>
<P>  当我们看到我们的海上劲敌英国在东方所拥有的领土的时候,我们必须警惕地想到我们自己应该有的迅速措置……不需要华盛顿政府的其他保护,只有驻泊在中国及日本的美国舰 船不时在岛边出现,一个兴旺的美国居留地就可以很快建立起来。</P>
<P>  ———(美)皮雷</P>
<P>  琉球事件真正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它向全世界宣布,富饶的清朝帝国愿意任人宰割,而不愿意用武力抵抗。</P>
<P>  ———(英)威妥玛</P>
<P>  在朝鲜被侵扰的同时,中国大陆水上门户的琉球和台湾,也未能免遭侵犯。</P>
<P>  琉球群岛位于中国大陆东面,台湾与日本之间,由三个岛组成。1372年,统一整个群岛后的中山王开始向明朝进贡,通过对华贸易获得大量商品,并将其中部分商品通过萨摩藩商人转销到日本,将日本的铜器转销中国。1609年,萨摩藩当局武力迫使琉球方面瞒着中国向其纳贡。</P>
<P>  与琉球群岛南端相距约600公里、与福建相距约130公里的台湾,包括台湾本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和其他岛屿,岛屿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岛上盛产台湾杉、樟木、楠木等名贵木材,樟脑、樟油、糖、米等农林作物。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在《尚书》、《山海经》、《史记》、《三国志》等中国重要古文献中均有记载。《史记》记载,秦始皇欲长生不老,派徐福率众入海求仙,抵达“夷州”。该“夷州”即为台湾。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曾派去1万官兵赴台。吴人沈莹在《临海水土志》中留下了关于台湾的最早文字记述。隋唐时期合称台湾、琉球为“流求”。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名称。</P>
<P>  明万历年间(约1590年),几艘葡萄牙船航行于台湾海峡,一个船员眺望郁郁葱葱的台湾岛,赞美其为“Ilha Formosa”(音“福摩萨”,意思为“美丽之岛”)。后来,西方人把台湾称为“福摩萨”,并蓄意不用台湾的称谓。【现今仍蓄意用“福摩萨”称呼台湾的,往往具有分裂中国用意。】</P>
<P>  1622年,荷兰殖民者趁明末中国政局混乱之际,派出15艘战船侵犯广东沿海,遭到痛击,然后沿海北上,乘虚侵占澎湖列岛,但很快被明军夺回。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在台南兴建军事基地。</P>
<P>  荷兰人占居台湾的消息传到欧洲,引起西班牙殖民者的嫉妒和竞争。1626年,西班牙驻马尼拉总督再次派出舰队,并在基隆成功登陆,随即建立基地。1641年,荷兰殖民者对在台湾的西班牙人发起攻击,西班牙人战败,荷兰人独占台湾。</P>
<P>  台湾民众和明朝政府不断抗击荷兰人的殖民统治和奴化教育。起义军一度围攻荷兰人军政基地“赤嵌城”,血战半月之久,杀死殖民者上千人。</P>
<P>  1661年4月,与清军作战的明朝大将郑成功,在退据澎湖列岛和金门之后,趁清顺治皇帝去世之机,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名将士,乘400艘战船从金门开赴台湾岛,包围荷兰殖民者在台湾修筑的“王城”。荷兰人提出每年进贡并赔偿十万两白银的条件请郑成功撤兵【即用十万两买台湾!】,郑成功严词拒绝:“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在弹尽粮绝之后,荷方被迫于1662年2月1日投降。郑成功对投降者宽大处理,让其安全撤离。【中方又没有要求其战败赔偿,更没有要求退还数十年来从台湾搜刮走的财富。列强侵略中国,历来有得无失——只有暴利,没有风险。这是中国不断遭到侵略的重要原因。这样的悲剧不应当重演。贪婪的侵略者应当受到相应惩罚,这是天经地义的,这也是一个国家政府的基本职责。】</P>
<P>  1683年,康熙大帝发兵统一台湾,将其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治理之中。清朝当局统计,1811年的台湾人口为190万。</P>
<P>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北京条约》迫使清廷将台湾平安和淡水设为通商口岸。后来英国又要求增加鸡笼(基隆)和打狗两地,并控制了这四处的海关事务。西方人主要向台湾输入鸦片,输出茶、糖和樟脑。1868年,英国为垄断对台湾的樟脑贸易,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樟脑条约》。</P>
<P>  对台湾垂涎三尺的远远不只荷兰、西班牙和英国。早在19世纪50年代,与“太平洋帝国论”创始人西华德齐名的美国军官皮雷便提出侵台主张。1854年,皮雷担任美国驻东印度、中国及日本海舰队司令期间,曾派两艘军舰到台湾进行资源和军事调查,他宣称“这个富饶的岛屿,虽然名义上隶属中国版图,实际是独立的……台湾的地理位置使其非常适合于作为美国商业的集散重点,从那里,我们可以建立对中国、日本、琉球、交趾支那、柬埔寨、霍罗、菲律宾以及一切位于附近海面的岛屿的交通线……从台湾的土地之广大和肥沃来说,它出产的农作物及其他物品,除供岛上消费外,还可以大量出口”。</P>
<P>  为此,他建议美国政府:“当我们看到我们的海上劲敌英国在东方所拥有的领土的时候,我们必须警惕地想到我们自己应该有的迅速措置……不需要华盛顿政府的其他保护,只有驻泊在中国及日本的美国舰船不时在岛边出现,一个兴旺的美国居留地就可以很快建立起来。”</P>
<P>  限于当时美国国力和内战,美国侵台计划未能实施。</P>
<P>  1868年,德国和英国商人曾策划私下向台湾大南澳垦殖,也因清政府严正交涉而作罢。</P>
<P>  对琉球和台湾侵害最猛烈的,却是中国的近邻日本。天皇的御笔信表明,侵略琉球和台湾是明治政权与生俱来的侵略目标。明治政府不断以防备俄国入侵的名义进行扩军,为“大陆政策”的第一个行动目标做准备——侵略琉球和台湾,而这个看似由偶然事情引起的侵略计划,至少在两年之前就已经确定:</P>
<P>  1871年6月,日本任命大藏卿伊达宗成为全权大臣,柳原前光为副使,与清朝全权大臣李鸿章议定条约。在中国起草的方案基础上签订了一个双方互有领事裁判权的《中日修好条约》和《通商章程》。</P>
<P>  在条约等待批准的1871年12月,60多名琉球船民因风漂流到台湾,与土著人发生冲突,50多人被杀,其余被清政府救护到福州。福州地方按藩属关系惯例进行慰问、抚恤,然后送其回家,事件很快平息。</P>
<P>  第二年,日本使者到中国换约,从清政府邸报中看到琉球船民事件。日本政府要其到总理衙门交涉,试探清政府对琉球、台湾主权的立场是否坚定。衙门官员回答说:“二岛俱我属土,属土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又说:“杀人者皆属生藩,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P>
<P>  而日本政府却借“化外”二字大作文章,1872年宣布琉球为“内藩”, 还宣称台湾岛上的生藩居住地也不属于中国领土。清政府一再声明“台湾全地久隶我国版图”,“全台郡之生番,无一社不归中国者”。</P>
<P>  1874年(同治十三年),窥伺台湾已久并做了相当准备工作的日本政府,决定借口琉球船民事件出兵台湾。4月4日,明治政府设立“台湾番地事务局”,并任命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台湾蛮地事务都督”,赋予其相机用兵之权。5月17日,西乡率兵士3000余名,乘军舰从长崎开往台湾。【明治政府军政高层一方面担心清廷反击日本,一方面赌清廷不干预。准备万一遭到强烈干预,则牺牲西乡及所部军队。没将这批侵略军全部消灭,是出乎日方意外的晚清王朝式的宽容。】</P>
<P>  清廷获悉日军侵台消息后,质问日本驻华使节,并派人前往西乡处交涉。这时,明治政府派代表到中国,辩称日本占领的是“生番地”,不是中国领土。还称“世界舆论认为,新发现的土地可以用实力占有,并进行统治”。</P><B>侵台湾,吞琉球——同光兴盛之际的琉球、台湾形势(1)</B>弘治
<B>连载:盛世之毁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作者:弘治</B>  


<P>  台湾的地理位置使其非常适合于作为美国商业的集散重点,从那里,我们可以建立对中国、日本、琉球、交趾支那、柬埔寨、霍罗、菲律宾以及一切位于附近海面的岛屿的交通线……</P>
<P>  当我们看到我们的海上劲敌英国在东方所拥有的领土的时候,我们必须警惕地想到我们自己应该有的迅速措置……不需要华盛顿政府的其他保护,只有驻泊在中国及日本的美国舰 船不时在岛边出现,一个兴旺的美国居留地就可以很快建立起来。</P>
<P>  ———(美)皮雷</P>
<P>  琉球事件真正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它向全世界宣布,富饶的清朝帝国愿意任人宰割,而不愿意用武力抵抗。</P>
<P>  ———(英)威妥玛</P>
<P>  在朝鲜被侵扰的同时,中国大陆水上门户的琉球和台湾,也未能免遭侵犯。</P>
<P>  琉球群岛位于中国大陆东面,台湾与日本之间,由三个岛组成。1372年,统一整个群岛后的中山王开始向明朝进贡,通过对华贸易获得大量商品,并将其中部分商品通过萨摩藩商人转销到日本,将日本的铜器转销中国。1609年,萨摩藩当局武力迫使琉球方面瞒着中国向其纳贡。</P>
<P>  与琉球群岛南端相距约600公里、与福建相距约130公里的台湾,包括台湾本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和其他岛屿,岛屿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岛上盛产台湾杉、樟木、楠木等名贵木材,樟脑、樟油、糖、米等农林作物。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在《尚书》、《山海经》、《史记》、《三国志》等中国重要古文献中均有记载。《史记》记载,秦始皇欲长生不老,派徐福率众入海求仙,抵达“夷州”。该“夷州”即为台湾。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曾派去1万官兵赴台。吴人沈莹在《临海水土志》中留下了关于台湾的最早文字记述。隋唐时期合称台湾、琉球为“流求”。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名称。</P>
<P>  明万历年间(约1590年),几艘葡萄牙船航行于台湾海峡,一个船员眺望郁郁葱葱的台湾岛,赞美其为“Ilha Formosa”(音“福摩萨”,意思为“美丽之岛”)。后来,西方人把台湾称为“福摩萨”,并蓄意不用台湾的称谓。【现今仍蓄意用“福摩萨”称呼台湾的,往往具有分裂中国用意。】</P>
<P>  1622年,荷兰殖民者趁明末中国政局混乱之际,派出15艘战船侵犯广东沿海,遭到痛击,然后沿海北上,乘虚侵占澎湖列岛,但很快被明军夺回。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在台南兴建军事基地。</P>
<P>  荷兰人占居台湾的消息传到欧洲,引起西班牙殖民者的嫉妒和竞争。1626年,西班牙驻马尼拉总督再次派出舰队,并在基隆成功登陆,随即建立基地。1641年,荷兰殖民者对在台湾的西班牙人发起攻击,西班牙人战败,荷兰人独占台湾。</P>
<P>  台湾民众和明朝政府不断抗击荷兰人的殖民统治和奴化教育。起义军一度围攻荷兰人军政基地“赤嵌城”,血战半月之久,杀死殖民者上千人。</P>
<P>  1661年4月,与清军作战的明朝大将郑成功,在退据澎湖列岛和金门之后,趁清顺治皇帝去世之机,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名将士,乘400艘战船从金门开赴台湾岛,包围荷兰殖民者在台湾修筑的“王城”。荷兰人提出每年进贡并赔偿十万两白银的条件请郑成功撤兵【即用十万两买台湾!】,郑成功严词拒绝:“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在弹尽粮绝之后,荷方被迫于1662年2月1日投降。郑成功对投降者宽大处理,让其安全撤离。【中方又没有要求其战败赔偿,更没有要求退还数十年来从台湾搜刮走的财富。列强侵略中国,历来有得无失——只有暴利,没有风险。这是中国不断遭到侵略的重要原因。这样的悲剧不应当重演。贪婪的侵略者应当受到相应惩罚,这是天经地义的,这也是一个国家政府的基本职责。】</P>
<P>  1683年,康熙大帝发兵统一台湾,将其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治理之中。清朝当局统计,1811年的台湾人口为190万。</P>
<P>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北京条约》迫使清廷将台湾平安和淡水设为通商口岸。后来英国又要求增加鸡笼(基隆)和打狗两地,并控制了这四处的海关事务。西方人主要向台湾输入鸦片,输出茶、糖和樟脑。1868年,英国为垄断对台湾的樟脑贸易,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樟脑条约》。</P>
<P>  对台湾垂涎三尺的远远不只荷兰、西班牙和英国。早在19世纪50年代,与“太平洋帝国论”创始人西华德齐名的美国军官皮雷便提出侵台主张。1854年,皮雷担任美国驻东印度、中国及日本海舰队司令期间,曾派两艘军舰到台湾进行资源和军事调查,他宣称“这个富饶的岛屿,虽然名义上隶属中国版图,实际是独立的……台湾的地理位置使其非常适合于作为美国商业的集散重点,从那里,我们可以建立对中国、日本、琉球、交趾支那、柬埔寨、霍罗、菲律宾以及一切位于附近海面的岛屿的交通线……从台湾的土地之广大和肥沃来说,它出产的农作物及其他物品,除供岛上消费外,还可以大量出口”。</P>
<P>  为此,他建议美国政府:“当我们看到我们的海上劲敌英国在东方所拥有的领土的时候,我们必须警惕地想到我们自己应该有的迅速措置……不需要华盛顿政府的其他保护,只有驻泊在中国及日本的美国舰船不时在岛边出现,一个兴旺的美国居留地就可以很快建立起来。”</P>
<P>  限于当时美国国力和内战,美国侵台计划未能实施。</P>
<P>  1868年,德国和英国商人曾策划私下向台湾大南澳垦殖,也因清政府严正交涉而作罢。</P>
<P>  对琉球和台湾侵害最猛烈的,却是中国的近邻日本。天皇的御笔信表明,侵略琉球和台湾是明治政权与生俱来的侵略目标。明治政府不断以防备俄国入侵的名义进行扩军,为“大陆政策”的第一个行动目标做准备——侵略琉球和台湾,而这个看似由偶然事情引起的侵略计划,至少在两年之前就已经确定:</P>
<P>  1871年6月,日本任命大藏卿伊达宗成为全权大臣,柳原前光为副使,与清朝全权大臣李鸿章议定条约。在中国起草的方案基础上签订了一个双方互有领事裁判权的《中日修好条约》和《通商章程》。</P>
<P>  在条约等待批准的1871年12月,60多名琉球船民因风漂流到台湾,与土著人发生冲突,50多人被杀,其余被清政府救护到福州。福州地方按藩属关系惯例进行慰问、抚恤,然后送其回家,事件很快平息。</P>
<P>  第二年,日本使者到中国换约,从清政府邸报中看到琉球船民事件。日本政府要其到总理衙门交涉,试探清政府对琉球、台湾主权的立场是否坚定。衙门官员回答说:“二岛俱我属土,属土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又说:“杀人者皆属生藩,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P>
<P>  而日本政府却借“化外”二字大作文章,1872年宣布琉球为“内藩”, 还宣称台湾岛上的生藩居住地也不属于中国领土。清政府一再声明“台湾全地久隶我国版图”,“全台郡之生番,无一社不归中国者”。</P>
<P>  1874年(同治十三年),窥伺台湾已久并做了相当准备工作的日本政府,决定借口琉球船民事件出兵台湾。4月4日,明治政府设立“台湾番地事务局”,并任命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台湾蛮地事务都督”,赋予其相机用兵之权。5月17日,西乡率兵士3000余名,乘军舰从长崎开往台湾。【明治政府军政高层一方面担心清廷反击日本,一方面赌清廷不干预。准备万一遭到强烈干预,则牺牲西乡及所部军队。没将这批侵略军全部消灭,是出乎日方意外的晚清王朝式的宽容。】</P>
<P>  清廷获悉日军侵台消息后,质问日本驻华使节,并派人前往西乡处交涉。这时,明治政府派代表到中国,辩称日本占领的是“生番地”,不是中国领土。还称“世界舆论认为,新发现的土地可以用实力占有,并进行统治”。</P>
<B>侵台湾,吞琉球——同光兴盛之际的琉球、台湾形势(2)</B>弘治
<B>连载:盛世之毁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作者:弘治</B>  
<P>  清廷见难以理喻,便下诏沿海戒严,一面在澎湖修筑炮台,向德国购买新式步枪,与丹麦商议购买铁甲舰;一面命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统领福州水师和洋枪部队5000人赴台。</P><P>  8月份,日军增至3600人,但仍进攻不利,士气低落。接着又发生了瘟疫,士兵大批死亡,军心思退。【有资料称,日本在这次侵台战争中,死亡561人,其中战亡12人,其余为病 亡。大量病亡之说,有可能只不过是日方对内对外宣传手段。】获悉沈葆桢和福建巡抚王凯运已在着手调2.5万清兵到台湾,日军更想言和。【1.清朝此次军事胜利,是洋务运动的成效之一。2.日本当时远远没有足够的实力侵占台湾。】</P><P>  9月,日本派公使柳原前光到北京来与总理衙门谈判,他先是虚声恫吓,后来又表示结束战争的“诚意”,说日本出兵台湾费尽财力,中国也不能让日本军队空手而归,应当支付一些费用,这样双方面子上都过得去。这种议和条件,清廷不予接受。日本重新派出内务卿大久保到中国来谈判。他不厌其烦地与清廷争辩台湾藩地的地界,两个月仍谈不好。接着,英国公使威妥玛介入调停,居然要清廷赔偿日军300万元的军费。</P><P>  巡抚台湾大臣沈葆桢得知和谈情形后,很不以为然,电奏武力解决。他说,日军已经丧失斗志,虽然增了一些兵,但仍不堪一击。日方情形其实已经很危急,大久保只不过是故作镇静。</P><P>  可是,慈禧太后50大寿的“万寿庆典”在即,不愿意大动干戈,甚至因此爆发十大臣联名反对修复圆明园,以及恭亲王被贬事件。</P><P>  在英美等诱迫下,当年10月31日,清政府与日方签定了《中日台湾事件专约》。该约仍强调台湾为中国领土。却将琉球人遇害写成了“日本国民遇害”,并荒唐承认日本侵台为“保民义举”,还规定中方支付日本50万两“抚恤”。【1.这次台湾事件是甲午战争预演。2.甲午时期,十大臣中尚有李鸿章等仍然当权,但他却对“万寿庆典”阿谀奉承、助纣为虐。3.日后与沙俄关于伊犁的两个和约类似。】</P><P>  日本将《台湾专约》视为重大胜利。侵台日军回国时享受了凯旋礼,西乡还晋升爵位。《大本营陆军部》称:</P><P>  “扫荡了生藩基地,迫使敌人相继投降,终于平定了台湾全岛……征讨台湾虽然顺利结束,但政治、外交、军事上仍有不少问题……朝廷……主张迅速撤兵,期待由外交途径解决,即采取不扩大事态的方针。结果未至酿成日清战争,实属幸事。”【1.前半部分一派胡言。2.日本此次侵台的直接目标在于侵占琉球。3.这次日清战争,也是胜仗败约。】</P><P>  当年,明治政府决定:1.废止琉球定期向中国朝贡及清朝皇帝即位时派使庆贺等惯例;2.撤销在福州的琉球馆,贸易业务概归日本驻厦门领事管辖;3.琉球与中国的关系,概由日本外务省管辖。并实际派兵进驻琉球。</P><P>  1876年,日本强行接管琉球的司法权和警察权,并对其实行海外护照制。凡琉球人前往中国,必须申请护照。</P><P>  1877年与何如璋一起出使日本的晚清中国著名思想家黄遵宪认为,“日本维新之效刚且霸,而且首当其冲者为吾中国。”若趁此时“日本国势未定,兵力未强,与之争衡,犹可也”。否则,“隐忍容之,养虎坐大,势不可复也”。他对总理衙门提出三条对策:</P><P>  上策:派兵责问琉球,向日本示威;</P><P>  中策:支持琉球抗争日本。若日本对琉球用兵,则援琉抗日。</P><P>  下策:与日本据理力争,打“文仗”。</P><P>  总理衙门采取李鸿章的意见,选择了下策。何如璋据此照会日方:“背邻交,欺弱国”,是“不信不义,无情无理之事”,势将“贻笑于万国”。</P><P>  日本置之不理,任凭清方“聒噪”。</P><P>  1879年(光绪五年)4月,俄国侵占新疆伊犁地区,清廷忙于备战西征。日本趁此 机会,一面为俄国军舰在东面驻扎长崎提供方便,一面以《北京专约》中精心设计的“日本国民遇害”条款作为琉球为其领土的依据,出兵占领琉球,将国王尚泰及其王室成员软禁到东京,将琉球更名为冲绳县【现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P><P>  值此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之际,为强调海防而与左宗棠的海防塞防并重主张相争执的李鸿章,在其所宣扬的海防危机降临之际却反无斗志。清廷再次强烈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却不敢同时打两个方向的国际战争,只好继续争议,不了了之。</P><P>  日本侵占琉球时,琉球国尚世子急赴天津,每天早上都要长跪在李鸿章的辕门外,等候其轿子出门,哭请他援救琉球。李鸿章却毫无作为。坚持了几个月之后,琉球王子痛哭而归。【李鸿章等晚清权臣谋国不诚、谋国低能,这是又一次典型个案。】</P><P>  时任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评论道:</P><P>  “琉球事件真正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它向全世界宣布,富饶的清朝帝国愿意任人宰割,而不愿意用武力抵抗。”</P><P>  【1.对列强而言,李鸿章时代的清朝政府和中国社会有两大“美德”:1】宁愿割肉喂狼保和平,而不愿进行自卫战争“擅启边衅”、“损害和平”;2】即使难得有人奋然抗战,并打了胜仗,朝廷也会满足侵略者的要求,签订 “宽容”、“大度”的丧权条约。在那个时代,这样一个政府统治下的国家,不受人欺凌,天理不容。亡清朝者,清廷也。2.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潜在着深重的可悲之处。根本问题似乎在于官本位及由其淫威衍生出的奴性。】</P><P>  列强对台湾的窥视和不断侵扰,使清朝当局逐渐意识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尤其是台湾,既为“南洋之枢纽”,又为“七省之藩篱”。</P><P>  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设立总理海军衙门,派醇亲王奕寰总理海军事务。并将台湾划为当时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岛上积极推行洋务运动,增设炮台、购买军舰、修筑铁路、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使台湾迅速成为当时中国的近代工业较先进省份之一。</P><P>  1885年9月5日,就在递交上述两个重要奏折之后的第38天,左宗棠病危,撒手人寰。他临终遗嘱:</P><P>  “……方今西域初安,东洋思逞,欧洲各国,环视耽耽。若不并力补牢,先期求艾,再有衅隙,愈弱愈甚,振奋愈难,求之今日而不可得!伏愿皇太后、皇上于诸臣中海军之议,速赐乾断。凡铁路、矿务、船炮各政,及早举行,以策富强之效……尤愿皇上益勤典学,无怠万机,日近正人,广纳谠议。移不急之费,以充军实;节有用之财,以济时艰。上下一心,实事求是。臣虽死之日,尤生之年。”</P><P>  左宗棠去世之后,台湾和整个大清帝国的命运,彻底进入李鸿章时代。</P>
自个儿顶![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帮你顶[em05]
我也来顶,收台湾,每一个中国人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