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观察家:中国载人航天要承受社会负面舆论的干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14:25
新华网专稿(新华军事评论员郑文浩)北京时间11月3日1时45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宣布: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已顺利实现首次交会对接。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当然,从这次任务本身来讲,首次交会对接成功只是第一步。下面还有组合体分离以及二次对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总设计师张柏楠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分离与对接同样充满风险,不能掉以轻心,而且第二次对接可能将在光照区举行,目前最担心的,是强阳光对测量设备所造成的干扰。

笔者认为,这段话既说明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后续对接任务的风险性,也体现了中国航天人一如既往的科学、冷静、谨慎的作风。中国航天事业的稳步推进,和这种作风息息相关。

1992年9月21日,中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一步,正在实施第二步的发展计划,从而为建造载人空间站的第三步做准备。

但是从国际大环境来看,载人航天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美国的航天飞机项目已经寿终正寝,美国牵头的国际空间站项目已经面临严重的项目超支,各参与国都在研究是不是还要参与这个项目。

有的媒体甚至已经预测,如果将来国际空间站在2016-2020年左右退役,中国的空间站可能将成为太空的“唯一”。
因此,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也要放在“发展”战略的背景来考虑。有人认为中国的载人航天是“表演性,象征性,标志性,符号性”。从客观上来说,中国载人航天有提升民族国家凝聚力的作用。

但如果将之仅仅视为形象工程,却有失偏颇。但国家的战略发展利益,却不是能用眼前的蝇头小利来衡量。

中国准备建造自己的空间站,通过全面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和服务技术、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中国将能够在2020年开展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空间科学应用。

现在“国际空间站”被人批评只能做一些花哨的小实验。但这种言论明显是对科学的短视。科学技术的突破绝非一朝一夕,然而取得突破却可以转化成巨大的战略利益。

某些网站制作专题,专门引述美国宇航局(NASA)曾经出过一份叫做《2000-2008国际空间站建站期间的科研成果》的报告,认为太空站里面的科学研究得不偿失,但是却有意忽视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所取得的诸多成果。

展望未来10-20年,外太空微重力环境的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可能变得愈发突出。维持一个太空平台,对于中国的科技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有些人往往诟病中国不重视科学基础研究,但是对于中国着眼长期的科技发展计划指手画脚,让人无法看懂。
有些网民可能会说,为了你说的那些“可能”,我们中国就要花费巨资来建造空间站吗?

其实从花费上来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花费远没有美国那么多,完全处在国民经济可承受范围之内。即使对于美国和苏联来说,也不是载人航天工程把他们拖入经济的深渊。

苏联的解体,在于整个经济制度的僵化、西方封锁等多重因素构成的结果。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困境,则来源金融等虚拟经济的恶性发展,和空间项目扯不上半点关系。

美国载人航天是过犹不及,中国是刚刚起步。美国是削减不必要的枝条,难道中国就要把刚种好的树砍掉?

同时,发展载人航天也要承受各种因素包括社会负面舆论的干扰。片面的省钱理论夹杂过多的“民粹”思维而忽视长远发展。

现在国际空间站未来将如何发展还没有确定。是彻底放弃,还是推倒高轨道延长寿命,或者利用部分舱段搭建新的航天站(俄罗斯就有此想法),都还未最终确定。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美国、俄罗斯都不会轻易放弃包括太空站内载人航天计划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部分媒体如果跟随西方舆论的脚步来宣扬“太空站无用论”,殊为不智。
同时,所谓美国“航天私人企业效率更高”的说法,也并不能适应中国的国情。美国部分舆论出于对NASA预算超支批评的需要,大谈类似SpaceX这些私人航天企业的高效。

但事实是,私人企业在航天领域面临不可知的风险太多。他们的航天器发射次数少,没有经过时间检验,即便是风头正劲的太空旅游市场,也没人能说清到底有多高的利润空间。

私人资本的逐利性和现在航天领域发射的高可靠性、高风险是巨大的矛盾。至于说拿中国和美国谷歌公司奖励2000万给第一个完成月面运输工具来比较效率问题,且不说谷歌这个计划最终结果如何,两者就没有什么对比性。

中国航天领域历来有全国大协作的传统,这种传统对中国航天工程稳步实施的意义不言而喻。现在有些人对这种方式,似乎就是看不顺眼甚至反感。也许这与市场经济的环境有关,也许另有原因。

国际空间站的错误并不意味着中国未来的空间站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中国有时间,也有能力借鉴他国经验教训,来开发一条更为合理、高效、经济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

如果有人非要说,美国人都做不好的事情,你们中国肯定不行。这就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范畴了。  
地址: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1_11/06/10452158_0.shtml新华网专稿(新华军事评论员郑文浩)北京时间11月3日1时45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宣布: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已顺利实现首次交会对接。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当然,从这次任务本身来讲,首次交会对接成功只是第一步。下面还有组合体分离以及二次对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总设计师张柏楠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分离与对接同样充满风险,不能掉以轻心,而且第二次对接可能将在光照区举行,目前最担心的,是强阳光对测量设备所造成的干扰。

笔者认为,这段话既说明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后续对接任务的风险性,也体现了中国航天人一如既往的科学、冷静、谨慎的作风。中国航天事业的稳步推进,和这种作风息息相关。

1992年9月21日,中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一步,正在实施第二步的发展计划,从而为建造载人空间站的第三步做准备。

但是从国际大环境来看,载人航天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美国的航天飞机项目已经寿终正寝,美国牵头的国际空间站项目已经面临严重的项目超支,各参与国都在研究是不是还要参与这个项目。

有的媒体甚至已经预测,如果将来国际空间站在2016-2020年左右退役,中国的空间站可能将成为太空的“唯一”。
因此,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也要放在“发展”战略的背景来考虑。有人认为中国的载人航天是“表演性,象征性,标志性,符号性”。从客观上来说,中国载人航天有提升民族国家凝聚力的作用。

但如果将之仅仅视为形象工程,却有失偏颇。但国家的战略发展利益,却不是能用眼前的蝇头小利来衡量。

中国准备建造自己的空间站,通过全面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和服务技术、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中国将能够在2020年开展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空间科学应用。

现在“国际空间站”被人批评只能做一些花哨的小实验。但这种言论明显是对科学的短视。科学技术的突破绝非一朝一夕,然而取得突破却可以转化成巨大的战略利益。

某些网站制作专题,专门引述美国宇航局(NASA)曾经出过一份叫做《2000-2008国际空间站建站期间的科研成果》的报告,认为太空站里面的科学研究得不偿失,但是却有意忽视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所取得的诸多成果。

展望未来10-20年,外太空微重力环境的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可能变得愈发突出。维持一个太空平台,对于中国的科技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有些人往往诟病中国不重视科学基础研究,但是对于中国着眼长期的科技发展计划指手画脚,让人无法看懂。
有些网民可能会说,为了你说的那些“可能”,我们中国就要花费巨资来建造空间站吗?

其实从花费上来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花费远没有美国那么多,完全处在国民经济可承受范围之内。即使对于美国和苏联来说,也不是载人航天工程把他们拖入经济的深渊。

苏联的解体,在于整个经济制度的僵化、西方封锁等多重因素构成的结果。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困境,则来源金融等虚拟经济的恶性发展,和空间项目扯不上半点关系。

美国载人航天是过犹不及,中国是刚刚起步。美国是削减不必要的枝条,难道中国就要把刚种好的树砍掉?

同时,发展载人航天也要承受各种因素包括社会负面舆论的干扰。片面的省钱理论夹杂过多的“民粹”思维而忽视长远发展。

现在国际空间站未来将如何发展还没有确定。是彻底放弃,还是推倒高轨道延长寿命,或者利用部分舱段搭建新的航天站(俄罗斯就有此想法),都还未最终确定。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美国、俄罗斯都不会轻易放弃包括太空站内载人航天计划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部分媒体如果跟随西方舆论的脚步来宣扬“太空站无用论”,殊为不智。
同时,所谓美国“航天私人企业效率更高”的说法,也并不能适应中国的国情。美国部分舆论出于对NASA预算超支批评的需要,大谈类似SpaceX这些私人航天企业的高效。

但事实是,私人企业在航天领域面临不可知的风险太多。他们的航天器发射次数少,没有经过时间检验,即便是风头正劲的太空旅游市场,也没人能说清到底有多高的利润空间。

私人资本的逐利性和现在航天领域发射的高可靠性、高风险是巨大的矛盾。至于说拿中国和美国谷歌公司奖励2000万给第一个完成月面运输工具来比较效率问题,且不说谷歌这个计划最终结果如何,两者就没有什么对比性。

中国航天领域历来有全国大协作的传统,这种传统对中国航天工程稳步实施的意义不言而喻。现在有些人对这种方式,似乎就是看不顺眼甚至反感。也许这与市场经济的环境有关,也许另有原因。

国际空间站的错误并不意味着中国未来的空间站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中国有时间,也有能力借鉴他国经验教训,来开发一条更为合理、高效、经济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

如果有人非要说,美国人都做不好的事情,你们中国肯定不行。这就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范畴了。  
地址: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1_11/06/10452158_0.shtml
西方会渐渐习惯的,因为类似的事情接下来会持续发生。他们要做得,就是怎么摆好自己的心态。
别着急,很快就能掀起一波类似批斗高铁一样的对航天的战斗!
“有些网民”其实就是敌视中国的外国人,绿头蝇之类。
谁写的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