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鹰”俯视大地:防御作战何去何从 管理帖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20:49
编者按:防御是作战的基本类型之一。攻防这一对矛盾,从战争登上人类社会伊始,总是在对抗中寻求平衡的支点。矛攻,虽占主动,亦有退败失锐之时;盾防,虽处被动,不乏固胜弥坚之势。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攻防出现了失衡的情况。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均以攻胜守败而告终,防御作战一时陷入了空前的困境!怎样重新思索、描绘信息化条件下防御作战的指导原则和组织方式,是军事理论必须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   防御作战的传统优势正在散去

  信息时代,防御作战传统的优势,伴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作战方式方法的变化,战斗力构成要素的改变,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地利”优势正在消弭。传统作战中地面是主战场,交战双方的对抗活动完全依靠地面进行,“地利”是防御一方绝对的优势。凭险固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例不胜枚举。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进攻方向的立体多维,作战方式的“非接触”式攻击,打击兵器的“远高快准”等特性,使地面障碍失去了对进攻一方的影响作用。防御一方企图以地形之利,通过居高临下的阵地大量杀伤和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几乎已经不可能。伊拉克战争中,萨达姆自认为固若金汤的“地利防线”不堪一击,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只用了100个小时,就结束了地面作战,充分说明防御作战中传统的地利因素正在消失。

  “静蔽”优势发生逆转。“以静止动”是传统防御作战的优势。防御一方,通过预先周密的火力配系,以及准确的射击诸元标定,可有效实现对进攻之敌进行准确猛烈的火力杀伤。同时,防御作战的“静态”优势,还表现为相对的隐蔽性,通过突然开火或转移发射阵位等,以处“暗”击“明”的优势,给进攻之敌以猝不及防的打击。信息化战场,进攻力量的超地平线攻击、“非接触”式攻击、垂直攻击,使传统的预设敌进攻方向、集中兵力兵器,实现以静止动、精确打击的防御战法已失去作用。同时,由于进攻一方高新武器装备的大量使用,防御一方的“静”似乎更成了进攻者的固定靶子,精确制导兵器“指哪打哪”的特性,使传统防御作战的静态优势成了被动挨打的短板。

  “逸佚”优势日渐式微。“以逸待劳”乃古今中外的用兵法则。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所以,防御战斗中,以近距离占领阵地抗击远道而来的敌人,以周密充分的战斗准备,迎击仓促赴战之敌,以充沛的精力体力打击疲惫不堪之敌,“逸佚”优势非常明显。信息时代,现代兵器的高度机动性和远程攻击能力,使得制胜机理发生巨变,距离远近已不再是攻防双方利弊的筹码。有时,处于远距离的进攻者,更便于在对方“视线”外集结、部署力量,使进攻更具有突然性和主动性,而防御一方的被动等待,往往更容易导致部队精神和体力上的疲惫,使交战处于不利态势。

  防御作战形态正发生重大变化

  高新武器装备在战场上的大量应用,在重构进攻作战形态的同时,也在催化防御作战形态的变化。空天防御、要点防御、机动防御,已成为信息化条件下防御作战的新景观。

  防御方向向“头顶”翘起。陆战兵器在地面大量聚集,沿地平线突破,是传统的进攻方式。与其相对,正面成为防御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加之作战力量有限,不可能同时处处防守,也只能关注敌可能发起攻击的方向。现代战场的强敌进攻,是精确制导兵器俯视攻击下,地面与地平线平行装甲突击与纵深(后方)特种作战构成的多维立体化打击。防御作战威胁,不仅来自于地平线各个方向,更来自于空天的全方位攻击。防御方向由“正面”向“以空天为轴线的全方位”发展,是现代防御作战的基本特征。

  防御重心向“要穴”移位。机械化战争条件下,阵地在作战中的支柱作用,使“前沿”成为攻防双方作战的焦点。进攻一方,只要在对方前沿阵地打开突破口,就预示胜利的到来。所以,防御一方要集中精兵利器死守前沿阵地,决不让对方前进一步。信息时代,随着技术优势一方进攻力量结构的变化,“空中进攻”已超越“地面进攻”占据主导地位,进攻方向的立体多维,制胜机理的“击脑瘫体”,使防御作战已没有所谓的前沿与纵深。守住前沿纵深就无事、外壳不被打破中心就安全的防御作战观念已经过时。

  防御形式向“动态”转化。地形和待机之利,使凭借险要地形固守成为机械化战争条件下防御作战的基本模式。虽然局部有小规模的进攻行动和阵前出击,但防御作战总体上是静态的。今日之战场,进攻一方“侦察-打击-评估”高度一体,“发现即摧毁”作战能力的提高,逼迫传统的“静态”防御模式退出历史舞台。面对“指哪打哪”的进攻一方,“固守”等于坐以待毙,等于“以卵迎石”。在广阔无垠的战场上,防御一方充分利用攻的灵活性,弥补自身不足,广泛实施“动态”防御,已成为化被动为主动的大势所趋。

  让防御“基本作战样式”地位重现

  让防御作战重振“雄风”,回转“基本作战样式”身份,既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未来战争以弱制强的战略选择。

  转变基于消耗的作战指导。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核心抵抗力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防御能力,确立“瘫痪敌作战运行体系”作战指导,已成为现代战场赢得防御主动权的关键所在。要远距离制敌。让防御之盾坚起来,必须发展远距离打击兵器,通过对敌运行体系始端的破坏性攻击,使其降低或失去“发现即摧毁”的能力。正如一些专家所言,现代有效防御,必须是无数远程精确打击行动所组成的攻击盾牌。要“点穴”瘫敌。信息系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使作战机器变得强大,也带来了其脆弱的一面。防御作战中,充分发挥各种作战力量的集成功能,对维系敌作战体系的“要穴”实施打击,是“瘫敌稳防”的有力法宝。科索沃战争中,处于防御劣势的南联盟部队,对美国“罗斯福”号航母实施“黑客”攻击,致使其计算机系统瘫痪40分钟,无疑暴露了强大兵器的软肋。

  转变以地利求生存的防御模式。从绵亘正面的传统阵地防御桎梏中解脱出来,提高防御的机动性,是抗击强敌进攻的有效之举。要以小求活。信息化战场上,“马奇诺防线”“萨达姆防线”,不仅起不到助防作用,一定程度上更是诱敌打击的“航标灯”。谋防御生存力,求防御稳定性,必须变“大防御”为“小防御”。规模小,适应战场小陆战的需要;编组小,以较好的灵活性,赢得作战主动权;行动小,通过“小口分歼”集小胜为大胜。要以联求稳。依托战场信息网络,聚集分布在多维空间的各种作战力量,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防御能力,是实现防御稳定的基本前提。要充分发挥信息的粘合作用,将信息防御、火力打击、兵力抗击以及各种保障力量联为一体,使防御体系形成无缝链接的有机整体,提高防御作战的一体化抗击能力。要以散求存。聚集式的阵地防御,既容易遭敌攻击,也不便于防御者挥拳击敌。变绵亘阵地为星点地域,变密集部署为疏散配置,防御空间的拓展,反击回旋余地的扩大,使防御遭敌攻击的概率大大降低。同时,以防助攻的灵活性,也可有效攻击敌之软肋,增强防御的稳定性。

  转变层层抗击的作战方式。让失衡的攻防天平复位,根本的是增加防御的筹码,而转变层层制敌的防御模式,更是重中之重。必须强化“关节”防护。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能力,是赢得防御作战成败的关键。针对强敌攻击方式由“面”向“点”的转化,“关节”防护已成为维系防御稳定的核心所在。要以精兵利器力防重要目标,确保防御体系安全运行;要以多种措施遮蔽重要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被发现概率。必须以攻助防。克劳塞维茨曾指出:积极防御“是目的消极,但手段积极的防御”“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御,必须把战略上的、全局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的、局部的进攻有机结合起来,在防御作战的全过程中始终实施积极主动的攻势行动,以积极连续的攻击行动,从全局上转变防御地位。必须防敌“软杀伤”。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是信息、物质和能量三大要素的对抗与碰撞,而信息居于其核心和主导地位。对抗中,谁获得了制信息权,谁就会赢得战场主动权和决胜权。另外,心理战也是现代战争的“利器”,切实做好防敌以信息攻击和心理战为主的软杀伤准备,无疑已成为现代防御作战赢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
编者按:防御是作战的基本类型之一。攻防这一对矛盾,从战争登上人类社会伊始,总是在对抗中寻求平衡的支点。矛攻,虽占主动,亦有退败失锐之时;盾防,虽处被动,不乏固胜弥坚之势。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攻防出现了失衡的情况。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均以攻胜守败而告终,防御作战一时陷入了空前的困境!怎样重新思索、描绘信息化条件下防御作战的指导原则和组织方式,是军事理论必须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   防御作战的传统优势正在散去

  信息时代,防御作战传统的优势,伴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作战方式方法的变化,战斗力构成要素的改变,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地利”优势正在消弭。传统作战中地面是主战场,交战双方的对抗活动完全依靠地面进行,“地利”是防御一方绝对的优势。凭险固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例不胜枚举。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进攻方向的立体多维,作战方式的“非接触”式攻击,打击兵器的“远高快准”等特性,使地面障碍失去了对进攻一方的影响作用。防御一方企图以地形之利,通过居高临下的阵地大量杀伤和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几乎已经不可能。伊拉克战争中,萨达姆自认为固若金汤的“地利防线”不堪一击,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只用了100个小时,就结束了地面作战,充分说明防御作战中传统的地利因素正在消失。

  “静蔽”优势发生逆转。“以静止动”是传统防御作战的优势。防御一方,通过预先周密的火力配系,以及准确的射击诸元标定,可有效实现对进攻之敌进行准确猛烈的火力杀伤。同时,防御作战的“静态”优势,还表现为相对的隐蔽性,通过突然开火或转移发射阵位等,以处“暗”击“明”的优势,给进攻之敌以猝不及防的打击。信息化战场,进攻力量的超地平线攻击、“非接触”式攻击、垂直攻击,使传统的预设敌进攻方向、集中兵力兵器,实现以静止动、精确打击的防御战法已失去作用。同时,由于进攻一方高新武器装备的大量使用,防御一方的“静”似乎更成了进攻者的固定靶子,精确制导兵器“指哪打哪”的特性,使传统防御作战的静态优势成了被动挨打的短板。

  “逸佚”优势日渐式微。“以逸待劳”乃古今中外的用兵法则。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所以,防御战斗中,以近距离占领阵地抗击远道而来的敌人,以周密充分的战斗准备,迎击仓促赴战之敌,以充沛的精力体力打击疲惫不堪之敌,“逸佚”优势非常明显。信息时代,现代兵器的高度机动性和远程攻击能力,使得制胜机理发生巨变,距离远近已不再是攻防双方利弊的筹码。有时,处于远距离的进攻者,更便于在对方“视线”外集结、部署力量,使进攻更具有突然性和主动性,而防御一方的被动等待,往往更容易导致部队精神和体力上的疲惫,使交战处于不利态势。

  防御作战形态正发生重大变化

  高新武器装备在战场上的大量应用,在重构进攻作战形态的同时,也在催化防御作战形态的变化。空天防御、要点防御、机动防御,已成为信息化条件下防御作战的新景观。

  防御方向向“头顶”翘起。陆战兵器在地面大量聚集,沿地平线突破,是传统的进攻方式。与其相对,正面成为防御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加之作战力量有限,不可能同时处处防守,也只能关注敌可能发起攻击的方向。现代战场的强敌进攻,是精确制导兵器俯视攻击下,地面与地平线平行装甲突击与纵深(后方)特种作战构成的多维立体化打击。防御作战威胁,不仅来自于地平线各个方向,更来自于空天的全方位攻击。防御方向由“正面”向“以空天为轴线的全方位”发展,是现代防御作战的基本特征。

  防御重心向“要穴”移位。机械化战争条件下,阵地在作战中的支柱作用,使“前沿”成为攻防双方作战的焦点。进攻一方,只要在对方前沿阵地打开突破口,就预示胜利的到来。所以,防御一方要集中精兵利器死守前沿阵地,决不让对方前进一步。信息时代,随着技术优势一方进攻力量结构的变化,“空中进攻”已超越“地面进攻”占据主导地位,进攻方向的立体多维,制胜机理的“击脑瘫体”,使防御作战已没有所谓的前沿与纵深。守住前沿纵深就无事、外壳不被打破中心就安全的防御作战观念已经过时。

  防御形式向“动态”转化。地形和待机之利,使凭借险要地形固守成为机械化战争条件下防御作战的基本模式。虽然局部有小规模的进攻行动和阵前出击,但防御作战总体上是静态的。今日之战场,进攻一方“侦察-打击-评估”高度一体,“发现即摧毁”作战能力的提高,逼迫传统的“静态”防御模式退出历史舞台。面对“指哪打哪”的进攻一方,“固守”等于坐以待毙,等于“以卵迎石”。在广阔无垠的战场上,防御一方充分利用攻的灵活性,弥补自身不足,广泛实施“动态”防御,已成为化被动为主动的大势所趋。

  让防御“基本作战样式”地位重现

  让防御作战重振“雄风”,回转“基本作战样式”身份,既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未来战争以弱制强的战略选择。

  转变基于消耗的作战指导。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核心抵抗力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防御能力,确立“瘫痪敌作战运行体系”作战指导,已成为现代战场赢得防御主动权的关键所在。要远距离制敌。让防御之盾坚起来,必须发展远距离打击兵器,通过对敌运行体系始端的破坏性攻击,使其降低或失去“发现即摧毁”的能力。正如一些专家所言,现代有效防御,必须是无数远程精确打击行动所组成的攻击盾牌。要“点穴”瘫敌。信息系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使作战机器变得强大,也带来了其脆弱的一面。防御作战中,充分发挥各种作战力量的集成功能,对维系敌作战体系的“要穴”实施打击,是“瘫敌稳防”的有力法宝。科索沃战争中,处于防御劣势的南联盟部队,对美国“罗斯福”号航母实施“黑客”攻击,致使其计算机系统瘫痪40分钟,无疑暴露了强大兵器的软肋。

  转变以地利求生存的防御模式。从绵亘正面的传统阵地防御桎梏中解脱出来,提高防御的机动性,是抗击强敌进攻的有效之举。要以小求活。信息化战场上,“马奇诺防线”“萨达姆防线”,不仅起不到助防作用,一定程度上更是诱敌打击的“航标灯”。谋防御生存力,求防御稳定性,必须变“大防御”为“小防御”。规模小,适应战场小陆战的需要;编组小,以较好的灵活性,赢得作战主动权;行动小,通过“小口分歼”集小胜为大胜。要以联求稳。依托战场信息网络,聚集分布在多维空间的各种作战力量,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防御能力,是实现防御稳定的基本前提。要充分发挥信息的粘合作用,将信息防御、火力打击、兵力抗击以及各种保障力量联为一体,使防御体系形成无缝链接的有机整体,提高防御作战的一体化抗击能力。要以散求存。聚集式的阵地防御,既容易遭敌攻击,也不便于防御者挥拳击敌。变绵亘阵地为星点地域,变密集部署为疏散配置,防御空间的拓展,反击回旋余地的扩大,使防御遭敌攻击的概率大大降低。同时,以防助攻的灵活性,也可有效攻击敌之软肋,增强防御的稳定性。

  转变层层抗击的作战方式。让失衡的攻防天平复位,根本的是增加防御的筹码,而转变层层制敌的防御模式,更是重中之重。必须强化“关节”防护。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能力,是赢得防御作战成败的关键。针对强敌攻击方式由“面”向“点”的转化,“关节”防护已成为维系防御稳定的核心所在。要以精兵利器力防重要目标,确保防御体系安全运行;要以多种措施遮蔽重要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被发现概率。必须以攻助防。克劳塞维茨曾指出:积极防御“是目的消极,但手段积极的防御”“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御,必须把战略上的、全局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的、局部的进攻有机结合起来,在防御作战的全过程中始终实施积极主动的攻势行动,以积极连续的攻击行动,从全局上转变防御地位。必须防敌“软杀伤”。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是信息、物质和能量三大要素的对抗与碰撞,而信息居于其核心和主导地位。对抗中,谁获得了制信息权,谁就会赢得战场主动权和决胜权。另外,心理战也是现代战争的“利器”,切实做好防敌以信息攻击和心理战为主的软杀伤准备,无疑已成为现代防御作战赢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
我爪,日后再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