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底气从何而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42:56
在川西高原,有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民兵英雄群体。近年来,他们在抢险救灾、跨区救援行动中频频“亮剑”,打赢了一个又一个硬仗。他们就是四川省黑水县以藏族青年为主体的民兵队伍(其先进事迹见本报9月25日一版)。
  “亮剑”底气从何而来?走进黑水,记者发现这支民兵队伍之所以能打硬仗、勇于担当,得益于军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协调发展所作的不懈努力。这给新时期民兵建设提供了诸多启示。

  启示一:召之即来,行动迅速,缘于一套完善的应急民兵建设机制

  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上级下令:黑水民兵火速驰援!

  黑水县人武部立即启动救灾预案,在两个小时内集结60名精干民兵,于9日凌晨4时出发,疾驰17小时,辗转600多公里抵达舟曲,成为跨省展开救援的第一支力量。

  今年8月2日,上级通知黑水县人武部组织120名民兵赴阿坝县驻训。召集这么多民兵外出驻训,会不会有人不愿意?然而,民兵参训热情超出大家想象。民兵美成在安徽安庆开金银首饰店,月收入上万元。当他听说驻训消息后,当即坐车赶到合肥买火车票,得知无票后,掉头直奔机场,购买了当天晚上飞往成都的机票。远在青海打工的藏族青年苏拉兰卡接到驻训命令,立刻辞掉工作。那里距离阿坝县数百公里,交通不便,他就用自己攒的7000多元钱买了辆摩托车,骑了3天才赶到家。

  四川省军区政委叶万勇认为,黑水民兵之所以能召之即来,得益于该县建立的一套完善的应急民兵建设机制。

  时间回到2007年3月,省军区领导到黑水县检查民兵应急动员情况,集结令下达4个小时后,前来报到的仅占6成。

  军地领导统一思想:必须加强民兵应急连建设。他们制订下发了《党政领导分工民兵应急连建设任务守则》《黑水县民兵应急连建设十年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军地按照“建在身边、抓在平时、用在关键”的原则,对民兵应急连管理体制进行有机衔接,建立健全了人武部统一领导、基层武装部具体指导、民兵所属组织负责日常管理的3级联管体制。

  组建民兵应急连时,该县明确规定党政机关人员、军队复转人员比例要达到80%以上,专业对口率不得低于75%。同时,人武部每半年、军分区每年组织一次综合考核,对考试不合格者予以淘汰。3年多来,先后淘汰了30余人。

  针对应急任务重的实际,这个县将民兵应急连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重大经费纳入专项开支。2008年以来,县人武部协调县政府为执行任务的民兵购买伤亡保险,提高定额补贴和误工补助标准,有效提高了参训热情。据人武部部长唐永明介绍,每年民兵整组时,都会遇到“两多”现象:主动要求参训的民兵多,要求增加编兵名额的专武干部多。

  启示二:来之能战,勇于担当,缘于坚持用战斗力标准锤炼过硬队伍

  这是黑水民兵应急连战斗力建设的两个实例:2008年3月,该连参加阿坝军分区比武竞赛,获得投弹、射击等4个单项第一,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去年12月,黑水民兵应急连参加四川省军区军事考核,所考14个课目全部优秀。

  四川省军区司令员夏国富介绍说,从组建开始,省军区、军分区和人武部各级党委就确立了这样一个建设标准:将黑水民兵打造成川西高原的一张名片,用过硬的军事素质赢得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信任。

  为此,军地各级紧紧扭住战斗力不放,坚持“以训促管,以管带训,以用强兵”,不断打造和提高民兵应急分队应对突发事件和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

  从单一化向模块化转变。几年前,民兵应急分队在防汛训练中遭遇尴尬:配发的冲锋舟没几个人会使用,近一半民兵手忙脚乱……人武部认真总结教训,及时调整训练模式,重新审定和修改各类预案32个,并按照预案调整训练内容。

  从阶段性向经常性转变。他们打破“汛期练防洪、旱期练防火”的传统模式,本着训在经常、用在经常的原则,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各连排每周开展一次训练,每季度组织一次演练,人武部则不定期进行抽点,使应急能力明显增强。

  军事素质过得硬,关键时刻显本色。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黑水民兵冒险攀上都汶路“老虎嘴”路段麻柳弯半山腰,清除峭壁悬石,确保了阿坝灾后重建“生命线”的提前贯通……在搜寻失事邱光华机组及搬运遇难人员遗体行动中,黑水民兵更是一战成名。

  近年来,这支民兵队伍先后出动3万余人次,参加应急任务60多次,获得四川省道德模范、成都军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殊荣,163人次受到各级表彰。

  启示三:临危不惧,表现神勇,缘于把培育过硬战斗精神作为永恒课题

  “我们是勇敢的黑水民兵……自豪的称呼,崇高的责任,神圣的使命……”无论是出征还是凯旋时,黑水民兵都爱唱这首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黑水民兵之歌》。阿坝军分区政委张勇告诉记者,黑水民兵之所以临危不惧,因为他们有一股子“精气神”。

  的确,黑水民兵表现神勇,仅靠强健的肌体和先进的装备远远不够。

  “我们非常重视培养、使用优秀民兵,全县124个行政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95%是退伍兵和民兵。” 黑水县县委书记、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张培云介绍说,该县专门出台奖励政策,比武竞赛中获奖的民兵均由政府安置工作。

  黑水红色文化源远流长,红军长征时曾三次进出黑水并翻越了境内三座大雪山,召开了著名的“芦花会议”,留下了大量革命遗址。“特殊人文历史的熏陶,使黑水男儿具有爱军尚武、崇尚荣誉的豪情!”阿坝军分区司令员夏春喜说。

  近年来,黑水县人武部党委始终把红色教育和国防教育置于重要位置,让军魂意识、国防意识深深植根于民兵的灵魂。他们采取集中上大课、分散搞教育、平时发短信等方式,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军人职能使命和优良传统教育,不断打牢民兵忠诚于党的思想基础。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后,黑水民兵受命卸载救灾物资。卸载一车30吨的救灾物资只用了12分钟。舟曲百姓惊呼:“一个人干三四个人的活,这哪里是民兵,简直是特种兵!”然而黑水民兵自己知道,晚上端碗吃饭时,每个人的手都在发抖。“累得干不动的时候,我们就唱民兵之歌,一唱就有劲了!”民兵何俊说。

  事实证明,一支应急力量如果没有长期的摔打磨炼,就不会在千钧一发之际果敢“亮剑”。只有把培育过硬战斗精神作为永恒课题,贯穿渗透到民兵应急分队建设的全过程,不断催生高昂的士气、顽强的作风,才能在严峻考验和挑战面前临危不惧、敢打必胜。
在川西高原,有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民兵英雄群体。近年来,他们在抢险救灾、跨区救援行动中频频“亮剑”,打赢了一个又一个硬仗。他们就是四川省黑水县以藏族青年为主体的民兵队伍(其先进事迹见本报9月25日一版)。
  “亮剑”底气从何而来?走进黑水,记者发现这支民兵队伍之所以能打硬仗、勇于担当,得益于军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协调发展所作的不懈努力。这给新时期民兵建设提供了诸多启示。

  启示一:召之即来,行动迅速,缘于一套完善的应急民兵建设机制

  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上级下令:黑水民兵火速驰援!

  黑水县人武部立即启动救灾预案,在两个小时内集结60名精干民兵,于9日凌晨4时出发,疾驰17小时,辗转600多公里抵达舟曲,成为跨省展开救援的第一支力量。

  今年8月2日,上级通知黑水县人武部组织120名民兵赴阿坝县驻训。召集这么多民兵外出驻训,会不会有人不愿意?然而,民兵参训热情超出大家想象。民兵美成在安徽安庆开金银首饰店,月收入上万元。当他听说驻训消息后,当即坐车赶到合肥买火车票,得知无票后,掉头直奔机场,购买了当天晚上飞往成都的机票。远在青海打工的藏族青年苏拉兰卡接到驻训命令,立刻辞掉工作。那里距离阿坝县数百公里,交通不便,他就用自己攒的7000多元钱买了辆摩托车,骑了3天才赶到家。

  四川省军区政委叶万勇认为,黑水民兵之所以能召之即来,得益于该县建立的一套完善的应急民兵建设机制。

  时间回到2007年3月,省军区领导到黑水县检查民兵应急动员情况,集结令下达4个小时后,前来报到的仅占6成。

  军地领导统一思想:必须加强民兵应急连建设。他们制订下发了《党政领导分工民兵应急连建设任务守则》《黑水县民兵应急连建设十年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军地按照“建在身边、抓在平时、用在关键”的原则,对民兵应急连管理体制进行有机衔接,建立健全了人武部统一领导、基层武装部具体指导、民兵所属组织负责日常管理的3级联管体制。

  组建民兵应急连时,该县明确规定党政机关人员、军队复转人员比例要达到80%以上,专业对口率不得低于75%。同时,人武部每半年、军分区每年组织一次综合考核,对考试不合格者予以淘汰。3年多来,先后淘汰了30余人。

  针对应急任务重的实际,这个县将民兵应急连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重大经费纳入专项开支。2008年以来,县人武部协调县政府为执行任务的民兵购买伤亡保险,提高定额补贴和误工补助标准,有效提高了参训热情。据人武部部长唐永明介绍,每年民兵整组时,都会遇到“两多”现象:主动要求参训的民兵多,要求增加编兵名额的专武干部多。

  启示二:来之能战,勇于担当,缘于坚持用战斗力标准锤炼过硬队伍

  这是黑水民兵应急连战斗力建设的两个实例:2008年3月,该连参加阿坝军分区比武竞赛,获得投弹、射击等4个单项第一,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去年12月,黑水民兵应急连参加四川省军区军事考核,所考14个课目全部优秀。

  四川省军区司令员夏国富介绍说,从组建开始,省军区、军分区和人武部各级党委就确立了这样一个建设标准:将黑水民兵打造成川西高原的一张名片,用过硬的军事素质赢得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信任。

  为此,军地各级紧紧扭住战斗力不放,坚持“以训促管,以管带训,以用强兵”,不断打造和提高民兵应急分队应对突发事件和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

  从单一化向模块化转变。几年前,民兵应急分队在防汛训练中遭遇尴尬:配发的冲锋舟没几个人会使用,近一半民兵手忙脚乱……人武部认真总结教训,及时调整训练模式,重新审定和修改各类预案32个,并按照预案调整训练内容。

  从阶段性向经常性转变。他们打破“汛期练防洪、旱期练防火”的传统模式,本着训在经常、用在经常的原则,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各连排每周开展一次训练,每季度组织一次演练,人武部则不定期进行抽点,使应急能力明显增强。

  军事素质过得硬,关键时刻显本色。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黑水民兵冒险攀上都汶路“老虎嘴”路段麻柳弯半山腰,清除峭壁悬石,确保了阿坝灾后重建“生命线”的提前贯通……在搜寻失事邱光华机组及搬运遇难人员遗体行动中,黑水民兵更是一战成名。

  近年来,这支民兵队伍先后出动3万余人次,参加应急任务60多次,获得四川省道德模范、成都军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殊荣,163人次受到各级表彰。

  启示三:临危不惧,表现神勇,缘于把培育过硬战斗精神作为永恒课题

  “我们是勇敢的黑水民兵……自豪的称呼,崇高的责任,神圣的使命……”无论是出征还是凯旋时,黑水民兵都爱唱这首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黑水民兵之歌》。阿坝军分区政委张勇告诉记者,黑水民兵之所以临危不惧,因为他们有一股子“精气神”。

  的确,黑水民兵表现神勇,仅靠强健的肌体和先进的装备远远不够。

  “我们非常重视培养、使用优秀民兵,全县124个行政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95%是退伍兵和民兵。” 黑水县县委书记、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张培云介绍说,该县专门出台奖励政策,比武竞赛中获奖的民兵均由政府安置工作。

  黑水红色文化源远流长,红军长征时曾三次进出黑水并翻越了境内三座大雪山,召开了著名的“芦花会议”,留下了大量革命遗址。“特殊人文历史的熏陶,使黑水男儿具有爱军尚武、崇尚荣誉的豪情!”阿坝军分区司令员夏春喜说。

  近年来,黑水县人武部党委始终把红色教育和国防教育置于重要位置,让军魂意识、国防意识深深植根于民兵的灵魂。他们采取集中上大课、分散搞教育、平时发短信等方式,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军人职能使命和优良传统教育,不断打牢民兵忠诚于党的思想基础。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后,黑水民兵受命卸载救灾物资。卸载一车30吨的救灾物资只用了12分钟。舟曲百姓惊呼:“一个人干三四个人的活,这哪里是民兵,简直是特种兵!”然而黑水民兵自己知道,晚上端碗吃饭时,每个人的手都在发抖。“累得干不动的时候,我们就唱民兵之歌,一唱就有劲了!”民兵何俊说。

  事实证明,一支应急力量如果没有长期的摔打磨炼,就不会在千钧一发之际果敢“亮剑”。只有把培育过硬战斗精神作为永恒课题,贯穿渗透到民兵应急分队建设的全过程,不断催生高昂的士气、顽强的作风,才能在严峻考验和挑战面前临危不惧、敢打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