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的马谡是一位“匡世奇才”?-->碧血剑转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57:49
马谡是三国有争议的人物。刘备认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评价为“匡世奇才”。后马谡刚愎自用,街亭失守,使得一向倚重马谡的诸葛亮对其有所疑惑。在人们心目中,马谡几乎成了“言过其实”“纸上谈兵”代名词。而真实的马谡,其实是一个难得的高级参谋和战略型人才。


<P>  据史载:马谡自幼熟知兵法,才气过人。诸葛亮十分敬重他,行军打仗,二人常常促膝常谈,彻夜谋划。针对南人难以驯服的特点,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攻心策略。这一策略被诸葛亮实施为“七擒孟获”,保证了南方边境的长治久安。针对蜀国“兵马疲蔽”,民怨沸腾,马谡适时提出“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休养策略。北伐前夕,靠马谡的计谋,诸葛亮成功地离间魏国曹睿、司马懿君臣,为北伐奠定了胜利基础,才使得诸葛亮败夏侯,收姜维,破羌兵,灭王郎,紧接着连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曹魏举国震惊。</P>
<P>  善于小征小战的能手不一定是个运筹帷幄的将军,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也不可能是个能征善战的将士。汉高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人各有其才,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方面 ,马谡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高参。</P>
<P>  正如毛泽东思想里,包含着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一样,诸葛亮的智谋,很大一部分里包容了马谡的聪明和智慧。“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的典故,就说明了这一点。在群体皆曰马谡该杀的时候,参军蒋琬说:“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刘禅更为冷静,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P>
<P>  事情的发展,恰恰证实了蒋琬的“冷静”的正确。马谡死后,诸葛亮用兵打仗远不如以前,原因就在于身边缺少了善于谋划的智囊型人才。因为少了心腹马谡参与,晚年的诸葛亮食少事繁,事事躬亲,最后凄惨地劳累而死。以至于临死之时,诸葛亮发出了“吾遍察诸将,皆无人可授”的悲叹,可见诸葛亮对马谡情有独衷。</P>
<P>  因而,诸葛亮评价马谡“匡世奇才”并不过分。过分的是作为上级领导的诸葛亮明知马谡缺少一线的经验,却不顾众人的反对,违反常规,硬要马谡这个机关兵一线挂职锻炼。培养人才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好心办坏事,结果导致人才严重 错位 。</P>
<P>  出任先锋总司令一职,理应由久经沙场的老将魏延、吴懿、赵云等人担当。诸葛亮不顾众人的反对,“逆天行事”,一意孤行,让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机关兵担任先锋军总司令,同魏国名将司马懿的大军对阵,显然有点以卵击石的味道。由于魏军来势凶猛,东线老将赵云尚且抵挡不住,马谡失街亭亦势所难免。诸葛亮听不进马谡“不宜远征”的忠告,楞是以弱谋强,即便不失街亭,诸葛亮也不会有大作为。街亭失陷与其说是马谡咎由自取,倒不如说是诸葛亮战略失误的必然。马谡的悲剧,一定程度地掩盖了诸葛亮战略失误的悲剧,使一代悲剧的制造者成为一个完人。</P>
<P>  追究马谡错位悲剧的社会根源,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失街亭之前,刘备、诸葛亮为了调动将领的积极性,偏爱刺激法。激将法在激励人才自我表现的同时,也助长了将领们不切实际地好大喜功倾向。</P>
<P>  关羽、赵云、黄忠、魏延等人为了抢头功,也都有动辄拿人头担保抢签军令状的经历。成事,签订者大捞资本;败事,也没有人认真追究。所以,在一定程度地助长了盲目签订责任状的恶习。受大气候的影响,作为没有一线资历的马谡,比任何蜀将都急于捞取一线的资本,加上马谡同诸葛亮非同一般的关系,错位的马谡“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也就不足为奇了。</P>
<P>  凭着多年默默无闻地为诸葛亮甘当绿叶这一情份,事前事后的马谡都没有预料到诸葛亮会对自己依法处置。而事实上的诸葛亮,也并非不想从宽处理马谡,只是自己违规拔谡,将军们多有情绪和猜疑。在 斩或留 问题上,众将官不满情绪无疑成了诸葛亮执法的准绳。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与其说是执法严明,倒不如说不得已形势下的无奈之举。</P>
<P>  张心阳说:“在中国官场似有一种‘责文化’就是从部署一项工作任务开始,就言必称‘不成任务,我拿你是问’,‘拿不下城池,就提头来见’。他将一切责任推给下级,而从不检验自己的决策是否周密。”一旦下级圆满完成任务,便是自己英明果断,否则便是下级刚愎自用,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在独裁制度下,人才错位的始作俑者是他的上级。</P>
<P>  事业的成败往往并不取决于人才的得失,而在于人才的有效使用。世上只有错位的人,但没有无用的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量材使用人才。</P>
<P>  刘邦在评价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说过:“此三这,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假若诸葛亮真能做到知人善任,各得其所,怕马谡、魏延、李严、杨仪等人才也不会是因错位而落到悲惨凄凉的结局。如果董卓、袁绍、曹爽善待谋士,不搞越俎代庖的话,怕三国的历史将会改写。</P>
<P>  赵括错位,导致四十七万赵国子弟兵,被杀的被杀,活埋的活埋,重大事故,难道问题的根源仅仅是赵括纸上谈兵缘故吗?!避讳领导重大责任而不追究而专门干“舍卒保帅”的勾当,是我们历史悲剧的悲剧,也我们不断重复历史悲剧的根源。解放后,几十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接受人民的再教育,难道这么多人错位也应该由知识分子承担吗?!</P>
<P>  马谡该死,罪在错位。假如因为马谡错位,而把他的功绩一笔勾销,显然不是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为何在我们眼里只有失街亭的马谡,而没有智慧过人的马谡呢?!我不禁要问:社会颠倒了,还有历史来评说,那么历史颠倒了,又有谁来评说?!
</P>马谡是三国有争议的人物。刘备认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评价为“匡世奇才”。后马谡刚愎自用,街亭失守,使得一向倚重马谡的诸葛亮对其有所疑惑。在人们心目中,马谡几乎成了“言过其实”“纸上谈兵”代名词。而真实的马谡,其实是一个难得的高级参谋和战略型人才。


<P>  据史载:马谡自幼熟知兵法,才气过人。诸葛亮十分敬重他,行军打仗,二人常常促膝常谈,彻夜谋划。针对南人难以驯服的特点,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攻心策略。这一策略被诸葛亮实施为“七擒孟获”,保证了南方边境的长治久安。针对蜀国“兵马疲蔽”,民怨沸腾,马谡适时提出“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休养策略。北伐前夕,靠马谡的计谋,诸葛亮成功地离间魏国曹睿、司马懿君臣,为北伐奠定了胜利基础,才使得诸葛亮败夏侯,收姜维,破羌兵,灭王郎,紧接着连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曹魏举国震惊。</P>
<P>  善于小征小战的能手不一定是个运筹帷幄的将军,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也不可能是个能征善战的将士。汉高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人各有其才,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方面 ,马谡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高参。</P>
<P>  正如毛泽东思想里,包含着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一样,诸葛亮的智谋,很大一部分里包容了马谡的聪明和智慧。“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的典故,就说明了这一点。在群体皆曰马谡该杀的时候,参军蒋琬说:“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刘禅更为冷静,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P>
<P>  事情的发展,恰恰证实了蒋琬的“冷静”的正确。马谡死后,诸葛亮用兵打仗远不如以前,原因就在于身边缺少了善于谋划的智囊型人才。因为少了心腹马谡参与,晚年的诸葛亮食少事繁,事事躬亲,最后凄惨地劳累而死。以至于临死之时,诸葛亮发出了“吾遍察诸将,皆无人可授”的悲叹,可见诸葛亮对马谡情有独衷。</P>
<P>  因而,诸葛亮评价马谡“匡世奇才”并不过分。过分的是作为上级领导的诸葛亮明知马谡缺少一线的经验,却不顾众人的反对,违反常规,硬要马谡这个机关兵一线挂职锻炼。培养人才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好心办坏事,结果导致人才严重 错位 。</P>
<P>  出任先锋总司令一职,理应由久经沙场的老将魏延、吴懿、赵云等人担当。诸葛亮不顾众人的反对,“逆天行事”,一意孤行,让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机关兵担任先锋军总司令,同魏国名将司马懿的大军对阵,显然有点以卵击石的味道。由于魏军来势凶猛,东线老将赵云尚且抵挡不住,马谡失街亭亦势所难免。诸葛亮听不进马谡“不宜远征”的忠告,楞是以弱谋强,即便不失街亭,诸葛亮也不会有大作为。街亭失陷与其说是马谡咎由自取,倒不如说是诸葛亮战略失误的必然。马谡的悲剧,一定程度地掩盖了诸葛亮战略失误的悲剧,使一代悲剧的制造者成为一个完人。</P>
<P>  追究马谡错位悲剧的社会根源,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失街亭之前,刘备、诸葛亮为了调动将领的积极性,偏爱刺激法。激将法在激励人才自我表现的同时,也助长了将领们不切实际地好大喜功倾向。</P>
<P>  关羽、赵云、黄忠、魏延等人为了抢头功,也都有动辄拿人头担保抢签军令状的经历。成事,签订者大捞资本;败事,也没有人认真追究。所以,在一定程度地助长了盲目签订责任状的恶习。受大气候的影响,作为没有一线资历的马谡,比任何蜀将都急于捞取一线的资本,加上马谡同诸葛亮非同一般的关系,错位的马谡“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也就不足为奇了。</P>
<P>  凭着多年默默无闻地为诸葛亮甘当绿叶这一情份,事前事后的马谡都没有预料到诸葛亮会对自己依法处置。而事实上的诸葛亮,也并非不想从宽处理马谡,只是自己违规拔谡,将军们多有情绪和猜疑。在 斩或留 问题上,众将官不满情绪无疑成了诸葛亮执法的准绳。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与其说是执法严明,倒不如说不得已形势下的无奈之举。</P>
<P>  张心阳说:“在中国官场似有一种‘责文化’就是从部署一项工作任务开始,就言必称‘不成任务,我拿你是问’,‘拿不下城池,就提头来见’。他将一切责任推给下级,而从不检验自己的决策是否周密。”一旦下级圆满完成任务,便是自己英明果断,否则便是下级刚愎自用,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在独裁制度下,人才错位的始作俑者是他的上级。</P>
<P>  事业的成败往往并不取决于人才的得失,而在于人才的有效使用。世上只有错位的人,但没有无用的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量材使用人才。</P>
<P>  刘邦在评价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说过:“此三这,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假若诸葛亮真能做到知人善任,各得其所,怕马谡、魏延、李严、杨仪等人才也不会是因错位而落到悲惨凄凉的结局。如果董卓、袁绍、曹爽善待谋士,不搞越俎代庖的话,怕三国的历史将会改写。</P>
<P>  赵括错位,导致四十七万赵国子弟兵,被杀的被杀,活埋的活埋,重大事故,难道问题的根源仅仅是赵括纸上谈兵缘故吗?!避讳领导重大责任而不追究而专门干“舍卒保帅”的勾当,是我们历史悲剧的悲剧,也我们不断重复历史悲剧的根源。解放后,几十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接受人民的再教育,难道这么多人错位也应该由知识分子承担吗?!</P>
<P>  马谡该死,罪在错位。假如因为马谡错位,而把他的功绩一笔勾销,显然不是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为何在我们眼里只有失街亭的马谡,而没有智慧过人的马谡呢?!我不禁要问:社会颠倒了,还有历史来评说,那么历史颠倒了,又有谁来评说?!
</P>
MM说得不错,
<P>楼主啊,马谡是谁我们先不管,可不可以告诉我你头像里的MM是谁啊?我好中意的说!</P>
又是一个翻案的
不错
就是在斩马谡问题上,因为另一派系的魏延同志坚持依法办理,逼的诸葛亮迫不得已杀了爱将,但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再加上嫉妒其才华肆机杀魏延,但魏延一直没给诸葛亮机会,所以诸葛亮死前受计,以“脑后反骨”的罪名命马岱刺杀之。
<P>说的好,用前人的事来反映现在的社会中的一些人,好</P><P>   哈哈   高 高  高</P>
<P>我顶MM的</P>
张心阳说:“在中国官场似有一种‘责文化’就是从部署一项工作任务开始,就言必称‘不成任务,我拿你是问’,‘拿不下城池,就提头来见’。他将一切责任推给下级,而从不检验自己的决策是否周密。”一旦下级圆满完成任务,便是自己英明果断,否则便是下级刚愎自用,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在独裁制度下,人才错位的始作俑者是他的上级。
======================================
MM这篇比&lt;海瑞罢官&gt;还明显啊
有理!!!!!
<P>不同意</P><P>根据萨苏同志的实地考察,街亭地势的确可守,然而守山却是必败;错在马谡,诸葛亮最多只是用人不当。所谓他提出的一些参谋计策,也只是能说明他是一个“合格”而不是“旷世奇才”的参谋人员。况且马谡面对的并不是魏军的主力,主力由曹真率领,被赵云成功的牵制于箕谷,而他不听王平劝谏,实属刚愎自用,何来“旷世奇才”应有的品质?关于此战诸葛亮的用人问题,按照演义的说法,马谡自告奋勇,诸葛亮说了几次他还是坚持,那就怪不得别人了。</P>
TO-------》少尉 :足下可否劳神再具体解释一下你的合格和旷世奇才标准
街亭在哪,我也想去考察
我认为“旷世奇才”,至少要在同类型人才中占到top5%,“合格”,是指能够经常性提出一些策略,有对也有错。要说论智谋,马谡在三国的智谋类人才中排到top20%就不错了!
<P>关于萨苏在街亭的考察,详见下文:</P><P>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12509</P>
<P>失街亭,主要是诸葛用错人。</P><P>每个人都有长短,关键在使用。</P>
确实,杀小马是个败笔,老猪应该很清楚蜀国人才不足,再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小马是个出色的人才,属于参谋型,但不是主将型,他善长与谋划战略布局,至于按地形地势排兵布阵则远不如实战经验丰富的王平,以他为主将王平为副将犯了第一个错误,此外老猪应该很清楚蜀国人才不足,胜败乃兵家常事,虽然小马立了军令状,不过以前老关不也是立了军令状么,这种情况还杀就是自毁长城,除非蜀国人才济济,杀了小马还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象老曹杀了小杨是出于私心,但是毕竟小杨煽动了军心,杀了可以警示他人而不会有损于曹军实力,毕竟老曹手下人才济济.
<P>TO------中国大大拉登 :我觉得孔明挥泪多少有点做秀的成分</P>
<B>以下是引用<I>colin0202</I>在2004-10-12 15:19:00的发言:</B>
我认为“旷世奇才”,至少要在同类型人才中占到top5%,“合格”,是指能够经常性提出一些策略,有对也有错。要说论智谋,马谡在三国的智谋类人才中排到top20%就不错了!
TO----colin0202:要说论智谋,马谡在三国的智谋类人才中排到top20%就不错了!足下的说法有什么根据吗??
TO--------wtwtwt21 :你的意思是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可是置法规于何地呢??
<B>以下是引用<I>孟菲</I>在2004-10-21 18:37:00的发言:</B>
TO--------wtwtwt21 :你的意思是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可是置法规于何地呢??


理由已经说了,蜀国人才凋零,何况用人不当就是老猪的错,好容易出个人才,就这样杀掉了,当年关羽立军令状然后放曹操,老猪和老刘又置法规于何地呢
小马要真是“匡世奇才”,也就不会因为街亭失守,被亮亮给咔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