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迫害火器奇才戴梓的冤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17:14:02
  
  本文包括两部分,一是火器奇才戴梓简介,二是讲洋人诬陷他,康熙迫害他的前因后果。后者是本文重点要说明的。
                                         
  一,
  康熙打击的火器奇才名叫戴梓(字文开,杭州人),是位相当全面的奇才。
  康熙第一次接见他时,令他作《春日早朝诗》,受到赏识,授以翰林院侍讲官职;他的诗在他被迫害流放到东北后,写的更好一些;他在绘画、书法上都有一定的造诣;他还通晓音律,曾参加编修《律吕正义》;他也通晓天文算法;他还写过《治河十策》,有过不小的影响;他有极高的研究制造技术才能,康熙有次问他是否明白外国产的法琅的道理,戴梓就很快地研制出来了。
                                           
  其最可称奇的是他发明制造火药武器的才能。
  戴梓曾制造连珠鸟铳,献给清政府,这种鸟铳是一种能连射击二十八发的火器。据纪昀记载,他由戴梓的子侄那里了解到,这种鸟铳形状象琵琶,火药和铅弹存在铳的上部称作铳脊的地方,有两个机轮,扳一机火药和铅弹自动落入筒中,第二机就随之动作,火石激发鸟铳发射,如此重复,二十八发射击结束后,才需要重新装火药和铅弹。这可能是一种原始的自动射击武器的雏形,大约是利用重力使火药粒和铅弹落入发射区(中国古代的连发弩,即诸葛弩,就是靠重力使矢由矢匣中落入发射槽中连续发射的)。并不能肯定这样的火器是否实用价值,但是可以看出戴梓的创造力,至少有相当不错的技术思想。
  康熙年间,曾有西洋人以一种称为蟠肠鸟枪的火器夸耀于康熙,按康熙的命令,戴梓很快就制造出了多把这样的枪。所谓蟠肠鸟枪很可能是指枪管内有镗线(即来复线)的枪,在当时工艺条件下,戴梓能很快地制造出有镗线的枪管,是个很不简单的事。
  戴梓曾“自制火器,能击百步之外”。而据纪昀记载,在乾隆三十年(即七八十年后),在新疆作战的清军的鸟统射程只有三十多步。可见戴梓制作水平之精和清军火器的落后。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制造子母炮。在康熙十九年,他奉命制造子母炮(亦称冲天炮),其特点是"炮发子出,迸裂四散,为用最烈",“母送子出坠而碎裂”,很可能发射出的不是普通铁弹或铅弹,而是可覆盖较大面积的多个可爆炸的子弹。康熙亲自去观看其演试,并命名为“威远将军”。康熙在亲征噶尔丹时的昭莫多战役中子母炮曾大显神威。记载说“以三炮堕其营,遂大捷。”这样说不知是否有些夸张,但是,可以合理地推断,和发射攻击一点的铁弹或铅弹的火器相比,这种能攻击覆盖面较大的火器在对付游牧民族大量聚集在一起的骑兵时,会造成极大混乱,尤其是在战马、骆驼等未曾习惯于近处的爆炸声光时,更有奇效。准格尔汗部有一种骆驼阵,在草原作战中颇为有效,而正好成为子母炮有效攻击的对象。
                    
  二,
  就是这样一位奇才,却被康熙发配到东北铁岭,乃一大冤案。冤案的起因在于西洋人南怀仁出于忌妒的诬告。至少有两件事可以让南怀仁忌恨。一是在戴梓制造冲天炮之前,康熙先是命令南怀仁造,但“造之一年而不成”,这才让戴梓制造的,而戴梓仅用八天就造出来了。这使南怀仁“惭且愤”。另一是在编纂《吕律正义》时,南怀仁和戴梓意见分歧,且南怀仁又辩论不过戴梓。
  于是南怀仁就串通曾敲诈戴梓而未得逞的一些人,诬他私通东洋(即日本)。结果戴梓被流放。
                                          
  这里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外国传教士会这样卑劣吗?回答是肯定的。南怀仁对自己的对手进行诬陷是有先例的:在康熙初年,有位叫杨光先的人反对南怀仁及西洋历法,南怀仁对其恨之入骨;在康熙拘禁鳌拜后,南怀仁就向皇帝诬告杨光先是鳌拜死党,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精明的康熙没有受骗,只是把不明白天文历法、思想顽固的书呆子杨光先撵回家去,未判什么刑。
  明末清初来中国的传教士中,由耶稣会派来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南怀仁也是耶稣会派来的。耶稣会是欧洲天主教中的一个组织,在欧洲宗教改革后,新教迅速崛起,天主教内一些人为了对付新教而组织成立的。耶稣会在行动中,为了天主教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包括暗杀手段也可使用,所以耶稣会在欧洲声名狼藉(例如可参看维基百科耶稣会条文。)。象这样一个组织的成员,为了去掉一个可能威胁自己在皇帝前地位的异教徒,采用卑鄙的手法,是正常的。
                                       
  第二个问题:这是康熙糊涂还是有心制造的一起冤案?可以认定,这是康熙心知肚明的一起冤案。原因在于,如果真正是里通外国罪,必死无疑,而不是流放。不处死,就说明康熙明知他没有里通日本,所以是冤案。何况康熙绝非那种乱干糊涂事的人。
                                      
  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康熙要这么整戴梓?原因是对于满族骑兵来说,这个人是个可怕的潜在危险。既然他制造的武器可以轻易地打败蒙古骑兵,那么打败满州骑兵也不会有什么困难,而满州骑兵却是康熙的命根子。康熙对于这种子母炮十分重视,在康熙五十四年,他明令说子母炮是八旗武器,各省绿营,也就是以汉族人为主的部队是不许制造的。
  从戴梓和康熙的红人南怀仁辩论等事可以推测,他应该是个缺乏奴才相的人,甚至可能有些桀骜不驯(许多有才的人都是这样)。合理的解释是康熙不喜欢这个缺乏奴才相、而在制造火器上又过于能干的汉人,虽不相信他里通日本,但正好借这个由头打击。虽然戴梓是忠于满清的,他是在清军攻打三藩耿精忠时投效至军中的,且立过大功,这才得到康熙的接见和提升。即使这样,过度精明的康熙仍迫害这样有潜在危险的汉人。
  为了打败敌人,康熙是注意改进火器,制造新火器的;但是在灭了吴三桂,收复了台湾,和俄罗斯人签订了条约,打败了噶尔丹以后,似乎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敌人了。这样的缺少奴才相的火器人才已没有多大用途,只剩下隐患了,整治他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这样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专家的结局是可悲的,他在铁岭三十多年,连他儿子的籍贯都变成了东北。七十八岁时遇赦,在回家路上病死。人们多为此而惋惜。昭槤在他《啸亭杂录》中明确地写"人共惜之",这样对圣祖康熙的批评,即使很委婉,对于一个满州贵族来说,也是极不容易的。
  这样的奇才太难得了,如果他的才能都发挥出来,也许可称作东方的达芬奇。
                                   
  康熙太精明了,为了一己的利益,因为一个可能的潜在危险,不但扼杀奇才,还另有使中国火器发展停滞的措施,这说来话长,应是另一文的主题。
  本文包括两部分,一是火器奇才戴梓简介,二是讲洋人诬陷他,康熙迫害他的前因后果。后者是本文重点要说明的。
                                         
  一,
  康熙打击的火器奇才名叫戴梓(字文开,杭州人),是位相当全面的奇才。
  康熙第一次接见他时,令他作《春日早朝诗》,受到赏识,授以翰林院侍讲官职;他的诗在他被迫害流放到东北后,写的更好一些;他在绘画、书法上都有一定的造诣;他还通晓音律,曾参加编修《律吕正义》;他也通晓天文算法;他还写过《治河十策》,有过不小的影响;他有极高的研究制造技术才能,康熙有次问他是否明白外国产的法琅的道理,戴梓就很快地研制出来了。
                                           
  其最可称奇的是他发明制造火药武器的才能。
  戴梓曾制造连珠鸟铳,献给清政府,这种鸟铳是一种能连射击二十八发的火器。据纪昀记载,他由戴梓的子侄那里了解到,这种鸟铳形状象琵琶,火药和铅弹存在铳的上部称作铳脊的地方,有两个机轮,扳一机火药和铅弹自动落入筒中,第二机就随之动作,火石激发鸟铳发射,如此重复,二十八发射击结束后,才需要重新装火药和铅弹。这可能是一种原始的自动射击武器的雏形,大约是利用重力使火药粒和铅弹落入发射区(中国古代的连发弩,即诸葛弩,就是靠重力使矢由矢匣中落入发射槽中连续发射的)。并不能肯定这样的火器是否实用价值,但是可以看出戴梓的创造力,至少有相当不错的技术思想。
  康熙年间,曾有西洋人以一种称为蟠肠鸟枪的火器夸耀于康熙,按康熙的命令,戴梓很快就制造出了多把这样的枪。所谓蟠肠鸟枪很可能是指枪管内有镗线(即来复线)的枪,在当时工艺条件下,戴梓能很快地制造出有镗线的枪管,是个很不简单的事。
  戴梓曾“自制火器,能击百步之外”。而据纪昀记载,在乾隆三十年(即七八十年后),在新疆作战的清军的鸟统射程只有三十多步。可见戴梓制作水平之精和清军火器的落后。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制造子母炮。在康熙十九年,他奉命制造子母炮(亦称冲天炮),其特点是"炮发子出,迸裂四散,为用最烈",“母送子出坠而碎裂”,很可能发射出的不是普通铁弹或铅弹,而是可覆盖较大面积的多个可爆炸的子弹。康熙亲自去观看其演试,并命名为“威远将军”。康熙在亲征噶尔丹时的昭莫多战役中子母炮曾大显神威。记载说“以三炮堕其营,遂大捷。”这样说不知是否有些夸张,但是,可以合理地推断,和发射攻击一点的铁弹或铅弹的火器相比,这种能攻击覆盖面较大的火器在对付游牧民族大量聚集在一起的骑兵时,会造成极大混乱,尤其是在战马、骆驼等未曾习惯于近处的爆炸声光时,更有奇效。准格尔汗部有一种骆驼阵,在草原作战中颇为有效,而正好成为子母炮有效攻击的对象。
                    
  二,
  就是这样一位奇才,却被康熙发配到东北铁岭,乃一大冤案。冤案的起因在于西洋人南怀仁出于忌妒的诬告。至少有两件事可以让南怀仁忌恨。一是在戴梓制造冲天炮之前,康熙先是命令南怀仁造,但“造之一年而不成”,这才让戴梓制造的,而戴梓仅用八天就造出来了。这使南怀仁“惭且愤”。另一是在编纂《吕律正义》时,南怀仁和戴梓意见分歧,且南怀仁又辩论不过戴梓。
  于是南怀仁就串通曾敲诈戴梓而未得逞的一些人,诬他私通东洋(即日本)。结果戴梓被流放。
                                          
  这里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外国传教士会这样卑劣吗?回答是肯定的。南怀仁对自己的对手进行诬陷是有先例的:在康熙初年,有位叫杨光先的人反对南怀仁及西洋历法,南怀仁对其恨之入骨;在康熙拘禁鳌拜后,南怀仁就向皇帝诬告杨光先是鳌拜死党,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精明的康熙没有受骗,只是把不明白天文历法、思想顽固的书呆子杨光先撵回家去,未判什么刑。
  明末清初来中国的传教士中,由耶稣会派来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南怀仁也是耶稣会派来的。耶稣会是欧洲天主教中的一个组织,在欧洲宗教改革后,新教迅速崛起,天主教内一些人为了对付新教而组织成立的。耶稣会在行动中,为了天主教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包括暗杀手段也可使用,所以耶稣会在欧洲声名狼藉(例如可参看维基百科耶稣会条文。)。象这样一个组织的成员,为了去掉一个可能威胁自己在皇帝前地位的异教徒,采用卑鄙的手法,是正常的。
                                       
  第二个问题:这是康熙糊涂还是有心制造的一起冤案?可以认定,这是康熙心知肚明的一起冤案。原因在于,如果真正是里通外国罪,必死无疑,而不是流放。不处死,就说明康熙明知他没有里通日本,所以是冤案。何况康熙绝非那种乱干糊涂事的人。
                                      
  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康熙要这么整戴梓?原因是对于满族骑兵来说,这个人是个可怕的潜在危险。既然他制造的武器可以轻易地打败蒙古骑兵,那么打败满州骑兵也不会有什么困难,而满州骑兵却是康熙的命根子。康熙对于这种子母炮十分重视,在康熙五十四年,他明令说子母炮是八旗武器,各省绿营,也就是以汉族人为主的部队是不许制造的。
  从戴梓和康熙的红人南怀仁辩论等事可以推测,他应该是个缺乏奴才相的人,甚至可能有些桀骜不驯(许多有才的人都是这样)。合理的解释是康熙不喜欢这个缺乏奴才相、而在制造火器上又过于能干的汉人,虽不相信他里通日本,但正好借这个由头打击。虽然戴梓是忠于满清的,他是在清军攻打三藩耿精忠时投效至军中的,且立过大功,这才得到康熙的接见和提升。即使这样,过度精明的康熙仍迫害这样有潜在危险的汉人。
  为了打败敌人,康熙是注意改进火器,制造新火器的;但是在灭了吴三桂,收复了台湾,和俄罗斯人签订了条约,打败了噶尔丹以后,似乎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敌人了。这样的缺少奴才相的火器人才已没有多大用途,只剩下隐患了,整治他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这样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专家的结局是可悲的,他在铁岭三十多年,连他儿子的籍贯都变成了东北。七十八岁时遇赦,在回家路上病死。人们多为此而惋惜。昭槤在他《啸亭杂录》中明确地写"人共惜之",这样对圣祖康熙的批评,即使很委婉,对于一个满州贵族来说,也是极不容易的。
  这样的奇才太难得了,如果他的才能都发挥出来,也许可称作东方的达芬奇。
                                   
  康熙太精明了,为了一己的利益,因为一个可能的潜在危险,不但扼杀奇才,还另有使中国火器发展停滞的措施,这说来话长,应是另一文的主题。
满以马弓得天下,欺汉无骑,限火器保优势,为一己私利而误我中华
保大清不保中华的牺牲品。
曹操故里 发表于 2014-12-12 19:26
满以马弓得天下,欺汉无骑,限火器保优势,为一己私利而误我中华
明帝国又不是因为没有马才战败的~和没有长城屏障缺乏战马的宋朝还不是一码事
琉西泰尼亚 发表于 2014-12-13 15:06
明帝国又不是因为没有马才战败的~和没有长城屏障缺乏战马的宋朝还不是一码事
明帝国是被自己打败的。

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庞然大物,没有力量从外部打败它。

战马只是小事一桩。
:貌似杨光先是“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的始作俑者吧
“在康熙初年,有位叫杨光先的人反对南怀仁及西洋历法,南怀仁对其恨之入骨;在康熙拘禁鳌拜后,南怀仁就向皇帝诬告杨光先是鳌拜死党,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精明的康熙没有受骗,只是把不明白天文历法、思想顽固的书呆子杨光先撵回家去,未判什么刑。”
康熙历狱,又称汤若望案,康熙五年(1666年),新安卫官生杨光先(穆斯林)上书,斥汤若望西洋新历法十谬,尤其是选择顺治帝皇太子荣亲王的葬期误用洪范五行,山向年月俱犯忌杀,事犯重大(顺治十五年荣亲王病死,两年后,其生母董鄂妃也病逝,又136天后,顺治帝也驾崩)。当时康熙帝年幼尚未亲政,执政的顾命大臣鳌拜不满外邦人参议朝政,于是支持杨光先。结果汤若望以及杜如预、杨宏量、朱光显、李祖白、宋可成、宋发、刘有泰等钦天监官员(天文学家)被判处斩[1]。后因天空出现彗星,京城又发生地震,改判汤若望、杜如预、杨宏量免死,但是李祖白等五人依然被斩[2]。后来康熙帝亲政后决定对该案进行平反。
如要连续发射,发射药需要模块化。个人猜测铅丸和发射药装在一个有28个弹膛的圆盘上,燧发点火。如此可解释其琵琶造型。
就28连发火器而言,怨不得康熙看不上,就当时的技术水平,任何连发火器都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在金属蛋壳没发明前,很多装填步骤是没法简化的,燧发枪火药还分细末的引火药和颗粒发射药是分开装填的,还有密闭性根本无解
水多湿身 发表于 2014-12-14 14:38
如要连续发射,发射药需要模块化。个人猜测铅丸和发射药装在一个有28个弹膛的圆盘上,燧发点火。如此可解释 ...
此前已出现粒状火药。
SOARMAN 发表于 2014-12-19 19:34
就28连发火器而言,怨不得康熙看不上,就当时的技术水平,任何连发火器都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在金属蛋壳没发 ...
所以,只能说是原始的雏形,甚至只能说是一种技术思想。

达芬奇的许多发明也是当时没有条件实现的。
就28连发火器而言,怨不得康熙看不上,就当时的技术水平,任何连发火器都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在金属蛋壳没发 ...
请君听我说。
在金属弹壳之前有纸弹壳,戴梓的设计,只需要将称好重量的发射要封于纸壳中。
整枪的设计,和柯尔特的转轮枪是同样的道理,区别在于,戴梓的弹膛28等分在一个平面圆盘上,弹膛轴线垂直于圆盘轴线,柯尔特的则是弹膛轴线与圆柱轴线平行。
戴梓的枪需要两套圆盘,两人操作,一个负责发射,另一个往空圆盘上装填弹头和发射药。
此枪的圆盘弹膛需要杠杆拨动,发射一发拨动一次,让下一弹膛对准枪管,再发射,再拨动,直到将28发射完,换上另一个装满的圆盘。模样与捷格佳寥夫机枪类似。
对当年的加工方法缺乏了解,按铸造的方法估计
请君听我说。
在金属弹壳之前有纸弹壳,戴梓的设计,只需要将称好重量的发射要封于纸壳中。
整枪的设计 ...
就纸壳弹而言,前端是颗粒发射药后端是粉状引火药,装填前是要撕开后屁股把引火药先倒进火药池的,这个步骤如何整合呢?一百几十年后才出现德莱塞针枪那种火帽装进纸壳弹里面那种正真意义上的整装弹
再则当时的火药枪射不了几轮就得清理枪膛,你给他上个弹链也射不快
且,就算能勉强解决上述难题,以当时的机械加工能力,这枪的可靠性和成本会是大问题,也是无法普及装备部队的
就纸壳弹而言,前端是颗粒发射药后端是粉状引火药,装填前是要撕开后屁股把引火药先倒进火药池的,这个步 ...
发射药模块化的意思是做成现代鞭炮形状,用火绒点火。
转盘弹膛射完就取下,由装填手清理后再装填。
不能用现在的加工精度要求那时的零件,只要能半自动发射就成,一百人一组。
发射药模块化的意思是做成现代鞭炮形状,用火绒点火。
转盘弹膛射完就取下,由装填手清理后再装填。
不 ...
这不成了连发佛郎机么?佛郎机子母統设计包在里面都无法解决闭气问题造成威力小射不远,这转盘就不管了?还有类似黑火药柯尔特转轮都存在射击时泄露的火药气体引燃两边转轮待发弹的问题故又多个装填步骤上黄油密封,知道这得多麻烦么!还有要清理的不光弹膛,还有枪管
这不成了连发佛郎机么?佛郎机子母統设计包在里面都无法解决闭气问题造成威力小射不远,这转盘就不管了? ...
你提的问题是事实,除了闭气,其余的都可以解决。
我说的是一款不完美的半自动火枪,在那个年代是可以实现的。
维护统治是核心,其他都不重要
你提的问题是事实,除了闭气,其余的都可以解决。
我说的是一款不完美的半自动火枪,在那个年代是可以实 ...
是可以实现,但没法量产,故没有实用价值,还有不是半自动哦,最多手拉机
是可以实现,但没法量产,故没有实用价值,还有不是半自动哦,最多手拉机
是有实用价值的,以中原的实力,年产一万套是无压力的。
妥妥的半自动,战斗射速一分钟10发无压力,容弹量在那摆着。
水多湿身 发表于 2014-12-20 17:58
是有实用价值的,以中原的实力,年产一万套是无压力的。
妥妥的半自动,战斗射速一分钟10发无压力,容弹 ...
以前收藏的文章不在手边,戴梓的设计其实是仿自当时奥地利还是荷兰的一种连发燧发枪,此类武器就像SOARMAN兄说的,最大的通病就是可靠性差,这和那个时代的机械加工能力有关,不是随便可以逾越的。在欧洲这种武器基本上算贵族狩猎的玩具,拿到康熙手里恐怕也就一样的用途。至于楼上所说设想,其实本质上和帕克转膛炮差不多,实际上给每个弹巢装弹并不比给单支前装枪装填快多少,可靠性却差了很多。另外您说的发射药模块化设想非常好,但实际操作又是另一回事:米帝内战时的梅纳德底火带就是如此,结果因可靠性差仍基本遭淘汰,击发条件甩黑火药几条街的雷汞尚且如此,使用火绒的效果可想而知。
而且用纸弹壳的话清膛是大问题,射一轮就必须停下来清膛了,如果纸壳没有经硝化处理甚至根本点不燃。当时最可靠的办法仍是撕开纸壳直接倒火药,那么问题来了,不管是戴梓的设计还是欧洲的原版都没办法压实膛内火药,要知道没有这步工序射击威力根本没指望,甚至可能哑火。左轮枪所有早期的前装型号都有压弹杆就是这个道理。
以前收藏的文章不在手边,戴梓的设计其实是仿自当时奥地利还是荷兰的一种连发燧发枪,此类武器就像SOARMA ...
感谢赠言,压实火药这步骤确实给疏忽了。清理弹膛纸屑也没有好办法,气吹成不?
h__l 发表于 2014-12-20 23:02
以前收藏的文章不在手边,戴梓的设计其实是仿自当时奥地利还是荷兰的一种连发燧发枪,此类武器就像SOARMA ...
说戴梓只是仿制当时欧洲已经存在的连发火器,恐怕只能看作是一种说法。虽然,如果追究发明权,戴梓应该是没有的,但是却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戴梓确曾受到欧洲发明的影响。

戴梓可能有另一种传统,这就是中国古代的连发弩,据传是诸葛亮发明的。按其思路,恐难制造出实用的连发火器,但,原始的雏形还是可能会有制造出来的。

戴梓的发明不大可能是实用的武器,当时也没有条件在那基础上改进提升。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12-21 08:06
说戴梓只是仿制当时欧洲已经存在的连发火器,恐怕只能看作是一种说法。虽然,如果追究发明权,戴梓应该是 ...

可惜这使照片为证的,就是形如琵琶的.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12-20 07:09
此前已出现粒状火药。


你没听懂他说的意思
他说的是那时的科技水平不足以造出神马连射武器,自动武器的先决条件是定装弹药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12-20 07:09
此前已出现粒状火药。


你没听懂他说的意思
他说的是那时的科技水平不足以造出神马连射武器,自动武器的先决条件是定装弹药
水多湿身 发表于 2014-12-20 09:36
请君听我说。
在金属弹壳之前有纸弹壳,戴梓的设计,只需要将称好重量的发射要封于纸壳中。
整枪的设计 ...
柯尔特发射时转轮是被锁死的,戴梓的没有
这个就是实用和不实用的区别
而且燧发枪想连发,想都不要想,单发都延时的厉害
SOARMAN 发表于 2014-12-19 19:34
就28连发火器而言,怨不得康熙看不上,就当时的技术水平,任何连发火器都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在金属蛋壳没发 ...
说的在理,同意。当时根本就不可能制造出适用的连发火器。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12-21 08:06
说戴梓只是仿制当时欧洲已经存在的连发火器,恐怕只能看作是一种说法。虽然,如果追究发明权,戴梓应该是 ...
完全没可能,要不当年各国搞无壳枪就不用那么费劲了。
水多湿身 发表于 2014-12-20 17:58
是有实用价值的,以中原的实力,年产一万套是无压力的。
妥妥的半自动,战斗射速一分钟10发无压力,容弹 ...
半自动?就算一切条件都理想化解决了,可还是栓动的效率都不如。
柯尔特发射时转轮是被锁死的,戴梓的没有
这个就是实用和不实用的区别
而且燧发枪想连发,想都不要想, ...
转轮手枪不能连发,只能半自动,两者是一样的,所以延时不是问题。柯尔特有个转轮定位,28发圆盘也是需要的。
问题在于当时可能没有金属切削能力,只能用磨刀石去磨,这样才能保证圆盘的尺寸公差。
这支枪的操作类似斯潘塞步枪,摇动杠杆,让圆盘转动一格,点火发射,这样的半自动是可以实现的。
半自动?就算一切条件都理想化解决了,可还是栓动的效率都不如。
左轮枪的效率如何?这只枪和单动左轮效率相当。
以前收藏的文章不在手边,戴梓的设计其实是仿自当时奥地利还是荷兰的一种连发燧发枪,此类武器就像SOARMA ...
针对你提出的问题,做了些变化。
不再把发射药当做一个模块,而是把整个转盘当成模块。转盘的28个弹膛都装填引信、发射药和弹头,这些都在后方完成。
估算了一下,圆盘直径大约130mm,重量小于2kg,不算枪的重量,一个士兵带5个转盘就是不到10kg,140发,不错了。
水多湿身 发表于 2014-12-22 21:51
左轮枪的效率如何?这只枪和单动左轮效率相当。
开玩笑,单动左轮好歹还是底火击发的,你这一发发子弹点火捻,效率跟左轮比?
水多湿身 发表于 2014-12-22 21:45
转轮手枪不能连发,只能半自动,两者是一样的,所以延时不是问题。柯尔特有个转轮定位,28发圆盘也是需要 ...
你能先说说你心目中的“半自动武器”的概念吗?用手动转盘,每次点火捻,哪里有“半自动”的概念?
你能先说说你心目中的“半自动武器”的概念吗?用手动转盘,每次点火捻,哪里有“半自动”的概念?
一扣扳机,火绒贴近引信点火。谁叫你用手捏了
水多湿身 发表于 2014-12-22 21:45
转轮手枪不能连发,只能半自动,两者是一样的,所以延时不是问题。柯尔特有个转轮定位,28发圆盘也是需要 ...
戴梓那年月就不要指望了,这个难度相当于让莱特兄弟去造米格21

抛开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工艺来讨论下你设想的枪也很有意思

1.首先是定位,这个东西是主战的步枪类还是自卫赏玩的手枪类
如果是步枪类,参考当时火枪的装药量和发射室管壁厚度,在同等装药的情况下28发的转轮。。。。。。这的要多大和多重?况且在这种结构下比同等装药量的火枪,因为气密性的原因威力射程要差很多(其实比同时代的子母铳、弗朗机都要差,至少这些的子铳是契合在枪管中的)。
要是手枪类。。。。同样的问题28发的轮啊,都成哑铃了。其实以21实际以前的水平步枪类四到五发,手枪类5到7发就顶天了,干嘛纠结28发

2是否能应用的问题
抛开这个的击发机构是火门、火绳、燧发、非自动手动拨轮、单动、双动的问题
你的这个设计是转轮型的火门枪类啊,这是什么概念
前后都有开口,前有枪膛与枪管连接口后面有传火孔,击发的时候都是要喷火的。而轮子后面可是有药捻的,到时一发就都炸了
不如用前转轮枪时代的拨片滑盖,在拨动杠杆的时候有机构可以推开滑盖,至少能降低一点殉爆的可能性(达到近现代枪械的安全水平就不要想了,即使这么改也远比金属火门枪都危险,相当于竹木枪管时代的安全性。。。。)

3造出的是啥
好吧我们用19到21世纪的科技和工艺造出这个东西,那应该是个什么东西呢?
应该是一个拥有步枪身段手枪威力,射程不如当时火绳枪重量6-12公斤的枪(这个重量是4-5发的量不是28发)。。。。。。
从当时的防护看,记得清后期美国一杂志(记不清了,好像是《发现》?)记载过中国纸甲可以防御手枪近距离的射击,更别说明清时期的重甲了。攻击方面看看当时的火绳步枪并不比弓箭强多少,何况这个还不如当时的鸟枪鸟铳。康熙看不上不是很正常么

戴梓那年月就不要指望了,这个难度相当于让莱特兄弟去造米格21

抛开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工艺来讨论下你设 ...
设定为28发是试图还原戴梓的设计,并验证其可行性。
现有的资料就一个28发的琵琶外形,其余都是按当时的技术水平最优化。
水多湿身 发表于 2014-12-23 10:33
设定为28发是试图还原戴梓的设计,并验证其可行性。
现有的资料就一个28发的琵琶外形,其余都是按当时的 ...
那年头要是28发,一个人能拎的动,估计只能打老鼠了

机械拨轮和转轮锁定,杠杆推动击锤待机都是19世纪近中期的设计,跨隔代了
@
楼上的是17世纪欧洲制造的多管排枪,多根枪管按水平发散排列,通过机构控制同时击发多根枪管,常用于堡垒防御。这种原始排枪装填非常麻烦,而且十分笨重,难以作为有效的步兵武器。


2014-12-23 17:03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