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旅美学者薛涌:我为什么终止和《南方都市报》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9 07:00:48
旅美学者薛涌:我为什么终止和《南方都市报》的合作     
我最近终止了和《南方都市报》的合作。这一决定不能说不痛苦。多年来,我和该报合作甚为融洽,一直将之视为在中国最为敢言的报纸。该报评论版的编辑,个人素质在中国报业中也可谓鹤立鸡群,我一直十分珍视和他们的关系。我最终决定终止合作,乃是在于他们违反了合作的诺言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封杀了我批评茅于轼的稿件。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中国目前最开明的媒体,对言论自由也未免是叶公好龙,由此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媒体是否有既得利益?媒体监督社会,那么谁来监督媒体?媒体应该有什么样的自律?为了帮助公众和媒体思考这一问题,我不妨将此事的前前后后作一个交代。

    不久前,我给《南方都市报》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为富人说话能为穷人办事吗?"矛头指向茅于轼不久前在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众所周知,茅于轼先生最近频频出来为富人说话。前一段说先保护了富人的利益才能保护穷人的利益,富人的赚得第一桶金,也许不干不净,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在这篇文章中则又声称:"我愿意为这样的富人说话,并不是和富人有什么特殊感情,或者我个人得到他们什么好处,而是考虑全社会的利益。中国穷了几千年,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仇富。社会上有了一些富人就变成众矢之的,就被剥夺,被侵犯。这一传统几千年没变,而集中反映在解放之后到文革结束这段时期。其结果大家知道,就是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穷人国。"

    我在文章中,主要指出了茅文的几个事实错误。第一,中国并没有"穷了几千年"。相反,中国在工业革命前的大部分时间,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宋代时,人均GDP也比欧洲高出许多。第二,中国后来的穷困也并非是因为仇富。亚当.斯密十八世纪末就观察指出:中国已经富到头了,不可能再往前走。理由之一,就是贫富分化太大,有钱有势的人得到了十足的保护,穷人则一点保护也没有。而且历史也证明了亚当.斯密的预言。

    当然,茅于轼编造出"中国穷了几千年,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仇富"的话来,也并非出人意料。第一,他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我们二三十年前的教科书上抄来的,自己已经被洗脑。第二,则是出于他"为富人说话"的需要,要把屎盆子扣在老百姓的头上。所谓"仇富"导致贫困之说,任志强早就说过。我也早作了反驳。你看看有几个中国人恨姚明?他不过就是能把一个球装到筐子里,怎么能富成这个样子?事实上,对此中国的老百姓并不在意。相反,大家都是他的粉丝、以他为荣耀。中国的老百姓对于正当得来的财富从来不仇恨,仇恨的是不义之财。有些正当致富的人权利得不到保障,其实和一般小民百姓的权利也得不到保障一样,是我们国家法治不健全之过,怎么能让同为受害者的老百姓担当责任?"先保护富人"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是一回事。市场经济如同体育比赛,在同样的规则下,总有胜有负,有金牌银牌,有刘翔、姚明,也有生活无着落的末流运动员。在这个意义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当然合情合理。但是,如果你说规则应该先保护那些跑的快、个子高的人,那还有公正的竞争吗?如果法律将富人优先保护起来,穷人则等而下之,难道穷人不该仇富吗?

    这就是我的道理。我还告诫《南方都市报》,请名人写文章应该负责。茅文通篇没有证据,信口开河,"先保护富人"、"为富人说话"这类刺激性的语言,在当今社会公平问题严重的时代,对穷人有侮辱性,降低了我们社会的道德准则。比如,在美国的媒体上,你很难想象有知名人士会这样说话。如果有时有人不小心这样说漏了嘴,也会招致全国的抗议,要不停地澄清、道歉,有的甚至为此丢了工作。我们的报纸有保护弱势的责任,不应该纵容这样的言论。

    编辑部当然对这样的观点不认同。编辑部主任特别给我来了封信解释说:"茅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学人与长者,是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他所创办的天则经济研究所,坚持以民间的立场对国内政策发言,对政策之下弱势群体的利益有积极的代言与争取。尤可贵的,是茅还能做到知行合一,最为国人所知的,是他在国家并无政策支持的前提下,拿出自己的资金来积极试验中国的扶贫项目,他先是在山西吕梁地区试验’’小额贷款扶贫项目’’,因而被称为中国的尤努斯,这项投入持续至今。此外他也同样拿出资金来开办保姆学校,收费低廉却坚持亏本经营……"因此,他认为我在道德上对茅于轼提出严厉的道德批判,让他们无法接受。另一位编辑也回信说:"茅于轼不是不能批评,但不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给人家扣上一顶既得利益代言人的帽子,我认为是非常不妥的。薛兄如果偏要这样行文的话,恐怕不仅光是我们不发,如果有媒体就这样发了,那是编辑的失职。我去过茅于轼家,他就住在北京那种破旧的老房子中,茅于轼所举办的小额贷款,帮助了很多穷人。人家是在脚踏实地的为穷人做事,如果没有证据就攻击他,我认为有失厚道。"

    这番解释不能说不诚恳,但很难让我接受。茅老是好人,这我愿意相信。但是,难道好人不会说错话吗?难道好人就有说不负责任的话的特权吗?好人说错话,报纸就有为贤者讳的道理吗?我接受的基本学术训练是:只认文字不认人,看见错误观点就批。我不会查三代后再决定是否批判。另外,那位编辑说我"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给人家扣上一顶既得利益代言人的帽子。" 言下之意,我是个红卫兵了。这其实才是一顶不小的帽子。可是我一查我的原文,清清楚楚写着我读了茅的文字后"很难让人相信他’’并不是和富人有什么特殊感情’’或者没有得到富人的好处。学者讲话,观点自然可以有不同。但是,如果刻意歪曲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人们就要问其动机为何了。"一句话,我因为他错得太离谱,觉得他的话不能令人深思,而怀疑他是否有些什么动机。可见,《南方都市报》连让人家表示怀疑的权利也不能容忍。其实,茅于轼最近接受记者的谈话,已经为我的怀疑提供了证据。他先说许多富人是靠经营个体经济奋斗上来的,是创造财富的英雄,不象国营企业,有各种背景和优惠。这我当然同意。但是,他马上举出一个例子,把声言不给穷人盖房的任志强描绘成这样创造财富的英雄。难道任志强不是既得利益吗?茅于轼把富人说成英雄可以。我确实相信有许多致富的英雄。但是,放着那么多个体户他不提,单提一个国企的老板,难道不是在为既得利益说话吗?人们不能对此"怀疑" 吗?

    这是我和编辑部以及这些主流经济学家的一个根本不同。不久前我批判吴敬琏,编辑部就很不高兴,闹得大家的关系很紧张。其实,在意识形态上,我和吴敬琏一样是市场派。我所不理解的是,这么一个拥护市场经济的人,为什么不为街头巷尾的个体摊贩说话,而跑到国营企业当独立董事?茅于轼也是一样,要说富人是英雄,怎么不拿一个贫穷中起家、忍辱负重致富的小生意人作例子,而非要举出一个高干出身并在国营企业当总裁的任志强?

    其实,说了这么多,编辑部完全有理由认为这两位经济学家不代表既得利益。不过,编辑部至少应该尊重别人不同的想法。你在网上作个民调就明白:如果你为任志强说话,多少人会说你不代表既得利益呢?再举个例子,你看美国的选举,政敌之间,永远会攻击对方代表既得利益。你找不出一个政治家不被贴上既得利益的标签的。难道你能以一句"缺乏证据"为由,不让大家说这样的话吗?

    也许是因为在国外住久了,我和国内的编辑打交道,常常有些不适应。有时觉得他们简直不知道自己是老几。比如,一次一个编辑退我的稿件,理由是对美国的描述不对。我问她:"你在美国生活过一天吗?""没有。"我并不是说我一定比她高明、正确。我只是想说,她对美国有自己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她没有道理说她一定正确,我的观点连上版的权利也没有(这是约稿)。毕竟我不傻不苯,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我的观察和她的印象不同,总还有点参考价值吧?茅于轼的问题也是一样,我不坚持我一定正确,我也不强迫别人接受我的观点,但是,不同意、不接受并不是封杀的理由。

    我在批评吴敬琏时,因为和编辑部闹得很紧张,就对他们提出一个合作方案,以《纽约时报》的专栏制度为基本模式。众所周知,《纽约时报》是左翼报纸,但多年来一直有右翼的专栏作家。专栏作家的观点当然会不断和编辑部发生冲突。但是,编辑部只能根据专栏作家的总体水平决定是否开这个专栏。一旦开了专栏,就不能毙稿子,以保证发出不同声音的权利。这也是美国报纸的普遍规矩。据我所知,这个规矩仅在前几年破过一次,闹得满城风雨,形同丑闻。我据此和《南都》交涉:你们觉得我的稿件质量总体上可采,就用我的专栏,但不能在我的文章中只挑你们喜欢的东西。我当然知道中国的国情。季羡林先生活了快一百岁,也悟出个道理: "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如果我有些话不合上面的尺度而被枪毙,我无话可说。但是,如果因为我说的话编辑部不高兴,编辑部无权退稿。编辑部也接受了这样的合作模式。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君子协定。

    老实说,我对其他报刊,从来没有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和《南都》提,是因为我一直把他们看成是中国第一块言论版。如果他们也不能坚持这种言论自由的原则,那我就不要再做这个言论自由的梦了。我一直把《南都》的编辑,当作和我一起追求言论自由、推动中国进步的同道。可惜,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则,居然几个月也坚持不住。导致了今天合作的破裂。

    讲到这里,我不得不再次引用那位编辑的话:"茅于轼不是不能批评,但不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给人家扣上一顶既得利益代言人的帽子,我认为是非常不妥的。薛兄如果偏要这样行文的话,恐怕不仅光是我们不发,如果有媒体就这样发了,那是编辑的失职。"言下之意,中国应该讲舆论一律了。这位编辑在业内是素质相当高的,竟也在这里撞墙。可见我们的社会一些潜规则或者显规则,对人们的心灵毒害多深!我在美国住久了,看共和党一天到晚说希拉里代表利益集团,民主党一天到晚说布什代表利益集团。这些也许都是政治偏见。你发出任何声音,都会发现有人激烈地和你唱反调。相反,如果只有一种声音说话,发出不同的声音就等于 "编辑的失职"的话,我们还有自由吗?茅于轼自己也说:"骂我也可以的,但是不要谩骂,那样没意思。如果骂我能讲出道理来,我很喜欢的。"我不妨将我 "骂"他的文章贴出来,让大家看看是否是"谩骂",是否一点道理没有。

    我批评茅于轼的这篇文章,当然不是面面俱到之作。因为指出其基本的事实错误就占去许多篇幅,剩下的仅够作为一个引子,希望能导向对贫富问题的深入讨论。可惜,《南都》的封杀,使这种健康的讨论很难进行下去。我在文章中曾有一句提示:"如果你说穷人创造不了财富,这一观念一旦被接受,穷困就会世代化,贫富就会遗传。"这句话,本身希望在贫困问题导引出一些国内知识界和媒体没有意识到的面向。看来编辑在读稿件时,对这句话下面的深意毫无意识。

    茅于轼积极扶贫,当然比关在屋里高唱"海晏河清"的文化偶像要人格高出许多。我当然也对此表示敬意。但是,如果认真检讨自约翰逊总统的"伟大社会"以来美国对贫困开战几十年的经验,我们就不难发现,茅于轼所谓的"先保护富人"、"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的理论,至少会好心办坏事。美国这方面的研究汗牛充栋。到了九十年代,大家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如果你把富人当作创造财富的人,把穷人当作需要帮助的人,把各阶层这样脸谱化,你就会在穷人心灵深处塑造一种被扶助的情结,降低了他们的自尊和自我期待,培养了他们对救济的依赖,最后使贫困固定化、世代化。也就是使贫困遗传。所以,到克林顿时代,才有两党合作下对福利制度的改革,逼着穷人摆脱对福利的依赖,最后大大降低了贫困率。"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的理论,实际上也如同"伟大社会"时代一些自由派的理念一样,充满了精英主义那种居高临下的心态,以为某些人是创造财富的,需要保护;某些人是需要帮助的,要给他们办事。这其实是制造贫困的理论,不管其出发点是多么善良。我希望茅于轼这样的经济学家,要为穷人说话,让穷人自己去办自己的事情。这才能让穷人有尊严地走出贫困。

    当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也许我们不应该对"好人" 茅于轼求全责备。但是,《南都》封杀了对他的观点的讨论,则封杀了许多对我们社会有益的思想。这是很难让人原谅的。我从来坚持直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从来肯为自己的错误认错甚至道歉。关于这一点,我在针对麻省理工版画事件中的表现就可以为证。但是,报纸出了错别字都应该更正。如果我指出了茅于轼文章中的硬伤,《南都》也拒绝刊发,这无疑是对言论自由的侵犯,我必须提出抗议。

    我还是祝愿《南都》越办越好。但是,我需要提醒编辑:创造性的思想,只有在自由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哪怕自由会带来许多错误、误解。再好的编辑,不过就是那么几个人而已。如果以自己的立场决定什么样的思想可以面世、什么样的思想必须封杀,那其实根本不用约稿,自己坐在编辑部给读者写文件是最方便的了。我这次决定停笔,严格地说也并非出于一时之愤。因为在合作中我已经渐渐感觉到,编辑的视野非常有限,并且不断要根据自己的视野决定稿件的取舍;乃至写作时,我下笔之前就不自觉地想着编辑到底喜欢什么。这样还能写出好文章吗?

    我希望,中国最终有一家敢为天下先的媒体,率先公开采用货真价实的专栏制度:只要专栏作家的言论不触犯国家的言论尺度,就不根据编辑部的好恶枪毙稿件。这样,每个专栏作家才有原创力可言,言论自由的原则才能贯彻。
bbs.m4.cn/thread-3202835-1-1.html


旅美学者薛涌:我为什么终止和《南方都市报》的合作     
我最近终止了和《南方都市报》的合作。这一决定不能说不痛苦。多年来,我和该报合作甚为融洽,一直将之视为在中国最为敢言的报纸。该报评论版的编辑,个人素质在中国报业中也可谓鹤立鸡群,我一直十分珍视和他们的关系。我最终决定终止合作,乃是在于他们违反了合作的诺言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封杀了我批评茅于轼的稿件。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中国目前最开明的媒体,对言论自由也未免是叶公好龙,由此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媒体是否有既得利益?媒体监督社会,那么谁来监督媒体?媒体应该有什么样的自律?为了帮助公众和媒体思考这一问题,我不妨将此事的前前后后作一个交代。

    不久前,我给《南方都市报》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为富人说话能为穷人办事吗?"矛头指向茅于轼不久前在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众所周知,茅于轼先生最近频频出来为富人说话。前一段说先保护了富人的利益才能保护穷人的利益,富人的赚得第一桶金,也许不干不净,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在这篇文章中则又声称:"我愿意为这样的富人说话,并不是和富人有什么特殊感情,或者我个人得到他们什么好处,而是考虑全社会的利益。中国穷了几千年,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仇富。社会上有了一些富人就变成众矢之的,就被剥夺,被侵犯。这一传统几千年没变,而集中反映在解放之后到文革结束这段时期。其结果大家知道,就是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穷人国。"

    我在文章中,主要指出了茅文的几个事实错误。第一,中国并没有"穷了几千年"。相反,中国在工业革命前的大部分时间,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宋代时,人均GDP也比欧洲高出许多。第二,中国后来的穷困也并非是因为仇富。亚当.斯密十八世纪末就观察指出:中国已经富到头了,不可能再往前走。理由之一,就是贫富分化太大,有钱有势的人得到了十足的保护,穷人则一点保护也没有。而且历史也证明了亚当.斯密的预言。

    当然,茅于轼编造出"中国穷了几千年,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仇富"的话来,也并非出人意料。第一,他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我们二三十年前的教科书上抄来的,自己已经被洗脑。第二,则是出于他"为富人说话"的需要,要把屎盆子扣在老百姓的头上。所谓"仇富"导致贫困之说,任志强早就说过。我也早作了反驳。你看看有几个中国人恨姚明?他不过就是能把一个球装到筐子里,怎么能富成这个样子?事实上,对此中国的老百姓并不在意。相反,大家都是他的粉丝、以他为荣耀。中国的老百姓对于正当得来的财富从来不仇恨,仇恨的是不义之财。有些正当致富的人权利得不到保障,其实和一般小民百姓的权利也得不到保障一样,是我们国家法治不健全之过,怎么能让同为受害者的老百姓担当责任?"先保护富人"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是一回事。市场经济如同体育比赛,在同样的规则下,总有胜有负,有金牌银牌,有刘翔、姚明,也有生活无着落的末流运动员。在这个意义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当然合情合理。但是,如果你说规则应该先保护那些跑的快、个子高的人,那还有公正的竞争吗?如果法律将富人优先保护起来,穷人则等而下之,难道穷人不该仇富吗?

    这就是我的道理。我还告诫《南方都市报》,请名人写文章应该负责。茅文通篇没有证据,信口开河,"先保护富人"、"为富人说话"这类刺激性的语言,在当今社会公平问题严重的时代,对穷人有侮辱性,降低了我们社会的道德准则。比如,在美国的媒体上,你很难想象有知名人士会这样说话。如果有时有人不小心这样说漏了嘴,也会招致全国的抗议,要不停地澄清、道歉,有的甚至为此丢了工作。我们的报纸有保护弱势的责任,不应该纵容这样的言论。

    编辑部当然对这样的观点不认同。编辑部主任特别给我来了封信解释说:"茅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学人与长者,是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他所创办的天则经济研究所,坚持以民间的立场对国内政策发言,对政策之下弱势群体的利益有积极的代言与争取。尤可贵的,是茅还能做到知行合一,最为国人所知的,是他在国家并无政策支持的前提下,拿出自己的资金来积极试验中国的扶贫项目,他先是在山西吕梁地区试验’’小额贷款扶贫项目’’,因而被称为中国的尤努斯,这项投入持续至今。此外他也同样拿出资金来开办保姆学校,收费低廉却坚持亏本经营……"因此,他认为我在道德上对茅于轼提出严厉的道德批判,让他们无法接受。另一位编辑也回信说:"茅于轼不是不能批评,但不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给人家扣上一顶既得利益代言人的帽子,我认为是非常不妥的。薛兄如果偏要这样行文的话,恐怕不仅光是我们不发,如果有媒体就这样发了,那是编辑的失职。我去过茅于轼家,他就住在北京那种破旧的老房子中,茅于轼所举办的小额贷款,帮助了很多穷人。人家是在脚踏实地的为穷人做事,如果没有证据就攻击他,我认为有失厚道。"

    这番解释不能说不诚恳,但很难让我接受。茅老是好人,这我愿意相信。但是,难道好人不会说错话吗?难道好人就有说不负责任的话的特权吗?好人说错话,报纸就有为贤者讳的道理吗?我接受的基本学术训练是:只认文字不认人,看见错误观点就批。我不会查三代后再决定是否批判。另外,那位编辑说我"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给人家扣上一顶既得利益代言人的帽子。" 言下之意,我是个红卫兵了。这其实才是一顶不小的帽子。可是我一查我的原文,清清楚楚写着我读了茅的文字后"很难让人相信他’’并不是和富人有什么特殊感情’’或者没有得到富人的好处。学者讲话,观点自然可以有不同。但是,如果刻意歪曲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人们就要问其动机为何了。"一句话,我因为他错得太离谱,觉得他的话不能令人深思,而怀疑他是否有些什么动机。可见,《南方都市报》连让人家表示怀疑的权利也不能容忍。其实,茅于轼最近接受记者的谈话,已经为我的怀疑提供了证据。他先说许多富人是靠经营个体经济奋斗上来的,是创造财富的英雄,不象国营企业,有各种背景和优惠。这我当然同意。但是,他马上举出一个例子,把声言不给穷人盖房的任志强描绘成这样创造财富的英雄。难道任志强不是既得利益吗?茅于轼把富人说成英雄可以。我确实相信有许多致富的英雄。但是,放着那么多个体户他不提,单提一个国企的老板,难道不是在为既得利益说话吗?人们不能对此"怀疑" 吗?

    这是我和编辑部以及这些主流经济学家的一个根本不同。不久前我批判吴敬琏,编辑部就很不高兴,闹得大家的关系很紧张。其实,在意识形态上,我和吴敬琏一样是市场派。我所不理解的是,这么一个拥护市场经济的人,为什么不为街头巷尾的个体摊贩说话,而跑到国营企业当独立董事?茅于轼也是一样,要说富人是英雄,怎么不拿一个贫穷中起家、忍辱负重致富的小生意人作例子,而非要举出一个高干出身并在国营企业当总裁的任志强?

    其实,说了这么多,编辑部完全有理由认为这两位经济学家不代表既得利益。不过,编辑部至少应该尊重别人不同的想法。你在网上作个民调就明白:如果你为任志强说话,多少人会说你不代表既得利益呢?再举个例子,你看美国的选举,政敌之间,永远会攻击对方代表既得利益。你找不出一个政治家不被贴上既得利益的标签的。难道你能以一句"缺乏证据"为由,不让大家说这样的话吗?

    也许是因为在国外住久了,我和国内的编辑打交道,常常有些不适应。有时觉得他们简直不知道自己是老几。比如,一次一个编辑退我的稿件,理由是对美国的描述不对。我问她:"你在美国生活过一天吗?""没有。"我并不是说我一定比她高明、正确。我只是想说,她对美国有自己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她没有道理说她一定正确,我的观点连上版的权利也没有(这是约稿)。毕竟我不傻不苯,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我的观察和她的印象不同,总还有点参考价值吧?茅于轼的问题也是一样,我不坚持我一定正确,我也不强迫别人接受我的观点,但是,不同意、不接受并不是封杀的理由。

    我在批评吴敬琏时,因为和编辑部闹得很紧张,就对他们提出一个合作方案,以《纽约时报》的专栏制度为基本模式。众所周知,《纽约时报》是左翼报纸,但多年来一直有右翼的专栏作家。专栏作家的观点当然会不断和编辑部发生冲突。但是,编辑部只能根据专栏作家的总体水平决定是否开这个专栏。一旦开了专栏,就不能毙稿子,以保证发出不同声音的权利。这也是美国报纸的普遍规矩。据我所知,这个规矩仅在前几年破过一次,闹得满城风雨,形同丑闻。我据此和《南都》交涉:你们觉得我的稿件质量总体上可采,就用我的专栏,但不能在我的文章中只挑你们喜欢的东西。我当然知道中国的国情。季羡林先生活了快一百岁,也悟出个道理: "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如果我有些话不合上面的尺度而被枪毙,我无话可说。但是,如果因为我说的话编辑部不高兴,编辑部无权退稿。编辑部也接受了这样的合作模式。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君子协定。

    老实说,我对其他报刊,从来没有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和《南都》提,是因为我一直把他们看成是中国第一块言论版。如果他们也不能坚持这种言论自由的原则,那我就不要再做这个言论自由的梦了。我一直把《南都》的编辑,当作和我一起追求言论自由、推动中国进步的同道。可惜,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则,居然几个月也坚持不住。导致了今天合作的破裂。

    讲到这里,我不得不再次引用那位编辑的话:"茅于轼不是不能批评,但不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给人家扣上一顶既得利益代言人的帽子,我认为是非常不妥的。薛兄如果偏要这样行文的话,恐怕不仅光是我们不发,如果有媒体就这样发了,那是编辑的失职。"言下之意,中国应该讲舆论一律了。这位编辑在业内是素质相当高的,竟也在这里撞墙。可见我们的社会一些潜规则或者显规则,对人们的心灵毒害多深!我在美国住久了,看共和党一天到晚说希拉里代表利益集团,民主党一天到晚说布什代表利益集团。这些也许都是政治偏见。你发出任何声音,都会发现有人激烈地和你唱反调。相反,如果只有一种声音说话,发出不同的声音就等于 "编辑的失职"的话,我们还有自由吗?茅于轼自己也说:"骂我也可以的,但是不要谩骂,那样没意思。如果骂我能讲出道理来,我很喜欢的。"我不妨将我 "骂"他的文章贴出来,让大家看看是否是"谩骂",是否一点道理没有。

    我批评茅于轼的这篇文章,当然不是面面俱到之作。因为指出其基本的事实错误就占去许多篇幅,剩下的仅够作为一个引子,希望能导向对贫富问题的深入讨论。可惜,《南都》的封杀,使这种健康的讨论很难进行下去。我在文章中曾有一句提示:"如果你说穷人创造不了财富,这一观念一旦被接受,穷困就会世代化,贫富就会遗传。"这句话,本身希望在贫困问题导引出一些国内知识界和媒体没有意识到的面向。看来编辑在读稿件时,对这句话下面的深意毫无意识。

    茅于轼积极扶贫,当然比关在屋里高唱"海晏河清"的文化偶像要人格高出许多。我当然也对此表示敬意。但是,如果认真检讨自约翰逊总统的"伟大社会"以来美国对贫困开战几十年的经验,我们就不难发现,茅于轼所谓的"先保护富人"、"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的理论,至少会好心办坏事。美国这方面的研究汗牛充栋。到了九十年代,大家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如果你把富人当作创造财富的人,把穷人当作需要帮助的人,把各阶层这样脸谱化,你就会在穷人心灵深处塑造一种被扶助的情结,降低了他们的自尊和自我期待,培养了他们对救济的依赖,最后使贫困固定化、世代化。也就是使贫困遗传。所以,到克林顿时代,才有两党合作下对福利制度的改革,逼着穷人摆脱对福利的依赖,最后大大降低了贫困率。"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的理论,实际上也如同"伟大社会"时代一些自由派的理念一样,充满了精英主义那种居高临下的心态,以为某些人是创造财富的,需要保护;某些人是需要帮助的,要给他们办事。这其实是制造贫困的理论,不管其出发点是多么善良。我希望茅于轼这样的经济学家,要为穷人说话,让穷人自己去办自己的事情。这才能让穷人有尊严地走出贫困。

    当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也许我们不应该对"好人" 茅于轼求全责备。但是,《南都》封杀了对他的观点的讨论,则封杀了许多对我们社会有益的思想。这是很难让人原谅的。我从来坚持直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从来肯为自己的错误认错甚至道歉。关于这一点,我在针对麻省理工版画事件中的表现就可以为证。但是,报纸出了错别字都应该更正。如果我指出了茅于轼文章中的硬伤,《南都》也拒绝刊发,这无疑是对言论自由的侵犯,我必须提出抗议。

    我还是祝愿《南都》越办越好。但是,我需要提醒编辑:创造性的思想,只有在自由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哪怕自由会带来许多错误、误解。再好的编辑,不过就是那么几个人而已。如果以自己的立场决定什么样的思想可以面世、什么样的思想必须封杀,那其实根本不用约稿,自己坐在编辑部给读者写文件是最方便的了。我这次决定停笔,严格地说也并非出于一时之愤。因为在合作中我已经渐渐感觉到,编辑的视野非常有限,并且不断要根据自己的视野决定稿件的取舍;乃至写作时,我下笔之前就不自觉地想着编辑到底喜欢什么。这样还能写出好文章吗?

    我希望,中国最终有一家敢为天下先的媒体,率先公开采用货真价实的专栏制度:只要专栏作家的言论不触犯国家的言论尺度,就不根据编辑部的好恶枪毙稿件。这样,每个专栏作家才有原创力可言,言论自由的原则才能贯彻。
bbs.m4.cn/thread-3202835-1-1.html


太长了,文人的文章超过10个字就不看。
薛涌的文章还是不错的,国内所谓经济学家其实只是官僚资本的代言人而已。无耻之尤茅于轼。
南都之流提倡的所谓言论自由是基于他们利益至上所说的,而不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捍卫你发言权利这种绝对的自由。
跟南都讲茅于轼?薛先生,乃太傲娇了
南都的“言论自由”只是叶公好龙,我的ID才是真正的普世真理。
狗咬狗,一嘴毛。茅是靠着基金会赞助来办好事,这位批茅的也是开口美国闭口自由,根本就是一路货。
狗咬狗,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影霜 发表于 2011-9-30 14:19
狗咬狗,一嘴毛。茅是靠着基金会赞助来办好事,这位批茅的也是开口美国闭口自由,根本就是一路货。
内部分裂

我希望,中国最终有一家敢为天下先的媒体,率先公开采用货真价实的专栏制度:只要专栏作家的言论不触犯国家的言论尺度,就不根据编辑部的好恶枪毙稿件。这样,每个专栏作家才有原创力可言,言论自由的原则才能贯彻。


言论  不触犯国家的言论尺度  前提下,
言论自由是必须的
我希望,中国最终有一家敢为天下先的媒体,率先公开采用货真价实的专栏制度:只要专栏作家的言论不触犯国家的言论尺度,就不根据编辑部的好恶枪毙稿件。这样,每个专栏作家才有原创力可言,言论自由的原则才能贯彻。


言论  不触犯国家的言论尺度  前提下,
言论自由是必须的
楼主的转帖我一字字仔细看了。内容引人深思,是很好的文章。大家可以的话都耐心看看。
作者也说的很清楚,他认为的言论自由是“不触犯国家的言论尺度”下的言论自由,不是无政府主义者。同时又捍卫伏尔泰的“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个人感觉真的是值得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想想的。
哪有自由的媒体?都是为既得利益阶层服务的.

天野源 发表于 2011-9-30 15:41
楼主的转帖我一字字仔细看了。内容引人深思,是很好的文章。大家可以的话都耐心看看。
作者也说的很清楚, ...


以下是薛涌的一些言论不知能否对当下中国的媒体或社会别的方面提供思考:

美国的媒体有个非常强的传统:报纸雇用一些专栏作家,电台和电视台也雇用一些专业评论员。这些人一般有很强的个人见解,如果这些个人见解和雇主的见解不同,雇主也无权干涉。

2011年1月,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总裁Vivian Schiller被扣除了2010年的年终奖金,该台的副主席Ellen Weiss则不得不辞职。这标志着从2010年10月开始的一场政治风暴的结束。回顾这场风暴的始末,对于我们了解言论自由的一些基本规则,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美国,“言论自由”听起来似乎容易,实际上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当大家没有根本的价值和利益冲突时,求同存异很简单,互相的一些小分歧也都可以宽容。但是,当价值和利益有了根本冲突时,就难免要想尽办法取消对方说话的权利。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是个非常重要的新闻机构,影响超过一些大电视网和报纸。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是个汽车社会,通勤时间很长,听广播是开车时最好的消闲手段。另外,美国的媒体一般都是私营,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则享受着联邦的资助。长期以来,保守派不停地抱怨: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拿着纳税人的钱,却被自由派精英所垄断,节目充满了左派偏见。进而取消其联邦资助的声音一直就没停过。

去年10月,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争端。本来,广播电台有位黑人政治评论员Juan Williams,在媒体中声誉卓著,但思想倾向保守,是右翼福克斯新闻网的座上宾。对此,广播电台的自由派领导层一直耿耿于怀。有次Juan Williams又上了福克斯新闻最右翼主持人的节目,说自己上飞机时,看到边上坐着身穿穆斯林服装的人心里就难免有些紧张。广播电台两天后作出反应,由副主席Ellen Weiss一个电话就把Juan Williams解雇,一下子引爆了媒体。

让Juan Williams因言获罪,被认为超越了言论自由的底线。首先,有许多人马上指出,Juan Williams的话被断章取义。他其实是以自省的语气讲述自己的感受,因为他接下来马上问:“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试图分析其中的原因。况且,许多人也认为他有自由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如果自由地表达出来,正好可以引起必要的公共讨论,有什么不好呢?但是,公共广播电台的领导层并不退让。Vivian Schiller身为总裁,在一次公开讲演中挖苦说:Juan Williams那点私下的感受是他和心理医生之间的事情,带到公共领域来讨论,不符合公共广播电台的职业标准。虽然她事后为这样的言辞道歉,但明显激怒了更多的人。

Juan Williams本人不仅没有因被解雇而失业,而且身价陡升。福克斯新闻一是为了出公共广播电台的丑,二是要打自己的声誉,一下子给了Juan Williams价值两百万美元的三年合同。同时,福克斯新闻的主席大骂公共广播电台的领导层是“纳粹”。Juan Williams也到福克斯新闻上猛烈攻击公共广播电台容不得一点不同意见。共和党的议员们则又一次要求终止国会对公共广播电台的拨款。公共广播电台则突然发现,解雇了Juan Williams后,难以找到一位有同样声誉的黑人媒体大腕来填补他的位置。这一点,对一向以捍卫黑人利益为使命的左派也交代不过去。

在四面楚歌之中,公共广播电台的独立董事会在律师事务所的帮助下,开始就此事进行审核。结果是自1982年以来就为公共广播电台效力的副主席、被普遍看好要接掌主席位置的Ellen Weiss辞职,总裁Vivian Schiller保住了职位,但全年奖金被扣除。一场危机,也就由此化解了。

这次危机,虽然是自由派和保守派在舆论界的一场博弈,但最终双方不得不回归言论自由的基本家法。美国的媒体有个非常强的传统:报纸雇用一些专栏作家,电台和电视台也雇用一些专业评论员。这些人一般是在媒体中有相当影响力的大腕人物,有很强的个人见解。这些个人见解如果和雇主的见解不同,雇主也无权干涉。一旦干涉,就形同丑闻,会遭到四面八方的攻击。这样,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们,发表见解时就可以无所顾忌,言论自由得到了保障。读者听众也更相信这些人的意见是反映着他们真实的见解,而非其雇主的立场。

可惜,最近十几年美国政治两极化,媒体也跟着两极化。左右双方的媒体,都受到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人的诱惑,频频有越线行为。公共广播电台的危机就是一例。但是,到了最后,越线、犯规总还是有裁判来管,基本的家法还是不能被打破。
天野源 发表于 2011-9-30 15:41
楼主的转帖我一字字仔细看了。内容引人深思,是很好的文章。大家可以的话都耐心看看。
作者也说的很清楚, ...


以下是薛涌的一些言论不知能否对当下中国的媒体或社会别的方面提供思考:

美国的媒体有个非常强的传统:报纸雇用一些专栏作家,电台和电视台也雇用一些专业评论员。这些人一般有很强的个人见解,如果这些个人见解和雇主的见解不同,雇主也无权干涉。

2011年1月,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总裁Vivian Schiller被扣除了2010年的年终奖金,该台的副主席Ellen Weiss则不得不辞职。这标志着从2010年10月开始的一场政治风暴的结束。回顾这场风暴的始末,对于我们了解言论自由的一些基本规则,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美国,“言论自由”听起来似乎容易,实际上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当大家没有根本的价值和利益冲突时,求同存异很简单,互相的一些小分歧也都可以宽容。但是,当价值和利益有了根本冲突时,就难免要想尽办法取消对方说话的权利。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是个非常重要的新闻机构,影响超过一些大电视网和报纸。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是个汽车社会,通勤时间很长,听广播是开车时最好的消闲手段。另外,美国的媒体一般都是私营,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则享受着联邦的资助。长期以来,保守派不停地抱怨: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拿着纳税人的钱,却被自由派精英所垄断,节目充满了左派偏见。进而取消其联邦资助的声音一直就没停过。

去年10月,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争端。本来,广播电台有位黑人政治评论员Juan Williams,在媒体中声誉卓著,但思想倾向保守,是右翼福克斯新闻网的座上宾。对此,广播电台的自由派领导层一直耿耿于怀。有次Juan Williams又上了福克斯新闻最右翼主持人的节目,说自己上飞机时,看到边上坐着身穿穆斯林服装的人心里就难免有些紧张。广播电台两天后作出反应,由副主席Ellen Weiss一个电话就把Juan Williams解雇,一下子引爆了媒体。

让Juan Williams因言获罪,被认为超越了言论自由的底线。首先,有许多人马上指出,Juan Williams的话被断章取义。他其实是以自省的语气讲述自己的感受,因为他接下来马上问:“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试图分析其中的原因。况且,许多人也认为他有自由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如果自由地表达出来,正好可以引起必要的公共讨论,有什么不好呢?但是,公共广播电台的领导层并不退让。Vivian Schiller身为总裁,在一次公开讲演中挖苦说:Juan Williams那点私下的感受是他和心理医生之间的事情,带到公共领域来讨论,不符合公共广播电台的职业标准。虽然她事后为这样的言辞道歉,但明显激怒了更多的人。

Juan Williams本人不仅没有因被解雇而失业,而且身价陡升。福克斯新闻一是为了出公共广播电台的丑,二是要打自己的声誉,一下子给了Juan Williams价值两百万美元的三年合同。同时,福克斯新闻的主席大骂公共广播电台的领导层是“纳粹”。Juan Williams也到福克斯新闻上猛烈攻击公共广播电台容不得一点不同意见。共和党的议员们则又一次要求终止国会对公共广播电台的拨款。公共广播电台则突然发现,解雇了Juan Williams后,难以找到一位有同样声誉的黑人媒体大腕来填补他的位置。这一点,对一向以捍卫黑人利益为使命的左派也交代不过去。

在四面楚歌之中,公共广播电台的独立董事会在律师事务所的帮助下,开始就此事进行审核。结果是自1982年以来就为公共广播电台效力的副主席、被普遍看好要接掌主席位置的Ellen Weiss辞职,总裁Vivian Schiller保住了职位,但全年奖金被扣除。一场危机,也就由此化解了。

这次危机,虽然是自由派和保守派在舆论界的一场博弈,但最终双方不得不回归言论自由的基本家法。美国的媒体有个非常强的传统:报纸雇用一些专栏作家,电台和电视台也雇用一些专业评论员。这些人一般是在媒体中有相当影响力的大腕人物,有很强的个人见解。这些个人见解如果和雇主的见解不同,雇主也无权干涉。一旦干涉,就形同丑闻,会遭到四面八方的攻击。这样,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们,发表见解时就可以无所顾忌,言论自由得到了保障。读者听众也更相信这些人的意见是反映着他们真实的见解,而非其雇主的立场。

可惜,最近十几年美国政治两极化,媒体也跟着两极化。左右双方的媒体,都受到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人的诱惑,频频有越线行为。公共广播电台的危机就是一例。但是,到了最后,越线、犯规总还是有裁判来管,基本的家法还是不能被打破。
都是有选择的言论自由!
南蜥所尊崇的观点是:我不赞同你的意见,但是我将誓死捍卫我不让你发表意见的特权。
目测能制成好鱼饵
狗咬狗,一嘴毛
aaronstanton 发表于 2011-9-30 13:57
薛涌的文章还是不错的,国内所谓经济学家其实只是官僚资本的代言人而已。无耻之尤茅于轼。
如果仅仅是“官僚资本的代言人”倒也罢了,只怕是远没有这么简单。
例如这位“无耻之尤茅于轼”,他到底是中国“官僚资本的代言人”,还是外国垄断资本的代言人?他是为中国富人说话,还是为外国富人说话?
谁又能保证他不会在某一天突然亮出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来?
楼上所说的也是,不过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茅于轼可以为官说话,为富说话,为既得利益集团说话,可以为外国垄断资本说话,可以舔西方所谓经济学大师的屁眼.....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会为社会的底层,为大多数被压榨的穷人说一句话。{:soso__6990989820717563360_2:}
newdc 发表于 2011-9-30 13:50
太长了,文人的文章超过10个字就不看。
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在这里

也许是因为在国外住久了,我和国内的编辑打交道,常常有些不适应。有时觉得他们简直不知道自己是老几。比如,一次一个编辑退我的稿件,理由是对美国的描述不对。我问她:"你在美国生活过一天吗?""没有。"我并不是说我一定比她高明、正确。我只是想说,她对美国有自己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她没有道理说她一定正确,我的观点连上版的权利也没有(这是约稿)。毕竟我不傻不苯,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我的观察和她的印象不同,总还有点参考价值吧?
这篇文章也算是诚恳的谈论什么是“言论自由”。其实文章里也并没有什么偏颇成分,虽然美国媒体在中国问题上经常颠倒黑白,但是报道本国内部问题是确实也算公正自由了。
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在这里
现实中的美国是啥样我不关心,我只关心理想中的美国是啥样子
tk190478 发表于 2011-10-2 05:44
这篇文章也算是诚恳的谈论什么是“言论自由”。其实文章里也并没有什么偏颇成分,虽然美国媒体在中国问题上 ...
这个还真不一定是

公正不公正,完全取决于立场啊,客观不客观反而好评判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