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北约东扩对欧洲安全格局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45:40
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3月29日正式接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等7个波罗的海和中东欧国家为其成员国。这是冷战结束后北约的第二次东扩。分析人士认为,北约大规模东扩计划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安全格局,对美俄关系、欧美关系、欧俄关系以及欧洲内部关系的演变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B>美国:借东扩遏制俄罗斯东山再起</B>

  北约组织原本是二战后东西方对峙的产物。随着冷战结束、苏联和华约集团的解体,北约原有的职能已不复存在,于是美国提出了改造北约的新战略。北约新战略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利用冷战后中东欧一些国家急于寻求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安全保护的心理和需求,制订了逐步吸收这些国家入盟的庞大计划,即一般常说的东扩计划。东扩计划意图十分明显,就是争夺和控制中东欧地区这个缓冲地带,使之成为遏制俄罗斯的前沿阵地。美国通过吸纳中东欧以及其他地区国家加入北约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防范和遏制俄这个军事潜在对手的东山再起。

  冷战后的第一次东扩,即1999年3月波兰、匈牙利和捷克3个东欧国家入盟,使北约的防线向俄边界推进了800多公里。俄曾把波罗的海一带列为北约不能逾越的“红线”。然而,这次新一轮东扩则突破了这一界限,使俄西北部边界直接暴露在北约军事力量面前。第二次扩大后,北约成员国数量从冷战结束前的16个猛增到26个。东扩计划还拓展了北约的战略空间,使北约拥有了一道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不间断的战略防线。与此同时,俄的战略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北约战机可以在3分钟内飞至圣彼得堡上空,北约侦察机可以随时在俄边界附近进行侦察活动。

  “9·11”事件后,美国把国际反恐作为一个优先的战略目标,并且提出了使用军事打击手段来防范恐怖威胁的所谓“先发制人”的军事理论。美国通过阿富汗战争已经把军事触角伸向了中亚纵深地区,而北约的东扩则使美国掌握了广大欧亚地区的安全控制能力。美国试图控制欧亚和中亚地区的目标正在通过北约东扩逐步得到实现,北约作为欧洲的一个地区性军事、政治机构则有可能最终演变成一个为美国战略利益服务的全球性组织。

  <B>俄罗斯:寻找突破口化解东扩冲击</B>

  俄对北约东扩后所面临的形势十分清醒。俄一权威媒体发表评论指出,“北约已经把俄紧紧包围:俄西北方向的3个独立国家成了北约成员国,加里宁格勒州被北约从波兰和立陶宛方向紧紧夹住。南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北约、加上原先的老成员土耳其,从军事政治意义上看,是从黑海方面包围俄”。早在叶利钦执政时期,俄就对北约东扩表示了坚决反对的立场。普京出任俄总统后,这一立场并没有改变,但是俄在军事和经济上处于劣势、难以同美国正面抗衡,口头上的抗议和谴责也难以阻止北约的东扩计划。因此,普京政府在策略上做出重大调整,最近的反应比较审慎和低调,采取的对应措施则更为迂回和理性。

  首先,俄采取措施改善与美国和北约的关系。2002年5月,俄先后与美国签署了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和与美国建立新型战略关系的联合声明,随后又和北约签署了建立新型合作关系的“20机制”的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协议。俄的意图是通过逐步“融入”北约,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寻求与北约平等的发言权,促使北约向政治组织方向转变,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北约东扩对俄国家安全的不利影响。莫斯科要求北约东扩不能威胁俄的国家安全,而北约也做出了相应承诺。有评论认为,擅长“空手道”的普京似乎是在借对手之力来顺势化解对手的冲击力,此举可谓相当明智。

  其次,俄不断显示其潜在的军事实力,警告美国不可轻举妄动。俄军方2月10日开始举行战略核力量和常规部队联合军事演习,这是时隔20多年后俄举行的又一次大规模核演习。最近,普京还邀请到访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原苏联时代建造的绝密航天中心,显示了俄所拥有的不容忽视的军事高科技力量。普京4月2日还公开指出,俄将对本国军事政策进行相应修订,以对应北约向俄边界靠近的事实。这些无疑都是在向美国发出明确的信号。

  再有,俄进一步同与美国关系不睦的两个西欧大国──法国和德国发展战略合作关系。俄与法德两国在伊拉克等诸多国际热点问题上保持一致的立场。北约正式吸收7国前后,希拉克总统和德国总理施罗德前后访问莫斯科,就北约东扩问题进行了磋商。显然,俄法德3国加强战略合作将对美国构成一种制约力量。

  <B>北约内部:新老成员各有小算盘</B>

  苏联和华约解体后,中东欧国家失去了安全依托,纷纷提出了“走向欧洲”和加入北约及欧盟的要求,目的是向西方靠拢,寻求美国的安全保护。虽然这些国家如愿以偿地加入了北约,但是,“新欧洲”国家在加入北约后,在处理与美国、俄罗斯和西欧关系上面临更为错综复杂的局面。

  这些新成员地处北约的战略前沿,是北约对付俄的“排头兵”,自然也是俄“回应”北约的首要目标。因此,它们既要努力履行北约的义务,寻求北约的保护,同时又不能过分刺激俄。因此,不少新入约国家纷纷表示要同莫斯科保持良好关系,反对在其国土建立美国军事基地。另外,新入约国家过分“亲美”的立场也造成西欧国家的不满,导致所谓“新老欧洲”之间的矛盾,而“新欧洲”毕竟离不开“老欧洲”,特别是不少国家即将正式加入欧盟,在经济上需要西欧国家的支持。

  与此同时,法德等国始终对北约“全球化”和美国的真实意图存在疑虑。建设欧洲独立防务体系始终是西欧国家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增强发言权、制约美国独揽大权的一项根本性战略。欧洲独立防务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出来,但进展不大。最近几年,在法德等国的推动下,这个计划的实施出现转机。去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后不久,法德与另外两个反战国家比利时和卢森堡就尽快加强欧洲独立防务能力问题达成协议,要求尽快成立欧盟军事总部。此后欧盟有关机构还就加强欧洲防务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希拉克、施罗德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去年9月和今年3月在柏林两次举行首脑会晤。3国领导人一致认为“欧盟必须具有一种不依赖北约的策划和指挥军事行动的能力”。法德英还共同提出了建立一支由3国各派1500人参加的欧盟快速反应部队的“战斗群计划”。法德英成为欧洲建设的“三驾马车”,无疑对推动欧洲独立防务发挥关键的作用。对于欧洲决心加速独立防务计划的事实,美国自然心怀疑虑,担心欧盟的独立防务和军事行动能力提高将会危及北约的政治军事作用。美国官员直言不讳地说,欧洲独立防务是“对北约前途最大的威胁”。

  与俄联手也是法德等国对付美国的一项策略。7国正式加入北约之际,希拉克和施罗德相继访问莫斯科与普京会晤,这显然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最近几年,法德与俄在一系列国际热点问题上进行磋商保持一致立场,特别是在对发动伊拉克战争以及战后重建等问题上配合默契,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场合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对美国单边主义行为构成了一定的制约。舆论普遍认为,在北约东扩计划逐步实施过程中,法德等国与美国的摩擦还会出现,而与俄的战略合作也将会继续加强。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3月29日正式接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等7个波罗的海和中东欧国家为其成员国。这是冷战结束后北约的第二次东扩。分析人士认为,北约大规模东扩计划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安全格局,对美俄关系、欧美关系、欧俄关系以及欧洲内部关系的演变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B>美国:借东扩遏制俄罗斯东山再起</B>

  北约组织原本是二战后东西方对峙的产物。随着冷战结束、苏联和华约集团的解体,北约原有的职能已不复存在,于是美国提出了改造北约的新战略。北约新战略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利用冷战后中东欧一些国家急于寻求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安全保护的心理和需求,制订了逐步吸收这些国家入盟的庞大计划,即一般常说的东扩计划。东扩计划意图十分明显,就是争夺和控制中东欧地区这个缓冲地带,使之成为遏制俄罗斯的前沿阵地。美国通过吸纳中东欧以及其他地区国家加入北约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防范和遏制俄这个军事潜在对手的东山再起。

  冷战后的第一次东扩,即1999年3月波兰、匈牙利和捷克3个东欧国家入盟,使北约的防线向俄边界推进了800多公里。俄曾把波罗的海一带列为北约不能逾越的“红线”。然而,这次新一轮东扩则突破了这一界限,使俄西北部边界直接暴露在北约军事力量面前。第二次扩大后,北约成员国数量从冷战结束前的16个猛增到26个。东扩计划还拓展了北约的战略空间,使北约拥有了一道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不间断的战略防线。与此同时,俄的战略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北约战机可以在3分钟内飞至圣彼得堡上空,北约侦察机可以随时在俄边界附近进行侦察活动。

  “9·11”事件后,美国把国际反恐作为一个优先的战略目标,并且提出了使用军事打击手段来防范恐怖威胁的所谓“先发制人”的军事理论。美国通过阿富汗战争已经把军事触角伸向了中亚纵深地区,而北约的东扩则使美国掌握了广大欧亚地区的安全控制能力。美国试图控制欧亚和中亚地区的目标正在通过北约东扩逐步得到实现,北约作为欧洲的一个地区性军事、政治机构则有可能最终演变成一个为美国战略利益服务的全球性组织。

  <B>俄罗斯:寻找突破口化解东扩冲击</B>

  俄对北约东扩后所面临的形势十分清醒。俄一权威媒体发表评论指出,“北约已经把俄紧紧包围:俄西北方向的3个独立国家成了北约成员国,加里宁格勒州被北约从波兰和立陶宛方向紧紧夹住。南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北约、加上原先的老成员土耳其,从军事政治意义上看,是从黑海方面包围俄”。早在叶利钦执政时期,俄就对北约东扩表示了坚决反对的立场。普京出任俄总统后,这一立场并没有改变,但是俄在军事和经济上处于劣势、难以同美国正面抗衡,口头上的抗议和谴责也难以阻止北约的东扩计划。因此,普京政府在策略上做出重大调整,最近的反应比较审慎和低调,采取的对应措施则更为迂回和理性。

  首先,俄采取措施改善与美国和北约的关系。2002年5月,俄先后与美国签署了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和与美国建立新型战略关系的联合声明,随后又和北约签署了建立新型合作关系的“20机制”的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协议。俄的意图是通过逐步“融入”北约,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寻求与北约平等的发言权,促使北约向政治组织方向转变,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北约东扩对俄国家安全的不利影响。莫斯科要求北约东扩不能威胁俄的国家安全,而北约也做出了相应承诺。有评论认为,擅长“空手道”的普京似乎是在借对手之力来顺势化解对手的冲击力,此举可谓相当明智。

  其次,俄不断显示其潜在的军事实力,警告美国不可轻举妄动。俄军方2月10日开始举行战略核力量和常规部队联合军事演习,这是时隔20多年后俄举行的又一次大规模核演习。最近,普京还邀请到访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原苏联时代建造的绝密航天中心,显示了俄所拥有的不容忽视的军事高科技力量。普京4月2日还公开指出,俄将对本国军事政策进行相应修订,以对应北约向俄边界靠近的事实。这些无疑都是在向美国发出明确的信号。

  再有,俄进一步同与美国关系不睦的两个西欧大国──法国和德国发展战略合作关系。俄与法德两国在伊拉克等诸多国际热点问题上保持一致的立场。北约正式吸收7国前后,希拉克总统和德国总理施罗德前后访问莫斯科,就北约东扩问题进行了磋商。显然,俄法德3国加强战略合作将对美国构成一种制约力量。

  <B>北约内部:新老成员各有小算盘</B>

  苏联和华约解体后,中东欧国家失去了安全依托,纷纷提出了“走向欧洲”和加入北约及欧盟的要求,目的是向西方靠拢,寻求美国的安全保护。虽然这些国家如愿以偿地加入了北约,但是,“新欧洲”国家在加入北约后,在处理与美国、俄罗斯和西欧关系上面临更为错综复杂的局面。

  这些新成员地处北约的战略前沿,是北约对付俄的“排头兵”,自然也是俄“回应”北约的首要目标。因此,它们既要努力履行北约的义务,寻求北约的保护,同时又不能过分刺激俄。因此,不少新入约国家纷纷表示要同莫斯科保持良好关系,反对在其国土建立美国军事基地。另外,新入约国家过分“亲美”的立场也造成西欧国家的不满,导致所谓“新老欧洲”之间的矛盾,而“新欧洲”毕竟离不开“老欧洲”,特别是不少国家即将正式加入欧盟,在经济上需要西欧国家的支持。

  与此同时,法德等国始终对北约“全球化”和美国的真实意图存在疑虑。建设欧洲独立防务体系始终是西欧国家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增强发言权、制约美国独揽大权的一项根本性战略。欧洲独立防务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出来,但进展不大。最近几年,在法德等国的推动下,这个计划的实施出现转机。去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后不久,法德与另外两个反战国家比利时和卢森堡就尽快加强欧洲独立防务能力问题达成协议,要求尽快成立欧盟军事总部。此后欧盟有关机构还就加强欧洲防务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希拉克、施罗德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去年9月和今年3月在柏林两次举行首脑会晤。3国领导人一致认为“欧盟必须具有一种不依赖北约的策划和指挥军事行动的能力”。法德英还共同提出了建立一支由3国各派1500人参加的欧盟快速反应部队的“战斗群计划”。法德英成为欧洲建设的“三驾马车”,无疑对推动欧洲独立防务发挥关键的作用。对于欧洲决心加速独立防务计划的事实,美国自然心怀疑虑,担心欧盟的独立防务和军事行动能力提高将会危及北约的政治军事作用。美国官员直言不讳地说,欧洲独立防务是“对北约前途最大的威胁”。

  与俄联手也是法德等国对付美国的一项策略。7国正式加入北约之际,希拉克和施罗德相继访问莫斯科与普京会晤,这显然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最近几年,法德与俄在一系列国际热点问题上进行磋商保持一致立场,特别是在对发动伊拉克战争以及战后重建等问题上配合默契,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场合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对美国单边主义行为构成了一定的制约。舆论普遍认为,在北约东扩计划逐步实施过程中,法德等国与美国的摩擦还会出现,而与俄的战略合作也将会继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