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斯维尔德洛夫不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33:08
    列宁在去世之前曾留下过一份举世闻名的“政治遗嘱”,即他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在信中,列宁深深表达了对自己身后党和国家前途的忧虑。他忧虑党的领导集体是否能团结和稳定,忧虑几位年轻的领袖是否能担起治理党和国家的重任。

为了防止党的分裂,列宁直言不讳地写下了对政治局中几位战友的评价,以期让党的代表大会加以抉择,从而选出合适的党的新的领导人:

斯大林,其时为俄共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总书记,在政治局中排名第五。“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

托洛茨基,其时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陆海军人民委员,苏联红军创始人和总司令,在政治局中排名第二。“托洛茨基同志,正像他在交通人民委员部问题上反对中央的斗争所证明的那样,不仅具有杰出的才能。他个人大概是现在的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人,但是他又过分自信,过分热中于事情的纯粹行政方面。”

季诺维也夫,其时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政治局中排名第三。

加米涅夫,其时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和劳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治局中排名第四。

“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十月的那件事当然不是偶然的,但是此事不大能归罪于他们个人,正如非布尔什维主义不大能归罪于托洛茨基一样。”

布哈林,其是为政治局委员。“布哈林不仅是党的最宝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他也理所当然被认为是全党喜欢的人物,但是他的理论观点能不能说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很值得怀疑,因为其中有某种烦琐哲学的东西(他从来没有学过辩证法,因而——我想——他从来没有完全理解辩证法)。”

皮达可夫,其时为政治局委员。“皮达可夫,他无疑是个有坚强意志和杰出才能的人,但是太热中于行政手段和事情的行政方面,以致在重大的政治问题上是不能指靠他的。”

从列宁的评价看,他对自己的几个战友都不能完全满意。

托洛茨基,此人才华横溢,理论修养深厚,擅长演讲和鼓动。但他目空一切,甚至连列宁也不放在眼中。在基层有大量拥护者,但和同僚们关系都搞不太好。他在十月革命前夕才加入俄共(布),因而被老党员认为是投机者。列宁承认他是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人,却担心他过分热中于纯粹行政方面,换言之就是掌握不好大局。实际上,列宁对托洛茨基很倚仗,但用而不信,认为他太自负,往往做出破坏党的团结的蠢行来。

斯大林,既是政治局委员,又是组织局委员,还是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直接沟通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与执行机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由他任命,因而“掌握了无限的权力”。列宁担心他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

作为注脚,列宁的信中还写道:“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一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职务。这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同志,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

由此可以看出,列宁对斯大林极为不放心。更令他担心的是,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是一对政治上的死敌,到处明争暗斗。列宁在信中表达了这样的忧虑:“我想,从这个角度看,稳定性的问题基本在于像斯大林和托洛茨基这样的中央委员。依我看,分裂的危险,一大半是由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的”。

“现时中央两位杰出领袖的这两种特点会出人意料地导致分裂,如果我们党不采取措施防止,那么分裂是会突然来临的。”

列宁的忧虑不幸而言中。他一逝世,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展开了政治争斗。

对于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列宁评价得很简略,但直接指出了他们的死穴:二人曾公开反对举行十月武装起义。这样看来,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政治上过于摇摆,是机会主义者,不够格当最高领袖。

布哈林和皮达可夫年轻,资历浅,在列宁看来还处在培养阶段。并且布哈林有繁琐哲学倾向,皮达可夫不能掌握大局,都是严重的缺点。

所谓繁琐哲学,即是指布哈林过于书生气,在理论上形而上学,纠缠于细枝末节而不能从现实着眼,空谈“左倾”高调,却不能从党和国家的全局来考虑问题。列宁本人写过《哲学笔记》,精通辩证法,对于对立面的斗争和对立面的统一有过精到论述,能将理论和现实融会贯通,从而灵活自如地指导现实斗争。列宁对布哈林的理论修养评价很高,希望他能注意自己的缺点。而布哈林也没有辜负列宁的期望,深入钻研列宁的晚年思想,后来在理论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只可惜,还是输在了政治上。

从字里行间中可以想见,列宁的内心是如何的焦灼。自己重病在身,不久于人世,最有可能当继承人的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却互相争斗,有分裂的危险。而斯大林掌握了无限的权力,根本不能让人放心。其他的人要么在政治上过于动摇,要么过于热中理论,都很难担当最高领袖。列宁是比较民主的,他不愿意自己强行指定继承人,而是对可能的人选进行了评价,让党的代表大会来选择。重要的是,列宁提示了一点,即他并没有指定什么人可以当继承人,但却认为有一个人不适宜当继承人,就是斯大林。列宁让同志们想个办法把他从总书记的位置上换下来,换上“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的人。

列宁是巨眼人物,对于斯大林的性格和他的职位带来的危险性看得很清楚。只是苦于再没有合适的人选,便写出了这样的一封信。

那么,这样“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的人物有吗?或者说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人吗?
    列宁在去世之前曾留下过一份举世闻名的“政治遗嘱”,即他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在信中,列宁深深表达了对自己身后党和国家前途的忧虑。他忧虑党的领导集体是否能团结和稳定,忧虑几位年轻的领袖是否能担起治理党和国家的重任。

为了防止党的分裂,列宁直言不讳地写下了对政治局中几位战友的评价,以期让党的代表大会加以抉择,从而选出合适的党的新的领导人:

斯大林,其时为俄共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总书记,在政治局中排名第五。“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

托洛茨基,其时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陆海军人民委员,苏联红军创始人和总司令,在政治局中排名第二。“托洛茨基同志,正像他在交通人民委员部问题上反对中央的斗争所证明的那样,不仅具有杰出的才能。他个人大概是现在的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人,但是他又过分自信,过分热中于事情的纯粹行政方面。”

季诺维也夫,其时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政治局中排名第三。

加米涅夫,其时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和劳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治局中排名第四。

“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十月的那件事当然不是偶然的,但是此事不大能归罪于他们个人,正如非布尔什维主义不大能归罪于托洛茨基一样。”

布哈林,其是为政治局委员。“布哈林不仅是党的最宝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他也理所当然被认为是全党喜欢的人物,但是他的理论观点能不能说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很值得怀疑,因为其中有某种烦琐哲学的东西(他从来没有学过辩证法,因而——我想——他从来没有完全理解辩证法)。”

皮达可夫,其时为政治局委员。“皮达可夫,他无疑是个有坚强意志和杰出才能的人,但是太热中于行政手段和事情的行政方面,以致在重大的政治问题上是不能指靠他的。”

从列宁的评价看,他对自己的几个战友都不能完全满意。

托洛茨基,此人才华横溢,理论修养深厚,擅长演讲和鼓动。但他目空一切,甚至连列宁也不放在眼中。在基层有大量拥护者,但和同僚们关系都搞不太好。他在十月革命前夕才加入俄共(布),因而被老党员认为是投机者。列宁承认他是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人,却担心他过分热中于纯粹行政方面,换言之就是掌握不好大局。实际上,列宁对托洛茨基很倚仗,但用而不信,认为他太自负,往往做出破坏党的团结的蠢行来。

斯大林,既是政治局委员,又是组织局委员,还是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直接沟通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与执行机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由他任命,因而“掌握了无限的权力”。列宁担心他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

作为注脚,列宁的信中还写道:“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一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职务。这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同志,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

由此可以看出,列宁对斯大林极为不放心。更令他担心的是,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是一对政治上的死敌,到处明争暗斗。列宁在信中表达了这样的忧虑:“我想,从这个角度看,稳定性的问题基本在于像斯大林和托洛茨基这样的中央委员。依我看,分裂的危险,一大半是由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的”。

“现时中央两位杰出领袖的这两种特点会出人意料地导致分裂,如果我们党不采取措施防止,那么分裂是会突然来临的。”

列宁的忧虑不幸而言中。他一逝世,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展开了政治争斗。

对于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列宁评价得很简略,但直接指出了他们的死穴:二人曾公开反对举行十月武装起义。这样看来,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政治上过于摇摆,是机会主义者,不够格当最高领袖。

布哈林和皮达可夫年轻,资历浅,在列宁看来还处在培养阶段。并且布哈林有繁琐哲学倾向,皮达可夫不能掌握大局,都是严重的缺点。

所谓繁琐哲学,即是指布哈林过于书生气,在理论上形而上学,纠缠于细枝末节而不能从现实着眼,空谈“左倾”高调,却不能从党和国家的全局来考虑问题。列宁本人写过《哲学笔记》,精通辩证法,对于对立面的斗争和对立面的统一有过精到论述,能将理论和现实融会贯通,从而灵活自如地指导现实斗争。列宁对布哈林的理论修养评价很高,希望他能注意自己的缺点。而布哈林也没有辜负列宁的期望,深入钻研列宁的晚年思想,后来在理论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只可惜,还是输在了政治上。

从字里行间中可以想见,列宁的内心是如何的焦灼。自己重病在身,不久于人世,最有可能当继承人的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却互相争斗,有分裂的危险。而斯大林掌握了无限的权力,根本不能让人放心。其他的人要么在政治上过于动摇,要么过于热中理论,都很难担当最高领袖。列宁是比较民主的,他不愿意自己强行指定继承人,而是对可能的人选进行了评价,让党的代表大会来选择。重要的是,列宁提示了一点,即他并没有指定什么人可以当继承人,但却认为有一个人不适宜当继承人,就是斯大林。列宁让同志们想个办法把他从总书记的位置上换下来,换上“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的人。

列宁是巨眼人物,对于斯大林的性格和他的职位带来的危险性看得很清楚。只是苦于再没有合适的人选,便写出了这样的一封信。

那么,这样“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的人物有吗?或者说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人吗?
是的,曾经有过。他就是雅可夫•米哈依诺维奇•斯维尔德洛夫。

斯维尔德洛夫生于1885年,比列宁小15岁,比斯大林小6岁。他16岁就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从而投身革命。曾多次被沙皇当局逮捕流放,1913年还被流放到了北极圈边上的图鲁汉斯克。在这里,他遇到了同样被流放的斯大林。两个人曾一起住过一星期,除了讨论革命外,还一起去冰上捉鱼改善生活,因而结下了一定的友谊。1917年二月革命后,斯维尔德洛夫从流放地回到彼得格勒,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第七次代表会议上,他和列宁都被选入5人组成的代表会议主席团,并被连选为中央委员,负责中央书记处和组织工作。在列宁被临时政府通缉而转入地下的时候,斯维尔德洛夫多次主持中央委员会会议,讨论列宁关于武装起义的指示。在1917年10月16日(公历10月29日)党的中央扩大会议上,被选为领导武装起义的党总部委员,直接领导了十月武装起义。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人民委员会,下设苏维埃代表大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监督权和组织权。列宁被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则当选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而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分别是他手下的外交委员和民族事务委员。当时,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斯维尔德洛夫也成为苏俄首位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实际上,斯维尔德洛夫权力极大,他与列宁共同签发了许多旨在巩固苏维埃政权、粉碎各类敌人进攻的重要法令。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就是斯维尔德洛夫下令处决的。斯维尔德洛夫沉默寡言,精力充沛,工作效率极高,具有非凡的组织才干,很快成为了列宁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列宁称赞他是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头号组织家”,“就其知识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党的工作的组织者”。在列宁遇刺负伤后,斯维尔德洛夫又代为主持人民委员会一切事务工作。

在当时的俄共中央最高领导层中,列宁是无可超越的领袖;托洛茨基是红军创始人,主要负责军事工作;斯大林以搞民族事务起家;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主要搞理论,不愿做行政工作。因而主要的国务和行政工作,都交给了斯维尔德洛夫,列宁也放心让他去做。可以说,在斯大林当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总书记之前,拥有实际的无限权力的人是斯维尔德洛夫。
在十月革命胜利不久,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就开始明争暗斗。托洛茨基是红军总司令,指挥全国的红军在各战场作战。他重用旧俄的军事专家,因而在各级军事岗位上加强了自己的权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各个战场紧急筹粮,斯大林被派到高加索前线领导征粮工作。他用铁的手腕迅速确立秩序,并越权干预察里津(即斯大林格勒)前线的军事事务,撤掉托洛茨基的人换上自己的人,因而为托洛茨基所严重不满。两个人互相指责,相继打电报向中央告状。列宁只能各自安抚,头痛不已。斯维尔德洛夫这时起到了中和作用,尽力调整托洛茨基和斯大林二人各自的职责,不使矛盾激化。后来斯大林作为中央下到地方的特派大员,再次挑战托洛茨基在军队中的权力,又是斯维尔德洛夫来和稀泥,保持了最高领导层的稳定性。

对于列宁来说,托洛茨基和斯大林都有比较明显的缺点,要用其所长。而真正顾全大局,不可或缺的就是斯维尔德洛夫。这四个人各自独挡一面又互相联结,才保持了俄共中央最高权力层的稳定与平衡。

在苏俄内战最激烈的时刻,列宁曾做过最坏的设想。他对托洛茨基说过:“如果白卫军把我们俩打死的话,布哈林和斯维尔德洛夫能担当得起来吗?”显然,列宁考虑过自己的接班人问题。布哈林,中央中的少壮派,有深厚的理论修养,但没有担任国家实际职务,显得不够全面。而斯维尔德洛夫,从各方面说,都是国家领导人的合格人选。列宁所以提出布哈林,是希望他专注于理论研究,脱离官僚习气,与斯维尔德洛夫这样的实干家结合,成为党和国家的中流砥柱。

    然而,天不假年。在那场席卷世界的“西班牙大流感”中,斯维尔德洛夫也被感染,于1919年3月16日突然去世,年仅34岁,正是毛泽东初上井冈山的年纪。对于政治人物来说,生命终结了,再大的功劳也只能归于尘土,留给俄共的,或亦说是留给历史的,就只能是深深的遗憾了。

对于斯维尔德洛夫之死,列宁痛惜不已。他这样评价说:“斯维尔德洛夫不在了,对苏维埃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以后要另外组织一个几十人的机构才能完成他一个人的工作”。

也正是这样一个擅长组织与行政工作的人物离去,才让斯大林抓住了历史的机遇。随着苏俄国家的壮大发展,需要处理的各类事情不断增加,中央机关的人手也开始迅速膨胀。1917年,中央委员会书记处还不到30人,一年之后已经有602个工作人员了,这还不包括担任守卫和执行通信勤务的武装部队在内。到了1920年,中央机构工作人员已经达到几千人,作为常设机构的书记处要正常工作,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领导人。

如果斯维尔德洛夫还在世,那么他就是这个专门的领导人,也就是总书记的不二人选。无论是领导才干,还是他的领导地位,或是列宁的信任程度,斯维尔德洛夫都当之无愧。因为斯维尔德洛夫不在了,列宁才苦于中央领导层中缺少有能力处理日常工作的人物。对于斯大林,列宁对他的工作作风并不放心,认为他“只会做辣菜”,太粗暴。但从托洛茨基到李可夫排过去,都是喜欢做理论工作的空谈家,只有斯大林喜欢脚踏实地地从事日常工作。而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本身,也不是最高权力机构,只是处理委员会日常事务和整理传达政治局、中央委员会和党的代表大会决议的机构。这样,列宁才同意斯大林担任总书记。

斯大林一上任,就一步一步地扩大了总书记的职权。因为他既是政治局委员,又是组织局委员,还是总书记,身兼三职,实际上就成为了政治局和它的两大职能部门——组织局和书记处的唯一联络人。这样,斯大林就完全控制了这两个部门,在传达和执行政治局决议的时候由自己来夹进私货,在决定各级干部任命时由自己来大笔一挥,在向中央高层进行汇报时可以自己任意截留。反正列宁在病中不能管事,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等人不喜欢管这些琐碎的事,斯大林就可以在行政工作中乾纲独断,在各级领导岗位上换上自己的人。就这样,中央委员会书记处的权力不断膨胀,直到实际上成为了俄共的最高权力机构。

当列宁察觉这一切时,他已是沉疴不起,无力去亲自与斯大林对阵交锋。最后关头,列宁怀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心写下了《给代表大会的信》,力图做最后一搏。然而,病痛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也毁掉了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可能创造的更好的发展道路。

列宁逝世后,在为俄共十三大做准备的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宣读了列宁的《给代表大会的信》。在读到对斯大林的评价时,他显得面如死灰,其政治生涯中最大的危机已经到来。然而,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私心自用,认为最大的政敌是托洛茨基,斯大林没什么威望,只会做实际工作,成不了列宁的继承人,只能仰仗自己二人的保护。因此,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提议斯大林留任总书记。关键时刻,托洛茨基保持了沉默,过分的自负和清高让他鄙视眼下的争权夺利。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正是他此刻的沉默,决定了16年后将被斯大林的密探用冰镐劈死在墨西哥的小屋里。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提议通过了,斯大林终于逃过一劫。

几年后,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政治斗争中败北,被斯大林清除出局。季诺维也夫曾绝望地问斯大林:“你知道什么是感恩吗?”

“知道,那是一种狗的病症。”斯大林冷冷地回答。

不死也得给斯大林搞死!!
斯维尔德洛夫的威望比斯大林高得多。

电影《列宁在1918》中,列宁煮牛奶那段,站在他旁边那个穿皮衣的年轻帅哥就是斯维尔德洛夫。
这样啊,受科普了
又多学了一些东西
“但从托洛茨基到李可夫排过去,都是喜欢做理论工作的空谈家,只有斯大林喜欢脚踏实地地从事日常工作。”

这个就没有办法了
摘桃子谁都喜欢,种树就不愿意了
历史没有假设。托洛茨基感觉很冤。
善于维护团结,本朝的周相也是这样的人物吧
沈晨曦 发表于 2011-9-17 20:00
是的,曾经有过。他就是雅可夫•米哈依诺维奇•斯维尔德洛夫。

斯维尔德洛夫生于1885年,比列 ...
每个人都会有弱点和污点,比如布哈林反对过条约,斯大林就善于抓住这个~
即时掌握了国家机关也无法跟党组织权力对抗,李可夫倒得多快
斯跟托都死太早,伏也是,可惜了
捷尔任斯基死得也早
那几位要是活下来的话,估计40年边界还指不定谁先发动呢
hhiq 发表于 2011-9-18 08:17
“但从托洛茨基到李可夫排过去,都是喜欢做理论工作的空谈家,只有斯大林喜欢脚踏实地地从事日常工作。”
...
这个评价让人很奇怪。

因为托洛茨基是红军最早的建设者和领导者,说他不脚踏实地地从事日常工作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你确定你没发错区
如果斯大林那时也得流感死了,是不是会有人怀念当年那个格鲁吉亚人的铁腕和魄力,“如果约瑟夫还在……”
又听说了一个人名
如果邱处机没有路过牛家庄。
那几位要是活下来的话,估计40年边界还指不定谁先发动呢
历史无法假设......
关键是三十年代能不死吗?
说个冷笑话,如果他不死,就没有斯维尔德洛夫级了

话说,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这两位,知道的人恐怕真是凤毛麟角了
介样子啊,受科普了,谢谢啊!!!
肥胖的猫 发表于 2011-9-21 10:48
这个评价让人很奇怪。

因为托洛茨基是红军最早的建设者和领导者,说他不脚踏实地地从事日常工作实在让 ...
托没有扎实地掌握组织系统,不去接触工人群众,拥护者只在军队中和知识分子中,被斯大林通过组织力量纷纷拿下,托就完了。
可惜了,同样可惜的还有图哈切夫斯基
列宁对斯大林看的很通透,不过斯大林的掌权和施政,也有俄国国情导致的必然。”广袤而文盲的俄罗斯渴望一位圣君的统治。“这是俄国人自己的评价
肥胖的猫 发表于 2011-9-21 10:48
这个评价让人很奇怪。

因为托洛茨基是红军最早的建设者和领导者,说他不脚踏实地地从事日常工作实在让 ...
他爱热工作且精力充沛,但过于理想化并具有知识分子的清高脾气,这造就了今后的悲剧命运~~~
{:soso__9523217983520424030_2:}还有基洛夫在党内的威望也高于斯大林~~~
基洛夫资格差得远,实际上也是吹捧斯大林上位的。
即使列宁和斯维德洛夫不死,苏联也很难说啊,斯大林也是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强敌猜登上最高权位的,托洛茨基、加密涅夫、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等等,哪个都不简单哪,在斯大林面前都露出了原形。
这个就像小平,老毛不死再“核心”也上不了位。列宁在,谁也玩不转。
除非列宁指定继承人,不然只要列宁一走,谁都会被史达林玩死...
龙息烽 发表于 2011-9-21 21:07
列宁对斯大林看的很通透,不过斯大林的掌权和施政,也有俄国国情导致的必然。”广袤而文盲的俄罗斯渴望一位 ...
斯大林的残酷清洗与其说是俄罗斯人的,不如说是高加索人的。高加索小王国间的争斗与内斗,远比沙俄残酷的多。
它们的根基,那个理论本身就是二十世纪的遗产,已经被证明完全失败的东东,再怎么假设,马克思那一套其实在北欧...
除非列宁指定继承人,不然只要列宁一走,谁都会被史达林玩死...
指定接班人也没用,两个凡是,必败
真髓 发表于 2011-9-21 23:58
它们的根基,那个理论本身就是二十世纪的遗产,已经被证明完全失败的东东,再怎么假设,马克思那一套其实在 ...
完全失败?那也是一次伟大的尝试,伟大的失败。现在西方社会能够出现这种相较一个多世纪前极大缓和的社会环境,有多少福利政策是学习了社会主义?又有多少政治经济政策是由于苏联的刺激而诞生的?
哎 没有假设啊 斯大林的手腕是很厉害的
在的话也未必能斗得过他
龙息烽 发表于 2011-9-22 19:43
完全失败?那也是一次伟大的尝试,伟大的失败。现在西方社会能够出现这种相较一个多世纪前极大缓和的社会 ...
这么说小胡子的主义也是伟大失败了~~~~  ;P
搞国家资本主义的一干新兴国家,大多有第三帝国的国家经济色彩
pheonix 发表于 2011-9-22 20:14
这么说小胡子的主义也是伟大失败了~~~~  
搞国家资本主义的一干新兴国家,大多有第三帝国的国家经济色 ...
先来后到,苏联的计划经济可远比小胡子来的早。
另外,去掉NAZI那套荒唐的人种学说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屠杀,希特勒的所作所为从德国的立场出发,也是必然的。第三帝国的扩张近乎疯狂,但不是这种疯狂一搏,德国就只有凡尔赛的枷锁中被扼死了。
历史没有如果
这样一个人,二战的时候,是否挺得住。毕竟二战是钢铁的战争,也需要领导人的意志如同钢铁一般。坚强的领导人的意志,会传递给每个民众,比如丘吉尔和斯大林。如果领导人稍有软弱,法国的结局就是例子。

在上世纪20到40年代,历史根本不给软弱的人机会,历史选择斯大林,是苏维埃的幸运,否则苏联的历史就会在40年代终结。

难道可以指望图哈切夫的理论就可以阻挡德军?没有斯大林的铁腕工业化,就没有图哈切夫理论实现的土壤。没有斯大林的钢铁意志,在初期的惨重损失下, 苏联人还会有多少战斗意志?

政治斗争,必然你死我活,和稀泥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必然是一方完全压倒另一方,区别不过在于给不给失败者留条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