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廷毅:我航空发动机与国外差距缩小 已能"望其项背"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3:48:58
中国航空报:今年是中航工业动力所成立50周年。动力所经过50年的发展,目前我们航空发动机研制发展处于什么水平?

刘廷毅(发动机研究院第一分院院长、中航工业动力所所长):中航工业动力所创建于1961年8月,是吴大观等老一辈航空人亲手创建的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研究所主要从事大中型航空涡喷涡扇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设计研究和产品开发,以满足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履行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建所50年来,动力所几代人胸怀“中国战鹰中国心”的远大理想,坚定履行国家赋予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神圣使命,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走上了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50年来,研究所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白手起家。研究所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发动机设计室。室主任吴大观带领不到100人的科研队伍,艰苦创业、从无到有,开始了从仿制到缩、放型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尝试。短短五年时间里,先后研制了喷发-1A、红旗-2等型号发动机,并建立了单管燃烧室、叶栅风洞、轴承试验器等3台试验设备,为研究所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艰难成长。1961年8月6日,正式建所,从此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有了自己的设计研究所。从1961年建所起的20年间,在人才、技术、资金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始了从改进、改型到自行设计航空发动机的艰辛探索,先后研制了涡喷-7甲(乙)、涡扇-5、涡扇-6等型号发动机。通过这些型号的研制,突破了很多关键技术,积累了宝贵的研制经验,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发动机试验基地,具备了发动机研发体系的雏型,培养和锻炼了人才队伍,初步拥有了自主研制发动机的能力,为后续型号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历史突破。改革开放以后,研究所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1983年到2003年这20年间,根据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建设发展的需要,该所先后开展了“昆仑”、“太行”发动机型号研制和发动机预先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两型机的研制成功并装备使用,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大中型航空发动机的历史,进一步积累了工程研制经验,对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如果说前20年的发展是积累、量变过程的话,那么“昆仑”、“太行”发动机发展的20年则是飞跃、质变的过程。

第四阶段是加快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航空发动机发展高度关注,加大了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在上级机关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随着两型机设计定型并开始装备使用、研保条件的改善以及预研成果的积累,动力所进入了发动机系列化派生发展和全新研制新型发动机的加快发展阶段。如果说以前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是“望尘莫及”,而如今已是“望其项背”了

中国航空报:我国发动机科研事业历经50年的风雨征程,回眸这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您认为现在和将来在哪些方面努力和赶超?

刘廷毅:未来一段时期,是动力所发动机装备使用和型号研制的攻坚时期,是全面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发动机产业振兴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关系研究所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在未来发展中,动力所将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以满足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对国产先进动力需求为目标,以提升发动机自主研发能力为根本,以发动机产品研制为主线,深入实施“预研与型号并重”的战略举措,按照“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军机、民机、燃机“三大主业”协调发展,不断夯实设计能力、研保能力、人才支撑、管理创新“四个平台”,全面建设一流科研队伍、一流产品服务、一流研制手段、一流管理体系、一流工作生活环境的“五个一流”现代化和谐研究所,使研究所的各项事业再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中型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设计研究所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动力所将紧紧围绕军、民、燃三个动力产品领域,推进相关产业化发展。同时,瞄准世界航空动力技术发展的趋势,加强预先研究,突破先进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关键技术,加速技术成熟和集成验证,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储备。加强知识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不断充实完善设计体系。加快研制条件建设,形成满足国产发动机研制配套、完善的试验条件。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专业配套、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技术、技能和管理人才队伍。加速管理创新,探索一套符合所情、有效促进科研生产、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在一代代动力人的奋斗下,如今动力所已成长为精神饱满、冲劲十足的壮年,将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的一把利剑,成为国家可以委以重任的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中国航空报:在“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指导下,中航工业体制机制改革正扎实稳步向前推进,发动机“十二五”期间要打翻身仗,全新的管理体制初见端倪,设立中航工业发动机研究院成为体制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意义重大。您作为发动机研究院分党组书记、一分院院长和三个研究所的所长,请谈谈如何带领团队做好三个研究所融合,促进事业向前发展?

刘廷毅:在今年集团公司的峰会上,林左鸣总经理的报告中明确了中航工业“十二五”发展思路。“十二五”是集团公司以及发动机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五年,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时期,破解航空发动机制约航空工业发展这一难题,打赢一场航空发动机翻身仗,这是当前航空工业特别是发动机行业最紧迫的任务。今年5月,经集团公司批准,中航工业发动机公司成立了发动机研究院第一分院,其目的是通过整合研发资源,形成研发合力,实现一分院内部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分工协作、共同发展,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更好地完成当前和未来发动机型号研制和预先研究任务,并为发动机研发领域的进一步整合打好基础

    一分院成立后,我们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以实现“四个统一”即统一技术平台、统一管理平台、统一薪酬平台、统一发展规划为目标,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保持当前三个科研院所的任务不变,这是稳定干部职工思想、全力以赴完成好当前繁重的科研经营和条件建设等各项任务的基础;二是组织制定一分院发展规划,共同研究明确各单位分工定位,这是促进各单位融合的前提。三是在确定各单位分工定位的基础上,促进各单位分工合作、共享资源、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四是逐步实现“四个统一”。

    统一技术平台,实现各单位共建共享设计体系和试验体系,但应保持各单位技术特色;统一管理平台,共同研究和采用先进实用的管理方法,统筹各类资源,提升科研效率,提高研发质量,提升管理效益;统一薪酬平台,共同研究和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和活力,在确保完成好各项科研任务的基础上,稳步提高一分院全体职工的生活水平,实现单位和职工共同发展;统一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一分院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发动机发展目标的实现。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8/30/c_121930552.htm

中国航空报:今年是中航工业动力所成立50周年。动力所经过50年的发展,目前我们航空发动机研制发展处于什么水平?

刘廷毅(发动机研究院第一分院院长、中航工业动力所所长):中航工业动力所创建于1961年8月,是吴大观等老一辈航空人亲手创建的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研究所主要从事大中型航空涡喷涡扇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设计研究和产品开发,以满足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履行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建所50年来,动力所几代人胸怀“中国战鹰中国心”的远大理想,坚定履行国家赋予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神圣使命,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走上了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50年来,研究所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白手起家。研究所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发动机设计室。室主任吴大观带领不到100人的科研队伍,艰苦创业、从无到有,开始了从仿制到缩、放型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尝试。短短五年时间里,先后研制了喷发-1A、红旗-2等型号发动机,并建立了单管燃烧室、叶栅风洞、轴承试验器等3台试验设备,为研究所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艰难成长。1961年8月6日,正式建所,从此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有了自己的设计研究所。从1961年建所起的20年间,在人才、技术、资金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始了从改进、改型到自行设计航空发动机的艰辛探索,先后研制了涡喷-7甲(乙)、涡扇-5、涡扇-6等型号发动机。通过这些型号的研制,突破了很多关键技术,积累了宝贵的研制经验,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发动机试验基地,具备了发动机研发体系的雏型,培养和锻炼了人才队伍,初步拥有了自主研制发动机的能力,为后续型号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历史突破。改革开放以后,研究所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1983年到2003年这20年间,根据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建设发展的需要,该所先后开展了“昆仑”、“太行”发动机型号研制和发动机预先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两型机的研制成功并装备使用,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大中型航空发动机的历史,进一步积累了工程研制经验,对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如果说前20年的发展是积累、量变过程的话,那么“昆仑”、“太行”发动机发展的20年则是飞跃、质变的过程。

第四阶段是加快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航空发动机发展高度关注,加大了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在上级机关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随着两型机设计定型并开始装备使用、研保条件的改善以及预研成果的积累,动力所进入了发动机系列化派生发展和全新研制新型发动机的加快发展阶段。如果说以前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是“望尘莫及”,而如今已是“望其项背”了

中国航空报:我国发动机科研事业历经50年的风雨征程,回眸这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您认为现在和将来在哪些方面努力和赶超?

刘廷毅:未来一段时期,是动力所发动机装备使用和型号研制的攻坚时期,是全面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发动机产业振兴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关系研究所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在未来发展中,动力所将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以满足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对国产先进动力需求为目标,以提升发动机自主研发能力为根本,以发动机产品研制为主线,深入实施“预研与型号并重”的战略举措,按照“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军机、民机、燃机“三大主业”协调发展,不断夯实设计能力、研保能力、人才支撑、管理创新“四个平台”,全面建设一流科研队伍、一流产品服务、一流研制手段、一流管理体系、一流工作生活环境的“五个一流”现代化和谐研究所,使研究所的各项事业再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中型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设计研究所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动力所将紧紧围绕军、民、燃三个动力产品领域,推进相关产业化发展。同时,瞄准世界航空动力技术发展的趋势,加强预先研究,突破先进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关键技术,加速技术成熟和集成验证,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储备。加强知识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不断充实完善设计体系。加快研制条件建设,形成满足国产发动机研制配套、完善的试验条件。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专业配套、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技术、技能和管理人才队伍。加速管理创新,探索一套符合所情、有效促进科研生产、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在一代代动力人的奋斗下,如今动力所已成长为精神饱满、冲劲十足的壮年,将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的一把利剑,成为国家可以委以重任的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中国航空报:在“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指导下,中航工业体制机制改革正扎实稳步向前推进,发动机“十二五”期间要打翻身仗,全新的管理体制初见端倪,设立中航工业发动机研究院成为体制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意义重大。您作为发动机研究院分党组书记、一分院院长和三个研究所的所长,请谈谈如何带领团队做好三个研究所融合,促进事业向前发展?

刘廷毅:在今年集团公司的峰会上,林左鸣总经理的报告中明确了中航工业“十二五”发展思路。“十二五”是集团公司以及发动机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五年,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时期,破解航空发动机制约航空工业发展这一难题,打赢一场航空发动机翻身仗,这是当前航空工业特别是发动机行业最紧迫的任务。今年5月,经集团公司批准,中航工业发动机公司成立了发动机研究院第一分院,其目的是通过整合研发资源,形成研发合力,实现一分院内部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分工协作、共同发展,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更好地完成当前和未来发动机型号研制和预先研究任务,并为发动机研发领域的进一步整合打好基础

    一分院成立后,我们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以实现“四个统一”即统一技术平台、统一管理平台、统一薪酬平台、统一发展规划为目标,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保持当前三个科研院所的任务不变,这是稳定干部职工思想、全力以赴完成好当前繁重的科研经营和条件建设等各项任务的基础;二是组织制定一分院发展规划,共同研究明确各单位分工定位,这是促进各单位融合的前提。三是在确定各单位分工定位的基础上,促进各单位分工合作、共享资源、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四是逐步实现“四个统一”。

    统一技术平台,实现各单位共建共享设计体系和试验体系,但应保持各单位技术特色;统一管理平台,共同研究和采用先进实用的管理方法,统筹各类资源,提升科研效率,提高研发质量,提升管理效益;统一薪酬平台,共同研究和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和活力,在确保完成好各项科研任务的基础上,稳步提高一分院全体职工的生活水平,实现单位和职工共同发展;统一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一分院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发动机发展目标的实现。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8/30/c_121930552.htm

期待超越的那天早日到来。
期待好的发动机
少钻营多干事早成了
发动机终于开始发力了
望其项背,不容易啊。{:soso__14898283620125103853_3:}
发动机又变白菜价?
最好别人不要跑得太快,自己也不要跑冤枉路,要不又看不着人家的后背了。
又来一个刘跨越。等着看笑话。一点好,火车出事要赔上无辜者的命。军用发动机吹牛,顶多是像用太行的J11B,成了战斗机里的民航机小心四平八稳的飞。
加油啊,四妹还等着呢
望其项背,好像10号成军之后的说法呢
飞天鲶鱼 发表于 2011-8-30 11:31
又来一个刘跨越。等着看笑话。一点好,火车出事要赔上无辜者的命。军用发动机吹牛,顶多是像用太行的J11B, ...
丫不懂就别乱喷,懂什么叫高铁嘛
邻家小妹妹 发表于 2011-8-30 11:38
丫不懂就别乱喷,懂什么叫高铁嘛
不要说了,CD把T50喷惨了,毛粉被刺激了,蛋定,冷静。。
人家再进一步很难了…
又来一个刘跨越。等着看笑话。一点好,火车出事要赔上无辜者的命。军用发动机吹牛,顶多是像用太行的J11B, ...
高铁怎么了?你全家几口人死高铁上了?波音摔那么多死那么多人,有点想法没?
飞天鲶鱼 发表于 2011-8-30 11:31
又来一个刘跨越。等着看笑话。一点好,火车出事要赔上无辜者的命。军用发动机吹牛,顶多是像用太行的J11B, ...
你的干爹--某发达国家 , 一个火车站就修建了30年,,运营使用了 还到处漏水坍塌。。你的干爹真牛啊
有些人是什么心态啊。
两个孩子在学习上竞争,我希望听到的是“我比他好”,而不是“他比我差”。
cctt6 发表于 2011-8-30 12:02
你的干爹--某发达国家 , 一个火车站就修建了30年,,运营使用了 还到处漏水坍塌。。你的干爹真牛啊
你看他的名字 ;P;P;P 太有自知之明了
真的么 tg会有这天的
  望哪個人的項背?
  F-135
  這玩意?
  推力 43,000磅(191千牛)

  F-35可能會漲價 如此售價將會是天文數字 整個計畫命在旦夕

   此外 在F-136引擎上 提前沒了
  On 12 April 2011, 通用電氣公司GE cut 裁減its team of 1000 workers工人 on this project down to 100, who will work on the F136 and engine technologies for "future combat aircraft".

   GE will avoid避免 layoffs裁員 by redeploying重新安置 the workers to commercial projects商用計畫, but will not hire 不會僱傭the hundreds of new engineers it was expecting.

 說不定一下子糊裡糊塗 就變成世界第一了
要早日让他们望其项背啊
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这话前不久还在哪里读过,不过好像是评论飞机设计的...
典型八股文  不过还是期待航空发动机有新的突破
少说多做才是正道,光说得好听,没有实力有个屁用,快点真正解决心脏病
发动机啊 发动机。我们还是缺少东西啊
期待被“望其项背”那天
没有民用发动机市场半壁江山,还是不要谈超越,还差得远,只是能看见后背了,过去是望尘莫及。
原来“预研”后面还有“探索一代”啊  不知道TG现在探索的怎样了~~{:soso_e142:}
期望能早日打到“并驾齐驱”的程度!
不看广告看疗效
说了等于没说
期待航空发动机有新的突破
口号中多了“探索一代”,看来是在为赶超做准备了,做前人(包括外国人)未做过的东西。
闷声发大财的路子很好
不过差距还是相当的
我们不能 只看到我们不好的地方
向老一辈发动机人致敬
现在中国能造出J52 J85这样的涡喷吗?

要求不高,达到美国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的水平就行,翻修寿命1000小时。
关键还是政策和钱的持续性
中国人也不笨
发动机也“望其项背”啦?但愿如此——这可是一个重投入重积累的行业,指标就是指标,政绩工程吃不开的。
我是捞分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