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枪弹之间的关联 【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22:12
军用枪弹之间的关联
2010.07
本文首发于《枪械评论》杂志1994年6月号,这里做了大量修订和拓展。

基本可以承认,无论何时,或许总能发现一种新出现的商业步枪弹或手枪弹是从现有弹药中派生出来的。例如以7×57毛瑟,.30-06和.375 Holland& Holland Belted Rimless Magnum Nitro Express (好正式的标题)为双亲,旗下拥有一个由变种口径、长度或外形组成的巨大家族,并且直到今天还在发展。如果一种枪弹确实是全新的,如10mm自动手枪弹,你会发现很快就有人出于兴趣将其减短(.40 S&W)、加长(10mm马格努姆)或做其它变动以达成某些边缘利益。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军用弹壳很少用这种方式乱做变动。它们是为了特殊目的开发出来的,几乎不关心成本,一旦列装就会以十年为单位保持不变。然而众所周知的例外是:二战时期德国人将7.92×57弹缩短成了7.92×33短弹(Kurz),配用MP 43/44/StG 44突击步枪,以及美国人将.30-06(7.62×63)弹缩短成了7.62×51北约弹。或许更令人惊讶的是5.56mm北约弹是从商用小动物猎枪弹发展而来的—通常的过程可是完全相反的。

也有某些大口径机枪和火炮弹药是从现行列装的弹药中派生出来的,这就是本文要说的。这些弹药中某些很有名,其余的稍逊,部分则令人十分惊讶。

基于.50英寸勃朗宁弹
.50英寸勃朗宁弹(12.7×99)是第一代大口径机枪弹之一,一战之后不久开始生产。有根深蒂固的流言宣称该弹是早期德国13mm弹(13×92SR)的拷贝,但此处有图显示了两种弹彻底不同。

两次大战期间,一大堆竞争者浮现出来,唯一的幸存者是苏联12.7×108弹,使用一种独特的瘦长弹壳。

还有一个在1930年代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即在法国、意大利和日本(除此无他)列装的13.2mm哈奇开斯弹(13.2×99;也能发现13.2×96和13.2×93)。这种导气式枪械完全不同于枪管后座式的勃朗宁机枪,而弹药除了口径外的所有尺寸与勃朗宁弹显著类似,实际上只有专家才无需把两种弹并排就区分开它们 (13.2×96制造的较特殊容易辨识,13.2×93据传生产出来是为了使用较长的德国13mm弹壳)。意大利围绕这种弹药设计了布雷达M31型装甲车载机枪。甚至比利时和日本海航使用的勃朗宁M2航空机枪也被改造成了这一口径,后者称其为13mm 3式。

更有意义的更改是由英国人完成的,不仅将弹壳扩口到13.9mm还增加了底带,从而构成了.55英寸口径博伊斯反坦克步枪弹(13.9×99B)。美国人的16mm织女星(Vega, 16×99)弹是为二战期间一款不成功的航空机枪设计的。.50.30 弹(7.62×99)看起来非常类似于德国PzB反坦克步枪的Patrone 318弹(7.92×94),但仅仅是开发用来测试高速穿甲弹头的。实验性质的US 10mm XM277弹(10×107)是为1960年代的GAU-6型6管加特林航空机枪开发的。据传该弹药打出了4,000 fps (1,220 m/s)的初速。该弹可以作为优秀的恶棍远程步枪(long-range varmint rifle)的基础—前提是恶棍步枪需要加长到麋鹿那个尺寸。该枪最后又改回到.50口径。顺带说,情况显示这与当前装备的GAU-19/A没有任何关系,除了大家都是转管构造以外。

随着1950年代出现了大口径无后座力反坦克炮,需要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确保这些低速炮弹能击中目标,也就是在炮上装一挺弹道匹配的测距枪,发射弹尖带有曳光剂的枪弹。炮手用测距枪射击,直至观察到击中靶子,然后就可以在该点发射重型弹药了。为了确定适用的最佳口径进行了大量实验,但最成功的确是将.50英寸大口径机枪弹简单缩短形成的.50试射弹(Spotter, 12.7×76)。15×99弹则是一种实验性质的试射弹。大口径无后座力炮与测距枪的组合现在已经废弃了,前者被导弹替代了,后者被激光测距仪替代了。
而.50英寸勃朗宁将坚定的前行!

基于20 mm苏罗通短弹(可能)
20×105B苏罗通短弹仅在反坦克步枪上应用过,特别是苏罗通S18-100系列上。其它几种随后出现的枪弹具有相同的弹壳直径(尽管没有底带),因此尽管并不确定,很可能的是,苏罗通弹至少为这些弹的开发提供了灵感。

15×96弹和20×82弹来自最知名的配对之一。二战早期,纳粹德国空军采用了一种性能卓越的新枪—毛瑟MG 151,发射15mm高速弹。一场对该弹有利的争吵爆发出来,焦点是需不需要更大的破坏威力,结果是促使弹壳扩口形成了20mm MG151/20弹。额外的装药量被认为能充分抵消损失的初速,并且较大的弹壳实际上也取代了它的前任。20mm炮和弹药的改进型号依然在南非生产,名称是维克多Ga1(Vektor Ga1)。

1930年代的其它具有相同弹壳直径的欧洲弹药还有捷克ZB vz/60机枪的15×104弹,英国生产的该型机枪称作15mm博萨(Besa)机枪。另外再次重复一点,这些弹药与20×105B弹的实际关系是不明确的。

二战期间,日本陆航使用了部分MG 151/20,同时也开发了自己的机枪,即20×94口径的Ho-5(讽刺的说,是基于勃朗宁M2),看起来是加长的MG 151/20。

法国设计的20mm希斯潘诺HS 404炮(20×110)在二战的大多数时间(实际上也包括战后十年)里都是皇家空军第一流的战斗机武器。另外该弹与此处描述的其它弹具有同样的底缘和弹壳直径,所以20×105B弹或许也和该弹有点关系。

美国人也使用了部分希斯潘诺机炮,但他们总是对初速更感兴趣,于是就在二战期间忍不住将弹壳缩口至.50口径,构成.50高速弹(12.7×120)。这一成果一直停留在实验状态。将近半个世纪后,FN尝试开发更大威力弹药,以期替代.50勃朗宁弹并在攻击轻型装甲车时有更好表现(实际上是苏联14.5mm KPV的西方等效产品)。FN最初选择了20mm希斯潘诺弹壳作为基础,缩口至15mm配用FN-BRG(15×115)。武器和弹药开发一再拖延,最终出现时为15.5mm。
基于美国.60英寸T17和苏联14.5mm反坦克步枪弹
两组弹药是基于不同的弹壳,下面分述。
1939年,美国陆军发布了反坦克步枪性能需求,要求在500码(460m)距离上击穿1? 英寸(32mm)厚装甲。由此引出了粗壮的.60英寸弹(15.2×114)。对应的反坦克步枪从未列装,有意使用该弹的T17航空机枪也是同等下场(依据缴获的纳粹德国空军MG151开发)。不同设计(包括转膛和转管式)的.60口径机枪参与了试验但全军覆没了。

在美国陆航对高速弹药坚定不移的寻找下,该弹被缩口成了.50口径弹(12.7×114),发射轻型燃烧弹时能打出4,400 fps(1,340 m/s) 的初速。但该型机枪未能成事,弹药也只能沦落为收藏家的藏品。

讽刺的说,美国人的经历与德国人在MG151上的经历相同,但将弹壳扩口形成20×102的M39弹并作为美国空军标准弹已经是1950年代后的事情了。该弹最出名的是应用在6管M61火神机炮和密集阵反导系统上。

美国海军认为20×102弹威力不足,而他们的Mk12机炮(基于希斯潘诺)可以使用更长的弹药。于是他们简单的加长弹壳形成了20×110 USN弹,并配备了瘦重的弹头。该弹仅用于Mk12炮(大部分的使用时间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还要加上MK4机炮吊舱配用的陌生的Mk11双管转膛炮。

苏联14.5 ×114弹是1939年为反坦克步枪开发的,当时证实早期的12.7mm口径效果不佳。PTRD和PTRS步枪在最佳二战反坦克步枪中是令人敬畏的表演者。战后该弹配用KPV大口径机枪,至今仍是它这个级别中威力最大的家伙。

二战结束前,该弹壳就被选用于新航炮NS-23,改进方式也是简单有力,扩口容纳此前列装的VYa-23(发射更大威力的23×152B弹)的23mm弹头既可。23×115弹的改进型号现在仍然列装。

15.5×106弹是FN与苏联KPV竞争的另一种努力(晚于上述的15×115弹),配用BRG-15机枪。是将KPV弹壳适当缩口而成,看起来工作状态足够好,但从未找到任何用户,并且该枪成功的把公司拖入了破产境地。不必惊讶,实际上任何试图获得这一级别枪械的人都会选择购买KPV,那样可以节约大笔支出。

基于20mm麦德森
图中第一对儿就是20mm和23mm麦德森(20×120 and23×106)。

作为第一代现代化、高性能20mm自动武器中的一员,20mm麦德森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非常流行,曾列装多国军队。该炮有高射炮、反坦克炮和航炮构型,但仅有高射炮获得了商业成功。23mm弹与20mm除了口径外都一样,弹壳缩短并扩口以保证全弹长相同。23mm弹单独瞄准了航炮市场,选择这一较大口径以增加弹丸尺寸(装药量2倍于20mm弹),付出的代价是初速降低。多种型号的航炮有意选择23mm麦德森弹并进行了测试,但最终未能列装。

基于瑞士20mm FM-K.
下一对是20mm FM-K 38弹(20×139)和20mm HS820/Oerlikon KAD (20×139)弹。
一种事实上不引人注目的弹药。二战之前,瑞士基于马克沁的老式设计开发了一类短后座型的武器,常见的口径如24mm和34mm。他们当然也生产了大威力的20mm弹,用于高射炮(如Flab.Kan.38)和(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航炮,如FM-K 38。战后,20×139弹壳材料从黄铜改进为钢,并加厚了底缘。设置这个更厚的底缘的目的,是为了用在射速更高的机炮上时能在破坏性射击中存续下来。该弹的商业成功案例是搭配上了西班牙-瑞士的HS 820炮(公司合并之后重命名为厄利孔KAD,美国陆军也列装,称为M139),之后采用该弹的还包括莱茵金属Rh202,维克多G1-2和吉亚特20M693。
基于25mm KBA.
左侧的3个是25mm厄利孔KBA (25×137),25mm厄利孔KBB (25×184)和试验性质的34×184。
厄利孔25mm KBA炮的开发从本质上讲是个传说,开始于1960年代的美军项目,被厄利孔取消后又再次启动,最终进入美军装备。该弹已经是北约标准弹,配用多种机炮。包括导气式(厄利孔),链炮(大毒蛇和吉亚特25M811) 和转管炮(GAU-12U,GU-22/A)。甚至还有转膛炮—阿登25和双管炮—GE 225,但这两种炮都已经是历史了。不满足于此,厄利孔加长弹壳制成了初速更高的25×184 KBB弹,但这一次就没有以前那么成功了。实际弹壳长度变化从173至184mm。

34×184有几分神秘,可能是打算提供给某个装甲战车项目的。

基于25mm哈奇开斯反坦克弹
右侧一对为25mm哈奇开斯弹(25×194R)和德国28/20 PzB 41(28/20×187R)弹。
在1930年代后期,25mm哈奇开斯底缘弹装备法国轻型反坦克炮和装甲车载炮。该弹成为进行锥膛试验的基础(1940年由丹麦拉森公司为法国陆军主持),当时又被德国人探究到底形成了PzB 41,成就了最重要的Gerlich型锥膛反坦克炮。PzB的初速约在4,600 fps (1,400 m/s)上下。该炮性能优良,但经历了钨芯短缺的窘境。

基于25mm哈奇开斯高射炮弹
这一组显示了25mm哈奇开斯高射炮弹(25×163),试验性质的英国造BMARCo 30mm弹(30×170),时间约1942年,钢壳HS 831/厄利孔KCB(30×170)弹和30mm拉登APDS (30×170)弹。
1930年代期间,哈奇开斯研发了一型25mm高射炮,装备法军和日军,战后则湮没于历史中。战争期间,英国制造和研究公司(西班牙-瑞士公司的子公司) 生产了一种不成功的30mm航炮,使用的弹壳基于哈奇开斯弹壳。1950年代,希斯潘诺发展了这一概念形成了30mm HS 831炮,公司合并后重命名为厄利孔KCB,广泛用于海军高炮。原为黄铜壳,现在均用钢壳。关于BMARCo弹和厄利孔弹的起源有几分神秘,自从英国报道1945年7月HS拜访了瑞士后,就有报道称30mm希斯潘诺已经可以采购了。更多的调查还在进行中。
1960年代,英国陆军正在为它们的新式轻型装甲车载炮寻找一种够威力的弹药,浮现出来的就是拉登(Rarden)。弹壳恢复成黄铜以提高闭气性能,目的是为了防止燃气渗入炮塔。弹药之间没有互换性,尽管钢壳弹显然能在拉登炮上发射。(我不太肯定反过来会怎样)。

基于厄利孔KCA
这里列出了一些有趣的变种。
1960年代,厄利孔公司为它的KCA型转膛炮开发了大威力的30×173弹药。某些型号的萨伯雷式战斗机采用了这一武器系统,该型战机已在不久前退役了。
美国为GAU-8/A型转管炮选择了30×173弹,仅把弹壳材料改为轻合金,底火从电发改为击发,弹链改为塑料。毛瑟MK30F高炮和装甲车炮也发射同类弹药,大毒蛇II/MK44链炮做装甲车炮时发射钢壳弹(仍为击发底火)已经成为标准。
毛瑟公司利用该弹的钢壳搭配电发底火,缩口制成了27×173弹,单独用在SCORE坦克训练系统上。该弹与坦克炮的次口径炮管配合使用,1000米外(out to 1,000m)和破甲弹弹道相同。
35×173弹是一桩神秘事务。某些人把GAU-8/A的弹壳扩口后搭配35mm厄利孔弹的弹头制成了这型炮弹。我不明白是谁、为什么、为了何种武器设计了该弹,但我推测很可能是种美国航炮。如果任何人有更多消息,请告诉我。这型弹的性能应该相当不错,个人估计炮口动能约在230-240千焦,用标准的550克弹丸足以打出915-935 m/s的初速。当然了,这型弹还可以发射阿海德弹头(初速会稍低一些),困难的FCS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40×180 (我还未收集到) 就是新式的超级40弹(Super 40),ATK公司的MK44链炮更换炮管后就打算发射该弹。与30×173弹相比,高爆弹头重50% (设计为定时空炸榴弹),而APFSDS的性能也有显著提高。在替换英国陆军的30mm拉登轻型装甲车炮的计划中,它是40mmCTA系统最有力的竞争者,但是迄今为止没有赢得任何订单。

基于30mm MK 213
毛瑟MK 213航空转膛炮研发于二战末期,随后在英法两国都出现了它的拷贝。悲哀的是,未见到有MK 213弹的照片,但这里展示了几乎与之相同的30×85B弹和30×86B阿登低膛压弹。
法国用弹壳稍瘦长些的30×97B弹配用德发540系列航炮(也是MK 213的拷贝),直到两国决定在随后的德发550系列(后续的吉亚特和现在的Nexter)和阿登高膛压系列使用一种111-113mm弹壳。美国后来也加入了这一阵营,为M230链炮选用了该弹的轻型改进型,搭载在AH-64攻击直升机上。尽管三种弹尺寸相同,但适用范围完全不同,阿登用黄铜壳,德发用钢壳,M230用轻合金壳。阿登与德发局限于只能用各自的弹药,而M230可以使用三种弹药。我不太肯定欧洲虎式直升机上装备的电动航炮是不是Nexter 30M781,能否使用550系列之外的弹药。
美国于1950年代起开始摆弄自己的转膛炮和弹药,生产了多种弹壳,但全弹长相同的。这里展示的是名传久远的30×126B T182弹。
瑞士25×116B试验型弹的起源已经不可知了,但它是基于相同的弹壳而来的。
顺便说,1950年代英国也曾短暂的为阿登发展过20mm弹药。该弹使用与30mm弹相同的底带式弹壳,而与作为原型的毛瑟MG213C的20mm型号不同,毛瑟使用的是无底缘的20×135弹壳。
30×100B WECOM弹是由美国陆军武器司令部为新型直升机航炮XM140开发的。原打算装备不成功的AH-56夏延攻击直升机。之后在M230机炮上他们再次想起和采用了阿登/德发的弹壳。尽管在外观上类似阿登/德发家族,WECOM弹实际上在所有尺寸上都有极小的差别。

杂项的相似处
第一组是两个分享23×152B尺寸的弹药,但是材料、底火和装填弹头不同。其一是二战时期作为IL2斯图莫维克(Shturmovik)攻击机主要装备的Vya航炮弹药,均采用黄铜弹壳。到了1950年代,弹药继续用于高射速的ZU系列高炮,弹壳材料改为钢。ZSU石喀勒(Shilka)自行高炮系统采用了四联炮,某些牵引型和海军炮至今仍在装备,某些型号也用作轻型装甲车炮。当然,黄铜壳弹药一直生产了很长时间,用于次口径坦克炮训练装置。
无法断言它们和另两者之间有直接的关系,但它们如此相似,也许是设计上的一个奇迹?
使用27×145B弹的毛瑟BK 27转膛炮是专门为帕纳维亚狂风攻击机设计的,当然也用于德国型的阿尔法喷气,萨伯的狮鹰和欧洲台风战机。曾发展过4管的海军CIWS系统(毛瑟的“龙”(Drakon))但未采用。反而是MLG 27遥控单管炮被德国海军选中,并吸引外销,现在还打算发展为地面系统。
最后一发是30×150B弹,达索阵风战机的GIAT 30M791炮使用此弹。射速高达2,500 rpm,可以与另一位携手把持射速最快转膛炮的记录(里奇特Rikhter R-23,万一你感到惊奇的话)。底缘、底带和头部尺寸不同于原始的30×113B德发弹壳。

基于37mm哈奇开斯一磅炮
所有37mm口径自动炮的弹药均源自37×94R哈奇开斯弹。1868年圣彼得堡宣言禁止了爆炸弹丸重量低于400g,可以计算出37mm是发射爆炸弹丸武器适用的最小口径。哈奇开斯首先研发了一种40mm6管转管炮(基于加特林但采用了更精良的机构),但又迅速转为5管37mm炮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种速射炮。随后而来的是大得多的47mm和53mm炮,但在流行程度方面从未超越37mm炮。于是很自然的,当马克沁打算把他的机枪按比例放大成一种乒乒炮时选择了相同的37×94R弹药。该弹也用在多种小型手动装填炮上,包括法国FT轻型坦克的主炮。直到1940年它还用在某些法国小型坦克上,尽管已经搭配了更好的硬芯弹头,初速也有很大提高。
下一个是英国在一战时期的改型,缩短过的37×69R弹,用于维克斯1磅MK III航炮。这是一种小而轻的武器,但仍是弹链供弹的自动武器,很少使用。例图显示的是配有超级敏感引信No. 131的高爆弹,意图在接触飞艇蒙皮时起爆。
下一个是加长的30×136R“1磅重弹”,是下面描述的皇家海军1磅弹的美国海军等价货。一种加大马克沁自动炮弹药威力的努力。也曾装备美国在一战前研制的迈克林(MacLean)导气式自动炮,是依据设计了刘易斯炮(Lewis gun)最初型号的那位先生命名的。两种武器都迅速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当然仍有各种型号的迈克林炮保存了下来(一门未完成品放在哈特普尔的Heugh Gun Battery 博物馆内) 另外最多有两百门炮交付给了俄国,这批炮一般称作迈克伦(Maklen)炮。该炮并非十分出色,苏维埃政府随后把它们分发到各地去了,甚至也包括内战中的西班牙。
在相同的弹壳基础上进一步加长形成的就是37×145R弹,是勃朗宁为他自己设计的一种火炮而开发的,该炮由奥尔德斯莫比尔(Oldsmobile)生产,命名为T9,美国陆军航空队采用后称为M4。主要装备P-39飞蛇和最初批次的P-63眼镜王蛇战机(后续型号改装M10炮,使用相同的弹药) ,但相当多的炮被从美国陆军航空队放出,最终转而装上了美国海军的PT艇。
基于37mm维克斯1磅炮
图片中第二组弹使用稍粗的弹壳。其原型是维克斯1磅炮弹(37×123R),一战前为皇家海军研发的,目的是提供超过1磅维克斯-马克沁的射程和威力。当然看来很少使用,并在战争期间迅速被2磅炮弹(40×158R)替代了,后者用相同的弹壳扩口搭配更大的弹头而成。2磅炮弹在二战时期作为海军高炮弹多有使用,但换用了改进型的高速弹头,一直装备舰队直到1950年代中期。相同的弹壳也用于维克斯S级航炮。恰好在二战前,英国皇家空军对于用大口径炮防御轰炸机感兴趣起来。他们计算出2磅炮弹可以一击摧毁同时代的任何战机,并且详细指出40mm炮可以安装在炮塔中并借助指挥仪控制瞄准。维克斯适时的基于老式37mmCOW炮设计了S级炮,但改为使用40×158R海军弹。制造了一个炮塔并安装在经大量改进的威灵顿式轰炸机上,但试验并未成功(炮口冲击波从Wimpey's结构上剥离了织物,这一结果无疑影响了结论)。不久之后,皇家空军开始领悟到,这种威力有助于从空中摧毁敌军坦克(此时他们关心的或许是成排集结的装甲部队等待穿过海峡发动入侵) ,并经各种不同试验后(以及来自罗罗的一些竞争),维克斯S级炮最终安装在了飓风IID和IV战机上,在这项任务中,该炮获得了令人满意的适度胜利。曾经特别为该炮研制过穿甲弹。罗罗的炮口径相同,二战期间装备过手动装填型号,用在港口防御炮台和类似位置上。可能是爆破弹赢得了少量的支持者。
两种短弹壳的变型弹也曾有限使用过。一种是40×79R弹,仅用于一战时期的维克斯-克里福德1.59英寸炮。这是一种轻型手动装填武器,打算作为便携的堑壕炮 (这种角色今天是由40mm榴弹发射器承担的)和航炮使用。一般认为1.59英寸是在40mm口径之后。尽管很轻,该炮射速太低不能胜任。它的名望主要是因为它的绰号“火箭炮”搞糊涂了一代航空学作家,这纯属用词不当,这是由于对其状态的早期误解,直接原因或许就是夜间发射燃烧弹/曳光弹时那壮观的炮口闪光。
40×107R弹是为2磅HA (大迎角)炮开发的,该炮是在两次大战期间为皇家海军高射炮专门设计的一种低成本次口径内插训练炮管。该弹壳通常是用已经发射过的40×158R弹壳制成的,因此还打着原来的印记和HA印记。二战期间,近岸巡逻艇用火炮持续短缺,因此将部分这种内插炮管配以合适的炮尾机构、炮架和瞄准具匆匆送上战场。它们中间是否有哪门炮曾经愤而开火已不可知了。
基于35mm厄利孔KD
35×228厄利孔KD系列研发于1960年代,用于替代瑞士34mm Flab Kan 38高炮。高炮曾出口多个国家,直到今天仍广泛装备。生产它的国家甚至也包括中国。常见的形式是双管,牵引式,安装在卡车上或安装在炮塔内(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猎豹自行高炮)。此外,还基于相同的弹药设计了以对地射击为主的装甲车载厄利孔KDE炮,采用长后座降低射速。仅有日本装备。最新发展的厄利孔炮型号是KDG转膛炮,射速不低于1,000 rpm。该炮为单装,既可陆用也可海军用。
弹药也发展了,最新型号是KETF (KineticEnergy Time Fuzed),以前称作阿海德(AHEAD),是一种先进的榴霰弹。已经为该弹开发了不同型号,用于防空/反导和人员杀伤用途。
1980年代时,莱茵金属开始研发Rh 503型双管外能源炮。其一发射标准的35×228弹,另一个发射50×330超级弹。选择50mm口径的理由是发射脱壳弹特别是APFSDS时提供最大可能的"pistonarea" ,进而可以发射更大号的高爆弹。该炮打算用于下一代德国装甲车(最初是35mm口径,如有要求稍后就可以升级到50mm),但冷战结束终止了这一过程,德国为他们新型装甲战车选择了便宜的30mm毛瑟炮。
两种弹药的全长相同,仅50mm弹颈部上方凸出少部分弹托,所以身管几乎无需修改。
ATK (或者精确到它们的早期化身之一—任何人要是能明了军用武器之间这种复杂的、无穷尽的传承关系,都该得勋章) 公司研发的链炮家族中的一员—大毒蛇III使用了相同的35×228弹药,丹麦与荷兰均选择该炮装备它们的CV9035机械化步兵战车。
基于(或许不是)20mm贝克尔
贝克尔自动炮是一战时期研发的,是第一种使用先进底火击发的后座式武器系统。该炮使用20×70RB弹。战后权利出卖给瑞士的SEMAG公司,该公司继续完善设计并生产了加长弹壳的型号20×100RB FFL。随后该炮的权力又被另一家瑞士公司厄利孔获得,该公司不仅进一步研发了炮(小型的FF现在使用20×72RB弹壳)也开发了20×110RB的S型弹,使用大型弹壳。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日本海军飞机的20×72RB和20×101RB口径机炮,而德国采用了MG-FF航炮,修改并加长了弹壳形成了20×80RB弹。
顺便说,如果你发现了贝克尔或厄利孔FF的弹壳,请仔细检查,说不定就是珍贵的一战Ehrhard炮的弹药。通常总是使用70mm 弹壳,但有一个稍粗的弹壳并带有正方形底(squarer base)。

【转自龙空】——军用枪弹之间的关联
2010.07
本文首发于《枪械评论》杂志1994年6月号,这里做了大量修订和拓展。

基本可以承认,无论何时,或许总能发现一种新出现的商业步枪弹或手枪弹是从现有弹药中派生出来的。例如以7×57毛瑟,.30-06和.375 Holland& Holland Belted Rimless Magnum Nitro Express (好正式的标题)为双亲,旗下拥有一个由变种口径、长度或外形组成的巨大家族,并且直到今天还在发展。如果一种枪弹确实是全新的,如10mm自动手枪弹,你会发现很快就有人出于兴趣将其减短(.40 S&W)、加长(10mm马格努姆)或做其它变动以达成某些边缘利益。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军用弹壳很少用这种方式乱做变动。它们是为了特殊目的开发出来的,几乎不关心成本,一旦列装就会以十年为单位保持不变。然而众所周知的例外是:二战时期德国人将7.92×57弹缩短成了7.92×33短弹(Kurz),配用MP 43/44/StG 44突击步枪,以及美国人将.30-06(7.62×63)弹缩短成了7.62×51北约弹。或许更令人惊讶的是5.56mm北约弹是从商用小动物猎枪弹发展而来的—通常的过程可是完全相反的。

也有某些大口径机枪和火炮弹药是从现行列装的弹药中派生出来的,这就是本文要说的。这些弹药中某些很有名,其余的稍逊,部分则令人十分惊讶。

基于.50英寸勃朗宁弹
.50英寸勃朗宁弹(12.7×99)是第一代大口径机枪弹之一,一战之后不久开始生产。有根深蒂固的流言宣称该弹是早期德国13mm弹(13×92SR)的拷贝,但此处有图显示了两种弹彻底不同。

两次大战期间,一大堆竞争者浮现出来,唯一的幸存者是苏联12.7×108弹,使用一种独特的瘦长弹壳。

还有一个在1930年代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即在法国、意大利和日本(除此无他)列装的13.2mm哈奇开斯弹(13.2×99;也能发现13.2×96和13.2×93)。这种导气式枪械完全不同于枪管后座式的勃朗宁机枪,而弹药除了口径外的所有尺寸与勃朗宁弹显著类似,实际上只有专家才无需把两种弹并排就区分开它们 (13.2×96制造的较特殊容易辨识,13.2×93据传生产出来是为了使用较长的德国13mm弹壳)。意大利围绕这种弹药设计了布雷达M31型装甲车载机枪。甚至比利时和日本海航使用的勃朗宁M2航空机枪也被改造成了这一口径,后者称其为13mm 3式。

更有意义的更改是由英国人完成的,不仅将弹壳扩口到13.9mm还增加了底带,从而构成了.55英寸口径博伊斯反坦克步枪弹(13.9×99B)。美国人的16mm织女星(Vega, 16×99)弹是为二战期间一款不成功的航空机枪设计的。.50.30 弹(7.62×99)看起来非常类似于德国PzB反坦克步枪的Patrone 318弹(7.92×94),但仅仅是开发用来测试高速穿甲弹头的。实验性质的US 10mm XM277弹(10×107)是为1960年代的GAU-6型6管加特林航空机枪开发的。据传该弹药打出了4,000 fps (1,220 m/s)的初速。该弹可以作为优秀的恶棍远程步枪(long-range varmint rifle)的基础—前提是恶棍步枪需要加长到麋鹿那个尺寸。该枪最后又改回到.50口径。顺带说,情况显示这与当前装备的GAU-19/A没有任何关系,除了大家都是转管构造以外。

随着1950年代出现了大口径无后座力反坦克炮,需要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确保这些低速炮弹能击中目标,也就是在炮上装一挺弹道匹配的测距枪,发射弹尖带有曳光剂的枪弹。炮手用测距枪射击,直至观察到击中靶子,然后就可以在该点发射重型弹药了。为了确定适用的最佳口径进行了大量实验,但最成功的确是将.50英寸大口径机枪弹简单缩短形成的.50试射弹(Spotter, 12.7×76)。15×99弹则是一种实验性质的试射弹。大口径无后座力炮与测距枪的组合现在已经废弃了,前者被导弹替代了,后者被激光测距仪替代了。
而.50英寸勃朗宁将坚定的前行!

基于20 mm苏罗通短弹(可能)
20×105B苏罗通短弹仅在反坦克步枪上应用过,特别是苏罗通S18-100系列上。其它几种随后出现的枪弹具有相同的弹壳直径(尽管没有底带),因此尽管并不确定,很可能的是,苏罗通弹至少为这些弹的开发提供了灵感。

15×96弹和20×82弹来自最知名的配对之一。二战早期,纳粹德国空军采用了一种性能卓越的新枪—毛瑟MG 151,发射15mm高速弹。一场对该弹有利的争吵爆发出来,焦点是需不需要更大的破坏威力,结果是促使弹壳扩口形成了20mm MG151/20弹。额外的装药量被认为能充分抵消损失的初速,并且较大的弹壳实际上也取代了它的前任。20mm炮和弹药的改进型号依然在南非生产,名称是维克多Ga1(Vektor Ga1)。

1930年代的其它具有相同弹壳直径的欧洲弹药还有捷克ZB vz/60机枪的15×104弹,英国生产的该型机枪称作15mm博萨(Besa)机枪。另外再次重复一点,这些弹药与20×105B弹的实际关系是不明确的。

二战期间,日本陆航使用了部分MG 151/20,同时也开发了自己的机枪,即20×94口径的Ho-5(讽刺的说,是基于勃朗宁M2),看起来是加长的MG 151/20。

法国设计的20mm希斯潘诺HS 404炮(20×110)在二战的大多数时间(实际上也包括战后十年)里都是皇家空军第一流的战斗机武器。另外该弹与此处描述的其它弹具有同样的底缘和弹壳直径,所以20×105B弹或许也和该弹有点关系。

美国人也使用了部分希斯潘诺机炮,但他们总是对初速更感兴趣,于是就在二战期间忍不住将弹壳缩口至.50口径,构成.50高速弹(12.7×120)。这一成果一直停留在实验状态。将近半个世纪后,FN尝试开发更大威力弹药,以期替代.50勃朗宁弹并在攻击轻型装甲车时有更好表现(实际上是苏联14.5mm KPV的西方等效产品)。FN最初选择了20mm希斯潘诺弹壳作为基础,缩口至15mm配用FN-BRG(15×115)。武器和弹药开发一再拖延,最终出现时为15.5mm。
基于美国.60英寸T17和苏联14.5mm反坦克步枪弹
两组弹药是基于不同的弹壳,下面分述。
1939年,美国陆军发布了反坦克步枪性能需求,要求在500码(460m)距离上击穿1? 英寸(32mm)厚装甲。由此引出了粗壮的.60英寸弹(15.2×114)。对应的反坦克步枪从未列装,有意使用该弹的T17航空机枪也是同等下场(依据缴获的纳粹德国空军MG151开发)。不同设计(包括转膛和转管式)的.60口径机枪参与了试验但全军覆没了。

在美国陆航对高速弹药坚定不移的寻找下,该弹被缩口成了.50口径弹(12.7×114),发射轻型燃烧弹时能打出4,400 fps(1,340 m/s) 的初速。但该型机枪未能成事,弹药也只能沦落为收藏家的藏品。

讽刺的说,美国人的经历与德国人在MG151上的经历相同,但将弹壳扩口形成20×102的M39弹并作为美国空军标准弹已经是1950年代后的事情了。该弹最出名的是应用在6管M61火神机炮和密集阵反导系统上。

美国海军认为20×102弹威力不足,而他们的Mk12机炮(基于希斯潘诺)可以使用更长的弹药。于是他们简单的加长弹壳形成了20×110 USN弹,并配备了瘦重的弹头。该弹仅用于Mk12炮(大部分的使用时间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还要加上MK4机炮吊舱配用的陌生的Mk11双管转膛炮。

苏联14.5 ×114弹是1939年为反坦克步枪开发的,当时证实早期的12.7mm口径效果不佳。PTRD和PTRS步枪在最佳二战反坦克步枪中是令人敬畏的表演者。战后该弹配用KPV大口径机枪,至今仍是它这个级别中威力最大的家伙。

二战结束前,该弹壳就被选用于新航炮NS-23,改进方式也是简单有力,扩口容纳此前列装的VYa-23(发射更大威力的23×152B弹)的23mm弹头既可。23×115弹的改进型号现在仍然列装。

15.5×106弹是FN与苏联KPV竞争的另一种努力(晚于上述的15×115弹),配用BRG-15机枪。是将KPV弹壳适当缩口而成,看起来工作状态足够好,但从未找到任何用户,并且该枪成功的把公司拖入了破产境地。不必惊讶,实际上任何试图获得这一级别枪械的人都会选择购买KPV,那样可以节约大笔支出。

基于20mm麦德森
图中第一对儿就是20mm和23mm麦德森(20×120 and23×106)。

作为第一代现代化、高性能20mm自动武器中的一员,20mm麦德森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非常流行,曾列装多国军队。该炮有高射炮、反坦克炮和航炮构型,但仅有高射炮获得了商业成功。23mm弹与20mm除了口径外都一样,弹壳缩短并扩口以保证全弹长相同。23mm弹单独瞄准了航炮市场,选择这一较大口径以增加弹丸尺寸(装药量2倍于20mm弹),付出的代价是初速降低。多种型号的航炮有意选择23mm麦德森弹并进行了测试,但最终未能列装。

基于瑞士20mm FM-K.
下一对是20mm FM-K 38弹(20×139)和20mm HS820/Oerlikon KAD (20×139)弹。
一种事实上不引人注目的弹药。二战之前,瑞士基于马克沁的老式设计开发了一类短后座型的武器,常见的口径如24mm和34mm。他们当然也生产了大威力的20mm弹,用于高射炮(如Flab.Kan.38)和(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航炮,如FM-K 38。战后,20×139弹壳材料从黄铜改进为钢,并加厚了底缘。设置这个更厚的底缘的目的,是为了用在射速更高的机炮上时能在破坏性射击中存续下来。该弹的商业成功案例是搭配上了西班牙-瑞士的HS 820炮(公司合并之后重命名为厄利孔KAD,美国陆军也列装,称为M139),之后采用该弹的还包括莱茵金属Rh202,维克多G1-2和吉亚特20M693。

军用枪弹之间的关联 004.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4

2011-8-24 23:25 上传


基于25mm KBA.
左侧的3个是25mm厄利孔KBA (25×137),25mm厄利孔KBB (25×184)和试验性质的34×184。

军用枪弹之间的关联005.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5

2011-8-24 23:25 上传


厄利孔25mm KBA炮的开发从本质上讲是个传说,开始于1960年代的美军项目,被厄利孔取消后又再次启动,最终进入美军装备。该弹已经是北约标准弹,配用多种机炮。包括导气式(厄利孔),链炮(大毒蛇和吉亚特25M811) 和转管炮(GAU-12U,GU-22/A)。甚至还有转膛炮—阿登25和双管炮—GE 225,但这两种炮都已经是历史了。不满足于此,厄利孔加长弹壳制成了初速更高的25×184 KBB弹,但这一次就没有以前那么成功了。实际弹壳长度变化从173至184mm。

34×184有几分神秘,可能是打算提供给某个装甲战车项目的。

基于25mm哈奇开斯反坦克弹
右侧一对为25mm哈奇开斯弹(25×194R)和德国28/20 PzB 41(28/20×187R)弹。

军用枪弹之间的关联 006.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6

2011-8-24 23:25 上传


在1930年代后期,25mm哈奇开斯底缘弹装备法国轻型反坦克炮和装甲车载炮。该弹成为进行锥膛试验的基础(1940年由丹麦拉森公司为法国陆军主持),当时又被德国人探究到底形成了PzB 41,成就了最重要的Gerlich型锥膛反坦克炮。PzB的初速约在4,600 fps (1,400 m/s)上下。该炮性能优良,但经历了钨芯短缺的窘境。

基于25mm哈奇开斯高射炮弹
这一组显示了25mm哈奇开斯高射炮弹(25×163),试验性质的英国造BMARCo 30mm弹(30×170),时间约1942年,钢壳HS 831/厄利孔KCB(30×170)弹和30mm拉登APDS (30×170)弹。

军用枪弹之间的关联 007.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7

2011-8-24 23:25 上传


1930年代期间,哈奇开斯研发了一型25mm高射炮,装备法军和日军,战后则湮没于历史中。战争期间,英国制造和研究公司(西班牙-瑞士公司的子公司) 生产了一种不成功的30mm航炮,使用的弹壳基于哈奇开斯弹壳。1950年代,希斯潘诺发展了这一概念形成了30mm HS 831炮,公司合并后重命名为厄利孔KCB,广泛用于海军高炮。原为黄铜壳,现在均用钢壳。关于BMARCo弹和厄利孔弹的起源有几分神秘,自从英国报道1945年7月HS拜访了瑞士后,就有报道称30mm希斯潘诺已经可以采购了。更多的调查还在进行中。
1960年代,英国陆军正在为它们的新式轻型装甲车载炮寻找一种够威力的弹药,浮现出来的就是拉登(Rarden)。弹壳恢复成黄铜以提高闭气性能,目的是为了防止燃气渗入炮塔。弹药之间没有互换性,尽管钢壳弹显然能在拉登炮上发射。(我不太肯定反过来会怎样)。

基于厄利孔KCA
这里列出了一些有趣的变种。
1960年代,厄利孔公司为它的KCA型转膛炮开发了大威力的30×173弹药。某些型号的萨伯雷式战斗机采用了这一武器系统,该型战机已在不久前退役了。
美国为GAU-8/A型转管炮选择了30×173弹,仅把弹壳材料改为轻合金,底火从电发改为击发,弹链改为塑料。毛瑟MK30F高炮和装甲车炮也发射同类弹药,大毒蛇II/MK44链炮做装甲车炮时发射钢壳弹(仍为击发底火)已经成为标准。
毛瑟公司利用该弹的钢壳搭配电发底火,缩口制成了27×173弹,单独用在SCORE坦克训练系统上。该弹与坦克炮的次口径炮管配合使用,1000米外(out to 1,000m)和破甲弹弹道相同。
35×173弹是一桩神秘事务。某些人把GAU-8/A的弹壳扩口后搭配35mm厄利孔弹的弹头制成了这型炮弹。我不明白是谁、为什么、为了何种武器设计了该弹,但我推测很可能是种美国航炮。如果任何人有更多消息,请告诉我。这型弹的性能应该相当不错,个人估计炮口动能约在230-240千焦,用标准的550克弹丸足以打出915-935 m/s的初速。当然了,这型弹还可以发射阿海德弹头(初速会稍低一些),困难的FCS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40×180 (我还未收集到) 就是新式的超级40弹(Super 40),ATK公司的MK44链炮更换炮管后就打算发射该弹。与30×173弹相比,高爆弹头重50% (设计为定时空炸榴弹),而APFSDS的性能也有显著提高。在替换英国陆军的30mm拉登轻型装甲车炮的计划中,它是40mmCTA系统最有力的竞争者,但是迄今为止没有赢得任何订单。

军用枪弹之间的关联 008.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8

2011-8-24 23:25 上传



基于30mm MK 213
毛瑟MK 213航空转膛炮研发于二战末期,随后在英法两国都出现了它的拷贝。悲哀的是,未见到有MK 213弹的照片,但这里展示了几乎与之相同的30×85B弹和30×86B阿登低膛压弹。
法国用弹壳稍瘦长些的30×97B弹配用德发540系列航炮(也是MK 213的拷贝),直到两国决定在随后的德发550系列(后续的吉亚特和现在的Nexter)和阿登高膛压系列使用一种111-113mm弹壳。美国后来也加入了这一阵营,为M230链炮选用了该弹的轻型改进型,搭载在AH-64攻击直升机上。尽管三种弹尺寸相同,但适用范围完全不同,阿登用黄铜壳,德发用钢壳,M230用轻合金壳。阿登与德发局限于只能用各自的弹药,而M230可以使用三种弹药。我不太肯定欧洲虎式直升机上装备的电动航炮是不是Nexter 30M781,能否使用550系列之外的弹药。
美国于1950年代起开始摆弄自己的转膛炮和弹药,生产了多种弹壳,但全弹长相同的。这里展示的是名传久远的30×126B T182弹。
瑞士25×116B试验型弹的起源已经不可知了,但它是基于相同的弹壳而来的。
顺便说,1950年代英国也曾短暂的为阿登发展过20mm弹药。该弹使用与30mm弹相同的底带式弹壳,而与作为原型的毛瑟MG213C的20mm型号不同,毛瑟使用的是无底缘的20×135弹壳。
30×100B WECOM弹是由美国陆军武器司令部为新型直升机航炮XM140开发的。原打算装备不成功的AH-56夏延攻击直升机。之后在M230机炮上他们再次想起和采用了阿登/德发的弹壳。尽管在外观上类似阿登/德发家族,WECOM弹实际上在所有尺寸上都有极小的差别。

军用枪弹之间的关联009.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9

2011-8-24 23:25 上传



杂项的相似处
第一组是两个分享23×152B尺寸的弹药,但是材料、底火和装填弹头不同。其一是二战时期作为IL2斯图莫维克(Shturmovik)攻击机主要装备的Vya航炮弹药,均采用黄铜弹壳。到了1950年代,弹药继续用于高射速的ZU系列高炮,弹壳材料改为钢。ZSU石喀勒(Shilka)自行高炮系统采用了四联炮,某些牵引型和海军炮至今仍在装备,某些型号也用作轻型装甲车炮。当然,黄铜壳弹药一直生产了很长时间,用于次口径坦克炮训练装置。
无法断言它们和另两者之间有直接的关系,但它们如此相似,也许是设计上的一个奇迹?
使用27×145B弹的毛瑟BK 27转膛炮是专门为帕纳维亚狂风攻击机设计的,当然也用于德国型的阿尔法喷气,萨伯的狮鹰和欧洲台风战机。曾发展过4管的海军CIWS系统(毛瑟的“龙”(Drakon))但未采用。反而是MLG 27遥控单管炮被德国海军选中,并吸引外销,现在还打算发展为地面系统。
最后一发是30×150B弹,达索阵风战机的GIAT 30M791炮使用此弹。射速高达2,500 rpm,可以与另一位携手把持射速最快转膛炮的记录(里奇特Rikhter R-23,万一你感到惊奇的话)。底缘、底带和头部尺寸不同于原始的30×113B德发弹壳。

军用枪弹之间的关联 010.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10

2011-8-24 23:25 上传



基于37mm哈奇开斯一磅炮
所有37mm口径自动炮的弹药均源自37×94R哈奇开斯弹。1868年圣彼得堡宣言禁止了爆炸弹丸重量低于400g,可以计算出37mm是发射爆炸弹丸武器适用的最小口径。哈奇开斯首先研发了一种40mm6管转管炮(基于加特林但采用了更精良的机构),但又迅速转为5管37mm炮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种速射炮。随后而来的是大得多的47mm和53mm炮,但在流行程度方面从未超越37mm炮。于是很自然的,当马克沁打算把他的机枪按比例放大成一种乒乒炮时选择了相同的37×94R弹药。该弹也用在多种小型手动装填炮上,包括法国FT轻型坦克的主炮。直到1940年它还用在某些法国小型坦克上,尽管已经搭配了更好的硬芯弹头,初速也有很大提高。
下一个是英国在一战时期的改型,缩短过的37×69R弹,用于维克斯1磅MK III航炮。这是一种小而轻的武器,但仍是弹链供弹的自动武器,很少使用。例图显示的是配有超级敏感引信No. 131的高爆弹,意图在接触飞艇蒙皮时起爆。
下一个是加长的30×136R“1磅重弹”,是下面描述的皇家海军1磅弹的美国海军等价货。一种加大马克沁自动炮弹药威力的努力。也曾装备美国在一战前研制的迈克林(MacLean)导气式自动炮,是依据设计了刘易斯炮(Lewis gun)最初型号的那位先生命名的。两种武器都迅速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当然仍有各种型号的迈克林炮保存了下来(一门未完成品放在哈特普尔的Heugh Gun Battery 博物馆内) 另外最多有两百门炮交付给了俄国,这批炮一般称作迈克伦(Maklen)炮。该炮并非十分出色,苏维埃政府随后把它们分发到各地去了,甚至也包括内战中的西班牙。
在相同的弹壳基础上进一步加长形成的就是37×145R弹,是勃朗宁为他自己设计的一种火炮而开发的,该炮由奥尔德斯莫比尔(Oldsmobile)生产,命名为T9,美国陆军航空队采用后称为M4。主要装备P-39飞蛇和最初批次的P-63眼镜王蛇战机(后续型号改装M10炮,使用相同的弹药) ,但相当多的炮被从美国陆军航空队放出,最终转而装上了美国海军的PT艇。
基于37mm维克斯1磅炮
图片中第二组弹使用稍粗的弹壳。其原型是维克斯1磅炮弹(37×123R),一战前为皇家海军研发的,目的是提供超过1磅维克斯-马克沁的射程和威力。当然看来很少使用,并在战争期间迅速被2磅炮弹(40×158R)替代了,后者用相同的弹壳扩口搭配更大的弹头而成。2磅炮弹在二战时期作为海军高炮弹多有使用,但换用了改进型的高速弹头,一直装备舰队直到1950年代中期。相同的弹壳也用于维克斯S级航炮。恰好在二战前,英国皇家空军对于用大口径炮防御轰炸机感兴趣起来。他们计算出2磅炮弹可以一击摧毁同时代的任何战机,并且详细指出40mm炮可以安装在炮塔中并借助指挥仪控制瞄准。维克斯适时的基于老式37mmCOW炮设计了S级炮,但改为使用40×158R海军弹。制造了一个炮塔并安装在经大量改进的威灵顿式轰炸机上,但试验并未成功(炮口冲击波从Wimpey's结构上剥离了织物,这一结果无疑影响了结论)。不久之后,皇家空军开始领悟到,这种威力有助于从空中摧毁敌军坦克(此时他们关心的或许是成排集结的装甲部队等待穿过海峡发动入侵) ,并经各种不同试验后(以及来自罗罗的一些竞争),维克斯S级炮最终安装在了飓风IID和IV战机上,在这项任务中,该炮获得了令人满意的适度胜利。曾经特别为该炮研制过穿甲弹。罗罗的炮口径相同,二战期间装备过手动装填型号,用在港口防御炮台和类似位置上。可能是爆破弹赢得了少量的支持者。
两种短弹壳的变型弹也曾有限使用过。一种是40×79R弹,仅用于一战时期的维克斯-克里福德1.59英寸炮。这是一种轻型手动装填武器,打算作为便携的堑壕炮 (这种角色今天是由40mm榴弹发射器承担的)和航炮使用。一般认为1.59英寸是在40mm口径之后。尽管很轻,该炮射速太低不能胜任。它的名望主要是因为它的绰号“火箭炮”搞糊涂了一代航空学作家,这纯属用词不当,这是由于对其状态的早期误解,直接原因或许就是夜间发射燃烧弹/曳光弹时那壮观的炮口闪光。
40×107R弹是为2磅HA (大迎角)炮开发的,该炮是在两次大战期间为皇家海军高射炮专门设计的一种低成本次口径内插训练炮管。该弹壳通常是用已经发射过的40×158R弹壳制成的,因此还打着原来的印记和HA印记。二战期间,近岸巡逻艇用火炮持续短缺,因此将部分这种内插炮管配以合适的炮尾机构、炮架和瞄准具匆匆送上战场。它们中间是否有哪门炮曾经愤而开火已不可知了。

军用枪弹之间的关联 011.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11

2011-8-24 23:25 上传


基于35mm厄利孔KD
35×228厄利孔KD系列研发于1960年代,用于替代瑞士34mm Flab Kan 38高炮。高炮曾出口多个国家,直到今天仍广泛装备。生产它的国家甚至也包括中国。常见的形式是双管,牵引式,安装在卡车上或安装在炮塔内(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猎豹自行高炮)。此外,还基于相同的弹药设计了以对地射击为主的装甲车载厄利孔KDE炮,采用长后座降低射速。仅有日本装备。最新发展的厄利孔炮型号是KDG转膛炮,射速不低于1,000 rpm。该炮为单装,既可陆用也可海军用。
弹药也发展了,最新型号是KETF (KineticEnergy Time Fuzed),以前称作阿海德(AHEAD),是一种先进的榴霰弹。已经为该弹开发了不同型号,用于防空/反导和人员杀伤用途。
1980年代时,莱茵金属开始研发Rh 503型双管外能源炮。其一发射标准的35×228弹,另一个发射50×330超级弹。选择50mm口径的理由是发射脱壳弹特别是APFSDS时提供最大可能的"pistonarea" ,进而可以发射更大号的高爆弹。该炮打算用于下一代德国装甲车(最初是35mm口径,如有要求稍后就可以升级到50mm),但冷战结束终止了这一过程,德国为他们新型装甲战车选择了便宜的30mm毛瑟炮。
两种弹药的全长相同,仅50mm弹颈部上方凸出少部分弹托,所以身管几乎无需修改。
ATK (或者精确到它们的早期化身之一—任何人要是能明了军用武器之间这种复杂的、无穷尽的传承关系,都该得勋章) 公司研发的链炮家族中的一员—大毒蛇III使用了相同的35×228弹药,丹麦与荷兰均选择该炮装备它们的CV9035机械化步兵战车。
基于(或许不是)20mm贝克尔
贝克尔自动炮是一战时期研发的,是第一种使用先进底火击发的后座式武器系统。该炮使用20×70RB弹。战后权利出卖给瑞士的SEMAG公司,该公司继续完善设计并生产了加长弹壳的型号20×100RB FFL。随后该炮的权力又被另一家瑞士公司厄利孔获得,该公司不仅进一步研发了炮(小型的FF现在使用20×72RB弹壳)也开发了20×110RB的S型弹,使用大型弹壳。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日本海军飞机的20×72RB和20×101RB口径机炮,而德国采用了MG-FF航炮,修改并加长了弹壳形成了20×80RB弹。
顺便说,如果你发现了贝克尔或厄利孔FF的弹壳,请仔细检查,说不定就是珍贵的一战Ehrhard炮的弹药。通常总是使用70mm 弹壳,但有一个稍粗的弹壳并带有正方形底(squarer base)。

军用枪弹之间的关联 012.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12

2011-8-24 23:25 上传



【转自龙空】——
我的图呢?{:soso__883836738728944801_4:}
你的图统统都不见了
好文章~可惜图少了好多
好文章,同时举报版主挖坟。
12.7×108弹能活到现在真是机缘巧合……
非常精彩额专业文章,一定要顶,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