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海军舰船之三 日本海军战列舰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27:36
注:部分文字,图片转自二战论坛,燃烧的岛群

(有好图请跟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5-14 14:26:57编辑过]
注:部分文字,图片转自二战论坛,燃烧的岛群

(有好图请跟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5-14 14:26:57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5-14 12:46:31编辑过]
在英国建造的“金刚”号(上)与日本船厂承建其他舰只(下)外观上略有不同。


金刚号


29年的金刚


比睿号



榛名


雾岛
1937年的“雾岛”号战列舰





日本海军战列舰
            ——扶桑号(Fuso)
舰史:
  扶桑级战列舰,是日本建造的第一级“超弩级”战舰,即无畏舰。该级共有两艘,扶桑号(Fuso),建于吴县海军造船厂,1912年3月11日开工,1914年3月28日下水,1915年11月18日竣工。山城号(Yamashiro),建于横须贺海军造船厂,1913年11月20日开工,1915年11月3日下水,1917年3月31日竣工。
  在1910年的日本造舰计划中,扶桑级战舰原本要建造8艘,由于预算被删减,只完成了扶桑号及山城号。
  山城号是日本自行设计的第二艘战舰,虽然改良了扶桑号的缺点,但是整体而言仍旧不理想,是故完成后原本还有两艘同级的姊妹舰被重新设计为伊势级战舰。日本海军造舰史上有许多因设计不良而浪费资源与付出人命的例子,山城号只是其中一例而已(龙骧号航母可说是另一例)。
  扶桑级的主炮采用与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相同的360mm主炮,但由四座双联装增加为六座双联装,火力增加50%,防护也比金刚级增强了不少。作为代价,航速降低到22节。同旧式战列舰区别,其炮塔采用中央轴线布置。一号二号炮塔在舰桥前方;三号炮塔在一号烟囱前;四号炮塔在一号和二号烟囱之间;五号六号炮塔在后主桅后方。这样布置的缺点是没有改造的余地。后来在三号炮塔上布置水上飞机弹射器时发现可利用的空间十分狭窄。山城号的弹射器布置在四号炮塔上。1935年大改造之后,取消了一号烟囱。在一战之后,日本海军总结英德日德兰海战的教训,发现在远距离舰队炮战中,甲板的装甲防护十分重要。但是扶桑级的甲板比较薄,这是一个致命弱点。1935年伦敦海军裁军会议失败,以及1936年华盛顿条约期满作废之后,日本海军开始对旧战列舰进行改造。
  两艘战列舰服役之后,均加入日本海军战列舰第一战队。1927年,山城号进行了第一次的现代化改装工程,完工之后,曾支援了多次的中国侵略作战:如澎湖、秦皇岛、舟山群岛、青岛、旅顺、大连及高雄港均曾出现她的踪迹。1935年第二次改造工程完工,山城号与扶桑号开始有明显的差异(如第三号主炮山城朝后,扶桑则相反)。1938年一度被编入后备舰队,负责官兵训练方面的任务。
  二战初期,由于日本海军燃油储备紧张,均在柱岛泊地“待机”。后曾经作为舰载机空袭的练习靶舰使用。中途岛之役时,山城号曾参与北上支援阿留申群岛的攻击任务,之后到1944年9月以前,她成了日本海军各兵科学校的教育训练舰,期间曾入坞加强防空火力,防空机枪多得惊人。战争中期,由于日本海军航母损失惨重,曾经计划将这两艘战列舰同伊势级一样改装成“航空战舰”,但最后未果。1944年莱特湾大海战时,扶桑号和山城号均加入西村舰队,预备于10月25日通过苏里高海峡,对美军在莱特湾的登陆舰队实施炮火打击。于25日凌晨在苏里高海峡口遭到奥登多夫指挥的美国海军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加利福尼亚、田纳西、西弗吉尼亚和密西西比共六艘战列舰的伏击,以及驱逐舰、鱼雷艇的鱼雷攻击,分别于1944年10月25日0430时和0419时沉没。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山城号多半担任支援作战的任务,很少投入第一线作战。最主要的理由是扶桑级战舰在二次大战爆发后,已属于老旧的舰艇,航速太慢,加上新一代的弩级战舰——大和级战舰大和号已服役(武藏号正在兴建、信浓号将准备开工,最后一艘正在筹备中),扶桑级战舰早已从弩级战舰的地位中除名。
  1945年8月31日,这两艘战舰从日本海军序列中除名。

标准排水量 30,900 吨 (原设计)
      34,300 吨 (1930年改造后)
满载排水量 35,900 吨 (原设计)
      39,500 吨 (1930年改造后)
尺寸 全长 202.7m (原设计)
      212.7m (1930年改造后)
    宽 28.7m  (原设计)
      30.8m  (1930年改造后)
   吃水 8.6m  (原设计)
      9.4m  (1930年改造后)

推进 马力 40,000轴马力 (原设计)
      78,000轴马力 (1930年改造后)
   速度 22.5节 (原设计)
      24.7节 (1930年改造后)

装甲 侧面 (305mm)
   甲板 (33-76mm) (原设计)
      (97-165mm) (1930年改造后)
   炮塔 (305mm) 正面
      (152mm) 侧面
   炮座 (292mm) 侧面
  指挥塔 (330mm) 侧面

武备  主炮 12 x 14"(356mm)45倍口径1908式双联装炮6座
                          2前 2中 2后
    副炮 16 x 5.5"(140mm)50倍口径1914式单炮塔16座(原设计)
                             14座(1930年改造后)
       4 x 5.5" (127mm)50倍口径1914式单联装炮4座(原设计)
       8 x 5" (127mm) 40倍口径1928式双联装炮4座(1930年改造后)
   高射炮 4 x 3" (76mm)  40倍口径1914式单联炮4座
       16 x 25mm    60倍口径炮(1930年改造后)
       38+x 25mm   60倍口径炮(战时新增)
       4-8 x 13mm机枪 (原设计) 1944年4月拆除
       6 x 4.7"(119mm) 对空火箭 1944年新增
   鱼雷管 6 x 21"(533mm)(水面下)

飞机 固定翼飞机 3架 (原设计)

人员编制  1125人
通常  1350人
扶桑级新建成时的状态。

从左到右“扶桑”、“山城”和“榛名”号

扶桑号在吴港的紧急注水实验。
扶桑 1934年的扶桑

扶桑  1940年的扶桑
1944年高速航行的“扶桑”号

1944年状态的“扶桑”号

30年代末的“扶桑”号

山城
1936年山城的三面图

30年代初的“山城”号,已经经过改装过


日本的海洋意识和力量着实比我们强多了,这不是卖国,而是事实!!!

日本海军战列舰
            ——长门号(Nagato)
舰史:
  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按照“八·八舰队”计划正式建造的第一级战列舰。有两艘:长门(Nagato)和陆奥(Mutsu)。长门号1917年8月28日在海军吴工厂开工,1919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25日竣工。陆奥号1918年6月1日在海军横须贺工厂开工,1920年5月31日下水,1921年11月22日竣工。
  根据一战海战的教训,低速、高火力、重装甲的旧式战列舰和高速轻装甲的战列巡洋舰都不适应新的海战条件。日本海军决定建造高速重防御的新型战列舰。该级舰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410毫米主炮。并且为了410mm主炮远距离炮战中测试弹着点、以及观通和指挥的需要,采用了高大的塔式舰桥。之后日本海军的主力舰纷纷按照这个样式进行改造或新建。在建造该级舰的同时,日本海军还开工建造了加贺级战列舰和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加贺级和天城级都是在长门级的基础上,在烟囱后方,后主桅之前布置一座双联410mm主炮。区别在于速度和装甲各有侧重。天城级的假想对手是美国海军的6艘列克星顿级战列巡洋舰。
  1920年华盛顿裁军会议召开,对美、英、日、法、意五个主要海军国家的战舰吨位、火力和总吨位进行了限制。以英美海军的525000吨为标准,五国按照10:10:6:3.5:3.5的比例建造主力舰和巡洋舰。战列舰吨位不得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4英寸(356mm)。按照这个标准,长门级战列舰属于被条约禁止的舰型。列强要求日本终止该级战列舰的建造,并销毁已下水但未完工的陆奥号战列舰。日本借口国内的小学生已为建造该舰捐款并且该舰已经建成,如果废弃将引起国民的不满,在日本的强硬态度下,美英最终同意日本将陆奥号建成,天城级已接近完工的头两艘(天城、赤城)可以改装为航母,但是加贺级战列舰必须销毁。作为补偿,日本同意美英也建造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科罗拉多级和纳尔逊级)。1923年9月,由于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在横须贺工厂的天城号龙骨被震坏,日本将加贺号改造为航母。土佐号于1925年2月在日本四国岛西南部的宿毛湾沉海销毁。
三十年代中期长门级两舰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包括拆除一个烟囱和改装大舰桥。
  从1920年开始,到1940年大和号服役期间,整整20年期间,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最强大的战舰,被看作日本海军的象征和最精锐的战舰。长门号作为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旗舰,尤被看作非到最后关头不得动用的最后王牌。根据这一思想,二战期间,长门号和大和级都没怎么参加作战行动。
  1942年6月,长门和陆奥参加了中途岛海战,未能发射一发炮弹,海战以日军的惨败而告终。
  1944年莱特湾海战中,长门号参战,编入粟田健男的第一进击舰队,未取得大的战果,反而被美军重创而在大战剩余时间失去行动力,停留在横须贺修理厂直到战争结束。
  长门号在战争后期多次遭到美军飞机空袭。在日本投降时,它是唯一一艘处于可操作状态的战列舰。被美军缴获之后,1945年9月15日从日本海军序列中除名,于1946年7月在比基尼环礁成为“十字路口”原子弹试验的靶舰。在A试验(空中爆炸)中幸存,在B试验(水面爆炸试验)中受损严重,在水面漂浮5天后沉没。 陆奥号则在1943年6月8日在吴港外海的柱岛泊地因三号炮塔弹药库爆炸而沉没。1943年9月1日除名。战后70年代日本建造的第一艘原子能动力船只,就命名为陆奥号。
  1946年7月29日,长门号在比基尼岛海域美国原子弹爆炸效果测试中被击沉。
  值得一提的是,开战初期为日本海军南征北战打天下的航空母舰加贺号也是使用长门级的舰体,因华盛顿条约的限制而改为航空母舰,这样虽然使它在开战初期昙花一现,最终还是免不了进海底的份。

标准排水量 33,900吨 (原设计)
      39,250吨 (1930年改造后)
满载排水量 38,625吨 (原设计)
      43,580吨 (1930年改造后)

尺寸 全长 213.4m (原设计)
      255m   (1930年改造后)
    宽 29m (原设计)
      33m (1930年改造后)
   吃水 9m (原设计)
      9.6m (1930年改造后)

推进 马力 80,000轴马力 (原设计)
      91,000轴马力 (1930年改造后)
   速度 26.5节 (原设计)
      24.9节 (1930年改造后)

装甲 侧面 (305mm)
   甲板 (41-76mm) (原设计)
      (119-185mm)(1930年改造后)
   炮塔 (356mm) 正面
      (203mm) 侧面
   炮座 (292mm) 侧面
   指挥塔 (356mm) 侧面

武备 主炮 8 x 16.1"(409mm)45倍口径1914式双联装炮4座
                          2前 2后
   副炮 20 x 5.5"(140mm)50倍口径1914式单炮塔20座(原设计)
                            18座(1930年改造后)
  高射炮 8 x 5" (127mm) 40倍口径1928式双联装炮4座(1930年改造后)
      4 x 3" (76mm) 40倍口径1914式单联炮4座
      20 x 25mm   60倍口径炮(1930年改造后)
      98 x 25mm   60倍口径炮(战争中新增)
      4-8 x 13mm 机枪 (原设计) (1944年4月拆除)
  鱼雷管 8 x 24" (610mm) 4 管在水面上, 4管在水面下

飞机 固定翼飞机 3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5-14 13:59:38编辑过]

日本海军航空战列舰
            ——伊势号(Ise)
舰史:
  伊势级建造于1915年,共建两艘:日向和伊势,为扶桑级的改良型。30年代中期曾接受了现代化改造,在二战期间因为过于老旧而很少参加大规模的战役。1943年9月被改装成航空战舰。拆除了中后部的四座炮塔,铺装航空甲板,搭载22架水上飞机。做了类似改装的还有最上号重巡洋舰,因在中途岛战役受重创入坞修理,顺便改造为航空巡洋舰。
  1944年10月莱特湾大海战中,两艘未携带一架飞机的伊势级战舰加入小泽治三郎中将的航空母舰编队,充当诱饵。在美机的猛烈攻击下,其余四艘航空母舰全部被击沉,伊势级航空战舰到底装甲厚实,虽然给炸得千疮百孔,却支撑到逃离战场。不过逃得了初一,逃不过十五,1945年7月还是被美军炸沉在吴县军港,1947年解体。

标准排水量 29,900吨 (原设计)
      32,900吨 (1930年改造后)
      33,800吨 (改建为航空战列舰)
满载排水量 36,650吨 (原设计)
      39,500吨 (1930年改造后)
      39,680吨 (改建为航空战列舰)

尺寸 全长 206m  (原设计)
      216.4m (1930年改造后)
      220m  (改建为航空战列舰)
    宽 28.6m (原设计)
      31.6m (1930年改造后)
   吃水 8.8m  (原设计)
      9.5m  (1930年改造后)


推进 马力 45,000轴马力(原设计)
      81,000轴马力(1930年改造后)
   速度 23节  (原设计)
      25.6节(1930年改造后)

装甲 侧面 (305mm)
   甲板 (33-76mm) (原设计)
      (97-165mm)(1930年改造后)
   炮塔 (305mm) 正面
      (152mm) 侧面
   炮座 (292mm) 侧面
  指挥塔 (330mm) 侧面

武备 主炮 12 x 14"(356mm) 45倍口径1908式双联装炮6座
                          2前 2中 2后
   副炮 20 x 5.5"(140mm)50倍口径1914式单炮塔20座 (原设计)
                            16座 (1930年改造后)
      8 x 5" (127mm) 40倍口径1928式双联装炮4座 (1930年改造后)
  高射炮 4 x 3" (76mm) 40倍口径1914式单联炮4座
      20 x 25mm   60倍口径炮 (1930年改造后)
      57 x 25mm   60倍口径炮 (1942年)
      104 x 25mm   60倍口径炮 (战争中新增)
      4-8 x 13mm 机枪 (原设计) 1944年4月拆除
      6 x 4.7"(119mm) 对空火箭 1944年新增
  鱼雷管 2 x 21" (533mm)(水面下)

飞机 固定翼飞机 3架 (原设计)
        22架 (改建为航空战列舰)

人员编制 1360
  平常 1400
 改建后 1469~1476
1918年最初建成的伊势号

1943年改装为航空战列舰的伊势号
两艘伊势级战列舰停泊在基地里

两艘伊势级战列舰正缓慢航行。近是“伊势”号,舰艉搭载是95式水上侦察机

日向
1917-18年日向的俯视和侧视图

1943-44年日向的俯视和侧视图
开战后的“日向”号状态图

1937年改装完毕的日向号

日本海军超级战列舰
            ——大和号(Yamato)
舰史:
  自本世纪30年代初叶起,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日本海军的判断是:美国海军依然坚持大舰巨炮主义,要夺取对美作战的胜利,仍须靠战列舰。为确保在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的胜算,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上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美本土前来增援的舰队。为此,日海军选择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并组建以巨型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海上截击美国舰艇编队,确保小笠原群岛一线成为不可逾越的海上屏障,在此作战指导思想下,日海军趁1936年开始的无军备限制的时期,投入海军军备竞赛。日海军认为,在战斗舰艇的数量方面,找不到同美海军抗衡的手段,因而决心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战列舰,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美海军在数量上的优越地位。于是在1937年制定第3次造舰补充计划时,确定首先建造2艘“大和”型战列舰,这就是“大和”号和“武藏”号。
  “大和”号确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大、最强的战舰。其标准排水量64000吨,满载排水量73000吨,大口径主、副炮20余门,航速27节,装甲厚、防护能力强,同时命中2条鱼雷或数枚重磅航弹也不致影响战斗,故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
  现在,让我们看看它的具体情况。

舰首与前甲板
  “大和”号舰首的最大特点是呈球形。这种球状舰首处于水线下约3米的地方。对于这样的舰首,当时既无现成的理论可以遵循,也还没有充分的论证,是由日海军技术研究所通过试验水池的船模试验数据决定下来的。建成后,经过试航也证明这种舰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球状舰首内装有水下听音器,与今天的舰首声纳颇有些相似之处。“大和”号因采用了这种新颖的舰首,水线处约减少3米的长度,排水量节省30吨左右。那时,除日海军的“翔鹤”型航母、“阿贺野”型轻巡洋舰采用了些种舰首外,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也采用了这样的舰首。
  “大和”号舰首在水线处深进,且垂直,上部明显前倾,左右则象牵牛花状张开。舰首前端近似半圆形。这是日海军战列舰从未有过的形态。
  “大和”号的前甲板也与众不同,其内侧的细腰部呈曲线状。其形态与美海军的依阿华级舰相似。然而高速的美舰(33节)显得细长,而巨型的“大和”号却肥硕多了。从舰首前部到旗杆处,有左右锚链筒,内侧有一对小系缆桩,需回收锚链时,锚链通过导板到达后面的锚链轮,并由带2条螺旋链掣的链来固定。舰首部的两舷,从前到后依次可以看到锚观察台,防雷具用导索器、铝球投台(测水深)、导索器、系缆桩等。钢质的锚甲板后是木质甲板,一直延伸到后主炮旁。在前甲板上,只在木质甲板前端设有一个通风孔和一个升降口,而在后主炮前边的挡风板之后集中设置升降、通风口。这样既可使后主炮前的甲板显得光净简洁,又可利用通风筒来减少主炮冲击波的影响。

前桅楼、后舰桥及烟囱
  “大和”号有2个舰桥,在烟囱之前(以下称舰桥),是全舰的战斗指挥中枢。“大和”号一改大型战斗舰艇舰桥过大的情况,完全从海战实际出发,显得十分简洁。舰桥正面的面积159平方米,侧面积310平方米;采取二重筒状结构,内筒中装有各种线路和管道,内外简之间的夹层里设有各种专用小室,外筒周围则设有与指挥、探测有关的装置。为减少冲击波的影响,舰桥外面开口少,封闭而整洁。最上面是旋回的主炮指挥所,内有九八式方位盘,上装潜望镜式望远镜,下有15米测距仪。主炮射击指挥所下是防空指挥所,在顶部露天甲板上的防护转板四周装有多部高色双筒望远镜。防空指挥所下是昼间战斗舰桥,也称第一舰桥。其前面与侧面有调风板和防护装置。通常,舰队司令长官及其司令部、舰长等指挥参谋人员在此指挥战斗。下一层是作战室、休息室。以下依次是上部观察所、罗经室(即夜战指挥所)、下部观察所和司令塔(实际是个通信用通道,即通信筒)等。
  “大和”号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后指挥所的作用。
  “大和”号采用单烟囱,其特点是,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毫米厚的防护甲板。这样,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主、副炮与高射炮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3联装主炮3座,前部2座,后部1座。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457毫米。主炮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约2700吨,相当于日海军“秋月”型驱逐舰的排水量。炮塔防护盾的装甲很厚:前面650毫米,侧面250毫米,后面190毫米,顶部270毫米,底座两侧560毫米。炮塔后部装有长15米的测距仪,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上述望远镜及瞄准具采用潜望镜式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火炮冲击波的影响。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上,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度,每分1.8发;最大射程42000米,需飞行90秒。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装药量330公斤。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3座主炮样式相同,都是由吴市海军工厂的舰炮部负责研制的。9门主炮若指向一舷射击,其后座力达8000吨。发射时冲击波也很强,为此日舰船设计部门煞费苦心。
  副炮有3联装155毫米炮4座,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面及舰的两舷。这些副炮本是巡洋舰的主炮,性能比200毫米炮还好。此外,还装有127毫米高炮24门,25毫米机关炮113门。整个军舰像个奋起自卫的刺猬,全身竖起了各种武器。

舰尾与后甲板
  “大和”号的舰尾也有其特点。该舰采用半平衡舵,前后配置,距离15米,装在中心线上(以往,战列舰是平衡舵,两舵并列装在一起,易同时受损伤)。后舵大,是主舵;前舵小,是副舵。因舰的惯性大,仅用副舵难以操舵,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有厚甲板防护的舵机室内有蓄电池、柴油机、油压泵等设施,即使在动力电源切断的情况下,主舵仍能工作。
  舰尾的形状近似巡洋舰之尾,只是在舰尾后端面有个平坦的地方,这里原计划安装水上飞机回收装置,后因故未装。
  “大和”号后甲板也较独特。在后主炮后,有机库、艇库、舰载机回收及发射装置等。为避免火炮冲击波的影响,机库、艇库等设施都在上甲板之下。后主炮之后的甲板是铁质甲板。后主炮两舷侧的外伸部有隧道状的艇库。艇库后两舷也有外伸部,其下设有轨道,是移动的小艇吊车在此起放小艇。
  后部上甲板在舰尾处明显低陷,造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槽,这里是舰载机吊放暂存处,槽前面有开口,通往机库。
  舰内机库在后主炮前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其前半部有个梯形的区域,在此区域两侧可放置零式战斗机、水上观察机各3架。槽两侧设有与上甲板同高的舷台,舷台上有舰载机的发射装置。此外,舰尾还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装置等。
  从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里,日本海军共建成战列舰12艘。其中“大和”号(还有同型的“武藏”号)舰龄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被誉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因此,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值很大,认为凭借象“大和”号这样的单舰威力就可驰骋太平洋,与美舰队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混舰队的打击下,“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它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出师受挫,继而投入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均未取得令人注目的成果。最后于1945年4月7日,作为第二舰队旗舰(司令长官伊藤整一海军中将),“大和”号率轻巡洋舰“矢矧”号及8艘驱逐舰驶向冲绳海区,企图对登陆盟军进行特攻。但在航渡途中,遭到美航母群的突击,中千磅航弹7枚,小型航弹数十枚,随即沉入九州坊之岬附近的大海。“大和”号葬身海底,标志着帝国海军从明治建军起的70余年历史宣告结束,日本军国主义的末日也临近了。

排水量 标准排水量 64,000吨
    满载排水量 69,100吨

尺寸  垂线间长 244.0m
     水线长 256.0m
   水线最大宽 36.9m
  水线下最大宽 38.9m
    平均吃水 10.4m

马力 150,000馬力  轴数 4轴
燃料载量 重油/6,400吨
速度 27.0节
续航力(Kn-哩) 16节/7,200哩

人员 约2,500人

武备 主 炮 46.0cm45口径94式3联装炮  3座(9门)
   副 炮 15.5cm60口径3年式3联装炮 4座(12门)
   高射炮 25.0mm96式3联装炮     8座(24门)
   机 枪 12.7cm40口径89式双联机枪  6座(12门)
       13.0mm93式双联装机枪    2座(4门)
   航空机 水侦 7架  弹射器 2座


装甲 水线部甲鈑最大厚 410mm(倾斜20度) 甲板230mm
       炮塔前盾 650mm 炮塔天盖 270mm
        司令塔 500mm




武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