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和美国为何失和?[讨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32:05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法国人为什么总是和美国对着干?这个问题实际上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指的是法国当权者在国际关系、国际经贸交往中对美国的抵制、抗衡;第二个角度指的是为什么一般而言,今天的法国人总是对美国人不满。

法美失和的根源

  一位法国历史学家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法国抵抗运动冷嘲热讽、态度消极和极度不信任,是50多年来法美关系风风雨雨、起伏不定的根源。法国当政者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经贸交往中对美国的抵制、抗衡,二战结束以来,几乎每年都有一次较为强烈的冲突。其中,最厉害的有两次,第一次是1966年戴高乐将军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组织,并把北约设在巴黎的军事指挥部总部赶出法国;第二次,就是近两个月以来,围绕对伊拉克实行军事打击问题,法国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与美国的立场针锋相对,并在联合国安理会、北约等国际组织中将这种对立立场公开化、具体化。

  特别是布什政府上台后,以法美矛盾冲突为代表的欧美关系,经历了战后最为激烈的起伏跌宕。从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到世界环境保护问题;从美国对进口钢材征收惩罚性“反倾销”关税而引发的钢铁贸易战,到欧盟改变香蕉进口政策,而引发的“香蕉战”;从欧洲要求美国用人道主义态度对待关塔那摩美军基地的阿富汗囚犯,到布什签署议案引发的欧美农业贸易冲突:从美国情报机关针对欧洲企业的全球窃听系统“梯队”,到国际刑事法庭问题上的南辕北辙;从巴以冲突上的分歧,到对伊战争上的矛盾和互不相让……将欧美两个大陆隔开的大西洋中的波涛,好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汹涌过。

  近半年来,法国媒体上有关法美分歧和矛盾的分析、报道越来越多。用来描述这一现象的词汇,像法美“危机”、“分手”、“离婚”、“冲突”等,也越来越多。“9·11”事件后,希拉克是第一位访美的外国总统。法国左派第一大报、被美国人称为“批评美国最多的欧洲报纸”的《世界报》,在事件之后发表了《我们都是美国人》的社论,宣布“法国人无条件地站在美国人一边”。

  时隔一年多,现在法国媒体上却已经有了“美国人,我们法国人和你们不一样!”的言论。在美国媒体上,最近两周,“反法”也已经成为时髦的话题。法国人“我们都是美国人”的表态,曾给了刚刚遭受巨大创伤的美国人极大安慰,让美国人觉得“世界理解了我们、接受了我们”。而现在,以反美、反全球化著称的法国农民领袖若泽·博韦,再次成为美国媒体攻击的对象,成为向美国公众说明“法国人反美是有传统、有市场的”绝好例证。另据美国媒体报道,有些美国议员甚至呼吁“抵制法国货”,反法情绪在美国相当强烈。

法美失和的现实原因

  一、时常主动、甚至带头和美国对着干,符合法国的外交传统和国家安全利益。

  法国的外交,是注重价值的外交,也是注重技巧的外交。法国外交把在国际关系中维护“人权”、“平等”、“公正”、“主权”等这些既传统、又时髦的价值观,视为己任,视自己为这些价值观最“正宗”和最坚决的捍卫者。一个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外交上纵横捭阖的基础——“实力”的前世界强国,运用自如的,当然是法国外交强大计谋、智慧的传统。

  一位研究欧美关系颇有成就的分析人士称,现在欧洲只不过是美国的“弱”亲戚,还不是一个“穷”亲戚。就是说,欧洲人还能为美国人提倡或主导的国际干涉行动“买单”,如在波黑的维和和战后重建工作。一旦有一天,这个亲戚变得相对而言“又弱又穷”的时候,既不能配合美国的行动,又没有能力(即使是相对而言)维持现状或接受美国的账单的时候,不难想象美国人将怎么对待欧洲人。而那时,作为欧洲对美国“犯上”次数最多、程度最重的法国人的命运,就更不好过了。所以,法国就要利用每一个机会,及早让美国人明白:“美国的单边主义已成为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这种趋势使得美国变得格外危险,最终有可能毁了美国、毁了世界。”

  二、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美国人在国际关系中漠视其他国家、包括传统盟友欧洲国家的利益和立场,忽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价值或特殊性,是法美关系变化的“另一个巴掌”。

  苏联解体后,美国超级大国的霸气、惟我独尊、在国际关系各个层面中的单边主义,把昔日的盟友变成了处处和美国作对的对手。最早把美国称为“超级大国”、也是最早公开批评美国“单边主义”的西方国家就是法国。《世界报》的一篇文章认为,一种以救世主自居的思潮,正在美国愈演愈烈。这种心态使美国自认为“别人都应该向我们学习”。对阿富汗军事打击的速胜,助长了某些美国人对武力的崇尚,和“美国可以、有时必须独立处理一些麻烦”的观念。特别是以美国一些所谓的“鹰派”人物,在维护美国利益时那种咄咄逼人、嚣张、偏狭、排斥异己的态度和家长式作风,更是让欧洲人寒心。

  一位法国朋友给记者讲的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法国人对美国人目中无人的作风是多么敏感和反感。艾菲尔铁塔下,一群美国中学生正在电话亭外边吵闹着要给远在美国的家人挂电话。其中相当一部分孩子竟然不知道应该先拨美国的国际代码、再拨地区号码和自己家的号码,还问“为什么要有国家代码?”这位朋友说,美国的国家代码是01,是所有国家代码中的第一个,这还不够?难道“其他国家”都是不存在的?

  三、法美关系变化的根本在于,由于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格局,使欧美“共同对敌”的相辅相成关系不再存在,欧洲也不再是世界的焦点。今天的国际热点,是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到日本海,其中经过了从中东到中亚、到印支次大陆的广阔天地。这是今天世界上已知的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的储存地和运输线,而美国和欧洲在这些地区的利益是不同的、有冲突的。所以,法美冲突是利益的冲突。

法美失和的社会原因

  一、老贵族对新暴发户的不满、嫉妒和无可奈何。

  欧洲曾经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强国,英、俄、法、德、意、西、荷兰等都曾是世界的中心。现实的反差,令其中的不服气者越加对现实不满,对美国试图主导的世界新秩序充满了疑问和否定。在美国人看来,法国人今天对美国人的所作所为,就像法国学者和老百姓最讨厌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所说,“令人无法理解、自相矛盾”。
  二、对美国文化的蔑视。欧洲各国普遍珍视本国的历史文化,瞧不起美国文化的浅薄、庸俗、商业化。法国人更是坚持在国际贸易规则中“文化例外”、顽强地捍卫法语的地位和纯洁、努力抵制美式饮食文化、大众文化。历史、文化、社会、传统等因素,在法美关系的演变中非常重要。

  三、而美国人看法国,也充满了轻蔑和不信任。动不动就罢工、游行,中央高度集权、效率奇低,工作时间越来越短、要求的享受却越来越多,夸夸其谈、忘恩负义……这就是法国人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最近,提出“法国凭什么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的美国人越来越多;美国媒体上把今天的法国和二战爆发之前的法国“绥靖主义”——软弱、出卖、背信弃义、卑躬屈膝相提并论的文章越来越多。还有人提到法国自拿破仑以来,从来就没独立打过胜仗;1944年夏天,要不是以美英为主的盟军诺曼底登陆,法国还出不了对强大邻国、侵略者德国的“那一口恶气”。所以有美国记者冷嘲热讽地说法国人是“当然的和永久的和平维护者”。

  四、1995年当选、2002年再次当选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号称戴高乐主义的传人,是法国政坛上的常青树,也是世界政坛上的资历和年龄较老、国际影响较大的一位。多年来,他在法国和世界政坛上长袖善舞,在法国国内出色地经营了自己的传统右翼阵线,在世界舞台上为法国的大国地位纵横捭阖、活跃异常。独立外交和大国地位,是希拉克从戴高乐那里传承下来的理想。在小布什面前,希拉克是有资格找到“前辈、长者”感觉的。面对踌躇满志、得意忘形的布什总统和他的班子,想让法美关系现在不紧张也困难。

[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法国人为什么总是和美国对着干?这个问题实际上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指的是法国当权者在国际关系、国际经贸交往中对美国的抵制、抗衡;第二个角度指的是为什么一般而言,今天的法国人总是对美国人不满。

法美失和的根源

  一位法国历史学家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法国抵抗运动冷嘲热讽、态度消极和极度不信任,是50多年来法美关系风风雨雨、起伏不定的根源。法国当政者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经贸交往中对美国的抵制、抗衡,二战结束以来,几乎每年都有一次较为强烈的冲突。其中,最厉害的有两次,第一次是1966年戴高乐将军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组织,并把北约设在巴黎的军事指挥部总部赶出法国;第二次,就是近两个月以来,围绕对伊拉克实行军事打击问题,法国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与美国的立场针锋相对,并在联合国安理会、北约等国际组织中将这种对立立场公开化、具体化。

  特别是布什政府上台后,以法美矛盾冲突为代表的欧美关系,经历了战后最为激烈的起伏跌宕。从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到世界环境保护问题;从美国对进口钢材征收惩罚性“反倾销”关税而引发的钢铁贸易战,到欧盟改变香蕉进口政策,而引发的“香蕉战”;从欧洲要求美国用人道主义态度对待关塔那摩美军基地的阿富汗囚犯,到布什签署议案引发的欧美农业贸易冲突:从美国情报机关针对欧洲企业的全球窃听系统“梯队”,到国际刑事法庭问题上的南辕北辙;从巴以冲突上的分歧,到对伊战争上的矛盾和互不相让……将欧美两个大陆隔开的大西洋中的波涛,好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汹涌过。

  近半年来,法国媒体上有关法美分歧和矛盾的分析、报道越来越多。用来描述这一现象的词汇,像法美“危机”、“分手”、“离婚”、“冲突”等,也越来越多。“9·11”事件后,希拉克是第一位访美的外国总统。法国左派第一大报、被美国人称为“批评美国最多的欧洲报纸”的《世界报》,在事件之后发表了《我们都是美国人》的社论,宣布“法国人无条件地站在美国人一边”。

  时隔一年多,现在法国媒体上却已经有了“美国人,我们法国人和你们不一样!”的言论。在美国媒体上,最近两周,“反法”也已经成为时髦的话题。法国人“我们都是美国人”的表态,曾给了刚刚遭受巨大创伤的美国人极大安慰,让美国人觉得“世界理解了我们、接受了我们”。而现在,以反美、反全球化著称的法国农民领袖若泽·博韦,再次成为美国媒体攻击的对象,成为向美国公众说明“法国人反美是有传统、有市场的”绝好例证。另据美国媒体报道,有些美国议员甚至呼吁“抵制法国货”,反法情绪在美国相当强烈。

法美失和的现实原因

  一、时常主动、甚至带头和美国对着干,符合法国的外交传统和国家安全利益。

  法国的外交,是注重价值的外交,也是注重技巧的外交。法国外交把在国际关系中维护“人权”、“平等”、“公正”、“主权”等这些既传统、又时髦的价值观,视为己任,视自己为这些价值观最“正宗”和最坚决的捍卫者。一个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外交上纵横捭阖的基础——“实力”的前世界强国,运用自如的,当然是法国外交强大计谋、智慧的传统。

  一位研究欧美关系颇有成就的分析人士称,现在欧洲只不过是美国的“弱”亲戚,还不是一个“穷”亲戚。就是说,欧洲人还能为美国人提倡或主导的国际干涉行动“买单”,如在波黑的维和和战后重建工作。一旦有一天,这个亲戚变得相对而言“又弱又穷”的时候,既不能配合美国的行动,又没有能力(即使是相对而言)维持现状或接受美国的账单的时候,不难想象美国人将怎么对待欧洲人。而那时,作为欧洲对美国“犯上”次数最多、程度最重的法国人的命运,就更不好过了。所以,法国就要利用每一个机会,及早让美国人明白:“美国的单边主义已成为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这种趋势使得美国变得格外危险,最终有可能毁了美国、毁了世界。”

  二、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美国人在国际关系中漠视其他国家、包括传统盟友欧洲国家的利益和立场,忽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价值或特殊性,是法美关系变化的“另一个巴掌”。

  苏联解体后,美国超级大国的霸气、惟我独尊、在国际关系各个层面中的单边主义,把昔日的盟友变成了处处和美国作对的对手。最早把美国称为“超级大国”、也是最早公开批评美国“单边主义”的西方国家就是法国。《世界报》的一篇文章认为,一种以救世主自居的思潮,正在美国愈演愈烈。这种心态使美国自认为“别人都应该向我们学习”。对阿富汗军事打击的速胜,助长了某些美国人对武力的崇尚,和“美国可以、有时必须独立处理一些麻烦”的观念。特别是以美国一些所谓的“鹰派”人物,在维护美国利益时那种咄咄逼人、嚣张、偏狭、排斥异己的态度和家长式作风,更是让欧洲人寒心。

  一位法国朋友给记者讲的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法国人对美国人目中无人的作风是多么敏感和反感。艾菲尔铁塔下,一群美国中学生正在电话亭外边吵闹着要给远在美国的家人挂电话。其中相当一部分孩子竟然不知道应该先拨美国的国际代码、再拨地区号码和自己家的号码,还问“为什么要有国家代码?”这位朋友说,美国的国家代码是01,是所有国家代码中的第一个,这还不够?难道“其他国家”都是不存在的?

  三、法美关系变化的根本在于,由于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格局,使欧美“共同对敌”的相辅相成关系不再存在,欧洲也不再是世界的焦点。今天的国际热点,是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到日本海,其中经过了从中东到中亚、到印支次大陆的广阔天地。这是今天世界上已知的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的储存地和运输线,而美国和欧洲在这些地区的利益是不同的、有冲突的。所以,法美冲突是利益的冲突。

法美失和的社会原因

  一、老贵族对新暴发户的不满、嫉妒和无可奈何。

  欧洲曾经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强国,英、俄、法、德、意、西、荷兰等都曾是世界的中心。现实的反差,令其中的不服气者越加对现实不满,对美国试图主导的世界新秩序充满了疑问和否定。在美国人看来,法国人今天对美国人的所作所为,就像法国学者和老百姓最讨厌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所说,“令人无法理解、自相矛盾”。
  二、对美国文化的蔑视。欧洲各国普遍珍视本国的历史文化,瞧不起美国文化的浅薄、庸俗、商业化。法国人更是坚持在国际贸易规则中“文化例外”、顽强地捍卫法语的地位和纯洁、努力抵制美式饮食文化、大众文化。历史、文化、社会、传统等因素,在法美关系的演变中非常重要。

  三、而美国人看法国,也充满了轻蔑和不信任。动不动就罢工、游行,中央高度集权、效率奇低,工作时间越来越短、要求的享受却越来越多,夸夸其谈、忘恩负义……这就是法国人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最近,提出“法国凭什么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的美国人越来越多;美国媒体上把今天的法国和二战爆发之前的法国“绥靖主义”——软弱、出卖、背信弃义、卑躬屈膝相提并论的文章越来越多。还有人提到法国自拿破仑以来,从来就没独立打过胜仗;1944年夏天,要不是以美英为主的盟军诺曼底登陆,法国还出不了对强大邻国、侵略者德国的“那一口恶气”。所以有美国记者冷嘲热讽地说法国人是“当然的和永久的和平维护者”。

  四、1995年当选、2002年再次当选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号称戴高乐主义的传人,是法国政坛上的常青树,也是世界政坛上的资历和年龄较老、国际影响较大的一位。多年来,他在法国和世界政坛上长袖善舞,在法国国内出色地经营了自己的传统右翼阵线,在世界舞台上为法国的大国地位纵横捭阖、活跃异常。独立外交和大国地位,是希拉克从戴高乐那里传承下来的理想。在小布什面前,希拉克是有资格找到“前辈、长者”感觉的。面对踌躇满志、得意忘形的布什总统和他的班子,想让法美关系现在不紧张也困难。

[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