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德国和法国的石油储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4:10:22
<P>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变动与油价走势 </P>
<P>   美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目的是防备能源供应危机。80年代中期以来,战略石油储备水平大幅下降过3次,其中2次发生在总统大选 年,原因均为政府动用储备,而动用储备又或多或少与油价[西得克萨斯油价(WTI),下同]变动有关。大选年储备动用和油价变动还与美国石油行业的助选倾向密切相关。因此,分析大选年战略石油储备变动与油价走势的关系越来越需要结合美国石油行业的助选倾向。 </P>
<P>   一、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 </P>
<P>   美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直接动因是1973年中东战争及阿拉伯产油国对西方国家的石油禁运。1975年底,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与储备法》(Energy Policy and Conservation Act, EPCA),并经福特总统签字生效。该法决定美国加入国际能源署(IEA),并授权政府建立10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以应付可能发生的严重石油供应中断,并满足IEA成员国至少90天石油进口量的储备要求。 </P>
<P>  《能源政策与储备法》赋予总统动用或释放(销售)战略石油储备的权限,并规定只有在发生严重能源供应中断时才能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如果总统确认出现紧急状态,导致能源供应大量减少或油价飙升,或油价飙升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就可下令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国会对总统动用储备提出的限制是,无论怎样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总量都必须保持在5亿桶以上,一次释放的储备总量不得超过3000万桶,且必须在2个月内全部释放完毕。该法还赋予美国能源部长进行最高5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试验性释放和分配的权限。战略石油储备的购买和释放全部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 </P>
<P>  历史上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出现过四种方式:紧急动用(Emergency)、试验性销售(Test Sales)、原油置换(Crude Oil Exchange)和非紧急销售(Non-Emergency Sales)。 </P>
<P>  紧急动用只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采用过。 </P>
<P>  试验性销售系由1985年《能源政策与储备法》修正案规定,主要用于检验战略石油储备的有效性。试验性销售在历史上出现过2次、均发生在共和党总统任上。第一次发生在1985年,试验性销售额110万桶。第二次发生在美国政府为海湾战争做准备时,从1990年9月开始进行了500万桶的试验性销售。 </P>
<P>  原油置换是发生在战略石油储备与私人石油公司之间的石油交换行为。1976年《能源政策与储备法》修正案授权联邦政府可进行原油置换。置换一般是通过协议先由战略石油储备向私人公司释出原油,再由私人公司日后返还,其中一些置换可使政府获得更多的原油储备。产生置换的原因各种各样。由于大规模的原油置换存在释出和返还的时间差较长,故在短期内可视为一种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行为。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建立以来共出现过6次原油置换,其中只有1次出现小布什总统任上,其余5次都发生在克林顿总统任上。置换量最大的一次达3000万桶,且置换决策恰好发生在2000年大选前l个多月。 </P>
<P>  非紧急销售在历史上出现过3次,分别发生在1996大选年的1月、4月和9月。由于这3次销售是《能源政策与储备法》规定以外的储备动用,必须获得国会批准。3次非紧急销售的主要目的是弥补联邦政府开支不足。3次共售出战略石油储备2810万桶,储备动用规模相当可观。 </P>
<P>  上述动用方式中,除1991年的紧急动用与油价有直接关系,其他动用的原因似乎均与油价无关。但是否真与油价无关,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还需从后果进一步分析。 </P>
<P>  二、80年代以来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变动与油价走势 </P>
<P>  从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与商业储备的变动关系看,80年代以来,战略石油储备水平呈上升趋势,而同期商业储备则呈下降趋势。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战略石油储备水平虽然从1983年的3亿桶升至目前的6.7亿桶,但商业储备却从3.6亿桶左右降至目前的不到3亿桶。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战略石油储备水平的提高,使商业储备的下降成为可能,也降低了石油行业的商业储备的成本和风险,增加了石油行业从事投资的实力和市场投机的空间。所以政府增加石油储备,对国家来说可防能源危机,而对石油行业来说在总体上也是有利的。当然,战略石油储备动用的数量和时机,也成为影响油价和石油行业利益、制约油市商业投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P>
<P>  从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变动本身看,可将其大致划分为上升(1983-1990)、波动持平(1991-2000)和再上升(2001-2004)的三个时期。如果撇开经济因素,单纯从两党执政年度考虑,两个上升期恰好处于共和党执政期,而波动持平期基本处于克林顿执政时期。由此也反映出两党对战略石油储备的态度。克林顿执政时期的战略石油储备基本保持在5.6-5.9亿桶的水平上,大致可满足2-3次紧急动用的法律要求;而共和党则表现积极,小布什政府一上台就提出了要把战略石油储备补充到7亿桶的目标,目前已充至6.7亿桶。 </P>
<P>  从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情况看,80年代中期以来,战略石油储备水平在1991、1996、2000年分别出现过3次下降,直接原因是不同形式的政府动用。3次动用都或多或少与油价走势有关。1991年1月的储备动用与海湾战争前高油价和预防开战后油价飙升有关。而后两次动用尽管原因不同,但均出现在美国大选年,而且不能说与油价无关。1996和2000年,克林顿政府选前都分别动用了战略石油储备,但两次选前油价都呈上升趋势。如果说1996年克林顿政府出售227亿美元的战略石油储备主要是为了渡过政府危机,兼顾平抑油价的话,那么2000年通过原油置换动用储备则明显为了平抑选前油价的上涨。然而,两次动用储备只暂时控制住了油价上涨,选前油价仍呈上升趋势。所以,大选年政府释出储备而油价继续上升的现象说明,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效果不仅要看政府意愿,还需看石油行业的动向和助选倾向。 </P>
<P>  三、大选年美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助选倾向变化 </P>
<P>  美国石油行业对油价走势具有一定影响。90年代以来的4个大选年里,石油行业利用油价影响美国选举的意识越来越强。在大选年,石油行业不仅考虑推高油价产生的经济利益,也更多地考虑通过影响油价走势,造成有利于本行业所支持党派的选情。 </P>
<P>  大选年各行业对两党的捐款情况可大致反映其助选倾向。90年代以来,石油天然气行业大选年捐款总额在各行业中的排名呈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第7位下降到2000年的第10位,目前暂处于各行业捐款的第17位。尽管位次下降,但捐款总额在上升。 </P>
<P>  从对两党捐款的比例变化看,石油天然气行业越来越倾向于共和党。l992年,该行业对共和党的资金支持比重为65.5%,以后逐渐上升,2000年达到78.1%;而对民主党的资金支持则相应从33.7%降至20.4%。根据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的统计,截至今年8月2日,该行业对共和党捐款的比重己高达81.4%,而对民主党的捐款只占18.6%。表明其对共和党的资金支持程度己达近4个大选年的高峰。 </P>
<P>  据初步分析,在美国大选年,某行业对民主、共和两党的捐款比例处于四六开至三七开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还看不出行业明显的助选倾向。这就是说,在1992年,石油天然气行业还未明显表现出对共和党的支持。但从1996年开始,该行业支持共和党的助选倾向越来越明显。 </P>
<P>  石油行业的助选倾向不仅可从助选资金投向去观察,还可从选前油价走势去分析。如果说1996年和2000年两次大选前油价升势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石油行业的助选因素引起,那么在本选年油价趋降才能与石油行业的助选目标吻合。 </P>
<P>  通过美国石油行业助选资金投向来研究大选年油价走势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探寻前两个选年中选前动用战略石油储备而油价仍暴涨的背景,并尝试推断2004选年可能的战略石油储备变动和油价走势。值得人们关注的是,今后美国大选年中是否会因石油行业助选倾向性增强而形成选前油价的规律性走势(即民主当政,选前油价升势;共和党当政,选前油价降势)和战略石油储备自律性变动(即民主党当政,需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以阻滞油价升势)。 </P>
<P>  四、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变动与油价走势的阶段分析 </P>
<P>  除石油行业助选因素外,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战略石油储备变动与油价走势还受具体情况影响,有必要结合石油行业助选倾向的变化,对战略石油储备、油价与不同大选年的特殊情况分阶段地再做进一步具体分析。 </P>
<P>  (一)1990-1992年战略石油储备变动与油价走势 </P>
<P>  1991年1月中旬海湾战争开战前,国际能源署为抑制开战后可能出现的油价暴涨,制定了石油应急计划,即全球每日增250万桶石油供应、其中包括每日动用石油储备1.7万桶,以补充国际油市的供求缺口。 </P>
<P>  美国从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就开始了战略石油储备的试验性销售,到开战前净释放了15万桶。开战后到4月初,按石油应急计划要求,又净释放了1721万桶。1991年4月至1992年6月,战略石油储备一直维持在5.69亿桶上下,7月份开始补充储备。 </P>
<P>  战略石油储备的大规模动用,对平抑油价作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1月中旬海湾战争一开战,油价就从每桶32.2美元迅速掉到21.5美元,降了近10美元。以后最低降至18美元以下。 </P>
<P>  1991年的战略石油储备动用到4月初结束,基本对1992年选情影响不大。1992年的油价基本呈先小幅波动上扬,再持续平稳的走势,选前油价维持在22美元左右,对选情影响不大。这与1992年石油天然气行业助选倾向的分析结果近乎吻合。 </P>
<P>  (二)1996-1997年战略石油储备变动与油价走势 </P>
<P>  1996年4月底,克林顿提出一项非紧急出售227亿美元战略石油储备的计划,获得国会批准。按当时招标油价计算,约合原油1200万桶。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在4月底5.86亿桶的水平上开始逐渐下降。直到1997年2月中旬,储备水平持续降至5.63亿桶。实际净释出2300万桶,出售总量2810万桶,以后在这一水平上微幅波动。 </P>
<P>  1996年2月底油价降至每桶19.3美元的全年低谷,此后油价波动上升,4月中上旬达每桶23美元以上,最高达25.15美元。克林顿政府4月下旬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信息一发出,油价在一个月内从24美元大幅降至5月底的19.77美元。但以后又持续波动上升,10月下旬每桶升至近26美元。1997年1月中上旬最高达每桶26.55美元。 </P>
<P>  克林顿政府4月开始大规模出售战略石油储备的作法,按理应导致油价的下降,但结果不然。从1996年8月直到大选前,油价一直呈上升趋势。结合前面的对石油行业助选倾向的分析看,选前油价持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美国石油行业对克林顿政府石油储备政策的抵触。 </P>
<P>   (三)2000年战略石油储备变动与油价走势 </P>
<P>  2000年,美国又一次进入选前油价上升局面。所不同的是,油价升势比1996年来得更猛。克林顿政府为了平抑油价,不得不在9月22日下令通过原油置换方式在一个月内释放3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 </P>
<P>  由于招标过程和手续复杂,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信息发出一个月后,实际只净释放了350万桶。直到2001年2月初,净释放量才达到3000万桶。 </P>
<P>  当年油价走势如何?2000年选前油价基本呈大幅波动上升态势。年初油价为每桶25美元左右,8月初油价开始持续波动性上升,到9月20日升至每桶37.2美元的高点。l-3月油价上涨7美元左右,4-7月上涨9美元左右。假若9月克林顿政府未动用战略储备,按9-11月上涨8美元计算,到11月初大选时油价可能会升至每桶44-45美元左右。高油价对民主党的选情当然相当不利。有相当一部分中间选民做不到用一只手为高油价多掏腰包,用另一只手投票拥护戈尔的升迁。因此,正是由于大选中石油行业己明显偏向小布什,迫使失去石油行业支持的克林顿政府只能通过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来平抑油价。 </P>
<P>  从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后果看,该措施在短期内起到了平抑油价的作用。油价在一周内从37美元降至30美元,但以后又呈上升走势。到10月中旬,油价又冲高至每桶36.1美元。大选后,油价逐步回落至年底的每桶26美元左右。 </P>
<P>  (四)小布什当政期间战略石油储备变动与油价走势 </P>
<P>  从2001年小布什上台到目前为止,除伊拉克战争前后战略石油储备水平持平外,其他时段均呈陡然上升趋势,目前战略石油储备水平己达6.7亿桶。 </P>
<P>  2003年4月底,西得克萨斯油价在25美元左右探底后就开始呈上升趋势。到2004年6月初,油价波动升高至每桶42.3美元,以后又降至6月底的35.6美元。进入7月后,由于种种复杂因素的作用,油价开始持续冲高,在6月29日到8月19日的50天里,从35.6美元飙升至48.7美元的历史高点,纽约期货商品交易所的9月原油期货甚至达每桶49.6美元。目前油价仍在屡创新高。 </P>
<P>  油价飙升的原因何在?当然,从强劲需求和供油风险等经济因素来解释此轮油价飙升不无道理,但美国大选年所特有的非经济因素也不容忽视。有分析表明,目前全球原油供求基本平衡,油价飙升很大程度上是投机和非经济因素所致。2003年3月,存在爆发伊拉克战争和委内瑞拉罢工两大影响油价的风险因素,油价最高也不过38美元一桶,今年8月在风险因素明显小于去年的情况下,油价却比去年高出lO多美元。单纯从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原油需求增长,或从尤科斯事件、查维斯政治命运公决、伊拉克石油设施安全等供油风险因素,都不足以解释油价如此大幅飙升。 </P>
<P>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油价飙升呢?当然,推动油价上涨的因素涵盖宽泛而复杂,除了能源法案和升息这两个因素外,我们还应考虑石油行业的助选倾向问题。从前面的分析结果看,美国石油行业的助选因素对油价走势具有较大影响。特别在今年两党选民各占40%多的情况下,大选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百分之十几的中间选民,而部分中间选民选谁不选谁是由他们的腰包情况决定的。油价高低是决定腰包的重要因素之一,布什不能不重视。 </P>
<P>  当然,此次石油行业面临的大选环境与2000年迥然不同。如果说在2000年油价助选方案中,石油行业凭一味推高油价就可“一石二鸟”,既助布什上台,又可增加收入,那么此次则不同?投一石而二鸟不可兼得。在布什与石油行业之间双盈的2004年方案只能是先升后降的倒"U"型油价助选方案。就是说,石油行业先从油价升势中获益,再助布什从油价降势中获连任。选前油价何时先升、升多少、持续多长,何时再降、降多少、持续多长,在很大程度上看如何平衡布什竞选利益与石油行业经济利益。 </P>
<P>  从美国商业储备水平变动与油价走势的关系,可略微看出倒"U"型方案的影子。今年油价上升到7月中旬已突破40美元,8月中下旬波动上升至48.7美元高点,9月也一直在42美元以上。美国商业储备也在7月中旬开始从3.05亿桶水平上持续下降,至9月初己降至2.86亿桶,净释出2000万桶。石油行业在高于40美元的油价水平上,持续大量进账。有分析甚至把商业储备水平下降也当作炒高油价的依据。事实上,在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持续上升并逼近7亿桶的情况下,商业储备水平即使下降几千万桶也不足为怪。美国石油行业通过高油价进账不少,选前30-40天似应转入力挺布什的时期。 </P>
<P>  面对油价持续飙升的局面,小布什的做法与克林顿大相径庭,非但未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反而按上台时提出的7亿桶目标继续增加战略石油储备。由于布什政府有石油行业支持背景,不必太担心克林顿时期出现的选前油价高涨局面,但也不能不作动用的准备,因为石油行业的助选毕竟不是决定油价走势的唯一因素。 </P>
<P>  综合各方面的考虑,两个多月的油价持续高位波动局面可能会在美联储9月21日提息之后逐渐结束,可能代之以波动下降局面。石油输出国家组织增产100万桶的决定也有助于油价回落。但油价能否回落至30美元以下,则要看影响油市的各种力量对比状况。由于布什政府掌握着近7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并通过伊拉克战争加强了其对中东地区石油供应的影响力,再加上美国石油行业的大力支持,预计选前30-40天里,油价很可能呈波动下降的走势。 </P>
<P>  (驻美国使馆供稿) </P>
<P>从美国原油生产和储备变动看小布什油价策略 </P>
<P>  今年下半年,原油期货价两次冲高至每桶49美元以上,引起全球关注。在油价(西得克萨斯油价,下同)冲至近50美元的历史高点时,美国原油商业库存却持续降低,而战略石油储备水平也持续升至6.7亿桶的历史高点。飓风“伊万”后,小布什政府只动用了少量战略石油储备。从当前高油价与美国原油生产和储备(库存)变动情况看,小布什政府似乎对高油价采取了放任策略。当前的高油价何缘而致,小布什政府的油价策略如何,其大规模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可能性多大,都非常值得深入探讨。 </P>
<P>  一、油价走势与美国原油生产 </P>
<P>  (一)油价持续走高 </P>
<P>  今年油价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6月初,油价波动升高至每桶42.3美元,月底又降至35.6美元。特别是从7月初到8月中下旬,油价基本是直线飙升。8月19日升至每桶48.7美元高点,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原油期货价格达每桶49.6美元。9月底,纽约11月份的原油期货价又冲破每桶50美元大关。 </P>
<P>  今年的油价走势很有特点。上半年油价虽突破了OPEC一揽子油价的上限,但原油富余产能最大的沙特却不愿马上增产,而美国原油则是生产下降、储备(库存)上升。下半年油价上涨过程中,当出现原油供给风险信息时,油价大幅上涨;而出现供给风险缓解信息时,油价小幅回落,其中显然有投机势力托价。根据石油专家分析,目前原油每桶50美元左右的高价位并不能反映原油市场的实际供求状况。今年国际原油市场的供求基本平衡。高油价主要是油市投机势力托价和炒作的结果。而油源供给风险和亚洲国家石油需求增长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投机炒作的借口。 </P>
<P>  (二)美国原油生产持续走低 </P>
<P>  值得关注的是,在油价走高的同时,美国原油产量却在持续下降。2003年,美国日产原油570万桶。进入2004年后,原油产量开始持续下降,目前已处于50年来的最低点。 </P>
<P>  今年上半年原油产量呈小幅下降趋势。到5月中下旬原油日产量下降了约20万桶,以后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到6月初原油日产量又下降了约15万桶。原油产量大幅下降的同时,油价冲高至每桶42.3美元。8月7至19日,美国原油产量又下降了约30万桶,掉至5l0万桶的历史低点,同时,油价冲高至48.7美元。由于飓风"伊万"的影响,9月下旬原油产量跌至每天500万桶以下,创历史新低,而油价则冲高至49.8美元。 </P>
<P>  美国的原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7.7%左右,位居全球第三,对油价走势有相当的影响力。美国原油产量短期内减少几十万桶都会影响油价,更不用说产量持续下降给投机商带来的油价升势预期了。值得关注的是,通常产油公司应抓住今年下半年高油价的机会增加产量,但奇怪的是,下半年美国原油生产商似乎对飙升的油价失去了兴趣。特别是5月下旬油价冲高后,原油产量非但未增,反而继续下降。不能排除美国原油生产商有继续推高油价的意图。 </P>
<P>  二、油价走势与美国原油储备水平变动 </P>
<P>  在油价持续走高的同时,美国原油商业库存在不断下降,而战略石油储备水平却不断上升。这"一降一升"从两个方向上增强了油市投机商的油价升势预期。 </P>
<P>  (一)美国原油商业库存持续降低 </P>
<P>  今年美国原油商业库存水平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变动趋势。1月下旬原油商业库存处于2.64亿桶的低位上,到6月中旬升至3.05亿的年度高点,到7月初库存水平开始持续下降,至9月l0日已降至2.79亿桶。飓风“伊万"袭击后,原油商业库存水平下降了910万桶,达2.69亿桶的低点,9月底又回升至2.73亿桶。 </P>
<P>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原油商业库存水平的高点恰与7月份油价冲高的始点相吻合。这就是说,在油价相对较低的上半年,美国石油公司基本上在补充库存,原油商业库存水平由不到2.65亿桶升至7月初的3.05亿桶。而在下半年的油价上升期,美国石油公司减少了原油购进,部分靠原油库存维持生产。应该说,美国石油公司似对下半年油价的第一次冲高有所准备,而且通过低价进存、高价使用的方式赢得了商业利益。但是,对9月底油价的第二次冲高似准备不足。假若两次油价冲高均在美国石油公司意料之中,原油商业库存可能至少会升到90年代初海湾战争时期的高点,而不是实际的3.05亿桶。 </P>
<P>  从目前情况看,如果油价继续维持高位,美国石油公司不愿在高价时继续购进原油,则商业库存可能还会继续下降。美国能源部已就原油商业库存的持续低水平多次发布信息。 </P>
<P>  (二)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水平持续升高 </P>
<P>  如果说原油产量的决定权在美国石油公司,那么,战略石油储备水平变动的决定权则在美国政府手中。无独有偶,小布什政府似乎也在为油价升势预期工作。今年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处于大幅直线上升走势。尽管油价不断攀升,小布什政府却仍按上台提出的7亿桶战略石油储备目标行事。 </P>
<P>  飓风"伊万"袭后,美国宣布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油价相应下降,但当投机商注意到原油商业库存下降了910万桶,而战略石油储备只动用了不到200万桶后,油价又开始回升,11月份的原油期货价升至50美元的高位。由于增加储备主要是通过“矿产资源特许费换石油(Royalty in Kind)”(即承租美大陆架油田开采权的石油公司,向战略石油储备提供原油以替代政府的矿产资源特许费)的方式进行,受油市上高油价的影响较小。小布什政府似未理会高油价,而是继续增加战略石油储备。目前战略石油储备水平已达到6.7亿桶的历史最高水平。 </P>
<P>  小布什政府持续补充战略石油储备的作法,在一定程度上占去了部分美国市场上的原油供给,从而助长了油市投机商的供给紧缩预期,对油价飙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P>
<P>  三、小布什政府可能的油价策略推断 </P>
<P>  今年下半年以来,影响油价走势的因素比较复杂,有来自美国国内的,也有国际性的。美国原油生产和库存属市场行为,而战略石油储备变动反映政府行为。从以上分析看,美国原油生产商推动油价上涨的动机不言而喻,而小布什政府则可能对高油价采取了放任策略。 </P>
<P>  放任策略就是政府不干预油市。从整体过程看,放任只是一种被市场拖着跑的被动策略,而且需要大规模储备或库存的支撑。 </P>
<P>  综合以往的分析,小布什政府从国内角度考虑下半年的油价策略至少要关注三个方面,即促成能源法案、配合联储提息和争取有利选情。迄今为止,高油价策略更有利于促成能源法案和配合联储连续提息两个方面,而不利于小布什争取有利选情。从联储9月第三次提息后的油价走势和飓风后战略储备动用情况看,下半年小布什政府可能采取了放任高油价的策略。由于小布什背后有石油业支持,即使油价再高,小布什也可以靠石油公司对燃油零售价的自觉控制而大大降低高油价对其选情的不利影响。 </P>
<P>  从商业运营角度看,高油价状态一般会迫使石油公司,特别是炼油公司减少其原油购入。如果高油价状态持续时间过长,很可能导致美国原油商业库存大量下降,从而增加人们对石油供应可能中断的担忧。所以,小布什政府会不会以美国原油商业库存过低从而可能引发石油供应中断为由动用战略石油储备,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P>
<P>  自2000年克林顿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平抑选前油价以来,小布什对此一直持批评态度。此番他若为平抑油价而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无疑是自寻受攻靶标。按照小布什政府的说法,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不应为抑制油价,而是为防备美国石油供应的中断。根据目前情况,除飓风等自然灾害外,出现供油中断的最大可能性是过低的美国原油商业库存。 </P>
<P>  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只不过是小布什放任策略的一种被动延伸。只有在找不到解决高油价引发的低库存问题更好的办法时,才可能会被小布什政府所采用。而解决这一问题更好的办法可能是石油公司在今年油价较低时吃进大量的原油期货。 </P>
<P>  假若美国的石油公司在小布什政府的指导和协助下,在数月前油价走低时就已吃进大量国外低价原油期货,那么高油价导致的低库存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可能性也不言自明。因此,只有通过对原油期货市场交易数据的深入分析,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近期高油价的背景,摸清美国石油业在今年油价变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对策脉络,并推断出小布什政府油价策略的轮廓。 </P><P>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变动与油价走势 </P>
<P>   美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目的是防备能源供应危机。80年代中期以来,战略石油储备水平大幅下降过3次,其中2次发生在总统大选 年,原因均为政府动用储备,而动用储备又或多或少与油价[西得克萨斯油价(WTI),下同]变动有关。大选年储备动用和油价变动还与美国石油行业的助选倾向密切相关。因此,分析大选年战略石油储备变动与油价走势的关系越来越需要结合美国石油行业的助选倾向。 </P>
<P>   一、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 </P>
<P>   美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直接动因是1973年中东战争及阿拉伯产油国对西方国家的石油禁运。1975年底,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与储备法》(Energy Policy and Conservation Act, EPCA),并经福特总统签字生效。该法决定美国加入国际能源署(IEA),并授权政府建立10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以应付可能发生的严重石油供应中断,并满足IEA成员国至少90天石油进口量的储备要求。 </P>
<P>  《能源政策与储备法》赋予总统动用或释放(销售)战略石油储备的权限,并规定只有在发生严重能源供应中断时才能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如果总统确认出现紧急状态,导致能源供应大量减少或油价飙升,或油价飙升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就可下令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国会对总统动用储备提出的限制是,无论怎样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总量都必须保持在5亿桶以上,一次释放的储备总量不得超过3000万桶,且必须在2个月内全部释放完毕。该法还赋予美国能源部长进行最高5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试验性释放和分配的权限。战略石油储备的购买和释放全部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 </P>
<P>  历史上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出现过四种方式:紧急动用(Emergency)、试验性销售(Test Sales)、原油置换(Crude Oil Exchange)和非紧急销售(Non-Emergency Sales)。 </P>
<P>  紧急动用只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采用过。 </P>
<P>  试验性销售系由1985年《能源政策与储备法》修正案规定,主要用于检验战略石油储备的有效性。试验性销售在历史上出现过2次、均发生在共和党总统任上。第一次发生在1985年,试验性销售额110万桶。第二次发生在美国政府为海湾战争做准备时,从1990年9月开始进行了500万桶的试验性销售。 </P>
<P>  原油置换是发生在战略石油储备与私人石油公司之间的石油交换行为。1976年《能源政策与储备法》修正案授权联邦政府可进行原油置换。置换一般是通过协议先由战略石油储备向私人公司释出原油,再由私人公司日后返还,其中一些置换可使政府获得更多的原油储备。产生置换的原因各种各样。由于大规模的原油置换存在释出和返还的时间差较长,故在短期内可视为一种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行为。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建立以来共出现过6次原油置换,其中只有1次出现小布什总统任上,其余5次都发生在克林顿总统任上。置换量最大的一次达3000万桶,且置换决策恰好发生在2000年大选前l个多月。 </P>
<P>  非紧急销售在历史上出现过3次,分别发生在1996大选年的1月、4月和9月。由于这3次销售是《能源政策与储备法》规定以外的储备动用,必须获得国会批准。3次非紧急销售的主要目的是弥补联邦政府开支不足。3次共售出战略石油储备2810万桶,储备动用规模相当可观。 </P>
<P>  上述动用方式中,除1991年的紧急动用与油价有直接关系,其他动用的原因似乎均与油价无关。但是否真与油价无关,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还需从后果进一步分析。 </P>
<P>  二、80年代以来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变动与油价走势 </P>
<P>  从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与商业储备的变动关系看,80年代以来,战略石油储备水平呈上升趋势,而同期商业储备则呈下降趋势。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战略石油储备水平虽然从1983年的3亿桶升至目前的6.7亿桶,但商业储备却从3.6亿桶左右降至目前的不到3亿桶。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战略石油储备水平的提高,使商业储备的下降成为可能,也降低了石油行业的商业储备的成本和风险,增加了石油行业从事投资的实力和市场投机的空间。所以政府增加石油储备,对国家来说可防能源危机,而对石油行业来说在总体上也是有利的。当然,战略石油储备动用的数量和时机,也成为影响油价和石油行业利益、制约油市商业投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P>
<P>  从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变动本身看,可将其大致划分为上升(1983-1990)、波动持平(1991-2000)和再上升(2001-2004)的三个时期。如果撇开经济因素,单纯从两党执政年度考虑,两个上升期恰好处于共和党执政期,而波动持平期基本处于克林顿执政时期。由此也反映出两党对战略石油储备的态度。克林顿执政时期的战略石油储备基本保持在5.6-5.9亿桶的水平上,大致可满足2-3次紧急动用的法律要求;而共和党则表现积极,小布什政府一上台就提出了要把战略石油储备补充到7亿桶的目标,目前已充至6.7亿桶。 </P>
<P>  从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情况看,80年代中期以来,战略石油储备水平在1991、1996、2000年分别出现过3次下降,直接原因是不同形式的政府动用。3次动用都或多或少与油价走势有关。1991年1月的储备动用与海湾战争前高油价和预防开战后油价飙升有关。而后两次动用尽管原因不同,但均出现在美国大选年,而且不能说与油价无关。1996和2000年,克林顿政府选前都分别动用了战略石油储备,但两次选前油价都呈上升趋势。如果说1996年克林顿政府出售227亿美元的战略石油储备主要是为了渡过政府危机,兼顾平抑油价的话,那么2000年通过原油置换动用储备则明显为了平抑选前油价的上涨。然而,两次动用储备只暂时控制住了油价上涨,选前油价仍呈上升趋势。所以,大选年政府释出储备而油价继续上升的现象说明,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效果不仅要看政府意愿,还需看石油行业的动向和助选倾向。 </P>
<P>  三、大选年美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助选倾向变化 </P>
<P>  美国石油行业对油价走势具有一定影响。90年代以来的4个大选年里,石油行业利用油价影响美国选举的意识越来越强。在大选年,石油行业不仅考虑推高油价产生的经济利益,也更多地考虑通过影响油价走势,造成有利于本行业所支持党派的选情。 </P>
<P>  大选年各行业对两党的捐款情况可大致反映其助选倾向。90年代以来,石油天然气行业大选年捐款总额在各行业中的排名呈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第7位下降到2000年的第10位,目前暂处于各行业捐款的第17位。尽管位次下降,但捐款总额在上升。 </P>
<P>  从对两党捐款的比例变化看,石油天然气行业越来越倾向于共和党。l992年,该行业对共和党的资金支持比重为65.5%,以后逐渐上升,2000年达到78.1%;而对民主党的资金支持则相应从33.7%降至20.4%。根据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的统计,截至今年8月2日,该行业对共和党捐款的比重己高达81.4%,而对民主党的捐款只占18.6%。表明其对共和党的资金支持程度己达近4个大选年的高峰。 </P>
<P>  据初步分析,在美国大选年,某行业对民主、共和两党的捐款比例处于四六开至三七开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还看不出行业明显的助选倾向。这就是说,在1992年,石油天然气行业还未明显表现出对共和党的支持。但从1996年开始,该行业支持共和党的助选倾向越来越明显。 </P>
<P>  石油行业的助选倾向不仅可从助选资金投向去观察,还可从选前油价走势去分析。如果说1996年和2000年两次大选前油价升势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石油行业的助选因素引起,那么在本选年油价趋降才能与石油行业的助选目标吻合。 </P>
<P>  通过美国石油行业助选资金投向来研究大选年油价走势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探寻前两个选年中选前动用战略石油储备而油价仍暴涨的背景,并尝试推断2004选年可能的战略石油储备变动和油价走势。值得人们关注的是,今后美国大选年中是否会因石油行业助选倾向性增强而形成选前油价的规律性走势(即民主当政,选前油价升势;共和党当政,选前油价降势)和战略石油储备自律性变动(即民主党当政,需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以阻滞油价升势)。 </P>
<P>  四、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变动与油价走势的阶段分析 </P>
<P>  除石油行业助选因素外,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战略石油储备变动与油价走势还受具体情况影响,有必要结合石油行业助选倾向的变化,对战略石油储备、油价与不同大选年的特殊情况分阶段地再做进一步具体分析。 </P>
<P>  (一)1990-1992年战略石油储备变动与油价走势 </P>
<P>  1991年1月中旬海湾战争开战前,国际能源署为抑制开战后可能出现的油价暴涨,制定了石油应急计划,即全球每日增250万桶石油供应、其中包括每日动用石油储备1.7万桶,以补充国际油市的供求缺口。 </P>
<P>  美国从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就开始了战略石油储备的试验性销售,到开战前净释放了15万桶。开战后到4月初,按石油应急计划要求,又净释放了1721万桶。1991年4月至1992年6月,战略石油储备一直维持在5.69亿桶上下,7月份开始补充储备。 </P>
<P>  战略石油储备的大规模动用,对平抑油价作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1月中旬海湾战争一开战,油价就从每桶32.2美元迅速掉到21.5美元,降了近10美元。以后最低降至18美元以下。 </P>
<P>  1991年的战略石油储备动用到4月初结束,基本对1992年选情影响不大。1992年的油价基本呈先小幅波动上扬,再持续平稳的走势,选前油价维持在22美元左右,对选情影响不大。这与1992年石油天然气行业助选倾向的分析结果近乎吻合。 </P>
<P>  (二)1996-1997年战略石油储备变动与油价走势 </P>
<P>  1996年4月底,克林顿提出一项非紧急出售227亿美元战略石油储备的计划,获得国会批准。按当时招标油价计算,约合原油1200万桶。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在4月底5.86亿桶的水平上开始逐渐下降。直到1997年2月中旬,储备水平持续降至5.63亿桶。实际净释出2300万桶,出售总量2810万桶,以后在这一水平上微幅波动。 </P>
<P>  1996年2月底油价降至每桶19.3美元的全年低谷,此后油价波动上升,4月中上旬达每桶23美元以上,最高达25.15美元。克林顿政府4月下旬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信息一发出,油价在一个月内从24美元大幅降至5月底的19.77美元。但以后又持续波动上升,10月下旬每桶升至近26美元。1997年1月中上旬最高达每桶26.55美元。 </P>
<P>  克林顿政府4月开始大规模出售战略石油储备的作法,按理应导致油价的下降,但结果不然。从1996年8月直到大选前,油价一直呈上升趋势。结合前面的对石油行业助选倾向的分析看,选前油价持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美国石油行业对克林顿政府石油储备政策的抵触。 </P>
<P>   (三)2000年战略石油储备变动与油价走势 </P>
<P>  2000年,美国又一次进入选前油价上升局面。所不同的是,油价升势比1996年来得更猛。克林顿政府为了平抑油价,不得不在9月22日下令通过原油置换方式在一个月内释放3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 </P>
<P>  由于招标过程和手续复杂,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信息发出一个月后,实际只净释放了350万桶。直到2001年2月初,净释放量才达到3000万桶。 </P>
<P>  当年油价走势如何?2000年选前油价基本呈大幅波动上升态势。年初油价为每桶25美元左右,8月初油价开始持续波动性上升,到9月20日升至每桶37.2美元的高点。l-3月油价上涨7美元左右,4-7月上涨9美元左右。假若9月克林顿政府未动用战略储备,按9-11月上涨8美元计算,到11月初大选时油价可能会升至每桶44-45美元左右。高油价对民主党的选情当然相当不利。有相当一部分中间选民做不到用一只手为高油价多掏腰包,用另一只手投票拥护戈尔的升迁。因此,正是由于大选中石油行业己明显偏向小布什,迫使失去石油行业支持的克林顿政府只能通过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来平抑油价。 </P>
<P>  从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后果看,该措施在短期内起到了平抑油价的作用。油价在一周内从37美元降至30美元,但以后又呈上升走势。到10月中旬,油价又冲高至每桶36.1美元。大选后,油价逐步回落至年底的每桶26美元左右。 </P>
<P>  (四)小布什当政期间战略石油储备变动与油价走势 </P>
<P>  从2001年小布什上台到目前为止,除伊拉克战争前后战略石油储备水平持平外,其他时段均呈陡然上升趋势,目前战略石油储备水平己达6.7亿桶。 </P>
<P>  2003年4月底,西得克萨斯油价在25美元左右探底后就开始呈上升趋势。到2004年6月初,油价波动升高至每桶42.3美元,以后又降至6月底的35.6美元。进入7月后,由于种种复杂因素的作用,油价开始持续冲高,在6月29日到8月19日的50天里,从35.6美元飙升至48.7美元的历史高点,纽约期货商品交易所的9月原油期货甚至达每桶49.6美元。目前油价仍在屡创新高。 </P>
<P>  油价飙升的原因何在?当然,从强劲需求和供油风险等经济因素来解释此轮油价飙升不无道理,但美国大选年所特有的非经济因素也不容忽视。有分析表明,目前全球原油供求基本平衡,油价飙升很大程度上是投机和非经济因素所致。2003年3月,存在爆发伊拉克战争和委内瑞拉罢工两大影响油价的风险因素,油价最高也不过38美元一桶,今年8月在风险因素明显小于去年的情况下,油价却比去年高出lO多美元。单纯从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原油需求增长,或从尤科斯事件、查维斯政治命运公决、伊拉克石油设施安全等供油风险因素,都不足以解释油价如此大幅飙升。 </P>
<P>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油价飙升呢?当然,推动油价上涨的因素涵盖宽泛而复杂,除了能源法案和升息这两个因素外,我们还应考虑石油行业的助选倾向问题。从前面的分析结果看,美国石油行业的助选因素对油价走势具有较大影响。特别在今年两党选民各占40%多的情况下,大选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百分之十几的中间选民,而部分中间选民选谁不选谁是由他们的腰包情况决定的。油价高低是决定腰包的重要因素之一,布什不能不重视。 </P>
<P>  当然,此次石油行业面临的大选环境与2000年迥然不同。如果说在2000年油价助选方案中,石油行业凭一味推高油价就可“一石二鸟”,既助布什上台,又可增加收入,那么此次则不同?投一石而二鸟不可兼得。在布什与石油行业之间双盈的2004年方案只能是先升后降的倒"U"型油价助选方案。就是说,石油行业先从油价升势中获益,再助布什从油价降势中获连任。选前油价何时先升、升多少、持续多长,何时再降、降多少、持续多长,在很大程度上看如何平衡布什竞选利益与石油行业经济利益。 </P>
<P>  从美国商业储备水平变动与油价走势的关系,可略微看出倒"U"型方案的影子。今年油价上升到7月中旬已突破40美元,8月中下旬波动上升至48.7美元高点,9月也一直在42美元以上。美国商业储备也在7月中旬开始从3.05亿桶水平上持续下降,至9月初己降至2.86亿桶,净释出2000万桶。石油行业在高于40美元的油价水平上,持续大量进账。有分析甚至把商业储备水平下降也当作炒高油价的依据。事实上,在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持续上升并逼近7亿桶的情况下,商业储备水平即使下降几千万桶也不足为怪。美国石油行业通过高油价进账不少,选前30-40天似应转入力挺布什的时期。 </P>
<P>  面对油价持续飙升的局面,小布什的做法与克林顿大相径庭,非但未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反而按上台时提出的7亿桶目标继续增加战略石油储备。由于布什政府有石油行业支持背景,不必太担心克林顿时期出现的选前油价高涨局面,但也不能不作动用的准备,因为石油行业的助选毕竟不是决定油价走势的唯一因素。 </P>
<P>  综合各方面的考虑,两个多月的油价持续高位波动局面可能会在美联储9月21日提息之后逐渐结束,可能代之以波动下降局面。石油输出国家组织增产100万桶的决定也有助于油价回落。但油价能否回落至30美元以下,则要看影响油市的各种力量对比状况。由于布什政府掌握着近7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并通过伊拉克战争加强了其对中东地区石油供应的影响力,再加上美国石油行业的大力支持,预计选前30-40天里,油价很可能呈波动下降的走势。 </P>
<P>  (驻美国使馆供稿) </P>
<P>从美国原油生产和储备变动看小布什油价策略 </P>
<P>  今年下半年,原油期货价两次冲高至每桶49美元以上,引起全球关注。在油价(西得克萨斯油价,下同)冲至近50美元的历史高点时,美国原油商业库存却持续降低,而战略石油储备水平也持续升至6.7亿桶的历史高点。飓风“伊万”后,小布什政府只动用了少量战略石油储备。从当前高油价与美国原油生产和储备(库存)变动情况看,小布什政府似乎对高油价采取了放任策略。当前的高油价何缘而致,小布什政府的油价策略如何,其大规模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可能性多大,都非常值得深入探讨。 </P>
<P>  一、油价走势与美国原油生产 </P>
<P>  (一)油价持续走高 </P>
<P>  今年油价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6月初,油价波动升高至每桶42.3美元,月底又降至35.6美元。特别是从7月初到8月中下旬,油价基本是直线飙升。8月19日升至每桶48.7美元高点,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原油期货价格达每桶49.6美元。9月底,纽约11月份的原油期货价又冲破每桶50美元大关。 </P>
<P>  今年的油价走势很有特点。上半年油价虽突破了OPEC一揽子油价的上限,但原油富余产能最大的沙特却不愿马上增产,而美国原油则是生产下降、储备(库存)上升。下半年油价上涨过程中,当出现原油供给风险信息时,油价大幅上涨;而出现供给风险缓解信息时,油价小幅回落,其中显然有投机势力托价。根据石油专家分析,目前原油每桶50美元左右的高价位并不能反映原油市场的实际供求状况。今年国际原油市场的供求基本平衡。高油价主要是油市投机势力托价和炒作的结果。而油源供给风险和亚洲国家石油需求增长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投机炒作的借口。 </P>
<P>  (二)美国原油生产持续走低 </P>
<P>  值得关注的是,在油价走高的同时,美国原油产量却在持续下降。2003年,美国日产原油570万桶。进入2004年后,原油产量开始持续下降,目前已处于50年来的最低点。 </P>
<P>  今年上半年原油产量呈小幅下降趋势。到5月中下旬原油日产量下降了约20万桶,以后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到6月初原油日产量又下降了约15万桶。原油产量大幅下降的同时,油价冲高至每桶42.3美元。8月7至19日,美国原油产量又下降了约30万桶,掉至5l0万桶的历史低点,同时,油价冲高至48.7美元。由于飓风"伊万"的影响,9月下旬原油产量跌至每天500万桶以下,创历史新低,而油价则冲高至49.8美元。 </P>
<P>  美国的原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7.7%左右,位居全球第三,对油价走势有相当的影响力。美国原油产量短期内减少几十万桶都会影响油价,更不用说产量持续下降给投机商带来的油价升势预期了。值得关注的是,通常产油公司应抓住今年下半年高油价的机会增加产量,但奇怪的是,下半年美国原油生产商似乎对飙升的油价失去了兴趣。特别是5月下旬油价冲高后,原油产量非但未增,反而继续下降。不能排除美国原油生产商有继续推高油价的意图。 </P>
<P>  二、油价走势与美国原油储备水平变动 </P>
<P>  在油价持续走高的同时,美国原油商业库存在不断下降,而战略石油储备水平却不断上升。这"一降一升"从两个方向上增强了油市投机商的油价升势预期。 </P>
<P>  (一)美国原油商业库存持续降低 </P>
<P>  今年美国原油商业库存水平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变动趋势。1月下旬原油商业库存处于2.64亿桶的低位上,到6月中旬升至3.05亿的年度高点,到7月初库存水平开始持续下降,至9月l0日已降至2.79亿桶。飓风“伊万"袭击后,原油商业库存水平下降了910万桶,达2.69亿桶的低点,9月底又回升至2.73亿桶。 </P>
<P>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原油商业库存水平的高点恰与7月份油价冲高的始点相吻合。这就是说,在油价相对较低的上半年,美国石油公司基本上在补充库存,原油商业库存水平由不到2.65亿桶升至7月初的3.05亿桶。而在下半年的油价上升期,美国石油公司减少了原油购进,部分靠原油库存维持生产。应该说,美国石油公司似对下半年油价的第一次冲高有所准备,而且通过低价进存、高价使用的方式赢得了商业利益。但是,对9月底油价的第二次冲高似准备不足。假若两次油价冲高均在美国石油公司意料之中,原油商业库存可能至少会升到90年代初海湾战争时期的高点,而不是实际的3.05亿桶。 </P>
<P>  从目前情况看,如果油价继续维持高位,美国石油公司不愿在高价时继续购进原油,则商业库存可能还会继续下降。美国能源部已就原油商业库存的持续低水平多次发布信息。 </P>
<P>  (二)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水平持续升高 </P>
<P>  如果说原油产量的决定权在美国石油公司,那么,战略石油储备水平变动的决定权则在美国政府手中。无独有偶,小布什政府似乎也在为油价升势预期工作。今年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处于大幅直线上升走势。尽管油价不断攀升,小布什政府却仍按上台提出的7亿桶战略石油储备目标行事。 </P>
<P>  飓风"伊万"袭后,美国宣布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油价相应下降,但当投机商注意到原油商业库存下降了910万桶,而战略石油储备只动用了不到200万桶后,油价又开始回升,11月份的原油期货价升至50美元的高位。由于增加储备主要是通过“矿产资源特许费换石油(Royalty in Kind)”(即承租美大陆架油田开采权的石油公司,向战略石油储备提供原油以替代政府的矿产资源特许费)的方式进行,受油市上高油价的影响较小。小布什政府似未理会高油价,而是继续增加战略石油储备。目前战略石油储备水平已达到6.7亿桶的历史最高水平。 </P>
<P>  小布什政府持续补充战略石油储备的作法,在一定程度上占去了部分美国市场上的原油供给,从而助长了油市投机商的供给紧缩预期,对油价飙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P>
<P>  三、小布什政府可能的油价策略推断 </P>
<P>  今年下半年以来,影响油价走势的因素比较复杂,有来自美国国内的,也有国际性的。美国原油生产和库存属市场行为,而战略石油储备变动反映政府行为。从以上分析看,美国原油生产商推动油价上涨的动机不言而喻,而小布什政府则可能对高油价采取了放任策略。 </P>
<P>  放任策略就是政府不干预油市。从整体过程看,放任只是一种被市场拖着跑的被动策略,而且需要大规模储备或库存的支撑。 </P>
<P>  综合以往的分析,小布什政府从国内角度考虑下半年的油价策略至少要关注三个方面,即促成能源法案、配合联储提息和争取有利选情。迄今为止,高油价策略更有利于促成能源法案和配合联储连续提息两个方面,而不利于小布什争取有利选情。从联储9月第三次提息后的油价走势和飓风后战略储备动用情况看,下半年小布什政府可能采取了放任高油价的策略。由于小布什背后有石油业支持,即使油价再高,小布什也可以靠石油公司对燃油零售价的自觉控制而大大降低高油价对其选情的不利影响。 </P>
<P>  从商业运营角度看,高油价状态一般会迫使石油公司,特别是炼油公司减少其原油购入。如果高油价状态持续时间过长,很可能导致美国原油商业库存大量下降,从而增加人们对石油供应可能中断的担忧。所以,小布什政府会不会以美国原油商业库存过低从而可能引发石油供应中断为由动用战略石油储备,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P>
<P>  自2000年克林顿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平抑选前油价以来,小布什对此一直持批评态度。此番他若为平抑油价而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无疑是自寻受攻靶标。按照小布什政府的说法,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不应为抑制油价,而是为防备美国石油供应的中断。根据目前情况,除飓风等自然灾害外,出现供油中断的最大可能性是过低的美国原油商业库存。 </P>
<P>  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只不过是小布什放任策略的一种被动延伸。只有在找不到解决高油价引发的低库存问题更好的办法时,才可能会被小布什政府所采用。而解决这一问题更好的办法可能是石油公司在今年油价较低时吃进大量的原油期货。 </P>
<P>  假若美国的石油公司在小布什政府的指导和协助下,在数月前油价走低时就已吃进大量国外低价原油期货,那么高油价导致的低库存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可能性也不言自明。因此,只有通过对原油期货市场交易数据的深入分析,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近期高油价的背景,摸清美国石油业在今年油价变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对策脉络,并推断出小布什政府油价策略的轮廓。 </P>
<P>德国如何进行石油储备 </P><P>   德国是世界石油主要消费和进口国。2000年石油消费1.3亿吨,97.9%依靠进口。巨大的石油消费和进口需求,以及20世纪的几次国际石油危机,使德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石油储备,并逐步形成具有德国特色的储备制度。欧盟和国际能源署(IEA)均认为,德石油储备制度具有经济、高效等优点,并建议欧盟的中东欧成员国学习借鉴。 </P><P>   一、德石油储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 </P><P>   1965年,德颁布《石油制品最低储量法》,规定所有从事石油及石油制品进口和生产的企业,必须拥有“应对石油供应短期中断”的储备。 </P><P>  1970年,德政府决定建立一千万吨“政府石油储备”,委托德工业管理公司管理。 </P><P>  1978年,德颁布《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决定成立具有法人地位的“石油储备联盟”,并责其建立可满足德65天成品油(汽油、中间馏分油及燃料油)消费的储备。法律同时规定德所有石油及成品油进口贸易公司和炼油厂,均须成为石油储备联盟的会员,并在完成联盟义务的同时,建立相当于25天进口或加工数量的企业储备。 </P><P>  1981年,德颁布《发电厂储备规定》,要求各燃油发电厂必须拥有能满足30天正常发电的燃油储备。 </P><P>  1987年,德修改《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将石油储备联盟的义务储备标准由65天提高到80天,并将石油及成品油进口贸易公司和炼油厂的义务储备标准由25天降至15天。 </P><P>  1998年,德再次修改《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决定由石油储备联盟承担国家法定石油储备,并将其义务储备标准由80天提高到90天,同时取消企业的法定储备义务。 </P><P>  2000年,德政府鉴于石油储备联盟已承担国家石油储备任务,决定不再保留政府石油储备,并将其储备的7百万吨石油售出。 </P><P>  二、德石油储备制度现状 </P><P>  德石油储备制度经过近40年的发展形成以下局面: </P><P>  (一)德石油储备联盟承担国家法定石油储备,并以占德石油储备总额四分之三的储备成为德石油储备的主力。 </P><P>  (二)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和能力,建立生产和商业性石油储备。特别是未参加石油储备联盟的石化企业和燃油发电厂普遍拥有自己的原油和成品油库存。 </P><P>  (三)政府不直接进行石油储备,而是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对全国的石油储备进行调控。 </P><P>  三、德石油储备联盟运行机制 </P><P>  (一)储备管理 </P><P>  德《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是德石油储备联盟开展石油储备的法律依据和指南。 </P><P>  联盟现有会员108个,涵盖德所有原油及成品油进口贸易公司和炼油厂。联盟的组织机构为会员大会、监事会、理事会和常设委员会。 </P><P>  会员大会的法定任务是,制定和修改联盟章程,推举监事会中的企业界代表,确定理事会成员,制定和修改会费,选举审计人员。鉴于会员的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利益诉求不尽相同,大会对表决机制作了以下规定:一是表决票由基础票和加权票组成,两者具有同等效力。每个会员自动获得一张基础票。每财年进口或生产数量超过30万吨的会员可获得加权票,标准是每30万吨一张。二是大会决议需有在场的四分之三表决票同意方可通过。大会每年举行一次全会。如有超过10名会员或15张表决票请求,也可随时举行特别会议。 </P><P>  监事会的法定任务是,确定储备的采购和签约,确定会费和预算,决定超额油出售收入的使用,任命和解除理事会成员,监督理事会工作并在理事会出现意见分歧时进行裁决,任命常设委员会成员,商议有关联盟的重大问题。监事会由9名成员组成,其中,官方代表3名,分别由联邦经济部长、联邦财政部长和联邦参议院指派;炼油厂和进口贸易公司代表各3名,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以多数通过方式从6名企业界代表中选出监事会主席、副主席。监事会会议由主席召集,如有两名以上成员或理事会要求须及时开会。 </P><P>  理事会的法定任务是负责联盟的日常工作及其它没有明确分工的重要事务。理事会由2名地位平等的理事组成,任期5年。理事会下辖储备部、质量与技术部、财务部、法规与会费部、监察部和经营部,现有30名专职工作人员。 </P><P>  此外,联盟还设有储备、条法、贷款和预算与会费4个常设委员会,负责向监事会和理事会提供咨询。其成员由监事会从会员中选拔任命。官方代表可参加委员会会议。 </P><P>  (二)储备方式 </P><P>  1、储备规模。德法律规定,联盟储备应能满足德90天的成品油(汽油、中间馏分油及燃料油)消费。联盟在每年年初确定当年的义务储量,计算方式是“前3年(或上年)会员的进口和炼油总量÷1095(365)天×90”。如当年的定额高于现有储量,联盟须在6个月内将储量补充到位。联盟会员必须向联盟如实申报其进口或炼油情况。联盟通过与德联邦经济、出口监察局合作、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核查。违规企业将根据情节轻重处以数额不等的罚款。目前联盟的储备规模为2366万吨,比义务储量多120万吨。 </P><P>  2、储备品种。联盟储备的品种为原油、汽油和中间馏分油。现有储备中大约50%为原油,50%为汽油和中间馏分油。联盟与德所有炼油厂都签订了紧急情况下原油加工协定,以保证需要时能及时将储备的原油加工成成品油。联盟对储备油实行严格的质量监测,并根据情况变化(如储备油质量下降或出现新标号汽油等)进行更新。 </P><P>  3、储备分布。联盟储备的分布主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重视地区平衡。德法律规定,联盟储备的布局必须体现地区协调。为此,联盟将德全境分为5个供应区,按区设立对应的储油库。每个供应区的储量不低于15天的消费量。第二,力求节省、灵活、安全。为此,联盟将其大部分储备特别是原油储备,储存在北德地区的地下盐洞里。其主要考虑,一是利用地下盐层建设地下洞库可降低储备成本。二是地下储备有利于长期储存和防范外来破坏。三是这些储备基地接近主要港口与输油管道,便于输送。 </P><P>  4、储存方式。联盟储备中的原油以地下洞库储存为主,成品油以地上油罐储存居多。原则上不允许利用运输或生产设施进行储存,但在港口等待卸货的油轮除外。 </P><P>  5、储备设施。联盟使用的储备设施一部分为联盟所有,一部分从民间租赁。目前,联盟自有储存能力为1000万立方米的储备设施,以契约方式交其子公司“西北储藏有限公司”(NWKG)管理。其它储备设施则通过公开招标“择优”租用,合同期1至5年。由于德与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卢森堡和荷兰在石油储备领域签订有双边互助协议,联盟也可租用这些国家的储备设施。 </P><P>  (三)储备资金 </P><P>  德法律规定,国家和公共基金不向石油联盟提供直接资助,企业也不得参股。只有国家法律更改造成联盟解散,政府才承担其债务。因此,联盟自成立之日起一直自筹资金,主要来源是: </P><P>  1、银行贷款 </P><P>  主要用于购买储备需要的原油、成品油及储备设施。1978年联盟成立时向银行贷款约25亿欧元。至2003年3月底联盟共向银行贷款37亿欧元。联盟规定,银行贷款始终不予偿还,只付利息。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因限时还贷给联盟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同时也使联盟的新老会员都能分担联盟创业费用以体现公平。由于联盟作为法定公益组织具有良好资质,金融机构普遍愿向其提供优惠贷款。 </P><P>  2、会费 </P><P>  联盟的流动资金主要依靠会员交纳的会费。2003年会费收入约5亿欧元,绝大部分用于支付贷款利息、租赁设施租金,只有1%用于行政经费。 </P><P>  会费根据会员进口或生产的数量分类计算,按月交纳。会员须在每月底向联盟申报本月进口或生产的数量和种类,并在下月底前交纳相应会费。逾期交费需支付比欧洲央行的利率上限还高3个百分点的利息。会员进口或生产的原油、成品油一旦入境或进入成品油储罐即开始产生会费。出口、船运、炼油厂自行消耗和向盟国军队提供的成品油免交会费。用德自产石油加工的成品油仍需交费,但不计入联盟的义务储量。 </P><P>  会费标准的制定和修改由会员大会决定,经联邦经济部长会同联邦财长批准。每财年内可根据联盟的开支情况进行一次调整。现行会费标准为:每吨汽油6.13欧元,每吨中间馏分油4.62欧元,每吨原油4.1欧元。 </P><P>  德法律规定,联盟会员交纳的会费可“转嫁”给顾客。其作法是: </P><P>  会员将其交纳的会费纳入商品销售价格,并在发票上注明“此价格包含法定储备费用”和列出费用数目。各销售环节均照此办理。因此,联盟及会员的储油费用实际上由最终消费者承担。 </P><P>  3、超额油出售收入 </P><P>  德法律规定,石油联盟不得从事投机性买卖活动,但可在不干扰国内油市的前提下将其超过义务储量的储备油出售,收入归己。由于超额油数量有限且非每年都有,所得收入只占联盟收入的一小部分。 </P><P>  此外,联盟在购买储备油和出售超额油时可免交“石油税”和“增值税”。 </P><P>  (四)储备投放 </P><P>  德法律规定,德联邦经济部主管联盟储备的投放。决定投放的前提是:德能源供应受到直接威胁;德国内出现能源供应短缺;履行欧盟或国际能源机构的义务。如果投放期限超过半年,须经联邦参议院批准。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德联邦经济部曾按国际能源机构的要求指示石油储备联盟向会员开放储备。 </P><P>  联盟储备的投放不搞竞价销售,而是根据会员交纳的会费比例进行分配。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如个别地区的人民生活或公共机构的工作因能源供应受到严重干扰,也可根据联邦经济部长的指令向特定对象实行优先分配。储备油的投放价格按当时的市价确定,但不得低于储备的平均进货价格。储备的出库费用由购买储备油的会员承担。 </P><P>  联盟领导人最近在谈及如何认识联盟石油储备功能时表示,当今世界仍不太平,发生国际石油生产和供应危机的隐患犹存,国际社会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方兴未艾,保持充足的国家石油储备,对于保障本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战略”意义。但同时也应看到,随着影响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因素增多,特别是巨额国际游资炒作油价的能量极大,指望借助本国乃至多国的石油储备来平抑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已不现实。美曾在2000年动用其战略石油储备平抑油价,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建立和完善形式多样,配置合理,同时又使用得当的石油储备体系将是各国保障石油安全的必由之路。 </P><P>  (驻德国使馆供稿) </P><P>法国的石油战略储备 </P><P>  法国是石油进口大国。每年需进口石油1亿吨左右。为确保石油供应,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不断完善,法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符合本国实际的石油储备机制。 </P><P>  一、历史。法国是最早建立石油储备的国家。旷日持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消耗了法的财力,也使法政府认识到石油作为战略物资的重要性。1923年起,法政府要求石油运营商必须保持足够的石油储备。1925年1月10日,法议会通过法案,成立“国家液体燃料署”,管理石油储备。最初,其目的是满足军队燃料需求。但随着石油储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储备石油目的随之发生变化,由应付战争变成避免能源短缺冲击经济发展。上世纪60年代,法率先实行的石油储备政策逐渐被欧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仿效。1968年,欧共体开始实施石油储备政策。1974年成立的国际能源署也实施了能源储备政策。 </P><P>  根据法政府1992年12月颁布的关于石油制度改革的法律,在法本土必须储备相当于95天石油的消费量,法海外省必须储备相当于73天石油的消费量。与美、日两国的战略储备以原油为主不同,法以储备成品油为主、原油为辅。成品油主要包括车用汽油和航空煤油、柴油、家用燃油及照明煤油、喷气发动机燃油和重油。在法属圭亚那和留尼汪岛,法则储备液化石油气。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目前,法的石油储备为2227.1万吨,其中成品油储备为1325.2万吨,原油901.9万吨。 </P><P>  二、机制。法的石油战略储备由国家、专门机构和石油生产经营者三家共同参与管理并承担费用。国家成立了“石油战略储备行业委员会”,负责制定石油储备的各项具体政策,确定“安全储备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采购和销售计划。建立石油储备库和购买储备的经费由国家财政负担并绝对控制。为了保证石油储备在法领土上的均衡分布,法国法律规定行政管理部门在征得行业委员会的同意后,负责批准石油储备的具体地点。“安全储备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是特许经营机构,是行业委员会的服务商。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法律承担战略储备义务。几乎所有的石油生产和经营企业都是其股东。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行业委员会的要求购入原油或成品油用作储备,其储备的数量约占法国全国石油战略储备的60%。根据企业的选择,行业委员会承担油价的54%或80%,并向有关用油企业收取存储费用,其余部分由石油生产和经营企业承担。每年年底,有限责任公司需向“燃料存储部际委员会” (CIDH)提交其下一年度战略储备布点计划,由委员会负责审批。负责储备的公司免征石油产品内部消费税。战略储备的数量(成品油)为前一年销售总量的27%。对于海外省、海外领地和地方行政区,战略储备的数量为前一年销售总量的20%。 </P><P>  三、监管。法政府对战略储备石油实行永久监控。(一)法律监督。根据规定,法国储备的石油必须在保持总量不变的条件下进行永久保存,而总量的改变须由法经济财政工业部能源和原材料总司下属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局(DIREM)决定。该局还决定储备分配和储备金额、需要进行监控的公司名单,并将名单连同获准进行战略储备的仓库名单一并转送海关。(二)海关监管。海关人员有权在不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对公司的账目和储备进行检查。然后,海关人员向能源和矿产资源局递交储备清单。能源和矿产资源局指定人员起草每个被检查公司的情况备忘录。(三)违规处罚。如果在监控过程中发现违规情况,无论是在月度申报中发现的违规,还是实地监控时发现的违规,经济财政工业部主管部长将向有关公司发出正式的违规通知。违规公司须在1个月内对自己的违规行为提交书面理由,主管部长在征询“燃料存储部际委员会”的意见后,建议经济处罚的程度,并勒令违规公司向海关交付罚款。法国法律规定,处罚的最高额可达缺口储备金额的50倍。 </P><P>  四、虽然有法规和政令的规定,法的石油战略储备实际上仍面临诸多问题。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由于交通、环保等因素影响,法石油战略储备的实际能力在下降。1973年法有400立方米以上的战略储备油库550座,储油能力超过1500万立方米,到1999年12月31日,只剩下288座,储油能力下降到不足1300万立方米。另外,储油能力的地理分布越来越不均衡,288座油库中的35座就集中了64%的炼油厂以外储备能力。法是个具有罢工传统的国家,法工会经常以封锁油库的方式向政府施加压力,给法国的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P><P>  为应对新的挑战、确保石油供应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在继续实施石油储备政策的同时,法制定了以下政策:鼓励本国石油企业勘探和开采油矿,积极开拓供应基地,在世界能源舞台上发展和竞争;参加国际能源组织,促进石油市场的稳定;发展本国的石油加工业,并从技术、经济和税收等各方面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完善销售网络,提供财政援助;积极开发新能源(包括再生能源),推广清洁能源,降低石油消费;财经部及时通报石油统计信息,在必要时制定应对危机计划,以保证重要机构的运转。与此同时,法国对石油进口实行多元化。据法能源观察所的统计数字,在2001年,法从中东的进口量占其进口总量的比例已从1973年的71%锐减至29%,而随着北海油田的开发,进口的北海石油已占37%,进口的俄罗斯和尼日利亚石油分别占11.7%和6.1%。 </P><P>  总的来看,法的石油战略储备政策比较行之有效,较好地避免了法国受国际石油市场波动的冲击。 </P><P>  (欧洲司供稿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