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德国和日本的石油来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3 20:09:09
自战争进入机械化时代以来,对油料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在许多时候油料对战争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武器.本文介绍一下二战期间德日苏美的油料供应情况.
  
1939年9月德国发动战争时,只储备了240万吨成品油和少量石油.德国本土有少量石油资源,奥地利(1938年被德国吞并)境内也有少量石油资源,德国对手头上仅有的资源进行了全力开发,1942-1943年的石油年产量达到约200万吨的水平.相对于贫乏的石油资源,这已经是可以达到的最高产量了,1944年油田遭美英轰炸而减产.

战前德国所需石油大部份靠进口,1939年进口量达到517万吨的历史最高峰.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开始对德进行海上封锁,德国只能就近从欧洲进口,进口量大减.1940年进口石油207万吨,1941年德国进口石油237万吨,其中从罗马尼亚进口209万吨,上半年从苏联进口28万吨.从1941年下半年起,罗马尼亚成为德国唯一的石油进口来源地.罗马尼亚是当时欧洲仅次于苏联的第2大产油国,1941年石油产量558万吨.除德国外,意大利和匈牙利也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罗马尼亚参加对苏作战后自身消耗增加,对德石油供应减少,1942年向德国提供了100多万吨石油.1943年意大利向美英投降后罗马尼亚可以集中力量向德国供油,1943年向德国提供了240万吨石油.1944年6月美英的轰炸严重破坏了罗马尼亚油田,8月份油田被苏军攻占,对德石油供应被切断,1944年罗马尼亚只向德国提供了约100万吨石油.           

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德国闪电战击败波丹挪荷比卢法七国,从这些国家缴获了880万吨的石油储备.从表面上看收获颇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些国家被德国占领后同样成为英国的封锁对象,无法进口石油,德国要维持占领区最低限度的民用油供应,此后几年这些国家在石油消耗方面只能是坐吃山空,因而这批缴获的油德国净赚得并不多.不过这些问题最初还未表现出来,至少就当时而言,德国手上的石油储备大增,成为发动对苏战争的重要资本.1943年意大利向美英投降,德军趁机缴获了意大利北部的几十万吨石油储备.

煤制油包括煤炭直接液化,煤炭间接液化和煤焦油加工三种途径.1927年德国建成世界第一个煤炭直接液化工厂,1934年德国又建成世界第一个煤炭间接液化工厂.煤炭直接液化是将煤炭粉碎后,掺上溶剂制成煤浆,在高温高压下经催化剂作用与氢气反应,生产出油品(氢气由煤或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制得).二战期间德国的煤制油约80%是用煤炭直接液化法生产的.煤炭间接液化是用煤炭干馏得到焦炭,焦炭在高温下与氧气和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与氢气的混合气,在高温高压下经催化剂作用,混合气发生反应生成油品.直接液化的优点是油品产率高,缺点是对煤种比较挑剔,化学反应条件苛刻.间接液化的优点是煤种适应范围广,反应条件要求比直接液化低,缺点是油品产率低.煤炭制焦炭环节会得到副产品煤焦油,将煤焦油进行加氢反应制得汽油柴油等,或者将煤焦油经过简单处理后作为重油供军舰使用.

由于备战的需要,从1936年起煤制油成为德国重点建设领域,1936年产量只有62万吨,1939年达到220万吨,1940年320万吨,1941年390万吨,1942年420万吨,1943年德国煤制油产量达到约500万吨的战时最高峰,1944年由于美英的轰炸,产量降到约200万吨.二战期间德国油料消耗量的一半来自煤制油,其中飞机燃料的三分之二来自煤制油,煤制油起到了支柱作用.
  
以下是德国历年油料获得量(石油产量包括奥地利;石油进口量和缴获量均包括成品油在内)

1939年:石油产量约9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220万吨,进口石油517万吨,合计约830万吨.

1940年:石油产量约16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320万吨,进口石油207万吨,缴获石油880万吨(包括1939年缴获波兰),合计约1560多万吨.

1941年:石油产量约18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390万吨,进口石油237万吨,合计约810万吨.

1942年:石油产量约20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420万吨,进口石油100多万吨,合计约750万吨.

1943年:石油产量约20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500万吨,进口石油240万吨,缴获石油几十万吨,合计约1000万吨.

1944年:石油产量约17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200万吨,进口石油约100万吨,合计约470万吨.

1942-1944年德国的飞机和坦克产量大幅增长,飞机产量1942年15409架,1943年24807架,1944年39807架;坦克产量1942年3975辆,1943年13084辆,1944年18401辆.但由于油料不足,德国飞机和坦克的实际利用率越来越低,作战能力受到很大制约,战争后期许多飞机和坦克生产出来后便停在那里,直到被美英飞机炸毁.油料短缺是二战期间德国最大的弱点,德军战斗力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油料供应能力.
   
在油料储备方面,日本的准备比德国充分,因为日本比德国更加依赖进口油料.1941年7月美英荷开始对日本进行全面石油禁运,从这时起日本的油料储备开始持续减少.从油料供应角度来看,日本之所以能撑到1945年,主要是得益于战前积攒的足够2年之用的油料储备.

日本本土的石油资源极为贫乏,战争期间日本本土的石油年产量只维持在20-30万吨的水平,北库页岛租借地年产量约30万吨,此外台湾每年还有几万吨的产量.
(北库页岛租借地:日俄战争后1905年沙俄将库页岛南部割给日本,1920年日本趁俄国内乱之机占领库页岛北部,1925年苏日建交,日本从库页岛北部撤兵,苏联让给日本库页岛北部油田和煤矿45年的开采权.)

日本所需石油主要靠进口,进口来源主要是美国和南洋油田(英荷控制).1941年7月日军占领法属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南部后,美英荷开始对日本实行全面的石油禁运,石油禁运对日本来说是釜底抽薪的打击.这时距离日本最近的大型产油区就只有印尼(荷属)和马来西亚(英属)一带的南洋油田.油田由英国和荷兰合作开发,附近建有炼油厂.1940年石油产量6510万桶(约900万吨),足以满足日本的需要.1942年初日军攻占了南洋油田,在日军到达前当地石油公司将油田和炼油厂进行了破坏,1942年的产量下降到2594万桶(不足400万吨),当年日本实际运回国内1052万桶(约150万吨).经过修复,1943年产量恢复到4963万桶(约700万吨)的战时最高峰,日本实际运回国内1450万桶(约200万吨).1944年产量下降到3693万桶(约500万吨),实际运回国内只有498万桶(约70万吨).日本之所以运回的不多,一是受运输能力的制约,二是由于美军的袭击使许多石油被摧毁,三是维持东南亚占领区本身也要消耗.到1944年底日本本土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已无法运回一船油.

为了弥补石油不足,日本发展了所谓人造油,包括油页岩制油,煤制油和松根汽油.受工业基础制约,日本的煤制油始终不成气候.日本的煤制油与德国一样也是三种途径: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焦油加工.这三种途径中技术最简单的是焦油加工,二战时日本用煤焦油制取的油料年产量也只有几万吨.战争期间日本用间接液化法生产的油品总共只有约6万吨.至于用直接液化法所生产的油品总共只有一千多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日本战时生产的人造油中,大部分是油页岩制油.早在1929年日本便在抚顺建设了油页岩制油厂,初期产量很低,1941-1944年为高峰期.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后,1945年日本开始生产一种新的人造汽油:松根汽油.用松树根熬出松根油,将松根油蒸馏后得到轻质油,再掺上酒精混合成松根汽油.松根汽油的质量很差产量很低,到日本投降为止只生产出了大约几百吨.总的来说,人造油只占日本战争期间油料消耗量的不足3%,作用不大.

(1桶=42美加仑=159升)

1937-1945年日本历年油料产量

1937年:石油247.0万桶,人造油3.1万桶,合计250.1万桶.
1938年:石油246.5万桶,人造油6.9万桶,合计253.4万桶.
1939年:石油233.2万桶,人造油13.5万桶,合计246.7万桶.
1940年:石油206.3万桶,人造油15.0万桶,合计221.3万桶.
1941年:石油194.1万桶,人造油122.2万桶,合计316.3万桶.
1942年:石油169.0万桶,人造油150.1万桶,合计319.1万桶.
1943年:石油181.4万桶,人造油104.8万桶,合计286.2万桶.
1944年:石油158.5万桶,人造油122.9万桶,合计281.4万桶.
1945年:石油80.9万桶,人造油18.0万桶,合计98.9万桶

1937-1944年日本历年油料进口量

1937年:石油2032.1万桶,成品油1665.1万桶,合计3697.2万桶
1938年:石油1840.4万桶,成品油1404.4万桶,合计3244.8万桶
1939年:石油1884.3万桶,成品油1181.8万桶,合计3066.1万桶
1940年:石油2205.0万桶,成品油1511.0万桶,合计3716.0万桶
1941年:石油313.0万桶,成品油524.2万桶,合计837.2万桶
1942年:石油814.6万桶,成品油237.8万桶,合计1052.4万桶
1943年:石油984.8万桶,成品油465.2万桶,合计1450.0万桶
1944年:石油164.1万桶,成品油333.4万桶,合计497.5万桶

1937-1945年日本历年油料获得量(为方便计算,一律按石油平均密度1吨=7.3桶折算)

1937年:产量250.1万桶,进口量3697.2万桶,合计3947.3万桶(541万吨)
1938年:产量253.4万桶,进口量3244.8万桶,合计3498.2万桶(479万吨)
1939年:产量246.7万桶,进口量3066.1万桶,合计3312.8万桶(454万吨)
1940年:产量221.3万桶,进口量3716.0万桶,合计3937.3万桶(539万吨)
1941年:产量316.3万桶,进口量837.2万桶,合计1153.5万桶(158万吨)
1942年:产量319.1万桶,进口量1052.4万桶,合计1371.5万桶(188万吨)
1943年:产量286.2万桶,进口量1450.0万桶,合计1736.2万桶(238万吨)
1944年:产量281.4万桶,进口量497.5万桶,合计778.9万桶(107万吨)
1945年:产量98.9万桶(13.5万吨)

1940-1945年日本历年油料消耗量  
  
普通汽油

1940年:军用154.1万桶,民用632.3万桶,合计786.4万桶
1941年:军用160.5万桶,民用158.3万桶,合计318.8万桶
1942年:军用157.2万桶,民用107.0万桶,合计264.2万桶
1943年:军用147.8万桶,民用104.9万桶,合计252.7万桶
1944年:军用115.9万桶,民用25.7万桶,合计141.6万桶
1945年:军用47.1万桶,民用10.6万桶,合计57.7万桶

航空汽油

1940年:军用120.1万桶,民用8.6万桶,合计128.7万桶
1941年:军用215.0万桶,民用7.3万桶,合计222.3万桶
1942年:军用377.4万桶,民用5.2万桶,合计382.6万桶
1943年:军用516.5万桶,民用2.5万桶,合计519.0万桶
1944年:军用477.4万桶,民用0.2万桶,合计477.6万桶
1945年:军用81.8万桶

柴油

1940年:军用94.3万桶,民用925.2万桶,合计1019.5万桶
1941年:军用149.1万桶,民用546.3万桶,合计695.4万桶
1942年:军用187.4万桶,民用324.4万桶,合计511.8万桶
1943年:军用226.6万桶,民用374.8万桶,合计601.4万桶
1944年:军用146.6万桶,民用146.0万桶,合计292.6万桶
1945年:军用37.1万桶,民用20.7万桶,合计57.8万桶

重油

1940年:军用528万桶,民用145万桶,合计673万桶
1941年:军用667万桶,民用90万桶,合计757万桶
1942年:军用1092万桶,民用124万桶,合计1216万桶
1943年:军用947万桶,民用240万桶,合计1187万桶
1944年:军用768万桶,民用140万桶,合计908万桶
1945年:军用182万桶,民用37万桶,合计219万桶

汽油按0.72公斤/升,柴油按0.85公斤/升,重油按0.9公斤/升,粗略折算如下

1940-1945年日本历年(汽.柴.重)油总消耗量及军民消费比例

1940年:军用120万吨(35.4%),民用219万吨(64.6%),合计339万吨.
1941年:军用159万吨(60%),民用106万吨(40%),合计265万吨.
1942年:军用243万吨(76.6%),民用74万吨(23.4%),合计317万吨.
1943年:军用242万吨(71.4%),民用97万吨(28.6%),合计339万吨.
1944年:军用197万吨(82%),民用43万吨(18%),合计240万吨.
1945年:军用45.7万吨(83%),民用9.3万吨(17%),合计55万吨.

1937-1945年日本历年年初的油料剩余储备数量(为方便计算,一律按1吨=7.3桶折算)

1937年:石油1047万桶,成品油3260万桶,合计4306万桶(590万吨)
1938年:石油1247万桶,成品油3189万桶,合计4436万桶(608万吨)
1939年:石油2024万桶,成品油3116万桶,合计5140万桶(704万吨)
1940年:石油1990万桶,成品油2968万桶,合计4958万桶(679万吨)
1941年:石油2086万桶,成品油2804万桶,合计4889万桶(670万吨)
1942年:石油1235万桶,成品油2588万桶,合计3823万桶(524万吨)
1943年:石油684万桶,成品油1849万桶,合计2533万桶(347万吨)
1944年:石油235万桶,成品油1146万桶,合计1382万桶(189万吨)
1945年:石油20万桶,成品油475万桶,合计495万桶(68万吨)

截止1945年7月1日,日本的成品油储备仅剩80万桶(约10万吨)
  
战争期间苏联每年的石油产量维持在大约2000万吨的水平.从表面上看应该比德国充足的多,但苏联也有不利因素,由于丢掉了煤炭主产区顿巴斯煤田,苏联煤炭短缺,苏联的石油有很大一部分是当作煤来烧掉的.苏联的石油加工能力不足,特别是优质汽油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依赖美英的援助,美英共援助苏联汽油258万吨.在1941-1943年间苏联的实际油料供应能力和德国差不多.战争期间苏联军用油料消耗量1956万吨,平均每年约500万吨.

和其他国家相比,二战时美国在石油方面处于超强地位,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的70%

1940-1945年美国历年石油产量(按石油平均密度1吨=7.3桶折算)

1940年:150317万桶(20591万吨)
1941年:140418万桶(19235万吨)
1942年:138548万桶(18979万吨)
1943年:150561万桶(20625万吨)
1944年:167790万桶(22984万吨)
1945年:171366万桶(23475万吨)

战争期间美国军用油料消耗量为18760万吨,约占同期美国油料总消耗量的1/3.自战争进入机械化时代以来,对油料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在许多时候油料对战争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武器.本文介绍一下二战期间德日苏美的油料供应情况.
  
1939年9月德国发动战争时,只储备了240万吨成品油和少量石油.德国本土有少量石油资源,奥地利(1938年被德国吞并)境内也有少量石油资源,德国对手头上仅有的资源进行了全力开发,1942-1943年的石油年产量达到约200万吨的水平.相对于贫乏的石油资源,这已经是可以达到的最高产量了,1944年油田遭美英轰炸而减产.

战前德国所需石油大部份靠进口,1939年进口量达到517万吨的历史最高峰.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开始对德进行海上封锁,德国只能就近从欧洲进口,进口量大减.1940年进口石油207万吨,1941年德国进口石油237万吨,其中从罗马尼亚进口209万吨,上半年从苏联进口28万吨.从1941年下半年起,罗马尼亚成为德国唯一的石油进口来源地.罗马尼亚是当时欧洲仅次于苏联的第2大产油国,1941年石油产量558万吨.除德国外,意大利和匈牙利也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罗马尼亚参加对苏作战后自身消耗增加,对德石油供应减少,1942年向德国提供了100多万吨石油.1943年意大利向美英投降后罗马尼亚可以集中力量向德国供油,1943年向德国提供了240万吨石油.1944年6月美英的轰炸严重破坏了罗马尼亚油田,8月份油田被苏军攻占,对德石油供应被切断,1944年罗马尼亚只向德国提供了约100万吨石油.           

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德国闪电战击败波丹挪荷比卢法七国,从这些国家缴获了880万吨的石油储备.从表面上看收获颇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些国家被德国占领后同样成为英国的封锁对象,无法进口石油,德国要维持占领区最低限度的民用油供应,此后几年这些国家在石油消耗方面只能是坐吃山空,因而这批缴获的油德国净赚得并不多.不过这些问题最初还未表现出来,至少就当时而言,德国手上的石油储备大增,成为发动对苏战争的重要资本.1943年意大利向美英投降,德军趁机缴获了意大利北部的几十万吨石油储备.

煤制油包括煤炭直接液化,煤炭间接液化和煤焦油加工三种途径.1927年德国建成世界第一个煤炭直接液化工厂,1934年德国又建成世界第一个煤炭间接液化工厂.煤炭直接液化是将煤炭粉碎后,掺上溶剂制成煤浆,在高温高压下经催化剂作用与氢气反应,生产出油品(氢气由煤或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制得).二战期间德国的煤制油约80%是用煤炭直接液化法生产的.煤炭间接液化是用煤炭干馏得到焦炭,焦炭在高温下与氧气和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与氢气的混合气,在高温高压下经催化剂作用,混合气发生反应生成油品.直接液化的优点是油品产率高,缺点是对煤种比较挑剔,化学反应条件苛刻.间接液化的优点是煤种适应范围广,反应条件要求比直接液化低,缺点是油品产率低.煤炭制焦炭环节会得到副产品煤焦油,将煤焦油进行加氢反应制得汽油柴油等,或者将煤焦油经过简单处理后作为重油供军舰使用.

由于备战的需要,从1936年起煤制油成为德国重点建设领域,1936年产量只有62万吨,1939年达到220万吨,1940年320万吨,1941年390万吨,1942年420万吨,1943年德国煤制油产量达到约500万吨的战时最高峰,1944年由于美英的轰炸,产量降到约200万吨.二战期间德国油料消耗量的一半来自煤制油,其中飞机燃料的三分之二来自煤制油,煤制油起到了支柱作用.
  
以下是德国历年油料获得量(石油产量包括奥地利;石油进口量和缴获量均包括成品油在内)

1939年:石油产量约9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220万吨,进口石油517万吨,合计约830万吨.

1940年:石油产量约16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320万吨,进口石油207万吨,缴获石油880万吨(包括1939年缴获波兰),合计约1560多万吨.

1941年:石油产量约18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390万吨,进口石油237万吨,合计约810万吨.

1942年:石油产量约20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420万吨,进口石油100多万吨,合计约750万吨.

1943年:石油产量约20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500万吨,进口石油240万吨,缴获石油几十万吨,合计约1000万吨.

1944年:石油产量约17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200万吨,进口石油约100万吨,合计约470万吨.

1942-1944年德国的飞机和坦克产量大幅增长,飞机产量1942年15409架,1943年24807架,1944年39807架;坦克产量1942年3975辆,1943年13084辆,1944年18401辆.但由于油料不足,德国飞机和坦克的实际利用率越来越低,作战能力受到很大制约,战争后期许多飞机和坦克生产出来后便停在那里,直到被美英飞机炸毁.油料短缺是二战期间德国最大的弱点,德军战斗力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油料供应能力.
   
在油料储备方面,日本的准备比德国充分,因为日本比德国更加依赖进口油料.1941年7月美英荷开始对日本进行全面石油禁运,从这时起日本的油料储备开始持续减少.从油料供应角度来看,日本之所以能撑到1945年,主要是得益于战前积攒的足够2年之用的油料储备.

日本本土的石油资源极为贫乏,战争期间日本本土的石油年产量只维持在20-30万吨的水平,北库页岛租借地年产量约30万吨,此外台湾每年还有几万吨的产量.
(北库页岛租借地:日俄战争后1905年沙俄将库页岛南部割给日本,1920年日本趁俄国内乱之机占领库页岛北部,1925年苏日建交,日本从库页岛北部撤兵,苏联让给日本库页岛北部油田和煤矿45年的开采权.)

日本所需石油主要靠进口,进口来源主要是美国和南洋油田(英荷控制).1941年7月日军占领法属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南部后,美英荷开始对日本实行全面的石油禁运,石油禁运对日本来说是釜底抽薪的打击.这时距离日本最近的大型产油区就只有印尼(荷属)和马来西亚(英属)一带的南洋油田.油田由英国和荷兰合作开发,附近建有炼油厂.1940年石油产量6510万桶(约900万吨),足以满足日本的需要.1942年初日军攻占了南洋油田,在日军到达前当地石油公司将油田和炼油厂进行了破坏,1942年的产量下降到2594万桶(不足400万吨),当年日本实际运回国内1052万桶(约150万吨).经过修复,1943年产量恢复到4963万桶(约700万吨)的战时最高峰,日本实际运回国内1450万桶(约200万吨).1944年产量下降到3693万桶(约500万吨),实际运回国内只有498万桶(约70万吨).日本之所以运回的不多,一是受运输能力的制约,二是由于美军的袭击使许多石油被摧毁,三是维持东南亚占领区本身也要消耗.到1944年底日本本土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已无法运回一船油.

为了弥补石油不足,日本发展了所谓人造油,包括油页岩制油,煤制油和松根汽油.受工业基础制约,日本的煤制油始终不成气候.日本的煤制油与德国一样也是三种途径: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焦油加工.这三种途径中技术最简单的是焦油加工,二战时日本用煤焦油制取的油料年产量也只有几万吨.战争期间日本用间接液化法生产的油品总共只有约6万吨.至于用直接液化法所生产的油品总共只有一千多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日本战时生产的人造油中,大部分是油页岩制油.早在1929年日本便在抚顺建设了油页岩制油厂,初期产量很低,1941-1944年为高峰期.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后,1945年日本开始生产一种新的人造汽油:松根汽油.用松树根熬出松根油,将松根油蒸馏后得到轻质油,再掺上酒精混合成松根汽油.松根汽油的质量很差产量很低,到日本投降为止只生产出了大约几百吨.总的来说,人造油只占日本战争期间油料消耗量的不足3%,作用不大.

(1桶=42美加仑=159升)

1937-1945年日本历年油料产量

1937年:石油247.0万桶,人造油3.1万桶,合计250.1万桶.
1938年:石油246.5万桶,人造油6.9万桶,合计253.4万桶.
1939年:石油233.2万桶,人造油13.5万桶,合计246.7万桶.
1940年:石油206.3万桶,人造油15.0万桶,合计221.3万桶.
1941年:石油194.1万桶,人造油122.2万桶,合计316.3万桶.
1942年:石油169.0万桶,人造油150.1万桶,合计319.1万桶.
1943年:石油181.4万桶,人造油104.8万桶,合计286.2万桶.
1944年:石油158.5万桶,人造油122.9万桶,合计281.4万桶.
1945年:石油80.9万桶,人造油18.0万桶,合计98.9万桶

1937-1944年日本历年油料进口量

1937年:石油2032.1万桶,成品油1665.1万桶,合计3697.2万桶
1938年:石油1840.4万桶,成品油1404.4万桶,合计3244.8万桶
1939年:石油1884.3万桶,成品油1181.8万桶,合计3066.1万桶
1940年:石油2205.0万桶,成品油1511.0万桶,合计3716.0万桶
1941年:石油313.0万桶,成品油524.2万桶,合计837.2万桶
1942年:石油814.6万桶,成品油237.8万桶,合计1052.4万桶
1943年:石油984.8万桶,成品油465.2万桶,合计1450.0万桶
1944年:石油164.1万桶,成品油333.4万桶,合计497.5万桶

1937-1945年日本历年油料获得量(为方便计算,一律按石油平均密度1吨=7.3桶折算)

1937年:产量250.1万桶,进口量3697.2万桶,合计3947.3万桶(541万吨)
1938年:产量253.4万桶,进口量3244.8万桶,合计3498.2万桶(479万吨)
1939年:产量246.7万桶,进口量3066.1万桶,合计3312.8万桶(454万吨)
1940年:产量221.3万桶,进口量3716.0万桶,合计3937.3万桶(539万吨)
1941年:产量316.3万桶,进口量837.2万桶,合计1153.5万桶(158万吨)
1942年:产量319.1万桶,进口量1052.4万桶,合计1371.5万桶(188万吨)
1943年:产量286.2万桶,进口量1450.0万桶,合计1736.2万桶(238万吨)
1944年:产量281.4万桶,进口量497.5万桶,合计778.9万桶(107万吨)
1945年:产量98.9万桶(13.5万吨)

1940-1945年日本历年油料消耗量  
  
普通汽油

1940年:军用154.1万桶,民用632.3万桶,合计786.4万桶
1941年:军用160.5万桶,民用158.3万桶,合计318.8万桶
1942年:军用157.2万桶,民用107.0万桶,合计264.2万桶
1943年:军用147.8万桶,民用104.9万桶,合计252.7万桶
1944年:军用115.9万桶,民用25.7万桶,合计141.6万桶
1945年:军用47.1万桶,民用10.6万桶,合计57.7万桶

航空汽油

1940年:军用120.1万桶,民用8.6万桶,合计128.7万桶
1941年:军用215.0万桶,民用7.3万桶,合计222.3万桶
1942年:军用377.4万桶,民用5.2万桶,合计382.6万桶
1943年:军用516.5万桶,民用2.5万桶,合计519.0万桶
1944年:军用477.4万桶,民用0.2万桶,合计477.6万桶
1945年:军用81.8万桶

柴油

1940年:军用94.3万桶,民用925.2万桶,合计1019.5万桶
1941年:军用149.1万桶,民用546.3万桶,合计695.4万桶
1942年:军用187.4万桶,民用324.4万桶,合计511.8万桶
1943年:军用226.6万桶,民用374.8万桶,合计601.4万桶
1944年:军用146.6万桶,民用146.0万桶,合计292.6万桶
1945年:军用37.1万桶,民用20.7万桶,合计57.8万桶

重油

1940年:军用528万桶,民用145万桶,合计673万桶
1941年:军用667万桶,民用90万桶,合计757万桶
1942年:军用1092万桶,民用124万桶,合计1216万桶
1943年:军用947万桶,民用240万桶,合计1187万桶
1944年:军用768万桶,民用140万桶,合计908万桶
1945年:军用182万桶,民用37万桶,合计219万桶

汽油按0.72公斤/升,柴油按0.85公斤/升,重油按0.9公斤/升,粗略折算如下

1940-1945年日本历年(汽.柴.重)油总消耗量及军民消费比例

1940年:军用120万吨(35.4%),民用219万吨(64.6%),合计339万吨.
1941年:军用159万吨(60%),民用106万吨(40%),合计265万吨.
1942年:军用243万吨(76.6%),民用74万吨(23.4%),合计317万吨.
1943年:军用242万吨(71.4%),民用97万吨(28.6%),合计339万吨.
1944年:军用197万吨(82%),民用43万吨(18%),合计240万吨.
1945年:军用45.7万吨(83%),民用9.3万吨(17%),合计55万吨.

1937-1945年日本历年年初的油料剩余储备数量(为方便计算,一律按1吨=7.3桶折算)

1937年:石油1047万桶,成品油3260万桶,合计4306万桶(590万吨)
1938年:石油1247万桶,成品油3189万桶,合计4436万桶(608万吨)
1939年:石油2024万桶,成品油3116万桶,合计5140万桶(704万吨)
1940年:石油1990万桶,成品油2968万桶,合计4958万桶(679万吨)
1941年:石油2086万桶,成品油2804万桶,合计4889万桶(670万吨)
1942年:石油1235万桶,成品油2588万桶,合计3823万桶(524万吨)
1943年:石油684万桶,成品油1849万桶,合计2533万桶(347万吨)
1944年:石油235万桶,成品油1146万桶,合计1382万桶(189万吨)
1945年:石油20万桶,成品油475万桶,合计495万桶(68万吨)

截止1945年7月1日,日本的成品油储备仅剩80万桶(约10万吨)
  
战争期间苏联每年的石油产量维持在大约2000万吨的水平.从表面上看应该比德国充足的多,但苏联也有不利因素,由于丢掉了煤炭主产区顿巴斯煤田,苏联煤炭短缺,苏联的石油有很大一部分是当作煤来烧掉的.苏联的石油加工能力不足,特别是优质汽油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依赖美英的援助,美英共援助苏联汽油258万吨.在1941-1943年间苏联的实际油料供应能力和德国差不多.战争期间苏联军用油料消耗量1956万吨,平均每年约500万吨.

和其他国家相比,二战时美国在石油方面处于超强地位,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的70%

1940-1945年美国历年石油产量(按石油平均密度1吨=7.3桶折算)

1940年:150317万桶(20591万吨)
1941年:140418万桶(19235万吨)
1942年:138548万桶(18979万吨)
1943年:150561万桶(20625万吨)
1944年:167790万桶(22984万吨)
1945年:171366万桶(23475万吨)

战争期间美国军用油料消耗量为18760万吨,约占同期美国油料总消耗量的1/3.
珍珠港之前,日本在中国境内的石油80%以上来自美国。
俺一直认为日本在战争期间没有发现东北的大油田是中国的一件大幸事,只是俺的这一看法上不了行家的台面:L
]]
煤变油原来都快一百岁了,还以为是什么新技术呢[:a3:] [:a3:]
如果德国能有十分充足的石油,那么德国不一定会输掉二战。
]]
为了石油,日本人应该持续向中东地区突击,这样就能与德国人东西呼应了。
原帖由 讨虏校尉 于 2009-3-16 17:39 发表
为了石油,日本人应该持续向中东地区突击,这样就能与德国人东西呼应了。

那时候中东的石油产量应该不高吧?
那时候中东石油产量就不少了,尽管不像现在这么重要。
原帖由 fengxiang 于 2009-3-15 23:10 发表
煤变油原来都快一百岁了,还以为是什么新技术呢[:a3:] [:a3:]

关键是不经济
那个时代,凭着几百万吨油就敢打世界大战,放到现在都是塞牙缝。
原帖由 xbill 于 2009-3-15 22:56 发表

       大庆,渤海湾,日本只要能发现一个就不至于输的那么快,那么彻底。大和最后参加天一字作战的时候带的都是单程燃油。不过当时中国是贫油国也是世界的主流共识,日本人在地质和勘探科技上既然不是世界领先,别 ...

幸亏日本的勘探科技不先进,要不然,中国被日本发现的油田可不止大庆、渤海湾。别忘了日本人绘制的中国地图,他们可是很早就把中国跑遍了。
玉门油田呢?共产党的老巢边上啊!日本人是不想要还是够不着呢?[:a3:]
1939-1945年玉门油田的石油产量

按石油平均密度1吨=7.3桶

1939年:3070桶(420吨)
1940年:9880桶(1353吨)
1941年:8.65万桶(1.18万吨)
1942年:33.9万桶(4.65万吨)
1943年:44.7万桶(6.12万吨)
1944年:50.5万桶(6.9万吨)
一条黄河,掏尽多少泪:D :D :D
二战期间,美国对日本的禁运,实际上比国共的抗日效果更大。
这个问题可以看看<太平洋战争与石油>一书
原帖由 dnpp 于 2009-3-17 18:37 发表
二战期间,美国对日本的禁运,实际上比国共的抗日效果更大。

你这因果关系搞反了,鬼子不侵华,且国民政府打了年把年没投降,美国何必要搞石油禁运?
"碧落黄泉 经验 -10 重数据自然好过空对空,不过无出处的数据可 ... 2009-3-17 15:44
碧落黄泉 金钱 -10 重数据自然好过空对空,不过无出处的数据可 ... 2009-3-17 15:44
碧落黄泉 魅力 -10 重数据自然好过空对空,不过无出处的数据可 ... 2009-3-17 15:44 "
    这个评分对楼主不公平。坛上大多数的数据都是这样的。
大庆油田5000万吨稳产了近30年, 小日本当年500万吨的用量,亏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