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宜疏不宜堵?今人不如几千年前的古人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04:44
长江单用大堤防洪,应对1954年洪水需要长江堤防普遍加高2~3米,土方工程量高达90亿立方米,需占用耕地160多万亩,迁移人口90多万,还要重建、改建大量建筑物,而且堤身越高,安全越难保证。

三峡工程直接移民85万,包括间接移民共约120万,淹没耕地25.73万亩。从淹没耕地来讲,三峡工程要大大小于在中下游搞疏导工程。

搞分蓄洪区?分蓄洪区的建设成本虽然低,但是启用的成本非常高。98年,江告温: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分洪!
分洪保护的人口和财富虽然超过分蓄洪区的损失,但两湖地区沃野千里,近几十年的发展,所有的计划分蓄洪区都是已开发地区,有时开发程度与受保护区不相上下,湖南平原和河道两岸人口密度已达600~800人/平方公里,至今在洪水淹没线以下的城乡垸民约1000万人。长江单用大堤防洪,应对1954年洪水需要长江堤防普遍加高2~3米,土方工程量高达90亿立方米,需占用耕地160多万亩,迁移人口90多万,还要重建、改建大量建筑物,而且堤身越高,安全越难保证。

三峡工程直接移民85万,包括间接移民共约120万,淹没耕地25.73万亩。从淹没耕地来讲,三峡工程要大大小于在中下游搞疏导工程。

搞分蓄洪区?分蓄洪区的建设成本虽然低,但是启用的成本非常高。98年,江告温: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分洪!
分洪保护的人口和财富虽然超过分蓄洪区的损失,但两湖地区沃野千里,近几十年的发展,所有的计划分蓄洪区都是已开发地区,有时开发程度与受保护区不相上下,湖南平原和河道两岸人口密度已达600~800人/平方公里,至今在洪水淹没线以下的城乡垸民约1000万人。


1998年洪水实际上面临极其艰难的两难选择:按规划分洪200亿立方米,将遭受重大损失,不分洪,将使堤防经受超标准考验。为避免荆江分洪,荆江大堤坚持到了沙市洪水位45.22米,而其设计洪水位为45米。

而且,这种为避免分洪的超标准严防死守,一旦决堤,前功尽弃,损失巨大。

1998年洪水实际上面临极其艰难的两难选择:按规划分洪200亿立方米,将遭受重大损失,不分洪,将使堤防经受超标准考验。为避免荆江分洪,荆江大堤坚持到了沙市洪水位45.22米,而其设计洪水位为45米。

而且,这种为避免分洪的超标准严防死守,一旦决堤,前功尽弃,损失巨大。


1998年运气好-汉江没有大的洪水。就这样,十几年一遇的洪水还有千百万人严防死守。

其实,疏导的比较明显的缺点就是不能错峰。

1998年运气好-汉江没有大的洪水。就这样,十几年一遇的洪水还有千百万人严防死守。

其实,疏导的比较明显的缺点就是不能错峰。
从98年那样的大水386也不肯分洪可以看出386是个意志坚韧的人。
古人需要用电不?


食古不化还自以为聪明的紧
古人需要大规模的工业用水吗?古代有现在这么多人口吗?

食古不化还自以为聪明的紧
1965年,湖南省水利电力科学研究所组织人去藕池敬老院调查,那里有几个咸丰年间出生的老人印象中最深的,一是决口后恐怖的洪水,一是江北官员为了保护自己的堤岸,向江南堤岸开炮的传说。不管怎么样,藕池口决,“1852年民力拮据无法修整,结果1860年洪水来了,就完全抵挡不住了”。

  洞庭湖水的上涨有个好听的词语,叫回春,1860年,长江洪水从藕池口大量进入,一路冲出一条大河来,河流直接进入洞庭湖,湖水短暂回春——当时洞庭湖边的安乡县县衙都被淹没,据说县官都是靠木桌逃命的。随洪水而来的,是长江上游的大量泥沙,洞庭湖开始淤积,仅仅几十年,就淤积出一个南县来——这是中国唯一人工围筑而成的县。
反坝人士有个很有诗意的说法,让江河自由的奔流。想吐
lvtom 发表于 2011-7-22 15:58
反坝人士有个很有诗意的说法,让江河自由的奔流。想吐
自由奔流,洞庭湖越来越小,绝对不环保。:D


1852年(咸丰二年),荆江藕池溃口。

  溃口在当时算得上事件吗?很难说。如果按士绅段毓云的笔记记载(1929年),这一事件甚至有着儿戏成分,“荆州驻防的满族将军兼管堤务,在洪水高涨不退之际,拟向藕池方面开口消泄以杀水势;南岸不肯掘口,驻防将军用大炮对准南岸轰击,抢险人群纷纷逃命,南岸遂溃。”藕池溃口唯一的官方记录,是50年后(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查勘奏疏,“藕池为荆江南岸大堤,当日因江心沙洲太多,逼江溜直趋南岸,藕池正当西南顶弯之处,遂致冲成巨口,分引大溜”。

  100年后,所有以洞庭湖为对象的描述,一致将这次在当时微不足道的溃口,定义为,“洞庭湖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藕池溃口前27年,《洞庭湖志》成书刊行。后人据此志推算,洞庭湖水面面积最盛时达“6000平方公里”。而藕池溃口后百年(1949年),这一面积减少至4350平方公里。此后,一路陡降,“在1995年,当城陵矶水位31.5米时,水面面积仅为2625平方公里;枯水期只有645平方公里”。洞庭湖由湖变“河”。洞庭湖何时完全消亡,在相当的时间里有着各种计算方式与日程表。

1852年(咸丰二年),荆江藕池溃口。

  溃口在当时算得上事件吗?很难说。如果按士绅段毓云的笔记记载(1929年),这一事件甚至有着儿戏成分,“荆州驻防的满族将军兼管堤务,在洪水高涨不退之际,拟向藕池方面开口消泄以杀水势;南岸不肯掘口,驻防将军用大炮对准南岸轰击,抢险人群纷纷逃命,南岸遂溃。”藕池溃口唯一的官方记录,是50年后(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查勘奏疏,“藕池为荆江南岸大堤,当日因江心沙洲太多,逼江溜直趋南岸,藕池正当西南顶弯之处,遂致冲成巨口,分引大溜”。

  100年后,所有以洞庭湖为对象的描述,一致将这次在当时微不足道的溃口,定义为,“洞庭湖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藕池溃口前27年,《洞庭湖志》成书刊行。后人据此志推算,洞庭湖水面面积最盛时达“6000平方公里”。而藕池溃口后百年(1949年),这一面积减少至4350平方公里。此后,一路陡降,“在1995年,当城陵矶水位31.5米时,水面面积仅为2625平方公里;枯水期只有645平方公里”。洞庭湖由湖变“河”。洞庭湖何时完全消亡,在相当的时间里有着各种计算方式与日程表。
当然长江洪水泥沙对洞庭湖寿命的影响并不是唯一且绝对性的,主要是人类活动,人与自然争地,植被破坏的结果。但是长江洪水带来的泥沙对洞庭湖却有推波助澜的负面影响。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这样的洞庭湖已经不见了。洞庭湖快变成洞庭河了。
筑大堤不用从头到尾吧?怎么会那么大土方量?
民怨宜疏不宜堵~
洞庭湖
湖南淫  无奈的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