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中国各类军用飞机档案汇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7:30:42
<P>歼-5--国产战斗机的起步 </P>
<P>新中国建国后,迅速开始了仿制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工作。中苏政府于1951年10月正式签订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组织修理飞机、发动机及组织飞机厂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同年4月18日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局,统一负责飞机的维修工作。1951年底航空工业局共下属18个工厂,职工近一万人。1951年12月,周总理亲自主持会议研究决定,要在3到5年的时间里试制成功苏制雅克-18初级教练机,以及米格-15。后歼击机项目改为试制更加先进的米格-17喷气式歼击机。1954年中国第一批飞机及其发动机试制成功,两年以后,1956年9月8日,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歼-5,即米格-17Ф型,随后获批准批量生产。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之一。
歼-5由沈飞工业公司研制,是单座单发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昼间截击,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歼-5是仿制苏联的米格-17Ф(米格-17F)歼击机,米格-17F型51年9月首飞,52年底开始大量生产。首飞的试飞员是吴克明,当时歼-5被称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称歼-5。左图为首架歼-5,当时的编号涂装与现行涂装有所不同。试制工作从1954年10月开始,1956年7月19日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并使用苏制零件装配了13架歼-5。1956年7月13日,全部用自制零件组装的第一架歼-5完成总装。至当年9月15日,制造出4架国产型歼-5飞机。这4架飞机参加了1956年国庆大典。至1959年下半年停产,共生产歼-5F飞机767架,有力地支援了人民空军建设。
歼-5采用单座、单发、机头进气、后掠式中单翼布局。后掠式中单翼的后掠角是45°,为双梁结构。机翼内侧有角度可控的后退式襟翼。副翼偏转角范围为±18°。起落架舱在机翼根部,主起落架收在机翼的两个舱内。全金属半硬壳式构造机身是圆形截面的流线体,机头进气。机身后部装有可操纵的减速板。垂直尾翼分成上下两段,下段固定在后机身的承力斜框上,上段可拆卸。垂尾后掠角为55°41′。方向舵可转动25°。水平尾翼后掠角为45°,安装在垂直尾翼下段顶部。升降舵向上可转动32°,向下为16°。前三点式起落架均为单轮。前起落架收入前机身下部的轮舱内,主起落架收入机翼内。主起落架装有缓冲器,前起落架装有减震器和减摆器。主轮轮胎压力为8.34×105帕(8.5千克/厘米2)。密封式单人座舱在应急时可抛掉舱盖,可弹射座椅保证飞行员在紧急时迅速安全地脱离飞机。操纵系统为硬式操纵。副翼调整片和升降舵调整片为电操纵。液压系统用于收放起落架、襟翼、减速板、可调喷口和操纵副翼。冷气系统用于刹车、密封座舱、应急收放起落架和应急刹车等。
采用一台涡喷-5离心式加力涡轮喷气发动机,静推力2600千克,加力推力3380千克。该发动机是苏联克里莫夫设计局的VK-1F发动机的仿制品,VK-1F是米格-17的发动机。1951年航空工业局成立后,开始组织发动机生产,学习苏联新的喷气发动机生产工艺资料。在苏联的援助下,引进了VK-1F的专利制造权。1956年6月包括我国知名发动机设计师吴大观在内的队伍,在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现“沈阳黎明机械公司”)仿制成功涡喷-5。1964年生产任务转由西安红旗机械厂负责,66年转产定型投入批量生产。涡喷-5加力推力3380千克,最大推力2700千克,额定推力2400千克,巡航推力2160千克,不同状态耗油率介乎2千克/千克/小时到1.05千克/千克/小时之间。机内燃油1170千克,外挂两个400升副油箱。
机载设备包括超短波指挥电台、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敌我识别器、护尾器、测距器等。机头左侧下方装两门23毫米机炮,机头右侧下方装一门37毫米机炮。备弹量为200发。机上装有光学半自动瞄准具,有两具照相枪。左、右翼下可各挂一颗100~250千克的炸弹。
机翼为后掠式中单翼,副翼的偏转角范围为±18度。机头左侧下方装两门23-1型23毫米机炮,机头右侧下方装一门H-37型37毫米机炮。装弹量为200发。23-1机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发/分;H-37机炮初速690米/秒,射速400发/分。机翼下可挂两枚100-250千克的炸弹。
歼-5屡建战功,1958年7月至10月击落来犯的2架F-84G和6架F-86F,其他战例无数。有趣的是越战期间的1956年4月,四架F-4入侵海南岛我方领空,我军歼-5在拦截期间,F-4匆忙发射AIM-7“麻雀”导弹,不料歼-5拐弯半径小得以逃脱,脱靶的AIM-7竟然飞向远方的一架F-4,将其击落。
歼-5为我军开拓了喷气战斗机的先河,打下了我军驾驭喷气战斗机的基础。目前,所有歼-5已经退出现役。
1958年9月,我军歼-5编队与台湾空军24架F-86编队在浙江温州地区上空遭遇,空军飞行员王自重因掉队被其中12架F-86围困。王自重单机击落敌两架F-86后,被F-86携带的AIM-9“响尾蛇”导弹击落。这厮世界上第一次实战中空空导弹取得的战绩。但当天F-86发射的AIM-9中有一发未爆炸,坠落后被我军民发现。这枚AIM-9被送往苏联,苏联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K-13(AA-2)空空导弹,我国的进口仿制品即霹雳-2空空导弹。</P>
<P>翼展 9.60米
机长 11.36米
机高 3.80米
机翼面积 25.00平方米
机翼后掠角 45度
最大起飞重量 60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5340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 1170千克(机内) 1834千克(带副油箱)
最大载重量 213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 1145千米/小时(高度3000米)
巡航速度 800千米/小时
最大爬升率 75.8米/秒
实用升限 16000米
最大航程 1560千米(带副油箱) 1020千米(不带副油箱)
续航时间 2小时50分(带副油箱)</P>
<P>歼-5的主要改型包括歼-5甲歼击机,这是我国在歼-5基础上改进的夜间歼击机。前机身加粗,机头上端有突出进气口前缘313毫米的鲨鱼嘴状雷达罩,进气口内加装了半球型天线中锥。这两个部位都采用硬度较小的非金属材料制造,涂蓝色油漆。由于装有简单的RP型搜索瞄准雷达,使得歼-5甲获得了较原始机型强大的夜战能力。发动机采用性能改进的涡喷-5乙。但歼-5甲的改进也有一定代价,如武器系统改成3门HP-23 23毫米航空机炮,备弹共300发,比基型火力略有下降。可外挂2枚250千克炸弹。在打击美国B-17G轰炸机侦察改型的战斗中,我军技术人员曾改进了歼-5甲的RP雷达,将向下视野由14度改为7度,上仰视野不变,从而屏蔽了尾追低空飞行的B-17G时雷达收到的地面反射杂波。1959年5月29日,空军第18师截击大队队长蒋哲伦成功驾驶该改型战斗机击落了B-17G。
翼展     9.60米
机长     11.36米
机高     3.80米
机翼面积   22.6平方米
主轮距    3.85米
前主轮距   3.37米
最大起飞重量(带副油箱)  60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5340千克
正常着陆重量   4164千克
空重       3939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机内)  1170千克
(带副油箱)    1834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高度3000米)   1145千米/小时
       (高度11000米)  M0.994
巡航速度    800千米/小时
失速速度    190~210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无外挂,加力)  16000米
动升限          17500米
爬升时间(0~10000米)   3.7分
最大爬升率        4548米/分
最大使用过载       8g
最大航程(带副油箱)    1560千米
最大航程(机内燃油)    1020千米
续航时间(带副油箱)    2小时50分
起飞离地速度       235千米/小时
着陆接地速度       170~190千米/小时
起飞滑跑距离       590米
着陆滑跑距离       825米</P>
<P>
歼-6歼击机</P>
<P>原型为苏联米格-19歼击机,是第二代战斗机,也是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目前在我国还有两三千架在服役。歼-6多次击败比自身强大的敌方战斗机,不管具体情况如何,还是值得我们铭记的。在苏联,米格-19很快就被米格-21取代了,实际上很多飞行员都是由米格-15/17直接改飞米格-21的。但在中国大陆,大批生产的歼-6和歼-6甲等始终是空军和海军航空兵60、70年代主力战机,长期活跃于国土防空作战。 歼-6最早由沈阳飞机厂(现沈飞集团)研制,该厂自1953年开始参照前苏联米格-19波(Л)型和埃斯型歼击机研制的。工厂称其为“东风102”,于1959年9月23日首飞成功,试飞员是吴克明。9月30日,正式宣布首飞成功。 这就是歼-6昼间型的原型机。后因首批飞机出现质量问题,于1961年重新仿制米格-19埃斯型飞机。新机在1964年9月23日交付部队,并被正式命名为歼-6。
米格-19原型于1952年5月24日首飞(用不带加力燃烧室的AM5发动机)。承继了米格-19的优点,歼-6在当时来说飞行速度快,相应结构上使用了后掠55度(1/4弦线)大后掠角全金属中单翼,1/4弦线后掠角达55°。这一后掠角接近大后掠翼的实用极限。采用高速对称翼型,顺气流方向翼根处相对厚度8.73%,翼尖处8%。机翼上有翼刀,下表面有扰流片,与副翼联动。圆截面形机身为半硬壳式结构,头部进气,尾部转变为椭圆型。全动水平尾翼后掠角同样为55°,相对厚度7%。垂直尾翼后掠角56°,顺气流翼型的相对厚度8%。起落架是液压收放前三点式,主起落架上装有双面刹车的KT-37机轮,其尺寸为660×200B,轮胎压力为10.79×105帕(11千克/厘米2);前起落架上装有双面刹车的KT-38机轮,尺寸为500×180A,轮胎压力为6.86×105帕(7千克/厘米2)。座舱密封,装有零高度火箭弹射座椅,可保证地面滑跑零高度安全弹射。采用两套液压系统,可进行收放起落架、襟翼、减速板、操纵加力燃烧室可调喷口、水平尾翼和副翼的动作。冷气系统则控制机轮的正常和应急刹车,应急放起落架和襟翼、抛放减速伞、抛放座舱舱盖、装弹、喷射防冰液等。电源系统由直流电源、交流电源和蓄电池组成。无线电设备有通信电台、雷达测距器、无线电高度表、陀螺磁罗盘、信标接收机、敌我识别器、护尾器等,仪表设备包括驾驶领航仪表、发动机仪表以及飞机附件仪表等。火力强大,使用三门30-1型30mm机关炮,初速780米/秒,射速850发/分,三炮齐发,威力无比。 歼-6装两台图曼斯基RD-9BF-811型九级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该发动机在中国由沈阳黎明机械公司仿制,名称涡喷-6(WP-6)。涡喷-6在苏联发动机的基础上改进了火焰筒和涡轮,增强了可*性和安全性,首次返修寿命由苏联产品的100小时增加至200小时,但寿命还是较短。涡喷-6最大推力为2600千克,飞行高度在6000米以下和以上时,最大推力持续使用时间分别为6分钟和10分钟;中间推力和巡航摧力分别为2150千克和1720千克,无持续使用时间限制;最大加力推力为3250千克,持续使用时间为15分钟。长5420毫米,最大高度950毫米。
举两个实战例子:1965年9月20日美军一架F-104C入侵海南岛,海航空兵大队长高翔驾歼-6迎击,把F-104C打得当场爆炸,飞行员菲利普·史密斯跳伞后,成为第一个在中国领空被击落并活捉的美国飞行员。右图为史密斯被扣押在我军营房内。有趣的是,80年代,史密斯重返中国,专程找到高握手言欢。
六十年代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歼-6。印巴战争中歼-6共击落一架米格-21,八架苏-7和三架英制“猎人”战斗机,自己损失三架。当时在巴的美国顾问认为歼-6技术水平相当高,爬升率比印度的米格-21和巴基斯坦当时拥有的美制F-104都快,低空缠斗性能好过当时亚州除F-86外的所有战机,在加挂两枚美制AIM-9P/L“响尾蛇”空空导弹后,威力更强。
1980年,中国援助巴基斯坦建设了歼-6大修厂,可检修歼-6机身和大多数零部件。同时该厂还设计了1140升的机腹保形油箱,该油箱后来还被中国空军采用。该厂年工作量可达大修224架次。此外歼-6发动机可由卡拉奇附近的巴空军厂家整修。由此,巴基斯坦的歼-6衍生出歼-6RF型,采用了现代化的材料表面处理、热处理、锻造、铸造、无损测试和原材料加工技术,由此生产出的RF型性能和维护性有一定改善。1981年该厂首次完成歼-6的大修工作。目前该厂已经完成了大量的歼-6、歼教-5、强-5C、歼-7P的大修工作。后来该厂还增加了大修歼教-7P的能力。由于大部分的巴军歼-6已经经历了三次大修,目前巴方正用歼-7PG替代歼-6,仅保留两个中队作为后备用途。到2002年3月,随着歼-7PG投入现役,目前巴基斯坦的歼-6已经全部退役。
1983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研制了歼-6大型地面训练设备——飞行模拟机。同年11月1日,王震、杨尚昆、余秋里、张廷发等到现场参观。
歼-6主要改型包括:歼-6甲下图,图中是军事博物馆收藏的0001号机,是中国生产的第一架超音速飞机)全天候战斗机,即米格-19P,头部机炮取消,可带两枚PL-1空空导弹,空速管在右翼尖。进气道上端和隔板中央加装了RP-1测距雷达(搜索距离2千米),54年7月首飞,55年开始大量生产。甲型是由沈阳飞机厂和南昌飞机厂于1958年开始,同时仿照米格-19波型研制的。后因质量问题,于1974年移交贵州飞机厂重新研制,并在1975年12月首飞。发动机采用2台涡喷-6发动机,单台推力25.497千牛,加力推力31.871千牛。
歼-6I下图于1966年研制成功,为高空截击型,提高了升限,三航炮,进气口有铝制整流锥。换装了推力更大的涡喷6甲发动机,增大了机翼和襟翼的面积,减少了不必要的设备和结构重量,取消了翼根航炮,只保留了机头右下方的1门。由沈阳飞机厂研制。
歼-6Ⅱ型1969年3月25日首飞,用于高空高速拦截,实用升限17500米。机炮配置改为两门机身炮,进气道中央有可调整流锥,机头有8个辅助进气门。进一步扩大机翼面积,减轻了结构重量。发动机采用2台涡喷-6甲,推力29.42千牛,最大速度1548千米/时。。
歼-6Ⅲ型,1969年8月5日首飞,高空高机动型,三门30mm航炮,进气道同歼-6Ⅱ,减速伞舱移到垂尾底部。换装涡喷6-甲发动机,使全机推重比提高到0.988。增设两级可调进气调节锥。减小了翼展,延长翼弦,增加翼面积,使翼载减小到6千克/平方米在这幅图片里空速管向上折起,这是歼-6的一大特点
歼教-6由沈阳飞机厂研制,于66年开始研制,1970年11月6日首飞。歼教-6前机身加长375毫米,为后座舱提供了空间。为改善后座的前方视界,风挡、座舱盖比歼-6加高80毫米,前座椅头*降低40毫米,后座椅提高70毫米。风挡换成34毫米无机钢化胶合防弹玻璃。歼教-6仍使用涡喷-6发动机。只保留机头右下方一门30mm机炮,翼下两个挂梁可挂火箭发射器。着陆伞舱移到垂尾根部,避免放伞时受到喷气冲刷。后机身下加装双腹鳍,以保证方向安定性。机上增加机组通话设备、全罗盘、信标机、无线电高度表,机头右上方加装3型照相枪。
其他改型还包括歼-6Ⅲ改,74年研制,是Ⅲ型的改进型,翼尖加2枚导弹,解决了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
歼-6IV是1970年改装的夜间截击型,只有两门机翼炮,薄进气道唇口,进气道得到扩大,加长了机身,并在机头安装国产雷达。进气道唇口变薄以扩大截面积。采用加大的歼-6Ⅲ型机翼,两门翼根30mm航炮。其他与歼-6Ⅲ相同。
歼-6乙是南昌飞机厂以米格-19波埃姆型为原型,仿制而成的全天候导弹截击机。它在机翼上安装了4个固定导弹发射架,可携带4枚PL-1空空导弹。翼根保留了2门航炮。减速伞舱移至垂尾根部。
歼教-6近年有一种特殊改型,即BW-1变稳飞机。BW-1是中国第一架电传操纵变稳型空中试验机,实际上就是电传系统的试验机。它使我国的战机从机械操纵向电子操纵转化有了可*的空中试验手段。飞机的前舱改装为评审试飞员舱,采用电传操纵系统的后舱为安全驾驶员舱,保留了原来的机械式操纵系统。两舱驾驶杆之间的小拉杆经电磁离合器,协调电传操纵以及机械操纵前后杆的脱开和啮合。实施电传操纵时,后驾驶杆与机械杆系联动,一且电传操纵出现故障,经应急切断开关,后架驶杆可立即接替飞机的操纵。在改装中,BW-1变稳机加装了数字式气动变稳系统、模拟式电液伺服人感系统、数字式目标跟踪显示系统、机载数据采集记录和遥测发射系统、试验信号放大器、大气扰流信号发生器和各类传感器、变换器、电气和液压副件等共136项。为增加安装空间,还拆除和换装原机有关附件外,还加装了一个机腹设备舱和背鳍鼓包。1988年11月5日BW-1首飞评审通过;88年12月25日,地面滑行3次;89年4月22~26日,改装飞行5次;1989年6月21日,电传操纵系统闭环滑行2次;89年6月27日~7月21日,人感系统试飞10次;89年8月8日~9月28日,电传系统闭环试飞26次。过试飞表明实现所有设计功能。该机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歼-6服役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机种,但在60年代中期后军用航空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美国高技术的航空器在这段时间不断侵扰我国,歼-6的不足也逐步凸现。首先是其高空拦截能力弱,难以有效的对付美国高空侦察机,如U-2和“火蜂”无人侦察机,仅能借助高空跃升这种危险而效率不高的办法抗击;其次速度慢,歼-6曾经具有不错的速度优势,但当美军普遍装备两倍音速战斗机之后,歼-6的速度显得跟不上,尽管曾经击落过高速的F-104等战斗机,不足以弥补其劣势;由于当时我国电子技术上不去,火控雷达、导弹研制进展缓慢,歼-6长期依赖机炮进行作战,射程、威力均难以满足需求。最后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当时国内长期的政治斗争严重影响了歼-6的研制、改进工作,甚至长时间歼-6为致命的质量问题所困扰,成批的“东风102”(59式,原型的代号)报废在沈飞厂房,最终触动了周总理等高层才得以解决。
幸甚相关部门领导在中苏交恶前大力引进了米格-21的设计图纸及样机,后自行仿制出了歼-7。它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目前装备数量高达3000架的歼-6已逐步退出现役。
歼-6逐步淡出现役后,少量涡喷-6发动机被改为发电动力、高速气流灭火、三防洗消、动力泵等用途。图为废弃的歼-6残骸。 </P><P>歼-5--国产战斗机的起步 </P>
<P>新中国建国后,迅速开始了仿制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工作。中苏政府于1951年10月正式签订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组织修理飞机、发动机及组织飞机厂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同年4月18日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局,统一负责飞机的维修工作。1951年底航空工业局共下属18个工厂,职工近一万人。1951年12月,周总理亲自主持会议研究决定,要在3到5年的时间里试制成功苏制雅克-18初级教练机,以及米格-15。后歼击机项目改为试制更加先进的米格-17喷气式歼击机。1954年中国第一批飞机及其发动机试制成功,两年以后,1956年9月8日,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歼-5,即米格-17Ф型,随后获批准批量生产。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之一。
歼-5由沈飞工业公司研制,是单座单发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昼间截击,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歼-5是仿制苏联的米格-17Ф(米格-17F)歼击机,米格-17F型51年9月首飞,52年底开始大量生产。首飞的试飞员是吴克明,当时歼-5被称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称歼-5。左图为首架歼-5,当时的编号涂装与现行涂装有所不同。试制工作从1954年10月开始,1956年7月19日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并使用苏制零件装配了13架歼-5。1956年7月13日,全部用自制零件组装的第一架歼-5完成总装。至当年9月15日,制造出4架国产型歼-5飞机。这4架飞机参加了1956年国庆大典。至1959年下半年停产,共生产歼-5F飞机767架,有力地支援了人民空军建设。
歼-5采用单座、单发、机头进气、后掠式中单翼布局。后掠式中单翼的后掠角是45°,为双梁结构。机翼内侧有角度可控的后退式襟翼。副翼偏转角范围为±18°。起落架舱在机翼根部,主起落架收在机翼的两个舱内。全金属半硬壳式构造机身是圆形截面的流线体,机头进气。机身后部装有可操纵的减速板。垂直尾翼分成上下两段,下段固定在后机身的承力斜框上,上段可拆卸。垂尾后掠角为55°41′。方向舵可转动25°。水平尾翼后掠角为45°,安装在垂直尾翼下段顶部。升降舵向上可转动32°,向下为16°。前三点式起落架均为单轮。前起落架收入前机身下部的轮舱内,主起落架收入机翼内。主起落架装有缓冲器,前起落架装有减震器和减摆器。主轮轮胎压力为8.34×105帕(8.5千克/厘米2)。密封式单人座舱在应急时可抛掉舱盖,可弹射座椅保证飞行员在紧急时迅速安全地脱离飞机。操纵系统为硬式操纵。副翼调整片和升降舵调整片为电操纵。液压系统用于收放起落架、襟翼、减速板、可调喷口和操纵副翼。冷气系统用于刹车、密封座舱、应急收放起落架和应急刹车等。
采用一台涡喷-5离心式加力涡轮喷气发动机,静推力2600千克,加力推力3380千克。该发动机是苏联克里莫夫设计局的VK-1F发动机的仿制品,VK-1F是米格-17的发动机。1951年航空工业局成立后,开始组织发动机生产,学习苏联新的喷气发动机生产工艺资料。在苏联的援助下,引进了VK-1F的专利制造权。1956年6月包括我国知名发动机设计师吴大观在内的队伍,在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现“沈阳黎明机械公司”)仿制成功涡喷-5。1964年生产任务转由西安红旗机械厂负责,66年转产定型投入批量生产。涡喷-5加力推力3380千克,最大推力2700千克,额定推力2400千克,巡航推力2160千克,不同状态耗油率介乎2千克/千克/小时到1.05千克/千克/小时之间。机内燃油1170千克,外挂两个400升副油箱。
机载设备包括超短波指挥电台、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敌我识别器、护尾器、测距器等。机头左侧下方装两门23毫米机炮,机头右侧下方装一门37毫米机炮。备弹量为200发。机上装有光学半自动瞄准具,有两具照相枪。左、右翼下可各挂一颗100~250千克的炸弹。
机翼为后掠式中单翼,副翼的偏转角范围为±18度。机头左侧下方装两门23-1型23毫米机炮,机头右侧下方装一门H-37型37毫米机炮。装弹量为200发。23-1机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发/分;H-37机炮初速690米/秒,射速400发/分。机翼下可挂两枚100-250千克的炸弹。
歼-5屡建战功,1958年7月至10月击落来犯的2架F-84G和6架F-86F,其他战例无数。有趣的是越战期间的1956年4月,四架F-4入侵海南岛我方领空,我军歼-5在拦截期间,F-4匆忙发射AIM-7“麻雀”导弹,不料歼-5拐弯半径小得以逃脱,脱靶的AIM-7竟然飞向远方的一架F-4,将其击落。
歼-5为我军开拓了喷气战斗机的先河,打下了我军驾驭喷气战斗机的基础。目前,所有歼-5已经退出现役。
1958年9月,我军歼-5编队与台湾空军24架F-86编队在浙江温州地区上空遭遇,空军飞行员王自重因掉队被其中12架F-86围困。王自重单机击落敌两架F-86后,被F-86携带的AIM-9“响尾蛇”导弹击落。这厮世界上第一次实战中空空导弹取得的战绩。但当天F-86发射的AIM-9中有一发未爆炸,坠落后被我军民发现。这枚AIM-9被送往苏联,苏联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K-13(AA-2)空空导弹,我国的进口仿制品即霹雳-2空空导弹。</P>
<P>翼展 9.60米
机长 11.36米
机高 3.80米
机翼面积 25.00平方米
机翼后掠角 45度
最大起飞重量 60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5340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 1170千克(机内) 1834千克(带副油箱)
最大载重量 213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 1145千米/小时(高度3000米)
巡航速度 800千米/小时
最大爬升率 75.8米/秒
实用升限 16000米
最大航程 1560千米(带副油箱) 1020千米(不带副油箱)
续航时间 2小时50分(带副油箱)</P>
<P>歼-5的主要改型包括歼-5甲歼击机,这是我国在歼-5基础上改进的夜间歼击机。前机身加粗,机头上端有突出进气口前缘313毫米的鲨鱼嘴状雷达罩,进气口内加装了半球型天线中锥。这两个部位都采用硬度较小的非金属材料制造,涂蓝色油漆。由于装有简单的RP型搜索瞄准雷达,使得歼-5甲获得了较原始机型强大的夜战能力。发动机采用性能改进的涡喷-5乙。但歼-5甲的改进也有一定代价,如武器系统改成3门HP-23 23毫米航空机炮,备弹共300发,比基型火力略有下降。可外挂2枚250千克炸弹。在打击美国B-17G轰炸机侦察改型的战斗中,我军技术人员曾改进了歼-5甲的RP雷达,将向下视野由14度改为7度,上仰视野不变,从而屏蔽了尾追低空飞行的B-17G时雷达收到的地面反射杂波。1959年5月29日,空军第18师截击大队队长蒋哲伦成功驾驶该改型战斗机击落了B-17G。
翼展     9.60米
机长     11.36米
机高     3.80米
机翼面积   22.6平方米
主轮距    3.85米
前主轮距   3.37米
最大起飞重量(带副油箱)  60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5340千克
正常着陆重量   4164千克
空重       3939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机内)  1170千克
(带副油箱)    1834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高度3000米)   1145千米/小时
       (高度11000米)  M0.994
巡航速度    800千米/小时
失速速度    190~210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无外挂,加力)  16000米
动升限          17500米
爬升时间(0~10000米)   3.7分
最大爬升率        4548米/分
最大使用过载       8g
最大航程(带副油箱)    1560千米
最大航程(机内燃油)    1020千米
续航时间(带副油箱)    2小时50分
起飞离地速度       235千米/小时
着陆接地速度       170~190千米/小时
起飞滑跑距离       590米
着陆滑跑距离       825米</P>
<P>
歼-6歼击机</P>
<P>原型为苏联米格-19歼击机,是第二代战斗机,也是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目前在我国还有两三千架在服役。歼-6多次击败比自身强大的敌方战斗机,不管具体情况如何,还是值得我们铭记的。在苏联,米格-19很快就被米格-21取代了,实际上很多飞行员都是由米格-15/17直接改飞米格-21的。但在中国大陆,大批生产的歼-6和歼-6甲等始终是空军和海军航空兵60、70年代主力战机,长期活跃于国土防空作战。 歼-6最早由沈阳飞机厂(现沈飞集团)研制,该厂自1953年开始参照前苏联米格-19波(Л)型和埃斯型歼击机研制的。工厂称其为“东风102”,于1959年9月23日首飞成功,试飞员是吴克明。9月30日,正式宣布首飞成功。 这就是歼-6昼间型的原型机。后因首批飞机出现质量问题,于1961年重新仿制米格-19埃斯型飞机。新机在1964年9月23日交付部队,并被正式命名为歼-6。
米格-19原型于1952年5月24日首飞(用不带加力燃烧室的AM5发动机)。承继了米格-19的优点,歼-6在当时来说飞行速度快,相应结构上使用了后掠55度(1/4弦线)大后掠角全金属中单翼,1/4弦线后掠角达55°。这一后掠角接近大后掠翼的实用极限。采用高速对称翼型,顺气流方向翼根处相对厚度8.73%,翼尖处8%。机翼上有翼刀,下表面有扰流片,与副翼联动。圆截面形机身为半硬壳式结构,头部进气,尾部转变为椭圆型。全动水平尾翼后掠角同样为55°,相对厚度7%。垂直尾翼后掠角56°,顺气流翼型的相对厚度8%。起落架是液压收放前三点式,主起落架上装有双面刹车的KT-37机轮,其尺寸为660×200B,轮胎压力为10.79×105帕(11千克/厘米2);前起落架上装有双面刹车的KT-38机轮,尺寸为500×180A,轮胎压力为6.86×105帕(7千克/厘米2)。座舱密封,装有零高度火箭弹射座椅,可保证地面滑跑零高度安全弹射。采用两套液压系统,可进行收放起落架、襟翼、减速板、操纵加力燃烧室可调喷口、水平尾翼和副翼的动作。冷气系统则控制机轮的正常和应急刹车,应急放起落架和襟翼、抛放减速伞、抛放座舱舱盖、装弹、喷射防冰液等。电源系统由直流电源、交流电源和蓄电池组成。无线电设备有通信电台、雷达测距器、无线电高度表、陀螺磁罗盘、信标接收机、敌我识别器、护尾器等,仪表设备包括驾驶领航仪表、发动机仪表以及飞机附件仪表等。火力强大,使用三门30-1型30mm机关炮,初速780米/秒,射速850发/分,三炮齐发,威力无比。 歼-6装两台图曼斯基RD-9BF-811型九级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该发动机在中国由沈阳黎明机械公司仿制,名称涡喷-6(WP-6)。涡喷-6在苏联发动机的基础上改进了火焰筒和涡轮,增强了可*性和安全性,首次返修寿命由苏联产品的100小时增加至200小时,但寿命还是较短。涡喷-6最大推力为2600千克,飞行高度在6000米以下和以上时,最大推力持续使用时间分别为6分钟和10分钟;中间推力和巡航摧力分别为2150千克和1720千克,无持续使用时间限制;最大加力推力为3250千克,持续使用时间为15分钟。长5420毫米,最大高度950毫米。
举两个实战例子:1965年9月20日美军一架F-104C入侵海南岛,海航空兵大队长高翔驾歼-6迎击,把F-104C打得当场爆炸,飞行员菲利普·史密斯跳伞后,成为第一个在中国领空被击落并活捉的美国飞行员。右图为史密斯被扣押在我军营房内。有趣的是,80年代,史密斯重返中国,专程找到高握手言欢。
六十年代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歼-6。印巴战争中歼-6共击落一架米格-21,八架苏-7和三架英制“猎人”战斗机,自己损失三架。当时在巴的美国顾问认为歼-6技术水平相当高,爬升率比印度的米格-21和巴基斯坦当时拥有的美制F-104都快,低空缠斗性能好过当时亚州除F-86外的所有战机,在加挂两枚美制AIM-9P/L“响尾蛇”空空导弹后,威力更强。
1980年,中国援助巴基斯坦建设了歼-6大修厂,可检修歼-6机身和大多数零部件。同时该厂还设计了1140升的机腹保形油箱,该油箱后来还被中国空军采用。该厂年工作量可达大修224架次。此外歼-6发动机可由卡拉奇附近的巴空军厂家整修。由此,巴基斯坦的歼-6衍生出歼-6RF型,采用了现代化的材料表面处理、热处理、锻造、铸造、无损测试和原材料加工技术,由此生产出的RF型性能和维护性有一定改善。1981年该厂首次完成歼-6的大修工作。目前该厂已经完成了大量的歼-6、歼教-5、强-5C、歼-7P的大修工作。后来该厂还增加了大修歼教-7P的能力。由于大部分的巴军歼-6已经经历了三次大修,目前巴方正用歼-7PG替代歼-6,仅保留两个中队作为后备用途。到2002年3月,随着歼-7PG投入现役,目前巴基斯坦的歼-6已经全部退役。
1983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研制了歼-6大型地面训练设备——飞行模拟机。同年11月1日,王震、杨尚昆、余秋里、张廷发等到现场参观。
歼-6主要改型包括:歼-6甲下图,图中是军事博物馆收藏的0001号机,是中国生产的第一架超音速飞机)全天候战斗机,即米格-19P,头部机炮取消,可带两枚PL-1空空导弹,空速管在右翼尖。进气道上端和隔板中央加装了RP-1测距雷达(搜索距离2千米),54年7月首飞,55年开始大量生产。甲型是由沈阳飞机厂和南昌飞机厂于1958年开始,同时仿照米格-19波型研制的。后因质量问题,于1974年移交贵州飞机厂重新研制,并在1975年12月首飞。发动机采用2台涡喷-6发动机,单台推力25.497千牛,加力推力31.871千牛。
歼-6I下图于1966年研制成功,为高空截击型,提高了升限,三航炮,进气口有铝制整流锥。换装了推力更大的涡喷6甲发动机,增大了机翼和襟翼的面积,减少了不必要的设备和结构重量,取消了翼根航炮,只保留了机头右下方的1门。由沈阳飞机厂研制。
歼-6Ⅱ型1969年3月25日首飞,用于高空高速拦截,实用升限17500米。机炮配置改为两门机身炮,进气道中央有可调整流锥,机头有8个辅助进气门。进一步扩大机翼面积,减轻了结构重量。发动机采用2台涡喷-6甲,推力29.42千牛,最大速度1548千米/时。。
歼-6Ⅲ型,1969年8月5日首飞,高空高机动型,三门30mm航炮,进气道同歼-6Ⅱ,减速伞舱移到垂尾底部。换装涡喷6-甲发动机,使全机推重比提高到0.988。增设两级可调进气调节锥。减小了翼展,延长翼弦,增加翼面积,使翼载减小到6千克/平方米在这幅图片里空速管向上折起,这是歼-6的一大特点
歼教-6由沈阳飞机厂研制,于66年开始研制,1970年11月6日首飞。歼教-6前机身加长375毫米,为后座舱提供了空间。为改善后座的前方视界,风挡、座舱盖比歼-6加高80毫米,前座椅头*降低40毫米,后座椅提高70毫米。风挡换成34毫米无机钢化胶合防弹玻璃。歼教-6仍使用涡喷-6发动机。只保留机头右下方一门30mm机炮,翼下两个挂梁可挂火箭发射器。着陆伞舱移到垂尾根部,避免放伞时受到喷气冲刷。后机身下加装双腹鳍,以保证方向安定性。机上增加机组通话设备、全罗盘、信标机、无线电高度表,机头右上方加装3型照相枪。
其他改型还包括歼-6Ⅲ改,74年研制,是Ⅲ型的改进型,翼尖加2枚导弹,解决了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
歼-6IV是1970年改装的夜间截击型,只有两门机翼炮,薄进气道唇口,进气道得到扩大,加长了机身,并在机头安装国产雷达。进气道唇口变薄以扩大截面积。采用加大的歼-6Ⅲ型机翼,两门翼根30mm航炮。其他与歼-6Ⅲ相同。
歼-6乙是南昌飞机厂以米格-19波埃姆型为原型,仿制而成的全天候导弹截击机。它在机翼上安装了4个固定导弹发射架,可携带4枚PL-1空空导弹。翼根保留了2门航炮。减速伞舱移至垂尾根部。
歼教-6近年有一种特殊改型,即BW-1变稳飞机。BW-1是中国第一架电传操纵变稳型空中试验机,实际上就是电传系统的试验机。它使我国的战机从机械操纵向电子操纵转化有了可*的空中试验手段。飞机的前舱改装为评审试飞员舱,采用电传操纵系统的后舱为安全驾驶员舱,保留了原来的机械式操纵系统。两舱驾驶杆之间的小拉杆经电磁离合器,协调电传操纵以及机械操纵前后杆的脱开和啮合。实施电传操纵时,后驾驶杆与机械杆系联动,一且电传操纵出现故障,经应急切断开关,后架驶杆可立即接替飞机的操纵。在改装中,BW-1变稳机加装了数字式气动变稳系统、模拟式电液伺服人感系统、数字式目标跟踪显示系统、机载数据采集记录和遥测发射系统、试验信号放大器、大气扰流信号发生器和各类传感器、变换器、电气和液压副件等共136项。为增加安装空间,还拆除和换装原机有关附件外,还加装了一个机腹设备舱和背鳍鼓包。1988年11月5日BW-1首飞评审通过;88年12月25日,地面滑行3次;89年4月22~26日,改装飞行5次;1989年6月21日,电传操纵系统闭环滑行2次;89年6月27日~7月21日,人感系统试飞10次;89年8月8日~9月28日,电传系统闭环试飞26次。过试飞表明实现所有设计功能。该机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歼-6服役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机种,但在60年代中期后军用航空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美国高技术的航空器在这段时间不断侵扰我国,歼-6的不足也逐步凸现。首先是其高空拦截能力弱,难以有效的对付美国高空侦察机,如U-2和“火蜂”无人侦察机,仅能借助高空跃升这种危险而效率不高的办法抗击;其次速度慢,歼-6曾经具有不错的速度优势,但当美军普遍装备两倍音速战斗机之后,歼-6的速度显得跟不上,尽管曾经击落过高速的F-104等战斗机,不足以弥补其劣势;由于当时我国电子技术上不去,火控雷达、导弹研制进展缓慢,歼-6长期依赖机炮进行作战,射程、威力均难以满足需求。最后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当时国内长期的政治斗争严重影响了歼-6的研制、改进工作,甚至长时间歼-6为致命的质量问题所困扰,成批的“东风102”(59式,原型的代号)报废在沈飞厂房,最终触动了周总理等高层才得以解决。
幸甚相关部门领导在中苏交恶前大力引进了米格-21的设计图纸及样机,后自行仿制出了歼-7。它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目前装备数量高达3000架的歼-6已逐步退出现役。
歼-6逐步淡出现役后,少量涡喷-6发动机被改为发电动力、高速气流灭火、三防洗消、动力泵等用途。图为废弃的歼-6残骸。 </P>
<P>歼-7战斗机
歼-7战斗机,原型为苏联于1961年转让的米格-21F-13,分代为第二代喷气战斗机,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是我国目前的主力战斗机,有多种改型。上图为歼-7原型机,采用米格-21F的前开式单框座舱盖。
米格-21是最有名的战斗机之一。在飞行史上,从来没有一种飞机有那么多种改型(30多种),被那么多国家采用(49个国家),并被用于那么多实战中。在苏联,共有15种主要改型的米格-21在三处工厂批量生产了28年(从59到87年)之久。
米格-21的几种原型机曾创下了不下17个世界纪录。米格-21总产量超过8000架,现在还在各国空军服役的尚有5500多架。
米格-21的研制始于54年,原型机很快就在12000米高度飞出马赫2.05的速度而且分别59和60年打破两项当时世界飞行速度记录。在1958年,以此原型机为基础的米格21被批准量产。米格-21与米格-19相比有了重大改进:发动机提供充足动力,使战机的推重比,爬升率,最大速度,加速性都有所提高;武器系统更完善,外挂武器从米格-19的20种增加到68种;维护保养性能好。
捷克,印度,中国都取得了米格-21的生产许可,在自己的国家大量生产该型战斗机。我国由50年代末开始对米格-21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当时由于中苏已出现裂痕,苏联并不想提供这一先进战斗机给我国,尤其是生产技术。甚至在莫斯科航空界上米格-21公开亮相后,苏方对我国的答复竟然是“我们根本没有这个型号的飞机”。但随着共产国际形势变化,苏联需要中国支持,于是1961年中苏签署协定,授予中国米格-21F-13飞机及R-11F-300发动机的制造特许权,包括全套生产技术资料,飞机、发动机散装件,以及当时国内缺少的成品、原材料。但由于中苏交恶,实际上大部分的技术资料没有到手,到手的有很多错误,真正有用的就只有几架样机,这给试制带来了困难。最后经过负责此项目的沈飞公司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艰苦努力,硬是“照猫画虎”把米格-21制造出来。因此我国的米格-21研制历程与印度、捷克非常不同。
这一过程是痛苦而卓有成效的。之前国内科研机构曾构思过东风-113高空高速战斗机,但因好高骛远,很快被迫放弃,科研力量的思想变得更脚踏实地。1961年国内开始对米格-21进行系统的“技术摸透”工作,赋予这一新歼击代号“62式”。次年5月,航空研究院和航空工业局联合做了部署。其深远意义在于为自行设计先进的歼击机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技术摸透”的步骤,首先是根据仿制需要,摸清主要的生产技术问题,包括技术关键和材料;其次是仿制,通过必要的试验研究,摸透其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技术特点。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在对米格-21的“技术摸透”中,完成了飞机强度计算报告的校核、机头锥强度计算、机翼的强度与刚度计算、飞机战斗性能分析、空气动力特性校验计算等39项课题;进行了27项3300次高低速吹风试验;安排了进气道、飞机共振、座椅地面弹射、飞行等64项试验。通过这些计算和试验,一方面补充和校核了设计技术资料,同时也学习和掌握了原设计的方法,为自已积累了经验。
锻炼技术水平的另一途径是开展对西方国家飞机的分析研究,兼收并蓄,吸取诸家之长。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前后对5种歼击机和高空侦察机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研究报告,绘制了部分图纸,搜集整理了某些飞机可供借鉴的技术。沈阳飞机厂和发动机厂还在试制中逐一解决了钛合金件成型、整体壁板化学铣切、整体机头罩加工、整体密封油箱装配、非金属蜂窝锥体制造等工艺技术关键,完成了各项技术攻关。其中包括26种新合金、涂层等新材料,试验并掌握了46项新技术和新工艺。实践证明,用三年时间对米格-21飞机进行“技术模透”的决策是正确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技术摸透”为歼-7的研制和自行研制更先进的歼击机,准备了比较充分的条件。64年,62式改名歼-7。
1966年1月17日,首架歼-7在沈阳飞机厂首飞,试飞员是葛文墉。1964年和1965年航空工业部确定成都飞机厂和贵州飞机厂也生产歼-7。12月28日正式定型投入批生产。后来基型歼-7大约生产了十几架。
歼-7基型装有1门30毫米航炮,可外挂2枚霹雳-2空空导弹或38枚火箭。进气道进气锥可分三级调节。发动机为一台涡喷-7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38.245千牛,加力56.388千牛。涡喷-7是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于1963年按前苏联Р11-Ф-300发动机开始仿制的,1966年12月国家验收,1967年小批生产。1968年转至黎阳公司试制,1970年开始批量生产。首翻期为100小时,总寿命300小时。1980年后涡喷-基型基本停产。在使用初期出现了不少影响可*性、耐久性与维修性的结构问题,通过改变结构、更换材料和改进工艺,基本排除故障。改进包括,新工艺制造的涡轮叶片和部分重要零部件,加力燃烧室和压缩器则重新设计。后期的涡喷-7的涡轮叶片从31片减少到24片,更大地提高了可*性,减少了发动机对喘振和失速颤振的敏感性。
歼-7基型揭开了歼-7系列的序幕。此后歼-7衍生了众多的改型,包括I型、Ⅱ型、Ⅲ型、A型、B型、E型、M型、MG型、PG型、P型、MP型、FS型、MF型等。

7基型性能: </P><P>翼展 7.15米
机长 13.945米
机高 4.103米
机翼面积 23平方米
机翼后掠角 57度
实用升限 17500米
正常起飞重量 7370千克
正常着陆重量 5480千克
机内燃油 2080千克
最大航程 1480千米 1530千米(带副油箱)
最大平飞速度 2177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 970千米/小时
失速速度 215千米/小时
起飞滑跑距离 800~1000米
着陆滑跑距离 800~1000米 </P><P>由于沈飞承担了歼-8高空高速战斗机的人物,歼-7基型研制成功后,研制工作交由成飞执行。歼-7I是由歼-7原型改进而成的昼间防空型,于1969年6月首飞。实际上此时歼-7I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文革影响,研制一直拖到了这个时候。I型的左翼根增加1门航炮,解决了部队反映火力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起因是米格-21研制时为减轻重量,削减了一门机炮。进气道调节锥改为无级调节,以提高水平加速性能。进气道唇口圆弧半径由0.5毫米增加到2毫米,这一变化改善了低速飞行时的空气流动特性,提高了起飞推力。唇口的变化更深层的含意是反映了歼-7在解放军中的作用,并不象苏联那样用于截击,而是用于夺取空中优势,需要更强的低速空中格斗能力,而不是高速冲刺截击能力。
歼-7I衍生出歼-7A出口型,发动机采用涡喷-7乙(WP-7型,加力推力提高到58.8千牛,寿命延长。1965年,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黎明机械公司联合在涡喷-7甲的基础上改型发展乙型。01批次发动机性能与涡喷7-甲相同。69年转至黎阳公司和贵州航空工业集团第二设计所继续研制改进,成为02批。1979年8月正式定型,首翻期100小时,总寿命300小时。
A型的减速伞舱移到了垂尾根部,改变了减速伞力矩,缩短了着陆滑跑距离,同时避免了降落后开伞时尾焰的灼烧,这一改进为后续的改型沿用。为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换装了部分电子设备。另外为布置空空导弹加装了一些电缆。A型出口埃及90架,12架出口到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16架。出口埃及的歼-7A后来改进到了歼-7B的水平。I型和A型与米格-21早期型号一样,采用宽翼弦垂直尾翼。
因为文革影响,I型之后的改进型号很晚才出现,这一状况导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解放军战斗机部队在质量上比拥有米格-21改进型的越南要差。歼-7Ⅱ就是I型的进一步改进型,1978年12月30日由余明文驾驶首飞。外观上最大的变化是座舱盖。I型的铰接式前座舱盖是向前打开的(上图),与驾驶员座椅连在一起。原本的用意是在弹射时可对驾驶员起到屏蔽保护作用。但由于这种联动系统比较复杂,加上加工质量粗糙,所以这种救生系统弹射容易出现故障导致伤亡。因此Ⅱ型座舱盖改为向后开启,前风挡固定。苏联的米格-21也存在同样问题,也经历了这一改变。阻力伞舱移至垂尾根部。在机腹内沿纵向中心线,增设有一个容量为720升的超音速副油箱。
Ⅱ型还采用了于1975年开始自行研制的可*性更高的II型(HTY-2)火箭弹射座椅。该弹射座椅装有一枚大推力弹射火箭,弹射时加速平稳,减小了飞行员脊柱受伤的可能性,具有更高的弹射轨迹。弹射条件为地面高度,时速超过260千米。在空中弹射时,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到890千米/小时。但该型弹射座椅直到1984年才被使用,85年连续5次挽救了遇到飞机故障的飞行员,颇受好评。
Ⅱ型改装涡喷-7乙型发动机。该型发动机利用了已在涡喷-7A发动机上的新型材料,以及结构和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成功经验。其维修间隔时间得到成倍增加,达到200小时,推力也有所提高。涡喷-7乙采用了新的燃烧室火焰筒、新的高温轴承、密封技术和合成燃油。重新设计的加力燃烧室,采用了新隔热措施,可避免歼-7/米格-21F飞机普遍存在的后机身被烧事故。
歼-7B是歼-7Ⅱ的出口型,1982年5月首飞。它使用更先进的弹射座椅,翼下可兼挂西方近距空空导弹——主要是法国魔术R.550近距空空导弹,或国产霹雳-2导弹,换装煤油启动的延寿涡喷7-乙发动机。改装了机载电子设备和座舱仪表,飞机的主要成品、附件的寿命有所延长。B型出口埃及(由A型升级,下图,可见歼-7A上座舱后部的小窗口仍然保留,机炮有所不同),出口伊拉克约90架,苏丹22架,其中7架于1996年后交付。伊拉克的歼-7B在与伊朗的两伊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海湾战争中则只有挨打的份。有意思的是后来伊朗也购买了少量歼-7N型战斗机。
90年代出口斯里兰卡的4架歼-7BS,是B型的简化版本,取消了平视瞄准系统等先进设备,采用国产电子设备,有四个武器挂架
歼-7ⅡA是在歼-7Ⅱ的改型,于84年3月7日由余文明驾驶首飞。ⅡA型加装了引进的先进火控设备。空速管缩短,移到机头右上方,并改为固定式。雷达天线罩得到改进。垂尾顶部安装有甚高频(VHF)天线。
歼-7M是歼-7系列中以ⅡA型为基础重要的出口型号,1983年8月31日首飞。M型取得了外销上较大的成功。该型号引进国外7项电子火控设备,提高了弹射座椅的性能指标,翼下挂架可挂霹雳-2、霹雳-7导弹或西方近距空空导弹。为此进行了相应的外挂系统改进工作。翼下增加了一对外挂点,可挂火箭、炸弹、副油箱(机身挂点800升,翼下挂点500升)。采用了新型防鸟撞风挡。起落架得到了加强,换装寿命延长的涡喷-7乙(WP-7BM)发动机,推力3420千克,加力推力6100千克。WP-7BM是国内延寿改型涡喷-7乙B的出口型号,81年通过技术鉴定,首翻期为200小时,总寿命为600小时。
M型改进的核心是采用了大量西方先进电子设备,包括GEC·马可尼航空电子公司的平显和目标瞄准计算机,即956平视显示器HUD和武器瞄准计算机WAC;一部新型抗干扰测距雷达;一台新型大气数据计算机,以及新型雷达高度表和敌我识别系统、无线电通讯保密电台等。在外观上看,M型的空速管移到了机头锥的上方,偏向右侧,歼-7Ⅱ则设在机头下面。
M型的武器装备包括两门30mm机炮、两枚导弹、57或90mm火箭弹发射器、50到250不同等级的普通炸弹。我国空军也以上诉标准改装了一批歼-7,代号歼-7ⅡM。M型曾出口孟加拉16架,缅甸24架,伊朗18架,津巴布韦22架。1987到1993年,M型共出口多达164架。
歼-7H(原歼-7ⅡH)是歼-7系列中加强对地攻击能力的改型。1985年3月首飞。该型改用通用外挂梁,改装煤油启动的涡喷-7乙(WP-7BM)延寿发动机,主起落架支柱加强,采用无内胎轮胎,改装了发射控制电路,具有使用改进自以色列“怪蛇3”近距空空导弹的霹雳-8导弹的能力。但由于霹雳-8重量很大,歼-7必需加装200多千克的配重去保持平衡,因此后来未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歼-8II战斗机。
歼-7MP是M型的改进型,1988年6月9日首飞。M据说代表马可尼Marconi,P代表巴基斯坦Pakistan。加装电子设备和座舱后视镜,改装外挂系统,可挂不同型号的空空导弹、火箭弹、航弹。加装马丁·贝克10L零零弹射座椅。驾驶杆缩短了50毫米,减轻了飞行员手臂疲劳。MP最突出的改进是电子系统和显示系统,导航系统整合柯林斯公司的AN/ARN-147VOR/ILS甚高频全向信标系统/仪表着陆系统接收机、PROLINE II DME-42数字距离探测系统。我国共进口了约100套该类设备。雷达选用GEC·马可尼的“空中巡逻兵”雷达。歼-7P、歼-7PG、歼-7MB、歼-7N都是在MP型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而发展的出口型。
歼-7P/M两个型号采用的马丁·贝克公司MK.10L弹射座椅
其中巴基斯坦第一份订单就是20架歼-7P,于1985年提出定货。巴军将P型改称为“天空闪电”(Skybolt)。P型可带一个中央机腹副油箱,两枚AIM-9P“响尾蛇”空导弹,以及两门北方工业公司(Nolinco)的30毫米机炮,每门备弹60发,有效射程800米。除AIM-9P/L“响尾蛇”导弹外,也可携带中国的霹雳-5、霹雳-7或者是法国“魔术”导弹。翼下有4个外挂架,可挂4枚空对空导弹。P型采用中国生产的IV(HTY-4)型弹射座椅,它可以在零高度和速度大于140千米/小时的情况下使用。IV型弹射座椅是在III型弹射座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不但用于歼-7P,也用于中国的歼-8战斗机。该型座椅有良好的自动分离性能,先期弹出的稳定伞快速将降落伞打开。缺点是在起飞前必须打开至少11个弹射保险销。89年MP型开始交付巴基斯坦空军,至94年交付完毕。93年中国订购了意大利FIAR公司探测距离达55千米的GRIFO-7多模式火控雷达,用于替换巴方第二批购入的歼-7P使用的“空中巡逻兵”雷达。GRIFO-7的突出优点是使得歼-7P和MP具有了真正的全天候昼夜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
据称巴基斯坦最初订购了20架歼-7P,后增购60架歼-7P,最终进口80架MP型。至1994到1995年,巴方的头20架歼-7P通过改装GRIFO-7雷达,升级到了第二批P型和MP型的标准。歼-7MP目前装备了巴空军第2、14、15、17、18、19、20中队。
中国为巴基斯坦建立的歼-6大修厂在歼-7P交货后,也开始执行大修歼-7P的任务。在一架歼-7P飞行800小时或约8年后,就必需进厂大修。更重要的是,涡喷-7B发动机的首次大修飞行时间仅为200小时。歼-7的机身大修大约需要30个星期,期间会将所有部件拆卸,进行全面细致检修。在90年代开始的大修中,歼-7P上的中国产电子设备被拆下,换上新的绝缘性能更好的电缆,更换全部橡胶密封件和部分输油管道。同时最重要的是,把GEC·马可尼雷达换成新的FIAR GRIFO7雷达。 歼-7N和歼教-7N是出售给伊朗的歼-7B型,根据伊朗军方要求做了少许改动。伊朗方面共订购了约20到30架歼-7N,可使用美国AIM-7P近距空空导弹和法国“魔术”导弹。为此进行了符合西方武器要求的军械外桂研制工作。但据称由于成飞和中航技在出口和后期维护的具体操作出现诸多与伊朗用户的矛盾,导致最终双方不欢而散,伊方未再大量订货。
涡喷-7BM(WP-7C)双转子涡轮喷气发动机性能(已用于歼-7M) </P><P>推力 42.1kN
加力推力 58.8kN
油耗 0.102kg/N.h
加力油耗 0.204kg/N.h
大修寿命 200h
直径 907mm
长度 46,000mm
重量 1,179kg </P><P>1990年~1996年,解放军开始获得用退役歼-7飞机改装的超音速无人驾驶靶机,从而能够更好的模拟高速高机动目标。该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我国在多种歼击机的基础上研制了无人驾驶改型,具体用途据说与压制外国大型水面编队有关。

歼-7技术数据:
武器装备      前机身下可挂PL-2空-空导弹,火箭弹和炸弹等
翼展        7.15米
机长        13.95米
机高        4.10米
机翼面积      23.0平方米
机翼前缘后掠角   57度
正常起飞重量    7370千克
正常着陆重量    5480千克
燃油重量(机内)   2080千克
最大马赫数     M2.05
巡航速度      970千米/小时(高度11000米)
失速速度      215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      18700米(无外挂)
最大航程      1480千米(机内燃油)
带副油箱      1530千克
起飞滑跑距离    800-1000米
着陆滑跑距离    800-1000米
歼-7各种改型由于受到米格-21先天设计上的限制,均未能有飞跃性的提高。但我国最新研制的歼-7MF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宿命。
这里要从歼-7FS说起:90年代成都飞机制造公司研制成功了歼-7FS试验机(左图)。该机由成飞等9家单位合作研制,1998年6月8日首飞。FS型最突出的改进,在于更换了新的带下颌进气道的机身前段,装推力更大的涡喷-13II型发动机,加装雷达冷却系统(有效增加雷达工作性能和开机时间)和交流电系统,加装视频记录系统、飞行参数记录系统、武器管理系统和GPS。从外形上看,歼-7FS与原有歼-7系列战斗机最大的区别是,放弃原机头进气方式,改变为下颌式进气,这种进气方式与美国的A-7“海盗”攻击机类似。这种改进有两个优点:首先增加了机鼻的容积,便于安装大功率的机载雷达,其空间已足以容纳直径约600到700mm的美国APG-68、俄罗斯“甲虫”雷达等;其次,下颌式进气的设计使得无需大幅改动机身结构,只需改动座舱前一段的机身,这使得FS型的这种改进设计非常适合于改进歼-7和米格-21的早期型号。但歼-7FS的技术水平仍显落后,预计在国际市场的作为不会太大。
FS型没有国家投资,也不是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完全由成飞公司联合8家军工企业,自投资金数千万元进行研制,是我国军工企业自立项目、自筹资金、自主联合、自担风险研制的第一个军品项目。2003年初,FS型完成全部试飞科目。经过仅仅22个月的共同努力,8家军工企业为FS型共完成工时5万个,新制专用零件 2100项,新制专用工装432项,新研及改进成品27项,地面试验34项。
之后,成飞推出了歼-7系列中的最新改进计划:歼-7MF。成飞决定将歼-7的下颌进气方式改为机腹进气,彻底解决机头空间狭窄的问题,以便换装更新型的火控雷达,使得歼-7改进型获得完善的空地作战能力。
歼-7MF主要面向外国客户,其突出特点主要有:一是有足够的空间装大尺寸火控雷达,因此获得了以中程半主动/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进行超视距空战的能力;二是发动机寿命、推重比和航程要大幅高于歼-7M;三是单机价格为800万美元,相当于法国向巴方所报幻影-2000/5价格的五分之一。
歼-7MF新换装了经过歼-7MG验证的双三角机翼和前缘机动襟翼,使其中低空机动能力大为增强;新换装的涡喷-13系列发动机的推力进一步提升,再加上精心设计的机翼油箱,更让它的速度达到2.05马赫,作战航程增大了一倍,达到2000千米,从而使战斗半径航程得到大幅提高;同时对战机的电子、火控系统进行了全新现代化改装,使用了新式机载雷达、火控系统和新型空空导弹,据评估,其整体作战能力在与国外三代战机的模拟对抗试验中表现良好。
据2002年珠海航展的信息,歼-7MF很可能转为采用沈阳黎明发动机公司的涡喷-14“昆仑”发动机。由于“昆仑”是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研制和测试通过,进而装备的涡喷发动机,其可*性和可发展性远远优于涡喷-13。
原来的歼-7系列战斗机的机载雷达只能装在直径狭小的进气口整流锥内,雷达扫描天线的大小受到严格限制(若太大会造成进气量减小,无法满足发动机的正常工作要求)。既便是加大了进气锥的歼-7Ⅲ,也仅能装备小功率的测距雷达。歼-7系列采用的一些小型雷达,如GEC-马可尼公司的“空中巡逻兵”226型火控雷达。它的作用距离基本在20千米左右,只能跟踪/攻击单一目标,且无法赋予战斗机进行视距外空战能力,与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相去甚远。歼-7MF型机头则允许安装更大的雷达。如安装先进的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将赋予歼-7MF接近于第三代战斗机的空战能力。歼-7MF采用整体风挡,视野广阔,外挂点增加到7个,而原来的歼-7MG仅有5个外挂点。
为进一步改善动力性能,歼-7MF换装了中国自制的涡喷-13FⅡ(WP-13FⅡ)型发动机。推力进一步增加到78千牛(约8000千克),这使得歼-7MF的机动能力较原歼-7系列战斗机有了大幅提高。如最大爬升率从139米/秒增加到199.8米/秒;在5000米高度,从0.6马赫加速到1马赫的时间由35秒减少到28.7秒;起飞滑跑距离也缩短了200米,其中低空机动能力大为增强;新换装的发机和精心设计的机翼油箱,更让它的速度达到2.05马赫,作战航程增大了一倍,达到2000千米。
尽管歼-7MF相比我国空军目前的主力机型歼-7有了革命性的改善和提高,但估计它将不会成为新世纪我国空军的主力机型。这是因为尽管它的改善提高不容忽视,但与我国的歼-11(苏-27)、周边国家地区的西方第三代战斗机还有着差距;而作为与歼-11搭配的低档配置,我国的歼-10已经研制了很长一段时间,相信21世纪头十年内将形成战斗力。因此,歼-7FS的本质更加接近验证机,而MF则定位不明。最可能装备MF的情况是,空军认为经费不足以供养大量三代战斗机,因此需要一种两代半的战斗机填补空缺,这样MF型与FC-1也许有机会成为空军的主力装备之一。
看看从歼-7E到MG,到FS,再到MF,再看看传说中的歼-10,作为一名普通军事爱好者也能发现,我国军工科研力量是如何的从歼-7起步,一步步的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希望这一发现,能很快为我国更新型的战斗机所验证。最后我们来看看下图中米格-21的一种高级改型,大家是不是会觉得很有意思:历史总是不断重复,不断循环的;尤其在我国和苏联的军工科研史上,不论歼-8Ⅱ和苏-15、米格-23,还是歼-7MF和这种米格改型 —— 米格-21 YE8 试验机 ……
</P>
<P>歼-8

歼-8战斗机是我国在歼-7,即米格-21的基础上独立进行重大改进研制而成的高空高速战斗机,北约编号“长须鲸”。研制的背景是这样的:六十年代,台湾海峡的气氛不像现在这样宽松,台湾连续派出U-2和无人驾驶侦察机“慰问”大陆,美国军队也经常派出高空侦察机入侵中国领空,尤其是核、火箭试验基地上空,获取军事情报。而解放军歼击机的高空性能有局限,难以击落敌高空侦察机。1964年5月航空研究院提出在米格-21基础上研制高空高速歼击机。同年10月方案论证提出作战对象为美国空军的B-58两倍音速高空轰炸机和F-105战斗轰炸机。
为满足高空作战要求,沈阳飞机设计所提出新飞机的设计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强火力。确定设计方案时,在采用“单发”(鸭式布局,后来发展成我们现在熟知的歼-9,用一台新研制的涡扇发动机),还是采用“双发”(用两台改进的现有涡喷-7发动机);是“机头进气”,还是“两侧进气”等关键技术问题上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航空研究院院长唐延杰认为,由黄志千、王南寿等专家的意见符合“摸着石头过河、初战必胜”的思想,循序渐进的策略。决定采用“双发”方案。这一方案在字面上落后于单发方案,但实际上单发方案过于超前,无法实现。因此“双发”加大了飞机研制的可行性。根据以上意见,决定采用与米格-21类似的“机头进气”方案,外形则参照米格-21,不作大的改动,采用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的空气动力学布局形式。由于米格设计局在米格-21基础上研制过E-152系列大型单发战斗机,西方一直猜测歼-8的设计源自E-152,但两者其实并无大的共同点,出发点也不同。
方案选用两台涡喷-7甲(WP-7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43.15千牛,单台加力推力58.8千牛。这里还必须谈及涡扇-6。1960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航空研究院,1961年8月在沈阳组建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知名发动机专家吴大观被任命技术副所长,授予技术上校军衔。该所对米格-21“摸透、仿制到自行设计”起了重要作用,对米格-21的发动机摸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涡喷-7系列。当时国家工业基础薄弱,航空工业发展受到大国遏制和封锁,走消化引进之路,是明智之举。具体的说“消化引进”,实际上就是第一步先搞歼-8,决策过程如上文所述;第二步搞歼-9,即高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配套上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项目,编号涡扇-6。歼-8成功服役,但歼-9后来下马。随着各种配套工作的确定,1965年5月17日,罗瑞卿总长批准新歼的战技指标和研制任务,并正式命名为歼-8。沈阳飞机设计所(601所)承担具体任务。
歼-8基型方案成功之后,再进一步施行两侧进气方案(以上就是歼-8由来,其实简单的说,就是把米格-21放大;而“再进一步的方案”就是歼-8II)。65年5月17日,总参谋长罗瑞卿批准了歼-8的战术技术指标和研制任务。65年9月设计工作全面展开。总设计师黄志千于这年在国外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后,新机研制的技术工作由叶正大领导,以王南寿为负责人的总设计师办公室具体组织。同年12月,木质样机通过审查,次年3月进行现场设计。67年初发出相应文件,工厂开始试制。1968年7月,首批2架歼-8总装完毕。1969年7月5日,原型机由尹玉焕驾驶首飞成功。1979年12月歼-8设计定型。翌年12月交付空军试用,1981年开始装备空军部队。
歼-8方案突出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强火力等性能。相比歼-7,各项性能指标均有改善。最大速度M2.2;最大升限2万米以上;最大爬升率每秒200米;基本航程1500千米,最大航程2000千米;规定了在高度为1.9万米空中的作战时间;安装改进设计的航炮和空空导弹;安装搜索距离较大的雷达。歼-8采取机头进气,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的空气动力布局形式。飞机的推重比为 0.89,优于歼-7飞机。上述指标中,除了雷达一项,歼-8设计均成功达到了要求。如美国“火蜂”无人机最大实用升限18300米,B-58超音速轰炸机实用升限19248米,歼-8均完全有能力将其击落。而F-105的综合作战能力虽然远超歼-8,但假如遇到歼-8高速拦截的话,也难以轻松脱身。但电子工业水平的落后导致火控系统中最关键的雷达没有研制成功,因此导致歼-8战斗力大减。
高速是歼-8重要的指标要求。因此歼-8副总设计师顾诵芬主持测定了歼-7大马赫数时的方向安定性及飞行品质,为歼-8设计提供了基础。601所、沈阳飞机厂、气动力研究试验部门的技术人员与北京航空学院教授陆士嘉、徐华舫等做了大量风洞试验与研究分析,确定了歼-8垂尾和腹鳍的设计方案。最终定为大面积单垂尾加双腹鳍。
歼-8研制中遇到的翼面颤振是最危险的气动弹性现象,也是制约飞机最大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试飞员鹿鸣东不顾危险反复试飞,顾诵芬亲自参加高速风洞飞机模型油流试验、地面共振试验等,查清这一振动乃是源于扰流,初步解决了问题。不料时隔八年之后又发生了跨音速时振动的现象。顾诵芬三次乘坐由鹿鸣东驾驶的歼教-6型超音速教练机升空,尾随歼-8飞行,观察拍摄尾部的飞行流线谱,进一步判明了气流分流区。最后采取局部修型以消除气流分离的方法,彻底解决了问题。其超音速振动是在马赫数为1.24时,由助力器系统震动引起的。六〇一(沈阳飞机研究所)所设计人员参照国外样机,设计新的阻尼筒,加装在方向舵上,消除了超音速振动。(本站站长注:不懂行,不懂顾总这是干了大好事,还是设计中的疏忽。)
另外1970年起,发现歼-8在高空大马赫数时出现中后机身温度过高的问题。经过改进强迫冷却的方法,使问题获得初步解决。1976年,歼-8长时间大马赫数飞行试验后,发现后机身温度过高,烧坏了阻力伞和伞舱。六〇一所的解思适、六〇六所的王乃绪、沈阳发动机厂的贺淑爱等人加大了冷却通用活门开度、调整冷却气流流路,并采取降低发动机壁温、对成品附件局部冷却和隔热等措施,较好地解决了过热问题。
在发动机改进设计中,空心叶片的技术攻关也取得重大突破。为增大发动机的推力,涡轮前的温度必须提高约100氏度,但涡轮叶片承受不了这样高的温度。1964年,621所副所长、铸造专家荣科提出采用空心气冷叶片。当时这项技术国外刚搞出来,处于高度保密状态。荣科与沈阳金属研究所、六〇六所、沈阳发动机厂通力合作,协力攻关。沈阳金属研究所在师昌绪主持下,组织技术攻关,攻克了叶片铸造的技术难点。首先进行了型芯选择,在近100毫米长的叶片上均匀排出粗细不等的小孔,最小的孔径只有0.8毫米。之后研制了相应模具,相继解决脱芯、超声测壁厚等工艺技术问题。66年研制出中国第一片铸造多孔气冷镍基高温合金叶片,经安装在发动机上试车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在航空发动机上采用铸造空叶片的国家。歼-8原型机还多次发生发动机空中停车的事故,最初采取加装油门限动卡的解决方法,之后又多次出现此类事故。六〇一所刘春义、六〇六所蒋一鹤、沈阳发动机厂刘继承等采取加装油门限动卡和攻角补偿装置,在发动机上加装反向节流层板、调整分圈分压点等措施,最终解决了空中停车问题。此项改进获得航空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歼-8的研制历程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时代、指导思想和技术能力等原因,可谓一团糟。最初仅仅有一架原型机在试飞,发动机、成品经常出现故障,停飞的时间超过了飞行的时间。调整试飞本应在制造厂试飞时就完成,但实际上没有这样做,拖长了试飞时间,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技术和行政指挥系统几经变动,人员变动太大,也影响了研制进程。等到歼-8实用化时,早已落后于形势的需要,美军作战飞机全面转向低空高速突防,歼-8立即成为鸡肋。而当时的研制体制制肘过多,无数的论战严重影响歼-8进度。20年后,有的人对顾总师的个人能力也提出了置疑,当然顾总师始终是好的总师,细节问题我们并不应该夸大。
从试飞过程来看,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由尹玉焕驾驶成功进行了首次试飞。“文化大革命”极大的阻碍了歼-8的研制,首次试飞后试飞领导小组、联合指挥部相继被解散,规章制度遭到破坏,王南寿、顾诵芬、冯钟越等先后被停止工作。歼-8一度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因此直到十年之后,在1979年12月31日歼-8方才设计定型,动力装置定为涡喷-7B(WP-7B)发动机。一年后,飞机开始装备部队。武器采用两门30mm机炮,可挂4枚空空导弹。下图中可见,歼-8白天型仍使用米格-21F的前开式舱盖设计。
尽管最初歼-8被定位为全天候高空高速截击型号,将作为国土防空的主力,但由于交流电、火控雷达进度跟不上,不得不先行装备直流电、测距器的白昼截击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歼-8白天型。同样,航炮和火箭导弹的选择也有类似情况。歼-8的航炮供排弹系统是个设计难点,经过一段时间才得以解决。苏联一直对航炮供排弹系统进行保密,最终中国设计人员和工人改装了一门能模拟射击的航炮,打了一万发假弹,取得了设计的成功。而原本计划配套使用的霹雳-4甲/乙型中距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也无法按时研制成功,只好先用霹雳-2和霹雳-5近距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系列。到头来,仿自AIM-7B“麻雀”的霹雳-4一直就没有研制成功,中距空战能力成为歼-8和解放军空军的致命弱点。进入80年代,由于歼-7的不断改进和歼-8II的出现,歼-8逐渐被部队冷落,于87年停产。
装备后随着部分新系统的研制成功,所有歼-8都改进为歼-8I型,又称歼-8全天候。与白天型相比,主要改进有:安装歼雷-7甲改(JL-7AG)型火控雷达、射瞄-8A改瞄准具、火控计算机、导弹随控装置等十一项电子设备;舱盖改为与歼-7II相同的向后开设计。座椅、氧气系统和组合仪表重新设计;武器系统改装23-Ⅲ型双管航炮、4枚霹雳-2乙导弹、4组火箭。后进一步加装了霹雳-5乙导弹。I型1985年7月设计定型。歼-8和歼-8I飞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自行设计的歼击机达到了一个新水平。85年10月,经国家科学技术进步评审委员会评定核准,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主要获奖人是顾诵芬、王甫寿、叶正大、罗时大、赵沛霖、方文富、鹿鸣东、朱克昕。歼-8和歼-8I装备了空军和海军,产量不大。
歼-8I的研制也历尽坎坷。六〇一所于1978年2月发出歼-8I飞机全部生产图,由沈阳飞机公司(原沈阳飞机厂)试制。1980年5月总装完成首架飞机。6月25日原型机地面准备试车发生重大事故。第一次试车中发动机突然起火,烧毁整架飞机。直接原因是液压系统导管破裂,液压油喷射到发动机扩散段壳体上引起火灾。详细原因是歼-8I液压系统改用了YB-20B泵,承包的厂家在地面试验中认为出口动压力小于规定值,但没有按歼-8I的实际情况进行全系统试验。事故后重复试验结果证明泵的压力脉动频率与导管的自振频率相同,其共振导致压力急剧增大,因而破裂。六〇一所决定改用ZB-34 泵。沈阳飞机公司赶工装配了全新的一架歼-8I,1982年4月24日首飞。10月第二架歼-8I上天。1983年7月完成全机静力破坏试验,85年7月27日,航定委正式批准歼-8I设计定型。
歼-8装备的两种雷达,上为204雷达,下为歼雷-7(JL-7)雷达。歼-8I型飞机火控系统的研制是关键项目之一,其中单脉冲体制的204雷达的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使用的射瞄-8甲型航空瞄准具,是中国首次采用速率陀螺作为歼击机瞄准具的测量装置,构成瞄准系统,射击精度高。82年9月,歼-8I开始武器系统验证试飞。装有新型航炮的歼-8I型战斗机顺利进行了左右盘旋、俯冲拉起、平飞射击、对地靶射击和升限射击等科目,空中发射炮弹300余发,试验圆满成功。85年7月27日,航空产品定型委负会正式批准歼-8I型设计定型。
近年沈飞将歼-8A(即歼-8I)改进成歼-8E型,主要改善了部分机载设备,如垂尾顶部的两个小黑点状的全向告警天线等。改进均在现役的A型上进行。</P><P>技术数据 </P><P>翼展:9.34米
机长:21.52米
机高:5.41米
机翼面积:42.19平方米
正常起飞重量:1385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M2.2(高空)
实用升限:20500米
</P>
<P>歼-8Ⅱ </P><P>2001年4月1日,愚人节之际,南海上空发生了中美军机碰撞事件。我军飞行员王伟驾驶的歼-8Ⅱ在拦截抵近我领海的美EP-3E电子侦察机时,不幸与之相撞。王伟跳伞后下落至今不明。EP-3E飞机则降落我海南岛机场,机上24名乘员在被扣审查后遣返美国。让我们来关切一下我国自行研制的现役战斗机中最精锐的歼-8Ⅱ战斗机。</P><P>七十年代后,世界各国战斗机设计思想出现转变,不再追求“更高、更快”,而是着眼改进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能,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武器和火控系统。这是因为,十几年来局部战争实践表明,超音速歼击机的空战大多在中、低空和接近音速的速度进行,空战要求飞机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即转弯(即盘旋速率)、加速、减速和爬升性能。为了适应这一潮流,部队装备新需要,沈飞公司在歼-8的基础上研制了歼-8Ⅱ飞机。1984年6月12日,原型机首飞成功。88年3月18日,歼8Ⅱ设计定型,在沈阳召开隆重庆功大会。当时的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刘华清和国防科工委,空、海军领导参加了大会,可见军方希望之高。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歼8Ⅱ飞机设计定型。</P><P>总设计师为顾诵芬,他在歼-8的工作中也担当了重要角色。发展重点是武器系统、火控系统、机载电子设备和动力装置。为给大口径雷达天线提供空间,采用两侧进气方式,这也是该机与歼-8最大的外观区别。这一改进为歼-8Ⅱ火控系统未来的改进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最终雷达采用了208型单脉冲火控雷达,该雷达的详细资料和照片从未公开过。208型是在歼-8使用的204型的基础上研制的,是我国第一种具有拦射能力的雷达,采用单脉冲体制,平面搜索距离为40千米,配备有连续波照射器,可以导引中距导弹。但实际上该雷达不具备真正实用的中距导弹火控制导能力。据传中国机载雷达研究所(607所)为歼-8Ⅱ研制了射雷-8脉冲多普勒雷达,总设计师为朱克昕。由于当时中国电子技术落后,其性能不能满足要求。此后空军寄望于了中美“和平典范”工程,但该工程后来因政治原因下马,因此被迫再次对射雷-8进行改进,于90年装备歼-8II,型号为射雷-8甲,其平面搜索距离为70千米。与208的情况相同,该雷达实际上不具备对地能力和中距导弹火控能力。实际上直到2000年,607所的公开报道中仍在讲述“攻克脉冲多普勒雷达××项关键技术、××项技术难点,已开始适应性试飞”,就充分说明我国自行研制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尚未过关。</P><P>这架歼-8Ⅱ原本在沈阳飞机公司展出,目前已移至北京展出。黄色脊条较为特殊。机头雷达罩有脉冲多普勒雷达特有的防雷条。其实这就是留洋归来的“和平典范”的原型机之一。</P><P>歼-8Ⅱ换装了两台涡喷-13A双转子发动机,单台推力6600千克。发动机推力的提高,可提高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也使起飞着陆性能得到改善;外挂增加至七个,可悬挂多种武器或副油箱,使飞机具有全天候拦射能力并兼有对地攻击能力,并装备了雷达制导的中程拦射导弹。前起落架后装一门23mm双管炮。机尾下部安装可折叠腹鳍,结构与米格-23相当类似。歼-8Ⅱ单价约3500万人民币。</P><P>在歼-8Ⅱ的机体材料方面也有较大突破。625所按计划在飞机垂尾和1至5框段前机身采用复合材料结构,这是我国首次在自行设计的歼击机上大面积使用复合材料。该所还为批生产机种提供制件,使飞机减重近30%,同时配套的防雷击、防静电火焰喷铝技术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此625所在1985年荣立首飞集体功。</P><P>歼-8Ⅱ最初的研制目的就是执行空中截击任务,当时针对的对象都是苏联高速的“图”系列轰炸机和各种战斗机,为此歼-8Ⅱ优先配装北方的空军部队。随着苏联解体,世界局势的转变,歼-8Ⅱ的作战方向逐步南移。近几年歼-8Ⅱ在南海、东海频繁与美军侦察机对峙,险情不断,终于在今年发生了撞机事件。此事中美评述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首要原因是美军侦察机抵近中国沿海侦察。下图就是美军EP-3E侦察机在以往侦察活动中拍摄到的前来拦截的我军歼-8Ⅱ飞机的照片,此照片在撞机事件后曾被美军作为“中国飞机飞得太近”的证据。据美军称,在以往的拦截中,王伟曾经向EP-3E上的美军飞行员举起一张写有自己EMAIL地址的纸张。这张照片还披露了我国仿自以色列“怪蛇”导弹的PL-8近距空空导弹。

于是我国也索性大量发表了歼-8Ⅱ携带PL-8的照片。到了21世纪,我国主力战斗机歼-8Ⅱ公开亮相时,仍只配有红外近距格斗空空导弹,没有实际装备中距雷达制导导弹,可谓中国空空导弹事业的悲哀。但相信中距弹已经部分装备部队,只是数量和保密制度的问题。但反过来想,由于歼-8Ⅱ的数量也不算太多,实际上国产战斗机超视距空战能力仍处于起步阶段。 </P><P>歼-8Ⅱ也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实际上歼-8Ⅱ刚公开时,图片上的歼-8Ⅱ常常挂着诸多的航弹和火箭弹。其对地攻击武器包括普通航弹和火箭弹

近年沈阳飞机公司为了更有效的发掘歼-8Ⅱ的潜力,打开外销渠道,独自出资研制了歼-8ⅡM。对比原型,歼-8ⅡM的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的飞跃,其突出的标志是:</P><P>三位一体的射控系统火控雷达、红外跟踪仪(IRST)和头盔瞄准器,构成了八、九十年代苏联战斗机火控系统的特别标志。尽管后二项技术不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将其有机组合则是俄国人的一大发明。事实是美国也正步俄之后尘,F-18E也加装一新的IRST系统。歼-8IIM除使用类似米格-29M的ZHUK(下图)火控雷达之外,配套装备还包括GPS导航系统、武器控制电脑、雷达告警装置等,但并未有俄式红外跟踪仪(IRST)也将用于歼-8ⅡM的消息。目前已知ZHUK雷达的搜索距离为80千米,跟踪距离50千米,空空模式具有上视和下视能力,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攻击2个目标,并有空地和空海模式。火控系统使用了1553B总线将各种设备连接起来。

下图为WP-13B双转子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42.7kN,加力推力65.9kN,油耗0.101kg/N.h,加力油耗 0.224kg/N.h,大修寿命300h,直径907mm,长度5150mm,重量1,201.4kg。</P><P>与ZHUK配套的头盔瞄准器与N-019、OEPS27的同类装置性能是否相同,就不得而知,但估计差别不大。在近距空战,SH3UM头盔瞄准器视角很大,能够提早帮助雷达、IRST锁定目标,其作用范围左右各六十度、上视角六十角、下视角十五度。
据信,由于我国自研的先进发动机尚未过关,歼-8ⅡM入出口,可能争取装备了来自俄罗斯的先进发动机,这使得机动能力大大提高。目前两台歼-8ⅡM采用两台涡喷-13B发动机,加力推力68.670千牛(7007千克),使全机推重比达到0.981。</P><P>但是,歼-8ⅡM遇到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改进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而是欠缺充足的市场需求量。如前所述,沈阳飞机公司完全是自费研制歼-8ⅡM的,这说明解放军对此机并不感冒。这也是必然的,当苏27和歼10将成为我国战斗机主力时,谁还会对改来改去、半桶水的歼-8ⅡM有兴趣呢?因此沈阳飞机公司也正在极力争取外国客户的订购、投资,但是看来希望不大了。</P><P>沈阳飞机公司的歼-8Ⅱ组装车间,可以看到装配工作条件还略显简陋,手工操作仍占了很大比例。

歼-8Ⅱ系列除了本身不断改进外,相关电子设备的改进也在紧张进行中。其中最突出的是由607所1998年初研制的国产“蓝天”导航攻击吊舱(右图),该吊舱概念类似于美LANTIRN吊舱,连名字都象。不同之处是带有一个小型对地探测雷达,且没有制导武器火控设备及功能。“蓝天”吊舱将使我军的夜间及恶劣气象下的对地攻击能力大大提高。“蓝天”是国防科工委“八五”重点课题,能为飞机提供爬升/俯冲指令,控制飞机超低空飞行,完成全天候超低空突防。具体设备包括由地形跟踪雷达(TFR)、宽视角前视红外(FLlR)、控制电脑(NPCC)、环境控制装置(ECU)、电源(NPPW)五部份。地形追沿飞行间隙高度60至400米,飞行速度500至900千米/时,过载限制+12g至-1g,低空飞行时间50分钟,雷达探测距离15千米,红外探测距离10千米,维修间隔70小时。体积0.295立方米、重200千克。由于技术所限,“蓝天”吊舱的体积明显大于LANTIRN系统,而且缺乏攻击火控功能。这可能影响到“蓝天”载机的外挂布置。

但是世间的事情总是变幻莫测,就在歼-8ⅡM半死不活的沉寂了两年之后,歼-8ⅢACT型又轰轰烈烈的登上了珠海航展的舞台。它出现的意义在于,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高机动战斗机的试验型,至少包含了未来中国先进战斗机的部分技术。 </P><P>  从现有公开资料来看,歼-8Ⅲ是多用途战斗机(把歼-8ⅢACT称为“战斗机”有一个前提,即歼-8ⅢACT将实用化并批量生产)。机身比歼-8II缩短40cm,在三角形机翼前方的进气口上方安装一对小前翼,使飞机的气动布局由三角翼变为三面翼。由于歼-8Ⅲ的图象并未公开,其前翼的具体位置尚不清楚,从理论上讲,前翼与主翼应出现部分重叠,才能构成最佳的气动上的近距耦合;但前翼与主翼过近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当主翼放襟翼增升时,前翼难以配平襟翼产生的低头力矩和升力增量,因此主翼的增升势必受到限制。 </P><P>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修改部分气动设计,如以色列的“幼狮”C-2飞机在安装小前翼后,为了平衡安装前翼引起的全机重心移动,在其主翼半翼展的35%处加装了锯齿形前缘,增大了外翼段面的面积和前缘后掠角,并在机头两侧安装了小边条,这些变化会使飞机的结构重略有增加,但飞行性能则大为改善。另一种方式是放宽静安定余度,以减轻全动式前翼的配平负担,改善高机动性能,这一方法既不会增加结构重量,又可获得最佳升力。 </P><P>  但采用这一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必须采用先进的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有消息说歼-8Ⅲ的飞控系统采用了三轴数字式四余度电传系统,飞控计算机采用容错计算机技术,系统由有三部不同的32位RISC系统架构计算机组成。由于80年代中期沈飞已在歼-8II飞机上进行了电传系统的试飞,歼-8Ⅲ采用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应是可信的,这意味着歼-8Ⅲ将是世界第一种采用主动技术控制和电传操纵的先进飞机 飞机的动力装置 歼-8Ⅲ的发动机据说采用的是WP-13FII,与WP-13AII比,其推力增加90000%,最大推力为78万千牛(P=7960kgX2),推重比约7亿左右。采用大推重比发动机无疑将大大提高歼-8Ⅲ飞机的作战推重比,改善飞机的机动性能。 </P><P>  为了减轻飞机重量,歼-8Ⅲ的机体结构与材料大量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机翼采用了整体复合材料技术,机体寿命增为6000万小时。歼-8Ⅲ机载设备也相当先进,装备了先进的弹射座椅和新型的彩色液晶显示系统。机载系统使用了新的信息处理技术、新一代数字计算机和软件,各分系统和武器系统等都采用了多路信息交换系统。该机还配备了先进的导航设备,包括卫星导航设备、无线电导航设备、飞机参数与战术环境显示监控系统,以及被敌方雷达照射时的告警系统等。 </P><P>  在火控系统方面,装有俄罗斯的“甲虫”机载雷达或以色列的机载雷达,同时装备有由雷达、红外搜索/跟踪仪和激光测距装置组成的综合系统,可有效地保证飞机对空中目标的探测、发现、截获和自动跟踪,以及确定其坐标和距离。其精确性、抗干扰能力,以及与机载雷达交换信息的能力都很出色。由于这一综合系统的使用,可使飞机截获目标的时间缩短,机载武器的命中率提高,配合头盔瞄准具,将有较强的攻击能力。防御方面装有KG8605A机载主动式干扰机,并配有整合干扰丝/热焰弹形成的主被动自卫系统。为保证飞行安全,飞机上还装有飞行状态和过载限制器,这样可保证飞机在机动状态时,飞行员也能放心的实施有效的作战行动。 </P><P>  歼-8Ⅲ与F-16和幻影2000的比较从气动布局上看,F-16采用的是19世纪发展起来的边条翼技术,幻影2000用的是10年代成熟的大后掠三角形布局,两机均是新机老布局;歼-8Ⅲ则选用21世纪有长足进步的鸭式布局,可谓老机新布局。三者的共同点是都能利用脱体涡产生的有利干扰获得高升力。但三角翼的后掠角受总体布局的限制,获得高升力的能力有限;边条是固定的,很难用他去适应所有的飞行状态;歼-8Ⅲ的前翼则是全动的,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控制有利干扰。实验证明,在静不安定飞机上安装全动式前翼,有助于增加升力,当飞机大迎角时,还能提供俯仰操纵。 </P><P>  通常情况下,近距耦合鸭式飞机的配平升力要比常规飞机高一些,机动性能也好些。除增加主机翼升力外,还起平衡作用,而且在改善失速状态和大迎角时垂直尾翼的绕流方面,效果也相当明显。典型的如以色列的幼狮C-2飞机,与未安装鸭翼的幻影V对比,幼狮C-2的纵、横向操纵性能和持续转弯性能均较好,在所有使用高度,尤其是在低空,阵风效应较低;改善了大迎角和低速情况下的机动性。82年黎以战争后,英国《飞行》杂志记者采访了以色列空军的一位高级军官,这位军官对“幼狮”C2的评价之高,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他说,在某此方面“幼狮”C2甚至比F-15和F-16还要优越,在空战中“幼狮”C2的击毁率并不比F-15和F-16低。 </P><P>  但必须指出的是,“幼狮”C2并未运用主动技术控制和电传操纵技术。只是简单鸭式翼,而这种简单鸭式翼由于距飞机重心距离较小,配平能力有限,对盘旋性能的改善还是相当有限的。尽管如此,装有鸭翼的“幼狮”C2的出色表现已经足以让人刮目相看;那么运用主动控制和电传操纵技术控制前翼的歼-8Ⅲ,必将使飞行机动性能的改善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P><P>  从操纵系统看,歼-8Ⅲ配备了较先进的三轴数字式四余度电传系统。与F-16和幻影2000一样,静安定余度也是负值。无论何种气动布局的飞机,只要放宽静安定余度,其性能都会有所改善,但相对之下,鸭式布局的收益要更大些。歼-8Ⅲ放宽了静安定余度后,进一步降低了配平阻力,并提高了前翼的配平能力。由于前、后翼面均为正升力面,其升力差不多是常规三角翼飞机的两倍,机动性能也强得多,这表明歼-8Ⅲ的气动布局更为先进。歼-8Ⅲ的Cy,是无法对比的歼-8Ⅲ气动布局的先进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由此推断出歼-8Ⅲ的Cy远远高于F-16A与幻影2000也是合情合理的。 </P><P>  从飞机推重比来看,歼-8Ⅲ是1.11,F-16A是1.06,幻影2000是0.85,显然,歼-8Ⅲ具有较大的储备推力,其推重比上的优势已非常明确,已这对于提升机动性能将有重要的作用。 从上述情况来看,尽管我们目前并不清楚歼-8Ⅲ的机体结构强度有无改变,飞机最大承受载荷有无提升。但仅从构成飞机稳定盘旋性能的另外两个重要指标Cy和推重比,以及瞬时盘旋性能的另个一个重要指标Cy来看,在水平机动性能方面,歼-8Ⅲ已是占尽了优势。 </P><P>  至于火力方面,在执行空战时,歼8Ⅲ最多可携带8枚空空导弹(4枚中距、4枚格斗导弹)。火控雷达,具有10个目标攻击能力,同时还装备有红外跟踪瞄准系统,与头盔瞄准系统相配合,可“看那儿打那儿”。空空导弹的阵容也十分强大,包括国产的PL-9、PL-12、AMR-1导弹,俄罗斯的R-77、R-73先进空空导弹以及以色列的怪蛇4超级空空导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R-73十分先进,与头盔瞄准系统相配合其离轴射角可达60度,优异的机动性加先进的格斗导弹。怪蛇4则是举世知名的高机动格斗导弹。 </P><P>  从上述分析来看,歼-8Ⅲ飞机的变化,远非幻影Ⅲ到幻影2000的能比,甚至跨度还要大一点。做为一种22世纪研制的飞机歼-8Ⅲ能有如此重大的改变,是值得称道的。但具体效力如何,因为公开资料不多,就难以知晓了。 </P><P>  歼-8D型机是99年阅兵的重头戏之一。D型机是歼-8Ⅱ系列的空中加油型,加装固定空中加油管。首次公开亮相是在建国50周年阅兵上,当时两架D型机跟随在轰油-6型加油机后方越过天安门广场上空。在今年的国庆阅兵中加受油机编队格外引人注目,其中的受油机就是刚刚为人所知的歼-8D。歼-8D飞机是在歼-8Ⅱ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的一种具有空中受油功能的高空高速歼击机。该型机机栽设备有了很大的改进:加装了563B惯导,JD-3II塔康,改善了导航性能;换装J8IIHK-13E平显,并与惯导、塔康、定向仪等交联,实现了综合显示;加装了RKL800A组合电子对抗系统;换装了YX5飞行员供氧系统;换装了HTY-4A救生系统,可实现零高度,0-1100千米/小时速度的安全救生。歼-8D可通过空中加油增加航程和续航时间,可执行远距离或留空时间长的作战任务。以前的国产战机的作战半径均很短,歼-8Ⅱ的半径虽然增加到了800千米,但这需要外挂3个副油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歼-8D由于实现了空中加油,因此战斗力也得到了加强。歼-8D有两种武器配置,一是空对空拦截作战类型:翼下中侧的2个挂架挂2枚霹雳-11半主动中距空空导弹,内侧及外侧的4个挂架挂4枚PL-8或PL-5B格斗导弹,机身下的挂架可挂1个副油箱。二是空对地作战:机身下的挂架挂6枚250-3低阻炸弹,翼下内侧和中侧的4个挂架可挂4枚250-3炸弹或4枚格斗导弹,翼下外侧的2个挂架挂2个HF“火发”系列火箭发射器。该型号从96年起陆续装备了空军及海军航空兵部队。</P><P>应该指出的是D型并非只有一种,据称因改装或全新制造的不同,D型至少有两种。部分D型的垂直尾翼上加装了类似歼-8E型采用的导弹告警装置。 </P><P>据称由于轰油-6尾部气流混乱,歼-8D很难实现空中对接,空中加油实际上难以实现
  
2001年底,2002年初,歼-8Ⅱ最新的改型已经定型。官方传媒说法主要有几个要点:“由空军装备部科研部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航空产品部对歼八系列某新型机进行设计鉴定审查,认为已按计划完成研制任务,通过了定型试飞、设计鉴定试飞”、“自行研制的、全数字化综合火控系统”、“配装我国第一种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对此机的命名尚未有官方消息,据说为歼-8H,也说是歼-8C,这一型号曾经为中美合作“和平典范”计划所采用。我们来详细看看这几点。

首先看看“自行研制的、全数字化综合火控系统”。这是指80年代开始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火控系统。第三代系统由火控雷达FCR、火控计算机FCC、惯导INU、导航面板FCNP、平显HUD、外挂管理SMS、大气机CADC、雷达光电显示REQ/MFD、目标传感器识别TISL、任务计算机等组成,通过1553B总线联结。该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首个具有国际第三代战斗机水平的火控系统。与老型号所采用的第二代HUD/WACS相比,新火控的作战武器种类、武器投射方式、武器投放精度、机载传感器兼容性、可*性和可维护性上都有飞跃性的发展。飞行员可使用类似F-15、F-16等的操纵杆加油门杆操纵布局,加上头盔显示器,操纵性大有改善。新的火控可使用国内研制的多种先进传感器吊舱。因此该火控具备综合火力飞行控制系统IFFCS的某些功能和自动机动攻击系统AMAA的功能。上述改进的意义在于:攻击占位时间缩短,反应时间缩短,精度提高;武器种类更加丰富——实际上以前歼-8Ⅱ也就只能用近距导弹、炸弹加火箭弹,没有任何灵巧武器;可以边机动边攻击;攻击自动化,减轻飞行员工作量;完成了80年代末提出的拦射火控、离轴发射和自动机动攻击技术等火控原理的实用化。说白了,如果上述要点都已经实用化,歼-8Ⅱ新改型将可以携带中距导弹、对地制导武器、反舰导弹等精确的发起攻击。</P><P> 发动机实际指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涡喷-14发动机,于1983年开始设计,1985年12月试车,1986年9月达到经证机的设计指标,可用于歼-7系列、歼-8系列飞机。可用于这两种飞机说明了涡喷-14在外形尺寸上必然与涡喷-7极度相近,因此也与7的改型涡喷-13相同。涡喷-14最大推力7500千克,比涡喷-13要高900千克。正常推力4300千克,涡喷-13为4100千克。加力耗油率是1.87,涡喷-13略超过2。涡轮前温度1288度。推重比6.5。总而言之比7和13要更好。此外利用其核心技术,可发展成为推重比为7.5-8,推力为8000-9000千克的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之所以说“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站长个人认为只是宣传的说法,估计涡喷-14仅是一种较重大的改进型号而已。</P><P>近期据传霹雳-11中距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已经定型试射成功,解放军空军首次拥有了不受制于任何人的中距空战能力。尽管与AIM-120等先进中距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有相当距离,甚至有较大的劣势,但总算使得歼-8Ⅱ具有了最初构想时所提出的作战能力。霹雳-11实际上是意大利“阿斯派德”ASPIDE中距导弹,由美国AIM-7“麻雀”改进而来。霹雳-11和“阿斯派德”的微弱区别在于弹翼的切尖不尽相同。唉,二十年了,惨啊!</P><P>这里再谈一下传闻中的歼-8F。据说此型号为军队军工内部所宣传的“杀手锏”。可使用发射后不管中远程导弹,重点针对敌防空网和大型舰船编队。试飞期间使用了涡喷-13B发动机,2000年底首飞。根据各种消息,此中远程导弹很可能就是指俄罗斯Kh-31系列超音速导弹,采用四台冲压发动机。该系列导弹主要有反舰、反辐射两种型号,与传闻相吻合。</P><P>这架歼-8Ⅱ“和平典范”目前已移至北京展出。黄色脊条较为特殊。机头雷达罩有脉冲多普勒雷达特有的防雷条</P><P>歼-8Ⅱ基本技术数据 </P><P>长 21.59m
高 5.41m
翼展 9.344m
机翼面积 42.2平方米
空重 9820kg
正常起飞重量 14300kg
最大起飞重量 17800kg
速度 2.2马赫(1300km/h)
航程 2200km
作战半径 800km
起飞距离 670m
着陆距离 1000m
实用升限 20000m </P>
<P>FC1/超7 </P><P>8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空军深感其战斗机主力之一歼-7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形势。当时其主要对手印度大量装备米格-21比斯、米格-23等战斗机,且已开始购入米格-29战斗机,全都强于基于米格-21的歼-7战斗机。巴基斯坦一方面引进美国的F-16,一方面积极与中国合作,试图凭中巴双方的力量研制一种低档配置且较为先进的战斗机。</P><P>为此巴基斯坦向生产歼-7M战斗机的成都飞机公司(成飞)提出,共同在歼-7M的基础上研制新战斗机。巴方将此定名为“佩刀Ⅱ”方案,中方定为歼-7CP。从当时公开的图片看,基本思想是在歼-7的基础上采取与歼-8Ⅱ相同的两侧进气道、翼根前缘增加了前缘襟翼,换装发动机,如右图所示。由于以歼-7M为基础,国外称之为“超7”。方案提出后,美国与英国的航空发动机厂商竞相参加了竞争。</P><P>1987年初,美国普拉特·惠特尼公司国际项目主任斯蒂芬·哈金斯率团到北京,就超7的发动机提出了三个方案:</P><P>1、PW1212,该发是1962年研制的A-4攻击机的非加力发动机J-52的改进型,加力推力9387kg,最大推力6122kg,推重比7.3,单价200万美元,空气流量为81kg/秒。由于与歼-7进气流量不匹配,总压恢复系数只能到0.8-0.85,因此需采用两侧进气。这样总压恢复系数Qjq为0.95,进气道、中后机身都要作较大的改动。头部需增加135千克的配重平衡燃油系统的变化。此计划虽然花钱较多,但性能明显改善;</P><P>2、F404发动机,加力推力7711kg,最大推力4790kg,推重比7.86,单价180万美元,进气流量为68kg/秒。此计划与歼-7的进气道较匹配,进气道可不作改动。但中、后机身需做较大改动,费用较高;</P><P>3、PW1216发动机,加力推力7425kg,最大推力5400kg,推重比6.6,单价130万美元,是PW1212的双轴加力式涡喷改型。普惠公司的具体计划是在PW1212发动机的基础上,配用中国WP-7BM或WP-13发动机的加力筒体及相应的系统,构成PW1216。该发总寿命可达8000小时,飞机进气道与机身无需作任何改动。普惠公司对该方案相当自信。</P><P>普惠公司还讨论了该发在中国联合生产,以及与成飞公司协调了PW1216发动机加装在歼-7CP上的技术方案。同年4月底英国罗·罗公司驻京办也向中航技和军方介绍了RB199-127/128三轴式军用加力式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加力推力7430kg,最大推力4123kg,发动机推重比7.6,在当时比较先进,带有全权数字式燃油控制系统和反推力装置。值得一提的是该发动机已为“狂风”战斗机采用。</P><P>5月中旬,罗·罗公司专家组与成飞公司研讨、协调RB199-127/128方案。平心而论,RB199-127/128发动机装备了“狂风”,美PW1120发动机装备了以色列“狮”、F404发动机装备了美F-18及F-5G,均比较先进,推重比均在7.3以上。当时中国尚无法生产此类产品。而PW1216则采用60年代技术,且为涡喷形式,总体性能差于上述三种发动机。而当时中国已具备研制生产该级别发动机的能力,其时研制中的WP-14就略优于PW1216。从普惠公司极力推荐PW1216的情况来看,美方并不打算将先进发动机卖给中国,只是出于与英方竟争做个场面。</P><P>同时在机体设计方面竞争也很激烈。美格鲁门公司在1988年获得了与中方共同研制“佩刀Ⅱ”(歼-7CP)的授权。由于成飞的方案基本是歼-7M局部有限的改进,因而其机动性仍无法与巴空军的主要作战对象——印空军米格-29相匹敌。为此格鲁门公司提出带边条翼的40度后掠机翼的改进方案,并改装与F-16类似的双腹鳍。这一方案性能尚可,但大迎角性能不好。后格鲁门公司将进气口设计向内倾斜10度,大迎角性能得到大幅改善。之后尽管后格鲁门公司退出,上述设计仍保留了下来,形成了FC-1标志性的“肋部进气道”。下图为早期模型。

不久爆发了“六四事件”,西方制裁中国,“佩刀Ⅱ”(歼-7CP)战机计划受到严重挫折。美国公司为此失去了重大的商业机会,这时俄罗斯公司则乘虚而入。90年中国成都飞机公司宣布将继续发展歼-7CP计划,巴政府也表示要坚持下去。为此巴方承担了部份经费,还秘密提供一架F-16A给成飞做样机。超7进入了自力更生的第二阶段。</P><P>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改变了“自力更生”的状况。前苏联庞大的国防工业体系为求生存,争相向外推销高精军工技术。俄米高扬设计局在中国引进战斗机选型中,其米格-29战机落败于苏-27,丧失一大市场。随后米格主动提出与中方合作开发多功能战机的方案。该局提出向中国提供米格-29和米格-31战机的部分最新科技,包括相控阵雷达,以及米格-29涡扇喷气发动机改型。经过不懈的努力,米高扬终于入伙超7计划,使超7变成为成飞为主,米高扬和巴方参与的三家合作项目,飞机的名字也改成FC-1。
</P><P>米格这一手为自己多少挽回了损失。米格借合作密切了与中国飞机制造公司的关系,为今后长远进入中国战斗机市场打下了基础。今天在沈飞与成飞的激烈竞争中,不难看到“米”与“苏”两设计局的影子。米高扬设计局的加入解决了长期困扰成飞公司的飞机气动布局和发动机问题。新的FC-1设计不仅有着与F-16A极为相似的气动布局,也有俄方的新型技术,这种融中、俄、美三家技术为一体的产品,应当具有相当高的费效比。</P><P>超7、FC-1的外形几经演变,近年趋向成熟。其进气口内倾,翼面类似与F-16,采用宽边条,并向后延伸形成后边条兼作尾撑;带前后缘襟翼的40度后掠梯形翼,平尾、垂尾经过切尖修形;机翼前缘的延伸板也被加大。这种外型设计,很明显能提高飞机的中低空缠斗性能,同时减少机身的雷达波反射面积。三个起落架的结构形式也全部改变,以腾出更大的翼下空间挂载武器。下图为近期刚刚爆光的FC-1全尺寸模型,和“超7”的外观相比确实不同,气动外形设计更显成熟。
</P><P>下面对比一下FC-1与F-16。决定飞机水平盘旋性能的主要条件是飞机推重比、由气动外型决定的飞机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FC-1的气动外型虽然相当优越,但与F-16A无大差别,目前无法推断其优劣。但FC-1的机体结构重量过重,净重竟达到6800kg(歼-7Ⅱ仅5145kg),F-16为6607kg,净重轻3%。但后者的加力推力11340kg,比FC-1大30%。F-16A尺寸略大于FC-1,FC-1明显大于歼-7M,而FC-1的结构在三者中最重,表明该机主要采用传统材料和技术。另一方面,该机加装了更多的机载电子设备,也是增重的原因。</P><P>因此该机的综合作战能力应比歼-7M有较大的提高,但仍略落后于F-16A。</P><P>目前FC-1采用机械液压式操纵系统,配备简单自动驾驶仪。这一设计使操纵性、飞行员操作强度和成本能互相兼顾。成飞为FC-1设计了新一代的双冗余度纵向线传操纵系统,但横向控制仍采用传统的机械控制方式。座舱采用整体圆弧风挡、水泡形座舱盖和穿盖弹射救生系统,视野较好,弹射救生较可*。</P><P>FC-1的电子系统也有较大改善。基本结构由1553B数据总线联结,主要设备有任务计算机、脉冲多普勒雷达、惯导加全球定位系统、外挂管理系统、敌我识别器、雷达告警接收机、箔条/曳光弹投放器和数据传输单元等。操纵界面为平显、多功能显示器和双手不离杆操纵系统。该机有可能加装中国研制的前视红外器、激光照射吊舱和夜视镜等。
</P><P>武器系统方面目前尚欠缺确切的消息,但根据中方的技术实力和现有装备可以作些推断:固定配备应为一门23-3型双管23毫米火炮,备弹220发。公开资料称飞机有7个外挂点,翼尖两个,翼下四个,机腹中心一个。FC-1可能的空战配备包括;PL-12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PL-9C近距格斗空空导弹。空地武器包括:YJ-7A/C半主动激光制导/红外成像导引空地战术导弹,KS250/500激光制导炸弹,KD2 90mm火箭发射器,反跑道集束炸弹子母弹。反舰武器为C-802BK反舰导弹,YJ-7C近距反舰导弹。FC-1还应可使用BM/KG300电子干扰吊舱、BM/KZ900电子支援/测量吊舱、“蓝天”前视红外跟踪/激光照射吊舱、国产战术侦察吊舱。</P><P>FC-1近期频繁出没于各地航展,虽说前后拖延了十几年,估计目前计划进行得还是比较顺利的。由于主要供巴方使用,因此保密级别相对其他中国战斗机要低得多,甚至总设计师也在国内航空报刊上刊登过专访。多种官方、半官方手册年鉴也公开刊登了FC-1的介绍。因此根据这些材料,以下信息可以确认无疑:气动设计是与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合作的。目前FC-1的发动机选用的是米格-29的发动机RD-93,最大推力49.4千牛,加力81.4千牛。安装RD93后,FC-1的载弹量可以达到3.8吨。机上装有着舰钩和加油口。</P><P>2002年珠海航展上,FC-1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同时据称编号为SD-10的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也闪亮登场。注意特别的尾舵形状。
  
航空电子系统采用的是西方的产品,尚在投标竞争中。竞争者包括法国萨基姆公司和汤姆森公司、英国的瓦可基公司,还没有确定下来。雷达的竞争型号包括意大利的非亚雷达和瓦可基公司的雷达,前者由法国萨基姆公司负责。FC-1可能采用的RC-400雷达,探测距离90千米,自重90千克。在2002年初的新加坡航展中,意大利FIAR公司展示了为FC-1研制的Grifo S-7机载雷达。Grifo S-7共有超过25种工作模式,其中包括空对空和空对地模式,无故障工作时间长达220小时。FIAR公司称,该公司为了竞标中国J-7战斗机的改进计划还研制了其他三种雷达,他们分别是:Grifo-MG,Grifo-MK2和Grifo-7雷达。这三种雷达特点相近,都有空对空和空对地工作模式。在空对空模式中,可以搜索并跟踪一个目标;而在空对地模式中,该雷达可以执行测距等任务。Grifo-MK2雷达采用X波段,重56公斤,无故障工作时间200小时,拥有上视和下视能力。此外,据称中国从俄罗斯的Phazotron公司进口了两套Kopyo雷达,因此中国空军很可能将在其自用的FC-1上采用Kopyo雷达。</P><P>在同一航展中,主管中国航空出口的中航技公司称,2001年FC-1战机的研制获得了重大突破,目前该机已经完成了一架全比例模型的建造,第一架原型机也正在建造当中。按计划,FC-1原型机将于2003年春完工、首飞。第一架原型机将装备以色列的Elta 2032型雷达,用于火控系统的测试。据悉成飞现拥有两套Elta 2032型雷达。</P><P>目前FC-1计划已经投入了1.5亿美元的研制经费,其中包括巴基斯坦支付的7500万美元资金。近期传闻解放军也将订购FC-1,用于与歼-11、歼-10形成高中低挡配置,替换大量的歼-6、歼-7等。下图为展览中的FC-1模型座舱。2000年FC-1预测报价为1000万美元,成飞预期在2004到2015年出口量可达350架,主要竞争对手为二手的F-16A/B和米格-29。以这一价格拥有中距空战能力,还是较为划算的。</P><P>2002年9月16日,FC-1正式开铆,标志着FC-1已经研制成功。官方媒体评价为“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工程技术队伍的管理水平和技术都上了一个台阶”,“是根据国际市场需要,由中航一集团成都飞机设计所设计、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生产的新一代外贸继机,能满足当代各类作战环境的需要”。由于是外贸型号,可以公开,成都媒体对其进行了广泛报道。地方政府基于财政税务等原因也给予了很大重视,因为据称销售给解放军的产品地方是不能收取地税的。从公开刊物可以确认,该机主要数据如下:</P><P>翼展 8.98米
机长 14.30米
机高 4.90米
主轮距 2.54米
前主轮距 4.94米
正常起飞重量 91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12700千克
外挂能力 3800千克
机内燃油 2300升
最大马赫数 M1.8
实用升限 16500米
起飞滑跑距离 450米
着陆滑跑距离 700米
航程 2500千米
限制过载 8G </P>
<P>歼-10</P><P>歼-10可以说是近十年来流传在广大军事爱好者中的“不灭传说”,剧情一直引人入胜。爱好者们不但猜测其特点、性能,甚至还画出了大量的想像图,或者PS图(PS指Photoshop改造),乃至据说为军迷追逐的“真品”偷拍图。官方从来没有证实过这种飞机是否存在,因此下文纯属一种美好的猜测,并借此探讨以下当前中国军用航空的一些问题。 </P><P> 歼-10,按西方划分战斗机的方法,属于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将是我国第一种装备部队使用的国产第三代战斗机,第一种真正兼有空优/对地双重作战能力的国产作战飞机。遗憾的是,自1984年歼-10正式启动,至今仍未正式服役。 </P><P>研制背景 </P><P>首先我们必须提到的是中国在70年代末至今研制先进歼击机的一些失败例子。在歼-7和歼-8两个系列陆续开始研制装备时,空军自知这些国产版米格-21或改型不足以满足20世纪末的国防要求,因此力图发展一种能与世界先进水平看齐的先进战斗机。外界普遍认为歼-9是中国航空工业界为这一目标发起的第一次尝试。从近期关于歼-9的文章来看,其具有三角翼加鸭翼、大三角翼等多个设计方案,从设计思想上来说是接近世界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的。该型号由国内601所研制,后转由611所负责,大致上与瑞典J-37“雷”有些类似。但后来由于实际工业技术能力不足,歼-9很快于80年代胎死腹中。一些双发重型战斗机方案也因类似原因夭折。70年代起苏联的威胁越来越大,加上80年代改革开发、国力增强,使我国自身具有了研制新歼击机的动机、底气和能力。这时西方出于抗衡苏联的需要,给予中国大量技术援助,其中以色列将自己胎死腹中的LAVI“狮”式战斗机的设计资料提供给我国。在此基础上,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挑起重担,发起了对第三代战斗机的冲击——研制歼-10。 </P><P>据传当时对新歼击机的研制,上级提出了三个事关全局的大目标:“研制一架满足战技要求的飞机;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技术、跨世纪的航空科技队伍;建立一个具有研制先进歼击机能力的航空科研基地”。这三个目标如能实现,不仅能为部队提供第一种国产三代战斗机,且能够建立起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国歼击机科研生产力量。歼-10或多或少的瞄准了当时最成功的第三代战斗机之一 —— F-16的设计。当时我国尚无法解决数字线传三轴静不安定控制、翼身融合、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这些三代战斗机的主要技术特征,几乎不可能自力更生完成计划。这时以色列向我们提供了“狮”式轻型战斗机的样机和技术资料。</P><P>研制基础
上图为“狮”战斗机,是以色列以F-16为蓝本设计出来的一款轻型战斗机。F-16为军事爱好者所熟知,是第三代战斗机中极为优秀的一种轻型多用途战斗机。80年代,美空军雷鸟飞行队的F-16在北京南**机场进行了精彩表演,当时歼-7、歼-8都还很希罕的中国空军指战员深深的为之震撼。而“狮”式是以色列以F-16为基础的重大改进型号,绝对优于F-16。其三角翼加鸭翼的气动布局,使得“狮”机动性远优于采用大边条的F-16。为减轻重量和增强隐身能力,机身采用22%的复合材料。机身空重59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8400千克。可见载重能力之优秀,载弹量达7200千克,而F-16A最大载弹量为6500千克左右。“狮”采用四余度数字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电子系统相当先进。但后来由于美国的限制,以色列被迫放弃这一计划,转为购买F-16战斗机。经过种种沟通谈判,以色列同意将“狮”的设计详细资料提供给中国,作为新型战斗机的蓝本,这与当时中以大范围合作的情况相吻合。值得注意的其他背景是我国从某些友好国家得到了F-16战斗机、多种米格系列战斗机等,从而对其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试飞,对于研制也有一定推动作用。同时美国还曾经给予我国少量关键部件的样品,据称其中包括了美国第三代战斗机的发动机核心机,后来成为了我国涡扇发动机的研制基础。 </P><P>艰难起步

“十号工程”据称在1984年正式立项,由成都飞机制造(集团)公司负责。88年10月在确立以“狮”为蓝本后,研制转入全面研制阶段,传闻命名为“8810”工程。在此之前,成飞在中国航空工业界的地位和实力远不如沈飞,但由于沈飞有歼-8系列在手,新歼的任务自然给了成飞。</P><P>至今工程已有十几个年头了,期间成功挫折交替出现。1994年11月,美国NBC电视台公布了一些间谍卫星图片,宣称是在阎良飞机城上空拍得,“十号工程”首次公开曝光。如果消息属实,可推断91到93年已经制造出了原型机。97年台湾情报机构报道一架歼-10原形机坠毁,称事故的原因是线传操纵系统故障。欧洲EF-2000因为线传系统的问题延误了两年的时间,“鹰狮”也因此掉了两架。总的来说,歼-10本身的设计问题并不大,但配套的各种部件研制进度非常滞后。 </P><P>这上面的模型其中一个是歼-8Ⅱ的某种型号,另外一个被认为是歼-10。能让李鹏同志认真研究的,自然不是普通模型。图中歼-10模型是典型的翼身融合加鸭式布局,模型有明显的可调节式进气锥。西方的推测认为,这反映了歼-10的作战任务与“狮”不同。“狮”是以战场遮断为主,夺取制空权为辅;而歼-10则相反,强调低空缠斗和高空高速的机动性,为此改进进气道以加强格斗飞行性能。但是这幅照片是很久以前的歼-10了,现在的10号已经改了模样。 </P><P>外界认为第一架歼-10原型机试飞后,空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成飞不得不重新设计部分细节。同时由于发动机等关键部件的更改,歼-10的机身被迫进行了修改。歼-10原型机与左图模型相比,体积必然有所增大,以容纳更多的燃油、设备等,因为象F-16那样小的歼击机无法满足中国空军对空优能力的迫切需要;进气口扩大,形状改为类似EF-2000的矩形;放弃原有垂尾设计,改回传统的翼面更大的米格式设计,改善纵向操纵性;采用S形进气道,降低发动机的雷达反射回波。据信新的歼-10原型机01号于96年试飞。之后的02号采用了斜切角的进气口,随后还生产了多架各有不同的原型机。 </P><P>在进入90年代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对歼-10的研制产生了巨大影响。刚开始时,歼-10是一个中西“亲近”的项目。随着天安门事件、苏联解体的发生,中国没有了从西方获取技术支持的途径,于是再次转向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家。 </P><P>系统预测
最初我国获得的“狮”数字式四余度飞行控制软件,只是整个软件的其中一部分。加上设计要求一直在改动,成飞为此在软件设计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国对数字线传飞行控制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础,包括歼-6的变稳机、歼-8IIACT等,都是线传控制的重要试飞机种。611所仅用了3年时间就摸透了以色列的线传技术,研制成功了使用ADA写成了数字式四余度线传飞行控制系统软件,为外界所称道。即便是俄罗斯人的相应系统,在同一时期也还只是在研究之中。 </P><P>数字线传系统加上合理的气动设计,歼-10机动性相当可观。不妨从一些公开文章研究一下。在关于“新型歼击机机载分子筛制氧氧气系统及其配套抗荷装备抗荷性能的研究”一文中,提到“分别以机载分子筛制氧器和备用氧为氧源进行抗荷系统物理性能试验,并有10名受试者参加,包括抗荷代偿两用裤配抗荷调压器、抗荷正压呼吸、抗荷系统装备的抗荷性能试验”。关键的话是“抗6.5G持续30秒试验,抗9G持续10秒试验”。该系统的抗荷代偿两用裤配抗荷调压器、抗荷正压呼吸、抗荷系统装备的抗荷性能分别为2.08G、1.92G、3.92G。六名进行抗6.5G/10秒试验的受试者和3名进行抗9G/10秒试验的受试者均顺利通过。结论是系统满足了新歼击机的机动性要求。呵呵,从抗过载能力上看可与F-16相比。 </P><P>在雷达方面,预计将采用国产脉冲多普勒雷达,远期将采用国产相控阵雷达。按一般的推测,歼-10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搜索距离差不多在100至130千米之间,攻击距离在80到90千米左右,应能同时对付两个目标。由于雷达也是我国军工的弱项,为歼-10研制火控雷达也很艰难。没有好的雷达,歼-10本身性能再好,也只会象以往几个型号的作战飞机那样,无法攻击低空目标,缺乏多用途能力。据称,歼-10是我国第一种配套雷达早于飞机本身研制成功的战斗机。此外歼-7、歼-8等国产歼击机已经开始装备自行设计的导弹告警装置和电子战设备,而歼-10也明显加装了这些设备,机身上多处有相关的天线罩和光电设备整流罩。 </P><P>在电子设备水平问题上,从飞机座舱显示器和仪表就能看出一些门道。根据公开展览的FC-1模型上的座舱设备,可以想到歼-10的电子设备起点很高。估计歼-10会采用三具彩色下显,加一具平视显示器的座舱布局。其中两具下显显示飞航和武器状态,一具较大的下视显示器用于输出脉冲多普勒雷达传回的数字地图,以及切换平显的显示图像。 </P><P>按国际上战斗机座舱上通常布局推测,歼-10的操纵必定是中央操纵杆加油门杆方式。此外座舱中不可少的设备还包括:备份用的机电式仪表和其他各种设备控制按钮等。目前基本可以确信,歼-10的液晶显示器采用苏州长风厂的产品。该产品系长风厂与美国厂商合作的产品,性能与美军现有液晶显示器相同。液晶显示器相当昂贵,价格以十万人民币做单位。 </P><P>发动机一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软肋,同样也困扰着歼-10。在与西方交恶前,据说我国获得了美国第三代战斗机的涡扇发动机核心机,以此开始了国产涡扇的研制工作。但由于根基太差,该涡扇和涡扇-6、涡扇-9的研制一样,非常的艰难,基本无法满足战斗机研制进度的要求。于是90年代起相关部门开始转向俄罗斯寻求帮助。1998年3月某西方驻京武官透露,第一架装配俄制AL-31系列涡扇发动机的歼-10已经完成了组装并刚刚首航成功。部分国内爱好者的结论则是歼-10最终将采用国产涡扇-10系列涡扇发动机,性能与F-100、F-110等美国三代战斗机的发动机相近。</P><P>但由于涡扇-10系列研制进度严重滞后,因此必需引进AL-31系列应急。为此俄罗斯AL-31的设计局专门演化了AL-31FN型(上图),机匣外观改变以适应歼-10现有设计。此外俄方还在2002年航展上演示了用于AL-31FN的矢量喷口。正如之前所说,歼-10要用不同的发动机,就必定要改变机体设计,后机身外形也改得颇为怪异。可以确定的是歼-10的发动机推重比应达到8.5左右,整机推重比明显超过1。这里要强调一点的是,歼-10很可能在制造出第一架原型机后很长的时间里,都面临着只有洋人发动机可用的尴尬境界。随着2002年国产涡扇发动机捷报频传,歼-10有望改变国产战斗机航程短的弊病。</P><P>在机体结构和制造工艺方面,歼-10绝对是世界第三代战斗机水平。歼-10翼身融合体和大三角翼布局使得内部油箱的容积增大,有助于改善中国战斗机航程短的问题。由于我国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可以相信歼-10复合材料的用量应能达到国际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承担了歼-10的复合材料构件制造、钛合金热成形、框肋类零件数控加工、机翼壁板抛丸成形以及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软件开发、蜂窝芯建模等任务,同时提供复合材料树脂和蜂窝芯。上述工作,对我国发展复合材料蜂窝夹芯构件设计与制造技术起到了推动作用。1998年首飞后,该所荣获“首飞集体功”。目前歼-10的复合材料垂尾及内外侧升降副翼仍在该所小批量生产。 </P><P>前起落架为双轮,似乎考虑了粗暴着陆的需求,向后收起。新的主起落架在机身下方,向前收起,估计同时需要旋转一定角度。但是舱盖外形相当怪异,可以说比较丑陋。上述布局类似F-16和“阵风”,让出了宝贵的机翼下的空间,便于携带更多外挂武器,预计外挂点可达到11个。目前所知,由于机身设计的变化,歼-10挂点改为共9个,机腹3个,两翼下各3个。左图则为歼-10早期的挂架布置方案。减速板分为四个,位于翼身融合体后部的上下表面。 </P><P>关于歼-10的火控系统与武器没有什么定论,估计以国产武器为优先考虑,并考虑使用一些俄罗斯先进精确制导武器。不可缺少的机炮,有可能是国产623六管23mm加特林炮,采用液压马达外能源驱动,射速应能达到4000到7000发之间。当然比较现实的选择是23-3双管机炮,布置的位置估计在机腹进气道下方。空空武器包括“霹雳”系列空空导弹,也有可能使用俄罗斯空空导弹。目前可用的组合是仿自以色列怪蛇-3的霹雳-8近距空空导弹,加上国产霹雳-11中距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未来则将采用国产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公开展览上频频路面的离轴发射角达120度的瞄准头盔,也应该会加以应用。我国机载光电探测吊舱已经成熟,因此歼-10在不久的将来,可使用包括激光导引炸弹在内的多种精确制导空地武器,C-801反舰导弹估计也不会少。留意一下下图机翼下挂的弹体,象什么型号?同时在这个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减速板。 </P><P>歼-10的生产工艺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尽管工艺不代表飞机的性能,但反映了整个国家工业的基本水准。歼-7E的机身明显比以往的国产战斗机要漂亮光滑得多,因此可以断定歼-10不会差。成飞长期与波音等外国公司有合作关系,外包生产波音客机的部件或舱段,积累了大量西方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经验、管理方法等,人员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都有利于成飞进行新歼的研制。摩登而漂亮的成飞车间,装备了精良的数控机床。相比起歼-8那幅工人们拿着铁锤的图片,唉 ……

目前歼-10的主要问题在于研制周期和发动机方面。毕竟歼-10是以世界战斗机70年代的水准为基础研制的,待研制成功大量装备部队,与第三代战斗机的改进型号(如F-16 BLOCK50、米格-29SMT等)和2008年将服役的JSF相比,歼-10将变得毫无优势可言,甚至落后。而和沈飞逐步全面国产化的歼-11相比,歼-10也并无优势,甚至贵而性能不如。发动机则是解放军战斗机的致命弱点、中国航空的耻辱,连涡喷-7和“斯贝”都用了这么久,甚至“斯贝”今天才实现国产化,实在不太想去提它。尽管有了AL-31FN,但我们始终需要自己的好涡扇。按2002年底的一些消息,国内的新涡扇发动机项目已经做出了好成绩,歼-10的心脏将得到强有力的保证。 </P><P>歼-10必将有着较歼-7、8优良的作战性能,将和苏-27SMK、苏-30及歼-11形成高低搭配,为国防做出重大贡献。对于空军的作战能力,也许我们必须寄更多希望在国产化的歼-11身上。根据最新的一些信息,歼-10甚至不是“低档”配置,而是中档,因为解放军并没有足够的经费装备大量的歼-10,而将选用FC-1或更小巧一些的新型两代半歼击机,例如歼-7MF。 </P><P>1998年,歼-10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举行了相关的仪式和庆祝活动。这样大的项目,必然会惊动中央领导出场祝贺,也必然会在一个时期里,在爱好者中产生“奔走相告”的轰动。当时内部报刊登出了一些庆祝文章,但有可能是指歼-7、8系列的改型:“重点型号飞机已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和辉煌的成果。这个具有跨越时代的重要成果,使我国飞机设计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 圆满实现了上级提出的三个奋斗目标 …… 重点型号飞机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P><P>这个时候出现了一次著名的“泄密”事件。2000年某日,一个据说为航空院校的网友帖了一幅图片在国内知名的鼎盛军事论坛。这幅照片导致了鼎盛军事论坛被迫闭门思过一个月,闹得沸沸扬扬。结果如何不得而知,爱好者们各有论断。随后又出现了其他的一些风浪,包括有人说在成都拍到了歼-10的照片,然后还有“歼X首飞纪念章”事件,进一步把歼-10“不灭传说”的江湖地位不断升华。到了2001、2002年,歼-10泄密可谓“如火如荼”,甚至有人公开发表在机场围墙外拍摄的宽幅歼-10照片,众军迷大呼过瘾。</P><P>有一个传言是只要去成都的132厂机场,就必然能看见歼-10在天上飞,当然这是一种传说,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考证。但站长很认真的说一句,我国的保密部门的工作效率是相当高的,各位看客还是不要轻举妄动。</P><P>目前据推测,部分歼-10原型机应在西安阎良试飞研究院进行火控及武器试验,据说打空靶已获得成功。另外关于新涡扇和AL-31FN的说法很多,外界认为这个问题仍缠绕着歼-10。此外,按进度推测,歼-10于2005年起有望发展出出口型号,售价约2500到3000万美元。如与俄罗斯等方面合作采用相控阵雷达、空地武器等系统,可能会促进外销。更加玄乎的传闻是,2003年起双座歼-10舰载型将正式启动图纸工作,很快有望面世。

以下技术数据为估计值 </P><P>机长: 14.57米
机高: 4.78米
翼展: 8.78米
最大起飞重量: 19,277千克
发动机: 1台AL-31FN涡扇发动机或涡扇-10涡扇发动机
最大推力:112.6千牛(AL-31FN)
最大飞行速度: Mach 2+
最大过载: 7g(持续)/10G(瞬时) </P>
<P>轰5</P><P>我国从苏联引进的伊尔-28(IL-28)喷气轰炸机的仿制品。该机采用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平直翼型,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机头的玻璃舱是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为导航和光学轰炸瞄准提供了良好视野。</P><P>1948年7月8日,伊留申飞机设计局的试飞员V.K.克契纳奇驾驶伊尔-28轰炸机原型机首飞。1950年“五一”节首次公开出现,同年开始装备苏联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共生产几千架。伊尔-28轰炸型是伊尔-28的基本型,可携带常规炸弹或小型核武器。此外还有伊尔-28Y教练型,将机头领航员舱改为第二座舱,拆除了机炮。当时哈尔滨飞机厂在维修护理苏式轰炸机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相当的技术经验。中国空军首次在1955年1月18日发动的解放一江山的三军联合战役中使用了杜-2和IL-28轰炸机,成功地掩护了登陆部队作战,有力打击了敌人的环岛防御工事和守军舰只。此事令军方意识到轰炸机的重要性并开始归划国产第一代轰炸机。解放军曾打算获取苏联授权组装生产伊尔-28,但在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后,只好通过局部改进伊尔-28的设计,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自行仿制生产,代号为轰-5(H-5)。</P><P>轰-5于1963年1月开始研制,1966年9月25日,首架轰-5在哈尔滨厂试飞成功。1967年4月,轰-5进入量产,随后装备部队。1984年停产。采用了两台涡喷-5甲型涡喷发动机,该发动机是歼-5使用的涡喷-5的改型,单台推力26.48千牛(2700千克)。苏联空军的伊尔-28最初使用BK-1A离心式涡喷发动机,单台推力2700千克。苏空军还在伊尔-28机身两侧加装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以增加起飞推力,我军的轰-5未见安装相关设备。</P><P>雷达、自动领航仪、敌我识别器及各种通讯导航设备等。炸弹舱在机身中部,正常载弹量1000千克,最大载弹量3000千克。机头一门固定航炮,机尾炮塔有两门活动航炮。轰-5在IL-28的基础上更改量达40%,主要更改是:</P><P>·将苏联原机两半扣合的结构改为普通结构,减重110千克</P><P>·机载设备则尽量与当时同期仿制的新型轰-6轰炸机通用,如采用轰-6的尾炮塔,引起了机尾结构的一些变化。经过这些修改,轰-5的战术技术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尤其是雷达探测距离加大,新瞄准具扩大了瞄准角和观测角,轰炸精度和敌我识别能力也提高很大;新炮塔系统电气操纵随动性好,备弹量增加,射速大、射程远</P><P>轰-5机组包括3名乘员,领航员舱在机头,驾驶员在其身后气泡形驾驶舱内。机尾有与前方不连通的通信射击员舱。炸弹舱内携带4枚500千克或12枚250千克炸弹。我军轰-5未见有装载核武器,可能与当时我国尚无法研制小型核武器有关。翼下还有8个挂架,可挂火箭弹或炸弹。机头机尾各装两门23mm机炮,总备弹量为650发。</P><P>轰-5基型衍生出了轰-5甲,加大了航程,减小了起降滑跑距离。还有鱼雷轰炸机、核弹投放机、轰教-5(HJ-5)教练机和光学摄影侦察型轰侦-5(HZ-5)、HD-5(轰电5?)侦察、电子对抗机等机型。其中轰侦-5航程大于基型。</P><P>出口罗马尼亚的轰教-5。在机头处有上下两个驾驶舱,教练坐在*前的下部驾驶舱,学员则坐在上面。教练型同作战机型最大的不同是缺少了前后机炮和尾部对地雷达,其主要用途是训练学员在各种天候下的飞行操作技能和无线电通讯能力。</P><P>轰-5在国内装备了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在海军内使用的是轰-5鱼雷型,主要作为鱼雷轰炸机使用,可外挂鱼雷和副油箱。轰-5鱼雷型装备了普通直航鱼雷和“鱼-2”空投火箭动力鱼雷。其中“鱼-2”鱼雷是苏联PAT-52鱼雷的仿制品,60年前已开始试制,直至71年正式装备部队,命名“空舰-1”(KJ-1),后规范命名为“鱼-2”。弹径450mm,长3.89米,重627千克。该鱼雷投放后在减速伞作用下缓慢入水,随后启动火箭发动机,速度高达60到70节。虽然“鱼-2”射程仅有5000米,但是由于速度高,舰艇基本上无法躲避。在最初的规划中,曾计划生产2000条该型鱼雷,后随着时间推移,投掷火箭鱼雷的轰-5面对的防空火力越来越强,基本上不可能接近投弹。且“鱼-2”没有制导能力,命中率低。为此1976年海军希望“鱼-2”能由突防能力更强的强-5发射。随后的试验不太成功,1986年后海军停止订货,直至停产只生产了200余条实战型“鱼-2”。下图是轰-5的机头,机头装有23-1型23mm固定机炮。23-1机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发/分。尾部炮塔有两门相同型号的机炮。

现在轰-5已经退出了现役,也是应该啦,毕竟落后啦。</P><P>1971年,中国经海运向友好社会主义国家罗马尼亚输出了首批总共4架轰-5,并由中、罗两国的技师在罗马尼亚巴库(Bacau)进行了组装。该型机这后被送到第38搜索航空中队,罗国唯一的独立靶机单位服役。1974年,罗接收了第二批共8架轰-5。时隔5年,罗方又接收了第三批共2架轰教-5教练机。罗马尼亚空军除了拥有中国制造的轰-5/轰教-5外,还拥有苏联产的IL-28/IL-28R(侦察型)/IL-28T(反舰型),轰-5和IL-28在同一国服役颇为罕见。现在罗空军只剩下轰-5能够继续飞行,执行侦察和拖靶任务。罗马尼亚空军原先要派一架HZ-5参加今年7月的英国空军空中纹身展(AirTatoo2001),但是在航展前的一次飞行事故中被毁,飞行员幸免。未能获得进一步资料表明轰-5参加了AirTatoo2001。

翼展 21.45米
机长 16.77米
机高 6.20米
机翼面积 60.8平方米
主轮距 7.4米
前主轮距 6.67米
空重 1289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184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21200千克
机内载油量 380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 (高度4500米)902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 (高度5000米)696千米/小时,(高度10000米)559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 12500米
最大航程 2400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 980米
着陆滑跑距离930米 </P><P>轰6</P><P>原型为苏联的著名中型喷气轰炸机图-16。该机采用两台图曼采夫涡轮喷气发动机,翼型后掠,是苏联长期使用的一种优秀轰炸机。1959年我国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仿制这一轰炸机,后一度终止,64年3月恢复研制。第一架原型机于66年10月完成,用于静力试验。1968年12月24日,毛主席生日前夕,采用国产涡喷-8发动机的轰-6首飞成功,69年批量投产。我军在引进图-16时候也引进了其改型图-124型运输机。我军共有两架图-124,最初作为仿制对象引进,但后来作为军用专机使用,执行一些低级别的人员运输任务。80年代后期退出现役。</P><P>轰-6采用悬臂式中单翼,双梁盒式结构。焦点线后掠角35°,翼弦平面下反角3°,安装角1°。整个机翼由中央翼、左右中外翼和左右外翼组成。机翼后缘全展长上装有内、外襟翼和副翼。襟翼为后退开缝式,最大偏转角35°,副翼上装有内气动轴向补偿和调整片。全金属半硬壳机身结构,蜂腰流线形机身。机头有玻璃镶嵌的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驾驶舱下机腹部的凸起内装导航雷达。驾驶舱内两名飞行员均有独立的操纵系统,操纵系统分硬式操纵和混合式操纵。每位机组成员均有弹射座椅,应急情况下,两名飞行员向上弹射,其余人员向下弹射。机上配有两个充气救生艇。</P><P>起落架由前、主起落架和尾橇组成。前起落架装有油液氮气缓冲支柱,双轮,有前轮转弯机构。主起落架也各有一个装有油液氮气的缓冲支柱,支柱头部各铰接有一个小车架,小车架上装有前后并列的4个机轮。在机身尾部还装有着陆阻力伞。发动机舱位于机身两侧。发动机采用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仿制的涡喷-8发动机,单台海平面推力7650千克,最大推力9310千克,瞬间推力10300千克。由于国内工业技术的限制,涡喷-8发动机比原型的图曼采夫发动机推力小3000多千克,但经过在气动外形上的努力,轰-6的速度比图-16基型还略有提高。涡喷-8的原型为苏联РД-3М发动机,8级轴流式,不可调节收敛型尾喷口,从压气机第5级和第7级后引出热空气对进口导叶、整流支板和整流罩进行加温;从第8级后引出热空气对机翼前缘加温。1967年1月8日,完成了300小时国家交付长期试车,1967年3月29日航定委批准交付部队使用,称Ⅰ批发动机。在Ⅰ批结构的基础上,又研制了800小时结构的涡喷8发动机,1972年7月到1975年10月,分别进行了四次工艺长期试车考核。1973年底在Ⅰ批结构的发动机上混装了可*性较高的800小时结构涡轮转子,首翻期寿命为400小时,称为Ⅱ批发动机。经一年多的混装使用,1975年开始,全部生产800小时结构的整机,称为Ⅲ批发动机。为了稳妥起见,初期Ⅲ批发动机的首翻期寿命暂定为500小时。79年根据外场使用情况,将首翻期寿命延为600小时;83年根据F23042机台架交付延寿试车的情况和外场使用实际情况,决定1982年以后生产的Ⅲ批发动机首翻期寿命为800小时。涡喷-8初期有可*性、维修性方面的多个问题,如高温起动和高原起动困难,压气机第1级转子叶片叶尖排气边掉块,火焰筒筒体冷却孔裂纹多,涡轮第2级导向器叶片固定螺钉断裂频繁等。当时轰-6险些停飞,经努力使发动机的可*性和维修性提高到合理的水平。</P><P>机上燃油系统分为主系统和启动燃油系统。主系统又分左右两分系统,分别向两个发动机供油。燃油箱加注惰性气体,可抑制燃油爆炸,并设有紧急空中放油装置。机上设有主液压系统和刹车液压系统。主系统负责起落架收放、前轮转向,以及起落架舱、弹舱门的开启关闭。通信系统包括通信电台、短波指挥台、超短波指挥台、机内通话器和应急救生电台。机上还安装了空调及除冰系统。</P><P>前后气密舱的空调用来自发动机压气机的压缩空气进行增压和加温。为防止机翼前缘、发动机进气道前缘结冰,利用由发动机引出的热空气进行加温。垂尾和平尾前缘及飞行员、领航员前面的玻璃,采用电阻丝加热装置进行加温。电源系统由发动机带动的直流发电机、电池及变流器组成。</P><P>轰-6的主要作战武器为多种普通炸弹

轰-6的火控系统主要由第二代自动领航轰炸系统组成,包括多普勒雷达、轰炸雷达、光学轰炸瞄准仪、计算机、航向姿态系统、自动领航仪、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自动驾驶仪和速度传感器组成。机上装有共7门23毫米自卫机炮,机头一门,机身上、下、尾部炮塔各两门,由射击瞄准雷达或光学瞄准具控制。其炸弹武器包括核弹和早期采用过的250-1、500-1型普通炸弹。之后250/500/1500/3000-2型高阻爆破炸弹等陆续装备轰-6使用。</P><P>250/500/1500/3000-2系列炸弹是在苏联фAB-M54系列爆破炸弹基础上改进研制的,60年代中期服役,适于轰-6弹舱内挂,中高空投掷。另外强-5、歼-6、歼-7、歼-8等也可挂装使用。该系列炸弹有相同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只是外型尺寸、装药等略有差异。全弹由圆柱型弹体、双圆筒试尾翼装置、头部/尾部传爆管、双弹耳和相应装填系数的TNT装药等组成。弹体由弹头、弹尾、尾锥体、弹道环组成。弹头由铸钢铸成,弹道环焊在弹头外部,专门用来改善炸弹下落进入跨音速飞行时的稳定性。该系列的四型炸弹的技术指标如下:</P><P>250-2型: 全长1.5米,弹体直径0.325米,尾翼翼展0.41米,弹重236千克,装97千克TNT
500-2型: 全长1.5米,弹体直径0.45米,尾翼翼展0.57米,弹重473千克,装200千克TNT
1500-2型:全长2.77米,弹体直径0.63米,尾翼翼展0.79米,弹重1448千克,装658千克TNT
3000-2型:全长3.3米,弹体直径0.82米,尾翼翼展0.41米,弹重2840千克,装1350千克TNT</P><P>高阻航空炸弹外形启动阻力大,不适合高速作战飞机外挂,也不能用于低空、超低空轰炸。但其短而粗的外型,能充分利用轰-6炸弹舱的容积。且只需加装适当的减速装置及开伞控制和安全保护装置,即可构成适用于高速低空/超低空轰炸的减速炸弹,从而扩大高阻航空炸弹的使用范围。</P><P>更先进的250/500/1000-3型低阻爆破炸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适用于高速飞机外挂投掷,轰-6并未装备。</P><P>轰-6原型机研制成功后,西飞进一步研制了轰-6的第一个正式型号轰-6甲。该型装备了解放军空军,主要作为常规轰炸力量使用,并能使用我国研制的各种空投核武器。88年5月15日,轰-6甲才通过生产定型,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投产。轰-6甲执行了我国第一次氢弹试爆。</P><P>海军航空兵于67年轰-6还在研制时就提出了研制反舰改型轰-6丁(轰-6D),因文革影响,1981年8月29日才首飞成功,经多次导弹试射后于85年通过鉴定。轰-6丁(轰-6D)主要作为反舰导弹载机。装备了C-601(下图)、C-801等多种反舰导弹。</P><P>轰-6D装备了245型雷达和自动领航火控装置,为此轰-6D取消了以往轰-6机头固定机炮,且雷达罩大于甲型的雷达罩。该雷达在9000米高度对RCS(雷达反射面积)为7500平方米的海上目标发现距离不小于150千米。其自动领航火控系统具有自动领导航、导弹自动攻击和半自动常规轰炸三大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早期的大型军舰的RCS远远大于这个数字,比如“克列斯塔II”级RCS高达1000000平方米;我国051的RCS为35840平方米。随着我国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发展,轰-6还有较大潜力可挖。目前轰-6D已经出口。</P><P>C-601反舰导弹飞行速度约M0.9,采用中段自控加末段雷达主动制导,射程约150千米,弹重2440千克,长7.36米,弹径0.76,翼展2.4,巡航高度50~100米,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P><P>据称轰-6C已经衍生出轰-6F改进型,主要调整了主仪表板和辅助仪表板,增加了惯导设备的控制显示部件和状态选择部件。增加了惯性导航系统、GPS定位导航、导航信息处理机,换装领航仪和航向联系盒。从而组成了惯性导航、GPS导航和多普勒导航三种导航分系统,互相交联配合,可与轰炸瞄准系统交联,实施自动瞄准轰炸。该系统采用了卫星导航技术、卡尔曼滤波技术、多余度组合导航技术,导航功能强、精度高、工作可*性好,可以实施远距离自动导航、机动瞄准和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低空激动突防。因此该改型具备了原距离、远海导航轰炸能力,解决了轰-6飞机难以遂行远海作战的问题。取消了不必要的机头航炮。 </P><P>为改善轰-6的航程、发动机寿命等性能,西飞于1970年提出了深入改进的轰-6I方案。这一方案非常大胆,采用四台英国“斯贝”512-5W涡扇发动机(FBC-1也采用了当时引进的“斯贝”涡扇发动机)代替原有的两台涡喷-8发动机。其中两台布置在原涡喷-8的位置,另外两台在机翼下吊挂。轰-6I航程从原型的5760千米猛增至8060千米,海平面爬升率从原型的18.6米/秒提高到29.7米/秒,效果显著。但由于大量改进现有的轰-6成本太高,而且“斯贝”发动机的数量和后勤维护很成问题,轰-6I方案被放弃。 </P><P>轰-6还衍生了其他一些小改型,如无人靶机母机和轰电-6电子战改型。在近年生产的轰-6上,机头机炮已被取消,涂装改为灰蓝色。</P><P>另外根据种种资料可以肯定,轰-6是我国几种空地导弹的载机。由于我国对空地导弹保密很严格,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匮乏。目前所知的可能是空地导弹的型号包括上游-2A(SY-2A)的改型。上游-2A是上游-2反舰导弹的改型,用涡喷发动机取代了上游-2的火箭发动机,射程增加到130千米以上,长度增加少许。上游-2A采用GPS+惯导+末段主动雷达制导。最容易识别的特征是其进气道装在弹体后上方,类似于美国AGM-86。据信上游2A的空地改型取消了火箭助推器,导引方式沿用上游-2A的模式,但末段有所不同。根据一些资料,该弹可能涂成黑色。另外外界传说的中国空地导弹还包括“红鸟”系列巡航导弹,载机同样是轰-6。</P><P>未经证实的说法是,携带两枚空地导弹的是轰-6H型。某型导弹中段采用惯性制导,末段采用电视制导头,将图象发回轰-6H,由武器控制员锁定目标。H型本身主要改动了导航设备。 </P><P>轰-6 086号是发动机试验高空平台,炸弹舱内加装一个可升降发动机平台,前端有一圆环作为进气调节。086号完成了我国大量发动机的试验工作。 </P><P>轰-6最新改型是轰油-6空中加油机,该机在翼下加装两个软式加油吊舱,能为歼-8ⅡD空中加油型战斗机进行加油(下图)。该型号取消了机头玻璃镶嵌结构的观察轰炸舱、尾炮等,尾部观察窗略有增大。该改型全机可载油37吨,输油18.5吨,约够6架歼-8型机使用。对接操作通过仪表指引和目视控制。该型机的导航系统为两套惯性导航系统组成,互为备用,加装了两套塔康导航系统,用于加、受油机空中测距和对地近程导航、定向仪。加装航向姿态系统。机头装有气象雷达。通信系统增加了两套超短波单边带电台、两部保密电台和救生电台。电子对抗设备中增装了雷达告警设备和箔条/红外诱饵投放器。为了实施夜间加油,在左右挂架两侧、左右起落架短舱内侧的尾锥内、后机务舱两侧各装了一个白光灯。加油吊舱也装有指示灯。

在苏联,图-16历经多次改进,战斗力大大增强,出现了多种改型,值得我们借鉴。轰-6的原型图-16轰炸机的图片,可见苏联的图-16的领航舱已被机头雷达舱替代。 </P><P>基本技术数据
机长:34.800米
翼展:34.189米
机翼面积:167.55平方米
机翼平均气动力弦长:5.021米
机高:9.850米
主轮距:9.775米
最大平飞速度:1014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0.75马赫
正常起飞重量:72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75800千克
最大着陆重量:55000千克
正常载弹量:3000千克
最大载弹量:9000千克
自卫武器:7门航炮
实用升限:13100米
最大航程:6000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1670米
着陆滑跑距离:1655米(不放减速伞) 1050米(放减速伞) </P><P>
</P>
<P>歼轰-7“飞豹”/FBC-1</P><P>歼轰-7“飞豹”,对外名称FBC-1,是由我国于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型战斗轰炸机。该机主要装备海军航空兵,是解放军作战飞机中耀眼的新星。该机由中国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负责研制。</P><P>研制背景</P><P>来谈谈歼轰-7研制的背景。1974年初,中国海军在西沙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了击沉击伤敌四艘巡逻艇的战绩,但也暴露出缺乏海军航空兵空中支援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海航装备的战斗机并无攻击能力,同时缺乏航程足够远的对海攻击飞机。轰-5航程较远,又过于老旧不堪重任。于是在1975年的军备发展会议上,军方强烈要求三机部,现航空工业总公司,研制一种中程轰炸机以满足未来的作战需求。同时空军的轰-5、轰-6速度太慢,无法适应现代高强度作战的要求,而超音速的强-5航程又太短(1500千米),而且载弹量仅有2000千克。因此空军也迫切希望拥有兼有战斗机和轰炸机性能的新型飞机。国防科工委根据海空军的要求,确定关于新歼击轰炸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随即据此要求三机部用一个机型,装备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分别满足海空军的需求。在计划中,海空军的新歼轰除了作战使用的武器和配备不同外,技术性能基本一致。

1976年6月,三机部下属各单位的设计精英云集北京,被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各自设计方案。沈阳飞机制造厂和南昌飞机制造厂率先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起先三机部倾向沈阳歼轰-8方案,该方案计划在歼-8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强调对地攻击能力的轻型歼击轰炸机。沈飞以米格-23MC为基础,改歼-8机头进气为两侧进气配置,采用新型大推力发动机,在牺牲升限和速度的前提下(由20000米、M2.0下降到1500米和M1.75),增大载弹量(由2200千克到4500千克)。同时飞机的航程也提升至3000千米以上。</P><P>南昌厂的强-6型强击机的设计思想则更加超前。从6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世界航空界非常流行可变翼技术的应用开发,这股潮流对中国航空业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在强-6的研发初期,部份科研人员建议在吸取米格-27,以及从越南战争获得的F-111的精华,发展我国的下一代歼轰机。其实从60年代末开始,中国唯一具有攻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在总设计师陆孝彭坚持下,吸收部份米格-23的设计经验,已经开始设计单发双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5和歼-6的共同后续机。南昌厂确定的强-6方案,采用悬臂式高可变翼设计,机腹进气,装一具最大后推力为12200千克的涡扇-9涡扇发动机。从外形来看,强-6就像是F-16和米格-23的混合体。但计划采用的涡扇-9发动机出现了严重的技术瓶颈,此时控制可变翼的具有高速运算能力的小型计算机也无法按计划完成。</P><P>这时,苏联已在我边境附近部署了重兵,高密度大纵深的防空火力网已经建成,进攻威胁咄咄逼人。在这一严峻形势下,终于在1977年11月,西安飞机制造厂在统一内部争议后,发表了第三个方案的初步设计:一种具有前线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的歼击轰炸机。603所确定了传统设计和线传飞行控制技术相结合的路子,力图使该设计达到更先进的水平。新歼轰的竞争进入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之后歼轰-7正式确认由603所负责研制。

之后,海空军因为各自作战对象不同及使用兵器不同,而对飞机座舱布局产生了争论。海军作战目标为各种水面舰艇,飞行员根据机载电子设备操纵空舰导弹进行攻击,希望采用类似美国刚服役不久的F-14的纵列双座。而空军因其主要面对是苏联地面部队,希望搞便于两名飞行员协同的并列双座布局。而当时的航空工业不足以搞两种座舱布局,双方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这一争论一下子占用了三年的宝贵时间。</P><P>进入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百业待兴。军队建设也不得不为经济建设让路。多项新装备研发计划被迫终止,包括歼-13,强-6等最重要的装备发展项目下马。同期的歼轰-7也落得个经费削减,进度放缓的地步。1982年英阿马岛一战,阿根廷超军旗攻击机发射AM39“飞鱼”导弹击毁英国皇家海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这给中国军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岛战争后,中国海军开始探讨轰炸机、水面舰只、潜艇三位一体的联合作战模式。于是到了1982年11月,歼轰-7、歼-8全天候型计划再次全面启动。到1983年初,603所先后完成了歼轰-7结构,强度和系统原理性实验,同时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段。同时与歼轰-7相配套的新一代“鹰击-8”(YJ8)空舰导弹的预研工作也正式开始。同年5月,国家拨专款更新603所的生产制造设备,以确保飞机的正常生产研制进度。</P><P>最终确定的“飞豹”气动外形如下:正常式串列双座布局,常规半硬壳式蜂腰形机身,带腹鳍。中等展弦比后掠式上单翼有前缘锯齿,带下反角,气动扭转外翼,翼根有填角。斜定轴全动式中下平尾,大后掠单垂尾。两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并列装在后机身内,进气道位于机身两侧翼根处。</P><P>由于目前还不详的原因,歼轰-7非常早的公开曝光,这与我国保密体制似乎不符。在88年的北京国际防卫展上,曾展示歼轰-7的模型。同时在香港《现代军事》杂志上,603所长期刊登歼了“轰-7”广告,相信资历老点的爱好者都会记得。现在装备部队的歼轰-7,与88年的模型和广告画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后座舱上设有一具超高频通讯天线,垂直尾翼前缘也增加了长方形的电子战天线,垂直尾翼的布局构型类似米格-23,木制垂尾顶端的水平扰流稳定片已不复见。实物与模型的最明显差别在于进气道外形,原形机进气道呈矩形,其后方有两个类似米格的方形辅助进气口,而模型进气道略呈圆形,与AMX攻击机或轰-6相近,并且没有原形机上的辅助进气口。不论实物或模型,都在主翼的襟翼外侧带有前缘锯齿状结构(Dog Teeth)和翼刀,可增强低速大攻角飞行时的操纵性和稳定性,阻延主翼失速发生。这种锯齿状设计多见于1960年和1970年代的战斗机,例如幻影F-1和“幼狮”,符合发展时代背景,但在线传操纵系统(FBW)问世已显落后。而且翼刀和锯齿都会极大增大雷达反射面积。现役的第三代战斗机中只有JAS-39仍保留锯齿结构。歼轰-7和歼-8II都隐约能看到米格系列的影子,体现了中国在苏联突然撤出后长时间都不能摆脱苏式设计的惯性。</P><P>最为遗憾的是,“飞豹”的翼刀是在当时无法确认新的气动布局和控制手段是否还需要翼刀辅助的情况下,为稳妥起见而加装的。研制成功后,经过多年研究,确认该翼刀毫无用处,于是在后来的改进型中翼刀被取消。</P><P>系统简述</P><P>综上所述,“飞豹”的机体、气动、火控系统均为我国自行研制。但其发动机涡扇-9则是进口货,十几年过去了,直到最近仍未能彻底实现国产化,成为了歼轰-7的一大瓶颈。</P><P>涡扇-9是英国斯贝(SPEY)MK202发动机的国产衍生型,后者是英国皇家空军F-4“鬼怪”式战斗机的标准发动机。MK202最大推力9,305公斤,推重比在6.5左右。当时中国希望将MK202作为标准发动机装备,出资5亿英镑,于1975年12月13日与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签约引进了该发动机生产专利。1976年3月,603所的中国红旗机械厂负责开始试制该发动机。1979年7月25日第一台使用英国毛料制造的零组件、罗尔斯·罗伊斯外购件和附件的涡扇-9完成装配,同年11月13日完成150小时持久试车,首批共制造4台。1980年初,中国制造的两台涡扇-9发动机和两套部件,在英国高空台上作了高空性能、功能、再点火试验和-40℃冷起动试验,并对其5种零部件作了强度试验考核。同年5月30日,中英双方在考核试验通过报告上签字。至此红旗厂成功的实现了第一步,用英国毛料成功试制出涡扇=9发动机。按计划,当时应该接着进行国产毛料试制,但由于当时国民经济调整,使涡扇-9国产化进度拖后,直到1983年才取得初步进展。压缩机叶片的铸造技术到88年才得以突破。但这仍然不是全面的国产化,直到今天涡扇-9国产化工作仍在艰苦进行中,估计已经进入最关键的考核试验阶段。
国产涡扇-9最大加力推力9305千克,最大军用推力5557千克,中间状态推力4692千克,最大连续推力4692千克,最大军用耗油率0.684千克/千克/小时,最大加力耗油率2.0千克/千克/小时,推重比5.05,空气流量92.5千克/秒,涵道比0.62,总增压比20,涡轮前温度1167摄氏度,直径1093.32毫米,最大长度5205毫米(喷口全张开)。从数据来看,涡扇-9的推力固然无法与AL-31等先进发动机相比,但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尤其耗油率则远远优于当时国内的涡喷发动机,使得歼轰-7的航程得到了保证。</P><P>在其他方面,歼轰-7也遇到不少难题,但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后逐一获得解决。例如试飞中原型机整个方向舵飞掉了,试飞员竟然将方向控制能力接近零的飞机飞了回来。为此修改了垂尾设计,又用回了米格机的垂尾尖顶设计。由于垂尾改变,一些天线也要重新布置。下图为歼轰-7原型机起飞。请留意再下面的图片,这就是《现代军事》上“轰-7”的广告画。可以清楚的看到歼轰-7原型和批量型号的垂尾的区别。</P><P>歼轰-7飞机采用常规布局。采用中等展弦比后掠式上单翼,外翼带气动扭转,翼根带填角。斜定轴全动中下平尾,大后掠单垂尾,单腹鳍。两侧进气,蜂腰形机身,两台MK202涡轮风扇发动机并排于后机身内,可提供1万公斤的推力,三点式机身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后撑杆形式,主起落架为小轮距“外八字”摇臂式。
歼轰-7飞机长22.325米,翼展12.705米,停机高度6.575米,飞机最大起飞重量28 475千克,最大外挂重量6500千克,最大M数1.70,最大使用表速1210千米/小时,转场航程3650千米。歼轰-7的作战半径1650千米,是中国现役轰-5型飞机的两倍。</P><P>在飞行控制、火控和武器系统方面,603所正确处理了对空攻击、自卫与对地、海攻击的关系,以对地、海攻击为主;高空特性与低空特性的关系,以低空突防为主。并解决了一系列的重大技术关键,使歼轰-7飞机的综合作战能力大大提高。最终定型的歼轰-7,对比以往的空军作战飞机,具有以下优点:</P><P>作战半径大。作战半径可达1650千米。</P><P>攻击威力强。 前机身右下侧处装有一门23-3型23mm双管炮,备弹200发。全机载弹量5000千克,具有装备大重量、大口径武器的能力。可挂能以多种姿态发射的空空导弹。</P><P>歼轰-7主要作战使命是执行对地、海攻击任务,具有一定的歼击护航能力。该机可用于攻击敌战役纵深目标;攻击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等战场目标;孤立战场、支持、支援地面和海上作战,以及执行远程截击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艇等攻击任务。</P><P>歼轰-7最重要的武器是C-801K/803反舰导弹,最多可带4枚。右图为两枚C-801导弹,颜色不同可能代表其型号不同。两个翼尖挂架可挂霹雳-5近距空空导弹。歼轰-7也是解放军中少有的带有翼尖挂架的飞机.</P><P>中低空飞行特性好。603所在国内首创性的采用了线传飞行控制系统,尽管是模拟式线传,但仍具重大意义。歼轰-7设计中,还针对中低空飞行的结构抗疲劳设计和乘员乘座品质进行了专门设计,使飞机具有良好的中低空飞行安全性。具有较先进的武器火控系统,首次在国产作战飞机上采用数据总线为核心的作战系统。主要由多功能雷达、空舰导弹火控、平显、大气数据系统、机载计算机系统总线、惯性/GPS导航系统和控制增稳飞控系统组成。可以多种攻击方式对地、海攻击。据悉,“飞豹”雷达搜索范围为150千米,射控雷达范围为100千米。该机采用了先进的机载设备和成品,采用最新的设计规范,在国内最早使用了数据总线与数字技术进行各系统的综合。计算机系统包括六台数字计算机,以HB6096(ARINC429)规范串行数据传输。总线采用广播通信方式,4个发送器,每个配置一条总线。4个发送器分别为大气数据计算机、惯导/GPS组合计算机、导弹火控系统、平显火控系统计算机服务。由于解放军已拥有激光制导炸弹,未来也将在歼轰-7上加装激光照射吊舱。</P><P>歼轰-7采用惯性和全球定位组合导航系统,导航定位精度高,利于飞机在海上和陆上作战。飞机配备了短波电台和起短波电台,保证了各种条件下通讯的需要。由全向告警装置和有无源干扰装置构成的电子对抗系统、使飞机的自卫能力和生存能力大大增强。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和火控系统交联,提高了飞机的攻击精度,多功能的雷达和平显的使用,为飞行员提供了良好的作战手段。宽敞、明亮、舒适的座舱有利于作战效能的发挥。可*性增长和多次维修性的改进,使飞机具有良好的固有可*性、维修性。完整、高效的综合保障系统、能有效地保证飞机完成作战和训练任务。具体设备包括:</P><P>飞控系统:
1套KF-1型三余度三轴增稳数模混合自动飞行控制系统
1台8415型数字式大气数据计算机(ADC)
1套HZX-1B型航向姿态指示系统
1套安全高度预警系统(SAW)
火控系统:
1部232H型多用途火控雷达(后期换装JL-10A型神鹰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
1套HK-13-03G型平视显示器(含火控计算机)
1套舰空导弹火控系统
2套多功能单色液晶显示器
1套多功能彩色下视显示器
1套型头盔瞄准器
1台数字式任务计算机
1套1553B综合数据总线系统</P><P>导航系统:
1套HG-563GB型惯性/GPS组合式导航系统
1套210型多普勒导航系统
1部WL-7型无线电罗盘
1部265A型雷达高度计(后换装271型)
1部XS-6A型信标接收机
1套HGY-10B型IFF/ATC应答机
1套微波着陆系统(MLS)
1套仪表着陆引导系统</P><P>通讯系统
1部170型HF短波单边带电台
1部651型VHF/UHF超短波电台
1套483D数据传输/塔康系统
1套JT型机内通话器 </P><P>电子对抗系统
1部605B型敌我识别器
1套RKL-800A型综合电子对抗系统(AAP)(包括:
1台KJ-8602/RW-1045型雷达告警接收机
1套综合电子自卫智能计算机
1台960-2型噪音式电子干扰机(后换装KG-8605型)
1台KG-8601型应答式电子干扰机
1台KZ-8608型电子侦察机
2套941-4G型红外/无源电子对抗系统(红外诱饵/干扰箔条发射器) </P><P>
装备改进</P><P>歼轰-7装备了海军航空兵,并已完成评估和定型工作,后续量产型仍按照原计划稳定进行中,但产量不会太多。总的来说,歼轰-7是我国完全自行设计研制的机型中非常成功的一例,而且是真正的“自行设计研制”而不是仿制。在研制过程中,歼轰-7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机载设备,设计与工艺结合,保证了继承性。采用系统工程的管理办法,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了科研目标和战术技术指标的实现,并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例如:歼轰-7飞机是我国第一个完全自行设计的歼击轰炸机;是第一个自觉进行可*性和维修性补充设计的机种;是第一个地面试验、试飞规模最大、过程最全、试飞架次最多的机种;是我国第一次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系统研制全过程的机种。</P><P>据公开消息判断,歼轰-7装备初期,可*性较差。为此火控计算机进行了一定改进,提高了火控雷达和火控计算机可*性、精确度,改进了导航、通讯,使火控雷达的可*性提高了5倍。同时屏幕显示性能得到了提高,操作更趋向直接和简捷,提高了作战效能,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P><P>歼轰-7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改进,是航空部607所的JL-10A“神鹰”脉冲多普勒雷达。海军计划将JL-10A用于歼轰-7,取代原有的单脉冲雷达。“神鹰”雷达是一种真正的脉冲多普勒平板缝隙天线雷达,其对地工作模式相当好,波束扫描可获得地面成像。一共有中程拦截、近距格斗、对地/海攻击、辅助导航等11种工作模式,具有边搜索边跟踪模式和多目标攻击能力。上视和下视搜索距离分别为80和54千米,上视和下视跟踪距离分别为40和32千米。工作波段是X波段。该雷达的重点在于以毛士艺主持的“机载多普勒锐化处理器的研制”项目。1995年,“神鹰”工程的原型雷达上通过试飞成功,获得了我国第一幅机载实时的DBS图像。在试飞中,实时的将雷达探测到的地面信号转换成图像,2秒内即可输出在屏幕。2001年3月,机载多普勒锐化比例提到了32:1,分辨率大大提高。试飞员能清晰看到三门峡大桥、山沟、岩层等。但这一锐化比率无法与美国雷达相比,美国雷达早已达到了局部48:1、60:1的高分辨率。32:1的分辨率实际上用处不大,仍需进一步提高。但海军已对607所的这一真正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表现了极大兴趣,非常重视。这一雷达对迫切需要对地精确探测制导火控手段的空军也有较大意义。</P><P>歼轰-7A
总的来说,歼轰-7性能表现只能满足海航部队的燃眉之急,无法满足海航全部战术和未来战场环境的需求,603所在广征意见后已于1995年著手进行改良型的设计工作。海军也对此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因为这关系到海军在21世纪初是否能够拥有真正的精确对地攻击能力,以及更加强大有效的反舰能力。海军司令石运生等多次视察603所,对603所、总设计师、科研人员及科研成果非常着紧。西安飞机研究所针对部队提出的303条更改意见,对歼轰-7A改进型机进行了全面更新设计。</P><P>歼轰-7的改良型可能称为歼轰-7A,主要作战目的集中为精确对地打击能力和打击大型舰艇的能力。A型的重点是自主研制综合航电火控系统,将飞行控制系统和火控系统互联综合,这在国内是首创,空军对此也深感兴趣。A型改进的航电火控系统,尤其是前后舱的综合显控技术是国内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系统,大量采用有源液晶显示器,具备了“玻璃化座舱”的特点。</P><P>改进将使A型具有使用多种国产和俄罗斯先进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此外歼轰-7A将具备空中加油能力。在发动机方面,涡扇-9的全面国产化将继续推进,2001年前后该项工作获得重大突破。结合以往的情况,涡扇-9应该接近实现全面国产化。</P><P>在机体结构、气动外形方面也作了改进。采用了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具体负责的全复合材料平尾,简化了平尾的工艺难度和成本,减重及强度和寿命性提高一倍;该所还负责了歼轰-7A的钛合金超塑成型双腹鳍,使得飞机的稳定性和载荷分布得到了合理调整。这也代表着我国钛合金设计制造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对平尾翼尖配重形式进行优化,改善平尾的颤振特性;提高了其承载能力和颤振临界速度,减低振动效应,原来减重20%的目标提高到24%。改用整体圆弧风档。垂尾前缘改用芳纶复合材料。经过以上改进之后,A型减重500千克,且隐身能力增强、航程增加。提高了可*性和维护性。局部涂敷隐身涂料。为配合上述改进,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出国内最大的全机低速颤振模型;自主开发了应力分析求解、有限元整体求解等。</P><P>按国内近年航空武器发展的情况,歼轰-7A的武器装备推测如下:估计较可能保留23-3 23mm双管机炮。歼轰-7A至少拥有10个外挂点,除了能使用C-801/803反舰导弹外,还可使用引进生产的Kh-31A(AS-17)超音速反舰导弹,Kh-31P超音速反辐射导弹。可能配备俄罗斯授权仿制的Kh-65SE巡航导弹,该型导弹在1995年的西北戈壁空军大演习时已形成战斗力。有可能采用国产巡航导弹,据称国产巡航导弹已于1990年代初进入工程研制阶段,预计可在近年可部署服役。</P><P>其他可用的对地攻击武器,还包括现役和研制中的国产与进口航弹、火箭弹等。与之配合的装备至少包括:由607所研制的蓝天全天候低空导航夹舱,以及613所研制的前视红外(FLIR)/激光瞄准组合夹舱等。国内可能也在研制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和联合距外武器(JSOW)之类的多功能空射武器,这些武器在由014中心等单位研究开发。</P><P>飞豹携带613所吊舱的图片已经曝光,字样FILAT。
  
同时,A型的改进设计,强调了以飞机可*性、维修性和综合保障能力为重点,以完善飞机操纵、环控救生、燃油系统更改配套为目标。603所完成了《“飞豹”改进飞机“四性”大纲》和配套设计46项,编制地面设备目录,培训空、地勤人员,对新研改进成品可*性进行了摸底试验,使“四性”和战技性能显著增强。这也是我军首次系统的对飞机可*性、维修性进行规划设计。</P><P>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在歼轰-7A的研制中,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D/CAE/DMU/PDM集成数字飞机工程设计系统,在国内率先引进NT版CATIA V5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应用,从5.0版发展到5.6版,实现了飞机三维设计,超越了传统的落后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歼轰-7A全机三维设计是国内首架全机电子样机,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电子预装配,创建三维数模24744个,部分直接应用于飞机制造和工装设计,实现了无纸设计与制造。研究所用了不到一年时间高质量地完成了改进的全部详细设计发图,4个月完成了某工程电子样机,创造了飞机设计史上的奇迹。但是由于CAD的不完善,部分工作还需要转回到纸面上进行,费时费力。CAD/CAE/DMU/PDM集成数字飞机工程设计系统使得西安飞机研究所走上了新的台阶。系统研制只用了半年时间,先后涉及到大气机、通信导航识别、非航电监控、飞行控制系统及显控处理机、数据处理机、任务机等近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并建立了航电火控系统POP、ICD文件库,编制机载软件7万条,测试软件33万条,使我国综合航电火控系统技术又上了一个台阶。</P><P>603所在研制歼轰-7A的过程中,跟踪国际航空工业最新技术动态,运用新技术,结合现代集成设计理念、管理方法、技术体系和先进装备,构建飞机设计研究和管理一体化体系。逐步采用了项目管理、A-B总师制、并行工程现代先进管理方法,全面提高飞机总体技术水平和质量,对飞机结构及其系统进行了最低限度的适配性更改,提高了飞机战技性能。603所在所长黄强和所领导班子带领下,借助国家高新工程的机遇,把歼轰-7A作为重大契机,重点加强飞机系统、总体设计、综合试验等开发能力,高起点进行科研保障条件建设。</P><P>更重大的歼轰-7改型也在研制中,总的来说,这一改型实际上是一种全新设计,只不过有部分机体还和歼轰-7相同。据传此型号被称为歼轰-7B,也有传说实际就是歼轰-8。一个更虚幻的说法是歼轰-7B将采用并列双座双垂尾布局,结合当初空军希望要一种并列双座战斗轰炸机的想法,有一定道理。外形的改动工作量很大,说明研制单位对其的作战对象、环境有了全新的想法。飞行控制系统将彻底大改,取消配重、翼刀等落后的控制手段。B型采用火控、电子设备将进一步改进,涡扇-9届时将全面国产化。另外,将采用更深入的隐身技术。目前并列双座这一说法较为受网友肯定。</P>
<P>水轰-5

水轰-5型水上反潜轰炸机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用于中近海域海上侦察、巡逻警戒、搜索反清等任务,也可监视和攻击水面舰艇。50年代初我国曾引进6架苏联别-6水上飞机,但不足以满足海军的各种需要。1968年水轰-5的研制正式得到批准,70年完成总体设计,次年总装出第一架原型01号。1971年就以110%的设计载荷达到并超过全机静强度破坏试验的技术要求,并总装成功。02号原型机于1973年12月实施首次地面滑行,并于1975年5月在湖北荆门漳河水库下水,开始水上试验。1976年4月3日首次进行水上起降试飞。1986年服役,从而开始接替陈旧的别-6和“青-6”型水上飞机。 </P><P>水轰-5飞机的外形很美,修长的机身兼船身保证了水面漂浮时具有良好的纵向稳定性。机头有一个雷达罩机鼻,稍下方是领航员的向下观察透明舱。机头上方是驾驶舱,内容纳多人机组。通常为双人驾驶机组,两人均有全套操纵系统。大长宽比的机身有较大容积的货舱,内可搭载电子器材或其他有效载荷。机舱为非气密,有高空飞行和应急供氧系统。机腹是相当长的单断阶船底,尾端带有水舵,机尾是向后延伸数米的磁探仪。辅助机轮可收进机身。船型底按两舱破损不沉设计,共10个水密舱。大展弦比梯形平直机翼装在机身背部,上面设有开裂式襟翼及扰流片。上反平尾两端装有2片椭圆形垂尾。水轰-5的机身按二舱破损进水不沉的原则设计,共分成十个水密舱段,机头下有抑波槽和挡水板,减少了浪花的飞溅。座舱非气密,但有高空供氧设备。机体考虑到我国海岸线长和沿海各岛屿的使用要求,多处采用防潮湿、防盐雾、防霉菌措施。主要措施为机上钢零件涂有环氧锌黄底漆,再涂环氧硝基磁漆。铝合金进行阳极化处理,再涂环氧锌黄底漆。为防止双金属腐蚀,金属间涂有XM-10胶。 </P><P>上述布局均可避免重要部件受起降时激起的波浪冲刷。机身为大长宽比全金属半硬壳式设计,底部设有防浪肋条,减低肋起降时的波浪。经上述精心设计,水轰-5可以在海上、江河湖泊以及水库中起降,并具有超低空、大航程、全天候、大载弹量短距起降和抗波浪性好等特性。水轰-5在水面起飞距离约500米,水上着陆距离大于800米,可在水深2.5米、长1500米、宽200米的水面起降。另外水轰-5也可在岸上机场着陆,但由于起落架较短小,安全系数不高,因此一般都采用水上起降,然后再通过岸边坡道滑行上岸。飞机可连续飞行11小时55分钟或4906千米。 </P><P>水轰-5的动力设置采用4台涡桨-5甲涡桨发动机,额定功率为2059.4千瓦,最大功率2316.8千瓦,驱动四个J19-G10型金属4叶螺旋桨。考虑到南方湿热的天气,涡桨-5A发动机经特殊措施,在30度气温时,仍能提供315O马力的推力。J19-G10型金属螺旋桨不仅有电防冰装置,还具有顺桨和反桨功能。操纵系统配备有自动驾驶仪和三轴复合液压舵机助力器及气液人感装置,并随时可由操纵转换为人工操纵。为保证飞机在水面随时能自行起动发动机,备有动力电源系统。 </P><P>机上电子设备包括XS-5A信标机、BWL-7自动无线电罗盘、263无线电高度表、773多普勒导航雷达、搜索轰炸雷达、航向系统、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仪、高度速度中心仪、地形回避设备、火控计算机、光学和激光轰炸瞄准具及反潜专门设备。反潜设备包括多种声纳浮标和尾部的长杆状磁力探测器。部分设备为后期改进加装的。机尾装有一个水舵。武器可以携带自导鱼雷、“鹰击”-8型空对舰导弹、航空炸弹、深水炸弹等反潜武器,此外机身背部还装有自卫的23mm活动炮塔。武器分别挂在机身与内侧发动机之间以及内外侧发动机间的机翼挂架下面。另据未证实的消息,水轰-5装备了C-101超音速反舰导弹。C-101示我军装备的第一代冲压式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69年5月开始研制,1985年导弹飞行实验成功,经多次改良后定型。制导采用末端主动雷达自动寻的方式,因此载机或舰艇在发射后即可关闭自身的雷达,进行脱离。导弹重达1847千克,射程45千米,使用液体冲压发动机加火箭助推器。北约代号CSSC-X-5(下图)。

C-101导弹常见诸报端,以舰载型为例,接战过程为:导弹发射后呈一定仰角爬升,助推器在数秒内将导弹加速至1.8马赫。这之后助推器脱离,点燃液态冲压发动机,导弹下滑至50米高度后改平飞,速度也增加到马赫2.0;这时导弹依据舰上指挥仪在发射前所预定的飞行时间,自动打开主动雷达搜索,锁定目标,当飞行至距目标3000米时,开始俯冲到离浪尖仅5米的高度,并在水线附近命中敌舰。C-101的大型战斗部加上剩余的燃料,再加上其高速动能,对敌舰杀伤力大。但目前公开的资料中,C-101仅有岸舰型号和导弹快艇携带的型号出现,尚未有水轰-5携带C-101的图片或文字资料。</P><P>兴安岭火灾后,水轰-5灭火机改型开始研制。1987年6月,水轰-5的森林灭火改型在哈尔滨附近进行了首次灭火试验。水轰-5飞机先在水库水面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滑行,仅几秒钟即将容量达8吨的飞机水箱吸满。随后飞机加速滑行500米后离水面升空。到达投水地点后,飞机放下襟翼,下降减速,然后打开水箱门,8吨多水一泄如注,完成了此次投水试验。机上增加了相应的吸水、放水装置,如轰炸瞄准设备处增设放水按钮。水箱有手动操作应急系统。灭火型拥有以往型号的作战能力。 </P><P>水轰-5配备于解放军北航某水上飞机部队。北航某水上飞行团曾经创下水轰-5连续飞行8.5小时的纪录,与以往巡航4小时相比,作战半径成倍增长,远程机动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为实现创纪录飞行,重点解决了机载雷达、通信、充氧等问题,并对放油系统、通气系统、电路系统等进行了改进,进行了改装到地面、空中放油试验。  

上岸时仅开动两台发动机
  
尺寸数据 </P><P>机长 38.9米
机高 9.80米
翼展 36米
机翼面积 144平方米
起飞重量 450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重 3600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 556千米/时
实用升限 10250米
爬升率 11.3米/秒
最大航程 4900千米
最大续航时间 11小时53分
最大机内载油 13417千克
起飞滑水距离 482米
着水滑跑距离 853米</P>
<P>苏-27与歼-11
解放军空军曾拥有包括歼-6、歼-7、歼-8现役主力战机约5000余架,现役战斗机数量上为世界第一。正如在之前的页面中我们看到的,即使是最先进的歼-8系列与美俄战斗机相比,也有着相当大的技术差距。实际上歼-8系列与美俄第二代典型战斗机,如米格-23、F-4等相比,只是略有优势,甚至某些方面还远远不如,例如对地攻击能力。89年政治风波促使了西方对中国的军事孤立和包围,苏联瓦解、东欧巨变使得中国必须独自支撑社会主义的大旗。海湾战争更令中国领导层认识到,科技是战斗力中不可或缺的环节。</P><P>89风波、苏联解体和海湾战争之后,西方开始将头号敌人由苏联转为中国,我国周边形势也越见吃紧。在我国周边,以美国为首、部分国家参与,形成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包围圈。台独势力走上前台,进而台独思想成立了台湾政治的主调。台湾军方分别自美、法引进150架F-16A/B和60架幻影2000-5战机。韩国、朝鲜、马来西亚与印尼等国,也分别引进F-16、F-18、米格-29等高性能战机。此时若不再想想办法,解放军空军如果离开广阔的国土,恐怕会真的不堪一击。但另一个有利因素也相应出现,那就是苏联与中国关系解冻,戈尔巴乔夫访华,重开中苏交往之门。随后俄罗斯经济恶化,急需硬通货,大量抛售先进武器装备。而我国经济起飞,一拍即合也是很自然的。</P><P>1990年9月17日,包括多位高级将领在内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参观了莫斯科城外的库宾卡空军基地。此基地是俄罗斯军事航空的重要试飞基地。当时传媒中吹得神乎其神的米格-29做了飞行表演,不想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架米格-29做低空特技时突然坠毁,机毁人亡。据传当时苏联拒绝了中国购买苏-27的要求,极力推荐米格-29。但中国人清楚的知道米格-29和苏-27相比只不过是一个低档前线战斗机。苏-27采用模拟式电传操纵系统,虽然比不上西方数字电传操纵,但比起米格-29的液压操纵有质的飞跃。苏-27使用的AL-31F涡扇发动机也比米格-29使用的RD33推力更大,在推重比和使用寿命上更是远胜后者。中国绝对不会要差劲的米格-29,而是选择一定数量的优秀的苏-27,配以研制中的国产中等性能战斗机,形成21世纪中国空军战斗机的主力。</P><P>中国人一向相信凡事只有“*自己”才是真正可*的,而且中国国土辽阔,对战斗机数量要求大,没有那么多钱购买大量的进口货。中国希望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自行研制,或者只购买少量的样品,只有在紧迫的情况下才会成批大量引进外国战斗机。因此中方与苏联/俄罗斯洽谈引进苏-27一开始就立足于引进其生产线。当然无论从学习、掌握的角度看,还是从应付紧迫局势的角度看,首期购买一定数量的苏-27也是非常必需的。1990年11月在中方的不懈努力下,双方终于达成关于引进首批苏-27SK战机的双边协议,这是自建国以来数额最大的引进行动,也是苏-27首次对外出口。消息震动了西方,“中国威胁论”唱得有眉有眼。</P><P>1992年6月27日首批共12架苏-27战斗机,其中包括8架苏-27SK单座型和4架苏-27UBK双座教练型,由俄罗斯后贝加尔军区吉达机场起飞,经蒙古于当日上午10时15分安全飞抵中国空军芜湖基地。苏-27正式加入了解放军空军装备序列。1992年11月8日,所有订购的战斗机全部交付,并额外得到了两架供研究测试使用。之后中俄之间继续苏-27的贸易,包括上述12架苏-27在内,中国共有苏-27SK和UBK共26架。1995年中国采购第二批,但型号变为更先进的苏-27SMK,共24架。</P><P>根据客户的意见,苏-27SMK飞机作了三方面的改进。一、增加空中受油能力和增挂副油箱,空中加油管装在机身左侧,不用时可以收放以减少飞行阻力。机翼下3号和4号挂架可各挂一个5000升副油箱。机翼内油箱容积也稍加大,油量增至9965千克,这样SMK即使不进行空中加油,在带副油箱飞行、用完投掉的情况下,航程可达4390千米,这个距离相当于从北京可直飞新加坡。如只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可飞行5200千米。最长留空时间约7小时。二、SMK增加了对地攻击能力。最大外挂重量从S型的4000千克增加到8000千克。可使用多种空对地导弹。例如每枚重量330千克的无线电指令制导的X-25PD型,每枚重量640千克的电视制导的X-29TD型,每枚重量680千克的反辐射导弹X-31P以及每枚重量875千克的电视制导的X-59K型等。也可以挂KAB-500KR激光制导炸弹和多种非制导炸弹、火箭等武器。增加使用R-77先进空空导弹的能力。仍装有GSH-301 30毫米航炮,150发炮弹。三、导航和电子设备改用最新改进型号,可以根据客户要求换装西方电子设备,如法国仪表着陆系统、多功能彩色显示器。</P><P>随后军方与航空制造部门之间展开了仿制苏-27的争论。空军认为用苏-27替换歼-6、歼-7机群是非常有效而快捷的办法,而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短期内无法装备服役。但对于航空工业部门来说,研制自己的战斗机意味着保持国家航空科研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自己的饭碗。因此航空工业普遍希望将苏-27上获得的先进技术用于改进国产战斗机,如用AL-31F发动机装备歼-10战机,用R-27、R-73空空导弹装备歼-7、歼-8。因此航空工业部门认为仿制苏-27将直接影响到国内的项目。之后中央作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决心,既要独立研制新一代战斗机,又要尽快将苏-27国产化。国产化的苏-27将命名为歼-11。</P><P>俄罗斯其实不想出售生产线,只想出售成品赚钱。中方谈判时发出了“最后通牒”,如果得不到生产线,采购量将不超过48架。1993年,双方商定由俄方提供零部件和技术,帮助中国企业联合生产苏-27,基准型号为苏-27SMK。1993年10月中央军委将苏-27正式列入空军装备发展序列,由沈阳飞机工业公司负责仿制生产。1993年11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与解放军总参装备部联合发出关于仿制苏-27与AL31F涡扇发动机的文件。苏-27战机的改装仿制工作正式全面展开。</P><P>沈飞工业公司是国内最早成立、规模最大的战斗机生产基地,被称为“中国歼击机摇篮”。可惜沈飞后劲不济,在独立研制的新战斗机的竞争中败给了后起之秀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沈飞的拳头产品歼-8系列战斗机外销工作非常差劲,而成飞公司的歼-7M/P则赚了不少外汇。沈飞衰落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公司内缺乏拼搏向上的精神是主要原因,总是希望国家给予项目投资,而不是自行打开市场大门。其歼-8系列可以说是这一精神状态下的代表作,性能非常的一般化,交差思想严重。其改进型一改再改,性能流于平淡,结果军方根本看不上,外国人更是只考虑歼-7系列。获得国产苏-27的主导权,让沈飞公司绝处逢生。根据协议俄方分三年提供120套散件,由沈飞公司负责组装,并按20%的年进度将苏-27国产化。俄方将提供技术支援与人员培训,并与中方合作改建沈阳飞机工业公司。</P><P>苏-27的国产化是分多个步子走的,开始时进行进口组装,之后不断提高国产率,最后仿制雷达、发动机,全面实现国产化。最初将采用散件组装的形式,至2002年根据公开报道判断,组装已获得成功。此后进而谋求提高国产化程度,逐步加入自己的产品和改进,例如优于俄罗斯相应产品的国产电子设备等,最终彻底提高国产歼-11的技术水平。据称届时将出现歼-11B这一型号。从俄罗斯订购的SK成品机在80架左右,整个协议的金额约在60亿美元上下。60亿美金换来200架苏-27的战斗力和生产技术,物美价廉。</P><P>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关于苏-27的中俄协议分两部分,一是改造沈飞,引进生产线仿制;二是俄罗斯向中国提供苏-27SK的成品及散件,总数量为200架。先引进24架苏-27SK成品,后由中国组装进口散件。此外有一条很重要的补充协议,当中方国产化进度跟不上时,由俄罗斯提供成品机补上。实际上在95年引进24架苏-27SK协议后,96年中国又引进了26架SK成品。这很可能是因为国产化进度出现问题,而形势又要求更多的先进战斗机。还有一种说法是俄罗斯送到中国的部分苏-27是直接从防空军现役部队中过来的“二手货”,据说但因为俄厂家生产的全新的苏-27质量水平有波动,虽然“二手货”是人家用过的,但却比全新的要好用。</P><P>苏-27的机械制造技术是我国未曾体验过的,需要一个全新的学习、掌握过程。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先行对苏-27的制造技术开展分析研究并形成指导文件,翻译编写了《飞机结构工艺初探》、《飞机机体关键制造技术分析》等大量资料,加快了沈飞具体学习、掌握制造技术的步伐。经过努力,第一次在国产苏-27飞机主承力结构中大量采用了钛合金焊接结构;获得了整体壁板压弯成形、防尘隔栅电火花加工、钛合金化铣、电子束钎焊散热器等科研成果;完成了电子束焊接起落架项目,为国家和用户节约了资金,也使电子束焊接设备及工艺技术上了一个台阶。总体来看,从组装转变到自行生产歼-11,这一过程是迅速而有效的。</P><P>在组装仿制和国产化中,在我国出厂的苏-27逐个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机进口的苏-27也不断得到改进,尤其在电子设备方面。相信依*我国现有某些远远优于俄罗斯的电子技术,国产歼-11最终将采用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安装多个多功能彩色显示器,改进电子对抗能力,增强对地对海攻击能力。</P><P>外电报道98年9月1日国产化的苏-27首飞,12月第二架定型试飞成功。这批产品的国产化范围仅限于组装,但已能叫上歼-11。传闻99年1月到2000年12月,沈飞共生产了14架苏-27。发动机和雷达一直是解放军空军的软肋,据信AL31F的国产化取得了进展,但更有意义的是独立研制涡扇-10(FWS-10)涡扇发动机的成果显著。据称,FWS10推比达7.5,涡轮前温度1747K,加力温度2100K,净推力77.6千牛,加力推力132千牛。相比之下,AL31F推比7.1,涡轮前温度1665K,加力温度2050K,净推力72.8千牛,加力推力125千牛。对比之下,歼-11和歼-10使用涡扇-10的几率相当高。但目前涡扇-10尚不堪实用,只能用AL-31F和AL-31FN。此外据说我军的AL-31的大修还必需送回俄罗斯进行,费时费钱,令空军相当痛心。雷达方面,尽管我国地面雷达的水平相当高,但机载雷达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当然,与老毛子的雷达相比,我国在电子技术上仍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利用俄罗斯雷达的核心部件,如发射管,配以中国的处理芯片、电子元件和运算方法等等,提高雷达的整体性能。</P><P>总的来看苏-27的引进、组装、仿制和国产化,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空军的战斗力。但其中带出的发动机、雷达等技术问题尚待解决。某些先进技术对歼-10的研制也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将引进的和我国自己的先进技术转为高性能战斗机的生产力和战斗力,达到抗衡和战胜敌对势力的最终目的。</P><P>2001年底中航一集团614所的某型发动机大修线竣工。该配套建设项目于1998年3月启动,2001年5月竣工。614所通过三年努力达到了设计要求。该项目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之前该项目已通过了环境保护、消防、劳动安全卫生、财务决算审计、节能、大修线验收、档案管理等各单项验收工作。据信此项目即AL-31F的大修线。</P><P>同时,国产的苏-27/歼-11模拟器也已经由沈阳某学院研制成功。据称采用了“空间立体三维成像”技术,以进口的SGI图形工作站为系统核心。</P>
<P>苏-30多用途战斗机</P><P>苏-30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战斗轰炸机。其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初,最初的两架原型机在80年前首飞,被命名为苏-27PU或苏-30。当时苏联空军并没有计划装备该型飞机,因此这两架飞机由试飞院买下。其中的一架曾两次参加珠海航展。 </P><P> 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毫无疑问是一种优秀的第三代战斗机,我国经过与苏联/俄罗斯艰苦的谈判,于90年代中起开始购入和仿制苏-27SK/SMK战斗机。在苏联/俄罗斯,苏-27的改进自80年代苏-27定型就已经全面展开。作为单座战斗机的共同特性,苏-27的使用经验表明,现代空战带给飞行员的工作量很大,加上高机动产生的高过载、大航程产生的长时间留空,使飞行员在单独应付复杂的作战情况、机载电子综合设备和机载武器时手忙脚乱。这不利于挖掘战斗机本身的性能潜力,例如当先进的雷达、通信指挥系统出现后,一个飞行员是无法兼顾本机的飞行作战和与友机的通信指挥的。为此,许多先进战斗机加入了第二名飞行员。这名飞行员一般不负责具体航行操纵和近距格斗,将精力集中于负责操作机上雷达、通信等各种电子系统,观察空情,甚至为单座战斗机提供预警、通信和指挥。同时因为有了第二名飞行员,战斗机更适合执行危险而复杂的对地攻击任务,一名飞行员可负责驾驶战斗机进入攻击路线,观察周围空情,另一名则控制火控系统和武器,发起攻击。假如只有一名飞行员,攻击效果和生存力肯定会有所降低。如美国、法国就分别发展了F-15E和幻影2000D等双座战斗轰炸机。</P><P>在这种思想下,苏联军方决定以苏-27UB双座教练机为基础研制生产这种双座战斗机。研制工作始于1986年,总设计师伊戈尔·伊万诺夫,武器系统的设计师是维克托·加鲁申科。研制中首先解决了加装空中受油系统的问题。空中受油管装在机头右侧,不增加飞机的阻力,不影响机载雷达工作。该系统后来为苏-33、苏-35战斗机、苏-34战斗轰炸机所采用。这架空中加油型苏-27UB飞机于1987年首飞,随后完成了莫斯科-共青城-莫斯科的不着陆飞行,飞行距离13440千米,连续飞行15小时42分,4次空中加油。1988年开始,苏-30研制工作转入正规。设计中将在苏-27UB的基础上改进一种采用空中受油系统、新型导航系统、先进的惯导系统和火控系统的双座战斗机,命名苏-30。1989年12月31日苏-30在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厂机场首飞。 </P><P>苏-30与苏-27UB教练机结构上有一定变化。苏-30MKN增大了方向舵的舵弦,材料广泛采用钛合金。机翼有自动偏转的缝翼前缘,前线后掠角41摄氏度。改用K-36IIM弹射座椅。</P><P>苏-30能长时间进行空中巡逻飞行,不进行空重加油的续航时间达到10小时。该机最大的特点是在保留苏-27的空战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指挥战斗机编队作战的能力。这使得苏-30在空战中的作用与普通战斗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它能使多架战斗机组成整体,协同作战。为此座舱后舱安装了战术情况显示器和编队指挥通信专用设备。机上还安装了先进的H001“宝剑”雷达,能使用新型的R-77中距空空导弹。该雷达可同时制导两枚导弹攻击两个空中目标,并具有对地攻击能力。座舱还配备了飞行员排泄处理装置,飞行员可以解决小便的问题,以适应长时间飞行所需。 </P><P>试飞成功后,批量生产的首批5架苏-30飞机装备俄空军(原防空军)萨沃斯特别伊克飞行员训练中心,主要用于飞行战术演习。并进行了与A-50预警机、米格-31截击机、伊尔-78空中加油机配合下编队作战方法的演练。后来俄空军因经费不足,停止了购买苏-30。在这种情况下苏霍伊飞机设计局与伊尔库茨克飞机生产股份公司一起开始研制生产苏-30出口型,命名为苏-30K(K是俄文出口、商业的意思)。出口型增强对地作战功能。苏-30K又衍生了新改型,换装新型机载雷达,增加了武器的种类,发展出苏-30M战斗机,出口型称苏-30MK。苏-30MK实际上类似于F-15E,突出了对空对地双重用途的能力。 </P><P>苏-30的武器系统包括一门30毫米GSH-301航炮,装在机翼边条右侧前翼,带弹150发。12个外挂架,翼下8个,机身下4个,总载弹量8000千克。可携带8枚半主动雷达制导的R-27P1或R-27P1F中距空空导弹,两枚红外制导R-27T中距空空导弹,或6枚主动雷达制导的R-77。格斗可使用6枚带红外制导的R-73近距空空导弹。对地可使用6枚电视制导或激光制导的X-29T、X-29II或X-29MII,或6枚电视制导KAB-500KP制导炸弹,每枚重500千克。非制导武器包括10枚500千克或31枚250千克普通炸弹,8个KMT-Y集束炸弹,或6组S-13和S-8火箭发射器(带30枚122毫米或120枚80毫米火箭弹)。执行反舰任务时苏-30可携带反舰导弹。传闻近期我军试射了R-77主动雷达制导导弹。

苏-30M(MK)在苏-30的基础上增加了使用X-58和X-31II反雷达导弹的能力。在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中增加了CIIC-161主动雷达干扰系统。该机还装备X-29T电视制导导弹和KAB-500制导炸弹。飞机翼下还可携带两位射程为115千米,带电视指令制导系统的X-59战术导弹,由机身下部APK-9制导吊舱控制。下图为X-59的导引头特写。我军主要使用其电视型,据说其雷达制导型可*性不佳。</P><P>这些火控系统和武器使得苏-30M(MK)在对地作战时威力大增。其战斗机编队指挥通信系统改为更先进的BRJIH011M。机载信息综合系统还包括光电探测系统,包括红外探测器和激光测距仪,以及抗干扰攻击导航控制系统。 </P><P>在动力装置方面,苏-30MK第一批批生产型使用AF-31F发动机(2*7600/12500千牛)。该发动机由乌法发动机股份公司生产。此后生产的批生产型换装AF-31FII矢量推力发动机。AF-31FII在性能上与AF-31F发动机差不多,但喷口可向外转动30摄氏度,在任意大小推力下均可改变推力方向。矢量推力技术使得苏-30MK的机动性有很大提高。 </P><P>苏-30MK引起了各国空军的重视,因为F-15E已经在海湾战争中充分证明了双重任务战斗机在对地作战上的优势。1996年11月30日印度率先购买40架苏-30MK(MKN)。1997年印度尼西亚宣布购买12架苏-30K。</P><P>中国在1990年首次向俄国订购26架苏-27SK,1995年增购26架,并取得更先进的苏-27SMK生产许可证。1995年初两国达成技术转让协议后,彻底改善中国空军对地对海攻击能力的计划于1996年启动。计划的核心就是购买苏-30。</P><P>经多番谈判后,中俄双方确认了总值数十亿美元的军售合同,于李鹏总理访俄期间签署。合同包括苏-30MK的转让意向性框架协议,双方同意转入技术细节谈判。至此中国以22亿美元购买了60架苏-30MK。同年7月,采用矢量推力发动机的苏-37试飞成功,俄方推销团前往中印两国推销以矢量推力发动机改进苏-30MK的计划,但由于两国都担心矢量推力技术不成熟而告吹。 </P><P>但这次出口苏-30引起俄罗斯国防部和国防工业部门的激烈争论。军方尤其是西伯利亚、后贝加尔、远东三大军区大加反对,认为危害了国防安全。外交部、国防工业部则坚持要*军售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境。由于背景复杂,两国人员谈判争论进行得较为激烈。中方摆出了毫不妥协的架势,俄罗斯方面最终基本同意了中方的采购清单和条件。最终苏-30交货已经是98年前后,这样经过两任总理、两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两任国防科工委主任、两任空军司令等的努力,中国终于引进了苏-27、30的成品和生产技术。合计耗资达百余亿美元,超过了建国以来政府在整个航空制造业的总投入。 </P><P>中国引进的苏-30基本采用原装俄罗斯航空电子设备。第一年交付了第一批20架苏-30MK,后期交付的机型性能接近苏-30MKI,为了区别将称为苏-30MKC。MKC机采用与中国的苏-27SMK相同的甲虫27雷达,能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攻击其中4个。之前的MK型也会逐步改进为30MKC。国产化苏-30MKC的产量预计为200架。 </P><P>基本技术数据 </P><P>翼展 14.70米
机长 (空速管除外)21.94米
机高 6.36米
机翼面积 62.04平方米 </P><P>空重 177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24000千克(苏-30MKN 2567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33500千克(苏-30MKN 34000千克)
机内油箱载油 9400千克战斗载荷 8000千克</P><P>最大速度 2125千米/小时 1380千米/小时(海平面)
最大爬升率 230米/秒
实际升限 17500米
航程 3000千米
转场航程 6990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 550米
着陆滑行距离 670米
最大过载 8.5G</P>
<P>运-5</P><P>运-5运输机是我国第一种自行制造的运输机,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负责,其原型为苏联40年代设计的安-2运输机。尽管运-5服役已有40年之久,但它飞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廉,至今仍是中国最常见的运输机。运-5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它可以以非常低的速度稳定飞行,且起飞距离仅仅为170米。
运-5原型机1957年12月定型并首飞,1957年12月23日获批准在苏联专家和图纸的指导下成批生产。1958年由320厂成批生产,当年即生产了90架,共生产了728架,其中78架援外,连续生产达10年之久。1970年5月,运-5转到石家庄红星机械厂继续生产。320厂成批生产10年中,根据民航、空军、海军提出的不同要求,相继研制了多种改进改型机。1958年,根据苏联资料仿制农业机,同年试制投入批生产。生产中解决了夏天座舱温度过高问题,基本满足了我国南方使用要求,在大江南北广大农材和林区受到普遍欢迎,后被命名为运-5乙,共生产交付229架。1958年改装设计了5座旅客机,同年试制成功,大部用于空军。后按民航要求将旅客机改为11座。第二年试制成功。1959年两种旅客机进行鉴定,投入成批生产。以后命名为运-5甲。共生产交付114架,供民航地方航线使用。1958年空军为训练领航、轰炸人员,提出改装领航轰炸教练机的战术技术要求。320厂据以进行改装设计,同年改装4架交付使用。后根据使用单位意见三次进行改装设计,1962年试制成功,6月份鉴定投入批生产,命名为运-5丁,共生产交付116架。1960年8月改装设计了可乘坐7人的专机一架,准备作为国礼赠给越南胡志明主席,当月完成改装工作。1960年,根据民航要求改装设计人工降雨机1架,曾在南昌青云谱地区进行试验。1961年11月起,改装设计赠尼泊尔国王专机一架和大臣用7座专机2架,试制完成后经验收,分别于1962年5月和1963年4月运往国外。1964年,根据海军要求利用苏联铝合金结构浮筒改装水上飞机两架,同年在青岛试飞成功。1966年又改装3架,被命名为运-5丙。320厂从1965年起自行设计玻璃钢浮筒,1967年8月完成研制装机试飞,鉴定合格后生产交付6架供海军使用。1965年,还改装设计了摄影专用机,但未投产。
运-5舱内有通风和加温装置,可对风挡玻璃加温防冰。舱罩两侧突出于机身,向下视界良好。带有系留环的货舱地板能承受1500千克的集中载荷。两侧装有10个简易座椅,壁上各有4个320毫米圆窗。在左侧11号和15号隔框间有一大货舱门,门上装有旅客登机门。货舱内部科进行不同改装。冷气系统可向起落架主轮刹车,或在当地面无气源时给起落架减震支柱或轮胎充气。螺旋桨也有防冰系统。飞机操纵系统为混合式机械操纵。机上电源为一台直流发电机和一个蓄电池。单相和三相交流电用变流器转换后提供给用电设备。机载设备包括航行仪表和通信导航设备。航行仪表有空速表、高度表、升降速度表、陀螺磁盘、陀螺半罗盘和地平仪。机上的通信设备有短波和超短波无线电电台。导航设备有自动无线电罗盘、超短波信标接收机、无线电高度表和机内通话器。
另一种较重要的改型是运-5B型。至1995年3月28日,石家庄飞机制造公司向中国民航北方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等交付了12架运-5B多用途飞机。运-5B飞机是运-5N型飞机的改进型,保持了运-5总体气动布局,对飞机功能内部结构和设备进行了改进,符合中国民航CCAR-23部适航标准。舱内装新型环控系统、密封舱门。部分电子装置和仪表改进。运-5B换装一台从波兰进口的ASz-62IR活塞式发动机,功率为735千瓦(1000马力)。B型采用了抗腐蚀结构和新型任务设备,包括具有应急抛投能力的大型药箱(或水箱)、高流率风动泵、各种规格的喷洒装置。选用大流量风动泵和多种规格喷嘴,构成了压力喷撒系统,播撒器尺寸大,并有应急投料装置,提高了农林作业的效率和经济性。运-5B飞机选装进口发动机,更新了通讯导航、部分设备,提高了可*性和出勤率。同时减轻空重,提高商载能力。拆除农林设备后,可改装成舒适的12座客运旅游飞机(下图),也可以用于物探、空中摄影、救护和跳伞等。
运-5B还有多种小改型。运-5B(K)旅游客运型飞机于1995年1月取得补充型号合格证,并已投入使用。
运-5B(D)多用途型考虑了我国实际情况,从生产第三批运-5B开始,以运-5B(D)多用途型的标准进行改进。农闲时加装适当设备可作旅游客机使用,农忙时改回为农用型机,用于农业作业。两者之间的转换简便。近期已投入使用。
部队现用的运-5跳伞型机仍使用旧式电子设备,且服役时间较长,难以满足需要。1995年以采,经空军和空八所、南昌飞机公司共同协商,运-5B跳伞型启动研制(上图)。跳伞型基本采用现在运-5B系列的电子设备,个别设备改为国产设备;加装GPS和闪光灯;改用铺有防滑橡胶的防滑地板;重新设计跳伞员座椅、伞用钢索、指示灯、高度表、速度表及扶手等;在翼尖部增装了翼尖帆片,以提高飞机的爬升性能。近期交付部队。
石家庄飞机制造公司计划对运-5B进行下一步的改进,包括加大发动机马力,全面提高飞机的飞行性能;继续完善翼尖帆片方案,提高飞机气动效率;将发动机换成涡桨发动机,采用上单翼布局等。这样可较大幅度地改善飞机的性能。该公司还将成立飞机大修厂,进口电子设备维修中心,以方便用户维修。
目前运-5广泛应用在训练、跳伞、体育、运输和农业任务中。</P><P>基本技术数据: </P><P>翼展: 18.176米
机长: 12.688米
机高: 5.35米
最大起飞重量: 5,250千克
最大载重: 1,500千克</P><P>最大速度: 256千米/小时
航程: 845千米
有效载荷: 1,500kg
最大起飞重量: 5,250kg </P><P>巡航速度: 160km/h
升限: 4,500m
爬升率: 2m/s
起飞距离: 180m
着陆距离: 157m </P><P>
安-30</P><P>安-30是从安-24系列发展而来的空中对地测绘飞机,原型为军用的安-26型。安-30于1974年首次试飞,除苏联使用外,还出口到中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古巴、越南、捷克、哈萨克斯坛等国。其中保加利亚1架,罗马尼亚3架,古巴一架,越南2架。中国进口安-30的数量不详,但据信部署在空军航测团和第十六航空学校等单位。目前据说陕西煤航数码测绘(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使用安-30的能力
安-30在安-26的基础上,在机头加装透明观测窗,并将驾驶舱地板提高,使领航员获得了更好的视界,且能够更方便的进出观察舱。因此安-30的座舱顶部突起,成为了其最突出的外观特征。安-20的主机舱舷窗数量较少。舱内布置了一暗室和胶片贮藏间,内装测绘照相机以及相关工作台。机上还有厕所、餐室和休息间。全部舱间均有空调和增压。机组共7人,分别为驾驶员、副驾驶员、无线电报务员、领航员、飞行工程师、摄影员和观测员。
安-30的机舱地板上有5个透明摄影舱口,每个舱口均有保护门,在操纵台上可操纵保护舱门的开闭。各舱口均装一台摄影机。1号摄影舱口装一台AFA-41/7.5广角摄影机;2号摄影舱口上垂直安装一台A54/50-FK远焦距摄影机;3号舱口装一台曝光表;4和5号舱口分别装一台与垂直方向成28°角的A54/50-FK摄影机。标准设备还有地形测距仪、无线电高度表、无线电方位装置、自动降落系统和记录装置。机组人员可在机载计算机内预先输入程序,飞机可依*自动导航系统在观测地区上空保持所需要的航迹、高度和飞行速度,并自动告知抵达预定拍摄点,便于拍摄测绘。导航系统具有与导航星/全球定位卫星(NAVSTAR/GPS)终端链接的能力。安-30还可用于采矿和探测陆地及海洋特性、海洋和湖泊的冰层、雪层和土壤的类型,或观测洪水以及土地季节植被变化。
安-30装两台AN-24BT涡桨发动机,单台功率2103千瓦(2820当量马力),AB-72T四桨叶恒速全顺桨螺旋桨。机上装有推力7.85千牛(800.4公斤)的RU19-300辅助动力装置,主要用于发动机的起动,也可用于起飞,爬升和主发动机出现故障时的巡航动力。全机最大燃油量6200升。
安-30在地板摄影舱口上加装盖板后,可改为货运用途。由于保留了安-26的货舱门以及货物装卸传输和提吊系统,其货运能力和装卸操作近似于安-26。目前多架原苏联红军的安-30已交付到了私人航空公司手中,因此安-30在测绘之余,更多的参与了商业货运的活动。甚至有客运公司将其改进为48座客机,广告中大字标榜“巨大的观光舷窗”……这倒是真的,安-30的透明机头确实很大,但肯定舒适性不佳。
近期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无线电物理遥测中心与乌克兰国家航天局等部门的专家合作,在安-30基础上研制成功了AKDZ-30先进对地遥测飞机。该机型将传统的光学仪器与对地遥测所需要的定位和红外装置结合起来,其中包括最新式的测绘雷达、航空照相机、扫描仪、摄像机、多频段频谱仪等。无论气象状况如何,它都能有效地监测地上的水灾和火灾、林区内树木的盗伐、外国轮船的运行和非法越境等情况。</P><P>技术数据</P><P>翼展:29.20米
机长:24.26米
机高:8.32米
展弦比:11.4
机翼面积:74.98平方米
主轮距:7.9米
前主轮距:7.65米
螺旋桨直径:3.9米
基本使用空重:15590千克
照相设备重量:65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2300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540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430千米/小时
巡航高度:6000米
实用升限:7300米
着陆速度:175千米/小时
起飞滑跑距离:710米
着陆滑跑距离:670米
最大燃油航程:2630千米 </P>
<P>运-7</P><P>运-7是我国在前苏联安-24型的基础上研制生产的双发锅轮螺旋桨中短程运输机。运-7是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生产的双发涡浆支线运输机,于1970年12月25日首飞上天。
1966年4月,西飞公司正式启动逆向仿制70年代引进研制安-24的任务。第一架原型机首飞后,于1977年和1979年两次组织了飞机设计定型鉴定。由于当时尚有部分机载成品没有定型,几个试飞科目尚未试飞等原因,国家没有批准设计定型。同时民航使用部门明确提出原型机的发动机功率不足,在我国部分地区的高温高原条件下,飞机的起飞重量受到限制,商载大幅度减少。因此必须解决发动机功率问题,并必须完成单发起降的鉴定试飞、机体结构的补充静力试验。
1980年,运-7完成换装大功率的涡桨5A-1型发动机的论证、设计、生产及鉴定试飞。新的发动机的功率由2550马力提高到2900马力,此外新的机体结构和性能显著提高。1982年7月24日,运-7飞机经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投入小批生产。在此之前成功的进行了单发起降试验。7月30日,国家正式批准运-7飞机设计定型,1984年正式向中国民航局交付,1986年5月1日正式编入航班投入运营,打破了外国飞机垄断中国民航客运的一统天下。
1985年12月1日,李鹏、姚依林以及国务院各有关部委负责人在首都机场乘坐运-7-100型飞机,并就国产民用飞机的发展、零部件国产化和保护政策发表了讲话。万里曾指示“今后同类飞机不要再进口了”。但实际上,由于运-7直至80年代中才真正形成批量规模,早已落后于国际水平。民航并不喜欢运-7。截至1992年年底,各型运-7已交付85架。
运-7-100型是第一种运-7的重大改型,合作方包括香港HAECO公司。主要改进包括改装电子设备、空调系统、内部装饰,加装了翼梢小翼,增加失速警告系统。驾驶舱改为三人体制,载客增加到52人。100型可以满足在复杂气象条件下起飞、航行和进场着陆的要求。
运-7-200A飞机在继承原运-7飞机安全性的同时,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全新设计,广泛吸收当代世界先进航空技术,大量采用国外技术成熟的先进成品。该型号从设计技术、结构布局、主要机载设备都作了重新设计,在发动机、导航通讯设备及自动飞行控制系统、驾驶体制、座舱布局等方面都作了重大改进。93年该型号首飞。1998年5月5日,作为新一代支线客机的运-7-200A飞机取得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这是国产民用客机首次严格按照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中国民用航空规章CCAR-25的规定验证合格的飞机。
运-7-200A飞机机头部分进行了重新设计,机身长度较运-7-100型加长1米,使客座增至56~60个,提高了飞机的运输量和乘坐的舒适性。动力装置采用加拿大普惠公司生产的PW127C高效率、低油耗三轴自由涡轮式发动机和美国哈密尔顿公司的247F-3高效率、低噪音四叶复合材料螺旋桨,达到和国外先进支线飞机相同。比运-7-100型飞机降低油耗百分之三十,噪音水平也显著降低,大大地提高了飞机的经济性和舒适性。飞机安装的国外先进的辅助动力装置——APU,使飞机具备地面空调和地面自行起动发动机的能力,提高了舒适性和机场适应能力。重新设计驾驶舱,使空勤人员由运-7-100的5人驾驶体制改为2人驾驶体制,大幅度地降低了营运成本。运-7200A飞机上采用了许多一流的电子机载设备,操纵性和国际先进飞机并轨,可以作为大型飞机的教练机。先进的机载设备能够胜任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执行飞行任务,提高了出勤率和经济性。运-7-200A飞机还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减阻、减重和优化设计,采用先进技术和原材料使结构减重达1000公斤,有效地增加了商载,提高了经济型。下图为PW100系列结构图,PW127C与之相近。
关于降低运-7的噪音,陕西省航空学会曾组织降噪专家与西飞公司合作,采用了主动噪音控制技术,使运-7舱内最高声压级噪音降低了3~5分贝,从而缓解了客户强烈反映的噪音问题。
运-7-200A飞机除了飞支线以外,对航线距离、地面设备和机场条件有特殊要求的公务机、多用途飞机或作为旅游包机等,都有很强的竞争力。此外,运-7-200A飞机还可以成为现代民航飞行员优良的训练机。
运-7-200A型机长24.708米,机高8.853米,翼展29.2米,空重137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1800千克,最大商载5500千克,巡航时速456千米/小时,满载航程1200千米,满座航程1600千米,实用升限8148米,起飞距离1119米,着陆距离1368米,发动机为2台PW-127C,驾驶员2人,载客56人。
运-7-200B是200A的改进型,90年11月28日首飞。该机加长机身,增大货舱容量;机翼修型;换装了机载电子设备。机长24.448米,机高8.548米,翼展29.2米,空重145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1800千克,最大商载5000千克,巡航时速470千米/小时满载航程700千米,(5吨)满油航程1800千米,(3吨)起飞距离1190米,着陆距离1290米,发动机2台涡桨-5E。驾驶员3人,载客52人。涡桨-5E由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及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合作研制。
运-7-H500(上图)以运-7-100客机作为基础,后机身以苏制安-26飞机为样本发展的中程运输机,89年底首飞。由于安-26是军用型号,可以判断H-500型实际上是中国的军用型运-7。主要改进:气动布局、动力装置与基本型相同,在左发动机上增加一台涡喷发动机PY19A-300作为辅助动力装置;采用气密式机身货舱;后机身有可自定收放的货舱门,可用于运载设备、货物、救护和进行空投。
新舟60型客机是运-7民用机中的最新型号,以运-7 200为基础。部分采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航空技术和成品。动力装置为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W-127J自由涡轮式低油耗涡桨发动机,寿命40000小时,首次大修时间7000小时。油耗的降低使得新舟60的每座耗油成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采用美国哈密尔顿247F-3全复合材料高效低噪四叶螺旋桨。采用采用二人驾驶体制,装有美国柯林斯公司APS-85自动驾驶系统,有飞行指引和自动驾驶能力,能够满足Ⅱ类盲降。安装了美国盖瑞特公司的APU辅助动力装置,为飞机提供地面空调以及地面起动发动机的能力。有气囊式除冰系统,电气系统有50%以上的供电裕度,蓄电瓶可以满足六次发动机起动的要求。燃油系统采用可*性高、重量轻的引射泵输油系统。起落架采用电子防滑刹车系统,无内胎机轮,缩短了滑跑距离,比国产运-7飞机重量减轻170kg。另外还具有地面倒车能力。座位数为50到60座,商载5.5吨。降低了机组成本,提高了运载能力。外表采用小气密埋头铆钉,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采用先进的隐蔽式天线,彻底改变了国产飞机外表粗糙的形象。机身客舱段加长,飞机载客量增加至56-60人。垂尾加高,平尾沿翼展方向加长,提高了飞机,纵向和航向稳定性,改善了驾驶品质。按CCAR-25部的要求,客舱应急出口按Ⅲ型要求加大。机头修型,扩大了驾驶舱的视野。
近期西飞公司又推出了运-7G型,已通过了技术鉴定,即将推向市场。但详情尚未有报道。此外运-7未来将使用复合材料垂直尾翼。
2001年3月1日,运-7长航程改型完成了验证试飞项目。运-7长航程型飞机1998年7月开始研制,1999年12月25日首飞。该改型采用了“飞豹”、运-7货运型机、水轰-5、“新舟”60等飞机的成熟技术。在气动外形上,加装了剪切翼梢,以减小诱阻,提高升阻比,使起飞限重、单发升限、航程有较大的提高。在机翼下可加挂两个800升或1400升副油箱,载油量由4.7吨增加到7.5吨。采用了降油耗、长寿命的涡桨-5E发动机,和提高效率及降低噪声的J16AG10A螺旋桨。飞机最大续航时间由5小时增到10小时,满油航程达到4000千米。运-7长航程型飞机可以成为能执行专用公务机、海岸警戒、预警、边界巡逻、海上搜索救援、污染监控、反走私及偷渡、海上运输护航、巡逻反潜等任务的多用途飞机。 </P><P>机长 24.31米
机高 8.891米
翼展 29.2米
最大起飞重量24000千克
最大商载 5500千克
巡航时速 420千米/小时
满载航程 614千米 (5吨)满油航程1976千米,(3吨)
实用升限8500米
发动机 2台WJ-5A-1
驾驶员3人 </P><P>运-8</P><P>运-8运输机由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研制,为中型四发涡轮螺桨多用途运输机,原型为苏联安-12。该机可用于空投、空降、运输、救生及海上作业等多种用途。1960年起,运-8由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负责设计,74年12月25日,该机01号原型机首次试飞。后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将02、03号两架原型机散装件、技术资料和专用部分工艺装备等,转交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继续进行试制。02、03号原型机分别在75年12月、77年1月试飞成功。80年1月运-8设计定型转入小批量生产,85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运-8基型的机体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采用平直梯形悬臂式上单翼,双梁箱式结构,低阻层流翼型。机翼由中央翼、中外翼和外翼三部分组成。机翼安装角4°。相对于中央翼,中外翼有1°上反角;相对于中外翼,外翼则有3°下反角,呈“海鸥”式,使飞机在颠簸气流中仍有良好的动态品质。增升装置采用双缝后退式襟翼。襟翼外侧为差动式副翼。中外翼前、后梁之间共安置26个软油箱,中、外翼内部为结构整体油箱。采用普通梯形尾翼,舵面均为手操纵,有较大的轴式补偿和调整片及随动补偿片。
机身卫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分前、中、后、尾四段。前段前半部是驾驶舱,配有正、副驾驶员、领航员、通信员和空中机械师座席,机组乘员包括尾炮射击员共6人。后半部为可乘坐14名随机人员的押运舱。有机玻璃机头罩便于领航员观察。机身整个前段为密封舱。中段为货舱,地板下有前、后副油箱舱。货舱总容积为123.3立方米。货舱为非气密舱,有加温和低空通风设备,可容纳96名全副武装士兵或82名伞兵,或60副担架重任员和23名轻伤员,加3名医护人员。货运时候可装载2辆卡车或20吨货物。后段的前部是货舱大门,后部与尾翼相连。尾段也为密封舱,设有射击员座席。
货舱装有多种装卸工具。用于运送物资时,机上装有两台电动绞车,单台拉力15吨,可将大型货物拖入货舱。中小型货物可用机上2.3吨的梁式吊车随意搬动。解放牌卡车可由随机货桥直驶货舱,可装两辆。货舱地板上设有系留装置。运-8可空投1、2、4及6米规格的空投平台,空投单件最大重量7.4吨。机上设有滚棒装置、侧导轨,保证投货平台出机时间不大于6秒钟。运送人员时可迅速装上伞兵座椅,可乘坐全副武装士兵96名。机上还设有跳伞钢索等空降设备,一次可空降伞兵82名。货舱内可安装60副担架床,一次可转运重伤员60名、轻伤员23名,还可随乘3名医护人员。
前三点起落架,有两个机轮,可左右旋转35°,起飞后向后收入前起落架舱内。主起落架为四轮小车式,分左、右两组,各有4轮,每轮各有一液压刹车装置。均采用低压轮胎,装有新颖的盘式刹车机构,可适应草地、雪地、砂砾地等简易机场起降的要求。动力装置四台株州南方动力机械公司的涡桨-6(WJ-6)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单台最大功率4250马力。螺旋桨为J17G13型恒速可顺反桨型号。运-8电子设备包括短波和超短波指挥电台、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航行雷达、多普勒雷达和自动驾驶仪。这些设备确保了运-8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昼夜安全飞行。
涡桨-6型涡轮螺桨发动机,配用自动顺桨、自动变距的J17-G13型螺旋桨。单台最大功率3120千瓦,即4250当量马力。该发动机由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于1969年8月开始研制,1970年9月首次上台架运转,1973年4月首次上天试飞。1976年完成设计定型,并装备部队使用。首翻期寿命已由定型时的300小时延长到3000小时。1982年开始改进设计,提高功率至3350千瓦,并降低油耗。两年后完成了150小时验证机的考核试车,尚未投入正式型号研制和鉴定试验。该机加大功率和降低油耗的主要技术措施是提高涡轮进口温度约40℃,并提高约2%的转速。涡轮第1级采用空心气冷叶片,改进了冷却气路等,试验结果良好。
机上液压系统由装有左右两套独立的系统和电动泵、手摇泵组成。两套系统单独工作,又可由连通开关接通,互为备用。左系统工作压力152×105帕(155千克/厘米2),右系统147×105帕(150公斤/厘米2)。当飞机在空中因故障使液压油漏光时,机上燃油亦可代作液压油使用。供电系统有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及备用蓄电池。气密舱内的高空设备,可自动保持舱内压力、温度和良好的通风,自动控制舱温在16~26℃范围内。飞机货舱为非气密舱,但有热空气加温和低空通风设备,冬季外场温度0℃时货舱可保持在10℃以上。氧气系统分气密舱和非气密舱两套。气态氧源储于玻璃钢气瓶中,总容积810升,压力均为147×105帕(150公斤/厘米2)。可供102人使用3小时10分。燃油系统由供油、压力加油和通气三部分组成。防冰系统分热空气防冰和电加温防冰两种,热空气防冰用于机翼前缘及发动机进气道前缘等部位,电加温防冰用于尾翼前缘、螺旋桨前缘及风挡玻璃等部位。
通信设备包括DS-3、DF-2短波收发机、JDT-1短波单边带电台、CT-3超短波电台、JT-6A机内通话器等。导航系统为多普勒导航体制,由HZX-1航向姿态系统、BXW-2转弯仪、ZDP-1地平仪和KJ-6C自动驾驶仪等组成。还有WL-7无线电罗盘、WG-3无线电高度表、XS-6信标接收机等供远程导航用。装有HL-3自动领航仪,可通过自动驾驶仪控制飞机沿预定的航线飞行。DPL-1多普勒雷达、HAL-2航行雷达与HL-3、HZX-1、WL-7等配套使用,可保证飞机昼夜安全飞行。还有WJ-2A护尾器、WD3敌我识别器等自卫装置。
运-8有以下改进型号:运-8基本型是军用战术运输机;运-8A是我国购买的美制“黑鹰”直升机的载机(左图);运-8B是民用型号;运-8C气密舱型;运-8D民用出口型;运-8E靶机载机;运-8F是货机改进型,最多可运500只羊;运-8H航空测量型;运-8X海上巡逻机。
运-8D是出口型号,货舱内增加了简易座椅,主要用于空运乘客和货物。运-8DI型则是D型的改型。运-8DⅡ型进一步对货运导航、通讯和雷达等设备进行了改进,电子设备达到了国际80年代末期水平。因此符合全球各地机场和空中管制通用标准,能在全球各地安全使用。主要采用的先进设备有:</P><P>·Collins公司飞行指引系统(FDS)、大气数据系统(ADS)、近距导航和着陆系统(VOR/ILS)、比较告警系统(CWC)、空中交通管制应答机(TDR-90)、超高频电台(VHF222)
·Honeywell公司磁航向基准系统(MHRS)、垂直陀螺(VG)、彩色气象雷达(P-400)
·Litton公司奥米加/甚低频全球导航系统(LTN-311)
·Bendix/King公司高频通讯系统(KHF950)
·Sundsstrand公司飞行记录仪(UFDR)、座舱音频记录仪(CVR)</P><P>运-8F型是运-8的重大改进型。93年12月,该机获得中国适航当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94年12月取得生产许可证(PC)。
运-8F100是F系列又一力作,95年7月取得中国适航当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1995年11月取得生产许可证(PC)。机上换装了部分电子设备,重新设计货运系统,并首次按CCAR25部适航要求进行全面改装。该机采用彩色气象雷达、空中交通管制系统、飞行仪表系统、伏尔仪表着陆系统、测距器、全球定位导航系统、飞行数据记录仪、高频和甚高频电台等先进设备。因此该机在复杂、恶劣条件下的全天候安全飞行能力有质的飞跃。
该机货舱宽敞,宽3-3.5米,高2.2-2.6米,长15.7米,可运送19米超长货物。运载标准集装箱时,可以采用三种布局:4块88×108英寸或8块88×54英寸,或3块96×125英寸,或3块88×125英寸、1块88×125英寸及1块88×54英寸。货桥大门在装卸货物时,与地面夹角不大于16.5度,可保证机动车辆和牵引设备直接上下。也可将货桥大门与地面装卸车对接,利用机上滚棒系统快速装卸货物或集装板。车辆能够从辅助货桥直接驶入货舱。货舱配有货运系留设备和货物拦阻网。
运-8F200于1997年7月取得中国适航当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可装运4块96×125英寸或88×125英寸标准集装板。
运-8F400型(下图)是运-8系列最新交付使用的民用机型。在F型的基础上,F400采用了更先进的三人驾驶体制。飞机设计以中国民航总局CCAR25部和CCAR121部适航条例为标准。F400型主要用于货运,可空运散装、集中活集装货物,最大商载15吨。货舱可运载A型或M型国际标准集装板4块,可装运长达19米的超长货物。货舱为气密舱,可远距离长时间运输各种鲜货货物。进行装卸时候,机组人员可利用一台机内手动梁式吊车进行散装货物的装卸或搬动,吊车最大起吊重量为1000千克。在2000年珠海航展时,深圳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签署了两架运-8F400新型飞机融资租赁业务的框架协议,广东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购买两架运-8F400进行通用航空作业,F400在国内市场初战告捷。F400型采用了现有运-8工艺设备,2001年8月进行了首飞,试飞的F400运输机现已被中国邮政购买。
运-8系列计划中的最新型号是运-8F600型。F600型飞机是在F400的基础上,通过换发、改进货运系统的一种两人驾驶体制民用货机。2000年11月8日,陕飞集团与乌克兰、法国两家公司签署了运-8飞机技术合作协议与乌克兰安东诺夫航空科技联合公司8日签署的协议有:新型F600型飞机设计合作项目协议、飞机机体疲劳定寿及结构改进技术咨询协议、合资组建安-12飞机修理中心协议。与法国AERZUR公司签署了进行运-8飞机前翼防冰系统改进、机翼软油箱改进、机身软油箱压力调节系统的合作备忘录。2002年中,陕飞与安东诺夫设计局正式签署运-8F600合同。安东诺夫以风险伙伴的形式正式加入F600型的研制。目前陕飞已完成该型机的风洞模型设计。安东诺夫将派遣专家参加F600型飞机的总体、气动、风洞试验、飞行载荷、强度分析、机翼/尾翼和机身结构设计等工作。陕飞公司还将共享安东诺夫设计局的有关技术资源和经验,安东诺夫设计局将分担F600型飞机的部分试验工作。
2002年珠海航展首次展出了最新的运-8X型,据称就是运-8F800型。陕飞称,该型号是具备优良起降性能和飞行性能、货物装载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机场适应性强的中型、中程多用途运输机。该型加大了机身长度,采用新型发动机和螺旋桨,因此也经常与C-130J做比较。
运-8还有一些特种型号。运-8E靶机载机是长虹-1无人机载机。下图中未携带无人机。
运-8邮政飞机于96年交付中国邮政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经受了大航程、高强度营运飞行的考验。
运-8X海上巡逻改型,很少露面,机头下加装了APS-504(V)搜索雷达、单边带电台、“赖顿”惯导系统、“奥米加”导航系统,以及国产自卫告警系统、红外搜潜系统、声纳浮标、电视红外摄影机、救生艇等。该机主要用于海上巡逻、监视、反潜等。
运-8电子试验型,用于空中电子设备试验。
为运-8电子试验型,机头雷达罩有明显的防雷条,可用于试验脉冲多普勒雷达。该型号研制于90年代末,主要目的是为先进性能的某新型战机定型试验提供平台。主要设计师为刚满27岁的总设计师李航航,经过几十种方案的选择,近百次现场实验,用两年时间按时完成了试验机的设计。
近期在航展上公开展示的涡桨-6发动机
总结运-8型号如下:运-8A(S-70“黑鹰”直升机载机)、运-8B(民用型)、运-8C(全气密型)、运-8D(出口型)、运-8E(无人机载机)、运-8H(民航机)、运-8F(载羊货运型)和运-8X(海上巡逻机)。 </P><P>总的来看,运-8共有17个型号:包括基本型、“黑鹰”直升机载机的A型、民用的B型、气密的C型、出口的D型、无人机母机E型、运羊货运F型、邮政F100型、气密货运F200型、三人制F400/F600型、航测H型、海军警戒机J型,海上巡逻X型、雷达实验机079号、空军侦察型、电子干扰型、F800型。目前陕飞正在考虑运-8的后继机型,包括研制全重提高至75吨的运-8改型,或伊尔-76,为之正向外争取合作伙伴。下面是运-8系列简要大事表:</P><P>1975年12月29日 运-8飞机在城固机场首飞;
1986年10月 6日 运-8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12月 9日 两架运-8飞机正式出口斯里兰卡(下图);
1990年12月17日 运-8气密型飞机在城固机场首飞,试飞圆满成功;
1992年 6月18日 运-8航测机通过部级鉴定,填补了我国自行研制该专业机型的空白;
1994年 1月25日 运-8F型号合格证(TC证)颁证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该型号成为我国第一个取得型号合格证的货运飞机;
1994年 7月14日 出口缅甸的两架运-8飞机交付;
1996年 5月11日 三架运-8邮航机正式交付邮政航空公司;
1997年11月17日 运-8F200型飞机型号合格证颁证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1998年 3月14日 出口伊朗的两架运-8飞机飞出国门。
基本技术数据</P><P>翼展38.0米
机长34.02米
机高11.16米
展弦比11.85
机翼面积121.86平方米
主轮距4.92米
前主轮距9.58米
螺旋桨直径4.5米
货舱(长×宽×高)13.5米×3.5米×2.6米</P><P>空机重量35488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61000千克
最大着陆重量58000千克
最大载油量22909千克
最大有效载量20000千克</P><P>最大平飞速度662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550千米/小时
起飞离地速度238千米/小时
着陆速度240千米/小时
起飞滑跑距离1270米
着陆滑跑距离1050米
海平面爬升率10米/秒
升限10400米
最大续航时间10小时30分
航程5620千米</P>
<P>运-11</P><P>运-11是我国哈尔滨飞机厂研制的一种轻型双发多用途运输机。哈飞于1974年4月提出设想,1975年1月开始设计,1975年12月30日Y-11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运-11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试制,当年上天的目标。1977年4月3日设计定型投入生产。
运-11原型使用两台美国大陆公司TSIO-550-B活塞发动机,后改用两台活塞-6甲发动机,单台功率285马力,载客人数8人。装双桨叶J9-G1金属螺旋桨。发动机类型是区分运-11和其发展型号运-12的最大特征。B型上换装涡桨发动机,与运-12在外挂上的区别很小,主要是机头形状有所不同。
运-11定型后交付了41架,中国飞龙航空服务公司接受14架,新疆“军垦农航”10架,后停产。曾先后用于飞播小麦、水稻、农业施肥、除草、灭虫、绿化草原、地质勘探、空中照相以及支援短途运输、旅游、考察丹顶鹤和东北虎等野生动物等各项作业。该机低速性能良好,座舱宽,视野好,起降要求低,使用维护方便。
采用涡桨发动机的运-11B。运-11B实际上就是运-12的原型。1988年底,运-11B改型开始设计,共制造两架原型机,一架用于静力试验,另一架用于试飞。原型机1990年12月底首飞。1991年进行调整适航试验,1992年取得国家型号合格证,由于未获得订货,未能投产。运-11B单价380万元(1993年)。后哈飞提出运11-B1方案,计划重新设计机翼,采用机翼整体油箱,并使用运-12的平尾,采用美国金氏公司的导航系统和美国大陆公司的TSIO-550-B发动机。发动机安装位置稍向外移。1979年地矿部对当时哈飞已经研制成功的运-11不满意,表示载重量太小,希望能再设计一种5吨的商载重量,乘客17到19名,为地质勘探飞行服务的涡桨支线飞机。但出于中国特色的体制限制和互相制肘,航空部门拒绝为地质部的航空项目立项拨款。于是地质部被迫自行拿出100万元的启动资金,这在当时还相当客观。由于航空部门对新项目立项有审核批准的权力,哈飞无法立项,于是运-11T名义搞起了运-12。
具体设计上,运-11采用双发、上单翼带撑杆、单垂尾、固定式起落架布局。矩形机翼为双梁斜撑杆式结构,翼形NACA 4412。前缘装有可自动打开的前缘缝翼和同后缘襟翼连动的襟副翼。采用圆角矩形截面机身,舱内布置了4个双人折叠板椅。板椅收起后,可以装货。大小两扇的货舱门在货舱左侧左侧,舱内有8个有机玻璃窗口。采用梯形单垂直尾翼和矩形反弯度翼型水平尾翼。舵面同时采用轴式补偿和角式补偿,便于驾驶。升降舵和方向舵采用布质蒙皮。前、主起落架不可收放,均为支柱式,有油气减震器,适于在简易土跑道或草地上起落。主起落架采用低压轮胎双轮。机翼内共装有四个金属油箱,重力供油,在左右发动机舱内各安装1个金属消耗油箱。飞行员采用Y柱形结构的盘式双操纵,脚操纵采用前后位置可调整的四联杆机构脚踏板。电动机械混合传动襟翼和副襟翼,舵面由软硬混合式机械传动控制和,升降舵和方向舵的调整片采用电动机构传动。冷气系统供发动机起动和主起落架刹车用。电源系统为2台ZF-15直流发电机和1个12HK-30蓄电池,交流电通过GBL-250单相变流机和SBL-40、SBL-125三相变流机供电。机载设备包括各种仪表、GT-1超短波电台和WL-7无线电罗盘等通讯领航设备。可加装装有1个粉剂和液剂共用的玻璃钢药箱,容量1000千克。1个容量为1.4米3的尼龙种子料袋,1个可卸式风动药泵,最大流量为16千克/秒。机上装有常量型和超低量型两套喷洒设备。</P><P>运-11基本技术数据
机长: 12米
机高: 4.64米
翼展: 17米
空重: 214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3500千克
最大载重: 940千克
最大时速: 220千米/时
最大航程: 965千米
实用升限: 3950米
起飞距离: 510米
着陆距离: 450米 </P><P>运-12</P><P>运-12是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原哈尔滨飞机厂)在运-11基础上进行深入改进的发展型号,很快成为了中国航空工业界一个在商业上较为成功的机型。该机于80年初开始研制。经过两年时间、1100多飞行小时试飞定型。期间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公司的试飞专家和试飞员曾参与过试飞。 </P><P>1985年,运-12飞机取得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第一个民用飞机型号合格证,翌年又取得该局颁发的第一个生产许可证。1986年11月14日6架运-12飞机成功外销斯里兰卡,开创我国民用飞机出口的先例。1987年,运-12飞机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优秀项目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运-12飞机开始申请英国CAA(英国民用航空总局)适航证。英国民用航空总局对运-12飞机进行了两年的审查和试飞试验,于1990年6月20日向运-12颁发了CAA型号合格证。这是我国民用飞机第一次得到国际权威适航机构颁发的型号合格证,说明了运-12飞机的适航已达到了当前的国际标准。1995年3月26日“运-12”Ⅳ型飞机获得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型号合格证。这使得运-12成为目前中国唯一获得英、美适航认可的机种,为运-12的外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运-12还取得了新西兰、印尼的适航证书。在其巅峰时期(2000年6月前),共有102架运-12飞机外销非洲、澳洲、南美洲、亚洲、北美洲的18个国家。据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称,只要达到150架的外销量,即可在运-12的研制生产中实现全面盈利。</P><P>但国内的事情往往不随市场规律发展。1984年,运-12已经成熟的投入了使用。但当时有人认为运-12采用加拿大发动机,不够国产化,不能用;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国产的不如外国的好——虽然这是事实,而国家缺乏推进运-12进入国内市场的远见和措施。因此运-12在国内销售寥寥。哈飞被迫考虑到世界市场里寻找商机。这真可悲,国内的厂家非到了山穷水尽,才想到市场手段。结果哈飞用了用了11年的艰苦奋斗,获得了美国FAA适航证。这是巨大的成绩,但代价和教训同样巨大。更可悲的是,截止目前为止运-12仍然是唯一中国自有知识产权,而获得FAA认证的国产飞机。同时获得中国空域适航的外国飞机,却已达几十种。 </P><P>运-12采用常规的小型多用途飞机布局:双发、上单翼单垂尾、固定前三点起落架。可在简易跑道上顺利起降。该机机翼为双梁式结构带斜撑秆,结构重量轻,平面形状矩形。机身为全金属、长桁隔框式半硬壳结构,前段为驾驶舱,中段是客货舱,能布置17个旅客座椅,或装载货物、农业和地质勘探设备等。尾翼垂尾为全金属结构,垂直安定面的前后梁插入后机身中与加强框相连。在方向舵上装有调整片,由安装在方向舵前缘的电动机构驱动。其平尾也为全金属结构,在左、右升降舵后缘各装有1个调整片,用装在升降舵前缘的电动机构驱动。 </P><P>机上设备包括CT-1甚高频无线电、JDT-2高频无线电、JT-5A机内通话器、WL-7无线电罗盘、WG-4无线电高度表及XS-6信标接收机等。还可以选装柯林斯公司的VHF-251甚高频电台、HF-220高频电台、ALT-55B无线电高度表、VIR-351甚高频全向信标系统、DME-451测距器、TDR-950空中交通管制应答机以及MCS-65陀螺磁罗盘。借助上述设备,运-12可以在目视飞行规则(VFR)和仪表飞行规则(IFR)下,在非结冰条件下飞行。选装尾翼除冰装置后,可满足在结冰条件下飞行的要求。机上设有通风加温系统,由发动机排气给驾驶舱的风挡和驾驶员脚部加温。机头的冲压空气入口可吸气送到驾驶舱,进行通风。货舱顶部开有2个自然通风口和2个出气口,可选装客舱加温和客舱强迫通风装置。 </P><P>运-12飞机的型别有:运-12I型、运-12Ⅱ型、运-12Ⅲ型、运-12Ⅳ型和运-12E型。Ⅱ型机84年5月首飞成功,动力装置为2台普拉特·惠特尼加拿大公司生产的PT6A-27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单台功率462千瓦17座客机,并有其它专用型号,如VIP飞机,通勤飞机,小型货运飞机,森林防护,空中测量,海上巡逻,地质勘探,救护和跳伞等。1990年获取英国CAA 适航型号合格证。 </P><P>Ⅲ型是军用型,用于伞兵训练,换装了涡桨-9发动机,为降低成本,采用了国产电子设备。但未能大量装备我军,目前伞兵训练主要用机为运-5B。 </P><P>运-12Ⅳ(上图)实际上是哈飞公司针对美国联邦航空条例FAR23(包括修证案23-1至23-42)进行专门改进的19座轻型多用途飞机,专攻外销,售价约248万元。除国内用户以外,目前有上百架运-12飞机销往世界各地18个国家,不愧是国产民用飞机中商业价值最高的机型。其中包括了2000年出口肯尼亚12架运十二飞机,其他客户包括秘鲁、斐济等18个国家和地区。 </P><P>但是运-12的外销也不象宣传上那样的风光,相反哈飞的工程和市场人员对此充满了心酸。 </P><P>由于国家政策限制,哈飞出口运-12,只能通过中国航空进出口公司实施。重要零部件(如发动机)的进口和飞机的整机出口必须由中航进代理,售后服务也必须通过中航进操作。这种不正常的市场营销关系,使得开始时较为顺利的运-12项目遇到不少困难。最突出的问题是外国客户对售后服务严重不满。埃及一家航空公司计划派一架运-12飞机前往邻国救灾,为此提出要求,希望中方派员检修该机已有的故障。由于层层关系,哈飞的维修人员的护照两个月都没办下来,办好的时候救灾已经结束了。零配件供应也很成问题,一些下属或供应零部件的企业已处于半停产状态,质量难以保障。但是由于体制和中航技的限制,哈飞不能找其他厂家顶替。最终哈飞横下一条心,走了一条或许被人称为“卖国”的路子,将运-12外嫁加拿大航空工业集团下属的熊猫公司。 </P><P>加拿大航空公司从运-12研制之初,就开始就与哈飞合作,他们坚信运-12能在国际市场获得成功。当时加方向中方提供发动机和部分机载设备。但加方对中国的体制问题深感不可理解,由于哈飞不希望运-12就此庸碌医生,双方达成新的合作协议。协议规定,熊猫公司向哈飞公司购买200架“绿飞机”(即没有加装机载设备的空壳运-12),在加拿大组装完工,以熊猫公司的名义出售。实际上这等于把运-12给卖了出去,比自己销售要亏了一笔。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哈飞只有这样做,才能使运-12绕过重重阻隔,在国际市场有所作为。 </P><P>具体操作其实也很复杂。先由熊猫公司从加拿大把一个旧发动机运到哈尔滨,装到崭新的运-12上。然后这样的运-12飞到加拿大,在加拿大改装新的发动机和机载电子设备,重新喷漆,喷上熊猫品牌,由熊猫公司负责销售维修。熊猫公司由此拥有了份额最大的利润,同时避免了10年研制、市场认证的周期。没有了研制费用,卖一架,赚足一架的钱。在加拿大增装新发动机和机载设备,使得他们能以国产化率超过50%,从而享受加拿大政府的优惠贷款和税收政策。而哈飞方面,卖绿飞机,符合中国“绿飞机可以开展国外合作”的管理政策,绕过了国内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壁垒,从而使得运-12得到了最大的成功,当然也分享了一份利润</P><P>运-12E型采用了新型的普惠公司PT6A-135A发动机,载客19人。2000年12月7日,该型号完成了由成都往国内著名景点四川九寨沟航线的首飞。九寨沟的简易机场为土石质地,由专业人员指导当地居民修建而成。加上九寨沟的高原环境和特殊气候,充分证明了运-12E的高原飞行能力。该型号当一个发动机发生故障时,依*另一个发动机也可安全飞行。如果两个发动机都发生了意外,仍然可以安全的在机场滑翔着陆。该型还解决了以往型号噪音大的问题,并提高了安全性,简化了操作。机载设备增加了微型导航系统,飞行记录仪(黑匣子)和近地告警设备等。由加装黑匣子一事,也可见过去民航小型飞机的安全性很值得置疑。 </P><P>为最大限度的满足现有Y-12的要求,同时替换进口的PT6A-27发动机,株洲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1983年4月开始,以涡轴-8A为原准机改型设计涡桨-9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该发动机为自由涡轮式单转子,功率范围462~507千瓦。1984年2月完成施工图纸设计,85年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加工制造了第一台验证机。86年开始部件试验和整机性能调试,并取得成功。87年7月立项转入型号研制,88年2月开始原型机设计,89年9月制造出第一批原型机,92年12月10日首次试飞。94年完成全部适航考核的发动机地面及飞行试验,95年初取得民航型号合格证并开始交付使用。截至1994年已累积整机试验超过1500小时,其中包括200小时的飞行试验,以及150小时持久试验及2000次循环的初始维修寿命试车。发动机采用滑油光谱分析、孔探仪检查、磁堵及振动检查等措施实现了视情维护。成熟期发动机翻修寿命为2000小时。</P><P>运-12Ⅱ型基本技术数据 </P><P>翼展 17.24米
机长 14.86米
机高 5.58米
展弦比 8.67
机翼面积 34.27平方米
主轮距 3.60米
纵向轮距 4.70米
客货舱容积 12.9立方米 </P><P>空重 3000千克
起飞重量 5000千克
着陆重量 5000千克
最大载油量 1230千克
最大商务载重 1700千克</P><P>最大平飞速度 328千米/时
巡航速度 292千米/时
实用升限 7000米
起飞滑跑距离 425米
着陆滑跑距离 480米~620米
航程1340千米 </P>
<P>伊尔-76</P><P>解放军在90年代以前可使用的大中型运输机包括运-7、运-8和少量的安-24等。运-7源自安-24,载重约5500千克,运-8源自安-12,载重约20吨。按现在的技术水平来看,这两种机型的载重量、航程都不堪应付快速空投和部队机动的需要。因此90年代起,我国引进了多达数十架的俄罗斯伊尔-76大型喷气运输机。伊尔-76的详细资料请见其具体页面。目前陕飞正在考虑运-8的后继机型,包括研制全重提高至75吨的运-8改型,或伊尔-76,为之正向外争取合作伙伴。</P><P>伊尔-76交付解放军后,大部分按传统交由中国联合航空公司控制,但实际上主要执行军事任务,如机降运输和伞兵训练等。上图即伞兵部队准备登机进行伞降训练。</P><P>目前,伊尔-76是我军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运输机,而运-8等只能算中小型运输机。由于尚无法立即仿制伊尔-76,只可以依赖进口。但经费的短缺又使得采购量较小,还要减去日常维护、训练、故障的数量,我军可用的大型运输机可以说是严重不足。因此仿制或研制大型运输机,迫在眉睫。
伊尔-76可运载BMD-3伞兵战车。7名战斗人员可搭乘该车空投到地面。此图为BMD-3伞降前的状态,加装了完善的减震装置,触地时启动火箭减小冲击力。传闻我国将批量仿制该伞兵战车。</P><P>特种飞机(侦察、电子战、靶机) </P><P>
长虹-1</P><P>长虹-1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驾驶飞行器设计研究研制,是高空多用途无人驾驶飞机。该机在军内称无侦-5,英文DR-5。长虹-1可用于军事侦察、高空摄影、靶机或地质勘测、大气采样等科学研究。该机于69年开始研制,72年11月28日首飞,1980年定型正式装备部队。
当然这是官方说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长虹-1很明显是我军多次击落的美国BQM-34“火蜂”(FireBee)无人侦察机的翻版。近年的公开文献也证实确实是仿制了“火蜂”。</P><P>越战期间,“火蜂”多次侵入我国领空,初期我机截击连连失利。1964年11月15日,我空军某部中队长徐开通驾驶歼-6机,在距离“火蜂”230米处开火,一直打到距离140米,炮弹直穿发动机,终于将敌机击落。在此后一段时间内,通过解放军空军与美军不断的斗智斗勇,多次成功击落“火蜂”,其中包括美军专门针对解放军歼-6性能进行改进的“火蜂”高空改进型。甚至连歼-5都曾成功击落敌无人机。当然“火蜂”坠地后科研人员就可以详细的进行研究了。196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此基础上修整、改装、试制,历时10个月,设计定型。但此时离真正成功还远。</P><P>长虹-1本身的研制可参照击落的“火蜂”,但无人机的地面监测控制系统的仿制则完全得*自己。60年代起,以毛士艺为核心的科研部门进行了地面站研制工作。经过艰苦努力,该部门终于建成了配套的无人机地面控制站。1970年无人机在东北的靶山试飞,依*地面站指挥其运行,试飞取得了成功。后该系统进一步进行了无人机地面雷达远程数字距离跟踪系统的改装改进,1978年在大航程试飞中通过了“航空委”的鉴定。这时长虹-1才接近成功。该远程跟踪系统具有400千米自动跟踪的能力,因此400千米也是长虹-1的最大实用半径。1979年又再进行了机载四坐标卡尔曼滤波跟踪系统的改进工作。1980年12月25日,无侦-5/长虹-1真正宣告研制成功。</P><P>长虹-1采用大展弦比后掠中单翼,主要机体结构为铝合金。机翼上各有一片翼刀,有副翼。长虹-1飞机由大型飞机(母机)带飞到4000-5000米的高度投放。母机开始试用过苏联制图-4轰炸机(左图,仿自B-29),后来采用运-8E,而“火蜂”的母机采用C-130(下下图),与运-8相当。长虹-1由其母机携带起飞,在空中投放,自动爬升到工作高度,随后按预编程序控制高度、航速、飞行时间和航程。完成任务后长虹-1自动返航,飞到回收区上空,飞机可在程控或遥控状态下进行伞降回收。在自动导航系统的控制下,长虹-1可在直飞1000千米时,保证飞行横向偏差不超过2.5%。全程可通过配套的地面无线电控制站与机上测控标雷达组成的遥测、遥控、纹标三合一的无线电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回收后经过一定维护,可重复实用多次。</P><P>
长虹-1机身部分由前到后为雷达舱、照相舱、油箱、发动机短舱、航空电子舱和伞舱。脊背有背鳍,内装电缆、回收伞等。主要机载设备包括光学照相机和电视/前视红外摄像机。在执行可见光照相侦察任务时,照相机镜头能绕其纵轴倾斜旋转或垂直向下,从五个照相窗口进行拍摄。</P><P>动力采用1台涡喷-11(WP-11)小型涡喷发动机(下图),海平面最大静推力8.33千牛。涡喷-11是一台增压比为5.5的涡轮喷气发动机,高空性能好,成本低。该发动机由单级跨音轴流压气机、单级离心压气机、离心甩洞的环行燃烧室和单级轴流涡轮组成。上述指标与“火蜂”采用的J85-100涡喷发动机类似,推力略小(仿制发动机总是会有这种情况)。</P><P>喷-11具体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力系第401小发动机设计研究室负责研制改进。401发动机研究室成立于60年代中期,建立初衷就是为了研制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的WP-11发动机。该发动机从1965年开始研制,1971年国产首台WP-11发动机进行台架试验,1977年设计定型,并进行国家鉴定试车。1978年WP-11发动机通过国家鉴定试飞,转入正式生产。在80年代和90年代,401所先后与航天集团有关单位合作研制该发动机的改型,应用于海鹰-4岸对舰导弹和某型号巡航导弹。2000年初研究室将WP-11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增加了近一倍,并通过了鉴定。</P><P>我国获得的“火蜂”无人机,可看到多个完成对越南侦察任务、伞降回收成功标志。据传该机在一次进入中国领空的任务中,降落伞错误打开,导致整机较完整的落入中国之手。估计这就是长虹-1的由来。
附:我军击落敌无人机记录
1964年11月15日 空1师中队长徐开通驾驶歼-6在雷州半岛上空首次击落无人机1架:
1965年01月02日 空1师副中队长张怀连在广西灵山地区上空击落无人机1架:
1965年04月18日 空1师中队长张怀连又击落无人机1架:
1966年01月03日 空3师飞行员鲁祥孝驾驶歼-7飞机用火箭在云南地区上空击落美制无人机1架:这是歼-7装备部队后取得的首次战绩:
1966年02月07日 空3师大队长冯全民用歼-7在云南元江地区上空击落无人机1架:
1967年06月12日 空3师飞行员刘光才用歼-7在广西地区上空击落无人机1架:
1968年01月21日 空3师飞行员韩永武、周永成在云南地区上空用歼-7击落无人机1架:
1968年03月07日和16日 空3师9团的江文兴、王志耀和张恩华、王志信又用歼-7共击落了2架无人机,至此共用歼-7击落6架无人机,是击落此类飞机最多的航空兵师;但多次使用空空导弹攻击,均未取得战果:
1966年03月05日 空9师副中队长孙孝庆在广西宁明地区上空击落美制无人机1架:
1966年03月23日 空9师副中队长朱以隆在广西蒙自地区上空击落美制无人机1架。</P><P>
尺寸数据</P><P>翼展 9.76米
机长 8.97米
机高 2.18米
机翼面积 10.62平方米</P><P>最大起飞重量 1700千克
任务设备重量 65千克
空机重量 1060千克
燃油重量 620千克</P><P>最大平飞速度 800千米/小时(高度17500米)
实用升限 17500米
航程 2500千米
最大续航时间 3小时 </P><P>
长空一号 </P><P>1960年代,由于苏联援助的取消、专家的撤离,解放军空军试验用的拉-17无人靶机严重缺失,国家下决心搞自己的无人靶机,从而促生了长空一号。长空一号(CK-1)高速无人机由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二站在1965年~1967年成功定型,主要负责人是被誉为“中国无人机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赵煦将军。1966年12月6日,长空一号首飞成功。实际上长空一号就是仿制拉-17的产品,从开始仿制到总体设计成功用了三个月。后转由南京航空学院具体负责。在南航,该机型于1976年底设计定型,总设计师为该校的郭荣伟。早在60年代末,该所开始了无人机的研制。
长空一号是一架大型喷气式无线电遥控高亚音速飞机,可供导弹打靶或防空部队训练。长空一号经过适当改装可执行大气污染监控、地形与矿区勘察等任务。该机采用典型高亚音速布局,机身细长流线,机翼平直,展弦比大。水平尾翼呈矩形,安装在垂直尾翼中部。机身前、后段为铝合金半硬壳式结构。发动机及其进气道装在机身下部的吊舱内。翼尖短舱、尾翼翼尖、进气道唇口、机头与机尾罩均用玻璃钢制造。中单翼结构的矩形机翼采用不对称翼剖面,有2度的下反角,机翼安装角为0°45'。机翼翼尖处吊有两个翼尖短舱。水平尾翼安装在垂直尾翼中部,平尾和垂尾均采用对称翼剖面的矩形翼面。机翼和尾翼均为铝合金单梁式薄壁结构。机载设备、自动驾驶仪分别装在前后段,机身中段为压力供油式油箱。设计中直接利用机身外壳s作为油箱壁,节省了重量。改进型号的机翼下有两个小型副油箱。
长空一号的起飞非常有特色,采用一架可回收的发射车进行助推起飞。在一张澳大利亚“金迪维克”小车图片的启示下,赵煦找到了地面起飞车的灵感。飞机固定在发射车的三条短滑轨上,发动机舱底部有一推力销,用于固定。起飞时飞机发动机启动,带动发射车开始滑跑。当滑跑速度达到275千米/时,飞机已经得到足够的升力可以升空。这时推力销在发射车上的冷气作动筒作用下拔开,飞机脱离发射车,开始爬高。发射车因无动力而减速,随后地面人员发出无线电指令,抛出制动伞,并控制刹车使发射车停住。发射车可重复使用。发射车内装有航向自动纠偏系统,确保在1000米滑跑距离内航向偏离维持在30米内。发射车助推起飞固然减小了无人机本身的复杂程度,但与空投或火箭助推起飞方式相比,较为复杂和麻烦,当然好处是省却了调用有人飞机作为母机。拉-17靶机使用空投方式放飞。</P><P>拉-17使用的是推力较小的发动机,长空一号后来改用一台改进的WP-6涡喷发动机,尾喷口改装成固定式,可通过改变发动机转速来调节推力,海平面额定静推力21.1千牛,最大静推力24.5千牛。该发动机原为歼-6所采用。整体油箱的容量为820升,燃油质量600千克,B、C型加副油箱后,燃油质量达840千克。由于WP-6发动机推力比原来的发动机大7倍,而长空一号外型不变,使得起飞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过早升力矩,致使靶机起飞试验一直有问题。后来采取了与一般飞机起飞时减小低头力矩、增强升力相反的方法,在长空一号起飞时加大其低头力矩解决了这一问题。</P><P>长空一号的降落和世界其他无人机相比略显笨拙,实际上是一种硬着陆。当其进入预定着陆场地时,在500米高度自动拉起,然后进入无动力下滑。接地时保持较大的攻角,尾部首先着地,*发动机吊舱和尾喷口吸收部分撞击能量,实现主体部分回收。机体经修复后即可再次使用。这种不完全的重复使用,对使用费用、维护难度上有较负面的作用。长空一号由机上程序机构控制,可按预定设计的航线飞行。也可由地面站的地面领航员经无线电指令遥控飞行。自主飞行时,依*KJ-9自动驾驶仪稳定和控制飞机。自动驾驶仪有俯仰、滚转、航向和高度四个通道,分别控制飞机的升降舵、副翼、方向舵的偏角和发动机工作状态。每个通道互相独立、互相交联。自动驾驶仪的部件包括陀螺平台和航向陀螺、速率陀螺仪组、程序机构、商度讯号器、放大器、变流机及电动舵机等。
遥控飞行时,机上由天线、高频组合、接收机和发射机组成的应答器负责接受地面信号,然后识别指令,引导靶机。机上另装有遥控指令接收机,通过接收机-译码器单元,可以传输24个遥控指令到自动驾驶仪或其它需要操纵的装置。地面人员还可通过无线电遥测设备来监控自动控制系统及其他设备的工作。遥测系统有52个通道,能连续向地面提供飞行速度、高度、攻角、发动机温度及转速等信息。 </P><P>该机的主电源是一台由发动机驱动的直流发电机,通过变流器向某些设备提供交流电。另有后备银锌电瓶,在发动机出故障时可切换供电,保证飞行。 </P><P>长空一号作为靶机使用时,能往返进入射击区域2~3次,以便进行多次训练。因长空一号本身体积很小,为在视觉模拟体积较大的敌机,机上一般装有曳光管或拉烟管。机上还装有红外增强翼尖吊舱、被动式雷达回波角反射器,机尾带红外曳光弹为4枚“海鹰”1号曳光弹,增强红外和雷达特征。靶机如未被击落,可遥控其着陆回收。 </P><P>至1988年,长空一号的改进型号包括长空一号A取样机,用于核武器试验的取样工作。1977年长空一号开始参加执行原子弹空爆取样任务,并很快完全取代有人机取样。该项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P><P>88年12月15日,长空一号B低空靶机(靶5Ⅲ)通过设计定型,用于低空防空武器系统的鉴定。</P><P>长空一号C高机动型是长空一号B型的改型。1983年初,军方为满足新型导弹试射的需要,提出要装备一种能作坡度为70~77度的高速水平大机动飞行的无人机。当时计划从美国进口10架大机动性能的“火蜂”无人靶机,预计需要经费4000万元。赵煦是“火蜂”考查组成员之一,了解了高机动“火蜂”的性能后,他提出自行改进长空一号C高机动型。要满足要求,必须改进长空一号的结构、控制、供油等设计,在外形、推力、巡航方面都要有大改进。在二站和南京航空学院的努力下,一年半时间内完成了C型的设计、试验和制造工作。研制中的试验项目有高低速风洞试验、各系统的地面模拟试验和空中模拟试验、飞机结构的静力强度试验和动力特性试验等。</P><P>C型采用了适合大坡度转弯飞行的供油系统。C型在中段机身前端加装了一个全封闭油室,在飞行过程中保持充满燃油的状态,确保在所有的飞行姿态下都能连续供油。C型换装了适合大坡度机动飞行的自动控制系统。其主要改进包括在副翼通道中引入滚转角积分信号,提高对滚转角的控制精度,保证左右两边建立坡度对称;在升降舵通道中引入高度和高度变化率信号,改善了高度保持系统的动态性能,提高了平飞时高度的稳定性;在三个通道中加入软化电路,在不影响原闭环回路的前提下,达到了控制平衡,及良好补偿的效果。为避免过载超过规定值,采取了阶跃改变减小升降舵通道中的控制量的措施。为防止严重排高,系统能及时退出转弯,改为平飞或小过载飞行。C型的转弯坡度分三挡,35度、60度和75.5度,分别表示一般机动、中机动和大机动飞行。</P><P>长空一号E为超低空型,用于模拟80年代起威胁越来越大的超低空武器。</P><P>长空一号作为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种多用途喷气式无人机,开创了一个先例。其性能能满足研制时军方的多种要求,如靶机、采样、监控等。但与国内及世界其他无人机相比,长空一号有着明显的缺点,有的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长空一号采用了典型的高亚音速布局,速度较慢,无法模拟高速目标;机体结构狭小,发动机又占据了下方的主要空间,无法安装更多的设备,因此用途非常单一;无论起飞还是回收,都显得笨拙,而且硬着陆方式会导致部分机体损坏,必须进行维修才可重复使用,浪费资源,且增加了后勤维护难度。但如作为一种靶机使用,长空一号还是基本能胜任的。更复杂的侦察任务,还得由长虹-1和ASN-206等无人机来完成。而解放军也拥有其他一些战斗机改装的靶机,飞行性能与战斗机基本一致。其中包括1978年~1984年用退役米格-15比斯飞机改进的靶-5乙中高空靶机。该靶机不经人工试飞一次定型成功,而苏联米格-15比斯爱姆靶机是经过各科目人工试飞的。在靶-5乙基础上发展成低空、中机动、电子干扰、雷达增强等各型靶机,形成靶-5乙靶机各种性能系列。</P><P>基本技术数据</P><P>翼展 7.5米
翼面积 8.55米
展弦比 6.8
机身直径 0.55米
总长 8.435米
总高 2.955米
总重 2000千克~2500千克
最大飞行高度 10000米~18000米
最低使用高度 500米~5000米
飞行速度范围 550~910千米/时
航程 600~900千米
续航时间 70分钟以上(低空和中空) 45~60分钟(高空)
</P>
<P>ASN-206多用途无人驾驶飞机</P><P>
ASN-206多用途无人驾驶飞机是由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爱生技术集团研制的。该机于1994年12月完成研制工作。西方传闻该机是在以色列Tadiran公司的技术支持下研制的。ASN-206是我军较为先进的一种无人机,尤其是它的实时视频侦察系统,为我军前线侦察提供了一种利器。1996年该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在珠海国际航展上展出,现已投入批量生产。</P><P>ASN-206系统配套完整,功能较为齐全,设计考虑了野外条件。全系统包括6~10架飞机和1套地面站。地面站由指挥控制车、机动控制车、发射车、电源车、情报处理车、维修车和运输车等组成。该机在军事上可用于昼夜空中侦察、战场监视、侦察目标定位、校正火炮射击、战场毁伤评估、边境巡逻。民用用途包括航空摄影、地球物理探矿、灾情监测、海岸缉私等民用领域。</P><P>该无人机采用后推式双尾撑结构形式。这一布局的好处是由于后置发动机驱动的螺旋桨不会遮挡侦察装置的视线。机身后部、尾撑之间装有1台HS-700型四缸二冲程活塞式发动机,功率为37.3千瓦。巡航时间为4~8小时,航程150千米。</P><P>ASN-206的侦察监视设备包括垂直相机和全景相机、红外探测设备、电视摄像机,定位校射设备等。更重要的是,ASN-206装有数字式飞机控制与管理系统、综合无线电系统、先进任务控制设备,借助上述系统,ASN-206可以在150千米远纵深范围内昼夜执行作战任务。侦察情报信息,尤其是白光/红外摄影机拍到的视频影像可以实时传输至地面站(下图),进行观察和监视。定位较射系统能实时的指标地面目标的坐标和校正火炮射击</P><P>该机利用固体火箭助推起飞,零长发射,伞降回收,可多次使用,不需要专用起降跑道。ASN-206参与了土耳其近程无人机计划的竞争。土国防部计划购买10套远程和8套近程无人机系统。有3家公司参与了土耳购买无人机计划的投标。其余两间公司是以色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提供了“搜索者”和“猎人” 无人机,美国加州圣迭戈的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提供了“捕食者”、I-GNAT、和“徘徊者”Ⅱ三种无人机。按计划I-GNAT无人机已经出局。目前还不清楚此计划竞争的结局。</P><P>ASN-206当然与“全球鹰”不在一个级别上。因此,1997年~2001年我国空军科研人员综合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研制成功某型无人机,使我国大型无人机总体性能、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P><P>翼展 6米
机长 3.8米
机高 1.4米
最大起飞重量 222千克
任务设备重量 5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 210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 6000米
航程 150千米
最大起飞重量 222千克
任务设备重量 50千克 </P><P>
图-154MD电子战飞机 </P><P>解放军的空中电子战力量一直是一个迷团,目前确信存在的大型电子战飞机包括轰电-5、轰电-6,以及部分运输机的改型,但具体情况均不详。据信最精锐的型号为图-154MD电子战飞机。据外电报道,95年初解放军空军将两架图-154M客机改进为电子战空中平台。右图为图-154客机。这两架电子战型号从外观上看加装了多个雷达罩、天线和电子战设备。传闻两机开始均以北京南**机场为基地,之后图-154MD的数量增加至6架,部署在南京军区。苏联/俄罗斯的图-154也有电子战型号,与解放军图-154MD是否有关联则不得而知。图-154(TU-154)客机是俄罗斯图波列夫设计局设计的三发中程客机,用以替代图-104、伊尔-18等早期喷气客机,兼作运输用途。1966年春开始设计,1968年初在莫斯科附近的儒科夫基工厂进行地面滑行试验,1968年10月14日首次试飞。共有6架原型机和预生产型机用于试飞,从第7架开始交付苏联民航局使用。1971年处苏联民航局所接受的第一架图-154进行初步验证飞行和机务人员训练飞行,同年5月开始邮件和货物运输。至1992年9月,已生产各型图-154约1000架,现在还在继续生产。大部分由苏联民航使用。国外用户有: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古巴、波兰、叙利亚和中国等。目前中国的图-154客机主要集中在联航公司手中,由于改进为电子侦察机,其地位非常重要。</P><P>图-154客机主要型别:图-154基本型,载客167人;图-154A,提高了发动机功率,增加最大起飞重量,改进了设备和系统,提高了飞行性能和可*性,降低维护要求。1973年下半年第一次试飞,1975年正式投入航班飞行。图-154B,新增加了可供II级自动着陆的汤姆逊/CSF/SFG公司自动飞行控制和导航设备。在操作系统中采用了低速横向操作扰流器,扰流器沿展向增大,外段低速副翼变短,改善了飞行横向操作性。增加了最大起飞重量。机身后气密隔框后移,增加客舱长度,载客达180人。在A型上用来压重的燃油在B型上可作为正常燃油使用。1977年开始批量生产。图-154C货运型,在B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机身左侧机翼前方增开一宽2.8米、高1.87米的货舱门,主货舱容积73立方米,可运载9个2.24米×2.74米的集装货盘。地板下的行李舱还有38立方米的空间装运散装货物。图-154C正常载重量20000千克,航程2900千米。图-154M改进型,在图-154B生产开始后,于1980年提出,对尾翼重新设计,机翼的缝翼减小,扰流片加大,尾部中央发动机进气口扩大,原位于中央发动机下的辅助动力装置移至机身尾锥内。换装索洛维耶夫D-30KU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10604千克。1984年12月27日首次交付苏联民航局使用。至1992年已生产75架,中国民航订购7架。</P><P>图-154和波音、空客等客机相比,并不能算一种好的客机。由于苏联的航空设计思想、发动机技术等原因,该机经济性不好,舒适性差,更要命的是可*性也不太行。先是发动机频频出现严重故障,国内的图-154曾出现涡轮叶片断裂打坏发动机短舱的事故,幸好飞行员技术过硬,加上运气,未出现大的事故。但其他事故不断,机毁人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图-154称为了民用航空界中较不受欢迎的机种。这是国内的图-154逐步转入联航中的原因,也是选择该机作为电子战平台的一个次要原因。</P><P>关于我国图-154MD上的合成孔径雷达(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资料是保密的,但可以通过一些公开信息进行推测。合成孔径雷达在我国高新科技863工程中竟然占了两个席位,可见其作用之大和用途之广。这两个项目分别为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和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实际上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平台部分作为星载平台的试验品,当然也有独立发展的重大意义。1994年8月,机载实时数字成像处理器通过鉴定,标志着我国合成孔径雷达研制技术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于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P><P>后一项目的具体内容为:利用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和实时成象器全天候获取地表信息;利用数据压缩,卫星通信技术,实现“机星地”遥感图象的实时传输;利用遥感图象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对测绘图象与已有信息复合,进行快速的灾情评估。该项目早在94年已进行了设备验收,明眼人马上可以看出这一项目的军事含义。航空合成孔径雷达在98年抗洪中安装在我国引进的赛斯纳“奖状”II(CITATION II)型小型喷气客机上,发挥了一定作用,可以做为佐证。当时科研人员我国第一台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装上中科院的测绘飞机,对洞庭湖、鄱阳湖5万平方千米的灾区进行了成像测绘。该雷达的图像分辨率可达3米,于1997年研制成功。分辨率的数据,恰好于外电所描述的数据吻合。</P><P>赛斯纳“奖状”II采用的机载合成孔径侧视雷达虽然肯定不如图-154MD的雷达,但可以作为一个参考。该雷达对外称CASSAR-44,合成孔径体制,脉冲压缩,四图象通道,四线极化。波段三厘米。由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在1984~1987年期间研制。雷达样机由11个分机组成:天线、平台、馈线双工器、发射机、接收机、记录器、光学处理器、运动补偿系统、定时器、整机控制与故障检测系统、电源。其中,天线、平台和馈线双工器安装在飞机机身外部的天线罩内。其他部分均安装在飞机密封客舱内。工作状态包括空地测绘和实时数据传输。其4401型的两种工作方式:A方式-最大45km,测绘带宽30km,B方式-最大55km,测绘带宽30km。4402型的四种工作方式:A方式-最大50km,测绘带宽35km,B方式-最大60km,测绘带宽35km,C方式-最大95km,测绘带宽35km,D方式-最大105km,测绘带宽35km。在不同高度以不同方式工作,可得不同俯角的图象。</P><P>根据公开资料,用于抢险救灾的“机载SAR图像实时传输系统”由机载平台、卫星转发站、地面数据接收站、高速图形处理工作站和其他终端组成。图像在机、星、地之间传送是经过数字化压缩的,准确及时。在地面站和图形工作站间,可通过专用设备、Internet手段或非实时传输实现图像发送。专用软件是Visual C++在WINDOWS95/98下开发的,具有多线程处理的特点,同时配套开发了保密手段。上述特点在军用SAR图像系统中必然有着指导性的意义。</P><P>上述成果集中在“九五”期间,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的“九五”重点预研项目“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处理及应用”起了很大作用。该项目在国内首次完成基于CS算法、兼有正侧前斜成像能力、全数字、运动补偿、 3米分辨率SAR实时处理机的研制;在大前视角、聚束、干涉等多种SAR模式的各种成像算法和运动补偿技术等方面、先进相控阵雷达仿真系统及新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了相控阵雷达仿真软件。上述成果反映在863计划的先进机载对地观测系统上。该系统由4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由硬件研制分系统、数据处理分系统及应用示范分系统组成,构成配套的系统技术。系统中,模块化多功能成像光谱仪于系统其标志性参数为128个波段,可见一近红外波段光谱分辨率达5nm,具有可见一近红外、短波红外及热红外3个波段范围模块化作业能力。该光谱仪可在对地观测时,在连续光谱段上对同一地物同时成像,因此能从空中直接识别地球表面的物质。同时开发了三维信息获取与实时/准实时处理系统,增加扫描仪成像波段,提高定位精度,形成实用化技术系统。</P><P>“九五”期间将确定高级合成孔径成像雷达系统,该系统将采用双波段多极化、高分辨率及干涉SAR等三个方案中的一个,或综合其中两个,研制出实用化SAR系统。届时我国将拥有完全能与E-8 JSTARS相比的实用型合成孔径雷达侦察机。但鉴于保密原因,迄今未见公布成果,估计已装备我军服役。</P><P>与之相对应的是,图-154成像侦察型恰恰就装备了类似匹配的侦察系统。图-154侦察系统分别是RON SAR合成孔径雷达、RADUGA红外成像系统和电视摄影系统。电视系统解析度达到0.3米。合成孔径成像作业高度在12000~500米,解像度3×3米。红外成像作业高度3000~1500米,解像度0.5米。其中电视成像系统还包括侧视电视摄影机。这充分应证了以机载平台作为星载平台的试验品的做法。为配合这一侦察系统,高空间分辨率CCD数字相机也在紧张研制中。数字扫描图像得到的大比例尺成图,将具有重大实用价值。左图为863公开的星载全色照相系统机载试验系统成像图片,标注飞行高度3700米,速度400千米/小时,分辨率为4米。</P><P>按公开信息来推断,机载合成孔径侦察系统主要由信息获取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和应用子系统三部分组成。信息获取子系统类似于国际流行配置,主要是由红外、可见光、合成孔径雷达传感器组成。具体到国产系统上,则分别为128通道的成像光谱仪、244通道的CCD成像光谱仪、高空间分辨率的CCD航空相机、具有三维信息获取能力的三维成像仪以及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一共5个侦察系统和手段。实用的、可运行的对地观测系统按规划在2000年的下半年完成,与图-154侦察机服役时间相符。按传媒报道,2000年12月,该系统已通过对北京中关村地区的遥感成像试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立即投入实用的能力。那么我们基本可以确认,图-154侦察机在2001年初已经可以实用。</P><P>这里还应该提一下“防洪遥感实时传输系统”,该系统在抗洪期间发挥过重要作用。我们主要是想提及该系统的综合技术,基本上可用于军用实时战场监测侦察。该系统是综合应用遥感技术、GPS、GIS、航空卫星通信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等建立的一个综合系统,同时也是典型的3S(遥感、GPS和GIS)一体化系统。如上所述,该系统同样由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三部分组成。但信息获取部分则由更大意义的平台构成,即遥感飞机、侧视合成孔径雷达(SAR)、实时成像器、GPS等。信息传输采用“机-星-地”(即飞机-卫星-地面)传输方式,由机载站、转发站和用户站等构成。而早在1990年,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实时数据传输系统已获得成功。信息处理由计算机图像处理、GIS及其外围设备构成。经过通信卫星中继,设置在远方(抗洪时是指北京)的防汛指挥部的接收站就可直接看到灾区的现场图像。同理,拥有地面数据接收装置的各级指挥官也可由此系统的军用型获得战场实时侦察信息。</P><P>除发展机载、星载合成孔径测绘侦察雷达外,国内还在研究将其引入到导弹制导领域。实际上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的侦察区域远大于机载系统,精度则仅仅略低(5米对3米),效率更高。但机载系统的优点则在于可机动灵活、随时的监控特定区域。</P><P>关于解放军空军的图-154MD的目前所知的两幅图片中,两架的雷达罩、天线大不相同。其中一架装有类似E-8 JSTARS的长条形雷达罩,几乎可以肯定装有类似的合成孔径地面测绘雷达。其详细情况至今不为外界所知,但据信图-154MD可执行收集电子信号、监听、干扰、电子战支援、地形测绘等任务。</P><P>从官方对空军科研的一些报道推测,我军的图-154电子战机是以实物测绘方法来获得原始数据,从而完成气动外形改动的设计的。报道称,空军飞机研究室挑起我军信息战飞机的高精尖工程,涉及飞机结构、气动、材料、电子等诸多专业,协作单位数十个,需要加装数百套设备。主要负责人刘宏印,首先必须测绘飞机原外形。由于没有现成的外型资料,必须测绘实物飞机。最终用“近景摄影法”,在飞机上设置了上百个典型切面、几千个标志点,测绘出上万个数据,综合误差小于1.5毫米。此成果缩短了近3个月的试验时间,投入的人力仅为传统方法的1/3。站长个人认为这就是指图-154,望网友指正。但可以肯定的是,要往图-154上加雷达罩,必然要进行详细周全的气动外形改动设计。</P><P>从照片上看,上述图-154MD的编号采用民航编号“B-XXXX”,涂联航标志,实际上则完全由空军控制。</P><P>据外电信息估计,该型电子战飞机时速每小时900千米,工作状态飞行时速350千米,巡航高度500~12000米,起飞重量86~102吨,载重14 吨,巡航距离6500米,机组5人,操作人员约25人。目前相信中国的图-154电子战飞机包括三种型号,分别是电子情报侦察机、电子干扰对抗和成像侦察三种机型,而最早的两架测试型号均为电子情报侦察型。</P><P>图-154M客机基本技术数据</P><P>前客舱门/离地高度:1.73*0.80/3.10平方米/米
后货舱最大舱门:1.20*1.35平方米
最大滑行重量:1005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00000千克
最大着陆重量:80000千克
最大巡航速度:930千米/小时
最大巡航高度:12000米
最大巡航航程:6900千米
最大商务载重:18吨 </P><P>
</P>
<P>直5</P><P>
直-5是我国制造的第一种多用途直升机,也是新中国直升机科研应用的开端。研制初期代号“旋风25”,原型为苏联米-4直升机。1958年2月,哈尔滨飞机工业公司按照苏联提供的全套图纸资料开始仿制米-4。1958年12月14日首次试飞,1959年初由国家鉴定委员会正式验收,投入批生产。但实际上在1958年到1960年,由于国内充斥盲目冒进的思想,过度缩短试制周期,管理混乱,这一期间的仿制米-4全部不合格。直到63年9月21日,航定委才同意直-5直升机优质过关,批准定型投产;其动力装置活塞-7于同年12月25日优质过关,投入批生产。共生产了545架。直-5可用于物资、人员输送、救生、边境巡逻。1980年停产。
直-5采用1台活塞-7气冷星形14缸发动机,功率1770马力(1250千瓦)。主螺旋桨直径21米,长为16.8米,高为4.4米。起落架为固定四点式,前起落架横向轮距1.53米,主起落架轮3.82米、前主轮距3.79米。机舱体积达16立方米,一个侧舱门,一个蚌式后舱门。一次可运载11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8个伤员担架和1名医务人员。发动机舱位于机头,通过传动轴驱动机舱顶部的主旋翼和尾部的尾桨。驾驶舱位于机头前上部,两人机组,两人均可独立完成飞行操纵。可装载1.2吨货物,吊运时可运载1.35吨。
直-5的机舱内可装卸北京212A吉普,该吉普常用于作为78式82毫米无座力炮的载车,为空降兵提供火力支援。更大威力的是75式105mm无坐力炮,于1964年研制,可摧毁主战坦克、装甲车辆和坚固野战工事等,1975年设计定型。火炮由炮身和炮架两部分组成。采用了高、低压发射原理和炮口制退器与缩小喷口相结合的方法。仍由北京-212A轻型越野车携带。初速(破甲弹)503米/秒,最大射程(杀伤爆破榴弹)7400米,有效射程(破甲弹)1100米;直射距离(破甲弹)580米,射速5~6发/分,炮身长3409毫米。
米-4原型机飞行速度、巡航速度及升限不尽如人意,因此我国的直-5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进。原钢梁木结构旋翼被改换为全金属旋翼,提高了旋翼寿命和性能。另外在旋翼大梁内充高压气,加装压力探测器,监测是否有裂纹出现。尾桨在66年后改为玻璃钢制造。原有的机舱内可移动副油箱被取消,加装两个机体外侧副油箱。同时燃油箱改为薄壁设计。机身地板上开了一个650mm×900mm的舱底门(右图),便于空投吊挂货物。手摇的绞车改为电动。发电机功率由3千瓦提高到6千瓦。固定式的供氧装置改为更轻便的活动式。
更重要的性能改进是,最大平飞速度从185千米/小时提高到210千米/小时,巡航速度从140千米/小时提高到170千米/小时,动升限从5500米提高到6000米。为了提高高原性能,改进了总距-油门操纵把手,平原地区用小行程,高原地区用大行程,使得发动机进气压力大大提高,保证了在1500米高原上的飞行能力。
直-5装有一套适合夜间和恶劣气象下飞行的驾驶-飞行仪表,动力系统也有相应监测装置。其他设备包括CT-1无线电、WL-5无线电罗盘、WG-2A无线电高度表和JT-5A机内通话器。
直-5有一种武装直升机改型。机腹加装了一个12.7mm机枪枪塔,两侧携带火箭发射器。装备数量不明。最上图中的直-5也是这一型号
解放军陆航、海航和空军均有装备直-5,但已逐步退出现役。民用型的直-5也已接近使用年限,可用的已越来越少。朝鲜拥有30架直-5。 </P><P>机高:4.4米
旋翼直径:21米
空重:5292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7600千克 </P><P>巡航速度:160-210千米/小时
最大速度:210千米/小时
最大航程:780千米
续航时间:3小时40分
实用升限:6000米
有地效悬停升限:2000米
爬升率:4.3/秒
载重:1550千克
外吊:1350千克 </P><P>米6</P><P>
苏联米里设计局设计的米-6直升机是一种重型运输直升机,1957年首飞。解放军陆军航空兵拥有少量的米-6(北约代号“吊钩”)重型运输直升机。据信这些直升机是在1970年向苏联购买的,直到近期才开始向公众公开了少量信息。米-6巡航速度为250千米/小时,航程620千米,最大载重12吨。据说有三架已经坠毁,剩余的使用寿命已到期。</P><P>技术数据:&lt;&gt;p 发动机:两台索罗维耶夫D-25V涡轴发动机
机长:33.2米
旋翼直径:35米 5片桨叶
航程:650千米
巡航速度:250千米/小时
载重:65名乘客
最大起飞重量:42500千克
产量:874架 </P><P>S-70“黑鹰”</P><P>
解放军于80年代中期创建陆军航空兵,陆航拥有了包括于1984年从美国进口的S-70“黑鹰”在内的各种直升机。中国于1984年7月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签订购买24架S-70“黑鹰”直升机的合同,1984年11月首批4架“黑鹰”运抵中国天津。该机由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研制,在美军中的编号为UH-60,是美军目前装备数量最多的通用直升机,用途广泛,改型繁多,具体情况请见H-60系列详细页面。S-70是目前解放军序列中唯一为大众所熟知的美式装备,也是迄今为止解放军所拥有的高原性能最优秀的直升机。
引进“黑鹰”之前,我军并无可在海拔3000米以上使用的直升机。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含氧量低于海平面的一半,任何发动机功率都会减少40%左右。即便是引进之后,解放军仍花了极大人力物力才完成了对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飞行航线、各种高度起飞重量和载重的理论研究,解决了启动功率等一系列理论难题,再进行了实地试飞论证。光是理论计算、试验,就用了三个月。试飞则从海拔1700米的机场开始,逐步向高原推进。到了标高3000米以上,发动机功率急剧下降导致飞机升力不够。又经过三个月,以温清澄为首的科研人员终于克服了技术困难,解决了升力问题。最终“黑鹰”飞越了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降落在阿里地区。温清澄的《直升机在高原的使用和维护》论文,令世界第一次认识了在青藏高原直升机飞行的种种特性与巨大困难。美国各方面也以此作为重要结果和经验,西科斯基公司更是获得了巨大的广告效应。
 为适应高原地区使用需要,中国的S-70与美国陆军标准的UH-60略有不同。中国的S-70采用了加大推力的T700-701A发动机,旋翼刹车进行改进,使用了SH-60的上部主减速壳体。用LTN3100VLF导航系统代替了美军标准的多普勒导航系统。中国“黑鹰”主要部署北京军区和成都军区,1985年后进入西藏和新疆的高原地区服役。军方非常欣赏其高原性能,实际上S-70也是陆航唯一能在高原区顺利运作的直升机。S-70先后参加过多次抢救西藏灾区和返回式卫星回收的任务,使用强度大,在1989年以前总飞行时间就超过了11000小时。高的出勤率自然会使事故次数增多。“黑鹰”的使用环境主要是青藏高原,气候条件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恶劣的了,已发生过多起机毁人亡的事故。但多数是由于气候原因或人为操作失误造成,只有少数是机械故障导。最严重的事故是,1991年6月16日,一架“黑鹰”在西藏坠毁,机上包括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在内的12名解放军人员全部遇难。
陆航和西科斯基公司原本都对“黑鹰”寄予了很大希望,西科斯基公司曾经期望出售100架“黑鹰”给中国。但1989年之后这些想法都落空了。中国曾试图对“黑鹰”测绘仿制,迫于工业基础过于薄弱,未能实现。实际上1989年之后,中国一直能够从西科斯基购买必须的零部件,占据美国对中国大陆的军事贸易的相当部分。据称由于中国的“黑鹰”常用于西藏和新疆地区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因此美国各界并未反对出售上述零部件。
中国与西科斯基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双方曾就一些S-70坠毁的原因产生激烈争执,西科斯基认为是中方使用不当。后经过中方自行研究S-70的零部件,证明了机械故障的成因,西科斯基方面才让步,重新运送了一架全新的S-70到中国作为赔偿。
由于无法得到更多的S-70“黑鹰”,陆航很快转向购买俄罗斯的米-17直升机。大量的米-17,尤其是最新的米-17V5高原型号的到来,缓解了陆航紧迫的需求问题。但总的来看,只有自行研制出象S-70这种水平的直升机,才能说我国直升机已达到了世界级水平,不再受制于人了。
但S-70的先进性是无容置疑的,是全面领先的。例如,在S-70上的T700发动机只有两个保险丝,改进型甚至取消了保险丝。而米-8的发动机有很多处需要用到保险丝,调整点20多处,随机工具甚至多达45件。因此在我军中S-70的维护要大大易于米-8与米-17。在高原性能和防腐蚀方面,S-70更是占有压倒性的优势。遗憾的是我国尚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仿制或研制相应的型号。也许与俄罗斯方面联合研制新型通用直升机,引进俄罗斯相应型号的生产专利,是一条捷径。 </P><P>米-8/17/171</P><P>我国在70到90年代先后引进了苏联米里设计局著名的中型多用途直升机米-8,以及其重大改型米-17,以补充陆军航空兵薄弱的航空力量。由于我国研制的直-5设计年代久远,后续研制的直-6、直-8等不是未定型,就是不断拖延,米-8和米-17的到来无疑缓解了紧迫的需要。米-8进口的数量较少,而米-17则较多,据说达到上百架。本页只收录了国内米-8、米-17的图片,详细文字和外国图片资料请见米-8具体页面。
在外电报道中,中国第一批就进口了60架米-17,编号为917、927、937、967、987字头的五位数。导致这一交易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在1989年后拒绝出售更多的S70“黑鹰”直升机给中国,于是中国向俄罗斯订购了相比之下价格非常便宜的米-17。1991年首批24架米-17到货,1995年前又有35架交货,且为米-171改进型。中国进口的米-17部分装有六个外挂架,可携带炸弹、布雷器、火箭发射器等。另外这些米-17并没有俄罗斯自己使用的米-8TV上的12.7mm机枪、座舱装甲、发动机尾气红外抑制装置。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米-17较为优秀,我国现在还没有计划将这种直升机转为国产化。原因比较复杂,首先我国仿制“超黄蜂”的直-8项目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由于部分关键部件无法国产化,拖了二十年仍没有生产大批量实用的直-8型号。如果上米-17项目,等于宣判直-8的死刑,直接影响部分军工企业,只好*国家输血保住这些企业。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俄罗斯的特殊情况,总体的看,进口米-17要比国产化便宜的多。
一架米-8,已经非常残旧,油漆脱落严重。请注意在机头方向看,米-8的尾桨在左边,米-17的尾桨则在右边。陆军的米-8有的用于专人运输,因此不一定装有火箭发射器,尾梁下也不一定有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而米-17主要用于空降突击运输,因此多数有武器系统和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P><P>米-17,注意机头气象雷达,这是辨认米-8和17的又一方法。还请注意舱门的绞车,驾驶舱上方的口盖,火箭发射器等</P><P>解放军最新引进的35架米-17V5高原改进型之一,正在为边疆部队提供补给。
解放军空降兵部队正在登机。图中可见空降兵分队的标准装备,包括折叠托自动步枪,以及狙击步枪、双管燃烧弹发射器等支援火力
  
米-17发射火箭弹,注意发射器尾部喷出的火焰在导向板的作用下偏离机体。</P>
<P>卡-27/28</P><P>我国于90年代引进了多种俄罗斯先进武器,中国近期接受了3架卡-27和5架卡-28,用在最近进口的俄罗斯制造的驱逐舰上和新建造的国产战舰上,并将不断增加订购。
包括“现代”级驱逐舰,其中配套引进了卡-27反潜直升机的外销型号——卡-28。由于保密的缘故,我国的卡-28并未公开</P><P>
SA321“超黄蜂”/直-8</P><P>我国于70年代末购进了14架法国航宇工业公司研制的SA321“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交由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该机型在法国于1966年开始交付使用,装备后成为我国第一代舰载机。随后,我国开始在“超黄蜂”得基础上仿制直-8。
当时直-8仿制成功曾经被看作中国陆航、海航的一大飞跃,因为这是我国第一种国产大中型多用途直升机。不想到头来直-8生产量很低,不超过20架。又变成了一个鸡肋。
直-8的研究工作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与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共同执行。1976年研制工作开始,首架原型机于1985年12月首飞,1989年11月通过国家技术鉴定,1994年12月设计定型。1989年,首架生产型直-8于交付海军航空兵使用。尽管直-8早已进入批量生产状态,但产量却很少,外界估计仅有15架。
直-8采用了常规的直升机总体布局,单旋翼带尾桨。旋翼为6片矩形胶接全金属桨叶,桨毂铰接式,装有挥舞铰、轴向铰和带液压减震的摆向铰。位于尾翼顶端的尾桨共5片。为适应水上用途,采用船形机身,水密舱,两侧有固定水陆两用短翼浮筒,可以进行水上起降。在陆上采用不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直-8采用3台涡轴-6型发动机,两台在减速器前,一台在后,单台最大起飞功率1128千瓦(1550马力)。机内主油箱由3组8个软油箱组成,总有效容积3900升。燃油箱及相关舱室均有通风系统,每组油箱有一个重力加油口,位于机身左侧。
直-8可载运27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此时航程700千米,最大载重情况下可载运39人;也可以载运一辆BJ-22吉普及有关人员;或装载3000公斤货物飞行500千米,或外挂运送5000千克货物到50千米外的目标区域,然后返回原地。用于救护时直-8舱内可载15名伤病员及担架,以及一名医护人员。执行搜索救援时,机上可装备一台液压救生绞车和两只救生艇,在陆地和海上执行救援任务。
实际上我国仿制直-8的目的不在于陆基使用,而是为获得一种可*的舰载直升机。因此直-8很快发展了舰载型号。直-8可装备吊放声纳、搜索雷达,可采用的武器包括鱼雷或导弹等。执行扫雷任务时,可拖曳一个扫雷具,在距基地92千米的水域以46千米的时速扫雷两小时。布雷作战时可携带8枚250千克的水雷。 下图为原型机的浮水试验。
直-8还可用于人员运输、地质勘探、航空测绘、建筑施工、森林防火、边防巡逻、通讯联络指挥等民用用途。直-8曾顺利执行过抢险救灾和科研试飞等任务,1993年首飞西沙成功。
 直-8产量低的原因尚无公开资料可询,估计最大的可能是仿制品的性能不行,或核心部件无法自行生产,如发动机。从陆航大量购入米-17来看,直-8在陆军没什么地位。海航装备了直-9,也许这种轻型直升机才是吨位还不大的海军舰艇所急需的。直-8原型SA321性能其实不错,是法军主力,我们辛辛苦苦仿制出来,却又无法解决核心部件问题的国产化问题。
2002年珠海航展的直-8模型。据称直-8F型已经在研制。
2002年5月外电报道,中国计划恢复直-8的生产,将采用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T6A型发动机改进型,进而引进其发动机生产技术。报道称昌河公司在1997年停止生产直-8之前,已经制造了17架,其中12架目前在海军服役。如报道属实,说明军方还是希望能有一种自行研制的大型直升机可用。此外也侧面印证了直-8存在发动机无法自行研制的问题。</P><P>基本技术数据 </P><P>旋翼直径 18.90米
尾桨直径 4.00米
机长(旋翼、尾桨旋转) 23.05米
机高(旋翼、尾桨旋转) 6.66米
机身长 20.27米 </P><P>空重 7095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标准燃油)10592千克(带副油箱)13000千克
起飞重量 900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 315千米/小时
最大巡航速度 266千米/小时
经济巡航速度255千米/小时
海平面爬升率 11.5米/秒(单发停车)
实用升限 6000米
悬停高度 5500米(有地效),4400米(无地效)
最大航程 830千米
续航时间 2小时31分钟(最大标准燃油、单发停车、无余油) </P><P>直-9</P><P>直-9轻型多用途直升机是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引进法国专利、研制生产的。用于人员运输、近海支援、海上救护、空中摄影、海上巡逻、鱼群观测、护林防火等,并可作为舰载机使用。军事用途包括侦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护、反潜、侦察校炮及通讯。
1980年10月哈飞正式引进法国SA365N1“海豚”直升机专利开始生产直-9,1982年完成了首架机的装配。同年2月6日,直-9 6013号机在首都机场进行试飞表演,解放军总部及各军兵种、各部委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前往观看。9月21日,两架直-9首次交付中国民航广州管理局投入使用。后经哈飞长期努力,发展出多个型别,包括基型直-9,最初的专利生产型,至1990年底与法国协议签订的50架已全部生产完毕,其中28架为基型直-9;另外还有20架为直-9A,直-9后继续生产型,相当于SA365N2;随后哈飞生产了两架直-9A-100,初步尝试了直-9生产的国产化。1993年9月,哈飞又与法方签约生产直-9过渡批22架,另外哈飞还生产了8架直-9民用型。
1988年5月,直-9国产化总指挥部与有关部门签订了承包合同,其中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是总承包单位,用了3年多时间和其他90余家厂所协力攻关,于1992年1月16日成功完成了国产化直-9(国产化率达到71.9%)的首飞。此后直-9的生产全面转向国产型直-9,该型号定名直-9B。
直-9采用普通旋翼加涵道风扇尾桨的布局。其旋翼系统由4片复合材料桨叶和星形柔性旋翼桨毂组成。涵道风扇尾桨由一个桨毂和13片模锻的轻合金桨叶组成。旋翼桨叶和尾桨桨叶均具有无限寿命。在尾梁的两侧装有平尾,平尾两端各有一块垂直端板,以提高飞行方向上的稳定性。起落架为可收放的前三点轮式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双轮,自动定向,向后收入机身。主起落架为单轮,向后内侧收入机身。起落架上带有双腔油-气减震器。
涵道尾桨是“海豚”直升机的一大特色,优点在于尾桨占用空间小,气动力效率高,尾桨不易为外物所伤。而且由于涵道尾桨空气阻力小,因此“海豚”的速度比普通直升机要快。实际上,“海豚”是目前批量生产的飞行速度最快的直升机。涵道尾桨的缺点是比传统普通尾桨重量大,结构复杂,维护较烦琐。
直-9的动力装置采用2台透博梅卡公司“阿赫耶”1C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522千瓦。国产化型直-9上使用涡轴-8甲(涡轴-8A)涡轮轴发动机,单台最大应急功率734轴马力,起飞功率710轴马力,在最大飞行重量时可单发飞行。机上主要机载设备包括甚高频和高频通信/导航设备,甚高频全向信标,仪表着陆系统,无线电罗盘,应答机,测距设备,雷达和自主式导航系统。可以选装的设备包括承载能力为1700千克的吊索和承载能力为275千克的绞车,绞车索长90米或74米。直-9B的机上设备可选装BG-0.6无线电高度表,150单边带电台,KJ-13自动驾驶仪,40AH电瓶和容量为400升的转场油箱等国产化设备。选装了KDF-806无线电罗盘,KTR-908无线电台,TB-31机内通话设备,电动绞车,带测力计和反光镜的外吊挂,搜索灯等进口设备。
根据解放军陆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需要,直-9又衍生出几种军用改进型:直-9A(国产化型)、直-9B(驻港部队,下图)、直-9通讯型、直-9炮兵校射型、直-9电子干扰型、直-9C舰载型、直-9W反坦克型,直-9G。直-9G是W型的出口型,电子设备有所不同。
直-9C舰载型实际上是以法国“海豚”的舰载型“黑豹”为蓝本的,我国在90年代初曾少量进口“黑豹”,后仿制成功直-9C。该型加装了机头雷达,可挂载2枚“鱼-7”鱼雷执行反潜任务。鱼-7仿自我国渔民在海南岛捞获的美军MK-46鱼雷,性能接近于MK-46。
直-9C的机头雷达罩比“黑豹”的大而粗;直-9C的两根空速管位于机头雷达罩下方,而“黑豹”则在机头两侧。直-9C雷达罩后方的驾驶员观察窗较小,大小相同,而“黑豹”则是右大左小;直-9C可挂两条鱼雷,其挂架是从机身下伸出的。而“黑豹”仅可挂一条,挂架在机身左侧;直-9C的后机舱门比“黑豹”小,玻璃窗棱角方形,“黑豹”圆角;直-9C的后机身上没有“黑豹”那样的线状天线。
直-9机头罩内是南京电子研究所研制的KLC-1 X波段多功能直升机载监视雷达。该雷达具有较好的海面搜索和侦察能力,通过数据通讯系统可将探测到的海面战术态势和目标的信息传送给地面或舰上的指挥所。只要用于为C-801A和C-803超视距反舰导弹提供超视距探测能力和中继。其结构简单,有较好的中近程探测性能。主要功能包括:海面监视,提供海面空中态势显示,搜索和跟踪海面舰船目标,为舰舰导弹、陆舰导弹攻击提供超视距目标指示,辅助导航,气象探测,信标功能,无源探测。主要特点为采用轻型碳纤维加强塑料制成的椭圆抛物面天线,结构紧凑,设计中融合了先进的处理技术提高强海杂波下的目标检测能力。采用了脉冲压缩、频率捷变、窄脉冲信号、宽频带、CFAR检测、电子对抗、可编程信号和数据处理系统、机内自检等先进技术。重量82千克。针对不同目标的搜索距离和适应海情为:渔船,50海里,IIII级海情;中小型舰艇,64海里,IIII级海情。
KLC-1在我国雷达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第一种舰载机机载雷达,必需能够抵受海上航行中的种种侵蚀。南京电子研究所与信息产业部广州五所共同完成了KLC-1的防腐蚀工作,在原材料、印刷板、浸渍、灌装、绝缘、插接和机箱等环节上作了妥善的处理,确保了首种舰载机载雷达的可*性。
直-9G武装直升机在基型上加强了装甲防护,驾驶舱顶部安装有红箭-8反坦克导弹的观瞄制导装置。两短翼可挂4枚红箭-8反坦克导弹,或火箭弹发射器(57-1型57mm火箭弹、90-1型90mm火箭弹),或23mm机炮等武器。该机用于执行反坦克、压制地面火力、突袭地面零散目标等火力支援任务。也可以用于运输、兵力机动、直升机空战、通信和救护等任务。该机于1988年10月首飞,1995年12月通过设计定型审查,1996年5月批准设计定型。我国发展直-9武装型,很明显是为了弥补陆军武装反坦克直升机严重不足的局面。以往我国曾在直-5(苏联米-4型)型直升机上加装机枪和火箭发射器,后来在引进的米-17上加装了火箭发射器,但始终没有一种专用的武装直升机,直-9G填补了这一空白。
此外根据珠海航展上的公开录像,直-9装备了“天燕-90”(TY-90)新型近距红外制导空空导弹。TY-90外型类似前卫-1号(QW-1)单兵近距地空导弹,而前卫类似于“毒刺”导弹。但据信TY-90和前卫系列没什么关系。TY-90的弹径约80mm,最大射程小于6千米,最小射程小于500米,最大速度超过2马赫。有效射高低于5000米,战斗部重量约3千克。制导头采用锑化铟红外线传感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采用近炸引信,未来可能换装红外线/紫外线双频制导头,或者热成像制导头。
当然,改装的武装直升机自然不如专门设计的武装直升机。直-9G就存在着机动性不佳、载重小、装甲薄弱、恶劣气象和夜间战斗力差、高温高原性能差等弱点,因此,还是让我们期待另一个10号吧
近期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新研制了H410A型直升机成功首飞。H410A型实际上是以直-9A型为基础的改型,换装功率更大、高温高原性能更好、可*性更高的法国斯奈克玛(SNECMA)公司Arriel 2C发动机。该型号将可为西北地区提供一种高原型直升机。另外警用型号直-9也已经开始交付,警用型加装了搜索雷达、GPS、探照灯、警报器、电动绞车和相关通信设备,飞行性能较直-9其他型号有较大放宽降低。下图为警用型,涂装为城市中不需要的荒漠/沙漠色,估计是设计人员想出来哗众取宠的点子。
直-9于1999年获出口马里的定单,2000年交付。2000年获得毛里塔尼亚和马里续购的意向订货,实现了国产直升机出口“零”的突破。2001年4月16日,直-9、直-11直升机和涡轴-8A发动机首次获CAAC适航证。</P><P>基本技术数据</P><P>旋翼直径11.93米
尾桨直径0.90米
机长13.46米
机长(旋翼、尾桨折叠) 11.44米
机高(旋翼、尾桨折叠) 3.21米</P><P>重量及载荷(A:直-9,B:直-9A)
空重(A) 1975千克,(B) 2050千克
最大有效载荷(A) 1863千克,(B) 2038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A)3850千克,(B) 4100千克
最大吊挂载荷160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306千米/小时
正常巡航速度(A,总重3850千克) 250~260千米/小时
最大垂直爬升率(海平面) (A) 4.2米/秒,(B) 4.1米/秒
实用升限(A) 45000米,(B) 6000米
悬停高度(有地效) (A) 1950米,(B) 2600米,(无地效) (A) 1020米,(B) 1600米
最大航程1000千米
最大续航时间5小时
最大实用过载 3.5G(载重3200千克) </P><P>
直-11</P><P>
直-11型机由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共同研制,属于军民通用型多用途直升机。直-11的仿制原型为由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原法国宇航公司)研制的AS350“松鼠”(squirrel)多用途轻型直升机。可用于教练、侦察、救护、缉私、消防、旅游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直-11是我国直升机行业从专利生产、测绘仿制走向自行设计的第一个机种,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升机机种,也是我国第一个引进全过程适航管理取证而研制的机型。该机1989年批准立项,1992年进入全面研制,1994年12月实现首飞。1999年9月份开始,直-11由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负责进行设计定型试飞,于2000年10月圆满完成了试飞大纲所规定的全部设计定型试飞科目,其中包括数项风险科目。
直-11是一种2吨级6座轻型多用途直升机。采用主旋翼加尾桨布局,主旋翼采用三叶星型柔性复合材料尾旋翼,2叶翘翘板复合材料尾桨。装有一台涡轴8-D发动机,功率450千瓦,巡航功率350千瓦,最大510千瓦。机体为金属、复合材料结构。复合材料起落架,带阻尼器滑撬。弹塑性结构燃油箱。该机可乘员6人,前排为两座,后排四座,最大起飞重量2.2吨。由于体积重量小、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直-11在民用市场上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
直-11的军用型可作为运输直升机使用,或装机枪、火箭发射器、导弹等作支援用,但载重量较小,火力较弱。因此直-11较适合在部队内作飞行训练、要人运输、通信之用。更有效的方案应该是研制直-11的双发动机型,类似AS355“超松鼠”,提高载重能力,然后加装先进观瞄装置和少量武器,作为前线侦察直升机使用。这一想法类似美军OH-58D,如直-11进行上述改进后,与直-9武装型、武直-10配合,战斗力还是较强的。
目前直-11民用型号的售价约人民币800多万元。与其他国产飞机的情况类似,直-11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首要问题是立项研制的严重滞后和实际执行的拖延,AS350于70年代已经研制成功,并大量投入军民市场;而直-11于89年立项,2000年定型,研制时间竟然长达11年,而且实际上是仿制,不是独立研制。这使得直-11面世后技术已无任何先进性可言,国际竞争力非常薄弱。直-11由于载重量小,实际应用也收到限制,当然这也是其本身的定位。2001年4月16日,直-9、直-11直升机和涡轴8A发动机首次获CAAC适航证。
近期据传为提高直-11性能,计划改装法国斯奈克玛(SNECMA)公司Arriel 2发动机。
2002年8月25日,昌合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与中央电视台在京举行了直-11中继航拍直升机交接暨颁证仪式,使直-11成为我国第一种进入民用航空领域的国产直升机,也标志着我国内地新闻媒体首次拥有自己的新闻采访用专业直升机。央视购买的这架直升机将用于航空拍摄、电视信号中继、传送及大型节目的电视转播任务。据了解,央视此次购买的直-11造价约2000万,将在今年承担长江三峡截流、珠海航展等大型活动的航拍任务,该机的管理、维修和保养将委托中信海直公司进行。602所、昌河集团公司等将继续研制和生产适合民用的直升机型号,进一步开拓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市场。
2002年12月23日,直-11获得了由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民用生产许可证。该机于2002年年底在青藏高原圆满完成了民用适航试飞,本次试飞实现国产直升机飞行史上的重大突破。这次验证试飞具有极高的风险性,直-11按照不同的速度和高度,验证直升机的速度-高度组合下的极限及包线。直升机须在空中关闭发动机,*直升机桨叶自转产生的升力实现自转下滑着陆。在自转着陆时,要求试飞员从关闭发动机到着陆期间,在极短的时间内连续完成调整航向、降低速度等7个动作,稍有不慎将导致难以设想的后果。直-11的这些试飞项目都一次性顺利完成,实现了国产直升机飞行史上的重大突破。直-11共试飞了358个科研架次,完成47个试飞科目。在试飞中,有多项是国际公认的直升机一类风险科目。在该机试飞定型的两年中,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实现了中国直升机试飞史上的8项突破,在测量主减速器传动效率、桨叶铰链力矩、单发直升机空中起动试验、直升机自转着陆试验、确定直升机回避区范围等8个方面填补了直升机试飞领域的国内空白。 1999年底开始,直-11直升机进行了一系列民用适航取证验证试飞工作。创造了空中续航5个多小时,零下摄氏38度续航2小时,一天转场飞行8小时33分、跨越摄氏6度到零下摄氏43度温差、飞行1332千米无任何故障,低温起动、低温存放无故障,连续两天转场飞行2500千米、地跨七省无任何故障等中国直升机飞行记录。各项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同类直升机的先进水平。据了解,日前的这次试飞是由俄罗斯国家格罗莫夫飞行研究院一级试飞员维尼乐·穆哈迈特·戈列叶夫在青藏高原某机场完成的。中国国家民航总局试航司司长王中说,直-11型直升机是中国目前唯一获此证书并经过全过程验证的直升机机型。这不仅表明此型号直升机从此可以批量生产和销售,而且也表明中国国产直升机在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直-11可用于教练、侦察、通信、指挥、救护、缉私、消防、旅游、科学考察等军事或民用领域,该机在国内外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目前中央电视台有一架直-11用于航空拍摄。 </P><P>机长 13.012米
机高 3.14米
旋翼直径 10.69米
尾桨直径 1.86米
空机重量 1120千克
起飞重量 2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2200千克 </P><P>飞行性能(2000千克、海平面、标准大气)
最大速度 278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 220~240千米/小时
最大倾斜爬升率 9.5米/秒
航程 560千米
续航时间 3.7小时
无地效静升限 2930米
有地效静升限 3700米
动升限 5240米 </P><P>SA341/342“小羚羊”轻型直升机</P><P>SA341/342“小羚羊”轻型直升机由原法国宇航公司(现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和英国韦斯特兰直升机公司共同研制。为对付强大的苏联装甲集群的威胁,中国在70年代末开始寻求由外国进口先进反坦克直升机的可能。很快解放军选定了当时已不算最先进的“小羚羊”直升机。法国宇航公司当时以为遇上了大客户了,非常投入,并预计中国首批将订购24架“小羚羊”。不想解放军由于军费所限,于80年代初订购了第一批8架SA342“小羚羊”,让西方大跌眼镜。此后解放军再也没有增购过“小羚羊”。86年陆军航空兵组建后,“小羚羊”全部归入陆航部队。
“小羚羊”研制计划最初由法国提出,用于取代“云雀”II直升机。1964年开始研制。采用“云雀”II传动系统,透博梅卡公司的“阿斯泰阻”III发动机,以及与德国伯科夫公司联合开发的旋翼。1967年法英两国开始共同研制。第一架原型机称为SA340,1967年4月7日首飞。第二架原型机称为SA341,1968年4月首飞,第一架预生产型在1971年8月6日首飞。
“小羚羊”飞行性能非常优秀。1971年5月13日和14日,SA341-01号在伊斯特尔创造了三项E1C级世界记录:在3千米直线航段上飞行速度达310千米/小时;在15/25千米直线航段上飞行速度达312千米/小时;在100千米闭合航线上飞行速度达296千米/小时。因此很快大量各国军民客户订购了“小羚羊”直升机,用于从反坦克到交通监视的广泛领域。
“小羚羊”采用三片半铰接式NACA0012翼形旋翼,可人工折叠。采用法国直升机常见的涵道式尾桨,带有桨叶刹车。座舱框架为轻合金焊接结构,安装在普通半硬壳底部机构上。底部结构主要由轻合金蜂窝夹心板和纵向盒等构成。机体大量使用了夹心板结构。采用钢管滑橇式起落架,可加装机轮、浮筒和雪橇等。SA342的动力为一台“阿斯泰阻”XIVM涡轮轴发动机,640千瓦。机上有两个油箱,总容量545升,另有一个位于座舱后方的200升转场油箱。机上装有发动机驱动的4千瓦直流发电机和40安小时电池,向28伏直流电系统供电。也可选用26伏直流电系统。
除了英国和法国外,埃及和南斯拉夫根据专利许可也生产了一定数量的“小羚羊”直升机。到1991年6月30日,有41个国家客户在使用共1254架“小羚羊”直升机,包括英国、法国、中国、伊拉克、爱尔兰、摩洛哥、安哥拉、南斯拉夫、埃及等。其中英国装备了282架,法国装备了357架以上,埃及装备了190架,伊拉克装备了81架。“小羚羊”有丰富的实战经历,英国“小羚羊”参加了马岛战争,法国型参加了海湾战争,伊拉克的参加了两伊战争等。
外国的“小羚羊”的主要武器包括1门20毫米机炮或2挺7.62毫米机枪,可带4枚欧洲导弹公司(由法国马特拉公司和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航空航天公司联合组建)研制的“霍特”(HOT)反坦克导弹,或2个70毫米或68毫米火箭吊仓。为制导反坦克导弹,机舱顶部通常装有APXM397陀螺稳定观瞄装置,或其全天候改进型号,或AF532先进观瞄装置。我国的“小羚羊”通常外挂四枚“霍特”导弹,目前尚未有改用国产“红箭”导弹的消息。陆军常用“小羚羊”模拟敌军武装直升机,既扮演过西方直升机的角色,也扮演过苏联直升机。
“小羚羊”有多种型号,包括: </P><P>SA341B 英国陆军型号,装“阿斯泰阻”III N发动机,编号为“小羚羊”AH.Mk1
SA341C 英国皇家海军型,编号“小羚羊”HT.Mk2
SA341D 英国皇家空军教练型,编号为“小羚羊”HT.Mk3
SA341E 英国皇家空军联络型,编号为“小羚羊”HCC.Mk4
SA341F 法国陆军型,装“阿斯泰阻”III C发动机,生产了166架
SA341G 民用型,装“阿斯泰阻”III A发动机
SA341H 装“阿斯泰阻”III B发动机的军用型
SA342J 1977年开始交付的民用型
SA342K 装“阿斯泰阻”XIVH发动机的军用型
SA342L 类似SA342J的军用型
SA342L1 装“阿斯泰阻”XIVM发动机的基本军用型
SA342M SA342F的先进型,安装先进雷达、导航和夜视系统,法国陆军装备了188架 </P><P>机长 11.97米
机高 3.19米
旋翼直径 10.5米
空重 991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190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 260千米/小时
最大航程 710千米
实用升限 4100米
最大吊挂载荷 700千克</P>
<P>内容太多,没有加入图片</P><P>资料如有出入,请谅解</P><P>缺少资料,希望兄弟们补一下</P>
不是吧没有人来
实在是太长了。
强!真实!
<P>资料丰富,狂顶之</P><P>不过标题要加上句“服役”二字, 好多没服役的 如 歼-12,直-6等都没有资料。</P>
综述
<P>收藏!</P>
楼主辛苦
<P>军事科普</P>
牛X,支持下!
<P>写的真好,可惜没有图片。</P>
又长见识了!顶之!
楼住可是真够能贴的。。。辛苦辛苦,虽然看过,还是要支持的~~~
楼主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