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村从老蒋日记解读国共内战,讨论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3:50:12


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个人认为可以上百家讲坛了{:soso_e120:} 。事后诸葛亮虽然人人会做,但当事人的始终要有参考价值一些。


转自台湾联合报

天下提供
前言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以四年有餘的時間,親自解讀蔣介石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關鍵五年日記,將有關軍事與外交的部分,寫成《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年間,中華民國從抗戰勝利到退守台灣,為兩岸風雲變色的五年,此期間郝柏村親見親聞親歷,在閱讀「蔣公日記」後,進一步瞭解到當時政治、外交、社會、經濟、心理等複雜因素,並更再次感受蔣公獨特的領袖氣質及風格。

本書由郝柏村與天下文化合作出版,並選定六月十六日(黃埔軍校建校紀念日)舉辦新書發表會。本報特先摘錄其總結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總結

我讀完蔣公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的日記,這是他從巔峰到谷底的五年,現就大陸變色的原因,作一總結。

弱國領袖 力抗強權失敗

一、國共兩黨的體質與戰鬥力問題

國共鬥爭,從一九二七到一九四九的二十二年間,兩黨的體質有根本的差異。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從工農群眾中起家,而毛澤東的領導風格,徹底鬥倒內敵而不留殘渣,並以其內部檢討、坦白乃至批判的方式,形成了黨的精純,領袖的權威,基層(尤其是農村)的扎根,形成其黨的堅強戰鬥力。

國民黨自創黨以來,是以讀書志士起家。國父創建三民主義,思想、理論雖均優於馬克思主義,但自北伐以後,蔣公以軍事權力經十四年,才取得正式黨權,故黨權乃依於軍權。蔣公在內部權力鬥爭中,因受儒家思想恕道的影響,故對其政敵都是適可而止,而形成共存的妥協,故在黨內,形式是集權一身,而實際是組織鬆散、紀律不嚴;更由於黨的組織發展,以知識分子為主,形成士大夫習氣與官僚作風,而不能深入社會基層,尤其不能植根於農村社會,與共黨比較,其戰鬥力是脆弱的。

因此在共黨控制區裡,國民黨很難生存發展;而國民黨控制區裡,潛伏的共黨幾乎無所不在。

但蔣公對於抗戰期間敵後地區的兩黨鬥爭,國民黨完全失敗的原因,未認真檢討反省,以致抗戰勝利後,對中共的實力判斷錯誤。

二、國際強權政治與馬歇爾調停

中華民國是積弱的國家。蔣公北伐成功後,力圖復興中華,但內憂外患迄無寧日,而蔣公以弱國領袖,在國際強權政治的肆應中,是失敗的。

三、抗戰與剿共本質的差異

抗戰是基於民族大義,少有將領投降或陣前叛亂。剿共內戰則情況完全不同,尤其國共兩黨在基層社會,共黨反居號召優勢。故始而雜牌部隊投共,繼而黃埔嫡系,或降或叛。在日記中似可測知,蔣公視剿共為抗戰的延長。

四、政治戰略的得失

政治戰略上,在此五年中,國民黨亦失多於得。

五、經濟

(一)蔣公無經濟智囊與經濟建設計畫。

(二)全面剿共,美援無望,最嚴重為通貨膨脹。

(三)政治手段不能解決經濟問題,上海打老虎即為一例。

(四)不能靠軍事勝利,來挽救經濟;而經濟失敗,軍事必定失敗。


1946.5.5 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伉儷於還都慶祝大會會場留影。
照片及圖說來源/國史館非報系
反共內戰 難獲全民理解

六、軍事

(一)就戰爭本質言:

1.抗戰與內戰不同,抗戰可依民族大義號召動員。

2.內戰不是抗戰的延長,尤其面臨中共對廣大農村,佃農分田翻身的宣傳,反共內戰的正當性,難獲全民理解。

(二)就戰爭型態言:

1.中共在其控制區內,完全掌握了戰爭面,不容有任何國民黨分子潛伏生存。

2.國軍以軍事為重心的傳統戰爭,黨政只能隨軍前進,且必須在軍隊保護下生存,故占領城鎮據點越多,國軍駐守的包袱越多,形成兵力分散,補給線綿長,不能機動集中。

3.抗戰期間,國軍長期打防禦戰與陣地戰,而成惰性,怯於運動戰與攻擊戰的部隊掌握。

4.共軍的特點在輕裝夜間奔襲,機動面對孤立固守之國軍據點,極易以三倍以上優勢兵力圍攻,形成徹殲,積小勝為大勝。

5.國軍裝備鈍重,機動力不如共軍。縱以優勢兵力,難以捕捉共軍主力決戰。

6.毛澤東的戰略指導思想,正確貫徹執行:不打無把握的仗。傷十指不如斷一指。人在地失,有人有地;地在人失,人地皆失。

7.日本投降時,國共的主要軍力與部署:國軍總兵力約四百萬人。共軍總兵力一百卅餘萬人(包括民兵)。


1946.12.31 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簽署頒布中華民國憲法命令。
照片及圖說來源/國史館非報系
蘇聯挺共 國軍優勢不再

8.抗戰勝利時,國共雙方的敵情判斷與戰略:

(1)就中共而言,八年抗戰期間,控制農村社會人口幾達一億,武裝部隊已達一百廿七萬,概為國軍三分之一。特別是蘇聯進兵東北後,毛澤東在重慶四十三天的觀察,其應得結論不外是:

甲、東北在蘇聯直接支持下,先天已居於優勢地位。

乙、關內各戰場判國軍雖居優勢,但難以速戰速決。故共軍初期戰略,在一面以和談爭取時間,完成關內外的擴軍、建軍;一面採取戰略守勢,避免決戰,但不失時機反噬,以「傷十指不如斷一指」的戰略,積小勝為大勝。

丙、待建軍整軍完成,轉取戰略攻勢。

丁、綜而言之,共軍的軍事戰略是主動的、一貫的。

(2)就國軍而言,抗戰勝利初期,陸軍概為共軍的三至四倍,而海、空軍,尤其空軍,則居於無敵的優勢,但在戰略犯了以下錯誤:

甲、輕視共軍的戰力及特性。

乙、未能嚴肅檢討,何以在敵後地區的國共鬥爭中,國軍完全失敗。

丙、受國際及政治因素的影響,軍事戰略陷於被動,支離無重點。

丁、希圖速決,攻勢無功,錯誤的戰略一再重犯。

戊、敵我優劣形勢轉換後,未求保存戰力,而不應在兵力劣勢、情勢不利下求決戰。

己、戰略始終居於被動。


1947.1.8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左)返美,任美國國務卿,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親送道別。
照片及圖說來源/國史館非報系
黃埔一期 剿共指揮失敗

9.國軍在建軍上的基本弱點:

(1)國共雙方軍隊都是在戰亂中發展,共軍從游擊發展壯大,有其一貫的軍事思想與策略,歷史證明是成功的。國軍的軍事思想與過程,大都循傳統戰爭的思維發展。

(2)傳統的建軍,自以人員與裝備為主。國軍的裝備大都靠外購、外援和部分自力生產,而人員整備必須完全自立。

國軍建軍始自一九二四年的黃埔軍校,至一九四九年的廿五年間,未能建立完整的軍官教育體系。而黃埔一期僅受訓六個月,完成一個排長的教育,但北伐成功發展甚快,大部黃埔前期不出十年,從排長升到師長以上,中間未受任何軍事深造教育。一旦握有萬人以上兵權,自認戰場經驗豐富,來得輕易的北伐勝利,反養成驕墮的心理。

綜觀剿共戰爭,主要第一線兵團指揮官都是黃埔一期。他們在第一線的指揮都是失敗的,或則被俘,或則投降變節,但劉戡自殺成仁。就傳統戰的建軍而言,國軍當時高級將領戰略、戰術素養不足,為失敗主因。

就兵源徵集而言,由於戶政不修,兵籍無法建立,故徵兵形成攤派,弱勢農民子弟尤為攤派對象。內戰中,兵源徵集較抗戰期間更難,拉伕則到處可見。

至於部隊訓練,因大陸連年征戰,軍事設施除清末建有少數營房外,其餘軍隊一向駐廟宇民宅,更無訓練基地,全憑各部隊長個人重視與否,故國軍訓練素質落差甚大。除駐印軍在印度藍伽,依美軍制度完成堅實訓練外,國內部隊在抗戰期間,就我所知,杜聿明任第五軍長時,他是親自主持部隊訓練的將領。所以第五軍一直是蔣公手中的王牌,內戰初期所向無敵,十八軍亦然。但關內戰場,獨木難撐大廈,最後於徐蚌會戰中同遭覆滅。


1947.8.7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巡視延安墩兒山。
照片及圖說來源/國史館非報系
速戰速決 戰略完全失敗

10.國軍在大軍指揮中所犯的戰略錯誤:

(1)戰力的消長,是戰略的根本問題,包括有形(物質)戰力和無形(精神)戰力的評估與判斷。國軍在整個戰略判斷上,低估了共軍的精神戰力,而高估了自己的有形戰力。

(2)用兵之道,在全軍破敵。當敵方戰力逆勢時,應採速戰速決,殲滅敵軍;當敵我兵力平衡時,應以主動、機動尋求局部殲滅,轉平衡為優勢;但當兵力劣勢時,應避免決戰,則以全軍為上。

甲、自日本投降,至一九四六年十二月馬歇爾離華,十六個月間,國軍因受和談影響,未能主動尋求決戰(尤其是華東戰場),坐待共軍戰力成長,已失去速戰速決的戰略時機。

乙、共軍利用邊談邊打,十六個月的時間,完成消化俄所收繳日本關東軍及偽滿軍武器裝備,在東北完成五十個師的整建。

關內各戰場接收偽軍裝備,及由蘇聯援助,亦完成野戰軍的整建。故邊談邊打期間,共軍且達成持久與局部殲滅國軍,爭取了戰力平衡,甚至在一九四八年初,共軍在東北已居於優勢。

(3)一九四六年底,和談調解破裂。而蔣、馬的破裂,其嚴重性更甚於蔣、毛的破裂。故一九四七年春開始全面進剿,大勢上已無速戰速決的可能。而攻取延安,軍事上既未殲滅共軍有生力量,而政治上則斬絕恢復和談之可能,乃形成蔣公以孤軍,對抗史、毛的聯軍,則成敗之勢更明。

(4)國軍自一九四七年春全面進剿,既未捕捉共軍主力決戰,主戰場不明確,空軍未能集中主力,用於決戰,而為各戰場的救火隊。在運動戰中,共軍阻援打點的戰略多獲成功。至一九四七年終,國軍速決戰略完全失敗,且兵力轉趨逆勢,而無形戰力更不能與共軍比。

(5)惜蔣公此際未作理性思考,白崇禧一九四七年曾向蔣公建議,立即主動放棄吉林、長春及石家莊等重要城鎮據點,縮短戰線,改採戰略守勢,未被蔣公接受,乃戰略錯誤。一九四八年夏末,實為全軍最後時機。

(6)蔣公明知自一九四七年冬起,共軍已可全面採取攻勢。蔣公雖以戰略守勢為名,實際仍圖以決戰轉變頹勢。但就戰略而言,在兵力劣勢、態勢不利情況下尋求決戰,實乃敵之希望。

東北既敗 軍事支離破碎

(7)蔣公親自主導東北戰場,遼西瀋錦會戰,致東北精銳主力覆沒,乃一九四八年全面軍事崩潰的開始。

(8)東北既敗,關內仍圖決戰,致遭徐蚌會戰失敗。

(9)一九四九年一月,蔣公下野後,軍事戰略更屬支離破碎,幾乎無戰略指導可言,乃至大陸完全變色。

(10)試以幾個如果:

一九四八年秋,如果東北戰場蔣公採取軍師長意見,放棄瀋陽,主力向營口撤退,確保以營口與葫蘆島兩港,為補給線的據點,以卅萬大軍分守兩個主要海空據點,足可牽制林彪五十萬大軍入關,可保華北平津走廊。

如果以秦皇島港及大沽港為補給基地,足可保衛平津走廊,則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共不可能在北平宣稱建政……

以上如果的戰略如採用,既能和亦能戰,以待美國政局的演變。

唯有美、蔣合作,才能對抗史、毛的合作。

為將之道 作戰步步求生

11.蔣公下野後的軍事戰略錯誤:

(1)一九四九年四月一日,共軍渡江後,仍圖在上海決戰,以保衛上海,完全是主觀算盤,徒耗損僅有戰力。

(2)蔣公下野前,既以保守台灣作為最後、最壞打算,則一切戰略,以僅餘戰力,應以保衛台灣為主軸,而力圖在大陸東南保有根據地,作台灣外圍,亦即堅持戡亂到底,應依託海洋,應不惜及早放棄西北、西南。

(3)僅有最完整、最忠貞的胡宗南部卅個師,應於徐蚌會戰期間,即南調廣東及海南島。

(4)應將廣東交由桂系,青島劉安祺部,放棄青島後,即應逕轉海南島,不必與桂系互爭廣州控制權。

(5)舟山部隊十萬人,應於上海淪陷時,即移調金、廈或海南。

(6)如此部署,至少海南島應可確保。

12.從日記中可看出,整個剿共軍事,是蔣公以最高統帥身分,直接決策與指揮,參謀總長只是奉命執行而已,陳誠與顧祝同均係如此。但大軍由最高統帥直接指揮至第一線軍,並不恰當。

13.為將之道,固存心時時可死,但作戰應步步求生。蔣公在日記常痛責將領無能,固屬將領的戰略、戰術素養不足,戰志不堅,但如固守變成死守,死守成為守死,戰例一再發生,有骨氣的將領自戕負責誠可佩,但被俘變節則士氣必如潰堤,而不可收拾。

14.就政治及軍事戰略而言,在五年日記中,從未思考到,當不能消滅中共軍力時,暫求和緩共存之道,先建設江南,充實國力,確保國際地位,立於不敗之地,以待全球反共形勢之變化,是難以理解之盲點。

15.戰略區分為大戰略(國際外交)、國家戰略(政治戰略、經濟戰略、軍事戰略)及野戰戰略三個層次。但大戰略的錯誤,很難以國家戰略去補救;而國家戰略的錯誤,亦難以野戰戰略去補救。

16.陳誠未收編偽滿軍問題。大陸失敗,一般民意代表或社會評論,咸以日本投降後,陳誠未能積極甚或拒絕收編偽滿軍隊,乃東北軍事失敗的主因,實乃皮相之論。汪偽軍係由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委員長受降,故關內偽軍須接受蔣委員長的命令;但關外偽軍歸史大林受降,蘇軍進入東北後,早已收繳關東軍及偽滿軍武器,並將之移交林彪。蘇聯根本不容許偽滿軍保持原狀,來接受蔣委員長的命令。

戰略錯誤 不能戰術補救

17.綜言大軍指揮的根本問題:

(1)一個師的攜行糧彈,最多七天。換言之,一個師如補給線被切斷,最多只能生存七天。

(2)大軍必須有安全的補給線,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3)一個師被殲滅,重建或重整至少須時半年到一年。

(4)大軍必須在兵力優勢、態勢有利,才能主動尋求決戰。

(5)大軍最忌作戰正面與補給線平行,機動時側敵行動(瀋錦會戰失敗主因)。

(6)大軍會戰計畫既定,不能中途變更,須堅持到底。

(7)大軍會戰,不能越級指揮。

(8)最高統帥親函第一線軍師長,只可鼓勵士氣,不可指示行動。

(9)絕對優勢的空軍,應用於主戰場決戰,不可當救火隊使用。

(10)戰略錯誤不可能以戰術補救,戰術錯誤不可能以戰鬥補救。

【2011/06/16 聯合報】

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个人认为可以上百家讲坛了{:soso_e120:} 。事后诸葛亮虽然人人会做,但当事人的始终要有参考价值一些。


转自台湾联合报

天下提供
前言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以四年有餘的時間,親自解讀蔣介石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關鍵五年日記,將有關軍事與外交的部分,寫成《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年間,中華民國從抗戰勝利到退守台灣,為兩岸風雲變色的五年,此期間郝柏村親見親聞親歷,在閱讀「蔣公日記」後,進一步瞭解到當時政治、外交、社會、經濟、心理等複雜因素,並更再次感受蔣公獨特的領袖氣質及風格。

本書由郝柏村與天下文化合作出版,並選定六月十六日(黃埔軍校建校紀念日)舉辦新書發表會。本報特先摘錄其總結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總結

我讀完蔣公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的日記,這是他從巔峰到谷底的五年,現就大陸變色的原因,作一總結。

弱國領袖 力抗強權失敗

一、國共兩黨的體質與戰鬥力問題

國共鬥爭,從一九二七到一九四九的二十二年間,兩黨的體質有根本的差異。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從工農群眾中起家,而毛澤東的領導風格,徹底鬥倒內敵而不留殘渣,並以其內部檢討、坦白乃至批判的方式,形成了黨的精純,領袖的權威,基層(尤其是農村)的扎根,形成其黨的堅強戰鬥力。

國民黨自創黨以來,是以讀書志士起家。國父創建三民主義,思想、理論雖均優於馬克思主義,但自北伐以後,蔣公以軍事權力經十四年,才取得正式黨權,故黨權乃依於軍權。蔣公在內部權力鬥爭中,因受儒家思想恕道的影響,故對其政敵都是適可而止,而形成共存的妥協,故在黨內,形式是集權一身,而實際是組織鬆散、紀律不嚴;更由於黨的組織發展,以知識分子為主,形成士大夫習氣與官僚作風,而不能深入社會基層,尤其不能植根於農村社會,與共黨比較,其戰鬥力是脆弱的。

因此在共黨控制區裡,國民黨很難生存發展;而國民黨控制區裡,潛伏的共黨幾乎無所不在。

但蔣公對於抗戰期間敵後地區的兩黨鬥爭,國民黨完全失敗的原因,未認真檢討反省,以致抗戰勝利後,對中共的實力判斷錯誤。

二、國際強權政治與馬歇爾調停

中華民國是積弱的國家。蔣公北伐成功後,力圖復興中華,但內憂外患迄無寧日,而蔣公以弱國領袖,在國際強權政治的肆應中,是失敗的。

三、抗戰與剿共本質的差異

抗戰是基於民族大義,少有將領投降或陣前叛亂。剿共內戰則情況完全不同,尤其國共兩黨在基層社會,共黨反居號召優勢。故始而雜牌部隊投共,繼而黃埔嫡系,或降或叛。在日記中似可測知,蔣公視剿共為抗戰的延長。

四、政治戰略的得失

政治戰略上,在此五年中,國民黨亦失多於得。

五、經濟

(一)蔣公無經濟智囊與經濟建設計畫。

(二)全面剿共,美援無望,最嚴重為通貨膨脹。

(三)政治手段不能解決經濟問題,上海打老虎即為一例。

(四)不能靠軍事勝利,來挽救經濟;而經濟失敗,軍事必定失敗。


1946.5.5 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伉儷於還都慶祝大會會場留影。
照片及圖說來源/國史館非報系
反共內戰 難獲全民理解

六、軍事

(一)就戰爭本質言:

1.抗戰與內戰不同,抗戰可依民族大義號召動員。

2.內戰不是抗戰的延長,尤其面臨中共對廣大農村,佃農分田翻身的宣傳,反共內戰的正當性,難獲全民理解。

(二)就戰爭型態言:

1.中共在其控制區內,完全掌握了戰爭面,不容有任何國民黨分子潛伏生存。

2.國軍以軍事為重心的傳統戰爭,黨政只能隨軍前進,且必須在軍隊保護下生存,故占領城鎮據點越多,國軍駐守的包袱越多,形成兵力分散,補給線綿長,不能機動集中。

3.抗戰期間,國軍長期打防禦戰與陣地戰,而成惰性,怯於運動戰與攻擊戰的部隊掌握。

4.共軍的特點在輕裝夜間奔襲,機動面對孤立固守之國軍據點,極易以三倍以上優勢兵力圍攻,形成徹殲,積小勝為大勝。

5.國軍裝備鈍重,機動力不如共軍。縱以優勢兵力,難以捕捉共軍主力決戰。

6.毛澤東的戰略指導思想,正確貫徹執行:不打無把握的仗。傷十指不如斷一指。人在地失,有人有地;地在人失,人地皆失。

7.日本投降時,國共的主要軍力與部署:國軍總兵力約四百萬人。共軍總兵力一百卅餘萬人(包括民兵)。


1946.12.31 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簽署頒布中華民國憲法命令。
照片及圖說來源/國史館非報系
蘇聯挺共 國軍優勢不再

8.抗戰勝利時,國共雙方的敵情判斷與戰略:

(1)就中共而言,八年抗戰期間,控制農村社會人口幾達一億,武裝部隊已達一百廿七萬,概為國軍三分之一。特別是蘇聯進兵東北後,毛澤東在重慶四十三天的觀察,其應得結論不外是:

甲、東北在蘇聯直接支持下,先天已居於優勢地位。

乙、關內各戰場判國軍雖居優勢,但難以速戰速決。故共軍初期戰略,在一面以和談爭取時間,完成關內外的擴軍、建軍;一面採取戰略守勢,避免決戰,但不失時機反噬,以「傷十指不如斷一指」的戰略,積小勝為大勝。

丙、待建軍整軍完成,轉取戰略攻勢。

丁、綜而言之,共軍的軍事戰略是主動的、一貫的。

(2)就國軍而言,抗戰勝利初期,陸軍概為共軍的三至四倍,而海、空軍,尤其空軍,則居於無敵的優勢,但在戰略犯了以下錯誤:

甲、輕視共軍的戰力及特性。

乙、未能嚴肅檢討,何以在敵後地區的國共鬥爭中,國軍完全失敗。

丙、受國際及政治因素的影響,軍事戰略陷於被動,支離無重點。

丁、希圖速決,攻勢無功,錯誤的戰略一再重犯。

戊、敵我優劣形勢轉換後,未求保存戰力,而不應在兵力劣勢、情勢不利下求決戰。

己、戰略始終居於被動。


1947.1.8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左)返美,任美國國務卿,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親送道別。
照片及圖說來源/國史館非報系
黃埔一期 剿共指揮失敗

9.國軍在建軍上的基本弱點:

(1)國共雙方軍隊都是在戰亂中發展,共軍從游擊發展壯大,有其一貫的軍事思想與策略,歷史證明是成功的。國軍的軍事思想與過程,大都循傳統戰爭的思維發展。

(2)傳統的建軍,自以人員與裝備為主。國軍的裝備大都靠外購、外援和部分自力生產,而人員整備必須完全自立。

國軍建軍始自一九二四年的黃埔軍校,至一九四九年的廿五年間,未能建立完整的軍官教育體系。而黃埔一期僅受訓六個月,完成一個排長的教育,但北伐成功發展甚快,大部黃埔前期不出十年,從排長升到師長以上,中間未受任何軍事深造教育。一旦握有萬人以上兵權,自認戰場經驗豐富,來得輕易的北伐勝利,反養成驕墮的心理。

綜觀剿共戰爭,主要第一線兵團指揮官都是黃埔一期。他們在第一線的指揮都是失敗的,或則被俘,或則投降變節,但劉戡自殺成仁。就傳統戰的建軍而言,國軍當時高級將領戰略、戰術素養不足,為失敗主因。

就兵源徵集而言,由於戶政不修,兵籍無法建立,故徵兵形成攤派,弱勢農民子弟尤為攤派對象。內戰中,兵源徵集較抗戰期間更難,拉伕則到處可見。

至於部隊訓練,因大陸連年征戰,軍事設施除清末建有少數營房外,其餘軍隊一向駐廟宇民宅,更無訓練基地,全憑各部隊長個人重視與否,故國軍訓練素質落差甚大。除駐印軍在印度藍伽,依美軍制度完成堅實訓練外,國內部隊在抗戰期間,就我所知,杜聿明任第五軍長時,他是親自主持部隊訓練的將領。所以第五軍一直是蔣公手中的王牌,內戰初期所向無敵,十八軍亦然。但關內戰場,獨木難撐大廈,最後於徐蚌會戰中同遭覆滅。


1947.8.7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巡視延安墩兒山。
照片及圖說來源/國史館非報系
速戰速決 戰略完全失敗

10.國軍在大軍指揮中所犯的戰略錯誤:

(1)戰力的消長,是戰略的根本問題,包括有形(物質)戰力和無形(精神)戰力的評估與判斷。國軍在整個戰略判斷上,低估了共軍的精神戰力,而高估了自己的有形戰力。

(2)用兵之道,在全軍破敵。當敵方戰力逆勢時,應採速戰速決,殲滅敵軍;當敵我兵力平衡時,應以主動、機動尋求局部殲滅,轉平衡為優勢;但當兵力劣勢時,應避免決戰,則以全軍為上。

甲、自日本投降,至一九四六年十二月馬歇爾離華,十六個月間,國軍因受和談影響,未能主動尋求決戰(尤其是華東戰場),坐待共軍戰力成長,已失去速戰速決的戰略時機。

乙、共軍利用邊談邊打,十六個月的時間,完成消化俄所收繳日本關東軍及偽滿軍武器裝備,在東北完成五十個師的整建。

關內各戰場接收偽軍裝備,及由蘇聯援助,亦完成野戰軍的整建。故邊談邊打期間,共軍且達成持久與局部殲滅國軍,爭取了戰力平衡,甚至在一九四八年初,共軍在東北已居於優勢。

(3)一九四六年底,和談調解破裂。而蔣、馬的破裂,其嚴重性更甚於蔣、毛的破裂。故一九四七年春開始全面進剿,大勢上已無速戰速決的可能。而攻取延安,軍事上既未殲滅共軍有生力量,而政治上則斬絕恢復和談之可能,乃形成蔣公以孤軍,對抗史、毛的聯軍,則成敗之勢更明。

(4)國軍自一九四七年春全面進剿,既未捕捉共軍主力決戰,主戰場不明確,空軍未能集中主力,用於決戰,而為各戰場的救火隊。在運動戰中,共軍阻援打點的戰略多獲成功。至一九四七年終,國軍速決戰略完全失敗,且兵力轉趨逆勢,而無形戰力更不能與共軍比。

(5)惜蔣公此際未作理性思考,白崇禧一九四七年曾向蔣公建議,立即主動放棄吉林、長春及石家莊等重要城鎮據點,縮短戰線,改採戰略守勢,未被蔣公接受,乃戰略錯誤。一九四八年夏末,實為全軍最後時機。

(6)蔣公明知自一九四七年冬起,共軍已可全面採取攻勢。蔣公雖以戰略守勢為名,實際仍圖以決戰轉變頹勢。但就戰略而言,在兵力劣勢、態勢不利情況下尋求決戰,實乃敵之希望。

東北既敗 軍事支離破碎

(7)蔣公親自主導東北戰場,遼西瀋錦會戰,致東北精銳主力覆沒,乃一九四八年全面軍事崩潰的開始。

(8)東北既敗,關內仍圖決戰,致遭徐蚌會戰失敗。

(9)一九四九年一月,蔣公下野後,軍事戰略更屬支離破碎,幾乎無戰略指導可言,乃至大陸完全變色。

(10)試以幾個如果:

一九四八年秋,如果東北戰場蔣公採取軍師長意見,放棄瀋陽,主力向營口撤退,確保以營口與葫蘆島兩港,為補給線的據點,以卅萬大軍分守兩個主要海空據點,足可牽制林彪五十萬大軍入關,可保華北平津走廊。

如果以秦皇島港及大沽港為補給基地,足可保衛平津走廊,則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共不可能在北平宣稱建政……

以上如果的戰略如採用,既能和亦能戰,以待美國政局的演變。

唯有美、蔣合作,才能對抗史、毛的合作。

為將之道 作戰步步求生

11.蔣公下野後的軍事戰略錯誤:

(1)一九四九年四月一日,共軍渡江後,仍圖在上海決戰,以保衛上海,完全是主觀算盤,徒耗損僅有戰力。

(2)蔣公下野前,既以保守台灣作為最後、最壞打算,則一切戰略,以僅餘戰力,應以保衛台灣為主軸,而力圖在大陸東南保有根據地,作台灣外圍,亦即堅持戡亂到底,應依託海洋,應不惜及早放棄西北、西南。

(3)僅有最完整、最忠貞的胡宗南部卅個師,應於徐蚌會戰期間,即南調廣東及海南島。

(4)應將廣東交由桂系,青島劉安祺部,放棄青島後,即應逕轉海南島,不必與桂系互爭廣州控制權。

(5)舟山部隊十萬人,應於上海淪陷時,即移調金、廈或海南。

(6)如此部署,至少海南島應可確保。

12.從日記中可看出,整個剿共軍事,是蔣公以最高統帥身分,直接決策與指揮,參謀總長只是奉命執行而已,陳誠與顧祝同均係如此。但大軍由最高統帥直接指揮至第一線軍,並不恰當。

13.為將之道,固存心時時可死,但作戰應步步求生。蔣公在日記常痛責將領無能,固屬將領的戰略、戰術素養不足,戰志不堅,但如固守變成死守,死守成為守死,戰例一再發生,有骨氣的將領自戕負責誠可佩,但被俘變節則士氣必如潰堤,而不可收拾。

14.就政治及軍事戰略而言,在五年日記中,從未思考到,當不能消滅中共軍力時,暫求和緩共存之道,先建設江南,充實國力,確保國際地位,立於不敗之地,以待全球反共形勢之變化,是難以理解之盲點。

15.戰略區分為大戰略(國際外交)、國家戰略(政治戰略、經濟戰略、軍事戰略)及野戰戰略三個層次。但大戰略的錯誤,很難以國家戰略去補救;而國家戰略的錯誤,亦難以野戰戰略去補救。

16.陳誠未收編偽滿軍問題。大陸失敗,一般民意代表或社會評論,咸以日本投降後,陳誠未能積極甚或拒絕收編偽滿軍隊,乃東北軍事失敗的主因,實乃皮相之論。汪偽軍係由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委員長受降,故關內偽軍須接受蔣委員長的命令;但關外偽軍歸史大林受降,蘇軍進入東北後,早已收繳關東軍及偽滿軍武器,並將之移交林彪。蘇聯根本不容許偽滿軍保持原狀,來接受蔣委員長的命令。

戰略錯誤 不能戰術補救

17.綜言大軍指揮的根本問題:

(1)一個師的攜行糧彈,最多七天。換言之,一個師如補給線被切斷,最多只能生存七天。

(2)大軍必須有安全的補給線,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3)一個師被殲滅,重建或重整至少須時半年到一年。

(4)大軍必須在兵力優勢、態勢有利,才能主動尋求決戰。

(5)大軍最忌作戰正面與補給線平行,機動時側敵行動(瀋錦會戰失敗主因)。

(6)大軍會戰計畫既定,不能中途變更,須堅持到底。

(7)大軍會戰,不能越級指揮。

(8)最高統帥親函第一線軍師長,只可鼓勵士氣,不可指示行動。

(9)絕對優勢的空軍,應用於主戰場決戰,不可當救火隊使用。

(10)戰略錯誤不可能以戰術補救,戰術錯誤不可能以戰鬥補救。

【2011/06/16 聯合報】
只要承认是自己无能被打败的,什么都可以谈嘛。


其军事眼光远高于蒋 看过小蒋的回忆录 其军事素质更差 大家有空都看看蒋家的军事论述  cder一眼就明白什么叫外行指挥内行

其军事眼光远高于蒋 看过小蒋的回忆录 其军事素质更差 大家有空都看看蒋家的军事论述  cder一眼就明白什么叫外行指挥内行
且不说这些论点是否真的公允正确,光是这么多失误还舔脸说什么是美援不如苏援给力
别人穿越一次就能改变整个历史,国军穿越六次才只能划江而治
最后那十条总结,太打老蒋的脸了。
不是国军太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怨天怨地怨空气,怨完苏修怨美帝

国军做这种总结也算是100年如一日的保持其优良传统。

就冲他这总结,国民党,还得输
國軍建軍始自一九二四年的黃埔軍校,至一九四九年的廿五年間,未能建立完整的軍官教育體系。而黃埔一期僅受訓六個月,完成一個排長的教育,但北伐成功發展甚快,大部黃埔前期不出十年,從排長升到師長以上,中間未受任何軍事深造教育。一旦握有萬人以上兵權,自認戰場經驗豐富,來得輕易的北伐勝利,反養成驕墮的心理。綜觀剿共戰爭,主要第一線兵團指揮官都是黃埔一期。他們在第一線的指揮都是失敗的,或則被俘,或則投降變節,但劉戡自殺成仁。就傳統戰的建軍而言,國軍當時高級將領戰略、戰術素養不足,為失敗主因。

他也有脸说的出,TG有多少人是黄埔毕业的?明明都是一个校长教出来的,咋倒了TG那儿就会打仗,到了国军那儿就不会打仗。

看来这个黄埔军校有问题,只教TG学生,不教党国忠良,这样的学校应该撤了,校长该枪毙。

要论素质,TG有的是土包子出生,没上过一天学的人,这素质,还有比他低的吗
突然想起某些果粉叫嚣的抗战壮大了白兔,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说法。再看看郝将军这位对岸国民党重量级人物的检讨,不能不说这些果粉智商的低下。
郝伯村的评价还算比较客观
看看郝上将抗战和解放战争的时候都在干啥

郝柏村军旅生涯:
1938.1.20 分发部队,炮兵第7旅14团二营五连中尉排长
1939.10 参与皖南作战.后至贵州炮校学习.
1942 秋.调任中国驻印军炮1旅补充团二营上尉營附,二营六连连长,但在发动缅北攻势前至陆大正规班20期受训,
1946.5 陆大毕业,分发至陆军总部三署二组任中校参谋
1946.8.29任顾祝同随员.后在顾祝同的引荐下回任炮12团2营中校营长
1947.9 随炮12团开赴东北
1948.9在顾的"安排"下,"转进"关內出任196师上校参谋长
1949.9顾祝同調其任总長办公室随员,而离开196师,196师在随后的战斗覆灭.
奔狼 发表于 2011-6-21 13:05
看看郝上将抗战和解放战争的时候都在干啥

郝柏村军旅生涯:
郝真是灾星,到196,196就灭亡了:D
应该说郝还是相对客观的,比现在对面布粉防黑丝,一切尽在掌握的人强多了。
hugh8504 发表于 2011-6-21 10:15
國軍建軍始自一九二四年的黃埔軍校,至一九四九年的廿五年間,未能建立完整的軍官教育體系。而黃埔一期僅受 ...
其实两点区别特别重要,就是国民党根本没有真正统一过,表面上老蒋独裁,事实上派系林立。而毛老大把内地斗个精光不留残渣,看似残酷,事实上却真正让TG形成了单一化的强大凝聚力
第二点是,老蒋在军事才能上算是史上留名的庸将,又不懂打仗却事必躬亲,有崇祯皇帝的风格。而老毛的军事指挥才能胜过太多
》為將之道,固存心時時可死,但作戰應步步求生。蔣公在日記常痛責將領無能,固屬將領的戰略、戰術素養不足,戰志不堅

又一个崇祯
三流皇帝却一流勤政的结局历来都是杯具
hugh8504 发表于 2011-6-21 10:15
國軍建軍始自一九二四年的黃埔軍校,至一九四九年的廿五年間,未能建立完整的軍官教育體系。而黃埔一期僅受 ...
抗戰是基於民族大義,少有將領投降或陣前叛亂。
+++++++
还有这个。我觉得这可能是国军跟共军在抗日期间的主要区别了
hugh8504 发表于 2011-6-21 10:09
怨天怨地怨空气,怨完苏修怨美帝

国军做这种总结也算是100年如一日的保持其优良传统。
郝上将还是没跳出“正统”史观
我觉得没啥好讨论的
唯物 发表于 2011-6-21 12:50
郝伯村的评价还算比较客观
态度比较客观,但是找原因还不透彻。 说去说来没有脱离蒋经国的“八条”
fdbiology 发表于 2011-6-21 23:45
抗戰是基於民族大義,少有將領投降或陣前叛亂。
+++++++
还有这个。我觉得这可能是国军跟共军在抗日期间 ...
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让领蒋委员长军饷的伪军情何以堪
甲、自日本投降,至一九四六年十二月馬歇爾離華,十六個月間,國軍因受和談影響,未能主動尋求決戰(尤其是華東戰場),坐待共軍戰力成長,已失去速戰速決的戰略時機。

————————————————————————————————————————————————————————————
这孩子忘了两边谈着,毛泽东扔过来的那张照片了,国军优势兵力进攻共区,被PLA打败,俘虏兵和武器的照片厚厚一打……
再就是苏联的援助虽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毕竟也是向两边捞好处,作用不是像老郝想的那么NBHH……
话说老郝的苏联情感很深那,当年还曾派员去俄罗斯购买苏-27
职院学生0803 发表于 2011-6-22 08:41
甲、自日本投降,至一九四六年十二月馬歇爾離華,十六個月間,國軍因受和談影響,未能主動尋求決戰(尤其是 ...
又一共谍浮出水面?

速度去查一下郝的个人私生活如何,如果清正内敛,修身养性那他一定是共谍
好好意思说抗战国家投降的少啊
"為將之道,固存心時時可死,但作戰應步步求生。蔣公在日記常痛責將領無能,固屬將領的戰略、戰術素養不足,戰志不堅,但如固守變成死守,死守成為守死,戰例一再發生,有骨氣的將領自戕負責誠可佩,但被俘變節則士氣必如潰堤,而不可收拾"
有些有点扯,但是这一点,老郝说的还是有点道理的。
反思历史。
国军投降哪能叫降,那叫曲线救国
黄埔系的很少投降
fdbiology 发表于 2011-6-21 23:46
郝上将还是没跳出“正统”史观
再跳就不是国民党啦,总不能说国民党没有管好国家,管好军队吧
国军向来是优秀士兵被三流将领和不入流统帅……
这伙挺有才的,可惜遇上李登辉
职院学生0803 发表于 2011-6-22 08:41
甲、自日本投降,至一九四六年十二月馬歇爾離華,十六個月間,國軍因受和談影響,未能主動尋求決戰(尤其是 ...
这个主要的意思就是林彪在东北初败,丢了四平,我党抗议,结果东北停火给东北的军队一定的休整时间


其实TG一开始也没想到能把炮党一举推了,只想着打上几个月再和谈,一开始只是叫自卫战争。没想到打着打着发现炮党太FC,此时不推更待何时,这才喊出打倒蒋公的口号。

其实TG一开始也没想到能把炮党一举推了,只想着打上几个月再和谈,一开始只是叫自卫战争。没想到打着打着发现炮党太FC,此时不推更待何时,这才喊出打倒蒋公的口号。
民心向背才是国内战争的关键,如果tg是现在这么个混蛋样,还不知道谁跑路了
以上如果的戰略如採用,既能和亦能戰,以待美國政局的演變。

还指望美帝 要美帝真想帮早就帮了
ftvv 发表于 2011-6-22 23:02
民心向背才是国内战争的关键,如果tg是现在这么个混蛋样,还不知道谁跑路了
以炮党现在的这幅废柴样,再打一次,败得更惨!
jakepoulking 发表于 2011-6-22 14:40
黄埔系的很少投降
黄埔系降日的不像杂牌那么多,但是也不少,各期都有:
"根据统计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黄埔系天子门生也有一些人投敌当了汉奸:
黄埔一期投敌3人,二期4人,三期2人,四期5人,5期2人。另外还有6,7,10,11期总计20余人。

刘明夏,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字禹平。湖北京山人。1924年春由湖北省出席国民党一大代表詹大悲和孙镜推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在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受党委派琼崖开展工农武装斗争,1929年脱离中共组织关系。同年秋到南京黄埔同学会登记,派中央训练团将校训练班受训。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五集团军第三军第十二师副师长,后任第十四军第九十四师师长,1939年7月授少将军衔。中条山战役失利被日军俘虏,曾任汪伪少将参赞武官,汪伪财政部税警总团副总团长和上海特别市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等。1943年10月被汪伪军事委员会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黄子琪,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广西荔浦人。庐山中央训练团兵役研究班毕业。1924年秋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六队学习。参加东征和北伐战争,1927年随部队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营营长。同年 12月攻打茶陵战王卜中潜逃。次年夏入杭州中央军官训练班。1928年起任国民党广西省保安司令部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及政治部主任等。1930年新桂系反蒋,往南京任中央军校教官,野战补充团团长,补充旅旅长。抗日战争中期所部在安徽被日军围歼,出任伪军师长,1944年初被汪伪军事委员会任为少将参赞武官。

谢文达,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原名谢忠锐,曾任国民革命军团长,混得不近人意,后在上海做生意。汪伪政府成立后要发展军队,他便主动与周佛海套近乎,拉关系,见面一口一个“ 老师”,执弟子礼甚恭。周佛海将其嘉勉一番,委以兵权:其先任和平建国军第十四路军司令,后周将其拉入自己的“亲军”———中央税警学校任校务委员,再后周又推荐其为暂编第十师师长。

刘启雄,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1937年11月参加南京保卫战时身为少将旅长,城陷时躲避于难民区。汪伪政权建立后,他投奔老师周佛海,周佛海举荐其为军官训练队总队长,后又推荐刘为伪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兼教育长,掌握该校的实权。1943 年9月,周又调其担任警卫一师师长。

刘夷, 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刘峙之侄。1938年国民党中央党务训练团军训处长刘夷被俘投敌。投敌后任汪伪军官训练团团长、军事参议院参议。1942年成立汪伪中央警备军后任命刘夷为独立警备旅旅长。所部负责南京卫戍任务,装备为汪伪军之最。1945年10月该旅被国民政府编入第74军。刘夷被国民政府逮捕,经刘峙说情获释移居香港,后返回江西定居。

陈孝强, 黄埔军校第二期步科毕业。别号义贵,广东蕉岭人。中央军官训练团军官班毕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十七军预备第八师副师长、少将师长。1943年夏所部在太行山被日军歼灭。其被俘虏,出任华北治安军王克敏部副军长。1944年7月,任汪伪首都警卫第三师师长,后派往广东任第二十师师长。1944年1月任汪伪军事委员会参赞武官公审中将参赞武官。1945年9 月,该师被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编为广东先遣军第一师,仍任师长。1947年3月授陆军少将,任第七十八军一九六师副师长、师长。1949年5月所部在陕南被人民解放军歼灭,同年秋到台湾,任台湾省保安司令部第一师师长,联勤总部少将部员。

张海帆, 黄埔军校第二期步科毕业。别号一渠,湖南临沣人。中央军校高级班、战术研究第三期、中央训练团党政班毕业。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1940年初任第五战区独立第十六师参谋长,在与日军作战中被俘,充任汪伪参赞武官公署少将参赞武官,汪伪陆军部特务团少将团长。1943年3月任汪伪军事委员会参赞武官公署中将参赞武官。1945年9月投案自首,不久获释退役。

金亦吾, 又名长华,湖北京山人。黄埔军校第3期毕业。1930年任讨逆军第2路军第3游击司令,参加中原大战,1938年夏任三民主义青年团武汉支团筹备处副主任兼战地工作总队长,1939年3月任第6战区鄂中游击第7纵队司令。1943年2月25日第六战区挺进军司令金亦吾与第128师师长王劲哉、副师长李德兴等于湖北咸宁被日军俘获投敌,所部第128师第381、382、383旅旅长赵天时、任兰圃、薛豪平、第5战区独立1、2、3、5旅旅长潘胜富、苏景华、张海平、苏振东亦随同投敌。该部为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暂编第6、43师,师长由金亦吾、王劲哉分任。1945年9月为国民政府收编。金亦吾于内战时曾任第15绥靖区高参、第14兵团参谋等职。1949年10月向解放军投诚。
汪步青,黄埔四期,在武汉沦陷后,利用国军撤退所遗留的人员与武器,扩充至4000余人后降日,汪任伪82师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黄自强,黄埔四期,江苏保安第8旅参谋长,投敌后担任担任汪精卫的侍从参谋,官至汪伪政治部中将部长;
张瑞京,黄埔六期,中统驻上海特派员,投敌后担任汪精卫的侍从官,拜汪精卫为干爹,后任伪独立第7旅少将旅长。
林之江,黄埔六期,军统特务,上海沦陷时,任军统上海区行动二组组长,后投敌变节,加入汪伪76号。进入76号后。
刘国祯,黄埔7期, 伪12军师长。
鲍文霈,黄埔十期,日本陆军大学毕业,担任过汪伪警卫师师长,伪中央军校校长;
鲍文霁,黄埔十一期,汪伪中央军校学员队少将总队长
刘纯铮,黄埔10期,伪中央军校学员总队总队长。
邹平凡,黄埔6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无军职,投敌后,担任伪武汉绥靖公署的少将师长,后任伪15军军长.
黄震,黄埔3期,陆军第30军30师少将师长,45年春在河南战场被俘投敌,在伪宪兵司令部任职,抗战胜利后又回到30军担任师长."
    铁路专家孙中山,开创共和袁世凯
  三造共和段芝泉,民主先锋伟曹锟
  百战百胜黄克强,宅心仁厚黎元洪
  忠心耿耿冯玉祥,一代文豪张宗昌
  千古完人空一格,开源节流宋美龄
  清正廉洁孔祥熙,不卖国家宋子文
  打虎英雄蒋经国,装甲专家蒋纬国
  决胜千里陈辞修,保卫延安胡宗南
  爱民如子汤恩伯,公而忘私刘经扶
  柔情似水张灵甫,勇往直前孙元良
  千里驰援李天霞,坚贞不屈方先觉
  义助友军邱清泉,铁嘴无敌黎玉玺

总结:怨天怨地怨空气、怨完苏修怨美帝
唯物 发表于 2011-6-21 12:50
郝伯村的评价还算比较客观
需要穿越6次或许能划江而治还算客观?
  蒋的军事失败  和军事本身一点关系都没有  完成2点中国就能
  真正成为 当时的世界4强之一  
    看看蒋自己怎么说的   怎么做的
   
   地主与富商,是使得我们生机穷苦的原因,亦是我们最后的敌人。地主操纵地价,弄得我们无地可种;富商操纵物价,百货昂贵,弄得我们衣食无着。我们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就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的说,就是要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所以民生主义到最后一步,就是共产主义。(《主义不行,党员之耻》1925年4月9日,《蒋介石言论集》第二集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