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妹可以说是超级隐形歼九,能完成歼九难以完成的双二五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8:56:26


虽然双二五指标已经没有实际价值

但是看到四妹的外形与歼九如此相似

简直可是说是歼九的隐形升级版

那么当年歼九的双二五指标对四妹来说还高吗?

个人感觉应该不成问题!

歼9是成飞的痛:

请空军司令部找611所的同志研究研究”;叶帅批示“要三机部研究研究”。当时由空军参谋长梁朴找611所三个干部谈话,提出歼-9性能要达到“双二五”;低于“双二五”的,空军不要。于是611研究所再次上报了歼-9研制计划,三机部召开了歼-9飞机论证会(7499会议。即1974年,歼-9和910的会议),审查,调整了指标。又是第四次更改飞机的主要设计指标了,按当时910在研制中试验出现的指标数据,飞机飞马赫数2.4-2.5,升限到23-24千米是可望实现的,从多次不切实际的高指标逐步走向较现实了。
  而与歼-9配套的910发动机在5年多的运转调试期间,先后解决了压气机部件性能差和高压压气机喘振裕度小的问题、起动及中转速喘振等故障。1974年,发动机达到了100%转速,进入高转速运转试车。
  1974年11月,三机部在南京召开歼-9飞机方案审查会,在调整指标后,由611所和132厂共同继续研制歼-9。这实际上是歼-9的第3次上马。
  1975年1月10日,三机部以(75)三院字8号文《关于请求继续研制歼-9飞机的报告》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文件希望对歼-9的指标作适当的下调,即最大马赫数保持2.5~2.6,升限降为23000米。最大爬升率220米/秒,基本航程2000千米,作战半径大于600千米。
  1975年2月18日,在当时主持国务院工作的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干预下,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国发[75]34号文批复,同意继续研制歼-9飞机。指标为马赫数小于等于2.5或2.6,静升限23千米,航程2000千米,作战半径大于600千米。全所上下为34号文件所鼓舞,激发了更大干劲,满以为有了中央文件,歼-9的命运要好转了。
  1975年12月23日,国家计委、国务院国防工办以(75)工办字395号文批准三机部上报的歼-9飞机研制实施计划。同意零批试制5架,1980年首架上天,1983年设计定型,并原则上同意到1983年拨给研制费4亿元。
   1976年初,611所在歼-9Vl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歼-9总体气动力布局和设计参数,形成歼-9VI-II方案。该机保持了歼-9VI的鸭式布局设计,主翼为60度三角翼,机翼面积50平方米,鸭翼为55度三角翼,固定安装角3度面积2.58平方米;采用两侧进气,进气道为二元可调节多波系混合压缩式;该机装一部205雷达,探测距离60-70千米,跟踪距离45~52千米;6管30毫米加特林机炮,4枚霹雳4拦射导弹,该导弹按导引头不同分为两种型号:半主动雷达型霹雳4A,最大射程1B:F-米;被动红外型霹雳4B,最大有效射程8千米;装一台涡扇6发动机,地面全加力静推力124千牛。
  而此时的涡扇6发动机(即原来的910发动机)已经于1979年11月实现了高转速长时间稳定运转。1980年开始进入性能摸底试验阶段。
  1980年10月,试验中所得到的最大推力、耗油率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1981年进行了加力燃烧室试验,发动机加力推力达到了123.5千牛,达到了加力状态的设计性能。1982年2月,首台涡扇6G进行了地面试验,实测其最大推力和加力推力均达到预期指标,可以进行实机飞行试验,为其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1982年10月通过24小时飞行前规定试车(整机试车共334小时)。
  然而为了配合1973年歼-9飞机设计指标要求达到“双二五”的大幅度提升,以及1976年上马的歼-13飞机研制需要,1980年又拟定了对涡扇6发动机的改型方案,即涡扇6G。改进工作主要是在保持原发动机外形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将发动机的最大推力增加到138.2千牛。推重比提高到7.0,性能比涡扇6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可靠性、维护性及耗油率方面保持不变。
  
随着歼-9项目终止以及斯贝发动机的引进,与之相配套的涡扇6发动机研制工作于1983年7月全部中止,1984年初研制计划被取消;同时配套的205歼-击雷达也于1981年停止研制;霹雳4空空导弹在完成试验样机后长期处在“站岗放哨”状态,1985年底挂机联试后便停止发展,工作重点则转向了引进。
纵观歼-9的整个历史,虽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部和院也曾三次下达研制任务,并被列为国家“三五规划”中的“必保项目”,而且论证不可谓不充分。手续不可谓不完善,经过14年的努力,型号三次上马又三次下马,到了1980年即将进入发图阶段时猝然搁浅,令人扼腕;自行研制的配套用涡扇6经过20年的努力,更是历经四次上马、三次下马、五次转移试制地点的曲折。
虽然已经濒临进入实机飞行试验状态,结果随着斯贝发动机引进而放弃研制;自行研制的配套用霹雳4空空导弹在完成试验样机后长期处在“站岗放哨”状态,1985年底挂机联试后便停止发展,工作重点则转向了引进。
  1978年6月年底,根据部的指示,因研制单位项目调整,歼-9项目下马,资料入档,这是歼-9第三次下马,项目也自此终结。从1964年到1978年,整整14年,在三上三下并5次大幅度更改作战指标之后,结果还是流产了。1980年,歼-9项目彻底终止。

虽然双二五指标已经没有实际价值

但是看到四妹的外形与歼九如此相似

简直可是说是歼九的隐形升级版

那么当年歼九的双二五指标对四妹来说还高吗?

个人感觉应该不成问题!

歼9是成飞的痛:

请空军司令部找611所的同志研究研究”;叶帅批示“要三机部研究研究”。当时由空军参谋长梁朴找611所三个干部谈话,提出歼-9性能要达到“双二五”;低于“双二五”的,空军不要。于是611研究所再次上报了歼-9研制计划,三机部召开了歼-9飞机论证会(7499会议。即1974年,歼-9和910的会议),审查,调整了指标。又是第四次更改飞机的主要设计指标了,按当时910在研制中试验出现的指标数据,飞机飞马赫数2.4-2.5,升限到23-24千米是可望实现的,从多次不切实际的高指标逐步走向较现实了。
  而与歼-9配套的910发动机在5年多的运转调试期间,先后解决了压气机部件性能差和高压压气机喘振裕度小的问题、起动及中转速喘振等故障。1974年,发动机达到了100%转速,进入高转速运转试车。
  1974年11月,三机部在南京召开歼-9飞机方案审查会,在调整指标后,由611所和132厂共同继续研制歼-9。这实际上是歼-9的第3次上马。
  1975年1月10日,三机部以(75)三院字8号文《关于请求继续研制歼-9飞机的报告》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文件希望对歼-9的指标作适当的下调,即最大马赫数保持2.5~2.6,升限降为23000米。最大爬升率220米/秒,基本航程2000千米,作战半径大于600千米。
  1975年2月18日,在当时主持国务院工作的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干预下,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国发[75]34号文批复,同意继续研制歼-9飞机。指标为马赫数小于等于2.5或2.6,静升限23千米,航程2000千米,作战半径大于600千米。全所上下为34号文件所鼓舞,激发了更大干劲,满以为有了中央文件,歼-9的命运要好转了。
  1975年12月23日,国家计委、国务院国防工办以(75)工办字395号文批准三机部上报的歼-9飞机研制实施计划。同意零批试制5架,1980年首架上天,1983年设计定型,并原则上同意到1983年拨给研制费4亿元。
   1976年初,611所在歼-9Vl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歼-9总体气动力布局和设计参数,形成歼-9VI-II方案。该机保持了歼-9VI的鸭式布局设计,主翼为60度三角翼,机翼面积50平方米,鸭翼为55度三角翼,固定安装角3度面积2.58平方米;采用两侧进气,进气道为二元可调节多波系混合压缩式;该机装一部205雷达,探测距离60-70千米,跟踪距离45~52千米;6管30毫米加特林机炮,4枚霹雳4拦射导弹,该导弹按导引头不同分为两种型号:半主动雷达型霹雳4A,最大射程1B:F-米;被动红外型霹雳4B,最大有效射程8千米;装一台涡扇6发动机,地面全加力静推力124千牛。
  而此时的涡扇6发动机(即原来的910发动机)已经于1979年11月实现了高转速长时间稳定运转。1980年开始进入性能摸底试验阶段。
  1980年10月,试验中所得到的最大推力、耗油率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1981年进行了加力燃烧室试验,发动机加力推力达到了123.5千牛,达到了加力状态的设计性能。1982年2月,首台涡扇6G进行了地面试验,实测其最大推力和加力推力均达到预期指标,可以进行实机飞行试验,为其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1982年10月通过24小时飞行前规定试车(整机试车共334小时)。
  然而为了配合1973年歼-9飞机设计指标要求达到“双二五”的大幅度提升,以及1976年上马的歼-13飞机研制需要,1980年又拟定了对涡扇6发动机的改型方案,即涡扇6G。改进工作主要是在保持原发动机外形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将发动机的最大推力增加到138.2千牛。推重比提高到7.0,性能比涡扇6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可靠性、维护性及耗油率方面保持不变。
  
随着歼-9项目终止以及斯贝发动机的引进,与之相配套的涡扇6发动机研制工作于1983年7月全部中止,1984年初研制计划被取消;同时配套的205歼-击雷达也于1981年停止研制;霹雳4空空导弹在完成试验样机后长期处在“站岗放哨”状态,1985年底挂机联试后便停止发展,工作重点则转向了引进。
纵观歼-9的整个历史,虽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部和院也曾三次下达研制任务,并被列为国家“三五规划”中的“必保项目”,而且论证不可谓不充分。手续不可谓不完善,经过14年的努力,型号三次上马又三次下马,到了1980年即将进入发图阶段时猝然搁浅,令人扼腕;自行研制的配套用涡扇6经过20年的努力,更是历经四次上马、三次下马、五次转移试制地点的曲折。
虽然已经濒临进入实机飞行试验状态,结果随着斯贝发动机引进而放弃研制;自行研制的配套用霹雳4空空导弹在完成试验样机后长期处在“站岗放哨”状态,1985年底挂机联试后便停止发展,工作重点则转向了引进。
  1978年6月年底,根据部的指示,因研制单位项目调整,歼-9项目下马,资料入档,这是歼-9第三次下马,项目也自此终结。从1964年到1978年,整整14年,在三上三下并5次大幅度更改作战指标之后,结果还是流产了。1980年,歼-9项目彻底终止。
J20哪来的双25?了不得单25罢了

涡扇发动机 哪个能长时间飞到1.8万米以上?
为什么非要给它找个爹啊?
为什么非要给它找个爹啊?


那个意义不大,重要的超巡速度能够大一点

那个意义不大,重要的超巡速度能够大一点
回复 2# 唧唧复唧唧

打脸!

知道大名鼎鼎的米格31吧,装有两台D-306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实用升限24000米

米格-31是由米格-25发展而成的串列双座全天侯截击战斗机,北约集团给予的绰号是“捕狐犬”(Foxhound)。1976年以前开始研制, 1983年进入服役。该机气动外形与米格-25很相近,采用上单翼、双立尾、两侧进气布局。机长22.69米,翼展13.46米,机高6.15米,装有两台D-306加力式涡扇发动机,每台最大推力14600公斤,高空(18300米)最大飞行速度M数 2.83,低空飞行速度M数 1.63,作战半径15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46200公斤,实用升限24000米,最大续航时间3.6小时,一次空中加油6--7小时。
要知道WS15的最大推力可是165千牛
F22是超级F4
liupeiyan 发表于 2011-5-13 19:10


    一个个害怕J20没有归属感
升限不好说,速度最多接近2.5,不能超过,否则会遇到热障。
明教教主张无忌 发表于 2011-5-13 19:11



打你个头。你能肯定WS15还是太行超过1.8万米还能正常工作?还能经济巡航?这现在根本就是军迷不知道的事情。一时不一定做到,AL31肯定做不到。倒是单25,用了太行改或者WS15,说不定可以做到。
找爹贴

没营养
1976 年初。六一一所进一步调整了歼9 总体气动力布局和设计参数,形成歼9VI-II 方案,其特点是:鸭式布局,60 度三角翼。面积 50 平方米,鸭翼为 55 度三角翼,面积 2.58 平方米,固定安装角 3 度,机身长 18 米,两侧进气。进气道为二元可调节多波系混合压缩式。装一台 910 涡扇发动机,地面全加力静推力 12,400 公斤。装 205 雷达,探测距离 60-70 公里,跟踪距离 45-52 公里。带两枚 PL-4 拦射导弹,最大有效射程 8 公里,导引头截获距离 18 公里。   1978 年,由于六一一所承担的歼7 大改(即歼7III)的设计发图工作要求紧迫,歼9 的研制工作开始收缩。1980 年,为贯彻国家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歼9 的研制工作即全部中止。机体研制费约 2,122 万元。
回复 11# 唧唧复唧唧

看看你怎么说的?还好意思狡辩?

“涡扇发动机 哪个能长时间飞到1.8万米以上?”

我不知道WS15如何,我知道米格31用的是涡扇发动机,而且实用升限2.4万米!!!!
F-35就是超级F-5
歼击9 型截击机是一种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截击机,主要以苏“逆火”和美 B-1B 超音速轰炸机为主要作战对象。设计技术指标达双 26(升限 26 公里,时速 2.6 马赫),可以说是中国歼击机性能之最了

还不只是双二五,是双26,真够高的
固定进气口跑不到2.5马赫,而DSI得优势也是在1.2-1.8马赫之间

而这个翼型,飞2万五只能靠短期冲刺了,平飞绝对没戏

不过经过二代机的高空高速大跃进之后,各国空军都现实多了,涡扇为动力的战斗机实用情况下能实现双2就很NB了。在双2以上的高空高速几乎就是靶子,相反火箭发动机在这个领域则是更强悍了,所以飞机跑不过导弹。三代以后都不强调了。

F-22甚至是在F-15的基础上开倒车
哪就看得出来是超级隐形歼9了?

再者说双25这个指标在现在有个鸟用?

LZ八成脑子进水了。
回复 18# 大侧斜螺旋桨

超巡有个鸟用?

在双方都是隐形,雷达都难以锁定

最后只能狗斗的时候

不就成了二代机了吗?这时候拼什么?

速度、机动性
回复 10# 李鹤帅

当飞行器在稠密大气中作超音速飞行时,受激波与机体间高温压缩气体的加热和机体表面与空气强烈摩擦的影响,飞行器蒙皮的温度会随M数的提高而急剧上升。飞行 M数为 2.0时,机头处的温度略超过100℃。而当 M数等于3.0时,飞行器表面的温度则升至350℃左右,已超过了铝合金的极限温度,使其强度大大削弱。航空界把飞行器作高速飞行时所遭遇到的这种高温情况称之为“热障”。

 一般把M数 2.5作为“热障”的界线,低于这一值,气动加热不严重,可用常规的方法和材料设计、制造飞机;高于该值,则必须采取克服气动加热问题的措施,如用耐高温的钢或钛合金制造飞机的蒙皮和框架等

  四妹的蒙皮和框架可不是一般的铝合金
回复 17# 重剑无锋

米格31、米格25用的是什么进气口?

四妹用的可是可调DSI!
唧唧复唧唧 发表于 2011-5-13 19:06


    全球鹰发来贺电。。
回复 20# 明教教主张无忌


    不用铝合金就得用钛合金,还得对油箱和其他设备进行防热保护,总之就得大幅度增重,换句话说就得变成米格25那样的角色,要真有这决心还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超3马赫。
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回复 24# 走召大

先猜能不能?再谈意义

反正技多不压身

狗斗还是管用的
也不想想全球鹰那个翼型,那个速度

实用升限也不过20500米

回复  重剑无锋

米格31、米格25用的是什么进气口?

四妹用的可是可调DSI!
明教教主张无忌 发表于 2011-5-13 20:32


你当米格-25、31的压缩斜板不存在是吧?

因为隐身的需求附面层隔板和压缩斜板都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才会出现DSI技术作为平衡,一方面为了克服固定进气口的低超音速进气效率,一方面取得合适的隐身效果。

并不意味着超音速条件下比常规的可调压缩斜板+附面层隔板的进气效率高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当2马赫后的气动热不存在?
回复  重剑无锋

米格31、米格25用的是什么进气口?

四妹用的可是可调DSI!
明教教主张无忌 发表于 2011-5-13 20:32


你当米格-25、31的压缩斜板不存在是吧?

因为隐身的需求附面层隔板和压缩斜板都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才会出现DSI技术作为平衡,一方面为了克服固定进气口的低超音速进气效率,一方面取得合适的隐身效果。

并不意味着超音速条件下比常规的可调压缩斜板+附面层隔板的进气效率高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当2马赫后的气动热不存在?
在战斗机发展历史上,二代机时代是一个走弯路的时代

别迷恋那种载人火箭式的高空高速了

快能快得过导弹?而且火箭发动机可不需要氧气没有进气效率的问题,在高空的优势更是明显
唧唧复唧唧 发表于 2011-5-13 19:20


    涡扇15的涵道比和太行不是一回事。
回复 28# 重剑无锋

如果导弹难以锁定隐形机,那导弹对四代还有威胁吗?
谁说高空高速没用的?
现在对头发射才20公里的格斗弹,高5公里估计头顶飞过都摸不到。
现在普遍3Ma的导弹,2.5Ma的飞机一开加力,除非10公里以内,不然跟本追不到。

如果更甚一步有什么飞机能做次轨飞行,那现在地球上没有什么战斗机携带的武器能对付它。

谁说高空高速没用的?
现在对头发射才20公里的格斗弹,高5公里估计头顶飞过都摸不到。
现在普遍3Ma的导弹 ...
百臂巨人 发表于 2011-5-13 22:11


这个特性也就作为侦察机有用

你让米格-25在2马赫以上有个看的过去的拐弯半径再说,还躲导弹?别告诉我米格-25永远用屁股对敌

现在能在双25做高G飞机有没有?

F-22的最大速度和最大升限均低于F-15,你去骡马投诉去吧
谁说高空高速没用的?
现在对头发射才20公里的格斗弹,高5公里估计头顶飞过都摸不到。
现在普遍3Ma的导弹 ...
百臂巨人 发表于 2011-5-13 22:11


这个特性也就作为侦察机有用

你让米格-25在2马赫以上有个看的过去的拐弯半径再说,还躲导弹?别告诉我米格-25永远用屁股对敌

现在能在双25做高G飞机有没有?

F-22的最大速度和最大升限均低于F-15,你去骡马投诉去吧
高空高速还是非常有用的,当然是指在保证中低空机动性和超音速机动性的前提下,如果高空高速性能更好,比如说达到双25,那优势是相当强的。

不要迷信导弹追飞机,导弹的主动段时间有限。
重剑无锋 发表于 2011-5-13 19:48
f15挂蛋后最高也就m2.2吧,如果我没记错包线图的话。
f22不开加力都m1.7……
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凑了个热闹,学了点东西。呵呵呵
scut_m 发表于 2011-5-13 22:21

F-22的超巡本来就是无外挂条件的

最大平飞速度: 2.5 VS 2.25
   
实用升限:19800 VS 18000
强调速度是对的,别说什么F22速度低过F15的傻话,飞起来F15绝对追不上F22,你们可以想想每代战斗机的发展,哪个阶段不是与速度有关?战斗机是越来越强调速度,一代喷气式,比活塞的强,二代就是涡喷的高空高速了,这两代看着很明显,到了三代,战斗机的速度降了吗?没有,最大速度反而更快了,米格21是高空高速时代的典型,能飞得过SU27?到了四代,更是强调速度,说22比15慢的典型大忽悠,15追得上22?小白都不信!

所以,更高更快更强是一直沿用的路子,有木有!
飞机垂直的趋势现在是追求飞得低,飞得高那是空天的东东了......
飞机垂直的趋势现在是追求飞得低,飞得高那是空天的东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