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推荐]欧洲音乐导览(作者:黄若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21:28:25
在深入了解世界音樂的過程中,由於時空因素的限制,無可避免地會更為仰賴有聲出版品的流通。目前市面上的世界音樂錄音,多半以地區或國家來劃分,也有從樂器、種族或語言上來歸類的。以歐洲為例,舉其熒熒大者:西班牙的Flamenco、葡萄牙的Fado、英倫群島上的Bhangra、Celtic Music、法國的Chanson、匈牙利的Tanchaz民謠,以及東歐猶太人的Klezmer。

★ Flamenco

Flamenco (佛朗明哥) 包含了三大藝術:歌、舞和吉他演奏,歌者以高亢的吟唱和越來越快的擊掌為拍,激勵舞者作出高難度的動作,舞者多半身著有縐折或流蘇的服飾跺腳展臂起舞,有時候會打響板 (Castanets),吉他演奏除了伴奏外也有不少獨奏的機會,現代化的Flamenco受到爵士、藍調、搖滾樂、New Age等的影響,增添了許多樂器,像是長笛、非洲手鼓和鍵盤等都加入其中。


大約在十五世紀,由南部安達魯西亞地區的吉普賽人,融合了猶太、阿拉伯和天主教音樂的元素而成型的Flamenco,十九世紀末開始成為大眾娛樂主流,後來更由於作曲家Manuel de Falla (法雅)、古典吉他大師Andres Segovia (塞戈維亞) 和愛國詩人Frederico Garcia Lorca (羅卡) 的大力提倡而聲勢大盛。最常見的有Soleares (悲孤調) 和Siguiriyas(斷續調),兩者同為深沉歌曲 (Cante Jondo)的主力,另外像Bulerias (喧戲調) 、Saeta(箭調) 、Alegrias (歡愉調) 則較為活潑,許多地方還有各自的傳統曲調。


既然是融合了三種元素的藝術,因此在各個領域中也是人才輩出,以人聲為例:已逝的西班牙國寶歌手Camaron de la Isla、少見的女歌手Carmen Linares、最成功的流行樂團Gypsy Kings和Ketama都頗具代表性,吉他方面更是不勝枚舉:多產又富原創性的Paco de Lucia、旅居英國的老牌吉他手Paco Pena和雙棲的吉他世家Pepe Romero等人的作品在此間最容易找得到;舞者方面目前最有名的應屬性感偶像Joaquin Cortes,一位從國立芭蕾舞團回歸的吉普賽男性,僅能在阿莫多瓦的電影中偶爾瞥見他的身影。

★ Fado

Fado (法朵) 可視為是葡萄牙的「藍調」歌曲,其基本表現形式與Flamenco類似,強調人聲與吉他的搭配,同樣是十九世紀開始在都會區的餐館中逐漸茁壯,但較不強調舞蹈部份。Fado之意和英語的「Fate」(命運) 相同,因此歌詞充滿了悲劇性的宿命觀,曲調也偏向哀怨傷感的氛圍,晚近的Fado則受了流行音樂的影響,在樂器編制上加入小提琴、大提琴、手風琴、鋼琴甚至弦樂四重奏的音色,情感訴求也有顯著的改變。
Fado彈奏的吉他 (Guitarra) 不同於一般六根弦的吉他,而是六組雙弦 (12弦) 的規格,因而會產生「鏗鏘」感的回音效果,但音色和指法卻又與Flamenco大異其趣。堪稱為Fado之后的Amalia Rodrigues,是廿世紀最重要的Fado歌手,最近幾年則以Dulce Pontes、Misia兩位當紅女伶陸續有作品引進國內,但最為人熟知的Fado詮釋者,當屬以電影《里斯本的故事》而聲名大噪的聖母 (Madredeus) 合唱團了。


聖母合唱團成立已有17年,但在幾年前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民謠樂團,他們的曲風算是新派的Fado,比較偏向現代民謠的風格。由兩位吉他手Pedro Ayres Magalhaes與Rodrigo Leao的二重奏逐漸發展起來,但靈魂人物則是女主唱Teresa Salgueiro,她的歌喉純真柔美,不像一般Fado歌手的剛猛滄桑,Madredeus的編曲也相當輕盈流暢,因此很容易被大眾接受。

★ Bhangra
Bhangra (邦拉) 舞曲是從英國昔日殖民地—印度半島上流傳的錫克教傳統豐年祭舞曲,原本以手鼓伴奏的強烈節奏,在印巴移民的社區中大為流行,後來經過一些夜總會的DJ將其改編成電子旋律,融合了各種元素,成為世界音樂中的新興流派,儼然是繼印度古典音樂Raga之後,又一種風靡全英的異國音樂,其歡愉的氣氛也成為印度電影製作中心—Bollywood最愛使用的配樂類型。

★ Celtic
Celtic (克爾特、居爾特) 音樂可說是一個古文明的延續;一個種族的復興運動而產生的樂種。Celtic人分佈在英倫三島和西歐大西洋沿岸的高地,特別是當今蘇格蘭、愛爾蘭、法國布列塔尼半島和西班牙加里西亞等地最多,後來由於移民的緣故,在美東新英格蘭和南部各州也開枝散葉。拜西歐強勢錄音工業之賜,Celtic的有聲資源亦最為豐富,最盛行的Celtic音樂除了像Enya那種New Age之外,多以克爾特豎琴、風笛、小提琴和長笛演奏為主,近年來最為人熟知的則是電影《英雄本色》、《鐵達尼號》的配樂,以及River Dance踢躂舞曲。


由風笛手Paddy Moloney領軍的Chieftains (首領) 樂團大概是最為人熟知的Celtic民謠樂團,他們將傳統曲目賦予現代化的新意,同時也將流行歌曲改編成具有Celtic風味的演出效果,甚至自己成立了唱片品牌。來自西班牙的風笛新秀Carlos Nunez受到Chieftains的提攜,以音色接近的加里西亞風笛成為世界音樂樂壇的一顆新星,法國布列塔尼省的Ashley MacIssac同樣是英雄出少年,以一把小提琴活躍於大西洋兩岸,六○年代Celtic復興運動風起雲湧,使得愛爾蘭的Clannad (Enya家族) 和隨後的Altan建立起國際知名度,從愛丁堡音樂節發跡的蘇格蘭Tannas樂團,則是新式Celtic Music的代表,Capercaillie、Cranberries以及Corrs (可兒家族) 則是在流行搖滾和傳統Celtic音樂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加拿大的女歌手Loreena McKennitt,則將Celtic音樂賦予New Age意涵,融合其它文化而成為跨界音樂的代表之一。

★ Chanson
Chanson (香頌) 嚴格說起來並非世界音樂,但卻由於法語的腔調和器樂伴奏營造的特殊氛圍,成為世界音樂中的「顯學」。從字面上來看,Chanson就是法語的「歌曲」,和英語的「Song」、德語的「Lied」毫無二致,拜唱片工業興起之賜,現在大家最耳熟能詳的Chanson,泛稱十九世紀下半葉到五○年代,黃金巴黎時期的法語流行歌曲,充滿了喜悅、浪漫、感傷、懷舊等的複雜情緒,在法國ACC唱片大獎、法國唱片協會大獎、法國新浪潮電影和左岸人文薈萃的推波助瀾下,向全世界的有情人招手。


聽Chanson絕對少不掉「法國小麻雀」Edith Piaf的錄音,這位活躍於二次大戰前後的傳奇女聲,和繼之而起的Juliette Greco前後呼應,在六○年代前成為捍衛法式風情的旗手,另一位男歌手Maurice Chevalier則是歌舞雙棲的影星。近幾十年來受到外籍移民和媒體開放的影響,Chanson也開始有了多面向的變化,拉丁美洲和北非節奏、美國Rap、Hip-Hop黑人音樂都滲入Chanson之中。戰後的新派藝人Serge Gainsbourg、Jacques Brel、有「法國貓王」之稱的Gilbert Becaud都是能寫能唱的全才藝人,各有其獨特風格,曾經★度來過台灣登台演出的女藝人Catherine Delasalle,目前有三張專輯在市面流通,可說是最為活躍的法語女歌手。

★ Tanchaz
Tanchaz (當齊斯) 源於匈牙利川士凡尼亞地區的採集音樂,其意為「舞蹈會館」七○年代受到古典音樂國民樂派的影響,引發一陣復興傳統音樂的熱潮,川是煩尼亞地區的Tanchaz因保存了最完整的傳統曲目而成為樂壇主流。其中,被喻為「匈牙利音樂大使」的Marta Sebestyen,與Muzsikas合奏團從八○年代起即以宣揚匈牙利音樂為職志,以電影《英倫情人》主題曲成為全球知名度最高的東歐音樂家。

★ Klezmer
Klezmer (克萊茲梅爾) 由希伯來語中的「kley」(樂器)和「zemer」(歌) 所組成,意思是「猶太音樂家」。Klezmer音樂最常出現在波蘭、羅馬尼亞、俄國和烏克蘭等地的猶太人教堂或社區 (非猶太人社區也有) ,一般多在結婚生子的喜慶場合中演奏,且以各種形式的舞曲居多。除了小提琴、黑管、手風琴等樂器演奏外,多半以Yiddish語 (伊第緒,一種混合德語和希伯萊語的猶太語言) 發音演唱,電影《屋上提琴手》裡的音樂就是相當典型的Klezmer。


十七世紀以降,中東歐的猶太人 (Ashkenazic) 在音樂自主性上保有了較大的權力 (相對於南歐拉丁語系的Sephardic猶太人而言) ,在歷經一千多年的流離漂泊後,音樂方面受到了異族文化的影響而產生變化,二次大戰以色列建國後,猶太音樂的重心也從歐洲轉到了美洲,甚至與爵士樂或鄉村音樂融合,Klezmer更是其中代表,傳統中從事音樂演奏的猶太樂師多半以口耳相傳,因此職業和業餘樂手在技巧上的差距頗大,現在則加入許多學院派從事考察、整理舊曲目與創作新曲的工作,Giora Feidman是最具知名度的Klezmer黑管大師,無論在古典樂壇或世界音樂領域中都很活躍。在深入了解世界音樂的過程中,由於時空因素的限制,無可避免地會更為仰賴有聲出版品的流通。目前市面上的世界音樂錄音,多半以地區或國家來劃分,也有從樂器、種族或語言上來歸類的。以歐洲為例,舉其熒熒大者:西班牙的Flamenco、葡萄牙的Fado、英倫群島上的Bhangra、Celtic Music、法國的Chanson、匈牙利的Tanchaz民謠,以及東歐猶太人的Klezmer。

★ Flamenco

Flamenco (佛朗明哥) 包含了三大藝術:歌、舞和吉他演奏,歌者以高亢的吟唱和越來越快的擊掌為拍,激勵舞者作出高難度的動作,舞者多半身著有縐折或流蘇的服飾跺腳展臂起舞,有時候會打響板 (Castanets),吉他演奏除了伴奏外也有不少獨奏的機會,現代化的Flamenco受到爵士、藍調、搖滾樂、New Age等的影響,增添了許多樂器,像是長笛、非洲手鼓和鍵盤等都加入其中。


大約在十五世紀,由南部安達魯西亞地區的吉普賽人,融合了猶太、阿拉伯和天主教音樂的元素而成型的Flamenco,十九世紀末開始成為大眾娛樂主流,後來更由於作曲家Manuel de Falla (法雅)、古典吉他大師Andres Segovia (塞戈維亞) 和愛國詩人Frederico Garcia Lorca (羅卡) 的大力提倡而聲勢大盛。最常見的有Soleares (悲孤調) 和Siguiriyas(斷續調),兩者同為深沉歌曲 (Cante Jondo)的主力,另外像Bulerias (喧戲調) 、Saeta(箭調) 、Alegrias (歡愉調) 則較為活潑,許多地方還有各自的傳統曲調。


既然是融合了三種元素的藝術,因此在各個領域中也是人才輩出,以人聲為例:已逝的西班牙國寶歌手Camaron de la Isla、少見的女歌手Carmen Linares、最成功的流行樂團Gypsy Kings和Ketama都頗具代表性,吉他方面更是不勝枚舉:多產又富原創性的Paco de Lucia、旅居英國的老牌吉他手Paco Pena和雙棲的吉他世家Pepe Romero等人的作品在此間最容易找得到;舞者方面目前最有名的應屬性感偶像Joaquin Cortes,一位從國立芭蕾舞團回歸的吉普賽男性,僅能在阿莫多瓦的電影中偶爾瞥見他的身影。

★ Fado

Fado (法朵) 可視為是葡萄牙的「藍調」歌曲,其基本表現形式與Flamenco類似,強調人聲與吉他的搭配,同樣是十九世紀開始在都會區的餐館中逐漸茁壯,但較不強調舞蹈部份。Fado之意和英語的「Fate」(命運) 相同,因此歌詞充滿了悲劇性的宿命觀,曲調也偏向哀怨傷感的氛圍,晚近的Fado則受了流行音樂的影響,在樂器編制上加入小提琴、大提琴、手風琴、鋼琴甚至弦樂四重奏的音色,情感訴求也有顯著的改變。
Fado彈奏的吉他 (Guitarra) 不同於一般六根弦的吉他,而是六組雙弦 (12弦) 的規格,因而會產生「鏗鏘」感的回音效果,但音色和指法卻又與Flamenco大異其趣。堪稱為Fado之后的Amalia Rodrigues,是廿世紀最重要的Fado歌手,最近幾年則以Dulce Pontes、Misia兩位當紅女伶陸續有作品引進國內,但最為人熟知的Fado詮釋者,當屬以電影《里斯本的故事》而聲名大噪的聖母 (Madredeus) 合唱團了。


聖母合唱團成立已有17年,但在幾年前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民謠樂團,他們的曲風算是新派的Fado,比較偏向現代民謠的風格。由兩位吉他手Pedro Ayres Magalhaes與Rodrigo Leao的二重奏逐漸發展起來,但靈魂人物則是女主唱Teresa Salgueiro,她的歌喉純真柔美,不像一般Fado歌手的剛猛滄桑,Madredeus的編曲也相當輕盈流暢,因此很容易被大眾接受。

★ Bhangra
Bhangra (邦拉) 舞曲是從英國昔日殖民地—印度半島上流傳的錫克教傳統豐年祭舞曲,原本以手鼓伴奏的強烈節奏,在印巴移民的社區中大為流行,後來經過一些夜總會的DJ將其改編成電子旋律,融合了各種元素,成為世界音樂中的新興流派,儼然是繼印度古典音樂Raga之後,又一種風靡全英的異國音樂,其歡愉的氣氛也成為印度電影製作中心—Bollywood最愛使用的配樂類型。

★ Celtic
Celtic (克爾特、居爾特) 音樂可說是一個古文明的延續;一個種族的復興運動而產生的樂種。Celtic人分佈在英倫三島和西歐大西洋沿岸的高地,特別是當今蘇格蘭、愛爾蘭、法國布列塔尼半島和西班牙加里西亞等地最多,後來由於移民的緣故,在美東新英格蘭和南部各州也開枝散葉。拜西歐強勢錄音工業之賜,Celtic的有聲資源亦最為豐富,最盛行的Celtic音樂除了像Enya那種New Age之外,多以克爾特豎琴、風笛、小提琴和長笛演奏為主,近年來最為人熟知的則是電影《英雄本色》、《鐵達尼號》的配樂,以及River Dance踢躂舞曲。


由風笛手Paddy Moloney領軍的Chieftains (首領) 樂團大概是最為人熟知的Celtic民謠樂團,他們將傳統曲目賦予現代化的新意,同時也將流行歌曲改編成具有Celtic風味的演出效果,甚至自己成立了唱片品牌。來自西班牙的風笛新秀Carlos Nunez受到Chieftains的提攜,以音色接近的加里西亞風笛成為世界音樂樂壇的一顆新星,法國布列塔尼省的Ashley MacIssac同樣是英雄出少年,以一把小提琴活躍於大西洋兩岸,六○年代Celtic復興運動風起雲湧,使得愛爾蘭的Clannad (Enya家族) 和隨後的Altan建立起國際知名度,從愛丁堡音樂節發跡的蘇格蘭Tannas樂團,則是新式Celtic Music的代表,Capercaillie、Cranberries以及Corrs (可兒家族) 則是在流行搖滾和傳統Celtic音樂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加拿大的女歌手Loreena McKennitt,則將Celtic音樂賦予New Age意涵,融合其它文化而成為跨界音樂的代表之一。

★ Chanson
Chanson (香頌) 嚴格說起來並非世界音樂,但卻由於法語的腔調和器樂伴奏營造的特殊氛圍,成為世界音樂中的「顯學」。從字面上來看,Chanson就是法語的「歌曲」,和英語的「Song」、德語的「Lied」毫無二致,拜唱片工業興起之賜,現在大家最耳熟能詳的Chanson,泛稱十九世紀下半葉到五○年代,黃金巴黎時期的法語流行歌曲,充滿了喜悅、浪漫、感傷、懷舊等的複雜情緒,在法國ACC唱片大獎、法國唱片協會大獎、法國新浪潮電影和左岸人文薈萃的推波助瀾下,向全世界的有情人招手。


聽Chanson絕對少不掉「法國小麻雀」Edith Piaf的錄音,這位活躍於二次大戰前後的傳奇女聲,和繼之而起的Juliette Greco前後呼應,在六○年代前成為捍衛法式風情的旗手,另一位男歌手Maurice Chevalier則是歌舞雙棲的影星。近幾十年來受到外籍移民和媒體開放的影響,Chanson也開始有了多面向的變化,拉丁美洲和北非節奏、美國Rap、Hip-Hop黑人音樂都滲入Chanson之中。戰後的新派藝人Serge Gainsbourg、Jacques Brel、有「法國貓王」之稱的Gilbert Becaud都是能寫能唱的全才藝人,各有其獨特風格,曾經★度來過台灣登台演出的女藝人Catherine Delasalle,目前有三張專輯在市面流通,可說是最為活躍的法語女歌手。

★ Tanchaz
Tanchaz (當齊斯) 源於匈牙利川士凡尼亞地區的採集音樂,其意為「舞蹈會館」七○年代受到古典音樂國民樂派的影響,引發一陣復興傳統音樂的熱潮,川是煩尼亞地區的Tanchaz因保存了最完整的傳統曲目而成為樂壇主流。其中,被喻為「匈牙利音樂大使」的Marta Sebestyen,與Muzsikas合奏團從八○年代起即以宣揚匈牙利音樂為職志,以電影《英倫情人》主題曲成為全球知名度最高的東歐音樂家。

★ Klezmer
Klezmer (克萊茲梅爾) 由希伯來語中的「kley」(樂器)和「zemer」(歌) 所組成,意思是「猶太音樂家」。Klezmer音樂最常出現在波蘭、羅馬尼亞、俄國和烏克蘭等地的猶太人教堂或社區 (非猶太人社區也有) ,一般多在結婚生子的喜慶場合中演奏,且以各種形式的舞曲居多。除了小提琴、黑管、手風琴等樂器演奏外,多半以Yiddish語 (伊第緒,一種混合德語和希伯萊語的猶太語言) 發音演唱,電影《屋上提琴手》裡的音樂就是相當典型的Klezmer。


十七世紀以降,中東歐的猶太人 (Ashkenazic) 在音樂自主性上保有了較大的權力 (相對於南歐拉丁語系的Sephardic猶太人而言) ,在歷經一千多年的流離漂泊後,音樂方面受到了異族文化的影響而產生變化,二次大戰以色列建國後,猶太音樂的重心也從歐洲轉到了美洲,甚至與爵士樂或鄉村音樂融合,Klezmer更是其中代表,傳統中從事音樂演奏的猶太樂師多半以口耳相傳,因此職業和業餘樂手在技巧上的差距頗大,現在則加入許多學院派從事考察、整理舊曲目與創作新曲的工作,Giora Feidman是最具知名度的Klezmer黑管大師,無論在古典樂壇或世界音樂領域中都很活躍。
这么好的东西竟然没有人欣赏………………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