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一侃公元263年蜀汉死灰复燃的可能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12:15
当时的态势:
1、邓艾在绵竹阵斩诸葛瞻,准备攻取成都,但是经过长途跋涉和作战,所部不足2万人已经疲惫不堪;
2、成都平原40年不被兵,听说邓艾杀来,大乱,老百姓逃奔山野,“不可禁止”;城中野战军基本全部被诸葛瞻带走,仅剩几千禁卫军,防御堪忧;
3、钟会12万大军被姜维4—5万人堵在剑阁。但是成都、剑阁两地直接通路绵竹、涪城均被邓艾占据,消息不通。谣言满天飞,有的说刘禅要死守成都,有的说刘禅要往东吴、南中跑。姜维只得决定率军撤退,先南入巴中,再“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姜维撤守剑阁是关键)
4、远在汉中的汉乐两城还在蜀汉手里,两城共有兵1万,虽然被钟会留在汉中的2万包围,但是两城长期经营,士兵习于防御作战,一直成功坚守。
5、南中霍弋所部大约1万人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6、邓艾、钟会两人并不和睦,司马昭对二人也并不完全信任,主要将领之间貌合神离矛盾不少。


假设条件:
1、后主不“诣艾降”,选择坚守成都。这完全是有可能的,邓艾部不到两万轻兵,没有攻城器具,也不可能就地征粮长期围困成都,进退维谷。
2、姜维死守剑阁,以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条件,完全守得住。
3、成都方面急招南中霍弋勤王。最多半个月1万生力军就可抵达成都。这支部队长期与南蛮作战,战斗力很强。再说在当时的情况下,镇守南中的战略意义要远小于勤王成都。


这样的话,局势就天翻地覆了:
1、钟会主力部队过不了剑阁关,其实在邓艾偷渡阴平小道成功前,钟会已经考虑撤退了,因为他的十几万大军的粮草完全靠关中方面转运,非常困难。
2、邓艾部进到成都城下,由于各种原因,退回去不可能了,只能硬着头皮攻城。城里虽然守军很少,但是粮草是不缺的,缺乏攻具的邓艾难以很快陷城。
3、邓艾从身后袭击坚守剑阁关的姜维是不可能的,他的部队都是轻装的,师老兵疲,主动攻击姜维是以卵击石。
4、霍弋部赶到成都,邓艾部崩溃,被全歼在成都平原。
5、钟会得到邓艾败亡的消息,只有往北撤退。
6,汉中平原一直是“实兵聚谷”,钟会就地征粮是不可能的,而且,还有汉乐两城未下,这是身后的两根钉子,他不得不防。所以他选择防守阳安关口,从而留在汉中的可能性也不大。
7、钟会从斜谷撤出汉中回到关中,尾随的姜维部与汉乐两城会和,又回到伐蜀战前态势,蜀汉惊险万分地逃过一劫。
8、伐蜀之战是司马昭巩固权力的军事冒险,战前会议只有钟会支持,包括邓艾在内大臣们全部是反对的,如果失败,曹魏内部出现第四次大叛乱的可能性就加大了。当时的态势:
1、邓艾在绵竹阵斩诸葛瞻,准备攻取成都,但是经过长途跋涉和作战,所部不足2万人已经疲惫不堪;
2、成都平原40年不被兵,听说邓艾杀来,大乱,老百姓逃奔山野,“不可禁止”;城中野战军基本全部被诸葛瞻带走,仅剩几千禁卫军,防御堪忧;
3、钟会12万大军被姜维4—5万人堵在剑阁。但是成都、剑阁两地直接通路绵竹、涪城均被邓艾占据,消息不通。谣言满天飞,有的说刘禅要死守成都,有的说刘禅要往东吴、南中跑。姜维只得决定率军撤退,先南入巴中,再“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姜维撤守剑阁是关键)
4、远在汉中的汉乐两城还在蜀汉手里,两城共有兵1万,虽然被钟会留在汉中的2万包围,但是两城长期经营,士兵习于防御作战,一直成功坚守。
5、南中霍弋所部大约1万人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6、邓艾、钟会两人并不和睦,司马昭对二人也并不完全信任,主要将领之间貌合神离矛盾不少。


假设条件:
1、后主不“诣艾降”,选择坚守成都。这完全是有可能的,邓艾部不到两万轻兵,没有攻城器具,也不可能就地征粮长期围困成都,进退维谷。
2、姜维死守剑阁,以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条件,完全守得住。
3、成都方面急招南中霍弋勤王。最多半个月1万生力军就可抵达成都。这支部队长期与南蛮作战,战斗力很强。再说在当时的情况下,镇守南中的战略意义要远小于勤王成都。


这样的话,局势就天翻地覆了:
1、钟会主力部队过不了剑阁关,其实在邓艾偷渡阴平小道成功前,钟会已经考虑撤退了,因为他的十几万大军的粮草完全靠关中方面转运,非常困难。
2、邓艾部进到成都城下,由于各种原因,退回去不可能了,只能硬着头皮攻城。城里虽然守军很少,但是粮草是不缺的,缺乏攻具的邓艾难以很快陷城。
3、邓艾从身后袭击坚守剑阁关的姜维是不可能的,他的部队都是轻装的,师老兵疲,主动攻击姜维是以卵击石。
4、霍弋部赶到成都,邓艾部崩溃,被全歼在成都平原。
5、钟会得到邓艾败亡的消息,只有往北撤退。
6,汉中平原一直是“实兵聚谷”,钟会就地征粮是不可能的,而且,还有汉乐两城未下,这是身后的两根钉子,他不得不防。所以他选择防守阳安关口,从而留在汉中的可能性也不大。
7、钟会从斜谷撤出汉中回到关中,尾随的姜维部与汉乐两城会和,又回到伐蜀战前态势,蜀汉惊险万分地逃过一劫。
8、伐蜀之战是司马昭巩固权力的军事冒险,战前会议只有钟会支持,包括邓艾在内大臣们全部是反对的,如果失败,曹魏内部出现第四次大叛乱的可能性就加大了。
猪哥公子没败前是可以翻盘的甚至可以让邓全军净没,钟损失惨重,战略形势就此倒转。可惜猪哥公子实在是太那啥了。
成都固然是无险可守。。
但是我一直在想 如果阿斗真的有点血气 死守的话

邓艾拿什么攻城?用牙咬?
但是 就算是伐蜀失败的话 顶多搭进去一个邓艾

对司马政权没什么大的影响 能叛乱的曹魏残余势力 已经不存在了。。
你都说想死灰复燃了
还有可能性?
能保住偏安之局实属逆天,至于领导兴复汉室那就更加难了。
诸葛公子全军覆没之后,蜀汉已经士气崩溃了
国势已败回天乏术了!
实际上,阴平小道已经被打通了,江油关、涪城险要已经不存在了,魏军后援完全再可以通过阴平小道,增援而来,其实主要是士气没了,这个最为关键,6楼说的对,崩溃了。。这就几乎不可能消灭邓艾了。
其实,如果可以“如果”,我希望蒋舒不投降……
诸葛瞻太傻
即使后主没有按照姜维的建议增强阴平防御
如果蒋舒在阳安关不投降的话,姜维很快就会赶到阳安关,把钟会大军堵在汉中盆地。汉中北部汉、乐二城还是钟会的心病。
那么,邓艾还是会偷渡阴平。因为这时候他东进汉中没有任何意义。姜维一定会令赶来增援走到半路的廖化,董阕挥师西进防御,这样的话,邓艾就没有机会了。
估计后主令南中霍弋不必勤王,就是这样打算的。谁知蒋舒投降,阳安关早早被攻下,江油关马邈不战而降......战事发展太快。很多偶然因素.........
诸葛瞻的智商比他老爸起码差了好几十.
蜀汉为什么不往东南亚发展捏~~
fgegger 发表于 2011-5-3 12:33
南中战争结束后诸葛亮都没有实施对南中的全面控制,不要说东南亚了……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1-5-3 11:52
汉中驻军统帅是胡济,姜维时代两次大失利都和他有关,一次是段谷之战他的部队迷路,另一次就是蒋舒投降……虽说未必算是胡秘书的责任,但是他的确蛮衰的……
廖化和诸葛绪其实要是在阴平桥头铆上,那么也会使情况更迷茫的
说起来,乐城是爆发过攻防战的,魏军没有成功。
蜀汉得知魏国出兵确切情报的时间其实很早,但是并没有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反而被远道而来的魏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汉中由于兵力太少导致迅速失守,从而陷入全局的被动。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5-3 13:33


    廖化的增援无疑迷惑了诸葛绪,又看到姜维假动作北上,搁谁也难免不操心自己会不会被合围,诸葛绪上当在所难免
还是毁在内奸手上啊!
蒋舒是蒋琬的儿子吗
henrychenwei 发表于 2011-5-3 14:30
不是。
不过蒋婉的儿子也在战场上,就是当时守汉城的护军蒋斌,此人与守乐城的监军王含都坚持到了成都投降。后来蒋斌死于成都之乱的乱军之中。
镰刀闪击 发表于 2011-5-3 14:00

我的意思啊,其实说说如果廖化和诸葛绪在阴平桥头打个几十天阵地战,那后面的事情又不一样了
有可能翻盘,但也只是延迟而已。
千里独行侠 发表于 2011-5-3 16:28
这个延迟,估计会有一个相当过程的。


俺坚持认为,如果伐蜀失败,司马氏必乱。因为战前绝大部分大臣是反对的。参见诸葛恪北伐失败后的遭遇。反对司马氏的力量一直存在,反观诸葛恪,大部分人是支持他的,战败后,下场如何?如果邓艾被消灭在成都平原,则钟会会急速后撤,十几万大军靠北方三条小道运粮,饿也饿死了。形成大溃败也不是没有可能。

俺坚持认为,如果伐蜀失败,司马氏必乱。因为战前绝大部分大臣是反对的。参见诸葛恪北伐失败后的遭遇。反对司马氏的力量一直存在,反观诸葛恪,大部分人是支持他的,战败后,下场如何?如果邓艾被消灭在成都平原,则钟会会急速后撤,十几万大军靠北方三条小道运粮,饿也饿死了。形成大溃败也不是没有可能。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1-5-3 16:43

司马氏必乱这个说法我持保留态度。不过我也觉得其实钟会没有那么神奇,如果无法夺取关城的补给,那么钟会也只能撤汉、乐二城之围而退,否则补给够呛。
换句话说,钟会和曹爽的遭遇不同之处,其实不是由于姜维和王平的处理措施不同造成的……

俺坚持认为,如果伐蜀失败,司马氏必乱。因为战前绝大部分大臣是反对的。参见诸葛恪北伐失败后的遭遇。反对 ...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1-5-3 16:43



    司马氏本来就是世家大族,士族领袖。诸葛恪不过是个外来士族二代目,侵犯了顾陆朱张的利益,败仗后名望势力大受打击,自然被人暗算。
俺坚持认为,如果伐蜀失败,司马氏必乱。因为战前绝大部分大臣是反对的。参见诸葛恪北伐失败后的遭遇。反对 ...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1-5-3 16:43



    司马氏本来就是世家大族,士族领袖。诸葛恪不过是个外来士族二代目,侵犯了顾陆朱张的利益,败仗后名望势力大受打击,自然被人暗算。
蜀中无大将啊
  诸葛生前还很硬撑。
  死了蜀汉就歇菜了。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1-5-3 16:43


    “司马昭必乱”这个有点武断,司马昭也是充分评估了当时的三家诸多政治形势后,认为各方面条件因素已然成熟,才宣布攻蜀。
1,魏国形式:连续挫败姜维对陇右和关中的进攻,又4次击败东吴,司马昭晋升晋公加九锡,权势遮天。武装镇压了诸葛诞、文钦、贯丘捡的叛乱后,威望更高,以至于高贵乡公曹髦预想联合王经 王沈 王业铲除司马昭,三王竟吓得不敢遵从王命,可见朝野对司马昭忌惮之极,杀了曹髦后,另立曹奂,司马昭重新洗牌,借机铲除异己,扶植亲信,一大批亲己有才能的人开始掌握实权,如邓艾、胡遵、王旭等,司马地位更加难以撼动。
2,蜀国形式:经过大将军姜维的几年瞎折腾,实力大损。所谓的北伐劳民伤财,朝野上下,已然怨声载道,弹劾姜维之声,此起彼伏,姜大将军又不识时务的得罪了黄皓,无奈沓中屯田避祸,带走5万众,正是这个契机,才诱发司马昭伐蜀的决心。
3,吴国形式:孙权死后,东吴内部,发生了诸多内部纷争,弄得血雨腥风,孙彬杀诸葛恪,孙亮欲杀孙彬不成反而被废,立孙休后,又遭孙休丁奉的诛杀而身亡,一连串的内耗,使得吴国江河日下
正是因为形式已然成熟,单只差一个机会而已,当司马昭得知姜维主力沓中屯田后,夺取汉中机会已然来临。因此司马昭断然做出伐蜀决定。即便失败,以当时魏国国内形式和吴蜀国内形式,搬倒司马家族,谈何容易。。。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5-3 16:55


    依仁兄之见,难不成又是蒋舒?曹爽失败了,钟会成功了,难道魏国没有做硬啃阳平关的心里准备吗,阳平关假使不丢,姜维按后来事态发展,假使成功败退到汉中,助守阳平关是仅有的选唯一选择,即便如此形式,我们也不能断言钟会就攻取不了阳平关。否则司马昭也不会给东路军钟会部12万兵马
姜维的作战方针彻底失败,源于他无视蜀国的国力,放弃险要,放敌深入,合尔围歼,呵呵,蜀军立马陷入,打不垮,围不住的尴尬局面,国力太弱,玩不起歼灭战!在上述假设下(蒋舒不投降,阳平关不丢,姜维退守阳平关)他能吃掉钟会的12万兵马吗?我看姜维会眼睁睁看着钟会来去自如而无可奈何,他也只有等魏军粮尽而撤兵才得以保全汉中。丢失汉中,错不在蒋而在姜。
姜维的路线太危险了 演义里期望钟会干掉邓艾之后 再干掉司马氏 再干掉钟会 哥你是姜维还是罗贯中哦...
有人这样评价姜维时代的紧张政治气氛:
延熙十七年 挂了张嶷
十八年 跟张翼闹翻
十九年 胡济失誓
二十年 杨戏抬杠
景耀元年 黄皓、董厥上台
景耀四年 诸葛瞻上台
景耀五年 廖化批评,姜维撇下其他人去屯田了
咱们蜀国不给力啊!!!!!
神马都是浮云啊!!!
是不是!!!!
天天打来打去,你以为咱们蜀汉是米国啊!!!!
咱们全国人口还不如人家一条航母值钱啊!!!!
这都是先帝造的孽啊!!!!
这让总裁自己制定拓展计划就是不靠谱儿啊!!!!!
早日转进高棉或者恒河流域才是王道
华夏冉闵 发表于 2011-5-8 02:18


    哈哈 太有才了
本质上是蜀国内部派系争斗,益州帮一直受荆州帮的欺压,早盼着能 扬眉吐气呢!邓艾一来,各个都盼着能第一个迎王师,所以阿斗实在是没办法,根本没人用!就是姜维回来也不可能啥光益州集团,早晚还不是要里同魏国的
楼上说的对,蜀汉的根子已经烂了~!没有了益州土著的支持早晚也得投降~!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土著不在乎谁能当政,只要保证他们的利益免除兵祸,谁当政都一样。刘禅指望这些益州大豪们放弃自己的财产土地,跟他去南中六郡吃苦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刘备诸葛亮在世~!再说当时的南中六郡基本上就是未开化的野蛮之地,刘禅自己也未必想去~!
燕南赵北 发表于 2011-5-8 17:16


    关键元老派都死光了,没有人能够平衡后来的荆州和益州之间的矛盾,而最关键是丢了荆州,只好来人家益州这里捞饭吃,当然要有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