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魔道之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双方坑道攻防战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19:09
本文在《特种兵》上连载

谈到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坑道,人们马上会想起电影《上甘岭》,想起志愿军战士们在缺粮、缺水、缺弹药、空气污浊等极端恶劣条件下,顽强坚守着坑道直至最后胜利的场景。其实,坑道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已经出现,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历次岛屿防御战中曾广泛运用。至了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战争双方都广泛修筑了坑道,双方你来我往,围绕着坑道攻战展开了一轮又一轮针锋相对的斗争,双方在坑道攻防战术上各有其特点。

一、        志愿军坑道防御体系的特点

志愿军的坑道出现在阵地战初期,经过抗击联合国军“秋季攻势”的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1952年全线展开大面积坑道筑城作业。至1952年5月底,志愿军共构筑坑道7789条,长度达198。7公里;修筑各种坑道式、掩盖式、露天式掩体工事75。29万个;构筑掩蔽及露天式堑壕3420公里;构筑避弹所、指挥所、观察所、掩蔽部、地堡等8。5万个。在西起临津江口东至东海岸的杆城,正面233公里、纵深15~20公里的第一线阵地,形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各种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


表面阵地的争夺进入白热化

坑道的优点是坚固耐久,能抗拒敌空炮轰击,便于保存有生力量和进行持久作战的准备,在不得已情况下可以进行独立坚守作战。缺点是射界窄,死角大,不便发扬火力,不便观察瞭望及通讯联系,口部易被敌空炮、坦克摧毁。如果其他工事丢失后,退守坑道时极为被动。

[img] [/img]
少摆多屯,表面阵地上仅以少量兵力对付敌人冲击,大部兵力屯于坑道中,有利于保持有生力量,减少伤亡。

坑道虽然存在不少缺点,但如真正做到与各种射击工事密切结合即可相对减少缺点,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有了坚固的坑道工事,即具备了坚守阵地的首要条件。敌空炮居优势,每次进攻集中大量炮火与空军配合,对我前沿工事实行轰击。掘开式工事往往易被敌摧毁,如果没有坚固的坑道,即造成人员过早伤亡,武器弹药遭到损耗;有了坚固坑道,即可事先囤积足够粮弹饮水,战时可保存有生力量,这样便能持续作战。达到既可大量杀伤消耗敌人,击退敌进攻,又可守住阵地之目的。坑道工事形成后,敌人空炮火力对志愿军的杀伤大大减少。1951年夏季,敌平均发射40~60发炮弹可杀伤志愿军1人,在1952年1月至8月间则平均发射660发炮弹才能杀伤1人。

[img] [/img]
修筑坑道

志愿军坑道根据战场需要要达到七防的要求,即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一般厚度在30米以上,坑道口厚度10至15米,每条坑道要有两个以上出口,坑道幅宽1。2米,高1。7米,土质松软的坑道工事,必须加顶柱。坑道内部中央最高处或在坑道一侧,挖宽深各0。3米的水渠,上盖石板或木板,便于排水。与之相配套的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各种火器掩体等野战工事也同时构筑。坑道主要是隐蔽集结兵力保存力量,工事主要是消灭敌人。因此坑道必须与其他工事火力点结合,以坑道为骨干,结合其他火力点,形成以坑道式火力点为骨干的并结合掘开式火力点与环形交通沟的完整阵地。坑道体系与坑道口应以适合战术要求为目的,并根据地形尽量做到坚固与隐蔽。适当发展坑道火力点,但也应注意不可构筑过多,因此种工事不但工程量太大,而且会影响坑道的坚固。

坑道首先应适合战术要求,同时兼顾其坚固程度。如战术要求与坚固发生矛盾时应以适合战术要求为主,坑道形式可不求统一。有了坑道的阵地不应轻易丢失,因此不能到处做坑道。坑道本身也应有主次之分,更重要的是必须与外面火力、反击结合,如失去火力支援而反击又不可能,坑道就失去坚守价值。重掩盖火力点是需要的,但一般不是主要的,因其目标明显,死角大,不易发扬火力。

志愿军的坑道分为屯兵坑道和战斗坑道,屯兵坑道必须与战斗坑道相结合。屯兵坑道一般构筑在山腰下部距顶部30米处,战斗坑道在山腰上部距顶部15至20米处。战斗与屯兵坑道必须内外连贯,如坑道口过低,而交通壕应逐渐延伸向上以适应战术需要,同时坑道两侧距山顶10米处两侧挖较坚固的马蹄形的猫耳洞,并有坚守射击设施。在防御时猫耳洞内人员保证阻止敌人接近坑道口,保证其安全;在反击时,出击人员应在猫耳洞待机,部队出击后便能很快占领山顶并消灭敌人。

[img] [/img]
生活坑道内有简易洗浴设施

连的主阵地尽量增设屯兵坑道,如条件不允许则必须加强坑道设备,视地形、坑道幅员挖相互交错的四至五条支道作为弹药室、贮水池、伤员休息室;但幅员不宜过宽(长度可视需要而定),否则会影响坑道坚固。营以上必须是弹药保管与战斗坑道分开。

[img] [/img]
防守坑道口是关键

坑道口应根据地形情况,一般连主阵地坑道开设四个口为宜,两个在反斜面,两个在侧前方;排的坑道以三个口为宜。如此便于机动,便于出击,敌不易全部摧毁。即使敌占领我表面阵地,我纵深炮火仍能有力支援,使我里应外合向敌反冲锋。坑道开口处应选坡陡绝壁处,坡度不易过大。即使敌占领我表面阵地,也不易发现坑道口。

坑道工事构筑的原则应便于坚守,便于反击,既能作战屯兵,又能囤粮囤水。

[img] [/img]
志愿军战士利用战斗间隙在坑道里包饺子改善生活

防守兵力的主力应保存在屯兵坑道内,一部放在战斗坑道准备及时进入战斗,但猫耳洞也应放足够兵力便于适时出击。手榴弹、爆破筒、手雷应大部存放在战斗坑道内,猫耳洞也放足够数量,其他弹药则大部分存在在屯兵坑道内。

[img]  [/img]
上甘岭战役中,由于后方补给前送不易,坑道内极缺水,志愿军战士想方设法收集水。

屯兵与战斗坑道应按人员容量需要囤积7至10天的粮食和饮用水。战斗坑道内尽量多存熟粮,生粮放于屯兵坑道。饮用水多存于屯兵坑道,主要用木桶存放,战斗坑道内的饮用水则用水壶存放,或者用红白萝卜代替,但红白萝卜多吃容易上火。

[img]  [/img]
上甘岭战役中,运输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坑道抢运物资

射击防毒设备口部在拐弯处应作横墙,设枪眼控制坑道口并设门帘以备防毒。

[img]  [/img]
利用野战工事抗击敌人冲击

位于一线连阵地固定火力点应避开正面,设在两侧与阵地之间担任固定射击。另设向后打的倒打枪眼,对二线连与营阵地前沿两侧保证阵地和友邻安全,并应在阵地侧后开坑道式的暗火力点,在悬崖绝壁处开枪眼,枪眼以死角小,上下多层为好。

一线连火器应明确固定射击任务。倒火力保证主阵地安全及两侧互相保证独立作战歼灭包括迂回之敌;60迫、82迫应集中使用于位于一线连与二线连之间,由营掌握主要打冲锋集结之敌及冲锋队形;火箭筒无后座力炮位于一线连与二线连之间,主要摧毁敌伴随步兵和敌阵地工事及临时火力点。

观察所的构筑在战斗坑道两侧、背敌倾斜面的绝壁处。开设露天的单人的天井式的观察所,或在大石头下及两侧,严格注意人员与地形伪装,不得轻易改变此段地貌,避开明显目标,免遭敌空炮摧毁。

[img]  [/img]

退守坑道时,保持与上级的通畅联络很重要。

各级指挥所及营指挥所,在二线连阵地上或一、二线之间,连指挥所应在连主阵地坑道楼上楼的中间(屯兵与战斗坑道之间)便于掌握全面。

喝水,扛铁牛本文在《特种兵》上连载

谈到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坑道,人们马上会想起电影《上甘岭》,想起志愿军战士们在缺粮、缺水、缺弹药、空气污浊等极端恶劣条件下,顽强坚守着坑道直至最后胜利的场景。其实,坑道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已经出现,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历次岛屿防御战中曾广泛运用。至了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战争双方都广泛修筑了坑道,双方你来我往,围绕着坑道攻战展开了一轮又一轮针锋相对的斗争,双方在坑道攻防战术上各有其特点。

一、        志愿军坑道防御体系的特点

志愿军的坑道出现在阵地战初期,经过抗击联合国军“秋季攻势”的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1952年全线展开大面积坑道筑城作业。至1952年5月底,志愿军共构筑坑道7789条,长度达198。7公里;修筑各种坑道式、掩盖式、露天式掩体工事75。29万个;构筑掩蔽及露天式堑壕3420公里;构筑避弹所、指挥所、观察所、掩蔽部、地堡等8。5万个。在西起临津江口东至东海岸的杆城,正面233公里、纵深15~20公里的第一线阵地,形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各种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


表面阵地的争夺进入白热化

坑道的优点是坚固耐久,能抗拒敌空炮轰击,便于保存有生力量和进行持久作战的准备,在不得已情况下可以进行独立坚守作战。缺点是射界窄,死角大,不便发扬火力,不便观察瞭望及通讯联系,口部易被敌空炮、坦克摧毁。如果其他工事丢失后,退守坑道时极为被动。

[img] [/img]
少摆多屯,表面阵地上仅以少量兵力对付敌人冲击,大部兵力屯于坑道中,有利于保持有生力量,减少伤亡。

坑道虽然存在不少缺点,但如真正做到与各种射击工事密切结合即可相对减少缺点,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有了坚固的坑道工事,即具备了坚守阵地的首要条件。敌空炮居优势,每次进攻集中大量炮火与空军配合,对我前沿工事实行轰击。掘开式工事往往易被敌摧毁,如果没有坚固的坑道,即造成人员过早伤亡,武器弹药遭到损耗;有了坚固坑道,即可事先囤积足够粮弹饮水,战时可保存有生力量,这样便能持续作战。达到既可大量杀伤消耗敌人,击退敌进攻,又可守住阵地之目的。坑道工事形成后,敌人空炮火力对志愿军的杀伤大大减少。1951年夏季,敌平均发射40~60发炮弹可杀伤志愿军1人,在1952年1月至8月间则平均发射660发炮弹才能杀伤1人。

[img] [/img]
修筑坑道

志愿军坑道根据战场需要要达到七防的要求,即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一般厚度在30米以上,坑道口厚度10至15米,每条坑道要有两个以上出口,坑道幅宽1。2米,高1。7米,土质松软的坑道工事,必须加顶柱。坑道内部中央最高处或在坑道一侧,挖宽深各0。3米的水渠,上盖石板或木板,便于排水。与之相配套的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各种火器掩体等野战工事也同时构筑。坑道主要是隐蔽集结兵力保存力量,工事主要是消灭敌人。因此坑道必须与其他工事火力点结合,以坑道为骨干,结合其他火力点,形成以坑道式火力点为骨干的并结合掘开式火力点与环形交通沟的完整阵地。坑道体系与坑道口应以适合战术要求为目的,并根据地形尽量做到坚固与隐蔽。适当发展坑道火力点,但也应注意不可构筑过多,因此种工事不但工程量太大,而且会影响坑道的坚固。

坑道首先应适合战术要求,同时兼顾其坚固程度。如战术要求与坚固发生矛盾时应以适合战术要求为主,坑道形式可不求统一。有了坑道的阵地不应轻易丢失,因此不能到处做坑道。坑道本身也应有主次之分,更重要的是必须与外面火力、反击结合,如失去火力支援而反击又不可能,坑道就失去坚守价值。重掩盖火力点是需要的,但一般不是主要的,因其目标明显,死角大,不易发扬火力。

志愿军的坑道分为屯兵坑道和战斗坑道,屯兵坑道必须与战斗坑道相结合。屯兵坑道一般构筑在山腰下部距顶部30米处,战斗坑道在山腰上部距顶部15至20米处。战斗与屯兵坑道必须内外连贯,如坑道口过低,而交通壕应逐渐延伸向上以适应战术需要,同时坑道两侧距山顶10米处两侧挖较坚固的马蹄形的猫耳洞,并有坚守射击设施。在防御时猫耳洞内人员保证阻止敌人接近坑道口,保证其安全;在反击时,出击人员应在猫耳洞待机,部队出击后便能很快占领山顶并消灭敌人。

[img] [/img]
生活坑道内有简易洗浴设施

连的主阵地尽量增设屯兵坑道,如条件不允许则必须加强坑道设备,视地形、坑道幅员挖相互交错的四至五条支道作为弹药室、贮水池、伤员休息室;但幅员不宜过宽(长度可视需要而定),否则会影响坑道坚固。营以上必须是弹药保管与战斗坑道分开。

[img] [/img]
防守坑道口是关键

坑道口应根据地形情况,一般连主阵地坑道开设四个口为宜,两个在反斜面,两个在侧前方;排的坑道以三个口为宜。如此便于机动,便于出击,敌不易全部摧毁。即使敌占领我表面阵地,我纵深炮火仍能有力支援,使我里应外合向敌反冲锋。坑道开口处应选坡陡绝壁处,坡度不易过大。即使敌占领我表面阵地,也不易发现坑道口。

坑道工事构筑的原则应便于坚守,便于反击,既能作战屯兵,又能囤粮囤水。

[img] [/img]
志愿军战士利用战斗间隙在坑道里包饺子改善生活

防守兵力的主力应保存在屯兵坑道内,一部放在战斗坑道准备及时进入战斗,但猫耳洞也应放足够兵力便于适时出击。手榴弹、爆破筒、手雷应大部存放在战斗坑道内,猫耳洞也放足够数量,其他弹药则大部分存在在屯兵坑道内。

[img]  [/img]
上甘岭战役中,由于后方补给前送不易,坑道内极缺水,志愿军战士想方设法收集水。

屯兵与战斗坑道应按人员容量需要囤积7至10天的粮食和饮用水。战斗坑道内尽量多存熟粮,生粮放于屯兵坑道。饮用水多存于屯兵坑道,主要用木桶存放,战斗坑道内的饮用水则用水壶存放,或者用红白萝卜代替,但红白萝卜多吃容易上火。

[img]  [/img]
上甘岭战役中,运输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坑道抢运物资

射击防毒设备口部在拐弯处应作横墙,设枪眼控制坑道口并设门帘以备防毒。

[img]  [/img]
利用野战工事抗击敌人冲击

位于一线连阵地固定火力点应避开正面,设在两侧与阵地之间担任固定射击。另设向后打的倒打枪眼,对二线连与营阵地前沿两侧保证阵地和友邻安全,并应在阵地侧后开坑道式的暗火力点,在悬崖绝壁处开枪眼,枪眼以死角小,上下多层为好。

一线连火器应明确固定射击任务。倒火力保证主阵地安全及两侧互相保证独立作战歼灭包括迂回之敌;60迫、82迫应集中使用于位于一线连与二线连之间,由营掌握主要打冲锋集结之敌及冲锋队形;火箭筒无后座力炮位于一线连与二线连之间,主要摧毁敌伴随步兵和敌阵地工事及临时火力点。

观察所的构筑在战斗坑道两侧、背敌倾斜面的绝壁处。开设露天的单人的天井式的观察所,或在大石头下及两侧,严格注意人员与地形伪装,不得轻易改变此段地貌,避开明显目标,免遭敌空炮摧毁。

[img]  [/img]

退守坑道时,保持与上级的通畅联络很重要。

各级指挥所及营指挥所,在二线连阵地上或一、二线之间,连指挥所应在连主阵地坑道楼上楼的中间(屯兵与战斗坑道之间)便于掌握全面。

喝水,扛铁牛
二、        美韩军对志愿军坑道的攻击手段

志愿军全线开始修筑坑道时,美军就以空中投弹、坦克炮和大口径炮轰击洞口,向坑道内施放毒气等方式进行破坏。其中对志愿军坑道威胁最大的是203毫米重炮的轰击和坦克炮的抵近射击。

[img] [/img]
美军向我军阵地发起疯狂进攻

当美韩军攻击我军阵地,发现我坑道后,为消灭坑道里的志愿军部队采取了各种残酷手段:用飞机轰炸;用炸药爆破;以火焰喷射器或燃烧弹燃烧攻击;熏烧(乘着北风,将成桶的汽油浇在干柴堆上,用烟火熏坑道);施放毒气;以巨石、土块和成捆铁丝堵塞沿口及通气口;用迫击炮吊射坑道口;向坑道内投手榴弹,从坑道顶部凿眼装药爆破。在以上方法均无法奏效时,美韩军一般在坑道口周围架起几道铁丝网,筑起地堡,采取围困战术。

美韩军这些攻击手段不可谓不毒辣,但由于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顽强,以及我方坑道体系针对敌方战术特点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改进,因此被美韩军直接攻占的坑道为数极少,少数几条丢失的坑道一般都是因为我方弹尽粮绝后为保存有生力量而主动放弃,个别是因为指挥员意志动摇而放弃。
三、        志愿军依托坑道防御作战的战术特点

志愿军强调,拥有了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地防御体系后,在防御战斗中必须是依托坚固工事,很好地组织步炮协同,坚决击退以至消灭进攻之敌,决不轻易放弃表面阵地。在战术思想上是强调坑道外作战,力争在坑道外大量杀伤消耗敌人,击退敌连续进攻;即使付出一定代价也要力争达到这个目的,以防退守坑道陷于被动。表面阵地的野战工事被敌摧毁后应尽快抢修,丢失后也必须尽快夺回,否则退守坑道的部队势必难以持久。为此,防御部队事先要有各种情况下战斗方案,要定得非常具体明确,贯彻坑道外作战思想,发生各种情况后每个人的任务区分,射击位置,如何供应弹药及如何联络,伤员处理等均应有方案,以免战时发生忙乱现象。除此之外,阵地上弹药物资必须进行统筹规划,坑道内在任何情况下均须控制最低限度的弹药,以备万一情况下坚守坑道作战。

[img]  [/img]

志愿军在表面阵地上抗击敌军进攻

在坑道外作战时,坑道主要起到保存有生力量和物资的作用。在敌人炮击时,大部分战斗人员撤回坑道隐蔽,表面阵地只留少数人观察警戒,避免阵地上人员密集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当敌发起冲击时,志愿军抓住敌炮火延伸的瞬间,跃出坑道,占领野战工事将冲击之敌大量消灭于阵前。炮击过后敌人开始进攻,此时志愿军强调“小、近、狠、快”战术。“小”就是每次使用的兵力要少,一般以一两个人打敌班进攻,以小组打敌排进攻,以班打敌连进攻。“近”就是将敌放到20至30米处再打,既能使敌猛烈炮火失去作用,又能给进攻之敌沉重打击;“狠”就是力争全歼突入我表面阵地之敌,使敌产生恐惧感;“快”就是要求从坑道跃出快、战斗结束回撤快,反击距离不超过100米为宜。这样可以节约兵力,减少伤亡,较好地完成防御任务。当敌突入阵地时,乘其立足未稳,以相邻阵地的兵力或隐蔽在坑道内的预备队进行反冲击予以击退。

[img]  [/img]
防守表面阵地时可以适度反冲击

当敌人连续进攻时,应在我方炮火积极有力的支援下大量杀伤消耗敌人,坚守表面阵地。只要有可能最后击退敌之进攻,就绝不轻易退守坑道。如果敌进攻已持续很久,再打退敌一次进攻,即不再可能重新攻击时,要咬紧牙关继续坚守表面阵地,打退敌之进攻。如当我伤亡过大大,情况危急时,主阵地已发出增援信号或反击信号,务必要克服困难坚持阵地,配合我方反击,这样在坑道外作战才是主动的。

退守坑道的时机有两种情况:一是我弹药消耗殆尽,供应不上,即使是动用一部分守坑道弹药,都不可能击退敌进攻。二是敌军继续增加兵力,几个方面同时攻击,我伤亡过大,如再不退守坑道即有可能被敌占领坑道时方才可以。

友邻阵地发现我方退守坑道后,应集中炮火向已占领表面阵地之敌轰击,不让其修筑工事,用迫击炮、机枪火力封锁坑口及其附近,不让敌接近或进行破坏,使我退守坑道人员不陷于孤立,同时增加其坚守信心。

部队退守坑道后,首先必须重新编组,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鼓舞士气,充分发挥党团员的骨干作用,掌握思想情况鼓舞情绪,坚定大家坚守坑道的信心,组织一切能够作战人员继续战斗,防止发生动摇叛变。在这一点,在象上甘岭那样敌我长期拉锯,不同番号部队退守同一坑道时尤为重要。上甘岭战役期间,曾有个别坑道因指挥员丧失坚守信心,率先突围,导致军心大乱,坑道最终陷于敌手的反面例子。

其次,退守坑道后,与后方保持顺畅的通讯联系此成为胜负的关键之一。前沿坑道应配备步行机,区分频段,并发挥各种通讯工具的作用。以一切可能的方法进行联络。使用讯号应严防敌人假冒,最好每条坑道联络讯号事先进行区别规定。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退守坑道的部队为解决在炮火下架设天线的难题,将软天线缠绕在手榴弹的手柄上扔到坑道外,在满地弹片手榴弹柄的阵地上既不会引起注意,又难以被炮火破坏,随用随扔非常方便。不但如此,志愿军还使用喇叭及人工通信手段,甚至还利用苏制冲锋枪独特的射击声音与兄弟部队取得联系。

[img]  [/img]
夜间出击

退守坑道,不仅要有坚定必定的信念,而且要有充足的物质准备。必须事先囤积七天以上的粮食(包括生熟),饮水和充足的弹药(特别是手榴弹)。如果坚守时间过长,后方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向坑道内补充人员和各种物质,尤其是饮用水最为重要。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有相当一部分伤亡出现在后勤运输人员在向坑道输送物质过程中,虽然在这方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这是上甘岭战役中退守坑道部队能坚持下来的重要保障。

要成功守住坑道,关键就在于坑道口的争夺。志愿强调后方炮兵必须切实保护好坑道口,尽力阻止敌军接近与破坏。实施该任务的志愿军火炮,主要以迫击炮和推前的山、野炮为主。因为这些火力阵地靠近前沿,射击距离近,能直接观察。具体区分是:山、野炮或无后坐力炮、90火箭筒以直接射击控制向我倾斜面之坑道口,破坏封锁我坑道之敌和火力点;迫击炮阻止与杀伤向我坑道附近运动的敌人,并以火力控制阵地侧方及遮蔽的坑道口部,必要时以榴炮担负;榴炮、加农炮,负责压制封锁我坑道口的敌迫击炮和12.7毫米机枪,必要时压制敌榴炮火力。为了密切协同,炮兵指挥员除直接观察指挥射击外,还和步兵营(团)指挥所取得联系。在敌施放烟幕迷茫我炮兵观察时,可根据坑道内的要求进行射击。有时用步谈机收听坑道内呼唤火力,不待步兵营、团指挥员的命令,炮兵可即行射击。在坚持坑道作战中,志愿军炮兵部队以准确而猛烈的火力支援,有效地保护了坑道口的安全给了占领表面阵地之敌以大量杀伤,并有效地打击了敌人炮兵,对取得坑道作战的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组织纵深炮火及侧后方的机枪火力严密控制坑道口,不让敌人接近和破坏外,退守坑道的部队在坑道口用麻袋修筑工事,阻击敌人。还在坑道口外挖一个深坑,再由坑道内向外挖一条通向深坑的交通沟,使敌人投来的炸药和手榴弹都顺着交通沟滚到坑里爆炸。当敌人集中炮火轰塌坑道口,致使坑道内缺氧有窒息的危险时,必须冒着炮火进行抢挖,直至将坑道口挖开。

[img]  [/img]

退守坑道的志愿军夜间从坑道出击拔点,配合反击部队

志愿军强调,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退守坑道后,仍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打击敌人,而不是消极地躲避、单纯等待解救。如坑道在我手,只是地面阵地为敌占领时,要乘敌立足未稳,工事未修起时迅速准备进行反击,并求得内外夹击,一举攻占以减少伤亡。

坚守坑道的基本手段是积极的战斗活动,即不断地组织小型的(一个班或一个战斗组)各种形式的反击和以狙击手射杀敌人。通常采用三种手法:一是突然强袭,歼灭敌人于坑道之外,即当敌人向我进攻时,坑道内预先组织精干小组,待敌人接近坑道附近时,突然行动,将敌歼灭。二是潜出强袭,歼敌于行动之中。在敌搜索我而未发现我时,我发现了敌,即组织力量突然袭击。三是偷袭,歼敌于坑道之内。这种战法给敌人心理上造成极大的慌乱,使敌人日夜不得安宁,而且能缴获弹药、食品和饮水,以利于坚持坑道斗争。

[img] [/img]
增援部队与退守坑道部队胜利会师

志愿军恢复表面阵地的基本方法是组织强有力的反击,最好是在敌人立足未稳时及时反击,效果最佳。具体方式可以是反击前,上级指挥员将反击开始时间、指挥关系、协同动作及有关信号规定,通知坑道内部队,坑道内外部队相互配合,坑道内部队从侧后配合纵深反击部队实施多路攻击,围歼敌人,恢复表面阵地。;也可以将反击部队事先运动进坑道,再依托坑道发动反击。并且要有反复争夺的充分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

[img] [/img]
志愿军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终胜利

在战术运用上规定:当我坑道内步兵潜出坑道反击时,我配置在纵深的炮兵,要以榴弹炮火力袭击敌之无后坐力炮,以山炮摧毁我坑道口部之敌地堡和发射点,以60炮打散坑道周围监视之敌,保障步兵出坑道;炮火准备的时间,要考虑到坑道口的形状,以及战士体力削弱,出坑道后要整理队形等,根据具体情况一般最少需7~10分钟,以免火力和冲锋脱节;反击成功后,应立即修复工事,准备应付敌反扑,并注意防敌火力报复。

当反击失利时,应以火力支援部队退守坑道,提防敌人抢先或尾随我步兵突入夺我坑道。

志愿军规定:如果表面阵地为敌占领后,我方反击失利,退守坑道部队一直未与主阵地取得联络,弹药饮水均已断绝,有人地两亡之可能时;或者敌大举进攻,我前沿有些阵地被敌分割,虽然给敌很大杀伤,但已失去继续坚守的价值时,我均应坚决突围,而不应束手待毙。突围时应选在夜晚或恶劣天气时进行,突围行动应有组织、有准备、发扬团结互助精神,英勇果敢集中突围。
四、美韩军坑道防御体系的特点

朝鲜战争进入阵地战阶段以后,尤其是志愿军全线完成筑城作业以后,不仅稳固了战线,而且开始战术反击,挤占中间阵地及拔除美韩军战术要点之后,美韩军对筑城作业重视了起来,在前沿阵地除野战工事外,也开始大量构筑坑道,但其坑道与志愿军的坑道防御体系有着明显不同。

美军的坑道较为简单原始。以1953年美军在梅岘里东山的坑道为例,其高地鞍部之间有大坑道一条,内分两支,共长约40米,两个口,一口向东南为进出口,一口向北(我方)为观察孔。坑道高1。8至2米,宽3米,均由木料配框,有休息室三间,仓库一间。坑道内无战斗设备,顶厚3至7米。坑道口与交通沟野战工事相连,坑道口对面交通沟外侧有地堡一个,坑道为丁字型。马踏里西山有小坑道两条,长约20米,为一个口,系马蹄形的,顶厚3至7米,为屯兵用,亦无战斗设备。敌地堡和掩蔽部内均有坑道式防炮洞,长在10米以内,积土厚3米。

而韩军的坑道则要比美军复杂一些。1953年4月,由韩军驻守的官垡里西高地为例:韩军用坑道、盖沟、地堡相结合构成三层工事,错综贯通,盖沟向外并筑有射孔与投弹孔,构成环形地下工事体系。盖沟高1。4米,宽0。8米,掩盖1。8米,露出地面0。8米,内以直径20公分木材被覆;支柱间隔1。2米,上加顶材(直径20公分、长1。6米的木材或厚约5公分、长1。4米的三角钢材);其顶上不规则地堆起小麻袋(长0。6米,宽0。4米)数层;沟外用麻袋堆起高20公分,宽30公分的射孔;因其阵地低于我方前沿阵地,故用直径10公分的铁筒做成仰角射孔。坑道由盖沟内侧下挖,设有阶梯或梯子,有的修成20度斜坡,向外只有一个总出入口,系在盖沟之间内沿横向掏成,平时以麻袋堵塞容一人出入,退守坑道后则全部堵塞,并构成临时抵抗火力点,伪装良好,无特别征象。坑道幅员高1。6米,宽1米,以二十公分木材被覆顶厚3至4米,其上又堆麻袋7、8层,以加大厚度。坑道内无战斗设备,亦未储存粮、水、弹药储存也不多。

韩军阵地工事特点是阵地窄小,工事密集,我炮兵不易全部摧毁其工事;工事内部较复杂,地下形成两层;坑道与盖沟交叉错综,外面普遍堆起麻袋,我军单凭观察不能辨别其内部体系;向侧后工事较强,总出入口位崖壁下,两侧有射击工事保护;敌纵深火力亦能直接控制,使我接近困难。但韩军坑道工事的射界狭窄,极不易发扬火力,出入口小而且少,不便组织兵力向我反扑,工事内无射击设备。
五、美韩军的坑道防御战术

美韩军坑道防御的战术特点是主要依靠表面阵地工事抗击我进攻,在战斗中依赖友邻及纵深阵地火力支援,敌炮兵事先进行标定,敌步兵呼叫炮火支援时无需试射即可进行标定射击。一旦志愿军突入美韩军表面阵地,美韩军一般一般不与我在地面恋战,迅速退入地下坑道,以保存有生力量。退入坑道盖沟后并不轻易向外反扑,甚至于不再轻易对外射击,以求尽量不让志愿军发现其坑道位置。

因为坑道内狭窄、运动不便,美韩军退守坑道后大部分换用卡宾枪与少量半自动步枪。退守坑道后能迅速召唤纵深火力对志愿军进攻部队进行火力逆袭。由于和志愿军相比,美韩军的坑道构筑得并不甚坚固,为了确保在炮击占领其表面阵地的志愿军的同时,不使其坑道为已方炮弹震塌,美韩军在其地下工事被我摧毁,人员被我消灭之前,其纵深炮兵一般使用空爆弹轰击表面阵地。

一般而言,美韩军在我占领其表面阵地后均能迅速反扑,留给志愿军作防御准备的时间很短。但夜间绝少进行反扑,一般都是天亮后先施地空炮联合火力打击,然后以纵深预备队进行反扑,并且进行连续波浪式进攻。此时,阵地坑道内若还有美韩军残部,一般都只是固守,等待已方反扑部队恢复表面阵地,较少里应外合主动出击。
六、志愿军的坑道进攻战术特点

志愿军的坑道进攻战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依托坑道工事对敌实施战术反击,二是反击美韩军阵地时对敌坑道实施进攻。

[img] [/img]
志愿军战术反击

依托坑道工事实施进攻作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前沿坑道内屯集兵力,囤积作战物资,进行战斗准备。另一种是在作战双方阵地对峙的情况下,隐蔽构筑前进坑道,攻击部队提前隐蔽进入,以缩短冲击距离,减少部队伤亡。在方形山战斗中,第60军第180师在战前于敌阵地前80米处挖掘了一条长130米的坑道,战斗发起后,攻击分队从坑道出击,仅13分钟即全部占领敌表面阵地,全歼守军。

[img] [/img]
志愿军用57毫米无后座力炮轰击美军坦克

志愿军突破阵地后采取小群多路同时迅速发展,力求迅速封闭坑道口,尽量把敌人堵在坑道里,并破坏保护坑道口之射击工事及盖沟射孔,。先解决地面之敌,以少数人监视坑道口,威胁喊话,切勿为1、2条坑道牵住主力。地面敌人解决后,分组转入解决坑道,只要把坑道口全部堵住了,歼灭坑道之敌就有把握。

[img]  [/img]
志愿军攻上美韩军阵地

怎么样找到敌坑道口?志愿军发动群众想办法,大家认为敌坑道口常在向敌背我面,口外可能有掏出的土石,有自坑道内伸出的电话线,有走得很明显的小路或有交通沟、盖沟,有保护坑道的火力点。如果敌人已经把坑道口堵住而无法攻入,一定会有明暗射击孔,将射孔处的敌人驱逐或消灭,把射击口炸大,也可进入坑道。要消灭坑道口火力点和接近坑道口,可用火力掩护进行爆破,或用90火箭弹炸穿。

[img] [/img]
志愿军攻克敌军阵地后搜索坑道口

攻击敌坑道的原则,依我作战目的和战斗情况可分三种情况处置:第一种:凡攻克后我须固守之阵地,应选定1至2条可为我利用的坑道(坑道口不正对敌方且顶层较厚),攻克后作为屯兵和打敌反扑之用;第二种,当地面工事全被我占领,敌坑道的通讯联络又被我破坏,坑道之敌经我数次打击已渐失去战斗力时,我可以火力封锁坑道口,结合瓦解迫其投降。第三种:对我不必要固守及不准备利用之敌坑道,在情况允许时,应先攻歼守敌然后用大包炸药爆破炸毁,如情况不允许则干脆实行爆破,将敌闷死于坑道内(应将气孔射孔用小包炸药封闭)。如果情况发展对我有利时,对被我炸毁的敌坑道也可组织力量挖开利用。经验证明,对于顶厚3至4米之的坑道口,用4个3至5公斤炸药包进行集团爆破,即可炸塌。爆炸时以两人负责火力掩护,一人由侧后接近坑道口将炸药放于坑道一侧。如坑道口不易接近,可先投小包炸药包或爆破筒将敌驱逐,而后大包爆破。如是土质且口部又小(如1米高宽),可将炸药放于坑道口即可炸毁。需要挖开时,一人以火力掩护,两人迅速挖掘,一般在5至10分钟内可挖开,我军可乘敌震昏之际攻入坑道,将敌歼灭(但须作好战斗准备,因为坑道内可能还有震昏后苏醒的敌人顽抗)。也可秘密接近坑道口,将加辣椒面的炸药包投入坑道炸塌之。

负责攻击坑道的部队战斗编组一般不宜过大,一般以1个组4个人打1条坑道为宜。但必须根据坑道长度和分岔等情况准备后续力量,不让敌反仆。如坑道内有分岔应以1个组打1个岔,一般的小坑道(20米以内)投入1个组即可。如系大坑道(40米以上且两头通者),应准备一个班的兵力为宜。人员应挑选会爆破,会使用步兵武器且战斗勇敢、动作熟练者;武器配备与物质准备上应配大包炸药(10至15斤)一包,小包炸药数包,爆破筒一根,每人冲锋枪一枝(9至10个压满子弹的弹匣,临时压弹匣易使火力中断),8至10枚手榴弹,电筒、口罩各1个(口罩内最好夹些压碎之大蒜,以防瓦斯烟熏);战前训练重点是小组间协同动作、巷战及跪姿前进射击投弹等。

对于两个以上出入口的坑道,如果我军同时进攻,则在坑道内不易识别敌我,容易引起误会,因此以炸塌其他出入口,只从一个坑道口进入攻击为好。

攻击时,先用自动火器封锁坑道口,掩护攻击人员接近坑道口后,先向坑道口投手榴弹,求得将坑道口之敌消灭,震骇坑道内之敌,并乘烟幕占领坑道口。要沉着,以手电筒识别坑道形状后,再向里沿两侧发展。向里发展时运动姿态以跪姿为宜。志愿军在坑道内攻击时有两种攻击方法。

一种是4人攻击小组中以1人在坑道外警戒,3人进入攻击。其中1人靠左侧负责主攻,1人在其后负责供给弹药,第3个人沿右侧爬行打电筒,同时负责消灭打漏下的敌人,这样不易暴露攻击者位置。

[img] [/img]
志愿军攻进敌军坑道

第二种攻击方法是4人攻击小组全部进入坑道,分两个梯队前进,全配冲锋枪,将手电绑在冲锋枪的右侧或下方,边打边照明,灯光可帮助瞄准。两个梯队一路前进逐角(弯)占领,换枪不换人。为防止手电熄灭,志愿军一般用一节新电池加一节旧电池,这样灯泡不易因电压过高而烧毁。

在坑道内发扬火力的办法是:直通处尽量用冲锋枪点射,拐弯处或住室处投掷手榴弹;投手榴弹时,手握弹体,垂臂顺投,并在右臂投弹时,用左手同时挡住右臂上端,这样弹体就成水平线不高不低地投掷出去,而且投得又远又准。如坑道里有岔道,就留1人利用敌人的麻袋等物紧紧堵住看守起来,其他人沿另一岔道继续发展。解决一个岔道后,再解决另一岔道。坑道内战斗切忌使用手雷和炸药,因其爆炸后烟幕太大影响战斗。

全歼守敌后要挨个搜尸防敌装死。

志愿军攻占敌军阵地后,除迅速加修改造坑道及其他工事予以适当利用外,应迅速构筑新的坑道,不可过份依赖敌军坑道,原因是美韩军的坑道不够坚固,而敌人又非常清楚,所以易遭敌空炮破坏招致损失。

[img] [/img]
拔点作战俘虏的美

[img] [/img]

联合国军的俘虏们

[img] [/img]

被俘敌军被押往后方

七、小结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志愿军在发动群众群策群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完整的、积极的坑道防御体系。不仅解决了如何在敌优势火力下生存及守住阵地的问题,而且还创造性地将坑道防御发展成坑道进攻,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志愿军的坑道作战,丰富了军事学术的内容,将我军阵地战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反观美韩军,虽然也在战争中后期构筑了坑道,但是其基本上还停留在“藏”的阶段,对于战斗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这与其士气低落,过于依赖已方优势火力不无关系。在双方的坑道攻防作战中,攻则一般很难撼动志愿军的坑道防御体系,守则虽然给志愿军战术反击时迅速解决战斗增加了一些困难,延长了一点时间,但只要志愿军准备充分,一般都无法在志愿军凌厉的攻势前坚持多久。

完全可以说,在这场围绕着坑道进行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反复较量中,志愿军取得了完胜。

主要参考书目:

《抗美援朝战争史》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

《朝鲜战争》

《韩国战争史》

《美国兵在朝鲜》

《漫长的战斗》

《挥戈疆场》

《郑维山作战笔记》

《洪学智战争回忆录》

《忆抗美援朝战争》

《第一次较量》
楼主,图片不显示,麻烦检查下,谢谢
写得很好,长见识了,赞一个。
LZ写得很好
有营养的文章 看了又看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1-4-9 08:43

我的电脑上显示图片一切正常呀
抄袭西西河上的文章,还好意思标原创。
我为什么不好意思?我不但好意思,而且就敢理直气壮地标原创。
没有世界观 发表于 2011-4-9 11:42


我为什么不好意思?我不但好意思,而且就敢理直气壮地标原创。你举报去呀,我等着呢,哈哈哈哈
LZ写的很好。有几个问题想问,一个是当时志愿军有专门的工程兵部队吗,还是动员所有人挖坑道?还有就是,挖掘时有一些专业工具,还是就是铁锹镐头之类的简易工具?另外,朝鲜的山脉土层比较厚吗,有几十米厚的土层?这种坑道战术是仅仅适合朝鲜地区的多山地形,还是在平原沙漠地区也可推广?伊拉克地区可以改良并加以使用吗?
angrychinese 发表于 2011-4-9 13:02

志愿军有工兵部队,但挖坑道是全军上下齐动手的群众运动,光凭工兵是远远不够用的。铁锹镐头之类的工具严重不足,志愿军就自开铁匠铺,用美军的炸弹皮打制工具。坑道不光是在土层下面,而且是在岩石下面挖,所以光凭工具还不够,还拆美军未爆航弹取炸药来爆破。坑道适合山区,不适合沙漠
不管是不是然创都要顶。
我才是忘情 发表于 2011-4-9 13:31
多谢!看来一个军队的战斗意志真的非常重要。但不知道在武器装备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战斗意志会在多大程度上克服武器装备的落后。向志愿军致敬!
忘情兄怎么改行写战地故事,你的春运轶事呢?不打算继续写了?
angrychinese 发表于 2011-4-9 13:50
看看脚盆国自卫队的意志就知道了
能不能科普一下80年代轮战时中越的坑道阵地建设…
angrychinese 发表于 2011/4/9 13:02


    基本上只适合山地作战,主要是朝鲜这种丘陵山地。。。比如前面那些个反斜面构筑坑道口,进攻坑道啥的。。。

至于平原地区肯定和这个不一样,不过可参考冉庄地道战。。。

至于伊拉克的地质环境,没研究过,不清楚,不过想必应该是可以的。。。
本草纲目 发表于 2011/4/9 16:58


    这个像朝鲜山地这种大型坑道不多,毕竟越南人的火炮不行,后期还被我们压得死死的,不像朝鲜战争中,美国人的炮火航空优势是绝对的。。。

但小型的不少,猫耳洞是也。。。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定作战方式,每一场战争都是有不同特点的。。。
打到那个时期,已经再现一战的坑道战了。而且比一战坑道有更强的存活率和有效防御力。
特别是后期在中国军队的运动防御更是让人头疼。
好复杂的战术啊
renfeng 发表于 2011-4-9 17:10

这种坑道战术应该是结合两军对峙阶段情况所采用的吧,伊拉克没有那么强大的反抗力量,更应该类似冉庄模式,但关键是群众基础。阿富汗山地多,估计塔利班游击战借鉴比较合适。
wuyangtttt 发表于 2011-4-9 14:45

今年的春运轶事写到了第25集,明年春运继续。写战地故事是为了赚点奶粉钱
向志愿军英雄致敬!
看电视上中东那块,也不是纯沙子,好像掺杂了石块什么的,地质不算非常松软。中东唯一的问题是缺乏树木遮蔽,搞坑道不容易。
angrychinese 发表于 2011/4/9 17:48


    是啊
kalasiki 发表于 2011/4/9 18:59


    所以,才要借鉴冉庄模式,用城镇村庄建筑来掩蔽坑道口。。。或者说地道网络更加恰当一些。。。

还有就是不能挖的太浅,否则红外成像或雷达卫星可照出。。。一般超过2米问题就不大了。。。
忘情终于出现了。先顶再慢慢看
精彩长文!顶了慢慢拜读!真希望以后能有制作精良抗美援朝的影视剧!
没有炮兵、没有通讯、没有后援。塔利班估计没戏。
没有世界观 发表于 2011-4-9 11:42


    大哥,出现这样的情况,你得先分清楚,两边是不是同一个作者
志愿军坑道作战的巅峰之战就是上甘岭战役
我炮兵规模上不去,什么坑道都白瞎,炮兵能力上去后,战线才稳定下来。
我感觉吧 , 如果要说 坑道战~

就得 把 坑道 和 反斜面 紧密结合 起来~
好在那时候没钻地弹  不然志愿军麻烦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