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抗美援朝战争的转折点――简评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秋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14:14
抗美援朝战争的转折点――简评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秋季攻势防御战

  1951年10月,正是金风肃杀、牧马悲鸣之时,也是中国人悲秋之情最浓之时,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但在朝鲜战场上,拥有强大装备美国人却也无可奈何的感受到了这一情节。
  
  由于网上关于这次战役的战史已经很多了,所以这篇文章的重点也不在描写战争过程上面,而是写写孔雀对这场攻防战的几点心得。
  
  这场战役是一场很有意思的战役,战斗的双方都声称自己取得了胜利。翻一下我方的战史,特别是军科版的,都无一例外的宣称自己成功的粉碎了敌人的猖狂进攻,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而美国出版的战史也宣布自己胜利了,因为他们发动这次攻势的目的就是建立“詹姆斯敦”防线,这条防线可以“在冬季缩小卡车的运输量,从而巩固第1军的后勤补给线”(《美国兵在朝鲜》第一册第103页,国防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但看看这次战役的背景,不难发现,这场战役绝不是他们说的那么简单,在之前的夏季攻势中,他们主要对东线的朝鲜人民军发动了进攻,共占领了179平方公里。而秋季攻势紧跟着夏季攻势而来。而在这两场进攻战之前,是双方的谈判,当时美国方面提出了“海空补偿论”,要求中朝方面让出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一无理要求当即遭到我方的拒绝,于是,一贯其军事优势的敌人恶恨恨的说到“让炸弹、大炮、机关枪去辩论吧!”那个李奇微更是公然叫嚣“用我联合国军的威力,可以达到联合国军代表团所要求的分界线的位置。”
  
  也就是说,这夏秋季攻势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占领多少土地,而是配合开城举行的谈判,美军显然希望依仗着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打破我军的防线,迫使我方在谈判桌上让步。企图迫使我让出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可以从侧后方包括开城这一战略要地。
  
  这里我要插一句,现在看来,当时谈判的时机选的不太好,因为此时美军正是挟反击我军五次战役进攻得手之势来谈判的,由于当时美方已经取得了主动权,在战略上他们处于有利的地位,所以他们敢于提很多在我方看来是荒唐可笑的要求。这也是双方实力消长变化的反应。正如邓华于1951年8月25日向彭德怀写信说的那样:“我深深感到开城谈判的时机很不恰当。由于五次战役结束后,敌人得了一点便宜,三个月来又未遭我有力打击,敌气焰甚高,再加上我在谈判中的某些让步,敌以为我急于求和之可欺,而更骄傲霸道,不断制造事件,配合其最近元山线的进攻,企图压我就范。”(《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第294页,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当时我军准备发动第六次战役,把战线推回至三八线,再撤回来,以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配合我方谈判。
  
  但敌人抢先发动了夏秋季攻势,8月18日的夏季攻势主要针对东线的人民军,而10月3日的秋季攻势主要针对西线的志愿军。
  
  回过头来在说这夏季攻势,美军虽然占领了179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伤亡巨大,而且留下了“伤心岭”、“血岭”这样可怕的回忆,可谓是得不偿失。
  
  彭德怀在9月召开的志愿军党委会上总结说“自8月18日开始,敌人向东线人民军进攻,20天内向前进了5公里,伤亡至少有5000人。这仅仅是我整个前线的1/3的地段。目前从前沿至黄川有120公里,我们又有3道纵深防线,即需要480天时间及30多万人的伤亡。范佛里特吹嘘其东线攻势,要让我们在开城会议上好好想一想,那么,这也要范佛里特去想一想,看看他有没有本事来干!”
  
  而范佛里特这个二战名将果然不是盖的,虽然经历了“血岭”和“伤心岭”的惨重损失,但他骨子的进取精神还是让他作出了进攻的决定(虽然立场不同,但必须承认范佛里特这个老小子的进取精神还是很可贵的,上甘岭战役的起因就是在他的坚持下才打起来的,失败后依然没有丧失这种进取精神,后来的T字山之战也是他的手笔,可惜,他的对手不是德国人,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真是有喻亮之叹)
  
  他把这次攻势选在秋季,气候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10月的天气多为干爽气候,因此在中西部前线进行作战……便于充分的空中支持,不存在山洪爆发和泥泞不堪的问题” (《美国兵在朝鲜》第一册第104页,国防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而且,当时也是美空军对我实行绞杀战的当口,我后勤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还有一个可笑的理由,就是他们认为“中国军队不会象北朝鲜军那样死守着土地不放,因此受到的抵抗会小些,损失也会少些。”
  
  但他们怎么不想想,中朝军队是在统一协调的作战方针下行动的,此处坚守,彼处也会坚守,他们把胜利寄托在这种一厢情愿的猜想上,就等着吃苦头吧。再说了,当时防守西线的是51年6月新入朝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当年长征时飞夺泸定桥的就是这位爷,在抗日战争时期让“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的一分区司令员也是这位爷,在解放战争时期扫荡石家庄的华北三兵团司令同样是这位爷,如今他来朝鲜,范佛里特就等着哭吧 ^ O ^
  
  9月29日,联合国军采取了“逐段攻击,逐步推进”的战法,首先从西线开始发动进攻。进攻的对象是47军。但进展不大。到10月3日,范佛里特的秋季攻势正式开始。
  
  关于这场战役的具体过程,相信网上有许多的资料,我就不再重复,在这里我就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
  
  这场战役从效果看,似乎是从西到东,呈递减的关系。也就是说,西线的47、64军打的不错,丢失的阵地不是全部守军牺牲就是主动放弃的,比如天德山、上浦防、马良山阵地。这一点,美军也是承认的,“10月12日夜,中国人放弃了272高地,菲尔德的第8骑兵团第二天没经战斗就占领了该高地”,“10月18日,第5骑兵团的第1营向前机动,实际上没经战斗就取得了该高地。”(《美国兵在朝鲜》,第1卷第108页,国防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在这一地段,我军进退有序,敌人仅前进3-4公里。
  
  但东线的68军的战绩就差了点,不过这主要是因为敌人趁该军在与朝鲜人民军交接阵地时(10月8日)突然进攻,到10日接防完毕时,敌已突入我阵地6公里。但随后我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特别是68军在文登里地区顶住了美军的坦克劈入战,至10月20日,在左翼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经13昼夜激战,阻止了敌人的进攻,击毁击伤敌坦克36辆,迫使敌人再也不敢集中使用坦克作战,使敌人的一大利器失效,算是功劳甚大。要知道,坦克在战争初期是敌人的一大法宝,当时我军没有反坦克的经验,更没有反坦克的合适武器,更多的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向钢铁做着悲壮的抗争,而且这还是仅能对付零星坦克,碰上坦克集群时,也没有多好的方法。想想五次战役前,洪学智、邓华曾经建议把敌人放进铁原、金化一线来打,但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合适的反坦克方法,如果真把敌人放进铁原平原,再把他们轰出来恐怕就不容易了,所以不得不前出进攻,但最后仗没打好,连铁原也丢了。所以我常常叹息,如果我军在5个月前就能想出对付美军坦克的办法,那么五次战役的历史就会改写,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也会改写,起码,我军不会丢掉中部的铁三角。
  
  书归正传,这68军虽然让敌人突入的地域大一些,但毕竟顶住了美军的坦克集群攻势,也算是立了一个大功,相比之下,67军的表现不能不说是让人失望。
  
  67军的防御地带是金城一线,在战役中,他们的对手是美军第9军,由于他们没有及时的收缩兵力,保证重点,使敌人攻克了月峰山、602.2北无名高地、梨船洞东北无名高地、芦洞里北山等要点。之后,可能是过多的考虑了下面200师和199师的伤亡,过早的将预备队201师和203师投入战斗,使我军在战斗胶着的情况下丧失了后备力量,没有能守住二线阵地。现在看来,如果让第一线的199和200师多熬几天,多挫一下霍奇的锐气,更多的他的有生力量。而让生力军第201师和203师在烽火山、轿岩山一线展开,乘敌人伤亡惨重而后续部队没有增援上来的有利时机,突然杀出,打他一个措手不及,那时被敌先后攻克了552.8高地、烽火山、轿岩山之要点,被迫后撤至栗洞东山、690.1高地、522.8高地一线。这一地段也是我军丢失地段最多的地方了,敌突出我阵地最远处达9公里之远,这一战果甚至超过了敌军在开战前的估计。使得在整个防线上出现了一个大的突出部,被敌占去阵地达132平方公里,不能不说是反秋季攻势战役中一个不小的失招。当然,轻易得来的也不容易守住,在战争后期我军发动的金城战役里,这一带还是被我军收复了。
  
  但67军毕竟是一支过得硬的老部队,其军长李湘是一位老红军,在战斗中意志坚定、指挥的坚决果断,在他的指挥下,67军在27公里宽的正面,经受住了美军280余辆坦克、每天5~10万发炮弹、日平均出动飞机100余架次的猛烈攻击,这次攻势可以说是朝鲜战争中美军最大规模的一次坦克作战,在金城以南10昼夜的激战中,67军共毙伤敌2.3万余人,击毁敌坦克39辆,击伤八辆。这一仗打的敌人心脏流血!!
  
  1951年10月22日,敌秋季攻势停止,这也意味着朝鲜战争中敌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停止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转折点――简评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秋季攻势防御战

  1951年10月,正是金风肃杀、牧马悲鸣之时,也是中国人悲秋之情最浓之时,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但在朝鲜战场上,拥有强大装备美国人却也无可奈何的感受到了这一情节。
  
  由于网上关于这次战役的战史已经很多了,所以这篇文章的重点也不在描写战争过程上面,而是写写孔雀对这场攻防战的几点心得。
  
  这场战役是一场很有意思的战役,战斗的双方都声称自己取得了胜利。翻一下我方的战史,特别是军科版的,都无一例外的宣称自己成功的粉碎了敌人的猖狂进攻,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而美国出版的战史也宣布自己胜利了,因为他们发动这次攻势的目的就是建立“詹姆斯敦”防线,这条防线可以“在冬季缩小卡车的运输量,从而巩固第1军的后勤补给线”(《美国兵在朝鲜》第一册第103页,国防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但看看这次战役的背景,不难发现,这场战役绝不是他们说的那么简单,在之前的夏季攻势中,他们主要对东线的朝鲜人民军发动了进攻,共占领了179平方公里。而秋季攻势紧跟着夏季攻势而来。而在这两场进攻战之前,是双方的谈判,当时美国方面提出了“海空补偿论”,要求中朝方面让出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一无理要求当即遭到我方的拒绝,于是,一贯其军事优势的敌人恶恨恨的说到“让炸弹、大炮、机关枪去辩论吧!”那个李奇微更是公然叫嚣“用我联合国军的威力,可以达到联合国军代表团所要求的分界线的位置。”
  
  也就是说,这夏秋季攻势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占领多少土地,而是配合开城举行的谈判,美军显然希望依仗着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打破我军的防线,迫使我方在谈判桌上让步。企图迫使我让出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可以从侧后方包括开城这一战略要地。
  
  这里我要插一句,现在看来,当时谈判的时机选的不太好,因为此时美军正是挟反击我军五次战役进攻得手之势来谈判的,由于当时美方已经取得了主动权,在战略上他们处于有利的地位,所以他们敢于提很多在我方看来是荒唐可笑的要求。这也是双方实力消长变化的反应。正如邓华于1951年8月25日向彭德怀写信说的那样:“我深深感到开城谈判的时机很不恰当。由于五次战役结束后,敌人得了一点便宜,三个月来又未遭我有力打击,敌气焰甚高,再加上我在谈判中的某些让步,敌以为我急于求和之可欺,而更骄傲霸道,不断制造事件,配合其最近元山线的进攻,企图压我就范。”(《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第294页,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当时我军准备发动第六次战役,把战线推回至三八线,再撤回来,以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配合我方谈判。
  
  但敌人抢先发动了夏秋季攻势,8月18日的夏季攻势主要针对东线的人民军,而10月3日的秋季攻势主要针对西线的志愿军。
  
  回过头来在说这夏季攻势,美军虽然占领了179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伤亡巨大,而且留下了“伤心岭”、“血岭”这样可怕的回忆,可谓是得不偿失。
  
  彭德怀在9月召开的志愿军党委会上总结说“自8月18日开始,敌人向东线人民军进攻,20天内向前进了5公里,伤亡至少有5000人。这仅仅是我整个前线的1/3的地段。目前从前沿至黄川有120公里,我们又有3道纵深防线,即需要480天时间及30多万人的伤亡。范佛里特吹嘘其东线攻势,要让我们在开城会议上好好想一想,那么,这也要范佛里特去想一想,看看他有没有本事来干!”
  
  而范佛里特这个二战名将果然不是盖的,虽然经历了“血岭”和“伤心岭”的惨重损失,但他骨子的进取精神还是让他作出了进攻的决定(虽然立场不同,但必须承认范佛里特这个老小子的进取精神还是很可贵的,上甘岭战役的起因就是在他的坚持下才打起来的,失败后依然没有丧失这种进取精神,后来的T字山之战也是他的手笔,可惜,他的对手不是德国人,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真是有喻亮之叹)
  
  他把这次攻势选在秋季,气候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10月的天气多为干爽气候,因此在中西部前线进行作战……便于充分的空中支持,不存在山洪爆发和泥泞不堪的问题” (《美国兵在朝鲜》第一册第104页,国防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而且,当时也是美空军对我实行绞杀战的当口,我后勤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还有一个可笑的理由,就是他们认为“中国军队不会象北朝鲜军那样死守着土地不放,因此受到的抵抗会小些,损失也会少些。”
  
  但他们怎么不想想,中朝军队是在统一协调的作战方针下行动的,此处坚守,彼处也会坚守,他们把胜利寄托在这种一厢情愿的猜想上,就等着吃苦头吧。再说了,当时防守西线的是51年6月新入朝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当年长征时飞夺泸定桥的就是这位爷,在抗日战争时期让“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的一分区司令员也是这位爷,在解放战争时期扫荡石家庄的华北三兵团司令同样是这位爷,如今他来朝鲜,范佛里特就等着哭吧 ^ O ^
  
  9月29日,联合国军采取了“逐段攻击,逐步推进”的战法,首先从西线开始发动进攻。进攻的对象是47军。但进展不大。到10月3日,范佛里特的秋季攻势正式开始。
  
  关于这场战役的具体过程,相信网上有许多的资料,我就不再重复,在这里我就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
  
  这场战役从效果看,似乎是从西到东,呈递减的关系。也就是说,西线的47、64军打的不错,丢失的阵地不是全部守军牺牲就是主动放弃的,比如天德山、上浦防、马良山阵地。这一点,美军也是承认的,“10月12日夜,中国人放弃了272高地,菲尔德的第8骑兵团第二天没经战斗就占领了该高地”,“10月18日,第5骑兵团的第1营向前机动,实际上没经战斗就取得了该高地。”(《美国兵在朝鲜》,第1卷第108页,国防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在这一地段,我军进退有序,敌人仅前进3-4公里。
  
  但东线的68军的战绩就差了点,不过这主要是因为敌人趁该军在与朝鲜人民军交接阵地时(10月8日)突然进攻,到10日接防完毕时,敌已突入我阵地6公里。但随后我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特别是68军在文登里地区顶住了美军的坦克劈入战,至10月20日,在左翼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经13昼夜激战,阻止了敌人的进攻,击毁击伤敌坦克36辆,迫使敌人再也不敢集中使用坦克作战,使敌人的一大利器失效,算是功劳甚大。要知道,坦克在战争初期是敌人的一大法宝,当时我军没有反坦克的经验,更没有反坦克的合适武器,更多的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向钢铁做着悲壮的抗争,而且这还是仅能对付零星坦克,碰上坦克集群时,也没有多好的方法。想想五次战役前,洪学智、邓华曾经建议把敌人放进铁原、金化一线来打,但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合适的反坦克方法,如果真把敌人放进铁原平原,再把他们轰出来恐怕就不容易了,所以不得不前出进攻,但最后仗没打好,连铁原也丢了。所以我常常叹息,如果我军在5个月前就能想出对付美军坦克的办法,那么五次战役的历史就会改写,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也会改写,起码,我军不会丢掉中部的铁三角。
  
  书归正传,这68军虽然让敌人突入的地域大一些,但毕竟顶住了美军的坦克集群攻势,也算是立了一个大功,相比之下,67军的表现不能不说是让人失望。
  
  67军的防御地带是金城一线,在战役中,他们的对手是美军第9军,由于他们没有及时的收缩兵力,保证重点,使敌人攻克了月峰山、602.2北无名高地、梨船洞东北无名高地、芦洞里北山等要点。之后,可能是过多的考虑了下面200师和199师的伤亡,过早的将预备队201师和203师投入战斗,使我军在战斗胶着的情况下丧失了后备力量,没有能守住二线阵地。现在看来,如果让第一线的199和200师多熬几天,多挫一下霍奇的锐气,更多的他的有生力量。而让生力军第201师和203师在烽火山、轿岩山一线展开,乘敌人伤亡惨重而后续部队没有增援上来的有利时机,突然杀出,打他一个措手不及,那时被敌先后攻克了552.8高地、烽火山、轿岩山之要点,被迫后撤至栗洞东山、690.1高地、522.8高地一线。这一地段也是我军丢失地段最多的地方了,敌突出我阵地最远处达9公里之远,这一战果甚至超过了敌军在开战前的估计。使得在整个防线上出现了一个大的突出部,被敌占去阵地达132平方公里,不能不说是反秋季攻势战役中一个不小的失招。当然,轻易得来的也不容易守住,在战争后期我军发动的金城战役里,这一带还是被我军收复了。
  
  但67军毕竟是一支过得硬的老部队,其军长李湘是一位老红军,在战斗中意志坚定、指挥的坚决果断,在他的指挥下,67军在27公里宽的正面,经受住了美军280余辆坦克、每天5~10万发炮弹、日平均出动飞机100余架次的猛烈攻击,这次攻势可以说是朝鲜战争中美军最大规模的一次坦克作战,在金城以南10昼夜的激战中,67军共毙伤敌2.3万余人,击毁敌坦克39辆,击伤八辆。这一仗打的敌人心脏流血!!
  
  1951年10月22日,敌秋季攻势停止,这也意味着朝鲜战争中敌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停止了。
双方在对场战役战役的评价中都认为自己胜利了,而在美军这一方,他们的反映是微妙的。一方面他们认为这次战役取得了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占领了他们原计划中要占领的阵地,但另一方面,美军高层的反映并不乐观。美军参联会主席布莱德雷在给杜鲁门的报告中认为李奇微这种攻势“在战略上是失败的。”并补充说李奇微“所施行的占领个别高地的战术,不符合美国在远东的全盘战略”,又无不挖苦的嘲讽李氏“用这种战法,李奇微至少要用20年的光景才能到达鸭绿江”(美国电通社1951年11月14日电)李奇微自己也承认“由美军第2师和第9军实施的这些进攻行动增加了美军的伤亡,结果在国内,尤其在国会中引起了强烈的不满。在国会,人们认为,总的态势并无明显改善,不值得付出如此重大的伤亡。陆军部长弗兰克·佩斯不得不写信将‘国内战线’的这种情绪和看法告诉我”(李奇微:《朝鲜战争》,第196页),他最后坦白交待“对当时军事上的实际情况有着清醒认识的人,没有谁会相信凭着我们手中的这点有限的兵力能够赢得什么全面胜利。”“这些进攻行动增加了美军的伤亡,结果在国内,尤其在国会中引起了强烈的不满。在国会,人们认为,总的形势并无明显的改善,不值得付出如此重大的伤亡。”(《朝鲜战争》,李奇微著,第211页,第196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综合双方的资料,可以说在战术上美军勉强取得这次战役的胜利,但是在战略上,我军是毫无疑问的胜利者。因为我军通过这次战役不但顶住了美军的进攻,而且找到了最后战胜美军的方法。这一点,远远超过了丢失区区400多平方公里的阵地。要知道,战术上的10<战略上的1。
  
  这场战役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在军事上证明了我军可以在阵地战中顶住美军的火力优势。
  
  说起阵地战,朝战前我军一直是比较回避的,大概是源于痛苦的回忆吧,想想五次反围剿时的广昌战役就知道了,当时也是在李德的指挥下进行了一场惨烈了阵地战,与兵力、火力都战优势的敌人死打硬拼,最后以失败告终,最后导致了中央根据地的失陷,被迫实行长征。从那时起,我军一直是以运动战、游击战为主的。对阵地战基本上不予考虑,毛泽东曾说过“阵地战对我们是基本上无用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2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在朝鲜战场上,面对火力优势比蒋军高几个数量级的美军,也是以运动战为主,这既是国内战争的习惯使然,也是当时的实际情况造成的――无法想象,没有坑道防御系统为依托的士兵能在美军猛烈的炮击和轰炸当中生存下来,战士们也说“宁攻三个山头、不守一个钟头”。可四次战役前,我军已经暴露了弱点。就是后勤补给差,自身火力弱,机动性差。而敌人也就是抓住这几点对我实行反制。比如什么“礼拜攻势”“月圆攻势”“磁性战术”“火海战术”等等,这说明敌人已经摸透了我军的情况,并找到了有效的办法来对付,那么我军就必须采用新的方法来继续这个游戏。
  
  而从已经掌握的资料看,我军在五次战役之后是要打六次战役的,这次战役的规模和作战决心将是空前的。计划规定要集结志愿军13个军、人民军4个军团来实施,分为两个梯队,要求第一个梯队8个军被打残了,第二个梯队5个军就要补充上去。整个战役将持续两个月,打破我军以往6-7天的攻击时效。计划要求每个月要歼灭敌4万人。可以想象这将是一场空前惨烈、空前残酷大战。
  
  然而,由于当年朝鲜发生了40年未遇的特大水灾,后方的桥梁大都被冲毁,我军储备的粮弹只够一个月之用。空军也不能前出。更重要的是敌人已经在8月中旬完成了钢筋混凝土工事为主干的三道防线,纵深达30至40公里。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阵地和立体防御,志愿军的火力又处于绝对劣势,又缺乏后勤保障的持久力,很难啃下这块硬骨头,稍有不慎,很可能会出现比五次战役更为可怕的后果。
  
  也就是说,当时的情况是攻,攻不下来,而我军以前所熟悉的机动作战,由于朝鲜地形狭小回旋余地不大、我军白天不能机动、攻击时间短、攻击火力弱和敌人已有反制措施等不能再用。所以,打阵地战就成了唯一的作战方式。虽然我军不善于打,虽然我军不想打,但现实是我军必须打、也必须打赢这种作战方式。
  
  那么如何顶住美军的猖狂进攻呢?在战役开始,我们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主要是依托野战工事,又普遍缺少阵地防御战的经验。在这种不利情况下,部队首长决定采用机动防御,在前沿一般以少量部队配置,二线保持强大的预备队,以反复争夺来守住阵地。阵地白天失守后,就马上利用夜晚来夺回。在这种战术下,我军伤亡是很大的,但敌人的伤亡也不小。但我军占了一个人多的优势,而且我军的后备人员更是远远的超过了联军,所以这个战果我军也可以接受,但这显然不是我军真正想要的。因为总体上看,整个战线还是在缓慢的北移,敌人虽然伤亡惨重,但斗志没有完全消沉,毕竟我军的机动防御不是真正的阻止敌军的进攻,而是迫使敌人在占领阵地时,付出他们无法承受的代价,但如果他们真是想不顾一切要拿下某个阵地时,他们还是可以作到的。所以,要想真正的遏制敌人的进攻,必须有新的战法。
  
  历史在这里站在了志愿军这一方,一个小小的创意最后改变了一场战争。
  
  早在抗日战争战争时期,19兵团就在冀中大地上打游击,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只能通过挖地道来保存自己,消灭鬼子。所以,他们有着丰富的地道战经验。那么在朝鲜战场上面对着美国鬼子的强大火力,当年的土八路们很自然的就想到了坑道这一古老的战术――打日本鬼子用坑道,打美国鬼子也可以用嘛,反正都是鬼子、大概都有用吧。
  
  坑道战术的效果初步应用是不错的,在191师571团第7七连在副连长阎志钢的带领下,把“猫耳洞”挖通,形成U形的防炮洞,成为坑道的雏形。他们依托这样的工事,一天之内连续击退英联邦第1师的21次冲击,估计毙伤敌军700名,而全连只伤亡26人。这应该说一个奇迹了。
  
  后来这个坑道雏形被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在1951-1952年的冬天,在横贯半岛的防线上,我军基本上什么事都没干,就是在挖洞,据不完全统计,全军共构筑坑道1250公里,共挖堑壕、交通壕6240公里,共挖土石6000万立方米,其工程量之大,据说可以绕地球1.5圈。有了这个坑道,我军首先就立于不败之地――敌人攻不上来了。在随后的进攻中,坑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军在进攻前往往都要迫近敌阵地挖一条藏兵道之类的,把部队藏在这里,用来缩小冲锋的距离,减小伤亡。事实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比如在1953年5月27日夏季反击战第二阶段,我180师在攻击敌949.2高地以北方形山时,就事前挖了一条130米长的出击坑道,真抵攻击目标前80米处,在战斗打响仅14分钟后我军就占领了表面阵地。有了这种进攻用的坑道,我军有几次在攻上敌阵地时居然没有任何伤亡。
  
  对于志愿军的坑道防御体系,毛泽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52年8月在政协会上总结说“能不能守,这个问题去年也解决了,办法是钻洞子。我们挖两层工事,敌人攻上来,我们就进地道。”(《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第317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在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中,坑道更是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想象,在表面阵地已经被占领的情况下,正是由于坑道部队的坚守,才使后方有时间调动部队,调动物资,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还有一个收获就是顶住了敌人的坦克攻势。
  
  在10月8日,美第10军军长马亚斯少将把全面攻势选在了我68军与朝鲜第5军团交接防务的那一天,开始我军没有准备好,被敌人突进6公里,但68军军长陈坊仁亲自坐镇,在兵家必争之地的文登里――柏岘岭的谷地上,放上的其主力师204师的主力团610团。但他的对手美军杨格少将显然是小看了他们,他也不知从哪里听说68军是游击队改编的,新兵多,素质低,很多士兵连坦克是什么都没见过,活脱脱的一支农民军,所以根本就没把这支生力军放在眼里,在10月11日大摇大摆的冲进了谷地。
  
  可这位杨格先生忘了,这支部队最大的特点就是善打硬仗、善打恶仗,他更忘了查一下,这支部队的师属反坦克大队的底子了。
  
  这支反坦克大队是由配属给204师的防坦克歼击炮兵一个营(12门76.2毫米苏制野炮)、师山炮营一个连(4门山炮)及工兵一个连、第610团属无座力炮连和全团列装的49具火箭简编成,大队长为副团长姚希同。
  
  610团以文登里、上下深浦、柏岘岭为主要防御方向,以川谷公路为防御轴线,构筑了大纵深反坦克地域,建立了相对衔接和重叠的多层火力网:第一层为近距火网,由无座力炮、火箭筒宫距反坦克火器组成;第二层为中距火网,由山炮火力构成;第三层为远层火力网,由配属反坦克歼击炮兵的76.2毫米野炮构成。每层火力网还编组了6个步兵反坦克歼击小组,每个小组3~6人,配备轻机枪一挺、冲锋枪2枝、地雷3~4个、爆破筒2~4根,每个携带反坦克手雷2~4个,作为近距离机动的反坦克火力。
  
  这整个就是一个蜘蛛网,可是开张第一天居然没有什么收获。
  
  在10月11日美军大举进攻的那一天,由于我军没什么经验,在距离很远的时候就开火,再加上射击技术欠佳,没有击中坦克。最后还是步兵反坦克歼击组用手雷击毁击伤各一辆,又用火箭筒击伤3辆,没有遏制住敌人的坦克攻势,竟被突入纵深上下深浦地区,幸亏步兵很英勇,把美军步兵死死的挡住,冲进纵深防御的坦克看没有步兵配合也心虚了,在上下深埔放了几炮就主动撤退了。
  
  好在我军及时的总结了经验教训,第二天大家打的就有章法了。
  
  这一天(12日)美军的攻势更凶猛了,先出动了10余架飞机沿着谷地和纵深地段进行轰炸,又以炮兵、坦克炮对文登公路两侧的635.8高地、709.6高地及纵深上下深浦地区进行火力准备后,美步兵第23团在48辆坦克支援下向文登公路突击。
  
  这一次,610团反坦克火器全部隐蔽在公路两侧的山脚棱坎和反坦克壕中。当敌人的炮火猖狂时,他们没有动,等敌人的坦克开始进攻时,也没有动,直到敌人距离阵地几十米时才开火,并在其被击毁时后续坦克速度减慢、队形密集之际,以防坦克炮和山炮直接瞄准以交叉火力猛烈射击。同时,无座力炮、火箭炮游动射击,在坦克掉头回窜时,又组织步兵反坦克小组用反坦克手雷、爆破筒予以截击。
  
  这次收获是大大的,一天下来美步兵第二师的坦克群始终被阻于下深浦地区毫无进展,到下午16时,被迫收工回撤。他们共被击毁击伤坦克18辆。
  
  也许是觉得13日这个日子不太吉利,这一天美军没什么动静,到了14日,杨格少将又出动了8辆坦克继续进攻,这次610团反坦克大队一点没含糊,把8辆坦克连人带车全放倒了。其中有4辆是被612团第三营机炮连无座力炮排一位叫胡连的战士给毁了的。这哥们潜伏在公路旁,在近距离向坦克开炮,一天内用7发炮弹击毁4辆坦克,创造了中国军队无座力炮个人反坦克的最高战绩。这位爷后来荣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联合国军受此打击,不得不象一条被人打伤的狼一样,躲在一旁舔伤口,消停了4天,大概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坦克群又屁颠屁颠的冲了上来,这一次,根本用不着什么反坦克大队,光是工兵埋的地雷就炸了两辆坦克。这下,杨格少将彻底死了心了,联合国军也彻底死了心了。
  
  从此,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联军再也不敢如此规模的使用坦克了。
  
  这场战役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使我国的国家任务排序发生了改变,经济建设被重新提到了第一位。原来是以战争为第一位的,但通过反秋季攻势的胜利,使我国领导人意识到了我军不但可以在运动战中战胜美军,而且可以在我军过去不善长的阵地战中顶住美军的进攻,从而保障整个战线的稳定。这样,战争扩大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小,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重新被提到了首位,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饱经战乱之苦的国家,是非常珍贵的。从这时起,国家终于可以放心的发展经济、发展我国的重工业,并作出了具体的部署。
  
  1951年10月,志愿军抗击敌人“秋季攻势”取得了重大胜利之际,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讨论了经济建设问题。会议指出:“预计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将或者达成停战协议,而志愿军仍有相当兵力留在朝鲜,以防敌人破坏停战协议,或者还要再打一个时期,方能达成停战协议。而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1952年是进行准备的最后一年。1952年财政预算的重点,是用一切方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当代中国丛书――抗美援朝战争》第355-356页)
  
  为减少国家军费开支,从1951年11月开始,在周恩来的主持下,中央军委经过反复研究,于12月24日完成了《军事整编计划》。计划规定,1952年内将全军由627万人缩编为341万人(其中国防军285万,地方公安部队56万),至1954年把全军总人数控制在300万左右。1952年1月5日,毛泽东批准了这一计划,同意执行。根据这一精神,中央军委和总参也商定了将志愿军在朝部队减少26万人的方案。
  
  从1951年11月起,在朝志愿军部队开始精简整编。通过撤回刚刚入朝在后方修筑机场的23兵团,又裁撤了一上机关部门,至1952年初志愿军共精简了20万人,总数降为95万人。
  
  根据中央安排,1952年内全国军费为57.8亿元,这一数字比去年是有所增加的,是因为订购了大批的新式准备,占国家财政支出的33%,已经有了下降。(1951年军费比例为44%)同年国家经济建设的费用则增加到了76亿元,占总支出的49.26%。国家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开支超过了军费,这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是头一次,有力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952年国家财政收入为183.7亿元,经1950年的65.2亿元增长181.7%,比1951年的133.1亿元增长38%。1950年财政赤字为4.4%,1951和1952年,财政上都有结余,没有赤字。(国家统计局《光辉的三十五年》第131页)
  
  我们的新中国,在世界头号经济工业强国的重压下,反而是越战越强,不知杜鲁门和艾克面对这个事实,作何感想。
  
  这次反秋季攻势的结果,还打掉了美方在谈判桌上提出的“海空补偿论”的荒谬主张,他们企图不战而得12000平方公里的梦想破灭了,不得不乖乖来板门店接着坐下来谈判,我想他们大概也不敢再叫嚣什么“让炸弹、大炮、机关枪去辩论吧!”之类的话了。他们不得不乖乖的放弃他们的“海空补偿”要求,并于11月27日同意了我方提出的以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建议,这对于中朝方面来说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是很大的胜利。在政治上,这是一个转折点,使美方由气焰嚣张的狂妄态度转为被迫求实的态度。“虽然共产党被迫放弃了三八线,但是在分界线的设立上却占了上风,因为这条分界线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海军上将乔埃后来在其文章中写到,他认为这条分界线是谈判的一个转折点,因为美国的军事压力不足以使共产党在签署这一协议后采取比较理智的态度”(《停战谈判的帐篷和战斗前线》第121页,第240页),在军事上,则保住了开城这一战略要地和朝鲜古都,而且开城也是一个富庶的地区,那里农产亦丰,更重要的是,开城实际上是汉城的北方门户,朝鲜取得了开城,那么汉城就暴露在其兵锋之下,军事上的意义是很大的。
  
  这就是能战方能言和,要想成为敌人的对手,首先就要不被他们击垮。
  
  这次秋季攻势,是联合国军发动的最后一次战略性的攻势了,之后他们再也没有力量来做出这种战略性和全局性的进攻了。(1952年秋的上甘岭战役规模虽大,但毕竟不是全局性的,而随后的T字山之战,我看是恐怕是象闹剧胜过象战斗)而我军通过这次战役,初步摆脱了五次战役以来的被动局面,主动权开始一点一点的转移到我军手里了,而这一次,直到战争结束,我军再也没有失去主动权。实际上,美军打完了这一轮的组合拳,就该轮到我军发威了。战争就象下棋一样,你走完一步必然就要轮到我走了,谁也不能有连走的权力。
  
  早在这次攻势刚结束时,我军就发动了战术性的反击,先后对敌马良山、高旺山、正洞西山、394.8高地、注字洞南山等26个目标进行了34次进攻战术,夺取了马良山等9个阵地,初步改善了我前方阵地的态势。还有,我国为了驱逐盘踞在开城以南、砂川河以西、汉江以北地区经常对谈判中立区进行破坏的韩国军队,于11月中旬,抽出了65军部分兵力,对该地区进行了两次扫荡,将阵地前推到汉江北岸和砂川河西岸,扩展土地280平方公里,进一步稳定了开城地区的防御。另外在11月5日至月底,我军还发动了夺岛战斗,夺取了诸椴岛、艾岛、大小和岛、牛里岛、云雾岛等十几个岛屿,这些岛屿大部为美韩方面的情报基地,在谈判时,他们扬言:如从这些岛屿撤军,需要以我方割让开城地区的相当土地来交换,现在我方攻克了这些岛屿,不但解除了这些岛上的敌情报人员对我侧后方的威胁,更重要的是打掉了美军在谈判时要挟我方的一个重要砝码。
  
  到了12月,志愿军开始集中力量进行坑道构筑,整个战线在漫长的冬天又一次沉寂下来
纵观抗美援朝战争,客观的说应该是先胜再负又胜。刚入朝的一、二次战役都是当之无愧的胜仗,三次战役胜的就比较勉强,四次战役就不应算是胜仗了,但要说败仗也不对。但这第五次战役我认为就是一场败仗,这一点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也就是说,志愿军这支股票开始下跌了,美军已经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美军股开始上扬。但经过了夏秋攻势,联军已经开始丧失了整个战争的主动权,特别是秋季攻势之后,证明了我军已经可以顶住美军的唯一的优势――火力优势。这样,志愿军股开始止跌了,当然,要回升1951年还做不到,这要等到52年我军修完工事后开始反攻,这才开始上扬,而且这一扬基本上就没有停止。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就是双方智慧和战法的较量。我军刚入朝,美军不了解我军的战法,所以吃了大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军也发现我军的弱点,后勤补给差,自身火力弱,机动性差。所以他们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战术,也取得了相当的战果。比如在五次战役中,针对我军车辆少,机动性差的弱点,美军采用了磁性战术,先将主力转移,而以快速部队与中朝军队保持接触,当中朝军队黄昏发起进攻即迅速撤退退二十~三十公里,这恰恰是我军步兵追击的极限;而当翌日中朝军队迫近时,联合国军主力已经占领阵地,以逸待劳,中朝军队即被置于炮火控制之下难以进攻。所以在五次战役中,我军曾分割包围了敌营、团兵力17、8处之多,但都没有能歼灭,被迫造成对我军极为不利的一线平推局面。而在我军后撤时,美军又抓住了我军后勤补给差,作战不能持久的弱点,果断的在5月23日这一天发动了反击,这一天正是我军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结束的第二天(该阶段于5月16日黄昏发起,21日结束),其实早在5月20日,西线美军就开始了有计划的反攻,23日只是全线的反攻。这一天也是礼拜攻势的结束之日,更是我军弹药补给耗尽之日。不能不说这一招确实是很毒辣。特别是在反击战中,运用了我军分割穿插,快速机动的战法,特别是由于他们的火力、机动力都远胜我军,对我军造成的威胁也远胜于我军对他们造成的威胁,所以在五次战役后期,这种战法给我军造成相当的被动局面,导致了整个战线的崩溃。
  
  但到了阵地战时期就又是另一个游戏了,游戏变了,游戏规则也变了。而阵地战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如果你想有效的占领一块阵地,那么你就必须派士兵去占领他,而美军的弱点就是步兵,他们的步兵根本无法同我国的步兵相比,就算是精锐的陆战一师也不例外,比如那个二次战役东线长津湖之战,大家别听某些人吹的那么神,好象美陆战一师多么英勇似的,其实如果不是极度的严寒和食物不够,他们恐怕一个也跑不了。
  
  毕竟在运动战中,敌人可以尽情发挥他们的远程火力优势,我军常常连敌人的面也没见着就被他们的飞机、远程火炮大量的杀伤,严重的影响我军的战斗展开,但到了阵地战期间,随着战斗方式由运动战向阵地战的转变,虽然我军的高级将领没有象李奇微范佛里特在西点名校学过战役学之类的,可凭着近20年的战争阅历,还是敏锐的发现了战争正在起一个有利于我的变化。那些土八路都不约而同的想通了这么一个因果关系:
  
  随你有多少大炮多少坦克多少飞机,最后要占领阵地你的步兵不是还得跟咱步兵照面么?要跟呼的步兵照面不就得按咱们的路数打么?按咱们的路数打你不是就没什么优势了么?没什么优势最后不是还要没辄么?
  
  特别是随着坑道系统的不断完善,美军的火炮和轰炸对我军的伤害已经越来越小了。在夏秋季防御战中,联合国军平均发射40~60枚炮弹即可杀伤志愿军和人民军1人。而1952年1月,敌要发射264发炮弹才能杀伤我方1人;到4月,联合国人平均需要发射464发炮弹才能杀伤我方1人,充分显示了坑道工事的优越性。另外从我军的资料也可以看出,运动战时期敌我伤亡比约为1:1,阵地战早期敌我伤亡比为2.7:1。
  
  说起来,美军之所以能逞凶无非就是靠了重炮、飞机、坦克这三板斧,但随着坑道的建成,重炮和飞机的威胁就大大降低了,而随着文登里反坦克战的胜利,坦克的威胁也大大降低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登里的反坦克战措施还不是最完善的,朝战中最完善的反坦克体系是12军31师91团在古直木里谷地实施的网状反坦克体系,这个体系比68军的还要深、广的多,美军坦克在1952年5月13日曾进攻过一次,是连一级规模的进攻(美40步兵师第140营C连)。这唯一的一次战斗是以我方轻伤2人为代价,造成了美军坦克被击毁6辆、击伤1辆、俘获1辆、毙敌5名、俘敌副连长以下4名的成绩。可惜之后敌军再也没有进攻,不然的话,他们肯定死的很惨。
  
  总之,抗美援朝战争就是双方战法的不断较量,美军开始不适应我军的战术,吃了大亏,但他们不是国民党那帮子废物,很快针对我军的弱点总结出了应对的方法,并使我军吃了不少亏。可风水轮流转,通过反击秋季攻势,我军慢慢的也适应了美军的战术,也提出了坑道这一有效的方法,从整个战争的进程来看,美军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反制措施,而且可笑的是,美军进攻我军的坑道阵地总是失败,而我军进攻美军的坑道阵地却有很多成功的例子,终究其原因,一个是美军步兵的素质真是一个差,另一个是美军的坑道体系在质量上根本就无法与我军的坑道相比,如果硬要比的话,根本就是一个豆腐渣工程。这一点,美军自己也是承认的:“联合国军的阵地常常设立在高地的顶端、山腰或前坡上,这些地方都颇为容易暴露给敌方;而敌人常常在他们的后坡上睡觉,往高地的深处挖隧道、建地堡;当敌人的工事全部修建完毕,他们就把火力点隐蔽起来。相反,联合国军的堑壕常常挖得很深很徒,不易发射火力。敌人随时可以用自动武器的火力攻破和炸毁这些又长又陡的堑壕。这个时期的敌人和联合国军对防御不同态度就象一家旅馆主人和一个过夜的旅客一样,敌人……高度警惕地保卫着自己的财产;而联合国军的部队只是短暂逗留的寄居他们屋檐下的过路客”(《美国兵在朝鲜》,第1卷第395页,国防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无论是书籍和网上,那次反华派为了丑化朝鲜战争,举出了许多我军失败的例子,这集中在砥平里和五次战役上,以后的反秋季攻势就提的少了,至于上甘岭和53年的夏季攻势根本就是选择性失忆。因为这一时期我军基本上没什么大的失误了,如果要说有,顶多就是一个白马山战斗,就这么一场连战役也称不上的战斗让那些棒子们兴奋了50多年,但他们好象忘了随后规模更大、意义更大的上甘岭战战役,更不要提损兵折将达师团规模的首都高地战斗和金城战役了。而这一切的转折点,就在1951年的秋季,就在那个小小的马良山上。
  
  屈原在《离骚》里写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而在朝鲜战场上的美军就象那个迟暮美人一样。再美的女人也经不起时间的流逝,随着时间无情的逝去,美女曾经光洁的皮肤也会起皱,曾经乌亮的秀发也会枯黄,曾经挺拔的玉峰也会萎塌。那么曾经在朝鲜战场上称雄一时的美军,随着重炮、飞机、坦克这三板斧的被破解,随着绞杀战的失败,随着我军东西海岸反登陆工事的修筑完毕,随着1952年上甘岭战役企图夺取战场主动权的失败,随着1953年我军三次夏季攻势的胜利,终于无可奈何的慢慢消沉下去,他们不得不悲哀的承认“敌人能在任何时候集中足够的人力,在他所希望的地点与时机突破我们的防线。若是敌人准备牺牲其生命获得一个缺口,没有一个防线能够如此坚强而不为他所攻破”(《从多瑙河到鸭绿江》,第七章,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著),而韩国人的说法更为坦率:“这一时期……结果,使敌人建立了坚固的防线,使我军丧失主动权而挨打,无可奈何,丢弃以鲜血筑成的部分阵地后,不得不停战。”(《朝鲜战争》第5卷第1页,韩国战史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ISBN 7-5389-0128-0/E·1)
  
  在那个深秋里,杨成武没有让毛泽东失望,中国军人没有让祖国失望。
]]
支持原创 
顶:victory:
写的不错!
好文章~~~~~~~~~~~~~~~~
原帖由 伟哥A. 于 2007-3-14 10:23 发表
抗美援朝军事上的得失,掩盖不了中国人民所付出的惨重代价,掩盖不了由此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掩盖不了对国家的发展建设造成的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那么你怎么不问问美国人为什么要入侵台湾,为什么要轰炸安东,为什么要让韩国军队炮击中国境内目标

我告诉你,他做这些事,就不要怪中国出兵

出来混,总有一天要还的,朝鲜就是让美国人偿还的地方!!!
支持楼住的文章...
]]
不矛盾,中国的陆军本来就比海军强势嘛,呵呵


再说,自己领土,当然是能和平解决最好了,对不~~~~~


;P ;P
]]
多新鲜啊,一个国家打起仗来,要不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战场去打?

朝鲜战场,天和、地利、人和皆有利于我方,不在朝鲜打才怪呢

如果你连这都闹不明白,以后就不要在军事论坛里混 了
]]
痿割A:

假如如偶上了你老婆,就必须得上你老娘么~~~~~~~~~你是用这来证明偶吃亏了?

你病的不轻哦!
原帖由 不战屈人 于 2007-3-15 11:43 发表
痿割A:

假如如偶上了你老婆,就必须得上你老娘么~~~~~~~~~你是用这来证明偶吃亏了?

你病的不轻哦!

原来毛狗上了自己的老婆还上自己的老娘,佩服啊佩服,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痿割A挨糗了,还能装浑自乐,佩服哦~~~~~~~~:D :D
原帖由 伟哥A. 于 2007-3-15 09:38 发表

有本事叫老毛去自己的台湾领土去偿还、去逞能!!
别人的领土打得这么来劲,自己的领土就只能喊口号意淫!统治中国近30年,竟然无能完整解决一个领土问题,却有本事四处出兵,到处进贡,这是有病!!!


...

那时候打台湾??你让几百万的部队游泳过去啊???你以为台湾海峡只有长江那么宽啊???
就算游的过去你以为M国人就不会派兵啊??中国不参战,朝鲜战争51年以前肯定能结束,(除非毛子肯出兵,要是肯的话就不用叫我们了)
到时候还是能派兵到台湾,
原帖由 伟哥A. 于 2007-3-15 12:36 发表

原来毛狗上了自己的老婆还上自己的老娘,佩服啊佩服,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街头痞子!
]]
解放全人类
注意不包括畜生哦;P :P
解放全人类,也不包括某个阳萎男;P ;P
毛粉丝们意淫很爽吗??!!
原创好文不要糟蹋了,大家讨论不要人身攻击,否则杀无赦:@
原帖由 伟哥A. 于 2007-3-15 18:11 发表


呵呵,这个毛粉丝可爱,说到点子上了!!
老毛不是一直意淫解放全人类吗???世界那么大,恐怕老毛的军队不但能游过台湾海峡,还能游过太平洋、大西洋呢!!!
中国不参战的话,朝鲜战争51年就能结束了, ...

知道为什么毛泽东当时对出兵朝鲜非常犹豫吗?就是考虑到了如果不出兵的话,还是可以依靠苏联来对抗美国在朝鲜给我国的压力。但是关键就是“依靠”这两个字,中国总是要靠自己的,与其长期受缚,不如奋力一战,保百年平安。
美国占领了朝鲜后是对我国威胁大还是对苏联威胁大啊?
朝鲜边境离北京多少公里?离莫斯科多少公里啊?
看伟哥B.表演
其乐无穷:D
好文章~~~~~~~~~~~~~~~~
虽然是老文,还是要顶一下,确实是好文章。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每一支成功的军队都有这样的特质。
这个伟哥A.确实有趣,估计是个台巴子,还毛粉毛粉的,大陆人打美国人,打苏联人,打印度人,打越南人,打韩国人,谁欺负我们,我们就打谁,你们台巴子就喜欢被人骑,被人操。
文章写得不错!
如今包括官方媒体在内,宣传朝鲜战争大多只会提5次战役,实际上无乱从消灭敌人数量还是坚持时间,后来的阵地战都是值得回忆的
只是阵地战时期战斗规模不是很大,看似零零散散(出了上甘岭等少数算得上战役,当然金城战役规模其实也不小),可是战果真不小,而且自己伤亡还相对小
.............4年以后,又尝试敲开朝鲜的通商大门。和旧时代的日本一样,这个“隐居的王国”热衷于它和其他国家的互不往来。尽管如此,约翰·罗杰斯海军少将和佩里不同,在那里留下了几百具尸体,并在离开时建议应派5000名士兵前去占领汉城。这对美国与朝鲜的关系来说,并不是一种吉祥的开端。80年后,美国士兵对汉城将会看腻了..............
------《驶向阳光灿烂的大海——美国海军史》
前辈的浴血拼博,赢得了民族的尊严。
除了深深的景仰,夫复何言。
文章不错。。。。很翔实
好文!
文章写的不错,不过将秋季攻势做为转折点有点突兀了,实际上经过五次战役后志愿军的战略发生了转变,我军通过多次战役深感缺少一条稳固防线遇敌大规模反击容易陷入被动,所以构筑了西起土城里、松岳山、五里亭、平康直至东海岸的主要防御地带,又构筑了在西起南川店、市边里、新城山直至东海岸的第二道防御地带,作为进攻或防御的依托,所以秋季攻势打的不错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个是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处的一篇文章里的观点,反集群坦克的经验确实是秋季攻势中所得,另外也有坦克部队的一份功劳,MD打仗还是很小心的,凡发现我朝坦克部队踪迹的地方均不敢向我纵深穿插迂回,这对我步兵防御也起到了稳定作用。
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笔者总结的很好,其实我觉得抗美援朝有两个转折点,一个是5次战役,实际看到了我军不可能把美军赶下海,虽说谈判的时机不对,但是确定谈判并以三八线为界这个决定还是下了,邓华等人的意思怕是需要进行第六次战役后主动后撤回原防线再谈判似乎更好,不过如果真那样也未必在53年前结束战争。
51年秋季战役在没有坑道的情况下,我军还是采用的国内战争的老经验,也就是阻击战的经验,通过反复争夺来确保阵地,也不好说68军做得不好,毕竟对于这样的新的战术,68军刚刚入朝参战,并不熟悉,而且四次战役在汉江南岸,38军和50军也是用这样的战术顶住了敌人进攻,话说回来,在没有坑道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充分的预备队,一般我军不会把一线部队打残再说,而是撤下整补做预备队,原来的预备队顶上一线其目的也是能在反复争夺中能够确保反攻夺回阵地,不过那个时候还是一线部署兵力过大,导致伤亡太大,而不象在52年坑道工事基本完成后,一般就是连级阵地在一线。
长津湖,根据后来各方资料,我军伤亡是敌人的3倍,阵亡是敌人的四倍,冻伤达到敌人的5倍,而且我军医疗条件过于落后,冻伤减员很难恢复战斗力,很多伤员都永远离开了战场,导致九兵团不能参加3次战役,而陆战一师在一个月后就能参加战斗行动了,不能不说九兵团哪怕是吃饱,有一件棉衣,陆战一师就跑不出去了。
写的不错
也许是觉得13日这个日子不太吉利,这一天美军没什么动静,到了14日,杨格少将又出动了8辆坦克继续进攻,这次610团反坦克大队一点没含糊,把8辆坦克连人带车全放倒了。其中有4辆是被612团第三营机炮连无座力炮排一位叫胡连的战士给毁了的。这哥们潜伏在公路旁,在近距离向坦克开炮,一天内用7发炮弹击毁4辆坦克,创造了中国军队无座力炮个人反坦克的最高战绩。这位爷后来荣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lz讲的对,补充一下当时击毁坦克主要是最新式M-47巴顿式主战坦克。并且是第一次上战场就打趴下了,MD当时真是傻眼了!巴顿式主战坦克战斗全重46吨,最厚处装甲为101毫米,乘员5人;装备有M36型90毫米线膛炮一门。目前还有5个国家有M-47坦克在服役,其中韩国大约400辆,伊朗150辆,巴基斯坦120辆,葡萄牙12辆,乍得也有少量装备。
磅礴之旅 发表于 2010-2-25 17:30
兄弟,九兵团不是没有棉衣,只是南方的棉衣和北方高寒地区的棉衣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