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舰载预警机、反潜、加油、运输机(46楼增加新方案,鸭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06:02


航母要问世了,舰载战斗机基本也有了,舰载预警机虽然听说有,但据说是山寨(严格说来是借鉴E-2的自我设计,但大家喜欢用“山寨”这个词,就用一次),总感觉不是很好,因为舰载机今后发展可以分为这几大类:
1、战斗/攻击类:主要是类似F/A-18E/F这样的角色,能够战斗和攻击,充当战斗急先锋。
2、预警/反潜/加油/运输类:主要起到辅助支援作用。
3、救援:主要是直升机

在第2类中,这几种类别的东西在机体上可以合并,美国佬也做如是想,所以提出了所谓CSA飞机(通用支援飞机),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采取的山寨E-2的办法,那么要将预警、反潜、加油、运输通用就非常难了,美国佬也就是把预警与运输共用,反潜与加油采用的S-3。

个人建议还是采用一个通用的支持平台,个人如此YY:

采用上单翼布局,T型垂尾,发动机尾吊,但位置在垂尾根部附近。

(1)、预警型号:
在机翼前后缘根部和上部布置雷达罩(雷达罩与机翼融合设计),雷达采用相控阵雷达,装在机翼前后缘根部,与机身轴线成45°安装。这样的雷达安装,每个天线阵列负责90°左右扫描,四个天线实现全向360度覆盖。考虑机翼根部后缘需要布置向后雷达,襟翼采用较长的后退开裂式襟翼,让襟翼不要干扰雷达的使用。

机翼采用类似F-22的钻石形,即前缘后掠,后缘前掠,这样可以为降低高速巡航阻力,同时也防止后部雷达扫描时机翼后缘对雷达的遮挡。

由于雷达罩与机翼融合在一起,显然可以降低阻力,增加升力,增加的升力主要由机翼来承担,不会对雷达罩造成太大影响。

发动机采用靠近垂尾位置布置,这样可以为向后雷达扫描让开空间,减少盲区。

雷达天线长度建议是5米左右,高度在0.8米左右。由于相控阵可以根据需要向特定方向集中发动探测电磁波,故虽然每个天线不大,但扫描的范围缩小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探测距离的要求。

预警机折叠后翼展建议是10米,展开为20米。

机长建议为18-19米,算在常见舰载机的长度范围内。

人员:正副驾驶2人,预警机工作人员:4人。


(2)反潜型号:
机翼上去掉雷达罩,襟翼采用传统结构,发动机靠上可以为下部布置声纳让开地方。
(3)加油型号:
与反潜型号类似,不同的是可以再尾部或者机翼上安装加油吊舱,方便加油。
(4)、运输:
最基本型号,机身后部开舱门,可运输舰载发动机2台。

上述纯属YY,由于对雷达工作特点不了解,想的东西很有可能有错。

欢迎雷达高手拍砖,本人也学习了解一点雷达方面的知识。

(把下面的图在上面贴个链接,这样大家就能在一楼看到了,也不占论坛空间)。


航母要问世了,舰载战斗机基本也有了,舰载预警机虽然听说有,但据说是山寨(严格说来是借鉴E-2的自我设计,但大家喜欢用“山寨”这个词,就用一次),总感觉不是很好,因为舰载机今后发展可以分为这几大类:
1、战斗/攻击类:主要是类似F/A-18E/F这样的角色,能够战斗和攻击,充当战斗急先锋。
2、预警/反潜/加油/运输类:主要起到辅助支援作用。
3、救援:主要是直升机

在第2类中,这几种类别的东西在机体上可以合并,美国佬也做如是想,所以提出了所谓CSA飞机(通用支援飞机),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采取的山寨E-2的办法,那么要将预警、反潜、加油、运输通用就非常难了,美国佬也就是把预警与运输共用,反潜与加油采用的S-3。

个人建议还是采用一个通用的支持平台,个人如此YY:

采用上单翼布局,T型垂尾,发动机尾吊,但位置在垂尾根部附近。

(1)、预警型号:
在机翼前后缘根部和上部布置雷达罩(雷达罩与机翼融合设计),雷达采用相控阵雷达,装在机翼前后缘根部,与机身轴线成45°安装。这样的雷达安装,每个天线阵列负责90°左右扫描,四个天线实现全向360度覆盖。考虑机翼根部后缘需要布置向后雷达,襟翼采用较长的后退开裂式襟翼,让襟翼不要干扰雷达的使用。

机翼采用类似F-22的钻石形,即前缘后掠,后缘前掠,这样可以为降低高速巡航阻力,同时也防止后部雷达扫描时机翼后缘对雷达的遮挡。

由于雷达罩与机翼融合在一起,显然可以降低阻力,增加升力,增加的升力主要由机翼来承担,不会对雷达罩造成太大影响。

发动机采用靠近垂尾位置布置,这样可以为向后雷达扫描让开空间,减少盲区。

雷达天线长度建议是5米左右,高度在0.8米左右。由于相控阵可以根据需要向特定方向集中发动探测电磁波,故虽然每个天线不大,但扫描的范围缩小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探测距离的要求。

预警机折叠后翼展建议是10米,展开为20米。

机长建议为18-19米,算在常见舰载机的长度范围内。

人员:正副驾驶2人,预警机工作人员:4人。


(2)反潜型号:
机翼上去掉雷达罩,襟翼采用传统结构,发动机靠上可以为下部布置声纳让开地方。
(3)加油型号:
与反潜型号类似,不同的是可以再尾部或者机翼上安装加油吊舱,方便加油。
(4)、运输:
最基本型号,机身后部开舱门,可运输舰载发动机2台。

上述纯属YY,由于对雷达工作特点不了解,想的东西很有可能有错。

欢迎雷达高手拍砖,本人也学习了解一点雷达方面的知识。

(把下面的图在上面贴个链接,这样大家就能在一楼看到了,也不占论坛空间)。
不如直接上智能蒙皮了
类似美国s3系列
T尾就免了,高度太大,难折叠
文字一长,我就不愿意看了。

没看明白,有图吗?
舰载不能用T尾的,用双垂尾或者4尾,不知道TG会用涡浆还是涡扇。
  我的看法是直接一平板,比平衡木还薄。也即把和平眼的鞍马上的帽子摘了加上分布式雷达,也即机头雷达加机尾雷达。
  彻底颠覆预警机的传统认识。
加油机的加油方式那种的好?美国红军的加油方式感觉比中国的加油方式复杂,为什么他们不采用软管加油
md海军是软管的。
美国红军?中国加油方式?软管tg只是个跟风者。
楼主辛苦了,码了这么多字。。。。
楼主自己造一个了
这样的帖子你要自己想当然了!你可以猜测在现阶段,我们使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机型做到预警,运输,加油等多任务,不要自己在这里想当然,你知道吗?你就是说的再多也是空谈,来点实际的了!
我老早就说过,预警,反潜,加油,运输应该用同一平台,如能快速换装不同的设备模块就更好了。
联翼机,以前珠海不是YY过一个“绿色先锋” 好歹也算分析过啊。
引进苏80改作tg舰载通用机
nimbostratus 发表于 2011-3-31 10:44
现在空中加油就只有软管和硬管两种,不管用哪种都会被说成跟风者,所以TG做点事真难,只能什么都不做,等着当亡国奴好了。
69780501 发表于 2011-3-31 15:56

+1,没弹射,这东西能滑跃起飞。
小小地不同意兰州的说法:

记得本期舰船上一个砖家说的,雷达罩比较忌讳采用升力体的形状,这样反而会增加结构重量,最好的处理方法,应该集中考虑降低阻力即可。
TSQ 发表于 2011-3-31 01:10


    机翼采用类似F-22的钻石形,即前缘后掠,后缘前掠,这样可以为降低高速巡航阻力,同时也防止后部雷达扫描时机翼后缘对雷达的遮挡。

梯形翼
应该用类似MD的双十字尾翼吧,,T尾貌似没法用啊
这个得等国妈了,貌似老瓦是卡-31
弄个公务机上舰?能飞的起来吗?

yak44,an71造出来可也上不了舰。
ccww8177 发表于 2011-3-31 16:04


    tg不仅是个跟风者,而且是个姗姗来迟者。
楼主辛苦了
ccww8177 发表于 2011-3-31 16:04

现阶段又不用给轰机加油
软管够用了 也没机支援硬管
2011-3-31 22:32 上传

playfish 发表于 2011-3-31 06:02


    智能蒙皮还不太成熟,当前似乎要实用还比较远。
TSQ 发表于 2011-3-31 22:32


    厚度有限,功率比较悲剧。
iamsu7 发表于 2011-3-31 09:37


    机库高度是按照预警机来配置的,所以不见得T尾就不能用。

   另外,T尾似乎不见得就一定高,由于端板效应,似乎可以稍微低一点。

   找资料没找到,上面是根据记忆来写的。
TSQ 发表于 2011-3-31 22:32


    两只发动机好啊
nimbostratus 发表于 2011-3-31 10:35


    根据《兵工科技》最近一期预警机专家对爱好者的预警机设想评价内容,相控阵的扫描到60度衰减就比较厉害,平衡木的布置方式使得平衡木两侧的雷达在向两侧扫描时会存在探测距离缩短的问题,虽然能够利用机头、机尾布置雷达方式来补充盲区扫描,但似乎总是有些问题。
   其实个人也有与你设想相同的构思,但总觉得还是不够理想。

   另,虽然不少人看不起《兵工科技》,但该杂志仍然能够请到真正的专家,而且当这些专家愿意讲点东西时,其一篇文章的技术含量值得去看的,譬如俺上面提的专家,就是预警机的雷达副总师写的评论,真的值得一读。
stephen123 发表于 2011-3-31 15:41


“联翼机”这种布局老美曾经设想过,但不清楚为什么没有投入使用。从其风洞图上看,似乎雷达也不是那么好布置。
69780501 发表于 2011-3-31 15:56


    俺也曾经想过采用这个飞机来作为预警机载体。

  不过要通用的话,这个飞机用于反潜和加油未必合适。
上海红军战士 发表于 2011-3-31 16:53


    俺不知道舰载武器上的专家如何说,但前面提的《兵工科技》预警机副总师是这样解释的:
预警机雷达罩如果做成是翼型剖面来提供升力,那么雷达罩上要承受巨大的升力,从而要增加雷达罩的强度,进而增加了重量。

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所以才将雷达安装到机翼根部,实际上雷达罩与机翼合为一体,真正承受气动力的主要是机翼,当然雷达罩也会承受一些,但已经算比较少了。
韵儿小白 发表于 2011-3-31 16:59


    呵呵,是平直梯形翼,不同于SU-27的后掠梯形翼。
nimbostratus 发表于 2011-3-31 22:46


    厚度应该还可以吧,其实相当于把雷达罩和机翼合并在一起,机翼的厚度可以适当增加,从而增加整体厚度。

   感觉上应该能够超过E-2的雷达罩厚度。

   由于采用了与机翼合二为一的设计,所以浸润面积应该比传统的要小一些,期望能够增加升力和减小阻力。
   另,雷达布置在机翼上,一些针对雷达的冷却设施也较好布置一些。
Semj3 发表于 2011-3-31 22:57


    舰载机双发居多。

   舰载预警机应该必须是双发,这个飞机单发停车损失可就大了,雷达和电子设备就够贵的,加上5-6个人,跳伞都比较困难,所以还是双发更保险。
补充说明:

由于雷达的特殊布置方式,所以发动机不能采用翼吊方式。采用传统尾吊方式仍然会影响向后扫描雷达,所以就上移到接近中间位置,但要为尾翼让开地方,当然这也会对垂尾尾翼造成不良影响,另外这个布局就一定是T型尾翼了。

采用这种方式,按照专家所说,相控阵雷达收发处理单元要与天线靠近,使得重量集中在天线附近。采用这种布局重量就分布在机翼上,所以传力方面比较有利,也能减少一些结构上的代价,从而有利于减轻结构重量。

其实这个设想最担心的是雷达这样布置是否会有很多不利影响,譬如人员在座舱内是否会受到雷达辐射的问题等,毕竟电磁辐射对人体有害。另外,雷达这样布置或许会由于机身和机翼反射的杂波造成不利影响。

总之个人觉得有些问题,但对雷达不是很了解,所以还请雷达专家拍砖。
69780501 发表于 2011-3-31 02:56


    su80太小,不论预警运输局反潜加油不论哪样它都无法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