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7E 02年就不生产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31:40
6月27日,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歼七E型机总设计师陆英育在“中航一集团航空金奖暨劳模表彰大会”上荣获“航空金奖”。面对荣誉,陆英育心情很平静。他说:“这个荣誉其实是对成飞公司的奖励和肯定,是对技术中心这个设计集体的奖励,是对为成飞奋斗了一辈子的我们这一代人的奖励。”

<P>  回顾从事航空事业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陆英育不禁感慨万千。1960年,陆英育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来到成飞,一直从事设计技术工作。他先后参加过歼五甲、歼教五和歼七各型飞机的设计研制工作。在设计师生涯中,陆英育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他曾主管批生产技术,为优质批生产做了不少技术管理和技术攻关工作;他曾在外贸飞机上首次尝试按用户要求改进座舱布局,配装用户国家的武器,取得成功。

<P>  从1978年至1991年的十多年间,他组织领导歼七系列飞机的疲劳定寿工作,使歼Ⅱ飞机的大修期由600小时延长到1000小时,总寿命由1800小时延长至3000小时。该成果获得了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还合并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他担任歼七E飞机总设计师期间,主持了三家三型发动机的选型试飞,与西北工业大学合作开展了带前后缘机动襟翼的双兰角机翼布局研究,从而赢得了改型飞机立项。到2002年E型机停产,共交付200多架,创造约50亿元的产值,延续了歼七系列飞机10年稳定的批生产。此项研制获得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

<P>  干了一辈子航空,陆英育有一句发自肺腑的体会:“干航空的,能干成一件事真的不容易。”尤其是歼七E型机的研制,经过了数不清的坎坷,让陆英育深深体会到其间的酸甜苦辣。

<P>  1987年,歼七E型机立项。作为E型机的总设计师陆英育精心组织,缜密策划各种吹风和试验。为了确保每次吹风、试验的科学性、可靠性,每一轮试验,他都风尘仆仆赶到沈阳、北京、哈尔滨、安县等现场,亲自掌握第一手资料。“除了E型机,我那时还主管着全厂的批生产技术工作。有时候周五晚上坐火车去安县试验现场,周日返回。买不到硬座票,就干脆拿张报纸坐在过道上。有时列车晚点半夜才到,招待所早已关门,我就从窗子翻过去。”

<P>  “E型机首飞前曾遇到一次重大挫折。在首飞评审时,专家提出在起升、降落时,如果机动襟翼的自动控制系统出现故障而突然收上,导致升力突降,使飞行员来不及操作,会发生安全问题。首飞计划只得推迟了一个月,液压作动筒要重做,控制系统要更改。为了确保首飞,成飞上下齐心协力,从设计、生产到装配、试验,每一个环节都让我感叹团结的力量。结果只用了半个月,更改工作就全部完成了。”

<P>  1990年5月18日,歼七E型机成功首飞。在当晚的庆功会后,陆英育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对几年来的艰辛历程的感慨,50多岁的他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然而,首飞成功远远不能说明E型机的研制成功。困难接踵而至,E型机先后出现“副翼嗡鸣”、“自动上仰”、“平显多次烧坏”等故障,靠所有参研人员的顽强拼搏、领导机关的正确领导和部队的大力支持,终于在1993年赢得了当年设计定型、当年交付的胜利。

<P>  飞机交付部队后不久,又出现了技术问题。歼7E型飞机再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顶着巨大的压力,陆英育和攻关组的同志们废寝忘食,对飞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问题查找。

<P>  陆英育深入部队,曾在3个月内多次到芜湖解决问题,自己扛去40多厅重的助力器。在以陆英育为代表的老一代航空专家呕心沥血的工作下,在全体参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歼七E型机最终取得了极大成功,成为受到部队欢迎的主力机种,出勤率达到90%以上。1995年,“八一”飞行表演大队换装了歼七E型机,向世人展示中国空军的风采。

<P>  多少年来,陆英育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果敢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表率和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带动着广大设计员共同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如今,年过花甲的陆英育仍在孜孜不倦地工作着。

<P>  他说:“干航空的,一生能干几个机型?能在祖国的航空工业领导一个机型设计,是我平生最大的夙愿。”在陆英育的心中,只有奋斗,才能证明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奋斗,才能无愧祖国,无愧荣誉!</P>
[此贴子已经被真楚再战风云于2004-9-2 16:18:38编辑过]
6月27日,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歼七E型机总设计师陆英育在“中航一集团航空金奖暨劳模表彰大会”上荣获“航空金奖”。面对荣誉,陆英育心情很平静。他说:“这个荣誉其实是对成飞公司的奖励和肯定,是对技术中心这个设计集体的奖励,是对为成飞奋斗了一辈子的我们这一代人的奖励。”

<P>  回顾从事航空事业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陆英育不禁感慨万千。1960年,陆英育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来到成飞,一直从事设计技术工作。他先后参加过歼五甲、歼教五和歼七各型飞机的设计研制工作。在设计师生涯中,陆英育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他曾主管批生产技术,为优质批生产做了不少技术管理和技术攻关工作;他曾在外贸飞机上首次尝试按用户要求改进座舱布局,配装用户国家的武器,取得成功。

<P>  从1978年至1991年的十多年间,他组织领导歼七系列飞机的疲劳定寿工作,使歼Ⅱ飞机的大修期由600小时延长到1000小时,总寿命由1800小时延长至3000小时。该成果获得了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还合并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他担任歼七E飞机总设计师期间,主持了三家三型发动机的选型试飞,与西北工业大学合作开展了带前后缘机动襟翼的双兰角机翼布局研究,从而赢得了改型飞机立项。到2002年E型机停产,共交付200多架,创造约50亿元的产值,延续了歼七系列飞机10年稳定的批生产。此项研制获得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

<P>  干了一辈子航空,陆英育有一句发自肺腑的体会:“干航空的,能干成一件事真的不容易。”尤其是歼七E型机的研制,经过了数不清的坎坷,让陆英育深深体会到其间的酸甜苦辣。

<P>  1987年,歼七E型机立项。作为E型机的总设计师陆英育精心组织,缜密策划各种吹风和试验。为了确保每次吹风、试验的科学性、可靠性,每一轮试验,他都风尘仆仆赶到沈阳、北京、哈尔滨、安县等现场,亲自掌握第一手资料。“除了E型机,我那时还主管着全厂的批生产技术工作。有时候周五晚上坐火车去安县试验现场,周日返回。买不到硬座票,就干脆拿张报纸坐在过道上。有时列车晚点半夜才到,招待所早已关门,我就从窗子翻过去。”

<P>  “E型机首飞前曾遇到一次重大挫折。在首飞评审时,专家提出在起升、降落时,如果机动襟翼的自动控制系统出现故障而突然收上,导致升力突降,使飞行员来不及操作,会发生安全问题。首飞计划只得推迟了一个月,液压作动筒要重做,控制系统要更改。为了确保首飞,成飞上下齐心协力,从设计、生产到装配、试验,每一个环节都让我感叹团结的力量。结果只用了半个月,更改工作就全部完成了。”

<P>  1990年5月18日,歼七E型机成功首飞。在当晚的庆功会后,陆英育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对几年来的艰辛历程的感慨,50多岁的他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然而,首飞成功远远不能说明E型机的研制成功。困难接踵而至,E型机先后出现“副翼嗡鸣”、“自动上仰”、“平显多次烧坏”等故障,靠所有参研人员的顽强拼搏、领导机关的正确领导和部队的大力支持,终于在1993年赢得了当年设计定型、当年交付的胜利。

<P>  飞机交付部队后不久,又出现了技术问题。歼7E型飞机再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顶着巨大的压力,陆英育和攻关组的同志们废寝忘食,对飞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问题查找。

<P>  陆英育深入部队,曾在3个月内多次到芜湖解决问题,自己扛去40多厅重的助力器。在以陆英育为代表的老一代航空专家呕心沥血的工作下,在全体参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歼七E型机最终取得了极大成功,成为受到部队欢迎的主力机种,出勤率达到90%以上。1995年,“八一”飞行表演大队换装了歼七E型机,向世人展示中国空军的风采。

<P>  多少年来,陆英育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果敢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表率和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带动着广大设计员共同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如今,年过花甲的陆英育仍在孜孜不倦地工作着。

<P>  他说:“干航空的,一生能干几个机型?能在祖国的航空工业领导一个机型设计,是我平生最大的夙愿。”在陆英育的心中,只有奋斗,才能证明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奋斗,才能无愧祖国,无愧荣誉!</P>
[此贴子已经被真楚再战风云于2004-9-2 16:18:38编辑过]
看起来7e不超过2500w人民币一架,还是蛮便宜的么
<P>这才是秘密呀!相必后续机已经确定……</P>
<P>也不清理无用代码!</P><P>看着难受。</P>[em06]
有7G顶着呢!
技术是一直进步的,有新的工艺有什么理要守旧?J7也不应该大量生产了,持续改进是必须的。[em05]
J-7E好象是81队用的吧。
<P>81用的是歼7EB,老陆后来干的项目是歼7FS和歼7MF!</P>
<B>以下是引用<I>wwyz</I>在2004-9-2 16:10:00的发言:</B>
J-7E好象是81队用的吧。


那是J7EB,空军用J7E,海军用J7EH,现在生产的是J7G,想必还有一种装WP14B的改型准备生产。
<B>以下是引用<I>豆浆西施</I>在2004-8-30 22:30:00的发言:</B>

<P>这才是秘密呀!相必后续机已经确定……</P>


后续机就是J7G。
对了,7E交付部队后出了什么问题?
J7E不仅是变了个机翼,好多机体内的设备和安装方式都变了,可维护性和可达性都好很多,像机头设备舱原来的“层层叠”就改成了竖插件,方便多了,这么大的改变肯定会在初时带来些问题,改了就好。
价格便宜量又足,我们一直在用它
谁知道J7E的机翼外段后缘干嘛要前掠呢?
50亿/297架=1683万RMB=200万美元=2/3台AL-31发动机。太便宜了!
02年以后上7G了.
昆仑2已装过J7E了做适配性试验了,证明修改量很小,为什么J7G还不装呢?是不是产量没上去而J8F又等着用呢?
J7G和J7E在外形和性能上有什么区别?
<B>以下是引用<I>cdjcdj0511</I>在2004-9-22 18:00:00的发言:</B>
J7G和J7E在外形和性能上有什么区别?


G型用了圆弧型一体化风挡,雷达换新的了,据说是以色列的2032的中国版,有头盔瞄准具,增强了离轴发射能力,可能有数据链,对地攻击能力应有一定的提高(如果真的是2032的话),使用C701应没问题,装了新的箔条投放器(E上可没有)和全向雷达告警器,现在大概已装备三四个团了,海航居多。
J7E要早10年出来,产量肯定上千,文革啊文革!
西工大一年有八九百万收!一架给20万。
<P>晕死,我见到鬼了~~~~</P><P>我大3的时候去实习还见过有E在生产呢。。。那是2003年夏天吧~~晕死,原来2002年就不产了,我见到鬼了~~~~~HLEP</P>
不可能!!!!
当时在一个车间确实见过,我们还爬到机身上去看过,不过被老师骂了
严格说,J7MG和J7G都属于J7E系列,外观几乎完全一样,不细心看你分不出来,22楼的,你看的是什么风挡?
<B>以下是引用<I>逐日神剑</I>在2004-9-22 15:05:00的发言:</B>
价格便宜量又足,我们一直在用它

<P>哈哈</P>
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用新的机型了?
<P>陆总现在退休反聘来当顾问了,继续发挥余热吧!</P><P>J7E2002年就停产了,22楼的见到的不是G型机就是外贸机,没装座舱前外形区别不大,不仔细看分辨不出来!</P><P>F22是132的?技术中心的?</P>
我是坚决主张J7E发展下去,突出机动性和兼顾一定的对地精确打击能力,成为专门的廉价近战格斗/战场遮断轻型歼击机,在J7MF出来后组成搭档:MF主打超视距能力,E/G负责近战,使用同样的发动机,编在同一个团内。
那样的话发动机可一定要可靠啊,万一有点什么问题岂不是……
都装昆仑2,可靠性应该没问题,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又是完全自己开发的东西,知根知底。
针对航程问题,J7E新改型可以把机翼外翼,平尾,垂尾空间都利用起来,起码多装600升油,加上昆仑2比WP13省油8%且起飞不用开加力,综合起来航程完全能延长到2600-2800千米,采用自动控制增稳来部分放宽静安定性(也解决垂尾平尾装油引起的重心问题)提高机动性或考虑模拟式电传。
<P>该放手时要放手,否则即耽误了发展,又浪费资源。7/8已无前途,连FC1都没有必要。J6/7/8/8I/Q5应尽快退役。把资源集中在提高J10/H7的产量和J11的升级上。</P>
<B>以下是引用<I>g-kar</I>在2004-9-26 13:56:00的发言:</B>

<P>该放手时要放手,否则即耽误了发展,又浪费资源。7/8已无前途,连FC1都没有必要。J6/7/8/8I/Q5应尽快退役。把资源集中在提高J10/H7的产量和J11的升级上。</P>


说得倒轻巧,几年内就能造千把架J10J11出来?何况这二者的产研已完全开了绿灯,再投资源进去也不见得有用,所谓边际产出接近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