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望,弯弓射苍狼!记北宋雁门关保卫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52:16
灵云ら苍月

宋代,是中国古代武力非常贫弱的一个时期。宋朝军队留给后人的印象始终与周边邻国的战争中软弱无能,败多胜少,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即便是在北宋时期也同样如此。尤其是在北宋初期与北方强敌辽国的数次战争中,北宋屡次失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步兵为主宋军在与以骑兵为主的辽军作战尤其是野战中,甚至在人数远多与敌方数倍的情况下,也经常处于不利地位。由此,宋朝军队落下了挨打无能的历史骂名。然而,就是这支被后人当作“常败样板”的宋军,却在北宋开国初期一次与辽国至关重要的决定性战役中,以步兵为绝对主力的区区三千兵力,击溃辽国以骑兵为绝对主力的十万大军并斩杀辽军主帅,创造了中国甚至是世界古代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宋雁门关保卫战。而指挥宋军取得如此辉煌战绩的,就是北宋一代名将杨业。也就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杨家将》中著名的“金刀令公”杨继业。作为北宋时期北方一代名将,杨业正是从雁门关保卫战后开始威震辽邦的。那么,雁门关保卫战是如何发生的呢?面对强大的对手,杨业又是成功的挫败辽军的呢?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探讨。因为灵云能力有限,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要介绍雁门关保卫战,灵云认为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战役的大致起因。雁门关保卫战发生在公元980年,起因是辽国在这年大举南下入侵北宋。而这就不得不牵扯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宋—辽燕云十六州问题。因为燕云十六州问题直接导致了宋、辽之间30多年的全面战争。而且正是由于燕云十六州问题的出现,才导致华北长城西线地区的雁门关在北宋整个北方防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和地位。


       燕云十六州,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幽蓟十六州”。是春秋、战国时期古燕国所在地。具体是指位于今天燕山山脉以南、华北大平原地区的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以幽州(灵云注:又称燕京,即今北京)为核心,包括顺州、儒州、檀州、蓟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等的十六个州。燕云十六州对于长城以南中原农耕文明具有极其特殊而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地区正好处于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接壤地带,农、牧野极为发达。历史上与其东北方向的辽东半岛一道,是中原中央王朝重要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基地。而更重要的是,燕云十六州地理位置正好位于燕山山脉以南,扼守山、海交汇的战略咽喉。依托燕山山脉和东方的渤海,成为南方中原农耕文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最重要的战略屏障。中原文明在历史上依托这一屏障无数次成功的抗击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狂风暴雨般的进攻。但是,到五代十国时期,形势发生了悲剧性的逆转。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石敬瑭献地契丹”事件。


      公元936年,当时中原地区后唐政权属下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发动叛乱,企图夺取政权称帝,被中央政府击败并围困于晋阳。危急时刻,石敬瑭为求自保,乞援于当时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契丹帝国,也就是后来的辽国。为换取契丹出兵,石敬瑭在大肆进贡金银财宝甚至忍契丹皇帝做“父皇”的同时,丧尽天良的许诺。事成之后,将割让将北方战略咽喉燕云十六州做为酬谢!这一决定遭到其麾下众臣极力反对,他们指出,此举无疑是引狼入室,必使契丹成为日后中原的永远的心腹大患!但此刻石敬瑭满脑袋都是活命和皇位,根本不去考虑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而早就想南下入主中原的契丹帝国比谁都清楚,燕云十六州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进入中原的 “钥匙”。于是,得到石敬瑭的亲笔保证后,公元936年9月,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亲率五万铁骑南下,长驱直入三千里,与石敬瑭的部队一起攻入中原,于公元 937年1月灭亡后唐。随后,契丹皇帝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建立后晋政权。对契丹感激涕零的石敬瑭在呈递后立即履行“诺言”。


      首先,四十五岁的石敬瑭无耻的尊称比他小整整11岁的三十四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做“父皇”,自己则甘心情愿的做孝子。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随后,承诺每年贡帛三十万匹。而最重要同时也是契丹最想得到的,石敬瑭正式向他老子“奉献”燕云十六州。从此,燕云十六州的国土和人民与中原故国骨肉离散达400年之久!直到元朝才恢复统一。

  
      至此,几代契丹皇帝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契丹帝国打开了南进中原的大门。而出卖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的石敬瑭对他的契丹爸爸感恩戴德。做皇帝后的短短六年间,居然向契丹进贡达四十三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孝子”,更成为万世唾骂的汉奸!而他一手建立的后晋政权则在他死去仅仅5年后,就被他的契丹老爸灭亡。石敬瑭的继任者侄儿石重贵被俘后销声匿迹。而更为重要的,打开南进大门的契丹铁骑开始连年南侵,给中原地区带来无尽的浩劫和磨难。


      石敬瑭出卖燕云十六州的叛国行径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恶劣而又深远的影响。历史上,以华北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为主的险峻地形始终是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抗击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部队最重要的天然屏障。而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正处于该防线的战略核心。其中幽、蓟等十二州位于河北北部,云、应、寰、朔四州则位于山西北部。北长城沿线最核心的要隘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都在这一带。燕云十六州沦丧后,广袤的华北平原顿时无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强大的铁骑兵军团可以畅通无阻的随时长驱直入中原腹地,肆意驰骋于繁华富庶的千里平原。仅仅需要几天的时间,高速机动的骑兵集团就可以从塞北直插黄河北岸。正因为如此,此后四百余年中,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每一个中原王朝尤其是后来统一中原的北宋帝国历代皇帝(灵云注:不含宋真宗)梦寐以求的理想。历代中原政权的皇帝都曾经竭尽所能企图收复故土:


      公元946年,后晋皇帝,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北伐,试图收复故土。结果导致后晋灭亡;公元959年,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周世宗柴荣再次挥师北伐,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迅速收复了宁、莫、瀛、易四州以及华北平原极具战略意义的益津、瓦桥、淤口三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献三关”。周军前锋包围幽州。在北伐胜利在望的大好形势下,由于柴荣病重而被迫收兵。中原王朝丧失了一个恢复北方故土的绝好机会。一个月后,一代英才柴荣愕然病逝,年仅三十九岁;北宋建国后,公元979年5月,宋太宗赵光义趁灭北汉余威,大举北伐辽国。结果由于轻敌冒进,加之宋太宗对前线将领的指挥权做了极其严格的限制。导致宋军在高梁河之战全军覆没。赵光义身中两箭,乘坐驴车仓惶南逃,北伐遂告失败。高梁河之战的失败给北宋造成严重打击。战后,辽国开始不断袭击宋朝北方边境,造成严重损失。而此时边境地区宋军诸将大多是无能之辈。无奈,宋太宗只得启用一名他从来就没有信任过的降将来镇守北方防线战略咽喉雁门关。这位“降将”就是北宋一代名将——杨业。


      杨业,名重贵,又名继业,麟州(灵云注:即今陕西神木)人。杨业的家族是当地名门望族,史书称呼杨氏为“麟州世代土豪”。其实就是称霸一方的地主豪强势力。到后汉时期,杨业的父亲杨信更是强悍到割据一方自立为麟州“刺史”。杨业自幼就擅长骑射武艺也高,跟随父亲争战,具有优秀的军事才能。公元951年,后汉皇族刘崇在契丹的扶植下称帝,割据山西地区建立北汉政权。称帝后,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刘崇对地方实力派豪强采取笼络手段。麟州杨氏自然成为拉拢的对象。加上杨业确实是难得的军事人才,因此受到北汉皇帝的重用。到北汉第二代帝刘承钧时,杨业任雄军节度使,成为北汉主要军事统帅。在任期间,杨业率立战功,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华。灵云认为有必要说明一点。就是北汉任职期间杨业对辽国的态度很复杂。一方面,北汉从开国一直到灭亡,都靠辽国的庇护。因此统治者对辽国可以说是到了卑躬屈膝地步。北汉看国皇帝刘崇奉辽帝为“叔皇帝”;第二代帝刘承钧甚至干脆步石敬瑭后尘奉辽帝为“父皇帝”,做了儿子,这被杨业视为奇耻大辱。因此,尽管要依靠契丹,但杨业在任职期间对辽的态度依然非常强硬,而且作为典型的爱国武将的杨业一直将燕云十六州事件视为奇耻大辱。因此双方在边境地区曾经发生过一些小规模冲突。这使杨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对契丹骑兵的作战经验,而且初步树立了他在北方防线的威信。随着北宋陆续平定南方诸侯,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这种情况下,杨业曾经数次劝北汉皇帝“效法吴越例,奉国以归宋”,但都被拒绝。于是,作为忠臣的杨业在明知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依然尽力保卫北汉政权。


      在全国已定,仅剩北汉割据塞北的情况下,为实现统一。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尽管有诸多不是,但赵光义对实现统一的努力和决心是应该肯定的)。宋军先击溃前来救援北汉的辽军,而后包围太原。在内外交困中,北汉末代皇帝刘继元被迫投降,杨业与皇帝一道归降北宋。至此,二十九年历史的北汉灭亡,北宋实现全国统一。而从此,杨业此后余生则注定要背负一个“降将”的包袱。


      宋太宗赵光义本身就生性多疑,一贯不信任武将。连潘美、曹彬这样的北宋开国元勋亲信都百般提防,更不可能去信任杨业这样一个“降将”。因此,归降后一段时间内,杨业并为受到重用。公元979年5月,为收复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趁灭北汉余威,大举北伐辽国。结果由于轻敌冒进,加之宋太宗对前线将领的指挥权做了极其严格的限制。前线将领居然没有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对军队的临敌随机指挥权,导致宋军在高梁河之战全军覆没。宋太宗乘了一辆驴车,孤身仓皇逃回开封。高梁河之战的失败给宋朝造成严重打击。战后,辽国开始不断袭击宋朝边境,造成严重损失。而此时边境地区宋军将领有实在担不起重担。万般无奈下,赵光义只得启用他从来没有信任过,却是唯一合适人选的杨业。杨业被任命为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扼守丧失燕山天然屏障后宋朝在北方长城唯一残余的天险雁门关,保障整个北方防线的安全。但是,生性狡诈多疑的赵光义岁被迫对杨业委以重任,却百般提防,设置诸多限制。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明文规定,杨业麾下所辖兵力最多不得超过一万人。而实际上杨业从归宋一直到战死,其所辖兵力长期徘徊在五、六千人左右,这对于要面对的强悍辽军来说是不可想像的。杨业就是在这种不信任的压力下为宋朝镇守北方边境的。到任后,杨业整顿防务,扩修战备,使北方防线有很大起色。期间,他数次击败辽军的骚扰,但这些毕竟都是小打小闹。不久,杨业就面临着来自北方空前巨大的压力——辽国全面入侵了。


      当时掌握辽国实际最高统治权的是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这位少数民族出身的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与她那些契丹同胞有很大区别。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是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萧太后出身于契丹强大的萧氏部落。萧氏是与辽朝皇室耶律氏齐名的契丹强大的氏族部落。历代辽朝耶律氏皇室为维系耶律氏统治地位,都保持着与萧氏的政治联姻,因此出现历代辽国皇后多为萧氏的局面。萧绰出身名门,她的父亲萧思温身位帝国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和亲王,掌握着帝国军事和行政重权。历经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四朝。而且是拥立辽景宗的首要功臣,权倾朝野。萧绰与其他那些契丹贵族有很大不同。她自幼深受汉文化熏陶,对中原地区发达的文化和经济有强烈兴趣。因此比起塞北的契丹游牧文化,她更倾向于中原的汉农耕文明。这使得入主中原、建立一个 “大一统”的契丹大帝国成为萧绰的毕生梦想。但在实现自己理想时,萧绰选择的却是与她那些契丹同胞完全一致的方式——入侵。辽景宗耶律贤继位后,由于体弱多病,行政方面基本依靠她的皇后萧绰。萧绰与皇帝同称“朕”,实际上代行皇帝职权。拥有至高无上权利后的萧绰开始实现自己入主中原的毕生梦想。但她出师不利,公元979年9月,从燕云十六州出击的南侵辽军主力在满城(灵云注:即今河北满城)被北宋右龙武将军赵延进击败,损失精锐骑兵近三万人,南侵受阻。遭遇重挫的辽国并不死心。在整顿军备后,一方面为图谋繁华富庶的中原,另一方面为报复此前满城之战的惨败,萧绰再次下令大举南侵宋朝。鉴于满城之战的教训和宋朝在河北地区的严密设防,辽国改变战略。一面在河北地区佯攻以吸引宋朝注意力。另一方面将最精锐的主力骑兵重兵集团集结在西线山西地区后南下,企图绕道在攻占宋朝北方战略咽喉雁门关后与东线辽军对北方宋军形成战略合围,一举全歼宋朝北方武装力量。辽国与北宋有漫长的边境线,为何辽国要选择雁门关作为目标呢?


      这是由于雁门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的。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雁门山上。地势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山峦起伏,极为复杂,易守难攻。东面是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河北腹地。西面是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濒临黄河。处于华北防线的核心位置,被称为“九塞之首”,历来是抗击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要地。到北宋时期,雁门关的重要地位更加突现。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对北方防线造成灾难性影响。幽、蓟等十二州位于河北北部,云、应、寰、朔四州则位于山西北部。北方长城主要关隘如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都在这一带。燕云十六州丧失后,北宋在北方长城沿线就只剩下雁门关这唯一的天险。只要辽国能够砸开雁门关这扇大门,北宋在北方就彻底丧失了全部屏障。契丹铁骑将可以东、西两路齐头并进,直捣中原腹地。


      公元980年3月。辽国一面命令河北地区辽军开始佯攻,另一方面任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为统帅,率10万铁甲骑兵南下进攻雁门关。辽军一路势如破竹,沿途宋军一触即溃。不久辽军前锋抵达北方咽喉雁门关。关系到北宋存亡的雁门关保卫战拉开序目。


      强敌来袭,担负雁门关防御重任的杨业立即向正驻守太原的北方防务主管潘美紧急求援。作为久经战阵的开国名将,潘美对杨业的危局比谁都清楚。但问题是他虽身兼要职,管辖着北方驻军。但是,作为北方前线最高军事长官的潘美面对强敌来犯,却只能眼巴巴看着而无能为力。原因很简单:他没有最重要而又是最起码的,对属下军队的临阵指挥和调动权!作为宋朝一系列压制武将的政策的 “创始人”。宋太宗赵光义为达到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创造性的发明”了“阵图”这种被后世当作笑柄的东西。大凡领兵作战的将领,赵光义都会事先煞有介事的授予其一份已经画好的“阵图”。大到出征后该如何行军、布阵、出击,小到军队该如何扎帐篷。皇帝陛下在“阵图”中都有明文规定,统兵将领们要做的就是跟木偶一样按主人意愿行事。不管前线有什么变化,甚至于即便是明知道按“阵图”作战必死无疑,将领们也必须一丝不苟的去执行。这种做法让后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但确实是史实。而且重要将领尤其是边境重将,只有统兵权但没有调兵权。想调动兵力必须请示皇帝批准。否则就是“抗旨谋反”的灭族之罪。而且在重要将领尤其是边境重将身边,都伴随有一位皇帝亲自任命的文官“监军”。这些文官“监军”都是皇帝绝对信赖的,对军事行动拥有最高决策权。而且身边都拥有千余名皇帝分派的禁军。一旦将领的行动与“圣意”相违背,“监军”有权当即逮捕甚至是处死将领。而此时,皇帝给潘美的命令极为明确:雁门关不可能长期拒敌。必须积极准备固守太原。在这种近乎变态的高压下,潘美是不可能援助杨业的。万般无奈下,杨业只能依靠自己麾下有限的兵力来对敌。此时,杨业一共只有区区三千兵力,而且绝大部分是步兵,这与辽国强悍的十万铁骑根本不成比例。但杨业必须依靠这有限的力量来作战。


      面对来势汹汹的强大辽军,杨业做了充分准备。他与辽国打了几十年交道,很了解对手。他断定,辽军一路南下,沿途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必定异常骄横。加上雁门关只有数千守军,骄横的辽军必定轻敌!杨业决定冒险主动出击。守军避其锐气,主力步兵在副将带领下,依托天险地形和远程弓弩,在正面坚守关口抗击、迟滞辽军行动。他自己则亲率仅有的最精锐的数百名骑兵。在熟悉地形的当地向导带领下抄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迂回到辽军大纵深、远后方后发起突袭,与正面守军夹击辽军。战术确定后,杨业率领精锐骑兵出击,为激励士气,杨业以无畏生死的坚定决心激励广大将士。为表明自己的意志,他折箭来表示自己宁可战死沙场,绝不回头的必死决心!而且当即留下亲笔遗书,安排了后事。在主帅勇敢行动的鼓励下,宋军将士士气大振,纷纷表示愿拼死力战以拒强敌。于是,在关内将士和民众含泪送别下。数百名宋军骑士策马飞驰出关,踏上生死未卜的征程。


      杨业率军出击不久,辽军的前锋抵达雁门关外。此时从山顶望去,十万契丹铁骑漫山遍野,彻地连天。穿着黑色军服的骑兵如乌云般遮天蔽日,滚滚而来。将雁门关外的峰岭、山谷、沟壑、田野、溪流甚至是天空都染成恐怖的铁黑色!这死亡的黑色仿佛瞬间就可以将弹丸的雁门关吞没。而当辽军挥舞刀剑时,无数钢刀雪亮的光芒又仿佛闪电,刹那间将死亡的黑色乌云驱散开来,带来白色的恐怖。辽军骑兵万马奔腾,滚滚马蹄声和战马的嘶鸣声汇聚在一起,震耳欲龙!自从南下以来,沿途宋军大都一触即溃,辽军势如破竹,根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因此辽军主帅萧咄李异常骄横。加之已经得到确切情报,雁门关只有三千守军。在他看来,拿下雁门关根本不算作战,只能算做“搂草打兔子”。到达关外后,萧咄李身穿黄金甲胄,在左右拱卫和旌旗簇拥下,骑着高头骏马前往督战,辽军开始进攻。雁门关保卫战打响。


      辽军虽然兵力强大,但雁门关地处山地,地形极为复杂。辽军精锐铁甲骑兵依仗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向宋军发起大规模集团冲锋。但是,受山地限制,辽军骑兵进展缓慢。而且遇到宋军事先准备好的连环陷阱、壕沟等工事的阻击。大量骑兵落入陷阱、壕沟。被里面锋利的竹签活活扎死!但辽军毕竟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因此逐渐逼近宋军关口。宋军守军和部分协助防守的关内壮丁,使用强弓硬弩,向辽军发射密集的火箭。一时间箭如雨下,箭镞带着死亡的火焰和刺耳的尖啸声,像狂风一样遮天蔽日的劈头盖脸砸向辽军,辽军当即被击杀无数!火箭还引燃了周围的草木,很多辽军战马受惊后四处乱撞,冲击着辽军阵型。尽管遭遇猛烈抵抗,但辽军毕竟训练有素,而且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因此逐步逼近雁门关口!

  
      危机时刻,已经迂回到辽军后方的杨业率精锐铁骑发起攻击!在攻击前,杨业命令所有骑兵砍了很多大树枝,将树枝都拴战马的尾巴上拖在身后。这样奔跑时会卷起大量烟尘,让对方无法辨清虚实。随后,杨业率宋军铁骑发起冲锋!辽军南侵后,一路上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异常骄横。轻敌冒进。根本没有料到杨业敢于以区区三千人进行抵抗,更没想到杨业能主动发起进攻,因此毫无防备。此时的精力都集中在正面攻城战场。杨业指挥宋军骑兵从辽军背后发起冲锋,战马后面拖着树枝卷起大片尘土。一时间,辽军后方侧翼烟尘滚滚,战马嘶鸣。宋军骑士吼叫着杀向辽军。杨业一马当先率宋军铁骑冲入辽军阵中乱砍猛杀。宋军骑兵远用弓箭射击,近用弯刀砍杀。同时用西带的火把四处投掷纵火。辽兵毫无防备,根本没料到宋军居然敢在背后猛插一刀。加之对方一片严惩,弄不清后面究竟来了多少宋军,一时间胆颤心惊,阵脚大乱,纷纷溃散。宋军铁骑如入无人之境!宋军将士的喊杀声,战马的嘶鸣声,辽军士兵的惨嚎声和兵器的撞击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


      厮杀中,杨业发现,辽军中军之处于旌旗簇拥,士兵们护卫着一个身穿金色铠甲、骑着高头骏马的将领。他料定那必是辽军主帅。于是率铁骑猛攻辽军中军。而此刻骑骏马者正是辽军统帅萧咄李。他本来是来督战的,做梦都没有料到宋军居然能出现在他的中军!宋军骑兵在杨业的率领下猛烈冲杀,萧咄李左右卫兵四下溃逃。杨业在奔驰的战马上扬弓放箭,正中萧咄李胸膛,将辽军最高统帅当场力斩马下!


      主帅萧咄李一死,辽军顿时阵脚大乱,成了一盘散沙,全线溃散。守卫雁门的宋军步兵主力见杨业袭击成功,辽军全线溃逃后,立即开关杀出,在远程弓弩掩护下杀入辽军阵地,与背后的宋军骑兵夹击辽军。辽军腹背受敌,全军崩溃,向大同方向逃跑。雁门关外,遍地是辽军骑兵和战马的尸体。远处的山涧几乎被辽军尸体填平!护城壕则被辽军鲜血灌满,成为名副其实的血河!杨业乘胜追击,生擒辽军都指挥使李重海。击杀辽军万余,俘虏数千人。缴获战马、旌旗、甲胄兵器无数。至此,雁门关之战以宋军全胜、辽军彻底失败告终!是役,杨业以区区三千兵力,取得击杀包括辽军主帅萧咄李在内的万余人,俘虏辽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以下数千人,击溃辽军十万铁骑的空前辉煌的战绩!北宋北部边境转危为安。


      雁门关之战后,杨业一举成名,威震塞北。“杨无敌”成为令辽军闻风丧胆的称号。甚至于出现这样可笑的局面:雁门关大捷以后,杨业威名远扬。辽兵一看到“杨”字旗号,就吓得抱头鼠窜,不敢交锋。然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杨业以少胜多、取得雁门关大捷的消息传到国内后,没有为他在祖国带来多大的荣耀。相反的,北宋其他部分边关守将(其中大部分是当初逃跑的)以及朝中的那些“大儒”们对他的成功充满嫉妒。纷纷上书弹劾,甚至公然明目张胆的捏造“证据”诬陷杨业“谋反”。而这个所谓“证据”,居然就是:“杨业为何能以三千击败十万呢?就是因为他勾结了辽军,这只是一出双簧而已”!宋太宗赵光义采取的对策很有意思。他将所有参劾杨业的奏折封好,派人送给杨业。一些评论认为这表明了宋太宗对杨业的信任。但灵云认为,这种举动更多的是对杨业的一种“旁敲侧击”。但是,杨业毕竟也受到嘉奖,官职也提升为潘美的副手,成为北方主要将领。当然,朝廷对他的“特殊待遇”是不会改变的。


      发生在公元980年3月的宋、辽雁门关之战,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雁门关之战是中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即便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宋、辽双方当时战场实力对比已经不能用简单的一句“相差悬殊”来形容。双方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杨业以区区三千步兵为主的微弱兵力,击败辽军十万精锐骑兵,而且击毙敌军主帅,俘获其副手,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灵云认为这绝非偶然。首先,辽军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本身就缺乏正义性。侵略者历来是很难得到好下场的。面对残暴的侵略者,雁门关守军将士和民众同仇敌忾,为取得战争胜利赢得了重要的士气和军心。而最重要的无疑是杨业杰出的指挥才能。杨业准确把握战场环境,根据辽军异常骄横必然疏于防备,绝不会料到宋军敢于主动偷袭的弱点,果断采取了包括主动出击、远程奔袭、隐蔽接敌的战术,对战争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杨业战后一举成为威震北疆的一代名将,为保卫宋朝北方领土作出不朽的贡献。在他殉国后,他的长子杨延昭则继承父志。取得著名的遂城保卫战的辉煌胜利(灵云注:关于遂城保卫战详见灵云ら苍月《铁城雄风!:记北宋遂城之战》)。杨业和他的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灵云注:特别指明,历史上并无杨宗宝。其人是后世文学家创作的虚构人物)的英雄事迹和爱国情操受到人民的无限敬仰,最终演义成为脍炙人口的《杨家将》系列故事,被后人广为传诵,一直延续到今天......灵云ら苍月

宋代,是中国古代武力非常贫弱的一个时期。宋朝军队留给后人的印象始终与周边邻国的战争中软弱无能,败多胜少,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即便是在北宋时期也同样如此。尤其是在北宋初期与北方强敌辽国的数次战争中,北宋屡次失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步兵为主宋军在与以骑兵为主的辽军作战尤其是野战中,甚至在人数远多与敌方数倍的情况下,也经常处于不利地位。由此,宋朝军队落下了挨打无能的历史骂名。然而,就是这支被后人当作“常败样板”的宋军,却在北宋开国初期一次与辽国至关重要的决定性战役中,以步兵为绝对主力的区区三千兵力,击溃辽国以骑兵为绝对主力的十万大军并斩杀辽军主帅,创造了中国甚至是世界古代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宋雁门关保卫战。而指挥宋军取得如此辉煌战绩的,就是北宋一代名将杨业。也就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杨家将》中著名的“金刀令公”杨继业。作为北宋时期北方一代名将,杨业正是从雁门关保卫战后开始威震辽邦的。那么,雁门关保卫战是如何发生的呢?面对强大的对手,杨业又是成功的挫败辽军的呢?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探讨。因为灵云能力有限,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要介绍雁门关保卫战,灵云认为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战役的大致起因。雁门关保卫战发生在公元980年,起因是辽国在这年大举南下入侵北宋。而这就不得不牵扯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宋—辽燕云十六州问题。因为燕云十六州问题直接导致了宋、辽之间30多年的全面战争。而且正是由于燕云十六州问题的出现,才导致华北长城西线地区的雁门关在北宋整个北方防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和地位。


       燕云十六州,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幽蓟十六州”。是春秋、战国时期古燕国所在地。具体是指位于今天燕山山脉以南、华北大平原地区的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以幽州(灵云注:又称燕京,即今北京)为核心,包括顺州、儒州、檀州、蓟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等的十六个州。燕云十六州对于长城以南中原农耕文明具有极其特殊而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地区正好处于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接壤地带,农、牧野极为发达。历史上与其东北方向的辽东半岛一道,是中原中央王朝重要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基地。而更重要的是,燕云十六州地理位置正好位于燕山山脉以南,扼守山、海交汇的战略咽喉。依托燕山山脉和东方的渤海,成为南方中原农耕文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最重要的战略屏障。中原文明在历史上依托这一屏障无数次成功的抗击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狂风暴雨般的进攻。但是,到五代十国时期,形势发生了悲剧性的逆转。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石敬瑭献地契丹”事件。


      公元936年,当时中原地区后唐政权属下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发动叛乱,企图夺取政权称帝,被中央政府击败并围困于晋阳。危急时刻,石敬瑭为求自保,乞援于当时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契丹帝国,也就是后来的辽国。为换取契丹出兵,石敬瑭在大肆进贡金银财宝甚至忍契丹皇帝做“父皇”的同时,丧尽天良的许诺。事成之后,将割让将北方战略咽喉燕云十六州做为酬谢!这一决定遭到其麾下众臣极力反对,他们指出,此举无疑是引狼入室,必使契丹成为日后中原的永远的心腹大患!但此刻石敬瑭满脑袋都是活命和皇位,根本不去考虑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而早就想南下入主中原的契丹帝国比谁都清楚,燕云十六州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进入中原的 “钥匙”。于是,得到石敬瑭的亲笔保证后,公元936年9月,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亲率五万铁骑南下,长驱直入三千里,与石敬瑭的部队一起攻入中原,于公元 937年1月灭亡后唐。随后,契丹皇帝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建立后晋政权。对契丹感激涕零的石敬瑭在呈递后立即履行“诺言”。


      首先,四十五岁的石敬瑭无耻的尊称比他小整整11岁的三十四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做“父皇”,自己则甘心情愿的做孝子。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随后,承诺每年贡帛三十万匹。而最重要同时也是契丹最想得到的,石敬瑭正式向他老子“奉献”燕云十六州。从此,燕云十六州的国土和人民与中原故国骨肉离散达400年之久!直到元朝才恢复统一。

  
      至此,几代契丹皇帝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契丹帝国打开了南进中原的大门。而出卖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的石敬瑭对他的契丹爸爸感恩戴德。做皇帝后的短短六年间,居然向契丹进贡达四十三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孝子”,更成为万世唾骂的汉奸!而他一手建立的后晋政权则在他死去仅仅5年后,就被他的契丹老爸灭亡。石敬瑭的继任者侄儿石重贵被俘后销声匿迹。而更为重要的,打开南进大门的契丹铁骑开始连年南侵,给中原地区带来无尽的浩劫和磨难。


      石敬瑭出卖燕云十六州的叛国行径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恶劣而又深远的影响。历史上,以华北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为主的险峻地形始终是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抗击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部队最重要的天然屏障。而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正处于该防线的战略核心。其中幽、蓟等十二州位于河北北部,云、应、寰、朔四州则位于山西北部。北长城沿线最核心的要隘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都在这一带。燕云十六州沦丧后,广袤的华北平原顿时无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强大的铁骑兵军团可以畅通无阻的随时长驱直入中原腹地,肆意驰骋于繁华富庶的千里平原。仅仅需要几天的时间,高速机动的骑兵集团就可以从塞北直插黄河北岸。正因为如此,此后四百余年中,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每一个中原王朝尤其是后来统一中原的北宋帝国历代皇帝(灵云注:不含宋真宗)梦寐以求的理想。历代中原政权的皇帝都曾经竭尽所能企图收复故土:


      公元946年,后晋皇帝,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北伐,试图收复故土。结果导致后晋灭亡;公元959年,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周世宗柴荣再次挥师北伐,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迅速收复了宁、莫、瀛、易四州以及华北平原极具战略意义的益津、瓦桥、淤口三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献三关”。周军前锋包围幽州。在北伐胜利在望的大好形势下,由于柴荣病重而被迫收兵。中原王朝丧失了一个恢复北方故土的绝好机会。一个月后,一代英才柴荣愕然病逝,年仅三十九岁;北宋建国后,公元979年5月,宋太宗赵光义趁灭北汉余威,大举北伐辽国。结果由于轻敌冒进,加之宋太宗对前线将领的指挥权做了极其严格的限制。导致宋军在高梁河之战全军覆没。赵光义身中两箭,乘坐驴车仓惶南逃,北伐遂告失败。高梁河之战的失败给北宋造成严重打击。战后,辽国开始不断袭击宋朝北方边境,造成严重损失。而此时边境地区宋军诸将大多是无能之辈。无奈,宋太宗只得启用一名他从来就没有信任过的降将来镇守北方防线战略咽喉雁门关。这位“降将”就是北宋一代名将——杨业。


      杨业,名重贵,又名继业,麟州(灵云注:即今陕西神木)人。杨业的家族是当地名门望族,史书称呼杨氏为“麟州世代土豪”。其实就是称霸一方的地主豪强势力。到后汉时期,杨业的父亲杨信更是强悍到割据一方自立为麟州“刺史”。杨业自幼就擅长骑射武艺也高,跟随父亲争战,具有优秀的军事才能。公元951年,后汉皇族刘崇在契丹的扶植下称帝,割据山西地区建立北汉政权。称帝后,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刘崇对地方实力派豪强采取笼络手段。麟州杨氏自然成为拉拢的对象。加上杨业确实是难得的军事人才,因此受到北汉皇帝的重用。到北汉第二代帝刘承钧时,杨业任雄军节度使,成为北汉主要军事统帅。在任期间,杨业率立战功,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华。灵云认为有必要说明一点。就是北汉任职期间杨业对辽国的态度很复杂。一方面,北汉从开国一直到灭亡,都靠辽国的庇护。因此统治者对辽国可以说是到了卑躬屈膝地步。北汉看国皇帝刘崇奉辽帝为“叔皇帝”;第二代帝刘承钧甚至干脆步石敬瑭后尘奉辽帝为“父皇帝”,做了儿子,这被杨业视为奇耻大辱。因此,尽管要依靠契丹,但杨业在任职期间对辽的态度依然非常强硬,而且作为典型的爱国武将的杨业一直将燕云十六州事件视为奇耻大辱。因此双方在边境地区曾经发生过一些小规模冲突。这使杨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对契丹骑兵的作战经验,而且初步树立了他在北方防线的威信。随着北宋陆续平定南方诸侯,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这种情况下,杨业曾经数次劝北汉皇帝“效法吴越例,奉国以归宋”,但都被拒绝。于是,作为忠臣的杨业在明知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依然尽力保卫北汉政权。


      在全国已定,仅剩北汉割据塞北的情况下,为实现统一。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尽管有诸多不是,但赵光义对实现统一的努力和决心是应该肯定的)。宋军先击溃前来救援北汉的辽军,而后包围太原。在内外交困中,北汉末代皇帝刘继元被迫投降,杨业与皇帝一道归降北宋。至此,二十九年历史的北汉灭亡,北宋实现全国统一。而从此,杨业此后余生则注定要背负一个“降将”的包袱。


      宋太宗赵光义本身就生性多疑,一贯不信任武将。连潘美、曹彬这样的北宋开国元勋亲信都百般提防,更不可能去信任杨业这样一个“降将”。因此,归降后一段时间内,杨业并为受到重用。公元979年5月,为收复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趁灭北汉余威,大举北伐辽国。结果由于轻敌冒进,加之宋太宗对前线将领的指挥权做了极其严格的限制。前线将领居然没有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对军队的临敌随机指挥权,导致宋军在高梁河之战全军覆没。宋太宗乘了一辆驴车,孤身仓皇逃回开封。高梁河之战的失败给宋朝造成严重打击。战后,辽国开始不断袭击宋朝边境,造成严重损失。而此时边境地区宋军将领有实在担不起重担。万般无奈下,赵光义只得启用他从来没有信任过,却是唯一合适人选的杨业。杨业被任命为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扼守丧失燕山天然屏障后宋朝在北方长城唯一残余的天险雁门关,保障整个北方防线的安全。但是,生性狡诈多疑的赵光义岁被迫对杨业委以重任,却百般提防,设置诸多限制。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明文规定,杨业麾下所辖兵力最多不得超过一万人。而实际上杨业从归宋一直到战死,其所辖兵力长期徘徊在五、六千人左右,这对于要面对的强悍辽军来说是不可想像的。杨业就是在这种不信任的压力下为宋朝镇守北方边境的。到任后,杨业整顿防务,扩修战备,使北方防线有很大起色。期间,他数次击败辽军的骚扰,但这些毕竟都是小打小闹。不久,杨业就面临着来自北方空前巨大的压力——辽国全面入侵了。


      当时掌握辽国实际最高统治权的是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这位少数民族出身的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与她那些契丹同胞有很大区别。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是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萧太后出身于契丹强大的萧氏部落。萧氏是与辽朝皇室耶律氏齐名的契丹强大的氏族部落。历代辽朝耶律氏皇室为维系耶律氏统治地位,都保持着与萧氏的政治联姻,因此出现历代辽国皇后多为萧氏的局面。萧绰出身名门,她的父亲萧思温身位帝国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和亲王,掌握着帝国军事和行政重权。历经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四朝。而且是拥立辽景宗的首要功臣,权倾朝野。萧绰与其他那些契丹贵族有很大不同。她自幼深受汉文化熏陶,对中原地区发达的文化和经济有强烈兴趣。因此比起塞北的契丹游牧文化,她更倾向于中原的汉农耕文明。这使得入主中原、建立一个 “大一统”的契丹大帝国成为萧绰的毕生梦想。但在实现自己理想时,萧绰选择的却是与她那些契丹同胞完全一致的方式——入侵。辽景宗耶律贤继位后,由于体弱多病,行政方面基本依靠她的皇后萧绰。萧绰与皇帝同称“朕”,实际上代行皇帝职权。拥有至高无上权利后的萧绰开始实现自己入主中原的毕生梦想。但她出师不利,公元979年9月,从燕云十六州出击的南侵辽军主力在满城(灵云注:即今河北满城)被北宋右龙武将军赵延进击败,损失精锐骑兵近三万人,南侵受阻。遭遇重挫的辽国并不死心。在整顿军备后,一方面为图谋繁华富庶的中原,另一方面为报复此前满城之战的惨败,萧绰再次下令大举南侵宋朝。鉴于满城之战的教训和宋朝在河北地区的严密设防,辽国改变战略。一面在河北地区佯攻以吸引宋朝注意力。另一方面将最精锐的主力骑兵重兵集团集结在西线山西地区后南下,企图绕道在攻占宋朝北方战略咽喉雁门关后与东线辽军对北方宋军形成战略合围,一举全歼宋朝北方武装力量。辽国与北宋有漫长的边境线,为何辽国要选择雁门关作为目标呢?


      这是由于雁门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的。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雁门山上。地势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山峦起伏,极为复杂,易守难攻。东面是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河北腹地。西面是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濒临黄河。处于华北防线的核心位置,被称为“九塞之首”,历来是抗击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要地。到北宋时期,雁门关的重要地位更加突现。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对北方防线造成灾难性影响。幽、蓟等十二州位于河北北部,云、应、寰、朔四州则位于山西北部。北方长城主要关隘如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都在这一带。燕云十六州丧失后,北宋在北方长城沿线就只剩下雁门关这唯一的天险。只要辽国能够砸开雁门关这扇大门,北宋在北方就彻底丧失了全部屏障。契丹铁骑将可以东、西两路齐头并进,直捣中原腹地。


      公元980年3月。辽国一面命令河北地区辽军开始佯攻,另一方面任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为统帅,率10万铁甲骑兵南下进攻雁门关。辽军一路势如破竹,沿途宋军一触即溃。不久辽军前锋抵达北方咽喉雁门关。关系到北宋存亡的雁门关保卫战拉开序目。


      强敌来袭,担负雁门关防御重任的杨业立即向正驻守太原的北方防务主管潘美紧急求援。作为久经战阵的开国名将,潘美对杨业的危局比谁都清楚。但问题是他虽身兼要职,管辖着北方驻军。但是,作为北方前线最高军事长官的潘美面对强敌来犯,却只能眼巴巴看着而无能为力。原因很简单:他没有最重要而又是最起码的,对属下军队的临阵指挥和调动权!作为宋朝一系列压制武将的政策的 “创始人”。宋太宗赵光义为达到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创造性的发明”了“阵图”这种被后世当作笑柄的东西。大凡领兵作战的将领,赵光义都会事先煞有介事的授予其一份已经画好的“阵图”。大到出征后该如何行军、布阵、出击,小到军队该如何扎帐篷。皇帝陛下在“阵图”中都有明文规定,统兵将领们要做的就是跟木偶一样按主人意愿行事。不管前线有什么变化,甚至于即便是明知道按“阵图”作战必死无疑,将领们也必须一丝不苟的去执行。这种做法让后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但确实是史实。而且重要将领尤其是边境重将,只有统兵权但没有调兵权。想调动兵力必须请示皇帝批准。否则就是“抗旨谋反”的灭族之罪。而且在重要将领尤其是边境重将身边,都伴随有一位皇帝亲自任命的文官“监军”。这些文官“监军”都是皇帝绝对信赖的,对军事行动拥有最高决策权。而且身边都拥有千余名皇帝分派的禁军。一旦将领的行动与“圣意”相违背,“监军”有权当即逮捕甚至是处死将领。而此时,皇帝给潘美的命令极为明确:雁门关不可能长期拒敌。必须积极准备固守太原。在这种近乎变态的高压下,潘美是不可能援助杨业的。万般无奈下,杨业只能依靠自己麾下有限的兵力来对敌。此时,杨业一共只有区区三千兵力,而且绝大部分是步兵,这与辽国强悍的十万铁骑根本不成比例。但杨业必须依靠这有限的力量来作战。


      面对来势汹汹的强大辽军,杨业做了充分准备。他与辽国打了几十年交道,很了解对手。他断定,辽军一路南下,沿途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必定异常骄横。加上雁门关只有数千守军,骄横的辽军必定轻敌!杨业决定冒险主动出击。守军避其锐气,主力步兵在副将带领下,依托天险地形和远程弓弩,在正面坚守关口抗击、迟滞辽军行动。他自己则亲率仅有的最精锐的数百名骑兵。在熟悉地形的当地向导带领下抄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迂回到辽军大纵深、远后方后发起突袭,与正面守军夹击辽军。战术确定后,杨业率领精锐骑兵出击,为激励士气,杨业以无畏生死的坚定决心激励广大将士。为表明自己的意志,他折箭来表示自己宁可战死沙场,绝不回头的必死决心!而且当即留下亲笔遗书,安排了后事。在主帅勇敢行动的鼓励下,宋军将士士气大振,纷纷表示愿拼死力战以拒强敌。于是,在关内将士和民众含泪送别下。数百名宋军骑士策马飞驰出关,踏上生死未卜的征程。


      杨业率军出击不久,辽军的前锋抵达雁门关外。此时从山顶望去,十万契丹铁骑漫山遍野,彻地连天。穿着黑色军服的骑兵如乌云般遮天蔽日,滚滚而来。将雁门关外的峰岭、山谷、沟壑、田野、溪流甚至是天空都染成恐怖的铁黑色!这死亡的黑色仿佛瞬间就可以将弹丸的雁门关吞没。而当辽军挥舞刀剑时,无数钢刀雪亮的光芒又仿佛闪电,刹那间将死亡的黑色乌云驱散开来,带来白色的恐怖。辽军骑兵万马奔腾,滚滚马蹄声和战马的嘶鸣声汇聚在一起,震耳欲龙!自从南下以来,沿途宋军大都一触即溃,辽军势如破竹,根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因此辽军主帅萧咄李异常骄横。加之已经得到确切情报,雁门关只有三千守军。在他看来,拿下雁门关根本不算作战,只能算做“搂草打兔子”。到达关外后,萧咄李身穿黄金甲胄,在左右拱卫和旌旗簇拥下,骑着高头骏马前往督战,辽军开始进攻。雁门关保卫战打响。


      辽军虽然兵力强大,但雁门关地处山地,地形极为复杂。辽军精锐铁甲骑兵依仗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向宋军发起大规模集团冲锋。但是,受山地限制,辽军骑兵进展缓慢。而且遇到宋军事先准备好的连环陷阱、壕沟等工事的阻击。大量骑兵落入陷阱、壕沟。被里面锋利的竹签活活扎死!但辽军毕竟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因此逐渐逼近宋军关口。宋军守军和部分协助防守的关内壮丁,使用强弓硬弩,向辽军发射密集的火箭。一时间箭如雨下,箭镞带着死亡的火焰和刺耳的尖啸声,像狂风一样遮天蔽日的劈头盖脸砸向辽军,辽军当即被击杀无数!火箭还引燃了周围的草木,很多辽军战马受惊后四处乱撞,冲击着辽军阵型。尽管遭遇猛烈抵抗,但辽军毕竟训练有素,而且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因此逐步逼近雁门关口!

  
      危机时刻,已经迂回到辽军后方的杨业率精锐铁骑发起攻击!在攻击前,杨业命令所有骑兵砍了很多大树枝,将树枝都拴战马的尾巴上拖在身后。这样奔跑时会卷起大量烟尘,让对方无法辨清虚实。随后,杨业率宋军铁骑发起冲锋!辽军南侵后,一路上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异常骄横。轻敌冒进。根本没有料到杨业敢于以区区三千人进行抵抗,更没想到杨业能主动发起进攻,因此毫无防备。此时的精力都集中在正面攻城战场。杨业指挥宋军骑兵从辽军背后发起冲锋,战马后面拖着树枝卷起大片尘土。一时间,辽军后方侧翼烟尘滚滚,战马嘶鸣。宋军骑士吼叫着杀向辽军。杨业一马当先率宋军铁骑冲入辽军阵中乱砍猛杀。宋军骑兵远用弓箭射击,近用弯刀砍杀。同时用西带的火把四处投掷纵火。辽兵毫无防备,根本没料到宋军居然敢在背后猛插一刀。加之对方一片严惩,弄不清后面究竟来了多少宋军,一时间胆颤心惊,阵脚大乱,纷纷溃散。宋军铁骑如入无人之境!宋军将士的喊杀声,战马的嘶鸣声,辽军士兵的惨嚎声和兵器的撞击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


      厮杀中,杨业发现,辽军中军之处于旌旗簇拥,士兵们护卫着一个身穿金色铠甲、骑着高头骏马的将领。他料定那必是辽军主帅。于是率铁骑猛攻辽军中军。而此刻骑骏马者正是辽军统帅萧咄李。他本来是来督战的,做梦都没有料到宋军居然能出现在他的中军!宋军骑兵在杨业的率领下猛烈冲杀,萧咄李左右卫兵四下溃逃。杨业在奔驰的战马上扬弓放箭,正中萧咄李胸膛,将辽军最高统帅当场力斩马下!


      主帅萧咄李一死,辽军顿时阵脚大乱,成了一盘散沙,全线溃散。守卫雁门的宋军步兵主力见杨业袭击成功,辽军全线溃逃后,立即开关杀出,在远程弓弩掩护下杀入辽军阵地,与背后的宋军骑兵夹击辽军。辽军腹背受敌,全军崩溃,向大同方向逃跑。雁门关外,遍地是辽军骑兵和战马的尸体。远处的山涧几乎被辽军尸体填平!护城壕则被辽军鲜血灌满,成为名副其实的血河!杨业乘胜追击,生擒辽军都指挥使李重海。击杀辽军万余,俘虏数千人。缴获战马、旌旗、甲胄兵器无数。至此,雁门关之战以宋军全胜、辽军彻底失败告终!是役,杨业以区区三千兵力,取得击杀包括辽军主帅萧咄李在内的万余人,俘虏辽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以下数千人,击溃辽军十万铁骑的空前辉煌的战绩!北宋北部边境转危为安。


      雁门关之战后,杨业一举成名,威震塞北。“杨无敌”成为令辽军闻风丧胆的称号。甚至于出现这样可笑的局面:雁门关大捷以后,杨业威名远扬。辽兵一看到“杨”字旗号,就吓得抱头鼠窜,不敢交锋。然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杨业以少胜多、取得雁门关大捷的消息传到国内后,没有为他在祖国带来多大的荣耀。相反的,北宋其他部分边关守将(其中大部分是当初逃跑的)以及朝中的那些“大儒”们对他的成功充满嫉妒。纷纷上书弹劾,甚至公然明目张胆的捏造“证据”诬陷杨业“谋反”。而这个所谓“证据”,居然就是:“杨业为何能以三千击败十万呢?就是因为他勾结了辽军,这只是一出双簧而已”!宋太宗赵光义采取的对策很有意思。他将所有参劾杨业的奏折封好,派人送给杨业。一些评论认为这表明了宋太宗对杨业的信任。但灵云认为,这种举动更多的是对杨业的一种“旁敲侧击”。但是,杨业毕竟也受到嘉奖,官职也提升为潘美的副手,成为北方主要将领。当然,朝廷对他的“特殊待遇”是不会改变的。


      发生在公元980年3月的宋、辽雁门关之战,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雁门关之战是中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即便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宋、辽双方当时战场实力对比已经不能用简单的一句“相差悬殊”来形容。双方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杨业以区区三千步兵为主的微弱兵力,击败辽军十万精锐骑兵,而且击毙敌军主帅,俘获其副手,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灵云认为这绝非偶然。首先,辽军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本身就缺乏正义性。侵略者历来是很难得到好下场的。面对残暴的侵略者,雁门关守军将士和民众同仇敌忾,为取得战争胜利赢得了重要的士气和军心。而最重要的无疑是杨业杰出的指挥才能。杨业准确把握战场环境,根据辽军异常骄横必然疏于防备,绝不会料到宋军敢于主动偷袭的弱点,果断采取了包括主动出击、远程奔袭、隐蔽接敌的战术,对战争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杨业战后一举成为威震北疆的一代名将,为保卫宋朝北方领土作出不朽的贡献。在他殉国后,他的长子杨延昭则继承父志。取得著名的遂城保卫战的辉煌胜利(灵云注:关于遂城保卫战详见灵云ら苍月《铁城雄风!:记北宋遂城之战》)。杨业和他的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灵云注:特别指明,历史上并无杨宗宝。其人是后世文学家创作的虚构人物)的英雄事迹和爱国情操受到人民的无限敬仰,最终演义成为脍炙人口的《杨家将》系列故事,被后人广为传诵,一直延续到今天......
回复 1# liu276


    石敬瑭不是汉族
但是汉奸

溥仪 慈禧  也是 如此
哪里转的楼主,,给链接。
要是真有乔帮主就好了
石敬瑭人家是突厥沙陀~
网上手有余香 发表于 2011-3-7 21:54


不是汉族,哪里来的汉奸
Gabrial 发表于 2011-3-10 13:07


    汉奸是个统称
辽军也只有几百人!!!!

歼灭几百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