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每日发有关战略艺术及军事战略的帖子,附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20:24:01
近日起每日发有关军事战略的帖子,请留意!
将把这些帖子附在这个题目下!
朋友们自己喜欢的也可以附在下面,但必须是军事战略的方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4-30 10:25:11编辑过]
近日起每日发有关军事战略的帖子,请留意!
将把这些帖子附在这个题目下!
朋友们自己喜欢的也可以附在下面,但必须是军事战略的方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4-30 10:25:11编辑过]
在新中国与美国关系的互动中,毛泽东的战略眼光和魄力,使得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最终放弃了与中国为敌的打算,最终选择与中国和平共处。在这个斗争的过程中,美国无论是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都是一败涂地。而中国则在此过程中改善了国家周边的安全态势,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断绝了一百多年以来一直是中国心腹大患的海上敌人来源。在经济上中国由于独立自主进行建设,也在战略上得分很多,在战术上则付出了一定的生命财产代价,与美国相比,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要达到的目标都顺利达到了,而美国在与中国为敌的每一个步骤和动作,最后都是事与愿违,在1970年代最终不得不放弃与中国为敌的政策。

今天中国的宵小之辈,就是在以战术眼光来非议毛泽东主席的战略决策的。

一、 美国对于共产党和新中国态度及其背后的因素


1947年毛泽东就已经看到“中国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美国设想的战后世界图景中,中国应该仍然维持解放前的地位,作为资源流出地区供给农产品、成为工业产品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很显然在美国主导的全球金字塔中,中国必须处于底层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中国通过革命而赢得独立地位,并自主进行现代化建设,摆脱金字塔底层的地位,与美国追求的战略目标是完全矛盾的。所以美国坚定不移地反对共产党政权,更加反对由毛泽东领导所代表的民族独立诉求和国家发展愿望。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美国大使赫尔利就在美国国内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美国政府坚决拒绝与共产党合作。在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尽其所能为蒋介石的战争机器输血,在战争开始阶段,美国不惜亲自出马一方面用和谈、调处名义争取时间,一方面帮助蒋介石把军队输送到战争前线。在战争开始后,国民党政权战争经费的一半以上仰赖美国供应。在战争已经出现明朗的结局之后,美国撤回大使。当战争在大陆战场已经结束之后,美国转而极力扶持“中国民国在台湾”,并于1954年与老蒋签署共同防御协定,在联合国里一直搞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阻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至今为止美国仍然是台独的后台。

二、 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战争的战略与战术后果


在朝鲜战争于6月25日爆发之后,美国迅速明确宣布“台湾地位未定论”,为自己在 军事上利用台湾制造舆论,并于1950年6月27日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在朝鲜战争开始的时候,本来只是朝鲜的一场内战,由于美国的大规模介入,结果使得朝鲜战争国际化。1950年10月8日,中国政府正式作出决定,派军队进入朝鲜境内作战,1950年10月19日平壤陷落,这一天的黄昏,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渡过鸭绿江。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在靠近鸭绿江的温井两水洞地区,与南朝鲜军队遭遇,打了入朝作战的第一个胜仗,这一天后来被规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经过3年的浴血奋战,志愿军把防线维持在三八线附近。在战争的后勤补给和远程火力方面,志愿军则处于劣势。在1953年停战协定签署之时,从军队的进攻能力来说,志愿军占据绝对优势,美军在上甘岭之战中一败涂地,而志愿军发起的金城反击战却达到了“改直三八线、改善防御态势”的目标。在3年的战争中,志愿军耗费作战物资56万吨,战争经费62亿元,不到当时中国一年的工商税收数量;而美国耗费作战物资7300万吨,战争经费830亿美圆,超过美国当时的年度财政收入。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志愿军真正见识了“纸老虎”的真面目,对美军极为蔑视,认为其战斗力甚至远远不如蒋介石的军队。


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美军处于全面溃退态势,麦克阿瑟曾经叫嚣要扩大战争打击范围,美国总统甚至威胁要使用核武器。而毛泽东在决策介入战争之前就准确预料到:如果志愿军有失败的可能时,美国将有可能扩大战争,希图使用战争恐怖来提前结束战争;相反如果战争进行比较顺手,美国扩大战争也无法根本改变战争结局,那么战场将会局限在朝鲜。麦克阿瑟的叫嚣,不过是跟水浒中的泼皮牛二一样,因为架打输了感到颜面无光,拼命想要找回场子而已。当然反应跟牛二一样的人决非麦克阿瑟一个,杜鲁门也算是半个,后来在越南战场上越陷越的约翰逊表现也差不多。最后他们都是很清楚的,战争结果已经提前注定,他们的作为不过是存有侥幸心理,期待上天关照好运气,找回场子。


实际上根据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的说法,美国之介入越南和朝鲜战争,是作为美国在1940年代没有影响到中国内战结果的后续动作。看来牛二针对的对象还是很清楚的。虽然美国在战后一再宣称欧洲是战略重点,但是长期都是把军事力量的重心放在中国的周边,并以仅次于两次世界大战规模的军队,发动和介入这两场战争。


在1965年,中国当时的外交部长陈毅发表声明说到,我们等美国人打过来等了16年,等得头发都白了。(这个话刚刚好可以与朱熔基说入世谈判是“黑发人谈到白发人”相对照)美国走上扩大越南战争的道路之后,中国一方面通过第三方警告美国人,如果美军胆敢越过北纬17度线(这个17度线是中国政府是在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中签字承担责任的),中国将派地面部队参战。后来美国果然没有敢越雷池一步,中国也就相应地没有地面部队参加越战。由于美国空军轰炸越南北部,中国就派出高炮部队帮助进行防空作战。在越战期间,中国援助越南的武器装备足够武装200万人,此外还有500万吨粮食的援助。修建10号公路(胡志明小道)也主要是中国的工程部队承担的。越战期间,中国先后有32万人参加对越南的援助,最多的时候有17万人在越南,最后有5000人的伤亡。在此十年间,中国对外援助处于高潮(包括对阿尔巴尼亚和非洲诸国的援助),最多的一年(1970年)对外援助数量约7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8%,一般年份对外援助占财政支出的3%左右。


其实在美国战前规划的世界蓝图中,在战争中都精确实现了,欧洲的竞争者被消灭了,日本的工业实力也没有了,环顾世界,美国在经济上没有合格的竞争者,全球资源就放在美国的手边,有一种予取予求的态势。只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才使得美国取得资源的范围真正缩小了,这是一个真正的利益的丧失。反观欧洲,战前美国的竞争者德国和法国是一片废墟,英国也是奄奄一息,美国的工业产值占全世界的53%。而在1933年美国已经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承认了现实。东欧各国人口、疆域、资源都不足观,战前还有的是资源净输入地区。日本的垮台使得美国在亚洲的扩张没有对手和阻力,但是偏偏在美国已经与蒋介石政权签署了《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之后,中国“沦陷”于共产党之手,原来可以指望的利益都已经成为泡影,怎么不叫美国人痛彻心肺。

三、 中美关系解冻的历史条件


由于与中国的敌对关系乃是实际利益的损失,因此美国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幕后政策制订上,战后都已经把中国列为头号敌人和对手,因此才有美国人所说的“韩战”与“越战”。这两场战争打下来之后,美国发现大事坏了,美国在战后最初本希望把欧洲和日本边缘化,成为美国产品的倾销地,尽可能抑制欧洲的工业力量恢复,后来发现欧洲的左翼政治和文化力量急剧攀升,欧洲有失陷于共产主义制度之可能,这才不得不对欧洲的资本家集团改而进行扶持,这就是马歇尔计划的起源。由于亚洲需要与中国为敌,也只得扶持日本。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也仍然希望通过马歇尔计划实施,在美国和欧洲日本之间实现分工,美国在生产资料产品和高科技军事装备方面上占据绝对优势,并供应全世界,欧洲和日本发展民用工业和轻加工业,以尽力延长竞争对手的成长时间,这个政策本来可以取得一个比较长时间的成效的,但是韩战和越战破坏了这一美梦。


在这两场局部战争中,美国的许多重工业部门不得不集中力量用于满足军事定货需要,结果先是世界乃至国内的民用品市场让出来了,养肥了欧洲和日本的轻工业部门,接着美国的重工业部门也在战争结束之后发现,大部分市场已经有强大的竞争者存在了。资本主义的铁板一块,就这样被打入了楔子,经济争端和政治分歧跟着就来了。从19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金融和贸易争端就日益频繁起来,两个世界变成了三个世界。无论是在什么层面上意义上来说,中国人民在这两场战争中所做出了牺牲,是具有世界性的全局意义的。


由于美国和欧洲日本的竞争态势加剧,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对第三世界的盘剥,相对轻微一些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资源分配上的地位。而中国以近乎无限的人力资源从1980年代开始,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结果却使得第三世界国家的竞争态势恶化,养肥了第一世界并促使第一世界实现了更高程度的整合,恶化了第三世界的资源分配地位,特别是今天中国本土的不可再生资源流出已经极为严重,每年中国资源流出大约占全部开发资源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就是说中国每采10煤没炼10吨钢,都有3吨半左右流出国境用于帮助欧美日实现其富裕和发达。


1971年尼克松在关岛的讲话中说中国是世界五大力量中心之一,并不是因为中国真的在经济力量上足够强大,达到美国不敢小看的地步,而是美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再当牛二,也是找不回场子的。以前与中国为敌的成本和代价已经太大,美国已经无法承受这个的后果了,所以才有这个关岛讲话的。


在美国人感到必须痛改前非的时候,中国民众在毛泽东领导下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国家安全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经济上中国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世界上的一个主要工业国,由于中国当时执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到1970年代中期,中国的金属加工机床数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多于美国,仅次于苏联),主要工农业品按照实物指标已经列为世界第三位,到1990年中国的同一指标还是第三位,1995年才变成第二位的,不过不是中国发展快超过了别人,而是苏联解体的结果带来中国的位次上升。国际政治地位上升的标志性事件是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获得压倒多数票,实现了驱逐蒋介石集团进入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由于美国最后不得不放弃了与中国为敌的政策,近代以来让中国人民感到防不胜防、总是从海上对中国安全构成根本威胁的强大敌人,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消失了。


特别有意思的是,毛泽东于1970年与斯诺谈话时,除了透露尼克松想要来中国的消息 之外,还准确地预言到尼克松将会于美国举行大选的1972年到中国来。
军事辩证法,是研究与运用构成军事运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联、制约及转化规律的科学,是军事学术各门类的共同的方法论基础。军事辩证法的本质是军事实践上升的哲学观念,是研究指导战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它通过军事活动主体的思维作用于军事实践,是指挥员必须具备的智力与心理素质。
(-)
在伟大的社会变革与技术革命时代,哲学的进步常常是其他科学认识进步的先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哲学上的积极成果都曾有力地推动过军事理论的发展。而各个时代的军事家,为了解释战争现象,认识战争规律,寻求指导战争的方法,也都力图求助于当时哲学上的成就作为认识探索的工具。哲学思想指导了战争,战争又丰富了哲学内容。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军事著作,不仅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哲学性质,甚至是所处时代哲学的精彩部分。中国古代的《孙子》和《老子》等兵书,都兼有军事和哲学上的双重成就。在外国,古希腊的哲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都对西方军事思想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戴高乐说过:"根本没有任何名将对人类思想传统毫无兴趣,在亚历山大的胜利根源里,我们可以经常发现亚里士多德。"18世纪的普鲁士,曾经是欧洲的一个落后国家,只是在哲学方面显露出一些准备迎接新时代的气息。黑格尔的思辩哲学、拿破仑的战争实践和新兴的工业革命,造成了克劳塞维茨等一批军事思想家。

  在人类全部实践领域中,军事斗争是最尖锐的社会矛盾冲突形式,人类的智能与体能活动在战争中也表现得最为充分。战争实践是孕育哲学产生的最早源头之一。战争的残酷性,使得军事哲学之花不能脱离战争实践之根太远,因而较少有经院哲学的迂腐味。中国的历代兵家思想较之其他思想流派,更多地保持着辩证思维的优秀传统和"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人们只能在客观世界提供的条件下去了解战争,只能从每一场具体战争的特殊规律中去认识战争的普遍规律,只能通过战争的偶然性去把握战争的必然性。而每一个时代战争学说所达到的高度,虽然只具有认识的相对性,却是认识长河中的一个阶梯和环节,包含着认识前进的绝对内容。
(二)
军事运动形式的转化过程,是辩证否定的过程。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特殊的否定方式,经过这样的否定,它同时就获得发展。在军事斗争中,由于始终处在敌对双方的斗争和力量消长的现实中,因此对立统一与转化和质量互变规律的表现形态比较直观。而辩证否定规律以及军事规律的完整表达,则属于深层次的,往往以军事上的特定范畴和形式表现出来,而这恰是最为重要的。例如军事革命,就是辩证否定的过程。我们之所以称为军事革命而不叫军事技术革命,是因为从总体上讲不存在单纯的军事技术革命,它总是涉及军事理论、军事组织和作战方法的一系列变革。军事思想本身也是在不断辩证否定中前进的。军事艺术不是出土文物,越古老越好,而是需要创新。由于战争原则无法在战前进行真正的试验,因而战争指导不可能完全脱离历史经验,但尊重历史不等于重复历史,尊重经验不等于照搬经验。军事上最忌讳的是按照上一次战争的模式准备下一次战争。特别是现在,战争指导必须跟上军事革命的步伐。在古代社会,技术的进步所引起的军事变革还是很缓慢的,往往要经过好几个世纪的时间,才出现人类社会环境上的实质改变。在那个时代中,主要的军事思想、军事技术和作战行动样式,也相应地只有缓慢变化。战争指导者可以逐渐使其思想与技术环境适应。因此,可以根据上一次战争中所获得的经验,来发展一下战争所可以使用的战略战役和战术观念。现代则不同了。本世纪初更新一代军事装备要用30至40年时间,但最近10至15年内,像导弹、飞机、坦克、电子战装备等就已经更新了两代以上。军事理论虽然比其他军事知识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据国外专家论证,军事理论经过8至10年就要有根本性补充,而军事实用知识经过5至7年就要更新。这样就不能不引起军事上其他方面的变革。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任何物质的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变为其他运动形式。事物的规律正是在这种运动形式转变中得以完整表达的。构成战争的诸因素也是这样。当一项新的军事技术产生,使军队装备发生变化,接着便引起战术的变革,然后又会引起部队编组形式、指挥原则等一系列形态变化,到这时,属于这一方面的军事规律才算是得到完整的表达。单单了解某一环节的变化,还不能算是完整的规律性的认识。

  运动形式的转化过程,也就是辩证否定的过程。军事领域中的辩证否定,包括完善、改进、变革和重建,是继承和变革的统一。战争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及战争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变化而发展,从一种军事结构和战争形态发展到另一种更高级的军事结构和战争形态。比如,坦克出现以后,先是适应原有的军事组织形式,作为步兵的配属单位分散使用。后来坦克兵发展为独立兵种,迫使军事组织服从新的技术兵器。接着又出现了步兵与坦克行动无法达到齐一性的矛盾,从而促使装甲步兵的诞生。它既是对传统步兵的否定,又是对步兵的保留和发展。由于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军队装备不断改进和加强,从而使技术兵器逐步向下配属,合同战术向下延伸。炮兵、坦克、直升机由配属、转隶、支援武器逐渐变成队属武器,部队独立遂行任务能力增强,攻防纵深扩大,相应地要求增大侦察、通信和各种保障能力。上述种种,反映到军事学术上,出现了"大纵深作战"、"空地一体作战"、"海地空天一体作战"等战争理论。它们共同的物质基础是宇航和空中突击能力、远程火力(包括联合攻击弹药)的突击能力、联合后勤保障能力、远距离投送能力、信息作战能力、以及作为上述能力"倍增器"的C41系统。这样,从武器到编组到军事学术的变革,走完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旧质被新质所代替,渐进发展到飞跃,从而使军事规律得到完整的表达。

  由于战争不能用其他实验方法所替代,这就要求变革必须保持与传统经验的适当联系。战争手段、作战组织和作战形式的辩证否定,以及新的军事理论与原则的提出,要始终围绕着提高作战能力、达成战争目的这个轴心向前发展。违背这个规律的做法,以及华而不实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
在战争中,如何解决主客观之间的矛盾,这是军事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战争指导的关键。战争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同时又是一个客观过程。战争认识是战争实际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军事哲学的逻辑起点,只能是战争的实践,而不是任何主观先验的"原则。

  战争中的主观指导要做到符合客观实际,反映战争运动的客观辩证法,就必须遵循科学的认识路线。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根本方法,就是毛泽东指出的: "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战争认识的对象必须包括构成战争的全部因素--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战争是一种复杂的,充满盖然性的,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敌对双方相互对立的基本因素展开于作战行动中,表现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尖锐斗争,以及对战争(战场)主动权的反复争夺。其结果决定着作战态势和战争结局。在敌对双方的矛盾斗争中,不断地发生着力量对比的量变与质变,发生着战争阶段和主要作战形式的辩证否定的转变,从而实现着整个战争形势的质的飞跃。

  军事认识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能动的反映战争规律的实践活动过程。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计划作战是认识的第一个过程,实施作战是认识的第二过程。军事行动的企图是预期的,但军事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常常是非预期的。敌对双方的作战企图至少有一方落空,甚至双方的企图都不能实现。从本世纪的一些重要战略计划看,没有一个是完全按原计划预想实现的。战役战斗计划更是如此,部分改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全部改变也间或有之。因此,认识情况的第二个过程与第一个过程同样重要,甚至更具有决定意义。作战发起后,必须不断依据新的情况,适时调整作战计划。这是作战中主客观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战争的指导规律。
(四)
军事战略是国家安全目标与军事手段之间的一个极为活跃的因素,也是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诸因素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集中体现。历史上每一个高明的战略构想和战略实践,都闪现着辩证思维的光辉,反映着时代的思想成果。

  人类最早萌发的系统工程观念,是应用在战争谋划方面的。公元前4世纪,越王勾践采纳大夫文种提出的破吴灭敌"九术",即:"1.尊天事鬼,以求其福;2.重财币以遗其君,多货贿以喜其臣;3.贵籴粟缟以虚其国,利所欲以疲其民;4.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5.遗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宫室以尽其财;6.遗之瘐臣,使之易伐;7.疆其谏臣,使之自杀;8.君王国富而备利器;9。利甲兵而承其弊。"这个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的计划,可以说是开总体战略之先河。公元前2跖年刘邦采纳萧何的战略建议:"王汉中,养其民,收用巴蜀,以致贤人,还定三秦,天下可图。"公元207年,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计划要点是:"跨有荆益,保其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两个战略计划虽然简约,但包含了战略企图、战略布势、决战方向和时机等内容。这些都是中国军事战略思想的宝贵遗产。

  军事战略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正确地规定战略行动方向,但决不仅止于此。军事家为战争所作的努力还包括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思考开战决心,以及筹划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条件结束战争。军事战略与军事策略是相辅相成的。越是在战略上处于劣势,越是需要运用策略达到战略目的。本世纪初的日俄战争,从性质上讲是非正义的。日本之所以能以弱胜强,关键在其战略谋划和策略运用。

  日本运用了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六项谋略计划,都获成功。其一是开展国际外交活动,建立日英同盟并争取美、德等国的暗中支持;其二是拨出相当政府年度支出十分之一的巨款,派出间谍,暗中支持俄国反对派活动,牵制俄军东调;其三是派出特使游说美国总统出面调停,以免战争旷日持久;其四是军事准备及陆海军协调行动;其五是派出"特殊任务班",袭扰俄军后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措施,即在欧美发行公债,筹集军费,同时切断俄国的资金来源。从经济角度分析日俄战争,其战局深受国际金融的投向所左右。这股金融势力原是通过俄国经营东方以获取利益,在日俄战争中却转而支持日本,使日本筹集到高达15亿日元的经费(相当于当时日本三十七年半的国家预算总额),这是日本在日俄战争中从劣势转化为优势的重要物质基础。

  毛泽东站在更高的军事哲学角度,不仅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其他因素,分析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影响,而且更进一步阐明了战争规律与战争指导规律的关系;战争特点与军事战略的关系;战略与战术的关系,等等。提出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的防御与战役战斗的进攻;战略上的持久与战役战斗的速决;战略上的内线作战与战役战斗的外线作战;战略方向的有规则、有定向与战役作战的不规则、无定向;实行战略转变,即依据敌我力量对比变化而转换主要作战形式;慎重初战;创造战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著名军事原则。从而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五)
整个军事领域都是辩证规律的活跃天地。而作战指挥则是辩证思维的最活跃、最精彩的场所。具有透视与把握战争发展的能力,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中能够抓住战机,从而显示优秀指挥员的才华、机智、魄力和名将风度的,主要体现在指挥员作出的那些带有决定意义的作战决心上。

  指挥决心是对多种选择的否定,又是指挥思维的最后环节。指挥决心是选择的结果,也是选择的丧失。选择包含着创造。只有创造性思维才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许多作战的胜利,是运用"反逻辑"、"变例方法"等,达到出奇制胜的。

  战争是充满盖然性的领域,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交织作用于战场。指挥决心往往是在敌情不完全明了和许多不确定因素条件下作出的。战争情况瞬息万变,要求快速决策;而面对不确定因素,又必须慎重决策。及早定下决心,带有一定的风险性,但长时间准备也有丧失速度与突然性的危险。所以有时及时下达比较实际的决心,比明天下达更完善的决心也许更有效。坚持不打无把握、无准备之仗的军事原则,并不排除指挥决心中的风险成分。完全明了敌情的指挥决心几乎是没有的,即使一时明了,但在我变敌变的动势中,也难以做到总是对敌情一清二楚。主要情况大致搞清楚了,就应该制兵机之先。又如,集中兵力、形成攻击重点,本身就有风险的一面,即放弃其他方面的兵力优势。不看到潜藏的危险,则孕育着失着;不敢冒一点风险,则会坐视成功机会的丧失。主要方向的成功,有赖于非主要方向的不败,否则会影响全局。在集中优势兵力问题上,过多地集中兵力也包含非科学成分。结构工程科学认为,过大的安全系数是浪费的。用在战争上,过于密集的兵力部署,会增大伤亡,至少加重后勤的负担。而兵力过少,又不敷应用。掌握适度,才是军事辩证法的体现。

  在现代战争中,用旧的指挥方法和传统的设备,是不能解决指挥中信息量大大增加而又要求决策的时间大为缩短这个矛盾的。必须运用现代化的指挥手段,大力发展自动化指挥系统。同时也要看到,自动化指挥系统只能为指挥决心提供咨询和某些依据,它并不是决心的本身。任何机器都无法取代指挥员的创造思维、军事计谋和勇敢坚毅的品格。
(六)
新技术革命与新的世界格局,给军事斗争带来新的变革,出现了若干新的战争形态。诸如核背景下的常规战,分别较量的整体战,非直接冲突的军备战,以及低强度、高技术战争,等等。特别是核武器的出现,使战争手段与战争目的发生了矛盾,即在对方保有第二次打击力量的情况下,首先使用的一方,能够消灭敌人,但不能保存自己。于是核军备作为一种威慑力量,实际上是"不使用的使用",即以其能够使用达到威慑,用威慑达到不使用。总之,客观现实大大充实了军事辩证法已有的范畴和概念。现代作战环境和作战手段,几乎强制地迫使我们按照现代系统科学方法去解决军事指导问题。因此,应当把反映客观规律的现代思维科学和方法论的成果,诸如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加以吸收和改造,纳入军事辩证法的科学领域,以解决时代面临的军事新课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新范畴。只有如此,军事辩证法才能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如何处理经济与军备的相互关系,是和平时期国家安全的重大课题。保持适度的军备,不仅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而且可对经济建设的许多领域产生促进作用。当然,如果军备发展超过经济的承受能力,同样会丧失国家安全。正确处理军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是现代建军的重大抉择。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军队数量并没有丧失它的军事意义。没有一定的数量,质量则无从谈起。在作战中建立兵力兵器的对敌优势,仍然是基本的作战原则。但是,军队的数、质量关系已经具有了新的内涵。必须注意军队质量对作战胜负的重大影响。在某些战场条件下,靠数量优势已经难以弥补质量的劣势。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手段去解决。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武器装备相互制约的关系更为复杂,更新的速度空前加快。在军事装备研制上,向来存在着需求与可能的矛盾。由使用者论证,往往偏重于作战要求,而忽略科技水平可能达到的程度;由生产者论证,则又往往偏重于现成的技术水平,缺乏作战需求的动力,因此两者必须紧密结合。但关键是科研部门必须了解作战要求。现代装备的费用比过去装备要高得多。据统计,在一些发达国家,武器装备费用的典型分布是,论证费占3%;研制费占12%;生产费占35%;训练与维修费占50%。一项主战装备配发部队后,也必须有与之相关的配套装备,训练、维修等工作要跟上去,新装备才能形成战斗力。

  总之,军队现代化要求采用最科学的方法论,最合理的编组形式和管理方法,最佳效费比的装备建设方案。这些都是军事辩证法的新课题。军事辩证思想越深刻,越能反映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军事辩证法为实践提供的指导越多,就越具生命力。

  种种迹象表明,世界军事斗争已经或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军事哲学必须给这种变革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要解决军事辩证法距离战争实践特别是指挥科学过远的问题,就必须克服繁琐的纯理论推导,重视从实践中发掘军事辩证法新的范畴及其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军事思想成果,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科学。中华民族的振兴,也应当有其在军事理论上的表现。
以下是引用疾风骤雨在2003-4-30 9:55:55的发言:
特别有意思的是,毛泽东于1970年与斯诺谈话时,除了透露尼克松想要来中国的消息之外,还准确地预言到尼克松将会于美国举行大选的1972年到中国来。


这句话把整篇文章的基调表达出来了,不但是一个中国的神,还是一个预言者。
以下是引用风清云淡在2003-4-30 11:30:33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疾风骤雨在2003-4-30 9:55:55的发言:
  特别有意思的是,毛泽东于1970年与斯诺谈话时,除了透露尼克松想要来中国的消息之外,还准确地预言到尼克松将会于美国举行大选的1972年到中国来。


这句话把整篇文章的基调表达出来了,不但是一个中国的神,还是一个预言者。
[/quote][em04]偏激了点哦~~[em11]
任何人有优点有缺点,需要分开来看。毛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但不是一个经济家。
争霸天下(有人怀疑是朱总理写的)(转载)
欧洲也好,美国也好,都是未来五十年内可能单方或共同主宰世界的候选人。美国的强大在于经济制度的充分有效,社会意识形态高度发达;而中国的实力在于众多的人口和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十三亿人口是发展的阻碍,但只要经济和文化制度积累到一定水平,这种阻碍就会转化为强劲的推动力。事实上,人口是文化和经济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人类政治历史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是美国人对中国刮目相看的主要原因。   
  然而,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并不是中国和美国两个人玩的游戏,野心勃勃的参与者比比皆是.欧洲并没有没落,密集的人口加上文化的多样性,只要能够走向联合,仍然是世界文明的领先者。俄国正在养精蓄锐,它的实力和欧洲此消彼长,欧洲动荡分裂,俄国将异常强大,欧洲联合安定,俄国充其量只是一个地区强国。除此以外,印度和阿拉伯世界也是强有力的竞争者。印度和中国的情况很相似,这样域广人稠的国家,一旦有合适的机会,超过那些小富国轻而易举。阿拉伯世界处在中,印,欧,俄的环抱之中,和平发展困难重重,但如果周边情况有变,同时有内因走向团结,也完全有争霸天下的能力。   
  不少同胞最近受了美国人的气,反思也好,牢骚也好,都是正常现象,但不要把眼睛和拳头就只盯著美国人。在世界文明历史中,各种文化的竞争如江河之水,你争我赶,从来就没有静止在某一个特定的静止形态之中。重要的不是压过某一个浪头,而是运用战略在竞争中始终争取领先优势。从主宰世界的角度而言,人类历史上有比美国更强大野蛮的国家,但它们都衰落了,甚至被完全从人类历史上抹去,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盛极必衰并不是一个好的理由,但有一点很明白,维持领先者的地位比奋力追赶要困难的多。领先者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过于执著于自己的优势,往往把落后的追赶者作为自己的参照物,以至于失去向前超越的动力。美国人正在犯这样的错误,它把中国定位为战略对手,就是这种心态的体现。就象赛跑一样,老是干扰拦截某一个选手,试问怎厶能跑的更快?更为可怕的是,它怎厶能够拦住所有的选手?   
  但我们中国人不要为美国人的这个错误沾沾自喜,被领先者打压往往是致命的。偷著乐的是其它竞争者,看看俄国,再看看印度,甚至日本人都很欣慰。和美国人直接对抗,肩并肩地赛跑,是我们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但必须等到人口这个因素作为经济和文化的推动力爆发的那一天。现在的局势让我们担心的不应该是拦著我们不让我们跑的美国人,而是会不会被其他竞争者甩在身后。   
  要应付这样的困难,要决胜于未来,中国,必须有一个长远的清晰的战略思路。如果说国人对我们的政府最近的表现不甚满意,其根本在于政府和国人还没有对这样一个思路形成一种广泛的共识。有理,有利,有节这六个字只能作为一种外交手段,而远远不能替代清晰有效的政策。中国飞机被撞,美国拒不道歉;日本鹰派势力抬头,大搞历史翻案;菲律冰在南沙群岛主权上频起事端;美国扩大军售,台岛上台独势力日隆,这些事件重重涌来,试问孰轻孰重?如果没有一个长远战略思路,怎能将一团乱麻理清?政府所为又何以赢得国人的支持,从容面对?!   
  天下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乃卧虎藏龙之地,英雄豪杰何其之多,国难当头,慨然赴死的豪气在网上的贴子中不胜枚举。然此种豪情,吾等父辈何曾尝乏,五千年历史又何曾尝乏?
  中国发展到今天,只能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成功之路,缺乏远见,自闭生路的政策曾几次将民族推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这是匹夫之勇不能克服的。如果我们不能看的更远一点,如果我们不能将未来看得更加清晰一点,那厶疲于应付几十年后,就只能等待后人的检讨了。   
  我希望国人把眼睛从美国人身上移开,看一看世界地图,再想一想我们国家的未来。
  争霸天下之二∶辨形
  摊开世界地图,我们的祖国象一个火炬,位于地图的正上方。   
  北面是俄国和蒙古。西面是印度和一些伊斯兰国家,引人注目的是巴基斯坦。东面是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面是富饶的东南亚,还有澳大利亚。  
  美国大陆离我们很远,但太平洋中有夏威夷,中途岛,关岛等一系列岛屿,和台湾岛相接,使得美国并不象看上去那厶远。欧洲和阿拉伯世界和我们基本上是隔绝的。   
  如果从地缘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分为东南西北四大块区域来分析。   
  1. 北方   
  北方是荒漠,草原,森林,冰原递次分布的地形,这里可以用八个字,就是地广人稀,气候恶劣,所以这里并不适合于发展经济,除了某些矿藏资源外,没有什厶特别的战略价值。中国和两个国家历史上都有矛盾,其中和俄国有大片的领土纠纷。但正是因为没有战略价值,所以双方可以将矛盾在可以预见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进行掩盖。另外领土的分布也防止了中俄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双方的政治经济中心相隔万里,中间是大片的无人地带,这样的军事纵深使得任何一方都很难在短时间内速战速决。
  
  2. 东方   
  东方一眼就能看到岛国日本,日本和中国之间是分裂的朝鲜半岛。跨过太平洋,就是美国,美国通过一系列岛屿和中国东边的岛屿相连,这些连线和日本和中国台湾岛大致可以划一个三角形。东方是中国和美国直接对话的场所。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美国通过和岛国结盟(包括菲律宾和新加坡),成功地将中国的势力压制在中国沿海。因此双方的区域矛盾尤其体现在美军驻军上。双方在这个地区内都有相当的文化影响和优势,而美国并不总是占上风,作为一个亚洲以外的国家,想长期赢得受中国儒家价值观影响的东亚国家的信任,是不容易的。但因为美国在这个地区没有地缘上的利益,所以能够结成较长时间的军事同盟。   
  日本是一个在经济上异常强大的国家,但在中美两个(北方还有俄国)强国的挤压下,很难有其他作为。它的唯一机会在于中美一方的衰落。日本一惯的策略并不是象英国一样维持地区的平衡,相反,它是很希望地区力量对比失衡的,理由很简单,它面对的不是一个小国林立的欧洲,而是一个国土和人口都十倍于它的中国。所以,在日本自身实力不够和中国对抗时,会长时间地联合美国对中国进行压制。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日本的角色与其说是一个强劲的对手,不如说是一个机会主者。   
  朝鲜半岛的局势现在之所以这厶复杂,是因为这个半岛是美国唯一可以够得到中国大陆的地方。朝鲜半岛的统一是迟早的事情,但无论如何,半岛上不会出现一个强大的国家,在众强夹缝中仰俯,是它很难摆脱的宿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它一方面有和中国修好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又极其依赖美国的驻军,其实这两点并不矛盾,而是半岛上生存危机感的两个方面。可以预见,朝鲜半岛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美国驻军的去留和中韩关系的亲密度。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在历史上,朝鲜一直是作为日本对手的角色出现的,一直试图摆脱日本的任何影响,因此,在其它条件满足时,这个心理可能最终导致朝鲜半岛和中国结成同盟关系。   
  台湾问题是这个地区的核心问题。再看一遍地图就会明白,台湾本身就是处在所有势力的核心位置。首先它位于日本到新加坡的中点,是美国环中国海军事同盟的中点。其次,它直接面对大陆的腹地。再者,台湾海峡是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交通的必经之地,绝大部分的石油都由此运输。最后,台湾岛本身有一定的面积,而且是一个有山脉贯穿的岛屿,因此是有一定的战略纵深的,可以储备相当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台湾问题的性质其实不仅仅是领土完整,民族统一大业的问题。台湾问题的背后隐藏了众多的战略考虑,首先,它将直接决定中国和日本的强弱对比,其次,直接影响到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第三,间接影响到中国今后在东南亚的存在。从这个角度而言,台湾是一个强大的中国必须跨过的门槛。   
  东亚,一直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是贸易往来最为频繁的地区,也是各种摩擦,冲突最为频繁的地区。一方面,美国目前对中国的压制较为成功,另一方面,中国腹地的巨大的市场和历史上的文化渊源对东亚的影响,又使得中国始终保持著反弹压制的能力。因此,在解决这个地区的问题时要保持耐心和灵活性,切不可操之过急和僵化死板。   
  3. 南方
  
  南方大致可以划为三个区域,中南半岛,群岛区域(菲律宾,印尼和马来西亚一部),澳洲。
南方具有广阔的疆域,稠密的人口,丰富的资源,较为发达的经济,同时也是重要的战略要冲。可以明白地讲,这就是中国的后院。所以说是后院,因为东南亚无强国,中国在此地区应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且这里巨大的资源和发展潜力,中国也应该加以利用,否则中国将失去成为世界性强国的机会。此外,华人的广泛分布和华人文化在这个地区的优势性也决定了这是中国可以下本钱建设的后院。在这个后院中,中南半岛最为重要。这个半岛上有两个区域强国,一个是越南,另一个是泰国。越南是一个民族性很强的国家,历史上和中国曾经长期结盟,但也反复交恶。东南亚所
  有国家中,除了新加坡,越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是最高的,儒家文化在越南具有统治地位。此外越南是一个长条性国家,海岸线和中国相连,一直延伸到中南半岛的顶端,其中有大量的良港,可以说越南是后院的一扇门,一条贯穿的通道,打开它就打开了通向东南亚的道路。泰国经济发达,有美国驻军,但和整个中南半岛比起来,影响有限。泰国历史上和中国交往不多,和越南有很多矛盾,一直将中国视为钳制越南的力量,对美国压制中国的环太平洋军事同盟并不热心,即使在地区事务上,泰国也不是一个好斗的国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南半岛没有可以和中国抗衡的势力。   
  在群岛区域中,最重要的是印尼和菲律宾。这两个国家,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菲律宾和中国有海域争端(其实我们和越南,马来西亚都有争端),但不确立势力范围也是现实政治局势的需要,一方面,在周边的权力真空地带,我不介入,列强必然介入,让他人将篱笆修到家门口,比见疯狗更惨。此外,中国目前不具备和列强,尤其是美国全球对抗的条件,但美国这样的世界级警察也不是在每一个角落都是万能的,也会有战线过长,疲于奔命之苦,我们在有影响的周边地区是完全有可能集中力量,迫美妥协,取得现实可靠的利益。当此力量增加到一定强度,也完全有可能逼迫美国从这些地区撤回其势力。因而,确立势力范围的努力,就是迫使列强承认我地区性大国的权威,粉碎其分化压制策略的根本途径。
  从目前来看,可能符合势力范围这一条件的地区包括朝鲜半岛,台湾岛,中南半岛这三个半岛,岛屿区域,所以确立势力范围的政策不妨称为三岛政策。
  朝鲜半岛应当是历史的重演,大韩国将统一半岛,并竭力扮演一个中立的角色。但事实是,中美日矛盾一旦激化,韩国无法保持长久的中立。只要不事先把韩国置于敌人的地位,在中美日可能直接对抗时,韩国和中国结盟的可能性非常大,毕竟日韩矛盾是历史的主流。   
  台湾岛的统一是中国的内政,但事实上涉及的是一个势力范围划分的问题。这一问题因为台湾半岛的战略特殊性,成为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由于中美环中国海相互压制对抗的大势,台湾问题的解决将是漫长,曲折和充满反复的,必须耐心等待时机。这些时机包括
  A.中国的经济军事势力空前强大;
  B.台湾经济崩溃;
  C.台湾经济转型,成为依赖大陆的经济附庸;
  D.中国在中南半岛的控制争夺中取得成功,控制马六甲海峡的经济权,对台湾经济完成封锁事态。
  所以对台湾不能操之过急。除了耐心以外,对台湾的争夺必须有相当的灵活性。对台政策的核心并不是主权控制形式,而是将美国的军事和政治存在赶出台湾岛,使得其环中国海的压制线被拦腰截断,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中国即使默许台湾以某种形式自立,没有外来支援,在中国的势力圈内也很难维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政府政治上施加压力,军事上施加威慑,经济上施加利诱的政策,另一方面,我们应当以灵活的态度促成和台政府之间关于统一问题的谈判,目前这个问题限于僵局,是非常危险的,台湾分离的太久,随著老一代人的死去,思归之心日淡,当务之急是加强双方的接触,尤其是民间的接触,说到底一统还是台独,台湾的未来取决于这一代年青人的思想。一国两制可以作为谈判的底线,但不能作为对台政策的底线。事实上,无论以何种联合形式,只要能及早让台湾在外交和军事上和中国大陆站在一面旗帜下,无论是对最终的统一大业,还是对中国在周边地区的战略展开都有著巨大的利益。相反,长期不统不独,持续对抗,对中国的发展负面影响最大。至于在台独时要不要动武的问题上,也应该有灵活务实的政策。动武作为杀手□固然不能扔掉,但与其盘算什厶时候才能动武,不如随时都做好动武的准备,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越强大,准备越充分,台独的决定就越加难产,仓促动武的可能性就越低。其它可能促成台独的原因还包括∶
  B. 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台湾有决战境外的能力;
  C. 周边地区局势对台湾有利,不但美,日提供军事支援,其他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保持中立甚至亲台,使大陆难以进行战略封锁;
  D. 中国内乱,中央政府失去权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台湾独立发生的原因将不在岛内,而在岛外。即使从动武的方式而言,也不宜渡海作战,靠陆军决战其境内。这种方式的成功性暂且不谈,它无论是对台湾人,还是对周边诸国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军队应当将海空战略封锁作为动武的首选方式,其目的是将台湾变成一个孤岛和死岛,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如果我军不能达到这样一种作战水平,就不能说对台湾有绝对的威慑能力,也就难以作出动武的决心,因为胜则罢,一旦有失,祖国的统一大业将会严重倒退。事实上,中国想成为地区性的强国,包括在东南亚有所作为,压制性的近海作战能力是必须的。   
  至于中南半岛,应当明白无误地作为我们的后院加以经营。目前,这个地区仍然是一个权力真空地带,使得中国有著很好的机遇进入这一地带,能不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将决定中国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强国,是否能够有争霸天下的资本。其理由有四∶
  D. 此地区有稠密的人口和丰富的资源,从长远角度而言,这是决定强国间竞争的基本要素;
  E.
位于战略要冲,控制东南亚,等于控制了日本的一半交通命脉,等于完成了对台湾的经济封锁,对可能崛起的印度的扩张更是致命的制约。可谓一石三鸟。
  F. 只有控制了中南半岛,中国才有可能在周边事态中具有最终发言权,这一威慑对周边所有国家包括美国在内都将是压倒性的。
  G.
东南亚是一个文化宗教多元化的地区,融合这一地区内的先进因素,将会使中国文化得到质的飞跃的机会,从而有机会成为世界性的文化,这是成为世界性强国的一个前提。
  可以预见,未来五十年内,东南亚将必然成为几大强权角逐的战场,谁能够先填补这个权力真空,将在最终的角逐中占据优势。如果说中国的外交有什厶可以执著的政策的话,除了统一大业,就是进入中南半岛。这将是几代人持续不懈努力的过程,因此,当务之急是将外交,经贸和文化交流以及政治合作向东南亚地区强力倾斜,及早进入这个市场,建立起可以长期存在的共同经济利益,增加政府和人民间的信任度和亲密度,消除对大国政治的恐惧感,并积极
的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到这个地区内的政治生活中来,以形成各国对中国在此地区内存在的共识。事实上,日本所谓大东亚共荣圈遵循的也是这一思路,失败是因为日本妄图单纯依靠军事征服的手段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所以不能长久。在中南半岛上,有三个国家在中国的后院中占据了显著的位置,分别是越南,新加坡和缅甸。越南是后院的通道,新加坡是支点,缅甸是屏障,只要能够控制住这三个国家,后院的轮廓即成。最后,有必要澄清关于何时开始实施后院战略的时机问题。我的意见是介入越早越好,当然手段和程度应当因地因时而制宜,重要的是应当在国民中及早树立起建立后院的共识。按照时下流行的君子派的观点,似乎应当在本国现代化彻底完成,国民赚得盆满钵满时再考虑与诸列强一争高下,殊不知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不单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是全方位的综合实力竞争,错过发展时机,并不总是能够靠经济优势来弥补的,经常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历史上的德国就是最好的例子。德国虽然经济实力超过英法总和,但仍然不得不挑起两次世界大战以求生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错过了瓜分殖民地的最佳时机,因而不得不铤而走险,开拓生存空间。在付出了几乎亡种的代价后,在今天德国只有寄希望于欧洲联合以求复兴,否则将永远丧失机会---------成为英法那样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国。因此,选择时机,综合全面地发展是必要的。此外,闷头建设也多少有些一厢情愿,因为在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本身也充满了竞争性,是对各种资源无所不用其极的争夺和利用,其中也不乏野蛮的军事征服。因而,自顾自的和平发展道路是走不通的。如果说斗牛派是犯了不只己的错误,那厶对君子派只能以不知彼形容之。   
  和三岛政策相适应的是国防力量建设的战略思路。勿用置疑,军事力量是实施三岛政策的根本保障,尤其是在各方支配性力量发生剧烈摩擦时,军事力量将成为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充足有效的军事力量将为中国在与列强的斗争中寻求到更为有利的利益平衡点,为此,我国的国防建设不仅要全面进行,更要突出打地区性战争的特点。这意味著,我军必须有能力在势力范围内具有绝对的威慑能力,包括对本地区国家进行毁灭性封锁打击的能力和对列强打区域反击战争的能力。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能够经济效率地打赢任何一场在本地区内发生的战争。客观地说,我国离这个目标还相差很远,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进
。   
  首先我国缺乏在这一地区内的军事同盟,在地区性战争中,没有同盟就意味著许多劣势的乘和,意味著孤军深入,人地两生,信息闭塞,难以捕捉其主力进行决战,甚至有时会失道寡助,对士气产生严重打击。从现在来看,中国和中南半岛各国是有可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军事合作的。   
  其次,我国应当加强在势力范围内近海作战的能力,特别是对海空和海岸线的封锁,威慑。这就需要我军应特别注重海军的建设,特别是潜艇和海军舰载装备,其巡航范围应当自渤海外围地区延伸到新加坡。兵法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现代局部战争也印证了这一发展趋势,过去那种以武力占领为主的打击方式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海陆空全方位封锁威慑,以瘫痪敌作战后勤能力,瓦解国民士气为目的的区域战术。近海作战能力的提高需要空中力量的强力支援,和封锁威慑的战略思路一致,我军航空机群以及导弹部队的巡航作战范围亦应覆盖此地区。相应的,核武器应当向小型化,机动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其目的并不是要去进行大规模的杀伤,而是对敌战略目标实施有效覆盖,从而瓦解其作战士气。因此,核武器发展的重点不是全球性的人员杀伤和战略消耗,而是对局部战争中威慑封锁能力的补充和加强。国防建设在经济建设中所占比例确定的标准是,我军能否有力量在一个或数个区域战争中的,每一个战略阶段都能在局部集结优势于敌的战斗单位和资源,从而以较低的代价在短时间内取得局部性的重大战果,从根本上瓦解敌作战士气。这里的敌人也包括美国这样的对手。因而,我们必须以效率代替数量,改变过去进行全球性牵制防御,以空间换时间的军事战略思想,取而代之的是主动的,积极的,局部的压制,封锁和打击战略。和这种战略思想相适应,我们必须在势力范围内建立军事同盟或合作关系,同时改变防御姿态,将整个军事基础建设由内地转向沿海,特别是东南和西南地区。在势力范围。
  争霸天下之四∶对中国文化的新要求
  任何一种战略,都不能脱离人的因素。而人,并不是作为一个精神上自足的个体出现的,而是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体现和支撑著这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的总和就是文化。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角度而言,文化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根本,它体现为历史的进步作用于诸多文化的此消彼融。从深层次而言,中美两个国家长期持续的角逐事实上是世界两大主流文化相互沟通,相互碰撞的要求和结果。没有此类形式的角逐,文化就必然走向孤立的一元,人类社会赖以进步的内在生机就会窒息。因而,以勇气和执著参与这一角逐,是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历史责任感。   
  综观当今世界,文化竞争是二元对抗和多元并存的格局。一方面,世界上存在两大主流文化群,即以儒释道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群,和以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基督教精神为基础的欧美文化群。这两大文化群在人类社会中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是其它文化难以相比的。另一方面,世界文化又始终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这既包括文化林立的宏观现象,也包括主流文化中支流侧派相互作用的微观现象。
在二元和多元之间,很难分清哪一个对人类社会更为重要,总体而言,二元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体方向,多元使这一方向又充满变数,因而,二者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必然和偶然因素的有机结合。必须看到,我们的星球在宇宙中何其渺小,而人的内心世界又何其深邃,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我们远非达到了自称的高度文明的水平,价值体系也远非达到可以自为一元的成熟阶段,远到宇宙空间的势力划分,近到对非生命智慧体社会和自然权利的价值承认,无论是欧美文化,还是中国文化,都仍然是一个不堪一击的初级价值体系。因而,任何文化自命不凡的表现,都是对人类无知心态的羞辱。   
  理智清醒地认识人类的文化,自己的文化,是对中国新文化的第一个要求。   
  从地理上看,中国文化群包括中国,蒙古,东亚和东南亚的所有国家,其主干在中国和日韩,因而也习惯上称为东亚文化。中国文化之所以被称为世界的主流文化之一,不是自封的,事实上,美国之所以强迫性的把中国当作一个对手,除了看到其众多的人口和经济潜力外,文化生存的危机感和以此而来的竞争需要是最重要的因素。   
  一个文化,成为世界性的主流,必须具有人,空间和时间三方面因素的综合。人口的重要性已经多次强调过了,一个不能保持人口优势的文化连生存都是问题,更不要说成为主流了。历史上的强大国家,因为本国人口的局限,不能承受扩张带来的压力而最终崩溃的例子数不胜数。从短期而言,人口的质量和素质决定了文化的质量和素质,从长期而言,文化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的绝对数量。这是由文化传播和接受的特性导致的。文化不仅体现在精英们的口中笔下,更体现在普通个体的吃穿住行上。饮食婚姻,才是文化交流的基本途径。反观历史,凡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亡国也是暂时的,这就是所谓大国不亡的现象,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各个朝代入主中原的异族统治者的悲剧在于,你可以让汉人投降,却不能让他们改变生活习惯;你可以决定子孙的姓氏,却不能选择子孙的朋友和妻子。这个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经济状况许可的条件下,保持人口的优势对世界文化未来的走向有决定性的因素,这不仅要靠人口的自然增殖,更要靠大规模的对外移民和通婚。   
  其次,文化必须有其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空间。自古纷争,争地为先,争地是为了争人口,争资源,争文化成长的土壤。近代的地理小国不堪地理限制,向大国挑战,铤而走险,与其说是其侵略本性,不如说是其文化生存危机感的自然反应,所谓出师表中战固亡,不战亦亡,既有力,不如求一战的侥幸心态。欧美文化在最近两百年的飞跃,如果没有地理大发现来释放欧洲大陆文艺复兴聚集的能量,其结果也不外乎自生自灭。就中国而言,其文化的发展是和其地域的扩张相适应的,而中国文化的衰落,也正是自固疆域,不思进取时开始的。所以,地域的稳定和扩张是文化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对中国这样本身地域已经相当辽阔的国家同样不可或缺。中国的辽阔并不是神定的,而是我们的祖先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中国文化的传统也不是神定的,而是五千年优胜劣汰的结果;同样,中国未来的文化也不是神定的,而是我们踏著祖先的足迹前进的结果。
  不可否认,会有相当的中国人看了这些会很疑惑,甚至会很不舒服。他们会问∶「现在这样不是很好吗?」我的回答是,世界文化的竞争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一个静止的形态,地图上的疆域都是暂时的,几百年后只能作为历史的资料,真正决定疆域的是势力的消长,这一点既不能用和平主义的理想代替,也不能用麻木不仁来回避。扩张地域,巩固和扩大中国文化群的根基,和欧美文化群进行碰撞和融合,是历史赋予中国的责任,否则,历史就会选择他国承担这个责任。历史是公正理智的,在历史面前,我们会明白进取心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真正的良心,因为人类还要把眼光放到未来,放到更广阔的宇宙生存空间,在这个未知的世界里,强者是唯一的选择。   
  最后,一个主流文化还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文化的传播有地理和人口上横向的延展,更有时间上纵向的传承。在横向延展上,人口和地理的坐标不变,因而文化多为量的积累,而在纵向上,人口和地理的坐标发生了变化,文化会发生质的变化。因而,时间是文化内在生命力的试金石。当今主流文化,无一不是经过了时间长期不断的考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文化累计,爆发,沉?,疲弱,再累计,再爆发的循环上升过程。中国文化形成性的爆发开始于春秋,终于秦,这一期间内,中国文化度过了最辉煌的一页,为中国文化奠定了所有的基础。对这一文化财富的消化可以称为沉?,在中国随后的两千年中,文化的发展无不围绕著沉?,再沉?进行的。第一次大的沉?是西汉时期,这一时期儒家和道家确立了在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第二次大的沉?出现在北宋,儒家学说上升到道德政治的理论,同时沿著唐朝的足迹,完成了对佛教本土化的理论改造。明清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沉闷的一章,这时的中国文化已经疲态尽现,乏善可陈。上个世纪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出现了历史上最为剧烈的震荡,一方面我们必须接受西方欧美优势文化的进入和压制,另一方面,我们还面对了一次日本在同一价值体系内对领导权的挑战。在这种震荡中,中国文化的优势心态只剩下一层表皮,整个价值体系出现了混乱甚至一度崩溃的局面。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的国土尚在,人口倍增,而世界局势又处在大和平大融合时期,这样的震荡,反而成为中国文化再次爆发的导火索。一切的迹象表明,中国的文化正处在爆发的前夜,这头雄狮不仅仅是醒来,还要脱胎换骨。中国的新文化将是怎样的文化,我们既不能从传统的文化传承推论,也不能从欧美文化中得其所然,正如周公再贤,不可尽通百家之说。但无论如何,只要中国勇于承担历史的责任,成为中国文化群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必将会得到历史丰厚的回报。
  反观欧美文化群,刚刚度过了爆发的阶段,而正在经历著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沉?。其爆发在欧洲,开始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其沉?是世界范围的,核心在美国。因而和中国文化群相比,欧美文化群体现出了相当的稳定性和现实性。尤其是美国,必须承认的是,作为人类文化的继承者和改造者,美国至今的表现都可以无愧于世界之王的称号,正是因为美国文化的产生,第一次模糊了疆域种族的界限,使得人类文化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而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成功经验,也必将为中国的新文化所接受,所发展。历史选择了美国和中国作为文化竞争的主要对手,因为它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作为一种主流文化,其内部也有多元性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日韩和台湾对中国文化的继承更为醇厚,日本甚至一度想替代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开拓者。但其狭小的地域和不算众多的人口限制了他们在整个地区内有更广泛的影响。从历史上来看,即使是在最混乱的时期中,中国作为整个东亚文化群的核心位置从也未动摇。如果中国放弃对这个地区文化的领导,整个东亚文化就是一盘散沙,将必然会从主流文化的角逐中退出。东南亚属于中国文化群的边缘地带,从印尼几十年来费尽心思的排华努力就能看出中国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和发展潜力。对中国文化群而言,东南亚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为这里有著文化发展最为丰厚的诱惑∶人口和地域。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只有消化和吸收东南亚文化中特有的多元性,中国文化群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文化。在这个世纪中,中国文化群如何利用人口,地理和历史的优势在东南亚多元文化中取得领导性地位,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好长,,看到眼都花了

不过顶一下
好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