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萧明华之际的一些思绪(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18:12
前几天看了关于红色女间谍萧明华的报道后,百感交集之余就想写点东西,可是恰逢身体不好,就给懒散的性子找到了拖延的借口,不过面对先烈,到底不好意思久拖,所以趁着今天天气不错,就动手码字了。

  (朱芳春庄重地告诉萧明华,做情报工作是危险的,需要的不仅是热情,更要有坚定的意志,所以做出决定之前,你可以从容认真地考虑几天。

  萧明华陡然立起,坚定地说:“还想什么?!我早就想过多少遍了,请您转告组织,我愿意把我的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的革命事业,一个人能为人民的革命事业而死,就无愧于己,无愧于父母和人民的养育之恩。”)

  报道中这一节的题目是“我愿意把我的一切献给党”,说实话,看到这个的时候我本来懒得看下去,因为好多类似的报道都是千篇一律,没什么切实感人的东西,但是看到“献给人民的革命事业,一个人能为人民的革命事业而死,就无愧于己,无愧于父母和人民的养育之恩。”之言后,我才耸然动容,肃然起敬,因为我认为此言道出了她的真实的个人动机,之所以认为真实,是因为此言生动地体现了一位追求高尚理想的热血知识青年是如何看待她的抉择对他人、自身和亲人的影响的。过去的好些文艺作品,都把战争年代的共产党人渲染成 了超人、神人,好像他们就从不考虑自身安危和利益的,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与现实脱节得厉害,反而是被历史尘沙遮蔽了的明珠重现于世,才使人们看到了他们的本来面目,“无愧于己,无愧于父母和人民的养育之恩”,这几句简单的话语里,就包含了传统知识分子对自我高尚道德的追求和近现代知识青年在西方传入的革命理想影响下对高尚理想和国家和民族这个大群体的前途的追求和奉献。从报道来看,萧明华不仅是位精神境界与人格意志超出常人的革命者,同时也是位对同志和家人都有真挚感情的人:1948年6月中旬,萧明华做好了赴台准备,她甚至放弃了毕业典礼。行前,她专程返回老家,探望年迈的双亲。

  此时萧明华的父亲已年近耄耋,母亲也早过了花甲。萧明华满含愧疚地对母亲说:“您和爸爸为我们吃了那么多的苦,我这个做女儿的,还没有好好地报答你们,不会怪我吧?”

  母亲轻抚女儿的双手说:“有你这样懂事的孩子,我这个做娘的就心满意足了。”

  从这段记述里,我们没有看到那些文艺作品里的革命母亲,只是看到了一位善良慈爱的普通母亲,与作为普通人的母亲的对话,萧明华就流露出了作为一个人正常的感情,让我们感受到她不仅是一位精神意志超人的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她的抉择也就更加令人肃然起敬,她并非不考虑自己的家庭,也并非只考虑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是象那个年代的许多知识青年一样,在个人和家庭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利益之间,断然作出了取舍,舍却了个人的安危利益,舍却了家庭的利益和感情,选择了国家和民族、也包括自家长远的利益,这就是当年知识青年中的共产党员,在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利益的追求中,把自家作为少数的牺牲者,而非是古今中外历史上那些夺江山的人,把别人作为牺牲者,有了这么多热血青年的加入,中共才迅速发展壮大,获得了民心,也就获得了胜利。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萧明华之所以入党,是因为要:“我愿意把我的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的革命事业”认为党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若她九泉之下看到后来的事情,就不知道要做如何感想了,前几天听说官方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中,记载毛泽东晚年说他是没有私心的,但是其他人和他是不一样的,担心他身后社会主义和党的性质会改变,说这样怎么对得起那些牺牲了的先烈,看到这个,即使是我这种经历特殊,很难动感情的人,也不禁潸然泪下……昨天看到一位美国学者写的文章,虽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并不了解,但是他的有些思索还是不错的,如他最后说的:“主席与其说使自己孤立,不如说‘和群众在一起’”当然工农群众也一直记着他。

  反过头来再看看改革后的某些号称进步和优越的知识青年、中年和老年,口口声声要追求民主进步,可是事到临头却说别人能死,就他不能死,好像他们死了民主进步的火种就没了似的,而且事到临头才想到工人兄弟——以前干嘛去了,某非真的以为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素质和觉悟高到不需要教育就什么都懂的地步,可这不是就要接受其领导了吗?或者说既然觉得工人阶级这么进步和有觉悟,怎么不早点接受其先进教育?客观地说,作为接受教育相对少,传统观念浓厚的工人和农民来说,历来是社会观念最落后的阶层,无论后天接受什么样的先进教育,也不及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根深蒂固,在行为选择中也进步不到哪里去,否则的话,多找些教师,甚至不惜外聘,也让一代人接受现代教育,不就什么也解决了吗?旧时侯说“仗义每多屠狗辈”,不是因为下层人民文化层度有多高,恰恰是因为文化层度低,接受教育少的缘故,最多接受的不过是对忠义和家族伦理道德的教育,在行为选择时,只需要从这二者之间取舍,往往一句“忠孝不能两全”,血性些的屠狗辈们就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忠义;接受文化教育多的儒生士大夫,却反而因为在儒家学说教育下,其行为选择的合理方式增多,反而在行为选择上不及没什么知识的下层人民高尚,为忠君儿犯颜直谏、死谏是一种高尚选择,可是“穷则独善其身”也没错,世道乱、政局不稳的时候,也可以退隐去做山中高士,照样可以被说成是一种高尚选择,即使仗着会写两句诗、几笔文字而妄尊自大、目中无人,连基本的礼法也不顾吧,还可以说成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或者说可以做神仙,总之选择多的是,所以往往乱世来临时很少挺身而出,外族入侵也袖手旁观,然后等外族统治稳定了,再去帮着外族来统治本族人;现在貌似这类人自我感觉良好的条件更宽了,多上过几天学,在外国资本家的手下打过几天工,当个管工的工头,就一副目无余子,对缺乏这些经历的人不屑一顾,口口声声说要“打脸”,连他们西方主子奉行的基本人格尊重和起码的社交准则也不顾(大概他们自觉做了几天西方人的狗,就觉得可以和主人一起象那个不把印度人民当人看的英国总督一样,可以不把同胞当人看了,而且因为是狗,所以不必像他们的西方主子那样尊奉做人的准则,可以狂哓乱咬吧,以前的书里说的狗腿子,大概就是这样子的吧。令人感叹的是,即使是解放前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时候,有点心气的国人对这类人也是很鄙夷的,现在不知道怎么的忽然上了台盘,似乎按照西方某些逻辑,例如穿得漂亮华贵点就是高尚的标志,成了“高尚”的人了,当真是中国特色呀),即使儒生士大夫也没这么自我感觉良好,要是看在萧明华这样的仁人志士眼里,这类人该是什么形象,只要回想一下小时候的历史课本就知道了。不过吧,如果萧明华活在当代,大概不是被新儒生士大夫的唾沫星子淹死,就是干脆独立无惧,只求无愧于己,免得因为木秀于林而被千夫所指,无疾而终了。俺多少算是有点血性的人,看到了萧明华的报道,只觉得自惭形愧,虽然是因为生病,也对以前懒散之下的浪费时间感到无地自容。

  (“阎罗殿”里残暴的“小鬼”们对她施以电椅、老虎凳、捆绑吊打,五天五夜不许她睡觉,妄图使萧明华在长时间的疲劳中失去自制力,不能进行正常的思维判断,继而从她纤弱的身上得到情报。萧明华以超人的毅力和勇气,经受了非人所能承受的煎熬。

她对暴戾狡诈的敌人郑重地宣告:“我是一个拥护共产党、拥护革命、支持共产党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者。”

一位曾在敌人看守所做勤杂工的人回忆说,他亲眼看到萧明华遭受到的酷刑,她双手被捆吊在梁上,虽满脸鲜血,双手双臂多处骨折,仍然坚强不屈,昏去醒来,也只是对那行刑的狱卒轻蔑地一笑。

在这个年轻纤弱的女性面前,这位勤杂工汗颜自愧,很快找借口离开了那个魔窟。

1950年11月7日夜,“军法处”看守所办公室的灯光又亮了。难友们都知道,那是敌人在为第二天的处决做准备,她们从看守对萧明华的恶劣态度,预感到她们喜爱的明姐将要远离。

难友们紧紧地围在萧明华身边,低声哽咽着。萧明华明白难友们不舍的心思和情谊,她缓缓地站起来,走到窗边看一眼不远处的灯光,又坐在自己的铺位边,微笑着说:“我早有准备。不要紧,大家干自己的事情吧!”

她拿出离开家时母亲送的黄杨木梳,因受暴刑,手指骨折,她早已不能自己梳头,只好请一直为自己梳头的难友小黄再梳最后一次。小黄流着眼泪,解开萧明华又黑又粗的长辫子小心梳理起来……

萧明华打开自己的包袱,取出李清照的诗集,请难友小廖为大家读《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刚烈的诗句,伴着难友们的低声抽泣,萦绕在牢房中。

11月8日凌晨,黑暗的牢房门打开了。

萧明华沉静地站起来,整理好头发和衣装,同难友们告别:“永别了,姐妹们,愿你们早日自由!”她高昂着头站在戒备森严的军警中,听完“军事法庭”的“宣判”之后,她平静地坐下,从容不迫拿起笔,留下了给亲人的最后嘱托……

随后,萧明华被凶恶的敌人绑上汽车,押往马场町刑场。在刑场的沙丘旁,执行的宪兵令她跪下,一向温和纤弱的萧明华突然挣脱两个宪兵的挟持,奋力奔向沙丘顶,昂首高呼口号……

枪声响起,年仅28岁的萧明华倒在了沙丘顶上,双眸圆睁。)

萧明华为什么能如此坚强无畏呢?我们看看她的另一段事迹就明白了: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南京,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6月,于非回北平向组织汇报在台工作。上级组织指示他们为配合解放军的军事行动,要不惜任何代价,获取军事情报。

任务和形势都发生了变化,萧明华和于非将“台新盟”转入地下。萧明华负责联络工作,并承担情报资料的保管、整理和密写。

此外,她还不能耽误学校正常的教学、报社的编辑等工作,每天都要忙到深夜,本就瘦弱的萧明华身体更加单薄。同志们劝她注意营养和休息,她莞尔一笑:“既然我们已把生命置之度外,清贫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又算得了什么?”

就是因为她连最基本的生命都置之度外,所以才能无私无畏!中国古语有云:“无欲则刚”,儒生士大夫之所以不能做到刚强,原因就是他们的欲望太多了,什么都想要。虽然无私无畏的要求对于人来说确实很难,但是在旧中国那种时代,若非有这样一群人,中国怎么能自立自强呢?可惜的是毛泽东建国后没有依靠和支持这个群体,而是依据他的理论去依靠人民群众,虽然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前提下首先考虑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工农群众是对的,但是把知识最少、观念最落后的工农当作最先进的阶级却是大错特错了,把一代接受较为纯正的共产主义教育的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更是一大败笔,使得知识阶层的社会素质在社会观念最落后的群体的熏陶下一落千丈,远不及解放前。现在的教育产业化和扩招,算是把教育彻底毁了,不知道再过多少年,中国的人文素质才会恢复。

下面侃点其它细节:1950年2月4日,萧明华请三哥萧明柱到自己家中过生日,正当他们欢叙手足之情时,门外传来敲门声,两个陌生人借口请于非演讲,毫不客气地走进房 间。萧明华临危不乱,面带微笑接待“客人”,陌生人没有发现异状,又没有找到于非,只好悻悻而去。萧明华立即关照哥哥多加小心,不管遇到什么事不要紧张, 记住“我们只是兄妹关系,其他没有任何牵连”。

不知道当时大陆的反间谍人员,在对待国民党反动派的狗特务的家属时候,会不会这么省事。

(两天后的深夜,萧明华在自己的宿舍被捕。

被捕时,她从容镇定地在敌人眼皮底下,取下了搭在后窗外竹竿上的旗袍,发出了危险报警信号。)

不知道大陆在抓狗特务的时候,会不会任其这么从容?

(“即使出来后,父母还是饱受歧视。”洪维健说,“不停地被当地管区的警员骚扰,他们还借机乱拿家中财物;逢年过节,父母还要送礼或送红包来笼络那些警察,以求得平静生活……”

这种影响甚至扩展到了下一代,洪维健在学生时期,就因为父母有坐牢的案底,“害怕被发现,过得非常不愉快”。)

我想大陆的黑五类看到台湾的共谍亲属的境遇,大概会很羡慕的。

(洪维健把“这段惨痛的经历”,都忠实记录在纪录片《暗夜哭声》中。

他在片子里还提到,绿岛(台湾当局用来关押犯人的一个小岛)将军岩西侧的人权纪念碑刻上了作家柏杨的诗:“在那个时代,多少母亲,为她们囚禁在这个岛上的孩子,长夜哭泣。”)

大陆会允许拍类似的片子吗?

可叹的是体现萧明华烈士崇高理想的遗言是埋骨革命奋斗最终的所在之地,某些人却“热心”地让她“回乡”!勉强革命烈士服从小农的乡土意识,看来是给她死后的哀荣,至少也该说是这些人难以理解烈士的胸怀,才违背她的意愿吧。

末了我们回味一下萧明华就义前请难友读的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至少我这个多少算是有血性的男人是越读越惭愧!前几天看了关于红色女间谍萧明华的报道后,百感交集之余就想写点东西,可是恰逢身体不好,就给懒散的性子找到了拖延的借口,不过面对先烈,到底不好意思久拖,所以趁着今天天气不错,就动手码字了。

  (朱芳春庄重地告诉萧明华,做情报工作是危险的,需要的不仅是热情,更要有坚定的意志,所以做出决定之前,你可以从容认真地考虑几天。

  萧明华陡然立起,坚定地说:“还想什么?!我早就想过多少遍了,请您转告组织,我愿意把我的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的革命事业,一个人能为人民的革命事业而死,就无愧于己,无愧于父母和人民的养育之恩。”)

  报道中这一节的题目是“我愿意把我的一切献给党”,说实话,看到这个的时候我本来懒得看下去,因为好多类似的报道都是千篇一律,没什么切实感人的东西,但是看到“献给人民的革命事业,一个人能为人民的革命事业而死,就无愧于己,无愧于父母和人民的养育之恩。”之言后,我才耸然动容,肃然起敬,因为我认为此言道出了她的真实的个人动机,之所以认为真实,是因为此言生动地体现了一位追求高尚理想的热血知识青年是如何看待她的抉择对他人、自身和亲人的影响的。过去的好些文艺作品,都把战争年代的共产党人渲染成 了超人、神人,好像他们就从不考虑自身安危和利益的,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与现实脱节得厉害,反而是被历史尘沙遮蔽了的明珠重现于世,才使人们看到了他们的本来面目,“无愧于己,无愧于父母和人民的养育之恩”,这几句简单的话语里,就包含了传统知识分子对自我高尚道德的追求和近现代知识青年在西方传入的革命理想影响下对高尚理想和国家和民族这个大群体的前途的追求和奉献。从报道来看,萧明华不仅是位精神境界与人格意志超出常人的革命者,同时也是位对同志和家人都有真挚感情的人:1948年6月中旬,萧明华做好了赴台准备,她甚至放弃了毕业典礼。行前,她专程返回老家,探望年迈的双亲。

  此时萧明华的父亲已年近耄耋,母亲也早过了花甲。萧明华满含愧疚地对母亲说:“您和爸爸为我们吃了那么多的苦,我这个做女儿的,还没有好好地报答你们,不会怪我吧?”

  母亲轻抚女儿的双手说:“有你这样懂事的孩子,我这个做娘的就心满意足了。”

  从这段记述里,我们没有看到那些文艺作品里的革命母亲,只是看到了一位善良慈爱的普通母亲,与作为普通人的母亲的对话,萧明华就流露出了作为一个人正常的感情,让我们感受到她不仅是一位精神意志超人的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她的抉择也就更加令人肃然起敬,她并非不考虑自己的家庭,也并非只考虑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是象那个年代的许多知识青年一样,在个人和家庭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利益之间,断然作出了取舍,舍却了个人的安危利益,舍却了家庭的利益和感情,选择了国家和民族、也包括自家长远的利益,这就是当年知识青年中的共产党员,在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利益的追求中,把自家作为少数的牺牲者,而非是古今中外历史上那些夺江山的人,把别人作为牺牲者,有了这么多热血青年的加入,中共才迅速发展壮大,获得了民心,也就获得了胜利。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萧明华之所以入党,是因为要:“我愿意把我的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的革命事业”认为党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若她九泉之下看到后来的事情,就不知道要做如何感想了,前几天听说官方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中,记载毛泽东晚年说他是没有私心的,但是其他人和他是不一样的,担心他身后社会主义和党的性质会改变,说这样怎么对得起那些牺牲了的先烈,看到这个,即使是我这种经历特殊,很难动感情的人,也不禁潸然泪下……昨天看到一位美国学者写的文章,虽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并不了解,但是他的有些思索还是不错的,如他最后说的:“主席与其说使自己孤立,不如说‘和群众在一起’”当然工农群众也一直记着他。

  反过头来再看看改革后的某些号称进步和优越的知识青年、中年和老年,口口声声要追求民主进步,可是事到临头却说别人能死,就他不能死,好像他们死了民主进步的火种就没了似的,而且事到临头才想到工人兄弟——以前干嘛去了,某非真的以为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素质和觉悟高到不需要教育就什么都懂的地步,可这不是就要接受其领导了吗?或者说既然觉得工人阶级这么进步和有觉悟,怎么不早点接受其先进教育?客观地说,作为接受教育相对少,传统观念浓厚的工人和农民来说,历来是社会观念最落后的阶层,无论后天接受什么样的先进教育,也不及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根深蒂固,在行为选择中也进步不到哪里去,否则的话,多找些教师,甚至不惜外聘,也让一代人接受现代教育,不就什么也解决了吗?旧时侯说“仗义每多屠狗辈”,不是因为下层人民文化层度有多高,恰恰是因为文化层度低,接受教育少的缘故,最多接受的不过是对忠义和家族伦理道德的教育,在行为选择时,只需要从这二者之间取舍,往往一句“忠孝不能两全”,血性些的屠狗辈们就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忠义;接受文化教育多的儒生士大夫,却反而因为在儒家学说教育下,其行为选择的合理方式增多,反而在行为选择上不及没什么知识的下层人民高尚,为忠君儿犯颜直谏、死谏是一种高尚选择,可是“穷则独善其身”也没错,世道乱、政局不稳的时候,也可以退隐去做山中高士,照样可以被说成是一种高尚选择,即使仗着会写两句诗、几笔文字而妄尊自大、目中无人,连基本的礼法也不顾吧,还可以说成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或者说可以做神仙,总之选择多的是,所以往往乱世来临时很少挺身而出,外族入侵也袖手旁观,然后等外族统治稳定了,再去帮着外族来统治本族人;现在貌似这类人自我感觉良好的条件更宽了,多上过几天学,在外国资本家的手下打过几天工,当个管工的工头,就一副目无余子,对缺乏这些经历的人不屑一顾,口口声声说要“打脸”,连他们西方主子奉行的基本人格尊重和起码的社交准则也不顾(大概他们自觉做了几天西方人的狗,就觉得可以和主人一起象那个不把印度人民当人看的英国总督一样,可以不把同胞当人看了,而且因为是狗,所以不必像他们的西方主子那样尊奉做人的准则,可以狂哓乱咬吧,以前的书里说的狗腿子,大概就是这样子的吧。令人感叹的是,即使是解放前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时候,有点心气的国人对这类人也是很鄙夷的,现在不知道怎么的忽然上了台盘,似乎按照西方某些逻辑,例如穿得漂亮华贵点就是高尚的标志,成了“高尚”的人了,当真是中国特色呀),即使儒生士大夫也没这么自我感觉良好,要是看在萧明华这样的仁人志士眼里,这类人该是什么形象,只要回想一下小时候的历史课本就知道了。不过吧,如果萧明华活在当代,大概不是被新儒生士大夫的唾沫星子淹死,就是干脆独立无惧,只求无愧于己,免得因为木秀于林而被千夫所指,无疾而终了。俺多少算是有点血性的人,看到了萧明华的报道,只觉得自惭形愧,虽然是因为生病,也对以前懒散之下的浪费时间感到无地自容。

  (“阎罗殿”里残暴的“小鬼”们对她施以电椅、老虎凳、捆绑吊打,五天五夜不许她睡觉,妄图使萧明华在长时间的疲劳中失去自制力,不能进行正常的思维判断,继而从她纤弱的身上得到情报。萧明华以超人的毅力和勇气,经受了非人所能承受的煎熬。

她对暴戾狡诈的敌人郑重地宣告:“我是一个拥护共产党、拥护革命、支持共产党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者。”

一位曾在敌人看守所做勤杂工的人回忆说,他亲眼看到萧明华遭受到的酷刑,她双手被捆吊在梁上,虽满脸鲜血,双手双臂多处骨折,仍然坚强不屈,昏去醒来,也只是对那行刑的狱卒轻蔑地一笑。

在这个年轻纤弱的女性面前,这位勤杂工汗颜自愧,很快找借口离开了那个魔窟。

1950年11月7日夜,“军法处”看守所办公室的灯光又亮了。难友们都知道,那是敌人在为第二天的处决做准备,她们从看守对萧明华的恶劣态度,预感到她们喜爱的明姐将要远离。

难友们紧紧地围在萧明华身边,低声哽咽着。萧明华明白难友们不舍的心思和情谊,她缓缓地站起来,走到窗边看一眼不远处的灯光,又坐在自己的铺位边,微笑着说:“我早有准备。不要紧,大家干自己的事情吧!”

她拿出离开家时母亲送的黄杨木梳,因受暴刑,手指骨折,她早已不能自己梳头,只好请一直为自己梳头的难友小黄再梳最后一次。小黄流着眼泪,解开萧明华又黑又粗的长辫子小心梳理起来……

萧明华打开自己的包袱,取出李清照的诗集,请难友小廖为大家读《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刚烈的诗句,伴着难友们的低声抽泣,萦绕在牢房中。

11月8日凌晨,黑暗的牢房门打开了。

萧明华沉静地站起来,整理好头发和衣装,同难友们告别:“永别了,姐妹们,愿你们早日自由!”她高昂着头站在戒备森严的军警中,听完“军事法庭”的“宣判”之后,她平静地坐下,从容不迫拿起笔,留下了给亲人的最后嘱托……

随后,萧明华被凶恶的敌人绑上汽车,押往马场町刑场。在刑场的沙丘旁,执行的宪兵令她跪下,一向温和纤弱的萧明华突然挣脱两个宪兵的挟持,奋力奔向沙丘顶,昂首高呼口号……

枪声响起,年仅28岁的萧明华倒在了沙丘顶上,双眸圆睁。)

萧明华为什么能如此坚强无畏呢?我们看看她的另一段事迹就明白了: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南京,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6月,于非回北平向组织汇报在台工作。上级组织指示他们为配合解放军的军事行动,要不惜任何代价,获取军事情报。

任务和形势都发生了变化,萧明华和于非将“台新盟”转入地下。萧明华负责联络工作,并承担情报资料的保管、整理和密写。

此外,她还不能耽误学校正常的教学、报社的编辑等工作,每天都要忙到深夜,本就瘦弱的萧明华身体更加单薄。同志们劝她注意营养和休息,她莞尔一笑:“既然我们已把生命置之度外,清贫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又算得了什么?”

就是因为她连最基本的生命都置之度外,所以才能无私无畏!中国古语有云:“无欲则刚”,儒生士大夫之所以不能做到刚强,原因就是他们的欲望太多了,什么都想要。虽然无私无畏的要求对于人来说确实很难,但是在旧中国那种时代,若非有这样一群人,中国怎么能自立自强呢?可惜的是毛泽东建国后没有依靠和支持这个群体,而是依据他的理论去依靠人民群众,虽然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前提下首先考虑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工农群众是对的,但是把知识最少、观念最落后的工农当作最先进的阶级却是大错特错了,把一代接受较为纯正的共产主义教育的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更是一大败笔,使得知识阶层的社会素质在社会观念最落后的群体的熏陶下一落千丈,远不及解放前。现在的教育产业化和扩招,算是把教育彻底毁了,不知道再过多少年,中国的人文素质才会恢复。

下面侃点其它细节:1950年2月4日,萧明华请三哥萧明柱到自己家中过生日,正当他们欢叙手足之情时,门外传来敲门声,两个陌生人借口请于非演讲,毫不客气地走进房 间。萧明华临危不乱,面带微笑接待“客人”,陌生人没有发现异状,又没有找到于非,只好悻悻而去。萧明华立即关照哥哥多加小心,不管遇到什么事不要紧张, 记住“我们只是兄妹关系,其他没有任何牵连”。

不知道当时大陆的反间谍人员,在对待国民党反动派的狗特务的家属时候,会不会这么省事。

(两天后的深夜,萧明华在自己的宿舍被捕。

被捕时,她从容镇定地在敌人眼皮底下,取下了搭在后窗外竹竿上的旗袍,发出了危险报警信号。)

不知道大陆在抓狗特务的时候,会不会任其这么从容?

(“即使出来后,父母还是饱受歧视。”洪维健说,“不停地被当地管区的警员骚扰,他们还借机乱拿家中财物;逢年过节,父母还要送礼或送红包来笼络那些警察,以求得平静生活……”

这种影响甚至扩展到了下一代,洪维健在学生时期,就因为父母有坐牢的案底,“害怕被发现,过得非常不愉快”。)

我想大陆的黑五类看到台湾的共谍亲属的境遇,大概会很羡慕的。

(洪维健把“这段惨痛的经历”,都忠实记录在纪录片《暗夜哭声》中。

他在片子里还提到,绿岛(台湾当局用来关押犯人的一个小岛)将军岩西侧的人权纪念碑刻上了作家柏杨的诗:“在那个时代,多少母亲,为她们囚禁在这个岛上的孩子,长夜哭泣。”)

大陆会允许拍类似的片子吗?

可叹的是体现萧明华烈士崇高理想的遗言是埋骨革命奋斗最终的所在之地,某些人却“热心”地让她“回乡”!勉强革命烈士服从小农的乡土意识,看来是给她死后的哀荣,至少也该说是这些人难以理解烈士的胸怀,才违背她的意愿吧。

末了我们回味一下萧明华就义前请难友读的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至少我这个多少算是有血性的男人是越读越惭愧!
果然很有才!志愿军烈士埋骨他乡,就有一些不知什么来头什么面目的人JJYY说要移灵回国,现在倒好,萧烈士的遗骨秘密迁移回乡,又说违背遗愿。想怎么说就正么说!还扯到什么黑五类什么什么的上面,不过建议你看看伤痕文学,在建议你看看1980年之后黑五类头衔怎么取消的吧!再看看台湾这些共谍嫌疑分子家属的1980年代后的境遇吧!比大陆晚三秋咯!而且台湾现在还蹦着这根弦哩!大陆GA、AA早就不管什么黑五类后裔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