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科普贴】DshkM高射机枪的高射瞄准具工作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15:44:04


在一些照片和电影电视镜头中,我们看到DshkM高射机枪(我国仿制型定名为54式高射机枪)有一个形态复杂的,由两个圆环组成的高射瞄准具,那么这种瞄准具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今天博主就来介绍一下。
    在正式讲解高射瞄准具之前,先介绍一下射击空中目标的特点以及高射瞄准的基本原理。我们知道在射击地面固定目标时,由于弹道是一条弧线,要命中一定距离上的目标就要给枪身装定一定的高角,弹道弧线才能在这个距离上正好通过目标也就是命中,所以步枪、机枪的机械瞄准具上都有可以装定高角的表尺,射击不同距离目标枪身需要装定的高角用刻度刻在表尺上,比如“1”就是射击100米目标时装定的高角,“2”就是射击200米目标是装定的高角……只要将游标移动到相应的刻度上,枪身就装定好了射击这个距离目标需要的高角。但是射击空中目标时,问题就要更复杂:首先,空中目标是运动的,要击中空中目标,不能瞄准目标现在的位置,而应该瞄准目标的未来位置,也就是要给枪身装定一个提前角,这需要知道目标的速度和航向;其次,空中目标和枪身所在位置之间的斜距离、高低角在不断地变化,所以枪身需要装定的高角也在不断地变化,需要不停地修正枪身装定的高角。所以一个理想的高射瞄准具需要有三套机构:1、根据目标的距离赋予枪管高角的机构。2、根据目标的航向和航速赋予枪管以提前角的机构。3、根据目标的高低角,修正高角的机构。
2603925009551473994.jpg
     上图就是高射瞄准的原理图,图中O点为枪口位置,A为目标飞机现在所在位置,At为目标飞机未来所在位置。OA为现在的斜距离,OAt为未来的斜距离。α(∠COAt)角为未来斜距离OAt对应的高角,β(∠AtAO)角为飞机的航路角,γ(∠AtOA)为射击的提前角。飞机从A到At所用的时间t,和枪弹从O到At的时间t应该相等。理论上说,高角α应该以未来斜距离OAt决定,但是实际中因为高射机枪主要射击低空目标,现在斜距离OA和未来斜距离OAt近似相等,所以为了简化瞄准具的设计和方便实际操作,高角α以现在斜距离OA决定。
2523986116165621298.jpg
      上图展示的就是今天的主角——DshkM高射机枪的高射瞄准具,它由航向指示器、前瞄准具、后瞄准具等三个主要的部件组成。航向指示器圆环内有一个小飞机模型,转动航向指示器下面的转轮这个小飞机模型就会转动,使小飞机模型的方向和目标飞机的方向一致。前瞄准具是一个大圆环,圆环里有铁丝将圆环三等分,其中一条边上绕有一个个瞄准孔,当航向指示器内的小飞机模型转动时,圆环内的铁丝也会一起转动,后瞄准具固定在立框式表尺侧面,是一个带小觇孔的零件。
    由于DshkM高射机枪是用来对付低空目标的,要求准备迅速,操作简单,因此其高射瞄准具相对于理想的高射瞄准具有了简化,只有赋予提前角的机构,而没有专门的距离装定机构和高角修正机构。那么它的高角是如何赋予的呢?该枪是用赋予平均高角的方法来解决的,以射击距离900米目标的高角作为平均高角,在瞄准具规正时就固定下来,以后在任何距离上射击均不用再装定和修正高角。根据目标飞机的距离、航向和速度,射手用后瞄准具的觇孔对准前瞄准具上所需要的瞄准孔再瞄向目标飞机,就赋予了枪身需要的提前角。那么它的具体原理是怎么样的呢?
2791105869064380529.jpg
      以上图为例,敌机的航路角为β,目标前移量A1A=S=Vt,提前角为γ,A1为敌机现在所在位置,A为敌机未来位置,按照正弦定理,在△A1OA中,有:

        A1A /sinγ=OA/sinβ     即sinγ=A1Asinβ/OA

       OA=D(目标未来斜距离),因高射机枪主要射击低空目标,在子弹飞行的时间t中敌机飞行的距离不远,也就是A1A很短,未来斜距离和现在斜距离(D1,也就是OA1)近似相等。即OA=D≈D1,所以就有了

       sinγ≈Vtsinβ/D1…………………………………………………………………………………………………………公式(1)

       图中的R表示提前角γ对应的瞄准孔与前瞄准具环圆心的距离,高射瞄准具瞄准基线长为L。

       图中aa1=R,Oa=L,△Oaa1可以近似地看成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所以就有了

       tgγ=aa1/Oa=R/L………………………………………………………………………………………………………公式(2)

      由于提前角γ很小,可以近似认为tgγ≈sinγ。把公式(1)和公式(2)结合起来,就有了:

      R/L=tgγ≈sinγ≈Vtsinβ/D1,也就是:

      R=Vt·L·sinβ/D1…………………………………………………………………………………………………………公式(3)

      根据公式(3)我们可以看出,要得出R也就是对应的瞄准孔与前瞄准具环圆心的距离,需要知道目标飞机速度V,子弹飞行时间t,瞄准基线长度L,目标飞机航路角β和目标现在距离D1,在这其中目标飞行速度V和目标现在距离D1可以通过观测器材得到,子弹飞行时间t只要确定了D1就可通过查射表可以得到,瞄准基线长度L是固定的,还需要知道航路角β,那么β怎么得出?

      有的高射武器可以通过雷达和光学指挥仪得到目标航路角β,但是DshkM高射机枪没有雷达也没有光学指挥仪,要精确求出目标航路角β是很困难的,所以使用敌机投影比例来求出航路角β。

      还是以上图为例,当敌机航路角为β时,敌机实际长度是A1B1,而可见长度(投影)  却是BB1,而∠B1A1B=∠β,则在直角△A1BB1中

       sinβ=BB1/A1B1=投影长/机实长

       可见,公式(3)中需要的sinβ,就是目标投影长和机实长的比值,这个比值称为目标的缩影。在实际使用中由于肉眼的观测鉴别能力是有限的,航路角β微小的变化难以判别,因此为使用方便,只取几个特定的缩影值:1/4、2/4、3/4、4/4,当敌机正面俯冲而来时,规定缩影为0。

       有了固定的缩影值后,计算R就变得方便,不必求出航路角β的具体值,只要知道缩影比例就可以了。所以要求出R,只要有敌机速度V,敌机现在斜距离D1(有了D1就可通过射表查到t)和缩影的大小(sinβ值)三个值就可以了,有了这三个值,就可以知道瞄准孔离前瞄准具环圆心的距离,也就是知道要用第几个瞄准孔了。

       在实际使用中,不可能观测手报出目标速度V和距离D1后,再翻射表查对应的子弹飞行时间t,为了不贻误战机,在前瞄准具下方的支臂上刻有简明射表,只要查简明射表就可以确定应该用哪个瞄准孔来瞄准射击。


附:
DshkM 12.7毫米高射机枪
1643813863991834569.jpg
1706864258775198426.jpg
      DshkM 12.7毫米高射机枪是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什帕金根据杰格佳廖夫设计的Dshk高射机枪改进而成,最重要的改进之处是将Dshk高射机枪的转轮式拨弹机构改成平移式拨弹机构,简化了供弹系统,增加了可靠性。在二战中Dshk高射机枪是苏联红军的团属防空武器。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利用苏方提供的DshkM高射机枪技术资料着手仿制,于1954年7月17日至8月12日通过生产鉴定,开始装备部队,命名为“1954年式12.7毫米高射机枪”,装备步兵团属高射机枪连。该枪在我军序列中几起几落,50年代后期随着58式双联14.5毫米高射机枪仿制成功装备部队,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逐步退役。但是到了60年代由于当时搞骡马化,较重的58式双联14.5高射机枪不能分解后人抗马驮,重新被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取代。为了进一步减轻重量,我军对54式高射机枪进行了轻量化改造,取消了枪管上的散热片,枪架用较轻的三脚架代替轮架,轻量化改造后的54式高射机枪定名为“54-1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到了1975年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加,火力更强大、有效射程更远的58式14.5毫米高射机枪再次替换了54/54-1式高射机枪,成为步兵团属高射机枪连的武器。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由于越军经常使用12.7毫米高射机枪远距离平射对我军造成很大威胁,我军重机枪、82无后坐力炮、60迫击炮、40火箭筒等武器射程不够无法还击,只有使用82、100毫米迫击炮才够得到。在看到高射机枪平射的价值后,一部分54/54-1高射机枪又重新复出,在80年代的中越边境轮战中我军如法炮制,也是用高射机枪平射越军目标。

1437774181039450657.jpg
击发机构特写,两个D形握把中间有对称的2个向前弯曲的扳机,朝后扣压扳机即可击发。D形握把下方横向的拉柄是装填拉柄,拉动拉柄到位后推回,机枪即进入待发状态。

2850215614173395766.jpg
握把之间圆柱形的部件是枪机缓冲器

3092847044097895038.jpg
受弹机盖打开的状态

3038803848570159989.jpg
枪管部分特写

3855081281029732015.jpg
枪口装置特写。枪口装置内的隔板是倾斜的,使两侧喷出的火药燃气一侧斜向上,一侧斜向下,形成一个旋转的力矩,这样枪口制退器就能在枪管上越旋越紧

2456713596731790917.jpg
平射瞄准具采用立框式表尺

2734247923768836533.jpg
老式的枪架采用轮架,当高射架枪时轮子可以拆下

文章也在我的博客里:http://blog.163.com/zhuyiyun1985@126/

在一些照片和电影电视镜头中,我们看到DshkM高射机枪(我国仿制型定名为54式高射机枪)有一个形态复杂的,由两个圆环组成的高射瞄准具,那么这种瞄准具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今天博主就来介绍一下。
    在正式讲解高射瞄准具之前,先介绍一下射击空中目标的特点以及高射瞄准的基本原理。我们知道在射击地面固定目标时,由于弹道是一条弧线,要命中一定距离上的目标就要给枪身装定一定的高角,弹道弧线才能在这个距离上正好通过目标也就是命中,所以步枪、机枪的机械瞄准具上都有可以装定高角的表尺,射击不同距离目标枪身需要装定的高角用刻度刻在表尺上,比如“1”就是射击100米目标时装定的高角,“2”就是射击200米目标是装定的高角……只要将游标移动到相应的刻度上,枪身就装定好了射击这个距离目标需要的高角。但是射击空中目标时,问题就要更复杂:首先,空中目标是运动的,要击中空中目标,不能瞄准目标现在的位置,而应该瞄准目标的未来位置,也就是要给枪身装定一个提前角,这需要知道目标的速度和航向;其次,空中目标和枪身所在位置之间的斜距离、高低角在不断地变化,所以枪身需要装定的高角也在不断地变化,需要不停地修正枪身装定的高角。所以一个理想的高射瞄准具需要有三套机构:1、根据目标的距离赋予枪管高角的机构。2、根据目标的航向和航速赋予枪管以提前角的机构。3、根据目标的高低角,修正高角的机构。
2603925009551473994.jpg
     上图就是高射瞄准的原理图,图中O点为枪口位置,A为目标飞机现在所在位置,At为目标飞机未来所在位置。OA为现在的斜距离,OAt为未来的斜距离。α(∠COAt)角为未来斜距离OAt对应的高角,β(∠AtAO)角为飞机的航路角,γ(∠AtOA)为射击的提前角。飞机从A到At所用的时间t,和枪弹从O到At的时间t应该相等。理论上说,高角α应该以未来斜距离OAt决定,但是实际中因为高射机枪主要射击低空目标,现在斜距离OA和未来斜距离OAt近似相等,所以为了简化瞄准具的设计和方便实际操作,高角α以现在斜距离OA决定。
2523986116165621298.jpg
      上图展示的就是今天的主角——DshkM高射机枪的高射瞄准具,它由航向指示器、前瞄准具、后瞄准具等三个主要的部件组成。航向指示器圆环内有一个小飞机模型,转动航向指示器下面的转轮这个小飞机模型就会转动,使小飞机模型的方向和目标飞机的方向一致。前瞄准具是一个大圆环,圆环里有铁丝将圆环三等分,其中一条边上绕有一个个瞄准孔,当航向指示器内的小飞机模型转动时,圆环内的铁丝也会一起转动,后瞄准具固定在立框式表尺侧面,是一个带小觇孔的零件。
    由于DshkM高射机枪是用来对付低空目标的,要求准备迅速,操作简单,因此其高射瞄准具相对于理想的高射瞄准具有了简化,只有赋予提前角的机构,而没有专门的距离装定机构和高角修正机构。那么它的高角是如何赋予的呢?该枪是用赋予平均高角的方法来解决的,以射击距离900米目标的高角作为平均高角,在瞄准具规正时就固定下来,以后在任何距离上射击均不用再装定和修正高角。根据目标飞机的距离、航向和速度,射手用后瞄准具的觇孔对准前瞄准具上所需要的瞄准孔再瞄向目标飞机,就赋予了枪身需要的提前角。那么它的具体原理是怎么样的呢?
2791105869064380529.jpg
      以上图为例,敌机的航路角为β,目标前移量A1A=S=Vt,提前角为γ,A1为敌机现在所在位置,A为敌机未来位置,按照正弦定理,在△A1OA中,有:

        A1A /sinγ=OA/sinβ     即sinγ=A1Asinβ/OA

       OA=D(目标未来斜距离),因高射机枪主要射击低空目标,在子弹飞行的时间t中敌机飞行的距离不远,也就是A1A很短,未来斜距离和现在斜距离(D1,也就是OA1)近似相等。即OA=D≈D1,所以就有了

       sinγ≈Vtsinβ/D1…………………………………………………………………………………………………………公式(1)

       图中的R表示提前角γ对应的瞄准孔与前瞄准具环圆心的距离,高射瞄准具瞄准基线长为L。

       图中aa1=R,Oa=L,△Oaa1可以近似地看成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所以就有了

       tgγ=aa1/Oa=R/L………………………………………………………………………………………………………公式(2)

      由于提前角γ很小,可以近似认为tgγ≈sinγ。把公式(1)和公式(2)结合起来,就有了:

      R/L=tgγ≈sinγ≈Vtsinβ/D1,也就是:

      R=Vt·L·sinβ/D1…………………………………………………………………………………………………………公式(3)

      根据公式(3)我们可以看出,要得出R也就是对应的瞄准孔与前瞄准具环圆心的距离,需要知道目标飞机速度V,子弹飞行时间t,瞄准基线长度L,目标飞机航路角β和目标现在距离D1,在这其中目标飞行速度V和目标现在距离D1可以通过观测器材得到,子弹飞行时间t只要确定了D1就可通过查射表可以得到,瞄准基线长度L是固定的,还需要知道航路角β,那么β怎么得出?

      有的高射武器可以通过雷达和光学指挥仪得到目标航路角β,但是DshkM高射机枪没有雷达也没有光学指挥仪,要精确求出目标航路角β是很困难的,所以使用敌机投影比例来求出航路角β。

      还是以上图为例,当敌机航路角为β时,敌机实际长度是A1B1,而可见长度(投影)  却是BB1,而∠B1A1B=∠β,则在直角△A1BB1中

       sinβ=BB1/A1B1=投影长/机实长

       可见,公式(3)中需要的sinβ,就是目标投影长和机实长的比值,这个比值称为目标的缩影。在实际使用中由于肉眼的观测鉴别能力是有限的,航路角β微小的变化难以判别,因此为使用方便,只取几个特定的缩影值:1/4、2/4、3/4、4/4,当敌机正面俯冲而来时,规定缩影为0。

       有了固定的缩影值后,计算R就变得方便,不必求出航路角β的具体值,只要知道缩影比例就可以了。所以要求出R,只要有敌机速度V,敌机现在斜距离D1(有了D1就可通过射表查到t)和缩影的大小(sinβ值)三个值就可以了,有了这三个值,就可以知道瞄准孔离前瞄准具环圆心的距离,也就是知道要用第几个瞄准孔了。

       在实际使用中,不可能观测手报出目标速度V和距离D1后,再翻射表查对应的子弹飞行时间t,为了不贻误战机,在前瞄准具下方的支臂上刻有简明射表,只要查简明射表就可以确定应该用哪个瞄准孔来瞄准射击。


附:
DshkM 12.7毫米高射机枪
1643813863991834569.jpg
1706864258775198426.jpg
      DshkM 12.7毫米高射机枪是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什帕金根据杰格佳廖夫设计的Dshk高射机枪改进而成,最重要的改进之处是将Dshk高射机枪的转轮式拨弹机构改成平移式拨弹机构,简化了供弹系统,增加了可靠性。在二战中Dshk高射机枪是苏联红军的团属防空武器。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利用苏方提供的DshkM高射机枪技术资料着手仿制,于1954年7月17日至8月12日通过生产鉴定,开始装备部队,命名为“1954年式12.7毫米高射机枪”,装备步兵团属高射机枪连。该枪在我军序列中几起几落,50年代后期随着58式双联14.5毫米高射机枪仿制成功装备部队,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逐步退役。但是到了60年代由于当时搞骡马化,较重的58式双联14.5高射机枪不能分解后人抗马驮,重新被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取代。为了进一步减轻重量,我军对54式高射机枪进行了轻量化改造,取消了枪管上的散热片,枪架用较轻的三脚架代替轮架,轻量化改造后的54式高射机枪定名为“54-1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到了1975年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加,火力更强大、有效射程更远的58式14.5毫米高射机枪再次替换了54/54-1式高射机枪,成为步兵团属高射机枪连的武器。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由于越军经常使用12.7毫米高射机枪远距离平射对我军造成很大威胁,我军重机枪、82无后坐力炮、60迫击炮、40火箭筒等武器射程不够无法还击,只有使用82、100毫米迫击炮才够得到。在看到高射机枪平射的价值后,一部分54/54-1高射机枪又重新复出,在80年代的中越边境轮战中我军如法炮制,也是用高射机枪平射越军目标。

1437774181039450657.jpg
击发机构特写,两个D形握把中间有对称的2个向前弯曲的扳机,朝后扣压扳机即可击发。D形握把下方横向的拉柄是装填拉柄,拉动拉柄到位后推回,机枪即进入待发状态。

2850215614173395766.jpg
握把之间圆柱形的部件是枪机缓冲器

3092847044097895038.jpg
受弹机盖打开的状态

3038803848570159989.jpg
枪管部分特写

3855081281029732015.jpg
枪口装置特写。枪口装置内的隔板是倾斜的,使两侧喷出的火药燃气一侧斜向上,一侧斜向下,形成一个旋转的力矩,这样枪口制退器就能在枪管上越旋越紧

2456713596731790917.jpg
平射瞄准具采用立框式表尺

2734247923768836533.jpg
老式的枪架采用轮架,当高射架枪时轮子可以拆下

文章也在我的博客里:http://blog.163.com/zhuyiyun1985@126/
抗美援朝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刚刚组建,实战经验少,作战区域通常不超过南至北纬39.5°,东至东经126°,北、西至鸭绿江口这一片区域,即美军飞行员所说的“米格走廊”,而当时参战的苏军飞行员根据这片区域的形状将其形象地称为“腊肠”。苏军飞行员只能为我志愿军陆军提供有限的战场遮断掩护,也就是说北纬39.5°以南的区域完全是美国空军的天下,我陆军的防空压力颇大,故而我志愿军大量引进苏联当时最为先进的各种高射枪、炮。
    其中作为填补小口径高炮和重机枪两者之间防空火力空缺的主要兵器是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径机枪。该枪系1938年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什帕金根据杰格佳廖夫设计的德什卡1938 12.7mm大口径机枪改进而成。1939年2月26日,苏联国防委员会将之作为制式武器列装苏联红军。自1940年第一批德什卡12.7mm高射机枪装备部队起,直到被NSV 12.7mm高射机枪取代为止,该枪在苏联红军中装备多年。
    德什卡12.7mm高射机枪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初期,部分苏军步兵团设有一个独立的防空连,装备3挺德什卡高射机枪,每个步兵师拥有9挺高射机枪,即每千米防御正面部署1.7挺高射机枪。仅装备几挺高射机枪对苏军步兵师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德国空军经常可以迟滞苏军的进攻,甚至可以破坏整个师的进攻计划。苏军认识到防空武器的不足,开始大量补充高射机枪,1943年达到了防御正面每千米部署4.3挺,1945年每千米部署则达到了5.8挺,基本满足了战场防空的需求。除步兵使用外,德什卡12.7mm高射机枪还被安装到T54、T55、T10、JS-2、JS-3等坦克上,作为高射和并列机枪使用(安装在坦克上的德什卡被称为DShKT型)。
    德什卡高射机枪在枪械发展史上的地位与M2勃朗宁12.7mm高射机枪齐名,产量颇大,行销世界各地,目前在一些热点地区仍可看到它被架设在皮卡汽车上的身影。
    鉴于此枪在战争中表现出的优越性能,我国军工部门决定在第一批仿制武器的序列中加入此枪。1953年10月开始试制,全部技术资料由苏方提供,于1954年7月17日至8月12日通过生产鉴定,并开始装备部队,命名为“1954年式12.7mm高射机枪”(简称54式12.7mm高射机枪)。装备后部队反映:“该枪操作灵活,可分解运输,不受地形限制,可靠性好,故障少。”后来我国在54式12.7mm高射机枪基础上改进成54-1式12.7mm高射机枪,主要改进之处是取消了枪管上的散热片,增加了枪管提把,受弹器座右侧增加了挡链板,使用轻型枪架等。
    54式12.7mm高射机枪不仅装备我陆军步兵使用,也被安装在59式、69式等坦克上使用。
   
    总体性能
   
    54式12.7mm高射机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闭锁片偏移式闭锁方式,击发机构为击锤平移式,供弹机构采用单程输弹方式。该枪主要配用54式12.7mm穿甲燃烧弹、54式12.7mm穿甲燃烧曳光弹,初速830—850m/s,枪口动能17000焦耳,战斗射速80发/分。在战斗中通常采用5—10发短点射,11—20发长点射,或连续射的发射方式。
    该枪可对付1600m以内的空中目标及800m以内的地面轻型装甲目标和火力点。每挺枪配70发开式弹链10条;容弹量70发的弹链箱10个、枪管2根。可安装在三脚架或轮式枪架上使用,在两种枪架上均可实现平射与高射状态的转换。
    全枪质量134kg(54—1式全枪质量84kg),枪身质量34kg,枪管质量12.5kg;空弹链箱质量(带空弹链)4.5kg,高射瞄具质量2kg;肩托质量3kg;轮式枪架质量97.5kg,三脚架质量50kg。
    平射状态全枪长2323mm(54—1式2030mm),枪身长1590mm;瞄准基线长1113mm:带膛口制退器时枪管长1069mm。使用三脚架高射时高低射界—26°一+82°,方向射界360°;平射时方向射界120°。
   
    构造详解
   
    54式12.7mm高射机枪由枪身、枪架和瞄具等3大部分组成。
    枪身
    枪身由枪管、机匣、枪机、枪机框、复进机、供弹机、击发机、枪尾部等几部分组成。
    枪管 枪管内部设有8条右旋膛线,膛线导程380mm。枪管外部连接有枪口制退器、导气箍和气体调节器。
    枪口制退器的功能是减小后坐能量,保证机枪射击稳定,提高射击精度。由于枪口制退器两侧均设有侧向喷孔,因此,火药燃气不是全部从枪口正前方喷出,其中的一部分从侧孔喷出,使其流速和方向都发生了变化。根据动量定理,正前方火药燃气的流量和流速减小,武器的后坐动量就相应减小;另外,火药燃气通过枪口制退器侧孔向斜后方喷出以及冲击枪口制退器前壁,均使枪身前冲,可抵消一部分后坐能量。
    为了防止火药燃气向下喷冲起灰尘、向上喷影响瞄准,枪口制退器上、下部均作成平面。为了防止枪管震动和扭转而引起枪口制退器自行旋松,在侧孔处设有两块倾斜而又相互平行的隔板,其下平面受火药燃气的直接作用,构成一个顺时针转动的力偶,使枪口制退器越旋越紧而不致自行松脱。
    枪管中部设有导气箍、散热片和活塞筒定位卡槽。导气箍上装有气体调节器,气体调节器上有3个导气孔,直径分别为3mm、3.5mm、4mm,可以根据枪械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整,一般使用3.5mm的导气孔,严寒或机件过脏时使用4mm导气孔。活塞筒定位卡槽与活塞筒上的突起配合在一起,用于活塞筒后部的定位。
    枪管后部设有枪管固定栓槽和定位突笋。枪管与机匣结合时,枪管固定栓槽与枪管固定栓配合在一起,定位突笋与位于机匣前部的结合槽配合在一起,共同起到定位枪管的作用。
    机匣 机匣是连接枪管、枪机、枪机框、受弹机、击发机、枪尾部、瞄具和枪架的基础件。
    机匣内侧壁设有闭锁卡槽,用于支撑枪机上的闭锁片,使枪机能承受火药燃气的压力。机匣内侧壁还设有纵槽,可容纳污垢和贮油,以保证活动机件正常工作。纵沟的下方有导槽,与枪机框上的导轨配合在一起,引导枪机框前后运动。机匣上方内壁设有抛壳斜面,在枪机后退时,迫使抛壳挺突出弹底窝,从抽壳钩上顶出弹壳,将弹壳向下抛出。机匣前端设有枪管结合孔及结合槽,枪管与机匣结合时,必须将枪管后部的定位突起插入枪管结合槽内,到位后插入枪管固定栓,枪管即被固定。
    机匣上部前方设有梯形槽,用于安装高射瞄具(简易环形瞄具)的结合座;中央开有受弹窗:后方设有表尺座。
    枪机 枪机由枪机体、闭锁片、击针、抽壳钩和抛壳挺组成,其安装在枪机框上,随枪机框在机匣内前后运动,进而完成送弹、闭锁、击发和抛壳等一系列动作。
    枪机前上方设有推弹突笋,前端的弹底窝容纳枪弹底部;两侧面凹部容纳闭锁片,下方的突起进入枪机框定型槽内。
    击针由击针体和击针尖组成。击针体两侧面设有闭锁斜面和限制面。闭锁片内侧设有闭锁斜面,与击针体上的闭锁斜面配合,使枪机闭锁:闭锁片下部设有开锁斜面,与枪机框上定型槽的开锁斜面配合,使枪机开锁:闭锁片后端设有闭锁支撑面,与机匣闭锁卡槽配合,支撑枪机。
    抽壳钩设在弹底窝下方,抛壳挺设在弹底窝上方,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退壳任务。当枪机前进到位时,抽壳钩越过弹底缘,把枪弹抓住,此时,抛壳挺被枪弹压向后方,后端突出于枪机上表面。
    开锁后,抽壳钩将弹壳抽出,当枪机后退至抛壳挺上端撞击机匣抛壳斜面时,抛壳挺被该斜面向前猛推,将弹壳向下抛出。
    枪机框 枪机框的主要功能是带动枪机在机匣内前后运动,并带动受弹机工作。
    枪机框上方设有定型槽。定型槽的左、右侧设有开锁斜面;后端设有击针体支座与击针体连接:前端采用连接突笋与连接套连接,底面设有阻铁卡槽。
    复进机 复进机由活塞筒、活塞杆(兼起复进簧导杆的作用)和复进簧组成。活塞筒前部穿入枪管上的固定环,后部的突起卡入枪管上的定位卡槽内,从而实现活塞筒在枪管下方的定位。活塞筒内部的活塞杆通过连接套与枪机框连接,活塞杆上套有复进簧。在火药燃气推活塞杆后退的过程中,复进簧被压缩,为枪机框复进储存能量:当枪机框后退终止后,复进簧伸张,推活塞杆向前运动,活塞杆通过连接套带动枪机框和枪机向前运动,从而完成复进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
    受弹机 受弹机由受弹机座、受弹机盖、拨弹曲柄、拨弹滑板、滑板拨杆、脱弹器、挡链板、拨弹齿、阻弹齿和受弹机盖卡笋等组成。受弹机通过受弹机连接轴和受弹机卡钩结合在机匣上方,其主要功能是拨送枪弹及弹链,并将枪弹规正在预备进膛位置,以完成自动装填任务。
    受弹机座上设有阻弹齿、脱弹齿和导弹突笋。当拨弹滑板上的拨弹齿将枪弹快拨到预备进膛位置时,脱弹齿使弹链从其上平面向左移动,使枪弹沿其下方曲面移动,从而使枪弹与弹链脱开,枪弹则被限制在受弹口处。阻弹齿用以阻止带弹的弹链向左移动。受弹机座前端的导弹突笋用以引导枪弹进膛,受弹机座中央的进弹口用以容纳和规正枪弹。
    拨弹滑板中央设有凹槽,与滑板拨杆连接以使拨弹滑板作左右运动。滑板拨杆以其轴固定在受弹机盖内,只能绕轴转动,前端与拨弹滑板连接,后端叉形部与拨弹曲柄轴上的突起连接,当拨弹曲柄轴回转时,便带动滑板拨杆摆动。
    拨弹曲柄轴上的矩形部与拨弹曲柄上的矩形孔连接,拨弹曲柄上设有拉机柄叉,与枪机框上的拉机柄配合在一起,当枪机框前后运动时,拉机柄便带动拨弹曲柄摆动。
    击发机 击发机由击发机匣、阻铁及其簧、阻铁杆、保险机和连接耳组成。其结合在机匣的后端下方,用以控制枪机框的运动状态(解脱或阻止枪机框)。连接耳用以将机枪固定在枪架上。
    击发时,手扣扳机,扳机连杆前端上抬使阻铁杆后端上抬,前端压下阻铁,当阻铁脱离枪机框底部的阻铁卡槽时,枪机框被解脱,从而完成击发动作。放开扳机时,阻铁在其簧力作用下,向上恢复原位。枪机框后退终止后再复进时,其阻铁卡槽即被阻铁挡住而停止。
    将保险机柄扳向前方位置,其轴上的圆弧面向上,挡住了阻铁杆,故扣不动扳机,阻铁不能下降,形成保险状态。将保险机柄扳向后方位置,其轴上的半圆缺口对正阻铁杆,阻铁可下降,可进行击发。
    枪尾部 枪尾部用以封闭机匣后端且便于操作机枪。其由把手、扳机和枪机框缓冲器组成,结合在机匣后端的垂直槽内。
    枪机框缓冲器由缓冲器管、缓冲杆及缓冲簧组成。用以缓和枪机框后坐到位时对枪尾的撞击,以减小机枪的跳动,提高射击精度。
    枪架
    枪架分为两种,即三脚架和轮式架。两种枪架均可实现平射、高射状态的转换。
    三脚架由上架、下架、肩托3部分组成。
    上架 上架是机枪俯仰的主体,其由摇架、精瞄机、装填拉柄、托架等组成。摇架可在托架上俯仰,向后转动高低机紧定手柄可将摇架固定;精瞄机可实现高低和方向的精确瞄准:装填拉柄用于首发
    枪弹的装填:托架与下架相配合,支撑整个枪身和上架,托架在托架座上可旋转以进行方向瞄准。
    下架 下架由托架座、托架箍、架杆、驻锄、肘垫等组成,用于支撑托架和实施机枪的高射、平射状态的转换。前架杆分为上、下两节,平射时下节缩入上节内,高射时将下节伸出,并旋转紧定扳手
    将其固定在所需位置。两个后架杆上设有肘垫,用于平射时支撑射手肘部。
    肩托 肩托由肩架、接管、上下调节紧定手柄、方向调节紧定手柄、肩架座、齿弧等组成,用于对空射击时抵在双肩上,以便操纵机枪。肩托可进行高低及方向调整。
    瞄具
    该枪的瞄具由平射瞄具、高射瞄具组成。加装在坦克装甲车辆上的枪使用光学瞄准镜。
    平射瞄具 平射瞄具为准星照门式,其由准星、准星护翼、紧定螺、表尺框、表尺簧、游标、升降螺杆、转轮组成。
    准星高低可调,其螺距为1mm。拧松紧定螺,准星护翼可在准星座上左右移动。表尺框上刻有0—33的表尺分划。表尺框在表尺座上向左倾斜2°33‘,以修正弹头飞行右偏对射击准确度的影响。
    高射瞄具 高射瞄具为简易环形瞄具,其由航向照准器、前照准器、结合座、后照准器、射击用表组成。由于射击时前照准孔的选择决定于以下3个因素:敌机飞行速度、敌机距离机枪的斜距离、敌机缩影的大小。只要这3个数值确定了,则选用哪一个照准孔进行瞄准即可确定。
    为了不贻误战机,事先已按敌机飞行速度、敌机距离机枪的斜距离、敌机缩影(机视长与机实长的比值)的大小3个因素编出射击用表。实战中,只需查射击用表,便可立刻确定用第几个照准孔来瞄准射击。
   
    主用弹种
   
    54式12.7mm高射机枪可配用54式12.7mm穿甲燃烧弹、54式12.7mm穿甲燃烧曳光弹。穿甲燃烧弹全弹长147mm,全弹质量130—137g,弹头质量48.3g。在100m距离处,对厚度为20mm钢板的穿透率为90%。穿甲燃烧曳光弹全弹长147mm,全弹质量115—124g,弹头质量43.9g。在1OOm距离处,对厚度为15mm的钢板的穿透率为90%。
   
    机构动作
   
    射击前,首先推压受弹机盖后端的卡笋,打开受弹机盖,将带弹链的枪弹置于受弹机座上,使第一发枪弹被阻弹齿挡住,然后闭合受弹机盖,拉装填拉柄向后。在装填拉柄向后运动的过程中,其向后拉动枪机框上的拉机柄突笋,使枪机框后坐。枪机框上的击针体支座带动击针体向后运动,击针体限制面相对闭锁片向后运动,离开闭锁片突出部,闭锁片便在枪机框定型槽开锁斜面的作用下合拢,从而使闭锁片上的支撑面脱离机匣内两侧的闭锁卡槽。随后,定型槽前壁和开锁斜面带动枪机向后运动,完成开锁动作。
    当拉机柄向后运动到与拨弹曲柄接触时,其开始带动拨弹曲柄向后摆动,拨弹曲柄的摆动带动滑板拨杆向右运动,从而带动拨弹板向右滑动,拨弹齿即带动枪弹与弹链一起向右移动,将第一发枪弹拨送到脱弹齿下方位置,第二发枪弹滑过阻弹齿,并被阻弹齿卡住,不能向左滑动。
    由于卡住第一发枪弹的弹链节的前、后脱弹支臂位于脱弹齿上方,所以脱弹齿便逐渐将枪弹从弹链节内向下挤出,但弹链节的前、后抱弹部仍压住枪弹,枪弹下方被进弹口托住,使枪弹上、下、左、右都被定位。同时,弹链节的前抱弹部下压枪弹,使弹头向下倾斜,有利于推弹入膛。
    当枪机框运动到最后方位置时,击发机匣内的阻铁卡入枪机框下方的阻铁卡槽内。同时,活塞筒内的复进簧被压缩,机枪即成待击状态。
    向后扣动扳机,扳机连杆便上顶阻铁杆的后端,阻铁杆前端即将阻铁压离阻铁卡槽,此时枪机框被解脱,复进簧伸张,推动枪机框和枪机向前。当枪机前端的推弹突笋接触到第一发枪弹底部时,即将其推入弹膛。同时,拉机柄向前运动,带动拨弹曲柄向前摆动,于是,滑板拨杆使拨弹板向左移动,拨弹板上的拨弹齿便越过第二发枪弹并将其卡住,为下一次拨弹做好准备。
    当枪机快复进到位时,抽壳钩越过枪弹底缘,抓住枪弹。此时枪机框继续复进,其上的击针体支座带动击针体前移,击针体上的闭锁斜面便推闭锁片向两侧张开,撑入机匣的闭锁卡槽内,形成闭锁状态。随后击针体撞击击针尖,击针尖撞击底火,枪弹被击发。
    枪弹被击发后,当弹头尾部通过枪管上的导气孔时,部分火药燃气由导气孔进入气体调节器,向后冲击活塞杆,使与活塞杆相连的枪机框向后运动。枪机框带动枪机向后运动,枪机向后运动时,其弹底窝下方的抽壳钩将弹壳从弹膛内抽出。当枪机上方的抛壳挺撞击机匣上的抛壳斜面时,抛壳挺向前运动,撞击弹壳底部,将弹壳向下抛出。
    如不松开扳机,阻铁不能卡入阻铁卡槽,各机件即周而复始不断运动,形成连发发射,直到弹链上的枪弹射尽。
   
    高平射状态转换
   
    54式12.7mm高射机枪配用三脚架或轮式架,枪身架设在这两种枪架上时,均可实现高射、平射状态的转换。
    三脚架的高平射转换
    平射转换成高射 听到“高射架枪”的口令后,二、三枪手协同稍抬枪身前端,由四枪手旋松前架杆紧定扳手和前架杆下节紧定扳手,将架杆下节抽出并固定好,然后手握枪管,二、三枪手分别旋松左、右架杆紧定扳手并扶住左、右架杆:一枪手握枪尾部握把,并喊“起枪”,把枪上抬架好,二、三枪手各自旋紧左、右架杆紧定扳手;二枪手挂上弹箱,一枪手装上肩托。结合高射瞄具时,班长打开瞄具箱,三枪手将结合座结合到机匣上的梯形槽内并固定紧,一枪手竖起表尺框,然后将后照准器结合到表尺框上,班长将前照准器和航向照准器圆环上的刻线对正框架上的装定线后,把连接杆的一端插入航向照准器的驻钉缺口,另一端插入前照准器的驻钉缺口,拧紧紧定扳手,然后由二枪手结合到结合座上并固定紧。
    射击时,为了提高射击稳定性,一般使前架杆位于前方,必要时还可在3个架杆之间吊以重物(90kg左右)。
    高射转换成平射 听到“平射架枪”口令后,一枪手关上保险,将枪身放平并使枪管与前架杆保持一致,卸下后照准器交给班长,然后握住握把将枪身后拉,使前架杆抬起;四枪手送回前架杆下节并将其固定,旋松前架杆紧定扳手,手握架杆;二、三枪手分别旋松左、右架杆紧定扳手,手握架杆。一枪手喊“落枪”,3名枪手协同将枪身落下,一枪手调好肘垫,竖起表尺框。
    轮式架的高平射转换
    平射转换成高射 听到“高射架枪”的口令后,一枪手向后扳动架杆固定板扳手,以解脱架杆固定板对左、右架杆的约束,然后两手握住架杆提把向上提;二枪手在左,三枪手在右,将左、右架杆从前架杆驻锄板的弯曲部取下并张开;一枪手放下架杆提把后,旋松前架杆紧定扳手,右脚抵住前架杆驻锄板,二、三枪手两手握住架轮:一枪手喊“起枪”后,二、三枪手同时用力向上抬起架轮,使枪身上抬,四枪手迅速将左、右架杆扳到位并确实着地:一枪手随即将枪身后部上抬,并旋紧前架杆紧定扳手,三枪手旋松方向机扳手和固定架轮的闭锁器扳手,协同四枪手取下架轮;二枪手挂上弹链箱,装上高射瞄准具,旋松高低紧定扳手;一枪手竖起表尺框,装上肩托。
    高射转换成平射  听到“平射架枪”的口令后,一枪手将保险机柄扳到“停发”位置,转动枪身使其后部位于前架杆上方,然后双手握住握把,将枪尾部向上举,旋松前架杆紧定扳手,二枪手紧定高低机紧定扳手,卸下肩托,三枪手紧定方向机紧定扳手,卸下高射瞄准器,然后与四枪手协同装上架轮;一枪手喊“落枪”后,两手握架杆提把向后拉,二、三枪手握架轮辐条将枪上抬,使左、右架杆收拢,然后协同将枪落下,一枪手将左、右架杆放在前架杆驻锄板的弯曲部上,向前扳动架杆固定板扳手,将3个架腿固定在一起,竖起表尺框,然后打开肘垫,卧于枪后。
   
    实战战例
   
    54式12.7mm高射机枪大量装备部队后,开始向邻国输出,以支援邻国的民族解放战争。
    越南战争中,美国空军使用的固定翼飞机的平飞速度、抗打击力等与二战中的螺旋桨飞机已有天壤之别,要想用高射机枪将其击落是相当困难的。由于美军的空袭通常采用多批次、多路线进攻的方式进行,故而高射炮群必须经常转移阵地。54式12.7mm高射机枪在对空战斗中可担任37mm高射炮的配角,曾在北越抗美战斗中配合37高炮击落F—105“雷公”式战斗轰炸机3架,耗弹713发。
    在固定翼飞机高速发展的同时,直升机也开始大量应用于战场。美军在这种新式兵器的影响下开始使用一种新式战术—“直升机蛙跳战术”,即集中大量直升机将部队快速投放到战场上。这种高度机动灵活的战术在使用初期给北越军造成极大的杀伤,如果不能遏制住美方的直升机空投和机降,战斗将很难获胜。例如,1965年11月4日爆发的德浪河谷战斗中,由于北越军队没有足够的54式12.7mm高射机枪,不能封锁整个德浪河谷地区,战斗一直进行到11月28日,北越军队在阵亡2000名士兵之后撤向柬埔寨(美军阵亡234人)。武元甲在这次战斗后总结道:“如果我们能够击败美国的直升机,那么我们就能挫败美军的战略。”
    毫无疑问,“击败美国直升机”这一任务由54式12.7mm高射机枪来担任最为合适。此后的一系列战斗中,54式12.7mm高射机枪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武袭击战斗
    1968年9月13日,越南南方游击队动用一个加强营(兵力为3个步兵连、1个特工连、1个火力连、2个54式12.7mm高射机枪连、1个120mm迫击炮连)袭击了驻扎在林武(地名)的美军据点。
    此战中,越方加强营中的2个高射机枪连在林武据点东北侧占领射击阵地,做好射击准备,意图打击美军直升机。13日0时30分战斗打响后不久,美方直升机即飞临战场上空,意图实施火力支援和机降补充,于是高射机枪连开始不断猛烈射击,直到地面战斗结束时美方直升机也未能完成任务。
    500高地反空降战斗
    此次战斗发生在1971年2月13日,是著名的“9号公路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
    “500高地”位于班东(地名)以北12km,由4个山峰组成,由西北向东南依次编为1—4号高地,其中2号高地顶部平坦,可同时起降两架直升机。北越军认为,南越军将会在此机降,以便为其据守的“543高地”提供一个坚固的防御阵地,故北越军派遣1个营的兵力进驻该地区,准备设伏打击南越军。该营到达之后首先派遣4人到1号、2号高地建立对空观察哨。
    2月13日10时以前,北越军携带54式12.7mm高射机枪的武器连在高地以北部署好发射阵地,其他各部队分别就位,静候南越军跳入陷阱。10时30分~45分的15分钟内,南越军在地、空火力的掩护下在1~4号高地上机降了400余人,动用直升机38架次。北越军乘南越军立足未稳,使用54式12.7mm高射机枪向南越军的直升机猛烈射击,一架被击落,多架被击伤。
    随后,全营步兵从西北、东、北面对“500高地”上的南越伞兵第六营实施突击。14时,“500高地”上的全部南越方伞兵被挤出“500高地”,残余的60多人在高地以南固守。北越方将所有的迫击炮、无后坐力炮和高射机枪搬到3号高地顶部一起向下猛打,23时,北越方步兵在火力准备之后消灭了残余南越军。
    上述两个战例充分说明了54式12.7mm高射机枪在反机降作战中的威力。鉴于该高射机枪优越的性能,后期的北越军在每个步兵营火力连里都配置了一个12.7mm高射机枪排,装备2挺54式高射机枪。
这种散热片很多机枪都用啊
调完瞄准具。。。

敌机飞出射程了。。。。
以前轻兵器也有过配图和说明,这个瞄准具最重要的部分是航向照准器吧

另外这机枪造型很猛
好帖 仔细读
难得一件的好贴
好贴啊,详细,谢LZ
好麻烦啊。。。黑蜀黍表示鸭梨很大
好贴,我就说COD7里太扯,高瞄打地面目标...
rocketxex 发表于 2011-2-21 15:43


    塔利班 基地表示鸭梨不大 俺们是意识流,打到哪算哪
好枪,就是有点沉。
想当年打猴子的时候,乡民的家里就在厅堂架着这么个家伙,旁边靠着铁犁。那时候还未懂事啊未懂事
好贴好图 谢楼主 啊
好多数据。。。。。。。。看了头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