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李氏朝鲜历史(看CCTV-8明成皇后后有感发贴,明成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4:02:28
<P>转自维基百科全书</P>
<P>作者:jamie_gustis</P>
<P>题外话:由于版权原因,我个人不知道jamie_gustis 兄弟就是在维基百科全书发表此文的作者.对此我深表内疚和歉意,对因为此文造成的版权问题,我向jamie_gustis 道歉.</P>
<P>李氏朝鲜,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王朝之一。又称朝鲜王朝(Chosun Dynasty),简称李朝。(1392年-1910年)),开国始祖为李成桂。历经27代国王和皇帝,在1910年被日本吞并。</P>
<P>李氏朝鲜的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和韩国的总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同中国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丽王朝的故都开京(今开城。又称“松都”),1395年定都于汉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汉城,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P>
政治制度






<P>李朝的政治结构采用中央集权制。1469年完成的《经国大典》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以后虽然官职的名称存废有一定的变动,但是整个李朝时期的官职制度总体上都遵循了《经国大典》的规定。</P>
<P>李朝的官职仿照中国,分为正从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品。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P>
<P>在国王下面,有辅佐机关——议政府,其首领称“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内阁首辅。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再下为从一品左右赞成、正二品左右参赞。再下有舍人等职官。</P>
<P>议政府之下有吏、户、礼、兵、工、刑六曹,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其首长称判书,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尚书。检察谏议机构为司宪府和司谏院(两府)。此外还有承政院,为国王起草旨意。</P>
<P>宗亲、忠勋机构有宗亲府、忠勋府、仪宾(相当于驸马)府、敦宁府等。国学为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其他机构有奎章阁、经筵厅、弘文馆、艺文馆等。史馆称春秋馆。内廷供奉机构有内医院、尚衣院、司仆寺、内资寺、内赡寺、礼宾寺、济用监、内侍院等。此外还有宗庙署、社稷署、长兴库、义盈库、冰库、平市署、图画署、惠民署、造纸署、瓦署、归厚署、典狱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养贤库等机构。</P>
<P>武职机构有五军营、内三厅、训练院、世子翊卫司、扈卫厅、捕盗厅、镇抚营、管理营、龙虎营等。首长称大将、中军、使等。</P>
<P>外职分八道,道下为州、府、郡、县。汉城府判尹为正二品。四都(开城府、江华府、水原府、广州府)长官称留守,为正、从二品。地方官职为从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护府使、牧使、从四品郡守、从五品县令等等。</P>
<P>李朝实行兵将分离制度,无定将、无定卒,类似轮流服役的预备役军队,而非常备军。武官外职包括兵马节度使、三道水军统御使(均为从二品)、兵马/水军节制使、兵马虞侯、水军虞侯、兵马/水军佥节制使、兵马/水军同佥节制使、兵马万户、水军万户等品级。中央外派官职有观察使、中军、察访等。</P>
<P>李朝时期朝鲜全国分八道,道下设州、府、郡、县。 其中,庆尚、全罗、忠清、黄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两道。宁安道(咸镜道)分南北两道。平安道分东西两道。江原道分岭东、岭西两部。</P>
<P>八道:
京畿道,含汉城府、开城府。首府在汉城府。
庆尚道,含庆州府、尚州牧、晋州牧;设左兵营、右兵营、左水营、右水营。首府在庆州府。
全罗道,含全州牧、罗州牧;设兵营、左水营、右水营。首府在全州。
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设水营。首府在清州。
黄海道,含黄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黄州。
平安道,含平壤府、宁边大都护府、义州牧。首府在平壤府。
江原道,含江陵大都护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
宁安道(咸镜道),含咸兴府、镜城都护府、北清都护府。首府在咸兴府。</P>
<P>在日据时代,将汉城府废为京城,汉城府辖区降为京畿道的一个郡。同时,日本将平安、庆尚、咸镜、全罗、忠清五道划分为南北两道,成为十三道,一直到日本投降。其时朝鲜行政区为十三道,二百一十八个郡,两千二百零二个面、两万八千四百九十八个里。</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6 0:28:56编辑过]
<P>转自维基百科全书</P>
<P>作者:jamie_gustis</P>
<P>题外话:由于版权原因,我个人不知道jamie_gustis 兄弟就是在维基百科全书发表此文的作者.对此我深表内疚和歉意,对因为此文造成的版权问题,我向jamie_gustis 道歉.</P>
<P>李氏朝鲜,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王朝之一。又称朝鲜王朝(Chosun Dynasty),简称李朝。(1392年-1910年)),开国始祖为李成桂。历经27代国王和皇帝,在1910年被日本吞并。</P>
<P>李氏朝鲜的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和韩国的总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同中国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丽王朝的故都开京(今开城。又称“松都”),1395年定都于汉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汉城,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P>
政治制度






<P>李朝的政治结构采用中央集权制。1469年完成的《经国大典》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以后虽然官职的名称存废有一定的变动,但是整个李朝时期的官职制度总体上都遵循了《经国大典》的规定。</P>
<P>李朝的官职仿照中国,分为正从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品。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P>
<P>在国王下面,有辅佐机关——议政府,其首领称“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内阁首辅。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再下为从一品左右赞成、正二品左右参赞。再下有舍人等职官。</P>
<P>议政府之下有吏、户、礼、兵、工、刑六曹,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其首长称判书,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尚书。检察谏议机构为司宪府和司谏院(两府)。此外还有承政院,为国王起草旨意。</P>
<P>宗亲、忠勋机构有宗亲府、忠勋府、仪宾(相当于驸马)府、敦宁府等。国学为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其他机构有奎章阁、经筵厅、弘文馆、艺文馆等。史馆称春秋馆。内廷供奉机构有内医院、尚衣院、司仆寺、内资寺、内赡寺、礼宾寺、济用监、内侍院等。此外还有宗庙署、社稷署、长兴库、义盈库、冰库、平市署、图画署、惠民署、造纸署、瓦署、归厚署、典狱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养贤库等机构。</P>
<P>武职机构有五军营、内三厅、训练院、世子翊卫司、扈卫厅、捕盗厅、镇抚营、管理营、龙虎营等。首长称大将、中军、使等。</P>
<P>外职分八道,道下为州、府、郡、县。汉城府判尹为正二品。四都(开城府、江华府、水原府、广州府)长官称留守,为正、从二品。地方官职为从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护府使、牧使、从四品郡守、从五品县令等等。</P>
<P>李朝实行兵将分离制度,无定将、无定卒,类似轮流服役的预备役军队,而非常备军。武官外职包括兵马节度使、三道水军统御使(均为从二品)、兵马/水军节制使、兵马虞侯、水军虞侯、兵马/水军佥节制使、兵马/水军同佥节制使、兵马万户、水军万户等品级。中央外派官职有观察使、中军、察访等。</P>
<P>李朝时期朝鲜全国分八道,道下设州、府、郡、县。 其中,庆尚、全罗、忠清、黄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两道。宁安道(咸镜道)分南北两道。平安道分东西两道。江原道分岭东、岭西两部。</P>
<P>八道:
京畿道,含汉城府、开城府。首府在汉城府。
庆尚道,含庆州府、尚州牧、晋州牧;设左兵营、右兵营、左水营、右水营。首府在庆州府。
全罗道,含全州牧、罗州牧;设兵营、左水营、右水营。首府在全州。
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设水营。首府在清州。
黄海道,含黄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黄州。
平安道,含平壤府、宁边大都护府、义州牧。首府在平壤府。
江原道,含江陵大都护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
宁安道(咸镜道),含咸兴府、镜城都护府、北清都护府。首府在咸兴府。</P>
<P>在日据时代,将汉城府废为京城,汉城府辖区降为京畿道的一个郡。同时,日本将平安、庆尚、咸镜、全罗、忠清五道划分为南北两道,成为十三道,一直到日本投降。其时朝鲜行政区为十三道,二百一十八个郡,两千二百零二个面、两万八千四百九十八个里。</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6 0:28:56编辑过]
政治历史<P>从十五世纪后半叶的成宗时代开始,朝鲜的统治结构逐渐扩张。官僚阶层日益增多。俗称“两班”的文武官僚阶层人数增多。以协助世祖篡位的武将勋贵权臣为主的勋旧派,同与儒生和士大夫为主的士林派首先发生党争。燕山君被废黜后,士林派取得了胜利。士林派随后又不断发生内讧和分裂,包括明宗时期的大尹派和小尹派,以及宣祖时的东人党(岭南学派)和西人党(畿湖学派)。东人党在政治斗争中得势后又分裂为以李滉(李退溪)为首领的南人派和曹植为首领的北人派。北人派由于拥立光海君即位而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得势。朝廷中的北人党又分裂为以李尔瞻为首、主张拥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柳永庆为首、主张拥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后受到打击,柳永庆被赐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和浊小北,而大北派则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南人则分裂为清南和浊南。西人派在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的政变中得势,又在显宗时期分裂为老论派(元老派)和少论派(少壮派)。南人派在肃宗时因依附张禧嫔而得势。总之,李朝的中期和后期,是在混乱而无休止的党争中度过的。</P><P>除了两班和士林的党争外,李朝的王位更迭也令人眼花缭乱。先后发生过第一次王子之乱(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乱(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废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变动。每一次政变都会带来被成为“士祸”的诛戮和贬斥。</P><P>在与政治有关的宗教政策方面,除了世祖和燕山君等几位国王在位时外,历代国王通常采取崇儒废佛的政策,在国内拆毁佛教寺院。寺院的土地予以没收,对僧侣征收重税。高丽时期僧院的饮茶传统也被禁止,茶道从此在朝鲜失传,民间则以麦茶作为替代饮料。</P><P>在正祖时期,天主教开始传入朝鲜。在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利用朝鲜政府对西洋天文历法和天文仪器感兴趣的机会,同来京的朝鲜使臣交往,传教士的博学多闻、教堂的庄严崇高、基督教教义表述的新奇观念,也随着这些交往传给了朝鲜使臣。正祖八年(1784年),朝鲜使臣李承薰在北京天主教南堂领洗为天主教徒,教名伯多禄(彼得)。他回国之后开始了秘密传教活动,朝鲜的天主教徒组织的地下教会、信徒迅速增加。但是朝鲜的教会属于自发性质,没有经过教会任命的神职人员,教徒为教徒受洗,不符合天主教教义。由于朝鲜严格禁止西洋人入境,所以北京教区主教决定派遣相貌与朝鲜人相同的中国传教士进入朝鲜。1791年12月23日,周文谟教士历尽艰辛,潜入朝鲜国境,随即开始了传教活动,入教信徒有两班显贵,也有卑贱的士卒。朝鲜政府将天主教视为邪教,不断逮捕处决教徒,在得知有中国传教士潜入之后,更是加紧了搜捕,逮捕、拷打教徒。为了保护广大朝鲜教徒的安全,周文谟决定向朝鲜政府自首,于1801年4月19日在汉城英勇就义。此案被称作“辛酉邪狱”,众多教徒和进步思想家如李承薰、丁若镛等人被处刑和流放。朴趾源、朴齐家等与天主教无直接关联的北学论者也被降职、革职。韩国学者认为,周文谟在朝鲜的活动已经超出了宗教的范畴,通过他的活动,十八世纪末的朝鲜社会在了解和吸收欧洲外来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直到19世纪末开国时为止,李朝的统治者都一直对其采取打击和压迫的政策。</P><P>由于李氏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所以在1896年独立之前,其国王不能自称皇帝。其配偶相当于中国的皇后,但是称为王妃。皇太子称为世子,皇太后称为王大妃,太皇太后称为大王大妃。在王妃之下,还有嫔、淑仪、淑容、贵人这些等级。按照李朝的传统,年幼的国王在不能亲自处理政务前,由王大妃摄政,称为“垂帘听政”。成宗、明宗、宪宗、高宗时的王大妃都曾经垂帘。此外,中宗时的朴敬嫔、肃宗时的张禧嫔都曾经用自身的影响干预朝政。</P><P>随着女人掌握政权而来的,是王朝后期的外戚门阀势道政治。清州韩氏、青松沈氏、安东金氏、丰壤赵氏、骊兴闵氏都是因外戚政治而得势的家族。</P>
科学和文化<P>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创立了朝鲜民族的文字训民正音。王宫内的科研机构发明了浑天仪、浑象仪、正方案、圭表等天文仪器,以及仰釜日晷、悬珠日晷、天平日晷、定南日晷、自击漏、玉漏等精密仪器。宫廷历法机构编写了《七政算內篇》、《七政算外篇》、《诸家历象集》等书籍。宫廷音乐机构创作了朝会雅乐、会礼雅乐、祭礼雅乐,以及《定大业》、《保太平》、《发祥》、《凤来仪》等朝乐大曲,以及《凤凰吟》、《满殿春》、《与民乐》等曲目。</P><P>李朝时期实用的发明创造活动同样非常活跃。宫廷和民间编纂了象著名的医学书籍《东医宝鉴》、《医方类聚》,农业书籍《农家集成》、《农事直说》、《农桑辑要》、《四时纂要》、《本国经验方》等重要书籍,制造并改进了雨量计、水文计等科学仪器。高丽时期发明的铜活字印刷技术和排版术得到广泛应用,1403年在汉城设置了铸字所。此外,在著名的高丽青瓷的基础上,李朝时期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朝鲜白瓷。李朝在螺钿、漆器、金属、玉石、竹工、木工、牙角、刺绣、砂器等工艺方面也留下了很多具有独特色彩的宝贵遗产。</P><P>李朝的文学、绘画、诗歌、音乐、舞蹈也非常兴盛。在十七世纪,出现了《春香传》、《洪吉童传》等用朝鲜文字写成的小说。通俗诗歌和小说的兴起,促使人民注意社会的种种弊端,鼓励人民参加社会改革。</P><P>李朝采用儒教思想治理国家,忠、孝被认为是最大的美德。在官方的许可下,一些引退的士大夫和有学问的大学者在家乡建立了书院,并在全国得到推广。书院享受免税的待遇,并有自己的田产。但是到王朝末期,书院已经成了儒生发泄对政权不满的地方,因此很多书院被下令关闭。十七世纪以后,李朝社会逐渐衰落,教育陷入停滞,官方教育的主要内容——儒学中的朱熹性理学派脱离了实际生活,陷于空谈。这时出现了实学派的思想。新出现的实学派学者认为,人民的生活状况比士大夫所极为珍视的合法性和礼制问题更加重要,“若农民民不聊生,任何国家都无法生存,而即令没有君主,人民却能照样兴旺发达。”这就是构成实学基础的新潮思想。肃宗时期的学者柳馨远在他的《蟠溪随录》中提出了下列措施:(1)建立一种利益能由大家公平分享的土地制度;(2)实行推荐制,代替科举制;(3)为所有人确立均等机会;(4)改革政府机构;(5)采用新学。他的建议没有为官方所接受,但是他的改革派思想却成了实学的主流。他把重点放在农业上,因为他所建议的改革能否成功,取新局面于农业问题的解决。与官府无关的学者育感需要从事实学。官府系统则一心进行内部争权斗争,同时各派在对新儒教礼制的不同解释上发生冲突。到英祖、正祖朝,朝鲜出现了柳得恭、李德懋、洪良浩、朴趾源、朴齐家、洪大容、丁若镛等实学大家,摆脱了已经变成僵死教条的朱子学说的束缚,主张向当时的中国学习利物厚生的学问。朝鲜出现了最初的民族意识、民本意识、改革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除了提出理论之外,实学派在农业、医学、数学、筑城学、工程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也通过当时的中国吸收西洋的先进思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P>
经济<P>李朝时期王朝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农业税收。税收以贡米为主,杂以少量地方土特产,很少征收货币地租。因此农业成为经济的关键。在土地问题上,李朝确立了高丽末期开始的科田制,废除了贵族占有大片土地的现象,并解放了大批奴婢。世祖时期,在1466年制定了职田制,田地只授予在职官员,在其去职后由国家收回,以提高国家的税收,防止两班贵族对土地的兼并。随着开垦荒地和农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货币的机能逐渐提高。因此,不仅各地商业日益发达,对外贸易也进入正常的轨道。</P><P>十七世纪后,私营的手工业场取代了官营的工场,刺激了为出售而生产货物的手工业发展。商业活动的增加还促进了商业性农业的兴起,而商业性农业的兴起又促使农村生活开始性发生变化。朝鲜的宫廷用度、百官俸禄都来自田税米谷,此外一切恒常及临时使用之物,如丝绸、药材、马匹、衣料、纸张、菜蔬等等均责之于土贡。英祖之前的几代国王对此制度进行改革,采取切合实际的政策,允许边远地区将贡物折成米,然后用米纳税,交到附近的港口,称之为贡价米。在山区允许缴纳土产来代替粮食。贡价米发到各个衙门手中,由其自行采办所需物资,或者交人承包采购。承包者即为“贡人”,后来发展成朝鲜商人的主力。</P><P>18世纪,朝鲜的国内和国际商业活动量迅速增加,通过经由行会组织扩大的垄断和批发销售,出现了资本积累。许多从事贸易的商人集中在汉城。政府核准的商店即领有执照的贡物供应商与街巷小店主之间的传统分野,被融合到一种垄断和批发体制的结构之中。临时商店的设立原来是为了满足人民在特殊场合(如科举考试、国王出巡和其它全国性大事等)的需求,但是这些店铺在这种场合过去后,仍继续向普通百姓供应食品和杂货。这些店铺是由小店主在临时搭起的棚屋里经营的,他们不管怎样都依赖批发商。批发商的价格方针对汉城百姓的生活有着直接影响。手工匠往往成为个体生产者。有些人甚至发展成工厂厂主,取得了销售自己产品的垄断特许权。在一些情况下,仅仅做经营某些商品的批发商比从事物品生产更有得可图。在商人和手工匠中,藉对已获得特许的的商品作少许改进而创立一种新商品来获得特许证,已成为一种风气。特许证确保垄断和受到政府保护。朝鲜义州地区所谓的“湾商”垄断了来自京畿道和忠清道的商品贸易,还有一些批发商在全国有着人参销售网。此时朝鲜人参生产已经从单纯的采集山参和在山间种植人参发展为大规模的参田,并将采摘的人参蒸干加工制成红参,在中国深受欢迎。</P><P>到十八世纪的英祖时期,朝鲜和清朝、日本之间的贸易额迅速增长。其中除了中朝边市贸易的牛、马、盐、铁之外,最重要的是对清朝的人参贸易。人参贸易又称为八包贸易,每包人参为10斤,朝鲜允许到中国的使团—所谓“燕行”人员—每人携带八包。后来因朝鲜边民越境采参伤害中国地方官员,朝鲜政府停止人参出口,使团按每斤人参25两白银计算,可以携带2000两白银去中国购买商品。后来为了防止白银过度外流,又折合成价值2000两白银的朝鲜货物,如皮毛、纸张、海产干货等杂物。高级官员可以携带一个半八包(3000两白银)的货物。由于使团内象译官等低级官员资本短缺,于是私商趁虚而入,或贷款给译官,或直接为使团提供包参和包银,从中国购买商品。他们出售人参和朝鲜其他产品来换取日本的白银、中国的织物、日用杂货、金属品、书籍、药材、染料,还有朝鲜王室所用的药材、珠宝、苏杭绸缎等奢侈品,采购量相当大。一些朝鲜巨商为了追求利润,甚至充当使团的马夫、奴子,随同使节团前往中国。</P><P>从朝鲜输送到清朝的商品包括马匹;貂、水獭、青鼠、豹等毛皮;海参、鲍鱼、虾、鱼、海带等海产干货;金、银、铜、豆锡、生铁、钢铁等金属;白纸、壮纸、桑皮纸等纸张;人参、胡椒、白矾、干姜等药材;丹木、槐花等染料;梨、苹果、柿、栗等干鲜果品。从清朝输入朝鲜的有牛、羊、骡、驴等牲畜;剪刀、镊子、针、床炉、釜、皮箱、马鞍、雨伞、木箸、算盘、梳子、纽扣、烟袋、眼镜、瓷器、毛绵纸、斗方纸、火石、火镰、笔、墨、砚、铜壶、锡壶、指南针等日用杂货;各种金属制品如铲、犁、铧、锯等工具;金、银、铜制钱等通货;棉花、棉纱、生丝等纺织原料;各种棉布;各种锦缎绫绸;各种男女成衣、帽子、鞋袜;各种染料;各种食品;各种药材;各种书籍;乃至于进口珠宝玉石、漆器牙雕、家具古董、钗环首饰、自鸣钟、自鸣琴等西洋玩好、猫狗鹦鹉等珍禽异兽。此外还有清朝严禁出口的天文、历法、地理、历史类书籍,以及牛角、火药、硝石、硫磺等军用品,米、豆、麦等谷物,以及生丝铜铁等物,主要是由使团私带和走私进口。</P><P>除了中朝贸易之外,朝鲜的廛贡商人还作为中日贸易的转口商,用从日本贸易得来的白银到中国购买丝等物,再将中国的丝出口到日本换取白银。朝鲜“贸白丝于清国者,皆入倭馆,则辄得大利。白丝百斤,贸以六十金,而往市倭馆,则价至百六十金,此大利。故白丝虽累万斤,皆能售之”。在英祖时期,开城的商人(松商)在人参批发和出口贸易活动中与汉城、义州的同行(京商、湾商)展开激烈的竞争,在日本和中国之间进行三方国际贸易。他们从朝鲜寺庙里的生产者那里大量买进纸张(高丽纸),从东部海岸买进海带、海参等干货,从中部和北部山区猎人那里买进水獭、豹、虎等野兽的毛皮,从中国进口白丝、锡,从日本进口红铜、铁器,这些商品都是用来进行这种三方国际贸易的。此外,朝鲜通过琉球向南洋的转口贸易也有发展,从南洋进口药物、香料和珍珠、玳瑁、珊瑚等奢侈品。在琉球王国都城首里城(朝鲜称为海浦)出现了专门航行到朝鲜的琉球贸易船。李重焕在《择里志》一书中,李寅文在画作《取之不竭的江山》中,分别叙述和描绘了贸易船只经常来往于这些边远港口的情景。后朝鲜政府规定造参以松商(开城商人)为主,出口则以京湾商(汉城、义州商人)为主。京湾商不仅如前文所说垄断了国内贸易,而且还代政府收税、经营银钱兑换、经纪海外贸易。</P><P>朝鲜商人的这种商业垄断和批发活动造成了对银和铜的更大需求,促进了采矿业的发展。倭乱之前在政府严格控制下的矿山交给了私人经营者。在十七世纪,朝鲜全境有68个银矿在开采,但是铜矿业不是很发达,因为朝鲜的铜主要是依靠日本供应的。然而在十八世纪,由于日本德川幕府停止出口铜,而与清朝的贸易也要求朝鲜大量供应铜,所以朝鲜的铜矿也发展起来了。英祖以通过增加钱币的铸造来鼓励货币流通,所以物价不断上涨,汉城市民如果不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与了商业活动的话,他们的生活会受到威胁。许多两班和平民不顾自己的身分,也从事某种商业活动。因此汉城在18世纪作为工商业城市有了长足进展。老百姓对诸如刀、文具、烟竹、衣帽、餐具、农具等手工艺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妇女戴装饰性假发的限制实际上消失了。</P>
其他<P>在对外政策方面,朝鲜对明朝采取事大政策。对于日本和满洲政权则采取敌视的态度。1592年发生了壬辰倭乱,朝鲜遭到日本入侵,并引至光海君被废。1627年和1636年,朝鲜又先后两次遭到北方女真人的后金政权入侵。在第二次入侵后,后金(1636年更名为清朝)确立了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1876年,日本与朝鲜签订了《江华岛条约》,朝鲜开国。1894年,为了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清朝与日本进行了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后朝鲜宣布废除中国的宗主权,成为享有外交独立地位的主权国家。1896年,朝鲜国王高宗称帝宣告独立,将国名改为大韩帝国。但是日本设立了朝鲜统监一职,控制了朝鲜的内政和外交。1907年,高宗因向海牙和会派遣秘使,寻求国家独立而被勒令退位。1910年,日本与韩国签订《韩日合邦条约》》,韩国成为日本的一部分,李朝灭亡。</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4 20:22:23编辑过]
<P>注:</P>1896年朝鲜脱离中国而独立,建立大韩帝国,年号为建阳,次年改元光武。1907年改元隆熙。 宣祖为明宗的嗣子,正祖为英祖长子孝章世子(真宗)李緈的嗣子,哲宗为纯祖的嗣子,高宗为纯祖嫡长子孝明世子的嗣子。 高宗称帝后,追上祖先的帝号,追尊太祖康献大王为太祖高皇帝,孝章世子为真宗昭皇帝,庄献世子为庄祖懿皇帝,正宗为正祖宣皇帝,纯宗为纯祖肃皇帝,孝明世子为文祖翼皇帝。之后的两代韩国皇帝为高宗太皇帝、纯宗孝皇帝。 1910年韩国被日本吞并后,日本封纯宗为昌德宫李王,退位的高宗太上皇为德寿宫李太王,均列入日本皇族。昌德宫李王的王位后被李坧之弟皇太子英亲王李垠继承,1945年日本废除皇族、华族身份时一并被废。
<P>朝鲜李朝诸王小纪-1</P><P>太祖至光海君 </P><P>(1392——1622) <P>
附先祖和四祖 <P>
参考李朝《璿源系譜》和部分韩国网站资料。 <P>
一,全州李氏先世谱系 <P>李朝王室出于全州。全州府本为百济的完山,新罗真兴王置完山州,景德王改为全州,以备“九州”之数。新罗孝恭王时,甄萱建都于此,称后百济。高丽太祖十九年改为安南都护府,二十三年复为全州。高丽成宗十二年称承化节度安抚使,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号顺义军,隶属于江南道。高丽显宗将全州升为安南大都护府,后改全州牧。高丽恭愍王四年。因为高丽曾经囚元使埜思不花于此地,因此将全州牧降为部曲,次年复为完山府。李朝太祖元年以其为“御乡”,所以升为完山留守府。李朝太宗三年改为全州府。李朝在这里建有庆基殿和丰沛楼(“丰沛”是取刘邦故事) <P>
[始祖] 李翰 新罗司空 号甄城 妻庆州金氏 <P>[二世] 李自延 新罗侍中 妻尹氏 <P>[三世] 李天祥 新罗仆射 妻迎日郑氏 <P>[四世] 李光禧 新罗阿于 妻黃氏 <P>[五世] 李立全 新罗司徒 妻白氏 <P>[六世] 李兢休 高丽司空 妻李氏 <P>[七世] 李廉顺 高丽生员户长 妻郑氏 <P>[八世] 李承朔 高丽生员户长 妻白氏 <P>[九世] 李充庆 高丽生员 妻尹氏 <P>[十世] 李景英 高丽生员户长 妻尹氏 <P>[十一世] 李忠敏 高丽长史 妻崔氏 <P>[十二世] 李华 高丽枢密 妻黃氏 <P>[十三世] 李珍有 高丽生员户长 妻吴氏 <P>[十四世] 李宫进 高丽翰林 妻李氏 <P>[十五世] 李勇夫 高丽大将军 妻李氏 <P>[十六世] 李璘 高丽內侍执奏 妻南平文氏 <P>[十七世] 李阳茂 高丽将军 妻李氏 <P>二、李朝追封四祖 <P>1,穆祖 仁文圣穆大王 李安社 <P>高丽宜州知事,后来曾经入仕元朝,为南京五千户所达鲁花赤。南宋咸淳十年(高丽元宗十五年,1274) 三月十日去世。葬在咸兴的德陵。李朝太祖即位后追尊为穆祖(布德执义曰穆),后为穆祖。太宗时加上谥号“仁文圣穆”。 <P>王妃 孝恭王后李氏,葬在咸兴安陵 <P>子女
长子 安川大君 李於仙
次子 安原大君 李珍
三子 安丰大君 李精
四子 翼祖大王 李行里
五子 安昌大君 李梅拂
六子 安兴大君 李球寿 <P>2,翼祖 康惠圣翼大王 李行里 <P>生于咸兴的德源。袭封元朝千户职位,咸淳十年(高丽元宗十五年,1274) 九月十日去世。葬在咸镜道安边,陵号智陵。太祖即位后上庙号为翼祖(思虑深远曰翼)。 <P>王妃 贞淑王后崔氏,葬在咸镜道文川,陵号淑陵 <P>子女
长子 咸宁大君 李安
二子 咸昌大君 李长
三子 咸原大君 李松
四子 度祖大王 李椿
五子 咸川大君 李源
六子 咸陵大君 李古泰
七子 咸阳大君 李腆
八子 咸城大君 李应巨 <P>3,度祖恭毅圣度大王 李椿 <P>生于咸兴府松头里。至正二年(高丽忠惠王后三年,1342)七月二十四日去世。高丽赠官衔为赞成事。太祖即位后追尊为度祖(心能制义曰度) 。陵号义陵,在咸兴。 <P>王妃 敬顺王后朴氏 (籍文州) 陵号纯陵,在咸兴 <P>子女
长子 宗昌大君 李子兴
次子 桓祖大王 李子春
三子 宗原大君 李子宣
四子 完川大君 李平
长女 文惠公主
次女 文淑公主
三女 文懿公主 <P>4,桓祖渊武圣桓大王 李子春 <P>元延祐二年乙卯(高丽忠肃王二年,1315) 年生。仕高丽,官至荣禄大夫、判将作监事、高丽朔方道(后为咸镜道)万户,兼兵马使。元至正二十年(高丽恭愍王九年,1360) 四月甲戌在朔方道去世。李朝太祖追上庙号为桓祖(辟土服远曰桓)。葬咸兴定陵。 <P>王妃 懿惠王后崔氏 (籍永兴) 葬咸兴和陵 <P>子女 <P>嫡子
长子 永城大君 李天桂
次子 太祖大王 李成桂
长女 贞和公主 <P>庶子
长子 完丰君 李元桂(李氏所出)
次子 义安大君 李和(定嫔金氏所出) <P>
太祖 康献至仁启运应天肇统广勋永命圣文神武正义光德大王 李旦 <P>李旦(1335——1408),字君晋。初名成桂,字仲洁,号松轩。 <P>至元元年(高丽忠肃王后四年,1335)十月十一日出生于高丽朔方道永兴郡黑石里的桓祖私邸(永兴本宫)。父亲李子春仕蒙古双城总管府,并为高丽朔方万户。李成桂少年仕高丽,官至东北面元帅知门下省事、守门下侍中。 <P>李成桂出生和成长的时期,正是大蒙古帝国走向衰弱、东北亚大地风云跌宕的时期。元至正二十八年(高丽恭愍王十七年,1368年)正月初四,出身红巾军的朱元璋在应天即位,建立大明,改元洪武。是为洪武元年。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元大都,元惠宗(乌哈图可汗)北奔,作为中国历史朝代之一的元朝宣告终结。但是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残余势力仍然控制着漠北,并且影响着高丽对明朝和北元的政策。 <P>洪武二年四月,朱元璋派人前往高丽,宣告即位。高丽立即停用至元年号,遣使至应天恭贺朱元璋登极,朱元璋颁诏册封恭愍王为高丽国王,并赐金印。明丽两国宗藩关系正式建立。但是,高丽王室世代迎娶蒙古公主,而且高丽一向擅长在大国之间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这也是它免于被金、元这样的虎狼之国吞并的原因——而获得好处。所以高丽朝廷一直与北元朝廷也私有往来。1372年,明军在辽东败于盘踞在辽阳行省的北元将领纳哈出,高丽亲元势力也大为活跃。1373年,恭愍王被弑,北元想送高丽宗室、沈王脱脱不花回国即位,但是高丽拥立恭愍王养子辛褕。1377年,北元册封辛褕为征东行省左丞相、高丽国王。1378年北元昭宗去世,国力式微,善变的高丽又再次向明朝示好。 <P>其时高丽国内分为以崔莹为首的亲元派和以李成桂为首的亲明派。两派相争,亲明派最后得胜。李成桂等新官僚废除了高丽的私田制,改行“科田法”,一扫高丽王朝的旧势力。此法不仅把土地交给李成桂去分配,还赋予了他统治国家的权力。以李成桂为首的集团完全了解,能不能带来秩序和结束衰微的高丽王国,取决于土地占有制度。高丽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宗庙、学校、仓库、寺社、禄转、军须田及国人世业田民,豪强之家夺占几尽,”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跨州包郡,山川为标”的大农庄。而兼并之家,收租之徒,“自秋至夏,成群横行,纵暴侵掠,倍于盗贼,”,许多良人农民又沦为大农庄主的奴婢。李成桂兵变上台以后,积极着手田制改革。政变当年,李成桂立即宣布将佛寺的三百多处土地收归国有,没收国家东北部和西北部的所有私田文契。1390年,焚公私田籍于市街,大火数日不灭。1391年,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共79万多结(包括耕地和荒地),并宣布实行科田法。国家规定,京畿一带土地按科(等级)授给在京任职的官员,故称科田。第一科得田150结,依次递减,至第十八科得田10结。京畿以外的地方置军田,以养军士。地方官吏和“闲良”,不论资品高下,随其本田多少,各给军田10结或5结。从“凡受田者身死后,其妻有子媳守信者,全科传受,无子媳守信者,减半传受”看,科田和军田都允许程度不同的世袭。另有功臣田,可以子孙相传。公私奴婢、工商、卖卜、娼妓、僧尼等,不许受田。凡公私田租,水田1结糙米30斗,旱田1结杂谷30斗。除陵寝、仓库、宫司、公廨、功臣田外,有田者皆纳土地税,水田1结白米2斗,旱田1结黄豆2斗。科田、军田、功臣田都是私田,其余土地为公田;公私田的比例无资料可查,无疑公田占绝大多数。军田和科田,须向国家纳土地税,所以又是不完全的私田。重要的是国家规定公私田租的数额,“此外有横敛者,以脏论。”科田法的实施有积极意义,它限制了大农庄主的横征暴敛,有利于中央权力的加强,也多少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根据科田法的条例,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级)来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受田者获得租权,而农民则得到耕种权。按惯例田租为庄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为租税缴纳给国家。由于就耕作权而言,农民作为佃农对土地的占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没收,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此外,两班(即拥有官职的贵族)的土地积累受到这样一条规定的严格控制:科田将只在首都周围的京畿地区授予,在这个地区,政府很容易加以监督和监视。李成桂及其追随者通过坚决地实行土地改革,掌握了经济大权。 <P>这时,在1388年,明朝在咸镜南道的南端元朝双城总管府(1355年被高丽吞并)设置铁岭卫,移文告知高丽,高丽朝廷大哗。崔莹怂恿辛褕铤而走险,进攻辽东。李成桂则极力反对。是年四月,辛褕派兵入侵明朝。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士气低落,于是回师松京,废黜辛褕,流放崔莹。之后李成桂立辛褕之子辛昌为王,又废,改立高丽宗室王瑶(恭让王)。此时,李成桂已经有心对高丽取而代之。李成桂和诸子在松京展开了紧锣密鼓的布置工作。为了剪除忠于王氏高丽的势力,类似当年太原谋反时李世民角色的李成桂第五子李芳远还派刺客,在京城善竹桥刺杀了有极高声望、不肯归依李家势力的高丽大学者郑梦周,并借机刺杀了许多其他反对派。高丽京城内一片腥风血雨的恐怖景象。 <P>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在高丽左侍中裵克廉、以及郑道传、赵浚等人的倡议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开城)寿昌宫即位。其时五十八岁。李成桂以“权知高丽国事”的头衔向明朝上表,称高丽国王昏乱,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则口气冷漠,说“尔恭愍王死,称其有子,请立之,后来又说不是。又以王瑶为王孙正派,请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来,大概要自作王。我不问,教他自作,自要抚绥百姓,相通来往”。不久,李成桂拟定两个国号——“朝鲜”(古号)和“和宁”(李子春就仕之地)请朱元璋决定,朱元璋选了朝鲜二字,但是又因为李成桂“顽嚣狡诈”而不正式册封赐印。于是李成桂的头衔改成了“权知朝鲜国事”。 <P>李成桂一即位,便追尊四世祖为王,并改名字为李旦(为统一起见,下文仍称李成桂)。同年十一月,李成桂颁诏定都汉阳,建宗庙社稷、宫室城池。同时由郑道传等人制订了《朝鲜经国典》。鉴于高丽诸王崇拜佛教而影响国事,李成桂推行崇儒抑佛的国策。寺院的土地多被没收,贵族庄园里的奴婢都被释放,并且实行开垦农地与改良农具谷种等劝农政策。 <P>李成桂有两个王妃。原配是承仁顺圣神懿王后韩氏(籍安边),恭让王二年去世。继妃是顺元显敬神德王后康氏(籍谷山)。李成桂把神德王后所生的最小的儿子——八子李芳硕立为世子,把辅佐大任交给郑道传。郑道传当时掌握着军权和政权。对此,创业中立下功劳的五子李芳远心怀不满,终于在太祖七年(1398年)八月发动政变。当时太祖正在病中。李芳远的府邸在汉城俊秀坊,坐落在景福宫西门迎秋门附近。李芳远因势力弱小而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手段,召集府中私兵和守卫景福宫的禁军,杀入宫中,冲入世子东宫——资善堂,乱刀砍死了李芳硕,然后从景福宫南门杀出,袭击大臣郑道传。郑道传的家宅号为叫百子千孙堂,在汉城寿进坊。那时郑道传正在家中同世子李芳硕的丈人沈孝生进行欢谈,乱兵杀进门来,遭受意外袭击一同身亡。掌握政权的芳远对郑道传非常仇恨,将他的住所没收改成宫中饲养马匹的司仆寺。神德王后所生的另外一个儿子李芳蕃也同在此变中被杀。是为李朝的第一次王子之乱(史称“戊寅靖社”)。 <P>王子之乱发生后,汉城沉浸在不安和恐慌的氛围中。李芳远冲进宫中,宣布“李芳硕、郑道传谋反,图谋杀害王子”(与玄武门之变何其相似,呵呵)。在李芳远操纵下,李成桂被迫让位给二子李芳果(定宗)。神德王后康氏被李芳远从宫中赶出,搬到了判內侍府事李得芬家(移御所),不久就神秘地“因病”死去。 <P>失去了王后康氏和儿子芳藩、芳硕之后,李成桂患了一种象火一样堵塞喉咙说不出话的疾病。定宗不喜欢散发着血腥味的汉城,定宗元年,李芳果以参拜神懿王后韩氏的陵墓为由,前往开京,就在开城寿昌宫定居。当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宫。当他以太上王身份离开汉城时流下了悔恨的老泪。走过神德王后的贞陵前时怎么也迈不开脚步,慨叹:“初次迁出汉阳不是我个人的意愿,是和国人们商议的。”回到开京后,又说:“我迁都汉阳后失去王妃和儿子,现在重新迁都,对都邑人们实在惭愧。” <P>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李朝再次发生变乱。为了争夺王位,精明强悍的李芳远和四兄李芳幹两人各自动员私兵,在开京街头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在这次战斗中取胜的芳远已经不在甘心于幕后操纵,于是从名义上的国王李芳果手里接过了王位,就是李朝太宗。这一次,李成桂为了保全老命,星夜出奔,直逃老家咸兴,居住在幼年的潜邸(咸兴本宫)中。李芳远为了探问老父,多次派出所谓“问安使”,朝鲜史书中对此有生动的记载:“芳碩變後,太祖棄位,奔于咸興。太宗屢遣中使問安,太祖輒彎弓而待之,前後相望之使未敢道達其情。時問安使無一得還者。太宗問君臣"誰可遣?"莫有應之者”。后来朝鲜形容一个人被支使干一项棘手的任务(尤其是有去无回的,呵呵)的著名谚语“咸兴差使”就是这么来的。 <P>但是面对李芳远这种六亲不认的悍主,这样的父子对立终究有结束的时候。1402年十二月,李成桂被挟持回京,幽居在离宫昌德宫内。永乐六年(太宗八年,1408)五月二十四日,老迈多病的李成桂于昌德宮广延楼下別殿去世。共计在位七年,在上王位十年,春秋七十四岁。明朝赐谥为”康献“(温良好乐曰康,聪明睿智曰献;《春官通考》则为”抚民安乐曰康,行善可纪曰献“)。这位李朝的开国君主被孤零零地一个人安葬在汉城近郊杨州俭岩山下的健元陵。 <P>王妃
承仁顺圣神懿王后韩氏(籍安边) 高丽恭让王三年去世 葬开城丰德齐陵
继妃
顺元显敬神德王后康氏(籍谷山) 李朝定宗元年死 初草殓于汉城皇华坊,太宗二年改葬贞陵(在今汉城市内贞洞) <P>子女 <P>长子 镇安大君 李芳雨
次子 定宗大王 李芳果
三子 益安大君 李芳毅
四子 怀安大君 李芳幹
五子 太宗大王 李芳远
六子 德安大君 李芳衍 以上神懿王后所生
七子 抚安大君 李芳蕃
八子 宜安大君 李芳硕 以上神德王后所生 <P>长女 庆慎公主
二女 庆善公主 以上神懿王后所生
三女 庆顺公主 神德王后所生
庶长女 宜宁翁主
庶二女 淑慎翁主 <P>
定宗 恭靖懿文庄武温仁顺孝大王 李曔 <P>李曔(1357——1419)字光远,初名李芳果 <P>元至正十七年(高丽恭愍王六年,1357) 七月,出生于咸兴归州洞的李成桂私邸 (太祖潜邸咸兴本宫) 。仕高丽,官至将相。 <P>1392年,李成桂即位取代高丽,李芳果受封为永安君、官拜义兴亲军卫节度使。洪武三十一年(1398)戊寅,靖安君李芳远在都城举兵发难,朝鲜发生第一次王子之乱,世子李芳硕被杀。其时李芳果居长(长子李芳雨已死),于是册封为王世子,九月五日受李成桂禅让于景福宫勤政殿。是为李朝定宗。 <P>李芳果即位后,实际操纵政权的是拥有兵权的五弟李芳远。即位当年,李芳果便离开了充满血腥戾气的汉城,回到高丽故都开京,先后居住在高丽故宫寿康宫、昌乐宫中。李芳果为人宽厚中庸,喜好在开城宫中玩击毬之戏。吸取高丽朝臣专擅的教训,在定宗年间的1399年三月,李朝颁布了《奔竞禁止法》,抑制官人权贵势力。 <P>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在开城发生了第二次王子之乱。这一次,李芳远已经不甘心当幕后国王了。是年十一月十三日癸酉,在百官拥戴下,李芳果在开城寿昌宫内传位于 太宗,十二月上尊号为“仁文恭睿上王”。永乐十七年(世宗元年,1419年)九月二十六日,李芳果于开城仁德宫去世,在位二年,在上王位十九年,春秋六十三。明朝赐谥为“恭靖” (敬事供上曰恭;宽乐令终曰靖)。 葬兴教洞厚陵。 <P>
王妃 顺德温明庄懿定安王后 金氏 (籍庆州) 至正十五年生,永乐十年(太宗十二) 年去世,终年五十八 ,同葬厚陵 <P>
长子 义平君 李元生 (淑仪池氏出)
次子 顺平君 李群生 (淑仪奇氏出)
三子 锦平君 李义生 (淑仪奇氏出)
四子 宣城君 李茂生 (淑仪池氏出)
五子 从义君 李贵生 (淑仪文氏出)
六子 鎭南君 李终生 (淑仪李氏出)
七子 守道君 李德生 (淑仪尹氏出)
八子 林堰君 李禄生 (淑仪尹氏出)
九子 石保君 李福生 (淑仪尹氏出)
十子 德泉君 李厚生 (诚嫔池氏出)
十一子 任城君 李好生 (淑仪池氏出)
十二子 桃平君 李末生 (诚嫔池氏出)
十三子 长川君 李普生 (淑仪尹氏出)
十四子 贞石君 李隆生 (淑仪奇氏出)
十五子 茂林君 李善生 (淑仪奇氏出) <P>长女 咸阳翁主 (淑仪池氏出)
二女 淑慎翁主 (淑仪奇氏出)
三女 德川翁主
四女 高城翁主
五女 祥原翁主
六女 全山翁主
七女 仁川翁主 (淑仪尹氏出)</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4 21:07:40编辑过]
朝鲜李朝诸王小纪-3<P>世祖 惠庄承天体道烈文英武至德隆功圣神明睿钦肃仁孝大王 李瑈 </P><P>李瑈(1417——1468)字粹之 <P>永乐十五年丁酉 (太宗十七年) 九月二十九日出生于世宗本宫。宣德三年 (世宗十年)封晋平大君,后改咸平,又改晋阳,最后改为首阳大君。 <P>自称“小中华”的朝鲜历史,与中国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太宗李芳远屠兄杀弟,逼父退位,就与唐太宗李世民很相象,而据说自幼“聪敏”的首阳大君则表现出了与明朝太宗文皇帝一样惊人的本事——篡位。 <P>文宗去世后,任命了皇甫仁、金宗瑞、成三问等一批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端宗。1453年,首阳大君勾结大臣郑麟趾、韩明浍,出其不意地扑杀了皇甫仁、金宗瑞、南智等顾命大臣。史称“癸酉靖难”。之后首阳大君把持朝政,逐渐剪除反对篡位的朝臣。三弟安平大君李瑢及其儿子宜春君李友直、六弟锦城大君李瑜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流放江华岛的乔桐,不久赐死(英祖年间复爵昭雪,高宗以南阳君为安平大君之后)。韩明浍等人则被封为“靖难功臣”。广赐封田,并让次子(后来的睿宗)娶韩明浍之女为夫人。 <P>景泰六年(1455年)闰六月十一日乙卯,首阳大君受禅于景福宫勤政殿。是为世祖大王。明史中对此事件的记载是“……弘暐立三年,以年幼且婴夙疾,请以叔瑈权国事。七年上表逊位,乃封瑈为国王。瑈请立子暲为世子,从之”,朝鲜奏闻使完全掩盖了其中的血腥残酷。 <P>端宗被废之后囚禁于昌德宫内。一年之后,1456年,发生了大臣成三问等人图谋拥戴端宗复位的密谋。成三问等六人被处以用烧红的铁钳活剥皮的极刑,是为“死六臣”。此外还有金时习、南孝温等六位大臣则辞官引退,终生不仕世祖,是为“生六臣”。这次密谋失败之后,年轻的端宗被废去上王的尊号,降为鲁山君,流放到荒凉的江原道深山之中。又过了一年,公元1457年十二月,为了斩草除根,端宗在郑麟趾等人的奏请下被赐死。 <P>世祖尽管夺位手段残暴,但是即位之后治国的确很有手段。在世祖年间,朝鲜王朝的政治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完善和发展,制订和修订了《经国大典》、《经济六典》等典籍。《经国大典》是李氏王朝治国的基石,规定了朝鲜王朝的各方面体制制度:在哲学思想上中国的程朱理学占据正统的地位,推行“崇儒抑佛”的礼治政策;同时又仿效中国历代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确立国王享有主宰一切的绝对权威;在经济上实行“农本民生主义”,改良地制实行邻保制;在社会关系上实行两班(文武贵族)统治庶民的严格的等级制;在司法上为保全封建集权制沿袭中国的“唐律”和“大明律”制定各种法令。这些治国方略在《经国大典》中都有规定,在古朝鲜政治、司法、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被朝韩史学界珍视为研究古朝鲜司法文化的不可多得的资料,也是研究东北亚汉文化史的主要依据之一。世祖时修订的《经济六典》则撰于太祖年间,包括吏典、户典、礼典、兵典、工典等“六典”,是朝鲜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统一的法典,具有官撰的性质,因而又具有法律效力世祖还关闭了集贤殿,废除了承政院中的一些职位,并使司谏院趋于瘫痪,并且设置了观察黜陟使、五卫镇抚所、兵马都节制使等官职和机构。为了能够实现所谓“下意上通”、“上命下达”,世祖命令辅佐其篡位的一些“靖难功臣”可以“参判”六曹的政务。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有显了削弱思想上对君权的节制。设立了春秋馆,表面上是为了促进儒学。事实上,它仅仅被用作王家图书馆,而不是一个旨在促进和传播儒家思想的机构。此外,他还开创了私下接见个别官员的做法。无视有关国王接见官员必须有史官和承政官员在场的规定。 <P>由于当时的朝鲜君主受到两班(指朝会时列于殿中的东班、西班,也就是文武官员)无节制的压力,有人出来为设法提高君主地位的做法辩护。世宗时代的一位富有才华的学者梁诚之数度上疏,为君主的权力辩护。梁诚之强调朝鲜的独特地位,力陈维护固有传统的必要性。据他说,檀君是“天子统治者”。他提出这样的论点:朝鲜与中国一样,是被赋予天命的国家。这种论点加强了世祖对付行政系统的地位。 <P>世祖下令绘制朝鲜详图,以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对各个地区的所有军人和后备役人员实行人口统计,并强化了要求全体国民携带身份牌的国民登记法。他在每一个道设置了人数众多的卫戍部队,并命令每一个城镇生产武器。世祖通过慷慨的田地赐予和医药安排,显示了对军人福利的关注。他还命令人们移居到人口稀少的北部边境地区去。东北方面,当时的朝鲜与建州女真多次交战,巩固了边境安全。世祖在任命新的官吏问题上采取果断行动,增加武备学堂毕业生的数目来进一步加强军权。 <P>世祖曾经连续三次封功臣,以扩大效忠拥护的基础。可是,随着赐给功臣的可以继承的土地数量的增加,可供拨给新任命官吏的采邑土地减少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和限制官吏和两班的经济权力,世祖制定了职田制,这种新制度只允许在任职期间对所分拨的田地收取田租。这样一来两班藉以享受终生田产权的科田制就终止了,那些不妥协分子便丧失了他们的田产。这种把授予土地限于现职官吏的制度意味着拥有土地的原有两班阶级不是改变为拥有土地的在职官吏阶层,就是徒具空名的“无地两班”。 <P>除了久已确立的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以外,他还更经常地举行临时的文官和武官考试。由于临时考试中考试及第者的人数以2比1的比例超过定期考试及第者的数目,这种做法实际上使科举考试制度任由君主摆布。为了分散儒教学者对其篡位、谋逆、弑君的注意力,世祖借支持道教和佛教来藐视儒教正统,设立了刊经都监,繁忙地进行编篡佛教典籍和把这些典籍译成韩国文字的工作。印刷了五十部卷帙浩繁的《高丽大藏经》。为了使以往以中国为学术研究中心的学者们有一部关于他们自己国家的全面的历史,公元1458年开始了编写史书《东国通鉴》的工作,这项工作在世祖死后完成。 <P>世祖晚年得了一种怪病。据史书记载,在端宗被害后,世祖在晚年连连被往日的恶行所导致的噩梦纠缠,曾经在梦中梦见嫂子显德王后痛斥他的谋反篡位,还连连向其唾弃。世祖惊醒之后,全身在梦中被唾过的地方便开始长出恶疮,腥臭溃烂,苦不堪言,召集全国的名医诊治也没有效果。最后信奉佛教的世祖认为这是自己以前所犯罪恶的报应,于是访遍全国的名山古刹,祈祷赎罪,并在五台山月精寺修行数月。一次,世祖去山间溪水中沐浴,一个童子为其擦背,当时为了提防暗杀,世祖规定凡是触摸到国王身体的人都要斩首。那个童子说:“国王殿下的罪行受到了文殊菩萨的谴责”,说完便消失了。世祖悚然而惊,终于改变了残忍好杀的习性。 <P>成化四年(1468年)九月七日,饱受病痛折磨的世祖传位于睿宗,次日在太上王宫寿康宫(今汉城昌庆宫)正殿——明政殿去世。在位十三年,终年五十二。明朝赐谥“惠庄”(柔质慈仁曰惠;严敬临民曰庄),定世室,葬杨州光陵。其身后功过,留给了后人去评说——不过终李朝之世,朝鲜的儒家学者们对世祖的篡位行为基本都是腹诽的。 <P>王妃 慈圣钦仁景德宣烈明顺元淑徽慎惠懿神宪贞熹王后 尹氏(籍城平)
永乐十六年生,宣德三年嫁,初封乐浪府大夫人,景泰六年册封王妃。成化十九年 (成宗十四年,1483)去世,终年六十六,葬光陵 <P>
子女 <P>长子 德宗大王 李暲(李崇)(懿敬世子)
次子 睿宗大王 李晄
长女 懿淑公主 <P>庶子
长子 德源君 李曙(谨嫔朴氏出)
次子 昌原君 李晟(谨嫔朴氏出) <P>
睿宗 襄悼钦文圣武懿仁昭孝大王 李晄 <P>李晄(1450——1469)字明照,初字平甫 <P>景泰元年(世宗三十二年,1450)正月出生于世祖私邸。初封海阳大君,长兄李暲去世后,于天顺元年(世祖二年,1457)册封王世子。受禅于寿康宫。成化五年(146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景福宫紫薇堂去世,在位一年,终年二十。明朝赐谥襄悼(因事有功曰襄;未中早夭曰悼) 。葬高阳昌陵 <P>
王妃 徽仁昭德章顺王后 韩氏 (籍淸州)
正统十年 (世宗二十七年)生,天顺四年 (世祖五年) 册封世子嫔,次年于私第去世,终年十七岁。成宗三年追尊为王后。葬坡州恭陵。
继妃 仁惠昭徽齐淑安顺王后 韩氏(籍淸州)成化四年册封王妃,弘治十一年(燕山君四年) 于昌庆宫内去世,葬昌陵 <P>
子女
嗣子 成宗大王 李娎(兄懿敬世子李暲之次子,承睿宗肆,兼祧两房)
长子 仁城大君 李粪 (章顺王后生),未娶卒,继子瑞城君李滃
次子 齐安大君 李琄 (安顺王后生),出继七叔平原大君李琳之后
长女 显肃公主 (安顺王后生) <P>
德宗 怀简宣肃恭显温文懿敬大王 李暲(追谥,未即位) <P>李暲(1438——1457)字原明,初名李崇 <P>正统三年(世宗二十年,1438)九月十五日生于宫中。景泰四年(端宗元年) 升承宪大夫。景泰六年(端宗三年)册封王世子,天顺元年(世祖二年,1457)九月二日去世,终年十九。追谥懿敬世子。成宗二年追尊为王,并奏请明朝赐谥怀简(慈仁短折曰怀;平易不訾曰简)(明史:十年追赠娎父世子暲为国王,谥怀简,母韩氏为王妃,从所请也)。葬高阳敬陵 <P>
王妃 仁粹徽肃明懿昭惠王后 韩氏 (籍淸州)
明朝宣授光禄寺少卿、朝鲜左议政西原府院君韩确女。正统二年(世宗十九年)生,景泰六年乙亥册封粹嫔,成宗进册为仁粹王妃。弘治十七年(燕山十年)去世于昌庆宫景春殿,终年六十八。葬敬陵。 <P>
子女
长子 月山大君 李婷
次子 成宗大王 李娎
长女 明淑公主 <P>
成宗 康靖仁文宪武钦圣恭孝大王 李娎 <P>(1457——1494) <P>天顺元年 (世祖二年,1457)七月三十日生。1461年封者山君。1468年改封(者乙)山君。成化五年(1469)十一月二十八日,睿宗去世。因其长子早夭,次子年幼,所以奉世祖大王大妃(太王太后)贞憙王后之命,李娎入承大统,于当天即位于景福宫勤政门。明史对此事的记载是“……晄病笃,以所生子幼,命其兄故世子暲女子娎子权国事,遣陪臣以闻。及卒,赐谥襄悼,命娎嗣位,娎妻韩氏封王妃”。是为李朝成宗。成宗即位后,一直由贞憙王后垂帘听政,直到(成宗七年,1476年)才开始亲政。 <P>这种继承关系有些奇怪。按说睿宗本有两子,虽然长子早夭,但是还有次子。大王大妃的本意,可能是想将王位传回李暲一系,所以让睿宗次子出继平原大君为后,干脆排除了他继承王位的可能。反过来让成宗承睿宗之嗣。但是,按照儒教宗法,成宗生父李暲就不应该被认为是成宗的父亲了。而根据《璿源系譜》,德宗嗣子也是成宗而不是成宗的长兄月山大君。这种情况,同明世宗即位的“继统不继嗣”还是有区别。我想可能类似清朝宣统为穆宗之嗣、兼祧德宗的做法。 <P>成宗年幼即位,当时给国王讲课是反世祖的儒教士大夫,他们废除了世祖和睿宗时代宫中的佛教仪式和朝廷生活中其他不正常现象。这位可怜的幼主每天要按严格的日程上两至四次课。春秋馆除了给国王讲课以外,还被扩大成为进谏机构。每天照例向国王大量灌输儒家思想,于是国家对佛教的支持逐渐减少,颁布了《度僧法》。在成宗在位期间,官吏从官田收租收税作为私人收入的权利(职田制)开始衰微。在新设的读书堂(又名湖堂,位置在汉城南郊龙山豆毛浦)内,青年学者受到良好对待并得到晋升的机会。通过开设经筵,儒教在国王施政中再度恢复了自己的地位。出自朱熹理学的朝鲜性理学说也开始兴起。 <P>当时朝鲜实施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出版计划,刊印了诸如《大典续录》这样的著作。还印行了一部朝鲜与中国文学选集《丝纶全集》和一部关于传统音乐的附插图的教本。然而,恢复儒家统治的这些努力还不能满足广大学者的要求。他们当中一些在世祖在位期间,因为反对篡位而曾遭受歧视的人在朝廷中立住了脚,但是经济状况并没有重大改善。在对官吏的土地实行由中央收取和分配田租(官收官给法)之后,官吏和两班谋求在耕种权方面取得对土地的控制,从而侵犯了农民的土地权份额。此外,土地面积由于开垦荒地而增长,而这又进一步促进农业庄园的增加,但是朝鲜王朝却试图阻止这一进程。一些农庄搜罗了奴婢和农民。另一些则放弃自己的自由地位,以逃避沉重的土地税,徭役和贡税。由于获得官职之路向反世祖的各派开放,拥有地产的欲望变得更加强烈,但是争取获得官职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业已确立了功臣田、特别赐田、已开垦土地和积累土地耕种权的拥有者地位的人成了人们抨击的目标。 <P>成宗在位年间,除东北女真时有侵扰外,朝鲜内外均无大的忧患,而朝廷当中,已经俨然分成了勋旧势力和新进的士林势力两大派别。李朝由此开始走向文恬武嬉、兵备废弛、党争加剧的时代。 <P>弘治七年(1494)十二月二十四日,成宗去世于昌德宫之大造殿。在位二十五年,春秋三十八。明朝赐谥为“康靖”(温良好乐曰康;宽乐令终曰靖)。定世室。葬广州宣陵。 <P>
王妃 徽懿慎肃恭惠王后 韩氏 (籍淸州)
景泰七年 (世祖元年,1456) 生于莲花坊私第,成化三年迎娶,睿宗元年(1469)成宗即位后册封王妃。成宗五年在昌德宫求贤殿去世,终年十九。葬坡州顺陵
废妃 尹氏 (籍坡平) 原封淑仪,1476年册封王后,1479年废,1482年赐死
继妃 慈顺和惠昭懿钦淑贞显王后 尹氏 (籍坡平)
天顺六年(1462)生,成化九年入大内,初封淑仪。尹氏被废后册封为王妃。嘉靖九年 (中宗二十五年,1530) 去世,终年六十九。葬广州宣陵 <P>
子女
长子 中宗大王 李怿(晋城大君)
长女 慎淑公主(均为贞显王后生) <P>庶子
长子 燕山君 李隆 (废妃尹氏出)
二子 桂城君 李恂 (淑仪河氏出)
三子 安阳君 李■ (贵人郑氏出)
四子 完原君 李■ (淑仪洪氏出)
五子 桧山君 李恬 (淑仪洪氏出)
六子 凤安君 李■ (贵人郑氏出)
七子 甄城君 李惇 (淑仪洪氏出)
八子 益阳君 李怀 (淑仪洪氏出)
九子 利城君 李惯 (淑容沉氏出)
十子 景明君 李忱 (淑仪洪氏出)
十一子 全城君 李忭 (贵人权氏出)
十二子 茂山君 李悰 (明嫔金氏出)
十三子 宁山君 李恮 (淑容沉氏出)
十四子 云川君 李■ (淑仪洪氏出)
十五子 杨原君 李憘 (淑仪洪氏出)
长女 惠淑翁主 (淑仪洪氏出)
二女 徽淑翁主 (淑仪金氏出)
三女 恭愼翁主 (贵人严氏出)
四女 庆顺翁主 (淑容沉氏出)
五女 敬淑翁主 (淑仪金氏出)
六女 静顺翁主 (淑仪洪氏出)
七女 淑惠翁主 (淑容沉氏出)
八女 庆徽翁主 (淑容权氏出)
九女 徽静翁主 (淑仪金氏出)
十女 静惠翁主 (贵人郑氏出)
十一女 静淑翁主 (淑仪洪氏出)</P>
<P>朝鲜李朝诸王小纪-4</P><P>仁祖朝至纯宗朝(1622 - 1910) </P><P>附大韩帝国时期以及李王垠 <P>仁祖 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 李倧 <P>李倧(1595 – 1649),字和伯,号松窓,潜邸时所称 <P>万历二十三年(宣祖二十八年,1595)十一月七日出生于黄海道的海州城。父亲为宣祖大王第五子,定远君李琈。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封绫阳都正,寻封绫阳君。 <P>如前文所说,朝鲜光海君朝末年,东亚的国际政局出现了极大的动荡。新兴的女真军事力量在对明朝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惊人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光海君不得不采取一种圆滑的外交政策,在臣服明朝的同时也向后金示好。这种态度为朝鲜的正统派两班阶级所不容。再加上光海君在治国方面的一些失误,以及宫廷内部不同势力之间的争斗,天启三年(1623)三月十二日,朝鲜发生宫廷政变。西人党的李贵、李适、金自点等人在仁穆王后和新崛起的南人党势力的协助下,召集军队在绫阳君的别墅内会合,打入庆云宫,发动宫廷政变。三月十三日晨,绫阳君李倧即位于庆云宫之别堂。是为李朝仁祖。仁祖即位后,光海君的亲信——大北派的李尔瞻、郑仁弘等被赐死,光海君和家人被流放到乔桐岛。仁祖在两班阶级、尤其是儒家学者支持下,采取亲明排金的政策。当时明金对峙,后金要想西进伐明,就要考虑东面朝鲜的行动。对于如何处置朝鲜,后金朝廷内部有两种意见。《李朝实录》记载,“第三子洪太时(皇太极)常劝其父进犯我国;其长子贵永介(代善)则每以四面受敌,仇怨甚多,则大非自保之理,极力主和,务要安全,非爱我也,实自爱也”。努尔哈赤为避免两面作战,对朝鲜采取拉拢的政策,多次派遣使臣赴朝鲜投书,希望朝鲜与明朝脱离关系,与后金结盟。但是朝鲜不为所动,仍然支持明朝,反对后金。 <P>此时,明朝辽东巡抚王化贞标下练兵游击毛文龙率领兵丁二百余人,在朝鲜皮岛建立了牵制后金、联络辽民的海外基地,势力不断壮大。努尔哈赤要求朝鲜断绝与毛文龙的往来,遭到朝鲜严词拒绝。皇太极即位后,曾说“父王不听我计,临终方悔……我气不过就是东江(皮岛),只为山险谷深,前埋后伏,且他奸细甚巧,我的动静言语霎时可知,可恨!可恨!”。为了打破明、蒙、鲜三面包围圈,皇太极公开遣使与辽东巡抚袁崇焕讲和,暗地里则把进攻的矛头从西边转移到了东边,积极准备攻打朝鲜和消灭毛文龙,消灭后顾之忧。同时朝鲜方面因为后金的威胁与日剧增,也在加紧进行战争准备。仁祖二年,命令守御使李曙修筑南汉山城。碧岩大师被任命为修筑工程的总指挥,动员八道守军轮流服劳役,两年以后即仁祖四年,全长9公里、有四将台、四大门、十六暗门的南汉山城便竣工了。 <P>
1627年丁卯(明天启七年,朝鲜仁祖五年,后金天聪元年)正月初八,皇太极以朝鲜“助南朝兵马侵伐我国”、“窝藏毛文龙”、“招我逃民偷我地方”、“先汗归天……无一人吊贺”四项罪名,对朝鲜宣战。他命阿敏、济尔哈朗、岳托等人率军东征,阿敏率领三万余骑渡过鸭绿江,攻占义州,济尔哈朗则率领大军进攻毛文龙驻扎的铁山。毛文龙退居皮岛。阿敏认为皮岛隔海相望,没有水师,无法进攻,而义州则被后金轻易攻取,说明朝鲜防御力量很弱,足以取胜。因此,后金把进攻目标转为朝。阿敏率领大军南下,一面放兵四掠,一面以待朝鲜请和。仁祖得到后金大军南下、定州失守的消息,惊恐万状,将后妃送到江华岛避难。阿敏部将乘胜前进,先后攻占安州、平壤,至中和乃停止前进,驻营安扎。此时仁祖也已逃往江华岛,并命使臣到后金营中投书求和。双方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朝鲜迫于后金的军事压力,基本上答应了后金提出的入质纳贡、去明年号、结盟宣、约为兄弟之国等要求,惟有永绝明朝一条不同意。最后阿敏让步,向朝鲜表示“不必强要”。三月初三,仁祖率领群臣和后金代表南木太等八大臣在江华岛焚书盟誓。虽然阿敏在盟誓上署名了,但是对朝鲜誓文不满意,便令八旗将士分兵掳掠三日,使朝鲜京畿道海边一带“尽成空壤”。随后后金撤军到平壤,奉皇太极命令不再后撤,扬言“大同江以西,不可复还”,又逼迫朝鲜签订了平壤誓约,在中江、会宁开市、索还后金逃人、追增贡物。这次入侵,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胡乱”或者“丁卯虏乱”。 <P>丁卯胡乱之后,后金和朝鲜的兄弟关系并不和睦。后金军一退,朝鲜马上向明朝“疏奏被兵情节”。崇祯帝在答诏中对朝鲜被迫与后金媾和的行为表示谅解,同时表彰朝鲜“君臣大义,皎然日星”。1629年,袁崇焕诱杀桀骜不驯的毛文龙,为朝鲜除去一害,朝鲜致书袁崇焕表示感谢。而在与后金的交往中,朝鲜多次表现出厌恶、不情愿的情绪。边境开市,被朝鲜以边地残破、百姓乏食为由一再拖延,定期交纳的贡物,朝鲜也找一切机会削减其数额。明朝孔有德自山东叛逃后金,皇太极命朝鲜助以粮饷,朝鲜非但拒绝,而且还帮助明朝追杀。皇太极一度对明朝采取和平攻势,要朝鲜从中调停,朝鲜看出后金求和之意不诚,加以辞拒双方关系日益僵化,终于酿成了又一场战争。 <P>1636年丙子(明崇祯九年,朝鲜仁祖十四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皇帝,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他事先将此事通报朝鲜,希望朝鲜参与劝进。朝鲜闻讯大哗,积累近10年的憎恶、羞辱情绪一并迸发。朝鲜臣僚纷纷痛切陈词,“使彼虏得知我国之所秉守,不可以干纪乱常之事有所犯焉。则虽以国毙,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气氛下,仁祖拒不接见后金使团,不接受其来书。后金使团愤然离开汉城,沿途百姓“观者塞路,顽童或掷瓦砾以辱之”。该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正式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皇太极非常气愤,认为这是朝鲜国王有意构怨,决定举兵再征朝鲜。该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亲征朝鲜。清军渡江后,扬野战之长,舍坚城而不攻,长驱而南,仅仅十二天便抵达王京城下。京畿之内“上下惶惶,罔知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仁祖再次将王妃、王子和大臣妻子送往江华岛避难,自己则率领文武百官退守南汉山城等待各路勤王军的到来,同时派出崔鸣吉等人赴清营谈判,拖延时间。朝鲜请和书中写道“朝鲜国王谨上言于大清宽温仁圣皇帝:小邦获戾大国,自速兵祸,栖身孤城,危迫朝夕……如念蒙丁卯誓天之约,恤小邦生灵之命,容令小邦改图自新,则小邦之洗心从事,自今始矣。必欲穷兵,小邦理穷势极,以死自期而已”云云。皇太极见朝鲜君臣求和之切,毫无斗志,乃对其迫降,下令清军包围南汉山城,伐木列栅,绕城驻守,山城内粮草断绝,不得不杀马充饥。各路勤王军队也被清军击败,朝鲜君臣只有坐困孤城。仁祖曾经爬到南汉山城的南门,看到城下清军黑压压一片,不禁长叹。清军在望月峰上升白旗书招降二字,又致书仁祖,令其出城投降。仁祖则复书“重围未解,帝怒方盛”,所以不能出城请降,“古人有城上拜天子者,盖以礼有不可废,而兵威亦可怕也……”。见朝鲜方面还在纠缠于出城投降的细节,不耐烦的皇太极下令用火炮攻城,同时清军又攻占了江华岛,俘虏王妃、王子、宗室76人,消息传来,见大势已去,仁祖只好求和。1637年正月三十日,仁祖率领群臣出南汉山城,徒步前往汉江东岸的三田浦清营拜见皇太极,伏地请罪。皇太极降旨赦之。双方筑坛盟誓,朝鲜去明年号,缴纳明朝所赐诰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定时贡献,并送质子二人。此外,朝鲜朝廷中主战最坚决的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人被清军索要,在沈阳就义,号称“三学士”。此役为朝鲜历史上著名的“丙子虏乱”。清朝班师途中顺势攻陷皮岛,拔除了明朝在辽东沿海的最后一颗钉子。 <P>丙子虏乱之后,朝鲜成为清朝的附属国。世子李溰长居沈阳,另外一质子则由凤林大君和麟坪大君轮流担任。同时朝鲜还要岁贡黄金百两、白银千两、白苎布200匹、各色绵细2000匹、各色细麻布400匹、各色细布万匹、米万包等等。具有高度发达的儒家文明、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沦为落后的山林狩猎民族建立起来清朝的藩属国,在当时的朝鲜是令君臣黎民都痛心疾首的事情,丙子虏乱对朝鲜社会、文化的冲击非常大。国王和两班的权威一落千丈。清朝的征索也加重了朝鲜的负担。经济掠夺、政治欺压、文化差异,使得终朝鲜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绪一直都是社会思潮的主流。 <P>丙子虏乱之后,李朝开始了社会恢复时期。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的汉城宫室和城防建筑得到了修复。在最主要的粮食产地,南方的全罗、庆尚、忠清三道(三南),实行了新的田税法。同时允许人们纳粮赎罪。国防方面,以海防(防日)和北防(防清)为重点,设立了总戍厅和守御厅。政治方面,以金自点为首的洛党开始得势,朝鲜又陷入无休无止的党争之中。 <P>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五月八日,李倧这位经历曲折的朝鲜国王去世于昌德宫之大造殿,在位二十七年,春秋五十五。清朝赐谥为庄穆,但是朝鲜并不把清朝当作真正的宗主国,因此终李朝之世,此谥号以及清朝赐予李朝各国王的谥号,都不为朝鲜所用。仁祖初葬于坡州北云川里,后在英祖年间移葬交河长陵 <P>
王妃
明德贞顺仁烈王后韩氏 (籍清州)
万历二十二年(宣祖二十七年,1594) 七月朔日生于原州,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行嘉礼,初封清城县夫人,天启三年册封王妃。崇祯八年(仁祖十三年,1635) 十二月九日去世于昌庆宫之丽晖堂,终年四十二。初葬坡州云川里,后移葬长陵
继妃
慈懿恭慎徽献康仁贞肃温惠庄烈王后赵氏 (籍杨州)
天启四年(仁祖二年,1624)十一月七日生于稷山,崇祯十一年(1638年)册封王妃,行嘉礼于于义洞本宫 (孝宗潜邸) 。肃宗十四年(1694年)八月二十六日去世于昌庆宫之内班院,终年六十五。葬杨州徽陵 <P>
子女
长子 昭显世子 李溰 万历四十年(1612)正月四日生,天启乙丑册封王世子,甲戌明朝册封赐诰命冕服。丁丑二月入沈阳为质,顺治二年(1645)二月归国,四月二十六日暴毙于宫中,年三十四。
次子 孝宗大王 李淏
三子 麟坪大君 李濬 出继绫昌大君李佺为后。其五世孙李秉源之次子过继给庄献世子之子恩僖君李禛为后,即南延君李球,李球之孙即为高宗李熙。
四子 龙城大君 李滚(以上仁烈王后所生)
庶长子 崇善君 李澄
庶二子 乐善君 李潚
庶长女 孝明翁主(以上废赵贵人出) <P><P>附:麟坪大君世系 <P>一世 麟坪大君 忠敬公 李濬:
长子 福宁君 李栯
次子 福昌君 李楨
三子 福善君 李柟
四子 福平君 李㮒;
长女
次女 <P>
二世 福宁君 李栯:
长子 阳原君 李焕
次子 义原君 李爀
长女
次女
三女
四女
五女
六女 <P>
三世 义原君 李爀:
长子 安兴君 李埱
次子 安溪君 李墀
庶女 <P>
四世 安兴君 李埱:
长子 李镇翼 进士 赠左赞成
庶子 李镇台
长女 <P>
五世 李镇翼:
子 李秉源 进士 赠领议政 <P>李秉源之子李球即南延君,出继恩信君/延龄君之后。 <P>孝宗 宣文章武神圣显仁明义正德大王 李淏 <P>李淏(1619—1659),字静渊,号竹梧,潜邸时所称 <P>万历四十七年(光海十一年,1619)五月二十二日生于汉城庆幸坊本宫(仁祖潜邸)。为仁祖大王次子。天启六年(仁祖四年,1626),七岁的李淏被封为凤林大君。 <P>1636年的“丙子虏乱”之后,李淏和哥哥昭显世子李溰、弟弟麟坪大君李濬都被清军掳到沈阳,当了很久的人质。清朝入主关内之后,1644年11月9日,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召见作为人质的昭显世子和凤林大君,说“未得北京以前,两国不无疑阻。今则大事已定,彼此一以诚信相孚。且世子以东国储君,不可久居于此,今宜永还本国。凤林大君则姑留与麟坪大君相替往来……”。同时,清朝还宣布减少朝鲜的岁贡币物。1645年3月,久居满清做人质的昭显世子返回汉城,随行清使勒令朝鲜仁祖李倧出城迎接。父迎子,于儒教礼法不合,且有承认清朝敕使代表天子身份的意思,再加上世子这时已经在言行中表现出了亲近清朝的思想,所以忠于明朝的朝鲜两班朝臣士大夫对此心生忌恨。5月21日,昭显世子暴毙于昌德宫中,其死因,有史料认为系被宫人在饵饼中下毒。李倧讳言此事,怕多尔衮深究,上报“病亡”。6月7日,被多尔衮释放的凤林大君回到汉城。昭显世子在清廷为质近十年,历尽艰险,亲眼目睹了明亡清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积累了处理朝清关系的丰富经验。多尔衮对其逝世“深为惊悼”。虽对其暴毙觉得可疑,但是在朝鲜使臣众口一词的“确系病殪”的说辞下,也不得不信。同年11月14日,清朝册封李淏为朝鲜世子。1649年己丑五月十三日,仁祖大王去世,李淏即位于昌德宫之仁政门。 <P>送还质子,减少岁贡,本是清朝为缓和两国关系而为,但是经过1627年和1636年的两次战争,朝鲜对清朝产生了很深的民族仇恨。在朝鲜一方,明朝灭亡本是调整对清朝外交政策的良机,但是,反清份子利用朝鲜民族对满洲的仇恨心理,推行名分主义的外交,延缓了两国关系的改善。当时的李朝上下皆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除对清朝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仁祖大王实录》,在明亡前用崇祯年号,在明亡后用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年号。在仁祖之后的历代朝鲜国王《实录》,只书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纪年。记载朝鲜李朝宗室谱系的《璿源系谱》中所载的李淏即位年份,即为“崇祯后乙酉”。至于私人著述,直到清末,仍有人书写崇祯年号,以至在几百年后,朝鲜国王高宗为哲宗撰写的碑文上,竟然有“崇祯纪元后二百四年”的纪年方法(“哲宗熙伦正极粹德纯圣钦命光道敦元彰化文显武成献仁英孝大王崇祯纪元后二百四年辛卯六月十七日丁酉诞生……”)。民间祭祖、祭孔等礼仪的祭文如有用清朝年号者,甚至“一门惊骇,谓之家贼”、要求朝廷“治其背驰义理之罪”。 <P>当时朝鲜君臣认为,“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宣祖大王所谓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实是真诚痛切语也”。李朝孝宗则以光复大明天下为己任,倡议北伐。他在昌德宫熙政堂的秘谈中对亲近大臣宋时烈分析形势说:“群臣皆欲予勿治兵,而予固不听者,天时人事,不知何日是好机会来时。……彼虏有必亡之势。前汗时兄弟甚藩,今则逐渐消耗;前汗时人才甚多,今则皆是庸恶者;前汗时专尚武事,今则武事渐废。今汗(指顺治皇帝)虽曰英雄,荒于酒色已甚,其势不久,故欲养精兵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相应者?且我国被虏者人不知其几万,亦岂无内应者耶?今日事惟患其不为而已,不患其难成。” 对于“万一蹉跎,有覆亡之祸,则奈何”的担心,他说:“以大志举大事,岂可保其万全也。大义则明,则覆亡何愧,益有光举于天下万世也。且天意有在,予以为似无覆亡之虞也”。 <P>为了北伐,孝宗首先采取措施,扩军备战。驻汉城的都城御营厅军由7000人增加到21000人。禁军由600名增加到1000名,全部改编为骑兵。御营厅增加了大炮攻坚部队,还计划将守卫汉城的训练都监军增加10000名,御营厅军增加20000名。由于财政困难,未能实现。(韩国姜万吉《韩国近代史》)与此同时,孝宗时代,加快了宣祖时代出现的大同法的推行。所谓大同法,是指在朝鲜中期以后将贡物统一为米谷的纳税制度,客观上加快了朝鲜国内贸易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孝宗时的宰相金育大力主张推行大同法,对土地征收附加税。此法的实施证明对国家的岁入和对农民的境遇都极为有利。这样一个结果对孝宗特别宝贵,因为他的目的是要加强军队和增加国家收入以反对清朝。作为又一项增加收入的措施,他颁布一道命令,所有男子,甚至和尚,都要纳税以换取免服兵役。 <P>李朝君臣确信“胡人无百年之运”的儒家格言,将地震、彗星等自然灾害视为清朝灭亡的征兆,对南明政权、吴三桂和三藩分裂势力、台湾郑成功、准噶尔蒙古等反清势力寄以厚望,准备派使臣渡海联络,策划夹击清朝。台湾郑氏多次请日本联合出师伐清复明,朝鲜对日郑联合乐观其成,甚至建议“假道朝鲜,出送援兵”(《仁祖大王实录》二十四年十二月甲午)。1650年,李淏向清廷奏报“日本近以密书示通事,情形可畏,请筑城训练为守御计”,企图以防御日本为由扩军备战。清朝警觉到朝、日、南明联手组成军事同盟的危险,于是派遣密使前往朝鲜核实情况。结果查明朝鲜与日本素和好,奏折不实,顺治皇帝下诏斥责朝鲜国王,罢其用事大臣。这就是朝鲜历史上有名的“六使诘责”事件。 <P>由于朝鲜财政困难,军备薄弱,北伐大计难以实施。而且由于新兴的清朝连续有顺治、康熙两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不仅巩固了全国的统一,而且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朝鲜反清派期望的汉民族武装反抗、满清统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没有实现。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南明残存势力灭亡,影响中、朝、日关系的不确定因素消失。作为实际行动纲领的朝鲜北伐计划,寿终正寝。朝鲜没有介入中国内战,也没有铤而走险联合日本跨过鸭绿江入侵辽沈,冒犯正处于全面上升和旺盛时期的新兴满洲军事强权。这是朝鲜的大幸,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孝宗的北伐计划虽没有成为事实,但是加重了朝鲜的财政负担,延缓了中朝关系改善的步伐。朝鲜的北伐论者不想肯定中国在满清统治下的文化和经济先进性,以后还几乎全面封锁了对中国文化的引进。 <P>在孝宗年间,清朝还在1654年(顺治十一,孝宗五)和1658年(顺治十五,孝宗九)两次要求朝鲜出兵,协助清军在东北作战,扫荡入侵黑龙江流域的沙俄侵略者。1654年5月,朝鲜调发鸟铳手100名、领队1名、翻译2名、军官、旗鼓手火丁48名,前往宁古塔与清军会合,6月11日在松花江下游与斯捷潘诺夫部俄军相遇。清、鲜联军750余人在江边高地集结,俄军本想迎战,但是东风忽起,完全使用风帆动力的俄国军舰不得不撤退,朝鲜军枪手精确射击,俄军多人中弹。这支朝鲜部队回国后受到朝鲜兵曹(相当于兵部)的褒奖。1658年,清军集结兵力,准备围歼入侵俄军,朝鲜军第二次应战,计有鸟铳手200名,火兵20名,将官5名,翻译2名,随卒38名,刷马驱人39名,合计304人,于6月2日从朝鲜边境军事重镇会宁出发,9日至宁古塔与清军会师,乘坐战船52艘前往松花江下游。7月10日,清鲜联军在松花江口与俄军交战。俄军500人,其中180人临阵逃脱,270人被击毙或俘虏,俄军首领斯捷潘诺夫被打死。朝鲜军战功卓著,牺牲8人,伤25人。战斗结束后,联军在松花江下游继续警戒两个月,9月20日朝鲜军归国。 <P>1659年己亥(顺治十六年)五月四日,孝宗大王去世于昌德宫之大造殿,在位十年,终年四十一。清朝赐谥号为忠宣。朝鲜自仁祖之后不用中国所赐谥号,自上谥号为宣文章武神圣显仁,英祖十六年加上谥号明义正德。初葬杨州,太祖健元陵西,显宗十四年十月七日移葬于骊州宁陵。 <P>
王妃
孝肃敬烈明献仁宣王后张氏(籍德水)
万历四十六年(光海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生于安山。崇祯四年(仁祖九年)行嘉礼于梨岘别宫。初封丰安府夫人,1644年乙酉册封世子嫔,1649年己丑进封王妃。1674年甲寅(显宗十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去世于庆熙宫之会祥殿,终年五十七。葬宁陵。 <P>
子女
长子 显宗大王 李棩
长女 淑慎公主
二女 淑安公主
三女 淑明公主
四女 淑徽公主
五女 淑静公主
六女 淑敬公主
庶女 淑宁翁主(安嫔李氏出)</P>
朝鲜李朝诸王小纪-5<P>显宗 昭休衍庆敦德绥成纯文肃武敬仁彰孝大王 李棩 </P><P>李棩(1641—1674),字景真 <P>崇祯十四年 (仁祖十九年,1641)二月四日出生于沈阳的朝鲜世子馆。1644年甲申,入主中原的清朝释放朝鲜质子归国,年幼的李棩得以随父亲凤林大君一同回到祖国。1649年己丑,八岁的李棩被册封为王世孙,1651年辛卯(孝宗二年)进封王世子。1659年己亥五月九日,李棩即位于昌德宫的仁政门。 <P>李棩即位之初,便全盘继承了乃父“反清尊明”的思想。显宗十五年,吴三桂乱起。朝鲜君臣再度看到了反清复明的好机会。但是显宗在是年去世,继位的肃宗下令取消出兵的准备。如果不是这样,朝鲜会作何举动,当有一番有趣的猜测。显宗在位期间,朝鲜还制订了禁止同宗同姓婚姻的《相避法》,发明了铜活字印刷技术。此时朝鲜党争中的西人老论派(元老派)和少论派(少壮派)登场,出现了宋时烈、尹镛等儒学大家。正如孝宗被后世尊为“尊王攘夷”的楷模一样,大儒宋时烈也被尊崇中华儒学的朝鲜尊为恪守春秋大义的典范,后世如有诽谤者,必定严办。 <P>1674年甲寅(康熙十三年)八月十八日,李棩去世于昌德宫之斋殿(养心合。在位十五年,终年三十四岁。葬在杨州崇陵。清朝赐谥为庄恪。 <P>
王妃
显烈禧仁贞献文德明圣王后金氏(籍清风),崇祯十五年(仁祖二十年,1642)五月十七日生,1651年辛卯(孝宗二年)册封世子嫔,行嘉礼于于义洞本宫(孝宗潜邸)。1659年己亥进封王妃。1683年癸亥(肃宗九年)十二月五日去世于昌庆宫储承殿,终年四十二。葬崇陵。 <P>
子女
长子 肃宗大王 李焞
长女 明善公主
次女 明惠公主
三女 明安公主 <P>肃宗 显义光伦睿圣英烈裕谟永运洪仁峻德配天合道启休笃庆正中协极神毅大勋章文宪武敬明元孝大王 李焞 <P>李焞(1661—1720),字明普 <P>1661年辛丑(显宗二年)八月十五日生于庆熙宫之会祥殿。1667年丁未册封王世子。1674年甲寅八月二十三日即位于昌德宫之仁政门。 <P>肃宗即位当年,中国发生了吴三桂之乱,天下纷纷起事。朝鲜君臣再度看到了反清复明的好机会。但是显宗在是年去世,继位的肃宗认为“清国虽疲,制我则有余”,下令取消出兵的准备。朝鲜史臣对此评论说:“昔我邦运丁罔极,谋出不臧,负中朝三百年恩义,抱天下万事之羞辱,终至于助彼犬羊,伥于虎前,当世之事尚忍言哉?肆我孝宗,以英武之姿,奋发大志,旁招俊义,密务经营,越胆方悬,轩亏遽遗。中途之痛,天壤无穷。属天道悔祸于赤县,而人心未忘于朱氏。三桂一呼于云南(朝鲜使臣似乎忘了谁在云南绞死的永历帝),群雄并应于海内。乘此之几,我若提兵渡辽,直捣巢穴,王室攻其南,我兵击其东,则可殪蛇斩豕,扫清腥秽。庶几洒仁祖之遗耻,报神宗之至德,使天下万国知三韩之忠节,犹有不泯。而不幸喜报(指吴三桂反讯)才至,先王奄弃群臣。主上冲年莅祚,老奸当国,群邪汇进,咀嚼贤儒,斥逐士类,何暇念及国家大计乎?!噫!若孝宗初年而幸遭此会,则必仗忠烈,奋神威,以金戈白旗,鼓义气于中原。先王未薨,则亦必绸缪谋创,相时而动,不作此坐视而已。岂天之使我终抱羞而莫雪耶?呜呼!可胜痛哉!”(《肃宗实录》,元年六月) <P>肃宗成年后,一直不忘父祖“反清尊明”的遗愿。1704年甲申(肃宗三十年,康熙四十三年),明朝灭亡六十周年,肃宗自宜春门诣禁苑坛,以太牢祭祀崇祯皇帝。又命汉城府在昌德宫后苑春塘台设“大报坛”,祭祀明朝神宗皇帝。“大报”出于《礼记》郊特牲,是郊天之义,而兼有报德之意。1749年己巳(英祖二十五年,乾隆十四年),李朝英祖又以明朝太祖、神宗(万历)、毅宗(崇祯)并享大报坛,并于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礼。这种祭祀活动每年进行,直到李朝末年。“尊明义理”在朝鲜仍然盛行,但是孝宗的“北伐论”已经演变成国王增加赋税、广筑城苑、加强禁军兵力的口实,最终无疾而终。 <P>肃宗是三代单传的独子,但他年过30,却尚未得子。第二位王妃仁显王后闵氏也很焦虑,她不顾肃宗的反对,挑选了译官张炫的侄女张氏进入后宫。张氏此后产下一子,便是景宗,随即被升格为禧嫔。但是她并不满足于此,又经过种种策划,不仅使王妃被逐,更使其被逼致死。似乎人类永不满足的欲望,能够让人变得无比残忍。为人懦弱的肃宗,在禧嫔的威慑下,不禁成了惧内之人。周边重臣,也都逐渐为禧嫔势力所制,国王已成傀儡——暴君和傀儡之间的区别,在于或控制臣下,或被臣下所制——成为后者的国王,每日只得在忧郁中度过。一天,他正无精打采的走向寝殿,却听得一间小屋中传来至痛的啜泣声。肃宗不由得奇怪,进门一看,却大吃一惊,屋中整齐的摆放着祭饭,一名年少的侍女(侍奉宫女之人)身着素装,正面向灵牌痛哭,灵牌上所奠的,正是仁显王后。虽然仁显王后是为肃宗才牺牲自身,理应被人祭拜,但惮于禧嫔之威,无人敢提祭奠之事。若是被禧嫔知道,必然会被定为谋逆,随即斩首。肃宗自然奇怪,在此种境地下,此人何敢以死相拼,祭奠仁显王后?
“你是何人,为何胆敢祭奠仁显王后牌位?”
侍女听到国王的声音,惊得慌忙跪伏在地:“殿下,奴婢本是仁显王后身边的侍奉之人,今天乃是王后诞辰,奴婢不能忘记王后恩典,私下祭奠,请殿下处以死罪。”闻听此言,肃宗深受震动。在旁人均明哲保身时,这女子却冒死祭祀从前主人,其善可鉴。在同病相怜的感动之下,或者说同情变成了喜爱,肃宗将这侍女唤入寝殿,自此常常与之同眠。此事自然没有逃过禧嫔的眼线,但是,禧嫔起初只觉得这女子有些风情而已,并未有什么举动,直到得知这侍女怀孕,才大为震惊。便开始加害于她。那侍女对此已经有所警觉,又深感自己所怀的是肃宗骨肉,不能有半点差错。便极力应对,躲过了禧嫔一个个毒计,直至临盆将至,禧嫔气急败坏,将侍女捕来,让其跪于地上,再加刑罚,并以大水瓮扣盖其身,意图将其害死。肃宗听闻后大惊,赶至现场将瓮除去,把侍女抱回寝所,所幸王子安产,那侍女即是后来的毓祥宫淑嫔崔氏,王子便是英祖王。封建李朝家族的权力之争,就是如此的残忍丑恶。 <P>朝鲜党争自燕山君时代以来延续了上百年,非常激烈。其时西人老论派和南人派相对立,势同水火。南人因依附张禧嫔,拥护肃宗废正妃闵氏、立张禧嫔为正妃而得重用。持反对态度的西人派在金春泽等人的带领下发起“闵妃复位运动”而受到镇压(甲戌狱事)。但是数年之后,肃宗后悔贸然废后,在1701年11月以“诅咒国王”、“巫蛊后宫”的罪名将张禧嫔赐死,恢复了仁显王后的后位。肃宗死后,张禧嫔之子景宗供奉张禧嫔灵位于后苑的别殿(后来七宫中的大嫔宫)。景宗无子,死后,异母(崔淑嫔)弟延寿君李昑即位,是为李朝的英祖。1725年,英祖大王即位,为了雪母亲之恨,首先便在宫殿近处修建祠堂,命名为毓祥庙,这就是今日的七宫所在。英祖在第二年,也就是乙巳年,对当年支持禧嫔的南人派发动了意在雪恨的清洗行动,这就是著名的“乙巳士祸”。在乙巳士祸余波已平的1729年(英祖五年,雍正七年),英祖将毓祥庙升格为毓祥宫。朝鲜历代祭祀国王的庙堂虽然都称为宗庙,但给一介后宫的祭庙加以宫号,的确是破格处置了。张禧嫔一生波折动荡,其人足智多谋,与唐朝的武后、明朝的郑贵妃、万贵妃类似。但是最终因心术不正而引火烧身。现在在韩国,她的故事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和小说,常盛不衰。 <P>经济方面,肃宗时代加强了大同法的实施,在黄海等道丈量田地,作为以税代赋的依据,开设铸钱局,铸造了“常平通宝”。显宗、肃宗时代,朝鲜的全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全国人口在1657年为229万人,到1669年(显宗十年)已经增长到501.8万人,这一增长十分显著。汉城的人口在同期从80,572人增长到194,030人。全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实行了税制改革、农业管理和农业技术改进的缘故。汉城人口增长的原因可以认为是由于贩卖不再作为贡税交纳给政府的货物的商人大量涌入。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实施大同法之后,政府对地方产品实物的需求由商人予以满足。他们成了满足政府需求的采购代理人。他们获得了垄断特权,为遍布全国的行会树立了样板。政府经营的工厂和制造业的衰落,刺激了工匠和技师去建立私人工厂和开办商店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并组织成行会。在各道的市镇,每五天举行一次集市,作为生产者和汉城商人之间的沟能渠道。汉城的领有执照的地方产品供应商通过他们的利润丰厚而又有保障的生意,逐渐积累了资本。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财富观念,即商业财富观念,这种财富不再是由土地和奴婢组成,而是由用于以货币进行曲大宗交易的商品组成。随着交易的兴旺和货币的流通,商业资本得到了一个发展的基础。然而,这些旨在维护儒教两班社会的努力却导致了这种社会的削弱。 <P>政治方面,在乙巳士祸之后,南人派清南、浊南势力受到打击,西人派得势。新兴的宋时烈、尹镛和朴泰辅等知名学者抨击被偶像化了的朱熹体系。保守派两班把他们斥之为异端,但是,一个致力于批判传统秩序的新学派的兴起时机已经成熟。这新一代的学者认为,人民的生活状况比新儒教政府机构的士大夫所极为珍视的合法性和礼制问题更加重要,“若农民民不聊生,任何国家都无法生存,而即令没有君主,人民却能照样兴旺发达。”这就是构成改革派——实学——基础的新潮思想。柳馨远在他的《蟠溪随录》(社会改革论文)中提出了下列措施:(1)建立一种利益能由大家公平分享的土地制度;(2)实行推荐制,代替科举制;(3)为所有人确立均等机会;(4)改革政府机构;(5)采用新学。他的建议没有为官方所接受,但是他的改革派思想却成了实学的主流。他把重点放在农业上,因为他所建议的改革能否成功,取新局面于农业问题的解决。与官府无关的学者育感需要从事实学。官府系统则一心进行内部争权斗争,同时各派在对新儒教礼制的不同解释上发生冲突。17世纪后半期,西人党内部各派之间的争取斗争变得激烈起来,又有一些派别分裂。这种派别倾轧与农民生活和国家利益全然无关。西人少论派中的多数开始对农民的福利表现出关心,由于两班中的许多人从事农耕,甚至无力保持奴婢,所以农民的境况与他们自己的境况比较接近。改革派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变化过程中勇敢地政正视社会的种种要求的。商业活动随着政府批准的供应商行会的发展继续发展。这种活动在全国扩张,他们的交易占政府总收入的60%。在这段时期里,政府收入不断增长同时一些富有的农民把自己的身份转为两班身份。人口也同步增长,在1669至1717年这48年里增加了近200万。 <P>后宫波折动荡的肃宗大王在1720年庚子(康熙五十九年)六月八日去世于庆熙宫隆福殿。在位四十六年,终年六十。英祖五年定世室。英祖二十九年追上尊号裕谟永运洪仁峻德,五十二年追上尊号配天合道启休笃庆,高宗二十七年追上尊号正中协极神毅大勋。清朝赐谥僖顺。葬高阳明陵。 <P>王妃
光烈宣穆惠圣纯懿孝庄明显仁敬王后 金氏(籍光州)
1661年辛丑(显宗二年)九月三日生于汉城好贤坊。辛亥册封世子嫔,行嘉礼于於义洞本宫(孝宗潜邸)。1674年甲寅进封王妃。1680年庚申(肃宗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去世于庆熙宫之会祥殿,终年二十。葬高阳翼陵。
继妃
孝敬淑圣庄纯元化懿烈贞穆仁显王后 闵氏(籍骊兴)
1667年丁未(显宗八年)四月二十三日丁生于汉城盘松坊,1681年辛酉册封王妃,行嘉礼于於义洞本宫(孝宗潜邸)。1701年辛巳(肃宗二十七年)八月十四日去世于昌庆宫之景春殿,终年三十五。葬高阳明陵。
继妃
惠顺慈敬献烈光宣显翼康圣贞德寿昌永福隆化徽靖正运定懿章穆仁元王后 金氏(籍庆州)
1687年丁卯(肃宗十三年)九月二十九日生于汉城顺化坊。1702年壬午册封王妃,行嘉礼于於义洞本宫(孝宗潜邸)。1757年丁丑(英祖三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去世于昌德宫之永慕堂,终年七十一。葬高阳明陵。 <P>
子女:
庶子
长子 景宗大王 李昀(玉山府大嫔张氏生)
二子 盛寿君 李■ (玉山府大嫔张氏出,早夭)
三子 永寿君 李■ (毓祥宫和敬徽德安纯绥福淑嫔崔氏出,早夭)
四子 延礽君 李昑 (英祖大王,毓祥宫和敬徽德安纯绥福淑嫔崔氏生)
五子 李■(毓祥宫和敬徽德安纯绥福淑嫔崔氏出,未封早夭)
六子 延龄君 李昍 无子孙,以侄庄献世子之子、从孙恩信君李禛为后,李禛以继子南延君李球为后,李球即兴宣君(大院君)李昰应的父亲,高宗李熙的祖父。 <P>嫡女
长女 (仁敬王后生,未封早卒)
次女 (仁敬王后生,未封早卒) <P>
景宗 德文翼武纯仁宣孝大王 李昀 <P>李昀(1688—1724)字辉瑞 <P>1688年戊辰 (肃宗十四年) 十月二十八日生于昌庆宫就善堂,母亲是朝鲜历史上有名的权术女人张禧嫔,父亲肃宗是三代单传,得知李昀出生的时候自然是欣慰异常。1690年庚午,三岁的李昀被册封王世子,1695年乙亥入学,行冠礼。1696年,朝鲜奏请清朝,请立李昀为世子。清朝礼部沿用《大清会典》“王与妃年五十无嫡子,始立庶长子为王世子”而拒绝奏请。朝鲜使臣以外国与内服不同,世子虽为庶出,但是诞生后即报清朝,且告宗庙,定以嫡长子(估计是禧嫔的手段),由王妃抚养,无异嫡出,臣民属望已久为由,再次请封。1697年丁酉,康熙皇帝乃允朝鲜所请,册封李昀为王世子。是年肃宗患病倦政,李昀作为王世子,承命代理摄政。1720年庚子六月十三日,肃宗去世,李昀即位于庆熙宫崇政门,是为景宗。大概是因为生母作恶多端的缘故吧,景宗自幼体弱,无子,不得不把弟弟李昑封为王位继承人。景宗在位年数不长,但是朝中也不免权贵党争。景宗年间,朝鲜人首次发现了日本海中的独岛(日方称竹岛)。景宗于1724年甲辰八月二十五日去世于昌庆宫环翠亭。在位四年,终年三十。无嗣。葬杨州懿陵。清朝赐谥恪恭。 <P>
王妃
恭孝定穆端懿王后 沈氏(籍青松)
1686年丙寅(肃宗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生于汉城好贤坊。1696年丙子册封世子嫔,行嘉礼于於义洞本宫(孝宗潜邸)。1718年戊戌(肃宗四十四年)二月七日去世于昌德宫之长春轩,终年三十三。葬杨州惠陵。
继妃
敬纯孝仁惠穆宣懿王后 鱼氏(籍咸从)
1705年乙酉(肃宗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生于汉城崇教坊。1718年戊戌册封世子嫔,行嘉礼于於义洞本宫(孝宗潜邸)。1720年庚子进封王妃。1730年庚戌(英祖六年)六月二十九日去世于庆熙宫之鱼藻堂。终年二十六。葬懿陵。 <P>子女
无子女,无嗣 <P>
英祖 至行纯德英谟毅烈章义弘伦光仁敦禧体天建极圣功神化大成广运开泰基永尧明舜哲干健坤宁配命垂统景历洪休中和隆道肃庄彰勋正文宣武熙敬显孝大王 李昑 <P>李昑(1694—1776)字光叔,号养性轩(潜邸时肃宗所赐堂名,因以此为号) <P>1694年甲戌 (肃宗二十年) 九月十三日生于昌德宫宝庆堂。1699年己卯封为延礽君。因为长兄景宗无子,所以在金昌集、李颐命、李健命、赵泰采等人的拥立下,于1721年辛丑 (景宗元年) 被册封为王世弟,以辅政的身份临朝听政。1724年甲辰,景宗去世,李昑于八月三十日即位于昌德宫仁政门。是为英祖大王。 <P>英祖自幼便历经波折动荡,在母腹中便受到张禧嫔的摧残(参见肃宗条),册封、即位前以延礽君、王世弟的身份居于外邸,作为朝政的旁观者,深知派系倾轧对国政的害处,所以他一登基便着手荡平这种争斗。英祖采取的政策,旨在坚持儒教治国,发扬世宗大王时代那种开明君王的人道主义的统治。英祖还热心地推广用韩文印刷的重要书藉,包括《小学训义》、《小学指南》、《表义录》、《百行录》、《警世问答》等等,并且推广象《农家集成》这类有关农业的书藉,表明他关心改善农民的生活。雨量计、水文计等科学仪器再次大量制造,分发给地方官署,同时广泛地着手进行公共工程,在农村修筑堤堰,在汉城和其他城市广泛建设道路、桥梁,并修筑了平壤中城。英祖提商了平民子女的地位,开辟了庶民社会地位上升的又一个可能性。为了恢复昙花一现的普遍兵役税,英祖甚至走出宫廷,征求官吏、文人学士、士兵和农民的意见。为了减轻务农者的负担,英祖将向全国平摊征收的兵役税削减一半,减收部分由渔业税、盐税、船只税和土地附加税来补足。英祖还通过会计制度来整顿国家收支的财政制度。当时朝鲜宫廷用度、百官俸禄都来自田税米谷,此外一切恒常及临时使用之物,如丝绸、药材、马匹、衣料、纸张、菜蔬等等均责之于土贡。英祖之前的几代国王对此制度进行改革,采取切合实际的政策,允许边远地区将贡物折成米,然后用米纳税,交到附近的港口,称之为贡价米。在山区允许缴纳土产来代替粮食。贡价米发到各个衙门手中,由其自行采办所需物资,或者交人承包采购。承包者即为“贡人”,后来发展成朝鲜商人的主力。</P>
<P>朝鲜李朝诸王小纪-6</P><P>但是,英祖阻挡不住社会变革的潮流。18世纪,朝鲜的国内和国际商业活动量迅速增加,通过经由行会组织扩大的垄断和批发销售,出现了资本积累。许多从事贸易的商人集中在汉城。政府核准的商店即领有执照的贡物供应商与街巷小店主之间的传统分野,被融合到一种垄断和批发体制的结构之中。临时商店的设立原来是为了满足人民在特殊场合(如科举考试、国王出巡和其它全国性大事等)的需求,但是这些店铺在这种场合过去后,仍继续向普通百姓供应食品和杂货。这些店铺是由小店主在临时搭起棚屋里经营的,他们不管怎样都依赖批发商。批发商的价格方针对汉城百姓的生活有着直接影响。手工匠往往成为个体生产者。有些人甚至发展成工厂厂主,取得了销售自己产品的垄断特许权。在一些情况下,仅仅做经营某些商品的批发商比从事物品生产更有得可图。在商人和手工匠中,藉对已获得特许的的商品作少许改进而创立一种新商品来获得特许证,已成为一种风气。特许证确保垄断和受到政府保护。朝鲜义州地区所谓的“湾商”垄断了来自京畿道和忠清道的商品贸易,还有一些批发商在全国有着人参销售网。此时朝鲜人参生产已经从单纯的采集山参和在山间种植人参发展为大规模的参田,并将采摘的人参蒸干加工制成红参,在中国深受欢迎。 </P><P>英祖时期,朝鲜和清朝、日本之间的贸易额迅速增长。其中除了中朝边市贸易的牛、马、盐、铁之外,最重要的是对清朝的人参贸易。人参贸易又称为八包贸易,每包人参为10斤,朝鲜允许到中国的使团—所谓“燕行”人员—每人携带八包。后来因朝鲜边民越境采参伤害中国地方官员,朝鲜政府停止人参出口,使团按每斤人参25两白银计算,可以携带2000两白银去中国购买商品。后来为了防止白银过度外流,又折合成价值2000两白银的朝鲜货物,如皮毛、纸张、海产干货等杂物。高级官员可以携带一个半八包(3000两白银)的货物。由于使团内象译官等低级官员资本短缺,于是私商趁虚而入,或贷款给译官,或直接为使团提供包参和包银,从中国购买商品。他们出售人参和朝鲜其他产品来换取日本的白银、中国的织物、日用杂货、金属品、书籍、药材、染料,还有朝鲜王室所用的药材、珠宝、苏杭绸缎等奢侈品,采购量相当大。一些朝鲜巨商为了追求利润,甚至充当使团的马夫、奴子,随同使节团前往中国。在中朝贸易中,也发生过一些违禁事件。清朝严禁枪炮、军械、牛角、火药、硝石等军火和军火原料出口,对大米、豆麦、杂粮、铜铁、废铁、生丝、马匹、书籍也在禁止出口或限制出口之列。对朝鲜的出口比较宽松,但是也有山海关总兵搜出地图、违禁书籍、牛角和硝磺等禁物的记载。朝鲜方面为了限制白银外流,也采取过一些措施,最著名的是英祖颁布的禁纹令。 <P>英祖在朝鲜历史上是以俭朴著称的国王,即位之初,就关注清鲜贸易对朝鲜国内经济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在农业社会的朝鲜,为了维持其经济水平能够负担得起的财政支出,不得不采取措施崇俭抑奢。英祖三年(1727,雍正五年),朝鲜冬至副使郑亨益向英祖进言:“……近来矿银之流入彼(清朝)中,太无限节。所谓矿银,即我国所采之银也。以我有用之货,贸彼无益之物,尽归消融,以启奢侈,此甚可闷”。次年,承旨李重协上疏,“绫缎纱罗,本非我国之产,年年使行,尚方御供所入,营门旗帜所入,及各司别请求贸易之外,若或违禁,施以潜商之律,一以革举国奢靡之风,一以防私商挟带之奸,一以补度支经用之费,行一事而有三利焉”,英祖批曰:“尔言是矣,然上之衮服,下之章服,俱此中出也,难施一切之法矣”。大臣徐命均的奏章则说“以十数万之银,贸得唐物,为费不赀。而奢风渐盛,闾阎尤甚,衣服饮食,耻不若人。严禁此风则好矣。而此专在在上者之导率。圣上服御之俭,无以加勉,而宫中服饰,恐不无奢靡之习,别为申饬,以为化下之本焉”。到了英祖二十二年(1746,乾隆十一),几经酝酿,英祖终于正式发布命令:“奢侈之风,莫若近日。噫!上有好者,下必从焉。岂有不躬行而先饬民者乎?自今年使行为始,上而衮服,下而朝衣,军用外,绫罗贸来者,一切严禁”,正式禁止从中国进口纹缎。与朝鲜使团贸易的北京巨商闻讯大惊失色,“在彼国王诚盛德事,吾属自此无以聊生矣”。但是,在清、鲜两国商人的联合抵制下,禁纹令很快失去效力。中国商人开始织造无纹绸缎出口朝鲜,到了四十年后的正祖年间,禁纹令已经是名存实亡,正祖不得不重申这一命令。 <P>除了中朝贸易之外,朝鲜的廛贡商人还作为中日贸易的转口商,用从日本贸易得来的白银到中国购买丝等物,再将中国的丝出口到日本换取白银。朝鲜“贸白丝于清国者,皆入倭馆,则辄得大利。白丝百斤,贸以六十金,而往市倭馆,则价至百六十金,此大利。故白丝虽累万斤,皆能售之”。在英祖时期,开城的商人(松商)在人参批发和出口贸易活动中与汉城、义州的同行(京商、湾商)展开激烈的竞争,在日本和中国之间进行三方国际贸易。他们从朝鲜寺庙里的生产者那里大量买进纸张(高丽纸),从东部海岸买进海带、海参等干货,从中部和北部山区猎人那里买进水獭、豹、虎等野兽的毛皮,从中国进口白丝、锡,从日本进口红铜、铁器,这些商品都是用来进行这种三方国际贸易的。此外,朝鲜通过琉球向南洋的转口贸易也有发展,从南洋进口药物、香料和珍珠、玳瑁、珊瑚等奢侈品。在琉球王国都城首里城(朝鲜称为海浦)出现了专门航行到朝鲜的琉球贸易船。李重焕在《择里志》一书中,李寅文在画作《取之不竭的江山》中,分别叙述和描绘了贸易船只经常来往于这些边远港口的情景。后朝鲜政府规定造参以松商(开城商人)为主,出口则以京湾商(汉城、义州商人)为主。京湾商不仅如前文所说垄断了国内贸易,而且还代政府收税、经营银钱兑换、经纪海外贸易,大有中国的十三行与粤海关的派势。 <P>朝鲜商人的这种商业垄断和批发活动造成了对银和铜的更大需求,促进了采矿业的发展。倭乱之前在政府严格控制下的矿山交给了私人经营者。在十七世纪,朝鲜全境有68个银矿在开采,但是铜矿业不是很发达,因为朝鲜的铜主要是依靠日本供应的。然而在十八世纪,由于日本德川幕府停止出口铜,而与清朝的贸易也要求朝鲜大量供应铜,所以朝鲜的铜矿也发展起来了。英祖以通过增加钱币的铸造来鼓励货币流通,所以物价不断上涨,汉城市民如果不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与了商业活动的话,他们的生活会受到威胁。许多两班和平民不顾自己的身分,也从事某种商业活动。因此汉城在18世纪作为工商业城市有了长足进展。老百姓对诸如刀、文具、烟竹、衣帽、餐具、农具等手工艺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妇女戴装饰性假发的限制实际上消失了。 <P>在英祖年间,朝鲜的两班阶级越发走向贫困和没落。两班数目的增加是他们走向贫穷的根由,因为他们持有的土地至少必须在儿子之间平分,而女儿不管出嫁与否,在遗产继承中往往也占一份。财产越来越少的两班所面临的选择是,或者作为自耕农从事农业,或者间接从事获利丰厚的工商业。随着贸易和货币流通的扩大,放高利贷是他们进入的另一个领域。商业和工业是次要职业这种观念需要改变,一些人力陈向清代中国学习的必要性。曾随同韩国使节团去过中国的朴趾源和朴齐家等人亲眼见到眼里商业和制造业发展的情形。他们回到韩国后,建议采取积极政策来发展商业、冶金业、渔业、畜牧业、园艺和采矿业。连非法翻印书藉的活动也商业化了,因为富有的两班竞相出版著名的祖先的文学作品集。这种情况导致刊印受人欢迎的小说和诗歌。人民特别赞赏讽刺和社会批判作品。讲述一个演艺人的女儿的忠贞的《春香传》读者众多,因为书中充满了对官吏的贪婪和势利的讽刺。 <P>
在对中国的态度上,英祖在位期间,对肃宗朝设立的大报坛制度加以扩充,以明朝太祖、毅宗(崇祯)并享大报坛。其原因,是因为英祖二十五年(1749年)明史修成,其中朝鲜列传载明朝崇祯十年丙子虏乱之时,崇祯帝曾令总兵陈洪范调集舟师增援,后因清兵破江华岛、仁祖请降而罢。英祖得知此事后非常感伤,说“昔年皇坛之设,报壬辰再造之恩也。毅宗之时,天下何如,而命将出师,以救外藩,及闻朝鲜之下城,只责其将帅之不能协图。其为感泣,当何如也。此实与壬辰之恩无异同,岂可无并祀之典乎?”,后又以明太祖赐朝鲜国号而一并祭享皇坛,并改祭礼六佾为八佾。此事说明大报坛的设置,已经从单纯的报“壬辰再造之恩”,变为缅怀明朝、在臣民中倡导忠君大义的场所。英祖对大报坛祭祀“极尽诚敬”,例如英祖四十年(1764)行望拜礼后,“日至午不御常膳”,在诸臣一再请求下,英祖呜咽说“缅昔万岁山之事,食岂下咽”,并手书“皇朝日月,我东大明”八字(“我东”是当时朝鲜文人对本国的自称)。英祖四十六年祭祀大报坛,行礼完毕后,英祖仍俯伏不起,“时风雨骤至,洒及御袍,诸大臣力请还内,不许。至日出乃起。”此外英祖对明末逃亡到朝鲜国内的明朝遗民后裔也予以“世世免役”的优待,并编纂《华人录》,以为免役的依据。 <P>但是,也是从英祖朝开始,朝鲜逐渐转变了对清朝的敌视态度。英祖亲自宣布,祖先曾经在丁卯、丙子两次战争中遇难的臣民,与清朝的私仇“以五代为限”,官员人等祖先有被清朝残害者,五代之后可以不再仇视清朝。从当时朝鲜史料中的记载来看,英祖对清朝开始诚心事大,对清朝皇帝、皇室的态度也从以前的诋毁变为赞扬。特指清朝朝廷的“腥膻”、“腥秽”等词也开始从朝鲜的史书中减少乃至消失。究其原因,一是清朝统治日久,尤其是到了英祖十九年(1743),“百年之运” 已过,清朝还没有亡,朝鲜眼见“反复”大业已经无望。其次,清朝的经济文化已经发展到了鼎盛的雍正、乾隆时期,朝鲜不得不承认其先进性。第三,随着岁月流逝,人情推移,朝鲜对明朝故主的缅怀思念自然也会比以前减轻。最后,清朝对朝鲜“抚藩字小”,厚往薄来,广施恩典,取消鹰犬之贡,削减贡品数量,“每以宽缓持大体为务”,对朝鲜的态度也不象明朝那样以朝王为奴婢,在诏书中任意呵斥,使朝鲜感到“上有河海之施,下无丝粟之报,则实非礼意人情之所敢安”。 <P>在司法方面,英祖废除了压膝、黥刺等肉刑,在宫门前树立了申闻鼓,使庶民的冤情得以闻达朝廷,以便审理申雪。军事方面,在南方庆尚道设立了统营,作为防备日本的水军的指挥和训练机构。 <P>在美国建国的同一年,1776年丙申三月五日,英祖大王去世于庆熙宫集庆堂。在位五十二年,春秋八十三,是李朝最高寿、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之一。清朝赐谥为庄顺。葬杨州元陵。庙号先为英宗,高宗称帝后改为英祖。 <P>
王妃
惠敬庄慎康宣恭翼仁徽昭献元烈端穆章和贞圣王后 徐氏 籍达城
1692年壬申(肃宗十八年)十二月七日生于嘉会坊私第。1704年甲申行嘉礼于松岘坊私第(英祖潜邸)。初封达城郡夫人,1720年辛丑(景宗元年)册封世弟嫔,1724年甲辰进封王妃。1757年丁丑(英祖三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去世于昌德宫之观理台。终年六十六。葬弘陵
继妃
睿顺圣哲庄僖惠徽翼烈明宣绥敬光献隆仁正显昭肃靖宪贞纯王后 金氏 籍庆州
1745年乙丑(英祖二十一年)十一月十日生于骊州邑内私第。1759年己卯册封王妃,行嘉礼于於义洞本宫。1805年乙丑(纯祖五年)正月十二日去世于昌德宫景福殿。终年六十一。葬杨州元陵 <P>
子女
长子 真宗大王 李緈 (延祜宫温僖靖嫔李氏生)
次子 庄献世子 李愃 (暎嫔李氏生)
长女 ■(延祜宫温僖靖嫔李氏出,早卒)
二女 和顺翁主 (延祜宫温僖靖嫔李氏出)
三女 和平翁主 (暎嫔李氏出)
四女 ■(暎嫔李氏出,早卒)
五女 ■(暎嫔李氏出,早卒)
六女 ■(暎嫔李氏出,早卒)
七女 和协翁主 (暎嫔李氏出)
八女 ■(贵人赵氏出,早卒)
九女 和缓翁主 (暎嫔李氏出)
十女 和柔翁主 (贵人赵氏出)
十一女 和宁翁主 (废淑仪文氏出)
十二女 和吉翁主 (废淑仪文氏出) <P>
真宗 温良睿明哲文孝章大王 李緈(追封,未即位) <P>李緈(1719—1728)字圣敬 <P>1719年己亥(肃宗四十五年)二月十五日生于顺化坊彰义宫(英祖潜邸)。1724年甲辰(景宗四年)封敬义君。1725年乙巳(英祖元年)册封王世子。1728年戊申(英祖)四年十一月十六日病死于昌庆宫进修堂,年仅十岁。赐谥为孝章世子。1776年丙申(英祖五十二年)赐号承统世子。正祖即位后,根据英祖的遗命,追尊为王。葬坡州永陵。高宗年间追上帝号为真宗昭皇帝。 <P>王妃
徽贞贤淑孝纯王后 赵氏 籍丰壤
1715年乙未(肃宗四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日生于汉城崇教坊私第。1727年丁未(英祖三年)册封世子嫔。1735年乙卯(英祖十一年)赐号贤嫔。1751年辛未(英祖二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去世于昌庆宫建极堂宜春轩,终年三十七岁。赐号承统世子嫔,后追尊为王后。葬永陵。高宗年间追上尊号为孝纯昭皇后。 <P>嗣子 正祖大王 李祘 <P>庄祖 思悼绥德敦庆弘仁景祉章伦隆范基命彰休赞元宪诚启祥显熙庄献世子 李愃(追封,未即位) <P>李愃(1735—1762)字允宽 <P>1735年乙卯(英祖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生于昌庆宫集福轩。1736年丙辰册封王世子。1749年己巳承英祖之命,代理政务。因金氏外戚的老论派和以世子的岳父领议政洪凤汉为首的少论派的党争,刑曹判书尹汲的下人罗景彦密告庄献世子的不轨行为共十条,其中有所谓杀宫女、结交僧尼、私自出京游历京西黄海、平安道等等。1762年壬午(英祖三十八年)闰五月十五日,英祖宣布废世子为庶人,李愃被囚禁在昌庆宫通明殿的米柜中,于同年闰五月二十一日活活饿死,终年二十八岁。史称“壬午祸变”。世子无辜惨死后,英祖也渐觉其冤,于十二月赐谥“思悼”。正祖即位后谥为庄献世子。高宗在1896年改制称帝,之后按照宗法礼制追尊远祖(太祖)和四世先祖为帝,乃上庙号、帝号为庄祖懿皇帝。初葬杨州拜峰山永佑园,正祖十三年移葬于水原华城的显隆园(隆陵)。 <P>王妃
孝康慈禧贞宣徽穆裕靖献敬惠嫔 洪氏 籍丰山
1735年乙卯(英祖十一年)六月十八日生于汉城盘松坊私第。1744年甲子册封世子嫔。1762年壬午,庄献世子故,英祖赐号惠嫔。正祖即位后,进宫号“惠庆”。高宗年间追封为敬懿王后。1815年乙亥(纯祖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去世于昌庆宫景春殿,终年八十一岁。葬显隆园(隆陵)。高宗称帝后上尊号为献敬懿皇后。 <P>子女 <P>长子 懿昭世孙 李琔
次子 正祖大王 李祘(以上均为惠庆宫洪嫔所生)
三子 恩彦君 李裀(英嫔林氏生)
四子 恩信君 李禛(英嫔林氏生)承延龄君李昍嗣
五子 恩全君 李禶(景嫔朴氏生)
长女 清衍郡主
次女 清璿郡主
三女 清瑾县主 <P>
附: <P>一、恩彦君李裀世系:
妻 全山郡夫人李氏
长子 常溪君 李湛
次子 丰溪君 李瑭
三子 全溪大院君 李壙 <P>全溪大院君李壙
妻 龙城府大夫人廉氏
长子 怀平君 李明
次子 永平君 李昱
三子 德完君 李昇(哲宗)承纯祖嗣 <P>
二、恩信君李禛世系:
妻 南阳郡夫人洪氏
嗣子 南延君 李球(生父为麟坪大君五世孙进士李秉源) <P>南延君 李球
妻 骊兴郡夫人闵氏
长子 兴宁君 李昌應
次子 兴完君 李晸應
三子 兴仁君 李最應
四子 兴宣大院君 李昰應
长女 <P>兴宣大院君 李昰應
妻 骊兴府大夫人闵氏
长子 完兴君 李载冕
次子 翼成君 李载晃(高宗)改名李熙,承翼宗嗣
庶子 李载先 获罪赐死
长女
次女
庶女</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4 21:14:51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5 15:35:13编辑过]
好长!!!
最后这句话我最喜欢了,哈哈~
高丽棒子  日本鬼子的故事是我所讨厌的
这样说来,如果当年李中堂在马关重伤不治,岂不成了民族英雄??
<P>棒子的事情我不关心,清朝的那帮东西早该换掉。</P><P>如果中国在19世纪下半叶就能摆脱封建枷锁,成立民国,就能先摆平日本,然后和沙俄角逐西伯利亚,乘着他们什么TMD七月革命,红十月内乱,一直打到伏尔加河。</P><P>最后,称霸世界!!</P><P>[em01]</P>
谢谢楼主的详细介绍
<P>非常好的历史资料啊!花了很长时间才看完!谢谢兄弟了!</P>
<P>棒子过去流行露乳装  晕</P><P>要是现在也流行就好了</P>
<P>........这样,一个对内擅权专制、对下横征暴敛、对外妥协事大的闵妃,却以其死为自己涂抹上了“抗日”的颜色。而因着20世纪朝鲜民族在日本殖民统治下感受到的巨大身心痛苦,“抗日捐躯的国母”也成了他们精神上的慰籍。......</P>
<P>不太同意这段评价.</P>
<P>是不是"对内擅权专制、对下横征暴敛"是内政问题,朝鲜人自己最有发言权.封建王朝谁不是这么干的.</P>
<P>"对外妥协事大"的罪名最值得探讨.</P>
<P>我们知道,在朝鲜历史上,"事大"这两字通常指的就是依附中国,按现在话说,就是对华友好.难道我们中国人还会认为这是一项罪名吗?</P>
<P>我们不能拿大国的价值观评价小国的政策.面对列强虎视的危局,小国只能两害相加取其轻,找个比较好的大国来投靠.朝鲜同中国的番属关系由来已久,中国也没怎么欺压过它,这个东家是值得信赖的.闵妃的选择是符合本国人民的利益的爱国之举.日本后来在朝的恶行也让朝鲜人理解了她的苦衷.朝鲜人都认可了她是"殉国",我们何必去贬她.</P>
谢谢楼主
好贴,相当全面。
不错啊,很系统
不错啊,光看《明成皇后》不看真实历史未免偏颇了
《明成皇后》又臭又长。不知当时的国际形势,亡国灭种。
有点象宣萱
不错不错!看了感触很深啊!
<P>总算明白区区一个王国怎么出来“皇后”了</P><P>多谢楼主</P>
<B>以下是引用<I>驭风</I>在2004-8-27 9:24:00的发言:</B>

<P>........这样,一个对内擅权专制、对下横征暴敛、对外妥协事大的闵妃,却以其死为自己涂抹上了“抗日”的颜色。而因着20世纪朝鲜民族在日本殖民统治下感受到的巨大身心痛苦,“抗日捐躯的国母”也成了他们精神上的慰籍。......</P>
<P>不太同意这段评价.</P>
<P>是不是"对内擅权专制、对下横征暴敛"是内政问题,朝鲜人自己最有发言权.封建王朝谁不是这么干的.</P>
<P>"对外妥协事大"的罪名最值得探讨.</P>
<P>我们知道,在朝鲜历史上,"事大"这两字通常指的就是依附中国,按现在话说,就是对华友好.难道我们中国人还会认为这是一项罪名吗?</P>
<P>我们不能拿大国的价值观评价小国的政策.面对列强虎视的危局,小国只能两害相加取其轻,找个比较好的大国来投靠.朝鲜同中国的番属关系由来已久,中国也没怎么欺压过它,这个东家是值得信赖的.闵妃的选择是符合本国人民的利益的爱国之举.日本后来在朝的恶行也让朝鲜人理解了她的苦衷.朝鲜人都认可了她是"殉国",我们何必去贬她.</P>

<P>我赞同此观点!!!</P>
啧啧!!!!!!!保存!!!!
<P>是有感而发还是转载?请注明原出处。起码算是对原作者劳动成果的一个尊重吧。</P><P><B>李氏朝鲜官职制度 http://www.no1190.net/bbs/cgi-bin/topic.cgi?forum=58&amp;topic=184</B></P><P><B>朝鲜李朝诸王小记(上) http://www.no1190.net/bbs/cgi-bin/topic.cgi?forum=21&amp;topic=968</B>
</P><P><B>朝鲜李朝诸王小记(下) http://www.no1190.net/bbs/cgi-bin/topic.cgi?forum=55&amp;topic=5</B></P>
<B>以下是引用<I>jamie_gustis</I>在2005-1-15 10:48:00的发言:</B>

<P>是有感而发还是转载?请注明原出处。起码算是对原作者劳动成果的一个尊重吧。</P>
<P><B>李氏朝鲜官职制度 http://www.no1190.net/bbs/cgi-bin/topic.cgi?forum=58&amp;topic=184</B></P>
<P><B>朝鲜李朝诸王小记(上) http://www.no1190.net/bbs/cgi-bin/topic.cgi?forum=21&amp;topic=968</B></P>
<P><B>朝鲜李朝诸王小记(下) http://www.no1190.net/bbs/cgi-bin/topic.cgi?forum=55&amp;topic=5</B></P>

<P>第一,我没声明是原创
<P>第二,我此贴中的有关资料并非转自小隐论坛而是转自维基百科全书
<P>第三,如果你是该文原创作者,我将尊重你的作品版权,加注转载,前提是你要证明!</P>
呵呵,我是。而且可以拉几个斑竹和贵宾来作证。不过那就没意思了。如果是从维基转的我就没意见了,是我放到维基去的(Wiki ID=kallgan)。不好意思啊,忘记维基这回事了。^_^
<B>以下是引用<I>jamie_gustis</I>在2005-1-16 0:14:00的发言:</B>
呵呵,我是。而且可以拉几个斑竹和贵宾来作证。不过那就没意思了。如果是从维基转的我就没意见了,是我放到维基去的(Wiki ID=kallgan)。不好意思啊,忘记维基这回事了。^_^

<P>好的,我这就加上,对因此对你的版权带来的麻烦,我个人深表歉意.
<P>也希望你能多来超大历史区,发表你的作品.我对你的才华非常敬佩.
<P>再次就该文的版权问题向你道歉.</P>
汗……斑竹同志太客气了。没什么“版权麻烦”,那天只是在这里斗FQ斗多了,说话带火药味,闲着也是闲着,找点小碴罢了。真不好意思哈~~
<P>谢谢楼主和作者。看后,个人对李朝君臣对明朝的情意,至为感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