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师杨伟担起更艰巨更重要国家重点飞机研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3:13:09
http://mil.huanqiu.com/china/2011-01/1415935.html
1.jpg


 歼10双座机、“枭龙”等中国最新型战机总设计杨伟。如今,杨伟承担了更加艰巨、更加重要的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并担任总设计师。(中国航空报图片)

2.jpg
军网登出的歼-20图片


  每当走进中航工业成都所科研设计大楼,杨伟都会不由自主地向楼前4架英姿飒爽的战鹰模型投去深情的一瞥:歼10飞机、歼10双座机、“枭龙”飞机……已然与他血脉相连,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深深地热爱着祖国的蓝天,并且愿意穷其一生的智慧和激情,为保卫这片辽阔天空的宁静与安详尽一己之力。


  1978年,15岁的少年杨伟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北工业大学破格录取,开始了自己追梦蓝天的求学之路。19岁大学本科毕业,22岁研究生毕业,潜心深造的杨伟,对专业领域进行了拓展,从空气动力学进入到了飞行力学。


  1985年的秋天,杨伟怀着航空报国的强烈愿望,走进了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从此,跨入了航空事业的大门。他没有坐等机会找他,而是主动请战“要”工作,来到了一个新成立的研究室——航空飞行品质与控制研究室。


  这个研究室是为了研制我国第三代歼击机而刚刚组建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歼击机的研制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一些国家的第三代战斗机已经开始服役,有的也在研制之中,而我国的空军主力机种还是第二代。这个研究室的任务十分明确:突破第三代战斗机关键技术之一——先进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


  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是先进战斗机的典型标志,也是歼10飞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直接影响飞机的飞行品质和性能,技术难度相当大,风险也很高。世界上先进国家采用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飞机都遭遇过严重挫折,西方国家对我国技术上更是严密封锁。


  当时有外国专家断言:中国科技人员不可能过“电传操纵”这一关,“控制律”将是中国新型歼击机研制无法逾越的“拦路虎”。


  面对在国内尚属空白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杨伟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全部用来吸取学习新知识。他带领课题组的科技人员设计计算出10多种方案,以全新的思路对系统可靠性进行对比分析,攻克了飞控系统余度配置、同步算法、余度通道间信息交换与共享、电磁兼容、故障检测隔离与重构、机内自检测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施了全系统数字仿真和原理试验。


  他主持研制了地面综合动态试验设施——铁鸟台。这是飞控综合仿真试验模拟试验设施,在我国首次研制成功,并获得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


  他主持研制了歼10综合仿真模拟训练系统和综合自动检测系统,创造性地提出全任务构型、多级配置、系列化发展的设计理念,实现了高逼真作战环境下的单机训练、联网协同作战以及对抗训练。


3.jpg
歼-10双座型战斗机(资料图)


  作为系统总设计师,他成功主持了先进的全权限、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研制,成为我国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组织者和开拓者。


  在杨伟和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曾经是第三代战机中最令人放心不下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最终得到了试飞员们的高度评价:“飞控系统表现很好,飞行品质均为一级!”


  杨伟也从一个热血青年、专业组长、研究室主任,一步步地成长为担任多个国家重点型号飞机的总设计师。


  “首飞不易,定型更难”,这是型号研制的普遍规律。1998年,35岁的杨伟受型号总设计师的委托,全面主持歼10飞机的设计优化、排故攻关和设计定型等一线研制工作。他带领大家采用优化组合的试飞方法,使得定型试飞的周期大大缩短;通过对试飞数据的快速分析,探索有效方案,使歼10飞机的试飞打破了我国多项新机试飞史上的纪录。


  2004年4月,歼10战机实现设计定型,同年批量装备部队,开创了我国军机史上“当年定型、当年批量装备部队”的先河。


  歼10飞机定型后,杨伟又迅速投入了新的工作。在航空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上,他马不停蹄地快速奔跑着,超越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学生时代参加过棒球训练的杨伟,深谙团队取胜必须“统一指挥、配合默契”的诀窍。面对多个艰巨而繁杂的重点型号研制任务,杨伟带领研制团队迎难而上,在磨砺中逐渐成长成熟,在探索中不断积累,构筑了大型复杂项目管理新模式,执掌的多型号研制也交出了圆满答卷。


  飞机设计是跨学科的大型复杂系统工程,多个重大型号项目的并行研制,给资源配置、进度节点、经费需求、特别是技术状态的控制与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杨伟多次说:“近年来,我们全体参研人员以超常意志连续拼搏,干得极为艰苦。未来,我们各项任务仍将空前繁重,仅仅靠拼体力、拼消耗来拼任务难以为继,而且也无法迎接更大的挑战。”


  杨伟组织创建新的大型武器装备研制管理平台。在设计师系统中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建立柔性组织、实施设计流程再造、大量运用数字化设计等先进手段,以精益设计和敏捷管理为核心,构筑现代化的多项目管理新模式。

4.jpg

设计师杨伟在三代机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图为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歼10战机(资料图)


  这些创新的研制管理模式,促进了“枭龙”飞机主机厂所之间研制技术、研制设施和制造技术的协同运行,确保了研制全线高效率、快节奏地运行,创造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系列奇迹:由同一设计单位承担的两个不同的大型战机在同一年实现首飞,促进了不同项目、不同研制阶段的风险控制和有效管理。


  在他的带领下,一批具有先进设计理念、掌握先进技术的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已经形成梯队,推动着我国航空工业科技持续创新、向前发展,并为航空工业走向国际市场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随着歼10双座机作为国家高新武器装备正式批准立项,一份任命书从北京飞向成都,国防科工委任命杨伟为歼10双座型飞机总设计师。与此同时,我国与巴基斯坦政府达成一致,由中巴双方共同投资开发、全新设计的先进多用途“枭龙”战机也加快了研制步伐,当时的中国一航任命杨伟为“枭龙”总设计师。


  歼10双座机和“枭龙”飞机两项研制任务不期而遇,空前繁重的任务和重于泰山的责任如两副重担同时压在杨伟的肩上。


  一个是急需装备部队的国家重点型号指令性任务,军令如山,后墙不倒;一个是签订了协议的国际合作项目,市场牵引、信誉至上。两个型号的研制节点几乎同步,都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首飞。若不能按时交付,不但前功尽弃,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国防利益和国家信誉。


  严峻的形势告诉杨伟:没有退路,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歼10双座机时间紧、任务重,许多关键技术问题需要在研制过程中加以突破。经过多轮方案论证与优化,杨伟带领同事们较好地解决了作战与训练需求的矛盾,突破了总体气动布局、大型整体水泡式座舱盖、航电系统、飞控系统、燃油系统、氧气系统等的设计或综合优化等关键技术。在短短9个月内跨越了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三个阶段。


  功夫不负有心人。歼10双座机如期实现首飞,并于两年后设计定型,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按照时间节点研制、完全满足战技指标要求,按时完成定型并同时交付部队的飞机,创造了我国第三代飞机研制周期最短的纪录。


  歼10双座机研制有条不紊地展开,“枭龙”飞机的开发紧锣密鼓地推进。作为“枭龙”总设计师,杨伟主持完成了设计方案调整,全机总体分区协调,全尺寸样机的改造,结构、系统重点试验组建的任务。2001年9月“枭龙”冻结技术状态,转入详细设计阶段。经过9个多月的辛勤努力和顽强拼搏, “枭龙”提前进入生产阶段。http://mil.huanqiu.com/china/2011-01/1415935.html
1.jpg


 歼10双座机、“枭龙”等中国最新型战机总设计杨伟。如今,杨伟承担了更加艰巨、更加重要的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并担任总设计师。(中国航空报图片)

2.jpg
军网登出的歼-20图片


  每当走进中航工业成都所科研设计大楼,杨伟都会不由自主地向楼前4架英姿飒爽的战鹰模型投去深情的一瞥:歼10飞机、歼10双座机、“枭龙”飞机……已然与他血脉相连,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深深地热爱着祖国的蓝天,并且愿意穷其一生的智慧和激情,为保卫这片辽阔天空的宁静与安详尽一己之力。


  1978年,15岁的少年杨伟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北工业大学破格录取,开始了自己追梦蓝天的求学之路。19岁大学本科毕业,22岁研究生毕业,潜心深造的杨伟,对专业领域进行了拓展,从空气动力学进入到了飞行力学。


  1985年的秋天,杨伟怀着航空报国的强烈愿望,走进了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从此,跨入了航空事业的大门。他没有坐等机会找他,而是主动请战“要”工作,来到了一个新成立的研究室——航空飞行品质与控制研究室。


  这个研究室是为了研制我国第三代歼击机而刚刚组建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歼击机的研制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一些国家的第三代战斗机已经开始服役,有的也在研制之中,而我国的空军主力机种还是第二代。这个研究室的任务十分明确:突破第三代战斗机关键技术之一——先进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


  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是先进战斗机的典型标志,也是歼10飞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直接影响飞机的飞行品质和性能,技术难度相当大,风险也很高。世界上先进国家采用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飞机都遭遇过严重挫折,西方国家对我国技术上更是严密封锁。


  当时有外国专家断言:中国科技人员不可能过“电传操纵”这一关,“控制律”将是中国新型歼击机研制无法逾越的“拦路虎”。


  面对在国内尚属空白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杨伟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全部用来吸取学习新知识。他带领课题组的科技人员设计计算出10多种方案,以全新的思路对系统可靠性进行对比分析,攻克了飞控系统余度配置、同步算法、余度通道间信息交换与共享、电磁兼容、故障检测隔离与重构、机内自检测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施了全系统数字仿真和原理试验。


  他主持研制了地面综合动态试验设施——铁鸟台。这是飞控综合仿真试验模拟试验设施,在我国首次研制成功,并获得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


  他主持研制了歼10综合仿真模拟训练系统和综合自动检测系统,创造性地提出全任务构型、多级配置、系列化发展的设计理念,实现了高逼真作战环境下的单机训练、联网协同作战以及对抗训练。


3.jpg
歼-10双座型战斗机(资料图)


  作为系统总设计师,他成功主持了先进的全权限、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研制,成为我国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组织者和开拓者。


  在杨伟和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曾经是第三代战机中最令人放心不下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最终得到了试飞员们的高度评价:“飞控系统表现很好,飞行品质均为一级!”


  杨伟也从一个热血青年、专业组长、研究室主任,一步步地成长为担任多个国家重点型号飞机的总设计师。


  “首飞不易,定型更难”,这是型号研制的普遍规律。1998年,35岁的杨伟受型号总设计师的委托,全面主持歼10飞机的设计优化、排故攻关和设计定型等一线研制工作。他带领大家采用优化组合的试飞方法,使得定型试飞的周期大大缩短;通过对试飞数据的快速分析,探索有效方案,使歼10飞机的试飞打破了我国多项新机试飞史上的纪录。


  2004年4月,歼10战机实现设计定型,同年批量装备部队,开创了我国军机史上“当年定型、当年批量装备部队”的先河。


  歼10飞机定型后,杨伟又迅速投入了新的工作。在航空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上,他马不停蹄地快速奔跑着,超越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学生时代参加过棒球训练的杨伟,深谙团队取胜必须“统一指挥、配合默契”的诀窍。面对多个艰巨而繁杂的重点型号研制任务,杨伟带领研制团队迎难而上,在磨砺中逐渐成长成熟,在探索中不断积累,构筑了大型复杂项目管理新模式,执掌的多型号研制也交出了圆满答卷。


  飞机设计是跨学科的大型复杂系统工程,多个重大型号项目的并行研制,给资源配置、进度节点、经费需求、特别是技术状态的控制与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杨伟多次说:“近年来,我们全体参研人员以超常意志连续拼搏,干得极为艰苦。未来,我们各项任务仍将空前繁重,仅仅靠拼体力、拼消耗来拼任务难以为继,而且也无法迎接更大的挑战。”


  杨伟组织创建新的大型武器装备研制管理平台。在设计师系统中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建立柔性组织、实施设计流程再造、大量运用数字化设计等先进手段,以精益设计和敏捷管理为核心,构筑现代化的多项目管理新模式。

4.jpg

设计师杨伟在三代机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图为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歼10战机(资料图)


  这些创新的研制管理模式,促进了“枭龙”飞机主机厂所之间研制技术、研制设施和制造技术的协同运行,确保了研制全线高效率、快节奏地运行,创造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系列奇迹:由同一设计单位承担的两个不同的大型战机在同一年实现首飞,促进了不同项目、不同研制阶段的风险控制和有效管理。


  在他的带领下,一批具有先进设计理念、掌握先进技术的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已经形成梯队,推动着我国航空工业科技持续创新、向前发展,并为航空工业走向国际市场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随着歼10双座机作为国家高新武器装备正式批准立项,一份任命书从北京飞向成都,国防科工委任命杨伟为歼10双座型飞机总设计师。与此同时,我国与巴基斯坦政府达成一致,由中巴双方共同投资开发、全新设计的先进多用途“枭龙”战机也加快了研制步伐,当时的中国一航任命杨伟为“枭龙”总设计师。


  歼10双座机和“枭龙”飞机两项研制任务不期而遇,空前繁重的任务和重于泰山的责任如两副重担同时压在杨伟的肩上。


  一个是急需装备部队的国家重点型号指令性任务,军令如山,后墙不倒;一个是签订了协议的国际合作项目,市场牵引、信誉至上。两个型号的研制节点几乎同步,都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首飞。若不能按时交付,不但前功尽弃,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国防利益和国家信誉。


  严峻的形势告诉杨伟:没有退路,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歼10双座机时间紧、任务重,许多关键技术问题需要在研制过程中加以突破。经过多轮方案论证与优化,杨伟带领同事们较好地解决了作战与训练需求的矛盾,突破了总体气动布局、大型整体水泡式座舱盖、航电系统、飞控系统、燃油系统、氧气系统等的设计或综合优化等关键技术。在短短9个月内跨越了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三个阶段。


  功夫不负有心人。歼10双座机如期实现首飞,并于两年后设计定型,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按照时间节点研制、完全满足战技指标要求,按时完成定型并同时交付部队的飞机,创造了我国第三代飞机研制周期最短的纪录。


  歼10双座机研制有条不紊地展开,“枭龙”飞机的开发紧锣密鼓地推进。作为“枭龙”总设计师,杨伟主持完成了设计方案调整,全机总体分区协调,全尺寸样机的改造,结构、系统重点试验组建的任务。2001年9月“枭龙”冻结技术状态,转入详细设计阶段。经过9个多月的辛勤努力和顽强拼搏, “枭龙”提前进入生产阶段。
  2003年8月25日,“枭龙”首飞成功,在空中飞行了17分钟。在飞机安全落地的那一刻,杨伟心里热浪翻涌。是啊,“枭龙”从冻结技术状态到实现首飞历时23个月,创造了我国飞机研制史上的奇迹。在那一段风雨无阻的日子里,为了两个型号的研制成功,杨伟和广大的科研人员一道,与时间赛跑,向困难挑战,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守住了两个型号研制节点,圆满地完成了被不少人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06年4月,装配了完整航电系统的“枭龙”04架成功实现了首飞。如今,“枭龙”已经走出国门。 2007年、2008年,“枭龙”连续两年参加了巴基斯坦的国庆阅兵典礼,受到了巴基斯坦的高度赞誉。2010年,“枭龙”参加范堡罗航展,再次获国内外广泛好评。


  如今,杨伟承担了更加艰巨、更加重要的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并担任总设计师。


  美丽的蝴蝶,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才能破茧而出;香浓的咖啡,要经过细细地研磨才能经得住品味。而一架飞机的研制,则需要飞机设计师长年累月艰苦卓绝地默默奉献。


  作为总设计师,杨伟总是把握恰当,在最适宜的时刻为团队激励鼓劲。


  当研制过程中遇到技术台阶陡峭、研制时间紧迫、工作模式创新、管理平台创建等一系列困难时,杨伟说:“压力固然巨大,挑战固然严峻,但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战胜一个个困难,最终到达目标的时候,我们一定能够深刻地体味成功带来的喜悦。无限风光在险峰——提升自身的高度,是需要经历磨砺的。”


  走近杨伟,探寻杨伟成长的轨迹,可以看到,杨伟这样一批活跃在国防科技舞台上的骨干人才,秉承传统,继往开来,肩负着祖国和历史的重托,续写着老一辈航空人梦寐以求的、新的辉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伟大的事业催生着伟大的激情,伟大的激情造就了伟大的事业。实至名归,杨伟以他的行动赢得了同行的尊重。他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科技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国防科技工业劳动模范”、“中央企业十大杰出青年”等光荣称号;荣获国防工业和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一航“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2003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等多项荣誉;荣获国家、省部级成果19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并多次荣获中航工业“总经理特别奖”。


  面对成绩和荣誉,杨伟非常谦虚,他说:“今天的成功,来源于对航空事业和整个团队的无比热爱。我和我的同事们构成了一个很好的团队,这些成功和胜利,是全体参研人员智慧的结晶;热爱,正是我们能取得巨大成功的不竭动力。”


  作为航空工业的专家,杨伟十分关注未来航空科技的发展和进步,高度重视后续发展和技术创新。


  他说,我们只有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想,从未来发展所想;行,从现实实际而行。开拓新领域、占领制高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没有发展我们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依托,发展给我们带来快乐,也引发诸多烦恼。我们宁愿追求有烦恼的快乐,也不愿停滞在没有烦恼的平淡。我们一定要在发展中,精心做好工作,让快乐多一点,让烦恼少一点。


  “我们的未来在未来!”杨伟以他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年轻一代航空人报效祖国的渴望。激励着他的团队面向未来,在新的征程上奋勇向前。


  杨伟向他的飞机设计师团队发出号召:“我们要让‘航空报国’这一盏明灯,永远在心里点燃,用我们的智慧与双手创造祖国航空的未来!”
国之栋梁呀
albert_008 发表于 2011-1-11 12:26


    要命,发完怎么感觉这是一个老文章。。。
杨伟都会不由自主地向楼前4架英姿飒爽的战鹰模型投去深情的一瞥:歼10飞机、歼10双座机、“枭龙”飞机……已然与他血脉相连,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怎么数都只有3个还有个模型呢?是什么?
猛,绝非互相吹捧
看来要院士了
国之栋梁
dajiadihao 发表于 2011-1-11 12:52


    不告诉你
派军队24小时保护!
这样的人才,花10亿美金都买不来
国之栋梁[:a15:]
文章是老的, 心情是崭新的, 今天, 2011.1.11日.
为祖国的优秀儿女而骄傲!!
国之栋梁呀。看来最后可以当中央委员了!
赞一下校友
谁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大师,当你在科学技术的道路上领跑时,真正的大师满地都是~
原来搞科研,只要看美国人搞什么,我们跟着搞就肯定没有错,现在自己也处于争先位置时,我怕我们的科研人员会一下子无所适从啊~!!
四代的成功,会吸引很多优秀人才留下来,做一个战斗机的设计师比在公司里当一个程序员听起来要刺激得多。
杨伟是NPU的骄傲
国家的脊梁!
国家的脊梁!
牛逼大师
光荣永远属于成飞!
前几天那个秧歌马甲还在说杨伟是靠吹NB骗来的四代项目,现在看看,伟哥不愧为敢做敢说的真汉子!
pershine 发表于 2011-1-11 15:10
我觉得是一百亿美元也买不来
我想问下,为什么杨伟不是院士,该不会这也要论资排辈吧
必须是中科院院士~
当你的国家科技水平最先进时,谁都是大师。
dgsrpcb888 发表于 2011-1-11 19:34

去年报的是孙聪,被刷了
看来奸星舰立项了
看来奸星舰立项了
看来奸星舰立项了
国家的栋梁,为祖国有这样的人自豪
国家不缺人才,民族不缺智慧。缺德,缺人性的光辉。工业产品考验人的智慧,也考验制造者的品格。我们做不到后者。
国之栋梁
抢楼抢钱抢女人
zzgdj 发表于 2011-1-11 19:34
中科院可能性渺茫,工程院还差不多
更艰巨跟重要国家重点飞机,难道是传说中的真正重四“大青蛙”。
国之栋梁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