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冰原血梦——砥平里之战60周年[朝鲜战争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57:07


第一次正经写东西,只当过节放假给自己找点意义,水平有限,请多指教,少拍砖。
   转载是看得起在下,表示感谢,但请注明作者,否则瞪谁谁怀孕,再次表示感谢。
    绝不龟速,绝不太监,祝大家新年愉快~~。

冰原血梦——砥平里之战60周年

文\马冬魈
200910261704000d8fe.jpg
    1989年春末,十九具遗骸在板门店被移交给朝中方面。
    新华社在电文中写到:“这是自朝鲜战争停战以来,在南朝鲜境内发现志愿军烈士遗骨最多的一次。”
    几位来自美国的历史学家在一个山包环抱的小村镇发现了他们,在小镇四周杂草丛生的野地里人们还挖到了许多散落着的子弹、军装、胶鞋、水壶和牙刷。
    小镇名叫砥平里。
    有书记载,1951年正月初十,当志愿军359团顶着冰冷的月光撤离砥平里的时候,三营营长说什么也不肯离开,眼前的阵地上遍布着他的士兵的尸体。
    砥平里,这是一个给中国、美国和法国的军人们留下血腥记忆的地方。
    整整六十年前,双方士兵迎着打红的枪管,踏着同伴烧得焦黑的尸体用刺刀、枪托和牙齿反复争夺这块巴掌大的废墟。冻土被炮火融成了烫人的泥浆,倒在散兵坑内外的军人们被大雪掩埋直到铺上新的尸体。
    对任何一方来讲,砥平里之战都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赌博。在长达三个昼夜血肉横飞的殊死对抗中,整个东北亚都紧绷得如同一根即将断裂的弦。
    吞噬了数百万人生命的朝鲜战争在这场规模不大的战役里迎来了自己的最后一个十字路口。

1、李奇微登场
    1951年1月4日,是美国第八集团军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马修•李奇微踏上朝鲜半岛的第十天。这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突入了已遭联合国军放弃的汉城市区。
    面容严峻的李奇微走得并不匆忙,直到担任后卫的美军撤退后他才收拾起妻儿的照片,离开了自己的指挥部,并墙上留下了一句话:“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致意!”
    过去的十天是这位二战英雄平生最为苦闷的日子。

    不久前,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冒着狂风暴雪的拼死攻击下,睥睨天下的十五国联军像一只被围猎的走兽一样逃回了三八线。
    在混乱和恐慌中,李奇微的前任沃克中将不幸殒身车祸。就这样,这位美国陆军副参谋长在五角大楼的餐桌前接到了自己的最新任命,并在圣诞节当晚被塞进了横跨太平洋的飞机。
    出发前,时年五十六岁的李奇微写下了遗嘱。

    朝鲜半岛笼罩在湿漉漉的雨云下,战局是令人绝望的。第八集团军刚刚创造了美国陆军历史上距离最长的撤退纪录。面对300多公里长的三八线,惊魂未定的联合国军能布防在一线的部队少得可怜,某些步兵排三五十人的防御阵地竟然宽达将近一公里。但这条“两面透风”的防线目前还不是李奇微最棘手的麻烦。

    第八集团军在中国军队的打击下从精神到肉体都垮了下来,陷入了一种“走投无路的鸵鸟把脑袋钻进沙子里一样的心态”。
    当身着伞兵作战服,脖子上挂着两颗甜瓜形手雷的李奇微风尘仆仆地赶到一个前沿指挥所里,要求向共军阵地炮击的时候,所有人都尽可能躲闪着这位司令官的一双鹰眼,因为神不守舍的美国兵根本不知道中国人此时打到了哪里。
    一位营长甚至连手下连队的布防图都没有,最后在胡乱的射击中,一发炮弹居然打上了自己的阵地。

    南朝鲜军依旧在漫无目的地向南溃逃,李奇微甚至要身先士卒的带着宪兵堵在公路上把子弹推上膛才能勉强把他们赶回前线。军官们疯也似地四处抓捕连枪都拿不稳的壮丁,而那个倔强的李承晚老头这会儿只会“情绪激动”地嚷嚷“要给中国人治罪!”

    当李奇微跟自己的顶头上司麦克阿瑟商量“该怎么办”时,这位一向连总统杜鲁门都不大放在眼里的“远东太上皇”和善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认为怎么好就怎么干吧,第八集团军是你的了。”此后便缩在东京的帅府里默不做声了。

    郁闷已极的李奇微在帐篷里给美国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写信说到:“这里有一种紧张不安、大难临头、动荡不定的气氛,一种惊恐万分的精神状态。我很清楚,我们的部队已经失去了信心。从他们的眼神和走路的姿势都能看出来这一点。”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清楚,这样士气涣散的军队根本不堪再战了,能不能逃回日本都要划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威名颇具的李奇微原本被视作下届陆军参谋长的不二人选,但是如果不能在这帮惊弓之鸟身上创造点什么奇迹的话,他的个人军事声望恐怕就要随着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威被一同赶下海了。

    难道真的输定了吗?
    李奇微不知道自己下一手会摸到什么牌,当他忧心忡忡地举起望远镜向北眺望时肯定看不到,层层叠叠的中国士兵已经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开始悄悄地向冲击阵地进发。

    他更无从知晓,矛盾和痛苦此时正深深折磨着他的对手。


(未完待续 [第二节:一国之梦])

第一次正经写东西,只当过节放假给自己找点意义,水平有限,请多指教,少拍砖。
   转载是看得起在下,表示感谢,但请注明作者,否则瞪谁谁怀孕,再次表示感谢。
    绝不龟速,绝不太监,祝大家新年愉快~~。

冰原血梦——砥平里之战60周年

文\马冬魈
200910261704000d8fe.jpg
    1989年春末,十九具遗骸在板门店被移交给朝中方面。
    新华社在电文中写到:“这是自朝鲜战争停战以来,在南朝鲜境内发现志愿军烈士遗骨最多的一次。”
    几位来自美国的历史学家在一个山包环抱的小村镇发现了他们,在小镇四周杂草丛生的野地里人们还挖到了许多散落着的子弹、军装、胶鞋、水壶和牙刷。
    小镇名叫砥平里。
    有书记载,1951年正月初十,当志愿军359团顶着冰冷的月光撤离砥平里的时候,三营营长说什么也不肯离开,眼前的阵地上遍布着他的士兵的尸体。
    砥平里,这是一个给中国、美国和法国的军人们留下血腥记忆的地方。
    整整六十年前,双方士兵迎着打红的枪管,踏着同伴烧得焦黑的尸体用刺刀、枪托和牙齿反复争夺这块巴掌大的废墟。冻土被炮火融成了烫人的泥浆,倒在散兵坑内外的军人们被大雪掩埋直到铺上新的尸体。
    对任何一方来讲,砥平里之战都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赌博。在长达三个昼夜血肉横飞的殊死对抗中,整个东北亚都紧绷得如同一根即将断裂的弦。
    吞噬了数百万人生命的朝鲜战争在这场规模不大的战役里迎来了自己的最后一个十字路口。

1、李奇微登场
    1951年1月4日,是美国第八集团军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马修•李奇微踏上朝鲜半岛的第十天。这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突入了已遭联合国军放弃的汉城市区。
    面容严峻的李奇微走得并不匆忙,直到担任后卫的美军撤退后他才收拾起妻儿的照片,离开了自己的指挥部,并墙上留下了一句话:“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致意!”
    过去的十天是这位二战英雄平生最为苦闷的日子。

    不久前,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冒着狂风暴雪的拼死攻击下,睥睨天下的十五国联军像一只被围猎的走兽一样逃回了三八线。
    在混乱和恐慌中,李奇微的前任沃克中将不幸殒身车祸。就这样,这位美国陆军副参谋长在五角大楼的餐桌前接到了自己的最新任命,并在圣诞节当晚被塞进了横跨太平洋的飞机。
    出发前,时年五十六岁的李奇微写下了遗嘱。

    朝鲜半岛笼罩在湿漉漉的雨云下,战局是令人绝望的。第八集团军刚刚创造了美国陆军历史上距离最长的撤退纪录。面对300多公里长的三八线,惊魂未定的联合国军能布防在一线的部队少得可怜,某些步兵排三五十人的防御阵地竟然宽达将近一公里。但这条“两面透风”的防线目前还不是李奇微最棘手的麻烦。

    第八集团军在中国军队的打击下从精神到肉体都垮了下来,陷入了一种“走投无路的鸵鸟把脑袋钻进沙子里一样的心态”。
    当身着伞兵作战服,脖子上挂着两颗甜瓜形手雷的李奇微风尘仆仆地赶到一个前沿指挥所里,要求向共军阵地炮击的时候,所有人都尽可能躲闪着这位司令官的一双鹰眼,因为神不守舍的美国兵根本不知道中国人此时打到了哪里。
    一位营长甚至连手下连队的布防图都没有,最后在胡乱的射击中,一发炮弹居然打上了自己的阵地。

    南朝鲜军依旧在漫无目的地向南溃逃,李奇微甚至要身先士卒的带着宪兵堵在公路上把子弹推上膛才能勉强把他们赶回前线。军官们疯也似地四处抓捕连枪都拿不稳的壮丁,而那个倔强的李承晚老头这会儿只会“情绪激动”地嚷嚷“要给中国人治罪!”

    当李奇微跟自己的顶头上司麦克阿瑟商量“该怎么办”时,这位一向连总统杜鲁门都不大放在眼里的“远东太上皇”和善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认为怎么好就怎么干吧,第八集团军是你的了。”此后便缩在东京的帅府里默不做声了。

    郁闷已极的李奇微在帐篷里给美国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写信说到:“这里有一种紧张不安、大难临头、动荡不定的气氛,一种惊恐万分的精神状态。我很清楚,我们的部队已经失去了信心。从他们的眼神和走路的姿势都能看出来这一点。”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清楚,这样士气涣散的军队根本不堪再战了,能不能逃回日本都要划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威名颇具的李奇微原本被视作下届陆军参谋长的不二人选,但是如果不能在这帮惊弓之鸟身上创造点什么奇迹的话,他的个人军事声望恐怕就要随着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威被一同赶下海了。

    难道真的输定了吗?
    李奇微不知道自己下一手会摸到什么牌,当他忧心忡忡地举起望远镜向北眺望时肯定看不到,层层叠叠的中国士兵已经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开始悄悄地向冲击阵地进发。

    他更无从知晓,矛盾和痛苦此时正深深折磨着他的对手。


(未完待续 [第二节:一国之梦])
2、一国之梦
    夸张点说,前线和后方的中国人是在不吃不喝支撑着这场战争。
    这个国家的国民大多不识字,填不饱肚子,甚至没有鞋穿的,出产的只有稻谷、小麦、丝绸和茶叶,全年的钢产量大致跟美国钢厂两天的产量相当,什么也造不出,一台精密仪器要用一个省的橘子去换。
    然而这样的国家却与如日中天的美国开战了。

    这是赌上国运的一战,每一颗子弹都得国民从牙缝里挤出来。

    如果说许多人曾经对是否应当入朝参战,以及能否与世界第一强国较量持有怀疑甚至畏惧的话,传说中不可战胜的西方军队被打败的消息让人们把这一切都抛诸九霄云外。
    中国百姓几乎不敢相信自己新生的国家和军队是如此强大,人们惊喜若狂,奔走相告。如孩童般兴奋的神情直接反映着这个国家步履蹒跚的复苏与进步。
    尽管要忍受物资的匮乏,不得不说那是个幸福的年代。

    被唤醒的是一个赳赳中华的梦想。
    青年们举着火把彻夜行游,用笤帚把不停地敲打着破旧的脸盆,到处都能听到高呼万岁的声音,举国上下都陷入了一种近乎狂热的状态。
    然而这一切却让彭德怀深感不安,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残酷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在这位志愿军总司令的坚持下,指挥部被移到了距离前线不远的君子里的一个矿洞里,由于长期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工作,同样年过五旬的将军脸色像洞壁一样灰暗。
    祖国慰问团送来了糖果,秘书专门给彭德怀留了一些。他铁青着脸说:“我不要!全部送到部队去!”
    刚刚取得的胜利是用人命换来的。

    一个执行伏击任务的连队穿着单薄的军衣在雪窝里趴了一夜,第二天传令兵发现全连官兵保持着伏击的姿势,像冰雕一样全部冻死在阵地上,他们甚至还来不及向美军射出哪怕一颗子弹。
    这样的惨事整个冬季都在不时上演着。

    北风卷起沙一样漫天飞舞的雪粉,士兵们手脚僵硬,浑身挂满冰坨,在齐腰深的积雪里抱着像冰一样冷的步枪,潮水一般涌向敌阵。

    仅长津湖一役,志愿军九兵团的伤亡就超过了四万人,其中大多是因为冻伤造成的非战斗减员,连输血用的软管都结上了冰。伤者众多难于治疗,无可奈何的军医只得把他们的手脚锯掉。
    这样的手术一天要做几百例。

    老百姓是会向下命令的人要儿子的。从基层指挥员到兵团司令,很多人的意志都被伤亡数字摧垮了。
    可是仗还得打下去。

    最现实的问题是粮食弹药运不上前沿。在冬季的朝鲜战场上,一顿热汤饭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志愿军官兵几乎全靠两条腿在险峻的山峦中长途奔袭,而一旦踏上公路,就会立刻成为蜂拥而至的美军飞机狂轰滥炸的目标。部队缺医少药,疾病开始蔓延,军官们无不为此焦灼万分。

    苦战两月有余的前线部队早已精疲力竭,随着补给线不断向南延伸,空着肚子冲锋已经成极为普遍的现象,很多士兵甚至还穿着草鞋。上级给42军一个班发下一双棉鞋,谁也舍不得穿,只好规定谁站岗就由谁来享受这份奢侈。
    这些士兵似乎已经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有多苦了。

    当全军沿汉江一线与敌人形成全线对峙的态势后,彭德怀的意见是:志愿军需要休整三个月以上。并致电中央明确提出了暂“不越过三八线”的考虑。
    日后,他曾略带悲愤地说到:“我是他们的司令员,我不替他们说话,谁替他们说话?!”

    1950年12月13日,毛泽东给他回电:“要越过三八线。”


(未完待续 [第三节:“大闹天宫”])


3、“大闹天宫”
    如果说中国人在暗无天日的殖民主义时代学到了什么的话,那便是:拳头是最好的外交。
    当朝鲜前线出现短暂的平静,中美两国马上就在联合国的演讲桌上兵戎相见了。

    美国代表奥斯汀在联合国的会议上要求中方解释为什么要在联合国军的“警察行动”成功在望时进攻朝鲜。
    除了责难,这位职业外交官实际上直截了当地抛出了美国政府的困惑:不惜主动与联合国军拼死一战的中国人究竟想要得到什么?

    奥斯汀讲话时,中方代表伍修权紧握拳头正襟危坐,“如同一个压缩着的弹簧”。当轮到这位将军发言时,他站起身大声说道:“谁破坏了太平洋地区的和平?是中国军队入侵了夏威夷,还是美国军队入侵了朝鲜和台湾?”
    他的身后是在朝鲜苦斗恶战的三十万将兵。

    “我代表全中国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民,在这里控诉美国政府武装侵略中国的领土台湾是非法的和犯罪的行为!”

    这是红色中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第一次发出自己的声音。在那之前,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对这个崛起于黄土坡的新政权视而不见。如果他们能多少正视一下中国人对于尊严的渴望,他们还会在台湾和朝鲜一而再再而三地刺激中国吗?

    直到毛泽东抡起“金箍棒”把朝鲜战局搅了个天翻地覆,西方政客们才不得不正视这个新国家的力量与决心。
    拿毛泽东自己的话讲,“伍修权是大闹天宫去了”。

    周恩来开列了中国军队在朝鲜停战的三个条件: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必须取得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二、        美国侵略军必须撤出台湾;
    三、        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

    停战条件的第一条不是关于朝鲜,也不是关于台湾,而是关于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国”的权益与地位。
    直到此时,美国人终于明白,“弼马温”真的要当“齐天大圣”了。中国参战的最根本原因绝不仅仅在于一个新生政权感到了来自边境的威胁,而是这个迟到的古老国家力图取得更大的承认。

    既然在战场上败到了这个份上,美国人只得力求寻找一个既能保全面子,又能体面地停止战争的停火办法。但是,既然在战场上了败到这个份上,体不体面什么的,就已经轮不到华盛顿说了算了。

    中国政府以强硬的姿态拒绝了由以印度为首的十三个亚非国家所提出的“先停火后谈判”的提案,并质问道:“美军打过三八线的时候十三国怎么不说话?”
    言下之意,志愿军是绝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给美国兵以喘息之机的。

    这一举动明确传递着威慑的信号:从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平推北朝鲜的那天起,这条人为的界线在中国军队眼里就已经不存在了。
    如果不立即接受中方的停火条件,中国军队就决心把战争进行到底。

    美国《时代》周刊在当时写到:“毛泽东透过自己脸上带着刀疤的代言人粉碎了所有(或者绝大部分)自由世界国家对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主义的幻想。”
    从中国军队跨过鸭绿江的那天起,赛珍珠笔下那个和善而原始的旧中国幻象便从西方主流视野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严峻而模糊,让人捉摸不透的脸。

    美国要员们对中国人态度的理解是:“要么投降,要么战争”。

    尽管深知联合国军朝不保夕的险恶处境,但这些宦海老手们再清楚不过,人们肯定会生吞活剥了那个提议从朝鲜撤军的人,并把他的名字永远钉在“卖国”的耻辱柱上。
    马歇尔将军不就被麦卡锡说成是“私通苏俄”的叛徒吗?
    不论在朝鲜这个蕞尔小国的战略利益是多么的有限,为了保住世界第一强国的威仪,不到万不得已美国政府是绝对不会主动认输的。

    杜鲁门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加强了总统在战争状态下的权力。参议院提出了陆军扩编的建议,两个国民警卫师立即转入联邦现役部队,并设立了国防动员局,准备把二百五十万现有兵力迅速增加到三百五十万。
    军工生产方面,一年之内要把飞机和坦克的生产能力提高四至五倍。数十艘运输船开始昼夜不停的从日本和美国本土向朝鲜半岛输送军用物资以弥补上一场战役巨大的损失。
    还是让钢铁和拳头再较量一番吧!

    在毛泽东看来这只说明一点:美国人的屁股被踢得还不够疼。
    他需要一场新的胜利来劝慰华盛顿的那帮民主党老爷们,也该轮到你们“卖”次国了。而三八线上的对峙多持续一天,敌人就将变得愈加难以对付,现在正是猎物最为虚弱的时刻。
    必须立刻越过三八线,哪怕只越过一步。

    “在战役发起前,只要有可能,即应休息几天。”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电文中口气平缓,但作战决心坚定。
    接到电报后,彭德怀像泥塑一样坐在松木凳子上沉默良久。

    军事上不允许打,但政治上必须打。
    内心饱受煎熬的彭德怀最终决定把一切困难抛在脑后。

    路面上的积雪经过人流践踏像玻璃一样滑,队伍里不断有人掉进路边的沟里,因为他们实在太困了。这时后面有汽车赶上来,有人惊喜的问:“这是咱们的汽车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这些面黄肌瘦的士兵一下子觉得不困了。
    在向三八线进军的路途中,六个军的志愿军和三个军团的的北朝鲜军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洪流,步兵、炮兵、运输队和担架队在一片银白的月光下挤满了大路和小路,挤满了一个又一个渡口。

    立刻越过三八线,哪怕只越过一步。

(未完待续 [第四节:胜利一次太重要了])

3、“大闹天宫”
    如果说中国人在暗无天日的殖民主义时代学到了什么的话,那便是:拳头是最好的外交。
    当朝鲜前线出现短暂的平静,中美两国马上就在联合国的演讲桌上兵戎相见了。

    美国代表奥斯汀在联合国的会议上要求中方解释为什么要在联合国军的“警察行动”成功在望时进攻朝鲜。
    除了责难,这位职业外交官实际上直截了当地抛出了美国政府的困惑:不惜主动与联合国军拼死一战的中国人究竟想要得到什么?

    奥斯汀讲话时,中方代表伍修权紧握拳头正襟危坐,“如同一个压缩着的弹簧”。当轮到这位将军发言时,他站起身大声说道:“谁破坏了太平洋地区的和平?是中国军队入侵了夏威夷,还是美国军队入侵了朝鲜和台湾?”
    他的身后是在朝鲜苦斗恶战的三十万将兵。

    “我代表全中国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民,在这里控诉美国政府武装侵略中国的领土台湾是非法的和犯罪的行为!”

    这是红色中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第一次发出自己的声音。在那之前,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对这个崛起于黄土坡的新政权视而不见。如果他们能多少正视一下中国人对于尊严的渴望,他们还会在台湾和朝鲜一而再再而三地刺激中国吗?

    直到毛泽东抡起“金箍棒”把朝鲜战局搅了个天翻地覆,西方政客们才不得不正视这个新国家的力量与决心。
    拿毛泽东自己的话讲,“伍修权是大闹天宫去了”。

    周恩来开列了中国军队在朝鲜停战的三个条件: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必须取得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二、        美国侵略军必须撤出台湾;
    三、        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

    停战条件的第一条不是关于朝鲜,也不是关于台湾,而是关于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国”的权益与地位。
    直到此时,美国人终于明白,“弼马温”真的要当“齐天大圣”了。中国参战的最根本原因绝不仅仅在于一个新生政权感到了来自边境的威胁,而是这个迟到的古老国家力图取得更大的承认。

    既然在战场上败到了这个份上,美国人只得力求寻找一个既能保全面子,又能体面地停止战争的停火办法。但是,既然在战场上了败到这个份上,体不体面什么的,就已经轮不到华盛顿说了算了。

    中国政府以强硬的姿态拒绝了由以印度为首的十三个亚非国家所提出的“先停火后谈判”的提案,并质问道:“美军打过三八线的时候十三国怎么不说话?”
    言下之意,志愿军是绝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给美国兵以喘息之机的。

    这一举动明确传递着威慑的信号:从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平推北朝鲜的那天起,这条人为的界线在中国军队眼里就已经不存在了。
    如果不立即接受中方的停火条件,中国军队就决心把战争进行到底。

    美国《时代》周刊在当时写到:“毛泽东透过自己脸上带着刀疤的代言人粉碎了所有(或者绝大部分)自由世界国家对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主义的幻想。”
    从中国军队跨过鸭绿江的那天起,赛珍珠笔下那个和善而原始的旧中国幻象便从西方主流视野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严峻而模糊,让人捉摸不透的脸。

    美国要员们对中国人态度的理解是:“要么投降,要么战争”。

    尽管深知联合国军朝不保夕的险恶处境,但这些宦海老手们再清楚不过,人们肯定会生吞活剥了那个提议从朝鲜撤军的人,并把他的名字永远钉在“卖国”的耻辱柱上。
    马歇尔将军不就被麦卡锡说成是“私通苏俄”的叛徒吗?
    不论在朝鲜这个蕞尔小国的战略利益是多么的有限,为了保住世界第一强国的威仪,不到万不得已美国政府是绝对不会主动认输的。

    杜鲁门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加强了总统在战争状态下的权力。参议院提出了陆军扩编的建议,两个国民警卫师立即转入联邦现役部队,并设立了国防动员局,准备把二百五十万现有兵力迅速增加到三百五十万。
    军工生产方面,一年之内要把飞机和坦克的生产能力提高四至五倍。数十艘运输船开始昼夜不停的从日本和美国本土向朝鲜半岛输送军用物资以弥补上一场战役巨大的损失。
    还是让钢铁和拳头再较量一番吧!

    在毛泽东看来这只说明一点:美国人的屁股被踢得还不够疼。
    他需要一场新的胜利来劝慰华盛顿的那帮民主党老爷们,也该轮到你们“卖”次国了。而三八线上的对峙多持续一天,敌人就将变得愈加难以对付,现在正是猎物最为虚弱的时刻。
    必须立刻越过三八线,哪怕只越过一步。

    “在战役发起前,只要有可能,即应休息几天。”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电文中口气平缓,但作战决心坚定。
    接到电报后,彭德怀像泥塑一样坐在松木凳子上沉默良久。

    军事上不允许打,但政治上必须打。
    内心饱受煎熬的彭德怀最终决定把一切困难抛在脑后。

    路面上的积雪经过人流践踏像玻璃一样滑,队伍里不断有人掉进路边的沟里,因为他们实在太困了。这时后面有汽车赶上来,有人惊喜的问:“这是咱们的汽车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这些面黄肌瘦的士兵一下子觉得不困了。
    在向三八线进军的路途中,六个军的志愿军和三个军团的的北朝鲜军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洪流,步兵、炮兵、运输队和担架队在一片银白的月光下挤满了大路和小路,挤满了一个又一个渡口。

    立刻越过三八线,哪怕只越过一步。

(未完待续 [第四节:胜利一次太重要了])


原创?那可要MARK了

写的挺好的,等更新

原创?那可要MARK了

写的挺好的,等更新
回复 1# 马冬魈

楼主,建议你发到陆军版吧,如果是原创的,献花一朵表示敬意
好文!
感谢版主加分~
确实是自己写的,争取三天之内完成。
其实也是寄托情绪,今天是2010年12月31日,六十年前,这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剑指汉城的时刻。
不过,每次都审核半天,我也很困扰啊~~呵呵,放心吧,本人不右也不左,会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任的。
好文。
好文。
楼主,下面呢
一支烟 发表于 2010-12-31 21:34


    放心吧,绝不太监,三天之内一定写完。
  至于速度,您就当它是半自动步枪吧……打不出机枪的速度……
4、胜利一次太重要了
    在朝鲜作战的美国高级军官多是李奇微的老朋友,但他仍然在上任的三天内眼都不眨地一口气撸掉了七个师长中的四个。
    一时间乌纱飞舞,三军肃然。

    他站在弹药箱上在对第八集团军的将校们毫不留情地羞辱道:“诸位和诸位部属们的祖宗八代如果知道诸位的所作所为,一定会在坟墓里羞愧得翻身把脸转过去!”
    他要求所有指挥官的位置都必须是在敌我双方枪弹交错的地方,任何一个不身先士卒的丘八爷都会被他撤职并一脚踹回老家。

    李奇微冲着部下们大吼到:“朝鲜的命运,关系到美国的国威和信用。避免失败的唯一办法就是拿出勇气来!最重要的是痛宰敌人!把赤色中国洗成白色!”
    熟悉李奇微的人都知道,他并不是一个惯用激烈言辞的人,这次是真的火烧屁股了。

    为了提高士气,挖空心思的李奇微甚至带着记者把自己的座机降落在前线小镇的街道上,给赶来看热闹的朝鲜孩子发放美国小国旗。
    他是想告诉自己的军队,他们的司令官是永远冲在所有人前面的,敌人也没长什么三头六臂。此后,这种欺负对手没有防空火力的把戏李奇微还表演过多次,直到有一次飞机被赶来的志愿军击毁,他和飞行员被子弹追着屁股逃进山林里才再也不这么玩了。

    然而“中国人不可战胜”的神话毕竟还没有打破,前线的美国士兵照旧萎靡不振。
    胜利一次太重要了,但是那得先找到对手的软肋才行。

    自朝鲜战争爆发以来,二十多年前曾驻守中国的李奇微就在办公室里天天盯着朝鲜半岛的地图办公,他像熟悉自己家的后院一样熟悉那里的地形。但是他并不了解自己所要对付的敌人,美军情报部门递交的报告里依旧坚称对方的指挥官叫林彪。
    空军是零,坦克是零,连炮兵也只是零零星星若隐若现,这些中国军人是怎么单凭简陋的步兵装备就把“铜拳铁臂”的联合国军打得落荒而逃的呢?

    媒体把中国人描述得如同从满洲腹地爆发出无穷无尽力量的、不可抵御的游牧部落。多次在视死如归的进攻人流面前深受震撼的联合国军中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兵服用了某些让人神志不清的药物。
    李奇微当然认为这些都是无稽之谈,虽然志愿军惯于集中优势兵力发动集团冲锋,但并不像报纸宣传的那样拿人命去填战场。美军空降187团的老兵科尔曼日后在自己的书中对所谓“人海战术”的诠释和一般人的想象完全不同。

    人们常常混淆日本旧军队的“万岁冲锋”和中共军队的“人海战术”,实际上它们是两码事。“万岁冲锋”是种中世纪式的狂热的集体冲锋,是机枪火力“收割”日本兵时最受欢迎的举动。中国人攻击时也用很多人,但士兵通常都是在黑夜掩护下,悄无声息地匍匐前进到扔手榴弹的位置,一声令下便如下雨一般地把手榴弹甩向敌群,或使用步枪及冲锋枪边扫射边推进。攻下一个掩体后,再有条不紊地攻击下一个掩体,同时加固已占掩体。当在最前方攻击的士兵伤亡,后面就有另一个去接替攻击,如果再伤亡,下一个再去接替。
如此下来,好似有无限的人力,这就是所谓中式“人海战术”。

    而这种“人海战术”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中国人几乎无孔不入,你发现自己总是会被他们包围。
    不管是连长还是兵团司令,志愿军上上下下都热衷并擅长使用穿插、包抄战术,这几乎成了他们的一种本能。在此种人海版的“闪电战”面前,无论多么强大的部队一旦后路被断,都会陷于军心大乱。在刚刚结束的第二次战役中,联军几乎没有一次顽强的坚守作战,实际上多数的人员和装备损失都出现在盲目的突围过程中。

    在这种精妙的战术指导下,顽强勇敢、不惧牺牲、恪守纪律的志愿军官兵毫无疑问是当时最优秀的轻步兵部队。
    但中国人的进攻势头确实是在逐渐放缓,李奇微觉得对手好像已经在自己眼前露出了破绽,可是留给他去寻找这些破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1950年12月31日是李奇微到任的第六天,明天就是元旦了,太阳刚下山美国士兵便钻进了睡袋里。而在距离他们不远的一个巨大矿洞里,志愿军的参谋人员已经举起电话,眼睛盯着手腕上的表。
    中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彭德怀把目光从地图上移开,摘下老花镜闭上眼在脑海里把战役计划又理了一遍。
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了。
    彭德怀沉吟了片刻,随后下达了全线攻击的命令。

(未完待续 [第五节:攻克汉城])
世界军事 有一期有篇文章是以美帝的角度的回忆录。。。
好文章,一定要顶.
楼主好文!
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支持原创!
不错,支持!继续。。
5、攻克汉城
    在1950年的最后一个夜晚,随着汉江北岸一连串耀眼的信号弹划过天空,炮弹撕裂空气所发出的凄厉嘶鸣打破了战场的平静,随后猛烈迸发的火光红透了夜空,山崩地裂的巨响在整条三八线上回荡。
    这是中国炮兵在朝鲜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火力最强的一次炮击,尽管火力准备时间只有20分钟,但这已经是他们竭尽所能的演出了。

    在大地的震颤中,密密麻麻的志愿军官兵蜷缩在大雪中静静地等待着。负责排雷的士兵手持一丈多长的木杆提前20分钟出发,他们冒着对岸暴雨一样射来的子弹,不顾一切地冲向布满地雷的开阔地。
他们只有20分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活不过这20分钟。

    在步兵冲击的信号弹腾空而起的同时,士兵们就已经跳进了汉江,彻骨的冰冷让他们透不过气来,溅到头发上的江水瞬间就凝结成了冰珠。
    不断有中弹的士兵被江水冲走,军官冒着弹雨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把士兵一个个推上冰面,已经没有力气的士兵向着江岸跌撞而去。等待着他们的是地雷、鹿砦、铁丝网和更加密集的炮火。

    没能冲过火线的士兵躺在野地上奄奄一息地喘着粗气,血水缓缓地把雪染成了红色。担架队员躲避着密集的枪弹猫腰跑过来把他们抬上担架,发了疯似的往包扎所跑去。这些担架队员都是从中国本土跟随部队而来的东北农民,为了让伤员活下来,他们把自己御寒的衣服脱下来盖在伤员身上,伤员越来越多,担架队员身上的衣服也几乎脱光了。
    当1951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刻,每一秒都有士兵死去。

    天刚蒙蒙亮,李奇微就乘着一辆吉普车出了汉城,向着前线的方向疾驶。
    他的双眼布满血丝。一个通宵的战斗过后,中国军队已经实现了全面突破。南朝鲜军一如既往的迅速崩溃了,“前沿阵地也就维持了一支烟的功夫”。蓬头垢面的败兵乘着一辆一辆的卡车川流不息地向南涌去。

    暴怒的李奇微掏出手枪,气势汹汹地蹦到公路中央冲天放枪,高声喝道:“给我回去!”
    但失魂落魄的士兵们根本就不理会他,“他们没有秩序,没有指挥,甚至没有武器。”
    看着一张张没有表情的脸,李奇微脑海里闪现出一个最可怕的念头:汉城恐怕保不住了。

    1951年1月3日上午,第三次战役开始以来困扰彭德怀的最大悬念消失了。
    志愿军情报部参谋跑进彭德怀的指挥部,报告说他们在美军的无线电报中截听到了美军准备从汉城撤退的对话。
    联合国军不打算死守汉城。

    彭德怀深知,占领南朝鲜首都将是一个震惊世界的事件,这将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的标志。但是如果李奇微决心把汉城变成朝鲜半岛的斯大林格勒,志愿军就不知还要消耗多少时间和人命才能咬开城门了。
长出了一口气的彭德怀深知此战侥幸。

    这一天,当镇守汉城正北面的一个英国旅发现美军已经溜之大吉的时候,终于意识到再不跑就来不及了。他们丢弃了阵地,跳上“百人团长”坦克和卡车夺路南向而逃。
    当落在后面的一个营被四面赶来的中国军队分割包围并最终全歼的时候,他们连头也没回一下。
至此志愿军完成了对汉城的弧形包围。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军中曾流行一个段子:这孩子为什么哭得那么惨?因为他(她)意识到自己是个韩国人。
    还有比给大国角力当牺牲品,一当就是几千年更催人泪下的身世吗?

    当李承晚宣布“迁都”的时候,汉城又一次陷入巨大的混乱。
    半年前汉城大逃亡的情景再次出现,因为很多市民都相信李承晚政府的宣传:八路兵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可是当他们扶老携幼逃到汉江边时却发现,当天15时过后汉江桥和所有的交通要道就仅供军队使用了,难民不允许在桥上通过。有人打算硬闯,美国宪兵二话不说开始向他们射击。
    宪兵们执行的是李奇微的命令,在远处注视着这一切的李奇微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这是一场人类的大悲剧。”

    但他正在执行的是一次极其危险的军事行动:如果大量的部队和装备在乱冰堵塞的汉江上挤作一团时遭到中国军队的截击,被迫背靠汉江决一死战的话,联合国军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后果毫无疑问将是灾难性的。

    在撤退的同时,联合国军开始在汉城市区内进行规模巨大的破坏活动。金浦机场上来不及运走的五十万吨航空汽油和三万加仑凝固汽油弹被点燃了,巨大的火焰和浓烟笼罩在汉城上空,那情景如同地狱降临人间。

    午夜时分,收音机里传来美国之音的报道:“南朝鲜国军给予共军重大杀伤后安全转移。”与此同时,在汉城东边不远处的横城,部分撤退不及的美军被志愿军的夜袭部队打得血肉横飞。

    1月4日,志愿军39军的侦察兵几乎是踩着联合国军的脚后跟进入了汉城。
    在到处冒着烟和火的街道上,已经出现了“欢迎中国志愿军”的汉字标语,这些字就覆盖在欢迎联合国军的英文标语上。汉城的华侨多是山东人,熟悉的胶东口音让志愿军官兵们很感亲切。
    348团副团长周问樵带着警卫员直接走进了李承晚的公馆,公馆里的收音机居然还没关,火盆里的火还在燃烧。周问樵脱下衣服一抖,大大小小的虱子掉在火盆里劈啪作响。

    “美军要跑回日本去了。”这句话在南朝鲜军民之中传播着,引起的复杂情绪难以言表。
    美国驻南朝鲜大使在电话里向李奇微转达了李承晚的不满:“难道贵军只会撤退吗?”
    被刺痛了的李奇微反唇相讥:“告诉那个老头,我现在是从汉城撤退,不是离开朝鲜!让他看看他的军队是怎样像羊群一样溃逃的吧!”

(未完待续 [第六节:阿喀琉斯之踵])
睡了睡了~~明天睡醒了再发写好的~~同时感谢所有支持的朋友,你们的好话是我写下去的勇气~~

预告:估计要写15节左右。

说了那么多其实是想自顶,有怕说少了被人看出了。


1月1日的太阳快露头了
晴天?
好吧 楼主 你的文章陪我度过了1月1日的几个小时
谢谢

1月1日的太阳快露头了
晴天?
好吧 楼主 你的文章陪我度过了1月1日的几个小时
谢谢
好文章!不知多少次重温类似的文章了,每次眼角都是湿润的!向英勇、战无不胜的先烈们致敬!
6、阿喀琉斯之踵
    1950年1月5日,在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城市——平壤和汉城,各有二百四十门大炮同时鸣放二十四响礼炮,以示对攻克汉城的庆祝。
    这是世界现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武装占领异国的首都,这样的情景直到今天也没有重现过。

    丢掉汉城后美国政府已经不指望能从军事层面收拾这个烂摊子了,他们开始讨论一旦“万不得已”就把南朝鲜军队及国民撤到4000英里外的美属西萨摩亚群岛,在南太平洋上重建大韩民国。
    眼看美国兵就要被人追着屁股往海里跳了,这在整个西方掀起了一股不可名状的惊慌。盟国几乎异口同声地质问杜鲁门:联合国军是不是打不下去了?为什么还不赶紧撤出那个该死的远东半岛?!
然而此时让杜鲁门忍无可忍的堵心事还不只这些。

    面临朝鲜战场的重大失败,美国究竟该怎么办?几乎所有人都有些不知所措,只有远在东京的麦克阿瑟“异常镇定”地给华盛顿发来了一封电报。
    他在电文中一如既往地强调,如果不给他增派更多部队,或者把战火烧到中国本土,“既要守住朝鲜,又要保卫日本,我们没有这么强大的力量。”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高官们对这封电报表示出极大的不满,因为麦克阿瑟明知斯大林的几万辆坦克还摆在欧洲,美国不可能在亚洲投入更多力量去发动一场“错误的战争”。
    后来他们才意识到,麦克阿瑟的这封电报是“留给后人看的”,言下之意:一旦战败,本帅概不负责。

    这是赤裸裸的抽梯子,从五角大楼到白宫,所有人都被麦克阿瑟挨个抽了梯子,尤其是杜鲁门。
    整个华盛顿官场都在咬牙切齿地问,这个该死的老头到底是反共的老英雄还是通敌的老间谍?!

    就在联合国军高层忙着跳政治舞的时候,三十多万志愿军官兵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进行了连续八昼夜不间断地进攻,把战线向南推进了八十至一百公里,其前锋已经直达三七线。
    《人民日报》在《祝汉城光复》的社论中写到:“中朝人民军今天已经向全世界表明了自己是强大的和平力量。他们完全有力量消灭与赶走美国在朝鲜的侵略军,恢复朝鲜的和平。”

    对民族实力骄傲的热情再次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曾饱受列强歧视的中国国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捐款捐物运动。女学生表达爱意的慰问信像雪片一样飘向朝鲜战壕,立志参加志愿军的青年人更是挤破了报名站的大门。
    为了让前线将士填饱肚子,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做炒面,在瑞雪飞舞的广袤土地上,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处处飘散着炒面特有的香味。

    这些炒面在前线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后勤给养的范畴。在狂风暴雪中一往无前的中国士兵或许武器简陋衣衫褴褛,肚子也不那么踏实,但他们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身后是全中国人民无比热忱的期待,这种朴素的认识让他们保持着昂扬的斗志与乐观主义精神。

    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凭借这股精气神就足以打败装备和国力占绝对优势的帝国主义纸老虎了。
    “我们无比强大”和“我们已经胜利”的情绪从国内蔓延到了前线,极度艰苦的生活让打过三八线的官兵们产生了“快打,快胜,快回国”的情绪。
    “从北到南,一推就完”,要像挤牙膏一样一鼓作气把美国兵挤出朝鲜!

    就在此时,彭德怀下达了一条引起各方激烈争论和迷惑不解的命令:“全军立即停止追击!”
    全世界都大吃一惊。
    苏联驻北朝鲜大使拉佐瓦耶夫对彭德怀突然停止第三次战役极为不满,并向斯大林指责彭德怀是“军事上的保守主义”,从没见过打了胜仗的指挥员命令部队停止追击敌人的。
    连终于稳住阵脚的联合国军都在纳闷,他们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呢?

    几年后,从朝鲜战场上卸任的彭德怀在一次作战会议上,回忆了第三次战役的情况。
    他说:“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有害怕过,可当志愿军打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三七线的时候,我环顾前后左右,确实非常害怕。眼看着几十万中朝军队处在敌人攻势的情况下,真是害怕得很。在那种严重的情况下,志愿军随时有遭厄运的可能。我不能把几十万军队的生命当儿戏,所以必须坚决的停下来,不能前进,并做好抗击敌人反攻的各种准备。”
    彭德怀已经察觉到,美军的侦察活动越来越频繁了。

    中国军队突然间销声匿迹了,如同在清川江第一次伏击联合国军之后突然消失一样。没人能说出中国军队的司令官脑子里正在盘算着什么,参谋们应麦克阿瑟的要求已经制定好了撤出朝鲜的详细计划,整个前线弥漫着一种前途未卜的气氛。

    刚上任几天就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大撤退,丢掉汉城的直接责任或许不应当由的李奇微来承担。某种程度上讲,联合国军的大踏步撤退是成功的,双方的伤亡都远没有上一场战役大。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但在添油加醋的媒体面前,脸上热辣辣的李奇微依然觉得度日如年。

    可是他从一开始就不认为美军输定了。
    当麦克阿瑟跟华盛顿官员大打口水战,很多人开始打小算盘的时候,李奇微把一切私心杂念都抛诸脑后,开始全神贯注地履行一个军人的职责。

    在骊州第八集团军的指挥部里,李奇微在瓦斯灯微弱的灯光下,屏息凝神地翻看着中国军队入朝以来双方每一天战斗的机密记录。在三次大的战役中,李奇微终于发现了一组至关重要的数字。
    联合国军与志愿军的首次遭遇发生在1950年10月25日,真正大规模的战斗发生在26日,11月2日,联合国军主力撤退到清川江南岸,战斗历时八天;第八集团军第二次向鸭绿江进攻,11月25日遭到攻击,战斗持续到12月2日,志愿军停止了对溃逃中的联合国军的追击,战斗历时八天;刚刚结束的“新年攻势”,从1950年12月31日持续到1951年1月8日,也是八天。

    八天,三个相同的数字。

    李奇微知道了,中国军队的任何攻势,无论参战兵力规模多大,战斗延续的最长时间是八天。
    这“八天”是由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能力决定的。由于美军的空中封锁和补给手段的原始,在战役开始之前,依赖人力、畜力补给的中国军队只能为每名士兵提供大约一个星期的粮食和弹药。中国士兵必须把所有的补给都扛在身上,一旦粮食弹药消耗完毕,再凌厉的攻势也只能停止。
    终于在纷乱的朝鲜战局中理出头绪的李奇微把这种现象称为“礼拜攻势”。

    如何才能验证这种现象呢?那就放几条猎犬去探探虚实吧。
    1951年1月15日,也就是彭德怀命令中国军队全线停止追击一个星期后,李奇微亲自命名的“猎犬行动”开始实施了。
    “猎犬行动”的意思是像猎狗一样跑上去,主动寻找正处在物资短缺困境中的中国军队,把他们死死缠住。美军在少量坦克的引导下,用汽车搭载士兵,采取小股多路的方式,在宽大的正面进行小规模的试探进攻。

    李奇微表情依旧严峻地对即将出发的小分队成员们说到:“不是都在问联合国军该怎么办吗?依我看,出路只能是进攻、进攻、再进攻!”

(未完待续 [第七节:万籁俱静])
支持楼主!!!
支持原创
7、万籁俱静
    春节就要到了,终于能歇歇脚的志愿军开始筹备过年物资,国内运来的慰问品也陆续到达部队,部分官兵甚至还吃上了肉。在毛泽东发出“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指示下,志愿军总部号召官兵们开展“拥护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爱护朝鲜人民”的活动。
    然而在志愿军指挥部的会议室里却弥漫着火药味。

    1951年1月11日,彭德怀在君子里巨大的矿洞里和刚从平壤赶来的金日成举行正式会谈。
    时年39岁的金日成想不通志愿军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双方就是不是“只要向南进攻,美军就会撤出朝鲜”的观点进行了讨论,讨论时分歧极大。

    彭德怀问:“如我军去追,美军就一定会退吗?”
    朝鲜副首相朴宪永回答说:“是的。”
    彭德华又问:“你们的依据是什么?”
    朴宪永说:“美国人民反对,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金日成插话:“最好半个月内,志愿军有三个军向南进攻,其余休整一个月后再南进。”
    “如果美军不退出朝鲜怎么办?你们把胜利的希望寄托于侥幸,就可能把战争引向失败!”开始克制不住情绪的彭德怀像教小孩儿用筷子一样说到。

    “如果你们认为我这个中朝联军司令不称职,可以撤职!如果你们认为我们一南进,美军就会撤退,那么我提议由志愿军承担全部海岸警备和维护后方交通线的任务。人民军五个军团十二万人已经休整两个月了,归你们自己指挥,照你们的愿望向南进攻。”
    彭德怀拿出了毛泽东当天发给他的,同意志愿军就地休整,由北朝鲜军单独南进的电报。

    看罢电文,金日成和朴宪永对视了一眼,说:“人民军没有恢复元气,不能单独南进。”
    彭德怀说:“那么去试验试验,取得点经验教训也是宝贵的嘛。”
    金日成说:“这不是好玩的,一实验就会付出几万人的代价。”
    难道中国士兵的生命就不宝贵了吗?!
     “不是说我一南进,美军就会退吗?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我很难理解。” 彭德怀最终还是没把话说得太透。
    这次会议双方不欢而散。

    顺便提一句,陪同金日成参加这次会议的朝鲜副首相朴宪永是南朝鲜劳动党的创始人。朴宪永后来被指责负有对朝鲜统一失败的责任,1955年12月15日以美国间谍和颠覆分子的罪名被处决。

    志愿军开始了全面休整,部分师团级干部被调回国内,参加在沈阳举办的诸兵种联合作战集训班。与家人的重逢让这些军官们有了久违的好心情。
    从1月15日开始,美军在朝鲜前线的侦察和试探性进攻变得非常频繁,双方爆发了几次小规模的遭遇战,但只要一接触到中方的主要防御线,美军部队便开始退却,双方都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彭德怀召集专门会议对这种情况研究后认为“敌人没有进攻我汉江南岸桥头阵地的企图”,志愿军部队继续按照准备春季攻势的态势部署,部分主力向北移动以利休整。

    1951年1月23日,在对志愿军前线进行了八天持续不断的袭扰后,美军侦察部队消失在茫茫雪原里。
    枪炮停了,万籁俱静。

    第二天,朝中两国的一百多名高级官员在大矿洞里“欢聚一堂”,愉快地观看一出叫《阿玛尼》的歌剧。这是一部由志愿军文工团在前线仓促创作出来的歌剧,但还是大受欢迎,金日成专门把剧本要来,说要亲自翻译成朝鲜文演出。
    这场联欢是按毛泽东的意思组织的,彭德怀和金日成都深知,中朝两军决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离心离德。

    让中方有些挂不住的是,人民军协奏团的女演员个个身穿苏式翻领毛呢军服,腰扎武装带,足蹬高筒皮靴,显得英姿飒爽。而志愿军文工团的姑娘们根本就没有演出服,因为一直泡在前线慰问,多数人的棉布军服上都打着补丁,女孩子们的手也黑糊糊的。
    志愿军高级将领们对政治部主任杜平说:“咱们发起个募捐,凑点儿钱给文工团的同志们也做上一套阔一点儿的衣服穿,咱也体面体面。”
    这已经是志愿军在前线最“豪华”的联欢了。

    表演过后,彭德怀作了题为《三个战役的总结与今后的任务》的报告,对是否“乘胜追击”的敏感问题避而不谈。
    第二天讨论的是后勤问题。
    会刚开到一半,前沿传来了敌人进攻的消息。
    更加明确的消息很快传来:联合国军开始了全面反攻。
    彭德怀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发生了。

(未完待续 [第八节:火海])
写的挺好的
战争是打的财力、打的钢铁、打的技术、是打的意志,是综合实力的大比拼。那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战争的结果。
献花一朵表示敬意[:a15:]
文章很精彩,要是能穿插的写一些普通士兵和基层指挥员的情节我想会更好。当然要是那样的话,LZ的写作难度会变大,支持LZ的原创
小刀子 发表于 2011-1-1 16:29

感谢理解,细节要找的话肯定很多,但想找到从头贯穿到尾的基层人物却不那么容易,恐怕是需要亲身采访才能得到的。
毕竟只是业余练笔,必须顾及到时间精力方面的成本,书都没来得及看太多。
另外,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的话,恐怕也容易出纰漏,毕竟是正经历史,一一核查的话实在没有时间。
8、火海
    “猎犬行动”持续了八天,李奇微还是没能彻底搞清楚中国军队的意图和防御阵地的具体位置。但根据数支美军侦察队的报告,他从中国军队与美军交火时的反应判断:中国军队暂时没有发动新的战役的企图和能力。
    现在是中国军队最不适于作战的阶段。

    “立刻向北进攻!”李奇微制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他集中了联合国军方面五个军共十六个师外加三个旅、一个空降团和全部的炮兵、空军力量,地面兵力达到二十三万人。李奇微还特别强调,最精锐的美国和英国部队必须冲在最前线,坚决近距离地与中国军队接触,不间断地持续进攻,不给中国军队以任何补充的时间!依靠优势的炮兵、空军和坦克火力采取“火海战术”对中国军队实施高密度高炽烈的火力突击,把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碾成齑粉!
    第八集团军把这次北进行动称为“霹雳作战”。

    1951年1月25日,“霹雳作战”开始了,联合国军开始向世人展示其强悍的军事肌肉。
    炮弹一遍一遍地犁过志愿军阵地,浓烈的硝烟把蹲在防炮洞里的士兵呛得透不过气,有的人耳膜被震出了血。对一个小小阵地的轰击通常要持续一个多小时,飞机紧接着赶来,轮番投下大量的凝固汽油弹,整个山头就变成了生物难以存活的一片火海。
    山崩地裂的巨响在汉江南岸绵延陡峭的山峰中一刻不停地回荡,言语难以形容的庞大战争机器开足马力迸射出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火焰。

    “山都炸平了,树都烧光了,工事全塌了。”从前沿抬下来的志愿军伤员抓住军官的手声嘶力竭地喊道。

    与以往不同的是,美国大兵这次终于被李奇微踢下了卡车,以步兵的身份参与到战斗中去。这让美军摆脱了此前在公路上坐以待毙的“富贵病”,作战的范围和手段空前丰富起来。
    当美军发挥出无以伦比的火力优势,战局迅速地恶化了。

    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传到彭德怀的指挥部,不断有前线指挥员在电话里报告:“光了!全打光了!”志愿军官兵在用血肉之躯阻挡着美军的坦克和大炮。
    彭德怀向志愿军各部发出了“停止休整,准备作战”的电报。应该庆幸的是,部队在半个月前及时停了下来,如果继续南进,让部队在更加困难的时候迎接敌人的反击,后果简直就不敢想。
    整条防线的守军都在险象环生的恶战中苦斗不已。

    1月27日深夜,满眼血丝的彭德怀向毛泽东发电,建议部队后撤并“拥护停战”。
    “拥护停战”这四个字能从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嘴里吐出来,足见战局的艰危。局势或许还没有恶化到必须弃守汉江南岸的地步,可是照这么打下去,还需要把多少条人命丢进绞肉机才算罢休?一时守住的意义又有多大?彭德怀不做赔本买卖,他不愿把士兵的鲜血浪费在死守上。
    既然李奇微能向他彭德怀“致敬”,彭德怀怎么就不能“择日再战”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连彭德怀都认为毛泽东不会同意自己的意见。
    但是来自中南海的回电还是让他惊愕不已。毛泽东不但不同意部队后撤,而且指示立即发动第四次战役,战役目标直指敌后一百多公里处的大田和安东!
    现在三七线守不守得住都成问题,想要打到三六线绝对是一种想象。

    毛泽东不是幻想主义者。
    他很清楚,战场上的胜利或许能让美国人陷入绝望,但绝望也是有保质期的,再辉煌的胜利也无法改变两国之间天渊之别的实力差距。
    这就仿佛重量级选手和轻量级选手之间的拳击赛,重量级选手即使出错,只要没被击倒在地就有缓过劲来的机会;而轻量级选手必须出奇制胜,不能出半点差错。在美国人选择妥协之前,不能在战场上给他们留下哪怕一丝翻盘的希望,否则一切都会前功尽弃。
    必须孤注一掷了,否则必将丧失百年难觅的良机。

    毛泽东知道自己是强人所难逼着彭德怀去创造奇迹,可他现在最迫切需要的就是一个奇迹。他在给彭德怀的电文的最后以私人口吻平缓地询问到:“你的意见如何,盼告。”
    自入朝首战告捷以来,胜利就像不断加大剂量的吗啡一样,让彭德怀和他的部下们陷入了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能胜利不能失败的怪圈,彭德怀对此心知肚明。进攻在军事上是个不现实的选择,但这是政治上的需要,彭德怀没有跟毛泽东讨价还价。

    如果说毛泽东的进攻设想让彭德怀都大吃一惊的话,那么摆好了横扫汉江架势的李奇微是不是也想不到志愿军会在此刻大举反攻呢?从战役发动突然性的角度看,毛泽东的设想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可是目前交战双方的装备水平极度悬殊,而彭德怀手里能够用来弥补这种差距的资源只有一种:士兵。

    他盯着双方态势图沉思了很久,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初步的战役设想。只能让几十万志愿军将士以身犯险,拼死一搏了。
    对于中朝联军士兵来说,最严峻的第四次战役,就这样开始了。

    在双方箭头交错的地图上,标有一个寻常的小镇,小镇的名字叫砥平里。

(未完待续 [第九节:兵者诡道])
好贴,支持原创
新年好文,强势顶起!
:kiss:好贴,支持原创
好文已阅,谢谢楼主。
好文好文!支持原创!
9、兵者诡道
    1951年2月2日,“霹雳作战”的第七天。
    在汉江南岸一片狼藉的战场上,山梁上的守军用电台与对面的美军指挥部联系,让他们到阵地前运走美军士兵的伤员和尸体,表示可以保证其安全。美军派来了直升机,来来回回运了整整一上午。

    镇守汉江南岸防线的志愿军有两支部队。
    一支是38军,原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是被称作“万岁军”的明星部队。
    一支是50军,改编自在长春起义献城的原国民党60军。
    这两支曾在解放战场上交过手的部队,要在此地同生共死了。

    西线是联合国军的主攻方向,仅仅安排两个军来防守不能不说是有风险的,况且这两个军在经历过前几次战役的鏖战后减员已相当严重。38军和50军能顶住进攻,是志愿军其他部队有所作为的前提,一旦汉江防线被对手撕开,别说反击,中朝军队的整条防线必然陷于全面崩溃。
    他们要面对的是由四个美军师,两个南朝鲜师,两个英军旅和一个土耳其旅组成的联合国军主攻部队。

    彭德怀给这两支给养不足减员严重的部队下达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汉江南岸阵地。这场背靠汉江的阵地防御战是没有回旋余地可言的,名副其实的背水一战。
    没有增援,也不要指望撤退。拼,拼光为止。

    从交火开始的那天起,守方的伤亡就远远高于攻方,在铺天盖地的炮火下,阵地上的一切都被炸飞了。
    阵地不断地丢失,防线缓缓地后移,但两个军的士兵始终死战不退,像钢钉一样钉在汉江南岸。

    尽管战斗惨烈无比,但因为执行的是防御任务,38军和50军在第四次战役中是不折不扣的配角。之所以特地提起,是要提醒人们:东线部队发起反击作战所必须的时间和战役态势,都是西线志愿军官兵用泼洒在雪峰上的一腔男儿血换来的。
    半个月后退回汉江北岸时,50军勉强能成建制投入战斗的只有4个营又4个连。

    同西线联合国军仿佛用黄金打造的豪华军阵相比,联合国军的东线部队就显得乡土多了。真正参与一线作战的部队,除了美军第2师,其余绝大多数都是南朝鲜军,纯属一个“烂葡萄夹铁核桃”阵容。
    把进攻重心放在西线的李奇微原本也没对他们抱有什么特别的期待。

    但是跟遭到志愿军38军和50军顽强阻滞的联合国军西线部队相比,这路联军的运气似乎非常之好,进展出乎意料的顺利。志愿军的节节抵抗只能用无关痛痒来形容,根本没有爆发什么激烈的大规模战斗。
    在离开战役出发地一个星期后,东线联军就占领了原州正面的横城地区。

    1951年2月3日,美军第2步兵师23团的先头部队开进了横城以南的交通要冲——砥平里。侧翼部队在小镇周围的山岗上发现了稀稀落落的中国士兵,交火后对方主动退却了。
    砥平里的居民早已逃光,被人遗弃的小镇静躺在从原州到汉城的荒废铁路上。民居大多被炸毁,学校和祠堂也夷为平地,剩下的只有几个茅顶土坯屋,可说是一片废墟。

    当天黄昏时分,团长保罗•弗里曼上校率领第23步兵团三个营的主力在砥平里安营扎寨。第二天凌晨,归23团指挥的法国营也到达了这里。
    这时弗里曼已经比第八集团军主力的位置超前了大约24公里,李奇微命令他停下来搜索四周的山岗,直到后面的部队跟上来。

    李奇微端坐在一架老式的教练机里,在任何怀疑藏有中国大部队的村庄、小镇和树林上空盘旋。大地被白雪覆盖,松林呈现出很深很暗的绿色,无数道路像蜘蛛网一样裸露在雪中的大地上,整个世界寂静得仿佛不那么真实。
    “我们很难发现一个活动的生物”李奇微后来回忆说,“没有篝火,没有轮痕,甚至没有被践踏过的雪地。”

    他知道死守汉江南岸的阻击部队绝不是中国军队的全部力量,对手显然还没有亮出最后的底牌。天一黑,中国人随时会从什么地方钻出来。
    李奇微在东线慎之又慎地摆开阵势,每占领一地便构筑坚固的野战阵地,严令各部保持互相策应,绝对禁止无谋的孤军深入。

    对面的那位中国将军肯定正在策划着什么。
    双方相互窥伺对手的虚实,虎视眈眈而又都按兵不动,生怕轻举妄动造成吃亏。
    胜利一次太重要了,谁都输不起。
    李奇微知道主动权还掌握在对手的手里,在神出鬼没的中国人面前,没人能准确预测到下一场恶斗将会发生在哪里。

(未完待续 [第十节:志愿军的逆袭])
核辐射 发表于 2011-1-1 20:41


    怀着崇敬激动的心情说一声:领导好~~领导辛苦了!
   倍感力量无穷涌出~陪女人看完电影就接着写~~
谢谢楼主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