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盛世壮歌——唐朝军事史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8:46:19
<p align="center"><font color="#f73809" size="6">盛 世 壮 歌</font>                   </p><p align="center"><font color="#f70909" size="4">——唐朝军事史稿</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909f7">序 言</font>  </p><p align="center">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br/>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br/>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br/>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p><p><font color="#f70909" size="2">  特别提示:<br/>     本贴非经作者允许,请勿擅自转载,如转载得许,必须标注有作者名字及这里的原文链接地址。本人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力。并欢迎读者朋友监督。</font></p><p>  提起唐代,我们便立刻会冠之以“盛唐”的美谥。</p><p>  的确,在那个伟大时代里,大唐王朝以他的开明、开放,革旧布新云蒸霞蔚,百川汇海终成恢宏。九译而来的远方酋长,浮槎渡洋的各色贡物,当垆卖俏的胡姬蕃女,绕梁袅袅的龟兹鼓乐,仰慕文明的遣唐使者,气象万千的大快文章,都竞相汇聚在世界第一大都市长安城中。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强盛时期,较之秦汉还尤过之。唐王朝的疆域,最西曾经抵咸海之滨,最北曾经到达西伯利亚,最东曾经至萨哈林岛(库页岛),最南在北纬十八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这样广土众民的皇朝,亦为中外史书所罕见。</p><p>  唐王朝有着高度自信的气质,兼容并蓄的胸怀,深远辽阔的眼界。林则徐曾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他一方面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显示出全面开放的恢弘气度;另一方面也不吝于向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文明之光。显示出强盛皇朝的博大气派。那么是什么造就了盛唐气象呢?我想,首先是唐军将士的无畏牺牲和奋勇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尸山血海、累累白骨拓展了王朝疆域,保证了国家安宁,才创造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辉煌局面。盛唐时期的中国军人,是当时世界上最让人敬畏与羡慕的军队,他们骑着来自中亚的最好的战马神驹,深着最坚固耀眼的明光铠甲,握着当时最锋利的陌刀马矟,身上还背着世上威力最强劲的弓箭,就像神话传说中的金甲武神一般,光彩夺目,让人不敢正视。</p><p>  本书所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支军队的神秘内核:他的武器装备、他的军事制度、他的战术思想、他的辉煌历程、他的盛衰荣辱、他的名将铁军。</p><p><br/>                         党人碑于四不书堂<br/>                             2005年8月22日</p><p></p><p>  (作为高祖文皇帝的后人,对唐朝有种怪怪的感觉。于是,这使得我在写作的时候,要求自己保留最大限度的公允,既没有敌意,更不能吹捧。但这篇史稿只是一篇普及性读物,所以内容并不深入,还望大家见谅。同时,我也将增减删改有关篇章,使得本文更加丰富,以便大家阅读。)</p><p>  <font color="#f70909" size="2">从即日起,我将在超大设立个人专辑,欢迎大家参与。<br/></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7 11:35:51编辑过]
<p align="center"><font color="#f73809" size="6">盛 世 壮 歌</font>                   </p><p align="center"><font color="#f70909" size="4">——唐朝军事史稿</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909f7">序 言</font>  </p><p align="center">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br/>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br/>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br/>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p><p><font color="#f70909" size="2">  特别提示:<br/>     本贴非经作者允许,请勿擅自转载,如转载得许,必须标注有作者名字及这里的原文链接地址。本人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力。并欢迎读者朋友监督。</font></p><p>  提起唐代,我们便立刻会冠之以“盛唐”的美谥。</p><p>  的确,在那个伟大时代里,大唐王朝以他的开明、开放,革旧布新云蒸霞蔚,百川汇海终成恢宏。九译而来的远方酋长,浮槎渡洋的各色贡物,当垆卖俏的胡姬蕃女,绕梁袅袅的龟兹鼓乐,仰慕文明的遣唐使者,气象万千的大快文章,都竞相汇聚在世界第一大都市长安城中。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强盛时期,较之秦汉还尤过之。唐王朝的疆域,最西曾经抵咸海之滨,最北曾经到达西伯利亚,最东曾经至萨哈林岛(库页岛),最南在北纬十八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这样广土众民的皇朝,亦为中外史书所罕见。</p><p>  唐王朝有着高度自信的气质,兼容并蓄的胸怀,深远辽阔的眼界。林则徐曾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他一方面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显示出全面开放的恢弘气度;另一方面也不吝于向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文明之光。显示出强盛皇朝的博大气派。那么是什么造就了盛唐气象呢?我想,首先是唐军将士的无畏牺牲和奋勇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尸山血海、累累白骨拓展了王朝疆域,保证了国家安宁,才创造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辉煌局面。盛唐时期的中国军人,是当时世界上最让人敬畏与羡慕的军队,他们骑着来自中亚的最好的战马神驹,深着最坚固耀眼的明光铠甲,握着当时最锋利的陌刀马矟,身上还背着世上威力最强劲的弓箭,就像神话传说中的金甲武神一般,光彩夺目,让人不敢正视。</p><p>  本书所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支军队的神秘内核:他的武器装备、他的军事制度、他的战术思想、他的辉煌历程、他的盛衰荣辱、他的名将铁军。</p><p><br/>                         党人碑于四不书堂<br/>                             2005年8月22日</p><p></p><p>  (作为高祖文皇帝的后人,对唐朝有种怪怪的感觉。于是,这使得我在写作的时候,要求自己保留最大限度的公允,既没有敌意,更不能吹捧。但这篇史稿只是一篇普及性读物,所以内容并不深入,还望大家见谅。同时,我也将增减删改有关篇章,使得本文更加丰富,以便大家阅读。)</p><p>  <font color="#f70909" size="2">从即日起,我将在超大设立个人专辑,欢迎大家参与。<br/></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7 11:35:51编辑过]
<h1>      <font color="#ff0000">目 录</font></h1><h5>  第一章 唐王朝的军事制度<br/>    第一节 府兵<br/>    第二节 彍骑<br/>    第三节 禁军<br/>    第四节 藩镇兵<br/>    第五节 后勤制度<br/>    第六节 军礼<br/>    第七节 军法<br/>    第八节 武举制度<br/>  第二章 唐朝军队的武器装备<br/>    第一节 陆军装备<br/>    第二节 海军装备<br/>  第三章 唐朝军队的战术<br/>    第一节 阵法运用<br/>    第二节 野战战术<br/>    第三节 攻守城战术<br/>    第四节 水战之法<br/>  第四章 唐代的兵书战策<br/>    第一节 兵书四门<br/>    第二节 唐代兵书概要<br/>    第三节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br/>    第四节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br/>  第五章 唐军的征战史<br/>    第一节 唐军征战简史<br/>    第二节 统一战争<br/>    第三节 盛世用兵<br/>    第四节 安史之乱<br/>    第五节 削藩战争<br/>  第六章 唐朝的疆域变迁<br/>    第一节 唐朝疆域概说<br/>    第二节 唐朝的行政区域设置<br/>    第三节 唐朝疆域的变迁<br/>  第七章 唐军的名将名军<br/>    第一节 唐军名将录<br/>    第二节 唐军叛将录<br/>    第三节 唐军的铁旅名军<br/></h5>
<h2><font color="#f70909">第一章 唐王朝的军事制度</font></h2><h3>第一节 兵 制</h3><p>  所谓“兵制”,就是军事制度。现在一般称之为“军制”。它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内容。</p><p>  《新唐书·兵志》曰:“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及其末也,强兵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唐王朝军队的建立,可以追溯到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李渊在太原誓师起兵。次年,乃定都长安,国号“唐”。凡二十帝,历二百九十年。期间,由府兵而彍骑,而藩镇兵,而禁军。内中变化错综分纭,皇帝和将帅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冲突此起彼伏,直到唐王朝灭亡亦不绝其祸。</p><h4><font color="#0909f7">1.府 兵</font></h4><p>  府兵,本泛指军府之兵。既是泛称也是专称。本书所讲的府兵制就是专称,是指肇端于西魏权臣宇文泰大统年间(公元535~551年),历经北周和隋朝的变革改良,至唐朝初期而日趋完备,最终完结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历时约二百年的一种军事制度。它既表明这一制度下的士兵具有身份性,也表示这种兵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军队组织体系。</p><p>  北魏在六镇起义后分为东西魏。为了与东魏相抗衡,西魏宇文泰于大统八年(公元542年)把流入关中地区的六镇军人和原在关中的鲜卑诸部人编为六军。次年与东魏作战,败于洛阳邙山,损失很大。为了补充和扩大军队,其后几年不断收编关陇豪右的乡兵部曲,选任本州豪望为乡帅。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前,已建立起八柱国(大将军)﹑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又称二十四军)的府兵组织系统。府兵具有中央禁卫军性质,番上宿卫的府兵“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无他赋役”(《北史·列传第四十九》。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北周武帝建德二﹑三年间(公元573~574年)改府兵军士为“侍官”,“官”或“官家”是古代对天子的称呼,所谓“侍官”,就是侍卫天子。表明府兵是皇帝的亲军,不隶柱国,不属私家。即是把鲜卑部落兵制下的酋长领兵制变成为君主直辖制。同时,又广募汉民入伍,免其课役。一人充当府兵,全家即编入军籍,不属州县。军人及其家属居城者别置军坊,居乡者为乡团,置坊主﹑团主以领之。实行一种“兵农分寓”的制度。</p><p>  隋文帝开皇年间,继周武帝之后,对府兵贫扔纸辛肆酱喂婺=洗蟆⒂跋焐钤兜闹匾母铮佣迅贫韧葡蛄诵碌姆⒄菇锥巍?试辏ü?81年),文帝为了集兵权于中央,把各号禁军结合为十二府,实行以卫府统领禁军的军事制度。通过卫府,把征发、调动和指挥全国军队的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文帝再下诏曰:“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 对西魏、后周时代创建的府兵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革,推行与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农合一制。这是个划时代的变化,标志着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完成,但府兵本身归军府统领的组织系统不变。自此,府兵制度被真正变成一种国家制度巩固下来、发展下去,从一隅推广到全国,府兵制充分发展的黄金时代从此开始。隋文帝通过改革兵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起以兵农合一为特征的府兵制,不仅在我国兵制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是府兵制高度发展的里程碑;而且由于府兵制和均田制的密切结合及其推广,既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大大地加强了隋朝的军事力量,出现了“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二十余年间全国户口从三百余万户猛增至九百万户的繁荣景象。由是,隋朝军队乃攻灭南陈,恢复统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历时最久的大分裂的黑暗时代。更北破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取林邑,东灭流求,使中国重新崛起,一个世界性的强盛国家乃登上历史舞台。为后人艳羡不已的隋唐盛世的序幕,也自此徐徐拉开。</p><p>  隋王朝倾覆之后,原有的府兵为割据各地的大小军阀所分割而沦为私兵。府兵制度也由此中断。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李渊自太原起兵。建立大将军府,置左、中、右三军,左、右军各立大都督,以长子建成、次子世民分任之。中军则由四子元吉别掌。内中,左、右军其下再设三军,再置统军一人为率。这是仓促应变的救急之法,并不是唐代府兵制度的开始。</p><p>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随着关中形势的安定。在恢复均田、制定租庸调制的同时,唐高祖仿照隋制“始置军府,以骠骑、车骑两将军领之。(《新唐书·兵志》)”由于当时唐王朝的统一战争正在进行,仅在其根据地的关中地区设立军府。分关中为十二道,各立一军,予以嘉名,以壮军威。十二军的建制为:万年道参旗军(今陕西临潼)、长安道鼓旗军(今陕西西安)、富平道玄戈军(今陕西富平)、醴泉道井钺军(今陕西醴泉)、同州道羽林军(今陕西大荔)、华州道为骑官军(今陕西华县)、宁州道折威军(今甘肃宁县)、岐州道严道军(今陕西凤翔)、豳州道招摇军(今陕西彬县)、西麟州道苑游军(今陕西麟游)、泾州道天纪军(今甘肃泾川)、宜州道天游军(今陕西宜川)。每军置主将、副将各一人,负责督率府兵,教以耕战。唐朝的府兵制度,也就由此开始恢复和发展起来了。</p><p></p><p></p>
<p>  唐太宗贞观年间,府兵制度发展到了极盛时期。</p><p>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仿照隋朝鹰扬府和唐初十二道府兵建制,在全国各道州设置折冲府,改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凡天下十道,置六百三十四府。而关内道几乎占了三分之一,有二百六十一府。这就形成了内重外轻,以内驭外的态势。诸府皆有名号,而分隶诸卫、率。唐代中央设十六卫、六率,为府兵最高级领导。</p><p>  十六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长史、左右威卫长史、左右领军卫长史、左右金吾卫。六率为太子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府率。</p><p>  其职掌如下:</p><p>  左右卫“掌统领宫廷禁卫之法令,以都其属之队仗,而总诸曹之职务,凡亲、勋、翊五郎将府及折冲府所隶者皆总制焉。(《唐六典•诸卫》)”军号“骁骑”;左右骁卫掌同左右卫,军号“豹骑”;左右武卫掌同左右卫,军号“熊渠”;左右威卫掌同左右卫,军号“羽林”;左右领军卫掌同左右卫,军号“射声”;左右金吾卫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军号“佽飞”;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及门籍;左右千牛卫掌侍卫及供给兵仗。其中,除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外,其它十二卫皆统率内外府兵。左右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统领五十府;左右骁卫,左右武卫统领四十九府;左右领军卫统领六十府。</p><p>  十六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此外,诸卫所属有长史,有录事,有仓、兵、骑、胄诸曹参军分理事务。</p><p>  所隶亲卫、勋卫、翊卫,通谓之“三卫”。据《新唐书•百官志》云:“凡左右卫及左右率府亲卫、翊卫及诸卫之翊卫,通谓之三卫。”析为“五府”,据《新唐书•百官志》载曰:“亲卫之府一,曰亲府;勋卫之府二:一曰勋一府,二曰勋二府;翊卫之府二:一曰翊一府,二曰翊二府。”每府设中郎将一人,掌军府事。所部皆为二品至五品官的子孙,分等级品第补入,总计四千九百六十三人。分番宿卫,供仪仗。</p><p>  东宫六率掌东宫兵仗及三卫政令。左右卫率有广济等五府,军号“超乘”;左右司御率领都城等三府,军号“旅贲”;左右清道府率领绎邑等三府,军号“直荡”。</p><p>  诸卫率的将副及属官,由兵部进行管理。其品级禄轶、考课黜陟,大体与文官相同。其散阶凡三十一等、四十五号(其中有十六个散官号是专门授给归附的少数民族酋长的。)</p><p>  如下表:<br/>阶数    品级&nbsp; 武散官&nbsp;<br/>1&nbsp;从一品&nbsp;骠骑大将军&nbsp;<br/>2&nbsp;正二品&nbsp;辅国大将军&nbsp;<br/>3&nbsp;从二品&nbsp;镇军大将军&nbsp;<br/>4&nbsp;正三品上&nbsp;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br/>5&nbsp;正三品下&nbsp;怀化将军&nbsp;<br/>6&nbsp;从三品上&nbsp;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nbsp;<br/>7&nbsp;从三品下&nbsp;归德将军&nbsp;<br/>8&nbsp;正四品上&nbsp;忠武将军&nbsp;<br/>9&nbsp;正四品下&nbsp;壮武将军、怀化中郎?<br/>10&nbsp;从四品上&nbsp;宣威将军&nbsp;<br/>11&nbsp;从四品下&nbsp;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nbsp;<br/>12&nbsp;正五品上&nbsp;定远将军&nbsp;<br/>13&nbsp;正五品下&nbsp;宁远将军、怀化郎将&nbsp;<br/>14&nbsp;从五品上&nbsp;游骑将军&nbsp;<br/>15&nbsp;从五品下&nbsp;游击将军、归德郎将<br/>16&nbsp;正六品上&nbsp;昭武校尉<br/>17&nbsp;正六品下&nbsp;昭武副尉、怀化司阶<br/>18&nbsp;从六品上&nbsp;振威校尉<br/>19&nbsp;从六品下&nbsp;振威副尉、归德司阶<br/>20&nbsp;正七品上&nbsp;致果校尉<br/>21&nbsp;正七品下&nbsp;致果副尉、怀化中候<br/>22&nbsp;从七品上&nbsp;翊麾校尉<br/>23&nbsp;从七品下&nbsp;翊麾副尉、归德中候<br/>24&nbsp;正八品上&nbsp;宣节校尉<br/>25&nbsp;正八品下&nbsp;宣节副尉、怀化司戈<br/>26&nbsp;从八品上&nbsp;御侮校尉<br/>27&nbsp;从八品下&nbsp;御侮副尉、归德司戈<br/>28&nbsp;正九品上&nbsp;仁勇校尉<br/>29&nbsp;正九品下&nbsp;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br/>30&nbsp;从九品上&nbsp;陪戎校尉<br/>31&nbsp;从九品下&nbsp;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br/>&nbsp;&nbsp;&nbsp;</p><p>  (据《新唐书•百官志》。)</p><p>  其勋官凡十二转,如下表:</p><p>转(等级)&nbsp;勋 官&nbsp;视 品&nbsp;转(等级)&nbsp;转(等级)&nbsp;视 品<br/>十二转&nbsp;上柱国&nbsp;视正二品&nbsp;六转&nbsp;上骑都尉&nbsp;视正五品<br/>十一转&nbsp;柱国&nbsp;视从二品&nbsp;五转&nbsp;骑都尉&nbsp;视从五品<br/>十转&nbsp;上护军&nbsp;视正三品&nbsp;四转&nbsp;骁骑尉&nbsp;视正六品<br/>九转&nbsp;护军&nbsp;视从三品&nbsp;三转&nbsp;飞骑尉&nbsp;视从六品<br/>八转&nbsp;上轻车都尉&nbsp;视正四品&nbsp;二转&nbsp;云骑尉&nbsp;视正七品<br/>七转&nbsp;轻车都尉&nbsp;视从四品&nbsp;一转&nbsp;武骑尉&nbsp;视从七品</p><p>(据《新唐书•百官志》。)</p><p>  下面,兹将有关唐代府兵制度的各项规章制度择要概述如次:</p><p>  指挥系统:军人、军将及军令之间的关系是军队领导体制的核心三角。如何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统治政权的稳定与否。府兵制时代,整个唐朝军队的指挥,是唐朝皇帝通过尚书省兵部和十二卫六率的分工协作实现的。</p><p>  尚书省兵部为唐代中央最高军事行政领导机关。关于兵部的职权范围,《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载曰:“掌天下军卫武官选授之政令。凡军师卒戎之籍,山川要害之图,厩牧甲仗之数,悉以咨之。”兵部通过其所辖兵部司、驾部司、库部司和职方司这四司,来负责武官选拔、军师名籍、山川地图和厩牧器仗等项工作。唐代中央军事决策通过尚书省兵部下达,虽然兵部手上掌管着兵籍、发兵的符节以及中下级军官的考核和任命,但是兵部手中并无一兵一卒,兵部尚书也不是军队的统帅。除了“放十人,发十马,军器出十”这样零星的极小规模的调动征发外,皆须奉皇帝敕令而动。其自行决断的权利极其有限。“卫士番直,发一人以上,必奏复。《新唐书•百官志》”而兵符达于军府,亦须州刺史与折冲校尉一同勘契。</p><p>  中央的十二卫六率,名义上虽然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级领导统帅,各地军府原则上也隶属其管辖。但是,诸卫大将军(包括率府的率)并没有直接统帅各个折冲府的权力,也就是说十二卫和诸率府并不能直接调动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军队,各军府在平时是按照分布地域隶属于道的。只有在折冲府番上宿卫时,才由诸卫诸率府统领,负责京师的宿卫任务。这样,就让府兵具有双重属性。但利弊得失也十分明显。十二卫和六率虽然各领一定数量的军府,却不能自行征调各军府的士兵。征调军队必须有大唐皇帝的敕令不可,地方上不见敕令不发兵。因此,各卫大将军各卫率们不能擅自动用一兵一卒。全国十道及下属各州,虽对军府负有职责,但并不直接领兵,而主要是对军府进行检查监督。因此,朝廷也不用担心地方官把军府变成私人武装的担心。至于各军府的折冲校尉,他们的职责仅限于对府兵的日常训练和例行事务,凡发兵必须要有尚书省兵部根据皇帝敕命颁布的鱼符为凭证,并要有地方长官参与合对。,他们虽然直接领有一府之兵,也不能任意调动军队。另外,十二卫和六率各自下辖的军府,都不集中于一地。而一道、一州虽然有不少军府,但却往往隶属于不同的卫、率系统。一旦有战事,将帅由皇帝临时委派,军队则从各地征集。战事平息之后,则将帅各归其位,府兵各归其府。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各级军官专有兵权和武装割据,还能有效防止军地双方的勾结。但任何事物,有一利则必有一弊。由于卫率的大将军和地方长官其权责不明晰,介乎于有权与无权之间的尴尬地位,使得分散于全国各地的折冲府之间相互不发生任何联系,对突发事变必然反应迟钝、兵力分散,也不宜随意调度以应机变。</p><p><br/>圣隋叛臣、伪唐开国之君李渊</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7 16:16:28编辑过]
<p>圣隋叛臣、伪唐开国之君李渊</p><p>狂晕~~~~</p>
好帖子 进来学习中 希望党兄以后在超大多多发好帖 呵呵
“圣隋叛臣、伪唐开国之君李渊”I服了YOU。
活跃气氛-----------------------------
&nbsp;&nbsp;&nbsp; 好帖子,但是最后的“圣隋叛臣、伪唐开国之君李渊”是什么意思就看不懂了。
<p>&nbsp;&nbsp;&nbsp; 共扬我大唐雄威,补充些唐军资料:</p><p>&nbsp;&nbsp; 大唐帝国官兵披着的铠甲五光十色,唐代的制式铠甲已多达十三种,被称作“唐十三甲”。这一时期钢铁兵器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制造的标准化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军队装备的制式化方面。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当时一名士兵的基本装备是:“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皆一。”唐河东节度使都虞侯李筌在《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部署篇》中说,当时一个军编有一万二千五百人。又在这部书的《器械篇》中记载了一个军的全部装备,共有弓一万二千五百张(配箭三十七万五千支),弩二千五百张(配箭二十五万支),枪一万二千五百支,佩刀一万把,陌刀二千五百把,棓二千五百杆,甲七千五百领,战袍五千领,牛皮牌二千五百面。从上述装备的数量可知,刀、枪、弓、铠甲和战袍是士兵必备的装备,平均每人一件,每张弓配箭三十支;弩每五人一张,配箭一百支;牛皮牌是遮挡型防护装具。就全军装备的兵器来说,种类齐全,用途多样,有格斗兵器、卫体兵器、射远兵器和防护装具,具有攻防兼备、轻重结合、长短互补的特点。如果全军出征,各种兵器配合使用,便可发挥综合杀敌的作用。<br/>&nbsp;&nbsp;&nbsp;&nbsp;&nbsp;据《太白阴经》所载,唐代军队一军人数为12500人,装备弓12500张(附弦37500条,箭3750000支),弩2500张(附弦7500条,箭250000支),弓弩装备比率各占100%和20%。也就是说,每名唐军配备一张弓,三根附弦,三十支利箭。在当时,这样的唐军是一支具有非常恐怖的战斗力的军队。</p>
<p>十分期待更新啊</p>
这么好的文章,不忍见其被“唐乌龟”的谬论压在下面。楼主再接再厉啊!
河南人在到处挖坑啊。
期待更新[em02][em02]
膜拜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7 11:13:34编辑过]
<p>强文啊</p><p>终于又更新了</p><p>支持顶了</p>[em05]
看得之后感慨万千,我们什么时候配备这么强大的军事力量。
楼主高人啊!
<p>好文.顶..........</p>
建议楼主去看看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军事历史书籍,不要想当然说什么唐朝的疆域到了哪哪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5 19:56:23编辑过]
1# 党人碑

好文章啊,怎么不再更新呢?:D
请问党人兄是文皇帝的哪一支啊?出自废太子勇一脉还是亡国之君广一脉?
我感觉党人兄出自废太子一脉
LUDA 发表于 2006-4-17 23:56
貌似在关陇集团内部,偶们李家的地位可是远远高于杨家的吧。开国帝王中,隋文夺位是最容易的,手段也是最卑劣的。
杨坚杀光宇文家全部男人的时候,太穆皇后曾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不过历史就是这么公平,她的丈夫和儿子替她实现了这个愿望。

&nbsp;&nbsp;&nbsp; 好帖子,但是最后的“圣隋叛臣、伪唐开国之君李渊”是什么意思就看不懂了。
沉睡的人 发表于 2006-4-19 00:05

党政委姓杨,所以。。。

另外,政委啊,怎么不在古战也贴上呢?

靠原来是坟
&nbsp;&nbsp;&nbsp; 好帖子,但是最后的“圣隋叛臣、伪唐开国之君李渊”是什么意思就看不懂了。
沉睡的人 发表于 2006-4-19 00:05

党政委姓杨,所以。。。

另外,政委啊,怎么不在古战也贴上呢?

靠原来是坟
wajy 发表于 2009-7-21 08:37
就是,就是。

杨家的天下是自己丢的。

咱李家的天下可是自己打的。
{:3_88:} 楼主木有小JJ,竟然不更新了,害我等苦等啊{:3_88:}
壯哉!李唐盛世!!唐軍戰無不勝!!!
期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