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中国崛起是个很精彩的故事,但我们还没有讲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0:55:40


张维为:中国崛起是很精彩的故事,但我们还没有讲好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
    “西方的‘中国崩溃论’持续了大约20年,现在已经崩溃了,因为西方对中国的悲观预测都以失败告终。现在轮到国内的‘中国崩溃论’崩溃了,我估计不要20年”
    现在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担任教授的张维为,最为中国学界和读者熟知的身份是中国发展道路的坚定支持者。张维为曾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翻译,后留学瑞士,成为国际关系学者。
    “我走了100多个国家,发现西方模式在非西方国家都不成功,这使我对西方整个话语体系产生了怀疑。”他对本刊记者说。他在自己的书和文章中多次指出,基于他行走百国的经验,横向来看,中国发展道路是“最不坏”的。中国的未来,“不是所谓‘把故宫拆掉建白宫’,而是制度创新,建立超越西方的,更适合中国民情国情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
    张维为还说,“西方的‘中国崩溃论’持续了大约20年,现在已经崩溃了,因为西方对中国的悲观预测都以失败告终。现在轮到国内的‘中国崩溃论’崩溃了,我估计不要20年”。他为此写出了新书《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面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的崛起,我们要有点历史感,看历史上其他大国崛起时候的情况,付出过多少代价。中国人最没有理由悲观,中国崛起的大势放在那里,不可阻挡。”他对本刊记者说。

    “中国发展经验的基本特征已经成型,而且应该坚持下去”
    《瞭望东方周刊》:担任翻译的经历,对于你后来人生中理解国际和中国问题,有什么样的影响?
    张维为:我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1983年开始,为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的,特别是有机会替邓小平做了不少翻译。
    那时候我也很年轻,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多,才渐渐理解了什么叫具有超常视野的大政治家。他过去预测的很多事情、指出的很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被证明是正确的。比如说,他讲“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美国人如果了解后面这一句的话,恐怕就不会有今天的金融危机了。
    记得一次邓小平与外宾谈到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外宾问他,为什么中国当时不担心苏联出兵干涉?苏联当时的军事实力比中国强很多。邓小平回答说,苏联是一个超级大国,但一个小小的阿富汗都打不下来,怎么敢打中国。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邓小平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做大决定的时候,他总是把事情推到最坏的地步,然后看能不能应对,能够应对,他就做出决定了。
    这一点其实也适用于今天。美国高调地声称要“重返亚洲”,但它今天有能力再承担一场战争吗?如果它连小小的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摆不平的话。所以战略上我们可以藐视对手,但战术上要重视。
    《瞭望东方周刊》: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30年来发展的成功经验被一些西方媒体和学者称为“中国模式”。你是“中国模式”坚定的支持者之一,但有学者认为,中国还在探索前进道路的过程中,不能称之为“模式”。你如何看待?
    张维为:我讲的“中国模式”,就是“中国道路”,只是因为国际上把“中国道路”都称为“中国模式”,所以我用了国际上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这个“模式”,跟所谓“浦东模式”、“重庆模式”、“温州模式”、“深圳模式”一样,就是指自己独特的发展经验的总结,而且是开放的,发展中的,可以不断完善的。
    但中国发展经验的基本特征已经成型,而且应该坚持下去。我在书中把它解构为“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八个基本特点。这是对中国比较行之有效的经验的一个总结。至于未来方向,当然不能是所谓的“拆掉故宫建白宫”,而只能是制度创新,我们要建立超越西方的、适合中国民情国情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我们也正在这样做。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这句话是真理。

    “基尼系数很难把中国的问题说清楚”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来谈一些具体的问题。你在书中特别指出,以“基尼系数”等西方指标来衡量中国的发展是不客观的。为什么?
    张维为:西方制定的指标往往脱离非西方国家的国情,也脱离中国的国情。比如基尼系数就很难把中国的问题说清楚。
    我们中国收入最低的是农民,但我们进行过土地改革,我们的农民有地有房,而9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进行过土地改革,农民既没有地也没有房。只计算货币化的收入,怎么能说明中国农民的生活情况?我们至少应该把农民的地和房子的价值也折算进去,再来进行横向比较,才会比较客观。但基尼系数不计算这些,只计算货币化的收入,所以这个概念很难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
    中国的社会科学学者应该根据中国的民情国情出发,开发新的指标体系,然后推向国际。标准竞争毕竟是世界上最激烈的竞争。
    《瞭望东方周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在去年为本刊撰文说,美国人不能只看到中国总体GDP超越日本,中国人均GDP还差很远。
    张维为:人均GDP也是一个需要反思的概念。我多次讲过一个观点,所有关于中国的排名,只要引入两个因素,就会发生巨大变化:第一个因素是用货币的购买力平价(PPP),而不是官方汇率来进行计算。打个比方,日本餐馆吃饭比中国贵10倍。按照官方汇率来计算,同样准备一顿饭,日本餐馆创造的GDP就比中国餐馆大10倍,以此类推,误差只会越来越大。
    一般认为,购买力平价计算出来的结果更靠谱。英国经济历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用购买力平价计算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经济总量在1992年就超过了日本,在2009年超过了包括德国、英国、法国在内的欧洲12个老牌工业国经济总和,并可能在2015年超过美国。
    第二个因素是中国人的房产。中国人有世界上最强的置业传统,住房自有率全球领先。我去浦东看一个朋友,他的房子买的时候是两万元一平米,现在是四万多一平米。楼下管物业的楼嫂以为我是来买房子的,跟我说,现在房子好贵啊,我一年的工资一平米都买不起。但我问她,你有没有房子?她一下子眉开眼笑,说她有三套。她是浦东的原住民,我帮她算了一下,她的房产约等于250万人民币。我告诉她,你有29万欧元的资产,比50%的瑞士人、50%的美国人资产都要富。过去30年,中国人总体财富增加的速度世界上无人可比。

   “在瑞士,35岁基本是不可能买得起房子的”
    《瞭望东方周刊》:你怎么看待中国房价太高的问题?这会影响你对中国模式的判断吗?
    张维为:我看过《蜗居》,记得里面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我们加在一起都快70岁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也就是说,两个人都不到35岁,要有自己的产权房子。在瑞士没人敢说这样的话,因为做不到。其实又有哪个发达国家可以做到这一点?一般西方国家的典型的中产阶级,一辈子最大的财产就是一套产权房。瑞士的住房自有率才36%,大约为上海的一半。实事求是地说,国人在住房上的要求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某种意义上也展示了在中国模式指导下,中国迅速崛起的势头。
    我上海每次坐出租车,都跟司机聊天,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但我粗粗问了一下,他们绝大部分都有房产,平均1.5套。一半以上的人都付清了贷款。如果论资产,他们到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是中产阶级。
    在欧洲,能拿到银行的放贷,就是对你中产阶级地位的确认。在瑞士,如果你房产付清了,你就是富裕阶层,政府要征你“财富税”。这也是刺激消费的一种方法,不让你付清贷款,让你更多地消费。
    我个人认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考虑先租房,有了积累再买房,这也是国际惯例。当然房屋租赁市场需要更好地规范。但考虑到中国人有世界最强的置产传统,我们也需要探索解决住房问题的新思路。比方说,我们可以把租赁和购房结合起来,租赁房屋达到一定的年限,租户就可以优惠价格购买租赁的房子;我们也可以参照1998年房改,以建筑成本价加一些条件把最低保障住房售给适合条件的年轻家庭,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世界上最庞大的有产阶层。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对中国的长治久安非常有利,对于拉动国内经济和消费也是有益的。

    长远看来,一定规模的移民海外对中国是利大于弊
    《瞭望东方周刊》:你怎么看待现在不少中产阶级移民海外?
    张维为:我是最不担心移民问题的。海外移民我接触很多,我有一个粗略的计算,70%出去以后会变得更加爱国。今后至少20年内,中国的发展机会远远多于海外,多于所有发达国家机会的总和。所以今天移民,就要充分考虑好自己在经济上可能会蒙受的损失。实际上,中国现在的留学生每年回来的已经超过了每年出去的。中国是“文明型国家”,用的概念是“天下”,如果你有二三十年的战略眼光,一定规模的移民海外对中国利大于弊。
    我看到西方机构在中国做的民调,比如美国皮尤中心、哥伦比亚大学,还有台湾大学的民调,基本上结论是一致的,就是70%~80%的中国老百姓,对自己国家的前途是世界上最乐观的。
    我们可以在中国做一个民调,问两个问题:一是你对自己家乡,对中国这些年的总体变化基本是满意还是不满意?二是,你对今后5年、10年是乐观还是不乐观?我想大部分人会对国家的变化和未来持肯定的态度。
    但你拿同样的问题问欧洲人、美国人、日本人,回答可能就不是这样的了。最明显的是,你如果问一个欧洲的年轻人,你对未来是否乐观,能不能比你的父辈过得更好?他们的回答基本上是否定的。
    不管中国有多少问题,向前迈进的态势是非常稳健的。总体上一年比一年方方面面都有进步,这才使多数百姓形成了乐观的预期。
    《瞭望东方周刊》:你觉得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在哪些方面?
    张维为:中国面对很多挑战,但我还是这个观点:中国面对的所有问题,贫富差距、腐败、环境等等,历史上所有崛起的国家都遇到过。我们今天处理得不比他们当时差,今天在这方面出现的情况也并不比他们当时更严重。我们也有可能解决得更好,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资源。对很多事情,我的基本态度是:先肯定、再改进,自信地看到自己的成绩,在此基础上逐步解决问题,而不是像很多人一样,一下子就全部否定。
    中国这样的国家崛起的规模、速度,人类历史上没有过,走到这一步很不容易。在欧洲,这样的崛起时代已经打了至少100场战争。中国没有任何一场战争。
    我做过统计,从1840年到1978年的140年间,中国最长的太平时间没有超过9年。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是第一次打破了这个怪圈,所以中国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很不容易。再给中国10年的稳定,中国还会给世界更大的惊喜。

    中国要“通过自己原创的研究”,找到西方话语体系的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你做学者之后主要的工作之一,似乎是在向西方、特别是欧洲解释中国。你一般怎么面对他们尖锐的问题?
    张维为:我今年2月还要去海牙,到荷兰参议院讲中国发展模式。在欧洲讲中国,有时候难免要辩论一番。主要是西方对中国的偏见太大。但大家可以心平气和地辩论。比如他们总是说“中国入侵西藏”。对于这一点,我就实事求是地反问:如果是“入侵”,那么请你告诉我西藏是什么时候是独立的?他们说1912年辛亥革命后,西藏宣布过独立。那我就问:但那个所谓独立,有没有国际承认呢?你们西方国家也没有一个承认过西藏1912年的所谓“独立”。中国中央政府当时国家内乱,无暇自顾,但也没有承认。没有国际承认的独立能算是独立吗?这是不符合国际法的。西藏是中国一部分这个事实,没有任何西方主权国家政府质疑过。
    事实上,对于国际上很多对中国不公正的指摘,我们都需要有一种除了理论上事实上的陈述之外,还要有一种比较简易的、别人能听懂的表述方式。这是我们一个很大的弱点---实际上中国崛起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我们还没有讲好。这方面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瞭望东方周刊》:这牵涉到一个更大的软实力战略的问题,中国需要全面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和话语权。对此你有什么建言?
    张维为:我们现在要做的重要的事,就是要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我讲个具体的例子。我们在非洲做了这么多的好事情,但西方可以一下子把我们污蔑得一塌糊涂,说我们在跟违反人权的政权打交道。我们现在官方的回应是,中国“不干涉内政”。这也是一种话语,但效果比较弱。无论在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有道德优势的话语才是强势话语。所以我们可以说,根据中国人的理念,消除贫困就是促进人权,而且是第一位的人权,因此中国帮助非洲消除贫困,就是促进非洲的人权,任何国家不能以任何借口阻碍别的国家帮助非洲消除贫困。这样的话语就强势得多。
    我们的学者要通过自己原创的研究,摆脱西方话语的束缚。西方的话语体系其实有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政治权利一定要比其他权利重要,如果你去多数国家的民众中做个民调,一定不是这个结果。在这方面我们的学者要进行独立的开发和研究,一旦突破就会海阔天空。而所有这些都还是战术层面的,在战略层面,最重要的仍然是一个国家的实质性崛起。归根到底,西方是承认实力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把解释中国的任务交给西方。中国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他们都会来研究,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教授都会来研究中国的成功故事,而这个趋势现在已经开始了。

张维为:中国崛起是很精彩的故事,但我们还没有讲好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
    “西方的‘中国崩溃论’持续了大约20年,现在已经崩溃了,因为西方对中国的悲观预测都以失败告终。现在轮到国内的‘中国崩溃论’崩溃了,我估计不要20年”
    现在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担任教授的张维为,最为中国学界和读者熟知的身份是中国发展道路的坚定支持者。张维为曾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翻译,后留学瑞士,成为国际关系学者。
    “我走了100多个国家,发现西方模式在非西方国家都不成功,这使我对西方整个话语体系产生了怀疑。”他对本刊记者说。他在自己的书和文章中多次指出,基于他行走百国的经验,横向来看,中国发展道路是“最不坏”的。中国的未来,“不是所谓‘把故宫拆掉建白宫’,而是制度创新,建立超越西方的,更适合中国民情国情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
    张维为还说,“西方的‘中国崩溃论’持续了大约20年,现在已经崩溃了,因为西方对中国的悲观预测都以失败告终。现在轮到国内的‘中国崩溃论’崩溃了,我估计不要20年”。他为此写出了新书《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面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的崛起,我们要有点历史感,看历史上其他大国崛起时候的情况,付出过多少代价。中国人最没有理由悲观,中国崛起的大势放在那里,不可阻挡。”他对本刊记者说。

    “中国发展经验的基本特征已经成型,而且应该坚持下去”
    《瞭望东方周刊》:担任翻译的经历,对于你后来人生中理解国际和中国问题,有什么样的影响?
    张维为:我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1983年开始,为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的,特别是有机会替邓小平做了不少翻译。
    那时候我也很年轻,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多,才渐渐理解了什么叫具有超常视野的大政治家。他过去预测的很多事情、指出的很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被证明是正确的。比如说,他讲“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美国人如果了解后面这一句的话,恐怕就不会有今天的金融危机了。
    记得一次邓小平与外宾谈到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外宾问他,为什么中国当时不担心苏联出兵干涉?苏联当时的军事实力比中国强很多。邓小平回答说,苏联是一个超级大国,但一个小小的阿富汗都打不下来,怎么敢打中国。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邓小平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做大决定的时候,他总是把事情推到最坏的地步,然后看能不能应对,能够应对,他就做出决定了。
    这一点其实也适用于今天。美国高调地声称要“重返亚洲”,但它今天有能力再承担一场战争吗?如果它连小小的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摆不平的话。所以战略上我们可以藐视对手,但战术上要重视。
    《瞭望东方周刊》: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30年来发展的成功经验被一些西方媒体和学者称为“中国模式”。你是“中国模式”坚定的支持者之一,但有学者认为,中国还在探索前进道路的过程中,不能称之为“模式”。你如何看待?
    张维为:我讲的“中国模式”,就是“中国道路”,只是因为国际上把“中国道路”都称为“中国模式”,所以我用了国际上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这个“模式”,跟所谓“浦东模式”、“重庆模式”、“温州模式”、“深圳模式”一样,就是指自己独特的发展经验的总结,而且是开放的,发展中的,可以不断完善的。
    但中国发展经验的基本特征已经成型,而且应该坚持下去。我在书中把它解构为“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八个基本特点。这是对中国比较行之有效的经验的一个总结。至于未来方向,当然不能是所谓的“拆掉故宫建白宫”,而只能是制度创新,我们要建立超越西方的、适合中国民情国情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我们也正在这样做。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这句话是真理。

    “基尼系数很难把中国的问题说清楚”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来谈一些具体的问题。你在书中特别指出,以“基尼系数”等西方指标来衡量中国的发展是不客观的。为什么?
    张维为:西方制定的指标往往脱离非西方国家的国情,也脱离中国的国情。比如基尼系数就很难把中国的问题说清楚。
    我们中国收入最低的是农民,但我们进行过土地改革,我们的农民有地有房,而9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进行过土地改革,农民既没有地也没有房。只计算货币化的收入,怎么能说明中国农民的生活情况?我们至少应该把农民的地和房子的价值也折算进去,再来进行横向比较,才会比较客观。但基尼系数不计算这些,只计算货币化的收入,所以这个概念很难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
    中国的社会科学学者应该根据中国的民情国情出发,开发新的指标体系,然后推向国际。标准竞争毕竟是世界上最激烈的竞争。
    《瞭望东方周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在去年为本刊撰文说,美国人不能只看到中国总体GDP超越日本,中国人均GDP还差很远。
    张维为:人均GDP也是一个需要反思的概念。我多次讲过一个观点,所有关于中国的排名,只要引入两个因素,就会发生巨大变化:第一个因素是用货币的购买力平价(PPP),而不是官方汇率来进行计算。打个比方,日本餐馆吃饭比中国贵10倍。按照官方汇率来计算,同样准备一顿饭,日本餐馆创造的GDP就比中国餐馆大10倍,以此类推,误差只会越来越大。
    一般认为,购买力平价计算出来的结果更靠谱。英国经济历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用购买力平价计算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经济总量在1992年就超过了日本,在2009年超过了包括德国、英国、法国在内的欧洲12个老牌工业国经济总和,并可能在2015年超过美国。
    第二个因素是中国人的房产。中国人有世界上最强的置业传统,住房自有率全球领先。我去浦东看一个朋友,他的房子买的时候是两万元一平米,现在是四万多一平米。楼下管物业的楼嫂以为我是来买房子的,跟我说,现在房子好贵啊,我一年的工资一平米都买不起。但我问她,你有没有房子?她一下子眉开眼笑,说她有三套。她是浦东的原住民,我帮她算了一下,她的房产约等于250万人民币。我告诉她,你有29万欧元的资产,比50%的瑞士人、50%的美国人资产都要富。过去30年,中国人总体财富增加的速度世界上无人可比。

   “在瑞士,35岁基本是不可能买得起房子的”
    《瞭望东方周刊》:你怎么看待中国房价太高的问题?这会影响你对中国模式的判断吗?
    张维为:我看过《蜗居》,记得里面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我们加在一起都快70岁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也就是说,两个人都不到35岁,要有自己的产权房子。在瑞士没人敢说这样的话,因为做不到。其实又有哪个发达国家可以做到这一点?一般西方国家的典型的中产阶级,一辈子最大的财产就是一套产权房。瑞士的住房自有率才36%,大约为上海的一半。实事求是地说,国人在住房上的要求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某种意义上也展示了在中国模式指导下,中国迅速崛起的势头。
    我上海每次坐出租车,都跟司机聊天,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但我粗粗问了一下,他们绝大部分都有房产,平均1.5套。一半以上的人都付清了贷款。如果论资产,他们到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是中产阶级。
    在欧洲,能拿到银行的放贷,就是对你中产阶级地位的确认。在瑞士,如果你房产付清了,你就是富裕阶层,政府要征你“财富税”。这也是刺激消费的一种方法,不让你付清贷款,让你更多地消费。
    我个人认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考虑先租房,有了积累再买房,这也是国际惯例。当然房屋租赁市场需要更好地规范。但考虑到中国人有世界最强的置产传统,我们也需要探索解决住房问题的新思路。比方说,我们可以把租赁和购房结合起来,租赁房屋达到一定的年限,租户就可以优惠价格购买租赁的房子;我们也可以参照1998年房改,以建筑成本价加一些条件把最低保障住房售给适合条件的年轻家庭,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世界上最庞大的有产阶层。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对中国的长治久安非常有利,对于拉动国内经济和消费也是有益的。

    长远看来,一定规模的移民海外对中国是利大于弊
    《瞭望东方周刊》:你怎么看待现在不少中产阶级移民海外?
    张维为:我是最不担心移民问题的。海外移民我接触很多,我有一个粗略的计算,70%出去以后会变得更加爱国。今后至少20年内,中国的发展机会远远多于海外,多于所有发达国家机会的总和。所以今天移民,就要充分考虑好自己在经济上可能会蒙受的损失。实际上,中国现在的留学生每年回来的已经超过了每年出去的。中国是“文明型国家”,用的概念是“天下”,如果你有二三十年的战略眼光,一定规模的移民海外对中国利大于弊。
    我看到西方机构在中国做的民调,比如美国皮尤中心、哥伦比亚大学,还有台湾大学的民调,基本上结论是一致的,就是70%~80%的中国老百姓,对自己国家的前途是世界上最乐观的。
    我们可以在中国做一个民调,问两个问题:一是你对自己家乡,对中国这些年的总体变化基本是满意还是不满意?二是,你对今后5年、10年是乐观还是不乐观?我想大部分人会对国家的变化和未来持肯定的态度。
    但你拿同样的问题问欧洲人、美国人、日本人,回答可能就不是这样的了。最明显的是,你如果问一个欧洲的年轻人,你对未来是否乐观,能不能比你的父辈过得更好?他们的回答基本上是否定的。
    不管中国有多少问题,向前迈进的态势是非常稳健的。总体上一年比一年方方面面都有进步,这才使多数百姓形成了乐观的预期。
    《瞭望东方周刊》:你觉得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在哪些方面?
    张维为:中国面对很多挑战,但我还是这个观点:中国面对的所有问题,贫富差距、腐败、环境等等,历史上所有崛起的国家都遇到过。我们今天处理得不比他们当时差,今天在这方面出现的情况也并不比他们当时更严重。我们也有可能解决得更好,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资源。对很多事情,我的基本态度是:先肯定、再改进,自信地看到自己的成绩,在此基础上逐步解决问题,而不是像很多人一样,一下子就全部否定。
    中国这样的国家崛起的规模、速度,人类历史上没有过,走到这一步很不容易。在欧洲,这样的崛起时代已经打了至少100场战争。中国没有任何一场战争。
    我做过统计,从1840年到1978年的140年间,中国最长的太平时间没有超过9年。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是第一次打破了这个怪圈,所以中国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很不容易。再给中国10年的稳定,中国还会给世界更大的惊喜。

    中国要“通过自己原创的研究”,找到西方话语体系的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你做学者之后主要的工作之一,似乎是在向西方、特别是欧洲解释中国。你一般怎么面对他们尖锐的问题?
    张维为:我今年2月还要去海牙,到荷兰参议院讲中国发展模式。在欧洲讲中国,有时候难免要辩论一番。主要是西方对中国的偏见太大。但大家可以心平气和地辩论。比如他们总是说“中国入侵西藏”。对于这一点,我就实事求是地反问:如果是“入侵”,那么请你告诉我西藏是什么时候是独立的?他们说1912年辛亥革命后,西藏宣布过独立。那我就问:但那个所谓独立,有没有国际承认呢?你们西方国家也没有一个承认过西藏1912年的所谓“独立”。中国中央政府当时国家内乱,无暇自顾,但也没有承认。没有国际承认的独立能算是独立吗?这是不符合国际法的。西藏是中国一部分这个事实,没有任何西方主权国家政府质疑过。
    事实上,对于国际上很多对中国不公正的指摘,我们都需要有一种除了理论上事实上的陈述之外,还要有一种比较简易的、别人能听懂的表述方式。这是我们一个很大的弱点---实际上中国崛起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我们还没有讲好。这方面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瞭望东方周刊》:这牵涉到一个更大的软实力战略的问题,中国需要全面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和话语权。对此你有什么建言?
    张维为:我们现在要做的重要的事,就是要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我讲个具体的例子。我们在非洲做了这么多的好事情,但西方可以一下子把我们污蔑得一塌糊涂,说我们在跟违反人权的政权打交道。我们现在官方的回应是,中国“不干涉内政”。这也是一种话语,但效果比较弱。无论在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有道德优势的话语才是强势话语。所以我们可以说,根据中国人的理念,消除贫困就是促进人权,而且是第一位的人权,因此中国帮助非洲消除贫困,就是促进非洲的人权,任何国家不能以任何借口阻碍别的国家帮助非洲消除贫困。这样的话语就强势得多。
    我们的学者要通过自己原创的研究,摆脱西方话语的束缚。西方的话语体系其实有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政治权利一定要比其他权利重要,如果你去多数国家的民众中做个民调,一定不是这个结果。在这方面我们的学者要进行独立的开发和研究,一旦突破就会海阔天空。而所有这些都还是战术层面的,在战略层面,最重要的仍然是一个国家的实质性崛起。归根到底,西方是承认实力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把解释中国的任务交给西方。中国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他们都会来研究,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教授都会来研究中国的成功故事,而这个趋势现在已经开始了。
果断站位
只要强大了,你不说话也会有人宣传你的
理性分析
说的真好
要努力把这个故事说好
这样的国际接轨还是离中国远点
  福利没有和国外接轨  房价接轨了
  住房自有率要和国外接轨  年收入占总房价比是不是也要接轨
  凡事只强调一面 很虚伪
  中产阶层移民海外 没人反对
  任何人移民我个人都不反对  反对的是将一些见不得光的资产转移
怎么跟瑞士比房地产?!
同意,,,,,,,
注册人权监督员 发表于 2011-4-26 12:15


    你这头像有失你的水准啊
说的不错,这厮到底是干哈的

你这头像有失你的水准啊
crystof 发表于 2011-4-26 12:21



    我绝定反核一天!以示对小日本隐瞒核事故真实情况和处置不力的强烈抗议!
你这头像有失你的水准啊
crystof 发表于 2011-4-26 12:21



    我绝定反核一天!以示对小日本隐瞒核事故真实情况和处置不力的强烈抗议!
是不是得穿hkc
写的不错。
注册人权监督员 发表于 2011-4-26 12:23


    你上一个头像是谁啊。
说得有道理,这才算专家
想出国的人都可以走,把钱留下就好了
所以说我们虽然身在某些人所谓的HARD模式下,但却拥有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希望。
不开后宫魔理沙 发表于 2011-4-26 12:26

是网上随便下载的,我不知道。
消除贫困就是促进人权,而且是第一位的人权

这句话以后外交部要经常说一说
讲的很好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俺还是觉得很痛苦。。。俺还是想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俺师傅老说一句话:玻璃罩里的苍蝇,有光明没前途。。。不是说国家和民族哈,是说俺们这行业。。。
我觉得放到茶馆会更热闹。
注册人权监督员 发表于 2011-4-26 12:31


    骗人是不对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红裤衩可以有
只要你强大了,就会有人替你编精彩的故事的。


回复 28# Spokesman
      呵呵,虽然有点失于偏颇,但说得却也很深刻,支持!

回复 28# Spokesman
      呵呵,虽然有点失于偏颇,但说得却也很深刻,支持!
Spokesman 发表于 2011-4-26 13:02
讲好精彩故事本身,也是一种实力。
快雪时晴 发表于 2011-4-26 12:11
+1
随便别人怎么想,俺觉得他说的真好
小兔子要继续努力啊!
注册人权监督员 发表于 2011-4-26 12:23


    支持你~!抗议日本隐瞒核事故等级!
还是不够强大,真强了,他敢骂你?不要说苏联的例子,苏联那不算强,打肿脸充胖子外强中干,如果中国经济实质上超过了欧美,那谄媚之词是不会缺少的
"对很多事情,我的基本态度是:先肯定、再改进,自信地看到自己的成绩,在此基础上逐步解决问题,而不是像很多人一样,一下子就全部否定。"
网络上如果有这种风气,国家还会好很多
这个学者做了一些实事。

盖洛普刚刚有个调查,说中国71%的老百姓觉得生活困难。我在QQ群里看见了就觉得很诧异,这么高的比例?然后再看一群有房有车无贷款的家伙也在QQ里说是啊是啊,生活真TMD困难,我就豁然开朗,换我,看来我也应该说,恩,生活真TMD困难,这日子没法过了。。。哈哈哈哈。盖洛普的这个调查,有实际生活水平无关,与心态有关。现在的中国人,你要想他承认生活美满幸福,不超英赶美那是不行滴,完全不行滴。。。原来,咱们中国人的志气那是真高啊,必须做第一,必须的,第二都不行,完全不行!
是站在大多数中国人这边的专家
红xing 发表于 2011-4-26 12:17


  机器人?
回复 36# 平常道
      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五分之一的人无论你说什么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反对”。这些人有大脑,却没有自己的思考(另一种情况是他思考的只有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