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文化多元化彻底失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19:37
  据新华社电 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16日说,在德国构建多元文化社会的努力“彻底失败”。外国移民应更多地学习德语,融入社会。

  默克尔当天在基督教民主联盟一场会议上说:“文化多元化彻底失败。”她告诉与会者,德国过去对外来移民要求甚低。让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没有完全“融合”的情况下并行生活,这种做法行不通。德新社援引默克尔的话说,“不说德语,就不能融入德国社会”。德国不仅应帮助外来移民,还要试图改变他们。

  路透社说,默克尔面临基督教民主联盟内部压力,不少成员希望她针对不愿融入德国社会的移民采取严厉移民政策。默克尔上述讲话意在安抚批评者。

  今年8月,德国中央银行时任董事会成员蒂落·扎拉青发表有歧视倾向的种族和移民言论,引发德国社会对移民问题的大讨论。德国总统武尔夫呼吁德国不要排斥外来移民。

http://news.sina.com.cn/w/2010-10-18/015118244700s.shtml

默克尔称文化多元化失败 融入德国需说德语

  10月16日,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的一席话引起世界关注,在她所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的一场会议上,这位德国总理宣称:“(德国)的文化多元化彻底失败。”并说,如果外来移民不说德语,就不能融入德国社会。默克尔告诉与会者,德国过去对外来移民要求甚低。让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没有完全“融合”的情况下并行生活,这种做法行不通。

  话语一出,德国长期以来有关外国移民的争论进一步升温。尤其是在多元化和尊重少数族群各项权利渐成世界趋势的今天,德国总理这一席话,也让人们在对其发言背景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对这个欧洲发达国家的移民政策进行猜测。

  “彻底失败”

  默克尔当天在所在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的一场会议上说,在德国构建多元文化社会、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快乐生活的努力“彻底失败”。

  她说,德国欢迎外国移民,但他们必须学习德语,接受德国文化,以便能够在学校正常生活学习、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不说德语,就不能融入德国社会。”

  基督教社会联盟主席、巴伐利亚州州长霍斯特·泽霍费尔15日说,“文化多元化已经消亡”,想在德国生活的人必须做好准备,掌握德语,融入社会。

  几天前,泽霍费尔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拒绝放宽移民法,表明德国已经“没有空间”接受有“文化差异”的外国人。他还特别提及土耳其人、阿拉伯人。

  有所针对

  默克尔在会议上说,德国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引入土耳其等国劳工,帮助德国战后重建。德国本以为这些劳工随后会返回家乡,但事实是,这些人留居德国,安家立业。

  德国现有人口8200万,包括约400万MSL,这些人大部分来自土耳其。

  土耳其总统阿卜杜拉·居尔或许会认可默克尔的观点。他在16日接受《南德意志报》采访时说,生活在德国的土耳其人应该“流利且没有土耳其口音地”讲德语。

  不过他说,这取决于德国政客能否为外来土耳其人提供学习语言、融入社会的机会。“这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居尔说,“我和默克尔女士说过这事。”

  美联社17日报道,近日来已有几所德国大学针对阿拉伯裔、土耳其裔德国人启动德语培训项目,让他们即便在宗教活动时也能用德语沟通。现阶段,在这些区域的大部分宗教长老不懂德语。

  “片面苍白”

  默克尔讲话在国内赢得不少保守人士赞同,但也有一些德国人认为她与德国社会“脱节”,才会出此言论。

  德国人达妮埃拉·约纳斯告诉美联社记者:“我认为默克尔的话非常片面苍白,没有真实反映这里人的生活方式。”

  居住在德国的摩洛哥移民哈基姆说:“这令人惋惜……不利于德国的(生活)氛围,说这些话没有任何用处。”

  反对党社会民主党高级官员曼努埃拉·施韦西希16日说,默克尔这样说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其实,即便在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内部,也存在不同声音。

  来自基民盟的德国劳工部长乌尔苏拉·冯德莱恩上周末接受《法兰克福汇报》采访时说,她希望德国在引入外国技术人员时能够“放低门槛”,以促进经济发展。

  德国工商会说,现阶段,德国技工缺口在40万人左右,缺少这些人意味着德国经济增长率会降低1个百分点。郭洋(新华社特稿)

  面临党内外压力 默克尔力争平衡

  ■分析

  默克尔“文化多元化失败论”一经公布,外界就议论纷纷。德国在战后是多元化进行得不错的国家,这位总理怎么能说出这样“排外”的话呢?

  很多分析认为,这是因为默克尔面临社会上和来自党内两方面的压力,所以不得不这样表态。英国广播公司援引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近期一项研究结果报道,超过30%的德国人认为德国“移民泛滥”,相同比例的德国人认为,大约1600万外国移民或有移民背景的人“冲着德国社会福利而来”。

  实际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移民问题就成为德国社会的一个令人头痛的话题。最初是东西德合并,原东德很多企业关闭,大量东部地区人涌入西部,造成西部失业率也随之攀升。后来,随着欧盟东扩扩张,欧盟成员国内部移民增加,原东西德之间的对立情绪还未完全消失,又加入了新的别的民族移民的问题。

  与此同时,整个西欧地区也产生了同样的问题,比如法国。这些新移民因为文化和语言的问题,往往不容易找到工作,有一些人就从事犯罪活动。这样,右翼分子又借此煽动民族主义,弱势的移民中也出现极端分子,双方对立加重。

  德国关于移民的争议,随着两年前的经济衰退的发展,更加激烈,即使现在经济有所好转,但由于失业率还是很高,所以并未停息,在今年八月还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当时,德国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前高官蒂落·扎拉青出书,对外国移民出言不逊,尤其对MSL团体,更有侮辱之嫌。扎拉青也因此遭到革职。不过,他的某些“排外”观点却得到不少德国民众支持。

  同时,基民盟党内也有强硬的声音。上周基民盟在巴伐利亚州的姐妹党基督教社会主义联盟的领导人霍斯特·细霍夫就说“很显然,那些来自不同的文化的一名,是很难融入德国社会的。”“文化多元化已死。”他的言论可以说是个代表。默克尔16日的强硬演说,似乎是为了要安抚批评她的人。

  当然,身为总理的默克尔在公开讲话时还是要做到力求平衡。她虽然对移民融入德国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呼吁,德国应该接受外来文化进入德国的现实;她一方面提醒提防“社会体系遭外来移民拖累”,一方面又承认德国经济需要海外专业人员带动增长。而且一再维护德国尊重移民的形象。 ·钱克锦·

http://news.sohu.com/20101019/n276004031.shtml据新华社电 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16日说,在德国构建多元文化社会的努力“彻底失败”。外国移民应更多地学习德语,融入社会。

  默克尔当天在基督教民主联盟一场会议上说:“文化多元化彻底失败。”她告诉与会者,德国过去对外来移民要求甚低。让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没有完全“融合”的情况下并行生活,这种做法行不通。德新社援引默克尔的话说,“不说德语,就不能融入德国社会”。德国不仅应帮助外来移民,还要试图改变他们。

  路透社说,默克尔面临基督教民主联盟内部压力,不少成员希望她针对不愿融入德国社会的移民采取严厉移民政策。默克尔上述讲话意在安抚批评者。

  今年8月,德国中央银行时任董事会成员蒂落·扎拉青发表有歧视倾向的种族和移民言论,引发德国社会对移民问题的大讨论。德国总统武尔夫呼吁德国不要排斥外来移民。

http://news.sina.com.cn/w/2010-10-18/015118244700s.shtml

默克尔称文化多元化失败 融入德国需说德语

  10月16日,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的一席话引起世界关注,在她所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的一场会议上,这位德国总理宣称:“(德国)的文化多元化彻底失败。”并说,如果外来移民不说德语,就不能融入德国社会。默克尔告诉与会者,德国过去对外来移民要求甚低。让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没有完全“融合”的情况下并行生活,这种做法行不通。

  话语一出,德国长期以来有关外国移民的争论进一步升温。尤其是在多元化和尊重少数族群各项权利渐成世界趋势的今天,德国总理这一席话,也让人们在对其发言背景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对这个欧洲发达国家的移民政策进行猜测。

  “彻底失败”

  默克尔当天在所在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的一场会议上说,在德国构建多元文化社会、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快乐生活的努力“彻底失败”。

  她说,德国欢迎外国移民,但他们必须学习德语,接受德国文化,以便能够在学校正常生活学习、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不说德语,就不能融入德国社会。”

  基督教社会联盟主席、巴伐利亚州州长霍斯特·泽霍费尔15日说,“文化多元化已经消亡”,想在德国生活的人必须做好准备,掌握德语,融入社会。

  几天前,泽霍费尔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拒绝放宽移民法,表明德国已经“没有空间”接受有“文化差异”的外国人。他还特别提及土耳其人、阿拉伯人。

  有所针对

  默克尔在会议上说,德国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引入土耳其等国劳工,帮助德国战后重建。德国本以为这些劳工随后会返回家乡,但事实是,这些人留居德国,安家立业。

  德国现有人口8200万,包括约400万MSL,这些人大部分来自土耳其。

  土耳其总统阿卜杜拉·居尔或许会认可默克尔的观点。他在16日接受《南德意志报》采访时说,生活在德国的土耳其人应该“流利且没有土耳其口音地”讲德语。

  不过他说,这取决于德国政客能否为外来土耳其人提供学习语言、融入社会的机会。“这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居尔说,“我和默克尔女士说过这事。”

  美联社17日报道,近日来已有几所德国大学针对阿拉伯裔、土耳其裔德国人启动德语培训项目,让他们即便在宗教活动时也能用德语沟通。现阶段,在这些区域的大部分宗教长老不懂德语。

  “片面苍白”

  默克尔讲话在国内赢得不少保守人士赞同,但也有一些德国人认为她与德国社会“脱节”,才会出此言论。

  德国人达妮埃拉·约纳斯告诉美联社记者:“我认为默克尔的话非常片面苍白,没有真实反映这里人的生活方式。”

  居住在德国的摩洛哥移民哈基姆说:“这令人惋惜……不利于德国的(生活)氛围,说这些话没有任何用处。”

  反对党社会民主党高级官员曼努埃拉·施韦西希16日说,默克尔这样说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其实,即便在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内部,也存在不同声音。

  来自基民盟的德国劳工部长乌尔苏拉·冯德莱恩上周末接受《法兰克福汇报》采访时说,她希望德国在引入外国技术人员时能够“放低门槛”,以促进经济发展。

  德国工商会说,现阶段,德国技工缺口在40万人左右,缺少这些人意味着德国经济增长率会降低1个百分点。郭洋(新华社特稿)

  面临党内外压力 默克尔力争平衡

  ■分析

  默克尔“文化多元化失败论”一经公布,外界就议论纷纷。德国在战后是多元化进行得不错的国家,这位总理怎么能说出这样“排外”的话呢?

  很多分析认为,这是因为默克尔面临社会上和来自党内两方面的压力,所以不得不这样表态。英国广播公司援引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近期一项研究结果报道,超过30%的德国人认为德国“移民泛滥”,相同比例的德国人认为,大约1600万外国移民或有移民背景的人“冲着德国社会福利而来”。

  实际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移民问题就成为德国社会的一个令人头痛的话题。最初是东西德合并,原东德很多企业关闭,大量东部地区人涌入西部,造成西部失业率也随之攀升。后来,随着欧盟东扩扩张,欧盟成员国内部移民增加,原东西德之间的对立情绪还未完全消失,又加入了新的别的民族移民的问题。

  与此同时,整个西欧地区也产生了同样的问题,比如法国。这些新移民因为文化和语言的问题,往往不容易找到工作,有一些人就从事犯罪活动。这样,右翼分子又借此煽动民族主义,弱势的移民中也出现极端分子,双方对立加重。

  德国关于移民的争议,随着两年前的经济衰退的发展,更加激烈,即使现在经济有所好转,但由于失业率还是很高,所以并未停息,在今年八月还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当时,德国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前高官蒂落·扎拉青出书,对外国移民出言不逊,尤其对MSL团体,更有侮辱之嫌。扎拉青也因此遭到革职。不过,他的某些“排外”观点却得到不少德国民众支持。

  同时,基民盟党内也有强硬的声音。上周基民盟在巴伐利亚州的姐妹党基督教社会主义联盟的领导人霍斯特·细霍夫就说“很显然,那些来自不同的文化的一名,是很难融入德国社会的。”“文化多元化已死。”他的言论可以说是个代表。默克尔16日的强硬演说,似乎是为了要安抚批评她的人。

  当然,身为总理的默克尔在公开讲话时还是要做到力求平衡。她虽然对移民融入德国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呼吁,德国应该接受外来文化进入德国的现实;她一方面提醒提防“社会体系遭外来移民拖累”,一方面又承认德国经济需要海外专业人员带动增长。而且一再维护德国尊重移民的形象。 ·钱克锦·

http://news.sohu.com/20101019/n276004031.shtml


文化多元化应当是积极主动地,而不是被动牵强的。
如果外来者自己不能融入这个社会,或者改变这个社会,那么他自己失败了。外来者在积极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保留自己的文化是无可无厚非的,但社会不需要为其融入的失败而承担任何责任。

比如一个人要加入一个圈子,他必须接受这个圈子的东西,在这个前提下保留自己的特异性不会受到规则上的排斥。如果他想一直保持自己的某些独立性,那么他自己需要付出努力,让圈子变得包含其特异性。付出与收获总是相应的。
这个圈子所要做的就是不排斥别人加入,并让其发展的努力。

文化多元化应当是积极主动地,而不是被动牵强的。
如果外来者自己不能融入这个社会,或者改变这个社会,那么他自己失败了。外来者在积极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保留自己的文化是无可无厚非的,但社会不需要为其融入的失败而承担任何责任。

比如一个人要加入一个圈子,他必须接受这个圈子的东西,在这个前提下保留自己的特异性不会受到规则上的排斥。如果他想一直保持自己的某些独立性,那么他自己需要付出努力,让圈子变得包含其特异性。付出与收获总是相应的。
这个圈子所要做的就是不排斥别人加入,并让其发展的努力。
哈哈,连巴伐利亚汽车都成为土耳其人的了。
昂格拉可以去砸玻璃,搞点水晶之夜啊。
德国危险了,要变成北土耳其国了。:D
大量移民的话不允许在某地集中居住。早期也不应该允许家庭整体移民。这样会大大加快同化速度。
自食其果
BF-109 发表于 2010-12-23 08:00


盗一起斯坦
我们要保护土耳其人的文化和民族自决等基本人权!难道连人家说什么语言还要管吗?这还有没有人权了?
活该。
默大妈和她的绿毛土鸡龟公还有绿毛黑龟公,有得玩了!


一帮欧洲大SB把自己给玩死掉……

要么自己把人家杀掉然后继续堕落,要么不管不问让人家把自己杀掉

文化要向前发展是靠自己的主体取汲取外来好的事物,所谓洋为中用也,建议他们读读太祖的书

一帮欧洲大SB把自己给玩死掉……

要么自己把人家杀掉然后继续堕落,要么不管不问让人家把自己杀掉

文化要向前发展是靠自己的主体取汲取外来好的事物,所谓洋为中用也,建议他们读读太祖的书
很好,TG的NC民族政策也要好好反思
我们国家呢
帆布大包 发表于 2010-12-23 11:39
有人吗?
文化多元化不能理解为多种文化平行发展 权利均等

文化多元化不能理解为多种文化平行发展 权利均等
bjnr 发表于 2010-12-23 17:37



    恩 其实所谓文化多元化 的初衷和文化基本没有关系。
还是从经济上考虑的。各大企业需要大量的低价劳动力。加上土耳其历史上就和德国很有渊源。为了在剥削的同时美化一下,才向普通民众提出所谓文化多元化的。结果为了面子工程把里子都折进去了。。。。。
我们的ZF应该吸取教训啊。
文化多元化不能理解为多种文化平行发展 权利均等
bjnr 发表于 2010-12-23 17:37



    恩 其实所谓文化多元化 的初衷和文化基本没有关系。
还是从经济上考虑的。各大企业需要大量的低价劳动力。加上土耳其历史上就和德国很有渊源。为了在剥削的同时美化一下,才向普通民众提出所谓文化多元化的。结果为了面子工程把里子都折进去了。。。。。
我们的ZF应该吸取教训啊。
  我们应该吸取德国等欧洲国家沦陷的教训,避免沦陷。
侠客尚 发表于 2010-12-23 19:04


    在对待绿教劳工和外籍劳工上 一定要慎重 但不是缩头缩脑
   对于外来文化 允许保存自己的文化传统 但是必须融合到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中
bjnr 发表于 2010-12-24 14:42

“我们首先是安拉的信民,其次才是国家的公民”

islam02.jpg
bjnr 发表于 2010-12-24 14:42


    其实当初移民的时候。不要让他们过于集中居住。限制每个地区内的移民数量。尽可能选择年轻移民。并且在初期不允许家庭化家族化的整体移民。让年轻移民多接受新环境的习俗传统,就能很好的控制住所谓的文化侵蚀,促进文化融合。
bjnr 发表于 2010-12-24 14:42


    还是得向唐朝学习,不得用番姓,得用汉姓说汉话学礼仪,否则让他们难以立足
歌剧院幽灵 发表于 2010-12-24 14:51


    分散化  世俗化  习惯同化  轻教义
ppkshock 发表于 2010-12-24 15:16


    本来进行的挺好 后来自己作废
看看老欧洲,英法德哪个先彻底被绿化。
吕宁思:法国“禁袍令”的来龙去脉

http://v.ifeng.com/include/exterior.swf?guid=6b9e5646-2db6-4246-8932-ad30d2a2cbdd&AutoPlay=false
就在法国、比利时、丹麦、意大利、奥地利等国有意出台法令限制MSL穿戴只露出双眼的布卡罩袍之际,西班牙议会却“与众不同”地否决了这一提议。

  据阿联酋《国家报》和美联社21日消息,20日,西班牙议会以183票反对、162票赞成、2人弃权的优势,否决了禁止MSL妇女穿戴罩袍的提议。此前该提议是由西班牙在野的人民党提出的。分析人士指出,人民党的这一提议出于政治目的,因为西班牙公共场合极少有穿妇女穿MSL罩袍。

  此前,法国下议院以355票赞成、1票反对的压倒性票数通过了这项禁令。比利时和荷兰也有意禁止MSL妇女在公共场合穿罩袍。此外,奥地利和瑞士正在观望。

  西班牙不是欧洲唯一一个反对禁止MSL罩袍的国家。本月17日,英国移民事务大臣格林公开表示,英国不会通过禁穿罩袍的法令。(李杰)

http://www.dzwww.com/rollnews/guoji/201007/t20100721_6378576.htm
我觉得所谓的多元化,应该是在一个主体文化的包容下,有多元的文化加以丰富。
因赞扬黎巴嫩真主党 CNN编辑被炒鱿鱼

据美国《纽约每日新闻》报纸7月7日消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中东事务资深编辑奥克塔维亚·纳斯尔,因为在推特发文赞扬被美国列为恐怖分子的已故的黎巴嫩真主党精神领袖法德拉拉,而被免职。



报道称,纳斯尔上周在推特中提到,“她对法德拉拉、这位她非常尊敬的真主党伟人之一不幸病故而感到伤心。”之后面对扑面而来的批评之声,她在6日的博客中说,她“不该发表如此过度简化的评论,对自己发表的推特文章深表遗憾。”不过,她仍赞扬法德拉拉是推动女权发展的先锋。


然而尽管如此,CNN还是在7日将其免职。CNN国际新闻采访资深副总裁帕里萨表示,纳斯尔的推文造成严重回响,就如同她在博客中说的,她不应发表这么一份过度简化的评论。帕里萨表示,CNN感谢纳斯尔过去的辛劳工作。


纳斯尔1990年加入CNN,是CNN中东事务资深编辑。

http://news.163.com/10/0708/12/6B2NQQ07000146BD.html

http://lt.cjdby.net/thread-955592-1-1.html
丹麦报纸拒绝刊登讽刺基督漫画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274001.shtml

     这是个被遗忘的新闻?
  一些人在谴责MSL对丹麦漫画事件中的不满,而面对同样的宗教辱圣行为,同样是漫画,同样是一家丹麦报社。怎么能够对这样的双重标准无视呢?
  假如你不能公义,就没有资格口谈公义,侮辱的不仅仅是你的人格,更是公义本身!http://www.stnn.cc/global/world/t20060209_135963.html
  【星岛网讯】首先刊登被指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漫画的丹麦报章《日德兰邮报》(Jyllands-Posten),过往曾拒绝刊登有关耶稣的漫画,理由是那些漫画惹人反感。事件显示这份丹麦报章在处理涉及宗教的漫画时存在双重标准。
  
  据香港《星岛日报》9日报道,漫画家兹耶勒说:“当我将我(有关耶稣)的漫画展示给身边的基督徒时,没有人觉得被冒犯,但那份报章的编辑却拒绝刊登,他的理由是他觉得那些漫画不但冒犯基督徒,而且连普通读者也会觉得过火。”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不同,基督教堂常有关于耶稣的描绘,天主教堂更陈设耶稣像,但基督徒也对亵渎其信仰对象的描述反感,特别是电影中对耶稣的描绘。伊斯兰教则把描绘先知穆罕默德视大逆之罪。
  
  兹耶勒在送给路透社的电邮中指出,自己的漫画在三年前曾被《日德兰邮报》拒绝刊登。挪威一份报章上周末则刊登他的一系列漫画,内容讽刺耶稣复活。不过他强调,当时拒绝刊登他漫画的编辑和早前决定刊登讽刺穆罕默德漫画的编辑,并非同一人,但前者依然在《日德兰邮报》工作。
  
  路透社曾欲采访当年拒绝刊登兹耶勒漫画的《日德兰邮报》编辑,但联络不上他。
  
  不过兹耶勒认为,现在继续讨论《日德兰邮报》是否判断错误,与全球的抗议浪潮已不相干。他说:“适当地解释我三年前的遭遇,也许怎也不会令事态恶化;也许不再理会它会更好。”(星岛日报)
瑞士公投 禁建QZS尖塔

(台湾)   (2009-11-30)

  (联合早报网讯)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瑞士廿九日就“禁止在瑞士兴建伊斯兰教QZS叫拜楼(宣礼塔)”举行公民投票。尽管瑞士政府呼吁选民不要支持这项提案,但官方公布的投票结果显示,超过五七.五%的瑞士选民仍投下了赞成票。根据官方公布的资料,瑞士廿六个邦中只有四个邦,反对这项提案的选民占多数。

  瑞士法律规定,只要超过十万人联署,便可把涉及宪法的议案交付全民公决。提案是由右派阵营最大党“瑞士人民党”(Swiss People’s Party)以及基督教团体发起。

  极右派发起 五七.五%投赞成票

  这项提案是要在宪法中增加“禁止兴建QZS叫拜楼(宣礼塔)”修正条款。人民党表示,尖塔状的叫拜楼象征伊斯兰教法以及意识形态,和瑞士民主格格不入,而尖塔在宗教上的寓意远超过建筑义涵,代表瑞士接受伊斯兰教法。

  瑞士的MSL约占总人口六%,仅次于基督徒。他们大多来自前南斯拉夫联邦各加盟共和国,没有推动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纪录,也相当低调。




  瑞士全境只有四座QZS尖塔,没有公开的MSL祈祷室,新建QZS尖塔的计画几乎都被打回票。

  政府忧坏形象 企业担心冲击经济

  瑞士政府担心,禁令过关将在MSL社区掀起骚乱,殃及该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外交关系。企业界也忧心忡忡,认为会破坏瑞士标榜的开放与包容形象,导致伊斯兰国家杯葛瑞士产品,并激怒把财产存在瑞士金融机构的全球MSL富豪,严重打击瑞士经济。




  人权团体“国际特SE组织”警告,禁令若通过,代表瑞士违反言论与宗教自由。 瑞士MSL则表示,锡克教寺庙与东正教堂近来都在瑞士大兴土木,公投提案只拿伊斯兰尖塔开刀,显然是针对MSL的歧视。

  人民党国会议员费辛格(Oskar Freysinger)否认个中有任何歧视,他表示自己很尊敬MSL,但对伊斯兰教义及律法无法认同。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09/11/taiwan091130b.shtml
英国人担心QZS取代教堂

  2007年04月09日08:39  

  英格兰北部的克利瑟罗小镇有一个废弃教堂,过去30年来,当地的MSL一直要求将它改建成QZS。而直到去年12月份,经过镇议会投票,MSL的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然而,总有英国人往改建后的QZS扔石头,砸坏了多扇窗户。4月2日的《纽约时报》评论称,这个QZS所经历的一切生动反映出英国在宗教问题上面临的挑战。

  克利瑟罗共有1.45万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近30年来,当周边工业化城镇纷纷建起QZS时,该镇始终坚守基督教文化,被认为是“阻挡QZS的最后一道防线”。而随着越来越多的MSL移民拥入英国各个城市,克利瑟罗的宗教、人口结构也变得更加多元。

  大约30年前,来自巴基斯坦的穆罕默德·阿沙德和儿子一起,先后8次向镇议会申请修建一座QZS,甚至提议在该镇边缘地带买下一幢房子或一块地,充当信徒做礼拜的场所,却遭到了驳回。据阿沙德的儿子转述,他们的申请在议会听证会上引来了一片嘘声,甚至有人不客气地喊道:“巴基斯坦人,滚回家去吧!”随着当地MSL的影响逐渐上升,镇议会终于通过了改建决议。投票当天,150人的会议大厅坐得满满当当的,武装警察严密把守着整座议会大楼。最终,镇议员以7票赞成、5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这项提案。

  据统计,英国现有160万MSL,占总人口的2.7%。近年来,英国上议院的MSL议员人数从零增加到了7人,牛津大学也专门成立了伊斯兰研究中心。在布莱克伯恩市,当地8万居民中已有3万MSL,其中10岁以下儿童里基督徒和MSL的人数已经相差无几。基督教在英国的影响日趋衰落。许多本土出生的英国人,特别是老一辈人,都很担心。牧师艾伦·比令斯说:“从表面上看,人们反对的仅仅是移民带来的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空间和资源被占用等问题,但实际上,这些反对的声音表达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不安,其中包括了对未来英国文化发展趋势和国家走向的忧虑与恐惧。”▲

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5581162.html

    《环球时报》 (2007-04-05 第04版)
英国多数雇主不挂圣诞装饰 以免得罪其它宗教

2006年12月06日08:15



  中新社伦敦十二月五日电 圣诞节快到,英国原来许多办公室都会挂上圣诞装饰,但今年却不同,有近四分三的雇主为免得罪其它宗教,决定不挂圣诞装饰。

  BBC中文网报道说,有关的调查访问了二千多位雇主,其中百分之七十四恐怕引起不满,甚至会引起对公司的诉讼,因此拒绝摆放圣诞树以及有着圣诞意义的装饰。

  这项调查正值许多基督徒认为他们所见到的是试图清除圣诞节的宗教意义,他们对此表示关注。英国约克大主教近期曾经表示,公开的无神论正破坏英国宗教的遗产。这个调查看来只会加深这些恐惧。

  一九九八年,一个地方当局曾提出把圣诞节改名为冬天节(Winterval)。 今年,英国政府发出的圣诞卡,被形容为没有宗教味道;而邮局发行的邮票,以雪人和驯鹿为主,要找到圣婴与三博士,可能就不容易。

  圣诞节(十二月二十五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现已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通常会有两周的公众假期,类似中国的农历春节。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6/5130641.html
“节日”还是“圣诞”圣诞节也要讲“政治”

2005年12月28日08:37



  在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国家里,圣诞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男女老少见面时必定要互相祝愿“圣诞快乐!”

  但这简单的一声“圣诞快乐”,对在国际组织工作的我来说,却不是那么容易就开得了口的。原因很简单,英文中的“圣诞节”是“基督弥撒”的缩写,是一个有宗教色彩的节日。你祝愿人家“基督弥撒”,但人家信不信基督呢?向非基督教徒祝贺“圣诞快乐”往好处说是对牛弹琴,但是如果碰上少数有牛脾气的人,有可能会硬邦邦地把你顶回去:“这不是我的节日!”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遇到同事最好笼统地说“节日快乐”,反正新年马上就要到了。这种尴尬在美国也常见。美国是以基督教为主流文明的国家。美国的货币印着“我们信任上帝”;总统就职,要手抚《圣经》宣誓;政治人物演讲,常在结尾祈求“上帝保佑美国”。在这样的氛围下,圣诞前后美国人见面相互说句“圣诞快乐”本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美国又是世界上最讲“政治”的国家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就开始出现了“PC运动”。这里的PC可不是大家熟知的“个人计算机”的缩写,而是“Political Correctness”,即说话要讲“政治正确”,避免伤害他人感情。按照PC的要求,上年纪的人被称为“高级公民”,土著人要称“原住民”,瞎子称“视觉不便者”,等等。同样道理,假如一位基督教徒对MSL教徒说“圣诞快乐”,不仅很可能会引起不快,而且有可能被看作是“骚扰MSL”行为,性质与性骚扰一样严重,会引起法律诉讼。所以,为了照顾非基督教人士的感情,美国社会的一部分人也开始力图淡化“圣诞节”的基督教内涵。美国国会外每年12月份都要装饰的圣诞树(Christmas Tree)已经改名为“节日树”(Holiday Tree);一些地方政府不允许在圣诞期间装饰市政厅;学校不允许学生团体演奏圣诞音乐;商场的节日商品清单不再称为“圣诞商品目录”,而改称为“节日祝愿手册”;伊利诺伊州政府干脆禁止公务员在工作岗位上说“圣诞快乐”。

  菲律宾是亚洲唯一的天主教国家,老百姓从11月就开始装饰街道,到了12月中旬“圣诞快乐”就不绝于耳,绝没有政治不正确的问题。然而,菲律宾移民局却在最近向机场移民官员下令,在圣诞期间不许主动向旅客说“圣诞快乐”。究其原因,是为了讲“廉洁的政

  治”。原来,往年到了这个时候,菲律宾在国外打工的侨民返乡过节,在菲律宾工作的外国人也纷纷出去度假,各大机场熙熙攘攘。在这个时刻负责检查证件的移民官员主动向旅客祝愿“圣诞快乐”,然后再伸出手来,实际上发出了索要小费的强烈信号。为了制止这种情况发生,今年移民局干脆禁止下属官员主动说“圣诞快乐”,而是以微笑代替问候。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过圣诞不过是一种消费时尚。换句话说,圣诞就是商家“生蛋”的手段,已经没有了宗教色彩。当然,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街坊娶媳妇邻居跟着兴奋”的事情也不局限于中国。不信,再过些天到了中国春节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美国和许多国家的商店里也都会大红灯笼高高挂,图个狗年大吉大利。按照惯例,到了那一天,我的外国同事们不论是什么宗教背景,一个个都会毫无顾忌地学着广东口音说一句“经济正确”的新年祝词:KungHeiFatChoy(恭喜发财)!▲(作者是亚洲开发银行项目官员。)

  <<环球时报>> 2005年12月26日 第十一版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3980330.html
外媒:英首相抨击英国文化多元化催生恐怖主义
2011年02月06日   来源:新华网     
  英国《独立报》2月5日文章  原题:卡梅伦:我的多元文化战争(作者 奥利弗·赖特杰罗姆·泰勒)
  戴维,卡梅伦今天对存在了30年的英国多元文化发动猛烈攻击,认为这种文化助长了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直接催生了本土伊斯兰恐怖主义。

  卡梅伦说,英国必须奉行“强有力的自由主义” 政策,把平等、法治和言论自由的价值观推广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他的主张严重背离了此前历届政府的方针。

  他警告MSL团体,如果他们不支持妇女权益并推动融合,就会彻底失去政府的资助。所有在英国的移民必须讲英语。学校必须向学生讲授英国的共同文化。

  卡梅伦今天将在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上发表讲话,阐述这项新政策。该政策将构成今年晚些时候出台的政府反恐新战略的基础。

  不过,上述言论已经激怒了MSL团体,因为就在他发表讲话的同一天,预计极右翼组织“保卫英国联盟”将策划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反MSL行游。MSL团体指责卡梅伦把有失公平的责任强加于少数族裔群体,一方面要求他们实现融合,同时却没有强调广大社会将如何帮助移民得到英国的接纳。他们认为,他的讲话表明中右翼欧洲政府携手对多元文化发动了攻击,同时指出,他是在德国作此表态的,而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也发动了类似攻击。

  有人认为,西方调整外交政策就能消除伊斯兰恐怖威胁。卡梅伦将在讲话中驳斥这种观点,并且指出,英国必须铲除国内的极端主义意识形态根源。他将在讲话中表示:“我们没能(向MSL青年)描绘一种他们愿意归属的社会前景。我们甚至容忍那些行为与我们的价值观相悖的封闭群体。所有这些原因使得一些MSL青年感到无所依托。在寻找归属和信仰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落入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陷阱。”

  他还说,将来只有信奉普世人权(尤其是妇女权益)和推动融合的组织才能获得公共资金的支持。他茌讲话中指出:“坦率地说,我们要改变近年来的被动容忍态度,积极奉行强有力的自由主义。”

  但是,MSL团体认为卡梅伦的做法过于简单化,不可能成功解决极端主义的问题。“信仰重要”组织的创建者菲亚兹·穆加勒说:“社会群体并非一成不变。有些群体认同英国,还有些群体并不完全认同英国。先对这些社会群体横加指责,然后削减相关社会资金,必定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MSL拥护英国”组织主席伊纳亚特·邦拉瓦拉说:“绝大多数英国MSL都为自已是英国人而感到自豪,少数极端主义团体的荒唐行为令他们惊骇。”★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42968/57662/13869399.html
环球资讯:***学生增多 英法德学校午餐纷纷禁食猪肉
http://tieba.baidu.com/f?kz=829900236
澳大利亚***领袖希望让一夫多妻合法化
http://lt.cjdby.net/thread-1140444-1-1.html
港报:香港伊斯兰墓地严重不足(转载)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349648.shtml
土耳其大饼已经是德国快餐文化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