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航空数典忘祖 成2010年最不齿公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38:54
洪都航空数典忘祖 成2010年最不齿公司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6日  投资快报


点击查看最新行情




  见习记者 李茵琳
  要数今年脸皮最厚的一家公司,非洪都航空(31.48,-0.61,-1.90%)(600316)莫属了。在今年11月份,洪都航空的一份“最绝情”公告否定了防务性资产注入的预期,并且连续三天把公司的股价钉在了跌停板上。然而,正是因为有资产注入的想象空间,加上公司高管的言论,才把股价在两年的时间里以8倍的增速上涨。令投资者气愤的是,就在发布公告之前,公司的大股东加紧了减持的步伐,使其成为这场暴跌悲剧中唯一的“幸存者”。洪都航空这种置投资者不管、数典忘祖的做法让人不齿。
  股价涨8倍  业绩降6成
  在发布“最绝情”公告之前,洪都航空的股价曾经辉煌一时。
  由于受到资产注入的预期炒作,洪都航空在今年屡创新高。6月分以来,上涨势头迅猛,到10月份,股价曾经一度创出了67.09元的历史最高价。
  事实上,股价上涨应该追溯到两年前。2008年11月4日,洪都航空随大盘见底,随后,股价被一只无形之手托起,节节攀升。此后,关于中航工业将防务性资产注入到洪都航空的传言就开始在市场流传。
  记者查阅了洪都航空以往的市场走势,在2008年市场最低迷时,股价曾至9元的低位。对比起公告前近67元的高价,短短两年的时间涨了近8倍。
  就在“最绝情”公告发布之前,还有机构纷纷对洪都航空的资产注入表现乐观。其中,光大证券(15.68,-0.29,-1.82%)对之调升至“买入”评级。其研究报告显示,公司作为中航防务资产平台,空间很大。作为中航防务资产的唯一上市平台,其资产注入的可能性很大,“我们认为公司是个长期投资的好标的,未来保守估计市值至少500亿。”
  然而,与一路高唱凯歌的股价不同,洪都航空的基本面却在“静悄悄”地发生微妙变化。今年的三季报显示,公司盈利能力大不如前。今年前三季,营业利润3,034万元,同比下降64.33%。公司方面称,主要是由于此次增发收购洪都公司拥有的出口型L15高级教练机等飞机业务及相关资产已经交割,并于三季报进行合并报表,该部分资产的并入短期内对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天上掉下一块“砖头”
  就在全世界都以为洪都航空的资产注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时,突然从天上掉下一块“砖头”无情地砸向投资者。今年11月份,洪都航空发布史上“最绝情”的公告,表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航工业”)从未考虑过将所属防务资产注入公司,未来也不会考虑将防务资产注入公司;中航工业并未对所属防务资产进行任何形式与上市重组相关的准备工作,在未来几年内也不会将防务资产注入现有的由中航工业作为实际控制人的上市公司。
  这则公告无疑把洪都航空的股价推向悬崖。自11月10日公告发布以来,洪都航空惨遇三个“一字”跌停,股价由公告前的近46元,一度下跌到29元,跌幅接近37%。股价回到今年6月份的位置。
  对于这块始料不及的“砖头”,机构可谓大跌眼镜,纷纷指责洪都航空“数典忘祖”。一位军工行业研究员表示,研究基本上是根据现有框架结构予以推断的,但公司在这方面释放的信息也比较强烈。上述研究员表示,由于洪都航空是中航系防务公司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结合公司的表态,其注资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因此,机构如此推断并不存在问题。
  大股东成最大受益人
  在澄清公告出炉前1个多月,大股东中航科工便大举减持,成为股价暴涨过程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事实上,洪都航空的这次暴涨行情,公司高管“模糊视线”的误导性表述是导火线。
  2009年3月11日,洪都航空时任董事长吴方辉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重组后的中航集团防务平台中,洪都航空是唯一的上市公司,因此要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作用,参与中航集团的整体战略思考。”
  到了今年,注资的预期再次被推向了高潮。洪都航空在2009年年报中清晰地写着,“中航集团旗下的十大板块原则上不再进行新的IPO,洪都航空作为中航集团旗下一上市公司,有望成为其重要的整合平台。”
  而就在大股东停止减持动作之后,洪都航空就发布了澄清公告。对此,市场人士不禁提出疑问,在这场下跌的“悲剧”中,为什么只有大股东分享到暴涨盛宴,是巧合还是蓄谋?
  众说纷纭
  ●著名财经评论员  皮海洲
  洪都航空的资产注入题材更像是该公司设计的一个圈套,投资者也纷纷掉进这个圈套。公司的这种做法无疑给资产重组题材的炒作增加了风险,同时也给资产重组题材的炒作敲响了一次警钟。
  ●著名财经评论员  叶檀
  没见什么机构把明目张胆的暗示界定为内幕交易,微弱的民间追究质询改变不了大股东获取不义之财。
  ●投资者王先生
  每天都一个走势,真着急、无奈,虽加了很多仓,但子弹已所剩无几,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它(洪都航空)了。
  ●投资者张小姐
  没及时逃顶,锁定利润,三个跌停板,什么利润都没了,连跑的机会都不给我。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101216/23589119991.shtml洪都航空数典忘祖 成2010年最不齿公司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6日  投资快报


点击查看最新行情




  见习记者 李茵琳
  要数今年脸皮最厚的一家公司,非洪都航空(31.48,-0.61,-1.90%)(600316)莫属了。在今年11月份,洪都航空的一份“最绝情”公告否定了防务性资产注入的预期,并且连续三天把公司的股价钉在了跌停板上。然而,正是因为有资产注入的想象空间,加上公司高管的言论,才把股价在两年的时间里以8倍的增速上涨。令投资者气愤的是,就在发布公告之前,公司的大股东加紧了减持的步伐,使其成为这场暴跌悲剧中唯一的“幸存者”。洪都航空这种置投资者不管、数典忘祖的做法让人不齿。
  股价涨8倍  业绩降6成
  在发布“最绝情”公告之前,洪都航空的股价曾经辉煌一时。
  由于受到资产注入的预期炒作,洪都航空在今年屡创新高。6月分以来,上涨势头迅猛,到10月份,股价曾经一度创出了67.09元的历史最高价。
  事实上,股价上涨应该追溯到两年前。2008年11月4日,洪都航空随大盘见底,随后,股价被一只无形之手托起,节节攀升。此后,关于中航工业将防务性资产注入到洪都航空的传言就开始在市场流传。
  记者查阅了洪都航空以往的市场走势,在2008年市场最低迷时,股价曾至9元的低位。对比起公告前近67元的高价,短短两年的时间涨了近8倍。
  就在“最绝情”公告发布之前,还有机构纷纷对洪都航空的资产注入表现乐观。其中,光大证券(15.68,-0.29,-1.82%)对之调升至“买入”评级。其研究报告显示,公司作为中航防务资产平台,空间很大。作为中航防务资产的唯一上市平台,其资产注入的可能性很大,“我们认为公司是个长期投资的好标的,未来保守估计市值至少500亿。”
  然而,与一路高唱凯歌的股价不同,洪都航空的基本面却在“静悄悄”地发生微妙变化。今年的三季报显示,公司盈利能力大不如前。今年前三季,营业利润3,034万元,同比下降64.33%。公司方面称,主要是由于此次增发收购洪都公司拥有的出口型L15高级教练机等飞机业务及相关资产已经交割,并于三季报进行合并报表,该部分资产的并入短期内对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天上掉下一块“砖头”
  就在全世界都以为洪都航空的资产注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时,突然从天上掉下一块“砖头”无情地砸向投资者。今年11月份,洪都航空发布史上“最绝情”的公告,表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航工业”)从未考虑过将所属防务资产注入公司,未来也不会考虑将防务资产注入公司;中航工业并未对所属防务资产进行任何形式与上市重组相关的准备工作,在未来几年内也不会将防务资产注入现有的由中航工业作为实际控制人的上市公司。
  这则公告无疑把洪都航空的股价推向悬崖。自11月10日公告发布以来,洪都航空惨遇三个“一字”跌停,股价由公告前的近46元,一度下跌到29元,跌幅接近37%。股价回到今年6月份的位置。
  对于这块始料不及的“砖头”,机构可谓大跌眼镜,纷纷指责洪都航空“数典忘祖”。一位军工行业研究员表示,研究基本上是根据现有框架结构予以推断的,但公司在这方面释放的信息也比较强烈。上述研究员表示,由于洪都航空是中航系防务公司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结合公司的表态,其注资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因此,机构如此推断并不存在问题。
  大股东成最大受益人
  在澄清公告出炉前1个多月,大股东中航科工便大举减持,成为股价暴涨过程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事实上,洪都航空的这次暴涨行情,公司高管“模糊视线”的误导性表述是导火线。
  2009年3月11日,洪都航空时任董事长吴方辉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重组后的中航集团防务平台中,洪都航空是唯一的上市公司,因此要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作用,参与中航集团的整体战略思考。”
  到了今年,注资的预期再次被推向了高潮。洪都航空在2009年年报中清晰地写着,“中航集团旗下的十大板块原则上不再进行新的IPO,洪都航空作为中航集团旗下一上市公司,有望成为其重要的整合平台。”
  而就在大股东停止减持动作之后,洪都航空就发布了澄清公告。对此,市场人士不禁提出疑问,在这场下跌的“悲剧”中,为什么只有大股东分享到暴涨盛宴,是巧合还是蓄谋?
  众说纷纭
  ●著名财经评论员  皮海洲
  洪都航空的资产注入题材更像是该公司设计的一个圈套,投资者也纷纷掉进这个圈套。公司的这种做法无疑给资产重组题材的炒作增加了风险,同时也给资产重组题材的炒作敲响了一次警钟。
  ●著名财经评论员  叶檀
  没见什么机构把明目张胆的暗示界定为内幕交易,微弱的民间追究质询改变不了大股东获取不义之财。
  ●投资者王先生
  每天都一个走势,真着急、无奈,虽加了很多仓,但子弹已所剩无几,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它(洪都航空)了。
  ●投资者张小姐
  没及时逃顶,锁定利润,三个跌停板,什么利润都没了,连跑的机会都不给我。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101216/23589119991.shtml
正是因为要打击内幕,才搞的他。
挺不错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