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通胀可考虑里根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08:15
核心提示:为了避免经济泡沫化,中国不应默许通胀长期化以换取转型,以免面临更为棘手的滞胀危机。

据媒体报道,中国政府明年可能会提高通胀目标。如果消息真实,这将是非常危险的决定,因为中国目前的通胀是由全面过剩引起的,持续容忍通胀会不可避免的陷入滞涨危机。
过去10年 ,中国持续不断地将廉价货币轻易的放贷给投资者,而全球也由于美国信用泡沫逐步吹大而处于一个需求繁荣的时期,这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制造业产能急速膨胀。基础设施投资与出口的旺盛,也刺激了中国上游重工业过度投资,如钢铁业。在美国爆发危机并将世界拖入需求萎缩后,中国产能过剩随之恶化。
在信用持续扩张的同时,中国处于激烈竞争的地方政府之间不断将财政大规模投向基础设施建设。这得益于政府能够轻而易举的取得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大规模出售土地也得到了预算外的财政收入,而且这种持续膨胀的土地收入让地方政府在投资方面变得肆无忌惮而不顾财务后果,就如通常挥金如土的暴发户一样。这使得打着改善投资环境与硬件升级旗号的基础设施投资也日益过剩,出现很多空荡荡的高速公路、闲置的会展中心、超前建设的城市等。
次贷危机为中国高速奔跑的增长踩下了刹车,为中国及时转型提供了机会与压力。糟糕的是,中国以天量货币投放与财政投入来吸收过剩产能,反而让转型遇到更大的麻烦。因为这种短期的刺激只能暂时吸收过剩产能,会继续恶化投资过剩的局面,并产生了货币供应过剩的恶果。
真正的风险来自于通货膨胀。因为在产能过剩的条件下,投资于实体经济很难获得安全稳定的收益,中国大规模的投放货币,只能促使信贷流入非实体领域,甚至资金从实体转向了虚拟经济。手握重金的投资商先是囤积绿豆、大蒜等炒作价格,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这鼓励了其他资本的涌入,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扑向产地囤积苹果、棉花、中草药等更多作物与玉石等投资品,一路在期货市场持续做多,从而推动物价全面上涨。
事实上,通胀更加恶化了实体经济。在严峻的产能过剩环境下,即使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缺乏议价能力的制造商也很难提高产品价格,一些厂商降低成本,比如饮料包装变得更薄、方便面重量减少等。更糟糕的是,由于购买力缩水,人们消费更加谨慎,紧衣缩食以减少支出。这进一步缩减了全社会的消费,并最终传导至企业,失业将变得更多。在出口部门,由于原材料成本与人工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汇率前景的不确定性,大量外贸出口企业开始出现倒闭潮或不敢接单。
货币过剩覆水难收,如果大幅紧缩货币供给并提高资本价格,会恶化产能过剩,那些背负巨额债务的地方政府也会被增加的债息压垮,烂尾性的基础设施项目与三角债将大面积出现。但若不及时控制通胀,同样也会导致实体经济因成本提高和需求减少而受损,并且可能进一步吹大资产泡沫,将整个金融体系拖入风险。
中国采取温和的收紧货币政策与行政干预物价的举措,并不能消除通胀的风险。因为根据M1、M2与通胀之间的关系,中国将承受更大的通胀压力,通胀预期的顽强可能鼓励一些人不自量力的购买住房,制造出资产泡沫,并与通胀形成轮动效应。更关键的是,中国面临一种“不稳定的美元”。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与美元指数是反向关系,经过期货与A股等资本市场与石油、原材料进口,随时传递到国内。市场已经感受到伯南克除了印再多的钱外别无选择,未来美元指数的频繁波动引起的商品价格上蹿下跳与热钱流入,可能经常性的干扰中国控制通胀的努力,让通胀预期根深蒂固。
如果中国政府选择明年提高通胀目标,增加通胀容忍度,通胀就会以更高的姿态出现,带领经济进入滞涨状态。很明显,凯恩斯主义在中国实行的时间太长了,货币扩张与财政投入带来了全面的过剩,尤其是挽救危机所采取的天量货币投放恶化了这一趋势。这意味着,过去刺激经济增长的凯恩斯措施,如投资和出口的拉动空间和作用逐渐消失。而生产成本快速上涨使得社会供给不足,在带来通货膨胀的同时还会导致产出下降,消费萎缩,失业率增加,与美国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涨类似。
如果中国试图继续利用信用扩张和财政投资拉动经济,会立即陷入日本式泡沫危机。我们认为,为了避免经济泡沫化,中国应该向通胀宣战,但若默许通胀长期化以换取转型空间,将会面临滞涨危机。中国必须及时选择明确的方向而不是寻求不可能的平衡,那会浪费时间并演化成更复杂的局面。为了实现软着陆与可持续的增长,应该坚定的控制货币供应量到合理水平,并采取减税、减少行政干预、推进收入分配等措施,而且不能被暂时的“保增长”所干扰,中国应该依照里根政府治理滞涨的方式来看待眼前的这场危机。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29/2NMDAwMDIwODA2NQ.html核心提示:为了避免经济泡沫化,中国不应默许通胀长期化以换取转型,以免面临更为棘手的滞胀危机。

据媒体报道,中国政府明年可能会提高通胀目标。如果消息真实,这将是非常危险的决定,因为中国目前的通胀是由全面过剩引起的,持续容忍通胀会不可避免的陷入滞涨危机。
过去10年 ,中国持续不断地将廉价货币轻易的放贷给投资者,而全球也由于美国信用泡沫逐步吹大而处于一个需求繁荣的时期,这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制造业产能急速膨胀。基础设施投资与出口的旺盛,也刺激了中国上游重工业过度投资,如钢铁业。在美国爆发危机并将世界拖入需求萎缩后,中国产能过剩随之恶化。
在信用持续扩张的同时,中国处于激烈竞争的地方政府之间不断将财政大规模投向基础设施建设。这得益于政府能够轻而易举的取得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大规模出售土地也得到了预算外的财政收入,而且这种持续膨胀的土地收入让地方政府在投资方面变得肆无忌惮而不顾财务后果,就如通常挥金如土的暴发户一样。这使得打着改善投资环境与硬件升级旗号的基础设施投资也日益过剩,出现很多空荡荡的高速公路、闲置的会展中心、超前建设的城市等。
次贷危机为中国高速奔跑的增长踩下了刹车,为中国及时转型提供了机会与压力。糟糕的是,中国以天量货币投放与财政投入来吸收过剩产能,反而让转型遇到更大的麻烦。因为这种短期的刺激只能暂时吸收过剩产能,会继续恶化投资过剩的局面,并产生了货币供应过剩的恶果。
真正的风险来自于通货膨胀。因为在产能过剩的条件下,投资于实体经济很难获得安全稳定的收益,中国大规模的投放货币,只能促使信贷流入非实体领域,甚至资金从实体转向了虚拟经济。手握重金的投资商先是囤积绿豆、大蒜等炒作价格,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这鼓励了其他资本的涌入,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扑向产地囤积苹果、棉花、中草药等更多作物与玉石等投资品,一路在期货市场持续做多,从而推动物价全面上涨。
事实上,通胀更加恶化了实体经济。在严峻的产能过剩环境下,即使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缺乏议价能力的制造商也很难提高产品价格,一些厂商降低成本,比如饮料包装变得更薄、方便面重量减少等。更糟糕的是,由于购买力缩水,人们消费更加谨慎,紧衣缩食以减少支出。这进一步缩减了全社会的消费,并最终传导至企业,失业将变得更多。在出口部门,由于原材料成本与人工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汇率前景的不确定性,大量外贸出口企业开始出现倒闭潮或不敢接单。
货币过剩覆水难收,如果大幅紧缩货币供给并提高资本价格,会恶化产能过剩,那些背负巨额债务的地方政府也会被增加的债息压垮,烂尾性的基础设施项目与三角债将大面积出现。但若不及时控制通胀,同样也会导致实体经济因成本提高和需求减少而受损,并且可能进一步吹大资产泡沫,将整个金融体系拖入风险。
中国采取温和的收紧货币政策与行政干预物价的举措,并不能消除通胀的风险。因为根据M1、M2与通胀之间的关系,中国将承受更大的通胀压力,通胀预期的顽强可能鼓励一些人不自量力的购买住房,制造出资产泡沫,并与通胀形成轮动效应。更关键的是,中国面临一种“不稳定的美元”。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与美元指数是反向关系,经过期货与A股等资本市场与石油、原材料进口,随时传递到国内。市场已经感受到伯南克除了印再多的钱外别无选择,未来美元指数的频繁波动引起的商品价格上蹿下跳与热钱流入,可能经常性的干扰中国控制通胀的努力,让通胀预期根深蒂固。
如果中国政府选择明年提高通胀目标,增加通胀容忍度,通胀就会以更高的姿态出现,带领经济进入滞涨状态。很明显,凯恩斯主义在中国实行的时间太长了,货币扩张与财政投入带来了全面的过剩,尤其是挽救危机所采取的天量货币投放恶化了这一趋势。这意味着,过去刺激经济增长的凯恩斯措施,如投资和出口的拉动空间和作用逐渐消失。而生产成本快速上涨使得社会供给不足,在带来通货膨胀的同时还会导致产出下降,消费萎缩,失业率增加,与美国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涨类似。
如果中国试图继续利用信用扩张和财政投资拉动经济,会立即陷入日本式泡沫危机。我们认为,为了避免经济泡沫化,中国应该向通胀宣战,但若默许通胀长期化以换取转型空间,将会面临滞涨危机。中国必须及时选择明确的方向而不是寻求不可能的平衡,那会浪费时间并演化成更复杂的局面。为了实现软着陆与可持续的增长,应该坚定的控制货币供应量到合理水平,并采取减税、减少行政干预、推进收入分配等措施,而且不能被暂时的“保增长”所干扰,中国应该依照里根政府治理滞涨的方式来看待眼前的这场危机。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29/2NMDAwMDIwODA2N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