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双方伤亡重 日军死前不喊天皇万岁说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36:53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卫视节目 > 正文 2010年11月17日 11:36 凤凰网专稿
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 ... /17/3139624_0.shtml
核心提示:会战中,日军伤亡也很大,在日本海军陆战军医院避难的日侨坂本义这样回忆:医院到处是日本的负伤士兵,我无法用抽象的语言来形容,手足全无的人,无法站立的人,这就是战争的全部。伤兵们说的最多的词是妈妈。据说日本兵死前不是都得说天皇陛下万岁吗,但这样的话我从没听见过。

“故乡的母亲、弟弟们啊,万一哥哥没有了,弟弟们要齐心一致地为母亲养老送终啊,这是哥哥拜托你们最后的愿望,全靠你们努力了。”

凤凰卫视11月16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1937年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爆发了一场持续三个月的战争“淞沪会战”,这是二战期间,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最大规模的一次正面较量。上海是远东著名的国际大都会,当时有三百多万人口,居住着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侨民。被称为是“冒险家的天堂”。但是,一场战争却把这座城市,从天堂拖入了地狱。

解说: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中国空军首先登场,8月14日早晨,他们袭击了停靠在黄浦江上的日舰。当天的外电这样报道。中国空军出现在黄浦江上空,向日舰投弹轰炸,日舰纷纷高放射炮,华机毫不畏缩。盘旋于高射炮之烟幕中,奋勇轰炸。市民赴外滩及各大厦屋顶,观战者颇为热烈。这是中国空军成立后的首次空战,一艘日军潜艇被击沉,两艘袖珍军舰烧毁。日本第3舰队的旗舰“出云号”也遭重创。但空战中也出了岔子,初出茅庐的中国空军,追击日舰“出云号”时,被日军高射炮击中,误将一颗炸弹掉落在汇中饭店,另两颗掉落在跑马场附近,那里是交通拥挤的十字路口。

曹聚仁是上海著名的报人,当时他和新婚妻子邓珂云,恰在南京路上,曹聚仁回忆。一枚一千磅重的炸弹落在大世界门口,恰好是行人群集处,闯下了滔天大祸,伤亡两千零二十一人,那个坑,有一丈半深二丈直径。我们还看见青年会的屋顶上,飞落了一只断腿。

《纽约时报》的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这样描述被炸后的南京路。路面尽毁,数百死伤者已被抬离,人行道上留下凝结的残血,一片黏滑。虽然铺撒了沙子,又大量喷洒消毒剂,街上仍弥漫着藏尸间的恶臭。跑马场周围,墙上,广告牌上,栅栏上。粘挂着人头碎块,依旧未获清理。几天以后,哈雷特·阿班本人也遭到了一次空袭。8月18日,他和助手驾车去上海最大的商场,永安公司购买望远镜。阿班点了一支烟,舒服地靠在车中,忽见行人抬头望天,阿班也把头探出车窗。向上一看,见楼间的天缝,正飞过一架银色飞机。不一会,地面剧烈振动,撕心裂肺。以至感觉耳膜及血管都被摧毁了。我瘫坐在车里,晕眩过去,两分钟动不得。大楼的碎片如雨而下,击打着车顶,浓烟茫茫盘旋,约四分钟后,伤者开始呻吟,尖叫,挣扎着爬开。

这次轰炸又是中国空军的误投,两颗炸弹为意大利产七百五十磅的开花弹。阿班和他的助手侥幸脱险。南京路上已是尸横遍地了,一些身受重伤的男人,正漫无目的地踉跄着,宛如醉汉。在空战进行的同时,8月14日下午开始,中国军队围攻日本海军陆战队,日军当时人数处劣势,中国军队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日军只能龟缩在大公纱厂,陆战队司令部等据点固守待援。

在日军新闻电影中,这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军官讲述了开战之初的情景:自8月13日开战以来,我部军队一部分在虹口那边,还有在南市方面的,同时开始对敌人的反抗展开战斗。还有那里的攻势暂停了,我们受到了重创,与敌人展开了激战。激战中,中佐以及部下为了国家荣誉最终牺牲了。

外电当时这样形容战况,陆地上,中日双方都用大炮对轰。“隆隆”声不绝于耳,黄浦江上,日本军舰也间或朝岸上中国人目标袭击。空中日本飞机在北站一带狂轰滥炸,刺耳的爆炸声,不时大段地狱般的持续喧闹。上海市民吴榕美的父亲,在日本飞机轰炸下死里逃生,吴榕美的叔父在日记中,记录了兄弟的遭遇。开战第二天,倭机就飞到肃州去轰炸,那时他住在新苏饭店。看形势不对,就想搬到个较小较僻静的旅馆去,找到个大东旅馆,仍是不大满意。结果住在更小的旅馆,好,当晚大东就被炸,死二百多人。以后一连日夜警报没有停过,来的时候他就蹲在屋角,听着四面的轰炸,不知哪个会落在头上,只好听天由命。

尽管从7月开始,日本侨民已经陆续撤离,但战时仍有不少人滞留上海。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日本侨民坂本义,后来这样回忆。战斗在日租界附近进行,枪炮声在四周响起,好像重物撞击街道。我家在阿瑞里的一处英式小楼的一角,附近的大路通向医院。路边危机四伏。我们躲在墙边,趁枪炮的间歇逃向医院。战争让上海市民们恐慌无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银行中的存款,南京国民政府为防资金外逃,于战事爆发第二天颁布金融管制办法,自8月16日起,上海市民每周只能从银行提取活期存款的百分之五,作为生活费。以一百五十法币为上限。

战争爆发后,人们都在焦急地打电话,询问亲人的情况。由于线路繁忙,电话都打不通了。此时上海的外国人开始撤离,美国侨民从外滩码头,登上开往旧金山“胡佛总统号”客轮。而普通的上海市民,只能涌向与战火隔绝的租界,由于逃难的人太多,人们在租界入口处排起长队,有人插队会被别人拉出来。一些老百姓舍不得仅有的家产,连红木桌子都扛了过来。

陈存仁是三四十年代上海滩的名医,上至庙堂,下至黎民,他对上海的市井极为熟悉。在他的《抗战时代生活史》中,描绘了上海当时的情景。在一般人的观念中,租界永远是乐土,稍有积蓄的人都逃出虹口区,迁居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租界人口增加到三百五十万以上。法租界比邻南市,租界当局深恐战争波及,连夜加固近两尺高的砖墙。记者陶菊隐这样记述当时的战事,战事的中心闸北与租界仅一河之隔。苏州河一水之隔,一边是炮声震天,一边是笙歌达旦。每当夜幕降临,租界内彻夜通明的电炬,透过幽暗的夜空,与闸北的火光连成一片,映红了半边天。一线之隔,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地狱里面的人饥寒交迫,天天幻想着天堂。

无法逃入租界的市民,很多人无处安身,宁愿睡在马路边。难民聚集街头,第一没有吃,第二满地粪尿。要是没有办法收容救济的话,抢米的风潮就会开始,要是米铺关上门,租界的市民也就不能安居了。

解说:此时,日本参谋本部,已任命松井石根大将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抽调了两个陆军师团,从国内增援上海。这里准备好了,这里也准备好了。明天要开始上前线打仗了,和以前一样,这些士兵在墙上写了很多话,然后奔赴前线了。这群“淞沪会战”中的日本士兵,正围在乐师旁听一首送行的曲子,他们就要上前线了,不知还能否回来重温这让人留恋的时光。参加“淞沪会战”的日本士兵荻岛静夫,在日记中写道:昨天午后行动开始,宇野部队于晚上九时到达吴淞河对岸,子弹频频飞来,当场击中了两三名士兵,我们也有丢掉性命的一天吗?蒋介石也紧急调兵,中国军队正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奔赴上海参战。

“淞沪会战”正酣,8月23日,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率两个师团登陆上海。蒋介石急令陈诚为第15集团军司令阻击增援日军,当时很多中国士兵是第一次上战场。陈诚告诫官兵说。登陆敌人使用轻重机枪,都用“啪啪啪”“啪啪啪”三发点射来考验我们,意思是问你“怕不怕”。我应还以两发的点放,表示“不怕”“不怕”。敌人听到后就不敢进攻,如果我连续不断的“啪啪啪啪”乱放,就等于说“怕怕怕怕”,敌人知道我们是新兵,无作战经验。待我子弹放光后,就猛烈攻击。松井石根的增援部队登陆后,战局发生了变化,日军开始大规模反击,中国军队被迫从进攻转入防守。

此前上海被划为第三战区,蒋介石为表示“淞沪抗战”之决心,亲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不惜血本,调集全国精锐部队赴沪参战。老百姓知道我们是参加“淞沪保卫战”,每战都是人山人海,慰劳将士的饼干、糖果、罐头、香烟等,纷纷争相掷向火车窗口。我们9月底开到镇江车站,候车时,我见许多士兵一手拿着胶鞋,一手提着卤肉,谈笑而来。我问他们,昨天才发饷,你们就急着买鞋买肉。为什么不等到上海去慢慢花呢。他们说上海的情况,团长是知道的,我们大家抱定决心,吃好穿好,与敌人拼命。

“淞沪会战”中最残酷的战斗发生在罗店,日军在飞机重炮和战车掩护下疯狂进攻,甚至施放硫磺弹和毒气,城中燃起大火,中国军队寸土不让,阵前尸堆如山。上海学生枫叶这样形容她眼中的罗店:海滩附近的房屋,成为一片瓦砾,田野里躺着许多死尸,面目都已模糊不辨。日本军部在“七七事变”后,向国内承诺三个月解决“支那战事”,但上海战事已打近两月,让参谋本部伤透脑筋。为尽快结束战事,日本先后从国内和华北,增调二十多万军队投入上海作战。这是日军新闻电影中,激烈巷战后的上海街道。像这样的巷战越来越激烈,一个人出来,或许会有一百个人在等着呢,这条路,我们不能行军了,同时我们不得不在房子里面开出一条路,用炮弹打出一个洞,那里还有电器、罐子什么的废弃物到处都是,可是在一片漆黑中像蚯蚓一样的穿行。蒋介石往淞沪战场扔进去的七十个师,在吴淞作战的61师刚上去不久,就因损失惨重而被缩编为一个团。从广西赶来参战的桂系第21集团军向日军发起反击时,经验不足的官兵成了日军的活靶子,光旅长就阵亡了六七人。

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解说:会战中,日军伤亡也很大,在日本海军陆战军医院避难的日侨坂本义这样回忆:医院到处是日本的负伤士兵,我无法用抽象的语言来形容,手足全无的人,无法站立的人,这就是战争的全部。伤兵们说的最多的词是妈妈。据说日本兵死前不是都得说天皇陛下万岁吗,但这样的话我从没听见过。

“故乡的母亲、弟弟们啊,万一哥哥没有了,弟弟们要齐心一致地为母亲养老送终啊,这是哥哥拜托你们最后的愿望,全靠你们努力了。”

这张照片是一位美国记者在上海南站抓拍到的,这名父母双双被炸死的幼童,坐在铁道上无助的哭泣,照片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震惊了全世界。

天空里出现一驾日机就会引起很大的骚动和纷乱,后面的人尽力往前涌,男的哭女的叫,夹杂着被挤倒在地上的孩子的被践踏的惨叫声。

战争爆发时,上海名医陈存仁在上海最大的慈善机构仁济善堂兼任育婴堂义务堂长,育婴堂设在英租界里,他记得半天之内就收容了弃婴二百多名。英国作家萨金特在《上海的英国人》中写道,罗丝玛丽·戴尔在她上学去的路上,碰见过死尸,一次我踢了一堆破布一脚,这堆破布散了开来,露出一个死婴发青的脸。

然后,残酷的战斗仍在继续,此时,日军已完全控制了战场主动权,10月26日,大场落入日军之手。中国军队两翼受敌唯有放弃苏州河北岸,转入南岸的二线防御阵地。这时从遥远的欧洲转来一个消息,国联要在日内瓦开会了。

陈晓楠:1937年11月3号,由英美等世界九国组成的“国联”在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中国外交代表顾维钧出席会议,并且在会上提交了中国对日本的申诉。此时,中日两军正在上海苦战,蒋介石对日内瓦国际会议可以说充满了期待。而此前因为战局危险,特已经下令在苏州河北岸作战的中国军队全部撤到了南岸。

但是国联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如何才能够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干预呢?蒋介石萌生了一个想法,他又在中国军队撤出苏州河北岸的同时,留下一支孤军打一场给全世界看的战斗。

解说:这是战后日军拍摄的上海四行仓库,它位于苏州河北岸,曾是大陆、金城等四家银行的储备仓库。当初建造这仓库的人可能没想到从1937年10月26日起,这座建筑将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此时,“上海会战”已进行了两个半月,中日两军都已疲惫不堪,但国联日内瓦会议召开在即,为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当五十万中国大军撤退时,一支部队被留了下来。

10月26日早晨,上海战区国军最高指挥官顾祝同先生打电话给我,委员长想要第88师留在闸北死守上海,你的意见怎么样。我略加思索,答,我不同意。为什么呢?如果我们死一人敌人也死一人,甚至我们死十人敌人死一人,我就愿意留在闸北死守上海。最可虑的是,我们孤立在这里,被敌军任意屠杀那才不值更不光荣啊。

但蒋介石主意已定,他要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为了民族尊严不惜战至最后一人。孙元良最终将麾下262旅524团的四百名士兵(对外称八百人)留在了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率领他们的是参谋主任中校团副谢晋元。

我父亲问士兵们这是什么地方,有人说这是四行仓库,有人说这是88师的司令部,我父亲说都不是,这里不是四行仓库,也不是什么88师的司令部,这里是我们四百多人的坟墓。这支四面楚歌的孤军在数倍于己的日军围攻下岿然不动。

10月27日,国军第88师的四百个少年兵在法租界与日军孤立地激战,他们把成捆的手榴弹扔向日军。租界的英国人作为中立者过来劝他们放弃抵抗,他们说“我们为中国而生,死不足惜”。一个受了感动的上了年纪的德国妇女企图给他们送面包,但被英国兵拦住了,日军向他们集中的仓库打出探照灯,然后用机关枪猛攻。

坚守最后阵地三天后,谢晋元给88师师长孙元良写了一封信:元良师长钧鑑,窃职以牺牲的决心谨遵钧座意旨,奋斗到底。在未完成达成任务前,绝不轻率怠忽,成功成仁计之熟矣。

这张照片上的少女叫杨惠敏,当年她十八岁是一名战地服务团的童子军。四行仓库之战时,许多外国使节、军事观察员及上海市民都在苏州河南岸的公共租界隔河观战,杨惠敏也在其中,她发现四行仓库屹立在日军阵地和英租界之间,前面是日本的太阳旗后面是英国的米字旗,这情景让她萌生了一个念头,她要让仓库上升起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的中华民国国旗。10月28日深夜,杨惠敏将一面四米长的巨大国旗裹在身上冒着危险爬给分界线从窗户钻进了四行仓库。

我脱下外衣将浸透的汗水的国旗呈现给他们,在蒙蒙的灯光下这一群捍卫祖国的英雄都激动得流下泪来了。因为屋顶没有旗杆,临时用两根竹竿连接扎成旗杆。这时东方已现鱼肚白曙色微茫中平台上站了一二十个人,都庄重地举手向国旗敬礼。没有音乐,没有排场只有一两声冷枪声,但那神圣而严肃的气氛单纯而悲壮的场面都是感人至深的,我一辈子永远不会忘记。

四行仓库的战斗感动了全世界,上海各国使团希望蒋介石将这支年少无畏的队伍撤回来,在外交使团的交涉下,10月30日坚守四天后蒋介石最终下令这支部队撤入租界。美国《时代》周刊当时这样报道撤出仓库的中国官兵:奉命撤离的官兵从四行仓库进入公共租界的英国区域,欢迎他们的是守卫租界的英国海军陆战队官兵,谢晋元最后一个撤离出来,他泪流满面。英国士兵把中国官兵当做英雄一样热烈欢迎。

法国侨民贝尔·基朗目睹了撤出的中国勇士们:在一个市场旁,法国兵围住了他们这些少年呆立着拿着德制步枪和德式钢盔,他们满脸是泪,激动得浑身颤抖,发出了好像受伤的动物一样的吼声。

德国《共和报》当时载文,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关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

蒋介石也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对将士们的敬意:我军留守闸北之谢晋元孤军奋斗,中外人士均受感动,且表示崇高敬意,以与敌军野蛮残忍受世人唾弃两相比较,则不啻霄壤之别。此战虽退,犹有荣哉。

但是,战局对中国军队大势已去,四行仓库之战成了中国军人在“淞沪会战”中的最后谢幕。11月5日,新组建的日本第10军在杭州湾登陆,11月8日,为不致全军覆灭,蒋介石下令数十万中国军队全面撤出上海,日机乘势尾随轰炸,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退。

第15集团军总司令陈诚这样回忆:“淞沪会战”之初,我军士气旺盛可谓达于极点,但因伤亡惨重,“人海”究竟不是“火海”的敌手,所以到了苏州河撤守的时候,士气一落千丈,及至无法维持。

陈晓楠: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撤退拉下了帷幕。据当时南京最高国防会议报告宣布,这场大会战中国军队共伤亡约二十九万人,其中军长一人、师长、副师长四人、团营军官达七十多人。蒋介石寄予厚望的日内瓦国际会议没有能够达成对日本的制裁,因此国民政府也从此丢弃了幻想,转而坚定了中国独立抗战的决心。

日本在“七七事变”之后,曾经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淞沪会战”彻底打碎了日本人速战速决的妄想。日本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这样记载:1937年8月13日到11月8日,日军伤亡合计四万零三百七十二人,不过对普通的上海民众来说,这场战斗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灾难的结束,枪声平息之后,上海市民的命运又将如何呢?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卫视节目 > 正文 2010年11月17日 11:36 凤凰网专稿
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 ... /17/3139624_0.shtml
核心提示:会战中,日军伤亡也很大,在日本海军陆战军医院避难的日侨坂本义这样回忆:医院到处是日本的负伤士兵,我无法用抽象的语言来形容,手足全无的人,无法站立的人,这就是战争的全部。伤兵们说的最多的词是妈妈。据说日本兵死前不是都得说天皇陛下万岁吗,但这样的话我从没听见过。

“故乡的母亲、弟弟们啊,万一哥哥没有了,弟弟们要齐心一致地为母亲养老送终啊,这是哥哥拜托你们最后的愿望,全靠你们努力了。”

凤凰卫视11月16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1937年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爆发了一场持续三个月的战争“淞沪会战”,这是二战期间,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最大规模的一次正面较量。上海是远东著名的国际大都会,当时有三百多万人口,居住着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侨民。被称为是“冒险家的天堂”。但是,一场战争却把这座城市,从天堂拖入了地狱。

解说: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中国空军首先登场,8月14日早晨,他们袭击了停靠在黄浦江上的日舰。当天的外电这样报道。中国空军出现在黄浦江上空,向日舰投弹轰炸,日舰纷纷高放射炮,华机毫不畏缩。盘旋于高射炮之烟幕中,奋勇轰炸。市民赴外滩及各大厦屋顶,观战者颇为热烈。这是中国空军成立后的首次空战,一艘日军潜艇被击沉,两艘袖珍军舰烧毁。日本第3舰队的旗舰“出云号”也遭重创。但空战中也出了岔子,初出茅庐的中国空军,追击日舰“出云号”时,被日军高射炮击中,误将一颗炸弹掉落在汇中饭店,另两颗掉落在跑马场附近,那里是交通拥挤的十字路口。

曹聚仁是上海著名的报人,当时他和新婚妻子邓珂云,恰在南京路上,曹聚仁回忆。一枚一千磅重的炸弹落在大世界门口,恰好是行人群集处,闯下了滔天大祸,伤亡两千零二十一人,那个坑,有一丈半深二丈直径。我们还看见青年会的屋顶上,飞落了一只断腿。

《纽约时报》的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这样描述被炸后的南京路。路面尽毁,数百死伤者已被抬离,人行道上留下凝结的残血,一片黏滑。虽然铺撒了沙子,又大量喷洒消毒剂,街上仍弥漫着藏尸间的恶臭。跑马场周围,墙上,广告牌上,栅栏上。粘挂着人头碎块,依旧未获清理。几天以后,哈雷特·阿班本人也遭到了一次空袭。8月18日,他和助手驾车去上海最大的商场,永安公司购买望远镜。阿班点了一支烟,舒服地靠在车中,忽见行人抬头望天,阿班也把头探出车窗。向上一看,见楼间的天缝,正飞过一架银色飞机。不一会,地面剧烈振动,撕心裂肺。以至感觉耳膜及血管都被摧毁了。我瘫坐在车里,晕眩过去,两分钟动不得。大楼的碎片如雨而下,击打着车顶,浓烟茫茫盘旋,约四分钟后,伤者开始呻吟,尖叫,挣扎着爬开。

这次轰炸又是中国空军的误投,两颗炸弹为意大利产七百五十磅的开花弹。阿班和他的助手侥幸脱险。南京路上已是尸横遍地了,一些身受重伤的男人,正漫无目的地踉跄着,宛如醉汉。在空战进行的同时,8月14日下午开始,中国军队围攻日本海军陆战队,日军当时人数处劣势,中国军队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日军只能龟缩在大公纱厂,陆战队司令部等据点固守待援。

在日军新闻电影中,这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军官讲述了开战之初的情景:自8月13日开战以来,我部军队一部分在虹口那边,还有在南市方面的,同时开始对敌人的反抗展开战斗。还有那里的攻势暂停了,我们受到了重创,与敌人展开了激战。激战中,中佐以及部下为了国家荣誉最终牺牲了。

外电当时这样形容战况,陆地上,中日双方都用大炮对轰。“隆隆”声不绝于耳,黄浦江上,日本军舰也间或朝岸上中国人目标袭击。空中日本飞机在北站一带狂轰滥炸,刺耳的爆炸声,不时大段地狱般的持续喧闹。上海市民吴榕美的父亲,在日本飞机轰炸下死里逃生,吴榕美的叔父在日记中,记录了兄弟的遭遇。开战第二天,倭机就飞到肃州去轰炸,那时他住在新苏饭店。看形势不对,就想搬到个较小较僻静的旅馆去,找到个大东旅馆,仍是不大满意。结果住在更小的旅馆,好,当晚大东就被炸,死二百多人。以后一连日夜警报没有停过,来的时候他就蹲在屋角,听着四面的轰炸,不知哪个会落在头上,只好听天由命。

尽管从7月开始,日本侨民已经陆续撤离,但战时仍有不少人滞留上海。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日本侨民坂本义,后来这样回忆。战斗在日租界附近进行,枪炮声在四周响起,好像重物撞击街道。我家在阿瑞里的一处英式小楼的一角,附近的大路通向医院。路边危机四伏。我们躲在墙边,趁枪炮的间歇逃向医院。战争让上海市民们恐慌无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银行中的存款,南京国民政府为防资金外逃,于战事爆发第二天颁布金融管制办法,自8月16日起,上海市民每周只能从银行提取活期存款的百分之五,作为生活费。以一百五十法币为上限。

战争爆发后,人们都在焦急地打电话,询问亲人的情况。由于线路繁忙,电话都打不通了。此时上海的外国人开始撤离,美国侨民从外滩码头,登上开往旧金山“胡佛总统号”客轮。而普通的上海市民,只能涌向与战火隔绝的租界,由于逃难的人太多,人们在租界入口处排起长队,有人插队会被别人拉出来。一些老百姓舍不得仅有的家产,连红木桌子都扛了过来。

陈存仁是三四十年代上海滩的名医,上至庙堂,下至黎民,他对上海的市井极为熟悉。在他的《抗战时代生活史》中,描绘了上海当时的情景。在一般人的观念中,租界永远是乐土,稍有积蓄的人都逃出虹口区,迁居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租界人口增加到三百五十万以上。法租界比邻南市,租界当局深恐战争波及,连夜加固近两尺高的砖墙。记者陶菊隐这样记述当时的战事,战事的中心闸北与租界仅一河之隔。苏州河一水之隔,一边是炮声震天,一边是笙歌达旦。每当夜幕降临,租界内彻夜通明的电炬,透过幽暗的夜空,与闸北的火光连成一片,映红了半边天。一线之隔,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地狱里面的人饥寒交迫,天天幻想着天堂。

无法逃入租界的市民,很多人无处安身,宁愿睡在马路边。难民聚集街头,第一没有吃,第二满地粪尿。要是没有办法收容救济的话,抢米的风潮就会开始,要是米铺关上门,租界的市民也就不能安居了。

解说:此时,日本参谋本部,已任命松井石根大将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抽调了两个陆军师团,从国内增援上海。这里准备好了,这里也准备好了。明天要开始上前线打仗了,和以前一样,这些士兵在墙上写了很多话,然后奔赴前线了。这群“淞沪会战”中的日本士兵,正围在乐师旁听一首送行的曲子,他们就要上前线了,不知还能否回来重温这让人留恋的时光。参加“淞沪会战”的日本士兵荻岛静夫,在日记中写道:昨天午后行动开始,宇野部队于晚上九时到达吴淞河对岸,子弹频频飞来,当场击中了两三名士兵,我们也有丢掉性命的一天吗?蒋介石也紧急调兵,中国军队正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奔赴上海参战。

“淞沪会战”正酣,8月23日,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率两个师团登陆上海。蒋介石急令陈诚为第15集团军司令阻击增援日军,当时很多中国士兵是第一次上战场。陈诚告诫官兵说。登陆敌人使用轻重机枪,都用“啪啪啪”“啪啪啪”三发点射来考验我们,意思是问你“怕不怕”。我应还以两发的点放,表示“不怕”“不怕”。敌人听到后就不敢进攻,如果我连续不断的“啪啪啪啪”乱放,就等于说“怕怕怕怕”,敌人知道我们是新兵,无作战经验。待我子弹放光后,就猛烈攻击。松井石根的增援部队登陆后,战局发生了变化,日军开始大规模反击,中国军队被迫从进攻转入防守。

此前上海被划为第三战区,蒋介石为表示“淞沪抗战”之决心,亲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不惜血本,调集全国精锐部队赴沪参战。老百姓知道我们是参加“淞沪保卫战”,每战都是人山人海,慰劳将士的饼干、糖果、罐头、香烟等,纷纷争相掷向火车窗口。我们9月底开到镇江车站,候车时,我见许多士兵一手拿着胶鞋,一手提着卤肉,谈笑而来。我问他们,昨天才发饷,你们就急着买鞋买肉。为什么不等到上海去慢慢花呢。他们说上海的情况,团长是知道的,我们大家抱定决心,吃好穿好,与敌人拼命。

“淞沪会战”中最残酷的战斗发生在罗店,日军在飞机重炮和战车掩护下疯狂进攻,甚至施放硫磺弹和毒气,城中燃起大火,中国军队寸土不让,阵前尸堆如山。上海学生枫叶这样形容她眼中的罗店:海滩附近的房屋,成为一片瓦砾,田野里躺着许多死尸,面目都已模糊不辨。日本军部在“七七事变”后,向国内承诺三个月解决“支那战事”,但上海战事已打近两月,让参谋本部伤透脑筋。为尽快结束战事,日本先后从国内和华北,增调二十多万军队投入上海作战。这是日军新闻电影中,激烈巷战后的上海街道。像这样的巷战越来越激烈,一个人出来,或许会有一百个人在等着呢,这条路,我们不能行军了,同时我们不得不在房子里面开出一条路,用炮弹打出一个洞,那里还有电器、罐子什么的废弃物到处都是,可是在一片漆黑中像蚯蚓一样的穿行。蒋介石往淞沪战场扔进去的七十个师,在吴淞作战的61师刚上去不久,就因损失惨重而被缩编为一个团。从广西赶来参战的桂系第21集团军向日军发起反击时,经验不足的官兵成了日军的活靶子,光旅长就阵亡了六七人。

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解说:会战中,日军伤亡也很大,在日本海军陆战军医院避难的日侨坂本义这样回忆:医院到处是日本的负伤士兵,我无法用抽象的语言来形容,手足全无的人,无法站立的人,这就是战争的全部。伤兵们说的最多的词是妈妈。据说日本兵死前不是都得说天皇陛下万岁吗,但这样的话我从没听见过。

“故乡的母亲、弟弟们啊,万一哥哥没有了,弟弟们要齐心一致地为母亲养老送终啊,这是哥哥拜托你们最后的愿望,全靠你们努力了。”

这张照片是一位美国记者在上海南站抓拍到的,这名父母双双被炸死的幼童,坐在铁道上无助的哭泣,照片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震惊了全世界。

天空里出现一驾日机就会引起很大的骚动和纷乱,后面的人尽力往前涌,男的哭女的叫,夹杂着被挤倒在地上的孩子的被践踏的惨叫声。

战争爆发时,上海名医陈存仁在上海最大的慈善机构仁济善堂兼任育婴堂义务堂长,育婴堂设在英租界里,他记得半天之内就收容了弃婴二百多名。英国作家萨金特在《上海的英国人》中写道,罗丝玛丽·戴尔在她上学去的路上,碰见过死尸,一次我踢了一堆破布一脚,这堆破布散了开来,露出一个死婴发青的脸。

然后,残酷的战斗仍在继续,此时,日军已完全控制了战场主动权,10月26日,大场落入日军之手。中国军队两翼受敌唯有放弃苏州河北岸,转入南岸的二线防御阵地。这时从遥远的欧洲转来一个消息,国联要在日内瓦开会了。

陈晓楠:1937年11月3号,由英美等世界九国组成的“国联”在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中国外交代表顾维钧出席会议,并且在会上提交了中国对日本的申诉。此时,中日两军正在上海苦战,蒋介石对日内瓦国际会议可以说充满了期待。而此前因为战局危险,特已经下令在苏州河北岸作战的中国军队全部撤到了南岸。

但是国联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如何才能够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干预呢?蒋介石萌生了一个想法,他又在中国军队撤出苏州河北岸的同时,留下一支孤军打一场给全世界看的战斗。

解说:这是战后日军拍摄的上海四行仓库,它位于苏州河北岸,曾是大陆、金城等四家银行的储备仓库。当初建造这仓库的人可能没想到从1937年10月26日起,这座建筑将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此时,“上海会战”已进行了两个半月,中日两军都已疲惫不堪,但国联日内瓦会议召开在即,为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当五十万中国大军撤退时,一支部队被留了下来。

10月26日早晨,上海战区国军最高指挥官顾祝同先生打电话给我,委员长想要第88师留在闸北死守上海,你的意见怎么样。我略加思索,答,我不同意。为什么呢?如果我们死一人敌人也死一人,甚至我们死十人敌人死一人,我就愿意留在闸北死守上海。最可虑的是,我们孤立在这里,被敌军任意屠杀那才不值更不光荣啊。

但蒋介石主意已定,他要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为了民族尊严不惜战至最后一人。孙元良最终将麾下262旅524团的四百名士兵(对外称八百人)留在了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率领他们的是参谋主任中校团副谢晋元。

我父亲问士兵们这是什么地方,有人说这是四行仓库,有人说这是88师的司令部,我父亲说都不是,这里不是四行仓库,也不是什么88师的司令部,这里是我们四百多人的坟墓。这支四面楚歌的孤军在数倍于己的日军围攻下岿然不动。

10月27日,国军第88师的四百个少年兵在法租界与日军孤立地激战,他们把成捆的手榴弹扔向日军。租界的英国人作为中立者过来劝他们放弃抵抗,他们说“我们为中国而生,死不足惜”。一个受了感动的上了年纪的德国妇女企图给他们送面包,但被英国兵拦住了,日军向他们集中的仓库打出探照灯,然后用机关枪猛攻。

坚守最后阵地三天后,谢晋元给88师师长孙元良写了一封信:元良师长钧鑑,窃职以牺牲的决心谨遵钧座意旨,奋斗到底。在未完成达成任务前,绝不轻率怠忽,成功成仁计之熟矣。

这张照片上的少女叫杨惠敏,当年她十八岁是一名战地服务团的童子军。四行仓库之战时,许多外国使节、军事观察员及上海市民都在苏州河南岸的公共租界隔河观战,杨惠敏也在其中,她发现四行仓库屹立在日军阵地和英租界之间,前面是日本的太阳旗后面是英国的米字旗,这情景让她萌生了一个念头,她要让仓库上升起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的中华民国国旗。10月28日深夜,杨惠敏将一面四米长的巨大国旗裹在身上冒着危险爬给分界线从窗户钻进了四行仓库。

我脱下外衣将浸透的汗水的国旗呈现给他们,在蒙蒙的灯光下这一群捍卫祖国的英雄都激动得流下泪来了。因为屋顶没有旗杆,临时用两根竹竿连接扎成旗杆。这时东方已现鱼肚白曙色微茫中平台上站了一二十个人,都庄重地举手向国旗敬礼。没有音乐,没有排场只有一两声冷枪声,但那神圣而严肃的气氛单纯而悲壮的场面都是感人至深的,我一辈子永远不会忘记。

四行仓库的战斗感动了全世界,上海各国使团希望蒋介石将这支年少无畏的队伍撤回来,在外交使团的交涉下,10月30日坚守四天后蒋介石最终下令这支部队撤入租界。美国《时代》周刊当时这样报道撤出仓库的中国官兵:奉命撤离的官兵从四行仓库进入公共租界的英国区域,欢迎他们的是守卫租界的英国海军陆战队官兵,谢晋元最后一个撤离出来,他泪流满面。英国士兵把中国官兵当做英雄一样热烈欢迎。

法国侨民贝尔·基朗目睹了撤出的中国勇士们:在一个市场旁,法国兵围住了他们这些少年呆立着拿着德制步枪和德式钢盔,他们满脸是泪,激动得浑身颤抖,发出了好像受伤的动物一样的吼声。

德国《共和报》当时载文,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关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

蒋介石也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对将士们的敬意:我军留守闸北之谢晋元孤军奋斗,中外人士均受感动,且表示崇高敬意,以与敌军野蛮残忍受世人唾弃两相比较,则不啻霄壤之别。此战虽退,犹有荣哉。

但是,战局对中国军队大势已去,四行仓库之战成了中国军人在“淞沪会战”中的最后谢幕。11月5日,新组建的日本第10军在杭州湾登陆,11月8日,为不致全军覆灭,蒋介石下令数十万中国军队全面撤出上海,日机乘势尾随轰炸,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退。

第15集团军总司令陈诚这样回忆:“淞沪会战”之初,我军士气旺盛可谓达于极点,但因伤亡惨重,“人海”究竟不是“火海”的敌手,所以到了苏州河撤守的时候,士气一落千丈,及至无法维持。

陈晓楠: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撤退拉下了帷幕。据当时南京最高国防会议报告宣布,这场大会战中国军队共伤亡约二十九万人,其中军长一人、师长、副师长四人、团营军官达七十多人。蒋介石寄予厚望的日内瓦国际会议没有能够达成对日本的制裁,因此国民政府也从此丢弃了幻想,转而坚定了中国独立抗战的决心。

日本在“七七事变”之后,曾经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淞沪会战”彻底打碎了日本人速战速决的妄想。日本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这样记载:1937年8月13日到11月8日,日军伤亡合计四万零三百七十二人,不过对普通的上海民众来说,这场战斗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灾难的结束,枪声平息之后,上海市民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国人为抗战付出了巨大努力,抗日战争是伟大的。
正面抗战真够惨的

更要命的是老蒋和日本人杀了半天, 才发现更可怕的对手已经站在身后了
1111XM 发表于 2010-11-19 01:14
你这是夸老蒋还是骂老蒋?
1111XM 发表于 2010-11-19 01:14

攘外必先安内 真是深得老蒋真传
国军很努力,可国民党领导层不咋样
当时中国广大农村和几百年前没什么去区别,虽然辛亥革命后禁止妇女缠足,但民国时期次禁令形同虚设,绝大部分地区的妇女仍然缠足,中国当时的落后程度可见一斑。能打成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
正面战场大会战。。。
lyn9091 发表于 2010-11-19 02:51
肯定不是夸..

攘外必先安内..这点老蒋想到没做到, 被赶到台湾去就是他咎由自取
1111XM 发表于 2010-11-19 01:14
老蒋被日本人打了半天而已
路过,凤凰网的文章
wxever 发表于 2010-11-18 22:26
哪艘潜艇被击沉?
出云号遭到多大程度的“重创”?

》》》算我是孤陋寡闻,可关于淞沪抗战的文章是看过一些的,咋没听说过呢?
KMT但凡有一点出息,抗日战争不会损失这么大。
果粉SBNC。
1111XM 发表于 2010-11-19 01:14

是老蒋被日本人杀了半天,然后对身后的家伙动手了
向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国军民致以崇高的敬礼。
1111XM 发表于 2010-11-19 01:14
老蒋被日本人暴打了半天,才发现又来了一个更能打的,结果继续被。。。。。。
一枚误投的250公斤炸弹,能炸死炸伤2千多人?

KMT但凡有一点出息,抗日战争不会损失这么大。
果粉SBNC。
上古残剑 发表于 2010-11-23 11:14


你出息了, 换你上就行?
KMT但凡有一点出息,抗日战争不会损失这么大。
果粉SBNC。
上古残剑 发表于 2010-11-23 11:14


你出息了, 换你上就行?
没有数十万将士的奋力拼杀、流血牺牲,哪来老毛的《论持久战》呢?
保卫国家的都是英雄!
T62 发表于 2010-11-23 16:27
上百万领着双薪“曲线救国”的将士发来贺电。
回复 18# T62
我上不行,但是GCD行,还是那句话:果粉SBNC。
上古残剑 发表于 2010-11-23 17:01

+1
哼,同样也是这批人,到了南京,就开始狂吼:弟弟,哥哥替你操了……
上古残剑 发表于 2010-11-23 17:01

    万能的、伟大、光明、正确的GCD还是不要提了。
过客啊,请带话给中国人,我们忠实的履行了使命,长眠在了这里。
1111XM 发表于 2010-11-19 01:14
老蒋背对日本人和美玲杀了半天,才发现罗斯福站在背后。
此文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春秋无义战吗?
回复 3# 1111XM


    那肯定,党国每退一步,日军每进一步,国土每丢一块,后面的对手,就多占一块土地,多开一块根据地,多领导一部分百姓,多一点兵员,还真没错
国府空军手真够潮的
早先在斯诺书里看过这次爆击图片,真惨


看看河北农村情况调查的那文章,如果这个调查能代表全国的一般情况,那日本和中国的实力差距真是太悬殊了。

看看河北农村情况调查的那文章,如果这个调查能代表全国的一般情况,那日本和中国的实力差距真是太悬殊了。
果粉SBNC,不解释
死在KMT手里的几百万壮丁不知道算不算是抗日而死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