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淞沪会战初期的日军兵力及火力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28:22
首先关于该文的观点,本人觉得是有所片面的,但是我想提醒一些更片面的观点的人以为参考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卢沟桥事变后,蒋中正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同时也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战役。对中国而言,标志着卢沟桥事变后,中日两国之间不宣而战,由地区冲突真正升级为全面战争。即使当时日本国力远高于中国,也动员全国,马上投入全面战争。例如随即大量增加公债发行,并发起了日本全国性的“消费节约运动”。

战斗在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市区和郊区展开。上海是中国当时首都南京门户,又是中国经济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上海为中国第一大商港,每年对外贸易额占全国二分之一以上。(虽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和各类杂志军史作家都反对在上海发动战役,不过你能丢了上海吗?)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行武装中立,分别划为法、英、美、意4国军队的防区。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路地区属于日军防区,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地。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三个月。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在淞沪会战初期的10天(8月13日---8月23日)里,日军依靠海军陆战队抵挡国军进攻。直到8月23日,日军第3师团、第11师团及配属部队等大批援军才到达上海。那么在这十天里,日军的人数及火力如何呢?网上最常见的一种说法(百度百科)即是:“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时,中国军队占了绝对优势,除2个精锐师外,还有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即炮兵第10团(100毫米加农炮)和炮兵第8团(150毫米榴弹炮),加上坦克、空军助战,按理应具有压倒性优势。其时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紧急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计也不过4000人(国民党夸大为1万人以上),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坚固工事顽强抵抗,致使中国军队一直无法完成重大突破。”“陈诚回顾上海围攻未竟的教训,认为“以5师之众,对数千敌陆战队实行攻击,竟未能奏功,实在是当时部署种种不当的缘故”。史说回忆,“步兵与炮兵、战车协同作战的训练从来没做过。”
 
网上这种说法言之凿凿,百度百科对抗战史的记录,其可信度简直低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据说这种说法是一位教授写的什么八年抗战未取胜的大作里提到的。但我想说的是:这位教授也好,百度百科的编辑者也好,他们哪来的底气能理直气壮的说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紧急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计也不过4000人(国民党夸大为1万人以上)?这种说法,不但没看过日军资料,而且没看过国军资料,纯粹是信口胡诌的胡扯之词。

那么,在淞沪会战最初的10天里,日军究竟有多少人呢?日本防卫厅《支那事变陆军作战》是那些黑国军的人最常引用的书,但到了讲淞沪会战初期日军海军陆战队的人数时,他们却不再引用其中的数据,而是自己胡诌了。而据日本防卫厅《支那事变陆军作战》第1卷第2 册第4页记载,截止至1937年8月12日,日军上海的海军陆战队共有大约5000人。日本还哭丧着说,中国军队有5万人(日军关于国军人数的吹牛和夸大不用去信),我们上海的海军陆战队才大约5000人,“形式不容乐观”。就这一点,就粉碎了网上日军上海只有3000人、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计也不过4000人的谣言。日本不需要从日本商团中动员在乡军人,人数已远超过4000。

那么日军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就仅仅只有这5000人吗?非也,日军还从旅顺和本土另外支援海军陆战队到上海。据日本防卫厅《支那事变海军作战》第205页记载,在接到日军驻上海的第3舰队海军司令长官长谷川清中将的求援报告后,日军海军中央部8月16日发令,将预定派往青岛而在旅顺待命的横须贺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和吴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即笔者所说的日军旅顺海军陆战队)共约1400人派往上海支援。这样,截止到8月18日,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总人数已达6400人,在此期间日军上海海军陆战队在与国军的战斗中被国军击毙约100人,还剩“兵力约6300名”。因旅顺的日军海军陆战队被调往上海,日军于是下令本土的佐世保海军陆战队调出约1000人(辖月冈大队、土师大队两个海军陆战大队)运往旅顺,应付青岛作战。然而随着上海战事的紧张及日军中止青岛作战,日军又有天谷支队及第14师团去青岛的预备方案,日军佐世保海军陆战队约1000人(辖月冈大队、土师大队两个海军陆战大队)最终没有去旅顺,而是乘着日军“摄津”舰和“矢风”舰于8月19日到达上海。据日本防卫厅《支那事变海军作战》第206页原文记载为:“月冈、土师两大队于19日22时到达上海,分别编入东部支队及总预备队。安田东部支队将左翼队(横镇第1特陆)所担负的区域划分两段,将月冈大队配置于右界境线以西---虹口河。”------月冈大队防御虹口河,这样,原先有点模糊的1000名佐世保海军陆战队(辖月冈、土师两大队)的去处现在终于清楚了,最终也来了上海。接下来,日本防卫厅《支那事变海军作战》写了在2批海军陆战队援军到来后,上海的日军海军陆战队重新划定了军队序列,月冈大队和土师大队这两支佐世保海军陆战队赫然在列。

至此,日军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总数已达5000人+1400人+1000人=7400人左右。那还有其他人吗?网上说日军上海只有3000人、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计也不过4000人。言下之意是日军动员了1000人参与上海战役。但笔者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肯定不是国军的说法,其1000人的说法不知出自何处,没有资料证明。

国军对淞沪会战初期(8月13日---8月23日)日军兵力的描述是:原上海海军陆战队约5000人(其中包括日军在上海整编的6个海军陆战队大队共约3200人,及日军从第1、3舰队各舰艇抽调登陆人员约1800人(可称之为舰船陆战队),共约5000人),另准备再抽调2000---3000人,在乡军人约3600人。其他就不提了。(蒋纬国《国民革命战史》第3部第5卷第3页)

应该说,国军的记载与日军基本一致。对日军原上海海军陆战队的人数记载与日本防卫厅《支那事变陆军作战》一致(且国军的记录比日军记录还更加细化),对日军援军的记载与日本防卫厅《支那事变海军作战》的记载基本一致(日军实际调援军1400人+1000人=2400人,与国军所说的“另准备再抽调2000---3000人”完全符合)。国军还提到日军动员在乡军人约3600人。那么日军可能动员3600名在乡军人呢?完全可能。《支那事变陆军作战》第1卷第2 册第1页说了,上海的3万名日侨中,约2万名妇女和小孩于8月13日到19日陆续回国。当时中日大战一触即发且业已爆发,华南各地的11650名日侨回国,留守南京的日高参事官以下外交官,离开南京到达青岛。说明日军在撤侨,为大战做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在上海的3万名日侨(当然有男有女,有大人有小孩),日军只撤走了约2万名妇女和小孩,而留下一万名青壮年,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如果仅仅是为了保护侨民,日本完全可以把3万名日侨都撤回国。如果来不及,而又不是刻意为之的话,那撤回国的2万侨民中一般是随机的,男女大人小孩应该搭配比较合理,比例应该比较均匀。而不会是清一色的妇女小孩,没有一个青壮年。而且日军明确说了留下1万名。可见不是来不及的问题。而是目的性很强的举动。

从1万名青壮年中,抽出素质相对优秀的3600人,完全不成问题。日军国内国防教育、军事训练良好,3600名在乡军人的军事素质未必比国军地方部队差。当时杜月笙先生派人潜入日租界秘密调查日军动向,发现了日军大规模动员在乡军人的情报,并在第一时间内将此情报上报了国府。

综上,淞沪会战初期(8月13日---8月23日),日军在上海的总兵力为约5000人+1400人+1000人+3600人=11000人。

郭汝槐认为,日军除了海军陆战队和3600名组织健全的在乡军人外,还有约3000---3500名青壮年侨民组成的义勇队(可担任后勤和战斗任务)(郭汝槐《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516页、第523页)。也就是说,日军的兵力应是11000名正规军+3000多名义勇队(这没啥奇怪的,理论上,日军在上海留下的1万名青壮年均可被动员)。

那么,日军的火力是不是如百度百科和大教授所说的,“重武器也不足”呢?同样不是。首先,日军有强大的舰炮火力支援。仅以航空母舰为例,8月12日,在上海战事尚未爆发之际,日本“龙骧号”航母、“凤翔号”航母、“加贺号”航母就已到达上海水域,划入日军第3舰队,加上驻守上海的日军第3舰队自身已有的“出云号”,仅航母就有4艘(还有一艘水上飞机母舰“神威”号)(王辅《日军侵华战争》上册第573页、第584页、第585页)。加上航母护卫的巡洋舰、驱逐舰及大量的炮舰。光舰炮火力的支援就不知道相当于多少榴弹炮的火力了。

第二,日军还有联合航空队(如木更津航空队、陆屋海军航空队、第12航空队、第13航空队、第21航空队、第22航空队等等)强大的空军火力,提供空中支援(具体见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支那事变海军作战》,第210页---第211页)

第三,日军海军陆战队所配置的陆军武器并非软弱不堪,其拥有坦克部队、装甲车部队、重机枪车部队、一定数量的150MM榴弹炮、120MM榴弹炮、150MM重迫击炮、75MM山炮等压制火力提供火力支援(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支那事变海军作战》,第196页、第199页、第200页、第204页)。比如日军海军陆战队第9中队第1小队,1个小队就配属了4门75MM山炮(吃惊不?),第10中队第2小队配属4门150MM重迫击炮,第8中队配属了4门120MM榴弹炮,第7中队配属4门150MM榴弹炮,一个东部警备队(辖2个海军中队,一个海军小队)就配属了1辆坦克、2辆装甲车、3辆重机枪车(这还算少的)............速射炮、步兵炮、重迫击炮、山炮、榴弹炮、高射炮炮炮俱全。

那么国军呢?淞沪会战爆发后,国府就将在上海的国军部队编成第9集团军,在淞沪会战的初期(8月13日---8月23日),除了8月20日达到上海的第36师外,其余时候国军在上海基本就靠一个第9集团军。国军第9集团军下辖第87师、第88师、第57师、独立第20旅。另外国军还有上海警察总队、江苏保安队2个团、炮兵一个团及一个营。

其中:国军江苏保安队担任吴淞、宝山、川沙口守备。
国军第57师第169旅(附炮兵一营,含淞沪警备司令部部队)担任徐家汇镇至工部局苗圃之线与浦东地区的守备,第171旅担任林肯路方面警戒。
独立第20旅第659团于北新泾桥及虹桥机场待命,第658团暂时担任大场守备。

1937年8月13日,中日军队展开激战。国军在上海唯一的部队---第9集团军,除去守备部队,实际参与进攻的仅有第87师和第88师2个师,有一个炮兵团助阵。国军炮兵第8团被百度百科和大教授吹得神乎其神,好像是多精良的装备和多强大的火力一样。而事实上呢?国军炮兵第8团装备的是16门国产的民14式150mm古董榴弹炮,这种古董炮只有5890米的射程,相比于同期上海日军海军陆战队所使用的大正4年式150MM榴弹炮8800米的射程和日军的96式150MM榴弹炮11900米的射程,简直就找死的份。日军山炮中最烂的41式75MM山炮都有6300米的射程,国军这种古董榴弹炮还没有日军最烂的山炮打得远,日军用最烂的山炮就可轻松秒杀国军炮兵第8团。8月20日,随着国军第36师到达上海,南京装甲团又调来20辆坦克助战。但国军的坦克,无论是吨位、还是装甲厚度抗穿甲能力、还是火力,都远逊色于日军使用的95式轻型坦克。国军的“卡登•劳埃特”小玩具坦克,重1.5吨,水冷式,配7.9MM机枪一挺,没有一丝的防御能力,机枪可横扫狂灭之;国军的英制“维克斯”Mk E坦克,重6.5吨,装甲薄的像纸一样,行动能力又弱,日军一发速射炮弹可灭之。这些纸皮垃圾在上海和南京都被日军的37MM速射炮打西瓜一样爆掉了。国军的德制PzKpfwI/A型(sd.kfz101)轻型坦克,全重5.4吨,装备2挺7.92mm MG13机枪,连个火炮都没有。而日军的95式轻型坦克,全重7.4吨,装备一门37MM火炮和2挺7.7MM机枪,比国军所有的坦克都强。国军直到8月20日才增援20辆小坦克,而日军在8月13日开战时其海军陆战队已有坦克装甲车40多辆,不但数量是国军的2倍多,而且其对坦克的运用足足比国军早7天。而国军的垃圾坦克不但使用时间晚,而且相比日军坦克性能差太多,反坦克能力远不及日军。注定了国军的悲剧。

从战斗过程看国军投入兵力:
1937年8月13日16时50分,侵占八字桥一带的日军海军陆战队第3大队向刚刚推进至附近的国军第88师部队进行火力急袭;日军另一部在火力掩护下,以坦克和步兵向国军第87师所在地之虬江桥、军工路发动攻击,国军第87师、第88师两师以迫击炮弹还击,淞沪会战爆发。国军随后发动反攻,战斗极为激烈。国军第88师第264旅旅长黄梅兴在持志大学指挥作战时被日军炮弹打中阵亡。15日,日军海军陆战队第1中队放弃丰田纱厂撤回司令部。8月16日,国军第87师、88师组织突击队向油漆公司、爱国女校方面的日军阵地进攻,日军海军陆战队第1大队第2中队中队长贵志今吾被国军击毙。激战10小时,突击部队多次突破日军阵地,第87师一度突入至日海军俱乐部。日上海海军陆战队司令官大川内传七急令其控制的战车坦克队、第8战队陆战队及第1水雷战队陆战队等增援,才阻止住国军攻势。第87师、第88师占领五洲公墓、爱国女校及粤东中学等据点。当日,中国海军电雷学校2艘鱼雷快艇驶至黄浦江,向日本“出云”号旗舰发射7枚鱼雷,将其击伤。连续激战3日下来,日军守军损失不小,海军司令长谷川清中将于16日11时和19时先后向海军中央部发了两封紧急求援电报。于是,16日到19日,日军海军中央部又增援2400名海军陆战队到达上海。日军每一通路皆用坚固障碍物阻塞,并以坦克为活动堡垒,来回提供火力支援,无缝隙可钻,国军被迫强攻。17日,国军第88师以主力由北分向日本文山、八字桥、法学院、虹口公园攻击,往返争夺,伤亡较大,仅法学院一处,已牺牲近一营之众。而攻日本文山之部,于上午11时攻入,后因受敌侧防机关枪射击,未能退出,死伤尤多,日暮前北正面受敌反攻,已被击退;国军第87师先对日俱乐部、海军大学及沪江大学、公大纱厂发动攻击,迄9时许王师长电话报告:已占领日俱乐部及日海军操场。经派员确查,称日俱乐部旁之四层楼油漆公司尚为敌死守,我军正向其包围。对沪江大学、公大纱厂及引翔港镇方面,激战终日,尚未得手。下午5时许,日军由海军操场南两次激烈反攻,均被击退。本日,我炮兵射击甚为进步,命中颇佳。但因目标坚固,未得预期成果。如对日司令部一带各目标命中甚多,因无烧夷弹,终不能毁坏。18日,国军第87师一部突入杨树浦租界至岳州路附近。双方持续激战。8月20日,国军第36师到达上海,南京装甲团亦派来20辆小战车助战。国军第36师令其第216团、212团兵分两路,分别由北丰路及公平路,向汇山码头攻击前进。20日至22日,双方军队逐屋争夺,伤亡均重。第36师一度攻入汇山码头,但由于日军强大的舰炮火力支援和陆上部队火力猛烈,而其所占据的钢筋水泥楼房一时又难以突破,所以无法巩固既占领地区,被迫退回百老汇路北侧,官兵伤亡2000余人。配属给第87师的20辆小战车全被日军反坦克炮击毁。8月23日,日军第3师团、第11师团及配属部队等大批援军赶到上海。淞沪会战初期的10日战斗结束。

纵观淞沪会战初期的10日战斗,国军根本没有发动5师之众攻击,而是只用了3个师,其中1个师还是20日才到的。国军在炮兵火力方面,也丝毫不占优势,日军强大的舰炮火力和空中火力使国军在炮兵火力上一直处于严重的劣势,坦克装甲车火力也远不及日军,不但质量与日军相去甚远,而且数量不及对手的一半,而且日军的装甲力量比国军早一星期出场,使国军士兵的肉体之躯经历了更多的苦难和火力劣势,被迫以血肉之躯应对之。国军在日军猛烈的陆地火力、强大的舰炮火力和空军火力的立体打击下,在日军钢铁装甲洪流的猛烈冲击下,我看不出国军有任何什么优势,只有深深的劣势。国军精锐的德盔师第36师等部在日军强大舰炮火力打击下惨重的伤亡让人感到了深深的寒意和无奈。百度百科和大教授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说风凉话,着实令人感到心寒。而国军唯一有点优势的,恐怕只有人比日军多些,国军3万VS日军1.1万(+日军3000多名义勇队)。

综上,淞沪会战初期(8月13日---8月23日)的战斗,是国军处在严重的劣势下,以步兵血肉之躯攻击敌军有强大火力和装甲力量据守的坚固钢筋水泥据点,拼死血战,表现出色,始终未曾怯战,是合格的中国军人
首先关于该文的观点,本人觉得是有所片面的,但是我想提醒一些更片面的观点的人以为参考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卢沟桥事变后,蒋中正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同时也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战役。对中国而言,标志着卢沟桥事变后,中日两国之间不宣而战,由地区冲突真正升级为全面战争。即使当时日本国力远高于中国,也动员全国,马上投入全面战争。例如随即大量增加公债发行,并发起了日本全国性的“消费节约运动”。

战斗在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市区和郊区展开。上海是中国当时首都南京门户,又是中国经济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上海为中国第一大商港,每年对外贸易额占全国二分之一以上。(虽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和各类杂志军史作家都反对在上海发动战役,不过你能丢了上海吗?)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行武装中立,分别划为法、英、美、意4国军队的防区。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路地区属于日军防区,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地。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三个月。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在淞沪会战初期的10天(8月13日---8月23日)里,日军依靠海军陆战队抵挡国军进攻。直到8月23日,日军第3师团、第11师团及配属部队等大批援军才到达上海。那么在这十天里,日军的人数及火力如何呢?网上最常见的一种说法(百度百科)即是:“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时,中国军队占了绝对优势,除2个精锐师外,还有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即炮兵第10团(100毫米加农炮)和炮兵第8团(150毫米榴弹炮),加上坦克、空军助战,按理应具有压倒性优势。其时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紧急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计也不过4000人(国民党夸大为1万人以上),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坚固工事顽强抵抗,致使中国军队一直无法完成重大突破。”“陈诚回顾上海围攻未竟的教训,认为“以5师之众,对数千敌陆战队实行攻击,竟未能奏功,实在是当时部署种种不当的缘故”。史说回忆,“步兵与炮兵、战车协同作战的训练从来没做过。”
 
网上这种说法言之凿凿,百度百科对抗战史的记录,其可信度简直低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据说这种说法是一位教授写的什么八年抗战未取胜的大作里提到的。但我想说的是:这位教授也好,百度百科的编辑者也好,他们哪来的底气能理直气壮的说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紧急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计也不过4000人(国民党夸大为1万人以上)?这种说法,不但没看过日军资料,而且没看过国军资料,纯粹是信口胡诌的胡扯之词。

那么,在淞沪会战最初的10天里,日军究竟有多少人呢?日本防卫厅《支那事变陆军作战》是那些黑国军的人最常引用的书,但到了讲淞沪会战初期日军海军陆战队的人数时,他们却不再引用其中的数据,而是自己胡诌了。而据日本防卫厅《支那事变陆军作战》第1卷第2 册第4页记载,截止至1937年8月12日,日军上海的海军陆战队共有大约5000人。日本还哭丧着说,中国军队有5万人(日军关于国军人数的吹牛和夸大不用去信),我们上海的海军陆战队才大约5000人,“形式不容乐观”。就这一点,就粉碎了网上日军上海只有3000人、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计也不过4000人的谣言。日本不需要从日本商团中动员在乡军人,人数已远超过4000。

那么日军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就仅仅只有这5000人吗?非也,日军还从旅顺和本土另外支援海军陆战队到上海。据日本防卫厅《支那事变海军作战》第205页记载,在接到日军驻上海的第3舰队海军司令长官长谷川清中将的求援报告后,日军海军中央部8月16日发令,将预定派往青岛而在旅顺待命的横须贺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和吴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即笔者所说的日军旅顺海军陆战队)共约1400人派往上海支援。这样,截止到8月18日,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总人数已达6400人,在此期间日军上海海军陆战队在与国军的战斗中被国军击毙约100人,还剩“兵力约6300名”。因旅顺的日军海军陆战队被调往上海,日军于是下令本土的佐世保海军陆战队调出约1000人(辖月冈大队、土师大队两个海军陆战大队)运往旅顺,应付青岛作战。然而随着上海战事的紧张及日军中止青岛作战,日军又有天谷支队及第14师团去青岛的预备方案,日军佐世保海军陆战队约1000人(辖月冈大队、土师大队两个海军陆战大队)最终没有去旅顺,而是乘着日军“摄津”舰和“矢风”舰于8月19日到达上海。据日本防卫厅《支那事变海军作战》第206页原文记载为:“月冈、土师两大队于19日22时到达上海,分别编入东部支队及总预备队。安田东部支队将左翼队(横镇第1特陆)所担负的区域划分两段,将月冈大队配置于右界境线以西---虹口河。”------月冈大队防御虹口河,这样,原先有点模糊的1000名佐世保海军陆战队(辖月冈、土师两大队)的去处现在终于清楚了,最终也来了上海。接下来,日本防卫厅《支那事变海军作战》写了在2批海军陆战队援军到来后,上海的日军海军陆战队重新划定了军队序列,月冈大队和土师大队这两支佐世保海军陆战队赫然在列。

至此,日军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总数已达5000人+1400人+1000人=7400人左右。那还有其他人吗?网上说日军上海只有3000人、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计也不过4000人。言下之意是日军动员了1000人参与上海战役。但笔者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肯定不是国军的说法,其1000人的说法不知出自何处,没有资料证明。

国军对淞沪会战初期(8月13日---8月23日)日军兵力的描述是:原上海海军陆战队约5000人(其中包括日军在上海整编的6个海军陆战队大队共约3200人,及日军从第1、3舰队各舰艇抽调登陆人员约1800人(可称之为舰船陆战队),共约5000人),另准备再抽调2000---3000人,在乡军人约3600人。其他就不提了。(蒋纬国《国民革命战史》第3部第5卷第3页)

应该说,国军的记载与日军基本一致。对日军原上海海军陆战队的人数记载与日本防卫厅《支那事变陆军作战》一致(且国军的记录比日军记录还更加细化),对日军援军的记载与日本防卫厅《支那事变海军作战》的记载基本一致(日军实际调援军1400人+1000人=2400人,与国军所说的“另准备再抽调2000---3000人”完全符合)。国军还提到日军动员在乡军人约3600人。那么日军可能动员3600名在乡军人呢?完全可能。《支那事变陆军作战》第1卷第2 册第1页说了,上海的3万名日侨中,约2万名妇女和小孩于8月13日到19日陆续回国。当时中日大战一触即发且业已爆发,华南各地的11650名日侨回国,留守南京的日高参事官以下外交官,离开南京到达青岛。说明日军在撤侨,为大战做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在上海的3万名日侨(当然有男有女,有大人有小孩),日军只撤走了约2万名妇女和小孩,而留下一万名青壮年,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如果仅仅是为了保护侨民,日本完全可以把3万名日侨都撤回国。如果来不及,而又不是刻意为之的话,那撤回国的2万侨民中一般是随机的,男女大人小孩应该搭配比较合理,比例应该比较均匀。而不会是清一色的妇女小孩,没有一个青壮年。而且日军明确说了留下1万名。可见不是来不及的问题。而是目的性很强的举动。

从1万名青壮年中,抽出素质相对优秀的3600人,完全不成问题。日军国内国防教育、军事训练良好,3600名在乡军人的军事素质未必比国军地方部队差。当时杜月笙先生派人潜入日租界秘密调查日军动向,发现了日军大规模动员在乡军人的情报,并在第一时间内将此情报上报了国府。

综上,淞沪会战初期(8月13日---8月23日),日军在上海的总兵力为约5000人+1400人+1000人+3600人=11000人。

郭汝槐认为,日军除了海军陆战队和3600名组织健全的在乡军人外,还有约3000---3500名青壮年侨民组成的义勇队(可担任后勤和战斗任务)(郭汝槐《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516页、第523页)。也就是说,日军的兵力应是11000名正规军+3000多名义勇队(这没啥奇怪的,理论上,日军在上海留下的1万名青壮年均可被动员)。

那么,日军的火力是不是如百度百科和大教授所说的,“重武器也不足”呢?同样不是。首先,日军有强大的舰炮火力支援。仅以航空母舰为例,8月12日,在上海战事尚未爆发之际,日本“龙骧号”航母、“凤翔号”航母、“加贺号”航母就已到达上海水域,划入日军第3舰队,加上驻守上海的日军第3舰队自身已有的“出云号”,仅航母就有4艘(还有一艘水上飞机母舰“神威”号)(王辅《日军侵华战争》上册第573页、第584页、第585页)。加上航母护卫的巡洋舰、驱逐舰及大量的炮舰。光舰炮火力的支援就不知道相当于多少榴弹炮的火力了。

第二,日军还有联合航空队(如木更津航空队、陆屋海军航空队、第12航空队、第13航空队、第21航空队、第22航空队等等)强大的空军火力,提供空中支援(具体见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支那事变海军作战》,第210页---第211页)

第三,日军海军陆战队所配置的陆军武器并非软弱不堪,其拥有坦克部队、装甲车部队、重机枪车部队、一定数量的150MM榴弹炮、120MM榴弹炮、150MM重迫击炮、75MM山炮等压制火力提供火力支援(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支那事变海军作战》,第196页、第199页、第200页、第204页)。比如日军海军陆战队第9中队第1小队,1个小队就配属了4门75MM山炮(吃惊不?),第10中队第2小队配属4门150MM重迫击炮,第8中队配属了4门120MM榴弹炮,第7中队配属4门150MM榴弹炮,一个东部警备队(辖2个海军中队,一个海军小队)就配属了1辆坦克、2辆装甲车、3辆重机枪车(这还算少的)............速射炮、步兵炮、重迫击炮、山炮、榴弹炮、高射炮炮炮俱全。

那么国军呢?淞沪会战爆发后,国府就将在上海的国军部队编成第9集团军,在淞沪会战的初期(8月13日---8月23日),除了8月20日达到上海的第36师外,其余时候国军在上海基本就靠一个第9集团军。国军第9集团军下辖第87师、第88师、第57师、独立第20旅。另外国军还有上海警察总队、江苏保安队2个团、炮兵一个团及一个营。

其中:国军江苏保安队担任吴淞、宝山、川沙口守备。
国军第57师第169旅(附炮兵一营,含淞沪警备司令部部队)担任徐家汇镇至工部局苗圃之线与浦东地区的守备,第171旅担任林肯路方面警戒。
独立第20旅第659团于北新泾桥及虹桥机场待命,第658团暂时担任大场守备。

1937年8月13日,中日军队展开激战。国军在上海唯一的部队---第9集团军,除去守备部队,实际参与进攻的仅有第87师和第88师2个师,有一个炮兵团助阵。国军炮兵第8团被百度百科和大教授吹得神乎其神,好像是多精良的装备和多强大的火力一样。而事实上呢?国军炮兵第8团装备的是16门国产的民14式150mm古董榴弹炮,这种古董炮只有5890米的射程,相比于同期上海日军海军陆战队所使用的大正4年式150MM榴弹炮8800米的射程和日军的96式150MM榴弹炮11900米的射程,简直就找死的份。日军山炮中最烂的41式75MM山炮都有6300米的射程,国军这种古董榴弹炮还没有日军最烂的山炮打得远,日军用最烂的山炮就可轻松秒杀国军炮兵第8团。8月20日,随着国军第36师到达上海,南京装甲团又调来20辆坦克助战。但国军的坦克,无论是吨位、还是装甲厚度抗穿甲能力、还是火力,都远逊色于日军使用的95式轻型坦克。国军的“卡登•劳埃特”小玩具坦克,重1.5吨,水冷式,配7.9MM机枪一挺,没有一丝的防御能力,机枪可横扫狂灭之;国军的英制“维克斯”Mk E坦克,重6.5吨,装甲薄的像纸一样,行动能力又弱,日军一发速射炮弹可灭之。这些纸皮垃圾在上海和南京都被日军的37MM速射炮打西瓜一样爆掉了。国军的德制PzKpfwI/A型(sd.kfz101)轻型坦克,全重5.4吨,装备2挺7.92mm MG13机枪,连个火炮都没有。而日军的95式轻型坦克,全重7.4吨,装备一门37MM火炮和2挺7.7MM机枪,比国军所有的坦克都强。国军直到8月20日才增援20辆小坦克,而日军在8月13日开战时其海军陆战队已有坦克装甲车40多辆,不但数量是国军的2倍多,而且其对坦克的运用足足比国军早7天。而国军的垃圾坦克不但使用时间晚,而且相比日军坦克性能差太多,反坦克能力远不及日军。注定了国军的悲剧。

从战斗过程看国军投入兵力:
1937年8月13日16时50分,侵占八字桥一带的日军海军陆战队第3大队向刚刚推进至附近的国军第88师部队进行火力急袭;日军另一部在火力掩护下,以坦克和步兵向国军第87师所在地之虬江桥、军工路发动攻击,国军第87师、第88师两师以迫击炮弹还击,淞沪会战爆发。国军随后发动反攻,战斗极为激烈。国军第88师第264旅旅长黄梅兴在持志大学指挥作战时被日军炮弹打中阵亡。15日,日军海军陆战队第1中队放弃丰田纱厂撤回司令部。8月16日,国军第87师、88师组织突击队向油漆公司、爱国女校方面的日军阵地进攻,日军海军陆战队第1大队第2中队中队长贵志今吾被国军击毙。激战10小时,突击部队多次突破日军阵地,第87师一度突入至日海军俱乐部。日上海海军陆战队司令官大川内传七急令其控制的战车坦克队、第8战队陆战队及第1水雷战队陆战队等增援,才阻止住国军攻势。第87师、第88师占领五洲公墓、爱国女校及粤东中学等据点。当日,中国海军电雷学校2艘鱼雷快艇驶至黄浦江,向日本“出云”号旗舰发射7枚鱼雷,将其击伤。连续激战3日下来,日军守军损失不小,海军司令长谷川清中将于16日11时和19时先后向海军中央部发了两封紧急求援电报。于是,16日到19日,日军海军中央部又增援2400名海军陆战队到达上海。日军每一通路皆用坚固障碍物阻塞,并以坦克为活动堡垒,来回提供火力支援,无缝隙可钻,国军被迫强攻。17日,国军第88师以主力由北分向日本文山、八字桥、法学院、虹口公园攻击,往返争夺,伤亡较大,仅法学院一处,已牺牲近一营之众。而攻日本文山之部,于上午11时攻入,后因受敌侧防机关枪射击,未能退出,死伤尤多,日暮前北正面受敌反攻,已被击退;国军第87师先对日俱乐部、海军大学及沪江大学、公大纱厂发动攻击,迄9时许王师长电话报告:已占领日俱乐部及日海军操场。经派员确查,称日俱乐部旁之四层楼油漆公司尚为敌死守,我军正向其包围。对沪江大学、公大纱厂及引翔港镇方面,激战终日,尚未得手。下午5时许,日军由海军操场南两次激烈反攻,均被击退。本日,我炮兵射击甚为进步,命中颇佳。但因目标坚固,未得预期成果。如对日司令部一带各目标命中甚多,因无烧夷弹,终不能毁坏。18日,国军第87师一部突入杨树浦租界至岳州路附近。双方持续激战。8月20日,国军第36师到达上海,南京装甲团亦派来20辆小战车助战。国军第36师令其第216团、212团兵分两路,分别由北丰路及公平路,向汇山码头攻击前进。20日至22日,双方军队逐屋争夺,伤亡均重。第36师一度攻入汇山码头,但由于日军强大的舰炮火力支援和陆上部队火力猛烈,而其所占据的钢筋水泥楼房一时又难以突破,所以无法巩固既占领地区,被迫退回百老汇路北侧,官兵伤亡2000余人。配属给第87师的20辆小战车全被日军反坦克炮击毁。8月23日,日军第3师团、第11师团及配属部队等大批援军赶到上海。淞沪会战初期的10日战斗结束。

纵观淞沪会战初期的10日战斗,国军根本没有发动5师之众攻击,而是只用了3个师,其中1个师还是20日才到的。国军在炮兵火力方面,也丝毫不占优势,日军强大的舰炮火力和空中火力使国军在炮兵火力上一直处于严重的劣势,坦克装甲车火力也远不及日军,不但质量与日军相去甚远,而且数量不及对手的一半,而且日军的装甲力量比国军早一星期出场,使国军士兵的肉体之躯经历了更多的苦难和火力劣势,被迫以血肉之躯应对之。国军在日军猛烈的陆地火力、强大的舰炮火力和空军火力的立体打击下,在日军钢铁装甲洪流的猛烈冲击下,我看不出国军有任何什么优势,只有深深的劣势。国军精锐的德盔师第36师等部在日军强大舰炮火力打击下惨重的伤亡让人感到了深深的寒意和无奈。百度百科和大教授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说风凉话,着实令人感到心寒。而国军唯一有点优势的,恐怕只有人比日军多些,国军3万VS日军1.1万(+日军3000多名义勇队)。

综上,淞沪会战初期(8月13日---8月23日)的战斗,是国军处在严重的劣势下,以步兵血肉之躯攻击敌军有强大火力和装甲力量据守的坚固钢筋水泥据点,拼死血战,表现出色,始终未曾怯战,是合格的中国军人
国军和日军比,最大的差距不是在武器装备上,而是训练指挥协同等等综合素质的差距,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不弱于日军的就是士气勇敢精神,但是淞沪会战最后演变成溃退,南京保卫战更成为耻辱,国军确实是一支存在巨大问题的军队。
淞沪会战应该纵深防御,梯次配置防御部队,逐渐消磨日军,国军却是在把部队摆成一线跟日军硬拼,即没有发挥兵力优势,又受到日军优势的海空火力杀伤,防线漏洞也多。最后上海至南京一线直接无人防守。
老将误国害民,
蒋介石派一个营守宝山,不知是怎么想的?怎么守?
国军的问题就是那都是问题!进攻不行,防守不行,后勤更是不行!不知道这是不是从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问题!
唉,抗战——现在的“抗日神剧”真是高级黑啊。
抗战前期国军的意志与表现可称顽强,可惜随着一长串的失败而消磨掉了。
扯淡呢吧,还分析呢,全是脑补,果粉智商和下线果然都是不存在的。
一个营守宝山不是大问题,三十年代的宝山不是今天模样,面海和临长江一线都是滩涂,源于长江从上游挟带来的泥沙形成几百米纵深的浅水沼泽,敌舰无法靠近,敌兵无法徒步涉水,
如果守备部队擅于机动防御,战局不一定毫无希望。
除了士兵英勇外没没什么好说的,
如果鬼子不从旁边包抄的话会不会还在上海火拼多两月?貌似日军也无法正面击溃上海的国军。
panzercore 发表于 2014-8-20 08:51
淞沪会战应该纵深防御,梯次配置防御部队,逐渐消磨日军,国军却是在把部队摆成一线跟日军硬拼,即没有发挥 ...
大多的杂志作家都持这种看法,而实际上国府本身也是这种计划,不过可惜的是当时我国的后勤保障系统,运输系统根本没有准备好,各路军队依次达到战场不是国府计划的,是根本无法及时到,其实在一次大战中俄国面对德国的突袭,沙皇集中百万军队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被德国几十万军队各个击破,今天的人用21世纪的眼光看那个时代的中国,其实是非常不公平的
楼主,你的数据错的一塌糊涂。
panzercore 发表于 2014-8-20 08:47
国军和日军比,最大的差距不是在武器装备上,而是训练指挥协同等等综合素质的差距,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不弱于 ...
训练指挥协同当然有问题,一支一次大战前水平的军队根本无法和一支完成了近代化的军队对抗,当时的中央军连近代战争需要的军备体制,战术思想,后勤保障体系都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后人要求其训练指挥协同达到2战前水平是强人所难的,连兵役制度都没有的国家,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军队整编建设不过从33年才开始啊
大多的杂志作家都持这种看法,而实际上国府本身也是这种计划,不过可惜的是当时我国的后勤保障系统,运输 ...
有个毛计划,除了想在上海多抗两个月外还有什么计划
阿檬 发表于 2014-8-20 11:58
有个毛计划,除了想在上海多抗两个月外还有什么计划
我们今天所谓的集中兵力的想法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做到,没有那个运输能力,而且华北形势迫在眉睫,淞沪战役是必须开打的,实际上最初87,88师到达上海的也不是所有部队,而是各一部而已
日军最多只有6300人
训练指挥协同当然有问题,一支一次大战前水平的军队根本无法和一支完成了近代化的军队对抗,当时的中央军 ...
扯淡,多想想怎么打会更好
5000人+1400人+1000人=7400人左右?
我们今天所谓的集中兵力的想法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做到,没有那个运输能力,而且华北形势迫在眉睫,淞沪战役 ...
鬼子在那里不是一天两天的了,还和之前的驻军冲突过,等打起来后还能怪没有高铁?
从1万名青壮年中,抽出素质相对优秀的3600人,完全不成问题。
你的证据呢?靠瞎猜?

WL9721064B 发表于 2014-8-20 12:03
我们今天所谓的集中兵力的想法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做到,没有那个运输能力,而且华北形势迫在眉睫,淞沪战役 ...


如果是替国军洗地就免了吧,没人质疑淞沪会战国军将士的英勇,但是打败了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指挥得当不至于打成那样。而且淞沪会战还是国军打得比较像样的会战,许多会战惨不忍睹。

好好对比下朝鲜战争吧,第一次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就靠轻装步兵打败了敌人机械化部队,步兵靠步行机动的。
WL9721064B 发表于 2014-8-20 12:03
我们今天所谓的集中兵力的想法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做到,没有那个运输能力,而且华北形势迫在眉睫,淞沪战役 ...


如果是替国军洗地就免了吧,没人质疑淞沪会战国军将士的英勇,但是打败了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指挥得当不至于打成那样。而且淞沪会战还是国军打得比较像样的会战,许多会战惨不忍睹。

好好对比下朝鲜战争吧,第一次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就靠轻装步兵打败了敌人机械化部队,步兵靠步行机动的。
laoding1993 发表于 2014-8-20 11:57
楼主,你的数据错的一塌糊涂。
您好,这不是我的数据,谢谢
laoding1993 发表于 2014-8-20 11:57
楼主,你的数据错的一塌糊涂。
仔细看增兵过程和你的内容大致接近,有不同的似乎是开战前的部队数量,也就是6300-7400这个数量区间
计算日军兵力阿猫阿狗都算上,那国军的兵力按这样计算有多少呢,真的只有3个师?预备队,警察部队,义勇军,这些要不要算?如果要算,是不是国军只有3万人?
阿檬 发表于 2014-8-20 12:09
鬼子在那里不是一天两天的了,还和之前的驻军冲突过,等打起来后还能怪没有高铁?
这种强词夺理的话就不要说了,你的意思是77事变前就应该把全国部队集中上海附近?好吧,你最好回家重修一下初中历史
计算日军兵力阿猫阿狗都算上,那国军的兵力按这样计算有多少呢,真的只有3个师?预备队,警察部队,义勇军 ...
忘记加上了青帮
laoding1993 发表于 2014-8-20 12:09
从1万名青壮年中,抽出素质相对优秀的3600人,完全不成问题。
你的证据呢?靠瞎猜?
您好,请不要瞎喷我,看清楚标题是转贴,头一段我就写明了不同意其部分观点,谢谢,给你提过多次了,请注意
这种强词夺理的话就不要说了,你的意思是77事变前就应该把全国部队集中上海附近?好吧,你最好回家重修一 ...
我没有意思,是你说计划的,
panzercore 发表于 2014-8-20 12:10
如果是替国军洗地就免了吧,没人质疑淞沪会战国军将士的英勇,但是打败了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指挥得当 ...
算了吧,我觉得山地运动战和阵地战,恐怕不是这么比吧,朝鲜战争前的运输和国际环境已经大大不同了,准备时间也长啊,替国军洗地??我觉得是有的人带有色眼镜吧
不管怎样,还是向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致敬,他们的血不会白流,国军的政略统筹完全除去混乱状态,根本没有全盘考量,上海战役只是打给西方列强看的,可惜了几年建军的结果都丢在上海到南京一线了,吴福线几乎都没起作用,江阴要塞也丢了,士兵再勇敢,终究敌不过敌人压倒性的实力,没有现代战争观念的饭桶指挥官,只会让勇敢的士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抵挡敌人的舰炮飞机,这本来就是犯罪,中国不缺勇敢的士兵,缺的是懂得现代战术或者会用兵的将领。
WL9721064B 发表于 2014-8-20 12:24
算了吧,我觉得山地运动战和阵地战,恐怕不是这么比吧,朝鲜战争前的运输和国际环境已经大大不同了,准备 ...
国军山地战也不行啊?山西那么多山也没有守住啊。
panzercore 发表于 2014-8-20 12:56
国军山地战也不行啊?山西那么多山也没有守住啊。
是啊,你把阎锡山和朝鲜战争歼灭美军几个师,歼灭美军陆战队的志愿军,怎么比?
我只能说呵呵了
WL9721064B 发表于 2014-8-20 13:04
是啊,你把阎锡山和朝鲜战争歼灭美军几个师,歼灭美军陆战队的志愿军,怎么比?
我只能说呵呵了
那你直接说你的结论啊
国军和日军训练指挥协同等等综合素质的差距太大。
laoding1993 发表于 2014-8-20 12:09
从1万名青壮年中,抽出素质相对优秀的3600人,完全不成问题。
你的证据呢?靠瞎猜?
瞎猜?上海只有日本正规军?没其他一个日本毛人?日本人连学校里小孩子都要接受军训,侨民中青壮年会没有退伍军人?如果这些人可以忽略不计的话,为什么二战一开始美国连境内的日裔美国人都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