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79南疆作战再回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50:50


原作地址: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73257.shtml

            79对越作战,从战略角度上看,我军攻坚必克,基本完成了中央军委规定的作战任务。从战役战术上看,有闪亮之处,也有不少教训,可圈可点。
    东线作战最初的方案是广州军区前指提出的,其指导思想是“全线展开,同步推进,浅近纵深,分割包围,稳扎稳打,各个歼灭”。其战役设想是:第一阶段全线突破越南边境防御,首先歼灭位于边境的12个越南公安屯。第二阶段集中兵力分割围歼位于中越边境广西段的6个越军守备团。第三阶段转移兵力寻歼越军主力第3师、312师和346师。上报中央军委后,邓小平作出指示:“我认为是个稳妥的方案,但不符合军委的意图。”中央军委和总参作战部也提出了作战方案,要求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长途纵深的迂回穿插,打歼灭战。据此,许世友和广州军区前指又重新制定了作战计划,即南北对进奔袭高平,包饺子,打歼灭战。 
    广州军区前指最初的作战方案明显是慎重初战的态度,稳扎稳打,先立于不败之地。单是越军边境的12个公安屯和6个守备团,以广州军区自己的3个军9个师来收拾也足够用了。至于第三阶段作战,312师在太原,离得太远,够不到。3师在谅山,346师在高平,都是越北当面,避无可避。我军可集中攻击,发挥兵力优势和炮火优势,正面打过去,越军很难挡得住。因为正面攻击,一举全歼恐怕做不到。但只要越军敢守,硬碰硬也可将其重创。这个方案的关键在于,我军能把握到战场主动,可从容调度,不确定因素小。
    中央军委的意图也可以理解。因为已经决定扩大对越作战规模,时间延长到15-20天,搞掉他3-5个师,这个纵深就已经不只限于边境附近了,必然要有一定的攻进深度和歼敌数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小打小闹很难达到效果。过于稳健越军就可能跑掉,只占地不能歼敌不是我军一贯的传统。中央军委和总参提出的作战方案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有历史经验的因素,是胃口很大的打法。其短板在于,越北这样的山岳丛林地区,异国作战特殊的敌情民情,恰恰很难进行长途机动,不容易打成大规模歼灭战,还会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复杂情况。实战进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原作地址: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73257.shtml

            79对越作战,从战略角度上看,我军攻坚必克,基本完成了中央军委规定的作战任务。从战役战术上看,有闪亮之处,也有不少教训,可圈可点。
    东线作战最初的方案是广州军区前指提出的,其指导思想是“全线展开,同步推进,浅近纵深,分割包围,稳扎稳打,各个歼灭”。其战役设想是:第一阶段全线突破越南边境防御,首先歼灭位于边境的12个越南公安屯。第二阶段集中兵力分割围歼位于中越边境广西段的6个越军守备团。第三阶段转移兵力寻歼越军主力第3师、312师和346师。上报中央军委后,邓小平作出指示:“我认为是个稳妥的方案,但不符合军委的意图。”中央军委和总参作战部也提出了作战方案,要求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长途纵深的迂回穿插,打歼灭战。据此,许世友和广州军区前指又重新制定了作战计划,即南北对进奔袭高平,包饺子,打歼灭战。 
    广州军区前指最初的作战方案明显是慎重初战的态度,稳扎稳打,先立于不败之地。单是越军边境的12个公安屯和6个守备团,以广州军区自己的3个军9个师来收拾也足够用了。至于第三阶段作战,312师在太原,离得太远,够不到。3师在谅山,346师在高平,都是越北当面,避无可避。我军可集中攻击,发挥兵力优势和炮火优势,正面打过去,越军很难挡得住。因为正面攻击,一举全歼恐怕做不到。但只要越军敢守,硬碰硬也可将其重创。这个方案的关键在于,我军能把握到战场主动,可从容调度,不确定因素小。
    中央军委的意图也可以理解。因为已经决定扩大对越作战规模,时间延长到15-20天,搞掉他3-5个师,这个纵深就已经不只限于边境附近了,必然要有一定的攻进深度和歼敌数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小打小闹很难达到效果。过于稳健越军就可能跑掉,只占地不能歼敌不是我军一贯的传统。中央军委和总参提出的作战方案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有历史经验的因素,是胃口很大的打法。其短板在于,越北这样的山岳丛林地区,异国作战特殊的敌情民情,恰恰很难进行长途机动,不容易打成大规模歼灭战,还会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复杂情况。实战进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决定扩大战争规模后,中央军委有一个战略意图,即增调成都军区的50军和武汉军区的54军参战,作为战役穿插部队,从中老边境的勐腊和零公里打出去,攻克奠边府,迂回越西北。为此,50军和54军的军首长带着指挥队伍已经到云南边境勘察了地形。昆明军区也专门成立了军区西前指,统一对50军和54军进行组织指挥与后勤保障。后来因柬埔寨战场形势急转直下,这一战役计划最终取消。
    
    从事后看,迂回越西北的计划动静有点太大了。要通过老挝领土过境,虽然当时老挝是越南的傀儡,但毕竟是个主权国家,在政治上的影响太坏,国际上也很难通过。50军和54军加保障部队有8、9万之众,长途转运集中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和零公里边境可不是容易的事。云南方向地形复杂,大部队集中和展开困难,且交通落后,铁路公路都少,路况也差,远比不上广西边境。从实战中高平方向121师的长途穿插可看到,90公里纵深部队就屡遭袭击迷路,各部跑得稀稀啦啦,且有大规模失踪出现。更至断粮饿饭达一周之久,不得不取粮于敌,战斗力大减,仅能自保。而迂回越西北是长达数百公里的穿插,以我军当时的后勤保障能力显然是没有把握的。
  在决定扩大战争规模后,中央军委有一个战略意图,即增调成都军区的50军和武汉军区的54军参战,作为战役穿插部队,从中老边境的勐腊和零公里打出去,攻克奠边府,迂回越西北。为此,50军和54军的军首长带着指挥队伍已经到云南边境勘察了地形。昆明军区也专门成立了军区西前指,统一对50军和54军进行组织指挥与后勤保障。后来因柬埔寨战场形势急转直下,这一战役计划最终取消。

在决定扩大战争规模后,中央军委有一个战略意图,即增调成都军区的50军和武汉军区的54军参战,作为战役穿插部队,从中老边境的勐腊和零公里打出去,攻克奠边府,迂回越西北。为此,50军和54军的军首长带着指挥队伍已经到云南边境勘察了地形。昆明军区也专门成立了军区西前指,统一对50军和54军进行组织指挥与后勤保障。后来因柬埔寨战场形势急转直下,这一战役计划最终取消。
    
    从事后看,迂回越西北的计划动静有点太大了。要通过老挝领土过境,虽然当时老挝是越南的傀儡,但毕竟是个主权国家,在政治上的影响太坏,国际上也很难通过。50军和54军加保障部队有8、9万之众,长途转运集中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和零公里边境可不是容易的事。云南方向地形复杂,大部队集中和展开困难,且交通落后,铁路公路都少,路况也差,远比不上广西边境。从实战中高平方向121师的长途穿插可看到,90公里纵深部队就屡遭袭击迷路,各部跑得稀稀啦啦,且有大规模失踪出现。更至断粮饿饭达一周之久,不得不取粮于敌,战斗力大减,仅能自保。而迂回越西北是长达数百公里的穿插,以我军当时的后勤保障能力显然是没有把握的。
  在决定扩大战争规模后,中央军委有一个战略意图,即增调成都军区的50军和武汉军区的54军参战,作为战役穿插部队,从中老边境的勐腊和零公里打出去,攻克奠边府,迂回越西北。为此,50军和54军的军首长带着指挥队伍已经到云南边境勘察了地形。昆明军区也专门成立了军区西前指,统一对50军和54军进行组织指挥与后勤保障。后来因柬埔寨战场形势急转直下,这一战役计划最终取消。
奠边府是位于越南西北边境地区一道河谷中的小镇。这里是一块盆地,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6公里,四周都是密布热带丛林的小山丘,山丘以外是一望无际的深山密林。奠边府向东有公路连接河内,向西和向北穿越崎岖的丛林小路可达老挝和中国。从战略上来说,如果要在越北找一个能扼控中、越、老三国边境的据点,那么奠边府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1954年3月13日到5月7日,越军和法军在奠边府进行了一场长达55天的惨烈攻坚战。最后法军卡斯特里兵团1.62万人被全歼,越军也伤亡1.39万人。这一战成为了越南独立之战。其参战部队中,就有304师、308师、312师、316师等越军最早的“王牌师”。有意思的是,当年的316师79战时已改番号为316A师,就驻在奠边府以北的平卢地区。
    如果中国军队迂回越西北,那就是一个大的南北对进战略。打下奠边府并不难,但下一步又如何呢?无非是向东和向北两个方向。向东是越军二军区所在的安沛方向,沿途是丛林茂密的山区,还有沱江和黄连山阻隔,难以机动。向东南有公路到安沛与河内,但要绕个大远,等于向越南国土中部深入了,明显困难太大;向北有公路通向莱州和巴丹、封土,可以与11军和13军进行南北夹击,不可避免要硬碰316A师,西线战场就有好看了,越南西北边境有可能被一扫而空。这样看来,越军可能真要从柬埔寨战场调部队回来填补防线空档了,战争规模也难以控制。万一打急了,北方苏军会有动作吗?谁也不知道。
  实战中,东线以41军和42军南北对进奔袭高平,要打大歼灭战。北集团41军以121师进行外层迂回,插到班庄,形成对内对外正面,切断高平越军退路,同时阻击银山和太原的越军来援;以123师(欠368团)配属41军坦克团和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的共约80辆坦克进行内层迂回,插到扣屯,配合121师形成对内对外正面。这是一个双保险的部署,两层包围,南敌北拒,还有坦克部队配合扼守公路,高平越军在这个方向插翅难飞。
  实际上呢,121师从出发时各部就出现迷路误时,过天丰岭后被越军散兵层层拦打,迷路部队在返回时迭遇袭击,伤亡失踪众多,还在路上就乱了套。师指几次收拢部队,弄得疲惫不堪,而且后勤损失很大,补给中断,还要带着伤员,部队只能饿着肚子拼命穿插。最后,121师虽然长途90公里插到目标地班庄,但各部分散混乱,且因命令多变而忽东忽西,还要就地取食,没能迅速收拢前进,最终滞留于扣屯地区。银山方向越军是没有援军来,高平越军也没有大规模突围,真要来了,饥饿疲惫的121师能自保就不错了,要完成南敌北拒是太难了。
  123师呢,留了368团在茶灵方向牵制越军,只有2个团穿插。路程是比121师近,可是坦克部队要走公路,在打兰地区遇袭受阻,因通讯联系不畅,指挥员判断失误,部队后撤回龙万地区等待,从而贻误了战机。为争取时间,师命令塔山英雄团367团2营走乡间小路徒步穿插,坦克部队仍走大路强攻。367团2营顽强兼程43公里,历时41个小时终于插到扣屯。而坦克部队强攻几天仍未打通至扣屯公路,最后接师指命令转而配合师主力参加打通安乐至河安公路的战斗。到达扣屯的367团2营兵力过少,坦克部队又赶不到,便只能持防御态势,等待121师前来会拢。而121师又一时没有收拢部队。结果两个师都没有在预定时间内到达高平外围实行总攻,计划完美的北集团这块晾了。
  希望在南集团。42军集中军坦克团、43军坦克团和坦克1师自行火箭炮营共20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和自行火炮,从布局关走牛车小路向东溪进行奇兵穿插。126师为第一梯队,以43军坦克团开路冲锋在前。124师为第二梯队,配属42军坦克团和坦克1师自行火箭炮营紧随其后。43军坦克团是此次对越作战中唯一的59式中型坦克团,59中装甲厚,抗击打,冲得很猛。坦克团1营3小时插到东溪,因步兵被甩到后面,又独守东溪3小时,立下头功。126师步兵赶到东溪,继续扩大突破口,为124师及后续坦克梯队打开道路。124师及坦克部队从嫩金山地区加入战场,继续向高平挺进。二路梯队互相掩护,逐次跃进,沿途击破越军层层防御,表现了很高的战斗素质。
  42军在预定时间内冲上4号公路,高平战役就大局已定了。虽然后续部队被班翁水障所阻,辗转改道从水口大桥通过走3号公路,打复和县城又折腾了几个来回,不过只是延误了一点时间,无关胜负。越军要想翻盘,只有用强大的预备队实行两路逆袭,高平越军再反向接应,战局方有变数。实战中,北集团方向银山和太原的越军均未大规模来援,小股越军反扑是杯水车薪;南集团方向背临谅山,越军较多,有3师、327师、337师、338师等部。但43军129师已在布局关以南进入4号公路,攻向七溪,形成了一道屏护42军侧翼的防线。而七溪再向南,则已邻近东集团55军攻击地域,越军经这里反扑要两面受攻,难以为继。高平战役,实际上是有惊无险。因为我军拥有强大的兵力和火力优势,战略机动无法阻挡。越军只靠游击袭扰可以暂时阻挡我军一下,但难以挽回大局。高平最后由42军攻占。其后进行了大规模地拉网清剿,又投入54军160师、162师,20军58师、50军150师等部,部分歼灭了越军残兵,基本控制了攻占地域。
  高平战役南北集团的主攻方向都是隐蔽进行穿插奇袭。为了调动吸引越军的注意力,在次要方向也实行了佯攻。北集团方向以41军122师配属一个军坦克营加一个军区炮兵团,向高平以北的要隘朔江进攻,打通朔江至高平公路,威摄高平北大门;以123师368团配属师炮兵团部分炮兵,从靖西方向越境进攻,攻击越军据守的八姑岭和八达岭,切断茶灵至重庆的公路,牵制茶灵方向越军不能增援高平;南集团方向以42军125师配属43军坦克团3营和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1营,从水口关突破上3号公路,攻击高平以东的要点复和县城,打通从水口关至东溪的通路。虽说是佯攻,这三个方向却打得非常激烈,打出了此次对越作战的几个经典战例,也打出了几个惨痛教训。详情放在后面的作战部队简评再述。
  东线作战第一阶段主要是打高平,各种战役设计都围绕攻击高平来进行。从地理上看,最有可能支援高平的越军有两个方向:一是高平以西以南的银山、太原越军,有322师和越军中排名第二的312师;二是谅山方向的越军,有“金星”3师、327师、337师,禄平方向的338师,先安方向的325B师等部。北集团41军121师、123师长途穿插就是为了封闭银山、太原方向的救援通道,实战中这个方向的越军也没有大规模出动。而谅山方向越军兵力多且密集,需要小心应付。因此,以55军为主组成东集团,2月17日开战后即攻击谅山的北大门同登,牵制吸引谅山越军的注意力。这是一个“声东击西”之计,使越军误以为我军主攻方向是同登和谅山,不敢向高平倾巢出援,从而减轻我军南集团的侧翼压力。此时再在高平一线发动奇袭,使越军陷于被动。当越军预备队转向高平方向时,再计划以54军前出七溪方向打援,55军则打下同登,威逼谅山,让越军首尾不能相顾。与此同时,东集团指挥43军127师、128师出击谅山东南的禄平地区,拦腰插上一刀,重击这一带的越军338师,断其向谅山增援之路。这一系列战役行动环环相扣,可谓设计得相当精巧。
  实战进程中,越军并未大举增援高平,而高平方向也打得不顺利,54军被急调救火,162师加入复和地区作战打通4号公路,160师去高平以西担任清剿护路任务,只余161师协助55军作战。因打越军援军未成,加上高平战役歼敌不多,广州军区前指决定在谅山方向加强攻势,才有了东线第二阶段作战。55军打下同登后,又配属50军148师和54军161师,集中优势兵力和炮火,从北面和东面泰山压顶般杀向谅山。这是一场硬碰硬的攻坚战,逐山拔点,反复争夺。谅山越军退无可退,又没有战略预备队增援,兵力火力都居于劣势,最后谅山、禄平、脱浪等地皆被攻克,越军“金星”3师、327师、337师、338师等部都遭沉重打击。
  谅山被克,距离首都河内已只有130余公里。沿途还有一段山地,出去后即是一望无际的越北平原,且有公路、铁路相通,我军坦克部队一、二日内即可冲到。河内周围的越军主力只有排名第一的王牌308师,虽然说久经战阵,号称“先锋军师”,但能否挡得住中国军队5、6个师的优势兵力火力冲击,确实风险很大。难怪河内一片风声鹤唳,又是紧急从南方调兵,又是紧急疏散,又是宣布全民军事化,男性18岁到45岁,女性18岁到35岁的所有人员都要参加民兵游击队。确实是打痛了。
  然而,3月5日,中国政府宣布撤军了。
  和东线相比,西线战场纵深要小得多,地位相对次要。越军布置在西线的兵力也比较少,主要是第二军区的部队。一线作战师有驻防柑塘至老街一带的345师、驻防平卢的316A师;二线有驻防山萝省的326师,驻安沛地区的生产师344师。其他都是独立团、省队、公安屯、民军之类。西线越军总兵力在5万人上下。
  因为云南境内交通及地形的原因,我军也很难在西线转运集中大规模部队。除昆明军区自己的14军、11军外,以成都军区的13军加强西线作战,后又调50军149师临时加强云南方向作为战役预备队。总兵力10个步兵师加5个边防团共10万余人,同时加强炮兵4师、高炮65师,对西线越军形成2:1以上的兵力优势,兵器火力上也远强于对方。
  西线的主要作战目标是老街和柑塘两个城市,都在红河附近。老街是越南黄连山省省会,位于红河、南溪河交汇处,与中国河口县相望,有公路连接柑塘至莱州,水路可直达河内,既是越西北战略重镇,也是对中国进行挑衅的前进基地。打下老街,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柑塘是沿红河通向河内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很重要。同时也是越西北盛产磷肥的矿区,对于越南这样贫穷的国家来说,经济地位也很重要。打下柑塘,既能威胁河内,又破坏了越南的经济基础。
  西线中国军队的主攻方向便是夹红河两岸突进,13军在西岸,扫荡红河西岸的越军防御体系,向柑塘出击,歼灭越军345师;14军在东岸,夺取老街,保障13军的东翼安全及协助13军歼灭345师,相机继续前出。考虑到驻平卢地区的越军316A师会向东出援老街和柑塘,13军和14军在完成本部作战任务的同时,要相机歼灭316A师。同时,11军向平卢以北的越南封土地区发动进攻,既打击当面之敌,又牵制316A师东援,保障13军的西翼安全,再相机向莱州省方向发展进攻。
  实战中,13军非常出色地强渡红河,一字排开3个师向越军在坝洒、谷柳、谷珊、保胜、岳山设置的防御体系发动猛攻。13军各部浅近迂回,穿插分割,每处都集中了优势兵力和灵活编组的炮火,以多打少,务求必胜。经三天多时间就全歼了黄连山省队192团和老街市队,重创345师121团和190炮团,歼灭越军2000余人,打碎了越军在红河西岸的防御体系。其中38师112团、113团连续战斗31小时,歼灭黄连山省队独立2营、武装公安屯和部分民军,被称为是“自卫还击作战的第一个歼灭战”。
  当然,13军的企图心很强烈,也设置了两个长途穿插。以38师114团向谷柳侧后10号公路以北的奔西爱地区穿插,长途80余公里,目的是切断公路,阻击316A师东援老街和柑塘,保障军主力围歼345师;以39师116团向柑塘外围的朗格姆地区进行穿插,也是80公里,要直接截断谷柳越军与柑塘的联系,阻击向柑塘增援的任何越军。
  38师114团经一天一夜穿插,在孟珊地区受阻,被越军猛烈的炮火封锁。随后114团接军指命令改变任务,配合39师116团攻击253、339等高地,以保障39师右翼安全。而316A师果然沿10号公路东援,三天多即推进到代乃,38师114团只能徒留遗憾。
  39师116团规定完成穿插任务的时间是24小时,第二天在进至周登以南和岳山以西地区时,被387、315、369等高地的越军所阻击,在预定时间内完成穿插任务已不可能。后116团穿插任务取消,转为配合39师夺取了387一带诸高地。为保障攻击柑塘的顺利进行,39师转变116团战斗任务,命其向代乃地区穿插阻击316A师东援。116团这次如期插到代乃,将越军阻住,打了一场著名的代乃阻击战。
  虽然114团和116团的长途穿插都没有完成,但其及时转变战斗任务,配合军主力各个歼灭当面之敌,并没有造成全局明显的被动。尤其是116团,连续作战,插到代乃,挡住316A师,在战略上奠定了西线作战的胜利基础。与东线不顾一切地长途穿插造成了损兵折将相比,西线的穿插显得很灵活,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转变任务,在实战中打出了很好的效果。
  红河东岸的14军方向相对13军方向在作战上没那么复杂。紧临云南河口县国境的老街是必争之地,然后14军主要沿红河东岸清扫越军的驻守要点,控制渡口,保障13军的东翼安全,配合13军歼灭345师和夺取柑塘。14军以40师夺取老街;以42师在40师东翼作战,打通从河口通向越境的公路,攻占拔坡、那马一带的前沿主要越军据点,策应和保障40师攻取老街的作战;以41师在42师东侧作战,主攻发隆、孟康,拔除越军在老街以东中越边境上的前进据点。然后14军各部相机继续向纵深发展进攻。
  打老街是一场硬仗。14军40师是从老街东侧的小曹据点群硬打进去的,一路血战,然后分割包围,反围老街。这是79之战中第一场城市攻坚战,规模小却很残酷。。从2月17日到19日共打了3天,步兵要节节推进,又要爆破越军坑道,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的“62式”轻型坦克都派去老街中打巷战,着实考验了当时中国军队的战斗技能。老街被克,14军41师打下发隆和孟康,42师夺取拔坡、那马,红河以东越军在边境地区的防线被砸碎。当时西线的预备队50军149师和11军32师原要在14军方向投入作战,因这里作战较为顺利,50军149师就转而加强13军作战。11军32师(欠95团)则加入14军方向。各部沿途向前扫荡,一直打到郭参、春斗,有力保障了13军在柑塘方向的作战。
  13军渡过红河的战斗部署是37师在东路,38师在西路,39师在中路一字排开向前进攻,一直打到谷柳。随后以39师向10号公路穿插代乃,阻挡316A师东援,保障军主力侧翼安全。以37师和38师一左一右钳形攻势突向柑塘,同时将50军149师和11军配属过来的32师95团作为军预备队向前调动。在37师、38师攻克柑塘,重创345师后,50军149师和11军32师95团前出10号公路,在39师在四号桥地区打开战役通道后即投入战场,打向316A师沿谷沙公路设置的防线,大战316A师。13军的整个战役部署衔接严密,步调紧凑有力,各部互相协同,集中优势兵力兵器,一举取得西线的大胜。
  在13军和14军扫荡红河两岸的同时,11军也向越南莱州省的封土地区发动助攻,策应西线主攻方向。11军的作战纵深和规模都较小,主要以攻克封土及牵制316A师为目标。11军以主力31师为主攻,在云南金平方向突破国界,沿楠那河以北的巴南棍、马鹿塘、木桑方向突击巴沙山口;32师配合31师在西罗楼地区突破后,即全师东调转为预备队,后分别投入13军和14军方向作战;加强11军的云南省军区独立师在楠那河以南攻击刘发烟、布多、南沙等地,然后插向南亥,切断封土越军南退巴丹之路。最后11军打进越南境内纵深34公里,歼灭当面越军及316A师一部,胜利攻克封土,完成预定作战任务。
  综观整个东西线作战,对我军传统战法的震撼是很大的。
  东线战役纵深大,企图大。高平方向进行传统的大穿插,大迂回,要打大歼灭战。结果穿插部队一路遭到越军层层拦打,历尽磨难,却没有捕捉到越军主力,实战效果很不理想,最后还要投入大量兵力进行反复清剿。同登、谅山方向则是稳扎稳进,强攻硬打进去的,给了越军以重大打击。西线战役纵深小,进退腾挪相对容易,遇到的复杂情况不及东线。我军运用了互相协同,浅近迂回,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法,积小胜为大胜,相比东线打得更顺利一些。从实战中可以看出,越军的部署是兵力火力前重后轻,防卫空隙大,擅长独立作战和游击作战。我军打进去不容易,打进去了要捕捉越军主力更不容易,进行大规模运动作战效果不大。而越军的弱点是缺乏机动强大的战略预备队,各处强调独立作战,缺少应援,很容易被我军在纵深实行分割包围。一旦越军要死守,兵力火力被我军吸住,后方就容易被我分割包围,而正面要挡住我军强大兵力火力是不可能的,最终越军只有株守被歼和化装钻山两条路。我军向来笑话美军就会打钢铁,没有出色的战法。从对越作战看来,在特定的异国战场,敌情、民情、地形都不明朗,我军传统的大踏步进退运动战受到的限制太多,难以发挥应有的威力。而可以把握的,是集中强大的兵力和火力,在主要方向上选择适当的攻击点和攻击时机。打钢铁就打钢铁,现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传统上我军的跑不死和现代我军的钢铁多都是相对优势,如何选择,恰是运用一心,不要受传统的束缚。
  79之战,是检验两军武器的试验场,留下了很多经验和教训。
  当年的武器编成上,我军一个班是56式冲锋枪3支,56式半自动步枪4支,56式班用轻机枪1挺,加强班配40火箭筒1具;
  越军一个班是AK47或56式冲锋枪6支,苏式或美式或56式班用轻机枪1挺,M79榴弹发射器1架,40火箭筒1具。
  可以看出,我军单兵武器基本上是56式枪族体系。在1960年代的中印边界反击战中,56式枪族发挥了很大的威力。其中56式半自动步枪可以在数百米外精准射击,尤其适用于当时植被稀少的高寒地区战场,单兵可携弹120发,能保障持续战斗;56式冲锋枪能耐风沙霜雪,可靠性好,火力凶猛,200米内精度很高,能进行400米内有效火力杀伤;56式班用轻机枪由100发弹链供弹,射程远,火力持续性好,可以有效封锁敌地堡枪眼并杀伤远距离运动之敌。56式枪支射距优良,子弹配系通用性好,重轻量而携带方便,适于后勤保障,大大提高了我军战斗力。反观印军,枪械繁杂,还是二战时的老产品,冲锋枪是英国司登,轻机枪是加拿大布伦式,重机枪是美式勃郎宁,口径老旧,子弹不能通用,严重阻碍后勤保障,终至一败涂地。
  79之战则截然不同。以班组为单位的单兵自动武器上,越军要多于我军,往往能先我开火,火力上也较我军猛烈。在越南这样的山岳丛林地区作战,遭遇战一般发生在50米的距离内,我军的56半自动步枪不能完全发挥其精准的射击优势,反而因射速较低而被越军的自动火力压制,造成战斗中的被动。在冲锋枪的实用性上,我军的56式和越军的AK47虽同出一脉,但AK47枪用钢材精良,枪体轻,连续射击枪管不易发红,且不易生锈。同时制造工艺优良,公差小,射击精度高;56式则枪用钢材差,抗锈蚀性能差,特别是在越南战场那种高温高湿环境下,如不及时擦拭,很快就会生锈,严重的甚至拉不动枪机。而且56式枪体较重,耐高温性能较差,连续射击后枪管发烫,弹头初速变低,准确性明显下降。因为自动火力不足,实战中,往往要依靠56式轻机枪对越军进行火力压制,可以说,56式轻机枪是79之战中的功臣。然而56式轻机枪也有其缺陷,如供弹方式比较落后,容易出现卡弹,精度一般,弹着散布较大且只能连发,枪机的动作不可靠,容易受泥沙和缺油生锈影响等等。因为56式枪用钢差,训炼和实战后都会出现各种磕碰过后的坑坑洼洼,因而缩短了枪的使用寿命。
  实战中,越军有一种武器对我军威胁很大,就是苏制14.5毫米高射机枪,构造简单,重量轻,拆卸移动方便,采用坐射方式,用脚踏击发,瞄准装置先进,配用的是一种高平射合一的光学瞄准镜,有放大望远功能,具有瞄准快捷的特点。这种机枪很适于伴随步兵在山岳丛林地带机动作战,射程远,火力凶猛,子弹口径大,一旦击中甚至可以将人拦腰打断,对我步兵杀伤很大。
  我军的步兵伴随火力一般是53式和57式7.62毫米重机枪、58式14.5毫米双联高射机枪、69式40火箭筒、53式和67式82毫米迫击炮、71式100毫米迫击炮等。在沿公路向前冲击时,我军通常以高射机枪和重机枪远距离压制敌人,以火箭筒和迫击炮敲掉敌人火力点配合步兵作战。遗憾的是,我军当时使用的14.5毫米双联高射机枪需要汽车牵引,离不开公路,难以对山地丛林中战斗的步兵进行火力支援。而且瞄准装具更新慢,大多还是老式的机械瞄准具,相比越军的光学瞄准具差了一代。因为越军的高射机枪打得远,我军的40火箭筒和重机枪都很难打到对方,只能用82迫击炮和100迫击炮来压制。而82迫和100迫比较重,需要人力和骡马运输,这样一旦在山路隘口突然遭遇,我军就很吃亏了。
  正是经过了79之战的检验,我军开始重视单兵武器的研制发展,以小口径、高射速为方向,全军统一改换自动武器,步兵伴随武器也更新换代,从而在80年代的两山轮战中打了翻身仗。
  在79之战中,我军炮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战争全程越军都被我军炮火所压制。当时我军炮兵编成是:
   我军预备炮兵师所属团:66式152加榴炮、59式130加农炮、63式130火箭炮、54式122榴弹炮、60式122加农炮36门;
   我军军属炮兵团:66式152加榴炮12门、60式122加农炮12门、56式85加农炮18门;
   我军师属炮兵团:63式107/130火箭炮18门、54式122榴弹炮24门、56式85加农炮18门;
  此外,70-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和70式130履带式自行火箭炮也参加了作战。
  再看越军炮兵编成:
  越军军区炮兵团,以二军区168炮团为例:85加农炮、122榴弹炮、107火箭炮各12门;
   越军师属炮兵团:105/122榴弹炮、85加农炮各12门,122加农炮2门。
  可以看出,在军、师炮火编成上越军都远逊于我军。西线的整个越军二军区只有3个炮兵团,加5-6个独立炮兵营,而我13军一个军就有9个炮兵团。东西两线我军参战师属以上有48个炮兵团,越军只有师属以上9个炮兵团实战中,我军以远程炮兵和军、师、团、营、连为单位进行炮兵编成部署,纵深梯次配置,集中与分散结合、远近结合,大小结合,以全面支援步兵进攻。远程炮火支援,以军、师、团属大口径重炮实施,其中榴弹炮弹道弯曲,用于压制越军表面阵地和摧毁越军工事;加农炮弹道低平,可直瞄射击,用于消灭越军坦克、暗堡、工事和火力点;火箭炮用于大面积密集射击杀伤,可覆盖越军表面阵地。近程炮火支援,以团、营、连属小口径火炮实施,其中82迫击炮和100迫击炮以消灭较远处敌隐蔽工事和反斜面火力点;82无后座力炮既可以反坦克,也可以直瞄打击敌火力点;40火箭筒可以近距离摧毁敌坦克、暗堡和机枪火力点;77式火焰喷射器则用于支援步兵消灭坑道、暗堡、山洞中的越军。
  越军的防御态势是前重后轻,一线火力最密集,是硬壳子。没有强大的炮兵支援,我军步兵攻坚必然要遭受惨重的损失。抗美援朝战争就是一个结结实实的教训,一到五次战役,每次我军进攻都只有少量炮火支援,只能用轻武器和血肉之躯强攻硬打,歼敌少而伤亡大,无数优秀的战士含恨疆场。79之战我军已是今非昔比,就是用铺天盖地的炮火砸开了越军的防御硬壳,压制了越军炮火的反击,打烂了越军的防线。在炮火向前延伸后,我军炮兵又担负起打击越军纵深重要目标,切断越军一、二线部队联系,以及阻击越军后方支援的任务。可以说,战场所及,越军都被我军炮火所压制,既守不住阵地,又难以向前增援,更不要说组织大规模反击,最后只好钻山打游击战。
  79之战,我军炮兵全线共发射炮弹88万多发,消耗弹药7700吨,为取得战争胜利立下了首功。可以说,没有炮兵的支援,就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炮兵是战争之神”,确是至理名言。也因此,邓小平发出感叹:“现代战争主要是打钢铁,打后勤,打指挥。”
  79之战中,我军多年来研制的野战食品全面上阵。尽管现在看来花色品种相当单一,口味也不能多加恭维。但在那样一个全民物质短缺的年代,这些野战食品不啻于是让普罗大众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味,即便是当年参战的很多军人,在此之前也从味品尝过。
   唱主角的,当然是761压缩干粮。这是1976年研制成功并大规模装备部队的我军第一代野战食品的骨干品种。以精制小麦粉、精制植物油、白砂糖、全脂奶粉、口服葡萄糖、精盐等为主要原料,经滚轧、烘烤、粉碎、压块后再进行密封。每小包2块,用羊皮纸包装加食用胶水粘接而成,净重250克,口味有葱油、芝麻、椰香等几种。761压缩干粮的口感因人而异,有人觉得奶香味十足,香甜可口;有人觉得干而无味,无法下咽。共同的感觉是:够硬,非常锻炼腮帮子。特别是贮存期较长后,咬起来是满口碎末。761压缩干粮的优点是携带方便,不易腐坏,能保证作战人员得到必要的热量补给。缺点是水分过低,食用时有难以下咽的感觉,如果再多喝点凉水,就很容易拉肚子。而且缺乏人体必要的维生素,长期食用会引发夜盲、口角炎等疾病。
   不管怎么说,在我军后勤保障还很落后的当年,761压缩干粮对部队的连续作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79对越作战期间,后方加班生产了数千吨761压缩干粮并运上前线,有力保障了一线部队的给养需要。
   当年的副食就是罐头,有午餐肉罐头、红烧猪肉罐头、酸辣菜罐头、糖水菠萝罐头、糖水桔子罐头等品种。
   上海梅林食品厂生产的午餐肉罐头可能很多人还记得,1970年代时可是稀罕的美食,要靠关系才能弄得到。在对越作战之前,很多官兵也难得品尝到午餐肉。其实这东西原料也就是猪肉、淀粉、植物蛋白、盐、香辛料、亚硝酸纳等。因为口感鲜嫩,味道香醇,到现在也很受人欢迎。不过因为添加了亚硝酸纳等防腐剂,多食对人体有害。军用午餐肉罐头以马口铁包装,撕掉所有商标,也没有厂家印记,是最受官兵们喜欢的肉罐头。 
   红烧猪肉罐头足有1公斤重,开盖后但见上面白花花的厚厚一层油,实在让人没了胃口。行军作战之初,为了减轻负重,官兵们首先扔掉的就是这种罐头。真要吃起来也不方便,先要用刀刮掉厚厚的冷油,再挑着吃,那个腻劲就别说了。要是就着压缩干粮吃,又腻又干,半天咽不下去,再喝点冷水,等着拉肚子吧。后来官兵们总结出了经验,先用火将红烧猪肉罐头加热一下,把油化开,味道就好多了。没有生火条件的就用泥沙或者腰带来回摩擦罐头铁皮至发热,使里面的冷油溶解,然后再吃。还有的将压缩干粮用水化开,煮成糊状,再就着红烧猪肉罐头吃。红烧猪肉罐头虽不受欢迎,但毕竟热量还是最高的,对补充体力很有帮助。
   行军作战非常劳累,官兵们普遍精神紧张,胃口不佳,对油腻的肉罐头都不太感兴趣。酸辣菜则能缓解一下大家的情绪。酸辣菜是腌制的大杂烩,雪菜、萝卜、白菜、青豆什么的都有。口感比较柴,缺油少料的。不过还算有一些汁水,酸酸辣辣的,能起到开胃作用,配上压缩干粮能比较容易地送进肚去。
   最受欢迎的便是水果罐头了。饥疲干渴之下,打开一筒糖水菠萝或糖水桔子,那清甜的汁水简直能流到人的心里去。不过吃水果罐头需要点技术,因为当时供应前线的水果罐头不是军品,还是宽口玻璃瓶装的,不容易开启。用匕首或刺刀撬封口盖的时候不小心就会将玻璃瓶打碎,水果还能吃到,甜美的汁水就浪费掉了。官兵们很快发明出了新吃法:先在瓶口开个小洞,用小竹子或茅草梗做吸管,把罐头水喝干,然后再打开铁盖吃里面的东西。多少年后,聊起当年的水果罐头,很多参战老兵依然是满怀深情。
   79之战最初的一星期打得很艰苦,穿插部队很多都中断了给养。因为轻装前进而扔掉了许多罐头,只好一连多日凉水拌干粮。越南人还在井里和河里投毒,部队经常补充不上饮水,焦渴异常。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靳开来就是为了给部队砍点甘蔗来解渴才踩上了地雷,这正是真实历史的反映。随着战役的发展,我军控制了战场,打通了交通线,后方物资源源不断运上前线,这才保证了部队的后勤需要。异国作战,缴获很多,很多部队就地取食,吃到了不少新东西。如缴获的苏联产炼乳和牛油罐头、美国沙丁鱼罐头、苏联压缩米饭、木瓜炒狗肉、蛇肉等。
   压缩干粮和罐头是我军79之战中的两大功臣。然而不能忘了,最艰苦的时候,官兵们连这些也吃不上了。东线121师穿插班庄,西线149师447团穿插黄连山垭口,部队都断粮多日,靠吃野菜野果维持。还要沿路激战,很多牺牲的烈士嘴里含着青草而不瞑目,打出来的肠子中装满野菜野草,情景悲壮异常。
   和平时代的人们,不要忘了他们。
   79之战中,我军的军服和被装也经历了一次检验。
   众所周知,从1965年取消军衔制后,我军军服就换成了官兵一致的65式军服。20年间,“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成为全民的偶像。65式军服质地为斜纹棉平布,颜色是鲜艳的草绿色,领章为全红棉平绒布,军帽上缀有喷了亮红烤漆的铝制五角星,整个外观效果简洁而朴素,充分显示了中国军队革命化的特征。当年赫鲁晓夫就赞赏中国军队的着装,反而讽刺苏联军人“全都穿得像金丝雀”。随着岁月流逝,65式军服历久而弥新,不但是珍贵的历史记忆和话题,而且也成为了收藏界的新宠。北京的街头,某个老外一身65式军服飒爽而行,那是不足为怪的。
   到79之战时,65式军服又经历了两次改动。原来的65式棉平布容易起皱折,影响军容,而且易磨损不耐穿。加上我国当年经济困难,棉花产量低,棉布都是凭票供应,一年几百万套棉布军服确实是不小的经济负担。70年代初时国际上已经应用化学纤维制作服装,而我国的石油化工工业也有了一定发展,应用化纤与棉花混纺制作服装成为可能。于是,71式军服横空出世。71式军服面料就是大名鼎鼎的“的确良”,以涤纶、锦纶和棉花混纺而成,结实轻便,易洗易干,颜色鲜艳,挺括而美观,较为明显地改善了我军的军容。在71式军服的基础上,又推出了78式军服,加重了化纤的比例,改进了生产工艺,使军服更加轻便而挺括,还节省了大量棉花。
   79开战,我军大部分还穿着71式军服,少量换装了78式军服。而71式军服虽然挺括美观,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溶点低,遇高温易变形,见火就抽巴变得焦烫,不太适合上战场。于是后勤部门又紧急动用战备物资将军服换回了棉布的。两个领章背面则战前写上部队代号、姓名和血型,血型是为了负伤抢救用,姓名是阵亡后收尸用的。全红的领章和帽徽虽然鲜艳醒目,在战场上却很容易成为敌军瞄准的目标,因而付出了不少血的代价。实战进程中,有不少部队就摘掉了领章和帽徽。当年我军步兵没有配发钢盔,还都是解放帽,作战中非常容易被弹片击伤头部。有些部队就从库存中翻出了不少缴获的日式90钢盔上了战场,有张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我军进攻谅山的经典照片,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当年我军的单兵携行方式也很落后,背包是“三横两竖”的绳索捆绑,单件则是重叠分挂。什么枪带、子弹带、手榴弹带、军用挎包、水壶等,左一件右一件挂了一身,来回碰撞,取用不便,严重影响作战。如冲锋时身上的挂件左摇右摆,影响身体平衡,需要不时用手按压,减慢冲锋速度不说,紧急取弹药时也不方便。笔者小时候也喜欢挂军挎出去玩,奔跑时就颇为不便而摔倒过,对此是深有体会。
   越南是遍布山地丛林的特殊战场,因此我军很多部队都配发了高腰防刺防滑解放鞋,据说鞋底内有钢板,可以防止被越军埋设的竹签刺伤。有人就拆开过鞋底看,并没有钢板,是鞋底中高压加装了24层细帆布鞋垫。不过这种鞋对防刺作用不大,越军埋设的竹签离地面都很高,而且密麻成阵,踩到上面倒是不易伤脚底,却会滑下来而扎伤腿部。
   因为经常要行军穿插,很多战士都打着绑腿,3米多长,10厘米宽,要缠绕得紧,还要打成制式,真是沿袭了我军的优良传统。打绑腿的好处很多,可以防止山虫钻进裤管,防止被荆棘树枝刺挂,负伤时可以做绷带用,遇到山崖陡坡需要攀爬降落时可以将几根绑腿连接成绳索用。我军多年穿用的是肥大的“八一大裤衩”,长途行军时会不断摩擦大腿内侧以致皮肉破损而疼痛难忍。于是很多战士轻装前进,把裤衩也“轻装”了,只穿长裤不穿内裤打到了谅山,真可谓是残酷战争中的“实用主义”了。
原作者暂更新到此, 先贴到这了
呼吁大家上地图, 绘制战场形势图啊
只有经过实战,才能检验出各种装备到底实用不实用
很好啊!对着地图看!
文章写得不错,过去一直觉得东线打得差,从此文看来是邓的胃口太大,没有考虑到我军当时的军情。
红烧肉罐头当年可是步兵不喜欢,但炮兵却没有吃够.
如果配个地图就更直观了
关于内衣裤,当时确实是要求人员不要多穿衣服(为了抢救方便),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各部队自己又添油加醋了,很多部队都要求连内衣裤都别穿了(不过估计至少很多人还是穿条内裤),越北山区当时的昼夜温差在15°左右,晚上不好过的~
好贴好贴,什么东西都是要实践了才知道如何改进
写的不错,尤其是轻武器,食品,服装部分
好帖。另外有没有老山的分析?
不错
看成喀什那边的南疆了
红领章容易暴露目标那段估计是以讹传讹。用机械瞄具观察300米外的目标,基本上很难看清领章、帽徽这么大的东西。
写的不错,当时确实很困难的,对我军今后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红领章容易暴露目标那段估计是以讹传讹。用机械瞄具观察300米外的目标,基本上很难看清领章、帽徽这么大的东西。
====================================
丛林交战距离一般比300米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