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平型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6:01:46
发信人: icyfire (冰火~paper啊paper),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回眸平型关
发信站: 日月光华站 (Mon Feb  4 21:13:43 2002) , 站内信件

回眸平型关
----------------------------------------------------------------------------
----
作者: 奕豹(楚.川.褐.莓) [8941:18914], 20:35:09 1/10/2002: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org/
                 回眸平型关
                 -奕豹-
■谨以此文献给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
  平型关,这个万里长城的上百个关隘之一,随着历史的渐渐远去,它对今天许
多青年人来说,如一把香灰撒在湖中,可能连一缕绮涟都没有。
  然而,对我们这代人和我们的父辈,平型关仍在记忆之中。
  前些天朋友转来直言先生的文章“平型关战役真相”。文章的结论是“(抗日)
壮士、烈士们的功绩被(毛泽东共产党八路军)无耻地剽窃了。我们应为他们昭雪,
让他们在天之灵得到安息!”
  朋友问这直言先生所言是否是真相?
  当然不是。
  虽说人们经常处于不幸之中,因为许多表明历史的真相的证据被刻意地销毁了,
比恐龙更绝迹的乾净彻底。因为恐龙时代没有人,因此恐龙的化石能够遗留到今天。
但有关“平型关战役”的历史文献,却是一个例外,它们比较完整地保留到了今天。
  因此直言先生哪怕以上帝作为他的笔名,他所说的真相,还是很不幸地得面临
历史的无情检验。
  平型关啊平型关,登上关头谈“功绩”谈“昭雪”,只有一个人,他的子女、
同事、部下能手拍胸膛以表示他们的自豪,能仰天长啸以渲泄他们的不平。他就是
林彪。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林彪,就没有平型关大捷。
  批林整风时批“英雄和奴隶(人民)共同创造历史”。这句话其实并不错,至
少在1937年9月25日的平型关,这是绝对正确的。
■林彪:给兽军一个打击!给友军一个配合!给部队一个兴奋!  
  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的胜利,首先应该归功于师长林彪个人。
  部队开到平型关时,打还是不打?林彪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因为这压力来自
毛泽东。
  1937年8月21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以及红十五军团改编成国军1
15师,120师和129师。此后的三天,是中共关于抗日的战略和兵力部署的
洛川会议。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毛泽东作了总结发言,决定八路军今后在抗战中的
战略和战术,这就是以后人们在毛选中读到的中国抗日的战略方针一文:
  “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所谓独立自主,我军在整个
战略部署下,我军有依照情况使用兵力的自由,执行统一的战略意图的灵活机动权,
发动群众创造根据地,依托山地开展游击战争,尔后向平原发展。所谓游击战争,
是指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通过广泛的游击战争,达到开辟敌后战场,
支援正面战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
  会上唯一与毛泽东唱反调的是林彪,林彪主张以运动战为主,依据是在土地革
命战争时期,红军已有歼灭整师整旅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的经验。
  林彪是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当他带着115师东渡黄河走向平型关
战场时,他接受了中共中央以山地游击战为主的战略方针。
  但林彪不是一般的军人,他是中共将帅中当之无亏的最杰出者,他敢承担“将
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责任。部队到达平型关前线的第一天,他向毛泽东发电,表
示准备打运动战的理由和决心,他在电文中逻辑清晰地阐述:
  “1.目前敌正在前进中、运动中、作战中,为我进行运动战之良好机会,我
友军目前尚有抗击敌人之相当力量,为能得到友军作战之良好机会,现地域为山地,
乃求山地运动战之良好机会,倘过此机会,敌已击破友军通过山地,并进占主要城
市时,即较难求运动战山地战及友军配合之作战。
  “2.目前军民正在看我军直接参战,如我参战兵力过少,则有失众望。
  “3.兵力过少,则不能将以绝对优势兵力消灭敌之一部。
  “4.目前须以打胜仗,捉俘虏,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与红军威信,打
了胜仗更容易动员群众与扩大红军。
  “5.……目前第一仗应以集中约一师的兵力为好,待尔后客观情况上已失去
一师兵力作运动战之可能时,再分散作群众工作和游击。”
  林彪深思熟虑,但敢说敢干。一旦在原则上找到依据、在战场有了胜利的感觉,
他是将设想坚决付诸于行动的军人。
  后来的文献表明,115师师长林彪的当机立断也得到了副师长聂荣臻的坚决
支持。在战前他们有过这样的对话。
  林:战机稍纵即逝,我们可能没有时间向(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
请示了。
  聂:打仗没有不冒险的,只要有六七成胜算就可斗胆一战。
  林:这一仗我看有八成把握。
  聂:既然有八成把握就要下定决心,坚决打!        
  1937年9月23日下午,林彪在平型关外上寨村著名的战前动员报告,展
示了这位年仅29岁的将领打一个大仗、打一个胜仗的才智、胆魄和豪情:
  “同志们,自从七七芦沟桥事变,国民党军队在华北作战,不敢发动群众,不
敢机动,不敢侧击,也不敢深入敌后作战。故其较强者死守挨打,较弱者稍触即溃,
老朽者闻风而逃,日军得以少数兵力纵横驰骋,使我华北屏障尽失,黄河以北所有
重镇有全部陷落之危险。今天,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我们共产党人应
该承担起,也一定能够担当起救国救民的重任。我们一定要在这一带地区打一个大
仗,打一个胜仗,给兽军一个打击!给友军一个配合!给部队一个兴奋!”
  八路军115师将士临危受命、英勇抗敌的士气和决心,在林彪的动员中一斑
可见全豹。
■八路军军歌:……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1937年9月平型关前线的作战序列。
  国民党晋绥部队:
  第33军,辖第73师、独立第3旅、独立第8旅。    
  第15军,辖第64师、第65师
  第61军,辖第208旅、第27旅、新编独立第4旅。
  第17军,辖第21师、第84师
  第35军、辖第211旅、第218旅
  第71军、辖第202旅、第214旅
  
  共产党部队:
  八路军第115师、辖第343旅、第344旅
  115师建制内的一万五千名官兵不到晋绥前线部队的十分之一,但他们都历
经艰险、身经百战,其战斗力和士气在红军部队中首屈一指。
  343旅是原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军团的底子,旅长陈光,辖杨得志的685团
和李天佑的686团。344旅是原鄂豫皖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的底子,旅长徐
海东,辖张绍东的687团和陈锦秀的688团。杨成武的独立团由师部直辖。
  而这支部队的指挥员,师长林彪,其军事造诣和指挥艺术在国共两军的将帅中,
难有第二。尽管林彪44年后与毛泽东交恶,身死蒙古的温都尔汗,成了所谓的
“卖国贼”,但他的同事、部下甚至敌人,对“军事林彪”,基本上是口服心服的。
  1937年9月25日冒着大雨在平型关外的崇山峻岭中开入阵地的就是这样
的精兵强将。他们的军歌豪迈地唱出了历史的真实,“苦战十年,建设成为一支不
可战胜的力量!”
  根据各参战解放军将领的回忆录汇总,林彪在下达战斗任务时和他的团长们的
对话是这样的。
  林彪(讲完敌情后,作兵力部署):从小寨村到老爷庙有一段长8公里的狭沟,
沟深少则10米,多则30米,其北侧是陡壁无法攀登,南侧是缓坡易于伏兵向沟
底出击,沟底宽10米到20米,这是灵丘之敌向平型关推进的必经之路,师部决
定在此集中兵力伏击敌人。嗯,各团干部要听清楚。
  685团埋伏在老爷庙一带,这是袋底。杨得志,都说你是虎将,可不要让敌
人把袋底给捅漏了!
  杨得志:保证完成任务!
  林彪:686团埋伏在白崖台一带,战斗打响后主要靠你们勇猛杀敌。嗯,李
天佑能打仗。你们要将敌人在沟底切成一段一段,分割歼灭,敌人火力猛,只要大
胆接敌,敢于白刃战肉搏战与他们搅在一起,敌人纵有坦克大炮也发挥不了作用,
飞机来了也不管用。
  李天佑:是!
  林彪:687团埋伏在小寨村一带,注意隐蔽,待敌全部钻入口袋后再掐住袋
口。如果敌人没发现我们,打响的顺序是685团先开火,再687团,最后是6
86团。688团作为师预备队,随时准备参加战斗。杨成武。
  
  杨成武:到!
  林彪:你们独立团要大胆深入敌后,隐蔽穿插到腰站一线,准备阻击灵丘和涞
源增援之敌。我们的伏击能否获胜的关键在于独立团堵不堵的住敌人的援兵。
  ……。
  在1937年9月25日天破晓之前,林彪并不知道从蔚代公路猛插到他“口
袋”中的日军番号。而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旅团长三浦敏事少将带着2个大队
(营)的步兵和近千人的旅辎重部队,乘着100辆汽车和200辆马车浩浩荡荡
地走向“口袋”时,做梦也没想到他的当面之敌已不是被动挨打、一溃千里晋绥军
将领,他面对的是当代中国无人能超越的一颗最灿烂的帅星。
  林彪指挥得当,115师将士用命。在平型关外,除旅团长三浦敏事少数日军
侥幸逃脱,第21旅团的旅团部和锱重部队全部被歼。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
一次主动歼敌取胜的战例。
  这就是1937年9月在平型关的八路军115师。
■林彪:豆腐要当铁打,不能大意,不要轻敌,要通过这次战斗摸摸敌人的特点。
  很多年后,115师在平型关参战的官兵都没忘记师长林彪的这一指示。
  1937年10月27日,八路军首战平型关的一个月后,林彪给八路军总部
写了“平型关战斗经验”,总结了12条。如同林彪以后在解放战争中总结的“一
点,两面,三三制”,非常有特点,而且将士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印象深刻。
  1.一到山地战,敌人的战斗力与特长都要大大降低,甚至于没有。步兵穿着
皮鞋爬山,简直不行……。
  2.敌人轻视中国军队,成了习惯……。在飞机大炮猛攻时,他们的步兵连阵
地都不爱占领,只隐蔽在沟里休息,这样的敌人,当然便利我们袭击……。
  3.……敌人的后方线已扯长有千多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后方线一切
断,他们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
  4.……袭击敌人侧后方,这是最好的战法,比其在行动中和刚到阵地而未站
住脚时去袭击还要好些。这次就是利用敌以全副兵力注意对付友军时,突然在他们
的后方大打起来。
  5.为了避免他们的炮兵和飞机,战斗开始后要迅速接近敌人……。
  6.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他们自订的出击计划,他们自己却不能遵
守。你打,他旁观。他们时常吹牛要决战,但却决而不战。或向敌人打而又不坚决
打。他们的部队本来就不充实,在一个出击中,却以区区八团兵力分成三大路,还
留了总预备队,而每路又相隔十多里或二十多里,这样不仅缺乏出击力,而且连被
我们打败而退下来的敌人,他们碰到了,竟不但不能消灭之,反而被这些突围的敌
人冲坍了……。
  7.……但敌人确实是有战斗力的。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争
中还不曾碰到这样强的敌人。……敌人射击之准确,运动之隐蔽,部队的掌握,都
颇见长。对此种敌人作战,如稍存轻敌观念,作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
  8.日本兵之死不肯缴枪……。
  9.夜袭是战胜日寇的重要手段。敌怕夜袭……。
  10.我军(八路军)在目前兵力和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方击其后
路为主……。
  11.中央军队如果还是守着挨打的战术,便真糟糕透了。……他们军官的调
动,政治工作的建立和对群众关系的改善,都是他们很重要的问题。
  12.我军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员与班、排长的技术和战术教育,实在还
需要大大的努力……。
  经过这次战争,部队中的一般情形活跃了,战斗的情绪和生活高涨到万分。战
地群众对我和友军完全两个态度,见友军就逃,见我军到了则又转回,八路军所到
之处,受到群众热烈欢迎与夸扬,不是无因的。
  ……。
  这就是1937年在抗日前线的林彪。
■高建白:平型关战役,晋军若能和八路军协同动作,与各友军密切援应,本可转
守为攻,将敌全部消灭
  自七.七芦沟桥事变,阎锡山的晋绥军,以呆板的一字长蛇式的阵地战迎敌,
屡战屡败,从南口一路败退到山西东北的门户、平绥线上的重镇-天镇。由李服膺
的61军在盘山、天镇、阳高负责布防。
  盘山位于天镇东南4公里,山高俊险,即可俯瞰平绥线,又是天镇的天然屏障。
盘山不守,天镇不保,天镇不保,大同危如石下之卵,大同失守,山西险哉。
  然而大公报1937年9月30日报导:“李服膺弃阳高等地,匿不呈报。后
敌军复进至大同附近,李密令该军撤退。以是敌军未费一弹而下大同。”
  自从大同失守后,平型关成了咽喉之地,因为此关过后便是开阔长达300里
的滹沱河谷,在到忻口之前,无险可守。阎锡山的第二战区为此集结了15个旅的
兵力,准备依险据守平型关,与日军在关前决战。
  然而当面板垣征四郎的日军步兵第五师团,避开重兵设防地势险要的国军关前
要地,由粟饭原秀大佐率第21联队(相当于团)的两个步兵大队(相当于营)于
9月21日翻过海拔2047米的大尖山,绕过晋绥军的阵地抵达平型关左侧背后。
这支近千人的奇兵,逼得关前数万国军放弃关前要地。22日夜12点,粟饭联队
向驻守平型关前的高桂滋的第84师第251旅等部发起猛烈进攻,平型关大战从
此开始。
  绥军第251旅的官兵与粟饭联队奋战两天,到了9月24日,双方进入肉搏,
战线极其危急。而晋军主力就近在眼前,第251旅旅长高建白亲自到迷回村晋军
第71师求援。回答说,他们是奉命在晚6时出击,配合八路军的行动。到了晚6
时,71师没有任何动静。高建白赶快联系,回答说是改晚上8时出动。
  这时第251旅当面之敌又发起进攻,战斗异常激烈。高建白再次亲自向71
师202旅长陈光斗求援。陈答:“我们16个团奉命出击是配合八路军的,不能
考虑你们的事。”高恳求,能否派哪怕一个营来支援一下。回答是,“阎长官的命
令中没有这项任务”。
  此时,奋力和日军在平型关前激战的绥军第251旅的官兵都希望71师能尽
快出动配合八路军侧击敌后,这样总能减轻当面之敌的压力。到了夜8时,71师
仍没出动,说是改到25日零点出动。到了午夜,71师改出动时间为清晨4时。
到了4点,71师仍不出动,直到上午10时才派了两个连到第251旅,用晋军
71师202旅旅长陈光斗的话是“我派两个连帮助,但都是新兵,没有作过战,
开去,不过是给你们壮壮士气而已。”然而这两个连根本不肯上前线,当仗打到最
关键的时候,立即后撤,潜入山中。
  高建白事后写道:“这个时候,八路军已在关外东泡池、蔡家峪一带,阻击敌
应援部队,给敌以巨大打击,取得辉煌胜利,给我部以莫大鼓舞,官兵为之振奋。
然而晋军16个团一直没有出击。阎锡山说平型关是他的生命线,向外宣传派16
个团配合八路军,实则出击时间改变5次,结果没出一兵一卒。我们全线官兵,义
愤达于极点,眼看英勇杀敌的爱国兄弟们一批一批地死于炮火和肉搏之中,而16
个团近在咫尺,旁若无事。大家都说,‘是何道理!这是何道理!!’……平型关
战役,晋军若能和八路军协同动作,与各友军密切援应,本可转守为攻,将敌全部
消灭。”
  在大陆的朋友们,年龄大点的都应该记得影片“南征北战”中的这样一句台词:
“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伸手拉兄弟一把!”这只是共产党的影片。
  但在1937年的平型关前线,这确是真实的一段对话。
  高建白的上司、17军军长兼84师师长高桂滋在电话中苦苦哀求平型关前敌
总司令杨爱源:杨总司令,再无援军,本部只有冒犯军令撤退一途。最后哀鸣,伏
维矜鉴!
  结果是杨不发一兵,高擅自撤退,事态一发不可收拾。
  直言先生愤慨:“壮士、烈士们的功绩被无耻地剽窃了。我们应为他们昭雪,
让他们在天之灵得到安息!”
  我非常同意,在悲壮的抗战中献出生命和鲜血的烈士和壮士,无论他们是国军
还是八路军,以至无党无派的老百姓,都应该(事实上也)得到了人们尊重和奠祭。
  然而,在平型关无视前方将士流血牺牲的正是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昏庸指挥。
他们的战士死的壮烈凄惨,但他们毫无功绩可言。
  平型关战役后,阎锡山在太原亲自审判在大同率部不战而退的李服膺:“你无
故放弃要地,罪应处死。此外,晋绥军的纪律,以你的队伍最坏,足见你驭下不严,
以致扰害地方。国防工事,以你所担任者为最迟缓,足见你督工不力,以致贻误战
机。就此两事也应判你死刑。”
  然而人们都清楚,该承担溃败责任的正是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自己。发信人: icyfire (冰火~paper啊paper),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回眸平型关
发信站: 日月光华站 (Mon Feb  4 21:13:43 2002) , 站内信件

回眸平型关
----------------------------------------------------------------------------
----
作者: 奕豹(楚.川.褐.莓) [8941:18914], 20:35:09 1/10/2002: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org/
                 回眸平型关
                 -奕豹-
■谨以此文献给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
  平型关,这个万里长城的上百个关隘之一,随着历史的渐渐远去,它对今天许
多青年人来说,如一把香灰撒在湖中,可能连一缕绮涟都没有。
  然而,对我们这代人和我们的父辈,平型关仍在记忆之中。
  前些天朋友转来直言先生的文章“平型关战役真相”。文章的结论是“(抗日)
壮士、烈士们的功绩被(毛泽东共产党八路军)无耻地剽窃了。我们应为他们昭雪,
让他们在天之灵得到安息!”
  朋友问这直言先生所言是否是真相?
  当然不是。
  虽说人们经常处于不幸之中,因为许多表明历史的真相的证据被刻意地销毁了,
比恐龙更绝迹的乾净彻底。因为恐龙时代没有人,因此恐龙的化石能够遗留到今天。
但有关“平型关战役”的历史文献,却是一个例外,它们比较完整地保留到了今天。
  因此直言先生哪怕以上帝作为他的笔名,他所说的真相,还是很不幸地得面临
历史的无情检验。
  平型关啊平型关,登上关头谈“功绩”谈“昭雪”,只有一个人,他的子女、
同事、部下能手拍胸膛以表示他们的自豪,能仰天长啸以渲泄他们的不平。他就是
林彪。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林彪,就没有平型关大捷。
  批林整风时批“英雄和奴隶(人民)共同创造历史”。这句话其实并不错,至
少在1937年9月25日的平型关,这是绝对正确的。
■林彪:给兽军一个打击!给友军一个配合!给部队一个兴奋!  
  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的胜利,首先应该归功于师长林彪个人。
  部队开到平型关时,打还是不打?林彪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因为这压力来自
毛泽东。
  1937年8月21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以及红十五军团改编成国军1
15师,120师和129师。此后的三天,是中共关于抗日的战略和兵力部署的
洛川会议。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毛泽东作了总结发言,决定八路军今后在抗战中的
战略和战术,这就是以后人们在毛选中读到的中国抗日的战略方针一文:
  “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所谓独立自主,我军在整个
战略部署下,我军有依照情况使用兵力的自由,执行统一的战略意图的灵活机动权,
发动群众创造根据地,依托山地开展游击战争,尔后向平原发展。所谓游击战争,
是指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通过广泛的游击战争,达到开辟敌后战场,
支援正面战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
  会上唯一与毛泽东唱反调的是林彪,林彪主张以运动战为主,依据是在土地革
命战争时期,红军已有歼灭整师整旅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的经验。
  林彪是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当他带着115师东渡黄河走向平型关
战场时,他接受了中共中央以山地游击战为主的战略方针。
  但林彪不是一般的军人,他是中共将帅中当之无亏的最杰出者,他敢承担“将
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责任。部队到达平型关前线的第一天,他向毛泽东发电,表
示准备打运动战的理由和决心,他在电文中逻辑清晰地阐述:
  “1.目前敌正在前进中、运动中、作战中,为我进行运动战之良好机会,我
友军目前尚有抗击敌人之相当力量,为能得到友军作战之良好机会,现地域为山地,
乃求山地运动战之良好机会,倘过此机会,敌已击破友军通过山地,并进占主要城
市时,即较难求运动战山地战及友军配合之作战。
  “2.目前军民正在看我军直接参战,如我参战兵力过少,则有失众望。
  “3.兵力过少,则不能将以绝对优势兵力消灭敌之一部。
  “4.目前须以打胜仗,捉俘虏,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与红军威信,打
了胜仗更容易动员群众与扩大红军。
  “5.……目前第一仗应以集中约一师的兵力为好,待尔后客观情况上已失去
一师兵力作运动战之可能时,再分散作群众工作和游击。”
  林彪深思熟虑,但敢说敢干。一旦在原则上找到依据、在战场有了胜利的感觉,
他是将设想坚决付诸于行动的军人。
  后来的文献表明,115师师长林彪的当机立断也得到了副师长聂荣臻的坚决
支持。在战前他们有过这样的对话。
  林:战机稍纵即逝,我们可能没有时间向(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
请示了。
  聂:打仗没有不冒险的,只要有六七成胜算就可斗胆一战。
  林:这一仗我看有八成把握。
  聂:既然有八成把握就要下定决心,坚决打!        
  1937年9月23日下午,林彪在平型关外上寨村著名的战前动员报告,展
示了这位年仅29岁的将领打一个大仗、打一个胜仗的才智、胆魄和豪情:
  “同志们,自从七七芦沟桥事变,国民党军队在华北作战,不敢发动群众,不
敢机动,不敢侧击,也不敢深入敌后作战。故其较强者死守挨打,较弱者稍触即溃,
老朽者闻风而逃,日军得以少数兵力纵横驰骋,使我华北屏障尽失,黄河以北所有
重镇有全部陷落之危险。今天,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我们共产党人应
该承担起,也一定能够担当起救国救民的重任。我们一定要在这一带地区打一个大
仗,打一个胜仗,给兽军一个打击!给友军一个配合!给部队一个兴奋!”
  八路军115师将士临危受命、英勇抗敌的士气和决心,在林彪的动员中一斑
可见全豹。
■八路军军歌:……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1937年9月平型关前线的作战序列。
  国民党晋绥部队:
  第33军,辖第73师、独立第3旅、独立第8旅。    
  第15军,辖第64师、第65师
  第61军,辖第208旅、第27旅、新编独立第4旅。
  第17军,辖第21师、第84师
  第35军、辖第211旅、第218旅
  第71军、辖第202旅、第214旅
  
  共产党部队:
  八路军第115师、辖第343旅、第344旅
  115师建制内的一万五千名官兵不到晋绥前线部队的十分之一,但他们都历
经艰险、身经百战,其战斗力和士气在红军部队中首屈一指。
  343旅是原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军团的底子,旅长陈光,辖杨得志的685团
和李天佑的686团。344旅是原鄂豫皖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的底子,旅长徐
海东,辖张绍东的687团和陈锦秀的688团。杨成武的独立团由师部直辖。
  而这支部队的指挥员,师长林彪,其军事造诣和指挥艺术在国共两军的将帅中,
难有第二。尽管林彪44年后与毛泽东交恶,身死蒙古的温都尔汗,成了所谓的
“卖国贼”,但他的同事、部下甚至敌人,对“军事林彪”,基本上是口服心服的。
  1937年9月25日冒着大雨在平型关外的崇山峻岭中开入阵地的就是这样
的精兵强将。他们的军歌豪迈地唱出了历史的真实,“苦战十年,建设成为一支不
可战胜的力量!”
  根据各参战解放军将领的回忆录汇总,林彪在下达战斗任务时和他的团长们的
对话是这样的。
  林彪(讲完敌情后,作兵力部署):从小寨村到老爷庙有一段长8公里的狭沟,
沟深少则10米,多则30米,其北侧是陡壁无法攀登,南侧是缓坡易于伏兵向沟
底出击,沟底宽10米到20米,这是灵丘之敌向平型关推进的必经之路,师部决
定在此集中兵力伏击敌人。嗯,各团干部要听清楚。
  685团埋伏在老爷庙一带,这是袋底。杨得志,都说你是虎将,可不要让敌
人把袋底给捅漏了!
  杨得志:保证完成任务!
  林彪:686团埋伏在白崖台一带,战斗打响后主要靠你们勇猛杀敌。嗯,李
天佑能打仗。你们要将敌人在沟底切成一段一段,分割歼灭,敌人火力猛,只要大
胆接敌,敢于白刃战肉搏战与他们搅在一起,敌人纵有坦克大炮也发挥不了作用,
飞机来了也不管用。
  李天佑:是!
  林彪:687团埋伏在小寨村一带,注意隐蔽,待敌全部钻入口袋后再掐住袋
口。如果敌人没发现我们,打响的顺序是685团先开火,再687团,最后是6
86团。688团作为师预备队,随时准备参加战斗。杨成武。
  
  杨成武:到!
  林彪:你们独立团要大胆深入敌后,隐蔽穿插到腰站一线,准备阻击灵丘和涞
源增援之敌。我们的伏击能否获胜的关键在于独立团堵不堵的住敌人的援兵。
  ……。
  在1937年9月25日天破晓之前,林彪并不知道从蔚代公路猛插到他“口
袋”中的日军番号。而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旅团长三浦敏事少将带着2个大队
(营)的步兵和近千人的旅辎重部队,乘着100辆汽车和200辆马车浩浩荡荡
地走向“口袋”时,做梦也没想到他的当面之敌已不是被动挨打、一溃千里晋绥军
将领,他面对的是当代中国无人能超越的一颗最灿烂的帅星。
  林彪指挥得当,115师将士用命。在平型关外,除旅团长三浦敏事少数日军
侥幸逃脱,第21旅团的旅团部和锱重部队全部被歼。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
一次主动歼敌取胜的战例。
  这就是1937年9月在平型关的八路军115师。
■林彪:豆腐要当铁打,不能大意,不要轻敌,要通过这次战斗摸摸敌人的特点。
  很多年后,115师在平型关参战的官兵都没忘记师长林彪的这一指示。
  1937年10月27日,八路军首战平型关的一个月后,林彪给八路军总部
写了“平型关战斗经验”,总结了12条。如同林彪以后在解放战争中总结的“一
点,两面,三三制”,非常有特点,而且将士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印象深刻。
  1.一到山地战,敌人的战斗力与特长都要大大降低,甚至于没有。步兵穿着
皮鞋爬山,简直不行……。
  2.敌人轻视中国军队,成了习惯……。在飞机大炮猛攻时,他们的步兵连阵
地都不爱占领,只隐蔽在沟里休息,这样的敌人,当然便利我们袭击……。
  3.……敌人的后方线已扯长有千多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后方线一切
断,他们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
  4.……袭击敌人侧后方,这是最好的战法,比其在行动中和刚到阵地而未站
住脚时去袭击还要好些。这次就是利用敌以全副兵力注意对付友军时,突然在他们
的后方大打起来。
  5.为了避免他们的炮兵和飞机,战斗开始后要迅速接近敌人……。
  6.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他们自订的出击计划,他们自己却不能遵
守。你打,他旁观。他们时常吹牛要决战,但却决而不战。或向敌人打而又不坚决
打。他们的部队本来就不充实,在一个出击中,却以区区八团兵力分成三大路,还
留了总预备队,而每路又相隔十多里或二十多里,这样不仅缺乏出击力,而且连被
我们打败而退下来的敌人,他们碰到了,竟不但不能消灭之,反而被这些突围的敌
人冲坍了……。
  7.……但敌人确实是有战斗力的。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争
中还不曾碰到这样强的敌人。……敌人射击之准确,运动之隐蔽,部队的掌握,都
颇见长。对此种敌人作战,如稍存轻敌观念,作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
  8.日本兵之死不肯缴枪……。
  9.夜袭是战胜日寇的重要手段。敌怕夜袭……。
  10.我军(八路军)在目前兵力和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方击其后
路为主……。
  11.中央军队如果还是守着挨打的战术,便真糟糕透了。……他们军官的调
动,政治工作的建立和对群众关系的改善,都是他们很重要的问题。
  12.我军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员与班、排长的技术和战术教育,实在还
需要大大的努力……。
  经过这次战争,部队中的一般情形活跃了,战斗的情绪和生活高涨到万分。战
地群众对我和友军完全两个态度,见友军就逃,见我军到了则又转回,八路军所到
之处,受到群众热烈欢迎与夸扬,不是无因的。
  ……。
  这就是1937年在抗日前线的林彪。
■高建白:平型关战役,晋军若能和八路军协同动作,与各友军密切援应,本可转
守为攻,将敌全部消灭
  自七.七芦沟桥事变,阎锡山的晋绥军,以呆板的一字长蛇式的阵地战迎敌,
屡战屡败,从南口一路败退到山西东北的门户、平绥线上的重镇-天镇。由李服膺
的61军在盘山、天镇、阳高负责布防。
  盘山位于天镇东南4公里,山高俊险,即可俯瞰平绥线,又是天镇的天然屏障。
盘山不守,天镇不保,天镇不保,大同危如石下之卵,大同失守,山西险哉。
  然而大公报1937年9月30日报导:“李服膺弃阳高等地,匿不呈报。后
敌军复进至大同附近,李密令该军撤退。以是敌军未费一弹而下大同。”
  自从大同失守后,平型关成了咽喉之地,因为此关过后便是开阔长达300里
的滹沱河谷,在到忻口之前,无险可守。阎锡山的第二战区为此集结了15个旅的
兵力,准备依险据守平型关,与日军在关前决战。
  然而当面板垣征四郎的日军步兵第五师团,避开重兵设防地势险要的国军关前
要地,由粟饭原秀大佐率第21联队(相当于团)的两个步兵大队(相当于营)于
9月21日翻过海拔2047米的大尖山,绕过晋绥军的阵地抵达平型关左侧背后。
这支近千人的奇兵,逼得关前数万国军放弃关前要地。22日夜12点,粟饭联队
向驻守平型关前的高桂滋的第84师第251旅等部发起猛烈进攻,平型关大战从
此开始。
  绥军第251旅的官兵与粟饭联队奋战两天,到了9月24日,双方进入肉搏,
战线极其危急。而晋军主力就近在眼前,第251旅旅长高建白亲自到迷回村晋军
第71师求援。回答说,他们是奉命在晚6时出击,配合八路军的行动。到了晚6
时,71师没有任何动静。高建白赶快联系,回答说是改晚上8时出动。
  这时第251旅当面之敌又发起进攻,战斗异常激烈。高建白再次亲自向71
师202旅长陈光斗求援。陈答:“我们16个团奉命出击是配合八路军的,不能
考虑你们的事。”高恳求,能否派哪怕一个营来支援一下。回答是,“阎长官的命
令中没有这项任务”。
  此时,奋力和日军在平型关前激战的绥军第251旅的官兵都希望71师能尽
快出动配合八路军侧击敌后,这样总能减轻当面之敌的压力。到了夜8时,71师
仍没出动,说是改到25日零点出动。到了午夜,71师改出动时间为清晨4时。
到了4点,71师仍不出动,直到上午10时才派了两个连到第251旅,用晋军
71师202旅旅长陈光斗的话是“我派两个连帮助,但都是新兵,没有作过战,
开去,不过是给你们壮壮士气而已。”然而这两个连根本不肯上前线,当仗打到最
关键的时候,立即后撤,潜入山中。
  高建白事后写道:“这个时候,八路军已在关外东泡池、蔡家峪一带,阻击敌
应援部队,给敌以巨大打击,取得辉煌胜利,给我部以莫大鼓舞,官兵为之振奋。
然而晋军16个团一直没有出击。阎锡山说平型关是他的生命线,向外宣传派16
个团配合八路军,实则出击时间改变5次,结果没出一兵一卒。我们全线官兵,义
愤达于极点,眼看英勇杀敌的爱国兄弟们一批一批地死于炮火和肉搏之中,而16
个团近在咫尺,旁若无事。大家都说,‘是何道理!这是何道理!!’……平型关
战役,晋军若能和八路军协同动作,与各友军密切援应,本可转守为攻,将敌全部
消灭。”
  在大陆的朋友们,年龄大点的都应该记得影片“南征北战”中的这样一句台词:
“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伸手拉兄弟一把!”这只是共产党的影片。
  但在1937年的平型关前线,这确是真实的一段对话。
  高建白的上司、17军军长兼84师师长高桂滋在电话中苦苦哀求平型关前敌
总司令杨爱源:杨总司令,再无援军,本部只有冒犯军令撤退一途。最后哀鸣,伏
维矜鉴!
  结果是杨不发一兵,高擅自撤退,事态一发不可收拾。
  直言先生愤慨:“壮士、烈士们的功绩被无耻地剽窃了。我们应为他们昭雪,
让他们在天之灵得到安息!”
  我非常同意,在悲壮的抗战中献出生命和鲜血的烈士和壮士,无论他们是国军
还是八路军,以至无党无派的老百姓,都应该(事实上也)得到了人们尊重和奠祭。
  然而,在平型关无视前方将士流血牺牲的正是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昏庸指挥。
他们的战士死的壮烈凄惨,但他们毫无功绩可言。
  平型关战役后,阎锡山在太原亲自审判在大同率部不战而退的李服膺:“你无
故放弃要地,罪应处死。此外,晋绥军的纪律,以你的队伍最坏,足见你驭下不严,
以致扰害地方。国防工事,以你所担任者为最迟缓,足见你督工不力,以致贻误战
机。就此两事也应判你死刑。”
  然而人们都清楚,该承担溃败责任的正是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自己。
■滨田联队史:(我们)一煞那间骇得停步不前……。 
  直言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说“一一五师全师一万五千五百人,九月二十五日拂晓
总共仅伤亡六百余人,却在二个大队敌人面前不战而退,与友军的顽强抵抗形成了
鲜明对比。”
  这是一种光屁股出场的谎言。
  根据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司令长官阎锡山)的作战方案,由晋绥军(15个
旅)坚守平型关正面,由八路军115师(2个旅)隐蔽集结于敌前进道路两侧,
待敌进攻平型关时,从侧后袭击敌人。
  在《二十五日平型关出击计划》中,具体部署以八路军115师为基干的右翼
兵团,自侧后歼灭由灵丘方面的来犯之敌;晋绥军为左翼兵团,歼灭由广灵、浑源
方面的来犯之敌,并分兵一部作为右翼部队的左纵队与115师联合作战。
  115师在9月25日按计划伏击了从灵丘开来的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的
旅团部和旅团辎重部队,集中一万兵力的优势,以伤亡1000人的代价,毙敌1
000多人,击毁汽车100多辆、大车200多辆,缴获九二野炮一门,机枪二
十,掷弹筒二十,步枪千支,战马50多匹,日币30万元,棉大衣一万五千多件,
其它军需无算。取得了抗战后第一个歼灭性的胜利。    
  在115师的战斗打响的前夜,高桂滋的绥军第17军因为郭宗汾的晋军第7
1军援助不力,竟不顾大局在24日夜不通知晋军擅自撤离团城口要地。而当夜7
1军在通过团城口时却遭受日军突然打击,损失惨重。至此平型关防线被日军区区
不到三千之众撕开。
  两天后,第61军军长陈长捷在增援团城口的路上,遇到17军一个编制完整
的炮兵营后撤。陈喝断:何以擅自撤退?对方出示高的手令。陈问:如实报告前方
敌情。答:团城口前方并无激战。二十四、五两天,敌人炮击尚稀,形势比前两天
还安静。
  陈长捷长叹,原来第17军阵地并非象高桂滋所说的是被敌突破,而完全是自
动放弃。  
  在三千民众帮115师打扫战场、搬运战利品后的第三天,9月28日,日军
第五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才率七千人马由灵丘西进平型关,第21联队的第3大队最
先到达115师歼敌的战场,根据《滨田(第21)联队史》记载:
  “(我们)一煞那间骇得停步不前。冷静下来看时,行进中的汽车联队似乎遭
到突袭而全部被歼,100多辆汽车惨遭烧毁,每隔20米就有一辆汽车残骸。公
路上有新庄中佐等无数阵亡者,及烧焦躺在驾驶室中的尸体,一片惨状,目不忍睹。
……到达岭上望峡谷一看,辎重车辆队全部覆灭,公路被辎重车辆和层层叠叠的人
马尸体堵塞。……想到平岩大队9月25日按支队命令前来救援,半路上受到比我
方多十几倍的兵力(此为在腰站奉命担任阻击任务的115师独立团。作者)包围,
终于未能到达目的地。为此,竟造成如此悲惨景象,痛切心情,难以言表。”
  直言先生说115师“在二个大队敌人面前不战而退”对他的笔名来说,实在
是一种幽默。
  1937年9月在平型关前线抗击日军板垣师团的有晋绥军的十多万将士和八
路军的一万多将士,那些从江西湖南四川安徽湖北陕北开来的八路军和晋绥军中为
国捐躯的将士都是中华民族的好儿男。
  如果硬要鲜明对比,晋绥军烈士不仅仅死与日军的炮火、而且死于高级将领的
窝囊指挥。而115师的将士们在林彪的指挥下,靠着有利地形和伏击的突然性,
用简陋的武装,一命抵一命地拼掉了1000多骄扬拔扈不可一世的日军,取得了
抗战后第一个歼灭性的胜利。
■蒋介石:(115师)二十五日一战,歼敌如麻。足徵官兵用命,深堪嘉慰。
  直言先生说:“蒋纬国先生由于他的背景,更怕别人说他有“偏见”,因而在
他主编的《抗日御侮》关于平型关战斗的部份,竟选用林彪本人上报电称的全歼敌
一个大队的战绩。也许蒋纬国先生想以大将风度来避免争论:让你一马,就按你自
己所说的。但是,历史研究是不能用风度来代
替的。”
  蒋纬国是实事求是的。就按直言所说,“竟选用林彪本人上报电称的全歼敌一
个大队的战绩”。试问,日军一个大队满员编制500官兵,林彪有什么可夸张的?
  对于怎样报导,在当时确实有宣传以鼓动人心的考虑,这在敌我双方国共两党
都是这样。比如说1938年3月到4月间,日军第十师团的濑谷支队和第五师团
的板本支队在山东台儿庄遭到李宗仁第五战区部队的拼死抵抗,损失惨重,突围而
逃。当时的战报是全歼第十师团,这个数字是夸大了,但台儿庄大捷,是中国军队
在抗战初期失利的情况下,继平型关后的第二个胜利,尽管一个月后台儿庄以及整
个徐州地区陷入敌手,但这大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斗志。
  但是到了今天直言先生还要指责“可惜中国大陆的学者必须“与(中共)中央一
致”,只能重复中共中央的宣传”,夸大115师在平型关的战果,就不太实事求
是了。
  我手头就有一本大陆学者胡全福写的并由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出
版的“平型关风云”。他专门谈到了战果的夸大问题。他写到:“……八路军在平
型关由于是‘首挫敌锋’,确曾给各个方面以很大的震撼。后来的新闻宣传中出现
了一个加大的数字-歼敌三千。这个数字后来被人当作历史资料而广泛引用,直到
八十年代中期才逐步纠正过来。战乱之际,统计数字常有出入。……向外宣传,所
公布数字,更有个政治策略上的考虑。这是一个常识范围的事。”  
  我希望大陆两岸以及世界各地的华语作者,都是实事求是、不存偏见、直言不
讳的君子。
■直言:我们应为他们昭雪,让他们在天之灵得到安息!
  1985年出国前几天,在收录机中偶尔听到关于军歌的专题报导,我随手按
下了录音键。这盘磁带我保存到了今天。十六年了,磁带的音质已经很差,但解说
词还是那样的有力并带着思念和启发:
  “总有一天,我们这代人会离开这个世界。但历史是永存的,革命是不朽的。
我们的军歌如同在战争年代产生的许许多多的作品,作为那个时代的标志碑,永远
耸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解说的背景音乐是八路军军歌:
  铁流二万五千里坚持着一个坚定的方向。
  苦战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你看,强虏迫边疆,高举军旗上战场。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嘿!
  游击战,□□□,铲除伪政权。
  游击战,□□□,坚持反扫荡。
  钢刀插进敌胸膛,钢刀插进敌胸膛!
  威威长白山,滔滔鸭绿江,誓复失地逐强梁!
  为民族独立,求人类解放。
  抗战胜利重大责任,牢牢扛在我们肩上!
  八路军115师首战平型关,首挫敌锋,已经过去六十四年了。如解说词中所
说,那些曾高举战旗高唱军歌走向平型关战场的将士大多都离开了这个世界,其中
最年轻的王扶之,如还健在,也是耄耄老人了。      
  此刻,在读了直言的“真相”之后,文章中的最后一句如石梗心中--“让他
们在天之灵得到安息!”如果人真的死后有灵,在那些曾参战平型关的灵魂之中,
最不得安息的,就是林彪了。
  我翻出林彪1937年英姿焕发的戎装相片,点上了一棵烟,烟雾缭绕中,我
祈祷:
  安息吧,远在温都尔汗的林彪之灵。
2001.6.10初稿
【注】□□□:磁带已旧,无法辩清这句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