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南疆作战老电影《蛇谷奇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4:49:40


1989年时,上映了一部描写对越自卫还击战场的彩色战斗故事片《蛇谷奇兵》,少有地展现了解放军装甲兵部队长途穿插敌阵的惊险战斗历程,一时深受观众喜爱。该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本来是作为是建国四十周年的第一批献礼影片,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当年并没有达到本应该达到的热烈效果。尽管如此,这部影片还是荣获了1986——1990年度总参第二届“全国优秀电教教材奖”二等奖和1990年第一届全国电影制片厂优秀摄制组“骏马奖”及荣誉奖,堪称是那一时期在战斗题材类型片上有所突破的精彩力作。

影片《蛇谷奇兵》是根据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的真实战例加以改编,并进行了精彩的艺术加工,揉进了诸多当时流行的电影元素,因之故事情节曲折惊险,演员表演自然到位,场景道具新奇真实,战争场面火爆热烈,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不仅好看,而且耐看,吸引了一大批青年观众,影响相当久远。事过20余年,如笔者这样的70后,每当重温此片,仍然备受感染,不得不再次沉浸于那种时常萦怀的历史情境与莫名的感动怀旧之中。



《蛇谷奇兵》的导演于业华和李三义都是八一厂的军教片老人,作品很多,如《飞虎》、《坚守文登川》、《破袭战》、《神龙车队》、《铁血大动脉》、《血战万源》等,不少片子都为几代观众所熟知。《蛇谷奇兵》则是两位导演的一次联手之作,同时他们还担任了该片的编剧。片中饰演坦克穿插营营长肖军的是时年28岁的青年演员郑晓宁,这是他的第一部银幕作品。郑晓宁如今已大名鼎鼎,先后出演过数十部影视剧和舞台剧,其中尤以饰演军事题材电视剧《突出重围》中的朱海鹏与《和平使命》中的龙汉生而深入人心,很好地诠释了具有创新思维的解放军新一代指挥员的光辉形象。郑晓宁演绎出的新型军人气质在早年的《蛇谷奇兵》一片中就已初露锋芒。初战失利之下,肖军大胆向师首长提出建议,不循常规,反常用兵,走蛇谷,出奇兵,出敌不意,直插班岗,终于铸成战役大胜。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但在真实战争中具有典型意义,也完美实现了影片艺术上的升华;饰演坦克兵班长石刚的是青年演员高志强,在片中为掩护肖军而与女扮男装的越军特工阿环同归于尽。高志强是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有硬汉气质,也擅长饰演军人形象。如电视剧《八路军》中的陈赓、《沙场点兵》中梁明辉、《中国仪仗兵》中的高向东等;饰演坦克尖刀连连长华东的是湖北省话剧院演员李贻清,多年来曾经出演过150多部影视剧,观众一看就是熟面孔。因为参演《蛇谷奇兵》一片,李贻清获得过1989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提名;饰演解放军宋师长的是八一厂演员朱建民,虽然戏份不多,但其爽朗大度、指挥若定的风采让人印象深刻。朱建民曾在1984年播出的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中出演过梁三喜,与对越自卫还击题材片很有缘。值得一提的是,在1979年参加对越作战的解放军29个陆军师师长中,只有42军126师师长姓宋。而《蛇谷奇兵》一片正是根据126师配属坦克部队穿插东溪的真实战例为主要原型改编而成的,片中出现了宋师长,当然不是编剧的偶然;饰演司马排长的是广东演员梁铁坚,其在片中争夺水库大坝的一段戏非常火爆,后来还出演过《大决战》、《少年包青天》等影视剧;饰演越军特工队伍队长的是新疆军区文工团演员仲良,后来成为国家一级编剧,创作和出演了不少话剧及戏剧小品。多年以后,观众们对仲良印象最深的,是他当年长得很像陈奕迅;有趣的是,导演于业华也不甘寂寞,出演了解放军参谋长一角,在片中转着宋师长打转,算是过了一把戏瘾。



《蛇谷奇兵》中的很多情节都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编导对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在表现手法上着意渲染,从而呈现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战争画面,让人如置身其中。

在战役背景上,如前所述,影片主要取材于广州军区42军126师配属43军坦克团长途穿插东溪的真实战例。历史上的东溪为越南高平省石安县县城,是位于越北重镇高平和谅山之间的交通枢纽。片中重点提出的4号公路经东溪向西北38公里可达高平,向东南88公里可到谅山,向东北行19公里直通复和县城,是连接越北边境城镇的一条主干动脉,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东溪以东面对的是广西龙州县布局关,距离约32公里,无公路可通,只有一条山间牛车路和两条乡村小路可以通向东溪和4号公路附近。其中山间牛车路宽约3米,依山傍谷,路窄坡陡,急转弯达40多处,道路两侧石山林立,多悬崖峭壁,还有海拔701米的靠松山险隘扼路,车辆不便通行。沿途河溪纵横,上有6座桥梁,其中5座是坦克不能通行的竹木桥。两条山间小路要翻过几座高耸山岭,沿途青苔覆盖,藤蔓缠绕,马匹不能通行,步兵也只能轻装攀登。片中直点主题的险路蛇谷,就是以布局关与东溪间的山间小路为主要原型塑造出来的。为出敌不意,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当年广州军区42军就从布局关杀出了奇兵,配属坦克部队直插东溪,一举截断了4号公路,为继续向高平发展进攻打开了突破口。片中的解放军装甲兵走蛇谷,出奇兵,直插班岗,正是这段真实历史的艺术再现。较有不同的是,历史上的直插东溪是为了打开战役突破口,片中的直插班岗则是为了堵住越军主力的退路。另外,班岗也是当年战场上的真实地名。只不过历史上的班岗并不在高平战场,而是在越南谅山省禄平县以东的奇穷河南岸,距离东溪东南约120余公里,为武汉军区43军128师进攻地域,影片中是借用了该地名。



《蛇谷奇兵》中大量表现了坦克战镜头,这在当年的军事题材影片中是极为少见的,多年后还令许多观众记忆犹新。历史上穿插东溪的是43军坦克团主力,装备了59式中型坦克,其火力凶猛,装甲较厚,抗击打能力强,胜利完成了战斗任务。影片中出现的是62式轻型坦克,其装甲较薄,易被敌方反坦克火力杀伤,但全重较轻,更适合于山岳丛林地作战。片中未用真实参战的59式中型坦克作为主要道具,恐怕是因为当年43军坦克团属于北方部队,临时加强到广州军区参战,战后则北上归建,而影片拍摄时能够就近使用的道具更多的只能是南方部队装备的62式轻型坦克了。片中出现的62式轻型坦克装有高射机枪防盾和外置激光测距仪,这应该是1979年战后军工部门根据实战中的经验教训而对坦克进行的改装。在真实的历史上,解放军参战坦克并没有加装高射机枪防盾,且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坦克在战前安装了激光测距仪。1980年代初还上映了一部对越自卫还击坦克战题材的电影《铁甲008》,在片中就可以看到参战的62式轻型坦克原型车是什么样的。



片中的一段惊险情节是坦克过石板坡,驾驶员赛德胜的战车在陡峭的石板坡道上控制不住,侧翻滚落,幸好被悬崖边的大石头挡住,看得观众们都暗暗捏了一把汗。这一情节取自于41军坦克团3营主力在孟麻方向出境后险走劈山路的真实战例。当时边境越方一侧2公里内并没有现成的道路,是解放军工兵紧急修出来了一条劈山军路,然后才和越方公路相连,坦克只能由此通过。这条劈山路上有一段是800多米长的陡峭下坡,平均下坡角为40-50度,最陡处是一段长约15米的石板坡,坡度达56度,坡下面还有一个急拐弯。一般坦克车辆的最大爬坡角是36度,最大下坡角不超过50度,否则便有车毁人亡的危险。这段石板路不但坡度险陡,而且还须三次转向行驶,稍一不慎坦克就会翻到旁边的深谷中,实在是惊险异常。因为战情紧急,别处又无路可走,41军坦克团3营副营长李治善第一个驾驶62式轻型坦克勇闯难关,以高超的技术爬下了石板坡。随后他又指挥其他坦克将炮管向后固定好,一律开大灯,联合制动,凭重力滑行,在险要地段和转弯处垫石头,增加坦克滑行的阻力,并用灯光信号指挥,依次通过。最后除有2辆坦克被石头顶住下不来外,其他坦克全部通过了石板坡,终于创造了中国装甲兵战史上的英雄业绩。坦克团3营主力由此直插坂洋,一举斩断了越军的朔江防线,为主力攻克天险朔江奠定了基础。片中参加拍摄的人员中,有一位就是坦克3营9连连长谭进德,指挥全连猛打猛冲,为歼灭朔江守敌做出了重大贡献,战后被广州军区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后来当坦克团回撤时,新闻纪录工作者想请李治善驾驶坦克再过一次石板坡,从而留下影像资料。然而李治善表示战时是凭着一腔激情热血才冒险驾车开路的,现在他已没有自信再重过一次了。因此,很遗憾地没有把这一重要历史纪录保存下来。

片中坦克走蛇谷穿插时,步兵都搭乘在坦克车上前进,这也是当年的战场真实。那个年代解放军没有装备步兵战车,坦克团中也只配有少量63式装甲输送车,主要用于输送指挥人员、火线抢运伤员和前送物资。在这种情况下,步兵要想跟上高速突进的装甲纵队,徒步根本不行,只有搭乘在坦克上行军。而坦克在山岳丛林地带高速行进时会摇摆得非常厉害,步兵在坦克上根本坐不住。为此,指挥人员组织了多次坦克搭载步兵行进的试验,最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给参加作战行动的每名步兵发一根保险绳,围系在腰上,再用挂钩挂在坦克两侧的扶手上,并把82无坐力炮、重机枪等重武器也用绳子捆绑在坦克上,暂时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传说中把士兵捆在坦克上的“背包带”。实战中也确实是将绳子和背包带混杂使用,将步兵和重武器固定在坦克上,每辆坦克上搭载了20-24名步兵,最多的有26人。结果当遇到越军拦路袭击时,很多步兵一时来不及下车战斗,重武器也解不下来而无法使用,造成了一些挨打伤亡的情况。但就当时解放军的装备技术水平而言,不如此就无法实施步兵协同坦克互相掩护进行穿插,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战力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争取最快时间、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才是保存自己的最好手段。为此而付出一定代价,是必要的,这是屡试不爽的战争法则。

片中越军打开水库闸门放水,企图淹没奇河河道,阻止中国坦克部队前进,双方进行了激烈的大坝争夺战,这段情节也非常惊险。在历史上,越军确实炸开了东溪以东的班翁山区水库,以致在穿插道路上形成了长约800米,宽60-80米,深0.8-1.2米的水障泥泞地带。不过,这道水障挡不住履带式车辆,解放军装甲部队强行通过水障地带,继续插向东溪。被挡住的,是跟在后边的轮式车辆,造成了炮兵和后勤一时跟不上先头突击部队的困难。在这次穿插战斗中,解放军装甲部队多次被断桥挡住,在从旁边的河里涉渡时,又多次发生车辆淤陷,将通路堵塞。这是实战中出现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困难,严重影响了穿插速度,极大地考验了解放军装甲兵的运动保障能力,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



片中闪过了这样的情节:越军在村庄中搞联欢,而解放军坦克部队伪装成越军坦克由此通过,车上的军人还挥手向田边的越南老百姓打着招呼,沉迷于欣赏歌舞的驻守越军竟然毫无察觉。在历史上,解放军侦察大队执行穿插任务时曾假扮过越军,但装甲兵却没有。43军坦克团主力穿插东溪是一路强攻硬打,尖刀1连指导员林梦珠指挥101号战车第一个冲进东溪,比广州军区前指要求的3小时提前15分钟穿插到位。当时东溪街道上的越南老百姓还以为是自己的坦克,不时频频向坦克招手。当有人看到坦克上标着的红五星和“八一”军徽时,才尖叫着乱了套。电影中的情节,当是对战场真实的艺术加工。101号战车长途攻进30余公里,全车先后18处中弹,仍猛打猛冲,立下了不朽战功。战后,101号战车(炮塔为另车,底座为原车)被送到北京的中国坦克博物馆收藏,复制车(炮塔为原车,底座为另车)至今仍陈列在济南军区第54集团军机步第127师装甲团团部营房里。

片中蛇口隘道路被越军炸塌的乱石堵住,解放军坦克部队的穿插失去了突然性。后来民兵队长找到了一条隐蔽的山间牛车路,肖军亲率1个坦克连经此秘密迂回班岗,华东则指挥坦克营主力继续突破蛇口隘。在历史上,43军坦克团主力穿插东溪时,先头部队在那悦山口也被越军设置的路障拦住了去路。当时山口两侧峭壁耸立,路宽不足3米,越军在路中放置了大石块、树干等障碍物,还有一块突出的巨石挡住道路,前方坦克不能通过。后面搭载步兵的坦克也被迫停止前进,遭到了埋伏在道路两侧高地上的越军火力猛袭,伤亡很大。情况紧急,这时等待工兵上来爆破开路已来不及,用坦克炮打拦路巨石又因距离太近成射击死角。尖刀1连指导员林梦珠决心冒险撞开巨石,他指挥101号战车驾驶员张东法倒过车来,开足马力,反复以车体撞击巨石。经5次冲撞,终于将巨石撞碎,为装甲纵队打开了道路。战后,林梦珠被武汉军区授予“战斗模范”荣誉称号,张东法也荣立了一等功。

班岗阻击战是《蛇谷奇兵》一片的精彩高潮,肖军率坦克连按时插到班岗,死死卡住了越军主力的退路,配合正面部队按计划发起围歼,由此引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浴血搏杀。片中肖军大声指挥道:“坦克机枪,单号向左,双号向右,沿公路给我剃这个光头!”这句台词当时给了笔者非常深刻的印象,多年后也难以忘怀。在真实的东溪穿插中,也发生了一场激烈的阻击战,这就是桥头阻击战。当43军坦克团先头营按时插到东溪后,搭乘坦克的步兵因多次上下战斗,都已掉队,没有跟上来。坦克营立即组织展开,占领东溪周围要点,沿4号公路组成了环形防御阵势。其中坦克3连3排在指导员李敬民带领下,控制了东溪东北侧的桥头阵地。不久,靠松山方向和东溪逃散的越军组织起来,向桥头阵地发起了反冲击。李敬民指挥坦克3排顽强坚守,不顾周围制高点上越军密集的反坦克火力,沉着集火射击,先后击退了越军的3次袭扰,保住了桥梁。战斗中排长车被敌火力击中,3排长高瑞林英勇牺牲。306号战车中弹起火,车长卢宗贵牺牲,二炮手和驾驶员也负了伤。炮长张来富的面部、背部、肋部和左手腕四处负伤,仍坚持不下火线,在坦克炮被打坏后就携带冲锋枪,手榴弹从安全门爬到车底下继续打击敌人,一直战斗6个多小时,坚守到了后续部队到来,巩固了东溪突破口。在《蛇谷奇兵》一片的结尾,班岗路口硝烟未散,坦克横陈,尸积淤道,狼藉遍野。随着一轮冉冉升起的朝阳,两位激战后幸存的英雄屹立在坦克上,无语对视,此时电影主题曲激昂而起。。。。。。他们,就是共和国的铁血军魂!



片中对越军人物的刻画也很有出彩之处。如狡猾多疑的阮团长、机敏善斗的伍队长、一副老实相的阿件、凶狠的独眼龙等。特别是那个装扮成孕妇的越军特工阿环,不但骗过了影片中的诸多解放军精英,甚至也蒙住了银幕前的很多观众。当他最后图穷匕见抛掉了胸前的一对假乳房时,多少观影的青少年都会情不自禁地惊呼出来,三观尽毁。越军的文工团演出和洗衣班女兵也是第一次在银幕上亮相,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甚至有些人还羡慕起喝了越军女兵洗衣水的石刚来,牡丹腿下死,做鬼也风流呀!比较搞的是,越军特工阿件和阿环竟然是作为反黎笋“游击队”身份登场的。不过据一些参战老兵回忆,在战前动员时上级确实表示过,攻入越南境内后会有反黎笋游击队配合作战的。等到真的打进去后,反黎笋游击队的影儿是没见到一个,四处出没打冷枪的越南民军和老百姓倒是层出不穷。多少年以后回头看,这还真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一种黑色幽默。



影片中还出现了一些令观众很感兴趣的武器装备。电影开头,坦克穿插营在蛇谷中隐蔽开进时,空中飞来了一架越军的直升飞机,对蛇谷进行低空侦察。这架飞机的标志非常明显:法制“小羚羊”轻型武装直升机。在当年,越军使用的直升机主要是苏制米系列和美制UH-1,应该不会有法制“小羚羊”。而中国在1980年代末从法国引进了一批“小羚羊”直升机,主要用途是进行反坦克和武装侦察。片中以“小羚羊”来充当越军的侦察直升机,应该是当年的拍摄手段限制所致吧。1990年时上映了一部国产反恐故事片《中国勇士》,片中解放军特种兵使用的也是“小羚羊”直升机。而饰演特种兵军官黑狮的则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杜振清,他最著名的电影角色仍与中越战争有关——《闪电行动》中的解放军侦察参谋刘凯华。另外,片中除了观众们熟悉的56式冲锋枪外,在水库大坝争夺战中还清楚地出现了64式微声冲锋枪,打得越军几无还手之力,令人拍手称快。这种冲锋枪当时普遍为侦察兵所使用,在实战中广受部队好评。到了后来的两山轮战时,因为消声部件易损耗而有时供应不上,有的侦察老兵就将64式微声冲锋枪的消音碗去掉,作为轻型自动武器在搜索打洞时使用。不过,这样射击时火药燃气就会从枪管中喷出,容易烫伤射手。然而老兵们仍然义无反顾。战争的残酷,在这种小地方都会鲜明地体现出来。



《蛇谷奇兵》的主题歌也很好听,《迷人的清晨》,由景岗山演唱,相信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与笔者有同感。对越自卫还击电影中好听的主题歌并不多,远不如同类题材的电视剧歌曲那么脍炙人口。还能拿出来的一首,应该就是《自豪吧母亲》中的《相会在攀枝花下》了。

《蛇谷奇兵》在全国上映时,中越战争已接近尾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到来了。事过20余年,这场曾经举国歌颂的战争竟然已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禁区,真是不能不令人万分感慨。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当我们坐在电脑前仍然忘情地重温这部影片的时候,那种力量就已经在影响着历史,并且开创着未来。

《蛇谷奇兵》,我的1980年代记忆之一。


1989年时,上映了一部描写对越自卫还击战场的彩色战斗故事片《蛇谷奇兵》,少有地展现了解放军装甲兵部队长途穿插敌阵的惊险战斗历程,一时深受观众喜爱。该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本来是作为是建国四十周年的第一批献礼影片,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当年并没有达到本应该达到的热烈效果。尽管如此,这部影片还是荣获了1986——1990年度总参第二届“全国优秀电教教材奖”二等奖和1990年第一届全国电影制片厂优秀摄制组“骏马奖”及荣誉奖,堪称是那一时期在战斗题材类型片上有所突破的精彩力作。

影片《蛇谷奇兵》是根据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的真实战例加以改编,并进行了精彩的艺术加工,揉进了诸多当时流行的电影元素,因之故事情节曲折惊险,演员表演自然到位,场景道具新奇真实,战争场面火爆热烈,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不仅好看,而且耐看,吸引了一大批青年观众,影响相当久远。事过20余年,如笔者这样的70后,每当重温此片,仍然备受感染,不得不再次沉浸于那种时常萦怀的历史情境与莫名的感动怀旧之中。

1.jpg (21.26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9-1 23:51 上传



《蛇谷奇兵》的导演于业华和李三义都是八一厂的军教片老人,作品很多,如《飞虎》、《坚守文登川》、《破袭战》、《神龙车队》、《铁血大动脉》、《血战万源》等,不少片子都为几代观众所熟知。《蛇谷奇兵》则是两位导演的一次联手之作,同时他们还担任了该片的编剧。片中饰演坦克穿插营营长肖军的是时年28岁的青年演员郑晓宁,这是他的第一部银幕作品。郑晓宁如今已大名鼎鼎,先后出演过数十部影视剧和舞台剧,其中尤以饰演军事题材电视剧《突出重围》中的朱海鹏与《和平使命》中的龙汉生而深入人心,很好地诠释了具有创新思维的解放军新一代指挥员的光辉形象。郑晓宁演绎出的新型军人气质在早年的《蛇谷奇兵》一片中就已初露锋芒。初战失利之下,肖军大胆向师首长提出建议,不循常规,反常用兵,走蛇谷,出奇兵,出敌不意,直插班岗,终于铸成战役大胜。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但在真实战争中具有典型意义,也完美实现了影片艺术上的升华;饰演坦克兵班长石刚的是青年演员高志强,在片中为掩护肖军而与女扮男装的越军特工阿环同归于尽。高志强是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有硬汉气质,也擅长饰演军人形象。如电视剧《八路军》中的陈赓、《沙场点兵》中梁明辉、《中国仪仗兵》中的高向东等;饰演坦克尖刀连连长华东的是湖北省话剧院演员李贻清,多年来曾经出演过150多部影视剧,观众一看就是熟面孔。因为参演《蛇谷奇兵》一片,李贻清获得过1989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提名;饰演解放军宋师长的是八一厂演员朱建民,虽然戏份不多,但其爽朗大度、指挥若定的风采让人印象深刻。朱建民曾在1984年播出的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中出演过梁三喜,与对越自卫还击题材片很有缘。值得一提的是,在1979年参加对越作战的解放军29个陆军师师长中,只有42军126师师长姓宋。而《蛇谷奇兵》一片正是根据126师配属坦克部队穿插东溪的真实战例为主要原型改编而成的,片中出现了宋师长,当然不是编剧的偶然;饰演司马排长的是广东演员梁铁坚,其在片中争夺水库大坝的一段戏非常火爆,后来还出演过《大决战》、《少年包青天》等影视剧;饰演越军特工队伍队长的是新疆军区文工团演员仲良,后来成为国家一级编剧,创作和出演了不少话剧及戏剧小品。多年以后,观众们对仲良印象最深的,是他当年长得很像陈奕迅;有趣的是,导演于业华也不甘寂寞,出演了解放军参谋长一角,在片中转着宋师长打转,算是过了一把戏瘾。

2.jpg (31.45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9-1 23:51 上传



《蛇谷奇兵》中的很多情节都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编导对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在表现手法上着意渲染,从而呈现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战争画面,让人如置身其中。

在战役背景上,如前所述,影片主要取材于广州军区42军126师配属43军坦克团长途穿插东溪的真实战例。历史上的东溪为越南高平省石安县县城,是位于越北重镇高平和谅山之间的交通枢纽。片中重点提出的4号公路经东溪向西北38公里可达高平,向东南88公里可到谅山,向东北行19公里直通复和县城,是连接越北边境城镇的一条主干动脉,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东溪以东面对的是广西龙州县布局关,距离约32公里,无公路可通,只有一条山间牛车路和两条乡村小路可以通向东溪和4号公路附近。其中山间牛车路宽约3米,依山傍谷,路窄坡陡,急转弯达40多处,道路两侧石山林立,多悬崖峭壁,还有海拔701米的靠松山险隘扼路,车辆不便通行。沿途河溪纵横,上有6座桥梁,其中5座是坦克不能通行的竹木桥。两条山间小路要翻过几座高耸山岭,沿途青苔覆盖,藤蔓缠绕,马匹不能通行,步兵也只能轻装攀登。片中直点主题的险路蛇谷,就是以布局关与东溪间的山间小路为主要原型塑造出来的。为出敌不意,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当年广州军区42军就从布局关杀出了奇兵,配属坦克部队直插东溪,一举截断了4号公路,为继续向高平发展进攻打开了突破口。片中的解放军装甲兵走蛇谷,出奇兵,直插班岗,正是这段真实历史的艺术再现。较有不同的是,历史上的直插东溪是为了打开战役突破口,片中的直插班岗则是为了堵住越军主力的退路。另外,班岗也是当年战场上的真实地名。只不过历史上的班岗并不在高平战场,而是在越南谅山省禄平县以东的奇穷河南岸,距离东溪东南约120余公里,为武汉军区43军128师进攻地域,影片中是借用了该地名。

3.jpg (31.1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9-1 23:51 上传



《蛇谷奇兵》中大量表现了坦克战镜头,这在当年的军事题材影片中是极为少见的,多年后还令许多观众记忆犹新。历史上穿插东溪的是43军坦克团主力,装备了59式中型坦克,其火力凶猛,装甲较厚,抗击打能力强,胜利完成了战斗任务。影片中出现的是62式轻型坦克,其装甲较薄,易被敌方反坦克火力杀伤,但全重较轻,更适合于山岳丛林地作战。片中未用真实参战的59式中型坦克作为主要道具,恐怕是因为当年43军坦克团属于北方部队,临时加强到广州军区参战,战后则北上归建,而影片拍摄时能够就近使用的道具更多的只能是南方部队装备的62式轻型坦克了。片中出现的62式轻型坦克装有高射机枪防盾和外置激光测距仪,这应该是1979年战后军工部门根据实战中的经验教训而对坦克进行的改装。在真实的历史上,解放军参战坦克并没有加装高射机枪防盾,且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坦克在战前安装了激光测距仪。1980年代初还上映了一部对越自卫还击坦克战题材的电影《铁甲008》,在片中就可以看到参战的62式轻型坦克原型车是什么样的。

4.jpg (24.54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9-1 23:52 上传



片中的一段惊险情节是坦克过石板坡,驾驶员赛德胜的战车在陡峭的石板坡道上控制不住,侧翻滚落,幸好被悬崖边的大石头挡住,看得观众们都暗暗捏了一把汗。这一情节取自于41军坦克团3营主力在孟麻方向出境后险走劈山路的真实战例。当时边境越方一侧2公里内并没有现成的道路,是解放军工兵紧急修出来了一条劈山军路,然后才和越方公路相连,坦克只能由此通过。这条劈山路上有一段是800多米长的陡峭下坡,平均下坡角为40-50度,最陡处是一段长约15米的石板坡,坡度达56度,坡下面还有一个急拐弯。一般坦克车辆的最大爬坡角是36度,最大下坡角不超过50度,否则便有车毁人亡的危险。这段石板路不但坡度险陡,而且还须三次转向行驶,稍一不慎坦克就会翻到旁边的深谷中,实在是惊险异常。因为战情紧急,别处又无路可走,41军坦克团3营副营长李治善第一个驾驶62式轻型坦克勇闯难关,以高超的技术爬下了石板坡。随后他又指挥其他坦克将炮管向后固定好,一律开大灯,联合制动,凭重力滑行,在险要地段和转弯处垫石头,增加坦克滑行的阻力,并用灯光信号指挥,依次通过。最后除有2辆坦克被石头顶住下不来外,其他坦克全部通过了石板坡,终于创造了中国装甲兵战史上的英雄业绩。坦克团3营主力由此直插坂洋,一举斩断了越军的朔江防线,为主力攻克天险朔江奠定了基础。片中参加拍摄的人员中,有一位就是坦克3营9连连长谭进德,指挥全连猛打猛冲,为歼灭朔江守敌做出了重大贡献,战后被广州军区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后来当坦克团回撤时,新闻纪录工作者想请李治善驾驶坦克再过一次石板坡,从而留下影像资料。然而李治善表示战时是凭着一腔激情热血才冒险驾车开路的,现在他已没有自信再重过一次了。因此,很遗憾地没有把这一重要历史纪录保存下来。

片中坦克走蛇谷穿插时,步兵都搭乘在坦克车上前进,这也是当年的战场真实。那个年代解放军没有装备步兵战车,坦克团中也只配有少量63式装甲输送车,主要用于输送指挥人员、火线抢运伤员和前送物资。在这种情况下,步兵要想跟上高速突进的装甲纵队,徒步根本不行,只有搭乘在坦克上行军。而坦克在山岳丛林地带高速行进时会摇摆得非常厉害,步兵在坦克上根本坐不住。为此,指挥人员组织了多次坦克搭载步兵行进的试验,最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给参加作战行动的每名步兵发一根保险绳,围系在腰上,再用挂钩挂在坦克两侧的扶手上,并把82无坐力炮、重机枪等重武器也用绳子捆绑在坦克上,暂时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传说中把士兵捆在坦克上的“背包带”。实战中也确实是将绳子和背包带混杂使用,将步兵和重武器固定在坦克上,每辆坦克上搭载了20-24名步兵,最多的有26人。结果当遇到越军拦路袭击时,很多步兵一时来不及下车战斗,重武器也解不下来而无法使用,造成了一些挨打伤亡的情况。但就当时解放军的装备技术水平而言,不如此就无法实施步兵协同坦克互相掩护进行穿插,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战力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争取最快时间、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才是保存自己的最好手段。为此而付出一定代价,是必要的,这是屡试不爽的战争法则。

片中越军打开水库闸门放水,企图淹没奇河河道,阻止中国坦克部队前进,双方进行了激烈的大坝争夺战,这段情节也非常惊险。在历史上,越军确实炸开了东溪以东的班翁山区水库,以致在穿插道路上形成了长约800米,宽60-80米,深0.8-1.2米的水障泥泞地带。不过,这道水障挡不住履带式车辆,解放军装甲部队强行通过水障地带,继续插向东溪。被挡住的,是跟在后边的轮式车辆,造成了炮兵和后勤一时跟不上先头突击部队的困难。在这次穿插战斗中,解放军装甲部队多次被断桥挡住,在从旁边的河里涉渡时,又多次发生车辆淤陷,将通路堵塞。这是实战中出现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困难,严重影响了穿插速度,极大地考验了解放军装甲兵的运动保障能力,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

8.jpg (21.5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9-1 23:52 上传



片中闪过了这样的情节:越军在村庄中搞联欢,而解放军坦克部队伪装成越军坦克由此通过,车上的军人还挥手向田边的越南老百姓打着招呼,沉迷于欣赏歌舞的驻守越军竟然毫无察觉。在历史上,解放军侦察大队执行穿插任务时曾假扮过越军,但装甲兵却没有。43军坦克团主力穿插东溪是一路强攻硬打,尖刀1连指导员林梦珠指挥101号战车第一个冲进东溪,比广州军区前指要求的3小时提前15分钟穿插到位。当时东溪街道上的越南老百姓还以为是自己的坦克,不时频频向坦克招手。当有人看到坦克上标着的红五星和“八一”军徽时,才尖叫着乱了套。电影中的情节,当是对战场真实的艺术加工。101号战车长途攻进30余公里,全车先后18处中弹,仍猛打猛冲,立下了不朽战功。战后,101号战车(炮塔为另车,底座为原车)被送到北京的中国坦克博物馆收藏,复制车(炮塔为原车,底座为另车)至今仍陈列在济南军区第54集团军机步第127师装甲团团部营房里。

片中蛇口隘道路被越军炸塌的乱石堵住,解放军坦克部队的穿插失去了突然性。后来民兵队长找到了一条隐蔽的山间牛车路,肖军亲率1个坦克连经此秘密迂回班岗,华东则指挥坦克营主力继续突破蛇口隘。在历史上,43军坦克团主力穿插东溪时,先头部队在那悦山口也被越军设置的路障拦住了去路。当时山口两侧峭壁耸立,路宽不足3米,越军在路中放置了大石块、树干等障碍物,还有一块突出的巨石挡住道路,前方坦克不能通过。后面搭载步兵的坦克也被迫停止前进,遭到了埋伏在道路两侧高地上的越军火力猛袭,伤亡很大。情况紧急,这时等待工兵上来爆破开路已来不及,用坦克炮打拦路巨石又因距离太近成射击死角。尖刀1连指导员林梦珠决心冒险撞开巨石,他指挥101号战车驾驶员张东法倒过车来,开足马力,反复以车体撞击巨石。经5次冲撞,终于将巨石撞碎,为装甲纵队打开了道路。战后,林梦珠被武汉军区授予“战斗模范”荣誉称号,张东法也荣立了一等功。

班岗阻击战是《蛇谷奇兵》一片的精彩高潮,肖军率坦克连按时插到班岗,死死卡住了越军主力的退路,配合正面部队按计划发起围歼,由此引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浴血搏杀。片中肖军大声指挥道:“坦克机枪,单号向左,双号向右,沿公路给我剃这个光头!”这句台词当时给了笔者非常深刻的印象,多年后也难以忘怀。在真实的东溪穿插中,也发生了一场激烈的阻击战,这就是桥头阻击战。当43军坦克团先头营按时插到东溪后,搭乘坦克的步兵因多次上下战斗,都已掉队,没有跟上来。坦克营立即组织展开,占领东溪周围要点,沿4号公路组成了环形防御阵势。其中坦克3连3排在指导员李敬民带领下,控制了东溪东北侧的桥头阵地。不久,靠松山方向和东溪逃散的越军组织起来,向桥头阵地发起了反冲击。李敬民指挥坦克3排顽强坚守,不顾周围制高点上越军密集的反坦克火力,沉着集火射击,先后击退了越军的3次袭扰,保住了桥梁。战斗中排长车被敌火力击中,3排长高瑞林英勇牺牲。306号战车中弹起火,车长卢宗贵牺牲,二炮手和驾驶员也负了伤。炮长张来富的面部、背部、肋部和左手腕四处负伤,仍坚持不下火线,在坦克炮被打坏后就携带冲锋枪,手榴弹从安全门爬到车底下继续打击敌人,一直战斗6个多小时,坚守到了后续部队到来,巩固了东溪突破口。在《蛇谷奇兵》一片的结尾,班岗路口硝烟未散,坦克横陈,尸积淤道,狼藉遍野。随着一轮冉冉升起的朝阳,两位激战后幸存的英雄屹立在坦克上,无语对视,此时电影主题曲激昂而起。。。。。。他们,就是共和国的铁血军魂!

7.jpg (25.98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9-1 23:52 上传



片中对越军人物的刻画也很有出彩之处。如狡猾多疑的阮团长、机敏善斗的伍队长、一副老实相的阿件、凶狠的独眼龙等。特别是那个装扮成孕妇的越军特工阿环,不但骗过了影片中的诸多解放军精英,甚至也蒙住了银幕前的很多观众。当他最后图穷匕见抛掉了胸前的一对假乳房时,多少观影的青少年都会情不自禁地惊呼出来,三观尽毁。越军的文工团演出和洗衣班女兵也是第一次在银幕上亮相,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甚至有些人还羡慕起喝了越军女兵洗衣水的石刚来,牡丹腿下死,做鬼也风流呀!比较搞的是,越军特工阿件和阿环竟然是作为反黎笋“游击队”身份登场的。不过据一些参战老兵回忆,在战前动员时上级确实表示过,攻入越南境内后会有反黎笋游击队配合作战的。等到真的打进去后,反黎笋游击队的影儿是没见到一个,四处出没打冷枪的越南民军和老百姓倒是层出不穷。多少年以后回头看,这还真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一种黑色幽默。

9.jpg (22.14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9-1 23:53 上传



影片中还出现了一些令观众很感兴趣的武器装备。电影开头,坦克穿插营在蛇谷中隐蔽开进时,空中飞来了一架越军的直升飞机,对蛇谷进行低空侦察。这架飞机的标志非常明显:法制“小羚羊”轻型武装直升机。在当年,越军使用的直升机主要是苏制米系列和美制UH-1,应该不会有法制“小羚羊”。而中国在1980年代末从法国引进了一批“小羚羊”直升机,主要用途是进行反坦克和武装侦察。片中以“小羚羊”来充当越军的侦察直升机,应该是当年的拍摄手段限制所致吧。1990年时上映了一部国产反恐故事片《中国勇士》,片中解放军特种兵使用的也是“小羚羊”直升机。而饰演特种兵军官黑狮的则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杜振清,他最著名的电影角色仍与中越战争有关——《闪电行动》中的解放军侦察参谋刘凯华。另外,片中除了观众们熟悉的56式冲锋枪外,在水库大坝争夺战中还清楚地出现了64式微声冲锋枪,打得越军几无还手之力,令人拍手称快。这种冲锋枪当时普遍为侦察兵所使用,在实战中广受部队好评。到了后来的两山轮战时,因为消声部件易损耗而有时供应不上,有的侦察老兵就将64式微声冲锋枪的消音碗去掉,作为轻型自动武器在搜索打洞时使用。不过,这样射击时火药燃气就会从枪管中喷出,容易烫伤射手。然而老兵们仍然义无反顾。战争的残酷,在这种小地方都会鲜明地体现出来。

5.jpg (23.74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9-1 23:52 上传



《蛇谷奇兵》的主题歌也很好听,《迷人的清晨》,由景岗山演唱,相信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与笔者有同感。对越自卫还击电影中好听的主题歌并不多,远不如同类题材的电视剧歌曲那么脍炙人口。还能拿出来的一首,应该就是《自豪吧母亲》中的《相会在攀枝花下》了。

《蛇谷奇兵》在全国上映时,中越战争已接近尾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到来了。事过20余年,这场曾经举国歌颂的战争竟然已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禁区,真是不能不令人万分感慨。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当我们坐在电脑前仍然忘情地重温这部影片的时候,那种力量就已经在影响着历史,并且开创着未来。

《蛇谷奇兵》,我的1980年代记忆之一。
里面的坦克很真实,高机全部装了护盾一看就是上过战场的。吐槽一句那个越南特工队长好像陈奕迅。
lbhncs 发表于 2014-9-1 00:50
里面的坦克很真实,高机全部装了护盾一看就是上过战场的。吐槽一句那个越南特工队长好像陈奕迅。
片中的62式坦克装了机枪护盾和激光测距仪,而79年参战的62式坦克则未装机枪护盾,只有部分坦克安装了激光测距仪。从《铁甲008》一片就能看出来参战的原型车是什么样的。
东溪穿插不是43军的干活么?
前一阵子刚重温了一遍,确实很好看。
我还以为是新疆南部作战。。。
谁有高清的
十多年前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专门找这部影片看的,当时找好久都没找到,后来有个关系比较好的网吧老板帮我找到了,同时还找到了《铁甲008》和《闪电行动》,我去那个网吧上了个通宵把这三部一口气看完了,个人感觉这片比《铁甲008》拍得好。
原来的电影真不错,现在....
开始我以为那真的是女人  就是那特工扮演的越南妇女
我还以为是新疆南部作战。。。
目测为00后。。。。
第一幻想 发表于 2014-9-1 06:41
十多年前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专门找这部影片看的,当时找好久都没找到,后来有个关系比较好的网吧老板帮我找 ...
闪电行动和蛇谷骑兵都不错,情节紧凑过瘾(当年)。铁甲008恋爱戏多余了
神龙车队也很好看,竟然是同一人的作品
最后的夜战什么也看不清呀,结尾貌似穿插营全军覆没了。
靠瞎编吸引眼球
开头解放军被越南特工偷袭,损失惨重!比较少见!坦克被击中燃烧,战士被炸的满天飞!是国产战争片中少见的体现战争残酷
看到片中伤残老兵演越军的时候,莫名的惆怅,最好都给了国家,自己留下永久的伤痛,国家的抚恤金不能少啊。
这个片子很震撼,记得最开始的一幕,是越南特工偷袭摸哨,杀掉了哨兵。
靠瞎编吸引眼球
嗯,怎么也比不上毛时代,毛时代就是好,啊!
周边比划比划,还是先拿越南开刀最合适
超越台球厅 发表于 2014-9-1 10:37
嗯,怎么也比不上毛时代,毛时代就是好,啊!
你看看毛时期拍的军事故事片,能比的上吗?
第一部在电影院看的电影就是蛇谷奇兵票价两块
这部电影是我小时候跟爸爸一起去看的,,我现在记得一个镜头,一个士兵从直升机上跳下来,抱着一挺机枪扫射,,,大约时间在1988~1990年之间。。。那时候只有几岁。
沈大是70后?
目测为00后。。。。
希望这位坛友不要这么瞧不起人,每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重复了,exe

重复了,exe
希望这位坛友不要这么瞧不起人,每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没瞧不起人的意思,夸您年轻呢!
wanlinliu 发表于 2014-9-1 11:09
你看看毛时期拍的军事故事片,能比的上吗?
当然比得上,对战争残酷性的描述比毛时代的大多数影片更真实
没瞧不起人的意思,夸您年轻呢!
这个。。。。
那时候拍一个电影又是体验生活,又是精雕细刻。拍个电影都得一年多时间。现在几个月就在横店解决了。有啥道具就用啥道具。萝卜快了不洗泥。穿帮的地方太多了。
其实真实的战斗里我军用的是59式坦克(当时参战的唯一一个59坦克营······
yudeshen 发表于 2014-9-1 13:06
其实真实的战斗里我军用的是59式坦克(当时参战的唯一一个59坦克营······
42军用的62坦克,43军是59坦克,54军据说还用T34!!!!
127师北美联络官 发表于 2014-9-1 13:09
42军用的62坦克,43军是59坦克,54军据说还用T34!!!!
穿插东溪之战的就是43军坦克团1、2营,但当时配属给了42军126师,也就是这个团接受126师指挥,查一下战史就清楚了,再说一楼已经说的很明确了······
要有剧照配图更好
五对负重轮的史诗
你看看毛时期拍的军事故事片,能比的上吗?
乃是说大毒草《上甘岭》还是《南征北战》
记不准了,好象有一句台词:坦克炮向左,机枪向右。那段最解气。
记错了有孙海英的是闪电行动,在俱乐部看过海报。当时还有部电影叫蛇谷的诅咒
顺便吐槽一下,一开头既有59又有62,还有直-5和土豪军的小羚羊在头上飘。
当年看过,电影院里,很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