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蛇谷奇兵》背后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3:42:17
1989年时,上映了一部描写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蛇谷奇兵》,少有地展现了解放军装甲兵部队长途穿插敌阵的惊险战斗历程,一时得到了坊间很高的评价。该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本来是作为是建国40周年的第一批献礼影片,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当年并没有达到本应该达到的热烈效果。尽管如此,这部影片还是荣获了1986——1990年度总参第二届全国优秀电教教材奖二等奖和1990年第一届全国电影制片厂优秀摄制组骏马奖及荣誉奖,堪称是那一时期在军事题材类型片上有所突破的精彩力作。

影片《蛇谷奇兵》是根据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的真实战例加以改编,并进行了精彩的艺术加工,揉进了诸多当时流行的电影元素,因而故事情节曲折惊险,悬念设置引人入胜,演员表演自然到位,场景道具新奇真实,战争场面火爆热烈,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不仅好看,而且耐看,吸引了一大批青年观众,影响相当久远。事过20余年,如笔者这样的70后,每当重温此片,仍然备受感染,不得不再次沉浸于那种时常萦怀的历史情境与莫名的感动怀旧之中。

《蛇谷奇兵》的导演于业华和李三义都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军教片老人,作品很多,如《飞虎》、《坚守文登川》、《破袭战》、《神龙车队》、《铁血大动脉》、《血战万源》等,不少片子都为几代观众所熟知。《蛇谷奇兵》则是两位导演的一次联手之作,同时他们还担任了该片的编剧。

影片中饰演军装甲兵参谋、坦克穿插营营长肖军的是时年28岁的青年演员郑晓宁,这是他的第一部银幕作品。郑晓宁如今已大名鼎鼎,先后出演过数十部影视剧和舞台剧,其中尤以饰演军事题材电视剧《突出重围》中的朱海鹏与《和平使命》中的龙汉生而深入人心,很好地诠释了具有创新思维的解放军新一代指挥员的光辉形象。郑晓宁演绎出的新型军人气质在早年的《蛇谷奇兵》一片中就已初露锋芒。初战失利之下,肖军大胆向师首长提出建议,不循常规,反常用兵,走蛇谷,出奇兵,出敌不意,直插班岗,终于铸成战役大胜。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但在真实战争中具有典型意义,也完美实现了影片艺术上的升华;饰演坦克兵班长石刚的是青年演员高志强,在片中为掩护肖军而与男扮女装的越军特工阿环同归于尽。高志强是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有硬汉气质,也擅长饰演军人形象。如电视剧《八路军》中的陈赓、《沙场点兵》中的梁明辉、《中国仪仗兵》中的高向东等;饰演坦克尖刀连连长华东的是湖北省话剧院演员李贻清,多年来曾经出演过150多部影视剧,观众一看就是熟面孔。因为参演《蛇谷奇兵》一片,李贻清获得过第十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提名;饰演解放军宋师长的是八一厂演员朱建民,虽然戏份不多,但其爽朗大度、指挥若定的风采让人印象深刻。朱建民曾在1984年播出的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中出演过梁三喜,与对越自卫还击题材片很有缘。值得一提的是,在1979年参加对越作战的解放军29个陆军师师长中,只有42军126师师长姓宋。而《蛇谷奇兵》一片正是根据126师配属坦克部队穿插东溪的真实战例为主要原型改编而成的,片中出现了宋师长,当然不是编剧的偶然;饰演侦察排司马排长的是广东演员梁铁坚,其在片中与越军争夺水库大坝的一段戏非常火爆,日后还出演过《大决战》、《少年包青天》等影视剧;饰演越军特工队伍队长的是新疆军区文工团演员仲良,后来成为国家一级编剧,创作和出演了不少话剧及戏剧小品。多年以后,观众们对仲良印象最深的,是他当年长得很像陈奕迅;有趣的是,导演于业华也不甘寂寞,出演了解放军参谋长一角,在片中转着宋师长打转,算是过了一把戏瘾。

《蛇谷奇兵》中的很多情节都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编导对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改编和艺术加工,在表现手法上着意渲染,突出悬念设置,从而呈现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战争画面,让人如置身其中。

在战役背景上,如前所述,影片主要取材于广州军区第42军126师配属第43军坦克团长途穿插东溪的真实战例。历史上的东溪为越南高平省石安县县城,是位于越北重镇高平和谅山之间的交通枢纽。片中重点提出的4号公路是连接越北边境城镇的一条主干动脉,其经东溪向西北38公里可达高平,向东南88公里可到谅山,并一直绵延至北部湾,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东溪以东面对的是广西龙州县布局关,距离约32公里,无公路可通,只有一条山间牛车路和两条乡村小路可以通向东溪和4号公路附近。其中山间牛车路宽约3米,依山傍谷,路窄坡陡,急转弯达40多处,道路两侧石山林立,多悬崖峭壁,还有海拔701米的靠松山险隘扼路,车辆不便通行。沿途河溪纵横,上有6座桥梁,其中5座是坦克不能通行的竹木桥。两条山间小路要翻过几座高耸山岭,沿途青苔覆盖,藤蔓缠绕,马匹不能通行,步兵也只能轻装攀登。影片中直点主题的险路蛇谷,就是以布局关与东溪间的山间小路为主要原型塑造出来的。为出敌不意,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当年广州军区第42军就从布局关杀出了奇兵,配属坦克部队直插东溪,一举截断了4号公路,为继续向高平发展进攻打开了突破口。影片中的解放军装甲兵走蛇谷,出奇兵,直插班岗,正是这段真实历史的银幕艺术再现。较有不同的是,历史上的直插东溪是为了打开战役突破口,影片中的直插班岗则是为了堵住越军主力的退路。另外,班岗也是当年战场上的真实地名。只不过历史上的班岗并不在高平战场,而是在越南谅山省禄平县以东的奇穷河南岸,距离东溪东南约120余公里,为武汉军区第43军128师进攻地域,影片中是借用了该地名。

影片《蛇谷奇兵》中大量出现了坦克战镜头,这在当年的军事题材影片中是极为少见的,多年后还令许多观众记忆犹新。在真实的历史上,越北地区山高林密、坡陡谷狭、道路稀少、河溪纵横、桥少梁脆、雨多雾大,极为不适于装甲部队机动作战。中国军队统帅部沿袭了解放战争年代的大规模运动战思想,制定了在高平正面的主要战场由装甲部队打头阵,实施长途纵深的穿插迂回,包饺子,打歼灭战的战役计划。解放军装甲兵部队在地形复杂、敌情不明、保障困难、阻击重重的艰险情况下奋勇上阵,突破布局,抢占东溪,截断4号公路,长途奔袭高平,为东线第一阶段进攻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担任穿插东溪先锋的是武汉军区第43军坦克团,装备了国产59式中型坦克,这是中国军队当年的主战坦克。59式中型坦克仿制于苏联T-54A中型坦克,战斗全重34吨,炮塔正面装甲厚220毫米,车体前装甲厚100毫米,倾角30°,车体侧装甲厚80毫米。其最大公路速度50公里/小时,最大公路行程560公里。武器装备有1门100毫米线膛炮、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1挺7.62毫米航向机枪。车上配有红外夜视仪,可夜间机动作战。因车体首部和侧面装甲较厚,炮塔呈流线形,所以抗弹能力较好。在这次自卫还击作战中,共参战59式中型坦克1个团80辆,分别在东溪与复和方向支援步兵穿插进攻。第43军坦克团1、2营配属给第42军126师,从东线布局关突破,沿牛车小路奇兵穿插东溪,连续击破沿途越军阻击,在复杂险峻的地形上高速攻进33公里,提前15分钟突击到位,显示出了中国主战坦克的雄风。当时整个东线作战打响后,只有东溪方向的第43军坦克团1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穿插任务,坐镇南宁广州军区前指的东线总指挥许世友非常高兴,对坦克1营进行了通令嘉奖。

这次作战是59式中型坦克列装以来的首次实战,考验了国产中型坦克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加水网稻田地带作战的适应性。实战表明,59式中型坦克虽战斗全重较大,在越南这样山高林密、道路狭窄、河多桥少的地区作战,只要运用得当,加强充分的战前侦察、运动保障与步坦协同配合,仍然可以起到关键性的装甲突击作用。战斗中也暴露出了其火控系统落后、夜视功能不佳、操纵费劲、防护能力还有待加强等缺陷,军工部门在战后又针对性地进行了改进。

影片中并没有出现59式中型坦克,而是以62式轻型坦克为主要道具表现了诸多战争场面。62式轻型坦克战斗全重21吨,炮塔正面装甲厚45毫米,车体正面前装甲厚35毫米,倾角35°,水平折合厚度达70毫米,车体侧装甲厚20毫米。最大公路速度60公里/小时,最大公路行程450公里。武器装备有1门85毫米线膛炮、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1挺7.62毫米航向机枪(其中并列机枪与航向机枪均可取下用于下车战斗)。62式轻型坦克有较强的涉水潜渡能力,不经准备可涉渡1.8米深的河流。如配合制式潜渡装置,最大潜水深度为5米,潜渡距离可达400米。该型坦克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轻型坦克。主要用于在南方丘陵山地进行作战和训练。与59式中型坦克相比,62式轻型坦克的装甲较薄,易被敌方反坦克火力杀伤。但其全重较轻,涉水能力较好,更适合在山岳丛林和水网稻田地区机动作战。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62式轻型坦克共参战4个团400多辆,是东西两线的主要装甲突击力量,担任进攻朔江、高平、同登、谅山、老街、柑塘、孟康、沙巴、封土等地的突击尖刀或支援步兵进攻。这也是62式轻型坦克列装以来的首次实战,一路攻山拔点,战绩最大,战损也最多。其奔袭朔江的爬下高难陡坡,穿插高平的徒涉江河与山地进攻,攻击同登、谅山的突击城镇与火力支援,都显示了这种坦克在山岳丛林和水网地带等复杂地形上作战的较强适应性。根据实战中的经验教训,战后军工部门对62式轻型坦克进行了改装,加装了高射机枪防盾和防弹钢板、外置激光测距仪、炮塔格栅装甲及车体两侧屏蔽裙板,有效提高了坦克的防护能力。

影片中未用真实穿插东溪的59式中型坦克进行拍摄,恐怕是因为当年第43军坦克团属于北方部队,临时加强到广州军区参战,战后则北上归建。而影片拍摄时已事过多年,能够就近使用的道具只有南方部队装备的62式轻型坦克了。影片中出现的62式轻型坦克已装上了高射机枪防盾和外置激光测距仪,前边说过了,这是1979年战后军工部门根据实战中的经验教训而对坦克进行的改装。在真实的历史上,解放军参战坦克并没有加装高射机枪防盾,且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坦克在战前安装了激光测距仪。1980年还上映了一部对越自卫还击坦克战题材的电影《铁甲008》,在其中就可以看到参战的62式轻型坦克原型车是什么样的。

影片中的一段惊险情节是坦克过石板坡,驾驶员赛德胜的战车在陡峭的石板坡道上控制不住,侧翻滚落,幸好被悬崖边的大石头挡住,看得观众们都暗暗捏了一把汗。这一情节取自于第41军坦克团3营主力在孟麻方向出境后险走劈山路的真实战例。当时边境越方一侧2公里内并没有现成的道路,是中国军队工兵紧急修出来了一条劈山军路,然后才和越方公路相连,坦克只能由此通过。这条劈山路上有一段是800多米长的陡峭下坡,平均下坡角为40~50度,最陡处是一段长约15米的石板坡,坡度达56度,坡下面还有一个急拐弯。一般坦克车辆的最大爬坡角是36度,最大下坡角不超过50度,否则便有车毁人亡的危险。这段石板路不但坡度险陡,而且还须3次转向行驶,稍一不慎坦克就会翻到旁边的深谷中,实在是惊险异常。因为战情紧急,别处又无路可走,第41军坦克团3营副营长李治善第一个驾驶62式轻型坦克勇闯难关,以高超的技术爬下了石板坡。随后他又指挥其他坦克将炮管向后固定好,一律开大灯,联合制动,凭重力滑行,在险要地段和转弯处垫石头,增加坦克滑行的阻力,并用灯光信号指挥,依次通过。最后除有2辆坦克被石头顶住下不来外,其他坦克全部通过了石板坡,终于创造了中国装甲兵战史上的英雄业绩。坦克团3营主力由此直插166号公路要点坂洋,一举斩断了越军的朔江防线,为主力攻克天险朔江奠定了基础。

影片中参加拍摄的人员中,有一位就是第41军坦克团3营9连连长谭进德,在战斗中指挥全连猛打猛冲,为歼灭朔江守敌做出了重大贡献,战后被广州军区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后来当坦克团回撤时,新闻纪录工作者想请李治善驾驶坦克再过一次石板坡,从而留下影像资料。然而李治善表示战时是凭着一腔激情热血才冒险驾车开路的,现在他已没有自信再重过一次了。因此,很遗憾地没有把这一重要的历史纪录保存下来。

影片中解放军坦克走蛇谷穿插时,步兵都搭乘在坦克车上前进,这也是当年的战场真实。那个年代中国军队没有装备步兵战车,坦克团中也只配有少量63式装甲输送车,主要用于输送指挥人员、火线抢运伤员和前送物资。在这种情况下,步兵要想跟上高速突进的装甲纵队,徒步根本不行,只有搭乘在坦克上行军。而坦克在山岳丛林地带高速行进时会摇摆得非常厉害,步兵在坦克上坐不住,成为了一大难题。为此,指挥人员组织了多次坦克搭载步兵行进的试验,最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给参加作战行动的每名步兵发一根保险绳,围系在腰上,再用挂钩挂在坦克两侧的扶手上,并把82无坐力炮、重机枪等重武器也用绳子捆绑在坦克上,暂时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传说中把士兵捆在坦克上的“背包带”。实战中也确实是将绳子和背包带混杂使用,将步兵和重武器固定在坦克上,每辆坦克上搭载了20~24名步兵,最多的有26人。结果当遇到越军以火力拦路袭击时,很多步兵一时来不及下车战斗,重武器也解不下来而无法使用,造成了一些挨打伤亡的情况。但就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技术水平而言,不如此就无法实施步兵协同坦克互相掩护进行穿插,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作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争取最快时间、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才是保存自己的最好手段。为此而付出一定代价,是必要的,这是屡试不爽的战争法则。

越军曾经历了抗法、抗美战争的20余年战火考验,官兵素质优秀,单兵技战术娴熟,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在反坦克战术上,越军也锻造出了一套目标明确、运用出色的战法,对中国装甲部队造成了较大威胁。

通常,越军的正规作战部队中会成建制地成立反坦克小组,每组3~5人,配备火箭筒和无坐力炮,在主要防御方向上实施反坦克作战。在团、营级防御方向,各反坦克小组可实行机动用兵、机动作战,分段、分片进行包干负责;在连级战术单位,可根据主、次进攻方向机动用兵,其反坦克小组不得少于3个以下;在实战情况下,也可打破作战单位临时编成反坦克小组;公安军、武装民军、冲锋队会大量配备各种反坦克武器,配置于次要防御方向,协同正规部队依托既设阵地或机动实施反坦克作战;特工队、工兵等专业兵种也成立了反坦克小组,于重点地区深入设伏,伺机袭击敌方装甲部队。

在战术上,越军的各类反坦克小组会在纵深防御地域内选择多个要点布设伏击阵地,形成多层反坦克火力网。通常是在隘路转弯处、上坡、隘口、桥梁、交叉路口及便于坦克机动的区域设伏。反坦克小组利用道路两侧的堑壕、房屋、草丛、树林、甘蔗地、高地、单人掩体或自然地形、地物为掩护进行隐蔽作战。当敌方装甲编队进入伏击区域后,越军反坦克小组或单个反坦克狙击手会乘敌方坦克、装甲车拐弯减速时,在侧后10~60米距离内突然出手,采取“拦头、截尾、打中央” 的战术手段,以迅猛的抵近射击方式向敌方装甲编队实施突然袭击。当敌方装甲编队有步兵伴随时,越军的反坦克小组一般是打了就跑,并不恋战;当敌方的坦克与步兵脱节时,越军反坦克小组则会连续对装甲编队发起进攻,死打硬拚,纠缠不放。同时,附近阵地上越军的高射机枪、轻重机枪会对坦克上搭载的敌方步兵和跟进步兵实施火力拦阻,割裂敌方步兵和坦克之间的联系,使其无法相互掩护协同作战。

另外,越军还在敌方的主要进攻路线上埋设大量反坦克地雷、挖掘反坦克壕、设置反坦克障碍物及炸毁桥梁和破坏道路等手段,以迟滞敌方坦克及步兵的推进速度,为主力部队组织防御赢得时间。

关于越军的反坦克战术,在影片中有一系列表现。如影片开头,越军的反坦克别动队“飞拳”偷袭了中国坦克部队,动作突然迅猛,抵近开火,以火箭筒、冲锋枪、手雷、炸药等武器实施猛烈攻击,打得华东的坦克营损失惨重。这虽然不是越军反坦克小组进攻时的典型战法,但却表现出了其另一个作战特点:擅长偷袭。越军与美军这样火力强大的敌手较量了多年,锻炼出了敢于偷袭、善于偷袭的独特本领。通常会利用黑夜和不良天气,以部分兵力或较大兵力隐蔽摸进,突然向敌方阵地发起攻击。兵力多时可一举拿下敌方阵地,并乘势扩展战果;兵力少时则往往打了就走,强调以少胜多,以小胜大,险中取胜。

影片中越军阮团长被中国坦克部队在4号公路方向的佯攻所迷惑,派“飞拳”向4号公路出击,结果被中国炮兵歼灭在了路上,这也是有真实战例为原型的。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为配合第41军122师攻歼朔江之敌,炮兵第1师27团2营副营长吴志平率领敌后观察小组秘密出动,在步兵侦察分队护送下插入越军纵深20公里,引导炮兵消灭敌人。2月18日黄昏,观察小组发现从坂黄方向溃逃下来约2个连越军。如果让这股敌人撤至朔江南山组织防御,将给主力攻占朔江造成很大困难。吴志平命令小组人员迅速将白天观察好的逃敌可能通过的路口、桥梁等坐标报告给指挥所,并请求炮兵进行射击准备。当这股越军进至路口一带时,立刻指挥炮兵1个榴弹炮营齐射。第一轮3发急促射偏离敌群中心400米,经修正后第二轮4发急促射全部命中敌群。这次战斗共消耗炮弹82发,毙伤越军100余名。

吴志平小组在敌后坚持战斗3天3夜,期间曾几次遇险,凭借机智果断都化险为夷。大部队打过来后,小组转为前进观察所,随同步兵攻击前进。在这次侦察作战中,吴志平小组先后13次报告敌情和己方炮火射击效果,5次指挥己方炮兵准确射击,共歼敌340余人,摧毁敌炮兵阵地2个、火力点5个、火炮5门、营房1座,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穿插迂回和纵深战斗,被指战员们誉为“神奇的眼睛”。战后,观察小组荣立集体一等功,吴志平被中央军委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80年代初有一本儿童连环画《神奇的眼睛》,说的就是吴志平小组的战斗故事。1987年上映的惊险战斗故事片《闪电行动》,也是以吴志平小组的事绩为主要原型的。

影片中越军打开水库闸门放水,企图淹没奇河河道,阻止中国坦克部队前进,双方进行了激烈的大坝争夺战,这段情节也非常惊险。在真实的历史上,越军确实炸开了东溪以东的班翁山区水库,以致在穿插道路上形成了长约800米,宽60~80米,深0.8~1.2米的水障泥泞地带。不过,这道水障挡不住履带式车辆,中国装甲部队强行通过了水障地带,继续插向东溪。被挡住的,是跟在后边的轮式车辆,造成了炮兵和后勤一时跟不上先头突击部队的困难。在这次穿插战斗中,中国装甲部队多次被炸断毁坏的桥梁挡住,在从旁边的河里涉渡时,又多次发生车辆淤陷,将通路堵塞,耽误了很多时间。另外,越军还把弄梅隧道以西1500米的公路拐弯处爆破炸毁,又在楠囊南侧公路三个盘山陡峭的急转弯处严重炸坏了三个路段,先后将中国装甲部队堵住了17个多小时。这些都是实战中出现的实实在在的困难,严重影响了穿插速度,极大地考验了解放军装甲兵部队的运动保障能力,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

影片中闪过了这样的情节:越军在村庄中搞联欢,而中国坦克部队伪装成越军坦克由此通过,车上的军人还挥手向田边的越南老百姓打着招呼,沉迷于欣赏歌舞的驻守越军竟然毫无察觉。在真实的历史上,解放军侦察大队和炮兵观察小组执行穿插任务时曾假扮过越军,但装甲兵却没有。第43军坦克团主力穿插东溪是经过了一路强攻硬打,尖刀1连指导员林梦珠指挥101号战车第一个冲进东溪,比广州军区前指要求的3小时提前了15分钟穿插到位。当时东溪街道上的越南老百姓还以为是自己的坦克,不时频频向坦克招手。当有人看到坦克上标着的红五星和“八一”军徽时,才尖叫着乱了套。影片中的情节,当是对战场真实的艺术加工。101号战车长途攻进30余公里,全车先后18处中弹,仍猛打猛冲,立下了不朽战功。后来,101号战车(炮塔为另车,底座为原车)被送到北京的中国坦克博物馆收藏,复制车(炮塔为原车,底座为另车)至今仍陈列在济南军区第54集团军机步第127师装甲团团部营房里。

影片中蛇口隘道路被越军炸塌的乱石堵住,中国坦克部队的穿插失去了突然性。后来民兵队长找到了一条隐蔽的山间牛车路,肖军亲率1个坦克连经此秘密迂回班岗,华东则指挥坦克营主力继续突破蛇口隘。在真实的历史上,第43军坦克团主力穿插东溪时,先头部队在那悦山垭口也被越军设置的路障拦住了去路。当时山口两侧峭壁耸立,路面非常狭窄,越军在路中放置了大石块、树干等障碍物,山体上还有一块巨石突出,以致山垭口底部只有2.8米宽,前方坦克不能通过。后面搭载步兵的坦克也被迫停止前进,遭到了埋伏在道路两侧高地上的越军火力猛袭,伤亡很大。情况紧急,这时等待工兵上来爆破开路已来不及,用坦克炮打拦路巨石又因距离太近成射击死角。尖刀1连指导员林梦珠决心冒险撞开巨石,他指挥101号战车驾驶员张东法倒过车来,开足马力,反复以车体撞击巨石。经5次冲撞,终于将巨石撞碎,为装甲纵队打开了道路。战后,林梦珠被武汉军区授予“战斗模范”荣誉称号,张东法也荣立了一等功。

班岗阻击战是《蛇谷奇兵》一片中的精彩高潮,肖军率坦克连抄小路按时插到班岗,死死卡住了越军主力的退路,配合正面部队按计划发起围歼,由此引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浴血搏杀。影片中肖军在坦克上大声指挥道:“坦克机枪,单号向左,双号向右,沿公路给我剃这个光头!”这句台词当时给了笔者非常深刻的印象,多年后也难以忘怀。在真实的东溪穿插中,也发生了一场激烈的阻击战,这就是桥头阻击战。当第43军坦克团先头营按时插到东溪后,搭乘坦克的步兵因多次上下车战斗,都已掉队,没有跟上来。坦克营立即组织展开,占领东溪周围要点,沿4号公路组成了环形防御阵势。其中坦克3连3排在指导员李敬民带领下,控制了东溪东北侧的桥头阵地。不久,靠松山方向和东溪逃散的越军组织起来,向桥头阵地发起了反冲击。李敬民指挥坦克3排顽强坚守,不顾周围制高点上越军的密集火力,沉着集火射击,先后击退了越军的3次袭扰,保住了桥梁。战斗中排长车被越军火力击中,3排长高瑞林英勇牺牲。306号战车中弹起火,车长卢宗贵牺牲,二炮手和驾驶员也负了伤。炮长张来富的面部、背部、肋部和左手腕四处负伤,仍坚持不下火线,在坦克炮被打坏后就携带冲锋枪,手榴弹从安全门爬到车底下继续打击敌人,一直战斗6个多小时,坚守到了后续部队到来,巩固了东溪突破口。在《蛇谷奇兵》一片的结尾,班岗路口硝烟未散,坦克横陈,尸积淤道,狼藉遍野。随着一轮冉冉升起的朝阳,肖军和华东两位激战后幸存的英雄屹立在坦克上,无语对视,此时电影主题曲激昂而起……他们,就是共和国的铁血军魂!

在真实的历史上,像影片《蛇谷奇兵》中这样从正面歼灭越军团级部队的战例并没有出现过。1979年时的越军,在防线被突破或阵地失守后,往往迅速逃跑,边撤边打,边逃边藏,化整为零,化军为民,钻山进洞,投草入林,不使中国军队打成歼灭战。影片中越军据守的朔山防线,就是从高平战场的朔江防线易名而来的。守卫高平的越军346师在中国军队南北集团合击下,主力并没有像影片中那样夺路逃亡,而是迅速转移分散,四处潜伏在战区内,发挥擅长游击战的特点优势,伺机袭扰中国军队的交通线和后勤人员,表现可谓顽强。与之针对,当时中国军队采取了拉网搜剿战术以扩大战果。即根据越军分散游击和当地的地形特点,划区分片,将部队以营为单位,编成若干个精干的分队,加强随伴炮兵,先围后歼。对越军潜伏的山沟、山头、山洞、坑道、树林、草丛等处进行拉网合围,不留空隙,然后逐山、逐洞、逐林地反复搜缴;对于划定的片区,从多个方向分进合击,向心搜缴;遇有越军时,以小群多路的战术手段将其围歼;对钻进山洞内的越军,要用直瞄火炮打,用火焰喷射器烧,用炸药、手榴弹炸,用烟熏等手段,逐洞摧毁;对藏入草丛的越军,要用火攻,逼敌出来,加以歼灭;在外围,则以优势兵力控制公路沿线的主要阵地,烧掉路边的蒿草,对分散越军形成包围态势;针对越军白天隐蔽,夜间出来寻粮取水,发现搜缴部队时隐蔽不动,等部队过去后出来活动的特点,采取夜伏昼搜、明走暗伏的手段,突袭漏网的越军,弥补搜缴的空隙。总的来说,就是用挖地老鼠的办法,采取围、打、炸、搜、伏等战术,把越军闷进去,逼出来,歼灭其有生力量。

如上所述,在1979年的战争中,双方各展所长,斗智斗勇,留下了很多精彩故事。总的来说,中国军队不愧曾经是越军的老师,能在不利条件下迅速适应环境,拿出一系列反制手段,体现出了灵活机动的军魂传统。

影片中对越军人物的刻画也很有出彩之处。如狡猾多疑的阮团长、机敏善斗的伍队长、一副老实相的阿件、凶狠的独眼龙等。特别是那个装扮成孕妇的越军特工阿环,演技精湛,不但骗过了影片中的诸多解放军精英,甚至也蒙住了银幕前的很多观众。当他最后图穷匕见抛掉了胸前的一对假乳房时,多少观影的青少年都会情不自禁地惊呼出来,三观尽毁。越军的文工团演出和洗衣班女兵也是第一次在银幕上亮相,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甚至有些人还羡慕起喝了越军女兵洗衣水的石刚来,牡丹腿下死,做鬼也风流呀!比较搞的是,越军特工阿件和阿环竟然是作为反黎笋“游击队”身份登场的。不过据一些参战老兵回忆,在战前动员时上级确实表示过,攻入越南境内后会有反黎笋游击队配合作战的。等到真的打进去后,反黎笋游击队的影儿是没见到一个,四处出没打冷枪的越南民军和老百姓倒是层出不穷。多少年以后回头看,这还真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一种黑色幽默。

影片中还出现了一些令观众很感兴趣的武器装备。电影开头,坦克穿插营在蛇谷中隐蔽开进时,空中飞来了一架越军的直升飞机,对蛇谷进行低空侦察。这架飞机的标志非常明显:法制“小羚羊”轻型武装直升机。在当年,越军使用的直升机主要是苏制米系列和美制UH-1,应该不会有法制“小羚羊”。而中国在1980年代末从法国引进了一批“小羚羊”直升机,主要用途是进行反坦克和武装侦察。片中以“小羚羊”来充当越军的侦察直升机,应该是当年的拍摄手段限制所致吧。1990年时上映了一部国产反恐故事片《中国勇士》,片中解放军特种兵使用的也是“小羚羊”直升机。而饰演特种兵军官黑狮的则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杜振清,他最著名的电影角色仍与中越战争有关——《闪电行动》中的解放军侦察参谋刘凯华。另外,片中除了观众们熟悉的56式冲锋枪外,在水库大坝争夺战中还清楚地出现了64式微声冲锋枪,打得越军几无还手之力,令人拍手称快。这种冲锋枪隐蔽性好,通用64式7.62毫米微声冲锋枪弹和51式7.62毫米手枪弹,当时普遍为侦察兵所使用,在实战中较受部队好评。不过,该枪也存在较长较重的缺点,而且消声部件易损耗并有时供应不上,在执行某些任务及保障时比较麻烦。到了后来的两山轮战时,因为有了新装备的85式微声冲锋枪,有的侦察老兵就将64式微声冲锋枪前端的消音碗去掉,换用51式7.62毫米手枪弹,作为普通自动武器在搜索打洞时使用。但是,这样射击时火药燃气就会从枪管中喷出,容易烫伤射手。然而老兵们仍然义无反顾。战争的残酷,在这种小地方都会鲜明地体现出来。  

影片《蛇谷奇兵》的主题歌也很好听,《迷人的清晨》,由景岗山演唱,旋律激荡人心,相信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与笔者有同感。对越自卫还击题材电影中好听的歌曲并不多,远不如同类题材的电视剧歌曲那么脍炙人口。还能拿出来的一首,应该就是《自豪吧母亲》中的《相会在攀枝花下》了。

影片《蛇谷奇兵》在全国上映时,中越战争已接近尾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到来了。事过20余年,这场曾经举国歌颂的战争竟然已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禁区,真是不能不令人万分感慨。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当我们坐在电脑前仍然忘情地重温这部影片的时候,那种力量就已经在影响着历史,并且开创着未来。

《蛇谷奇兵》,我的1980年代记忆之一。
1989年时,上映了一部描写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蛇谷奇兵》,少有地展现了解放军装甲兵部队长途穿插敌阵的惊险战斗历程,一时得到了坊间很高的评价。该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本来是作为是建国40周年的第一批献礼影片,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当年并没有达到本应该达到的热烈效果。尽管如此,这部影片还是荣获了1986——1990年度总参第二届全国优秀电教教材奖二等奖和1990年第一届全国电影制片厂优秀摄制组骏马奖及荣誉奖,堪称是那一时期在军事题材类型片上有所突破的精彩力作。

影片《蛇谷奇兵》是根据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的真实战例加以改编,并进行了精彩的艺术加工,揉进了诸多当时流行的电影元素,因而故事情节曲折惊险,悬念设置引人入胜,演员表演自然到位,场景道具新奇真实,战争场面火爆热烈,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不仅好看,而且耐看,吸引了一大批青年观众,影响相当久远。事过20余年,如笔者这样的70后,每当重温此片,仍然备受感染,不得不再次沉浸于那种时常萦怀的历史情境与莫名的感动怀旧之中。

《蛇谷奇兵》的导演于业华和李三义都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军教片老人,作品很多,如《飞虎》、《坚守文登川》、《破袭战》、《神龙车队》、《铁血大动脉》、《血战万源》等,不少片子都为几代观众所熟知。《蛇谷奇兵》则是两位导演的一次联手之作,同时他们还担任了该片的编剧。

影片中饰演军装甲兵参谋、坦克穿插营营长肖军的是时年28岁的青年演员郑晓宁,这是他的第一部银幕作品。郑晓宁如今已大名鼎鼎,先后出演过数十部影视剧和舞台剧,其中尤以饰演军事题材电视剧《突出重围》中的朱海鹏与《和平使命》中的龙汉生而深入人心,很好地诠释了具有创新思维的解放军新一代指挥员的光辉形象。郑晓宁演绎出的新型军人气质在早年的《蛇谷奇兵》一片中就已初露锋芒。初战失利之下,肖军大胆向师首长提出建议,不循常规,反常用兵,走蛇谷,出奇兵,出敌不意,直插班岗,终于铸成战役大胜。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但在真实战争中具有典型意义,也完美实现了影片艺术上的升华;饰演坦克兵班长石刚的是青年演员高志强,在片中为掩护肖军而与男扮女装的越军特工阿环同归于尽。高志强是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有硬汉气质,也擅长饰演军人形象。如电视剧《八路军》中的陈赓、《沙场点兵》中的梁明辉、《中国仪仗兵》中的高向东等;饰演坦克尖刀连连长华东的是湖北省话剧院演员李贻清,多年来曾经出演过150多部影视剧,观众一看就是熟面孔。因为参演《蛇谷奇兵》一片,李贻清获得过第十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提名;饰演解放军宋师长的是八一厂演员朱建民,虽然戏份不多,但其爽朗大度、指挥若定的风采让人印象深刻。朱建民曾在1984年播出的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中出演过梁三喜,与对越自卫还击题材片很有缘。值得一提的是,在1979年参加对越作战的解放军29个陆军师师长中,只有42军126师师长姓宋。而《蛇谷奇兵》一片正是根据126师配属坦克部队穿插东溪的真实战例为主要原型改编而成的,片中出现了宋师长,当然不是编剧的偶然;饰演侦察排司马排长的是广东演员梁铁坚,其在片中与越军争夺水库大坝的一段戏非常火爆,日后还出演过《大决战》、《少年包青天》等影视剧;饰演越军特工队伍队长的是新疆军区文工团演员仲良,后来成为国家一级编剧,创作和出演了不少话剧及戏剧小品。多年以后,观众们对仲良印象最深的,是他当年长得很像陈奕迅;有趣的是,导演于业华也不甘寂寞,出演了解放军参谋长一角,在片中转着宋师长打转,算是过了一把戏瘾。

《蛇谷奇兵》中的很多情节都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编导对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改编和艺术加工,在表现手法上着意渲染,突出悬念设置,从而呈现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战争画面,让人如置身其中。

在战役背景上,如前所述,影片主要取材于广州军区第42军126师配属第43军坦克团长途穿插东溪的真实战例。历史上的东溪为越南高平省石安县县城,是位于越北重镇高平和谅山之间的交通枢纽。片中重点提出的4号公路是连接越北边境城镇的一条主干动脉,其经东溪向西北38公里可达高平,向东南88公里可到谅山,并一直绵延至北部湾,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东溪以东面对的是广西龙州县布局关,距离约32公里,无公路可通,只有一条山间牛车路和两条乡村小路可以通向东溪和4号公路附近。其中山间牛车路宽约3米,依山傍谷,路窄坡陡,急转弯达40多处,道路两侧石山林立,多悬崖峭壁,还有海拔701米的靠松山险隘扼路,车辆不便通行。沿途河溪纵横,上有6座桥梁,其中5座是坦克不能通行的竹木桥。两条山间小路要翻过几座高耸山岭,沿途青苔覆盖,藤蔓缠绕,马匹不能通行,步兵也只能轻装攀登。影片中直点主题的险路蛇谷,就是以布局关与东溪间的山间小路为主要原型塑造出来的。为出敌不意,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当年广州军区第42军就从布局关杀出了奇兵,配属坦克部队直插东溪,一举截断了4号公路,为继续向高平发展进攻打开了突破口。影片中的解放军装甲兵走蛇谷,出奇兵,直插班岗,正是这段真实历史的银幕艺术再现。较有不同的是,历史上的直插东溪是为了打开战役突破口,影片中的直插班岗则是为了堵住越军主力的退路。另外,班岗也是当年战场上的真实地名。只不过历史上的班岗并不在高平战场,而是在越南谅山省禄平县以东的奇穷河南岸,距离东溪东南约120余公里,为武汉军区第43军128师进攻地域,影片中是借用了该地名。

影片《蛇谷奇兵》中大量出现了坦克战镜头,这在当年的军事题材影片中是极为少见的,多年后还令许多观众记忆犹新。在真实的历史上,越北地区山高林密、坡陡谷狭、道路稀少、河溪纵横、桥少梁脆、雨多雾大,极为不适于装甲部队机动作战。中国军队统帅部沿袭了解放战争年代的大规模运动战思想,制定了在高平正面的主要战场由装甲部队打头阵,实施长途纵深的穿插迂回,包饺子,打歼灭战的战役计划。解放军装甲兵部队在地形复杂、敌情不明、保障困难、阻击重重的艰险情况下奋勇上阵,突破布局,抢占东溪,截断4号公路,长途奔袭高平,为东线第一阶段进攻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担任穿插东溪先锋的是武汉军区第43军坦克团,装备了国产59式中型坦克,这是中国军队当年的主战坦克。59式中型坦克仿制于苏联T-54A中型坦克,战斗全重34吨,炮塔正面装甲厚220毫米,车体前装甲厚100毫米,倾角30°,车体侧装甲厚80毫米。其最大公路速度50公里/小时,最大公路行程560公里。武器装备有1门100毫米线膛炮、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1挺7.62毫米航向机枪。车上配有红外夜视仪,可夜间机动作战。因车体首部和侧面装甲较厚,炮塔呈流线形,所以抗弹能力较好。在这次自卫还击作战中,共参战59式中型坦克1个团80辆,分别在东溪与复和方向支援步兵穿插进攻。第43军坦克团1、2营配属给第42军126师,从东线布局关突破,沿牛车小路奇兵穿插东溪,连续击破沿途越军阻击,在复杂险峻的地形上高速攻进33公里,提前15分钟突击到位,显示出了中国主战坦克的雄风。当时整个东线作战打响后,只有东溪方向的第43军坦克团1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穿插任务,坐镇南宁广州军区前指的东线总指挥许世友非常高兴,对坦克1营进行了通令嘉奖。

这次作战是59式中型坦克列装以来的首次实战,考验了国产中型坦克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加水网稻田地带作战的适应性。实战表明,59式中型坦克虽战斗全重较大,在越南这样山高林密、道路狭窄、河多桥少的地区作战,只要运用得当,加强充分的战前侦察、运动保障与步坦协同配合,仍然可以起到关键性的装甲突击作用。战斗中也暴露出了其火控系统落后、夜视功能不佳、操纵费劲、防护能力还有待加强等缺陷,军工部门在战后又针对性地进行了改进。

影片中并没有出现59式中型坦克,而是以62式轻型坦克为主要道具表现了诸多战争场面。62式轻型坦克战斗全重21吨,炮塔正面装甲厚45毫米,车体正面前装甲厚35毫米,倾角35°,水平折合厚度达70毫米,车体侧装甲厚20毫米。最大公路速度60公里/小时,最大公路行程450公里。武器装备有1门85毫米线膛炮、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1挺7.62毫米航向机枪(其中并列机枪与航向机枪均可取下用于下车战斗)。62式轻型坦克有较强的涉水潜渡能力,不经准备可涉渡1.8米深的河流。如配合制式潜渡装置,最大潜水深度为5米,潜渡距离可达400米。该型坦克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轻型坦克。主要用于在南方丘陵山地进行作战和训练。与59式中型坦克相比,62式轻型坦克的装甲较薄,易被敌方反坦克火力杀伤。但其全重较轻,涉水能力较好,更适合在山岳丛林和水网稻田地区机动作战。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62式轻型坦克共参战4个团400多辆,是东西两线的主要装甲突击力量,担任进攻朔江、高平、同登、谅山、老街、柑塘、孟康、沙巴、封土等地的突击尖刀或支援步兵进攻。这也是62式轻型坦克列装以来的首次实战,一路攻山拔点,战绩最大,战损也最多。其奔袭朔江的爬下高难陡坡,穿插高平的徒涉江河与山地进攻,攻击同登、谅山的突击城镇与火力支援,都显示了这种坦克在山岳丛林和水网地带等复杂地形上作战的较强适应性。根据实战中的经验教训,战后军工部门对62式轻型坦克进行了改装,加装了高射机枪防盾和防弹钢板、外置激光测距仪、炮塔格栅装甲及车体两侧屏蔽裙板,有效提高了坦克的防护能力。

影片中未用真实穿插东溪的59式中型坦克进行拍摄,恐怕是因为当年第43军坦克团属于北方部队,临时加强到广州军区参战,战后则北上归建。而影片拍摄时已事过多年,能够就近使用的道具只有南方部队装备的62式轻型坦克了。影片中出现的62式轻型坦克已装上了高射机枪防盾和外置激光测距仪,前边说过了,这是1979年战后军工部门根据实战中的经验教训而对坦克进行的改装。在真实的历史上,解放军参战坦克并没有加装高射机枪防盾,且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坦克在战前安装了激光测距仪。1980年还上映了一部对越自卫还击坦克战题材的电影《铁甲008》,在其中就可以看到参战的62式轻型坦克原型车是什么样的。

影片中的一段惊险情节是坦克过石板坡,驾驶员赛德胜的战车在陡峭的石板坡道上控制不住,侧翻滚落,幸好被悬崖边的大石头挡住,看得观众们都暗暗捏了一把汗。这一情节取自于第41军坦克团3营主力在孟麻方向出境后险走劈山路的真实战例。当时边境越方一侧2公里内并没有现成的道路,是中国军队工兵紧急修出来了一条劈山军路,然后才和越方公路相连,坦克只能由此通过。这条劈山路上有一段是800多米长的陡峭下坡,平均下坡角为40~50度,最陡处是一段长约15米的石板坡,坡度达56度,坡下面还有一个急拐弯。一般坦克车辆的最大爬坡角是36度,最大下坡角不超过50度,否则便有车毁人亡的危险。这段石板路不但坡度险陡,而且还须3次转向行驶,稍一不慎坦克就会翻到旁边的深谷中,实在是惊险异常。因为战情紧急,别处又无路可走,第41军坦克团3营副营长李治善第一个驾驶62式轻型坦克勇闯难关,以高超的技术爬下了石板坡。随后他又指挥其他坦克将炮管向后固定好,一律开大灯,联合制动,凭重力滑行,在险要地段和转弯处垫石头,增加坦克滑行的阻力,并用灯光信号指挥,依次通过。最后除有2辆坦克被石头顶住下不来外,其他坦克全部通过了石板坡,终于创造了中国装甲兵战史上的英雄业绩。坦克团3营主力由此直插166号公路要点坂洋,一举斩断了越军的朔江防线,为主力攻克天险朔江奠定了基础。

影片中参加拍摄的人员中,有一位就是第41军坦克团3营9连连长谭进德,在战斗中指挥全连猛打猛冲,为歼灭朔江守敌做出了重大贡献,战后被广州军区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后来当坦克团回撤时,新闻纪录工作者想请李治善驾驶坦克再过一次石板坡,从而留下影像资料。然而李治善表示战时是凭着一腔激情热血才冒险驾车开路的,现在他已没有自信再重过一次了。因此,很遗憾地没有把这一重要的历史纪录保存下来。

影片中解放军坦克走蛇谷穿插时,步兵都搭乘在坦克车上前进,这也是当年的战场真实。那个年代中国军队没有装备步兵战车,坦克团中也只配有少量63式装甲输送车,主要用于输送指挥人员、火线抢运伤员和前送物资。在这种情况下,步兵要想跟上高速突进的装甲纵队,徒步根本不行,只有搭乘在坦克上行军。而坦克在山岳丛林地带高速行进时会摇摆得非常厉害,步兵在坦克上坐不住,成为了一大难题。为此,指挥人员组织了多次坦克搭载步兵行进的试验,最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给参加作战行动的每名步兵发一根保险绳,围系在腰上,再用挂钩挂在坦克两侧的扶手上,并把82无坐力炮、重机枪等重武器也用绳子捆绑在坦克上,暂时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传说中把士兵捆在坦克上的“背包带”。实战中也确实是将绳子和背包带混杂使用,将步兵和重武器固定在坦克上,每辆坦克上搭载了20~24名步兵,最多的有26人。结果当遇到越军以火力拦路袭击时,很多步兵一时来不及下车战斗,重武器也解不下来而无法使用,造成了一些挨打伤亡的情况。但就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技术水平而言,不如此就无法实施步兵协同坦克互相掩护进行穿插,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作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争取最快时间、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才是保存自己的最好手段。为此而付出一定代价,是必要的,这是屡试不爽的战争法则。

越军曾经历了抗法、抗美战争的20余年战火考验,官兵素质优秀,单兵技战术娴熟,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在反坦克战术上,越军也锻造出了一套目标明确、运用出色的战法,对中国装甲部队造成了较大威胁。

通常,越军的正规作战部队中会成建制地成立反坦克小组,每组3~5人,配备火箭筒和无坐力炮,在主要防御方向上实施反坦克作战。在团、营级防御方向,各反坦克小组可实行机动用兵、机动作战,分段、分片进行包干负责;在连级战术单位,可根据主、次进攻方向机动用兵,其反坦克小组不得少于3个以下;在实战情况下,也可打破作战单位临时编成反坦克小组;公安军、武装民军、冲锋队会大量配备各种反坦克武器,配置于次要防御方向,协同正规部队依托既设阵地或机动实施反坦克作战;特工队、工兵等专业兵种也成立了反坦克小组,于重点地区深入设伏,伺机袭击敌方装甲部队。

在战术上,越军的各类反坦克小组会在纵深防御地域内选择多个要点布设伏击阵地,形成多层反坦克火力网。通常是在隘路转弯处、上坡、隘口、桥梁、交叉路口及便于坦克机动的区域设伏。反坦克小组利用道路两侧的堑壕、房屋、草丛、树林、甘蔗地、高地、单人掩体或自然地形、地物为掩护进行隐蔽作战。当敌方装甲编队进入伏击区域后,越军反坦克小组或单个反坦克狙击手会乘敌方坦克、装甲车拐弯减速时,在侧后10~60米距离内突然出手,采取“拦头、截尾、打中央” 的战术手段,以迅猛的抵近射击方式向敌方装甲编队实施突然袭击。当敌方装甲编队有步兵伴随时,越军的反坦克小组一般是打了就跑,并不恋战;当敌方的坦克与步兵脱节时,越军反坦克小组则会连续对装甲编队发起进攻,死打硬拚,纠缠不放。同时,附近阵地上越军的高射机枪、轻重机枪会对坦克上搭载的敌方步兵和跟进步兵实施火力拦阻,割裂敌方步兵和坦克之间的联系,使其无法相互掩护协同作战。

另外,越军还在敌方的主要进攻路线上埋设大量反坦克地雷、挖掘反坦克壕、设置反坦克障碍物及炸毁桥梁和破坏道路等手段,以迟滞敌方坦克及步兵的推进速度,为主力部队组织防御赢得时间。

关于越军的反坦克战术,在影片中有一系列表现。如影片开头,越军的反坦克别动队“飞拳”偷袭了中国坦克部队,动作突然迅猛,抵近开火,以火箭筒、冲锋枪、手雷、炸药等武器实施猛烈攻击,打得华东的坦克营损失惨重。这虽然不是越军反坦克小组进攻时的典型战法,但却表现出了其另一个作战特点:擅长偷袭。越军与美军这样火力强大的敌手较量了多年,锻炼出了敢于偷袭、善于偷袭的独特本领。通常会利用黑夜和不良天气,以部分兵力或较大兵力隐蔽摸进,突然向敌方阵地发起攻击。兵力多时可一举拿下敌方阵地,并乘势扩展战果;兵力少时则往往打了就走,强调以少胜多,以小胜大,险中取胜。

影片中越军阮团长被中国坦克部队在4号公路方向的佯攻所迷惑,派“飞拳”向4号公路出击,结果被中国炮兵歼灭在了路上,这也是有真实战例为原型的。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为配合第41军122师攻歼朔江之敌,炮兵第1师27团2营副营长吴志平率领敌后观察小组秘密出动,在步兵侦察分队护送下插入越军纵深20公里,引导炮兵消灭敌人。2月18日黄昏,观察小组发现从坂黄方向溃逃下来约2个连越军。如果让这股敌人撤至朔江南山组织防御,将给主力攻占朔江造成很大困难。吴志平命令小组人员迅速将白天观察好的逃敌可能通过的路口、桥梁等坐标报告给指挥所,并请求炮兵进行射击准备。当这股越军进至路口一带时,立刻指挥炮兵1个榴弹炮营齐射。第一轮3发急促射偏离敌群中心400米,经修正后第二轮4发急促射全部命中敌群。这次战斗共消耗炮弹82发,毙伤越军100余名。

吴志平小组在敌后坚持战斗3天3夜,期间曾几次遇险,凭借机智果断都化险为夷。大部队打过来后,小组转为前进观察所,随同步兵攻击前进。在这次侦察作战中,吴志平小组先后13次报告敌情和己方炮火射击效果,5次指挥己方炮兵准确射击,共歼敌340余人,摧毁敌炮兵阵地2个、火力点5个、火炮5门、营房1座,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穿插迂回和纵深战斗,被指战员们誉为“神奇的眼睛”。战后,观察小组荣立集体一等功,吴志平被中央军委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80年代初有一本儿童连环画《神奇的眼睛》,说的就是吴志平小组的战斗故事。1987年上映的惊险战斗故事片《闪电行动》,也是以吴志平小组的事绩为主要原型的。

影片中越军打开水库闸门放水,企图淹没奇河河道,阻止中国坦克部队前进,双方进行了激烈的大坝争夺战,这段情节也非常惊险。在真实的历史上,越军确实炸开了东溪以东的班翁山区水库,以致在穿插道路上形成了长约800米,宽60~80米,深0.8~1.2米的水障泥泞地带。不过,这道水障挡不住履带式车辆,中国装甲部队强行通过了水障地带,继续插向东溪。被挡住的,是跟在后边的轮式车辆,造成了炮兵和后勤一时跟不上先头突击部队的困难。在这次穿插战斗中,中国装甲部队多次被炸断毁坏的桥梁挡住,在从旁边的河里涉渡时,又多次发生车辆淤陷,将通路堵塞,耽误了很多时间。另外,越军还把弄梅隧道以西1500米的公路拐弯处爆破炸毁,又在楠囊南侧公路三个盘山陡峭的急转弯处严重炸坏了三个路段,先后将中国装甲部队堵住了17个多小时。这些都是实战中出现的实实在在的困难,严重影响了穿插速度,极大地考验了解放军装甲兵部队的运动保障能力,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

影片中闪过了这样的情节:越军在村庄中搞联欢,而中国坦克部队伪装成越军坦克由此通过,车上的军人还挥手向田边的越南老百姓打着招呼,沉迷于欣赏歌舞的驻守越军竟然毫无察觉。在真实的历史上,解放军侦察大队和炮兵观察小组执行穿插任务时曾假扮过越军,但装甲兵却没有。第43军坦克团主力穿插东溪是经过了一路强攻硬打,尖刀1连指导员林梦珠指挥101号战车第一个冲进东溪,比广州军区前指要求的3小时提前了15分钟穿插到位。当时东溪街道上的越南老百姓还以为是自己的坦克,不时频频向坦克招手。当有人看到坦克上标着的红五星和“八一”军徽时,才尖叫着乱了套。影片中的情节,当是对战场真实的艺术加工。101号战车长途攻进30余公里,全车先后18处中弹,仍猛打猛冲,立下了不朽战功。后来,101号战车(炮塔为另车,底座为原车)被送到北京的中国坦克博物馆收藏,复制车(炮塔为原车,底座为另车)至今仍陈列在济南军区第54集团军机步第127师装甲团团部营房里。

影片中蛇口隘道路被越军炸塌的乱石堵住,中国坦克部队的穿插失去了突然性。后来民兵队长找到了一条隐蔽的山间牛车路,肖军亲率1个坦克连经此秘密迂回班岗,华东则指挥坦克营主力继续突破蛇口隘。在真实的历史上,第43军坦克团主力穿插东溪时,先头部队在那悦山垭口也被越军设置的路障拦住了去路。当时山口两侧峭壁耸立,路面非常狭窄,越军在路中放置了大石块、树干等障碍物,山体上还有一块巨石突出,以致山垭口底部只有2.8米宽,前方坦克不能通过。后面搭载步兵的坦克也被迫停止前进,遭到了埋伏在道路两侧高地上的越军火力猛袭,伤亡很大。情况紧急,这时等待工兵上来爆破开路已来不及,用坦克炮打拦路巨石又因距离太近成射击死角。尖刀1连指导员林梦珠决心冒险撞开巨石,他指挥101号战车驾驶员张东法倒过车来,开足马力,反复以车体撞击巨石。经5次冲撞,终于将巨石撞碎,为装甲纵队打开了道路。战后,林梦珠被武汉军区授予“战斗模范”荣誉称号,张东法也荣立了一等功。

班岗阻击战是《蛇谷奇兵》一片中的精彩高潮,肖军率坦克连抄小路按时插到班岗,死死卡住了越军主力的退路,配合正面部队按计划发起围歼,由此引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浴血搏杀。影片中肖军在坦克上大声指挥道:“坦克机枪,单号向左,双号向右,沿公路给我剃这个光头!”这句台词当时给了笔者非常深刻的印象,多年后也难以忘怀。在真实的东溪穿插中,也发生了一场激烈的阻击战,这就是桥头阻击战。当第43军坦克团先头营按时插到东溪后,搭乘坦克的步兵因多次上下车战斗,都已掉队,没有跟上来。坦克营立即组织展开,占领东溪周围要点,沿4号公路组成了环形防御阵势。其中坦克3连3排在指导员李敬民带领下,控制了东溪东北侧的桥头阵地。不久,靠松山方向和东溪逃散的越军组织起来,向桥头阵地发起了反冲击。李敬民指挥坦克3排顽强坚守,不顾周围制高点上越军的密集火力,沉着集火射击,先后击退了越军的3次袭扰,保住了桥梁。战斗中排长车被越军火力击中,3排长高瑞林英勇牺牲。306号战车中弹起火,车长卢宗贵牺牲,二炮手和驾驶员也负了伤。炮长张来富的面部、背部、肋部和左手腕四处负伤,仍坚持不下火线,在坦克炮被打坏后就携带冲锋枪,手榴弹从安全门爬到车底下继续打击敌人,一直战斗6个多小时,坚守到了后续部队到来,巩固了东溪突破口。在《蛇谷奇兵》一片的结尾,班岗路口硝烟未散,坦克横陈,尸积淤道,狼藉遍野。随着一轮冉冉升起的朝阳,肖军和华东两位激战后幸存的英雄屹立在坦克上,无语对视,此时电影主题曲激昂而起……他们,就是共和国的铁血军魂!

在真实的历史上,像影片《蛇谷奇兵》中这样从正面歼灭越军团级部队的战例并没有出现过。1979年时的越军,在防线被突破或阵地失守后,往往迅速逃跑,边撤边打,边逃边藏,化整为零,化军为民,钻山进洞,投草入林,不使中国军队打成歼灭战。影片中越军据守的朔山防线,就是从高平战场的朔江防线易名而来的。守卫高平的越军346师在中国军队南北集团合击下,主力并没有像影片中那样夺路逃亡,而是迅速转移分散,四处潜伏在战区内,发挥擅长游击战的特点优势,伺机袭扰中国军队的交通线和后勤人员,表现可谓顽强。与之针对,当时中国军队采取了拉网搜剿战术以扩大战果。即根据越军分散游击和当地的地形特点,划区分片,将部队以营为单位,编成若干个精干的分队,加强随伴炮兵,先围后歼。对越军潜伏的山沟、山头、山洞、坑道、树林、草丛等处进行拉网合围,不留空隙,然后逐山、逐洞、逐林地反复搜缴;对于划定的片区,从多个方向分进合击,向心搜缴;遇有越军时,以小群多路的战术手段将其围歼;对钻进山洞内的越军,要用直瞄火炮打,用火焰喷射器烧,用炸药、手榴弹炸,用烟熏等手段,逐洞摧毁;对藏入草丛的越军,要用火攻,逼敌出来,加以歼灭;在外围,则以优势兵力控制公路沿线的主要阵地,烧掉路边的蒿草,对分散越军形成包围态势;针对越军白天隐蔽,夜间出来寻粮取水,发现搜缴部队时隐蔽不动,等部队过去后出来活动的特点,采取夜伏昼搜、明走暗伏的手段,突袭漏网的越军,弥补搜缴的空隙。总的来说,就是用挖地老鼠的办法,采取围、打、炸、搜、伏等战术,把越军闷进去,逼出来,歼灭其有生力量。

如上所述,在1979年的战争中,双方各展所长,斗智斗勇,留下了很多精彩故事。总的来说,中国军队不愧曾经是越军的老师,能在不利条件下迅速适应环境,拿出一系列反制手段,体现出了灵活机动的军魂传统。

影片中对越军人物的刻画也很有出彩之处。如狡猾多疑的阮团长、机敏善斗的伍队长、一副老实相的阿件、凶狠的独眼龙等。特别是那个装扮成孕妇的越军特工阿环,演技精湛,不但骗过了影片中的诸多解放军精英,甚至也蒙住了银幕前的很多观众。当他最后图穷匕见抛掉了胸前的一对假乳房时,多少观影的青少年都会情不自禁地惊呼出来,三观尽毁。越军的文工团演出和洗衣班女兵也是第一次在银幕上亮相,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甚至有些人还羡慕起喝了越军女兵洗衣水的石刚来,牡丹腿下死,做鬼也风流呀!比较搞的是,越军特工阿件和阿环竟然是作为反黎笋“游击队”身份登场的。不过据一些参战老兵回忆,在战前动员时上级确实表示过,攻入越南境内后会有反黎笋游击队配合作战的。等到真的打进去后,反黎笋游击队的影儿是没见到一个,四处出没打冷枪的越南民军和老百姓倒是层出不穷。多少年以后回头看,这还真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一种黑色幽默。

影片中还出现了一些令观众很感兴趣的武器装备。电影开头,坦克穿插营在蛇谷中隐蔽开进时,空中飞来了一架越军的直升飞机,对蛇谷进行低空侦察。这架飞机的标志非常明显:法制“小羚羊”轻型武装直升机。在当年,越军使用的直升机主要是苏制米系列和美制UH-1,应该不会有法制“小羚羊”。而中国在1980年代末从法国引进了一批“小羚羊”直升机,主要用途是进行反坦克和武装侦察。片中以“小羚羊”来充当越军的侦察直升机,应该是当年的拍摄手段限制所致吧。1990年时上映了一部国产反恐故事片《中国勇士》,片中解放军特种兵使用的也是“小羚羊”直升机。而饰演特种兵军官黑狮的则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杜振清,他最著名的电影角色仍与中越战争有关——《闪电行动》中的解放军侦察参谋刘凯华。另外,片中除了观众们熟悉的56式冲锋枪外,在水库大坝争夺战中还清楚地出现了64式微声冲锋枪,打得越军几无还手之力,令人拍手称快。这种冲锋枪隐蔽性好,通用64式7.62毫米微声冲锋枪弹和51式7.62毫米手枪弹,当时普遍为侦察兵所使用,在实战中较受部队好评。不过,该枪也存在较长较重的缺点,而且消声部件易损耗并有时供应不上,在执行某些任务及保障时比较麻烦。到了后来的两山轮战时,因为有了新装备的85式微声冲锋枪,有的侦察老兵就将64式微声冲锋枪前端的消音碗去掉,换用51式7.62毫米手枪弹,作为普通自动武器在搜索打洞时使用。但是,这样射击时火药燃气就会从枪管中喷出,容易烫伤射手。然而老兵们仍然义无反顾。战争的残酷,在这种小地方都会鲜明地体现出来。  

影片《蛇谷奇兵》的主题歌也很好听,《迷人的清晨》,由景岗山演唱,旋律激荡人心,相信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与笔者有同感。对越自卫还击题材电影中好听的歌曲并不多,远不如同类题材的电视剧歌曲那么脍炙人口。还能拿出来的一首,应该就是《自豪吧母亲》中的《相会在攀枝花下》了。

影片《蛇谷奇兵》在全国上映时,中越战争已接近尾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到来了。事过20余年,这场曾经举国歌颂的战争竟然已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禁区,真是不能不令人万分感慨。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当我们坐在电脑前仍然忘情地重温这部影片的时候,那种力量就已经在影响着历史,并且开创着未来。

《蛇谷奇兵》,我的1980年代记忆之一。
很小的时候看过,依稀记得几个镜头

其中一个镜头是夜间坦克直接撞墙穿过了一个越军宿舍,穿出来之后炮管上坐着一个穿背心的越兵
这部电影放到现在也是大片,情节紧凑,战场真实,计谋对决十分精彩!
依稀看过,不过我怎么记得叫做“铁甲008”呢?
当年的精彩影片,童年的回忆啊。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依稀看过,不过我怎么记得叫做“铁甲008”呢?
铁甲008是另外一部,也很不错!
我小时候看过一个《蛇谷的诅咒》吓得好几天不敢睡觉。
夜间战斗太真实紧张了,就是光线太暗
没地下载,只能优酷,土豆里模糊版看下
唐时没丢就好了
老卢 发表于 2015-3-20 18:18
求链接,高山下的花环,还有个连续剧,男的叫什么川,女的叫什么曼?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凯旋在子夜?
老卢 发表于 2015-3-20 18:18
求链接,高山下的花环,还有个连续剧,男的叫什么川,女的叫什么曼?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凯旋在子夜 童川 江曼
当年的经典越战电影,至今记忆犹新。
有点印象,很模糊了。
我看过,谁说我们不会拍战争片,只是现在真真做电影的艺术人少了,都是赚快钱的商人
祁连山下一小兵 发表于 2015-3-20 17:25
很小的时候看过,依稀记得几个镜头

其中一个镜头是夜间坦克直接撞墙穿过了一个越军宿舍,穿出来之后炮管 ...
小学时,学校包场看的就是这部电影,我印象中最深的也是这段,只不过不是穿墙,是我军坦克直接从猴子的茅草房子里顶出来。越南鬼子真特么像个猴子似地坐着炮管出场,现在想想都欢乐
还有部叫“闪电行动”的“耍猴”电影
这部片子我看过,历史终将给那场战争的英雄们证明、正名!
     说实话对这部片子印象不深,印象最深的还是闪电行动,可惜找不到高清的。
没名没姓没头脑 发表于 2015-3-20 17:54
依稀看过,不过我怎么记得叫做“铁甲008”呢?
铁甲008是另外一部,大概是81年上映的,要早。坦克里谈恋爱。
老卢 发表于 2015-3-20 18:18
求链接,高山下的花环,还有个连续剧,男的叫什么川,女的叫什么曼?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凯旋在子夜吧。
越军特工队长太像陈奕迅了
看过"闪电行动"这部没有看过,觉得闪电行动挺好看
凯旋这部电视剧看过,闪电也看过,蛇谷没看过,晚上回去搜着看下。
昨天还和战斗英雄陈武贤喝茶来着,可惜啊,没在部队坚持,不然现在大校、少将没跑的。
闪电行动和蛇谷奇兵是两部很不错的电影,当年在电影院里看的印象深刻,现在网上只有模糊版,可惜了!
今天特意翻出蛇谷奇兵看,觉得兵协同能力很差啊,每次都是一个兵打或被打,其他人看着。还有就是越南有慰问的细节,明显借鉴现代启示录啊。
蛇骨奇兵里面向首长和参谋长报告的女电报员很漂亮!!!
没名没姓没头脑 发表于 2015-3-20 17:54
依稀看过,不过我怎么记得叫做“铁甲008”呢?
两部片子。为当年的军事片导演喝彩,看看现在满篇的神剧
还有黑豹突击队,电视连续剧的经典,应该重拍,制作成3D大电影
当年看过介绍,没看完整片子,可惜了
老卢 发表于 2015-3-20 18:18
求链接,高山下的花环,还有个连续剧,男的叫什么川,女的叫什么曼?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凯旋在子夜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是在部队的礼堂里面,过瘾。
很棒的电影。。小时候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