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民党80年前建造航母的金陵春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04: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b65fb0100cqeg.html?tj=1
最近,中国要建造航空母舰的消息被世界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然而,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要建造航空母舰八十年前就有了计划。当时虽然还是航空母舰诞生的初期,也就是距离1917年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诞生的十一年后,国民党海军将领陈绍宽就曾提出过一项建造航母的计划,但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原因,致使的国民党的航空母舰的计划结果成为了南柯一梦。近日,一些媒体披露了1928年国民党的航母计划从梦想到梦碎的鲜为人知的全过程。
    一、考察一战,航母使中国大开眼界
    中国国际广播他电台报道,自从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以后,这种新型的作战利器频繁穿行于战争硝烟中。二十世纪初,一些对战争富有想象力的军人提出了让飞机跟随舰艇赴远洋作战的大胆设想。
    1909年,法国著名发明家克雷曼·阿德第一次向世界描述了飞机与军舰结合的美好景象。他在《军事飞行》一书中,提出了航空母舰的新概念以及建造航空母舰的初步设想。
    在以后几年中,各国海军争先恐后,进行着大胆的尝试。终于在1912年,英国海军将一艘老式巡洋舰“竞技神”号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向航空母舰的建造迈出了第一步。这艘军舰尽管不能让飞机直接起降,但它可以携带水上飞机执行远程作战任务。
    中国海军自甲午战争以后,与列强拉开了很大距离。饱受海上战争之苦的中国人不甘心这样的结局,意识到必须追赶列强,建设一支现代化海军才能拒敌于国门之外。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海军部派出两名年轻的军官陈绍宽和郑礼庆赴欧洲观战,目的是从现代战争中汲取经验教训。
    1916年12月,两人踏上了前往欧洲的征程。他们先到英国、法国、意大利考察海军,然后登上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艇亲临战场,体验欧洲海战场上异样的火药味。当时,英国完成了“竞技神”号的改装以后,又将“恩加丹”号、“女皇”号、“坎帕尼亚”号、“勇敢”号、“光辉”号、“暴怒”号等大型舰艇改装成水上飞机母舰。
    到了一战结束时,英国共改建了十五艘水上飞机母舰,这支海上新军为海战增加了新的看点。在达达尼尔海战中,英军一架水上飞机奉命离开母舰出击,将一艘五千吨的土耳其军舰炸沉,令参战各国刮目相看。
就在战争即将结束之际,英国对“暴怒”号实施进一步改装,加装了飞行甲板,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1918年7月,从这艘航母上起飞的七架舰载机,轰炸了德国的空军基地,显示了航母的巨大作战能力。
    陈绍宽耳濡目染,将海战的新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特别是1917年中国对德、奥宣战后,陈绍宽奉命直接参加英国的潜艇部队,与敌激战于大洋深处。他连续参加了三场海战,感触颇深。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让中国海军拥有航母。一战结束后,陈绍宽在英国担任了两年海军武官,1920年,他带着英国女王颁发的欧战纪念勋章回国。

二、蒋介石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陈绍宽回国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根本不具备建设新海军的条件。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蒋介石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陈绍宽担任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兼海军署署长。他感到形势好转,于当年年底给国民政府上了一个呈文,要求扩充海军。
    在呈文中,他首次提出要花二千万元建造一艘航空母舰。他的提议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1929年1月的全国编遣会议上与其他提议一起被否决。这使陈绍宽难以接受,他与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双双愤然辞职。
蒋介石怕海军群龙无首,赶忙出来安抚陈绍宽,作出建设海军的承诺。他说:“我们曾讲要在十五年以内,有建设六十万吨的希望,照此看来,我们在五年以内,或者即可完成,与世界上列强的海军相抗,巩固我们的国防。”
    蒋介石又对六十万吨的舰艇作了大概的分析,认为其中应包括三艘航母。陈绍宽被蒋介石这番话所打动,于是打消了辞职的念头,随后担任了海军部长。
    担任海军部长后,陈绍宽在所有的海军建设规划中,都将航母的建造作为海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连停泊航母的海军基地他也想好了,在胶州湾、象山和大鹏湾。陈绍宽让在英国学习的海军留学生将英国各舰队的情况写成报告,呈送海军部,以资借鉴。他还在海军内部掀起了一场关于海空军配合作战的大讨论。
    1934年,他根据参加欧洲海战的经验,写成了《海战》一文,对“海战中的飞机”进行专门讨论。他写道:“现代海军在海战时,欲取攻击手段,必有赖于舰上所载的飞机。”
    然而,蒋介石夸下造舰六十万吨的海口,是安抚陈绍宽的权宜之计,根本没有当成实事来办。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空军上。因此,他始终没有在海军建设上投入足够的经费。
    除蒋介石以外,国民党内部还有少数人出于派系斗争考虑也反对建设强大的海军。国民政府监察委员高友唐荒唐地提出,不但不需要建造航空母舰,现有的舰艇也不需要,应将它们卖给商家作商船,将卖舰的钱拿来买二百艘小艇守海口足够了。
    这些来自国民党内部的阻力让陈绍宽的航母梦难以成真。到抗战爆发前,“航空母舰”也仅仅是挂在人们口头上的一个新鲜名词而已。
    三、国民党航母计划最终成为一场金陵春梦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绍宽暂时放下了那些纸面上的规划,开始部署现有舰艇的抗战事宜。当时中国海军的抗战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江阴。
    1937年8月上旬,为阻止日本舰队沿江西上,国民政府用沉船在江阴建立了一道封锁线。日军为打通封锁线,动用航母上的飞机实施大规模轰炸,将防守封锁线的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几乎所有舰艇炸沉。此后,日本航母经常出没于中国沿海,配合陆上作战行动。
    日军的空中肆虐让陈绍宽进一步看到了航空母舰的作用。1943年11月,他代表海军部再次提出海军建设的规划。
    在这次规划中,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拥有几艘航母了,而是要建造几个航母群。他设想将中国沿海划为四个海军区:
    第一区从辽宁安东到山东半岛成山头;第二区从成山头到长江口;第三区从长江口到广东汕头;第四区从汕头到中越交界。每个区成立一支海防舰队,拥有五艘航母,全国沿海共需要二十艘航母,每艘航母造价十八亿元。这个规划令包括蒋介石在内的许多人瞠目结舌。陈绍宽却说:“这笔钱国家是省不得的。”
    显然,就战时中国的状况来看,上述规划没有实现的可能,陈绍宽也明知这一点,但在他看来,先给蒋介石吹吹风也是很有意义的。
    1945年8月,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陈绍宽动真格的了。他拉上军政部部长陈诚和主管人事的铨叙厅厅长钱卓伦,结合现有海军舰艇情况,制定了《海军分防计划》。该计划对几年前的规划作了修订,将拥有航母的数量从二十艘减为十二艘,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一方案。
    陈绍宽解释说,这是二艘航母当然不是一次完成,期限为三十年。第一个十年计划先造一万吨和八千吨航母各一艘,每吨造价六千二百八十美元。
    抗战胜利后,正当陈绍宽雄心勃勃地准备实现建造航母的计划时,内战的阴云开始笼罩中国大地。此时蒋介石的脑海中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打败共产党,建设海军已被完全抛在脑后。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对解放区的进攻,大规模的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海军被卷入内战中,陈绍宽的强海军梦随之破灭,国民党海军航母计划也自然成了南柯一梦。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b65fb0100cqeg.html?tj=1
最近,中国要建造航空母舰的消息被世界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然而,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要建造航空母舰八十年前就有了计划。当时虽然还是航空母舰诞生的初期,也就是距离1917年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诞生的十一年后,国民党海军将领陈绍宽就曾提出过一项建造航母的计划,但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原因,致使的国民党的航空母舰的计划结果成为了南柯一梦。近日,一些媒体披露了1928年国民党的航母计划从梦想到梦碎的鲜为人知的全过程。
    一、考察一战,航母使中国大开眼界
    中国国际广播他电台报道,自从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以后,这种新型的作战利器频繁穿行于战争硝烟中。二十世纪初,一些对战争富有想象力的军人提出了让飞机跟随舰艇赴远洋作战的大胆设想。
    1909年,法国著名发明家克雷曼·阿德第一次向世界描述了飞机与军舰结合的美好景象。他在《军事飞行》一书中,提出了航空母舰的新概念以及建造航空母舰的初步设想。
    在以后几年中,各国海军争先恐后,进行着大胆的尝试。终于在1912年,英国海军将一艘老式巡洋舰“竞技神”号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向航空母舰的建造迈出了第一步。这艘军舰尽管不能让飞机直接起降,但它可以携带水上飞机执行远程作战任务。
    中国海军自甲午战争以后,与列强拉开了很大距离。饱受海上战争之苦的中国人不甘心这样的结局,意识到必须追赶列强,建设一支现代化海军才能拒敌于国门之外。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海军部派出两名年轻的军官陈绍宽和郑礼庆赴欧洲观战,目的是从现代战争中汲取经验教训。
    1916年12月,两人踏上了前往欧洲的征程。他们先到英国、法国、意大利考察海军,然后登上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艇亲临战场,体验欧洲海战场上异样的火药味。当时,英国完成了“竞技神”号的改装以后,又将“恩加丹”号、“女皇”号、“坎帕尼亚”号、“勇敢”号、“光辉”号、“暴怒”号等大型舰艇改装成水上飞机母舰。
    到了一战结束时,英国共改建了十五艘水上飞机母舰,这支海上新军为海战增加了新的看点。在达达尼尔海战中,英军一架水上飞机奉命离开母舰出击,将一艘五千吨的土耳其军舰炸沉,令参战各国刮目相看。
就在战争即将结束之际,英国对“暴怒”号实施进一步改装,加装了飞行甲板,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1918年7月,从这艘航母上起飞的七架舰载机,轰炸了德国的空军基地,显示了航母的巨大作战能力。
    陈绍宽耳濡目染,将海战的新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特别是1917年中国对德、奥宣战后,陈绍宽奉命直接参加英国的潜艇部队,与敌激战于大洋深处。他连续参加了三场海战,感触颇深。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让中国海军拥有航母。一战结束后,陈绍宽在英国担任了两年海军武官,1920年,他带着英国女王颁发的欧战纪念勋章回国。

二、蒋介石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陈绍宽回国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根本不具备建设新海军的条件。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蒋介石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陈绍宽担任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兼海军署署长。他感到形势好转,于当年年底给国民政府上了一个呈文,要求扩充海军。
    在呈文中,他首次提出要花二千万元建造一艘航空母舰。他的提议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1929年1月的全国编遣会议上与其他提议一起被否决。这使陈绍宽难以接受,他与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双双愤然辞职。
蒋介石怕海军群龙无首,赶忙出来安抚陈绍宽,作出建设海军的承诺。他说:“我们曾讲要在十五年以内,有建设六十万吨的希望,照此看来,我们在五年以内,或者即可完成,与世界上列强的海军相抗,巩固我们的国防。”
    蒋介石又对六十万吨的舰艇作了大概的分析,认为其中应包括三艘航母。陈绍宽被蒋介石这番话所打动,于是打消了辞职的念头,随后担任了海军部长。
    担任海军部长后,陈绍宽在所有的海军建设规划中,都将航母的建造作为海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连停泊航母的海军基地他也想好了,在胶州湾、象山和大鹏湾。陈绍宽让在英国学习的海军留学生将英国各舰队的情况写成报告,呈送海军部,以资借鉴。他还在海军内部掀起了一场关于海空军配合作战的大讨论。
    1934年,他根据参加欧洲海战的经验,写成了《海战》一文,对“海战中的飞机”进行专门讨论。他写道:“现代海军在海战时,欲取攻击手段,必有赖于舰上所载的飞机。”
    然而,蒋介石夸下造舰六十万吨的海口,是安抚陈绍宽的权宜之计,根本没有当成实事来办。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空军上。因此,他始终没有在海军建设上投入足够的经费。
    除蒋介石以外,国民党内部还有少数人出于派系斗争考虑也反对建设强大的海军。国民政府监察委员高友唐荒唐地提出,不但不需要建造航空母舰,现有的舰艇也不需要,应将它们卖给商家作商船,将卖舰的钱拿来买二百艘小艇守海口足够了。
    这些来自国民党内部的阻力让陈绍宽的航母梦难以成真。到抗战爆发前,“航空母舰”也仅仅是挂在人们口头上的一个新鲜名词而已。
    三、国民党航母计划最终成为一场金陵春梦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绍宽暂时放下了那些纸面上的规划,开始部署现有舰艇的抗战事宜。当时中国海军的抗战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江阴。
    1937年8月上旬,为阻止日本舰队沿江西上,国民政府用沉船在江阴建立了一道封锁线。日军为打通封锁线,动用航母上的飞机实施大规模轰炸,将防守封锁线的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几乎所有舰艇炸沉。此后,日本航母经常出没于中国沿海,配合陆上作战行动。
    日军的空中肆虐让陈绍宽进一步看到了航空母舰的作用。1943年11月,他代表海军部再次提出海军建设的规划。
    在这次规划中,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拥有几艘航母了,而是要建造几个航母群。他设想将中国沿海划为四个海军区:
    第一区从辽宁安东到山东半岛成山头;第二区从成山头到长江口;第三区从长江口到广东汕头;第四区从汕头到中越交界。每个区成立一支海防舰队,拥有五艘航母,全国沿海共需要二十艘航母,每艘航母造价十八亿元。这个规划令包括蒋介石在内的许多人瞠目结舌。陈绍宽却说:“这笔钱国家是省不得的。”
    显然,就战时中国的状况来看,上述规划没有实现的可能,陈绍宽也明知这一点,但在他看来,先给蒋介石吹吹风也是很有意义的。
    1945年8月,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陈绍宽动真格的了。他拉上军政部部长陈诚和主管人事的铨叙厅厅长钱卓伦,结合现有海军舰艇情况,制定了《海军分防计划》。该计划对几年前的规划作了修订,将拥有航母的数量从二十艘减为十二艘,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一方案。
    陈绍宽解释说,这是二艘航母当然不是一次完成,期限为三十年。第一个十年计划先造一万吨和八千吨航母各一艘,每吨造价六千二百八十美元。
    抗战胜利后,正当陈绍宽雄心勃勃地准备实现建造航母的计划时,内战的阴云开始笼罩中国大地。此时蒋介石的脑海中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打败共产党,建设海军已被完全抛在脑后。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对解放区的进攻,大规模的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海军被卷入内战中,陈绍宽的强海军梦随之破灭,国民党海军航母计划也自然成了南柯一梦。
图为:1937年4月,国民政府财长孔祥熙、海军部长陈绍宽访问欧美各国
不知道当年国府为什么没有从德国采购潜艇?如果在77事变爆发前采购一批潜艇,松沪会战期间,国军潜艇就可以对日本的海上补给线进行破交了。
原帖由 止戈一世 于 2009-4-5 16:15 发表
不知道当年国府为什么没有从德国采购潜艇?如果在77事变爆发前采购一批潜艇,松沪会战期间,国军潜艇就可以对日本的海上补给线进行破交了。


……国民党当时根本没有建立潜艇支援保障系统的条件,也没有能够培训出操作使用人员的基础,真买到潜艇连远海都出不去,等日军打过来不是被俘虏就是自沉了事。
原帖由 止戈一世 于 2009-4-5 16:15 发表
不知道当年国府为什么没有从德国采购潜艇?如果在77事变爆发前采购一批潜艇,松沪会战期间,国军潜艇就可以对日本的海上补给线进行破交了。


谁说没有?本来是想直接购买德国现役潜艇的,结果德国人不愿意,于是就在工厂造新的。连定金都付了,中国还去人参加了开工典礼。结果还没交货全面抗战就爆发了,结果德国人就把交易取消了,造出的潜艇自己接手了。
原帖由 lizyu 于 2009-4-5 16:59 发表


……国民党当时根本没有建立潜艇支援保障系统的条件,也没有能够培训出操作使用人员的基础,真买到潜艇连远海都出不去,等日军打过来不是被俘虏就是自沉了事。

潜艇人员可以委托德国海军代培,潜艇支援保障系统也可以建立,只要有这方面的计划。
原帖由 zetaplus 于 2009-4-5 17:07 发表


谁说没有?本来是想直接购买德国现役潜艇的,结果德国人不愿意,于是就在工厂造新的。连定金都付了,中国还去人参加了开工典礼。结果还没交货全面抗战就爆发了,结果德国人就把交易取消了,造出的潜艇自己接手了 ...

早买或者77事变晚爆发两年就好了。
]]
估计和海天号的死法一样……
原帖由 lizyu 于 2009-4-5 17:41 发表

……就算是当时的潜艇没有5~6年的准备也不可能形成战斗力,几艘潜艇想要形成战斗力的投入可能是采购潜艇投入了几十倍,GMD政府当时完全没有能力负担这样的投入。更加重要的是潜艇作战需要详细的海图资料,而当时中 ...

当时孔部长向德国采购潜艇的时候,估计已经征求过国军海军有关人员对于采购德国潜艇的可行性,得到了肯定回答,不然是不会向德国采购潜艇的。
当时的财力应该不成问题,因为根据合步楼条约,国民政府获得了德国政府一亿马克的周转资金,汉口沦陷前从德国进口的军火就超过了3亿马克。
测量船又不是战列舰,当时国军海军还是能够应付的。
说是这么说,国民政府海军也有几条测量船。可潜艇毕竟不是内河作战的兵器,是得在外海使用的。看看国民海军在沿海和长江里都能时不时的触礁或是撞船,这潜艇的生存能力真是堪忧……
原帖由 止戈一世 于 2009-4-5 17:11 发表

早买或者77事变晚爆发两年就好了。

陈诚说过,如果全面抗战再晚两年,日军不一定能取胜。从军事上说,他还是认为打早了。
  
就算能打沉个3-5艘商船,又怎样。。。

先问一句,当时如果有潜艇,基地在哪里,能在中日开战前事先出海猫着吗?找得到日本商船航线不?

另外,陈绍宽参加英国潜艇部队,决心要推动中国造航母?这啥跟啥啊,止戈?


八千多美金的航母?还是八千多万美金的航母?又怎么会是二千多万。。。

原帖由 nwlll 于 2009-4-5 18:05 发表

陈诚说过,如果全面抗战再晚两年,日军不一定能取胜。从军事上说,他还是认为打早了。


那是不可能的。再过两年一样打成这个熊样。只要还是这批人指挥。

不要说再过两年了,只要再过一年恐怕首先华北就姓日不姓中了。
造航母?就那个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我说要是现在还是国民党统治,估计我们比印度还糟糕。
原帖由 nwlll 于 2009-4-5 18:05 发表

陈诚说过,如果全面抗战再晚两年,日军不一定能取胜。从军事上说,他还是认为打早了。
  陈诚又不是战略人才,他自己埋头搞点管理建设是可以的,但不代表能评估作战能力了。

  从后来抗战中几次作为战区指挥长官对会战形势的判断来说,他在军事上的话还真不具有太大参考意义。

  而且那话不仅是陈诚说,老蒋等一批人也这么认为的,一半是信心不足、决心不足的不切实际幻想,一半是事后的接借口推托。——老生常谈了,焉足信之?

某ID难道是铁杆潜艇党
原帖由 TH_ink 于 2009-4-5 20:56 发表
某ID难道是铁杆潜艇党

确切地说是铁杆潜艇党+铁杆反航党;P
国民政府这帮人,就不去说他了,把船全放在长江里,成全了所谓“海鹫出啼”,哪怕是在舟山群岛,闽粤沿海当两天海盗也好啊。

我们来YY一下,国名政府拿到潜艇以后的状况,放在山东?那是韩复渠的地盘。放在两广?那是陈绍棠,李济深的地盘。放在福建吧?那是陈绍宽的地盘。总之不能便宜了这些“党国之异己”!!还是放在上海吧,伟大的草尼神兽啊,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不得部署,放在苏浙沿海??又没有好的船厂支持,得了还是放在长江里吧,总裁看了也放心。。。。。。:D
不要开国际玩笑了,国民党建航母,有钢材吗?就是别人送几艘航母又有几个人能上去工作的?那时全中国文盲大概是90%以上,读过新式学堂的的更少,读过海军的更是凤毛麟角,识字都没多少人能认识 的,还航母呢,牛皮不要吹大了。
呵,拍着屁股想出来的东西而已。
和内战有关系吧
原帖由 止戈一世 于 2009-4-5 16:15 发表
不知道当年国府为什么没有从德国采购潜艇?如果在77事变爆发前采购一批潜艇,松沪会战期间,国军潜艇就可以对日本的海上补给线进行破交了。

相对于潜艇,我更感奇怪的是为什么国军的鱼雷艇从未取得过类似后来TG鱼雷艇部队那样的战绩?
]]
原帖由 重弩 于 2009-4-6 00:08 发表
那时,国军的海军和旧日本海军无论是装备还是海军人员的战训水平都差太多了,而且国军的鱼雷艇数量也 ...

我不同意你说的“国军的海军和旧日本海军装备水平差太多了”,原因很简单:50到60年代国民党海军用的很多舰艇就是接收自日军的(抗战中的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基本无战损,这批基本完好的舰艇全部被国军接收,另外还有一批日本赔偿舰艇),而且他们还获得了一大批美国舰艇,在装备水平上不比侵华日军海军差多少。
原帖由 止戈一世 于 2009-4-5 17:11 发表

早买或者77事变晚爆发两年就好了。

据说欧美主流二战历史学家有种说法,如果抗日战争晚5年爆发,或者中日之间宣战晚5年的话,蒋介石完全有可能独立把日本人打败。我觉得这也不是不可能的,按照当时德械师的战斗力,有20-30个德械师估计就能保持对日军的压力,有50个的话估计占据主动也不是不可能。
只可惜,历史不能假设,蒋当时的情况,换了别人也不会改观到哪里去,基础条件在那里摆着。新中国有今天的工业基础,同一五计划苏联援建的150多个骨干工业项目有莫大的关系,蒋当年没有这个条件。30年代的中国,爷爷不疼、奶奶不爱的,蒋只能找处境糟糕的希特勒德国想办法,可见当时中国搞工业化建设的国际环境十分艰难。
原帖由 lichianty 于 2009-4-6 00:37 发表

据说欧美主流二战历史学家有种说法,如果抗日战争晚5年爆发,或者中日之间宣战晚5年的话,蒋介石完全有可能独立把日本人打败。我觉得这也不是不可能的,按照当时德械师的战斗力,有20-30个德械师估计就能保持对日军 ...


怎么可能呢。再晚2年欧洲都要打翻天了,德国哪里还会继续提供中国武器?要是他们依然提供武器的话,到时候日本加入同盟国来进攻中国这个德国的准盟国就好笑了。
原帖由 nwlll 于 2009-4-5 18:05 发表

陈诚说过,如果全面抗战再晚两年,日军不一定能取胜。从军事上说,他还是认为打早了。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 国军才会拒敌于国境之内  等着人家给你准备时间 太搞笑了 有这样的思想 国军还是不会取胜
原帖由 代号狂风 于 2009-4-6 01:53 发表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 国军才会拒敌于国境之内  等着人家给你准备时间 太搞笑了 有这样的思想 国军还是不会取胜


现在这种想法还不是大行其道?看看那么多人主张在南海隐忍,直到TG有和美国正面对抗的能力以后再说就知道了。
原帖由 nwlll 于 2009-4-5 18:05 发表

陈诚说过,如果全面抗战再晚两年,日军不一定能取胜。从军事上说,他还是认为打早了。


这算不算是喝水噎死嫌水烫
原帖由 lichianty 于 2009-4-6 00:37 发表

据说欧美主流二战历史学家有种说法,如果抗日战争晚5年爆发,或者中日之间宣战晚5年的话,蒋介石完全有可能独立把日本人打败。我觉得这也不是不可能的,按照当时德械师的战斗力,有20-30个德械师估计就能保持对日军 ...


国军是败在人,和什么装备一点屁关系都没有。士兵素质差,废物指挥换谁都败,51年的志愿军装备能比所谓“德械师”好到哪里去?连口径都还不统一。
什么时间不够?日本什么时候就在鸭绿江外边蹲着了?东北被割让了几年了?还嫌时间不够?国军连当时的TG都剿不掉还打什么?
老蒋那帮人净给自己找借口来着,如果几块钱一斤?多几个德械师无非就是让汪伪军的装备好点罢了
知道真相的某人进行惨无人道的围观ING

这个故事好像是SC某人编的:D
原帖由 xuansu 于 2009-4-6 02:17 发表


现在这种想法还不是大行其道?看看那么多人主张在南海隐忍,直到TG有和美国正面对抗的能力以后再说就知道了。


隐忍也得看时候看对手  想对方让你俩棋子才开战以为下象棋呢 被人家占了半壁江山再谈这个不是做梦一样 早干嘛去了?早不准备~~
再说南海能和日军大举入侵占领相比? 中国在不能对抗美国的情况下已经和正在其他国家在南海争夺着
原帖由 lichianty 于 2009-4-6 00:37 发表

据说欧美主流二战历史学家有种说法,如果抗日战争晚5年爆发,或者中日之间宣战晚5年的话,蒋介石完全有可能独立把日本人打败。我觉得这也不是不可能的,按照当时德械师的战斗力,有20-30个德械师估计就能保持对日军 ...


我比较好奇这个“欧美主流二战历史学家”出处是哪里?能给出此人或此些人,以及提出该论点的作品看看吗?
再等两年鬼子就把黄河以北蚕食干净鸟..................谁设计的白痴战法;P
正牌的欧美主流历史学家都对花生米的战略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围观和不明真相的路过

所以,充满爱与阳光,富有同情心和历史责任感的青年大理石雪茄们就蠢蠢欲动哩
花生米是啥意思?出自啥典故?
史迪威首创的典故